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但以理書第八章拾穗

 

【但八1「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有異象現與我但以理是在先前所見的異象之後。」

         “第三年”。主前551年,第七章的異象之後兩年,也是巴比倫在主前539年陷落之前。“異象”。關乎第二和第三個世界大國——瑪代波斯(3,4,20節)和希臘(57,21節)。──《雷氏研讀本》

         本章至十二章記有但以理所見的多個異象,都和以色列及統治他們的外邦國有關。

本章詳細預言第二及第三大帝國(即二章中的“銀”和“銅”所代表的兩個國家)。但以理在異象中看見第一大帝國(巴比倫)的迅速衰亡(伯沙撒是巴比倫最後一位王)。──《啟導本註釋》

         我但以理: 但以理有意地表明瞭自己就是作者。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 是看到第7章異象的2年之後,B.C.548。之所以特意論及時間和地點,是為了強調異象的真實性和事實性。本書的2:4-7:28是用亞蘭語記載;從本章到12章是用希伯來語記載的,因為2:4-7:28描述的是列國的歷史;從本章到12章則預言了以色列的未來。 ──《聖經精讀本》

         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這是獲得第七章的異象之後兩年,即是主前五五○或五四九。在伯沙撒第三年,波斯王朝的創國者古列併吞了瑪代,成為瑪代波斯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第三年。關於伯沙撒的統治,見第5章補充注釋。從本章起,作者恢復使用希伯來語,直到《但以理書》結束。

         在先前。無疑指第7章的異象。──《SDA聖經注釋》

 

【但1 年代小注】斷定本節的困難之處和七章1節注釋所述之難處一樣。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很可能是主前五五○年或五四七年。第七章的異象中只提到一個帝國的名字(巴比倫),如今事隔兩年,又多了兩個帝國的名字被提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八1  瑪代波斯和希臘又如何……】如同第7章,本章記述的事件從時間的先後次序看,應發生於第5章之前。這個夢於公元前551年臨到但以理,那一年他約七十歲。第78章分別對應於伯沙撒元年和第三年,在時間順序上位於第45章之間。第9章描述的事件大致屬於第6章中敘述的時期,主要是關於瑪代波斯和希臘這兩個繼巴比倫王國後稱雄世界的帝國的情況。──《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1~4本文記載了但以理得到啟示的背景(地點及年代)(1,2)和關於公綿羊的異象(3,4)。本文是本章的導論,闡明了本章的內容是由異象構成及其啟示性。 ──《聖經精讀本》

 

【但八1~27公綿羊公山羊的異象:從本章開始,作者重新以希伯來文記述見異象的地點是在書珊,即日後波斯的京城。異象的內容也是關乎世界權勢的興衰。

 第一幅景象是雙角的公綿羊。按但以理的解釋是指瑪代和波斯王(20)。考古學者也指出綿羊是瑪代波斯的國徽。──《串珠聖經註釋》

         本書的第三個段落是對以色列的預言(8:1-12,13),本章是它的序論,啟示了但以理所見到的第二個異象,離他看見第一個異象(7)約有兩年時間。本章①藉著有雙角的公綿羊和公山羊的異象,指出了瑪代波斯帝國和希臘帝國的命運;②小角比喻了安提阿古伊彼凡尼逼迫猶太教的事件。藉此具體啟示了將要臨到神子民的殘忍逼迫和歷史性試煉。本章的異象擴大加述了7章中的有些異象,明確地解釋了7章的比喻和啟示文學性的表達方式。 ──《聖經精讀本》

 

【但八2「我見了異象的時候,我以為在以攔省,書珊城中,〔城或作宮〕我見異象又如在烏萊河邊。」

         “書珊”。巴比倫以東約二百五十英里(400公里)。──《雷氏研讀本》

         “書珊”:在巴比倫城以東約400公里。“烏萊河”:是書珊城附近的一條運河。──《啟導本註釋》

         在以攔省書珊城中: 並非指但以理真的置身於以攔省的書珊城中,而是指他的靈在書珊城。正如以西結在異象中被帶到以色列一樣(40:1-3),他在異象中被帶到了別處。因為歷史上,巴比倫的伯沙撒王在位第三年的時候,以攔城已遭到古列的入侵而成為瑪代波斯的領土,所以實際去書珊城是不可能的,他根本就不可能去書珊城。同時,書珊城是波斯帝國的首都,象徵波斯的富強和繁榮。 ──《聖經精讀本》

         我在以攔省書珊城中」:「以攔」位於今日的伊朗境內,古時本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後為亞述打敗,成為亞述的附屬國;後再為波斯併吞,變成波斯的一省。「書珊城」本是以攔的首都,波斯王因為其風景秀麗,以它作為全國的首都和寒宮(尼一1;斯一2);漢謨拉比法典便是在書珊城發現的。「書珊」意即百合花,因該地盛產百合花。「城」亦作「堡」,描寫書珊的皇宮是按堡壘模型建造,也可指整座書珊城像一座堡壘一樣,十分堅固。

         烏萊河」:書珊城的一條人工運河,運河本身十分寬闊,兩岸相距九百尺;它貫通城中兩條大河,再流經城的東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我以為在以攔省書珊城。先知但以理究竟是身在書珊,還是異象中在書珊,學者們有過不少的爭論。根據上下文,他不一定親身在場。“我見了異象”可以被理解為異象中一系列事件的引言,不一定真在場。其他在異象中、而不是在現實中身心分離的例子有以西結“訪問”耶路撒冷(見結8:3節注釋)和約翰到曠野裡去(17:3)。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證明但以理當時不在書珊。不難想像,他有時可能因公務或其他原因前往以攔原來的都城。如果我們把伯沙撒元年確定為西元前553年,那麼見這個異象的時侯,以攔可能依然是巴比倫的一個省。但它在居魯士攻取巴比倫之前就已落入他的手中。約瑟弗斯說先知在見異象時身在書珊。

         城(或作:宮)。希伯來語為birah。“城堡”或“衛城”。在原文中該詞與書珊是同位語。故可譯為“書珊城”,或“首都書珊”(英文RSV版)。根據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的記載,波斯國王後來把書珊作為冬宮。其他季節他們則住在巴比倫或伊克巴他拿。關於書珊,詳見斯1:2注釋。

         烏萊河。楔型文獻泥版中的Ulai河,即古典時期希臘作家筆下的幼拉烏斯河。該河從南或東南穿越書珊,流入卡隆河。──《SDA聖經注釋》

 

【但2 地但概況】烏萊河在書珊一帶。書珊是以攔省的省會,距離巴比倫約兩百哩。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王將會在這城居住,因此他在此見這異像是很適宜的。烏萊河是一條運河,位於城北。在楔形文字文獻和古典史料中,它都和書珊有密切的關聯。但以理可以親身至此,但比較有可能的是他好像以西結有時經歷的一樣,在異象中被載送到這個地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8:2>

【但八2  書珊城何在?】書珊是巴比倫帝國的首府之一,位於現今的伊朗,是當時一個很發達的城市。波斯時期,書珊是波斯王朝的冬宮,也是一個強大的要塞。但以理在異象中見到自己在此城。在文化的積淀程度上,書珊與巴比倫城不相上下。現今所知最古老的律法文本漢磨拉比法章便出土於此城。──《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3「我舉目觀看,見有雙角的公綿羊站在河邊,兩角都高,這角高過那角,更高的是後長的。」

