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但以理書第十一章拾穗

 

【但十一1「又說:當瑪代王大利烏元年,我曾起來扶助米迦勒,使他堅強。」

         表明該使者曾在大利烏元年,就是巴比倫亡國之時,協助過米迦勒。──《串珠聖經註釋》

         本章記波斯和希臘爭霸的事,但著重預言世局演變中的希臘。──《啟導本註釋》

         當瑪代王大利烏元年……使他堅強: 意指耶穌基督使天使長米迦勒,扶助瑪代王大利烏滅了巴比倫帝國。由此可知,神對世界權勢有絕對主權,並且有時會藉著戰爭等方式成就自己的護理和計畫。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1~15南北兩國之爭】

  當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國被四位將軍分奪,不歸王的後裔。南王就是指埃及王(主前323年),北王是敘利亞王(主前312年)。南王曾以女兒給北王為妻,作為兩國聯盟之表現。不久,北王又重立廢后,反把南王之女處死,以致兩國不睦。南王曾起大兵攻北國,大打勝仗;北王雖屢次進攻南王,終不得勝。其後南王驕侈放蕩,不敢再戰,就被北王攻擊,站立不住。──《新舊約輔讀》

 

【但十一1~45本章論到了以色列周邊的波斯、希臘帝國的興亡盛衰與鬥爭史,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對猶太教的逼迫及他的悲慘結局。本章記載了神的使者在前一章(10)所應許給但以理的“錄在真確書上的事”,即末世將要發生在以色列百姓身上的事。本章尤為詳細地提到了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的呼風喚雨之權,對猶太教 的逼迫及悲慘的死亡。這預表了撒但對跟隨神之聖徒的末世論性逼迫,強調了神在極度的困苦與患難中作工的戲劇性拯救行為,明確地指出了猶太人對以色列的完全獲救得釋放的盼望,終必得到成就。本章的內容有:①預言波斯帝國的滅亡與希臘帝國的分裂(1-4);②預言南方的埃及及北方的敘利亞兩個王朝之間的戰爭及事件(5-10);③預言安提阿古伊彼凡尼掌權、逼迫猶太教的事件和他的結局(21-45)。本章藉著希臘帝國諸附屬國與王朝的鬥爭及末落史,教導我們世俗權勢的臨時性與無常,始於邪惡動機的暴力和殺戮將會形成惡性循環,並且追求物欲和屬世權柄的人終必掉進滅亡的深淵。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2「現在我將真事指示你,波斯還有三王興起,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

         這裏開展詳細講述預言的部分,首先談到波斯(2節),跟是亞歷山大大帝(3,4節),安提阿古依比芬尼之前的多利買和西流古(520節),最後是安提阿古依比芬尼(2135節)。這一切預言從那時開始都準確地一一應驗了。其後但以理講述仍有待應驗的敵基督的預言(3645節)。“有三王”。剛比西斯(C a m b y s e s,主前530522年),偽斯麥爾地(Pseudo-Smerids,主前522521年),大利烏一世舒士他斯伯(Darius I Hystaspes,也稱為大利烏大帝,主前521486年;比較拉五;六)。“第四王”。薛西(Xerxes,主前486465年),在某些以斯帖的譯本裏稱為亞哈隨魯。──《雷氏研讀本》

         前三位波斯王很可能是古列二世(主前550530年;代下三十六2223;拉一1);甘比西斯(主前529522年;舊約中沒有提到他);大利烏一世(主前521486年;拉五~六章)。這第四位王可能是《以斯拉記》四6的亞哈隨魯(主前486465年),也可能是《以斯拉記》七1126的亞達薛西一世(主前465426年)。──《啟導本註釋》

         波斯還有三王興起: 三王是繼波斯的開國之君古列之後登上王位的①剛比斯(Cambyses,B.C.529-522);②蘇多士摩底(Smerdis,B.C.522-521);③大利烏一世( Darias Hystaspis,B.C.521-486)。第四王: 指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 Ahasuerus),即薛西( Xerxes,B.C.486-465)。他投入巨大的的財富和強大的軍勢力量,攻打馬其頓。 ──《聖經精讀本》

         波斯還有三王興起」:「三王」指甘拜西、大利烏一世、亞哈隨魯(又名薛西斯)。在甘拜西和大利烏一世之間還有一位術士,他在甘拜西遠征巴勒斯坦的時候,假冒自己是甘拜西的親兄弟士每弟、就是甘拜西在若干年前祕密暗殺的。

         第四王」:指亞哈隨魯,他曾擁有極大的財富,他「從印度直到古實統管一百二十七省」(斯一1),故徵收了很多稅項,擁有金銀製成的床塌和飲酒的器皿(斯一6-8)。

         攻擊希臘國」:亞哈隨魯曾於主前四八○至四七九年率領強大的軍隊進攻希臘(參八6的詮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真事。《但以理書》第四個偉大啟示的主要內容是從本節開始的。前面從但10:111:1都是背景和引言。

         波斯還有三王。本異像是在居魯士第三年賜給但以理的(但10:1),所以這裡無疑指居魯士以後登上波斯寶座的三個國王:岡比西斯(西元前530-522年),篡位的偽王斯默狄斯(高墨塔,其巴比倫名字叫巴狄雅,西元前522年),大利烏一世(西元前522-486年)。

         第四王。注釋家普遍認為,根據上下文這裡的“第四王”是指薛西斯,但對於其他幾個王的身份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第四王”實際上是將來所“興起”三王中的最後一位。他們把居魯士當作四王中的第一位,並排除了偽王斯默狄斯,因為他不是合法的王系,在位僅幾個月時間。也有人不把居魯士列為四王中的第一位,而把偽王斯默狄斯作為居魯士之後三王中的一位。這兩種看法都視薛西斯為“第四王”。其中第二種看法似乎更符合上下文的思路。

         富足遠勝。薛西斯應被認定為《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見斯1:1注釋)。聖經說他特別以“他榮耀之國的豐富”而自豪(見斯1:4,6,7)。希羅多德曾生動而詳細地記錄了薛西斯的軍事力量(vii.20,21,40,41,61-80)。

         激動大眾。有兩種譯法。一種譯法是薛西發動世界各國攻擊希臘。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在薛西斯的時代以前,希臘半島是地中海東部唯一不受波斯控制的重要地區。西元前490年薛西斯的前任大利烏大帝曾想征服希臘人,卻在馬拉松受阻。薛西斯登基之後,制訂了征服希臘的龐大新計畫。希羅多德(vii61-80)列舉了四十多個為薛西斯提供軍隊的國家。在這支龐大的軍隊中,有來自分佈遙遠的國度,如印度,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和亞美尼亞等國的士兵。連迦太基人似乎也受到引誘,藉著攻擊希臘在西西里的殖民地錫拉丘茲而加入了這場進軍。

         希臘。希伯來語為Yawan,在創10:2中譯為“雅完”(見該節注釋)。希臘人或愛奧尼亞人是雅完的後代。見但2:39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 波斯四王】這異象發生時古列已經在位,因此不算是四王之一。他最初幾位的繼承者依次是剛比西斯二世、士梅爾迪(Smerdis;波斯語名字巴爾迪亞〔Bardiya,其實是高馬他〔Gaumata冒名篡位)、大利烏一世、亞哈隨魯(薛西)、亞達薛西。在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之前,這王族接著還有七名君王。末代君王名叫大利烏三世。諸位君王之中亞哈隨魯大概是最富有的一個,與希臘人打仗的次數亦最多。本節的四王大概包括了七十年的波斯歷史──《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11:2>

【但十一2  “波斯的第四王”會是誰?】波斯的第四王可能是指亞哈隨魯一世(公元前486-465年),他在公元前480年對希臘發起了一場大戰(參斯1:1)。──《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2~30波斯四王與南北諸王是誰?】

答:這是但以理先知蒙天使的指示,關於波斯,希臘,埃及,敘利亞諸王興起爭戰的預言。在但以理書第十一章中描述最為詳細,可以從下面幾節經文的情形,來明白所說的預言,是與歷史事實極相符合的。

1 波斯的四王興起⑵一是指古列Cyrus(主前五三八—五二九年),他於主前五三六年戰勝巴比倫,稱霸於世界,為第一王(賽五四1)。克比色斯Cambyses(主前五二九—五二二年),一般認為他是亞達薛西王,他曾命令停止重建聖殿工作,為第二王(拉四71123)。大利烏亥斯特比斯Darius Hystaspis(主前五二一—四八五年),他曾准許重建聖殿之工得以完峻,為第三王(拉六11215)。第四王必富足強盛,乃指薛西斯Xerxes(主前四八五—四六五年),或稱為亞哈隨魯Ahasuerus,王后是以斯帖,(斯二1617)。他是波斯王中最強者,曾率領大軍進攻希臘本土,但未得勝。

2 必有一勇敢的王興起(3 4)—乃指希臘第一個王亞力山大帝Alexander。他於主前三三一年創立帝國,擊破波斯,年廿歲登基執掌王權,隨意而行。數年之間,征服整個小亞細亞,甚至遠達印度。於卅二歲去世以後,國被手下四個元帥所分裂,而成為迦勒底,希臘,埃及,和敘利亞等四國。(參一七三題)。

3 南方的王必強盛⑸—乃指從希臘所分出來的埃及王多利買一世Ptolemyi Ⅰ。他將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乃指西流古斯尼卡特Seleucus-Nicator原為多利買手下的官,被派任巴比倫省長。後來背叛成為北方敘利亞王,他的權柄甚大,是繼亞力山大帝以後王中之最強者。

4 南方王的女兒就了北方王⑹—系指埃及王多利買二世之女,名叫比利尼斯Berenice。曾嫁北方敘利亞王安提阿古二世AntiochusⅡ,後被謀害而死,此事約在主前二五○年。

5 女子本家必另生一子⑺—系為比利尼斯之弟,多利買三世,他曾為姐姐復仇入侵敘利亞,擄掠財寶,獲得勝利。

6 北方王的二子必動干戈⑽—乃指敘利亞王西古流斯第二SeleucusⅡ之子,西古流斯三世與安提阿古三世AntiochusⅢ(即安提阿古大帝)。此二人曾招聚大軍攻打南方的城池迦特,此時約在主前二一八年。

7 他將女兒給南方王為妻(1719)—乃指北方敘利亞王安提阿古。因有羅馬出來阻擋爭戰,所以將自己的女兒克留尼特拉Cleophtva給南方埃及王的幼主多利買五世為後,欲以藉之引誘埃及王歸向自己。但這計謀卻不得成就,其女兒竟與其夫同心反對他。此後安提阿古進攻小亞細亞與希臘,於主前一九○年左右,被羅馬的軍長西彼阿亞細亞迫克ScipioAsiaticus戰敗。歸國後,因想佔有廟中財寶而被人刺殺身亡。

8 必有一人興起接續他為王—乃指北方王安提阿古死後,西流古斯非羅巴特Seleucus-Philopater繼續王位,(主前一八七—一六七年)。因前王戰敗,他要繼續給羅馬賠款,使他橫征暴歙,並且派人在各地收聚錢財。甚至奪取聖殿中之寶物,但不久即被他所派之人毒死,歸於滅亡。

9 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21 30)—乃指北方敘利亞王安提阿古衣皮凡尼絲Antiochus Epiphanes。他並非是合法的皇嗣,但其為人卑鄙殘忍,詭計多端,趁人無備之時,陰謀登位。他曾屠殺猶太人,污穢褻瀆聖殿,三次進攻埃及,(232529 30),時在主前一七三—一六五年間,但其勝利僅是暫時的。——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但十一2~45南王北王之爭:本章除了第2節提及波斯四王外,重點是放在希臘,直到本章之末。

         波斯的四王依次是

 1 古列(主前五三九至五三○,參拉1:1);

 2 甘比西斯(主前五二九至五二二);

 3 大利烏(主前五二一至四八六,參拉5:6);

 4 亞哈隨魯(主前四八五至四六五,參拉4:6)。

          第四王時,波斯與希臘的仇恨逐漸加深。──《串珠聖經註釋》

 

【但十一2-45  歷史的每一步,早已在聖經的預告中……】瑪代波斯推翻了巴比倫王朝;亞歷山大大帝統率下的希臘則滅了瑪代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和中東大部分地區。亞歷山大死後,希臘王國分裂為四國。多利買和西流基分別取得了對巴勒斯坦南部和北部區域的控制權。本章120節描述了公元前300-200年間多利買和西流基王國之間為爭奪對巴勒斯坦的統治權而發生的衝突。2235節記載了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對以色列人的迫害。3645節主要是關於末日的預言。敵基督取代安提阿哥四世成為末日的焦點。──《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3「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隨意而行。」

         「一個勇敢的王」:指亞歷山大。他終於征服波斯,然而他死後國家分裂為四,後來演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南北王之爭主要是爭奪巴勒斯坦的統治權。南方是埃及的多利買,北方是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

