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揭開外邦人的時代(黃共明) 注意飲食(李繼聖) 通靈的小團契(賈玉銘) 拒用王膳王酒(林獻羔) 根基毀壞,義人還能作甚麼?(張慕皚) 侍立與立志(黃嘉樂) 新局面(華勒斯) 人在江湖神掌權(一章1~21節)(臺北基督之家) 無奈人生誰主大局(1章1至16節)(香港讀經會) 天賦尖子出類拔萃(1章17至21節)(香港讀經會) 第一章 揭開外邦人的時代(黃共明) 先知耶利米從耶路撒冷寄信與被擄的祭司,先知,和眾民,並生存的長老,就是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擄到巴比倫去的說,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參照耶二十九1~10;二十五8~12)。 猶大國神的選民被擄至巴比倫,第一批是開始於但以理書所記載的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但一1~6)。歷史告訴我們,那一年是主前六○六年,而從那一年算起,至古列王元年(主前五三六年)下詔准許耶和華的子民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拉一1~3)為止,剛好滿了七十年,應驗了神藉著祂的先知所豫言的話。所以第一批神的選民被擄至巴比倫,也就是外邦人時代的開始。 註:雖然以色列民的被擄開始於主前七二一年,當北方的以色列國滅亡於亞述時,但那時正統的南方猶大國尚健在,所以不能算外邦人的時代已開始。但自從約雅敬王第三年,猶大國淪為巴比倫的附庸國,所以纔說,那一次是第一批的俘擄,並且是外邦人時代的開始。 因一開頭第一節的話中稱呼尼布甲尼撒是巴比倫王,所以凡讀但以理書的人通常最容易誤會,以為書中年代的記載有錯誤。他們的理由是,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既然先在王宮裏被養滿了三年之後纔任職作哲士(但一5,18),怎麼可能替尼布甲尼撒王解夢的那一年會是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第二年呢(但二1)。因此有的解經家就冒然認定是把年代抄錯了,其實不然。茲將時代的背景簡介如下:巴比倫帝國開始時是在亞述國管轄下;尼布甲尼撒的父親拿布普拉撒(Nobopolassar)早期曾在巴比倫作亞述的副王(主前六二五年),主前六一二年,他滅亡了亞述,正式成為巴比倫帝國國王。主前六○六年尼布甲尼撒被父王任命作元帥,與父王共同攝政。所以也被稱為巴比倫王。主前六○五年他正式登基作巴比倫王,按著迦勒底人的算法,那一年叫作登基年(就是約雅敬作猶大王第四年),次年叫作在位第一年,因此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是約雅敬在位的第六年,也就是但以理等被養滿了三年後的那年。若看附表一,更可以一目瞭然。 附表一
註:聖經把相關聯的事蹟,年代等分散記載在各卷書中,所以必須把相關聯的經節找出來,排在一起互相對照,換算,核算,纔能獲得所需正確答案。 尼布甲尼撒王雖然擄掠了神的選民,但是這事是出於神,祂使用尼布甲尼撒來管教懲處祂的子民,所以經上說他是為耶和華興兵,為祂勤勞,他祇不過是神的僕人(耶二十五9;結二十九20;三十24),被神使用,為祂效力,正如神稱呼古列王是祂的僕人,牧人,成就祂所喜悅的一樣(賽四十四26,28;四十五1)。 可是他也被撒但使用,設詭計企圖敗壞神的選民。我們都知道巴比倫就是巴別(創十一1~9),是偶像的發源地。那裏一切的生活,習慣,風俗,食物,文化都是與偶像發生關係的。現在神的選民被巴比倫王用武力征服,被擄掠到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蒙召脫離了的偶像發源地巴比倫,他們又被帶回到原點。但是武力,強硬的手段,祇能征服人的外體,能奴役人,卻不能征服人心,改變人的信仰。撒但不在乎那一國強盛,那一國衰微。撒但要的乃是徹底的改變一個人,使他從屬神的子民地位,墮落到敬拜偶像,祭拜鬼魔的人。不但遷移以色列人的居住地,使他們遠離故國,故鄉,還要改變他們的思想,信仰,好叫他們完全忘記他們特殊的身分,忘記他們是神的選民,是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他要他們學習迦勒底人的文化,教育,風俗,習慣;使他們墮落,同化,成為外邦人,成為祭拜偶像,撒但鬼魔的順民。他「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但一4),使他們成為迦勒底人。「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分,養他們三年;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但一5)。食物雖是人生必需品,但過分的貪喫,宴樂,最易敗壞人。當他們的祖宗以色列人漂流在曠野時,最大怨言都是由於貪喫而發的。他們發怨言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喫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阿」(出十六3)。「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慾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喫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喫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十一4~6)。由此而知,人是何等容易被貪喫所勝,坐下喫喝,起來玩耍(出三十二6;林前十7),愛宴樂,不愛神(提後三4)。撒但很清楚,人的弱點是甚麼,所以就想用王宮裏的珍膳美酒來擄掠他們,敗壞他們。 不但如此,還要藉此陷害他們與偶像發生關係,玷污他們。在偶像氾濫的巴比倫,王膳,美酒,都是祭過偶像,鬼魔的。並且其中有律法上所戒禁的不潔淨的食物。撒但企圖以此陷井來玷污他們,敗壞他們。 除外,還改他們的名字,企圖叫選民忘記自己蒙召的身分。「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但一7)。 但以理這名字的字義是「神的審判」,或說,「神是審判我的主」;卻被改作伯提沙撒,那字義是「彼勒神所保護的」,或是「巴比倫神之軍」。 哈拿尼雅的字義是「主的恩賜」,或是「耶華的恩賜」;卻被改為沙得拉,那字義是「屬王的」,或是「王的朋友」。 米沙利的字義是「誰是神」,或是「神是至尊無可比擬的」;卻被改為「米煞」,那字義是「當拜煞神(月神)」。 亞撒利雅的字義是「耶和華所扶助的人」;卻被改為亞伯尼歌,那字義是「尼歌神的僕人」,或是「宿神的僕人」。 從這些被改名的字義不難察覺,尼布甲尼撒王為他們改名的居心,是要他們忘記耶和華神和猶大祖國;叫他們巴比倫化,成為迦勒底人,和他們一樣去祭拜偶像鬼魔。 當人墮落,荒涼的時候,所顯出的光景是,「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愛宴樂,不愛神」(提後三2~4)等等;但是,「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但一8)。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的心志,態度,如同昔日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他如何不肯被埃及王宮的榮華富貴同化而出賣自己,他們也照樣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巴比倫的財物更寶貴(參照來十一25~26)。主在地上甘心忍受了「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太八20)極其卑微寒陋的生活;「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賽五十三3),「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來十二2)。僕人不能大於主人(約十三16);我們的主尚且過了那樣苦難的生活,何況祂的僕人─神的選民─豈可賣主賣友,貪享王宮的珍膳美酒!何況那些王膳(葷菜),很可能是禁戒中的不潔淨之物,(參照利十一章),又是祭奠巴比倫邪神偶像之食物。主不願意祂的選民與鬼相交;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喫主的筵席,又喫鬼的筵席(林前十20~21)。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都有心志要自潔,成為聖潔(提後二21),因為主是聖潔的(利十一45;彼前一16),他們寧願受苦,受逼迫,也不肯妥協,玷污自己。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後三12)。感謝主,賜給他們那樣的心志。他們為主忍受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他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四17)。 再者,他們不但有為主受苦的心志,更有為主殉道的靈,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他已經派定你們的飲食;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裏難保」(但一10)。因為他認識,他主人尼布甲尼撒王是兇暴又霸道,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在他面前恐懼顫兢,他可以隨意生殺,誰敢違背他的命令不聽呢。他的寵臣太監長尚且如此駭怕,何況被擄者呢。但他們和昔日的摩西一樣,向著神是絕對忠心,不怕王怒(來十一27)。他們有殉道者的靈;為自己所見證的道;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生命(啟十二11)。他們是得勝者,是勝過撒但的男孩子。 伍 神主宰的手 「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的委辦說,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喫,白水喝...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於是委辦撤去派他們用的膳,飲的酒,給他們素菜喫」(但一11~16)。 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對他們所信的神,篤信不疑。神既然在古時候,從天上降下嗎哪,養活他們的數百萬祖宗們;也曾吩咐烏鴉供養祂的先知以利亞(王上十七4);神也必能藉著素菜,白水,賜給他們健康。 神悅納了他們的信心,祂感動委辦,好叫他答應但以理他們的請求,冒著生命的危險,讓他們試食素菜,白水十天。神也賜給他們健康,結果他們的面貌,竟然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於是委辦放心,撤去派他們用的膳,飲的酒,繼續給他們素菜喫。如此,他們得蒙保守,不受玷污。神興起環境印證,並回報了他們的信心。 經上說,「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4~17)。 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被擄時,尚是少年人;他們所以有那樣堅定的信心,毫無疑問,他們在家裏時曾經聽到過,領受過,神的話成為他們信心的由來。可是到底誰把神的話傳給他們呢。很可能是他們的親人們,特別是他們的母親們,從小就把神的話,傳給他們,教導他們,薰陶他們所結的果子。 當年,他們的祖先們尚未進入迦南地之前,神曾藉摩西吩咐他們,說,「以色列阿,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慇懃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六4~9;參照十一18~21;十七18~19)。