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殉道者的靈──忍受火煉的試驗(黃共明) 金色巴比倫—馬門的旋風(陳希曾) 不見但以理的一章(李繼聖) 巴比倫的大金像(賈玉銘) 三人脫火窯(林獻羔) 烈火之窑(華勒斯) 承受與擺脫(但二、三章) (唐佑之) 拜金像或進火窯(三章1~12節)(臺北基督之家) 火煉的信心(三章13~30節)(臺北基督之家) 危機四伏奪命控訴(3章1至12節)(香港讀經會) 疑幻疑真火中遊行(3章13至27節)(香港讀經會) 捨命得救絕境逢生(3章28至30節)(香港讀經會) 第三章 殉道者的靈──忍受火煉的試驗(黃共明) 壹 撒但的靈──抬高自己,欲與至高者同等 「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窯中...」(但三1~7)。 凡讀聖經的人都知道,撒但在未背叛神,尚未墮落之前,原是神的天使長之一,是那受膏遮掩約櫃的基路伯;他因美麗心中高傲,不以天使長為滿足,還要升高自己與至上者同等。因而背叛神,被逐出,摔倒在地,成為撒但(結二十八14~17;賽十四12~15;啟十二3~4)。他如今是這世界的王,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而這些外邦人時代的王,是撒但的傀儡,個個有撒但的靈,個個都是心高氣傲,自高自大;他們都被自己的成就沖昏了頭,以為自己真的那麼偉大,超凡,把自己比作神。尼布甲尼撒王更是如此。雖然他暫時佩服了但以理的超凡智慧,但不能改變他自高自大的本性,又受了撒但的迷惑,以為自己真是如同夢中的金像頭,是神,配得世人的崇拜。這就是他造金像,要普世的人敬拜的動機。 在世界的末期,最後的三年半,敵基督會出現;他會作個獸像,甚至坐在神的殿裏自稱是神(帖後二4),所有不拜獸像的人都會被殺害(啟十三14~15)。歷史會重演;參照第九章、第貳大項、第四中項、第(二)小項的說明。 貳 不拜獸像的得勝者 「那時有幾個迦勒底人,進前來控告猶大人;他們對尼布甲尼撒王說,願王萬歲;王阿,你曾降旨說,凡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聲音的,都當俯伏敬拜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扔在烈火的窯中;現在有幾個猶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倫省事務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王阿,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8~12)。 有幾個猶大人,說出,可能極大多數的人都屈服於惡勢力,變節,妥協,拜偶像了,然而在任何的時代神都為自己留下一些得勝者,是未曾向偶像,鬼魔屈膝的,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就是這些蒙神保守的得勝者。在第三章中,未曾提及但以理的名字。很可能那時,但以理適逢王命外出,不在場;不然,但以理絕不會妥協,也不至於不為他的三個朋友閉口不言。 參 殉道者的靈 在尼布甲尼撒王用扔進烈火的窯中威脅之下「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對王說,尼布甲尼撒阿,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阿,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16~18)。他們的心志是忠心而絕對,他們的態度是不亢不卑,不因王怒而畏懼改變態度。他們為著主和祂的見證,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一面相信即便被王扔進烈火的窯中,神也必能拯救他們;另一面覺得即或不然,甘願接受神的安排為祂的見證欣然殉道。