         “公綿羊”。瑪代波斯(20節)。“更高的是後長的”。雖然波斯是較年輕的國家,但在古列的領導下,它在主前550年成為勢力最大的國家。──《雷氏研讀本》

         後長的角可代表波斯王古列,後來居上,征服了瑪代朝。

         第二幅景象是公山羊,就是希臘王。而兩眼當中的大角乃是亞曆山大大帝(21)。他從西而來,四處征討,並向公綿羊大發烈怒,將她觸倒於地,用腳踐踏。史載主前三三四年希臘開始反擊波斯,於三三一年將它殲滅。──《串珠聖經註釋》

         “雙角”:代表瑪代和波斯。一角高過另一角,說明波斯的地位高過瑪代。──《啟導本註釋》

         有雙角的公綿羊: 公綿羊是波斯帝國的守護神,象徵瑪代波斯帝國。“後長的高角”,暗示在瑪代和波斯兩國中,波斯更加強大,帝國將會被波斯所統一。 ──《聖經精讀本》

         有雙角的公綿羊」:表徵瑪代和波斯王(20節)。「公綿羊」在舊約可比喻能力或領袖(結卅四17,卅九18;亞十3)。相傳波斯王出征時喜戴上精金造的羊頭頭盔;考古學家也掘出這些羊頭狀的冠冕。綿羊是瑪代波斯的國徽,曾出現在古錢幣及其他古物上。

         這角高過那角,更高的是後長的」:但以理見公綿羊有雙角,而其中一角繼續長高,故比另一角更長。無疑的,這是象徵瑪代和波斯勢力的不均等,波斯雖比瑪代較後才崛起,卻在古列王的領導下,變得比瑪代更為強大,後來還克制了瑪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雙角的公綿羊。天使後來解釋這個表號象徵瑪代和波斯的國王(第20節)。

         高過那角。雖然波斯興起的時間比瑪代晚,但當居魯士於西元前553550年打敗了瑪代的阿斯提亞格斯時,波斯就成了主導的力量。然而瑪代人並沒有被當作低等的或被征服的民族,而是被視為同盟。見但2:39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3 公綿羊為波斯的星座】在後期的文學中(主後開首幾個世紀),黃道十二宮的各宮都以國家代表。而公綿羊則代表波斯。然而但以理書這麼早的時候,這關係並沒有存在的證據。黃道十二宮的概念源自兩約之間的時代。

<syncBible ref=8:3>

【但八3  為甚麼有兩隻角,一角高於另一角?】這兩隻角象徵瑪代和波斯國王(參但8:20)。其中的長角預表瑪代波斯帝國中波斯帝國的擴張。──《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3~5但以理在異象中見公綿羊公山羊有何表意?】

答:但以理先知在異象中舉目觀看,見有雙角的公綿羊和公山羊,與本書二章的金像,七章的四巨獸大同小異,皆是代表外邦人的歷史。這事的發生,是距他第一次所見的四巨獸異象兩年以後,乃巴比倫王伯沙撒Belshazzar(意彼勒的親王),初登王位的時候。此時但以理仍在朝中擔任要職(但七13;八1527)。在巴比倫尚未滅亡以前,瑪代波斯已漸得勢,神藉此異象大概是要對於巴比倫國的一種預示警告。此異象所包括的時間,自瑪代波斯的成立,至外邦時代的期滿,其解釋之表意如左:

1 雙角的公綿羊—就如本書七章的熊,代表瑪代和波斯兩國,「兩角都高,這角高過那角,更高的是後長的」,(八320)。瑪代王大利烏Darics(意司令)首先殺了巴比倫王伯沙撒,年六十二歲而得國,(但五3031)。這裡較高的一角,代表波斯王古列Cyrus(意太陽),他曾善待猶太人,是興起於瑪代之後,但是強於瑪代。所以更高的是後長的,(參代下卅六2223;拉一13,賽四四28—四五1)。至於此「公綿羊往西,往北,往南抵觸,獸在他面前都站立不住,」(八4),表示此兩國往西戰勝巴比倫,往北戰勝呂底亞,往南戰勝埃及,以至眾邦在他面前站立不住。當時兩國勢力極其強盛,無人能夠抵擋。在瑪代波斯的國旗上都畫有綿羊的畫像,並發掘波斯的古幣上,亦鑄有羊的形象,從史實考古證明如此預言屬實。

2 公山羊—就如七章所說的豹,代表希臘,「公山羊從西而來,遍行全地,腳不沾塵,這山羊兩眼當中,有一非常的角,」(八521),比如希臘王亞歷山大,行動迅速,得能戰勝各國,這一個非常的角,就是代表亞歷山大王。「公山羊就近公綿羊,向他發烈怒,抵觸他,折斷他的兩角,綿羊在他面前站立不住,他將綿羊觸倒在地,用腳踐踏,沒有能救綿羊脫離他的手」,(八7),此即表明亞歷山大王親自率領大軍起來攻擊瑪代波斯,兩國力戰抵抗數年,無法挽救,最後被滅。「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紮斷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八822),說明大角亞力山大,驕傲無比,正當盛極一時,突然駕崩,他是廿歲登基,卅二歲就死了。四角乃指他死後由他四個元帥平分希臘領土,分別作王,分裂而成四國。「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個小角,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強大,」(八9)。這一小角是指出自四國中的敘利亞一國之凶王安提阿古衣皮凡尼絲Antiochus Epiphanes(主前一七五—一六四年),向南—埃及,向東—波斯,向榮美之地—猶太,發展他勢力的。他對猶太人極其殘暴,於主前一六八年毀壞耶路撒冷,褻瀆聖殿,在祭壇上獸豬,灑豬血,劫掠殿中器皿。在殿中為丟斯(羅馬,希臘至尊之神,徒十四1213)設立祭壇,廢除在聖殿中之禮拜與常獸的燔祭。以死刑禁止受割禮,焚燒舊約書卷,殺大祭司烏尼亞,立惡人為祭司。殺戮猶太人約有十萬之眾,用各種嚴刑迫使猶太人放棄信仰,但其結局必受神的審判而滅亡。他雖不是敵基督,卻是預表末世耶穌再來時所要出現的敵基督者,(但八17192325;約壹二18)。「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八14),乃指安提阿古衣皮凡尼絲行惡污穢聖殿的日子。約自主前一七一—一六五年,就是猶大民族英雄馬加比Mlaccabean擊敗安王之後潔淨聖殿之日。但此二千三百日的解釋,解經家之意見各有分歧。此語在原文亦可譯為二千三百晝夜,等於一千一百五十日,略少於三年半。至天使加百列指示「所說二千三百日的異像是真的,但你要將這異象封住,因為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八26)。即是封住關乎末後的事,我們是無法明白此異象之內容,即連但以理自己也不潦解而病了數日,(八26).直等末世主耶穌再來施行審判的時候來到,則一切預言都得完全應驗了。——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但八4「我見那公綿羊往西,往北,往南牴觸,獸在他面前都站立不住,也沒有能救護脫離他手的,但他任意而行,自高自大。」

         往西、往北、往南: 西部有巴比倫、敘利亞、小亞細亞地區,北部有阿爾美尼亞、裡海海岸,南部有埃及。這象徵波斯帝國將征服上述所有國家。獸在它面前 都站立不住: 聖經多次把外邦的王和總督比喻為獸(14:9;50:8;34:17;10:3),獸主要用來指否認神的邪惡勢力。 ──《聖經精讀本》

         往西往北往南抵觸」:瑪代波斯位於中東的東面,自然先向「西、北、南」進攻。「西」是指巴比倫、敘利亞和呂彼亞;「北」是指亞米尼亞和西古提;「南」是指埃及;「西」也可指波斯王進攻希臘的戰事。「」:其他的國家。用「獸」象徵國家,回應第七章用四獸比喻四大帝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往西、往北、往南抵觸。居魯士於西元前547年征服呂底亞,於西元前539年征服巴比倫。岡比西斯于525年向南推進到埃及和努比亞。大利烏·希斯塔斯普於西元前513年北上攻打西徐亞人。

         瑪代波斯帝國的領土比在她以前的巴比倫帝國要大得多。波斯軍隊的征戰十分成功,以至在亞哈隨魯的日子(斯1:1)波斯帝國從印度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亞,即當時已知世界的最東面和最南面。波斯君主常用頭銜是“萬王之王”或“萬國之王”。

         自高自大。英文KJV版為“強大起來”。──《SDA聖經注釋》

 

但八4{\Section:TopicID=271}二千三百日問:但以理書八章十四節所講的二千三百日潔淨聖所;這些日子,照歷史所記載的,有相差些少;若照安息書現在出版的《現代索隱》所說,這是長期的,是關乎末後的。他是根據本章十七節,究竟是怎樣說法?