          由於3-45節很詳盡、正確地預言南北國的爭戰,不信聖經能准確地預言將來要發生之事的人常以本段為根據,認為本段乃主前第二世紀的人冒但以理之名寫的(參簡介)。但事實上,整個人類的歷史都在神的掌握中,諸事都按著神的計劃應驗。21-25有關依比芬尼的事蹟有很詳細的描述 , 主要乃因他與神的選民有密切的關係。──《串珠聖經註釋》

         這位“勇敢的王”指馬其頓(希臘)帝國創立人亞歷山大大帝;他在主前323年去世。七6;八58,2122也提到他。──《啟導本註釋》

         勇敢的王」:即亞歷山大大帝(336-323 B.C.)。──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一個勇敢的王。希伯來語為melek gibbor。英文KJV版為“一個大能的王”。顯然指亞歷山大大帝(西元前336-323年)。

         大權。亞歷山大的領土從馬其頓和希臘到印度的西北部,從埃及到裡海以東的錫爾河,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見但2:397:6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3 勇敢的王】這名勇敢的王除亞歷山大大帝以外別無他人。經文跳過亞哈隨魯之後的一百三十年,到主前三三六年。當年亞歷山大登基為馬其頓王。他英明武勇,五年之內便殲滅了波斯帝國。希臘帝國時代由此開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11:3>

【但十一3  “勇敢的王”是指誰?】這位勇敢的希臘王便是亞歷山大大帝。他僅用了四年時間就征服了瑪代波斯王國,並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希臘帝國。──《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3~4“一個勇敢的王”。亞歷山大大帝。參看第八章8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本文論到了希臘帝國的崛起和分裂,預言了希臘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將會分裂成:①敘利亞和巴比倫地區的西流基王朝;②埃及和巴勒斯坦地區的多利買王朝;③馬其頓的加山得王朝;④佔領色雷斯及小亞西亞的呂西馬古王朝( B.C.301)。執掌大權,隨意而行: 指出作為專制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擁有絕對的力量,也暴露了他想要侵犯神權而神化自己的驕傲。此番狂妄直接導致以下悲劇:①亞歷山大大帝的暴死;②亞歷山大家族被斬盡殺絕;③王權被他人所分得。亞歷山大大帝短暫的一生告訴我們,這世上的富貴和榮華是何等虛妄,而在人的一生中真正有價值的是什麼。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4「他興起的時候,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方原文作風〕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治國的權勢也都不及他,因為他的國必被拔出,歸與他後裔之外的人。」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帝國被四名將領瓜分:加山得(Cassander)統治馬其頓本土;呂西馬古(Lysimachus)統治色雷斯(Thrace)及小亞細亞;托勃密(舊譯“多利買”,以下同)(Ptolemy)統治埃及,主前32330年這段期間,埃及政權稱為“托勃密王朝”;塞硫古(Seleucus)統治敘利亞及近東其他地區。在他以後到主前65年,這國的政權稱為“塞硫古王朝”。在《但以理書》預言中,托勃密王朝的埃及稱為“南方王”(十一56)、塞硫古王朝的敘利亞稱為“北方王”(十一6)。這兩個王時常互相攻伐,爭奪霸權。在巴勒斯坦的猶大地則周旋於兩大霸權之間。──《啟導本註釋》

         他興起的時候。亞歷山大還遠未達到其權力的顛峰,就被砍倒了。西元前323年,這個統治從亞得里亞海到印度河的國王突然病倒,十一天后就去世(見但7:6注釋)。

         必破裂。亞歷山大的近親中沒有一個人能把他所征服的土地統一起來。在一段時間裡,一些主要的將軍試圖以亞歷山大同父異母的兄弟和他遺腹子的名義(均受攝政者的控制)保持帝國的完整。但在亞歷山大死後不到二十五年,四位將領聯合起來打敗了最後一位有控制整個帝國野心的安提柯。亞歷山大的領土被分為四個王國(後來減為三個)。關於這次分裂,見但7:78:22注釋。

         四風。代表地的四方。豹的四個頭(見但7:6注釋)和公山羊的四個角(見但8:8,22注釋)也象徵這樣的分裂。

         不歸他的後裔。亞歷山大的遺腹子雖然被稱為王,但他還是個孩子時就在將軍們爭奪帝國的實際統治權時被殺死了。所以亞歷山大沒有後代掌權。──《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4 向天的四方分開】亞歷山大崩於主前三二三年。長達二十年的繼承鬥爭終於導致帝國四分(見八22注釋)。分裂出來的國有兩個在愛琴海地區(卡桑德爾統治希臘和馬其頓,利西馬科斯統治色雷斯)。其餘兩個則瓜分近東(托勒密統治埃及和巴勒斯坦,西流古統治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南方王」所代表的是托勒密王朝,「北方王」則代表西流古王朝。──《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4-5  強盛的希臘帝國,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早逝而一分為四……】亞歷山大大帝的王國最後變成了四個較弱的國家,它們分別佔據著(1)埃及,(2)巴比倫及敘利亞,(3)小亞細亞,及(4)馬其頓和希臘。埃及王亦稱為南方王,是指多利買一世,或用來泛指多利買王朝。──《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5「南方的王必強盛,他將帥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執掌權柄,他的權柄甚大。」

         “南方的王”指在主前323285年掌權的“救主”托勃密一世(Ptolemy I Soter)。“比他更強盛”的一王指在主前311280年掌權的塞硫古一世尼加鐸(Seleucus I Nicator),他是亞歷山大帝國中最強的一位統治者。他的繼承人是安提阿哥一世蘇他(Antiochus I Soter),在主前280261年掌權。──《啟導本註釋》

         南方的王: 指統治埃及地區的多利買一世,在亞歷山大的眾多將軍中,他是最有才華的人。強盛: B.C.3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之內,埃及的多利買王朝掌握了巴勒斯坦的霸權。將帥中必有一個: 指敘利亞王國的第一位王西流基尼加鐸( Seleucus Nicanor)。本來,他的勢力不及埃及的多利買王朝,而得到了多利買一世的扶助。後來,他迅速擴張自己的領域,統治了從巴勒斯坦到印度的廣大地域,超過了多利買王朝的勢力。 ──《聖經精讀本》

         南方王」:指多利買一世(323-285 B.C.統治埃及)。「將帥中有一個比他更強盛」:指西流古一世,他本是巴比倫的總督(321-316 B.C.)但在三一六年他躲避敘利亞總督安提崗的追殺(安提崗想佔領亞洲地區,要吞併巴比倫),逃至埃及為多利買一世收留,且任埃及軍隊的統帥。──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南方的王。從本節開始,本章的大部分預言都集中在與神的子民猶太人關係最為密切的,從亞歷山大帝國中崛起的兩個王國。這就是塞琉古王朝統治下的敘利亞和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就巴勒斯坦的地理角度而言,前者是在北邊,後者是在南邊。最早的希臘語譯本把“南方的王”譯為“埃及王”。第8節也指出埃及就是南方王。類似的稱呼可以從歷史文獻中得到證明。一份著名的南阿拉伯碑文(格拉澤第1155號)提到了波斯和埃及之間的一場戰爭,分別稱雙方的王為北方的主和南方的主。

         他將帥中必有一個。顯然指塞琉古一世(西元前305-281年)。他也是亞歷山大的一員將領。他成為帝國亞洲部分大多數地區的統治者。他在這裡被稱為“他(托勒密)將帥(“sarim,”見但10:13注釋)中必有一個”可以從他與托勒密關係的角度來理解。西元前316年,塞琉古被他的對手安提柯從他自西元前321年起就控制的巴比倫驅逐出去(見但7:6注釋)。從此塞琉古就聽從托勒密的指揮。托勒密幫助他於西元前312年在加沙打敗了安提柯的兒子德米特裡。不久以後,塞琉古又重新獲得了他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領土。

         比他更強盛。即塞琉古。他曾被視為托勒密的“將帥”之一,後來變得比埃及國王更加強大。當塞琉古於西元前281年去世時,他的領土從赫勒斯滂海峽一直延伸到了印度北部。研究這個時期的主要古代歷史學家阿利安說,塞琉古是“繼亞歷山大之後最偉大的國王,最具有國王的頭腦,統治著僅次於亞歷山大的最廣大的領土”──《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5 托勒密一世索特爾】Ptolemy I Soter;主前305285年)經文如今集中討論把巴勒斯坦夾在當中的兩個王國(托勒密的埃及和西流古)。在二十年繼承鬥爭的大部分時間中,托勒密都是扮演權力掮客和煽動者的角色(由主前321年開始已是要角),但到頭來西流古卻最是強盛,版圖也是最大。托勒密於主前三二一年發動的軍事行動破碎了亞歷山大死後接掌權力的三人聯盟。他少數的幾個錯誤之一發生在主前三○九年。他試圖攻打安提柯(被西流古取代者),但到主前三○六年明顯後援不繼,因此被逼撤退重整旗鼓。但他仍能於主前三○六年在埃及自立為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5 西流古一世尼卡托爾】Seleucus I Nicator;主前312280年)亞歷山大死後佩爾迪卡斯成為軍隊總司令,西流古是他屬下的將領。他也是佩爾迪卡斯的刺殺者之一。西流古控制了巴比倫一段短時期,但當佩爾迪卡斯繼任人安提柯於主前三一六年向他發動攻勢時,卻被逼逃亡。主前三一六至三一二年他是托勒密手下的將軍。他們在迦薩之役並肩作戰,對抗安提柯。安提柯在迦薩被擊敗之後,西流古重新控制巴比倫,並以之為權力中心。第45節從亞歷山大駕崩開始,記載這兩個帝國開國君王的事蹟,共約四十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5~20這段敘述南方(埃及的多利買王朝)和北方(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諸王的爭鬥。第5節“南方的王”是統治埃及的多利買一世(主前323285年),“他將帥中必有一個”是指西流古一世尼卡託(Seleucus I Nicator),他的王國最終從巴勒斯坦伸展到印度。──《雷氏研讀本》

         本文預言性地描述了南方王朝( 多利買)和北方王朝( 西流基),即埃及和敘利亞之間所發生的各種事件和戰爭。揭示了人貪婪無度所招致的必然結果,以及被 敵基督所控制的世俗權力對聖徒的敵擋及具體的逼迫。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6「過些年後,他們必互相連合,南方王的女兒,必就了北方王來立約,但這女子幫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這女子和引導他來的,並生他的,以及當時扶助他的,都必交與死地。」

         多利買二世(主前285246年)把女兒嫁給西流古王安提阿古一世,但安提阿古遺棄了她,後來被謀殺了。──《雷氏研讀本》

         史載南方王多利買二世之女兒比利尼斯曾嫁給北王安提阿古二世、逼其與元配老底嘉離婚。但南王死後北王又恢復老底嘉的後位,將比利尼斯處死,引起比利尼斯的兄弟之報復(7)。──《串珠聖經註釋》

         歷史上的這位“南方王”是在主前285246年掌權的托勃密二世非拉鐵非(Philadelphus),他的女兒名叫百尼基(Berenice),嫁給安提阿哥二世色奧斯。──《啟導本註釋》

         論到了西流基和多利買王朝為了相互攜手聯盟而締結的婚姻以失敗告終的事件。即B.C.250,多利買2世把自己的女兒貝倫尼絲( Berenice)嫁給了安提阿古二世提阿(Theos),但提阿的前妻勞蒂斯( Laodice)謀殺了貝倫尼絲和她的孩子,以及丈夫安提阿古二世,這段婚姻就此以失敗告終。後來,勞蒂斯立自己的兒子為王,他就是“西流吉佳利尼古”。 ──《聖經精讀本》

         過些年後」:大約是在主前二八○至二四八年,南方(埃及)由多利買二世(285-246 B.C.)執掌王權,北方(敘利亞)的皇帝乃是安提阿哥二世(260-246 B.C.)。──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過些年後。預言的視線接著集中在塞琉古一世去世約三十五年後的一場危機。

         他們必互相連合。為了鞏固兩國之間經過漫長而代價慘重的戰爭後而建立的和平,塞琉古一世的孫子安條克二世(西元前261-246年)娶了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的女兒貝勒納斯為妻。安條克還取消了他原先的妻子兼妹妹勞底斯的優先地位,並禁止她的兒女繼承王位。

         北方王。該詞在這段預言中第一次使用。在上下文中,該詞指塞琉古國王,其領土位於巴勒斯坦以北。現在的“北方王”是安條克二世和勞底斯所生的兒子塞琉古二世(西元前246-226年)。關於“北方王”和“南方王”,見第5節和賽41:25注釋。

         力存立不住。安條克新婚生一個兒子以後,與勞底斯和解了。

         也不能存立。安條克突然被毒死。據說是被勞底斯毒死的。

         他所依靠之力。七十士譯本和KJV版為“他的膀臂”。的讀法。若干古版藉著改動希伯來原文的母音(迪奧多蒂安譯本,辛馬庫譯本,武加大拉丁文譯本)譯為“他的後裔”。若是這樣,那就是指被勞底斯所殺害的安條克和貝勒納斯的兒子。

