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但以理書第十二章拾穗

 

【但十二1「那時保佑你本國之民的天使長〔原文作大君〕米迦勒,必站起來,並且有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你本國的民中,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

         「冊上」:指生命冊(參出32:32-33; 69:28) , 是最後審判所依據的案卷。在大災難中,許多人跌倒,但記在冊上的人必得拯救。他們是忠信虔誠的選民,要承受永生的福氣。──《串珠聖經註釋》

         “米迦勒”:看十13注。保護以色列民的天使,比較八16注。“大艱難”:看《馬太福音》二十四21;參《啟示錄》十六18。“冊”:看十21注,指生命冊(參出三十二32;詩六十九28),在大災難中,生命冊上有名字的人可得拯救,享受永福。──《啟導本註釋》

         那時: 首先是指殘酷地逼迫猶太教的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的末日。在預言的層面上,指但以理所預言的第七十個七,7年大患難中的後三年半,指基督再臨前夕的可怕患難時期( 9:27;30:5-7;13章以下)。安提阿古伊彼凡尼是舊約的敵基督,預表了新約時代的末後所要出現的敵基督,他的最後掙扎,教導我們應當如何面對大患難,天使長米迦勒則見證了神在患難中保護聖徒的神的大愛。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 並不是所有猶太人都能夠得到拯救,只有那些名被記載在“生命冊”上的真以色列人,才能得到拯救。神在創世之前就揀選了他們,不僅在地上得到神的保守,也將得到永生。 ──《聖經精讀本》

         “那時”。發生第十一章3645節事件的時候,即大災難時期。“米迦勒”。參看第十章13節的腳註。“沒有這樣的”。比較耶穌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21節所說的話。──《雷氏研讀本》

         那時」:指十一章四十至四十五節所描述的那段時間,即安提阿哥四世末期或主耶穌第二次降臨前夕。

         站起來」:保護和辯護(斯八11,九16都提到「站起來保護性命」,參呂本的翻譯)。「大艱難」:指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或末世的大災難(耶三十7)。

         凡名錄在冊上的」:名字記在生命冊上(詩六十九28;賽四3;腓四3啟三5,十三8,十七8,二十12,廿一27)。──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那時。希伯來語為ba`eth hahi'。有人認為這是指“到末了”(be`eth qes,但11:40),即以下所描述的事件將發生在那段時期。然而上下文表明“那時”指的是但11章的最後所描繪的勢力消失的時候。值得注意的是,“那時”並沒有說明本節所預言的事件是與但11:45的事件同時發生的,還是緊挨著之前或之後發生的。重要的是但11章最後一節的事件和但12章第一節的事件在時間上有著緊密的聯繫。

         米迦勒。見但10:13注釋。現在善惡之爭中的神聖元帥將採取行動拯救祂的子民。

         站起來。希伯來語為`amad。該詞在本節後半句話描述米迦勒“保佑”“你本國之民”。顯然指基督起來拯救祂的子民。

         。希伯來語為`sar(見但10:13注釋)。

         保佑。希伯來語為hab`omed `al。“保護”。

         有大艱難。當基督中保的工作停止,神的靈從人間收回時,所有曾受到抑制的黑暗勢力都將帶著莫可言喻的憤怒降到世上。那時戰爭的場面將是筆墨所無法形容的。

         拯救。這場大鬥爭有明確的結果,這是多大的安慰啊!參但7:18,22,2710:14

         冊。就是生命冊(見但7:10注釋;參腓4:313:820:1521:2722:19)。──《SDA聖經注釋》

 

【但十二1 名錄在冊上】這冊似乎是指生命冊。在出埃及記三十二3234,摩西自願在這冊上被塗抹,此舉會導致他的死亡。耶和華回答說犯罪者的名才從冊上被塗抹。這是一個象喻,形容所有活人的名單就像是錄於帳簿一樣。

