但以理書第二章拾穗 【但二1】「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他作了夢,心裏煩亂,不能睡覺。」 “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主前604年。──《啟導本註釋》 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 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接受宮廷教育是始於B.C.605,亦即尼布甲尼撒登上王位的那一年,教育期為三年。而本節卻說但以理所接受的三年教育是在尼布甲尼撒第二年結束的( 13節),這樣看似乎矛盾。然而,巴比倫的記年法不同於猶大,他們是按照即位之年,第1年( 元年)、第2年、第3年的順序記年。因此,“尼布甲尼撒第二年”實際上是指尼布甲尼撒在位的第三年即B.C.603。但以理在尼布甲尼撒第二年結束學習,站在智者之列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聖經精讀本》 「心裏煩亂」:心神被攪擾而感到煩躁不安,最終導致失眠(詩七十七4)。埃及的法老也有類似的經驗(創四十一8)。──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第二年。關於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的認定,和但以理受訓三年(但1:5,18)如何在王在位第二年結束以前完成,見但1:18注釋。 作了夢。原文採用複數形式可能指夢中的一系列事件。該詞的單數形式出現在第3,4,5,6等節中。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獻記錄了許多王室的夢。其中有一個夢說到古底亞夢見一個頭戴王冠的人,身材頂天立地。古人對夢十分敬畏,將之視為他們神明的啟示,並設法要弄清其真正含義。 煩亂。或作“不安”。該希伯來語動詞還出現在創41:8和詩77:4中。這個夢給尼布甲尼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SDA聖經注釋》 【但二1 年代小注】按照巴比倫的紀元方法,由新王登基到下一個新年(尼散月,即西曆三至四月)之間的一段時間,稱為「登基年」。完整的第一年開始之後,才算是新王的元年。尼布甲尼撒於主前六○五年九月六日即位。他的元年是主前六○四年春季至六○三年春季。這一章的夢是發生在主前六○三年春季至主前六○二年春季之間。《巴比倫年鑒》在這一年的記錄缺少了很多重要片段,但仍足以證明尼布甲尼撒當時面對好幾個軍事方面的嚴重挑戰。他在第四年向埃及發動有名,但不成功的侵略戰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1 令人困擾的夢】請參看一章17節的注釋。夢既被視作神明的信息,所以經常是引人關注,甚至焦慮的緣由。王所做之夢的性質,已足顯示這不是好消息。公司改組時被召到上司辦公室的下屬怎樣覺得不安,尼布甲尼撒亦有相同的感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1~13】本文是第二章的序論,描述了尼布甲尼撒在做夢之後,召來術士和用法術的,要求他們說出夢和夢的講解。尼布甲尼撒所做的夢:①顯明了神對世界歷史的護理;②神要藉著但以理彰顯神旨意的準備過程。 ──《聖經精讀本》 【但二1~13艱巨的困難】 術士二次的請求王把夢告訴他們(4、7),但王不單沒有告訴他們,反而無理地恐嚇壓迫他們,說他們故意遲延(5、8);王硬要他們將夢和夢的講解告訴他(6),難怪乎術士們無奈的說:「王所問的事甚難( 【但二1~24解困之良方】 「作夢」畢竟是一件奧妙的事情,沒有人瞭解為甚麼會作夢,卻是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本段記載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第二年,作了一個怪異的夢,使他心裏煩亂,不能入睡(1)。故此,他要求術士給他解夢,然而,這實在是一艱巨的困難,至終落到但以理的肩頭上。 思想 當你在困難中,沒有人可以幫助時,你會如何?──《新舊約輔讀》 【但二1~49】怪像之夢:本章敘述但以理在為王解夢的事上,表現了神所賜予他的智慧。夢是神向人啟示的一個途徑,舊約中神也將解夢的智慧賜給 所揀選的僕人,使他們領悟神的啟示,然後向世人提出警戒與勸告(參創40章; 41章)。但以理的解夢,道出神在歷史中的計劃:世界列國的權勢演變都要按人像各部分的次序應驗。換言之,世界列國的歷史是神所預定的。外邦人的日期開始時雖然像精金般輝煌,下場卻如糠秕塵土一樣衰敗,而為神永遠的國度所代替。──《串珠聖經註釋》 本書的第二段落是關於列國的預言( 2:1-7:28),而本文則是序論,主要敘述了尼布甲尼撒王所做的夢和但以理的解夢。這件事使但以理從神領受的智慧和能力得到了巴比倫王的賞識,從而得到了治理通國的權勢。尼布甲尼撒王所做之夢的內容,關乎未來世界的歷史和歷史的末了,昭然若揭地指出了彌賽亞王國要遠遠超乎這世界的任何權勢,是基督徒所當誠心追求的國度。本章帶給我們的教訓是:①在神的智慧面前,人的智慧是何等蒼白無力;②世界歷史在朝著完成而前進,其終點就是永恆神國度的到來<可1:15,神的國度>;③神動工使世上驕傲的統治者降卑,使他們不得不承認神。 ──《聖經精讀本》 【但二2】「王吩咐人將術士、用法術的、行邪術的,和迦勒底人召來,要他們將王的夢告訴王。他們就來站在王前。」 “術士”。宗教禮儀的文本抄寫員。“用法術的”。魔法師。“行邪術的”。用魔法煉藥的人;也是魔法師。“迦勒底人”。不是所有的巴比倫人(如在一4),而是一群智慧人祭司。──《雷氏研讀本》 「迦勒底人」:在此是指術土而言,因這個古代民族素以占星術聞名於世。──《串珠聖經註釋》 “迦勒底人”:在此指巴比倫國以占卜、觀星象為業的人,有的譯本作“星相家”。──《啟導本註釋》 夢: 古代近東地區的人頗重視夢。尤其,猶太人極其看重夢,所以解夢的人倍受尊敬。舊約把夢分為三種:①一般的夢( 傳5:3);②預言性的夢( 創28:12-15);③惡夢( 申13:1,2;耶23:32),本節的是預言性的夢,是傳達神啟示的工具。因此,王雖然忘記了自己所作的夢,卻為此煩憂,盡一切方法想要得知夢的內容。 ──《聖經精讀本》 「迦勒底人」:此外指占星家(即狹義的解釋),而不是指統治了巴比倫國的民族。」 「行邪術」:懂巫術的巫師,「巫術」是神所禁止的。(申十八10)大君王尼布甲尼撒因所做的夢而心煩意亂以致失眠;他雖然擁有統管強大的軍隊,以及雄偉的巴比倫的權力,但叫自己安然入睡,卻不是他能力範圍以內的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術士。希伯來語為chartummim。來自埃及語(見但1:20注釋)。 用法術的。希伯來語為'ashshaphim。來自阿卡德語(見但1:20注釋)。 行邪術的。希伯來語為mekashshephim。其巴比倫語的同源詞為kashshapu 。他們自稱能念咒語(見出7:11注釋)。摩西的律法宣佈對行邪術的人要判處死刑(利20:27;參撒上28:9)。 迦勒底人。希伯來語為Kasdim(見但1:4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二2 各種顧問】亞喀得文獻將這一系列的專家稱為溫瑪努穆杜(ummanu mudu),意即穩秘事的大師。頭兩個稱號與一章20節的相同。第三個在舊約聖經中,則是泛指一切施法術,即行邪術的人。按照巴比倫的用法,這名稱則專指施咒者。第四個新國際本作「占星者」的,按原文是「迦勒底人」(和合本)。在此是指占星祭司的行會。後來他們專攻占星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2為甚麼但以理指那些說預言的祭司是「迦勒底人」?】 根據但以理書二2的記載:「迦勒底人」(Kasdim)是占星祭司的階層,亦包括有術士、念咒及行巫術的人。經文顯然不是要指出,所有迦勒底人都懂這些邪門的手法。若以血統來區分,尼布甲尼撒和他的謀士、將軍等,都是「迦勒底人」。因此,有學者認為但以理書二2所提及的迦勒底人,並非迦勒底這個民族。他們亦根據這節
經文,而指出所謂晚期但以理錯誤理解迦勒底人的意思。(所謂晚期但以理,謂但以理書乃於主前一六五年左右由當時某個猶太人寫成。燃而,這個論調是經不起考驗的,因為但以理書的真正作者(主前五三O年左右,名為但以理的人),亦以Kas'dim來代表迦勒底民族。在五30,作者指伯沙撒是「迦勒底王」(亞蘭文是malka Kasda'e(三8所提及的「幾個迦勒底人」[gubrin Kasda'in],向王誣告但以理的三個朋友,這幾個迦勒底人可能是政府高官,卻不是那些真正行邪術的。這個意見,亦可見於Brown-DriVer-Briggs,Lexicon,P.1098)上述幾段經文中的迦勒底人,各有不同用法,但以理晚期成書說實難以解釋這個現象。綜覽整卷但以理書,作者提及迦勒底人時,有兩個含意:(1)衛士,(2)勒底民族。為何會有兩個不同含意呢?應怎樣解釋?我們可以找到答案,不過要探求這個古老名詞曆三種語言遺傳至今的過程。 誠如普林斯頓的韋羅拔指出(Robert Dick Wilson,Studies