神要祂的選民個個勤讀祂的話,豐豐富富把所讀的話存在心裏,全國上下,老幼婦孺,皆藉著祂的話認識神;好叫「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二14;賽十一9)。他們若是遵行,神就應許說,「使你們和你們子孫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給他們的地上,得以增多,如天覆地的日子那樣多」(申十一21)。但猶大國的衰微淪為附庸國,甚至亡國,國民被擄掠的事實,證明他們失敗了。從君王,祭司,到人民全體都丟棄神的話,與外邦人混雜,引進外邦偶像,祭拜鬼魔,惹神的憤怒,所以神不得不藉外邦的君王尼布甲尼撒的手管教,懲處他們,這就是神選民的下場。 感謝主,雖然極大部分的選民都失敗了;但是在任何的時代,任何的境遇,神總是保守一班清心愛主的人。神藉著他們家裏的人,把神的話慇懃教訓他們。我深信,他們的母親們就是這樣的人。這就是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有信心,為神的見證站住,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祂的道,沒有棄絕主的名;成為得勝者的由來。摩西,撒母耳,和提摩太的母親們就是典型的榜樣人物。 摩西的母親雖然被法老的政策制度所逼,不得不忍痛把孩子放在箱子裏,擱在河邊的蘆荻中;被法老的女兒收養,但經上告訴我們,由於神主宰的手,在他嬰孩時期,實際奶他,養他,教育他的還是他的生母。他的母親在替法老女兒養育摩西的期間,一定盡心把神的道,神的應許等都慇懃教導給摩西知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來十一24~26)。他後來受神的差遣,行了十大神蹟,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埃及的大業。「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申三十四10)。 撒母耳是哈拿向耶和華許願而生的孩子。她許願說,耶和華神若賜她一個兒子,必使他終身歸與祂。後來神果然使她能懷孕生子。孩子斷了奶,就把孩子帶上示羅,到了耶華的殿,向祭司以利說,「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撒上一27~28)。她為自己的孩子揀選了拿細耳人的路,就是自願奉獻給神,一生事奉神的路。 「那孩子撒母耳,在耶和華面前漸漸長大」(撒上二21) 「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耶和華又在示羅顯現,因為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以色列地」(撒上三19~21)。 撒母耳有這樣愛神,敬畏神的母親,從小就把他奉獻給神,生長在耶和華的面前,好叫他得以親耳聽見神的話,難怪他能成為得勝者,轉移時代,帶進君王,以色列國度的時代。 使徒保羅對提摩太說,「想到你心裏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裏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裏」(提後一5),他又說「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提摩太有這樣愛主的外祖母和母親,從小就教導他愛主,虔讀聖經,使他從小明白聖經,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有無偽的信心,剛強,仁愛,謹守的靈。難怪他長大之後,能成為基督的精兵,使徒保羅忠心的同工。 「這四個少年人,神在各樣文字學問(原文智慧)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但一17~21)。 第十七節很清楚地指出,這四個少年人的智慧,聰明知識都是神賜給他們的。經上一再地告訴我們,「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知識(或智慧)的開端」(箴一7,九10,詩一百十一10),又說「神又使祂(基督耶穌)成為我們的智慧」(林前一30),「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凡是敬畏神,愛神,關心神旨意,愛慕讀祂話的人,神都會賜給他們超乎常人的聰明智慧。所羅門因關心如何治理神的眾多子民,尋求智慧,神就賜給他超乎人的聰明智慧,可以替神判斷神的子民,能辨別是非(王上三5~12,代下一7~12)。那愛慕神律法,法度,終日不住的思想者;神賜他智慧,通達,明白的心(詩一百十九97~100)。 但以理能「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是因神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祂顯明深奧隱祕的事(參照但二19~30)。凡是關心神,知道祂法則的人,是真正的智慧,聰明人,神樂意將祂兒子啟示在他心裏(加一16),能以曉得基督的奧祕(弗三4)。天是向愛神的人開啟的(徒七55,十11;林後十二2;啟四1;結一1),特別是向那有殉道者之靈的人。但以理和使徒約翰都是愛神,關心神國度和旨意的人;他們都有殉道者之靈,是大蒙眷愛的人,所以神就特別使用他們,讓他們明白各樣的異象,夢兆,啟示將來必成的事。感謝神,曾藉著他們寫出但以理書和啟示錄,使我們明白,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裏的奧祕是如何安排的,知道神過去作些甚麼,現今正在作的是甚麼,將來必成的事是甚麼。──
黃共明《但以理書要義》 注意飲食(李繼聖)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十六10) 這節聖經,可以譜成短歌唱和: 人在小事上有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 人在小事上有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 主若許可,我們往後要逐章的查考「但以理書」,今天開始來看第一章。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 神殿中器皿的幾份交付他手,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
」(但一1~2) 巴比倫王怎會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的呢?第二節說得很清楚,是因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的。主又為什麼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呢?是因以色列人犯罪,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今天,教會也是如此,倘若包容罪惡,必將將神交與仇敵,任憑他們擄去。 以色列人被擄的事,神早就藉先知預言過了:「以賽亞對希西家說:“你要聽耶和華的話:日子必到,凡你家裡所有的,並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並且從你本身所生的眾子,其中必有被擄去在巴比倫王宮裡當太監的。”」(王下二十16~18) 以賽亞之所以這樣聲色俱厲的說凶言,是因希西家在病癒之後,不知 感謝耶和華加增壽數十五年的恩典,進而竭力傳講彌賽亞快降臨在人間的信息。反倒將自己有的金銀財寶和軍器等,拿給巴比倫王的兒子看:「那時,巴比倫王巴拉但的兒子比羅達巴拉但聽見希西家病而痊癒,就送書信和禮物給他。希西家聽從使者的話,就把他寶庫的金子、銀子、香料、貴重的膏油和他武庫的一切軍器,並他所有的財寶,都給他們看。他家中和他全國之內,希西家沒有一樣不給他們看的。於是,先知以賽亞來見希西家王,問他說:“這些人說什麼?他們從哪裡來見你?”希西家說:“他們從遠方的巴比倫來。”」(王下二十12~14) 至於希西家的膚淺,也是有原因的:「那時,希西家病得要死,就禱告耶和華,耶和華應允他,賜他一個兆頭。希西家卻沒有照他所蒙的恩,報答耶和華,因他心裡驕傲,所以忿怒要臨到他和猶大並耶路撒冷。」(代下卅二24~25) 耶和華給希西家的兆頭是什麼呢?「亞哈斯的日晷向前進的日影,往後退了十度。」(王下二十11)身罹必死的病,因希西家轉臉朝牆,神聽見了他的禱告,也看見了他的眼淚,就答應醫治他;並增加他十五年的壽數,為了堅定他的信心,甚至行了這樣大的神跡,使前進的日影,往後退了十度。希西家之得意忘形,正是人驕傲的通病
,良有以也。 現在我們要觸及到問題的根本了:神為什麼不在這件事上保守希西家呢?神為什麼不與他同在呢?神的話有交代:「惟有一件事,就是巴比倫王差遣使者來見希西家,訪問國中所現的奇事;這件事神離開他,要試驗他,好知道他心內如何。」(代下卅二31) 理由太清楚了,神所以離開他,是因要試驗他,好知道他裡面的光景如何,看他能否站立得住。神的工人在出來時,都要接受這種試驗。或者說:何必多此一舉?試驗作甚麼呢?其實,這也是為接受試驗者的好處:「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一7) 可惜的是,希西家不及格,因驕傲的緣故,神的忿怒竟臨到他和猶大並耶路撒冷。而且禍延子孫及神殿的聖物,連約雅敬和分別為聖的器皿,也都落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中,供仇敵所使用。驕傲之為害也,有如此者。 「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胄中帶進幾個人來,就是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裡的,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但一3~4) 這是揀選,這是分別。人一被揀選了,就要分別為聖。人被揀選,最好是在少年時代,那是人最好的年華,照現代的術語,少年人的可塑性高。分別為聖的人可貴,分別為聖的少年人尤其可貴。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教訓,乃是少年人的座右銘:「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四12) 「王派定將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飲的酒,每日賜他們一份,養他們三年。滿了三年,好叫他們在王面前侍立。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但一5~7) 被揀選的四個少年真是風光極了,除了學習迦勒底的文字語言,接受最嚴格的訓練。巴比倫王還定意讓他們吃最好的、喝最好的,派定將自己的酒膳,日賜他們一分。論到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真可謂集大成矣,很少有人勝得過而不跌倒的,且看他們怎麼樣罷。 「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但一 8) 別人以為他們很得寵了,但以理卻信仰堅定,絲毫不為所動。他是四人中的領袖,當時才十五歲,便知道站地位守立場的道理,不肯沾不潔淨的物。由於巴比倫王是外邦人,御用酒膳,類皆祭偶像的供物,故但以理立志不用,以免玷污自己。正是:「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7~8) 飲食,誠小事耳,但以理卻至死忠心。見微知著,這就是主講的道理:「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十六10) 但以理這樣作,完全因他清楚自己是屬神的。 「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但一9) 人一定意,神便動工,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這是溫柔服權柄的效果。 「太監長對但以理說:“我懼怕我主我王,他已經派定你們的飲食,倘若他見你們的面貌比你們同歲的少年人肌瘦,怎麼好呢?這樣,你們就使我的頭在王那裡難保。”」(但一10) 太監長並不是杞人憂天,擔心的有道理,怕他們因不用王派定的飲食,以致營養不良,面貌比同歲的其他少年饑瘦,萬一