  恩基杜在夢見冥界時,看到一本記錄所有註定要死之人的冊子,可與此相較。某人犯罪時,他的名就被塗抹,導致他的死亡。這一點顯示了生命冊和審判案卷(見七10注釋)之間的關係。這冊在此依然和繼續存活有關,因為冊上有名的人可得拯救脫離迫害。這時它仍未被視作永生之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1~4本文論到了義人的最後勝利,啟示了惡人最後蒙羞的結局和義人的最終勝利。本文首先安慰了那些在外邦之地作俘虜的以色列人,他們飽受了各種政治上的差別待遇和宗教上的逼迫。在預言的層面上,本文給那些將要因敵基督和邪惡勢力倍受苦難的基督教團契,帶來了真正的盼望和力量。 ──《聖經精讀本》

 

【但十二1~13大災難與復活:本書最末了的預言直接論及神的選民。他們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大災難,天使長米迦勒奉命前來為以色列人爭戰。──《串珠聖經註釋》

         前一章預言了在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的統治下, 猶太人將受到的可怖患難(11)。本章預言了敵基督在基督再臨前夕,即大患難之際,對教會的逼迫及最後的審判等末世論性事件。本章生動地描述了神為那些克服大患難而得勝的人所預備的永生和祝福。尤其是,強調了基督徒真正的盼望並不繫於此地,乃是于天國。在這種意義上,本章可以說總結了本書所預言的未來之事。本章的重要性在於,它解釋了生活在末世的聖徒所當留意的末世論性事件。本書的其它部分與本章,對但以理而言是關於未來的預言,對我們而言卻是已得成就的預言。在整體背景當中,兩者均指出了克服患難而得勝的子民必將得享神所預備的平安這一真理,而後者則論到了人類所將經歷的最後的事件,這就是本章的獨特之處。 ──《聖經精讀本》

 

【但十二2「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

         本節預言舊約時代死去的義人和大災難時期殉道的義人,在基督第二次降臨時將要復活(啟二○46)。教會時代的信徒在教會被提的時候,身體已經改變和被提了。(惡人的復活不會同時發生,而會在千禧年之後出現;啟二○5)。──《雷氏研讀本》

         「睡在塵埃中」:指在大災難中死去的人。舊約其他有關死人復活的信息參伯19:25-26; 25:8; 26:19及結37:1-14。──《串珠聖經註釋》

         “睡在塵埃中”:在大艱難中死去者。“複醒”:舊約中首次清楚提到義人和惡人都要復活。其他地方有關的信息,有《約伯記》十九2526;《以賽亞書》二十五8;二十六19;《以西結書》三十七114. ──《啟導本註釋》

         預言耶穌基督以審判主的身份降臨,並坐在寶座上施行最後的審判之時,義人和惡人均要復活,站在基督的審判台前。在舊約聖經中,這句話第一次明確地論到義人與惡人將一同復活(37:11-14)。那時,在撒但與邪惡勢力的嚴酷逼迫之下,依然持守對基督之信心的忠僕,就會得著復活的生命與諸多賞賜。與此相反,那些沒有信神,沒有悔改罪的惡人,則將因自己的行為受到死亡的刑罰(20:11-15)──《聖經精讀本》

         睡在塵埃中必有多人復醒」:「塵埃」指墳墓(伯七21,十七16;賽廿六19);「睡在塵埃」指死人。

         「多人」可解作「全部」。就如以賽亞書二章三節「許多國的民」相等於第二節的「萬民」,又如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可十四24),「多人」指全人類(參約壹二2)。──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必有多人複醒。基督複臨以前有一次特殊的復活。“凡信仰第三位天使的信息而死了的人”那時將要起來。此外,那些嘲笑基督釘十字架的旁觀者和殘酷迫害神子民的人也要從墳墓中出來,看見神應許的實現和真理的勝利(見1:7)。

         被憎惡。希伯來語為der'on。該詞在聖經其他地方只出現在賽66:24。它與阿拉伯詞語dara'(“排斥”)有關,意為“厭惡”。宇宙的居民在幾千年的善惡之爭中目睹了罪惡的可怕。他們將對罪惡產生強烈的厭惡。當大鬥爭結束,神的聖名得到充分的維護以後,整個宇宙將強烈厭惡罪惡及其所污染的一切事物。這種厭惡將保證永遠不再有罪惡來破壞宇宙的和諧。──《SDA聖經注釋》