inthe Book Of Daniel Seriesl[New York:G,P.Putnam's Sons,1917]),古代蘇默文Gal-du可以解作「建築師」,是指那些會占星的祭司,他們將天上的星星分成多組,——繪劃成圖表,而這些圖和房子的平面圖很相似。巴比倫的沙馬士——蘇慕敬(Shamash-shumukin)第十四年(主前六六八至六四八年)的一塊泥版,上面刻有Gal-du這個字。 蘇默文的Gal-du,寫為亞喀德文是Kal-du,而Aal-du後來與「迦勒底」混淆了。其間的過程如下:「迦勒底」原文本是Kasdu或Kasdu,後來,巴比倫人在口語中應用亞喀德文時,將這字說成Kaldu。因為當巴比倫人說話時,若在齒音字母之前有發叱音的字母,就將叱音字母改讀作l:故此,到了後期的巴比倫語,前置詞istu(之外)被讀作ultu,而astur(我曾寫)就變成altur。語音變化的最後階段,就是在尼布普拉撒和尼布甲尼撒所建立的新巴比倫帝國時代。那時候,巴比倫人擺脫了亞述的轄制,國民意識增強,他們努力使巴比倫文回復古典的形式。於是,在齒音字母之前而變成l的發叱聲字母,都重新被讀為叱聲。在這過程影響下,源自Kal-du(Gal-du)的Kaldu,就被誤會還原為Kasdu(眾數是Kasdi,希伯來文為Kasdim,亞蘭文Kasdin,強調語氣則寫為Kasda'e)因此,這個字的寫法便與解作迦勒底民族的Kaldu(眾數是Kaldi)相同,後者源自Kasdu。(請注意,在新巴比倫改革運動之前,希臘語系已吸收這個字,寫為Chaldaioi,譯成英文便是Chaldeans。)──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但二3】「王對他們說:我作了一夢,心裡煩亂,要知道這是甚麼夢。」 【但二4】「迦勒底人,用亞蘭的言語對王說:願王萬歲,請將那夢告訴僕人,僕人就可以講解。」 “亞蘭的言語”。亞述帝國的共通語言,在新巴比倫和波斯帝國中也用作外交和商業語言。本書合適地使用亞蘭文來敘述與外邦人有關的部分(二4~七28)。──《雷氏研讀本》 亞蘭文:是當時列國間通用的商業和外交語言。 本書從本章4節下半至7章結束是用亞蘭文寫的。──《串珠聖經註釋》 本書二4下半至七28一大段是亞蘭文寫的,其餘則如舊約其他經卷,用希伯來文寫成。亞蘭文原為敘利亞的官方文字,後來成為亞述和巴比倫宮廷採用的語言。作者可能因這六章的內容和近東外邦國家有關,所以用大家都能閱讀的亞蘭文寫作。末後的五章(八~十二章)仍用希伯來文,可能因內容和猶太人關係較切。──《啟導本註釋》 願王萬歲: 這是自亞述帝國起就使用的官方用語,是對王的問候(3:9;5:10;6:6,21;王上1:31)。請將……講解: 術士請求王說出夢的內容,這表明了人類經驗和知識的有限性,及認識神的知識是何等寶貴( 詩14:1)。在古代世界,解夢術是一個非常精巧的學問,根據智慧文獻、傳承經驗而解釋。 ──《聖經精讀本》 亞蘭的言語。希伯來語為'aramith。王室家族和帝國的統治階層都是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說亞蘭語的迦勒底人。怪不得國王的侍臣用亞蘭語,而不是用當地的巴比倫語對他說話。亞蘭人是閃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他們的語言有許多方言。 從本節開始到第7章的結束都是用亞蘭語寫的,而不是用希伯來語寫的。本書的其餘部分則是用希伯來語寫成。 願王萬歲。在同時代的巴比倫碑文中也有類似的套話:“願拿那波和馬杜克賜我主我王萬壽無疆。”參撒上10:24;王上1:31;尼2:3;但3:9;5:10;6:21。──《SDA聖經注釋》 【但二4 亞蘭的言語】這些專家用亞蘭言語對王說話十分正常,因為這是該國的語言。但以理書從本節開始直到第七章的末尾,是用亞蘭文而非希伯來文寫成。這兩種語文所用的字母完全相同,因此對於不諳原文的讀者來說,這分別是看不出來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4 解夢】解夢通常是由受過當代解夢文學訓練的專家執行的。現存資料之中,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比埃及為多。埃及人和巴比倫人都編纂了我們所謂的「夢經」,經中記載了夢的範例和圓解的關鍵。由於夢通常是用象徵表達,解夢者必須能夠查考以往所累積,有關夢及其解釋的經驗資料。通常只有夢的主題才是需要圓解的,不需解釋每個細節。解夢包括辨識夢中象徵的含義,宣告其意義、後果,所描述事件發生的時間,然後編寫一套對這夢的適當回應。這回應可以包括施行驅邪儀式以求抵抗前兆,或君王可以採取的行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5】「王答迦勒底人說:“夢我已經忘了〔或作“我已定命”。八節同。〕,你們若不將夢和夢的講解告訴我,就必被淩遲,你們的房屋必成為糞堆。」 “夢我已經忘了”。可解作:這命令是堅定的,或這夢對我來說是確切的。我們不能確定王是否真的已經忘記他的夢。若是沒有忘記,其目的就是要給予這些智慧人最大的考驗,要求他們挽回已失去的記憶,以保證他們對將來的預言是準確可信的。──《雷氏研讀本》 「夢我已經忘了」(8同): 原意不很明確。也可作「這事(或命令)我已決定」或「這事在我是確定的」。如果王並未忘記他的夢,那麽他是故意試驗他的術土。 「淩遲」:原指整個人被斬為碎塊。──《串珠聖經註釋》 尼布甲尼撒王可能真的把夢忘了,也可能訛稱忘記,考驗一下國中術士的本領。“淩遲”:古時的一種極刑,先砍斷犯人的肢體,後斷其喉,痛極而死。──《啟導本註釋》 「夢我已經忘了」:應作「這事我已決定」,或「我頒佈這命令」。「糞堆」:亞蘭文原意乃是「拆毀」,可譯作「廢墟」:無可否認,廢墟有被用作解決便溺之地,而變成糞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夢我已經忘了。有些學者譯為“事情我已經定了”或“這話是我說的”。英文RSV版為“我說的話是確定的”。這些譯文的依據是視亞蘭語'azda'為形容詞而不是動詞。英文KJV版的譯法“忘了”是依據七十士譯本和拉希的譯法。不論如何翻譯,無疑都是指尼布甲尼撒想不起夢的具體內容了(見第3節注釋)。這個夢從王的記憶中抹去了,是為了不讓哲士們進行妄解。 淩遲。直譯為“肢解”。即切除手足(見《馬加比下》1:16;約瑟弗斯《上古史》xv.8.4)。這種酷刑在古代十分普遍。亞述人和巴比倫人都是對待犯人嚴酷和野蠻而著稱的。亞述巴尼帕曾說他淩遲了反叛的首領。 糞堆。亞蘭語為newali。有人根據阿卡德語中一個類似詞根解釋為“廢墟”。其他人則認為是指“糞堆”或“垃圾堆”,將這句話解釋為房屋將被變成“廁所”(見王下10:27)。七十士譯本則另有譯法:“你們的房屋將被劫掠”。──《SDA聖經注釋》 【但二5~6】描述了王對迦勒底術士的兩個要求及賞罰。王的兩個要求是說出夢和對夢的解釋。我們無法知道王是否真忘記了夢的內容,但這種要求極其鮮明地刻畫出了當時君王的暴君性格。糞堆: 象徵完全的廢墟,意指他們將非常悲慘,失去所有榮耀。 ──《聖經精讀本》 【但二5~9 王的要求】王如果是真的忘記了所做的夢,他應該會不願承認,因為忘記了夢是個凶兆,表示神明對他發怒。再者,忘記的自然結果,是祈求神明再賜一夢。重要的夢有時是會重複兩、三次的(第1節的「夢」是個複數,暗示他所做的夢不止一個)。另一個解釋,是尼布甲尼撒覺得這夢太不吉利,很容易可以被人利用來傾覆他的王位。神祇的話語素來是陰謀家和篡位者的工具(見:王下八8~15;以及王下九6~10的注釋)。他指定要神祇將夢啟示給解夢者知道,是為了尋求證據,證明夢的解釋是符合神祇的信息,不是人類的計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6】「你們若將夢和夢的講解告訴我,就必從我這裏得贈品和賞賜,並大尊榮。現在你們要將夢和夢的講解告訴我。”」 「賞賜」:指禮物;這詞從前被誤認為源於波斯文,現卻知道是來自巴比倫文。王軟硬兼施,一方面威嚇,另一方面用獎賞作餌。──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二7】「他們第二次對王說:請王將夢告訴僕人,僕人就可以講解。」 【但二8】「王回答說:“我准知道你們是故意遲延,因為你們知道那夢我已經忘了。」 故意遲延: 當哲士們再次提出要求時,王斷然拒絕了此番要求。亦即,王藉此使自己對哲士的懷疑合理化,斷然指出他們是想以騙局欺騙自己。 ──《聖經精讀本》 「那夢我已經忘了」:參第五節的詮釋;尼布甲尼撒認為他們知道他已定意施行嚴刑,故拖延時間,伺機逃生。──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遲延。直譯為“買時間”。哲士的拖延和一再的請求,使國王懷疑他們想否通過拖延而獲利。不知國王是否真的懷疑他們提供所需信息的能力。他的整個信仰體系是建立了相信神是藉著這些人所擁有的各種管道與人溝通的。他們沒有立即滿足他的要求,先是引起了他的懷疑,認為他們是否在密謀欺哄他。如果夢中含有需要在吉時採取行動的信息,遲延將導致重大的損失。有些通過占卜而獲得的信息要求人在某一特定時刻採取行動,如行星的某一特定交會的時刻。“遲延”和“等待時勢改變”(第9節)可能就是指這種吉時。 【但二9】「你們若不將夢告訴我,只有一法待你們,因為你們豫備了謊言亂語向我說,要等候時勢改變。