追查起來,必然性命難保。 「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管理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的委辦說:“求你試試僕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吃,白水喝,然後看看我們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僕人吧!”」(但一11~13) 但以理在這件事的應對和處理上,值得初奉獻的弟兄姊妹效法的有三點: 第一,並不直說王派定的肉食,如何如何的不潔淨、如何如何的會玷污自己,以免得罪太監長派的委辦,反而得智慧的要求素食。 第二,對神有堅定的信心,請委辦以十天為期,試一試看。但以理所走的,是信心的道路;既是神揀選的僕人,神就負他們的責任。 第三,低首下心所要求的,並非享受安逸,而是要吃素菜和喝白水。反觀今天許多的佈道家,接受邀請出外領會,下榻第一流的觀光飯店,往往是提出的基本條件,相去真不可以道理計了。 以色列人在曠野曾哭號:「他們中間的閒雜人大起貪欲的心,以色列人又哭號說:“誰給我們肉吃呢?」(民十一4)「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十一6) 神的怒氣因此便大發作,摩西一不高興,居然罷起工來:「摩西對耶和華說:“你為何苦待僕人?我為何不在你眼前蒙恩,竟把這管理百姓的重任加在我身上呢?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吃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我從哪裡得肉給這百姓吃呢?他們都向我哭號說:‘你給我們肉吃吧!’
管理這百姓的責任太重了,我獨自擔當不起。你這樣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時將我殺了,不叫我見自己的苦情。”」(民十一11~15) 這可不是忠心僕人的好榜樣。在這一段話中,充滿了「我」、「我」呀「我」的,幾乎每一句都有「我」。尤其要不得的,是摜紗帽,認為管理百姓的責任太重了,獨自擔當不起。摩西這一倦勤,便失去了恩賜:「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從以色列的長老中招聚七十個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到我這裡來,領他們到會幕前,使他們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裡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民十一16~17) 求甚麼得甚麼,這是僕人不自愛的結果。另一面,以色列人既然哭號著要吃肉,神就賜肉食給他們:「有風從耶和華那裡刮起,把鵪鶉由海面刮來,飛散在營邊和營的四圍;這邊約有一天的路程,那邊約有一天的路程,離地面約有二肘。」(民十一31) 風刮來的鵪鶉真太多了,百姓大快朵頤是足夠的,以色列人應當如何的感謝者領受才對。那知他們竟因起了貪欲之心
,居然在恩典中墮落:「百姓起來,終日終夜,並次日一整天,捕取鵪鶉,至少的也取了十賀梅珥,為自己擺列在營的四圍。」(民十一32) 雅各說的一點不錯:「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雅一15)有肉吃,百姓就不跑道路了,日以繼夜,連續兩天,捕取鵪鶉,至少的也取了十賀梅珥。十賀梅珥有多少呢?整三千斤。攜帶這樣多的鵪鶉,就算想跑道路,請問又如何能跑得動呢?「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雅一15)「肉在他們牙齒之間,尚未嚼爛,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他們發作,用最重的災殃擊殺了他們。」(民十一33) 由此可見,藐視嗎哪,貪愛肉食,便是人的罪了。回頭再說但以理等四個人罷。 「委辦便允准他們這件事,試看他們十天。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於是,委辦撤去派他們用的膳、飲的酒,給他們素菜吃。」(但一14~16) 正如主所講的:「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十九26)由於但以理等四人為神站立,有美好的見證,所以神特別的保守他們,使他們雖素食,面貌卻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俊美肥胖。委辦終於撤去派他們用的膳和飲的酒,容他們不玷污自己。 「這四個少年人,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注:“學問”原文作“智慧”)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尼布甲尼撒王預定帶進少年人來的日期滿了,太監長就把他們帶到王面前。王與他們談論,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所以留他們在王面前侍立。王考問他門一切事,就見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但一17~20) 神要使用這四個少年人,給但以理看極奧秘的異象和夢兆,所以先讓他們接受考驗,藉飲食的小事,測試他們是否忠心,有無不義。我再重複一遍主講的話:「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路十六10) 結果,這四個少年人都及格了,個個能站得住。於是,神就賜他們智慧聰明,使他們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今天,若有人要出來作工,神也必定先考驗也,成績夠才,才會差遣打發。同時,還有一點土木工程上的常識,也是大家該具備的。我們知道,架一座橋,其所預計要負荷的重量若為三頓,工程師必使其彈性增大至若干噸,或為五噸,甚至再多一點,或少一點也不一定。總而言之,其增大的幅度,有一定的比例,是則以後遇有三噸以上的載重量經過橋上,一樣的能勝任愉快。同樣,神要我們成為他合用的器皿,在給我們吃苦的考試上,必倍重於將來所能受的,是則過關以後,他日遇見
苦頭,便不覺其苦了。——李繼聖《道路真理生命》 第一章
通靈的小團契(賈玉銘) 但以理書乃是一本預言書,是一本異象的預言書,將關於外邦時代一切的大事,都用異象的預言,或預言的異象,表現於人。但以理所以素為“聖神的靈所感”,而與神靈界有密切交通,得以明白曆世歷代的奧秘事,其原因何在呢? 我們讀本書第一章,見其與三友所結合的一個屬靈的小團體,已如何具堅決的意志,高潔的品德,純篤的信仰,就可以曉然本書的由來了。所以我們讀但以理書第一章,就可以知道神之用人如何——非如此通靈之人,不能明曉如此探奧奇異的大事。 一、被擄(1:1-2) (一)被擄中的神旨 以色列人既為神的選民,他們的一切經過,當然有神的旨意。此時神興起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作了神手中的工具,神說巴比倫:“你是我爭戰的斧子和打仗的兵器。我要用你打碎列國,用你毀滅列邦”(耶51:20-24);又說:“現在我將這些地都交給我撲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列國都必照侍他”(耶27:6-8)。以色列人此時被擄到巴比倫,正是神要藉尼布甲尼撒的手懲治他們。按尼布甲尼撒的夢,所表現的金、銀、銅、鐵、泥各種政權,即包括“外邦人的日子”。歷代的外邦政權,巴比倫是一個政權,神把權柄給了他,叫他管轄列國;他的政權,既出於神,他的政權當然即與天上的政權有連系。在本書內多次稱神為天上的神,正是因為神好像表面上離棄了他的子民,不在他的子民中聞,而在天上;不過地上的外邦政權背後仍在天上的政權為主動,天上的政權即藉著地上的政權旌行在選民身上,而成全了神的旨意,全書所論,皆是彰顯神權如何施行在地上的政權中一切的經過。但以理等之被擄在外邦朝廷執政等等,莫非是神旨意中的事。 (二)被擄時之經過 按耶路撒冷被擄事,確為信史。據聖經所載尼布甲尼撒圈攻耶路撒冷,前後共有三次: 1、第一次在尼布甲尼撒元年——即猶大王約雅敬年間。據考盼仰聖經之年錄表,系在紀元前497年(普通年表為609年)。次年城失被擄,即本處所記者(王下24:1-7,耶52:1-11)。時但以理亦在被擄之中。 2、第二次在尼布甲尼撒八年——即猶大王約雅斤年間,將極多的百姓擄至巴比倫,先知以西結即此次被擄。 3、第三次在尼布甲尼撒十八年(王下24:8-17,耶52:28)——猶太王西底家年間,耶路撒冷城一井焚毀(王下25:8-17,耶52:4-l2又29-30)。 (三)被擄的原因 以色列人既為神的選民,神所以如此任憑外邦人擄掠他們,其中不無原因。 1、因希西家傲慢 當希西家因祈禱得異兆而病癒時,巴比倫王差使者,到耶路撒冷致候,藉詢病禽的奇跡。這實是希西家榮主的良機,不料希西家不但未乘此良機;且將庫內並神殿中所有的金銀與珍寶器皿等,都令巴比倫使者參觀,以致啟其貪欲之心(王下20:l-15)。以賽亞即奉神命對希西家說:“日子必到,凡你家裡所有的,並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王下20:16-17)。 2、為令聖地得安息 神曾命定以色列人當守安息年,即六年耕種,第七年安息;如此第七年有一安息年,到五十年有一大安息年(耶25:1-l5)。可惜猶太人竟曆五百年之久未遵神命,使地安息,因此神令地土荒涼,使其安息。其所以被擄七十年,正是因以色列人有七十個安息年未守,即令其被擄七十年,使猶太地得有七十年之安息。 3、以國民敬事偶像 被擄之最大原因,乃以全國敬拜偶像遠離神。按巴比倫原是事奉偶像最盛之地,有稱該處為“偶像的家”者,神任憑巴比倫王將以色列人擄去,為要叫他們厭煩偶像,覺悟偶像的虛假,可以歸向神。所以以色列人在巴比倫果有深切覺悟,自從巴比倫回國以後,即永不再犯拜偶像的罪了。 二、遇試(3-7節) 尼布甲尼撒待被擄的猶太人,本甚優隆。曾命官長,在以色列王之宗室中,揀選窖貌俊秀,學識優美的少年數人,授以迦勒底語言學識,以備侍立於朝。但以理與其三友遂當選。 (一)似為難得的機會 但以理與其三友,如此蒙巴比倫王特別優待,授以迦勒底的方言與學術;而且賜與王的膳與王的酒,以備將來侍立於朝,這不是特殊的際遇嗎?當但以理被選時,年約十四五歲,這不是一般少年人求之不得的好機會嗎? (二)確有莫大的危險 1、關於信仰的危險——按但以理與其三友,原來的名字,皆可表示他們的宗教觀念。如但以理譯即神為審判之王;其友哈拿尼亞譯即耶和華的恩賜;米沙利譯即主為至尊;亞撒利雅譯即耶和華扶助。而巴比倫王竟改但以理之名為伯提沙撒,即巴比倫神之軍;改哈拿尼亞為沙得拉,即為王友之義;改米沙利為米煞,即當拜巴比倫的煞神之意;改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即為星神之軍的意思。而且賜以王的膳,王的酒,其中難免有以色列宗教所禁戒之物,他們如果安然順受,原有信仰將不知不覺就消失了。 2、關於國族的危臉——巴比倫王給請少年如此待遇,自非好意,不過要使猶太人與巴比倫人同化,而永為巴比倫之奴隸而已。 三、決志(8節) 但以理等年紀雖輕,卻甚老成,“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這四個少年人的舉動,正可代表以色列的余民在末時災期中,仍能守道不屈的態度與精神。 (一)有堅潔的志向(8節) 這四個少年,不圖娛樂,不貪口腹,決志保守清潔,不以王的膳與王的酒自汙。如言“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 1、恐有不潔之物