       答:讀但以理書的預言有一件事是必須知道的,就是:歷史和解釋的分別。我們切不要以為聖經異象的解釋,不過是重說從前所已出現的;當知它是回說過去,而加增從前所末發明的新事物。預言多有兩次的應驗:一是近;一是遠。近應驗的就是歷史;解釋就是遠應驗。此處亦然。先知當日所見的多已成就。天使所解釋的,有許多是指將來。所以偏重歷史或解釋,都不能無錯。

         在歷史方面去看,二千三百日的預言,早已應驗在安提阿哈(Antichus Epiphanes)身上了(請讀《馬加比書》──聖經的外經)。安提阿哈行惡的日期,很合二千三百日的時候。這些日期一滿,馬加比猶大就潔淨聖所,其時約在主前一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解釋方面來看,這個預言與末後是有關係的。不特第十七節是個見證,就是第十九、二十七節也是如此表明的。

         有一件事,應當注意:安息會所有的解經,多是牽強附會的。他們雖然以為這個預言,是指末後說的(末後在聖經都是指主末顯現在地上時的「主的日子」,就是本書第九章的七十個七)。但他們在《但以理講義》第一一○頁,以為主耶穌於西歷一八四四年,人天上的至聖所,開辦審判之工。這何嘗是「末後」!並且這種解釋是完全違反福音,取消希伯來書的明顯教訓。他們以日為年,以二千三百日為二千三百年(一○三頁),他們引以西結書四章六節,民數記十四章三十四節為證據。殊不知此兩處聖經,只指此兩處聖經的事而言,並不涉及他處聖經的記載;更何論乎但以理書!以日為年的理想在聖經中,何無根據。請讀創世記七章七、十節,四十章十二、十三、二十節;出埃及記十六章;民數記十一章十九、二十節;約書亞記一章十一節;民數記十四章三十三節和馬太福音十二章四十節。日就是日,並不是年。如果聖經都是以日為年,則主耶穌應當三年在土中了!

         二千三百日的「日」,在原文並不是日字。原文作「晚晨」,即創世記第一章的有晚上、有早晨。所以我們知道,這是廿四小時的「日」。晚晨,是殿中獻祭的時候,意即二千三百次的晚祭與晨祭──這證明聖靈的意思,是指一暗一光的「日」說的。在歷史上,安提阿哈已經應驗了一次,在末後的日期,真身的「小角」尚要再應驗一次。

         按第七十個七的時候是二千五百二十日,二千三百日比二千五百二十日,尚短二百二十日。大抵在這二百二十日之中,是建殿的時候,到了二百二十一日之後,「小角」才污穢聖所,直到這個「七」──二千五百二十日──滿了,聖所就潔淨了。我們盼望主來提接我們上天;我們並不希望看見「小角」和牠的行為。我們仰望與主同操權,同來潔凈聖所!「有幅的指望」!―― 倪柝聲《聖經問答》

 

【但八5「我正思想的時候,見有一隻公山羊從西而來,遍行全地,腳不沾麈,這山羊兩眼當中,有一非常的角。」

         “公山羊”。希臘。“非常的角”。亞歷山大大帝,他的軍隊從主前334331年橫掃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和米所波大米。──《雷氏研讀本》

         “公山羊”代表希臘。“一非常的角”指亞歷山大大帝;比較21節。“腳不沾塵”:喻亞歷山大大帝行軍迅疾。──《啟導本註釋》

         一隻公山羊: 象徵希臘帝國。非常的角: 是指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他征服許多國家建立了世界性的希臘帝國。公山羊的腳不沾塵意指亞歷山大所率領的馬其頓軍隊,極其迅捷地征服了周邊的國家。 ──《聖經精讀本》

         思想」:基本意思是「分辨」,也可解作「明白」(27節;十二8);但以理指出神把知識賜給那些能夠分辨和明白事理的人(二21,和合本把同一個字譯作「聰明人」)。

         公山羊」:指希臘的君王(21節)。舊約聖經用「公山羊」比喻能力和國家領袖(賽十四9),而公山羊多被形容為比公綿羊更有力量(結卅四7;亞十3)。──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山羊。代表希臘(第21節),就是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見但7:6注釋)。

         從西。希臘位於波斯帝國的西面。

         腳不沾塵。象徵亞歷山大征戰的驚人速度和乾淨俐落(見但7:6注釋)。

         非常的角。根據第21節(另見但11:3,4相應的預言),這個非常的角象徵第一位偉大的希臘國王,就是亞歷山大大帝(見但7:6注釋)。

 

【但八5-7  橫征歐亞,創下雄圖大業的君王,也在神預言之中……】此處的公山羊代表希臘,羊角是亞歷山大大帝(參但8:21)。這是一個奇妙的預言,因為在當時希臘尚未被認為是一個世界強國。亞歷山大大帝以閃電般的速度和軍事策略征服世界,正像公山羊敏捷的動作一樣。折斷兩角標誌著亞歷山大大帝擊敗瑪代波斯帝國。──《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5~8本文論及了公山羊勝過公綿羊而自高自大地掌握世上權勢的異象,這表明世界歷史的興衰浮沉均在神的護理當中。二獸的比喻告訴我們,兩個國家作為腐敗的屬世帝國,都建立在否認神的墮落人性之上。 ──《聖經精讀本》

 

【但八6「他往我所看見站在河邊,有雙角的公綿羊那裡去,大發忿怒,向他直闖。」

         」:指「角」而不是指公山羊;本節描寫亞歷山大征服波斯的經過。

         大發忿怒」:亞歷山大怒氣膺胸,巴不得立刻取去公綿羊的命,故猛烈地撞擊公綿羊。──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八6~7象徵亞歷山大所率領的馬其頓軍隊,將擊敗並征服波斯帝國。在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在伊索斯城戰役( B.C.333)和高加米拉戰役( B.C.331),擊敗了波斯的最後一個王大利烏3( Darius III,B.C.335-331),使瑪代波斯帝國永遠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聖經精讀本》

 

【但八7「我見公山羊就近公綿羊,向他發烈怒,牴觸他,折斷他的兩角,綿羊在他面前站立不住,他將綿羊觸倒在地,用腳踐踏,沒有能救綿羊脫離他手的。」

         折斷他的兩角」:主前三三四年,亞歷山大將馬其頓希臘本土交給他的愛將安提帕德管理,自己帶三萬步兵、五千騎兵進入小亞西亞,在格蘭尼古河大勝波斯軍。──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發烈怒。希伯來語為marar。象徵波斯完全被亞歷山大所征服。波斯帝國的權勢被徹底摧毀了。國土被奪走,軍隊被分割驅散,城市被洗劫,首都波斯波利斯被火焚燒,其廢墟仍然見證著古代的輝煌。──《SDA聖經注釋》