現在你們要將夢告訴我,因我知道你們能將夢的講解告訴我。”」 「因我知道」:可作「叫我可以知道」。──《串珠聖經註釋》 只有一法待你們: 意指倘若哲士們不能滿足王的要求,就只有死路一條,而無計可逃。等候時勢改變: 指故意遲延時間,以等候王平息憤怒,或等待新的問題和環境使王忘記這一問題。 ──《聖經精讀本》 「謊言亂語」:這些專家宣稱:如果知道夢的內容,就可以解夢;尼布甲尼撒卻說這是不可信的謊話,因他們既然連說出夢的內容的能力都沒有,就談不上能解夢了。「亂語」:惡毒的說話。王對自己的心腹產生懷疑,不再予以信任。「時勢改變」:指尼布甲尼撒政權傾覆或因其他事情而忘記刑罰這些專家;──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一法待你們。直譯為“你們的法律是一個”。“法”也可譯為“判決”或“懲罰”。 時勢改變。直到國王忘記了這件事情,或他們想出了回答的話。“時勢”在這裡也可能指執行神明信息的吉時(見第8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二10】「迦勒底人在王面前回答說:“世上沒有人能將王所問的事說出來,因為沒有君王、大臣、掌權的,向術士、或用法術的、或迦勒底人,問過這樣的事。」 「沒有君王、大臣、掌權的」:應作為「沒有任何偉大和有權柄的君王」。他們認為像尼布甲尼撒這樣的君王,不會不近人情,命令他們解釋毫無頭緒的夢。──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沒有人。迦勒底人被迫承認自己無法把夢說出來。他們告訴國王說,這是人所做不到的。而且從來國王向他的臣民提出過如此無理的要求。 君王、大臣、掌權的。直譯為“偉大而有權勢的國王”。“大王”(見王下18:28)是一個古老的巴比倫頭銜。在碑文中經常有“大王,大能的王,亞述(或巴比倫)的王”這樣的話。──《SDA聖經注釋》 【但二10~11】智慧人的答話實際上是承認他們先前的解釋是不準確和出於欺詐的。──《雷氏研讀本》 迦勒底星相家承認他們無法知道王所作之夢的內容,暗喻王現在強迫他們說出只有靈界的神才能知道的事情,是何等不切實際。本節指出了神人之間的根本差異,也讓人看到真智慧出於神。不與世人同居的: 鮮明地對比了全能之神和外邦人所拜之偶像——外邦神,當時的外邦神實際上是人所造的屬世之物( 賽31:3;耶17:5;亞4:6)。唯有創造萬物的耶和華神才不屬乎肉體。
──《聖經精讀本》 【但二11】「王所問的事甚難,除了不與世人同居的神明,沒有人在王面前能說出來。”」 「不與世人同居的神明」:「世人」:原作「肉體」(呂本:「血肉之軀」,思高本也是同樣翻譯),強調人的軟弱與可朽壞(參詩五十六4;賽卅一3;耶十七5)。「神明」:指巴比倫所敬拜的偶像。──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甚難。英文KJV版為“甚希奇”。 神明。有人從這裡看出有兩等神。這些哲士聲稱能與其中的一等交往。常人只能與另一等低級的神交往,無法接觸高等的神。不管怎樣,迦勒底人都暴露了自己的局限性。──《SDA聖經注釋》 【但二11 哲士的宣稱】初民相信神明是藉異夢與人溝通,這些專家則相信他們使用手頭上的解夢資源時,神明會將夢的講解向他們啟示。但他們手上並沒有能使他們洞悉夢之內容的資源。神明啟示這一類信息的先例並不存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12】「因此王氣忿忿地大發烈怒,吩咐滅絕巴比倫所有的哲士。」 「哲士」:乃指聰明人,就是王的顧問。──《串珠聖經註釋》 「王氣忿忿的大發烈怒」:用兩個希伯來字來加強描寫王的烈怒,意即謂他怒髮沖冠,大發雷霆。「大發烈怒」曾被用來形容法老惱怒他的臣僕(創四十2,四十一12)。 「哲士」:原作聰明人,包括第二章二節那些在宮廷服務的占卜家和術士;當時的外邦人認為測天象和弄法術的人須有高人一等的智慧,故稱這等人為「聰明人」或「智者」。──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吩咐滅絕。判決之殘忍的與當時的習俗並無不符。不同的是,國王這次所吩咐處死的是社會的知識階層。 巴比倫。可能指巴比倫城,而不是整個巴比倫王國。──《SDA聖經注釋》 【但二12 滅絕哲士】在古代歷史中,以陰謀或無能的罪名集體屠殺的例子不勝枚舉。希羅多德提到波斯時代的兩個案例。在一次事件中一名法師篡位,導致大利烏一世集體屠殺所有的法師。第二次事件是一道橋樑在風暴中倒塌,亞哈隨魯王(希臘史稱薛西)因此處死築橋的工程師。聖經中的案例發生在掃羅年間,掃羅因為懷疑祭司與大衛同謀,幾乎殺盡所有的祭司(撒上二十二13~19)。──《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12~13】王吩咐要滅絕巴比倫所有哲士,這表明了王憤怒的程度和人膜拜偶像而不認神的智慧只能落空。這也是神為使但以理脫穎而出作的預備。
──《聖經精讀本》 【但二13】「於是命令發出,哲士將要見殺,人就尋找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要殺他們。」 「人就尋找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要殺他們」:但以理和三友曾接受巴比倫文化與各種智慧的訓練,以致可以侍候皇帝,並成為皇帝的顧問,故也屬「哲士」之級,因而遭池魚之殃。──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二14】「王的護衛長亞略出來,要殺巴比倫的哲士,但以理就用婉言回答他。」 「婉言」:原文是兩個詞「謹慎」和「機警」,反映出但以理的智慧,在危急之中保持鎮定,且以合宜的話與護却長亞略磋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二14 護衛長】這是一個職責有時不太光彩之重要官員的正式頭銜。巴比倫人攻陷耶路撒冷之後,負責有系統地摧殘拆毀城市,以及用處死和外遷手段清但戰俘的官員,就有這個職銜。這頭銜亦與創世記三十七36中的波提乏相似。這名字直譯是「主廚」,但和現今很多政府的官銜一樣(如:美國國會中各政黨的「黨鞭」),其職任只能藉觀察功能瞭解,單看頭銜是沒有用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14~15】保持自己不受異教法術污染的但以理,顯然並沒有跟巴比倫的智慧人一起去見王。──《雷氏研讀本》 【但二14~16】當亞略要殺巴比倫的所有哲士時,但以理滿有智慧的回答使他們暫時躲避了危機。由此可知,但以理的智慧超越了其他所有哲士,並且神與他同在保守了其生命。 ──《聖經精讀本》 【但二14~16盡人之方法】 面對緊急的形勢,但以理不驚不惶,沒有反抗或逃走,卻用婉言回答護衛長亞略(14),又去「求王寬限」(16)。可見但以理在盡他的方法拖延時間。──《新舊約輔讀》 【但二14~23】在本文,神向但以理啟示了尼布甲尼撒的夢並解釋了那夢。這表明,整個人類歷史依賴神的護理,靠著人的智慧決計無法認識生命的神秘和神的奧秘( 林前2:10-14)。 ──《聖經精讀本》 【但二15】「向王的護衛長亞略說:“王的命令為何這樣緊急呢?”亞略就將情節告訴但以理。」 「緊急」:本指「嚴厲」或「殘酷」。但以理不明白為甚麼尼布甲尼撒要殺盡巴比倫所有的哲士。──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緊急。七十士譯本為pikros,意為“苦”或“嚴厲”。有些學者認為亞蘭語也有這樣的意思,而其他人則堅持“緊急”的原義。──《SDA聖經注釋》 【但二16】「但以理遂進去求王寬限,就可以將夢的講解告訴王。」 求王寬限,……告訴王: 這種話體現了但以理純全的信仰人格和真正的勇氣。只有全然依靠神的人,才能擁有能夠戰勝世界的不義和罪惡的智慧能力。 ──《聖經精讀本》 「但以理遂進去求王寬限」:這裏雖然沒有提到亞略,但以理仍可能是透過他的安排才得以見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寬限。激怒國王的原因之一就是哲士要求推遲答覆(見第8節注釋)。王顯然仍為夢而煩惱。如果有希望解開他的心頭之謎,他將是很高興的。由於以前沒有叫到但以理,王可能會認為應該給他一次機會才算公平。尼布甲尼撒以前與這位年輕的猶大俘虜接觸過,顯然對但以理的誠實和能力有良好的印象。但以理以前在小事上的忠心為他做更大的事情打開了門路。 講解。但以理的要求與迦勒底人不同。哲士要求國王把夢告訴他們。但以理只是要求給予時間,並向國王保證將提供解釋。──《SDA聖經注釋》 【但二17】「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將這事告訴他的同伴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 「同伴」:這詞原指「結連」或「綁在一起」,用以描寫朋友,甚至夫婦之間關係的緊密。但以理與同伴可說是患難之交。大家同心禱告,並肩面對生命的危機。──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二17~23】當眾術土驚惶失措之際,但以理卻表現得相當鎮靜,滿有信心。他與友人同心合意的禱告,這奧秘的事就在夜間的異象中,向但以理顯明。──《串珠聖經註釋》 【但二17~24信心之禱告】 但以理拖延時間,以致他能與其三友「祈求天上的神施憐憫,將這奧秘的事指明」(17~18),因他深信智慧能力都在乎神(20b);結果神藉夢向他顯明,成全了但以理的信心,以致他有更大的信心,要求亞略領他到王面前,他要將夢的講解告訴王(24)。──《新舊約輔讀》 【但二18】「要他們祈求天上的 神施憐憫,將這奧祕的事指明,免得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與巴比倫其餘的哲士一同滅亡。」 “奧祕的事”。一些未知的事(這裏指異夢及其解釋),但後來要顯明並包含一些更高深的信息。參看以弗所書三章3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要他們祈求: 暫時躲過死亡的危機之後,但以理要求三位朋友一起禱告。這表明但以理的偉大信仰始於禱告,並且表明禱告才是能夠戰勝患難和試探的真正秘訣。本節用具體的實例證明,個人禱告固然重要,但同心合意的禱告更能發出巨大的力量和能力<王下19:15,禱告的要素和形態>。