 

【但十二2 古代近東復活的概念】證據顯示古代近東對於來生有好幾個不同的概念。最基本的概念認為人死後繼續在一如墳墓的冥界存在,義人和惡人所受的待遇沒有分別。以色列人稱之為陰間(Sheol;見:賽十四9注釋),並且相信在此的人不能與神溝通。

  迦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人相信有冥界神祇統治這境界。對於已經受審判得以進入其領域的人來說,埃及的冥界是比較宜人的地方。不得認可的人則被吞噬。這些概念沒有一個包括復活出離冥界的想法。大體而言,古代近東世界觀裡面惟一的覺醒,是召喚死者靈魂的招魂術(但只是暫時性的覺醒,並且也不包括肉體),以及自然界迴圈中豐饒神祇的覺醒。這些神祇每年在農業迴圈結束之時死亡,在冥界「過冬」,然後在春天儀式性地被喚醒。

  上述概念沒有一個與復活的神學教義有任何相似之處。只發生幾次的死人複生,和國家性的死而復活(以西結書的枯骨),亦同樣不可與這教義相提並論。按照現代的但解,發展完備的復活教義包括了六個要素:(一)指個人的復活,不是國家的復興;(二)肉身復活,不是靈魂不死;(三)普世性而非孤立的事件;(四)發生在冥界之外;(五)永遠不死;(六)義人惡人有不同待遇。

  祆教似乎完全擁有這六個要素,但基於史料性質的限制,難以斷定這些概念究竟多早的時候在波斯發展完成(進一步討論,見:賽二十六19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12:2>

【但十二2  死人復活,得永生……這裡講得很清楚,當時的人怎麼認為?】這裡清楚地指出義人與惡人的復活,雖然二者的終極命運是大不相同的。在當時,儘管每個以色列人都相信有一天他們會生活在復興的新王國裡,有關復活的教義並不普遍。這裡提及的那些已得救者和失落者肉身的復活與當時一般的信念相去甚遠。(舊約中有關復活的經文,請參伯19:25-26;詩16:10;賽26:19)──《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二3「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智慧人”是那些看穿敵基督詭計的人。他們在大災難期間帶領其它人歸向真理。──《雷氏研讀本》

         「智慧人」:是有屬靈智慧的敬虔人,他們不但明白神的旨意,也將屬靈的知識教導人。在大艱難中,他們持守信心,成為主有力的見證人;是神的百姓在黑暗中的鼓舞。──《串珠聖經註釋》

         “智慧人”:持守正道的敬虔人,致力把真道教導他人,如光照耀,見證真神,使多人歸義。──《啟導本註釋》

         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首先是指不曾屈服于安提阿古伊彼凡尼的逼迫,而自始至終持守猶太教信仰,並在信仰上教導別人,為別人作典範的猶太人所要得享的真勝利和榮耀。在預言的層面上則象徵,認識到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9:10),因信耶穌基督而克服苦難和逼迫,並得著勝利的人,在最後的審判之時所要得到的永生和榮耀。 ──《聖經精讀本》

         智慧人。希伯來語為hammaskilim,源於動詞sakal(“精明”)。可以理解為普通意義上的“聰明人”,也可理解為“使人有見識的人”,即“教導他人的人”。那些真正明白神之事的人,必然意識到需要與他人分享這些知識。神的智慧會引領他把這種智慧教導他人。──《SDA聖經注釋》

 

【但十二3 發光如星】星和天使都被稱為「天上萬象」(或「天上萬軍」),因此是互有關聯的(見八10注釋)。當代希臘思想和兩約之間的啟示文學,都形容義人成為星辰或天使。然而但以理在此只是比較,不是說人就是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3智慧人必發光如星有何預表?】
    