 

【但八8「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折斷了,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風〕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

         “大角折斷了”。亞歷山大三十二歲逝世了,其後他的國由“四個”將軍瓜分。卡山大(Cassander)取了馬其頓;色雷斯(Thrace)和小亞細亞大部分為呂西瑪古(Lysimachus)所有;西流古(Seleucus)取了敘利亞;而多利買(Ptolemy)奪得埃及。──《雷氏研讀本》

         山羊兩眼間的大角折斷後(主前三二三年),就生出四角。一般認為即繼承亞歷山大爭霸的四名大將(參7:6注)。──《串珠聖經註釋》

         預言希臘帝國傾倒,亞歷山大大帝部下將領互相攻擊,最後有四人出來分領其國土。其中一國為敘利亞,產生了後來敵對神和猶太人的安提阿哥王(9節)。──《啟導本註釋》

         那大角折斷了: 象徵亞歷山大大帝之死。在希臘帝國的領土和權勢達到鼎盛之時,亞歷山大大帝未能實現自己要征服所有國家而建立世界性帝國的夢想,就因傷寒而死在疆場上(B.C.323)。這一事實指出了①人的局限和虛無;②人所擁有的資財和權力無法延長和拯救自己的生命。四個非常的角: 意指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之後,希臘帝國各由他的四位幕僚將軍西流基、多利買、卡山德和賴西馬克統治。在歷史上,亞歷山大大帝去世22年之後(B.C.301),希臘帝國分裂成四個國家,即①敘利亞和巴比倫地區;②埃及和巴勒斯坦;③馬其頓;④脫拉西和小亞細亞。 ──《聖經精讀本》

         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角根」指大角原處;四角代替了大角。「向天的四方」記述四角向四個不同的方向長出來。「非常」與第五節同一個字,描寫四角忽然代替大角長出來的過程叫人驚訝,且引人注目。

         「四角」指亞歷山大死後,帝國被四個將軍瓜分:加山得管治馬其頓和希臘,呂西馬加獲得大部份的小亞西亞及特拉西,西流古則得了敘利亞及東面一大片土地(包括巴比倫),多利買統轄埃及。──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極其自高自大。 或“非常強大”(見第4,9節注釋)。

         正強盛的時候。預言指出亞歷山大將在他的帝國處在權勢的顛峰時夭折。這位大君正值三十二歲的英年時死於一場熱病,無疑也是由於他自己的不節制。見但7:6注釋。

         四個非常的角。關於亞歷山大帝國分成的四個希臘王國,見但7:611:3,4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八9「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個小角,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強大。」

         “小角”。與第七章8節的角不同,那小角從復興的羅馬帝國冒起。這個小角從希臘出來,所指的是安提阿古依比芬尼,他在主前175年即位,搶掠耶路撒冷的聖殿,在祭壇上獻豬肉來褻瀆聖殿。“榮美之地”。即巴勒斯坦。──《雷氏研讀本》

         四角中的一個小角被聖經學者公認為依比芬尼(安提阿古四世)。

          榮美之地即巴勒斯坦(參耶3:19)。──《串珠聖經註釋》

         八和十一章精確地預言了安提阿哥伊比法的出身、性格和他的統治。伊比法在尼布甲尼撒之後四百年始出來,殘害逼迫猶太人。本章所說“小角”應驗在他身上(主前171164年)。他和七8的“小角”不同。七8的“小角”是末世的敵基督(七913,23),乃從第四大帝國羅馬分裂的“十角”中出來。本章的小角卻是從第三大帝國希臘出來的(9,22節)。──《啟導本註釋》

         四角之中,有一角: 象徵亞歷山大死後,佔領巴比倫和敘利亞地區的西流基(Seleucus)王朝。一個小角: 指西流基王朝的第八位王安提阿古四世伊彼凡尼。“一個小角”意指他卑微的身份。他並不是王的長子,原沒有資格繼承王位。向南、向東……成為強大: 安提阿古四世伊彼凡尼的軍事力量強大,就打敗了南部的埃及和東部巴比倫,甚至踐踏了被比喻為榮美之地的猶大地,尤其是聖殿所在地耶路撒冷。 ──《聖經精讀本》

         一個小角」:指北國西流古王朝的安提阿哥四世;他生於主前二一五年,於主前一七五至一六三年作王。「小角」原文直譯是「從一小處生出一角」,強調安提阿哥四世本來沒有資格成為皇帝,而且起初力量微小,卻漸漸握大權(「成為強大」)。

         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南」指埃及,安提阿哥四世曾遠征埃及(十一25-30;瑪加比壹書一16-19)。「東」是位於東面的帕提亞(166 B.C.他曾攻打該地)和亞美尼亞(瑪加比壹書三31,六1-4),即米所波大米一帶(包括波斯帝國以前的領土)。「榮美之地」是指巴勒斯坦迦南地(賽十九23;耶三19;結二十6);──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四角之中有一角。原文的性有些亂。四角(hem)是陽性的,表明其先行詞是“風”(第8節)而不是“角”。因為“風”既可以是陽性的也可以是陰性的,而“角”只能是陰性的。在另一方面,“一角”('achath)是陰性的,暗示著其先行詞是“角”。當然,'Achath 也可以指“風”,因為“風”最常用的是陰性。但作者不大可能在緊密聯繫的上下文中對同一個名詞使用兩種不同的詞性。要達到語法上的一致,要麼將'achath 換成陽性,從而使整個句子明確地指“風”,要麼把“四角”換成陰性,這樣就使含義變得模棱兩可,因為“風”或“角”都可以是其先行詞。若干希伯來文本將“四角”寫成陰性。如果這些文本是正確的話,那麼本節的意義仍然是含糊的。

         一個小角。這個小角既代表異教和羅馬,也代表羅馬教。但以理首先看到的是異教階段的羅馬帝國與猶太人和早期的基督徒作戰,然後又看到教皇掌權的羅馬與真教會作戰,持續到今日,並延至將來。關於預言的這種雙重應用,見本章第13節和第23節的注釋。

         向南。埃及長期以來一直是羅馬非正式的保護國。其命運在西元前168年就已掌握在羅馬手中。當時羅馬命令想要進攻托勒密王朝的安條克四世退出埃及。埃及在很多年時間裡依然由托勒密王朝統治,擔任羅馬東擴政策的爪牙,直到在西元前30年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向東。塞琉古帝國最西部的領土早在西元前190年就已落入羅馬手中。她於西元前65年或不久以後最終成為羅馬的行省。

         向榮美之地。希伯來語為sebi。“裝飾”,“榮耀”之意。這裡指耶路撒冷或巴勒斯坦。參但11:16,41。巴勒斯坦於西元前63年併入羅馬帝國。

         漸漸成為強大。希伯來語的yether的基本含義是“剩餘物”。有時如在本節中是指“非常”,“有餘”。該詞還譯為“超眾”(創49:3),“足足”(詩31:23),“無量極大”(賽56:12)。但8:8“極其”的原文是me'od。這是表示“極其”的常用詞。在《舊約》中,me'od 單獨出現22次,意為“極其”(創13:1315:1等),以重疊的形式出現9次。yether(但8:9)的程度無疑超過me'od 。羅馬超過希臘必須由歷史來證實,而不是根據這些詞彙。──《SDA聖經注釋》

 