──《聖經精讀本》 【但二19】「這奧秘的事,就在夜間異象中,給但以理顯明。但以理便稱頌天上的神。」 神以特殊的方法應允了但以理和三位朋友同心合意的禱告。異象: 是神向人類啟示自己的一種方法,其性質不同於睡夢之中所得到的預言性夢<結1:1,2;神的啟示方法——異象>。本節也清楚地告訴我們,忠誠的聖徒的禱告必定會互相效力而成就純全旨意( 羅8:28;雅5:16)。──《聖經精讀本》 夜間異象。亞蘭語為chezu,與希伯來語chazon 同源(見撒上3:1注釋)。 但以理便稱頌。但以理得到神的啟示以後,首先想到稱頌那位啟示奧秘的主。他的榜樣值得所有接受耶和華明顯福氣的人學習。──《SDA聖經注釋》 【但二19 天上的神】主前六世紀時,這個神祇的稱號變得十分流行。波斯的典籍普遍用這稱號形容祆教的主神阿胡拉馬茲達(見:拉一2;尼一4的注釋)。以色列人覺得以此形容他們的神耶和華亦無不妥之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20】「但以理說:“ 神的名是應當稱頌的!從亙古直到永遠,因為智慧能力都屬乎他。」 「上帝的名」:即是「上帝自己」(詩七十四10,一一八10);在舊約,一個人的名字代表這個人自己,二者如一。此處的「名」也可指上帝啟示祂自己。 「智慧、能力」:上帝的兩種屬性,由於祂洞察一切,也掌管一切。每一件事情都必先經祂准許才可發生。──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神的名。這個詞常用來指神的存在,能力和重要活動。“名”在聖經中往往與“品格”同義。 智慧。缺少智慧的人可以憑著信心祈求,從智慧的真源頭領受智慧(雅1:5)。巴比倫人吹噓他們的神明擁有智慧和知識,已證明完全不符事實。異教的神明不斷地使其崇拜者失望。──《SDA聖經注釋》 【但二20~23】感謝讚美了神的啟示和解釋王所作之夢的恩典,如實地描繪了神的根本屬性和對人類的護理工作。本文的中心主題是神對世界歷史的絕對主權。通過信仰告白般的讚美,但以理強調了人不斷感謝、頌贊神的必要性和義務( 詩33:1;69:30,31;帖前5:16-18)。 ──《聖經精讀本》 【但二21】「他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 改變時候: 強調了神對世界的絕對主權。作為歷史的掌管者,神不僅主宰人的生死禍福,也成為智慧的根源,將真正的智慧和聰明賜給忠實的聖徒。 ──《聖經精讀本》 「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神能力的彰顯;「改變時候、日期」指出自然界和人類歷史均為神所掌管,「廢王、立王」指出一切政治活動都為祂所控制;祂既然可以立王廢王,表明祂勝過君王。 「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與廿二節連在一起,都是闡明二十節的「智慧屬乎祂」;神不但是智慧,祂更將智慧聰明賜給人;人的智慧聰明乃本於神,是神的恩賜。但以理得凓神所賜的智慧,故能勝過巴比倫的占卜專家。──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他。這個代詞在亞蘭語中是強調的。 時候、日期。這兩個基本上是同義詞。後者可能指具體的時間;前者似乎指一段時間。 廢王。這裡揭示了人類歷史的真哲學。所有的君王和統治者最終都受一位全能之主的引導和控制(見但4:17注釋)。 賜與智慧人。耶和華樂意將智慧賜給那些善用智慧的人。祂對但以理這樣做了。現在祂也願意對每一個完全信靠祂的人這樣做。──《SDA聖經注釋》 【但二22】「他顯明深奧隱祕的事,知道暗中所有的,光明也與他同居。」 本節強調了啟示的真正起源。只有神的啟示活動才能揭開和光照關於神和這世界的所有奧秘。啟示的最終目的是拯救人類,啟示的高潮是道成肉身降世的耶穌基督( 羅1:3;林前15:1-4;加4:4)。聖經是神啟示活動的產物,其中啟示記載著關乎救恩的所有真理和關於救贖史和末世的所有奧秘,是啟示的寶庫。
──《聖經精讀本》 「祂顯明深奧隱祕的事」:「深奧」是不易明白的,「隱祕」是指還未發生的事。 「暗中所有的」:即是人所不知曉的事。「深奧、隱祕、黑暗」逐漸加強不易明白的程度。 「光明也與他同居」:沒有任何事能在祂面前隱藏;祂就是光,連最黑暗隱蔽的角落也被祂照得明亮。──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他顯明。神在大自然,(詩19),在個人的經驗中,通過預言的恩賜和聖靈的其他恩賜(林前12),以及祂的聖書中顯示自己。 深奧。這些事情如果沒有啟示,人類的無法理解的。 隱秘。人類所看不見的事情在神的眼前是隱藏不住的(見詩139:12;約壹1:5)。──《SDA聖經注釋》 【但二23】「我列祖的 神阿,我感謝你,讚美你,因你將智慧纔能賜給我;允准我們所求的,把王的事給我們指明。”」 「智慧纔能」:指知道和講解尼布甲尼撒所做的夢之能力,以及解決問題和麵對困境、試驗的力量。「智慧纔能」與第二十節的「智慧能力」在原文完全一樣;由於但以理屬於神,他得到神的智慧和能力。 「允准我們所求的」:但以理並不要獨自領功,因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蒙神啟示王的夢,乃是他的同伴和他一起同心祈禱,並向神懇求的結果,因此他說「我們」。──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感謝你。“你”在亞蘭語中是強調的。原文的語序是:“對你,我列祖的神啊,我感謝。” 我們所求的。這個夢雖然已啟示但以理,他並沒有把榮譽歸給自己,而是把與他一起禱告的朋友也包括在內。──《SDA聖經注釋》 【但二24】「於是但以理進去見亞略,就是王所派滅絕巴比倫哲士的,對他說:不要滅絕巴比倫的哲士,求你領我到王面前,我要將夢的講解告訴王。」 不要滅絕巴比倫的哲士: 體現了但以理的博愛。智者階級因著不義的統治者而面臨死亡,但以理對他們的愛心和憐憫源自神。這是神對不義的統治者施行公義,也是但以理的謙卑。他將自己與巴比倫哲士視為同等,而單單高舉了神。 ──《聖經精讀本》 【但二25】「亞略就急忙將但以理領到王面前,對王說:“我在被擄的猶大人中遇見一人,他能將夢的講解告訴王。”」 我……遇見一人: 這是要得到王的信任而說出來的話,暴露了人一心追求世俗名譽和利益的腐敗的屬性。
──《聖經精讀本》 「我在被擄的猶大人中遇見一人」:「遇見」應作「找凓」(六5);亞略把握機會歸功自己,說但以理是他找凓和發現的。其實,但以理是毛遂自薦的。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亞略將重點放在但以理身上(「一人」),而沒有題及但以理所敬拜的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急忙。可能他因為謎底被揭開而十分高興。他現在可以不用執行處死所有哲士的血腥任務了。他顯然很不願意這樣做。 我……遇見。亞略似乎將不應有的榮譽歸給了自己。他的話語暗示自己是好不容易才發現了一個能解國王之夢的人。亞略可能不知道但以理見過國王(第16節),所以他用這樣的語氣宣佈自己的發現。──《SDA聖經注釋》 【但二25~30靠神解夢】 但以理對王說:「只有一位在天上的神能顯明奧秘的事。」(28)他知道自己能解夢並非智慧過人,乃是顯明奧秘事的主願意把將來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30),卻藉他的口給王講解而已。──《新舊約輔讀》 【但二26】「王問稱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說:你能將我所作的夢,和夢的講解,告訴我麼。」 【但二27】「但以理在王面前回答說:王所問的那奧秘事,哲士,用法術的,術士,觀兆的,都不能告訴王。」 哲士……不能。但以理並不想抬高自己超過哲士。他只是向國王強調向其哲士請教和求助的無效。他希望把國王的視線轉到天上偉大的神,就是但以理所敬拜的神,希伯來人的神。而祂的子民正是國王所征服的。 用法術的、術士。見但1:20注釋。 觀兆的。