答:這裡所提的智慧人,就是預表在末世忠心愛主事奉神的猶太人。如有一位極為愛國而勇敢的祭司馬他提亞Mattathias,於主前一六八年,因見敘利亞王安提安古衣皮凡尼絲Antiochus-Epiphanes,毀壞耶路撒冷,污穢聖殿,虐待殘殺猶太人,而激起忿怒。集合了忠勇同胞,舉起反抗的旗幟。同他的五個兒子,—猶大Judas(或稱馬喀比Maccabean)約拿單,西門,約翰,以利亞撒,一齊抵禦優勢之敵軍。雖經多次壯烈犧牲,終於轉敗為勝。主前一六五年攻克聖城,潔淨重獻聖殿,這就是猶太人獻殿節的起源。馬他提亞死於主前一六六年。其長子馬喀比集宗教與政權于一身,英勇善戰,天才橫溢。在這場戰爭史中建立了光榮的史跡,使猶太國得以統治獨立約一百年之久,(主前一六七—一六三年)。這等人在受逼迫患難中,仍然忠貞不二,信心堅定,愛主為祂作見證。他們前仆後繼,必發光如星,使多人受感悔改歸主為義,如此預言已得應驗了。(但十一2835;太十三43)。——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但十二4「但以理阿,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或作切心研究〕知識就必增長。」

         “封閉這書”。不是不解明這書的意義,而是這書要保持完整,好幫助那些活在將來災難時期的人。“必有多人來往奔跑”。末世臨近的時候,世人會到處遊歷,試圖解開有關將來的疑團。──《雷氏研讀本》

         「隱藏」、「封閉」:(9同)非指保守秘密, 而小心保存神的啟示,留待末時的人可以閱讀明白。

          「來往奔跑」:敘利亞譯本作「切心研究」。知識增長: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作「罪惡增多」。雖然許多人切心鑽研,知識也增多,卻不能找到或明白這隱閉的書。──《串珠聖經註釋》

         “隱藏”、“封閉”:將神的啟示小心保存,讓末時的人讀了可以明白。末時的一個特徵是來往奔走的人增多,大家心切研究,知識大量增加。這正是現代社會的好寫照。但知識雖多,肯研究並能明白神話語的人並不多。──《啟導本註釋》

         封閉這書: 並非指隱藏它,使任何人都看不到它。而是指縱使人們百般輕視它,也要珍惜這啟示善加保存這預言,等候到預言得以成就的日子。必有多人……知識就必增長: 隨著末日的臨近,人們會為了尋找真正的知識而努力,在預言即將得到成就的時候,將會有更多的人認識此預言的內容。 ──《聖經精讀本》

         隱藏這話。參對於但以理以前異象的類似吩咐(但8:26)。這個吩咐不適於整部《但以理書》,因為有一部分信息已被理解,成為多世紀以來信徒的福氣。它只是指但以理預言中有關末日的那個部分。到了末時,一個以這些預言的應驗為依據的信息將傳揚出來。參10:1,2中天使拿著“展開的小書卷”。

         來往奔跑。希伯來語為shut。在《舊約》中共出現十三次(民11:8;撒下24:2,8;代下16:9;約伯 1:72:2;耶5:149:3;結27:8,26;但12:4;摩8:12;亞4:10),多半指走來走去。

         七十士譯本的譯法完全不同:“但以理啊,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直到多人發狂,地上充滿不義。”迪奧多蒂安的譯本比較接近馬所拉文本:“但以理啊,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直到多人受教導,知識增長。”

         知識就必增長。這句話與前一句有著邏輯的聯繫:封閉的書在末時打開以後,有關這些預言中的真理知識就會增長(參10:1,2)。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世界各地廣泛對《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的預言產生了新的興趣。這些預言的研究使人們普遍相信基督快要複臨近。英國的許多注釋家,中東的約瑟·伍爾夫,南美的曼紐爾·拉昆薩,美國的威廉·米勒耳,以及許多研究預言的人都宣稱,根據他們對但以理預言的研究,基督複臨已迫在眉睫了。今天,這種信念已成了一場世界性運動的動力。──《SDA聖經注釋》

 