【但9 小角】這角似乎代表西流古王安提阿古四世伊比芬尼,以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幾段注釋將會討論他在主前二世紀時的作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9 榮美之地】根據十一章16節和41節,這話很明顯是指以色列地。安提阿古三世於主前二一二年至二○五年向東進侵帕提亞、亞美尼亞、巴克特裡亞,主前二○○年則在潘尼翁(Panium)一役取得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權。他和兒子安提阿古四世多次嘗試,都無法攻取(南面的)埃及。安提阿古四世也曾向東發動戰事(攻打亞美尼亞和以攔)。他對猶大和耶路撒冷所做的事更是有名(見下文十一2139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八9~14小角異象象徵著安提阿古四世伊彼凡尼(Antiochus Epiphanes)逼迫猶太教褻瀆聖殿的事件。在歷史上,此異象不僅象徵逼迫猶太教的事件,也暗示性地象徵了末世敵基督對聖徒的殘酷逼迫。 ──《聖經精讀本》

 

【但八10「他漸漸強大,高及天象,將些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

         「天象」、「星宿」:象徵神的百姓(參耶33:22; 12:3)。──《串珠聖經註釋》

         描寫敘利亞王安提阿自高自大,一心想與神同等。比較《以賽亞書》十四13──《啟導本註釋》

         預言安提阿古四世伊彼凡尼的軍隊,將會入侵耶路撒冷屠殺和殘酷地逼迫聖徒即忠信的神的百姓。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極度驕傲和敵基督的原型。天象: 指蒙神揀選的聖約百姓即以色列百姓。星宿: 指以色列人當中的信實之人,他們為了持守猶太教信仰而在安提阿古四世的手中殉道。 ──《聖經精讀本》

         天象和星宿」:「天象」和「星宿」在此處是相等的。(耶卅三22)它們象徵些甚麼呢?這有兩種可能:第一,「天象」乃指天上的日月星辰(創二1),常被人當作神明敬拜(耶八2;番一5),暗示安提阿哥四世命令人把他當作神明一樣的尊崇敬拜,他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以比反尼」(神明的顯現)。

         第二,「天象」乃指選民(創十五5,廿二17;出十二41;但十二3;太十三43),故此「將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乃是描寫安提阿哥四世迫害殺戮猶太人(瑪加比壹書一2430);據說,他曾一下子殺了約十萬的猶太人。──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天象。但以理仍然在描述他在異象中看到的情景。天使後來提供了解釋(第24節),所以我們不至於對這裡所描寫的內容茫然無知。“天象”和“星宿”顯然代表“有能力的和聖民”(第24節)。

         腳踐踏。指羅馬在數世紀中殘暴地迫害神的子民。在異教時代尼祿,德西烏斯和戴克理先等暴君統治的時候,以及後來在教皇的時代,羅馬總是毫不猶豫地殘酷懲處她所定罪的人。──《SDA聖經注釋》

 

【但10 天象和星宿拋落在地】在古代近東「天上萬象」(和合本:「天象和星宿」)是指諸神議會,其中很多都以天體(行星或恒星)為代表。聖經有時用這詞彙形容以這些神祇為物件的非法崇拜(見:申四19注釋)。在其他經文中,這話則是指耶和華的議會(見:代下十八18注釋)。第三個用法則用這詞指叛逆的天使(賽二十四21可能是這用法,在兩約之間文學普遍使用)。最後它也可以純粹是指天上的星,背後沒有任何神祇(賽四十26)。在《艾拉與伊舜神話》所描述的毀滅中,艾拉說他要使行星的光輝脫落,恒星扭下地面。本段中的天上萬象在宇宙戰爭中代表其中一方,暫時受邪惡小角的害,顯出他們大概是神的屬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八10~11“天象”。神的子民猶太人,他們受到安提阿古殘酷的迫害。“天象之君”是神。──《雷氏研讀本》

 

【但八11「並且他自高自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除掉常獻給君的燔祭,毀壞君的聖所。」

         「天象之君」:是神自己。依比芬尼確曾肆意殘害神的聖民,並且妄自尊大,攻擊神,強迫猶太人廢棄獻祭和聖所,且用不潔的牲畜獻祭,污辱聖殿。──《串珠聖經註釋》

         “天象之君“:指神自己。這裡描寫安提阿哥攻打猶大地,毀壞聖殿,污穢殿裡的祭祀。這些事發生在聖經兩約之間沉默的年代(主前432年到5年)。後來猶太人起來反抗敘利亞王的統治,爭取獨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馬加比家族領導的獨立戰爭。猶太人取得短暫的獨立,直到主前63年始落入羅馬統治下。──《啟導本註釋》

         天象之君。第25節提到這個勢力站起來攻擊萬君之君。這指的是在羅馬政權下被釘十字架的基督。見但9:2511:22注釋。

         除掉。希伯來語mimmennu,也可譯為“從他”,即從“天象之君”。本節原文較難翻譯。迪奧多蒂翁的希臘語譯本大不相同:“直到軍長拯救了被擄的;因他的緣故,祭物被破壞,他興旺了;聖所將會荒蕪。”我們無法確定這段譯文在多大程度上表達了但以理的原意。英文KJVRSV版所依據的馬所拉文本,就整體而言似乎譯得比較自然。

         常獻的燔祭。希伯來語tamid(常)在《舊約》共出現103次,既當作形容詞,也用作副詞。用來表達各種概念,如時常巡查(結39:14),長期供養(撒下9:7-13),經常的痛苦(詩38:17),常常盼望(詩71:14),時常激怒(賽65:3)等。該詞經常用在與聖所的崇祀有關的場合,描寫常規儀式的各種內容,如應放在陳設餅桌子上的“常設的餅”(民4:7),應常常點著的燈(出27:20),壇上應常常燒著的火(利6:13),每日常獻的燔祭(民28:3,6),早晚應獻的香(出30:7,8)。該詞本身沒有“每日”的意思,而只是“持續”或“照常”之意。在該詞出現的103次中,只有民4:16和《但以理書》中的五次(但8:11,12,1311:3112:11)在英譯本中譯為“每日的”。“每日的”的概念顯然不是該詞的本義,而是一種引申義。

         聖所。希伯來語為makon(“地點”)。參“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拉2:68)。在本節中原來可能指耶路撒冷的毀滅(見但9:26)。──《SDA聖經注釋》

 

【但11 常獻的燔祭】常獻的燔祭是每日晨昏所獻的燔祭(見:出二十九38;民二十八18的注釋)。這祭是維持聖所最基本的步驟,也是保持耶和華在他們中間臨在的基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8:11>

【但八11  “天上的君”是指誰?】“天象之君”指天上的權威,也許是一位天使,甚至是神自己。(參約5:13-15)──《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11~12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對猶太教的逼迫,具體表現在:①譭謗神的名字而褻瀆神聖;②廢除聖殿獻祭;③將不潔淨的祭物獻在祭壇上,從而玷污了聖所;④妨礙真正的信仰生活等。毀壞君的聖所: 並非指真的毀壞了聖所,而是指用可憎的祭物玷污了神殿。無不順利: 伊彼凡尼的亨通,是神預備審判惡人的過程:①均在神的計畫和護理中;②是暫時的;③其代價是永遠的懲罰。 ──《聖經精讀本》

 

【但八12「因罪過的緣故,有軍旅和常獻的燔祭交付他,他將真理拋在地上,任意而行,無不順利。」

       軍旅。希伯來語為saba'。有時指“服兵役”或強迫勞動(見伯 7:110:1714:14;賽40:2)。“軍旅”可能代表受這個勢力影響的群眾。這個勢力將強大起來,“卻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但8:24)。另見但10:1注釋。

         將真理拋在地上。羅馬教在真理中攙雜了遺傳,用迷信使真理模糊不清。──《SDA聖經注釋》

 