亞蘭語為gazerin,源於一個表示“切割”,“決定”的詞根。一般認為指“(命運的)決定者”。這些觀兆的認為自己能根據星辰的位置,通過各種計算和推測,這來斷定未來的事(見但1:20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二27~28】但以理強調唯有神才能顯明尼布甲尼撒王的隱夢,指出唯有耶和華才是獨一的真神,也是所有啟示的根源。並且,他在神面前謙卑地降低了自己,從而想要單單地歸榮耀給神( 猶1:24,25)。從中我們再一次看到但以理美好的信仰和謙卑的美德<耶43:2,謙卑和驕傲>。 ──《聖經精讀本》 【但二27~30】但以理拒絕承認自己有任何天生或魔法的能力,卻把異象的啟示歸功於耶和華。──《雷氏研讀本》 【但二28】「只有一位在天上的 神,能顯明奧祕的事,他已將日後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你的夢和你在床上腦中的異像是這樣;」 日後必有的事: “日後”具有末世論性質,是指“這些日子的最後時候”。因此,這是指以基督的降世所開啟的彌賽亞時代,即新約時代,新約稱此時代為“末世”( 徒2:17;提前4:1;來1:1,2)。 ──《聖經精讀本》 「日後必有的事」: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彌賽亞時代要發生的事;但也可指將來要發生的事(29節「後來的事」)。其重點乃指出但以理所敬拜的耶和華,可以且願意預告後來要發生的事,因為祂掌管著歷史。「腦中的異象」:但以理是第一個將異象和頭腦連在一起的人(四2、7、10);當一個人見異象時,頭腦是清醒的,並沒有失去理智。──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日後。見賽2:2注釋。夢中的信息是為了指教尼布甲尼撒和各國的統治者及百姓直到末日(見第1節注釋)。預言的線索把我們從尼布甲尼撒的日子(見第29節注釋)一直帶到世界的末了和基督再來(見第44,45節)。尼布甲尼撒曾懷著憂慮的預感展望未來。神向他啟示未來,不是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而是為了在他心中喚起對上天計畫的個人責任感。──《SDA聖經注釋》 【但二29】「王阿,你在床上想到後來的事,那顯明奧秘事的主,把將來必有的事指示你。」 將來必有的事: 指世界的歷史和末世所成就的事件,唯有神才能啟示這些。 ──《聖經精讀本》 【但二30】「至於那奧秘的事顯明給我,並非因我的智慧勝過一切活人,乃為使王知道夢的講解,和心裡的思念。」 【但二31】「“王啊!你夢見一個大像,這像甚高,極其光耀,站在你面前,形狀甚是可怕。」 大像: 並不是某一個偶像的像,乃是一個人像。最重要的是,此像的根源是人。正如此像出於人的發明一樣,像所象徵的世上諸國亦源自人的努力。這與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所象徵的彌賽亞王國,即神的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像甚高,極其光耀: 所描繪的世上諸國的輝煌和繁榮,表現出了尼布甲尼撒等征服者心中的欲望。對神的百姓而言,這是罪惡、虛無和滅亡的象徵。
──《聖經精讀本》 「極其光耀」:大像既由不同的光彩耀目的金屬鑄成,故閃閃生輝。 「形狀甚是可怕」:因為它的造型龐大,且光輝燦爛,叫人觸目驚心。──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大像。亞蘭語為selem,相當於希伯來語的selem。。除了詩39:6譯為“幻影”外,其他地方均把selem 譯為“像”,如王下11:18;代下23:17;摩5:26。 極其光耀。或如七十士譯本:“外觀極其顯赫”。 甚是可怕。該詞還出現在但7:7,19。──《SDA聖經注釋》 【但二31 夢見一個大像】埃及法老梅雷他(主前十三世紀)報稱在夢中看見神祇蒲他的巨像。神祇核准他向呂彼亞人發動戰事。亞述巴尼帕年間記述的一個異夢之中,辛神神像底部的碑文預言巴比倫的叛亂終會失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31~43】這異夢預告世界大帝國的演變,直到基督降臨,粉碎一切世俗政權。“大像”有四種金屬造的身體,一般的解釋將這四部分分別代表歷史上的四個大帝國,即巴比倫、瑪代與波斯、希臘及羅馬。金頭代表新巴比倫帝國(38節;耶五十一7);銀胸和膀臂代表主前539年建立、後來取代巴比倫的瑪代波斯帝國。銅肚和腰是主前約330年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希臘帝國。鐵腿和鐵腳代表羅馬帝國。41節的腳指頭,有的解釋為在羅馬帝國亡後悔出現的一個十國聯合體。若不照字面只依象徵意義看,可代表全世界屬世政治力量的統一。 “大像”的金屬體的價值從金到銀、銅,最後低到鐵,說明這些遞嬗的帝國統治者在權力和地位上一朝不如一朝。從尼布甲尼撒絕對的專制政權演變到羅馬的兩院互相牽制的民主政體;但在另一方面則代表其持久性的遞增,帝國的壽命越來越長。 最後有“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34~35節),打在“大像”的腳上,代表基督降臨。在世人建立的帝國的廢墟上,這塊大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這是第五個國度,由基督來統管新天新地(啟二十一1)。──《啟導本註釋》 【但二31~45】本文描述了尼布甲尼撒的夢( 31-35節)及對此夢的講解(
36-45)。這表明了世界歷史的變遷過程,人類歷史將會在神的國度得到完成,而神的國度是因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再臨所成就的。今天的聖徒生活在彌賽亞時代,即新約時代,面對人類歷史與神的工作共存並相互對立的現實,聖徒的生活充滿緊張,因此更要盼望神國度最終的成就,即基督的再臨。由此可知:①人類歷史從根本上就腐敗而不完全,從而在神的審判之下;②在人類歷史的洪流中,不存在絕對的權力;③唯有神才是掌管歷史的那位。 ──《聖經精讀本》 【但二31~45夢的預言】 但以理得神啟示,為王解夢:像的金頭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38);至於其它部位,有學者認為銀胸銀臂是指米底亞波斯(參五28);銅腹銅腰是指希臘;鐵腿和半鐵半泥的腳是指羅馬。地上的權勢有如這像,從頭到腳依金、銀、銅、鐵、泥的質素遞降,每況愈下到窮途末路的時候,基督永遠的國度就被建立起來,並要獲得完全的勝利,取代屬人的國度(34~44)。──《新舊約輔讀》 【但二31~45巴比倫王夢見大像有何表意? 】 答:尼布甲尼撒王Mebuchadnezzar(意尼波神的太子),在夢中看見一個高大的人像,極其光耀,甚是可怕。神用此大像來顯明外邦人的時代各國之演變。這像的每一部分代表一個帝國,或是一個時代的過程。從以色列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起,直到末世基督再來的時候止,「這像的頭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銀的,肚腹和腰是銅的,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但二32,33)。神將這奧秘的異象,賜與先知但以理的智慧,給王作如下的講解: 金頭—代表當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世界獨一無二,執掌王權。(二38)。 銀胸—代表瑪代人和波斯人的興起,如同人的雙臂或兩臂。(但五28,31;六28)。 銅腹—代表希臘國此後得勢興起,掌管天下。(但二39;十一1—4)。 鐵腿—代表東西羅馬國興起,好像人的兩腿,堅壯如鐵,盛於希臘。(但二40)。 腳趾—半鐵半泥的腳與腳趾,代表羅馬衰敗以後分裂成的各國。(但二41—43,七7,10,24;啟十七12,16)。此後尼王又看見一塊非人手鑒出來的石頭,打在人像的腳上,這塊石頭降下,就是預表基督的再來。此時人像被砸得粉碎,被風吹散,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顯示祂的再來時要審判世界,地上各國都被消滅,祂要建永遠的國度,親自作王,統制萬國,那時世界才有真正的平安。(但二34,35,44,45;太廿一42—44,廿四42;帖前四16;啟十一15)。——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但二32】「這像的頭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銀的,肚腹和腰是銅的,」 精金。就是“純金”。 銅。見撒下8:8;王上7:47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二32 大像用不同材料造成】用不同材料造成大像並不罕見。由於神像通常是穿衣的,人力物力自然會花費於沒有遮蔽的部分。