【但十二4 封閉這書】由主前八世紀開始,亞述文獻已經有神秘性質的文獻。文士在這些作品末尾所加插的符號(稱為書末標記〔colophon)表示其中記有秘傳的學識,只有入門之人才能共用。封閉卷軸的辦法是用繩子綁著,然後在繩結上封泥,或安放在罎子之中,加蓋密封。繩結或蓋子封泥上面再加上物主的戳印。美索不達米亞人使用圓筒形印章,埃及人使用聖甲蟲印章,敘利亞巴勒斯坦人則使用平面印章。泥版密封在黏土製成的信封內,外面也要加蓋物主的印章。戳印的用意是作為內容可靠的保證。它能警告人不可擅自篡改,原封不動則是文件確為真跡的證明。進一步資料可參看:尼希米記九38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4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何意?】

         答:「但以理阿!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中有小字,奔跑「或作切心研究」。「這話」是指本書後半部的豫言;「這書」是指但以理全書,「隱藏」一語,原文乃是含有穩妥、收藏、保護,使不至破壞的意思,所以神給但以理的吩咐,是要叫他小心保護神的豫言,不要損壞,直到末期主再來的時候近了,必有願意追求明白神的豫言啟示者。這裡「多人」一語,在原文中並沒有「人」字,解經家認為此處之「多」字,為人的眼睛;意思在這末世時,必有許多人的眼睛在書上面,逐頁、逐字、逐句的切心或細心去研究。「來往奔跑」,乃指頭腦反復思想運用,如此對於神的豫言、屬靈的知識,就必增長。就事實而,現今不論是猶太人或基督徒,研究聖經豫言之知識、興趣和相信,已是超過往昔,而大有增長了。――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但十二4~13得福之時】

  「這奇異的事到幾時才應驗呢?」(6b)相信是每個信徒皆想知的。那時,穿細麻衣的向著活到永遠的主起誓說:「要到一載、二載、半載,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7),也就是一千二百九十日,「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的時候」(11),意思是在末期之前有敵基督逼迫的時期,聖徒須有堅強的信心,凡忍耐到底,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必然得救恩之福。然而,那些數字可能是象徵一短時期;故此,「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13),這是神對但以理的吩咐,也是對我們而言。──《新舊約輔讀》

 

【但十二5「我但以理觀看,見另有兩個人站立,一個在河這邊,一個在河那邊。」

         可能是“兩個”天使。──《雷氏研讀本》

         “另有兩個人”:這是律法規定起暫時至少須有的見證人的數目(7節;申十九15)。──《啟導本註釋》

         兩個人站立」:兩位天使以人的形像顯現,站在底格里斯河兩邊(十4)。

         一個在河這邊」:「河」的原文在聖經多指埃及的尼羅河,作者採用這個字來稱呼底格里斯河,暗示神在出埃及時如何勝過埃及拯救祂的百姓,現在會同樣拯救祂的選民脫離敵人的迫害。──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我但以理觀看。5-13節是但10-12章異象的尾聲,而且大體上可以視為《但以理書》全書的尾聲。

         另有兩個人。這裡出現了另外兩位天使,和那位向但以理講述預言的天使在一起。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但8:13的兩個“聖者”。

         。就是底格裡斯河(見但10:4注釋)。──《SDA聖經注釋》

 

【但十二56但以理見有三人顯現是誰?】

答:這是神賜給但以理先知的預言中,最後所見的一個異象。他觀看見有三個人向他顯現,一個站在河這邊,一個站在河那邊,這兩個人是兩個天使。第三個是站的河水之上的天空中,穿的是細麻衣,向天舉手起誓,這就是十章五節向但以理顯現的主耶穌基督(參一七七題)。他站在旁邊不但看見天使與主的顯形,而且聽到祂們問答對話的聲音。因著主的起誓,將選民以色列人末後的結局啟出來。(但十二713)。——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但十二5~7本文描述了眾天使談論末日的場面,暗示天使和基督都不知道何時是末日,唯有聖父才知道(24:26)。並且,勸勉聖徒看到末世即大患難的徵兆,就要藉著對基督的全然信靠與忠心,預備主再來的道路,戰勝邪惡勢力的瘋狂逼迫。另有兩個人: 指天使。穿細麻衣的: 雖有許多觀點,但是指耶穌基督(10:5)。幾時: 字面意義是,安提阿古伊彼凡尼對猶太教的逼迫得以告終的時日。在預言層次上是指,耶穌基督再臨前夕所要發生之7年大患難的後三年半,即指一載、二載、半載過去之後,基督再來的日子。 ──《聖經精讀本》