按舊約種種不潔之物,如豬肉等,是不可吃的(參利11章,徒10章)。 2、或為祭偶像之物 巴比倫人所食之物,先從食物中取一份獻於偶像,表明斟所有壘獻之意。果食主膳,即不免吃祭偶像之物了(羅14:14林前8章又l0:14-23)。 3、以酒為害人之物 酒能亂人心性,聖經中每有禁戒飲酒的訓言。 4、因無心享此美物 當此國破民亡之秋,舉國同胞,或被慘殺,或被俘擄,決不肯吃喝快樂以自汙。 (二)用真理的辦法(8-13節) 四個少年人,既有此堅決的志向,究竟用何手續。以達他們的目的呢? 1、用和平的話請求(8-l0節) 四人在太監面前,用極和平的話,請求太監長試試他們,總未顯出無禮舉動。“但以理對太監長所派管理……的委辦說,‘求你試試撲人們十天……’” 2,用堅信的心進行(11-13節)言“求你試試撲人們十天,給我們素菜吃,白水喝,然後看看我們的面貌……”。這話足可以表示他們具了莫大的信心;他們信神能賜福他們。因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試試——看看”並非向神有懷疑,乃是為要取信與人,用實際經驗,證明神的可靠,且不叫所派的委辦作難。這真是有信心.也有智慧的好辦法。 (三)留美好的榜樣 但以理與三個朋友立志不吃王的膳不飲王的酒“玷污自己”;因而在外邦的朝廷大顯神榮,為萬世留了美好的榜樣。(1)是個小團契——只有三五人。(2)是個青年團契——大概不過都是十四五歲。(3)是個禱告的團契——他們的品志與行事莫非以禱告進行。(4)是個刻苦的團契——不吃王膳,不飲王酒。(5)是個信心團契——這個小團契特別可愛處,即是有信心,以信立志,以信祈禱,以信行事。(6)是個蒙恩的團契——這個小團契,實在蒙了神特恩與賜福。(7)是個榮耀神的團契——使神的名在外邦大大得了榮耀。(8)是個保障同族的團契——猶太民族藉此小團體在被擄的生活中,得了特別的優待。 詩曰:
(一) 小小團契三五青年 立志貞而且堅 素菜白水不食王膳 唯恐身靈污染 同心祈禱同立戰線 不苟安不畏難
(二) 威武不屈榮祿不貪 愛心石額鐵面 不怕遭人怒目白眼 正氣浩然可羨 封住獅口滅盡火焰 神榮憑信彰顯 四、蒙恩(14-21節) (一)於身體方面(14-16節) 但以理與其朋友,既深具信心,神亦果然照他們的信心,為他們成全。“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平常人皆以為豐美飲食,足以健壯身體,但亦有不儘然,神造人,原只賜人蔬菜果品等清淡食物(創l:28),可見清淡食物,未始不能更使人健康啊! (二)於靈才方面(17-21節) 上主不獨使但以理等身體格外豐美健壯;且特別賜以智慧。迨試驗期滿,被帶到巴比倫主面前,王與他們談論,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與其三友者。“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18-20節)。這固然由於神特別的賜福;亦未始不關係於他們的食物。究竟食清淡食品者,比飲酒食肉者之腦力,每格外清明。可見衛生之道,不可不注意。吾人醉酒嗜芋,欲得靈才發展,如何可能呢?我們的身體原是神的殿,“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l0:31)。 但以理被擄時年尚幼沖,何以有如此堅潔的志向呢?人欲通靈,究竟有何不可少的條件呢?信徒飲酒算犯罪嗎?但以理等為與神交,不貪酒食的快樂,究竟信徒的真快樂何在?真信徒能否因強權背真理呢?究竟人的真智慧與靈交,有無實際上的關係? 拒用王膳王酒(林獻羔) 第一章,論但以理與3友在巴比倫受訓,聖潔自守。1:8是本章的鑰節。 一、本章引言(1-2節) 巴比倫王的勝利。 1.猶大被擄的原因 (1)破壞律法和神與他們所立的約(賽24:1-6) (2)沒有守安息日和安息年(代下36:21,耶34:12-22)。 (3)拜偶像(耶7:24-8:3,44:20-23)。 2.“約雅敬在位第三年”(但1:1上) 約雅敬是約西亞的長子。西元前609年,他在埃及法老尼哥的扶植下,取代他弟弟約哈斯為王(王下23:34)。他是猶大第17位王。 他服事尼布甲尼撒王3年後,就背叛了他(王下24:1-2)。他多年受埃及的影響,成了大惡無道的王,不顧民眾生死。他又用聖殿的金銀來建造自己的宮室。他不聽耶利米指責(耶22:13-19)。 尼布甲尼撒出征猶大時,正是約雅敬作王第4年(耶25:1),這是照以色列人的演算法;但以理書1:1的“第三年”,是照巴比倫人的演算法:他們的國王登基滿了一年才稱元年,第二年才是在位第一年。 3.尼布甲尼撒 約雅敬第4年(西元前605年)尼布甲尼撒承父命擊退亞述和埃及聯軍(耶46:2),同年11-12月圍攻耶路撒冷。尼布甲尼撒擄了約雅敬,用銅鏈鎖著他(代36:6),帶到巴比倫;同時把殿中的金銀器皿(代下36:7,但1:2)擄去,特別是陳設餅桌上的金銀器皿(拉1:9-11,但5:2)。 把金銀器皿“帶到示拿地”(但1:2):示拿地在東邊(創11:2),即巴比倫一帶的地方,是偶像的發源地。“示拿”是驅逐或分散的意思。希伯來文叫“巴別”(創11:9),希臘文叫“巴比倫”。甯錄的帝國“是巴別……都在示拿地”(創10:8-10)。“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甯錄的妻子賽米蘭是一切拜偶像的人之母。 巴比倫是偶像的發源地,也是偶像滿布之處: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原來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創11:27-28)。相傳他拉是賣偶像的。世人所拜的偶像乃發源于巴別——巴比倫、示拿地。 巴比倫王把聖殿的器皿“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但1:2):貴重的器皿是放入廟內庫中。巴比倫有許多神,神廟有聖庫,用以收藏寶物及戰利品。巴比倫主要的假神是彼勒•米羅達Bel Merodach(耶50:2),這是希伯來文的名字,巴比倫名為瑪督Marduk,是他們的國神。 米羅達神廟是聯合神廟,高8層,最高層有金桌子。 聖殿的器皿被擄,正如士師時代約櫃被擄一樣。 “交付他手”:神許可巴比倫把聖殿器皿放入他們的神廟裡,但不許他們妄用,妄用就會國破家亡(但5:1-4,23-24,30-31)。 原來以色列地有殿而沒有廟,但從自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後,就有廟而沒有殿。 後來尼布甲尼撒父親的死訊傳來,尼布甲尼撒便從埃及返回,繼承王位。 二、四人入宮受訓(3-7節) 尼布甲撒王興辦教育事業,但聖經只記與猶太人有關的事業,其它事業不記。 1.王精選猶大少年人入宮侍立(3-5節) (1)太監學校(3節): ① 太監長一詞是用亞蘭文寫的,指皇帝的顧問,後來成了皇帝的寵臣,他們的太監不同中國的太監,中國的太監是不能生育的。波提乏是法老的“內臣”,與這裡的“太監”原文是同一字,但他有妻室(創39:1)。 ② “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宗室
”是王國的種子、王室的後代;“貴冑”就是貴族。被選入王宮服事王帝的必須是王室或貴冑的人。把他們訓練為太監(王下20:18-19,賽39:5-7)。 (2)沒有殘疾的少年人(但1:4): ① “少年人”(14-18節):百年前沒有譯作“青年”的,“少年人”就是現在的“青年人”。約瑟17歲也稱為童子(創37:2)。若年紀太小,他們就不可能“通達各樣學問……。”但以理被擄時約15-17歲。 ② “沒有殘疾”:是當祭司的條件。 ③ “相貌俊美”:但以理比3人高一等。 摩西俊美(出2:2)、大衛俊美(撒上16:12)、約瑟俊美(創39:6)、押沙龍俊美(撒下14:25)。 ④ “要教他們迦勒底的文字言語”:包括商業用語和巴比倫天文學或占星家的用語(但2:2-5,4:4,5:7,11)。 (3)“派賜王膳王酒”(但1:5):這是一個波斯字,指“分派的一份”。這是山珍海味的王膳。約雅斤被擄多年後,才提升用王膳(王下25:27-29)。 2.改新名(但1:6-7) 沒有徵求他們的同意就給改名。 改名字為要改變他們的信仰,但始終改變不了,他們仍然不侍奉巴比倫的神(3:18,28)。 原 名 名 意 新 名 名 意 但以理 神是審判者 伯提沙撒 巴勒Bel所保護的,保護王性命的 哈拿尼雅 耶和華施恩 沙得拉 巴比倫月神得拉Aku所命的 米沙利 像神的 米 煞 當拜煞神 亞撒利雅 耶和華必幫助 亞伯尼哥 尼波(星神)之僕 伯提沙撒與伯沙撒是同義字。 亞伯尼哥Abednego應為亞伯尼波Abednebo,是假神之一(賽46:1),尼波是巴比倫神巴力之子。 三、四人拒用王膳(8-16節) 前面是外邦人得權,這段是但以理等的應付。但以理書各章都是這樣分。 1.8-10節用和平的話語請求,用堅信的心進行 “但以理卻立志……”:他帶頭潔身自愛,有信心,經常禱告,有美好的榜樣。本來年輕人容易消瘦,只吃素菜更易消瘦,但他對神的信仰不改,他又不忘記為祖國禱告。 2.“不玷污自己” (1)先祭過偶像的(出34:15,申32:38)。 (2)許多食物,按以色列的律法是不潔的,例如豬肉,馬肉等(利3:17,11章,詩119:9)。 拒吃王膳王酒,山珍海味。人看他們真是傻瓜,不會享受,這是別人求之不得的。膳,能增加體力;酒,能使人快樂(人不快樂時以酒解愁)。但請注意箴言23:20,他們離俗,立志作拿細耳人(民6:1-4,但10:3)。濃酒:有力的快樂,男女戀愛有如喝濃酒;清酒:是其它的樂趣。祭司什麼酒都不喝(利10:9-10)。 (3)吃王膳與王酒表明與王聯合、結盟(但11:26): 他們拒用。但以理知道以色列人被擄是因他們違背律法,現在他必須要在真道上站穩,即使在別的事上也要謹慎。 3.太監長的允許(但1:10) 本來是不容易獲批准的,但他反求但以理的可憐。 4.對委員的請求(11-13節) 得太監長的允許後,就求委員的允許。 “素菜”、“白水”:是曠野的食物,難使人肥美。肉食才是城市食物。以色列人在曠野起欲心(出16:3,詩106:14)。“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耶穌受魔鬼的試探,第一是“食物”,耶穌得勝了。要知道,不是財物多才是蒙神賜福的。在洪水前的人也是素食的。 這是但以理的素餐(但1:12):試試10天,時間不長。這不是冒險,而是有信心。 四、敬虔的結果(17-21節) 他們不重王膳,也不重名利(5:17),但得到神賜智慧和王的厚待。 1.“這四個少年人……”(1:17上) 神賜給他們聰明知識,這是靈性方面的事。“學問”,原文作“智慧”,注意小字。請看詩篇119:98-100。 但以理獨得的是(但1:17下,21):“各樣的異像和夢兆”。他超乎眾人,他也學會了巴比倫宗教的知識。他又長壽(21節),他是敬畏神的團長、祈禱會的主席、請願的代表者。 2.王的褒榮(18-20節) (1)修學期滿了,經神考驗後,他們到王前考試(20節):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連治國策略、政治大綱,他們比一切術士勝10倍。王與他們談話,才知道他們智慧聰明無人能比。 (2)“在王前侍立”(19節下): 他們服事外邦王。前有約瑟服事埃及法老(創41:41-42)、尼希米服事亞達薛西王(尼1:1-11)、以斯拉服事亞達薛西王(拉7:11)、以斯帖作了外邦王的王后(斯2:16-18)等。 3.“但以理還在”(但1:21,這是本章的結語) “到古列王元年”:不是說那時但以理死了,只是說他“還在”。因為到古列第三年,但以理還得到啟示(10:1)。 “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本章開始說“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末了說“到古列王元年”(西元前539年他降旨讓猶太人回國,拉1:1)。古列是國際共知的人物。 但以理做了3個朝代(巴比倫、瑪代、波斯)的大臣,達60多年之久。 根基毀壞,義人還能作甚麼?(張慕皚) 末世是個政治、經濟、道德失控的時代;每天打開報紙,扭開收音機、電視機時均見到《太廿四》所描述的情景,為甚麼呢?皆因這時代的人離神愈來愈遠!一個沒有神,沒有神話語和文化的社會,是沒有根基的社會,是失去控制的社會! 檢討人類歷史,這失控的根源在那裡呢?從《徒》中我們看到,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後福音迅速傳開,當保羅決定到亞洲一帶傳福音時,聖靈禁止他,帶領他到歐洲一帶傳福音,這福音為歐洲文化建立了一個好的根基,西方文化在《聖經》的基礎上穩固發展,神恩待歐洲的文化。但後來有兩個運動,十四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將神和《聖經》建立的歐洲文化的根基拆毀。十八世紀另外一個運動,啟蒙時代,繼續將建立在《聖經》上的西方文化逐漸拆毀。到廿世紀末,又有另外一個文化大革命-後現代文化的出現。後現代文化推翻了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思想,起初西方文化以《聖經》為中心,但文藝復興時主張人的文化建立在人的理性之上,以人的理性取代了《聖經》!啟蒙時代繼續將這種以神為中心的文化根基拆毀,繼續高舉人的理性。到了後現代文化,人們發現理性是不可靠的,要將人類文化建立在人的感性及直覺上面。人類文化根基完全毀壞。「根基若毀壞,義人還能作甚麼呢?」《詩十一3》 在《但一》中,我們有了答案。我們看到,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少年朋友,在被擄到巴比倫後,從一個以神話語為中心的文化進入一個外邦世俗文化中。在這以人為中心、世俗的文化中,但以理怎樣自主,怎樣為神作見證呢?但以理的經歷給我們很好的提示,讓我們知道,在這末世怎樣為主而活!當時的但以理大概十五至十七歲,一個不夠二十歲的年青人,不但能在世俗文化中站立得住,而且大大榮耀神,將神的名向外邦的君王傳開,影響整個時代!昔日的但以理能為神作大事,願你我都能夠在這主快來時候為主作大事!在《4-7》中,尼布甲尼撒王嘗試拆毀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帶去巴比倫的文化基礎: 在教會歷史中我們看到一般有如下方法面對世俗文化: 我們要怎樣在世俗文化中為主作見證呢?在《約十七14下,18》中,我們不屬於這世界,神叫我們入世,我們要進入這世俗的世界中,但在這世俗的世界中我們不要被同化,而要在我們的信仰中站立得穩。求主幫助我們,如大海中的鮮魚,無論浸多久都不會變鹹;不要讓大海中的鹽影響到我們。但以理面對當時巴比倫的世俗文化,走耶穌基督路線,入世但不屬世,這是需要我們去思想、去學習的。 一.但以理學習在巴比倫怎樣分辨文化