         交與死地。貝勒納斯和她的幼子一同被勞底斯的黨羽所殺害。

         引導她來的。貝勒納斯的許多埃及侍女與她一同被殺。

         生她的。希伯來語為yoledah,根據馬所拉的傳統,是“她的生父”,當然指貝勒納斯的父親托勒密二世。他不久前死於埃及。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提到他的死,因為這與勞底斯的報復毫不相干。一些古代譯本為yaldah(“使女”),無疑指貝勒納斯的隨從人員。稍微改動母音標點就成了“她的孩子”(見英文RSV版),當然是指勞底斯所下令殺害的她的兒子。

         扶助她的。可能指貝勒納斯的丈夫安條克。──《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6 托勒密和西流古聯盟失敗】(主前246年)經文在此向前一跳四十年,第一次和第二次敘利亞戰爭在這期間發生(主前274271年,260253年),爭奪的主要是敘利亞商道、港口,和自然資源的控制權。在第二次戰爭之後雙方都有意求和,經文如今集中討論歷史中的這個關鍵性時刻。大約在主前二五二年,托勒密二世非拉德弗斯(Ptolemy II Philadelphus;主前285246年)把女兒百尼基(Berenice)和大批隨從送到西流古王安提阿古二世塞奧斯(Antiochus II Theos;主前261246年)那裡,兩國和親結盟。這聯盟本來會容許托勒密控制敘利亞,安提阿古控制小亞細亞。但這個脆弱的關係只維持了兩個年頭,百尼基便生了一個兒子。安提阿古的前妻老底絲(Laodice)大概是因為幾個兒子不得繼位,據說毒死了安提阿古,然後謀殺了百尼基和她的兒子(以及她的很多隨從)。托勒密二世亦于同年崩殂。這聯盟不用說是化為泡影,此後五十年兩國之間戰亂頻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11:6-7>

【但十一6-7  私仇國恨,俱現經文中──】這些預言似乎在多年後應驗在埃及與敘利亞之間的西流基戰爭上。公元前252年,埃及的多利買二世(南方王)將女兒百基尼嫁給了敘利亞的安提阿哥二世(北方王)以促成兩國間簽訂和平協定。但是百基尼在安提阿被安提阿哥二世的前任妻子勞達斯謀殺了。百基尼的兄弟多利買三世,登上埃及王位後便向西流基王國宣戰以報殺妹之仇。──《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7「但這女子的本家,〔本家原文作根〕必另生一子〔子原文作枝〕繼續王位,他必率領軍隊進入北方王的保障,攻擊他們,而且得勝。」

         「一子」:指多利買三世。他率軍侵入北國,獲勝一時,北王西流古二世還擊,結果雙方爭戰不休。──《串珠聖經註釋》

         “本家”的另一子為這個女子的兄弟(79節)是在主前246222年掌權的托勃密三世烏愛及底(Ptolemy Euergetes)。──《啟導本註釋》

         另生一子」:指百尼基的弟弟多利買三世(246-221 B.C.)。當他得悉姊姊的悲慘下場,便帶兵攻打北國,直闖北國首都安提阿,殺了拉奧迪斯;西流古二世被迫求和。──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這女子的根必另生一枝。托勒密二世的兒子托勒密三世,即貝勒納斯的兄弟于西元前246年繼承王位。他入侵敘利亞為妹妹的被殺報仇。

         得勝。托勒密三世討伐塞琉古二世似乎大獲全勝。他向內地進軍,至少遠達美索不達米亞。但他自誇說已經深入大夏國。他確立了埃及在地中海的海上勢力。──《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7 托勒密三世尤爾格特斯】Ptolemy III Euergetes;主前246221年)百尼基收到安提阿古死訊之後,將已經在埃及登基的兄弟托勒密三世請來敘利亞,為她兒子繼位斡旋。但他未能在外甥和姊妹被謀殺之前掌握敘利亞的大局。主前二四五年他出兵侵略敘利亞(第三次敘利亞戰爭),成功攻取了敘利亞的兩個首都安提阿(位於奧朗底河畔)和西流西亞(敘利亞的西流西亞比埃裡亞〔Seleucia Pieria),大肆劫掠。但托勒密班師回埃及之後,西流古二世迅速取回二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7~8“這女子的本家(本家原文作:根)必另生一子(子原文作:枝)”。多利買三世(主前246221年)於主前246年入侵敘利亞。──《雷氏研讀本》

         論及埃及王多利買三世友阿及蒂( Euergetes)繼自己的父親多利買二世非拉鐵非(Philadelphus)登上王位之後,為了給他的姐姐貝倫尼絲復仇,B.C.246攻打了敘利亞的西流吉佳利尼古王。在這次戰役中,他大獲全勝,不僅奪取了敘利亞的很多地區,也殺死勞蒂斯而報了殺姐之仇。同時,他在征服敘利亞的過程中,得到許多的戰利品,4,000法連得和2,500個偶像,這些東西均被帶到埃及。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8「並將他們的神像,和鑄成的偶像,與金銀的寶器掠到埃及去,數年之內,他不去攻擊北方的王。」

       埃及。這是第42節以前唯一一次提到“南方王”的真實國名,無疑證實了該國的位置。

         他們的神像。《卡諾帕斯諭旨》(西元前239/238年)讚美托勒密三世說:“國王發動遠征,把被波斯人從國中掠走的聖像帶回埃及,放在原來的神廟裡”(譯文引自J·P·馬哈菲,《托勒密王朝下的埃及史》,紐約:查理斯·施克裡布納眾子出版社,1899年版第113頁)。傑羅姆(《但以理書注釋》第十一章,引自J·P·米格尼《拉丁教父著作集》第25冊第561頁)說,托勒密三世把大量的戰利品帶回埃及。

         數年之內,他不去攻擊北方的王。這是希伯來語的直譯英文KJV版為“他必比北方王多延續幾年”。托勒密三世在塞琉古三世死後不到兩年就於西元前222年去世了,故KJV版的譯法意義不大。另一方面,托勒密在晚年並沒有發動任何重要的戰爭,所以希伯來文的直譯似乎更加合理。──《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9「北方的王〔原文作他〕必入南方王的國,卻要仍回本地。」

         B.C.242,敘利亞的西流基2世加利尼古試圖遠征埃及,但反而被埃及的友阿及蒂所擊敗,B.C.240,帶著所剩無幾的軍隊倉皇而逃。 ──《聖經精讀本》

         北國的王」:指西流古二世。他東山復起,於主前二四二至二四○年帶兵進攻埃及,卻被多利買三世擊退,無功返回首府安提阿。──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南方王。希伯來原文既可象英文KJV版,武加大拉丁文譯本和敘利亞譯本那樣把“南方王”理解為句子的主語,譯成“南方王必進入他的國”,也可以象七十士譯本,迪奧多蒂安譯本,英文ASV版和英文RSV版那樣將“南方王”當作“國”的定語,譯為:“他必入南方王的國”。這種譯法似乎更好一些,因為它更符合希伯來原文的自然語序。在“國”不必加上“他的”,使本節顯得更有意義、更加簡潔。如果採用這種譯法,本節無疑就是指托勒密三世回埃及以後,塞琉古重整旗鼓進軍埃及,想奪回財富和名譽。

         仍回本地。塞琉古被打敗後只好空手返回敘利亞(約於西元前240年)。──《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9 西流古二世卡利尼古】Seleucus II Callinicus;主前246226年)老底絲的兒子西流古二世成了他母親一切陰謀詭計的受益人。主前二四三年他試圖爭取敘利亞南部和巴勒斯坦的控制權,可是非但不能成功,反而戰況逆轉,折損了土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11:9-11>

【但十一9-11  “南方王”與“北方王”所指為何?】敘利亞王(北方王)是西流基二世;埃及王(南方王)為多利買四世。──《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9~13這裏描述西流古王與多利買王在主前223200年間的拉鋸鬥爭。──《雷氏研讀本》

 

【但十一10「北方王〔原文作他〕的二子必動干戈,招聚許多軍兵,這軍兵前去,如洪水氾濫,又必再去爭戰直到南方王的保障。」

         北方王塞硫古二世的“二子”,一位是塞硫古三世色朗努(Seleucus Ceranus),他又改名為蘇他(Soter),掌權時期是主前226223年。另外一位是在主前223187年掌權的安提阿哥三世大帝(Antiochus the Great),從這裡到19節都是記他的歷史。──《啟導本註釋》

         在加利尼古的兩個兒子西流基和安提阿古中,長子西流基三世於B.C.227登上了王位,但是在小亞西亞戰役中,他卻被自己的人所殺(B.C.223),其弟安提阿古三世便繼承了王位。即位不久,他便攻打屬於埃及的巴勒斯坦,在兩次戰役中擊敗多利買四世非羅帕他(Philopator)的軍隊而奪回了許多領土。 ──《聖經精讀本》

         北方王的二子」:指西流古三世(226-223 B.C.)和他的弟弟安提阿哥三世(223-187 B.C.)。他們二人計劃替父親雪恥;後因西流古三世在小亞西亞一次戰役中被人殺害,報仇的責任落在弟弟安提阿哥三世的肩頭上。──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他的二子。即塞琉古二世的兩個兒子:在位不久就被謀殺的塞琉古三世(西元前226/225-223/222年)和安條克三世大帝(西元前223/222-188/187年)。

         如洪水氾濫。西元前219年,安條克三世藉著奪回安條克的港口塞琉西亞而出征敘利亞南部和巴勒斯坦。接著他發動了一系列戰役要從他的對手托勒密四世手裡(西元前222-204年)奪取巴勒斯坦。在此期間,他深入到了外約旦。──《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10 西流古三世】Seleucus III;主前226223年)西流古二世於在位的最後十五年中,不斷與弟弟安提阿古希拉克斯(Antiochus Hierax)爭鬥。兩人差不多同時去世,西流古三世繼位。第10節概述了以後十年所發生的事。西流古三世在小亞細亞攻打別迦摩的戰事中陣亡。弟弟安提阿古三世繼位,開始厲兵秣馬,準備向托勒密四世發動第四次敘利亞戰爭(主前221217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10 安提阿古三世大帝】Antiochus III the Great;主前223187年)接下來的九節都是討論安提阿古三世的作為,前後包括了三十年。對於但以理書來說他的統治十分重要,因為他從托勒密的控制下奪取了巴勒斯坦,把它拼入西流古王國,結束了托勒密對以色列一個世紀之久的統治。此事在主前二一八年開始,當年他成功地侵入了加利利和撒瑪利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10~19本文預言了伊彼凡尼之父安提阿古三世的統治時代所要發生的事件。他那波瀾壯闊的一生告訴我們,人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的事實。人為了達到自私的目的所使用的所有手段,或帶來一時的益處,但終必失敗(6:16-19)──《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11「南方王必發烈怒,出來與北方王爭戰,擺列大軍,北方王的軍兵必交付他手。」

         南北王在此分別為多利買四世與安提阿古三世。──《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的“南方王”是主前222203年掌權的托勃密四世非羅帕德(Ptolemy IV Philopator)。──《啟導本註釋》

         發烈怒。關於這句話的意思,見但8:7注釋。西元前217年,托勒密四世在靠近巴勒斯坦與埃及邊境的拉菲亞與安條克遭遇。

         擺列大軍。本節原文所採用的是逆向對偶,第一和第四個成分,第二和第三個成分是平行的。

         大軍。古代記錄這段時期的主要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說,安條克的軍隊有步兵62,000人,騎兵6,000人,大象102頭。托勒密的兵力似乎差不多。參第12節的“萬人”。

         交付他手。安條克三世與托勒密四世之間的拉菲亞戰役(西元前217年)致使安條克三世慘敗,據說他損失了一萬名步兵和三百騎兵,另外四千人被俘。──《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11 托勒密四世非羅帕托】Ptolemy IV Philopator;主前221203年)在第四次敘利亞戰爭的大部分時候,托勒密四世抵抗安提阿古大帝並沒有什麼軍事上的成就,僅能一再藉外交手段牽制他南下而已。安提阿古的成就很多都是歸功於叛徒的協助,而不是因為他的兵力或軍事才華。實際上他缺乏衝勁的戰術,使托勒密有機會徵召訓練軍隊,於主前二一七年集結可觀的軍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11~12B.C.217,在拉非亞( Raphia)戰鬥中,非羅帕他的軍隊戰勝了安提阿古三世的大軍,而重新控制了巴勒斯坦。獲勝的非羅帕他便狂傲了起來,私自進了除大祭司之外禁止任何人出入的耶路撒冷至聖所,受到神的懲罰而不明所以地死去(B.C.205)。本文告訴我們,人的驕傲之至就是神化自己而想與神同等,這種驕傲就是偶像崇拜,是惹動神審判的直接原因<王上14:23,偶像論>──《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1113 第四、第五次敘利亞戰爭】主前二一七年托勒密四世與安提阿古三世在拉非亞(Raphia)決戰。這場戰役成為了第四次敘利亞戰爭的高潮。拉非亞是巴勒斯坦和埃及之間的傳統分界,大約位於迦薩西南二十哩的地中海岸。安提阿古大軍以號稱七萬之眾的多數兵力,仍然慘敗於埃及人的手下。這次勝利使敘利亞─巴勒斯坦重新落到托勒密王朝的手上。這狀態維持到主前二○四年托勒密四世駕崩為止。托勒密四世死因可疑(只有三十多歲),六歲的兒子托勒密五世伊彼芬尼(Ptolemy V Epiphanes;主前204180年)繼承埃及的王位。安提阿古趁著對方爭權奪位時,與馬其頓王腓力五世(Philip V)聯盟,發動第五次敘利亞戰爭(主前202200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12「他的眾軍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他雖使數萬人仆倒,卻不得常勝。」