他們有殉道者的靈,雖至於死,也不愛惜生命。 肆 神的保守 「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這三個人,都被捆著落在烈火的窯中。那時尼布甲尼撒王驚奇,急忙起來,對謀士說,我捆起來扔在火裏的不是三個人麼;他們回答王說,王阿,是;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遊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但三23~25)。 神以實際的行動,回應了甘心殉道者的見證;他們因著信,得了應許,滅了烈火的猛勢(來十一33~34),神子親自來陪他們在火中遊行;祂是全能者,創造宇宙萬有的主,神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主的手裏把祂的信徒奪去(約十28~29)。 伍 使祂的榮耀得著稱讚 「尼布甲尼撒說,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神,是應當稱頌的,祂差遣使者救護倚靠祂的僕人,他們不遵王命,捨去己身,在他們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別神;現在我降旨,無論何方何國何族的人,謗讟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之神的,必被凌遲,他的房屋必成糞堆,因為沒有別神能這樣施行拯救。那時王在巴比倫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但三28~30)。 殉道者冒著生命的危險所作的美好見證,折服了尼布甲尼撒王,也折服了那些總督,欽差,巡撫,和王的謀士;本來欲置他們於死地的人,現在轉過來頌讚他們所信的神。神因他們得了榮耀(約十七10);殉道者轟轟烈烈的見證,使祂的榮耀得著稱讚(弗一14,6,12)。── 黃共明《但以理書要義》 金色巴比倫(陳希曾) 【第四章】金色巴比倫—馬門的旋風 每況愈下的世界 東西各二強 團體的亞當 尼布甲尼撒的遺憾 宗教的巴比倫 經濟的巴比倫 巴別塔的迷思 鍍金的巴比倫 【第四章】 金色巴比倫 —瑪門的旋風 『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金像,高六十肘,寬六肘,立在巴比倫省杜拉平原。』 但以理書第三章1節 『你們一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當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 但以理書第三章5節 ─────────────────────────── 每況愈下的世界 東西各二強 團體的亞當 尼布甲尼撒的遺憾 宗教的巴比倫 經濟的巴比倫 巴別塔的迷思 鍍金的巴比倫 每況愈下的世界 金、銀、銅、鐵四物質,就著價值來講,金子當然是第一,然後是銀,接著是銅,最後是鐵。所以,就著尊貴度來講,巴比倫那時候是最高的。聖經學者潘伯G.HPember說:「巴比倫是最極權的帝國,就像法國路易十四一樣,說:「朕即國家」 ,巴比倫王也是這麼說。但是,到了波斯大帝國的時候,不是一個人說了算,是要經過一些人同意,然後王蓋上玉璽,才成為國家的法律。你記得大利烏王要救但以理麼?或者你看亞哈隨魯王,當王后以斯帖去求情時,她的眼淚也不能軟化他的命令。就著權力來講,巴比倫是最大的,牠又是頭:然後一直到羅馬,羅馬時期有了所謂的議會制度,所以,就著權力結構來講,一個不如一個。 還有,如果把金銀銅鐵的原子量算一算,金子是197,銀是108,銅是64,鐵是56。所以那個大像是頭重腳輕,難怪那個石頭一砸在腳上,很快就倒了。 東西各二強 其實有關這四大帝國的預言,其輪廓早已出現在比但以理更早九百年的巴蘭預言中。