【但八12~13「軍旅」作「聖所內之崇拜禮儀」。

          「要到幾時才應驗呢」:或指「這些罪過要延續多久呢?」──《串珠聖經註釋》

 

【但八13「我聽見有一位聖者說話,又有一位聖者問那說話的聖者,說:這除掉常獻的燔祭,和施行毀壞的罪過,將聖所與軍旅踐踏的異象,〔軍旅或作以色列的軍〕要到幾時纔應驗呢。」

         聖者」:天使(四10);撒迦利亞在異象中也聽見天使的對話(亞一12f;二7)。兩位天使可能是米迦勒和加百列。

         施行毀壞的罪過」:指「那行毀壞可憎的」(九27,十一31,十二11)。「毀壞」可暗示一個人因瘋狂做出的破壞行為,用此影射安提阿哥四世的別號(「以比馬尼」──「狂人」)。──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到幾時?原文中這個問題十分扼要,直譯是“異象、常獻的、踐踏聖所和軍旅,施行毀壞的罪過,要到幾時”。

         常獻的燔祭。見第11節注釋。

         施行毀壞的罪過。表示異教和羅馬教的假宗教體系與神的宗教為敵(見第9,11節注釋)。

         聖所。見第14節注釋。

         軍旅。見第10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八13~14這是天使在議論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的逼迫將會持續多長時間的異象。二千三百日: 指從猶大百姓與安提阿古伊彼凡尼之間的和平條約遭到破壞之後(B.C.171),到猶大馬加比家族的革命擊敗安提阿古的勢力,並重新潔淨聖殿而獻祭的那一天(B.C.1651225)──《聖經精讀本》

 

【但八14「他對我說: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

         安提阿古對猶太人的逼迫維持二千三百天,從主前171年(那時安提阿古和猶太人之間的和平關係告終)至主前165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猶大馬加比使聖殿恢復正常的敬拜)。──《雷氏研讀本》

         二千三百日可視為一個大概的數目,約等於依比芬尼褻瀆聖殿、逼迫猶太人的時期(主前171-165年)。──《串珠聖經註釋》

         對我。七十士譯本,迪奧多蒂翁譯本和敘利亞譯本均為“對他”。

         。希伯來語為`ereb boqer,直譯是“晚上早晨”,類似于對創造周的描寫:“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創1:5)等。七十士譯本在“晚上早晨”之後有“日”。

         聖所。由於2300年把我們遠遠地推入了基督教紀元,聖所就不可能指西元70年被燒毀的耶路撒冷聖殿。新約的聖所顯然是天上的聖所,“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來8:2)。基督是這個聖所的大祭司(來8:1)。約翰預見到一個特別關注 “神的殿和祭壇,並在殿中禮拜的人”(11:1)的時候。《啟示錄》的作者所用的表號與但8:11-13極其相似。

         潔淨。源于希伯來詞sadaq(“正直”,“公義”)。這種動詞的形式(niphal),《舊約》中只出現在本節,暗示一種特殊的含義。文字和翻譯專家提出了好幾種含義,如“擺正”,“放在正確的位置”,“糾正”,“宣佈為正確”,“稱義”,“辯護”。“就必潔淨”的譯法源於七十士譯本,其動詞形式為katharisthēsetai。我們不知道七十士譯本是譯自希伯來詞sadaq,還是譯自採用另一個希伯來詞語的抄本。那個詞可能是tahar,在希伯來語中通常表示“潔淨”。武加大拉丁譯本譯為mundabitur,也是“潔淨”之意。見但9:24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14 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和合本「到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新國際本作「二千三百個晚上和早晨聖所才重新潔淨」。如果獻祭中止了二千三百次,而每天獻祭兩次的話,那是一千五百日(大約三年零兩個月)。安提阿古四世伊比芬尼於主前一六七年十二月(基斯流月二十五日)在聖殿向他的諸神設立祭禮。但他在同年較早時已經制止了猶太人奉行禮儀(記于馬喀比一書一4451),但他下詔之日,和禁令實施的確實日期今已不明。馬喀比革命之後聖殿重新奉獻,在三年之後的同一日(主前一六四年的基斯流月二十五日)發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8:14>

【但八14  中文聖經中的“日”字原意是“夜與日”,是否有特別的含意?】“日夜”的意思是夜晚和清晨的祭祀;二千三百日是由安提阿哥伊比法在聖殿中褻瀆聖壇時算起,直至公元前165年猶大瑪卡比斯統治時聖殿敬拜恢復為止。──《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15「我但以理見了這異象,願意明白其中的意思,忽有一位形狀像人的,站在我面前。」

         形狀像人: 有人說是指基督,但根據上下文,則應指加百列(9:21)。“加百利”意指“神是偉大的”,是預告基督道成肉身和施洗約翰之誕生的天使( 1:19,26)──《聖經精讀本》

 

【但八15~16

{\Section:TopicID=272}加百列問:但以理書八章十五至十六節就是:但以理見了異象,要明白其中的意思,忽有一位形狀像人的,站在但以理面前。」這位天使,有的指是救主。十六節:「有人聲呼叫說」,這聲也是救主。跟弟的意思,十五節的天使是服役但以理的。十七節呼叫的是救主。因為救主方有權能指使天使長加百列。不知道孰是孰非?請解答!

       答:以兩個都指救主,恐怕是不對的。十五節的「人」,在原文是「加百」,「加百列」的名就從「加百」來的,所以第十五節的「人」,應是加百列。第十七節的呼聲,究竟是誰,經無明文。照我看來,應是掌理鳥萊河的天使,受神命而發出此聲。―― 倪柝聲《聖經問答》

 

【但八15~19預言之引言】

  加百列首先向但以理指出這是關乎末後的異象,願意他能明白(17)。可是但以理在驚慌和疑惑的複雜情緒之下「沉睡」了,意思是他支持不住暈了。然而,天使把他扶起,再肯定的對他說:「要指示他關乎末後的定期。」(參19──《新舊約輔讀》

 

【但八15~27本文解釋了但以理所看見的異象,突出了天使的作用,表現出了啟示的真實性,歷史性及預言成就的迅速性。 ──《聖經精讀本》

 

【但八1527預言敵基督】如前一章,但以理見異象之後,仍站在烏萊河邊,等待神把異象的意思顯明。神就差遣天使加百列(他乃是神信息的主要傳達者)把異象的信息向但以理講明。

  但以理願意明白(15),然而,當加百列走向他,要給他講明時,他卻驚慌俯伏在地,原因是人親眼目睹超自然的靈界存有物,就感到畏懼戰兢。

思想 你認識到罪惡背後的撒但嗎?──《新舊約輔讀》

 

【但八16「我又聽見烏萊河兩岸中有人聲呼叫說:加百列阿,要使此人明白這異象。」

         “加百列”。一位天使,名字的意思是“神的英雄”,他常常把重要的信息向不同的人宣告(九21;路一19,26)。聖經提到的另一個善良天使是米迦勒(參看一○13;猶9)。──《雷氏研讀本》

         “加百列”是一位天使長的名字,意思是“神的人”。傳報基督降生信息的就是這位天使(路一19,26;比較九21)。聖經中另外一位有名字的天使長名叫米迦勒,意思是“象神的”(十13)。──《啟導本註釋》

 