       。即托勒密四世。

         卻不得常勝。懶惰放蕩的托勒密未能充分利用他在拉菲亞的勝利。西元前212-204年,安條克轉而收復了其東部的領土,一直打到了印度邊境。托勒密四世和他的王后神秘地死去。年僅四五歲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王位,即托勒密五世(西元前204-180年)。──《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13「北方王必回來擺列大軍,比先前的更多,滿了所定的年數,他必率領大軍,帶極多的軍裝來。」

         北方王」:指安提阿哥三世;他在主前二○三年(即是多利買四世去世的那一年,年幼的兒子多利買五世剛繼位)帶兵攻打埃及。多利買五世由主前二○三至一八一年作南方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必回來。安條克三世乘幼王托勒密五世即位之機對埃及人進行報復。西元前201年,他再次入侵巴勒斯坦。

         滿了所定的年數。可能指約從拉菲亞戰役(見第11節注釋)到安條克第二次南征的十六年時間(西元前217-201年)。──《SDA聖經注釋》

<syncBible ref=11:13>

【但十一13  另一個“北方王”!】這位北方王可能是安提阿哥三世。他攻破了許多埃及城鎮(11:15),侵佔了以色列的土地(“榮美之地”,11:16),後來在美格尼斯被羅馬人擊敗(11:18)。──《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13~16安提阿古三世敗給非羅帕他之後,成功地遠征了波斯和亞西亞地區,恢復了自己的名譽。B.C.205多利買四世去世,年幼的多利買五世登基。安提阿古三世便與馬其頓的腓力結盟,擊敗了名叫“司各巴”的將軍所率領的埃及軍隊,再次奪回了巴勒斯坦地區,甚至佔領了腓尼基和加沙地區。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14「那時必有許多人起來攻擊南方王,並且你本國的強暴人必興起,要應驗那異象,他們卻要敗亡。」

         這位“南方王”是托勃密五世伊比法(Ptolemy V Epiphanes),他的統治時期為主前203181年。從這裡到24節都是記他的歷史。──《啟導本註釋》

         有許多人起來:  ①多利買年幼之時,埃及發生多次叛亂事件。②馬其頓王腓力與敘利亞的安提阿古三世結盟,入侵埃及的事件。你本國的強暴人: 指支持安提阿古三世侵略埃及的政策,而促使巴勒斯坦地區歸入安提阿古手下的猶太人。這些猶太人是為了使以色列走出埃及的奴役,而引敘利亞的安提阿古進入了巴勒斯坦的。他們的作為①出於不信,因他們依賴屬世的力量多於信靠神。②是無知之舉,沒有能夠正確看透罪惡的本質。③招致了安提阿古伊彼凡尼逼迫猶太教的結果,這是但以理書所事先預言過的。 ──《聖經精讀本》

         許多人起來攻擊南方王」:馬其頓王腓力和埃及一些叛臣支持安提阿哥三世攻打年輕的多利買五世。

         本國的強暴人」:埃及的猶太人;他們看見埃及形勢不大好,就不再去支持埃及,轉而臣服北國的安提阿哥三世。「強暴人」是指不守法的人。

         要應驗那異象」:指這些猶太人助紂為虐,幫助安提阿哥三世,以致應驗本章廿一至四十節所記載安提阿哥四世逼害猶太人的異象,祇是迫害者終必滅亡,故計劃「必要敗亡」,不會成功。──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那時。從這一節起,本章剩餘部分的解釋存在很大的分歧。一些注釋家認為第14-45節是繼續講述塞琉古和托勒密國王的歷史。另一些注釋家認為從第14節開始,下一個大帝國,即羅馬帝國登上了舞臺;第14-35節概述了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的歷史。

         你本國的強暴人。可能指猶太人中那些視當時的國際爭端為促進民族利益的機會,為了實現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這句話也可理解為 “對你的百姓實施暴力的人”。那就是羅馬人。他們最終(西元前63年)剝奪了猶太人的獨立,後來(西元70135年)又摧毀了聖殿和耶路撒冷。事實上在安條克三世統治時期(見第10-13節注釋),羅馬人就曾出面保護其盟友別迦摩,羅得,雅典和埃及的利益,在敘利亞和埃及的事務中斬露頭角。──《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14 強暴人】馬喀比三書記載托勒密四世在拉非亞戰爭後到訪耶路撒冷,在試圖進入聖殿時,受到十分惡劣的待遇。但這記載的歷史性卻受到質疑。這時代的猶大部有親西流古(由大祭司奧尼亞二世〔Onias II所領導)和親托勒密(來自大有權勢的多比亞德〔Tobiad家族,大祭司職位的爭奪者)的黨派。史料並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料,供斷定本節所指的是哪一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1416 安提阿古三世佔領巴勒斯坦】主前二○一年迦薩之役使安提阿古暫時控制了巴勒斯坦。但他又再次被斯科帕斯(Scopas)領導下的埃及軍隊逼退。然而翌年在帕尼翁(Panion;位於約但河源頭之一,即新約時代的該撒利亞腓立比,今名班雅斯)一役中安提阿古擊敗了埃及人,從此在他們手上奪取了巴勒斯坦。在同一時間,羅馬人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在希臘找到了根據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15「北方王必來築壘攻取堅固城,南方的軍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選擇的精兵〔精兵原文作民〕也無力站住。」

         北方王必來築壘」:主前二○○年安提阿哥三世大敗埃及軍,埃及統帥司各巴逃往西頓城,北軍築壘攻城,南方雖加派三位將軍援助,仍然無濟於事,司各巴終被俘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北方王。在第14節的插話以後,本節繼續13節所開始的安條克第二次出征巴勒斯坦。

         。希伯來語為solelah。“土墩”,即“攻城工事”。

         堅固城。希伯來語為`ir mibsaroth,可能是加沙。該城於西元前201年,經過一番艱難的圍攻之後,最終落入安條克三世的手中。有些注釋家認為本節是指西頓。安條克曾在這場戰爭中包圍了西頓的埃及軍隊,最後迫使埃及人投降。

         軍兵。英文KJV版為“膀臂”。象徵力量(見第22,31節)。──《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15~20安提阿古三世(大帝)在西沿海頓打敗了埃及的軍隊(15,16節)。他與多利買五世立約,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17節)。他併吞了小亞細亞的地帶,但試圖入侵希臘的時候失敗了(18節)。主前190年,他在馬內夏(Magnesia)被羅馬人打敗,被迫向羅馬納貢;他不久就死了(19節)。其位由兒子西流古四世(斐羅帕託)繼承,這王向以色列人征重稅(20節)。──《雷氏研讀本》

 

【但十一16「來攻擊他的,必任意而行,無人在北方王〔原文作他〕面前站立得住,他必站在那榮美之地,用手施行毀滅。」

         “榮美之地”指迦南。──《啟導本註釋》

         站在那榮美之地: 預言了B.C.197,安提阿古三世將佔領巴勒斯坦。 ──《聖經精讀本》

         榮美之地。即巴勒斯坦(見但8:9注釋)。按照第14節是指羅馬人的觀點,這裡所描寫入侵巴勒斯坦的,據認為是龐培。他在西元前63年出面解決希爾卡納斯與阿裡斯托布魯斯兩兄弟的猶大王位之爭。守城的人躲在聖殿的防禦工事後面,抵抗羅馬人長達三個月之久。據約瑟弗斯記載(《上古史》xiv.4.4),龐培曾掀開幔子窺視至聖所,裡面當然是空的,因為約櫃從被擄巴比倫的時代起就被藏起來了(見耶37:10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16~19北國的結局】

  北王戰勝南國後,接著取得許多堅固城牆,甚至經過「榮美地」──即猶大,使猶大受大損害(16)。北王又將女兒給南王,企圖敗壞埃及,那知弄巧反拙,自己的女兒反與丈夫一起來反對他。於是北王向地中海沿岸地區進攻,卻被「一大帥」(指羅馬軍隊)打敗。最後北王回到自己的地方,很快就死亡了,一切歸於無有(19)。──《新舊約輔讀》

 

【但十一17「他必定意用全國之力而來,立公正的約,照約而行,將自己的女兒給南方王為妻,想要敗壞他,〔或作埃及〕這計卻不得成就,與自己亳無益處。」

         北王將女兒嫁給南王多利買五世,企圖敗壞埃及。那知弄巧反拙,自己的女兒反與丈夫起而反對他。──《串珠聖經註釋》

         安提阿哥在主前194年把女兒克麗奧佩特菈嫁給了托勃密五世。──《啟導本註釋》

         指安提阿古三世改變自己遠征埃及的計畫,B.C.197與埃及鑒定了和平條約。即安提阿古把女兒克麗佩脫拉( Cleopatra)嫁給多利買五世( B.C.194-193),試圖藉此掌握埃及的統治權。但是克麗佩脫拉卻與自己的丈夫相聯手,使多利買五世與羅馬結盟,而致命地打擊了安提阿古的計畫。這表明,只要神不與之同在,再完美的計畫也是枉然的。並且,個人的利害關係極易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只有在神裡面才能建立真正的信賴關係。 ──《聖經精讀本》

         公正的約。希伯來原文為yesharim。含義不明。直譯為“正直的(人)必與他同在,他必進行”(英文KJV版)。有些版本將yesharim 作為mesharim(“正直”或“公正”)的同義詞。Mesharim 在第6節指北方王與南方王的和約。如果是mesharim 的話,那就可能是指托勒密十一世於西元前51年去世時,讓他的兩個兒女克婁巴特拉和托勒密十二世接受羅馬的監護。

         自己的女兒。英文KJV版為“婦人的女兒。”這是一種不尋常的說法,可能是為了強調女性特徵。有人認為這是指托勒密十一世的女兒克婁巴特拉。她於西元前51年受羅馬的監護,三年後成了入侵埃及的尤裡烏斯·凱撒的情婦。當尤裡烏斯·凱撒被刺以後,克裡奧派特拉移情於凱撒的繼承人屋大維的對手馬可·安東尼。屋大維(後稱奧古斯都)在阿克興角打敗了克婁巴特拉和安東尼聯軍(西元前31年)。次年安東尼的自殺(有人說是克裡奧派特拉策劃的)為新的勝利者鋪平了道路。當克婁巴特拉發現自己無法討好屋大維時,也自殺了。──《SDA聖經注釋》

<syncBible ref=11:17>

【但十一17  名為嫁女,實為陰謀,結果是──】侵略者安提阿哥三世想將女兒嫁給埃及的多利買五世伊比法,來達到敘、埃兩國和好的目的,但他的計劃沒有成功。──《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1719 安提阿古三世被羅馬將軍西庇阿擊敗】(主前191190年) 主前一九六年所簽訂的和平協議,令希臘更受羅馬支配。不滿意這現狀的希臘人與安提阿古相談,請他來幫助他們。安提阿古知道這時必須抵消埃及方面的威脅,遂與他們和親結盟,將女兒克裡奧派特(Cleopatra)嫁與托勒密五世。他同時希望她能夠成為有用的間諜,但她轉向丈夫效忠,使父親失望。但無論如何,他總能在主前一九二年發兵前往希臘,但不斷轉換盟友的習慣終於使他自受其害,他一萬大軍一大部分主前一九一年在塞莫皮萊離他而去。安提阿古只得乞靈於海戰,希望能防止羅馬入侵小亞細亞,但也不能成功。主前一九○年西流古七萬援兵開到,加強了安提阿古的實力。人數只及他一半的羅馬軍隊在西庇阿(Scipio)統率之下在瑪內西亞(Magnesia,位於以弗所以北五十哩)與他交鋒。然而由於西流古軍隊訓練不足,加以用兵失策,安提阿古被擊敗,大部分軍隊遭屠殺。投降條款極盡侮慢嚴苛,但他只得無異議接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18「其後他必轉回奪取了許多海島,但有一大帥,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並且使這羞辱歸他本身。」

         北王進攻地中海沿岸地區,被羅馬軍隊打敗。最後他自取滅亡,在廟中被刺(19)。──《串珠聖經註釋》

         改變遠征埃及的計畫之後,B.C.197,安提阿古三世兵分陸海兩路,向西進軍而佔領了小亞西亞的海岸地區。但是在B.C.190的馬尼西亞之戰中,他卻敗給了 Lucius  Scipio 所率領的羅馬軍隊,幾近徹底滅亡。 ──《聖經精讀本》