 

【但十二6「有一個問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細麻衣的,說:這奇異的事,到幾時纔應驗呢。」

         站在河水以上穿細麻衣的」:指在第十章向但以理顯現的那一位天使(十5)。所以,當時共有三位天使;但以理和穿細麻衣的天使站在河的上游,而另外兩位天使在河的下游。──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穿細麻衣的。但以理在異象開始的時候曾看見這個天使(見但10:5,6)。

         但以理隨意提到了“河”(第5節)和“穿細麻衣的”,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提到這兩者的但10章與本章屬於同一個異象。

         到幾時?天使說出了但以理心中最關心、卻沒有說出來的問題。先知所關注的是猶太人能很快得到完全的復興(見但10:2注釋)。居魯士的諭旨確已頒佈(拉1:1;參但10:1),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在詳細列舉了神的子民將要遭遇的事情以後,先知自然急於想知道“這奇異的事”要持續多久;“你本國的民……必得拯救” 的應許(但12:1)要在何時應驗。但以理沒有充分理解所見未來之事的關係。一部分預言要封閉,直到“末時”才會明白(但12:4)。──《SDA聖經注釋》

 

【但十二7「我聽見那站在河水以上,穿細麻衣的,向天舉起左右手,指著活到永遠的主起誓,說:要到一載,二載,半載,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這一切事就都應驗了。」

         到“一載、二載、半載”(那七年裏的最後三年半)結束的時候,災難時期的事件便要成就。這最後的三年半構成大災難時期(比較太二四21)。──《雷氏研讀本》

         “一載、二載、半載”:亦作一年、二年、半年(參七25注)。──《啟導本註釋》

         向天舉起左右手」:向天起誓;舊約時代的起誓多舉起一隻手(創十四22;出六8;申卅二40),舉起兩隻手表示起誓的動作特別莊重的嚴肅,誓言必定應驗。

         指着活到永遠的主起誓」:神永遠活著(四34),故祂可保證誓言永遠有效,絕不落空。「一載二載半載」:參七章廿五節。

         打破聖民權力的時候」:聖民受迫害差不多完全被滅絕,以致力量消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左右手。見申32:40。舉起雙手表示宣言的嚴肅性和確定性。

         活到永遠的。無人比這更大的誓言了(見來6:13;參10:5,6)。

         一載、二載、半載。指從西元538-1798年的一千二百六十年。第一次提到是在但7:25(見該節注釋)。其亞蘭語是`iddan(“特定的時間”)。本節採用它的希伯來對應詞mo`ed,強調天使所說的“定期”(見但11:35注釋)。神曾發誓要實現祂的諾言。──《SDA聖經注釋》

<syncBible ref=12:7>

【但十二7  究竟這段經文所說的時間有多長?】“一載,二載,半載”加起來是三年半。這可被看作實際的或虛擬的時間。──《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二711~12有關數字的解釋 , 尚無完全令人滿意的結論;過於精細的算法容易流於牽強附會,這些數字可能是象徵性的(參7:25; 8:14注)。一載二載半載、一千二百九十日預表敵基督逼迫的時期;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則指那直至大結局的整個時期。末期的聖徒須有極堅強的信心,凡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參太24:13)。──《串珠聖經註釋》

 

【但十二8「我聽見這話,卻不明白,就說:我主阿,這些事的結局是怎樣呢。」

         即使但以理也不明白這一切的預言。──《雷氏研讀本》

         卻不明白。在這個異象的開頭一節中(但10:1),但以理說他“明白這異象 。在見這個異象的過程中,天使向先知保證要讓他“明白”(但10:14)。隨後的啟示是用寫實的語言來表述的。在提出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時間來回答“到幾時”的問題以後,但以理承認自己“不明白。”這個異象中但以理所不明白的部分是時間的概念。他正在祈求聖殿迅速得到恢復(見但10:2注釋)。這是眼前的問題。他似乎無法使預言中的時間概念適應他希望自己的同胞早得拯救的觀念。