例如:主前第二千年紀中期的一篇赫人禱文,記載祈禱者允諾提供一個真人大小的王像,頭、手、腳用金子製造,其餘部分則用銀子。亞實基倫出土的牛犢小像提供了使用多種金屬的例證。像身用青銅鑄造,部分四肢用鍛銅打造,然後全像用銀子包裹。很多出土的主前第二千年紀神像,亦同樣是用青銅製造,外面用金子或銀子包裹的。即使是小像也經常不是整件鑄制,而是用榫或鉚釘把各部位銜接而成的。夢中看見的特徵很多都是逼真而非超現實的。像的頭部最為重要,按但應該在青銅鑄成的像上包金。胸膛和膀臂有時能夠看見一部分,裹以銀子十分恰當。軀幹經常有衣服遮蔽,所以沒有在青銅上貼箔的必要。這個時代依然未有鑄鐵,但一份埃及蒲草紙文獻提及鐵像(用的可能是鍛鐵)。鐵泥真正混合的惟一辦法是用黏土作為助熔劑,但經文的用語顯示這泥是燒過的。一個看法認為這是上面鑲了赤陶的鐵腳。新巴比倫和波斯時代幾乎完全沒有雕塑像,美索不達米亞亦至今未曾發現任何主前第一千年紀的主要神像。亞述王以撒哈頓自詡派人用金、銀、銅製造了一個他自己的像,安放在神明面前,代他祈求。──《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32~33】這像是象徵世界的權力,因世界之權力和屬靈之權力在爭戰中。世上權力看來高大──自高自大,很光耀──很體面,但卻可怕──因為是畸形的。注意這像,那是非常不正常的,因為是用不同的金屬造成:「這像的頭是精金,胸膛和膀臂是銀的,肚腹和腰是銅的,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但二32-33),一個不同金屬造成的非常不正常的像。 (一)價值上的不正常──金子的價值是最貴的,其他的價值就每況愈下。世界亦是如此,初時來勢洶湧,但慢慢地價值一直減少。這不就是畸形的嗎?但在屬靈的事上則剛好相反,因神不但讓好的給我們;而且有更好的,甚至最好的也要賜給我們。 (二)重量上的不正常──金子是很重的,銀比不上金重,銅與鐵則更不如金。如研究它們的比重:則金是19.3,銀是10.5,銅8.5,鐵7.6,泥1.9,即泥的比重只有金的十分一,那可想像到這是上重下輕的像。試問這又怎能站得住呢,豈不是很易倒下來嗎?不錯,這根基太差,太脆弱,世界的事──屬世的事也是如此;完全沒根基,隨時會倒塌。 (三)硬度上的不正常──鐵和泥是最剛硬的,金是最軟的;那就是說愈來愈硬,這也是不正常的現象。但這就是屬世的東西,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該有屬靈的價值感和辨別力;要知什麼是有價值的和穩固的,什麼是沒價值和不可靠的。如果我們無屬靈的價值感,也就沒有安全感。所以當我們在神面前見這幅圖畫時,就何等需要神賜諸般的憐憫,使我們對歷史有更深的認識。 根據歷史的證據,一般的解釋是對的;金子是代表巴比倫,銀是指瑪代波斯,銅指希腊,鐵指羅馬。── 唐佑之《但以理書信息》 【但二33】「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 腿。似乎指臀以下的部位。第32節的“腰”是指臀以上的部位。沒有說明銅腰和鐵褪具體的分界線。 泥。亞蘭語為chasaph。根據對其同源詞的研究,chasaph 似乎是指陶制的器皿或陶器碎片,而不是指製作這些物品的泥。“泥”的亞蘭語是tin,出現在第41,43節,與chasaph 連用。故本節的chasaph 譯為“陶”要比“泥”好。 【但二34】「你觀看,見有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打在這像半鐵半泥的腳上、把腳砸碎;」 「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不是人所雕鑿的,也不知來自何處(現中:「從山岩上滾下來」是意譯加上去的)。 「把腳砸碎」:由於大像頭重腳輕,再加上大石的力度很大,祇擊中腳部,整座大像就應聲倒下,肢離破碎。──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鑿出來。或“采出來”或“取出來”。 非人手。即不用人幫助。──《SDA聖經注釋》 【但二34~35】鑿出來的石頭: 指出了鑿出來的石頭所具有的神性起源,並象徵神將動工完全摧毀這世界的國家。 ──《聖經精讀本》 【但二34~35 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惟一與此稍為有點相似的事件,出現在《吉加墨斯史詩》。吉加墨斯報稱夢見恩基杜的來到,代表恩基杜的隕石落在吉加墨斯的腳前。但這石並沒有造成毀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35】「於是金、銀、銅、鐵、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場上的糠秕,被風吹散,無處可尋。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 “這像的石頭……充滿天下”。若認為這裏指基督第一次降臨和福音得勝全世界,便與馬太福音十三章24至30節、36至43節和提摩太後書三章1至13節等經文相矛盾。那是指將來基督的千禧年國度。──《雷氏研讀本》 「金銀銅鐵泥」:原文是「鐵泥銅銀金」,次序恰好倒轉。大石打擊所產生的力度由下伸展而上,直至金頭。 「糠𢒑」:特點有二,就是重量甚輕,以及毫無價值;聖經用「糠𢒑」比喻被神審判的國家(賽五24;耶廿三28)。──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二36】「這就是那夢,我們在王面前要講解那夢。」 【但二36~40 四國】除了尼布甲尼撒是金頭以外,經文並沒有說明這些國家的身分。部分學者提出這次序是巴比倫、瑪代、(瑪代)波斯、希臘,其他的則相信應該是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大部分支持這個說法的證據都是來自但以理書七章,注釋亦會在該處注釋詳細討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36~40 四國模式】以四個時代或四個帝國披露歷史,是古代和古典歷史之中,可以找到好幾個對應例證的觀念。亞喀得文學《朝代預言》(Dynastic Prophecy;西流古時代,主前三世紀?)十分破碎的文字中,提到四個彼此接連的王國(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希碧爾神諭集》(其內容來自主前二世紀)亦包括了一個四帝國的體制(亞述、瑪代、波斯、馬其頓;幾個來自羅馬時代的例子,還在名單中加上羅馬,作為第五國)。主後五世紀的羅馬作者塞爾維厄斯(Servius)說希碧爾(Sibyl)將不同的世代用不同的金屬代表,但現存的《希碧爾神諭集》中卻沒有記載這樣的比較。學者相信將世代比作金屬,符合祆教將人類歷史表達為四個時代的作法。祆教經典《阿維斯陀》(Avestan)將世代(不是帝國)分為一棵樹的四枝,依次為金、銀、鋼、混鐵(含意隱晦)。這些材料雖然很晚期才付諸文字,但部分學者相信它所保存的資料可以上溯到主前第二或第三世紀。將世代比作金屬最重要的著作,大概是早期希臘作家海希奧德(Hesiod)的《工作與時日》(Works and Days,主前八世紀)。他列舉的五個世代中,有四個以金屬為代表(金、銀、青銅、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36~45】按但以理的講解,像的金頭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38)。至於其他部位,有些學者認為銀胸銀背是指瑪代波斯(參5:28注),銅腹銅腰是指希臘,鐵腳和半鐵半泥指是希臘亞歷山大的後繼者。 另一個似乎更有力的說法為第四國是指羅馬,因此說顧及44節的提示:彌賽亞的國度(「永不敗壞」的一國)是當「列王」在位時建立起來的。 「列王」可視為整個人像所代表的屬世政權。有關第四國的解釋可參第7, 8章的異象。 地上的權勢有如這像,從頭到腳依金、銀、銅、鐵、泥的質素遞降,每況下,直至完全粉碎。瑪代波斯的國勢確實不及巴比倫:希臘雖然擴張了疆土,國勢卻又遜於瑪代波斯:到了羅馬帝國以後,政權更是分裂混亂,宛如鐵泥無法融合。屬世的權勢到了窮途末路,基督永遠的國度就被建立起來,並要獲得完全的勝利,取代屬人的國度。──《串珠聖經註釋》 【但二37】「王阿,你是諸王之王,天上的神巳將國度,權柄,能力,尊榮,都賜給你。」 諸王之王。這個稱號在與尼布甲尼撒同時代的波斯國王阿裡亞拉姆尼斯的銘文中也有。 天上的神已將……賜給。尼布甲尼撒在他的碑文裡把他統治的成就歸功於他的神馬杜克。但以理卻以一種溫和的方式糾正了這一錯誤的觀念。他聲稱是天上的神賦予國王這樣的權力。 國度。尼布甲尼撒所統治的土地有一段漫長而曲折的歷史,曾處在不同民族和國度的統治之下。根據《創世記》的記載,巴比倫城是挪亞的曾孫甯錄所建王國的一部分(創10:8-10)。自古以來,在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就存在著許多城邦。後來,一些城邦聯合成為若干蘇美爾人王國。在蘇美爾人統治的第一階段以後,興起了阿卡德王國。其偉大的閃族國王包括撒珥根一世和納拉姆辛。但這些閃族人再次被古提人,以攔人和蘇美爾人等民族所取代。這些民族又被建立古巴比倫帝國的閃族人所取代。