舊約民數記就記載了這樣的預言:「巴蘭觀看基尼人,就題起詩歌說:你的住處本是堅固;你的窩巢作在岩穴中。」(民二十四:21) 基尼人是誰?摩西的岳父就是基尼人。基尼人對以色列人很好,在曠野裡做他們的眼目。我們若讀以色列人和基尼人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歷史。這裡說:「你的住處本是堅固:你的窩巢作在岩穴中。」基尼人多半住在死海的西南部,靠近馬撒大(Masada)那一帶,那是史上一個很悲壯的地方,當羅馬人攻城的時候,住在城內的奮銳黨人全部都自殺了。聖經說:「然而基尼必至衰微,直到亞述把你擄去。」(民二十四:22)基尼與以色列同一個命運,有一天他們要被亞述擄去。亞述在聖經預言中指古巴比倫和波斯兩帝國,即今日之伊朗和伊拉克。這代表東方的金國和銀國。 23-24節:「巴蘭又題起詩歌說:哀哉!神行這事,誰能得活?必有人乘船從基提界而來,」這個「基提界」就是聖經上的居比路島,離以色列不遠,今天叫賽普勒斯。有人從那裡來「苦害亞述」
,可見有另外一個強權是從西方過來的,就是但以理預言中的希臘和羅馬。所以亞道是指東方的二強,希臘和羅馬是指西方的二強,剛好都在地中海兩岸。在地中海的東岸就是亞述,在地中海的西岸就是希臘和羅馬。然後「苦害希伯」
,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基尼人他們都是「希伯」 ,只要在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就是希伯的後裔,亞述是在幼發拉底河以東,其版圖就是波斯和巴比倫兩大帝國的範圍。這就是但以理的四大帝國輪廓,不過巴蘭把它分為東方的和西方的。 所以,東方是指著巴比倫和波斯,西方是希臘和羅馬。讀西洋史有所謂的希羅文化,是指著希臘和羅馬說的,他們拜的神根本是一個,不過換倜名字而已:講到東方的文化,是巴比倫和波斯加起來。這些是地中海兩邊的帝國,但以理書中預言的「胚」,老早在民數記就孕育了。那麼那塊石頭是怎麼一同事呢?讀上下文,那就是第17節:「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必打破摩押的四角,毀壞擾亂之子。」這就是那塊石頭,到主回來的時候,就把牠砸得稀爛。所以這裡隱隱約約就看見但以理的預言。 團體的亞當 但以理解說尼布甲尼撒的夢:「王啊,你是諸王之王。天上的神已將國度、權柄能力、尊榮都賜給你。世人所住之地的走獸,並天空的飛鳥,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這一切。」(但二:37-38)因為他是金頭,但以理講解就把整幅圖畫帶回到亞當的時候。聖經告訴我們,亞當是一步一步的墮落,創世記第三章是墮落到罪裡,第六章就墮落到肉體裡,到第十章、十一章就墮落到世界裡。接著,全世界就聯合起來反抗神,產生了巴比倫帝國,造了巴別塔,因此神來混亂他們的口音。 世界就是到創世記第十章的時候才開始形成,這裡的重點,是重在集體背叛。到了這個地步,蘋果已經從裡面爛到外面了,神才呼召亞伯拉罕離開迦勒底的吾珥。那時整個世界已經都污穢,拜了偶像,世界都臥在那惡者的手下。在古代英雄甯錄的領導下,就有了最早也最簡單的帝國雛形,他們說:我們要建造巴別塔,要為自己留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所以巴別塔和巴比倫的原則,其實就是世界的原則。不過,從巴比倫尼布甲尼撒開始,世界就進入了新的紀元,所有在亞當裡面的豐富就表現在帝國上。如果要講到人類過去歷史的輝煌,一定要講到希羅文化,到羅馬去、到希臘去有很多東西可以看。今天講到人權,跟希臘有關係;講到完美,這跟希臘也有關係;講到奧林匹克,這跟希臘也有關係…,還有其他的。這都是從希羅文化開始的。 那東方的文化,我們知道是指著巴比倫、波斯,再遠一點是指印度、中國。這東,西方,最早在巴蘭的預言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雛形已經形成了。