【但16 加百列】這是全本聖經之中第一次提到天使的名字。除他以外,聖經提及名字的惟一另一位天使是米迦勒(十13)。在兩約之間文學中(《以諾一書》),加百列是管但天堂的。在昆蘭的《戰事規程》中,他是圍繞神寶座的天使長之一。將耶穌誕生的信息帶給馬利亞的就是他(路一19)。天使不但為神傳達信息,更解明這些信息,並且回答關於這些信息的問題。是以本節將加百列形容為能夠詮釋異象的那位。在古代多神宗教的背景中,諸神的使者本身也是神祇(但等級較低)。美索不達米亞的例子是努斯卡(Nuska)和卡卡(Kakka),在希臘神話中扮演這角色的則是希耳米。在拿波尼度的一個夢中,一個年輕人出現,為所見的天象預兆提供詮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八16  另一位天使長出場了……】加百列是位天使,神差遣他去解釋但以理的異象(9:21)。加百列還宣告了施洗約翰(參路1:11)和彌賽亞(參路1:26)的誕生。──《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17「他便來到我所站的地方,他一來,我就驚慌俯伏在地,他對我說:人子阿,你要明白,因為這是關乎末後的異象。」

         天使加百列解釋這些異象乃是關乎「末後」的事,就是猶太人苦難期末了(參19)的事。──《串珠聖經註釋》

         “末後”:猶太人在神的忿怒中受刑罰將畢(“惱怒臨完”)時末了的事。這些事會在命定的時間來到(19節)。──《啟導本註釋》

         末後: 在舊約聖經中,“末後”,“結局”都意指神顯現以治理這地的時候(7:2,3;21:25;8:2),即結束世界現在的體系而開啟新時代的瞬間。在本節中這句話是指一個時代的結束,亦即安提阿古 對猶太教的逼迫和統治終於結束,永恆的神國度因著基督的道成肉身而降臨在這地上的時候( 11:35)<1:15  神的國度>──《聖經精讀本》

         末後。這個異象要延伸到耶穌複臨時那破壞勢力的毀滅(帖後2:8)。──《SDA聖經注釋》

 

【但八17  “末後”一詞並不陌生,真正的含意卻耐人尋味……】“末後”意指從猶太人被擄末期直至基督第二次再來之間的時期。許多在安提阿哥伊比法統治下發生的事件,在基督再來之前將以更廣泛的規模重複。在這段時期中,神以跟先前極不相同的方式對待猶太人,而神的道卻在外邦國家中發揚光大。這段時期亦被稱為“外邦人的時期”(參路21:24)。──《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18「他與我說話的時候,我面伏在地沉睡,他就摸我,扶我站起來,」

         沉睡: 並非指一般的入睡,而是指因見到天使,恐懼戰兢之餘失去了知覺。──《聖經精讀本》

 

【但八19說我要指示你惱怒臨完必有的事,因為這是關乎末後的定期。」

         「惱怒臨完」:指神忿怒所帶來的結果。

          「這是關乎末後的定期」:或作「末期必在所命定的時間來到」。──《串珠聖經註釋》

         惱怒臨完: 明確地指出安提阿古逼迫猶太教是出於神的護理和計畫,具有懲罰以色列之罪的性質。 ──《聖經精讀本》

         惱怒臨完必有的事」:指神因選民犯罪不守和祂所立的約而導致祂「惱怒」;神曾用亞述作祂「怒氣的棍」(賽十5)去懲罰以色列人,祇是亞述超越指定的範圍,故同樣遭罰(賽十15-19)。──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惱怒臨完。見第17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八20「你所看見雙角的公綿羊,就是瑪代和波斯王。」

         後來長出來較高的角是波斯;比較34節。瑪代的興起早過波斯(比較六12)。──《啟導本註釋》

         公綿羊。見第3,4節注釋。

 

【但八20~27預言之內容】

  「惱怒」(19)一詞,指神在安提阿古依比芬尼時代,審判以色列的時間;也是指向將來神在大災難期內審判的時間。在這雙重的意義之中,依比芬尼成了小角(敵基督)的預表。他凶殘、奸詐,但他的權力「卻不是因自己的能力」,無疑,敵基督要從撒但得力量,在世界作偽裝的領袖;故依比芬尼之興起,也有撒但在背後的工作。他表面與人和睦,而實際進行毀壞(25),甚至「攻擊君之君」,即敵擋神自己,至終「非因人手而滅亡」(25)。事實上,人不能抵擋敵基督,惟有基督口中所出的利刃能擊敗「他」。──《新舊約輔讀》

 

【但八21「那公山羊,就是希臘王,〔希臘原文作雅完下同〕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頭一王。」

         希臘王」:原作「雅完」源於希臘文的愛奧尼安,這些愛奧尼安的希臘人居於小亞西亞,而亞述、波斯、埃及等國都是透過他們才接觸到希臘的文化,故稱希臘為愛奧尼安。──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公。希伯來語是sa`ir(“多毛的”或“毛髮蓬亂的”)。Sa`ir 也可用來指公山羊(創37:31;利4:23等)。有關解釋見但8:5注釋。

         大角。預表希臘馬其頓世界帝國的“頭一王”亞歷山大大帝。這個帝國註定要取代波斯帝國(見本章第5-8節;但7:6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八21希臘何以又稱為雅完?公山羊是指何王?】

         答:這是天使加百列為但以理解釋異象時,所說到「那麼山羊就是希臘王,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頭一王」,中有小字:「希臘原文作雅完」(21),這在其他地方的經節也有同樣的小字注明(但十20,珥三6,亞九13)。因雅完為雅弗的兒子(創十24),他的後裔住在希臘(賽六六19)。今之希伯來語文稱希臘(意為下賤的人)為Javan,譯音就是雅完(意為幼稚的),稱希臘人為Javani,稱希臘語文為Javanit;在其他語文中的雅完,也應以現代語文希臘譯之纔是。這裡所提到的公山羊,就是代表希臘王。那兩眼中的大角,就是頭一個王,表明亞力山大,是個驕傲無比的王,正當盛極一時之際,突然駕崩。他是二十歲登基,三十二歲就死了。――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但八22「至於那折斷了的角,在其根上又長出四角,這四角就是四國,必從這國裡興起來,只是權勢都不及他。」

         亞歷山大大帝所建希臘帝國在主前四世紀分裂為四(看七6及十一4注)。──《啟導本註釋》

 

【但22 四國】大角所代表的王毫無爭議是亞歷山大大帝,他的希臘大軍在主前三三五至三三一年之間徹底消滅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於主前三二三年猝死,年三十三歲。在血統上有資格繼承王位的是亞歷山大的私生弟弟腓力阿裡杜斯(Philip Arrideus),以及在亞歷山大死後兩個月,羅克桑娜〔Roxane所生的遺腹子亞歷山大四世。這二人同被立為傀儡王,朝政則由安提派特(Antipater;馬其頓總督)、佩爾迪卡斯(Perdiccas;軍隊總司令)、克拉特魯斯(Craterus;國庫司庫兼阿裡杜斯的顧問)三名有經驗的大臣執掌。到了主前三二一年,這三位攝政官已經勢成水火,以致第四名野心家──在埃及得到權力的托勒密(Ptolemy)──能夠燃起戰火。克拉特魯斯戰死沙場,佩爾迪卡斯則被叛變的手下大將刺殺,其中一名將軍是西流古。安提派特主持大局,指派朋友安提柯(Antigonus)接替佩爾迪卡斯的地位。主前三一九年安提派特老死。他雖傳位給另一人,他兒子卡桑德爾(Cassander)卻在兩年之內控制了馬其頓和希臘大部分地區。主前三一七年夏季卡桑德爾的反對者處死了腓力阿裡杜斯。亞歷山大四世和母親羅克桑娜被軟禁,他們當時實際上已經被廢黜,但要到主前三一○年才被處死。西方的卡桑德爾、埃及的托勒密、東方的安提柯三人如今掌握了統治大權。安提柯著手鞏固在東方的勢力,試圖支配西流古(如今是巴比倫總督)。但西流古卻在主前三一五年向托勒密、卡桑德爾、利西馬科斯(Lysimachus;色雷斯總督)揭發安提柯的奪權陰謀。在一連串戰爭之後,安提柯於主前三一一年向托勒密、卡桑德爾、利西馬科斯求和。西流古被孤立,但仍控制巴比倫。主前三○九年托勒密決定向安提柯用兵,但卻後援不繼,以致在主前三○六年被安提柯和兒子底米丟(Demetrius)反擊。但安提柯進攻埃及失敗。主前三○五年托勒密和卡桑德爾、西流古、利西馬科斯(四角最有可能是指這四人)一同宣告為繼承亞歷山大的王國。但安提柯要到四年之後,才在主前三○一年的伊普薩斯(Ipsus)一役中陣亡。卡桑德爾三年後身亡(主前298年),底米丟亦繼續製造騷亂,但帝國四分,卻是這個長達二十年的繼承鬥爭的結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八23「這四國末時,犯法的人罪惡滿盈,必有一王興起,面貌兇惡,能用雙關的詐語。」