         他必轉回奪取了許多海島」:主前一九七年安提阿哥三世曾帶兵侵佔埃及在小亞細亞的許多城市和島嶼。

         有一大帥」指羅馬將軍路西史奇彪;主前一九一年安提阿哥三世曾在特摩比裡被羅馬軍擊敗;翌年,他的海軍在愛琴海又吃敗仗,羅馬兵乘勝追擊,在路西史奇彪率領下把安提阿哥三世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安提阿哥三世只好接納羅馬提出的苛刻條件;他除了割讓部份領土給羅馬外,還要賠款一萬五千他連得。他本準備叫羅馬受「羞辱」,結果,他反被羅馬所「羞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海島。希伯來原語為'iyyim。或“海岸”。帝國其他地方的戰爭使尤裡烏斯·凱撒撤離埃及。龐培的軍團很快就在非洲沿海被打敗。在敘利亞和小亞細亞,凱撒打敗了辛梅裡安人的博斯普羅斯國王法納西斯。

         一大帥。希伯來語為qasin,泛指掌權者,如賽1:10,或特指軍事統帥,如書10:24

         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含義不明。以下的譯文可能表達了原意:“他確實把他的羞辱歸到自己身上。” ──《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19「他就必轉向本地的保障,卻要絆跌仆倒,歸於無有。」

         安提阿古三世被羅馬軍隊擊敗之後,回到自己的領土,想靠自己的幾個保障和以呂梅的彼勒神殿東山再起,卻撒手人寰。 ──《聖經精讀本》

         絆跌僕倒」:安提阿哥三世回國籌募賠款,向各地的廟宇打主意,因為當時的廟宇有如今日的銀行,藏有大量財寶;主前一八七年,他在彼勒神廟掠取財寶時被人暗殺。──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絆跌僕倒。西元前44年,尤裡烏斯·凱撒在羅馬遇刺身亡。──《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0「那時必有一人興起接續他為王,使橫征暴斂的人,通行國中的榮美地,這王不多日就必滅亡,卻不因忿怒,也不因爭戰。」

         接續者為費路巴德(西流古四世)。他是個橫征暴 的人,結果為屬下毒殺。──《串珠聖經註釋》

         這位接續他為王的是塞硫古四世非羅帕德(Seleucus IV Philopator),統治時期是主前187175年。──《啟導本註釋》

         預言了繼安提阿古三世而登基的敘利亞王西流基4世非羅帕他( Philopator,B.C.185-175)的預言。為了償還父親戰敗而留下的賠償金,他派財政大臣赫流多魯( Heliodorus)巡迴全國,甚至搶奪了耶路撒冷聖殿中的寶物,然而,他卻被自己的大臣赫流多魯所殺,結束了短暫的一生。為了滿足自己的政治欲望,這些統治者無視神的公義,向殖民地的百姓施行獨裁而橫徵暴斂,但其結局卻極其悲慘。 ──《聖經精讀本》

         必有一人」:就是安提阿哥三世兒子西流古四世(187-185 B.C.);為了按時清還賠款給羅馬,西流古四世派出收稅員往各地去強課重稅、橫征暴歛。他派遣親信希略多路前往耶路撒冷(「國中的榮美地」)掠奪聖殿的財寶(瑪加比的書第三章)。

         這王不多日就必滅亡」:西流古四世於主前一七五年被人殺死。6521.「必有一個卑鄙的人」:指安提阿哥四世;他卑鄙,因他用不正當的手段搶奪屬於姪兒的王位。

         用諂媚的話得國」:「諂媚」指狡滑的手段(詩卅五6,七十三18),暗示安提阿哥四世如何遊說別迦摩王尤米尼二世派軍幫助他,以及他怎樣以曲意的解釋和諂媚的態度說服敘利亞人接受他的統治(雖然他不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他殺掉希略多路,宣稱祇會攝政為王,且最後必把王位交還他的姪兒,故他大受安提阿哥城的居民歡迎。──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橫徵暴斂的人。希伯來語為ma`abir noges,直譯為“使一個壓迫者經過的人”。分詞noges源於動詞nagas(“壓迫”,“強征”),用來指的以色列在埃及的督工(出3:7)和外國壓迫者(賽9:4)。所以本段是指在國中派遣壓迫者或強征者的國王。大多數注釋家認為這是指稅吏。古代一般人都認為稅吏是國王壓迫的代表。路2:1記載說,“當那些日子,凱撒奧古斯都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報名上冊(見對路2:1注釋)。”尤裡烏斯·凱撒的繼承者奧古斯都被認為是羅馬帝國的創建者。他在位四十多年後於西元14年善終。──《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0 西流古四世非羅帕托】Seleucus IV Philopator;主前187175年)安提阿古三世的這個兒子的統治大致和平安樂,並且似乎與耶路撒冷保持良好關係。本節所提到的例外,在他差派屬下大臣希流多魯斯(Heliodorus)前往耶路撒冷,沒收多餘或被反西流古黨扣留的款項之時發生。在大祭司奧尼亞三世有機會前往安提阿上訴及辯解之前,西流古四世卻遇刺身亡。下手的是希流多魯斯,但史家卻懷疑與他同謀的是安提阿古四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20  這橫征暴歛的王是誰﹖】西流基四世繼承了安提阿哥三世的王位。他派哈利德斯到耶路撒冷的聖殿金庫搜刮錢財。──《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21「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他卻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

         接著是安提阿古四世(依比芬尼)。他就是 8:9 所指的小角;為人卑鄙、殘忍、詭詐。先是以巧言取得王位,然開始一連串的侵略行動,主要目標乃是埃及。──《串珠聖經註釋》

         這位新興起的北方王就是在歷史上因逼迫猶太人而惡名昭彰的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Antiochus Epiphanes),統治期為主前175164年。──《啟導本註釋》

         接續為王: 指安提阿古伊彼凡尼( B.C.175-164)。他是安提阿古三世的次子,B.C.190,當父親向羅馬投降的時候,他被擄到羅馬,在那裡渡過14年之後,他使哥哥西流基的長子底米丟代替作人質而回到敘利亞。途中,他聽到哥哥被害死的消息,就急速趕回擊敗了赫流多魯而登上了王位。因他是篡奪侄子的王位,為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勢力,他使用了許多陰謀和權術。 ──《聖經精讀本》

         一個卑鄙的人。也就是被人藐視的人。奧古斯都的繼承人是提比略(西元14-37年)。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主張蘇埃托尼烏斯,塞內加和塔西圖故意醜化了提比略的人格。他們的描寫無疑是有些過分,但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提比略是一個乖僻,不可思議和不討人喜歡的人。

         人未曾將國的尊榮給他。可能指提比略原來不屬繼承王位的家系。他是奧古斯都的繼子,到了中年才被確定為帝國的繼承人。

         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奧古斯都去世後,提比略順利地繼承了王位。他只是奧古斯都的繼子,登上王位主要靠他母親利維婭的策劃。──《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1 安提阿古四世伊比芬尼】(主前175164年)西流古四世的弟弟安提阿古四世原本在羅馬作為人質,哥哥被弒時他正在返國途中(他已經走到雅典)。他的目標之一是將耶路撒冷改變為希臘文化中心,幫助猶太人轉變成希臘公民,接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他所參與的陰謀多得無數,但對於耶路撒冷而言,最主要的一個卻是他如何對待大祭司(參看下一段注釋)。經文稱他為「卑鄙的人」,他誠然卑鄙。他的王號「伊比芬尼」(Epiphanes)是「神明顯現」的意思,但他的百姓卻稱他為「伊彼曼尼」(Epimanes)──即「狂人」。他雖然是王裔,但國位原本是屬於西流古的兒子底米丟的(他卻在羅馬代安提阿古作為人質)。另一個陰謀則與王位有關。他與侄兒(還未成年)共同執政,但侄兒卻在幾年之後被謀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21  逼迫猶太人最兇的王出現了……】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得到羅馬人的支持,繼承了其兄弟西流基四世的王位。──《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21~35這段描述安提阿古四世(依比芬尼,主前175164年)的冒起,他借陰謀取得王位(21節),曾多次出征埃及(2427節),後來把他的仇恨轉移在以色列人身上(28節)。“基提戰船”(30節)指羅馬的軍隊,他們從西方經過基提(賽普勒斯)而來,在埃及把安提阿古打敗。安提阿古把怒氣發洩在猶太人身上,宣佈摩西律法裏的禮儀為不合法,並在聖所樹立一宙斯象(31節)。有些猶太人起來反抗,結果犧牲了(32,33節)。──《雷氏研讀本》

 

【但十一21~45本文預言了繼承哥哥西流基四世而登上王位的安提阿古伊彼凡尼( Antiochus Epiphanes)的統治和他所要犯的眾多罪行和對猶太教的逼迫。本文告訴我們,道德、人格的墮落將會導致最為可怕的罪行,腐敗的權力,將有組織地破壞人的尊嚴和生命,並且人的驕傲將會生髮出邪惡至極的褻瀆神聖和偶像崇拜。本文也教導我們,不敬拜神的人必然會淪為屬世權力和錢財的奴隸(拜金主義),其結局就是禽獸一般的一生和靈魂的沉淪(16:18;3:19)──《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22「必有無數的軍兵勢如洪水,在他面前沖沒敗壞,同盟的君也必如此。」

         「同盟的君」:有學者以為指猶太人的祭司阿尼亞。安提阿古四世後來把他廢掉,改立耶和華耶孫為祭司。──《串珠聖經註釋》

         “同盟的君王”指伊比法時代,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安尼亞三世(Onias Ⅲ). ──《啟導本註釋》

         軍兵勢如洪水: 指跟隨赫流多魯的軍隊。同盟的君: 指當時的大祭司安尼亞三世( Onias III)──《聖經精讀本》

         無數的軍兵」:指鄰國(尤其是埃及)與他作對的軍兵。「同盟的君」:原作「盟約之君」(呂本:「盟約的人君」);由於「君」可指大祭司,而「盟約」是指神與猶太人所立的約,故「同盟之君」乃是大祭司亞尼亞三世(和合本把此句譯作「同盟之君」很易叫人誤會這君與安提阿哥四世同盟,原文卻無此意)。──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軍兵勢如洪水。英文KJV版“洪水的膀臂”。“膀臂”象徵力量,特別軍事力量(見第6,15節)。這裡顯然指象洪水一樣的軍兵(見但9:26)。提比略的許多軍事行動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不論在日爾曼還是在東方亞美尼亞和帕提亞的邊境。

         同盟的君。就是但9:25-27中堅定盟約的君(見但8:11)。但9章的預言說明祂就是彌賽亞耶穌基督。西元31年提比略在位的時候(西元14-37年),猶大巡撫本丟彼拉多下令將耶穌釘十字架。──《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2 同盟的君】奧尼亞三世被安提阿古扣留,在這期間他兄弟耶孫密謀篡奪其職權。他送給安提阿古大筆金錢,同時表示願意支持將猶大希臘化的計畫(推行希臘文化,消除猶大習俗)。三年之後大概得到多比亞德家族支持的曼尼雷厄斯,付出更大的數額。由於已有先例,大祭司一職就從耶孫轉到他手上。按照馬喀比二書的記載,奧尼亞於主前一七一年左右被謀殺。很多人認為他就是本節所述的「盟約之君」(和合本:「同盟的君」),其他人則認為這是指托勒密六世(見下文)。無數的軍兵可說是代表反對安提阿古四世統治的人。這些人包括內部的政敵、猶太的對手,或在埃及等外國中組織的仇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22  這裡的戰事指的是……】“無數的軍兵”指所有圍攻安提阿哥四世的大軍被擊敗後,都如決堤的洪水,潰不成軍。“同盟的君”可能是公元前170年被瑪尼勞謀殺的大祭司安尼亞三世。──《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23「與那君結盟之後,他必行詭詐,因為他必上來以微小的軍〔原文作民〕成為強盛。」

 

【但十一23~24安提阿古伊彼凡尼與自己的侄子埃及王多利買六世非羅米他( Phliometor,B.C.180-146)簽定了和平條約,之後卻私自毀約,開始一個一個地佔領小城邑。當埃及滿心信賴和平條約而毫無防備的時候,他卻突襲埃及最肥沃的土地擄掠了許多財寶,為了收買人心而將那些財寶分給百姓。表面上他似乎在鼓吹和平政策,實則為了擴張勢力而積極推動侵略政策。伊彼凡尼的表裡不一暴露了不信神之屬世統治者的邪惡醜態,如實地反映了潛在於人性深處的雙重人格與陰謀權術。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24「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他必來到國中極肥美之地,行他列袓和他列袓之袓所未曾行的,將擄物,掠物,和財寶,散給眾人,又要設計攻打保障,然而這都是暫時的。」

       暫時的。希伯來語為`ad-`eth(“到了一個時候”)。指這裡所提到之權勢的策略破除之時。`eth(“時”)在本節可能不是指一個具體的時間,也不是指一段預言的時間。但4:167:25“載”的亞蘭語原文是`iddanin。但12:7“載”的希伯來語原文為mo`adim`Ad-`eth似乎是指今後一個不確定的時間。邪惡的勢力要一直活動到神所規定的期限滿足之時(見但11:27;參但12:1)。──《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5「他必奮勇向前,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極大極強的軍兵與他爭戰,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

         本節至28節記載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南征埃及的戰役。“南方王”是埃及的托勃密六世。(Ptolomy Ⅵ). ──《啟導本註釋》