到了但以理的異象所看見的那個人,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亞當,是團體的亞當。現在亞當不僅是個人,他變成世界人。亞當的了孫們把人所有的智慧全部加在一起,然後向上建造,巴別塔和他類似的仿製品就應運而生。 但以理所預言的四大帝國時代,人類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最高峰。那個人像,就是個世界人,他代表所有在亞當,魂的潛勢力的總發揮。亞當當初憑一個人就可 以給所有的動物命名。令天很多人因著身體的限制,就叫魂的潛勢力沒有發揮出來。但是如果把全人類的智慧和魂的勢力加在一起,這個就是創世記第十章,那時有七十個國家,所似聖經是用七十來代表整個世界。主耶穌打發七十個門徒出去,到外邦人的世界去。先前的時候,往以色列迷失的羊那裡,主打發了十二個門徒。所以十二是指著以色列人,七十是指著外邦人。和但以理的大人像相比,保羅在往大馬色路上也看見了一個大人,不過那個人不是世界人,乃是宇宙人。世界人是金銀銅鐵,是地上的;宇宙人是基督與教會,是天上來的。新約、舊約都講到一個巨人,但以理書的這個巨人是巨像,保羅所看見的是異象,頭在天上,祂的身體在地上,這是宇宙人。 尼布甲尼撒的遺憾 尼布甲尼撒在床上夢見那個巨像,是因他想到後來的事,神就在夢裡告訴他將來要發生的事。沒有想到,尼布甲尼撒醒來居然將夢忘得一乾二淨。這證明對於這個夢他不十分滿意。一個人不喜歡一個東西,很快就會忘記。讀到但以理書第三章,你就知道為什麼他不開心。因為第二章讓尼布甲尼撤看見他是金頭,然後接下去的是銀胸,接下去是銅腹,再接下去的是鐵腿。換句話說,雖然他是金頭,但是好景不長,有一天江山要改變。雖然但以理將夢解開,但是作夢人在直覺上心中有些疙瘩,使他鬱鬱寡歡。每想到金頭總是感到美中不足,他希望頭是金的,胸是金的,腹部是金的,腿是金的,腳是金的,全身都是金的。就金於來講,它的純度是最高的,所以巴比倫最高也是最榮耀。但是遺憾的是,有一天這個江山要換到別人的手裡,那個時候就金色不再!這是尼布甲尼撒不開心的原因。因為他不喜歡這個夢,所以就把它給徹底地忘了。 經過但以理解夢之後,尼布甲尼撒埋在心底的夢終於浮了上來,但是夢中遺憾之處,也同時浮了上來。所以等到第三章的時候,他就立了一個像,那個像從頭到腳都是金的。這個動作背後的企圖再明顯不過了。他希望從頭到腳都是巴比倫的天下,他要建立的巴比倫帝國是要存到永遠的。但以理還特別解釋,天上的神要另立一個國,永不敗壞,相形之下,巴比倫帝國是要敗壞的,而另一個國卻要存到永遠。尼布甲尼撒不甘心,他要他的國存到永遠。既然辦不到,他起碼可以做個偶像,用以昭告全世界說:不管怎麼樣,今天我要用盡我的力量,只要我有生之年,我要頭是金的,胸是金的,全身都是如此!「事與願違」這四個字就解釋了第四和第五章。故事發展到第五章終於到了巴比倫的最後一夜,在最後皇帝伯沙撒,辦完最後的千人國宴之後,巴比倫正式走入歷史。第二天巴比倫人醒來,整個江山已經改變顏色了。 就著神的旨意來說,一國的興衰本來就該如此,但是尼布甲尼撤不甘心,不知不覺的借著那個金像,洩露了心中的秘密。 宗教的巴比倫 尼布甲尼撒要立高六十肘,寬六肘的金像,把它放在巴比倫省杜拉平原上,又傳令給各方、各國、各族的人:「你們一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當腑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但三:5)這是本尊,它還有沒有分身,我們不知道。尼布甲尼撒不只立像,還要人拜那個像。尼布甲尼撒王所要享受的榮華,是徹頭徹尾全是金的,這象徵著巴比倫永遠不滅亡。這是尼布甲尼撒的野心。事實上,每一次偶像得著人的敬拜時,其背後真正得著敬拜的乃是撒但,巴比倫只是傀儡而已。