少年但以理無能為力去敵對當時的文化,但也沒有用自己的信仰去遷就;他懂得去分辨甚麼是可以接受的,甚麼是一個屬神的人不可接受的!在當時的環境下他無可奈何地接受了一些東西:如, 有的教會花很多錢去裝修,而為著弟兄姊妹及傳道人的培訓,他們卻不肯去花錢投資。末世是一個注重外表,而不著重屬靈實質的,有敬虔的外貌而失去敬虔實質的時代。許多時候我們回教會聚集,但沒有真正敬拜神,有聚集,無敬拜!在教會中我們有許多工作,但不是真正的事奉,因為我們沒有用愛神、愛人的心去做。末世的教會好像老底嘉教會一樣「你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卻不知道你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三17》;境況如此可憐,竟然話自己了不起!《聖經》說是:「不冷不熱。」 在這後現代文化中,注重外表、包裝,而不注重內涵。今日我們所謂彼此尊重,彼此接納的多元文化,在香港人來講,即坐日本造的汽車去吃美國牛排,穿西裝去聽中樂團的演奏……。我們以為如此便是多元文化!求主幫助我們好像但以理一樣懂得怎樣分辨文化。 二.但以理建立美好團契生活
當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一夢,沒人能解,但以理被人推出去為王解夢,接到這差事後,但以理如《但二17-18》所言去做,第一件事是回到他的祈禱小組中去,尋求神!面對一個世俗後現代文化時,我們應該效法但以理建立美好團契的生活。團契生活有兩方面對我們的提醒: 今日在這末世時代,教會最需要的事奉是禱告的事奉,但我們發現在許多香港的眾教會中,最弱的一環就是禱告的事奉、禱告的工作。為甚麼呢?因為我們不明白甚麼是祈禱,好像昔日的門徒不明白一樣;《四福音》中常常看見耶穌基督和門徒在一起時也單獨一人祈禱,因為耶穌祈禱很長,甚至可以通霄祈禱;耶穌基督很享受祈禱生活,而門徒們如今日的我們一樣做不到。「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路十一1》莫非門徒不懂得祈禱?不!他們未跟耶穌之前,在猶太教中,在家庭中,在會堂裡都有祈禱!在這裡他們是想學,熱愛祈禱,好像耶穌基督熱愛祈禱一樣!「耶穌說:「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2》中,首先我們要與神建立一種父子、父女之關係。正如奧古斯丁說:「真實而完全的祈禱乃是愛。」當我們與神有這種愛的關係時,能建立這樣的祈禱生活方式時,教會興旺了!祈禱是沒有規條的,祈禱不是一種工作,不需要守則;祈禱就像回家一樣,祈禱如找我們所愛的父講話一樣。 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在外邦的文化中之所以能夠站立得穩,是因為他們與神和他們自己都有美好的團契,一有問題,就一起禱告。團契生活是何等甜美,好的基督徒都需要團契生活,與神有好的團契,必定與弟兄姊妹有好的團契生活,因神是按照祂的形像造人,神是個體的神,亦是群體的神!神是獨一真神,也是三位一體的神!神有永恆的愛,神造成我們不單止是個體性的,亦是群體性的;人必須有群體性的生活,所以我們重生得救之後,神放我們在教會中與弟兄姊妹有群體的生活,藉著與神與人的團契,生命能夠成長。今日因著傳統家庭制度崩潰,人不能在家庭中找到他們所需要的,所以許多教會及教會外都有小組,給人家庭中找不到的溫馨。一個單獨的基督徒是一個容易跌倒、容易犯罪的基督徒;夏娃當時墮落犯罪就是因為她單獨在一處;大衛犯罪時亦是在單獨自處時。耶穌基督當時一開始工作時即呼召十二門徒,一方面教導,另一方面常和他們同在;神的兒子來到世上作人,尚且需要十二門徒的那種團契生活,何況你和我,今日你、我都需要團契的生活! 三.但以理肯付代價,堅守原則
當但以理懂得分辨文化,界線劃清楚時,有任何越過界線的事物,他都堅守原則,一定不去做,至死不屈。但以理三個朋友面對金像,不跪拜,寧願入火窰,面對獅子坑,要但以理不祈禱,但他寧願入獅子坑。但以理堅守原則之餘,懂得有智慧地處理事物。在那時代,神能大大使用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主要是他們能為神、為真理冒生命的危險,死守原則!《聖經》中許多先賢先聖所以被神大大使用,其中主要原因亦是肯付代價;約瑟、以斯帖都是這樣。巴比倫的文化沒有同化但以理,他在當中大大被神使用,他反而用好的見證改變了巴比倫!在這末世時代,周圍的文化都敵擋神,我們是否願意死守神的立場,站在真理一方,不妥協?我們也有自己的小「巴比倫」,我們求主教我們分辨文化,為主作見證。當我們能這樣做時,神一樣能大大使用我們。 侍立與立志(黃嘉樂) 今天我特別跟大家思想但以理這位人物,我想最深入民心的莫過於第三章的記載,講述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堅毅不屈拒拜金像,甚而至甘願被扔在火窰中!這是一個美好的見證,對信仰剛強不屈的執著。另外,第六章也記載到但以理相同的行動,他因神的緣故,不畏懼王所頒的禁令如常的禱告,而被扔在獅子坑中!然而,神保守但以理及他的三位朋友。但以理書有很多不同的記載及預言值得我們去深思,因為但以理不單當時被神大大使用,使他經歷長久侍立的日子,期間也作了不少的預言。其實,但以理書後半部的預言篇幅跟啟示錄同樣論及神對永恒和末世的啟示。但以理書以這麼一句感人的話作結:「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的確,在這迷失、黑暗的世代,我們實在需要更多發光的星去引路。 但以理書第一章講述到但以理人生的開始,他如何在當時的環境侍立,立志及見證神。 (一)但以理的處境(但1:1-7) 但以理被揀選進入宮中侍立於王的面前。他年少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又得到外邦君王的垂青,能夠獲得一官半職。然而,但以理本身是以色列人的宗室及貴冑的後裔,若不是他生逢亂世,必然在祖國享受猶大貴族的生活。可是,但以理生不逢時,成為首批被尼布甲尼撒王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民之一。但以理在其生命的早期已經歷人生的變幻令他心靈受到創傷,卻又出奇地被揀選侍立於巴比倫王面前,可是,這又可能引起但以理周遭的同胞的非議。許多時候,我們身處在被支配、被管治的環境下,就如但以理要侍立於巴比倫王的面前,實非易事。他縱然擁有外在客觀的條件,但同時所承受的環境壓力亦不少。今天我們侍立在這個時代,每人都難免有唏噓的感覺!面對變幻莫測的環境,我們究竟應如何準備自己侍立在其中?但以理侍立於被擄的環境下,失去皇室後裔的光彩,人生可說並不美麗。儘管但以理在這樣的環境下,仍能活出信仰的見證,並且幫助歷代的信徒繼續堅立在神面前的岡位,那管身處被支配、被管治的環境下,以及受制於不同的聲音和壓力的情況中,都不會過著無可奈何、身不由己的生活。 (二)但以理的心志(但1:8) 本來但以理準備在皇室侍立,奉旨享用到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目的是使他更加俊美。卻在這個時候,但以理卻立志不用王之酒膳,免得玷污自己,所以要求太監長容他所求。但這樣的要求卻對他在皇宮侍立構成重大的威脅。但以理立志不用王之酒膳可能是基於以下的因素:(1)王的酒膳曾祭偶像;(2)猶太人的不潔淨條例; (3)不願與王聯合結盟。但從經文中,簡單直接地指出但以理認為用王之酒膳是玷污自己!其實各人對潔淨的標準和原則都不同,亦可能是習慣的選擇,但以理的選擇絕對是他個人對潔淨的體會。每個人都需要有人生的原則和處事態度,問題在於我們有否不斷持久去建造人生。立志最重要的目的,是嘗試將周圍的環境跟內在的環境作比較,而內裡的信念和原則要繼續掌管我們的人生,帶領我們在改變的環境中生兼具個人的特色及信念。就如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環境和地位甚至乎名字也改變了,他的外在環境雖有變遷,然內心仍堅守自己的原則和信念! 試問,在我們的人生中,還有甚麼需要堅守下去,足能保持內心的信念機制呢?但以理知道甚麼是純潔,所以他要建造純潔的生命。我曾看過〈蒙福的生命〉一書,作者形容人生就如一条船,很多人刻意塑造其外在的美觀,但當這条船要在海中航行的時候,能否抵禦風暴才是最為重要。一個造船的人必定知道船的內在平衡與建造是使它能否航行於風浪當中的一大關鍵。同樣的道理放諸於我們人生的航程中,我們內裡的建造是否足夠盛載我們面對人生的風暴?〈蒙福的生命〉這本書提醒我們如何建造生命致能享受蒙福的人生!在我們所在的處境中,如何回應不同的思想及不利於我們的事情呢?但以理的潔淨告訴我們要清除玷污之物,立志的決心實在有內心重整的機能。我相信但以理必定經過很多不同的思想,才能立志決定提出不用王的酒膳的要求。弟兄姊妹,我們的人生也實在需要這種內在的建立。聖經教導我們要過聖潔的生活,而聖潔的觀念在於從敬畏神的原則出發而作出決定。我們既然蒙神所召,所以神在我們的生命中擁有主權,我們願意按照神的旨意生活,這就是聖潔最重要的內涵。若果神在我們的生活中掌權,我們便懂得如何作出抉擇,但以理立志讓神帶領他的人生,因此他一生最大的見證就是讓世人知道神在人的國中掌權,無論歷史如何變遷、權力如何交替,神仍在掌權! (三)但以理的見證(但1:9-12) 一個人在立志後所需面對的環境,仍然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太監長並不充許但以理所提出的要求,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失去志向,他轉向要求委辦給他十天吃素菜和喝白水的建議,在這樣的情況下,但以理才有機會不用王的酒膳。環境依舊不在但以理的掌握中,人仍需要用不同的智慧去回應困難的環境。弟兄姊妹,今天我們也在試驗對神的信心,求主幫助我們在神的面前勇敢的將信心放在現實生活中,讓我們好能經歷和體會神的工作。信仰是需要體驗神的作為。 但以理繼續體會神的眷祐和祝福,縱使昔日他被擄到巴比倫,本以為人生一片的灰暗,神卻使他有機會侍立在王的面前,當時他經歷信仰上的衝激,而他在繼續持守信仰的過程中又再經歷難處,但卻蒙神保守。十天過後,但以理更加肥胖和俊美,實在令人發出讚美神的聲音。此外,神繼續裝備但以理,在各樣文字學問、聰明知識、解釋異象和夢兆的能力都加給但以理,使他能在王面前侍立並且勝人一籌。但以理侍立於尼布甲尼撒王面前直至古列王元年,他的人生是長久侍立的見證,見證了神的信實和憐憫!讓猶太人在古列王元年歸回故土。侍立的見證是對生命不斷的塑造,就算是改朝換代都能繼續持守到底。這是內在生命建造的重要秘訣,我們如何建立人生,以致我們能夠長久站立,見證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信實。