         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主前一七○年至一六九年,年輕的多利買六世按照兩位大臣歐拉尤斯和列拿尤斯的建議向安提阿哥四世宣戰;安提阿哥四世率領大軍迎頭痛擊埃及軍,首先侵佔了埃及的邊防要塞怕路仙,再乘勝追擊至門斐斯;多利買六世又在兩位大臣的慫恿下逃走,結果,被擒獲成為安提阿哥四世的階下囚(瑪加比壹書一16-19)。

         有人設計」:指兩位大臣的陰謀,其實他們已和安提阿哥四世暗地裏訂下休戰條件。──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奮勇向前。根據前面的一種解釋(見第24節注釋),本節是指奧古斯都與安東尼之間的鬥爭,結果導致阿克興角戰役和安東尼的失敗。──《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5 第一次埃及戰爭】(主前169年)安提阿古想要將埃及納入版圖的夢想,終於在主前一六九年實現。侵略的導因是埃及日漸增強的敵意,更可能是對埃及軍事行動的回應,因為第一次的衝突是在佩盧西翁和迦薩之間發生(主前170年十一月)。無論如何,安提阿古成功地攻取了孟斐斯,並且接受了托勒密六世的投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25~26預言了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第二次遠征埃及的事情。當安提阿古率領軍隊攻打埃及的時候,埃及王多利買六世就領軍抵抗,伊彼凡尼收買了多利買的謀臣,使他們背叛埃及。最後,埃及敗給了敘利亞,多利買六世被捕了。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26「喫王膳的,必敗壞他,他的軍隊,必被沖沒,而且被殺的甚多。」

       吃王膳的。有人認為這是指國王所寵愛的人。從帝國的初期起,羅馬皇帝的興衰一直交織著宮廷的陰謀。特別是到了後來,一個又一個的軍官登上了凱撒的王位,往往以其前任的性命為代價的,應驗了國王所寵愛的人將起來“敗壞”善待他們的人,“被殺的甚多”的預言。在古代東方,人應該效忠於提供他食物的人。

         他的軍隊必被沖沒。根據上文的一種解釋(第24節),本節是描寫安東尼的命運。克裡奧派特拉被戰場的喧囂所嚇倒,帶著埃及海軍的六十只戰艦撤離了阿克興角。安東尼隨之逃跑。奧古斯都獲得了勝利。安東尼的支持者都投向了奧古斯都。安東尼最後自盡身亡。而那些主張本章年代延續性的人(見第23節注釋),認為本節是預言從尼祿至戴克裡先帝國不穩定的政治局面。──《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628 托勒密六世非羅默托】Ptolemy VI Philometor;主前181146年)托勒密六世登基時年紀尚幼。輔助他的兩名大臣尤拉烏斯(Eulaeus)和萊納烏斯(Lenaeus)煽動對敘利亞的敵意。學者相信託勒密在第一次埃及戰爭受辱,是因為這兩名顧問蓄意削弱他的權力,所以才給他不良的意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27「至於這二王,他們心懷惡計,同席說謊,計謀卻不成就,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

         多利買六世戰敗之後作了伊彼凡尼的俘虜,在遭到監禁的時候,他與敘利亞簽定和平條約,聽從了伊彼凡尼試圖分裂埃及的提案,即將埃及分為以亞歷山大為中心的多利買七世Piscon( B.C.170-117)王國和以慢毗斯為中心的多利買六世非羅米他的王國。然而,多利買六世暗中卻決定要集埃及之力對抗敘利亞,這和親條約也就成為一紙空文。 ──《聖經精讀本》

         至於這二王,他們心懷惡計,同席說謊」:「二王」指安提阿哥四世和多利買六世;前者俘擄了後者,強逼他簽署和約,使安提阿哥四世成為埃及地的保護者。

         計謀卻不得成就」:多利買六世和多利買八世兩兄弟和好如初,共同對抗安提阿哥四世,故他的詭計失敗。

         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應作「因為距離所指定的末期,還有一段時間」,即埃及被滅絕的時候未到,故安提阿哥四世的陰謀不能實現。──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心懷惡計。有人認為這是指屋大維(後來的奧古斯都)和安東尼的陰謀。他們都有統治全世界的野心。也有人認為是指戴克理先(284-305年)在位最後幾年和從戴克理先去世到君士坦丁大帝在位(306-337年)年間的權力鬥爭。君士坦丁大帝最終把帝國重新統一了起來(323年或324年)。

         定期。惡人和他們的陰謀只能延續到神容忍他們的時候。整部《但以理書》顯示了歷史的真哲學。“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軍民中”,神“憑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攔住他手”(但4:35)。──《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7 圍攻亞曆山太未能成功】安提阿古成功攻取孟斐斯後,亞曆山太城的居民起而抵抗,擁立托勒密的弟弟為王。安提阿古迅速平定了他們的起義,但卻不能攻取這城市。他一回到敘利亞,托勒密六世立刻公佈放棄對安提阿古效忠,重新與弟弟共同執政。──《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28「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他的心反對聖約,任意而行,回到本地。」

         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結束對埃及的遠征之後,途中廢棄與以色列所簽和平條約,攻擊猶太人,替換大祭司之位,並掠奪聖殿器具,把外邦軍隊駐紮在耶路撒冷城內。 ──《聖經精讀本》

         北方王(原文作他)必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有些注釋家認為這是預言西元70年提多圍困和毀滅耶路撒冷。而那些主張預言年代延續性的人(見第23節注釋),則認為這是進一步描述君士坦丁大帝的工作。

         “反對聖約”:指他反對以色列民的信仰。──《啟導本註釋》

         反對聖約。基督被稱為“同盟的君”(第22節)。祂要在一七之內“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但9:27)。這約就是救恩的計畫,是從亙古就制定,並因基督受死的歷史之舉而得以確立的。所以這裡所指的,自然是從心裡反對救恩計畫的勢力。該勢力反對救恩的計畫在人心中和生命裡運作。有人認為這裡所指的是西元70年羅馬人入侵略猶大,攻佔和毀滅耶路撒冷。也有人認為這段預言的主題是君士坦丁。他們說,雖然君士坦丁自稱皈依了基督教,實際上卻是“反對聖約”的。他的目的是要利用基督教作為統一帝國和鞏固其統治的工具。他給予了教會很大的優惠,希望教會也能支持他的政策。──《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8 反對聖約】羅馬、希臘、猶太史料在這一點上記載分歧。安提阿古毫無疑問是在埃及歸回的途中劫掠了聖殿的寶藏,但由最有可能是收集款項作為維持軍事活動的經費。史料不能同意這事件是發生在第一次埃及戰爭(主前169年九月)還是第二次戰爭之後。──《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28~31試煉的面目】

  北王安提阿古本和猶大立約,但得勝埃及、搶得許多財寶後,就違背盟約,統兵攻擊耶路撒冷;又往攻南方,卻大敗而回,途經巴勒斯坦便拿猶太人出氣,「惱恨聖約」(30),他「興兵」到處破壞,又繼續污穢「聖地」,除掉「常獻的燔祭」。建立「那行毀壞可憎的」,就是建立一個代替聖壇的壇;更用巧言拉攏早已棄掉聖約的人,使他們更深的敗壞,鼓勵他們完全放棄神賜的信仰(30b32a)。可見試煉有時是以剛強之貌,有時是誘惑之面出現,所以信主的人當小心,免得在其中跌倒。──《新舊約輔讀》

 

【但十一29「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

         於第二次戰役,依比芬尼沒有什麽收穫、反受羅馬駐居比路(30的「基提」)的戰船攻擊,大敗而回。途經巴勒斯坦,便遷怒於猶太人,極盡褻瀆聖殿。神的百姓大遭逼迫,終於爆發瑪加比的叛變。在大試煉中,有許多人信心跌倒,有的人卻始終站立得穩。──《串珠聖經註釋》

         卻不如。有人認為這裡是描寫君士坦丁的活動:他雖然盡力想恢復羅馬帝國先前的榮耀和權柄,卻只能取得部分的成功。

         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有人認為這是指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這次遷移標誌著帝國的衰落。──《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29~30預言了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第二次遠征埃及。即他要入侵埃及而佔領賽普勒斯( Cyprus),卻因埃及的同盟軍羅馬的干涉而後退。基提: 指“馬其頓”,在這裡是指“羅馬”,死海抄本( Dead Sea Scrolls)尤為明確地表明瞭這一點。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2930 第二次埃及戰爭】主前一六八年春安提阿古再度需要圍攻孟斐斯。他成功取城,控制了下埃及。在他預備圍攻削弱了的亞曆山太城之時,甚至自立為埃及王。但這次情況有所不同。埃及向羅馬求助,正當他向亞曆山太進軍時,羅馬戰船抵埠。羅馬執政官該猶.波皮利烏.拉納斯(Gaius Popillius Laenas)在亞曆山太城下與他相會,命令安提阿古離開埃及。安提阿古回答說要與顧問商量時,羅馬執政官在王周圍的地上畫了一個圓圈,堅持要他在踏出圈子之前作出答覆。大受屈辱的安提阿古只得承認羅馬的權柄,垂頭喪氣的動身回國,想法子發洩內心的怨憤。當時大約是主前一六八年七月。──《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29-31  猶太人最受侮辱的日子到了……】安提阿哥四世再次侵犯“南方”,卻因不敵對方的戰船而撤兵。他在撤退的路上洗劫耶路撒冷,褻瀆聖殿,中止了猶太人每日的獻祭。他在祭壇上獻豬為祭,敬奉宙斯,從而玷污了聖殿。因為根據猶太律法,豬是不潔淨的,故而不可觸摸或食用。在聖殿中將豬作為祭品無疑是對猶太人最嚴重的侮辱。這事件發生於公元前168167年。──《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30「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他就喪膽而回,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

         “基提”原是地中海賽普勒斯島的古名(賽二十三1),一般用來指在巴勒斯坦以西的地方。這裡的“基提的戰船”:按歷史來說是指從羅馬而來的干預。──《啟導本註釋》

         基提戰船」:「基提」指居比路(今日的賽普勒斯),當時屬羅馬管轄,故「基提戰船」即是羅馬軍艦。當安提阿哥四世兵臨亞歷山大城時,羅馬戰艦亦駛近亞歷山大港口。

         又要惱恨聖約」:安提阿哥四世因在埃及受羅馬的羞辱而怒氣膺胸。當他接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滿他推行希臘化政策的消息,更是火上加油;於是,向猶太人發洩怒氣,他縱容軍隊在耶路撒冷大施屠殺,把居民擄去賣為奴僕,並搶掠和破壞全城,城牆也被拆毀,另建亞基拉城堡,控制聖殿地區,派兵長駐該城。

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此句的「聖約」卻指神和選民所訂立的盟約,當時有一猶太人棄掉自己的信仰,採取希臘的習俗,且游說同胞仿效他們接受「希臘化」;這些投機的猶太人與安提阿哥四世妥協,成了他的幫兇,助他橫征暴歛,倒行逆施迫害那些忠於神的同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基提。《舊約》和後來的猶太古籍曾多次提到基提。在創10:4中(見該節注釋;參代上1:7),基提是雅弗的孫子、雅完的兒子。基提的後代所佔據的可能就是賽普勒斯。賽普勒斯的主要腓尼基城市位於其東南沿海,在腓尼基語中是Kt,在希臘語中是Kition,在拉丁語中是Citium。巴蘭曾在預言中(民24:24)提到“必有人乘船從基提界而來,苦害亞述”。有人認為這段預言是指美索不達米亞的波斯被來自地中海沿岸的亞歷山大大帝所推翻(見民24:24注釋)。耶2:10和結27:6的“基提海島”顯然也是指地中海沿岸地區。

         約。見第28節注釋。有人認為這裡所描寫的惱恨是指羅馬借著抵制聖經和逼迫相信聖經的人來詆毀聖約。──《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30 惱恨聖約】耶路撒冷謠傳安提阿古死於戰場。失去大祭司職權的耶孫乘機作亂,背叛當時的大祭司曼尼雷厄斯(見十一22注釋)。安提阿古聽到動亂的消息後,可能親自來到耶路撒冷平亂。數萬猶太人在戰亂中被屠殺,聖殿遭洗劫(曼尼雷厄斯大概與掠兵合作)。另一個報告(可能是稍後發生的事)說安提阿古派遣阿波羅尼奧斯率兵鎮壓耶路撒冷的暴動。按照馬喀比書的記載,他的方法是首先裝作安撫,接以大肆殺戮。這可能是另一個場合,而且這些事件和十一章28節注釋所提的事有什麼關係也很難確定。大概也是在這時候,敘利亞士兵在聖殿山邊緣設立衛樓(稱為阿克拉〔Akra)。──《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30~35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的第三次遠征埃及遭到失敗之後,他就開始大規模地逼迫猶太教(B.C.167-164)。第一,有些背道的猶太人離棄律法而認同安提阿古的希臘化政策,他就將權力和力量賜給他們,使他們積極推廣希臘化政策(30)。第二,使敘利亞軍隊駐紮在聖殿南部,任憑他們恣行各樣可憎的事(31a)。第三,禁止猶太人每天在聖殿獻祭,在聖殿立了丟斯( Jupiter)的神像,叫人敬拜,並將不潔淨動物的血和肉獻在祭壇之上(31b)。第四,為了拉攏背道之人,安提阿古四世誘使希臘派猶太人公開非難、背叛猶太教(32)。第五,他殘忍地屠殺和逼迫持守律法和猶太教信仰的人,試圖根除猶太教(33)──《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31「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