古巴比倫帝國在後先祖時期十分興旺。這個亞摩利人帝國最重要的國王是漢穆拉比。它象撒珥根一世的阿卡德帝國一樣,控制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並擴大到敘利亞。後來美索不達米亞被何利人和加瑟人所攻佔,巴比倫的重要性就比不上強大的赫梯帝國和埃及帝國了。此後,在北美索不達米亞興起了另一個世界強國,就是亞述帝國,再次把美索不達米亞和西亞與地中海統一起來。經過亞述帝國一段時期的統治,巴比倫在迦勒底人的領導下取得了獨立,再次奪取了世界的領導地位。尼波布拉色(西元前626-605年)是迦勒底或新巴比倫帝國的創建者。該帝國在尼布甲尼撒時期(605-562 西元前)達到鼎盛,一直延續到西元前539年被瑪代人和波斯人所征服。──《SDA聖經注釋》 【但二37~38】但以理解釋大象的金頭(32節)乃代表巴比倫。──《雷氏研讀本》 【但二38】「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獸,並天空的飛鳥,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這一切。你就是那金頭。」 你就是那金頭: 並非指尼布甲尼撒個人,而是指他所建立,他所代表的巴比倫王國。這句話也暗示了尼布甲尼撒享有極大的權勢和榮華。 ──《聖經精讀本》 「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獸」:應是「世人所住的地方、田野的走獸」,這與下文「天空的飛鳥」三句都強調尼布甲尼撒勢力範圍的廣大;他是當時最有權勢的君王。 「你就是那金頭」:尼布甲尼撒王與他所代表的巴比倫國是那用精金鑄造的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地的走獸。見耶27:6;耶28:14;參創1:26。本節正確描述了巴比倫在尼布甲尼撒時期的統治狀況。撒縵以色三世所說的話,證實了古代國王把動物界也包括在其統治範圍的做法:“喜歡我祭司職務的尼努爾塔和帕利勒把地上的走獸都賜給我。” 你就是那金頭。尼布甲尼撒是新巴比倫帝國的化身。巴比倫的軍事征戰和建築輝煌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他的能力。 金。裝飾巴比倫用了大量的黃金。希羅多德曾用華麗的辭藻描寫金子如何在巴比倫城的神廟中閃閃發光。神像,神座,桌子和壇都是用金子打造的(希羅多德,I.181,183;iii.1-7)。先知耶利米把巴比倫比作金杯(耶51:7)。普林尼描寫祭司的衣袍是用金絲織成的。──《SDA聖經注釋》 【但二39】「在你以後必另興一國,不及於你,又有第三國,就是銅的,必掌管天下。」 “胸膛和膀臂是銀的”(32節),代表巴比倫之後的國度,即瑪代和波斯(主前538~333年)。“肚腹和腰是銅的”(32節),代表希臘(主前333~63年,比較八20,21)。──《雷氏研讀本》 另興一國,不及於你: 指波斯帝國,波斯帝國之所以略有不及,是因內部沒有完全統一。隨著歷史的變遷,這種現象日益嚴重,後來的國家呈現出了逐漸退歩的傾向。 掌管天下: 意指第三個國家希臘帝國的統治將會影響全世界。這是指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服和短暫的統治。
──《聖經精讀本》 另興一國,不及於你。正如銀子不及金子,瑪代波斯帝國也不及新巴比倫帝國。 有些注釋家認為“不及於”是指“在大像上的位置較低”。該詞確實有“往下”的意思。但在本節中但以理不是指各種金屬的位置,而是指各國的地位。對比兩個國家,我們就會發現後者雖然領土更大,但在奢侈和華麗方面確實要遜色一些。瑪代和波斯的征服者接受了先進的巴比倫文明,因為他們自己的文化比較落後。 第三國。在瑪代波斯帝國以後的是亞歷山大及其繼承人所建立的希臘(或馬其頓)帝國(見但8:20,21)。 銅的。見撒下8:8注釋。希臘士兵以他們的銅制盔甲而著稱。他們的頭盔,盾牌和戰斧都是用銅制的。希羅多德告訴我們,埃及的薩姆提克一世從入侵的希臘海盜身上,看到了“銅人從海而來”的預言的應驗(希羅多德,I.152,154)。 掌管天下。歷史文獻告訴我們,亞歷山大的統治包括馬其頓,希臘和波斯帝國,以及埃及,並向東延伸到印度。這是當時古代世界最大的帝國。“掌管天下”是指地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它,而不是說它包括了整個世界,回當時的已知世界。“世界大國”可以定義為超越所有其他國家,戰無不勝的國家,而不一定指實際上控制整個已知世界。古代統治者經常採用誇張的話語。如居魯士自稱為“世界的王,……(地上)四方的王”。薛西斯自稱為“大王,萬王之王,……如此廣大之地的王”。──《SDA聖經注釋》 【但二40】「第四國,必堅壯如鐵,鐵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壓碎一切,那國也必打碎壓制列國。」 “第四國”(腿和腳,33節)是羅馬。──《雷氏研讀本》 「那國也必打碎壓制列國」:傳統認為第四國乃是羅馬,它的特徵就是擁有勢不可當的軍隊,以致它能百戰百勝,打敗各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第四國。不是指後來分裂了的亞歷山大帝國,而是指下一個征服馬其頓的帝國。但以理在其他地方用代表希臘的公山羊的四個角(但8:22),而不是一個單獨的獸來,表示亞歷山大帝國所分裂的希臘諸國(參豹的四個頭;見但7:6注釋)。 打碎。我們所有的羅馬歷史知識都證實這段話。羅馬借著武力或軍事威懾奪取領土。起初她為生存,與她的對手迦太基進行鬥爭而介入國際事務。她發動了一場又一場戰爭,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敵人,最後成為地中海地區和西歐不可抗拒的征服者。在基督教紀元之初和稍後的一段時間裡,羅馬軍團以鐵的力量維護了羅馬的安寧。羅馬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SDA聖經注釋》 【但二41】「你既見像的腳和腳指頭,一半是窯匠的泥,一半是鐵,那國將來也必分開。你既見鐵與泥攙雜,那國也必有鐵的力量。」 那國將來也必分開: 意指內部的不和諧或不一致所導致的自然分裂或多樣化( 創10:25;伯38:25;賽55:10)。
──《聖經精讀本》 “分開” 。更可作:
混合的,因為當中有強壯的民( “ 鐵” ) 和軟弱的民(“泥”)。──《雷氏研讀本》 「鐵與泥攙雜」:第四國是強弱摻半,不是徹頭徹尾的像鐵那樣堅強(42節);正如鐵與泥不能混合,這國也不能有真正的統一(43節)。──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腳指頭。但以理雖然提到腳指頭,卻沒有叫人注意其數目。他只說國家將要分裂。許多注釋家認為腳指頭大概是十個,相當於但7章第四獸的十個角(見但7:7注釋)。 泥。見第33節注釋。羅馬失去了鐵的韌性和強度。她的其繼承者顯然十分軟弱,象泥和鐵攙雜。──《SDA聖經注釋》 【但二42】「那腳指頭,既是半鐵半泥,那國也必半強半弱。」 “腳指頭”。第44節解釋說,那是基督第二次降臨建立國度的時候,將會同時存在的十個王(或國)(七24)。現今的教會時代在異象中省略(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比較賽六一1,2)。──《雷氏研讀本》 半鐵半泥: 意指羅馬帝國之後所興起的國家,象徵強大的國家和弱小的國家將會共存。
──《聖經精讀本》 半強。這些蠻族王國在軍事強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正如吉本所說“法蘭克人和西哥特人強大的王國,以及蘇維人和勃艮第人軟弱的王國”。 弱。直譯為“易碎的”,“脆弱的”。──《SDA聖經注釋》 【但二43】「你既見鐵與泥攙雜,那國民也必與各種人攙雜,卻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鐵與泥不能相合一樣。」 指出他們想盡動員戰爭、移民、國際婚姻、政治合併等方法,促使種族和種族、民族和民族之間國際性的混合。從表面上看,這種努力成功地混合了一些力量,但是屬世的一切努力終將遭到失敗。歸根結底人想要建立合眾國的努力等於在為滅亡作預備。 ──《聖經精讀本》 「那國民必與各種人攙雜」:「各種人」原作「人的種子」(呂本作「人種」),故可指通婚,羅馬帝將藉凓異族通婚來統一各個民族。──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與各種人。KJV版為“人的後裔”。許多注釋家認為這是指王室聯姻。但這句話的含義可能要廣泛得多。“人”的原文是'enash。這句話也可能泛指人口雖有流動,仍保持著民族的特性。原來的七十士譯本與馬所拉文本有所區別。第42和43節為:“腳指頭一部分是鐵,一部分是陶瓷。那國必一部分強,一部分破碎。正如你看見鐵與陶瓷攙雜,各國(或各世代)也必混合,卻無法取得一致,友好相待,正如鐵與泥不能相合一樣”。狄奧多蒂翁的《但以理書》譯本幾乎完全取代了原來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更接近馬所拉文本,但也有一些區別:“腳指頭一部分是鐵,一部分是泥,那國必一部分必強,一部分破碎。