         結局。雖然年邁的先知奉命封閉這一部分的啟示(第4節),他仍希望更多地明白其中的的含義。──《SDA聖經注釋》

 

【但十二8~13記載了但以理對末日的提問和天使的回答。本文特別強調了聖徒當為最後的勝利心存忍耐的重要性,以及全然信靠神的工作與護理的必要性。因為,末世論性的事件並不是被人的自律性活動所左右的人類內部歷史,乃是神所護理和掌管的超自然事件。 ──《聖經精讀本》

 

【但十二9「他說:但以理阿,你只管去,因為這話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

 

【但十二10「必有許多人使自己清淨潔白,且被熬煉,但惡人仍必行惡,一切惡人都不明白,惟獨智慧人能明白。」

         鮮明地刻畫了義人和惡人不同之處。面對試煉,義人會藉著悔改潔淨自己。而惡人卻無法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罪,反而走向更加悖逆的道路。因此,錘煉人的試煉,對義人而言,是預備將來的勝利與榮耀的過程,對惡人而言,則是滅亡與審判的證據。 ──《聖經精讀本》

       使自己清淨潔白。人雖然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潔淨自己,但他卻可以用他的生活來證明神已經潔淨了他。這與後面“惡人仍必行惡”形成了對比。

         能明白。這是保證那些在末日虔誠而聰明地進行研究的人,將明白神為哪個時代所發的信息。

 

【但十二11「從除掉常獻的燔祭,並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的時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

         “那行毀壞可憎之物”。在災難“七”的中期,敵基督會廢止猶太人的獻祭(九27;太二四15;帖後二4)。從那時起直到末時,共有一千二百九十日。正常來說,(一年有360日)三年半只有一千二百六十日。這裏額外的三十日,為要容許基督再來後之審判的執行。參看以西結書二十章3344節、約珥書三章23節和馬太福音二十五章32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一千二百九十日: 象徵在三年半即1,260日加上一個月而得的數字。字面意義是,從安提阿古開始逼迫猶太教的時候算起,到猶太人藉著馬加比革命驅逐他而重新潔淨聖殿為止的時間。在預言的層面上則指,從敵基督興起大患難的時候開始,到基督再來而施行審判為止的時間。──《聖經精讀本》

         一千二百九十日」:與下一節的「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可有三種解釋:

         第一,接受時代主義的學者認為本段(十二5-13)論述末世的情景。「一載二載半載」乃指七年大災難的後三年半。「一千二百九十日」比三年半多出卅天,那卅天就是基督第二次降臨後審判世界所需的時間(太廿五31-46);即是說,一千二百九十天是從大災難中期計算,直至審判完畢。「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比「一千二百九十日」多出四十五天,這四十五天是用來建立和安排千禧年國內治事的組織。

         第二,有學者認為「一千二百九十日」象徵安提阿哥四世至敵基督的迫害,「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則象徵整個迫害的時期直至神的國完全建立。117由於猶太人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故「三年半」乃是一千二百六十天,而一千二百九十和一千三百三十五都祇比三年半(完全數目「七」的半數)稍長,顯示聖民只會受迫害一段時間。另一方面,因為第七章廿五節(十二7)本說「聖民必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一千二百六十日),這裏卻指出實際的苦難要比預期多(一千二百九十日),甚至還要更多(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故此,聖民務要「忍耐到底,必然得救」(可十三13)。能夠忍受長時期苦難的,便是有福的人。

         第三,贊成第十二章一至四節,是論到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猶太人的學者,卻相信「一千二百九十日」表徵那一段由他不准猶太人獻祭直至他死亡的日子,而「一千三百三十五日」所多出的四十五天乃表徵那一段他死後直至建立新社會制度和籌備聖殿奉獻禮的日子。──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