         本節至35節記載了安提阿哥伊比法毀壞耶路撒冷聖殿的惡行。──《啟導本註釋》

       他必。希伯來語為mimmennu。即屬於這個勢力的軍兵(見“聖地”注釋)將起來實施褻瀆的工作。

         興起。即“站起來”。

         褻瀆。希伯來語為chalal。指把聖物變成俗物。該詞曾用來表示在石壇在上頭動工具而褻瀆它(出20:25),也用來表示干犯安息日(出31:14)。該詞還指獻兒女給異教之神,從而褻瀆神聖名的行為(利20:3)。關於這種噁心的習俗,見利18:21注釋。

         聖地。還有“避難之所”的意思。英文KJV版為“力量的聖所”。有人認為這是指古代世界權力的中心羅馬。它是“力量的聖所”。因此他們認為本節是預言蠻族勢力的毀滅性攻擊。

         常獻的。見但8:11注釋。

         行毀壞可憎的。指羅馬教的活動。《但以理書》9:27中有類似的說法:“那行毀壞可憎的”(或作“使地荒涼的”)。七十士譯本為“在聖殿中毀壞可憎”。基督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太24:15),可以視為引用但927,而不是但11:31。在論到西元70年耶路撒冷即將來臨的毀滅時,耶穌稱包圍聖城的羅馬軍隊為“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太24:15;參路21:20)。──《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31 褻瀆聖地】按照馬喀比書,安提阿古派來廢除猶太宗教活動的人名叫蓋隆(Geron)。這樣改變聖殿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敘利亞駐軍需要地方進行自己的崇拜活動。主前一六七年十二月他們開始有系統地積極推行希臘的宗教習俗,同時杜絕猶太人的宗教活動。獻祭系統、安息日、奉行節期盡皆中止。崇拜地點在全國各地設立,割禮遭禁。聖殿分別為聖給宙斯,並且成為多神崇拜和廟妓的中心。──《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31 行毀壞可憎的】一般看法認為這是指立於聖殿的奧林匹斯神祇宙斯之偶像,安提阿古將他至愛的宙斯神,與他的敘利亞裔百姓諸神系統的主神巴力沙門認同(見九27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32「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

         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 論到了面對背道者的非難,希臘化政策及安提阿古四世的逼迫,信實的人為了持守猶太教信仰而甘願擺上生命。唯有真正信靠神的時候才能擁有殉道的勇氣,這是真信仰與良心對抗敵擋神之邪惡 勢力的勝利,同時也為持有灰色信仰的現代基督徒敲響了警鐘,助其作出正確的選擇和信心的決志。 ──《聖經精讀本》

         認識神的」:指那些真心以神為獨一真神的猶太人;希伯來文的「認識」不僅包括頭腦上的「知道」、「瞭解」,更是心裏「接受」和「承認」,創世記的作者曾用這個詞描寫人間最親密的關係,就是夫婦的性關係(創四1,「亞當和夏娃同房」原作亞當「認識」夏娃)。──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見第28節注釋。

         。指羅馬教。

         巧言。希伯來語為chalaqqoth(“圓滑的東西”,見但8:25)。撒但一貫的策略就是使自己的方法顯得比神的方法更加容易。在整個基督教的歷史中,神的子民一直堅持走基督所指引的道路:“引到永生……路是小的”(太7:14)。

         行事。希伯來語為`asah。參第28節。本節無疑指那些在羅馬管轄的領域內外抵制羅馬教的侵蝕、保持明確信仰的人,如瓦典西人,亞爾比派等。──《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33「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然而他們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

         面對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對猶太教的殘酷逼迫,有教養的猶太人將會推動有組織的反抗運動。這些領袖將律法教導給以色列百姓,使其認識當行的道。最初,這種運動並沒有取得巨大的成果,有許多人反而因此殉道。本節明確指出了知識份子的作用,表明真知識的目標並不僅僅是個人的自我成就,而是為整個社會負責,擔任先導的作用。有許多現代人,無視知識的此番基本功能,反而以自己的知識維護不義的邪惡權勢。這違背了神的公義和創造秩序,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是使剝削所造成的主僕關係持續下去的罪孽。 ──《聖經精讀本》

         民間的智慧人」:就是那些「認識神」的人,他們不但自己「剛強」,還鼓勵同胞剛強壯膽,務要持守列祖所傳下來的信仰。「倒在刀下」:當時候安提阿哥四世下令:凡繼續奉行猶太人信仰的人必受重罰,那些為嬰孩行割禮,和收藏律法書,以及拒絕在異教祭壇獻祭和不吃在祭壇上獻過的豬肉的人,都要被殺(瑪比加壹書一60-63;瑪比加書六18-42)。──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必訓誨多人。基督的託付:“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不論是在逼迫的時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都必須執行,而且往往在逼迫的時代更有成效。

         。在神的真子民遭受最殘酷逼迫的世代,那些勇敢地站出來為信仰作見證的人成了被殺的主要對象。

         多日。希伯來原文,七十士譯本和迪奧多蒂安譯本都只是“日”。但有些希伯來語抄本確實含有rabbim(“多”)。這裡顯然是指但7:2512:712:6,1413:5說的一千二百六十日。在這段時間裡,離道叛教的勢力囂張地褻瀆神,運用所篡奪的權柄,逼迫那些不贊同其權威的人(見但7:25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34「他們仆倒的時候,稍得扶助,卻有許多人用諂媚的話親近他們。」

         以色列反抗伊彼凡尼逼迫猶太教的運動幾乎接近尾聲之時,猶大馬加比家族的革命終於成功,使人們同心合力參加馬加比的革命。其中,很多人都是因為看到馬加比軍隊對希臘主義者的殘酷態度而感到害怕才參加了革命,其動機並不純。因此,他們失去了初期純正的信仰和同心,傾向於依靠人而多於依靠神。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35「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為要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淨潔白,直到末了,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

         指在兩約之間時代,為殉道而犧牲的以色列人。──《啟導本註釋》

         逼迫和殺害有智慧的義人,是試驗和錘煉對耶和華的信仰的一個過程,要在參加馬加比抵抗運動的人當中,區分麥子和稗子,從而以信仰淨化他們(3:12)。忠心的神之百姓所流的殉道之血,是以色列得以蘇醒的力量和根據,也是為今天的基督教共同體注入生命與活力的土壤<21:19,現代聖徒與殉道>──《聖經精讀本》

         熬煉其餘的人」:這是神准許猶太人經歷迫害之目的;那些忠貞於神的選民藉著迫害得了磨煉,成為「清淨潔白」,而那些不真心「認識」神的選民便在迫害中「僕倒」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使他們清淨潔白。神有時允許祂的兒女受苦,甚至受死,為了使他們的品格得到淨化,以適應天上的生活。連基督也曾“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5:8)。參6:11

         末了(參但8:1711:4012:4,9)。希伯來語為`eth qes。本節的eth qes似乎與一千二百六十年有關,指這段時期的結束。

         定期。希伯來語為mo`ed,源於動詞ya`ad(“指定”)。Mo`ed是希伯來語的常用詞,指以色列人與神定期的相會(出23:15;見利23:2注釋)。該詞既表示會面的時間(何12:9)也表示會面的地方(詩74:8)。在本節中是指時間。“定期”二字更為重要。“末時”在神大事的計畫中有一個指定的時間。──《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36「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畢,因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以後的預言似指更遙遠的將來,不少學者認為有雙重的應驗。它不單指依比芬尼,更是末世敵基督的預表(參太24:15注)。另一些學者卻認為36-45也同樣應驗在安提提阿古四世的身上。──《串珠聖經註釋》

         本章320節預先講明瞭從亞歷山大大帝的國分裂出來的敘利亞和托勃密兩個國與巴勒斯坦地及以色列民的關係,一直講到安提阿哥伊比法的興起。2135節講伊比法的事情。本節的預言不是普通的歷史,而是特別和以色列民及聖地有關的歷史。安提阿哥伊比法在歷史上不是一個顯赫的人物,可是伊比法苦待神的百姓、褻瀆聖殿(在神的祭壇上獻豬),這些事與以色列民有關,因此令他成為預言中的重要人物。──《啟導本註釋》

 

【但十一3639這幾節如果仍是討論安提阿古,它就是聖殿遭褻瀆之艱難時期的概述。安提阿古的狂傲,大手筆地資助某些廟宇,將土地重新分配給支持者,都很容易可以看出是這時期的特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預言了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的極度驕傲和把自己神化的過程。他自稱是“神人”,在貨幣上雕刻自己的肖像,印上意指“萬神之神”的字樣。本文雖然預言了逼迫猶太教的主角伊彼凡尼的歷史事實,在末世論意義上卻是象徵基督再臨前夕的大患難時期所要出現的敵基督。 ──《聖經精讀本》

<syncBible ref=11:36-39>

【但十一36-39  經文中的王是過去的事,還是將來的事?】這幾節經文中的王可以是指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提多(羅馬將帥)或敵基督。所預言的事,有的已在過去發生,有的則要等到將來才得以應驗。──《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36~45這段詳述敵基督將來如何冒起。有些人認為這裏只是談及安提阿古,但所涉及的範圍也有關以色列末後日子的細節(一○14;一二1,2)。──《雷氏研讀本》

 

【但十一37「他必不顧他列袓的神,也不顧婦女所羨慕的神,無論何神他都不顧,因為他必自大,高過一切。」

         “列祖的神”。更可作:列祖的諸神。敵基督不尊重宗教或宗教的遺產。這說法不代表敵基督必定是猶太人。他將會是殘忍不仁和寡情薄義的。──《雷氏研讀本》

         「婦女所羡慕的神」:可能是搭模斯神(結8:14)。──《串珠聖經註釋》

         列祖的神: 意指敘利亞王國舉國崇拜的神祇。婦女所羡慕的:  指搭模斯神,婦女尤其推崇此神。 ──《聖經精讀本》

         他必不顧他列祖的神」:安提阿哥四世尊崇希臘的丟斯神遠超過北國敘利亞素來敬拜的神明(例如阿波羅神);另一方面,他曾掠奪自己神明廟宇的財寶,故是「不顧他列祖的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婦女所羡慕的神。那些相信本段所描寫的勢力是指法國的人,認為這句話應驗在革命黨人所鼓吹的婚姻只是一種民事合同,不需要任何正式手續就可以一方任意終止。

         無論何神他們都不顧。有人認為這是指法國革命時的無神論勢力,試圖廢除國內所有的宗教(見第36節注釋)。也有人認為這句話應從相對的意義上來理解;即所描寫的勢力不是指無神論,而是指自命為神的代言人,不給予神應有尊敬的勢力。它狂妄地想要代替神(見帖後2:4)。──《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37 諸神】安提阿古之前的西流古諸王尊崇阿波羅神,托勒密王朝則推崇阿多尼斯(Adonis;他是愛神亞富羅底特所迷戀的美少年,因此本節中婦女所羡慕的神大概就是指他)。安提阿古對他們置之不但(但不是棄絕他們),專崇奧林匹斯神祇宙斯。他在所鑄的錢幣中自稱為「神明顯現」,就足以證實本節對他的評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11:37>

【但十一37  “也不顧婦女所羨慕的神”,是何意思?】“婦女所羨慕的神”可指巴比倫的生育之神撘模斯。(參結8:14)。換句話說,這人不承認任何神或宗教,包括異教和偶像。相反,他將宣稱自己為神並有至高無上的權柄。──《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38「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敬奉他列袓所不認識的神。」

         敵基督的“神”將會是一種軍事勢力與活動。──《雷氏研讀本》

         保障的神: 對此有許多見解,最有力的觀點是指丟斯保障的神: 對此有許多見解,最有力的觀點是指丟斯神( Zeus,Jupiter)──《聖經精讀本》

         他們要敬拜保障的神」:就是丟斯神,安提阿哥四世用大量的金銀寶物為丟斯興建了美輪美奐的廟宇。

         贊成「他」是敵基督的學者卻認為「保障的神」就是戰爭的神,暗示敵基督性喜爭鬥,到處與人為敵。而且,他要用「金銀寶石」去支持昂貴的戰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保障的神。希伯來語為'eloah ma`uzzim。注釋家對這個詞的解釋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有人視之為專有名詞(“瑪烏茲神”)。但聖經其他地方從未提到這樣的神。ma`uzzim(瑪烏茲)顯然是希伯來詞ma`oz(“避難所”,“保障”)的複數,而ma`oz 在本章又不斷出現(第7,10,19,31節),所以該詞最好應理解為“保障的神”或“避難所的神”。

         可愛之物。希伯來語為chamudoth,“理想寶貴的東西”。一個來自同一詞根的類似詞語在賽44:9中指異教徒偶像的貴重飾物。有人認為這句話是指聖母和聖徒像上的貴重裝飾(見17:418:16)。──《SDA聖經注釋》