〈蒙福的生命〉的作者提出如要建造內在生命,使它成為蒙福的生命,就先想想自己希望成為一個怎麼樣的老年人,他提出了以下十點: (1)感恩;(2)對年輕人的成就感到十分有興趣;(3)保持思想精明和敏捷;(4)宏觀的角度;(5)永不言退;(6)深愛自己的太太;(7)品格溫柔和充滿憐恤;(8)不會死抓著架構的權力;(9)祈禱;(10)無懼死亡。我相信要建造自己內在的生命,需要有遠大的眼光去觀望我們的人生。 今天我們要侍立在這個時代中,成為一個發光的見證。盼望我們在新的一年,能學習但以理成為智慧人,使多人歸義,有內在生命的質素,能夠長久侍立,成為神在我們生命掌權的見證。 新局面(華勒斯) 新局面所引起的神學與作法問題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 路撒冷,將城圍困。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 幾分交付他手。」(一1、2a) 當這件事發生之後,大部分猶太人不得不改變他們對神的作為的觀念。他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神將如何在人類歷史中成就他的旨意,實現她對他們的應許。過去他們的想法大有偏差,因為過於自我中心,以致曲解了神的話。按照他們的解釋,聖經和傳統似乎都指出,神為他們國家所訂的計畫,必定是按照一些原則進行:大衛家的王朝必將延續,絕不中斷,直到那榮耀的「第二位大衛」——就是大衛的後裔,神所應許的彌賽亞——出現,坐在猶大國的寶座上。在他的帶領下,以色列人將經歷得勝與富足,成為一個偉大新世界的中心,而全世界都將飽享和平與豐盛。直到那日為止,聖城耶路撒冷和其中的聖殿,都將屹立不搖,毫不受侵犯,正如大衛與所羅門王的偉大時代一般。這一點是神要成就他應許的憑證。 因此,當事實完全出乎所料,那不可侵犯的聖城與聖殿竟然被毀,他們實在很難接受這事實。他們很難承認,神所訂的計畫中不僅有榮耀,還包括恥辱;不僅有安全與富足,也包括放逐與羞愧。神真的會用外邦人(像尼布甲尼撒)作器皿,來管教他們嗎?當他們落入巴比倫王殘暴的手中時,難道同時也是在神的手中嗎? 他們尤其無法忍受聖殿被毀、聖器蒙汙的事件。他們曾在聖殿中恭敬膜拜,相信並且感受到神就在那裡。而那些器皿更是完全為聖事而用的。許多傳說警告他們,任何人只要用不聖潔的手摸這些器皿,立刻會遭到可怕的報應。但是現在,一位外邦的君王竟敢這樣作,而神卻毫不吭氣! 他們需要一種新的神學來解釋現況。而要想通這個問題,過程十分緩慢,需要深刻的自省和長期的辯論。但以理書帶我們進到當時的情況,看他們如何面對問題,如何尋索解答。除了神學問題之外,作法也是個嚴重的問題。他們現在成了一小群少數民族,居住在異地,有時面對逼迫,有時尚能安居。但無論如何,對他們的文化和信仰而言,周圍的環境與家鄉的差距極大。有一位在英國某城專向移民傳福音的牧師說,這些人最基本的問題是:我們怎能適應環境,又不被他所同化? 雖然身在巴比倫,但因為他們是神的選民,他們絕不容自己忘記神對未來的應許。這應許首先賜給了亞伯拉罕,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屢被提起,並且不斷充實。這些應許保證他們能以迦南地為業,在那裡他們要為永生神造一座聖城與聖殿;他們的王朝至終將出現一位聖王;他們要蒙福,並且成為地上萬國的祝福。對國家前途的信心,造成他們的向心力,使他們自覺與其他各國不同。但現在,這種遠景如何才能實現?在尼布甲尼撒王的統治下,在世局動盪不安的景況中,在世界歷史的新潮流衝激下,他如何能實現?對亞伯拉罕和列祖的應許,現在究竟算不算數?他們已經連根帶土從「應許之地」被拔出來了。現在這一民族四散在遙遠的列國中,繼續持守過去的傳統觀念,忠於列祖所常聽見的呼召,是否還有價值呢?他們敢不敢期望出埃及的神跡再現,使他們在有生之年離開巴比倫,返回故土? 尼布甲尼撒一一仁政與專制 但以理書一開始就非常樂觀。作者確信,當神的子民被交在尼布甲尼撒的手中後,這位王的每一個心思、意念,每一種計畫、命令,都緊緊的在神的掌握之中。這位王的興起,是要保存以色列,而不是毀滅以色列。「他就把這器皿帶到示拿地,收入他神的廟裡,放在他神的庫中」(第二節)這句話暗示了神的眷顧。尼布甲尼撒很可以毀掉或羞辱這些器皿(正如他惡貫滿盈的繼承人所為),但是他的決定卻對神的子民有利,為他們待實現的遠景有所保存。這乃是由於神的保守。他以後所有的決定也都是如此。但以理書前四章的主題之一,是顯明神如何謹慎地掌管尼布甲尼撒,引導他的決定,勝過他的愚昧,賜給他異象和異夢,在他不願合作時使他失去理性,當他悔改時再賜他清醒的頭腦。 當他「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胄中,帶進幾個人來」(一3),為要設立學校,教導這些年輕的以色列人「迦勒底的文學言語」(一4),我們發現這個人的政策和觀點都有了改變。我們可以想像,他原是個好戰者,此刻卻誠心想改變自己,以和平來統禦。他的戰爭顯出他敗壞的一面,他的部屬亦然。凡他領兵所到之處,軍隊都大肆破壞;焚燒房屋城市、拆毀宮殿廟宇;奸殺擄掠,無所不為。俘虜就像牲畜般,一批批被帶到巴比倫京城。 但若戰爭是他的一面表現,和平則是他的另一面表現。和平時刻的責任,顯出他複雜個性的另一層面。巴比倫京城必須重新規劃;其中的人民必須重新組合,成為一個偉大的新社會,較諸那些被他輕易征服的社會更好、更穩定,甚至超過古今任何時代。他毫不猶疑地接受了這些挑戰。但以理書中所描述的尼布甲尼撒,是一位喜愛建設的人,而不是專事毀壞的人。本書的前幾章記載,他如何逐漸成為一位政治家,不僅聰明、也稱穩健,辦事精明、且有遠見。此刻,他正認真地想要改善俘虜的景況,使他們有所發展。他要設法利用他所征服之人的社會價值與人性價值,因為他看得出,這些被帶到巴比倫平原及諸城的「人才」,潛力極大。他的計畫不僅是要讓被擄之民受到巴比倫文化的薰陶、栽培及同化,也要盡可能將世界文化的精華吸收至巴比倫中。譬如,他挑出一些青年,「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學問、知識聰明俱備,足能侍立在王宮裡」(一4),這些人能增添巴比倫政權的高貴氣質,並提高行政效率。若派到各省去,也能提升地方文化的水準。 因此,他在王宮旁設立「希伯來人大學」的決定,不啻是一項仁政,也是有智慧的作法。他錄取了一些希伯來青年,以三年的課程教他們巴比倫的智慧、文化和國事。他不是以暴力手段強迫徵召他們入學,而是藉強調這件事的各種利益和展望,來吸引他們;伙食是「王的膳和酒」,將來的工作是成為王的親信等,不過是該所大學草案中的幾個例子。像這種大學,當時的「自由人」若能入學,必定也雀躍不已。 當然,本書的作者並沒有掩飾尼布甲尼撒王的本相。他仍是一位專制者,他的統治中不免殘暴。但是這些現象不無理由可尋。第二章中記載,他落入不可理喻的暴怒中,恐嚇著要施暴刑;但這是因為他當時心理上受壓太重,暴露了他對自我缺乏把握的個性。第三章描述他執法嚴厲,無法容忍持異議者;這是因為在他的時代,沒有所謂「自由思想」、「容忍主義」,並且他的國家素來靠獨裁老統治眾多百姓,因此在政治局勢隱伏危機時,他必須以鐵腕加以控制。他深信「殺一儆百」之效,少數唱反調者必須剪除。第四章描述他想到自己建造巴比倫城,是何等奇妙的豐功偉業,強烈的自負令他狂傲不已;但為這一次錯誤,他付出很大的代價。我們看見,在他一生的末期,他成了一位謙卑、懺悔、敬畏神的人。不僅如此,第二章所記神賜給他的夢,評斷他的王朝貴如精金(二37、38),較諸後來的中東各個王朝,品質高出許多。 因此,當我們讀本書時,應當視他為一位仁慈的專制者,而非一位暴君。他自認非常清楚如何造福百姓,他對帝國的野心常與關懷百姓的熱心混為一談,而後者無異將前者「聖化」了。他所關注的,常常是如何使百姓分享利益,而不是單單炫耀一己的權柄。 讀完全卷書,我們對這位君王在世上所作實驗的結果,不禁扼腕,因為結局非常可悲。他的繼承者是個糊塗人,畢生浪費前人所積蓄的、拆毀前人所建樹的。他的王朝被品質更差的王朝取代。雖然本卷書中對他不無好評,但「巴比倫」一名竟成為狂傲的敵基督大城的別名,在末世將引誘列國列民,使他們結合起來,在她虛假的豔姿掩蔽之下,與卑賤、可憎、註定滅亡之物行淫(啟十六17一十八24)。 然而本書的前幾章要我們瞭解,在尼布甲尼撒王的統治之下,這些青年雖然身處異邦,但眼前卻擺著「前程光明」的承諾;他們的領袖,從人的標準來看,是一位具備許多偉大特色的政治家。 實際問題——合作或退縮? 我們可以想像這些被擄的人如何面對當時的情況。尼布甲尼撒王提出了對他們的計畫,他們必須作個決定。大部分人都準備安定在新巴比倫城,舒服地定居,不再反抗。很可能有些人會辯稱,有失才有得,因此放棄自己的國籍,才能對這新興的偉大世界聯邦有最高的貢獻。他們既在巴比倫,就應該忘記錫安,這樣才能使世界得益。何況據他們個人的觀察,在巴比倫生活所能有的物質享受,是從前在猶太人環境中無法想像的。因此,當他們聽說尼布甲尼撒王設立大學,要招收學生,我們不難想像,他們如何努力為自己的孩子爭取一席,並且早已為他們取了巴比倫的新名。他們拋棄了猶太人特殊的禁忌,如「可吃與不可吃食物之分」等。他們認為,時代前進得很快,因此他們也應當快快地跟著時代走。 然而,必定也會有一些人的反應強烈,走到另一極端。以色列歷史中不斷會有類似利甲族(參耶三十五)、奮銳黨或法利賽等分子(參太十五1,二十三13—26),赤誠忠心,刻板地遵守過去的傳統,甚至細微末節亦不稍變;對於任何改變,即使只是文化方面的改變,亦莫不深深存疑;他們永遠是第一個不向巴力屈膝的人。被擄之人中必然也有這一類人。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絕對堅持不可與巴比倫人在任何事上攜手合作。他們不斷留意巴比倫的動靜,任何要使雙方聯合的行動,他們都視之為罪惡的引誘。他們覺得尼布甲尼撒的德政——栽培領袖的計畫、文化交流的計畫,以他的政權統一並造福各種民族的計畫,對他們的危險性更大,比從前他們祖宗在埃及法老的暴政之下的危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作法中含著一種精神,與他們立國的精神衝突。透過誘惑的手法,這種方式對他們的破壞,比尼羅河畔的鞭打與苦工更有效。他們寧可過那種生活,而不願活在這個時代。這種觀點從他們後期的詩中充分表明出來: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 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我們把琴 掛在那裡的柳樹上。 因為在那裡, 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 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 「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 我們怎能在外邦 唱耶和華的歌呢?
(詩一三七1—4) 被擄的人中還有另一些人,覺得這種態度未免太過極端。這些人深受先知耶利米一封信的影響,這封信是他們被擄之後不久,耶利米寫給他們的。但以理便是這些人中的一位。那封信中說: 「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吃其中所產 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 人,生兒養女,在那裡生養眾多,不至減少。我所使你們 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 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耶二十九5 一7) 這一番話究竟是什麼意思?顯然耶利米不是要他們數典忘祖,不再顧念神對他們民族遠景的應許,拋棄他們民族的特色。對於抹煞他們信仰的事,耶利米比任何人更不能容忍。他毫不妥協的作風,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的看法應該是要他們設法安居在巴比倫,預備等待相當年日;在其政治制度、文化風氣中採取合作態度;在各方面表現優異、爭取獎賞,作忠誠的公民;但同時維持與列祖之神的關係,將他們信仰的獨特性完整地保留下來。 真以色列的守護者 但以理書中記下了幾位青年的名字,因為他們找到了一條途徑,可以將耶利米的勸告實行出來:一方面定居下來,與巴比倫政權合作,一方面仍舊對列祖所傳留的信仰忠誠不貳。他們是「猶太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一6)。 他們似乎都不是專事宗教事務的人。以這些人為代表的一般信仰潮流,不見祭司的角色,甚至也沒有先知出現。從前的崇拜、祭祀等制度都遭摧毀了。我們知道,在被擄期間仍然有些先知繼續教導、傳信息。當然,他們很可能仍然倚靠一些能教導神話語的教師,因為這些人曾經受過先知或祭司的傳統訓練。