暗中操作一切的乃是那惡者,所以神的話沒有錯,「全世界都臥在邪惡者手下」(約壹五:19) 現在大家明白了,為什麼撒但把主耶穌帶到高山,然後把萬國的榮華指給他看,牠怎麼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太四:9)那時候主耶穌承認這些萬國的榮華是屬於牠的,因為世界是臥在牠的手下。表面上吸引人的是萬國的榮華,巴比倫也好,波斯帝國也好,在這致命的吸引背後是撒但的企圖心,要得著人的敬拜。於是就利用人的野心來達到牠的日的。尼布甲尼撒有一個夢,要巴比倫永遠得著稱讚。他要全世界佩服巴比倫,其實這樣做就等於佩服他!他的金像代表偶像,當但以理三個朋友不拜的時候,他對他們說:「你們不事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但三:14)所以,金像就是尼布甲尼撒看見的那個巨人,現在他把他心中的秘密都透露出來了:我所要的不僅僅是金頭,金頭美則美矣,但是我不滿意! 這個金像告訴我們:表面上是巴比倫、波斯、希臘或羅馬的政治,其實後面是巴比倫的宗教,撒但要得著最後的敬拜。我們讀啟示錄就知道,巴比倫是所有宗教的來源,那些可憎的種種,牠們的母親是誰呢?是巴比倫。今天我們清楚了,表面來看有金銀銅鐵,好像有各種不同的政治局面,但是最後尼布甲尼撒所要的,其實就是撒但所要的,要什麼?就是牠對主耶穌所說的:你只要拜一拜,萬國的榮華都是你的。但是主耶穌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太四:10) 撒但好像在對主耶穌說:你何必上十字架?你只要拜一拜,就可以得著國度了。 尼布甲尼撒真正心裡所想的,就是撒但心中所想的,牠可以把國給你,可以把選票給你,只要你拜一拜牠就可以了。你看,很多從政的政客就妥協了,很多很有原則的人就妥協了。非常的清楚,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若要解釋巴比倫,解釋波斯帝國,解釋希臘帝國和羅馬帝國,和偶像是分不開的,一定糾纏在一起。 當初撒但是借著寧錄得著了巴比倫,建造了巴別塔,所謂的巴比倫宗教就是從巴別塔、寧錄那時候開始的。到了尼布甲尼撒的時候,他的國勢可以說是如日中天,強盛到了極點,沒有人能趕得上他。撒但借著他統治整個世界,使巴比倫的宗教更普及,因而引進更多的偶像。所以,當我們看整個世界的發展,人很難說政治是政治,文化是文化,宗教是宗教,沒有這個可能,你看文化常常跟宗教連在一起,政治常常跟宗教連在一起。 我們看見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寧可被燒成灰,也不肯拜偶像。雖然被丟進火裡,而且那還是加強七倍的火,結果不是只有他們三個人,乃是神的兒子與他們同行,這是何等榮耀的見證。 你知道世界的吸引有多大?世界為什麼對年輕人吸引那麼大?你要前途嘛!撒但願意把萬國的榮華都給你,你只要拜一拜牠就可以了。所以,我們裡面要有屬靈的眼光,千萬不要跟著政治這個潮流走了,浪費了許多的時間。當你迷在一個東西裡面,等到你醒過來,就如聖經所說的,許多的偶像就像破裂的池子一樣,等到池子破裂的時候,我們就悲哀了。但願我們像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怎樣也不肯上仇敵的當! 經濟的巴比倫 第三章尼布甲尼撒所立的金像,除了代表巴比倫的宗教之外,也代表了經濟的巴比倫。整個偶像是鍍金的,所以不由得人不拜,這就是拜金主義或瑪門主義。金子和巴比倫總是連在一起的。當你讀到啟示錄,最後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主回來以前的巴比倫,那是中東的金融中心。聖經所形容的將來的那個巴比倫,在波斯灣的巴比倫,就像今天的紐約一樣,就像今天的倫敦一樣。當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以前,是全世界最好的農夫,被擄之後,就成了全世界最好的商人,以色列人是從巴比倫學會了網際金融業International Banking 。以色列人成了事奉瑪門的人! 