因為你看見鐵與陶瓷攙雜,人的後裔中也必攙雜,但他們必不能相合,正如鐵與陶瓷不能攙雜一樣。” ──《SDA聖經注釋》 文。 卻不能……相合。但以理的預言已經並將繼續經受時間的考驗。世界上有些國家很軟弱,有些國家很強大。但他們的民族特性一直很頑強。想把從第四個帝國出來的不同國家聯合為一個大帝國的多次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有些國家暫時可能聯合起來,但這種聯合並不安寧和持久。 【但二44】「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 這並不是指基督的第一次降臨(這樣解釋會使“國”等同於“教會”),因為基督第一次降臨時沒有毀滅羅馬帝國,當時也沒有十個王同時掌權。──《雷氏研讀本》 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 羅馬帝國是出現在世界歷史中的第四個國家,這句話是指在羅馬治理天下的時候,因著基督的初臨而開啟的彌賽亞時代。因此,“列王在位的時候”並非指基督的誕生,十字架事件,五旬節等某一時間點,乃是含括了整個彌賽亞王國,即神的國度,它始於基督的道成肉身,而成就在基督再來的時候( 太4:17;可1:15;1:13)。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 強調神國的神性起源。這一國家並不是由人所建立,乃是由神親手建立的。在這裡提及神的名字,暗示神是超乎巴比倫眾神的絕對者,強調這世界的一切都在神的統治權之內。
──《聖經精讀本》 【但二44 這國必存到永遠】主前十二世紀一篇名叫《烏魯克預言》(Uruk Prophecy)的著作,描述四位施政不善的君王相繼興起之後,繼而會有一位君王將伊施他爾的神像,從巴比倫運回烏魯克。這預言說這王的兒子會繼他的位,其國度會永遠堅立(另一個詮釋認為這文獻來自主前七世紀,並將這兒子解作尼布甲尼撒)。──《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45】「你既看見非人手鑿出來的一塊石頭,從山而出,打碎金、銀、銅、鐵、泥,那就是至大的 神把後來必有的事給王指明。這夢準是這樣,這講解也是確實的。”」 至大的神……確實的: 但以理為了使尼布甲尼撒確信所做的夢和對夢的解釋,強調了此番解釋的神性起源和真實性。但以理這麼說是為了使王被真理之神和其啟示所打動,從而把榮耀歸於全能的神( 撒上6:5;詩66:2)。 ──《聖經精讀本》 「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石頭」預表基督,祂的降臨不是依據人的安排,乃是按凓神自己的計劃,故是「非人手鑿出來的」。基督的第一次降臨,開始了天國(彌賽亞的國度),這國永遠長存,且勝過地上一切人的國度(大像預表人的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石頭。亞蘭語為'eben,和希伯來語裡的'eben一樣。指石板,投擲的石頭,鑿出的石塊,石器皿和寶石。常用來指神的“磐石”(申32:4,18;撒上2:2等)譯自希伯來詞sur, 而不是'eben。我們無法確定但以理用來指神之國的表號與其他地方所用的磐石或石頭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以理所提供的解釋本身就說明了這個表號。 非人手。這個國度不是出於人的,也不是藉著人手的技能,而是藉著神大能的手建立起來的。 【但二46】「當時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並且吩咐人給他奉上供物和香品。」 「供物和香品」:本是獻給神明的。王把禮物奉給但以理,因他是所敬拜之神的代表。──《串珠聖經註釋》 俯伏在地。表示敬重。在《舊約》裡經常有這種表達尊敬的方式。 下拜。亞蘭語是segad。似乎指真的下跪。王已經俯伏在地,不只是鞠躬而已。Segad 在但3章中指國王下令,但被希伯來人拒絕的對金像的跪拜。希伯來語中的“供物”和“香品”與“奉”結合起來,也有很強的敬拜之意。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但以理是否阻止了這些舉動。聖經的記錄只是說尼布甲尼撒吩咐向但以理奉上供物和香品,沒有說這些指示被實際執行了。但以理很可能機智地讓人注意到他已經正面肯定的事實,就是啟示來自天上的神。他領受這啟示不是因為他有超人的智慧(見第30節注釋)。 供物。與該亞蘭詞語相對應的希伯來詞語通常指素祭(見但9:21注釋)。 香品。就是香。──《SDA聖經注釋》 【但二46 尼布甲尼撒給但以理的待遇】和合本譯作「奉上」的動詞在希伯來語中,通常是指澆奠。但這裡的供物(素祭)和香品都是不能倒出澆奠的。本節仍然是用亞蘭文寫成。在亞蘭文中,這動詞是「提供」的意思。這詮釋使尼布甲尼撒給但以理的待遇更容易但解。他是向但以理提供祭物,使但以理可以向他的神獻上合宜的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46~49】向但以理下拜: 尼布甲尼撒王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並不只是出於尊敬,而因將但以理視為神的代言人或具有神性的存在。因為“供物和香品”均是僅用於獻祭的東西。但以理沒有拒絕王下拜;①象徵著外邦神將要向耶和華神屈服;②外邦將屈服在以色列面前;③並暗示不信者的滅亡和聖徒的最後勝利。 ──《聖經精讀本》 【但二46~49王的認信】 尼布甲尼撒王聽完但以理解夢後,視他如神般的向他下拜;並且相信但以理所稱頌的神,顯明奧秘事是萬神之神、萬王之主(47)。神智慧的作為,連外邦王也把榮耀歸給祂。──《新舊約輔讀》 【但二47】「王對但以理說:你既能顯明這奧秘的事,你們的神,誠然是萬神之神,萬王之主,又是顯明奧秘事的。」 巴比倫是當時統禦世界的帝國,而巴比倫王卻稱頌神為“萬神之神,萬王之王”。這表明聖徒的善行不僅使自己成聖,亦會榮耀神。這也暗示世界的所有君王都當向神屈服,並順從神。 ──《聖經精讀本》 你們的神誠然是萬神之神。本句採用了最高級。尼布甲尼撒曾稱他保護神馬杜克為“萬神之主”,現在居然承認的但以理的神遠遠超過巴比倫一切所謂的神明。 萬王之主。尼布甲尼撒顯然知道“萬王之主”在巴比倫創造的故事裡是馬杜克的稱號。他每年元旦都要從馬杜克那裡重獲王權。他自己也是以馬杜克的兒子那波(Nabu)命名的。那波是負責記錄命運之版的。 【但二47 顯明奧秘事的】本節強調「顯明奧秘事」的角色,因為但以理的成就超出了巴比倫哲士通常所能做的。他們相信神明賜下兆頭(如異夢)時,就是作出自我啟示,又相信他們是將詮釋的智慧,賜給利用手上所有之資源和文學的哲士,藉以啟示兆頭的講解。然而但以理卻能獲取有關夢之內容的進一步啟示,他的聲譽因此大為提升。──《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48】「於是王高抬但以理,賞賜他許多上等禮物,派他管理巴比倫全省,又立他為總理,掌管巴比倫的一切哲士。」 「總理」:在此可能是王的首席顧問,有如今日的幕僚長。──《串珠聖經註釋》 總理。但以理解夢不是為了得到國王的獎賞。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在國王和所有的巴比倫人面前高舉神。──《SDA聖經注釋》 【但二48 管但巴比倫全省】帝國分為好幾個行省或總督轄區,巴比倫是其中之一。但以理被擢升為省中高官的形容頗為含糊,下一句話卻澄清了他高位的性質:他被立為巴比倫一切哲士的長官。這比較可能是行會中的階級,不是政府中行政官員的地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二49】「但以理求王,王就派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管理巴比倫省的事務,只是但以理常在朝中侍立。」 “常在朝中侍立”亦作“常在王的門口”,說明但以理所執掌的乃重要國政。──《啟導本註釋》 記述了三位朋友因著但以理而得到治理巴比倫省的職分。這表現出了但以理對朋友的深情厚愛與他的人性之美,並表明真正的友情將存到永遠,無論是在怎樣的環境之下都不會改變( 約15:13)。但以理“常在朝中侍立”的字面意思是“常常站在王的大門”。王的大門是覲見王的入口,在古代社會是最重要的官職( 斯2:19,21)。──《聖經精讀本》 「朝中」:原作「王的門」(呂本作「門庭」),指在皇宮裏作王的顧問。約瑟為法老解夢後,被立為埃及的首相(創四十一40-43),但以理解夢後也被立為總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思想問題(第2章)】 1 留意但以理如何面對突然臨到的殺身之禍(13)。你如面對類似的危難會怎麽辦? 2 試從但以理感恩的禱文(20-23)探討神某方面的特性。他對神的認識如何影響其信仰生活(參6)? 3 雖然尼布甲尼撒王所作的夢主要是論及後代的預言,但這夢對他本人有什麽含意?尼布甲尼撒王一方面熱切要明白夢的解釋,另一方面卻有豎立金像之舉(參3:1-7),你從中學到什麽屬靈的功課?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