然而但以理書提醒我們,信仰所以能夠持續,不是靠神職人員或組織體系是否存留,而是要看一般信徒是否仍然有真實的信心與見證。 從這幾位青年的見證中可以看出,當時必定有某種形式的公眾崇拜和教導。但以理書前三章的記載,表明他們已有某種聚會。幾個信徒聚在一起,形成「小組」,一起討論、禱告。研經,並一同作決定,從而得到力量。這一點能解釋為什麼他們在必須站出來作見證時,能如此堅定。任何人若要持守活潑的信心、持續強有力的生活見證,若不藉著與一群信徒相交,從其中得著力量、智慧與關懷,就幾乎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兩三個人,就能形成一個帶出能力的小組。當大衛逃離掃羅,在曠野孤單藏匿時,他的轉捩點是「掃羅的兒子約拿單起身,往那樹林裡去見大衛,使他倚靠神得以堅固」(撒上二十三16)。但以理也曾有一次倚靠朋友們的勇氣與代禱(二17—18)。 本書也清楚記載,這些信徒有時會在孤立的狀況中。他們一生中有不少時刻,必須自己單獨在神面前作重大決定,單獨挑起責任來。但以理本人無論在政治鬥爭、崇拜習慣或個人經歷等事上,常常孤軍奮戰,並無人相伴(五13—17,六10一23)。當他獨自一人禱告時,發現神的能力與赦免的恩典都臨到他(九20—23,十10—21,十18)。他所以能夠與神如此交通,全是因為平日不間斷個人的禱告生活之故;對他而言,這樣的靈修生活是非常實際的(六10、11)。 但以理書給我們一個印象:在信仰方面,最能影響這些被擄之人的,就是「藉神的話操練靈修生活與道德生活」。他們發現無論是個人或小組,只要他們回到神的律法中,研讀、默想並且盡心盡意遵行,他們與神的關係就進入了一種新的層面,更具體、更真實。其實神賜律法給他們的目的就在此。在神嚴厲刑罰他們國家之際,這些被擄的人能夠回到律法中,無異代表了其中一些人對神的一些皈依。 只是這件事需要操練才成。但以理的信仰所以如此堅固,是因為堅守靈修的習慣。他對律法的認真與執著,成了自己蒙福的途徑。 從整卷書看來,但以理在好幾方面都非常傑出。他的異夢和對未來的異象,使他令人難忘。後代研讀聖經的人從其中得到無數的靈感和指引。他在當代政治舞臺上所表現的智慧與老練,使我們不得不將他與約瑟同列,視為歷史上少有的「智慧人」。他虔誠的信仰、正直的行為及對傳統的執著,都是了不起的榜樣。而從前四章看來,他顯然也是一群重要人士的領袖。這些人下定決心不妥協,以簡單、安靜、但堅定的行動,表明他們維護信仰與傳統的決心。他們為自己的民族存留了一批餘民,使信仰的獨特性與活力,在以後的幾代中仍能持續不已。本卷書亦隱示,他的這個角色非常重要,使真正的信仰在極大的試煉中得以保存。 雖然當時勇敢站出來的人共有四位,但他們顯然是在這一位傑出的領袖帶領之下,因此但以理仍可算是位孤身挺立的巨人。他能如此出眾、如此有影響力,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作任何決定之前,他只求明白神的意旨,堅拒妥協。換了其他人,若地位像他一般,恐怕常為求自保、情願屈就。今日我們豈不也面對同樣的挑戰?我們究竟是要讓環境牽著團團轉,還是要挑起責任、改變環境?我們生活的方向究竟是被社會、社區、甚至教會的風尚所左右,還是個人向神負責?我們每一個人豈不都有一份別人無法取代的重責,就是親自聆聽神的聲音,按照她的心意來作計畫、下決定,而不去打聽別人的計畫如何、決定如何?亞伯拉罕曾經如何行,摩西亦然。以利亞的時代,雖然另有七千人與他的想法相同,但他也必須單獨作決定(王上十七1,十九10、18)。約書亞在那篇偉大的講論中,也以這一點作結論,向每一位聽眾發出挑戰:「你們……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二十四 15)。 舊約中不斷以教訓和榜樣來呼召我們堅定站穩,縱使他人都妥協或流失,我們仍應當堅立不移(詩一)。新約嚴厲的警告我們,不可隨從世界、與之妥協(羅十二2),正如舊約警告我們不可隨眾行惡一般(出二十三2)。我們永不可忘記,耶穌本人在當代也曾站出來,不與時人的作風妥協,因此吸引了一群人與她同行。這個模式在但以理生平中已經出現過了。 是接受也是拒絕 但以理和他的朋友把握住機會,在尼布甲尼撒王為他們開辦的學校中學習。前面我們已經說明,他們的態度是合作而不妥協。也就是說,對巴比倫生活帶來的挑戰與邀請,他們的回應是:好,我們接受。這種態度很實際,因這環境中需要神子民的行動、見證與愛心。他們的心態相當寬廣,甚至不拒絕別人加以巴比倫之名,取代他們的本名(一7)。他們願意承擔異邦政權中的重要職務(一19,二49)。但以理在極成功時,甚至沒有拒絕接受尼布甲尼撒王所獻的香——這個舉動似已頗有崇拜的意味(二46)。 他們雖然作了這些讓步,但同時也持守住一種「分別」的精神,以至他們可以隨時清楚、大聲地說:「不!」無論代價如何(三18,六10)。外表上他們似乎全然投入當地的生活與文化,但骨子裡,他們仍保持局外人的態度。他們內心中堅認自己徹底屬於另一個國家,不是巴比倫,這一點他們絕不放棄。他們更不間斷聚在一起研讀聖經、禱告,求神讓他們也能與祖國的先王、先知和智慧人一般,明白神曾賜給他們國家的異象和希望。因他們的儆醒尋求,神的話時常以奇妙的能力臨到他們。他們操練自己的生命與思想,力求能不斷聽明神所要向他們說的話,不被周圍各種聲音所掩蓋。他們在尼布甲尼撒王的學校受教育的目的,當然是希望能「在王面前侍立」(一5、19),但他們決心在工作時不以巴比倫人自視,而以奉獻的以色列人自居。因此,他們一方固定居在巴比倫,一方面內心清楚知道,他們所當盡的責任、所將遇的試探,並不是出於尼布甲尼撒王,而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所給他們的試煉;他們是屬他的,他們要事奉他、愛她,過於一切。他們深深相信,祖國的前途,以及世界各國的前途,全賴他們此刻是否能分別為聖,以至將來得以穿越荒漠,歸回耶路撒冷,將國家重建起來。 因此,他們願意在巴比倫服務,建設社會、塑造歷史,但絕不以巴比倫的前途取代自己國家的前途。他們願意為尼布甲尼撒王效力,但絕不削減自己對列祖之神的獻身之忱。他們發現合作並非不可能,甚至也不頂困難,與順服神的話之心並不常發生衝突。他們甚至也能享受巴比倫生活。但他們的心中常有準備,一旦巴比倫的要求與神國的要求互相衝突,他們立刻能對巴比倫說:「不!」即使他們說話的態度很禮貌,但答案是絕對而清楚的。 第一次衝突 但以理書前幾章中記載了幾次令人難忘的事件。我們看見他們在眾人面前清楚地說:「不!」這些經歷極富戲劇性。其中三位面對被扔進火窯的威脅,仍然堅定地拒絕向尼布甲尼撒王的金像下拜(三16—18)。但以理西對被扔進獅子坑的威脅,仍然不停止向他的神禱告(六10)。其實,他們不妥協的原則更早以前已經表明出來了。那一次是在相當平淡的情況下發生的,地點在太監長的辦公室(太監長的工作似乎類似今日大學的校長或教務主任)。他們當時作的決定,也需要極度的勇氣;他們的生命所面對的危險,並不亞於後來那些較戲劇化的經歷。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若他們沒有作這第一個決定,後來就不會有不畏火窯與獅子坑的表現。從整本聖經看來,但以理不吃王膳的決定,與亞伯拉罕決定順服神的話離開家鄉(創十二1—5),或摩西荊棘火焰前決定接受領導自己的同胞出埃及的使命(出三1—10),重要性相同。這三個偉大的決定,都同樣基於內心深處的確據,且孕育了前途的方向。 但以理與亞施毗拿的談話雖然平淡無奇,但他仍是在神的靈感動、帶領之下;與以色列偉大先祖在歷史的轉機時刻,所受到的靈感與帶領並無二致。當他預備以忠誠、恒忍的態度,獻身於擺在面前的平穩事業時,這種聖靈的感動也不斷與他同在。正因為他是個凡人,他惟一的秘訣不過是順服與忠誠,因此他能成為後人的榜樣,與靈感的泉源。 問題的癥結與界線的劃分 在但以理的時代,他們中間的領袖所面對的危機,是整個民族可能會被周圍的習俗同化,以至完全顛倒歷史的方向,失去了神當初設立這個國家的目的。因此,那些地位與但以理相同,想法也和他相近的人,覺得必須要劃定某一條界線,站定某一種立場,否則他們無法存清潔的良心來事奉神。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必須清楚訂出一些信仰與行為的準則;而個人是否固守這些準則,就成了良心的考驗。但以理可能沒有想到,他們的抉擇對本國傳統的保存,竟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問題是:界線應該劃在什麼地方?那些可以通融,那些不可以?但以理認為,在被擄的情況下,傳統的飲食規條不可以妥協。也許他覺得,放棄飲食的規條,無異是為婚姻、信仰與金錢的妥協開路。無論如何,在這個關鍵時刻,他覺得他的國家所以存在的特殊性,必須藉著一種明顯的行動區分出來。因此,他以這個行動作為良心和信仰的告白。他相信,忠心遵守外面的規條非常重要,因為人裡面真正的情形常會靠賴外面的表現,兩者間的關係十分微妙。 「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監長容他不玷污自己」(一8)。這個要求聽起來似乎有迷信的意味。吃喝之事怎能帶來什麼玷污呢?這個要求是否太律法化了?耶穌豈不是責備過這種觀點?她曾說:「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可七15)。 但是在某些狀況下,一些本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可能會變成絕頂重要的事。戴一個小徽章、敬一個禮、唱一首解放短歌——無論詞調多簡陋,都可能引發一次抗暴行動,或激起一場瘋狂的暴動。而在神的安排與祝福之下,一些微不足道的動作,如信徒分領聖餐的餅與酒,或用一點水表明洗禮等,都成了極具意義與能力的行動。在被擄的情況之中,但以理覺得,惟有堅定地持守律法,才能阻止隨流而去的風潮。雖然所堅持的事,換了別種狀況,或許會令人覺得是件無關痛癢的芝麻小事,但此時此地,他們卻非堅守不可。 但以理所注意的,是自己不被「玷污」。這不是說,他真以為吃了律法所禁止的食物,身體就會被他污染,靈魂也同樣會被玷污。他的想法並非如此。他乃是相信,信靠神和她的赦免之恩,能使他得到潔淨。這種潔淨使他能脫離周圍拜偶像的習俗,以及其中敗壞的風尚。這種潔淨乃是呼召他過一種不同的生活,有更新活力的生活。遵守飲食的規條和其他傳統規矩,使他與人有別,這就是他內心得著潔淨的標幟。若他一旦在這些規條上妥協,除去了這些護守他內心態度的外在記號,很可能他會再讓步,至終被那些他想要脫離的習俗所滲透,以致不再能成為一個專為神所用的器皿。 今天的榜樣? 當安提奧古斯·伊庇凡尼斯在主前第二世紀大大逼迫猶太人的時候,但以理在這件事上的態度,成了許多忠心猶太人的榜樣。安提奧古斯發現,他若要成功地摧毀猶太社團的獨特性,將他們融入希臘文化,就必須強迫他們放棄那些與眾人有別的習俗,其中之一就是特殊的飲食規條。為了要粉碎猶太人的抵抗,他頒佈法律,宣告猶太人宗教規條中對飲食的禁忌是違法的,並且勒令他們要按照一般人的習俗進食。這件事演變成信仰的考驗,一個人是否忠於猶太人的傳統,就看他是否願意為保存他而戰鬥、犧牲。當時的記載告訴我們,許多猶太人拒絕「玷污自己」,寧可死也不願妥協。許多學者甚至認為,但以理書是這個時候寫成的,作者乃是當時一些忠誠之士的圈內人物,為要鼓動反安提奧古斯的運動而寫此書。 今日西方世界許多地方的狀況,正像但以理當日所面對的局面。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看見周圍世界急速改變信仰和道德習俗,內心所受的衝激必然也與但以理相似。時代潮流的勢力何等巨大,除非緊緊持守另一種觀點,否則任何人都不免被他吞噬。當然,我們應當有所改變,不能總保持一個世紀以前的老樣子,但是時代潮流改變的方向,往往與基督徒的原則相反;隨他而行,我們就會失去見證的能力,不能再清楚傳講我們所信的神是怎樣的一位、福音是什麼、生命的意義為何。 因此,當周圍的情況使我們必須有所改變時,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應當在那裡劃界線,能說「不!」並且站穩立場。雖然對我們基督徒而言,信仰告白的焦點問題不再像但以理時代,是吃喝的問題,但是被擄之人所感受到的「玷污」問題,我們仍然會遇到,因為總有一些事可能會「玷污」我們。基督的生、死和教訓,目的就在潔淨人類,使他們脫離那些敗壞個人靈魂、污染團體生活的惡俗。他親自要求門徒,務要除盡那些會玷污他們心靈的態度和習慣: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 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 砍下來丟掉。寧可丟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身下入地 獄。」