早在西元前1800年,亞述人就知道怎麼經營不同區域之間的金融業。古代巴比倫的祭司可以說是當時的銀行家,他們的神就是瑪門和權力。在西元前六百年就已經有了猶太人開的金融公司,先是以古巴比倫作中心,後來遷移到羅馬,只是幾個猶太家族就掌握了歐洲的經濟命脈長達上千年。 撒但有一個辦法可以控制人的,怎麼控制人?牠用瑪門來控制人。所以主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瑪門:財利的意思)」(太六:24)你不能同時有兩個主人,撒但和神是對立的,事奉神和事奉瑪門也是對立的。所以現在你知道,當偶像從頭到尾都是金的時候,那是代表什麼?代表拜金主義,也就是瑪門。瑪門的要求就是:你要敬拜我。沒有一個人在錢財面前不低頭的,你說我不要為五斗米折腰,這是好聽的話,但是等到大家向錢看的時候,有幾個人是守住原則的? 猶太人自從被擄到巴比倫回歸耶路撒冷以後,拜偶像這不治之症,居然被神醫治好。一個不拜偶像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可謂頂天立地。但在歷史上這最有原則不拜偶像的猶太人,在龐大的巴比倫金融誘惑下,不只一次卑躬屈節,才會締造了全世界看不見的金融大帝國。他們說服自己從來不會拜偶像,然而不知不覺拜了金子。他們誓死不吃豬肉,然而他們將豬群放在高大的木架上,安慰自己說,沒有一隻豬踏在聖地而使之受到污染,然後借著養豬業大把大把的鈔票往口袋裡送。 自從巴比倫走人歷史,是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襆績了世界金融的生命。執掌金融世界牛耳的猶太望族中,有極負盛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Rothschilds 。這個猶太家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金融集團,並且曾經一度統治歐洲金融界,而成為十九世紀的世界首富。從1850年,價值60億美元的財富,到今天羅氏家族的資產,據估計應該超過了50萬億美元,在今日世界首富比爾蓋茲之上。出身德國的羅斯柴爾德在法蘭克福、倫敦,巴黎和維也納建立了自己的銀行產業鏈。在美國的貝爾孟特公司August Belmont&Co.和賽利格曼家族J.&wSeligman& Co.都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的代理商。在美國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猶太人財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八大財團之一的庫思一洛布財團Kuhn,Loeb Fi-nancial Croup,主要投資於鐵路事業,曾有「鐵路王國」之稱。財團主要金融機構是庫思一洛布公司,Kuhn Loeb& Ca.創辦於1867年,是一家從事信貸和包銷證卷業務的銀行。舉世聞名的雷曼公司Lehman Brothers成立於1850年。由於猶太家族雷曼三兄弟從德國移民美國的阿拉巴馬,乃共同成立這家公司,後來發展成為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資銀行。2008年雷曼兄弟宣告破產,可以說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也激起了全球性金融危機,被形容作2008年的金融海嘯。在雷曼兄弟之外,在美國還有一個知名的投資銀行和證卷公司:高盛公司Goldmzn,Sachs& Co.它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其創始人高曼Marcus Goldman出身於猶太家族,於1848年從德國富蘭克福移民到美國,終於定居在紐約,與其女婿薩克斯Samuel Sachs共創高盛公司。 