 

【但十一38  “保障的神”是指……】某些人認為“保障的神”是指朱庇特或宙斯。這段經文意指這王將以爭戰作為他的神。他將史無前例地發起大戰,崇尚恐怖與血腥。──《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39「他必靠外邦神的幫助,攻破最堅固的保障,凡承認他的,他必將榮耀加給他們,使他們管轄許多人,又為賄賂分地與他們。」

         靠外邦神……保障: 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叫服侍外邦神的外邦人,定居在耶路撒冷猶大的諸山寨和保障中。凡承認他的: 指猶太人中的背道者,他們接受安提阿古伊彼凡尼所事奉的外邦神而信從他的宗教,並立誓要忠於安提阿古。──《聖經精讀本》

         凡承認他的,他必將榮耀加給他們(十一39」:瑪加比書的作者記述安提阿哥四世善待那些聽從他話的人。有一次,一個猶太婦人與他的六個兒子寧死不屈,不肯依照他的話放棄敬拜神,結果都被殺死。安提阿哥四世對剩下的最年幼孩子說:「如果你肯棄掉你祖先的習俗,我便賜給你許多財富,又給你高位」(瑪加比書七24)。他常用權勢和財物來拉攏迎合他的小人。

         另一方面,那些認為「他」是敵基督的學者卻指出本節敘述敵基督攻打最堅固的保障,戰勝後會讓那些尊崇他的人管轄保障,又分地給他們,以贏取他們的忠誠。──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攻破最堅固的保障。這句話含義模糊,有好幾種譯法。本節“攻破”的原文是`asah,意為“工作”,沒有直接賓語,而是帶兩個介詞:le(“對”或“為”)和`im(“同”)。在創30:30;撒上14:6和結29:20中,`asah不帶賓語而象在這裡一樣帶介詞le,意為“為(某人)工作”。撒上14:45`Asah 帶介詞`im,意為“一同工作”。鑒於上述用法,我們似乎可以把這句話譯為“他必與一個外邦神一同為最堅固的避難所(ma`uzzim)工作”。“保障的神”('eloah ma`uzzim,第38節)似乎與“他列祖所不認識的神”平行,所以它們在這裡都可能是指“外邦神”。

 

【但十一40「到末了,南方王要與他交戰,北方王必用戰車,馬兵,和許多戰船,勢如暴風來攻擊他,也必進入列國如洪水氾濫。」

         這裡的南北之戰,似乎不再是本章上半部所論述的,而是指最後的爭戰。北王是世界末了的統治者,他的權勢極大、猖獗一時,有世界性的霸權,無人能遏止其惡勢力。──《串珠聖經註釋》

         末了: 指死亡臨近安提阿古伊彼凡尼。 ──《聖經精讀本》

         到末了,南方王要與他爭戰」:「末了」指那預定的末期(2735節);「南方王」是埃及王多利買六世;這一次爭戰安提阿哥四世大獲全勝。──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十一40  是尾聲了……】從此處到但以理書的結尾,闡述的焦點為末日的敵基督。──《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40~45在大災難時期,“南方王”與“北方王”試圖向敵基督採取鉗形攻勢(40節)。但他以巴勒斯坦為基地(41節),會首先打敗埃及,跟是呂彼亞和古實(蘇丹)。“都必跟從他”。將要成為他領土的一部分。“從東方和北方必有消息”。可能指啟示錄九章1321節和十六章12節的軍隊。這些軍隊的威脅使敵基督返回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和地中海中間設立總部(45節)。然而,他的生命將要在得勝、再來的基督手裏結束(啟一九1121)。──《雷氏研讀本》

         本文預言了敘利亞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和埃及的多利買六世之間的最後會戰。有些人將世俗的權力和軍隊的力量奉為神,本文就是展現了他們的悲慘而淒慘的結局。他們的死亡與義人的終極勝利形成鮮明的對比。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4045 最後之戰】已知的歷史之中,並沒有與本節次序相符的記載。安提阿古四世於主前一六四年十二月在波斯戰死沙場。很多研究但以理書的解經家都認為本段(有可能從第36節開始)很可能是描述遠在將來的事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一41「又必進入那榮美之地,有許多國就被傾覆,但以東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亞捫人,必脫離他的手。」

         「榮美之地」:乃指應許之地──迦南。

          「一大半」:或作「最優秀的」。大概是指亞捫人的領袖。──《串珠聖經註釋》

         “榮美之地”:看16節注。──《啟導本註釋》

         榮美之地: 指巴勒斯坦,預言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入侵埃及時,以色列也遭到了池魚之殃。但以東……脫離他的手: 以東、摩押、亞捫之所以能夠免遭戰火,是因為他們不僅順應了安提阿古的希臘化政策,而且還支援安提阿古攻擊猶太人。這也象徵末世敵基督的勢力將會聯合起來逼迫聖徒敵擋神( 23:12;16:14)──《聖經精讀本》

         以東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亞捫人」:他們歷來都與猶太人為仇,故自然支持安提阿哥四世,也因此不用遭受他的攻擊。如果「他」是敵基督,他也不會加害那些與選民為敵的人。──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十一42「他必伸手攻擊列國,埃及地也不得脫離。」

 

【但十一42~43利比亞: 指埃及西部。古實: 指埃及南部。本節預言安提阿古四世將征服整個埃及領土,並掠奪各種財寶。 ──《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43「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銀財寶,和各樣的寶物,呂彼亞人,和古實人,都必跟從他。」

         “呂彼亞”在非洲北部。“古實”也在非洲,位於埃及之南。──《啟導本註釋》

         「呂彼亞」:位於埃及的西部。

          「古實」:在埃及南面,即今天的埃塞俄比亞。──《串珠聖經註釋》

         呂彼亞人、古實人」:「呂彼亞」位於埃及的西面,「古實」在埃及的南方;作者用這兩國表徵全埃及都臣服北方王或敵基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十一44「但從東方和北方必有消息擾亂他,他就大發烈怒出去,要將多人殺滅淨盡。」

         東方和北方」:是指安提阿哥四世臨終前進攻東面的帕提亞和北面的亞美尼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但十一44~45預言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在戰勝埃及之後,聽到在敘利亞東北部的帕提亞( Parthia)和亞美尼亞(Armenia)發生叛亂的消息。於是他返師征討叛亂軍,在途中他想攻打猶大,卻在地中海和耶路撒冷之間遭到神的懲罰而死去。他的結局,必無人能幫助他: 展現了惡人的悲慘結局,使我們認識到惡人必將付出罪價,美好的臨終是神對義人的祝福( 5:29)──《聖經精讀本》

 

【但十一45「他必在海和榮美的聖山中間,設立他如宮殿的帳幕,然而到了他的結局,必無人能幫助他。」

         「聖山」:指耶路撒冷的錫安山。這君王圍攻耶路撒冷,卻沒有人幫助他,導致被毀。那些以自己為神的人可能在歷代、各處以不同的形態出現,然而最終的結局都是滅亡。因為神公義的審判必臨到他們(參帖後2:8)。──《串珠聖經註釋》

         海和榮美的聖山」:地中海和錫安山,即是在以色列國境內。「設立他如宮殿的帳幕」:在以色列國境內設置堅固壯麗的營房。

         必無人能幫助他」:回應八章廿五節「至終卻非人手而滅亡」,安提阿哥四世於主前一六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十二月十九日那一段日子病逝於波斯的塔比。如果「他」是敵基督,這乃記述敵基督被毀滅(啟十九20-21)。──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syncBible ref=11:45>

【但十一45  哪一座山可以被稱為“榮美的聖山”?】“榮美的聖山”指錫安山或耶路撒冷城。──《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一章  詳述主前三至二世紀時的事蹟,顯出此書卷乃於主前一六O年左右寫成,對嗎?】

     但以理書第十一章就像幾幅連串的活動晝景,展示了古列大帝以後的世界歷史,以迄末日的獸或敵基督的出現(敵基督出現後,就是哈米吉多頓大戰及基督再來)。十一2記載,波斯於主前四八O年進攻希臘以先,有三個王(就是甘拜西、大利烏及薛西)。第三節預言亞歷山大大帝於三三O至四O年會建立的霸業;第四節繼而指出,亞歷山大死後,其帝國被分裂成四份;第五至九節概述多利買與西流基之爭,由三二O年左右開始,直至西流基三世於二二三年去世為止;第十至十九節預告了安提阿三世(即安提阿大帝)的功業;二十節則提及其承繼者西流基四世;二十一至三十五節描述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尼)設法破壞以色列的傳統,引致他們改信希羅的異教,拜偶像。這段經文描寫得非常詳盡,栩栩如生。

    那些理性主義的學者,不接受帶有超自然成分的預言,認為但以理無可能預言三百六十五年之後的事。於是,當他們閱讀聖經,直至這章的三十五節時,必須對這些事蹟作出解釋,指但以理書作者是主前一六O年左右的人物,卻不是主前五三O年的先知但以理。但理性主義者的這種論調,不能解釋三十六至四十五節所記載的一連串事件。這段經文,與我們所知安提阿哥伊比法尼的事蹟不吻合。有關這段經文的詳細解釋,並與將來敵基督的關係,可參看Leon Wood,A Commentary on Daniel (Grand RapidsZondervan1973pp304-14

    但以理書十一40有一句具重要意義的經文——「到末了」。這句經文,毫無疑問是指世界末時,而不是主前一六O年左右的事件。經文提及「北方王」,其特點與所施政策,不符合安提阿哥的作風。而且,「北方王」死時的情況及地點,都與安提阿哥所經歷的大大不同。當安提阿哥計劃攻以利米亞斯(Elmais)之廟而不果,後來就死于波斯的提比爾(Tabae),此城距巴勒斯坦二千哩之遙。但以理書十一45則指出:「他(北方王)必在海和榮美的聖山中間,設立他如宮殿的帳幕,然而到了他的結局,必無人能幫助他。」上述經文的含意是,這未世暴君會死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間,臨近聖殿山之處。假如像馬迦比成書說而言,謂第45節是指安提阿哥伊比法尼,就難以解釋經文所記載的,為何與事實相去千里。

    最後必須指出,從但以理書二章至七章,都透露出作者的角度,乃將羅馬視為第四個國(即但以理書第二章,有關連續四國預言的第四個國)。伯沙撒王宮牆壁上的字句,亦否定了波斯帝國之前有一獨立的瑪代帝國,因為但以理將這段的第三個字PERES解釋為「你的國分裂(perisat,此動詞源於字根P-R-S)歸與瑪代人和波斯人(Paras)」(五28)。這節經文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作者但以理認為,巴比倫的霸業,將被瑪代波斯聯邦所取代——卻不是先敗給瑪代帝國,之後才是波斯(但馬迦比時期成書的假設,卻要求這樣錯誤的理論)。但以理書的作者,深信第二個帝國是瑪代波斯;第三個是希臘帝國,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第四個是羅馬帝國,直至主前六十三年,羅馬才完全掌握近東的控制權。上述因素,令馬迦比時期成書的假說不能成立。

         於是,我們必須面對唯一的可能性了。但以理書的作者,直接從神處得到默示,預知由古列大帝以至羅馬帝國的歷史。再沒有其他理論,可以符合經文資料及歷史事實這兩方面的要求了。──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亞喀得的啟示文學】

  在亞喀得文學中有好幾篇著作(源自主前十二世紀至第三或第四世紀)被歸入啟示文學一類。它們是瑪爾杜克預言(Marduk Prophecy)、舒珥吉預言(Shulgi Prophecy)、烏魯克預言、朝代預言,和A文獻(Text A)。學者成功證實了部分這些作品和(天象)觀兆文獻,有文學上的關係,換言之這是但以理的專長。這些著作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公然預報一系列無名君王的興起,同時列舉他們一兩件的作為。這些作為往往不是好事,著作的用意是譴責這些王。但每個系列的結局,都是一位君王興起,復興萬事(朝代預言可能是個例外,但其結局殘缺不全,因此難以肯定)。學者認為這些著作都是最後一位王在位年間製作的宣傳品,新王利用這種體裁來貶損前任君王,同時證實自己的統治合法。因此這些著作皆可稱為「偽預言」,因為它所作出的「預報」都是事情發生後偽造的。但以理書十一章不能否認與這體裁有些共通之處,它也是列舉一系列的無名君王,同時概述其年間發生的事。然而但以理到了最後卻沒有一位君王讓他宣傳。事實上,但以理書是反面的情形:因為最後一名君王安提阿古‧伊比芬尼是其罪魁首惡。如此,但以理在此也是和本書其他部分一樣,使用既有的主題,但把它改頭換面來滿足其獨特用處。有關啟示文學的一般性資料,可參看:哈該書二章的附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第11章)】

 1 本章的預言詳細準確,這對日後在所預言的日子受逼迫的聖民有何幫助?

 2 留意從21節起有關依比芬尼的預言。雖然他擁有權勢並任意而行,褻瀆聖地,但這是否表示他不受神的管制呢(參4:25, 35, 37)?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