(太五29、30) 耶穌在這些話中所指出的問題,新約書信也一再反覆提醒我們。警告我們不要忘記自己已得潔淨(參林前六9—11;彼後一5—9),記得「惡要厭惡」(羅十二9)。為了鼓勵我們、警告我們,新約中指出,十字架是他所付的代價,為使我們得潔淨、完全。 目前,「任意而為」的風氣正橫掃我們的社會,道德與靈性狀況正急劇改變。我們若不留意,而與社會的尺度妥協,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對我們就毫無用處,她的要求也無異成了我們的耳邊風。新時代的精神常常並不與基督相合。我們必然會到一個地步,覺得基督為我們死、潔淨我們,乃是要我們不被當前的這種生活所玷污;我們不可能隨流而行同時又向神忠誠。由此看來,無論是政治活動、娛樂活動、出版事業、新聞傳播等,都必然有些「污穢」,是我們不能碰的,以免被玷污。此外,生命中有許多健康、美好的事——歷代以來都帶給人無窮益處的事,例如婚姻與家庭生活等,必須靠我們劃出界線,學會響應「不!」的宣告,才能保存下來。我們絕不能輕忽神要我們所站立場的重要性。當但以理平靜地決定說「不!」時,他沒有料到這個決定的影響力如此重大,使他整個國家再度轉向神,得回事奉神的真正地位。立誓與請願 我們必須注意,這件事能帶到一位負責人面前,以令人心服的方式表達,並且最後達到百分之百的效果,乃是因為但以理已經立了誓願,決心無論如何不改變這個原則。聖經中說,但以理「立志」(一8)在這件事上絕不妥協。因此,但以理的決定絕不是一時興起,想到就作的決定。 他採取的步驟,是經過詳細思考,在神的靈的光照下作成的決定。我們相信,他必定是用心思與心靈禱告,尋求神的引導,要明白如何在當代將信仰活出來。他得到一些結論,相信自己的禱告已蒙垂聽,並立下重誓,約束自己持守這個決定。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他在立下誓願時,可能深深體會到某種靈裡的經歷。無論如何,他決定自己必須在這件事上堅持原則。這個決定非常重大,絕不是在問題提出的當時,憑一時的靈感就能作的決定。他乃是按照他自己所定的時間、地點,主動提出這件事,講明他的信念,說明他將如何行。這樣作需要非常的勇氣。若他不是已經立下誓願,可能無法鼓起這麼大的勇氣。 他的榜樣激發我們再度思想,在神面前立誓、按照原則行事的價值。過去我們可能輕看這一類事,而強調真實生活中倫理的複雜性,認為有時「照原則而行」不太可能。當然,上一代所傳給我們的倫理觀,常需要檢討,有時甚至應該拋棄;在我們人生旅程中,每一件事情臨到時,我們也應該考慮事情的各方面,再決定如何處理。但即使如此,我們所認定的一些原則、定規,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我們對人生的態度十分認真,就必然會遇見需要立誓的時刻。 我們也必須注意,但以理向亞施毗拿提出這個問題時,是何等溫和、有禮、又有力。他選擇了適當的地點、時間,並且以智慧和手腕說服對方(一8—16)。他沒有使人懷疑他是要改變督察者的看法。他所要求的,只是希望對方諒解,他的請求是基於信仰和傳統的巨大力量。聖經中似乎暗示,他甚至懇求對方「憐憫」(一9)。他哀求對方給他受試驗的機會。他以安靜而謙卑的態度這樣作,而神就補足了這事最後所需要的幾筆。 當然,他並沒有太多方式可以採用。那個時代想要表達意見的人,不能手持招牌、滿街遊行,或在眾所矚目之處躺下以示抗議。那個時代沒有人敢想像竟然可以攻訐掌權者。但是但以理的故事似乎隱示,當一個人自知有理,儘量要表明見證,且以合理、有禮的方式陳明自己的看法,他就是走在真智慧的道中,並且給神留了空處,讓她能進入那件事,完成她的旨意。 神掌管 但以理書不是只講一小群人如何在異邦惡俗中,站出來作見證的事。本書乃是要說明神自己如何在那種環境中工作。他如何介入人的生活和環境(無論那人是否相信神);在各樣事情似乎都不合她的旨意時,她如何介入,改變諸事,成就他的旨意;她如何隨己意造成毀滅與死亡,又如何隨己意帶來復興與復活(參二20—22,三28,六26、27)。 本書的作者特別注意神在人內心的工作。他能很微妙、神奇地在人的心思、感覺中工作,改變他們的思想、感受和計畫——因而改變歷史。無論他們是在清醒時刻;或是在睡夢中,在她看都一樣。神能在人的潛意識裡大顯能力,正如他能在他們的思想中工作一般;他能使他們作異夢、見異象,以至深深影響他們的決定和命運(參二1,四5)。 但是她多半是在人清醒的頭腦中工作,加添他們新的想法、巧妙地引導他們的喜好。她工作的時機,有時是趁他們獨自尋思生命和歷史的時刻,有時是在他們的禱告中,有時是在他們與人面談時,有時是在會議的決定中,也有時是在進行某一件事時。他不僅掌握獅子的口,更掌握人的思想,藉此他掌管了人類的歷史!(一19,二25—46,三24—30,六22 )。 因此,神使在巴比倫所發生的諸事都對神的子民有益,並且符合她的計畫。他沒有藉一次奇妙的行動來干預歷史,而是藉巴比倫政府例常進行的各項決定,來掌握整個局勢。「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受憐憫。……委辦便允准他們這件事」(一9、14) 當然,但以理書所見證的神,也能在物質界行奇妙的事:火不能燒傷那三位青年殉道者(三24—26)。而本章中也有一件同樣奇妙的神跡:「過了十天,見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一15)。 但是,這一類奇妙的物質方面的神跡,只是一種表記,要讓我們知道,在人所作各樣事的背後,神正在行許多奇妙的神跡奇事。當巴比倫的官員們喝著上午茶、開各種會議時,神在工作;當這些年輕的學生甘冒前途的危險,定意在政治與道德上站穩立場時,神也在工作。但以理能決心說:「不!」也是一個神跡,這件事的奇妙並不亞於他在獅子坑中被保全之事。正如耶穌所說:「神的國來到,不是憑眼睛就能觀察出的」(路十七20,新譯)。 本章結束時,提到但以理的壽命很長:「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一21)。在聖殿被毀、大衛王朝傾覆之後,但以理成了神子民所存留之物的代表。雖然外在的事物都被擊潰了,但那些仰望神和他的應許、遵守他律法的人永不會被毀滅。而這一位人物的壽命,能超越巴比倫和瑪代帝國,歷經兩三個朝代仍不滅。 人在江湖神掌權(一章1~21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基督徒常覺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許在教會中很敬虔,然而在社會、在職場上面對一些與真理抵觸的矛盾時,我們常常妥協了。當我們讀但以理書時,我們將會得到激勵,看這位「大蒙眷愛」的神的子民,如何在外邦險惡的環境中,堅持自己的信仰,以致靠主得勝的經歷,必然使我們信心會堅固,宣告「神永遠掌權」! 這章經文我們看見,但以理和他三個同胞在巴比倫帝國中,面對強大的競爭,他們為了堅持自己的信仰,不願意食用拜過偶像的「王膳」(8節),這是何等危險的事,不要說他們會因此不得高升,甚至可能連身家性命都不保。然而神卻奇妙地保守他們,與他們同在,不但讓太監沒有生氣,甚至願意給他們嘗試十天,另一方面,神不但讓他們沒有消瘦,甚至讓他們比別人更加俊美(15節),而且神還給他們特別的聰明知識,勝過別人「十倍」(20節),神真是何等的奇妙啊! 是的,弟兄姊妹們!但願但以理他們的見證能激勵我們,在險惡的社會和職場上,我們也會遇見與真理和我們的信仰有衝突的事情,可能有人要我們做虛假的事,訛詐人的事,不誠實的事,甚至可能有人要我們拿香拜拜,也許就人的角度而言,若我們堅持真理和信仰,可能我們會遭遇敵視,工作會不順利,無法升遷,甚至可能連工作都不保,然而,讓我們像但以理他們一樣,一起經歷當我們尊主為大時,神必使我們在世人眼前蒙恩,我相信這不僅是他們的經歷,也是許多曾經堅持真理和信仰的基督徒共同的經歷,它也能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真實的經歷! 回應:我現在的工作或家庭中,是否正面臨真理與信仰的衝突?我是否願意堅持下去,以至於能經歷神奇妙的同在? 禱讀:箴言三章3~4節 3 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系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 無奈人生誰主大局(1章1至16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在這欠缺安全感的時代,叫我明白你的作為,安心於你。 但以理書一開始,就是一番毫無掩飾的喪權辱國的記述:聖城被圍、國王成俘、聖殿遭掠、精英盡失。猶大王和選民的領袖,被收服于外邦暴君巴比倫王之下,成為被擄者,這與他們原先的尊貴身分產生了何等大的矛盾;他們被擄至異族示拿地,這使他們與聖城耶路撒冷產生了何等大的疏離;原先在聖殿中的器皿,現在被放到假神的廟中,這對他們的信仰產生了何等大的諷刺。這一切,絕對是屈辱、屈辱、屈辱。 民族精英被擄,有助杜絕任何東山再起、復興家國的可能。被擄者要接受三年密集的帝國教育,實行洗腦式的思想改造。巴比倫王要他們學習迦勒底(即巴比倫的發祥地)的語文、用巴比倫的餐膳以及改異教的名字,從而讓他們經歷移風易俗、潛移默化的洗禮,以致最終完全忘本歸化。 面對這泰山壓頂式的氣勢,難道永活真神也只能螳臂擋車般躲起來嗎?不!是「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交付他手。」(2)神在掌管,沒有上主的同意,任何勢力都不能有絲毫作為。是神在掌管。 但以理深信神在掌管,所以即使他仍在被擄的行列中,卻不會任人擺佈。他拒納王膳的原因,大概是由於這些食物都曾經過異教禮儀。但以理可以接受很多身不由己的安排,卻決心不在信仰上玷污自己的生命。 一名俘虜竟然還有談判的實力?有!但以理堅信神在掌管,結果他真的親歷神在掌管。聖經毫不含糊地說:「神使但以理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9)神在掌管。在驚濤駭浪的人生風浪中,神在掌管! 但以理有判定之智,有信靠之仁,有立志之勇。「神在掌管」是他透視世情多變的尺度,而在他的生命歷程中,他又的確能深入地親嘗「神在掌管」的平安。也許我們並無但以理的高貴出身,也許我們欠缺他的儀錶才智,但我們跟但以理一樣,都要面對同樣衝擊多變的時局,我們也可以跟他一樣堅信倚靠神,認定世界是在神的掌管內,而非失控於邪惡者手中。每當你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時,請緊記:神在掌管。 天賦尖子出類拔萃(1章17至21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願主在這充滿挑戰的社會氛圍中,讓我靠緊你的恩惠,盡責前行。 三年很快便過去,但以理等人的密集學習教程來到接受考驗的時刻了。細看之下,原來是御前殿試呢!這個外族暴君確不糊塗,甚至可以說是很認真;在日理萬機的帝國政事下,他還肯撥出可貴的精神和時間,親自試試幾年來洗腦教育的成效。這也難怪,因為這些來自各民各族的精英分子,將要成為他的殿前顧問,故此他要確保在他面前的,都是傑出人才,而且有能力為他出謀獻策,使他的雄圖霸業可以更上一層樓。 我們視考試為莘莘學子的難關,要踏上成功階梯就得竭力過關。心情緊張,臨場表現失准也是常見事情。然而,但以理及他的三名同伴,面對考驗仍能輕描淡寫、盡在笑談中,一切尖子的優質于此表露無遺。他們不單在同一批考生中名列前茅,就是跟現任的國家顧問相比,竟也高下立見。但以理書作者以「十倍」來描述但以理等人的優異(20),可見他們的鶴立雞群表現,是無庸置疑的。 面對這人生轉折的關鍵時刻,果真是但以理的天賦異稟幫助了他嗎?以俘虜之身而得到世界霸主垂青,果真是尼布甲尼撒王的伯樂慧眼嗎?不!聖經從一開始就清楚指出,是「神在各樣文字學問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17)。可見,神在掌管。 若非神在掌管,一代暴君又怎會將幾個外族少年戰俘看在眼內?若非神在掌管,三年的學習又怎會帶來傲視群雄的智慧?若非神在掌管,到了人生七十古來稀之時,但以理又怎能為三朝服侍達七十年之久?誠然,神在掌管。 人生在世,我們需要履行應盡的責任、角色和職能,發揮自己的才智,才會不枉此生。無奈人生總有很多限制,使人常落入自己不願意的情境之中。但是神的掌管卻可以化人眼中的困局為生機。但以理等人並沒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他們克盡本分,相信神在掌管;事實上,神的確掌管著他們的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