以上列舉的猶太家族,雖然寥寥無幾,卻操縱了全世界的經濟命脈,其影響力真是銳不可當。試舉美國為例,大家都知道紐約的華爾街掌握了美國的經濟命脈。上面所提到的高盛公司和雷曼兄弟都是名氣最大,資格最老的華爾街投資公司。 在美國這個首屆一指的消費大國脗,梅西Macy和布露明黛Bloomdale這些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百貨商場都是猶太人一手創建的。全美最大的五金建材連鎖店Home Depot也是他們的。美國的玩具製造業、化妝業、服裝業,也大多是猶太人的天下。「星巴克」咖啡屋的創始人舒爾茲,更是把「星巴克」變成日不落沒的全球咖啡連鎖店。靠直銷電腦起家的戴爾Michael Dell創造了美國電腦業的傳奇。 今天人人都想賺得全世界,一個人有多少錢就代表他有多少的世界。表面上但以理第二章的大人像,那個像是金銀銅鐵,到後來,所有銀的、銅的,鐵的都換成金的。這個世界是用什麼來誘惑我們?當然是用金子,用財富來誘惑我們。等到這個誘惑來了,不管你從前是多單純的人,不管你當初是怎樣不食人間煙火,在這個世界誘惑底下,幾乎沒有一個人抵抗得住。人沒有嘗過權力的滋味,就不知道權力的誘惑有多大,沒有嘗過錢財的滋味,也不知道錢財的誘惑有多大。當人違背良心向錢鞠躬的時候,人能夠把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合理化,這是何等的悲哀。 不要忘記,這世界表面上是金銀銅鐵,但是最終都是鍍過金的,有幾個人能在金子面前站住說:我事奉神,不事奉瑪門?有幾個人能像但以理的三個朋友一樣不屈不撓?世界的本質乃是如此,錢財是無定的錢財,如果這世界是一個銀行,你確定它不會倒掉嗎?最近金融的恐慌就是一個很大的警惕。所以巴比倫不僅代表偶像世界,因為它是源自巴比倫。另一面它又代表金融的巴比倫,沒有比巴比倫更會理財的,沒有人處理瑪門比巴比倫更好的,全世界最聰明的猶太人都被巴比倫得著了。 巴別塔的迷思 有趣的是但以理第三章的金像,其高與寬是十比一,恰好是埃及方尖塔的比例。(見附錄六)在羅馬聖約翰大教堂廣場上方尖塔的高度和寬度,恰好是金像的翻版。(見附錄七)方尖塔有可能就是古巴別塔的樣子,其塔身是方柱形的石柱,然而在其頂上的金字塔卻是鍍金的,讓人想到「你就是金頭」的那一句話。埃及法老多半在盛壯之年建方尖塔以紀念其一生功績,其功用等同巴別塔。在但以理第三章的尼布甲尼撒,卻要求方尖塔不只頭是金的,連方柱部分也是金的,十足的拜金主義。今天世界各大城的摩天大樓,常有建成方尖塔模樣的。在亞特蘭大、波斯頓,芝加哥、克裡夫蘭、富蘭克福、香港、倫敦、蒙特婁、紐約、費城、三藩市、上海、杜拜等都有穿入雲霄的方尖塔樓,作為市容繁華的標誌。(見附錄八)世界最高的方尖塔是華盛頓的紀念碑,共555.55尺高。(見附錄六) 最近大家都在談論經濟的問題,尤其是美國金融海嘯以後,現在世界到處都是問題。我們看尼布甲尼撒所立的金像,就知道這個世界問題出在哪脗?因為巴比倫和巴別塔是不能分開的。巴比倫的原則就是巴別塔的原則,這金像也是一樣,這個金像蓋得又高又窄,代表一種輝煌的成就。 有一位美國經濟學者,他把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的歷史作了一番研究,然後和經濟的景氣曲線作一番比較。(見附錄九)他的結論非常有意思,在創下紀錄的世界最高摩天樓落成前不久,世界的金融就產生一次低潮。意思就是在世界的摩天樓創一次最高的紀錄之前,全球的經濟景氣度就要創一次最低的紀錄。比如說,紐約102層帝國大廈,建於1931年,就在建廈之前的1929年,美國發生了金融大蕭條。 還有被本拉登在911摧毀的紐約雙星大樓,是1972到1973年蓋的,結果就在1970年代,美國就發生金融危機。之後,芝加哥有了一個全世界最高的樓,那是1974年蓋的,結果發現那以前也有經濟蕭條跡象。芝加哥大樓後來被吉隆玻雙星大樓趕上,在1978年成為全世界最高的大樓,在那之前的1977年,發生了亞洲的金融危機。接下去的是2009年,在杜拜有一個全世界最高摩天樓聳起。