         常獻的燔祭。見但8:11注釋。

         除掉。“除掉”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設立那可憎的。其重心可能在“除掉”,而不在“設立”。

         千二百九十日。與“一載、二載、半載”(第7節)或一千二百六十日有密切的聯繫。這兩個時期結束時所發生的事大體是相同的。所以可以推定它們大致覆蓋了相同的歷史時期。一千二百九十日比一千二百六十日多出來的時間,可能理解一千二百九十日的開始階段,是著重除掉常獻的燔祭,為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作準備。──《SDA聖經注釋》

<syncBible ref=12:11>

【但十二11  “可憎之物”?甚麼最使人憎厭?】設在聖殿中的“可憎之物”是指宙斯的祭壇,即安提阿哥伊比法曾獻豬為祭的地方。有人認為這預言將應驗在敵基督和其惡行上(參太24:15)。但此處和本章前半部分可能特指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而其餘部分則是關於末日的。──《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二11~121290天和1335天這兩段時期,可能指猶太人要受安提阿伊比法更多迫害,也可能是預言末世要來臨的逼迫。我們對這兩個日期不能作過分肯定的講解。──《啟導本註釋》

 

【但十二1112一千二百九十日/一千三百三十五日】古代世界大部分地區使用的陰曆都是一年三百五十四日。太陽年共有三百六十五日,是久已確定的事,因此他們必須定期加插規定日數的閏月來調整。希臘定立了每個月三十日的標準,同時定期調整以求符合太陽週期。按照每月三十日計算,一千二百九十日是三年零七個月。──《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但十二11-12  對於經文中的兩個日期,可以作怎樣的講解……】這些日數的計算可能是關於猶太人受安提阿哥伊比法迫害的時間,也可能是關於末日的。廢除常獻的燔祭意味著不能再敬拜真神,和對信徒的鎮壓。對於這兩節經文中的日數仍然眾說紛云。重要的是對神子民的迫害終會停止。神控制著這一切。祂必戰勝邪惡。──《靈修版聖經註釋》

 

【但十二12「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為有福。」

         基督再來後還活七十五天(從災難時期的中期算起,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天)的人既然被稱為有福的,這必定標志基督千禧年國度確實運行之始。──《雷氏研讀本》

         一千三百三十五日: 意指直到結束由敵基督引起的逼迫,而建立公義的國度,即新天新地,神的祝福充滿全地的時間( 24:13;21:1)──《聖經精讀本》

         那人便為有福。第7,1112節的時期延續到第4,9節所提到的“末時”。天使說,那些看世界歷史最後幾幕重大事件的人是“有福”的(見太5:3注釋)。那時《但以理書》的封閉部分將要解開(見但12:4注釋)。再過不久,“至高者的聖民”就將“得國享受,直到永永遠遠”(但7:18)。

         等。暗示以下的預言時期將延續到一千二百九十日結束以後。──《SDA聖經注釋》

 

【但十二13「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份。」

         “你必安歇”。即但以理會死,但神應許他在主基督的千禧年國度裏必要“起來”接受他的產業(“分”)。──《雷氏研讀本》

         「安歇」:指在墳墓安息(參賽57:2)。──《串珠聖經註釋》

         但以理在神的應許中安歇(離世),等候預言的應驗(“等候結局”)。──《啟導本註釋》

         但以理在苦難中依然忠於神,這是神賜給但以理的安慰與祝福,暗示在最後的日子,他必在神的審判台前,得著永生和諸多賞賜(22:12)──《聖經精讀本》

 

【思想問題(第12章)】

 1 按第1節所 「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這是否表示人毋須負責任?人在遭受大艱難時,對他人、對自己要負什麽責任?見3, 10

 2 第2節裡是一個很大的對比。你認為你將會屬於那一類?參約3:16-18; 5:28-29

 3 雖然但以理在世之日不曾目睹預言的應驗(13)。他的責任是「小心保存神的啟示,留待末時的人可以閱讀明白。」(第4節注)你對末日的預言又有多少認識?你是否等候耶穌再來?你有沒有信心將來「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參太24-25章。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