         「能用雙關的詐語」:即善用詭計陰謀。──《串珠聖經註釋》

         “必有一王興起”:指敘利亞的安提阿哥,此人公然敵對真神(25節),並且迫害猶太人(十20;十二1)。──《啟導本註釋》

         犯法的人: 指背道的猶太人,他們為了一已的榮華而遺棄自己的國家和猶太教信仰,積極推動了希臘化的進程。 ──《聖經精讀本》

         犯法的人罪惡滿盈」:指那些願意被希臘文化所同化的猶太人,他們丟棄了祖傳的信仰(瑪加比壹書一11-15,四十三52),也騙及鼓勵同胞與他們看齊,學效希臘的生活方式;當他們離經叛道的罪惡到達高時,安提阿哥四世就興起。

         面貌兇惡,能用雙關的詐語」:「面貌兇惡」原指他為人厚顏無恥;「雙關的詐語」形容他詭譎多端;祇要對他有利,他可隨時易口,背棄諾言(參瑪加比貳書四7-26)。──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末時。即亞歷山大帝國所分出來的王國存在了一段時期之後。羅馬帝國逐漸崛起。她在馬其頓帝國分出來的各國衰落以後取得了霸權。這個預言既指異教的羅馬,也指羅馬教。在應用上似乎混合在一起。某些特徵兩者都適合,某些特徵則專門適用於其中之一(見但8:11注釋)。

         犯法的人。希臘語譯本為“罪惡”,可能是通過改動馬所拉文本的標點而譯自希伯來語。

         罪惡滿盈。可能是指列國,特別是猶太人惡貫滿盈。

         面貌兇惡。可能引自申28:49-55

         雙關的詐語。希伯來語為chidoth(“謎”)。在民12:8;士14:12;結17:2中譯為“謎語”。在王上10:1中譯為“難解的話”。有人認為這裡是指“模棱兩可的話”或“搞兩面派”。

         興起。即掌權。──《SDA聖經注釋》

<syncBible ref=8:23>

【但八23  “必有一王興起”是指敵基督嗎?】這面貌兇惡的王代表安提阿哥伊比法以及末日的敵基督。──《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八23~25這裏補充一些有關安提阿古和他逼迫猶太人的詳情(參看馬加比一書一六)。──《雷氏研讀本》

         敘述了安提阿古的出現和對猶太教的逼迫。在歷史上,他強有力地推動了希臘化,頒佈敕令要統一自己所治理的所有國家的宗教、法律和風俗。但是猶太人卻極力抵制了他,他就在聖殿的燔祭壇上立了宙斯的祭壇,並且用豬肉獻祭,殘酷地屠殺了守安息日和律法及行割禮的猶太人。安提阿古殘無人道的逼迫是促使著名的馬加比革命暴發的直接原因。 ──《聖經精讀本》

 

【但2325 面貌兇惡的王】這幾節是形容主前一七五至一六四年在位的安提阿古四世伊比芬尼。他自壞才智,用於偽善、陰謀、出賣、背信的事上。有關他行為的概略,可參看十一章2139節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八24「他的權柄必大,卻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毀滅,事情順利,任意而行,又必毀滅有能力的和聖民。」

         有能力的」:指被安提阿哥四世征服的國家的掌權者或他的政敵;也有學者認為此詞和「聖民」都指那些遭受安提阿哥四世迫害卻仍然忠於神的選民。──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不是因自己的能力。參“有軍旅……交付它”(第12節)。有人認為這是指羅馬教削弱世俗的權力,使之服從於她;政府的刀劍為了她宗教的目的而揮舞。

         行非常的毀滅。這個勢力把那些反對其褻瀆主張的人迫害至死。若不是耶和華出面干涉,她將會將“聖民”完全滅絕。──《SDA聖經注釋》

 

【但八25「他用權術成就手中的詭計,心裡自高自大,在人坦然無備的時候,毀滅多人,又要站起來攻擊萬君之君,至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

         “非因人手而滅亡”:安提阿哥于主前164年因病或意外而死亡。──《啟導本註釋》

         詭計。或“欺騙”。這個勢力所採用的方法就是極端的狡詐和謊言。

         在人坦然無備的時候。許多人在自以為安全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滅亡了。

         萬君之君。顯然就是第11節的“天象之君”,即基督。基督被羅馬巡撫判處死刑。羅馬人動手把祂釘在了十字架上。羅馬的長矛刺穿了祂的肋旁。

         非因人手。暗示耶和華最終將親自毀滅這個勢力(見但2:34)。這個勢力所代表的宗教體制將一直延續到基督再來時非因人手而滅亡(見帖後2:8)。──《SDA聖經注釋》

 

【但八26「所說二千三百日的異象是真的,但你要將這異象封住,因為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

         「封住」:原文與12:4, 9之「隱藏」同字,見12:4注。──《串珠聖經註釋》

         “將這異象封住”:因為異象尚未到應驗的時候,當時的人不能明白,故應善予保存,等候實現。──《啟導本註釋》

         這異象封住: 不是指隱藏使人看不到,而是指好好保管,將來能確認預言的真實性及成就。 ──《聖經精讀本》

         二千三百日。顯然指第14節的時間預言(見該節注釋)。目前天使並沒有詳述二千三百日的異象,而只是強調其真實性。

         你要將……封住。參但12:4的類似指示(見該節注釋)。

         關乎許多的日子。本章異象的許多細節要到遙遠的將來才應驗。──《SDA聖經注釋》

 

【但八27「於是我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數日,然後起來辦理王的事務,我因這異象驚奇,卻無人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但以理看見異象後十分“驚奇”,驚異人若背離神的道路所受到的刑罰竟如此大!──《啟導本註釋》

         昏迷不醒」:原是描寫但以理「暈倒」;因為異象的意義深遠,對選民影響又是這麼大,但以理如遭晴天霹靂,昏迷不省人事。另一方面,他可能因極度難過痛心而病倒,因為得知同胞因犯罪而受嚴厲的刑罰。──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思想問題(第8章)】

 1 本章中,「自高自大」一詞總共出現多少次?是對那些東西的形容詞?這些東西有何收場?這對你有何警惕?參路13:7-11

 2 第4節的「沒有能救護脫離它手的」,在那節再次出現?這給你什麽啟迪?參哈2:15-16

 3 第24節有「卻不是因自己的能力」、第25節則有「卻非因人手而滅亡」,到底是誰在掌管這王的興衰?那麽,事情順利是否必然表示神祝福?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