果然在2008年九月美國也爆發了金融大海嘯。 為什麼最高摩天樓之興建與世界經濟景氣曲線有如此之關係?這是超出本書範圍的學術性話題。我們所注意的,只是世界摩天最高樓和全球經濟最低潮之間,有著一種微妙的互動關係,如此而已。經濟最低潮就好像一個人把財寶積蓄在地上,主說:「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太六:19) 記得紐約雙星大樓倒塌時,很多人就想到,巴比倫傾倒了、巴比倫傾倒了。因為是雙星大樓,所以一個樓倒了,另一個樓也倒了。紐約是全世界金融首都,那一次雙星大樓倒塌,豈非是將來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的小影?當然這只是一種生動的形容,來說明未來中東金融中心崩潰時的情景。今天杜拜是波斯灣一帶一座現代的城市,它很像將來巴比倫城的一個小影。從波斯灣邊的沙漠中聳立起一座花園城和人工的棕櫚島,處處都是人工模仿的建築奇跡,就好像在巴比倫處處部是模仿原始石頭的人工磚頭一般。(見附錄十六) 杜拜人雖然今天擁有了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但還不滿足,嫌它不夠高,所以決定在2020年的時候,要蓋一個全世界最高的塔,要超過一公里,有200層,是臺北的101大樓的兩倍高。這個塔有什麼特點呢?人一天可以看兩次日落。在第一層你看一次日落,然後坐電梯爬到最高層,可以欣賞到第二次日落。看樣子2020年的杜拜高塔,也難有人再破其記錄了,如果果真如此,那麼,世界第一座最高建築,巴別塔是建在中東,其最後一座的最高建築物恐怕也是在中東。 鍍金的巴比倫 人怎麼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勢?有的人說這個制度那個制度,不管你有理想也好,最後還是向錢看。所以,最後的結果還是巴比倫,不管什麼制度,還是巴比倫的制度。巴比倫到最後的時候,根據啟示錄十七章,一面是宗教的巴比倫,到了十八章則是經濟的巴比倫。那時,國與國來往根本是錢財上的來往。但以理書第三章,就是啟示錄十七章與十八章的綜合。 今天如果人要看世界建築的奇觀,一定要到杜拜去,有的高樓每一層都會獨立按其方向轉動的,到了那裡,你才知道什麼叫巴比倫。有人在頂級旅館住了一兩天就受不了,豪華套房牆壁上的金光閃閃,耀眼的叫人受不了,趕快逃之夭夭!誰能得天下呢?誰有金子誰就能得天下。外面你可以有很多的主義,巴比倫有巴比倫的特點,波斯有波斯的特點;你講希臘,希臘的確講人權,希臘的確講完美主義;講到羅馬,羅馬法律是最健全的,沒有一個人可以濫權。但這些只是表面,骨子裡是瑪門,瑪門,瑪門! 不管今天這個制度有多好,只要落在罪人的手裡,你看見嗎?這個世界不可能好。而且有這麼多的誘惑,有的人本來是好好的,後來就變了;有的人你本來對他有很多的期望的,後來卻讓你傷心。原因在哪吻?當人嘗到權力和金錢的滋味,在誘惑之下倒下了。這就是世界要給你的。就是這樣的世界,向著我們的兒女們,我們的下一代在那裡招手。現在問題是:神能不能得著像但以理和但以理三個朋友一樣的人?雖然有偶像,雖然整個偶像都是鍍金的,雖然這代表瑪門的勢力,叫你不能不低頭,叫你不能不敬拜,叫你不能不妥協。但是,世界上還真有一些傻瓜就像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雖然被丟到火窯裡,仍然寧死不屈,因為火中有神子同行。 不見但以理的一章(李繼聖) 「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 但以理書第三章的中心思想,是見證和見證所發生的力量。這見證是倚靠神的僕人,「」(但三28)擺出來的。願我們從這篇信息當中,得著神要我們所得著的。 首先,從故事的開頭說起:「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金像,高六十肘,寬六肘,立在巴比倫省杜拉平原。」(但三1) 我昨天就講過,王辜負了神的美意。神把奧秘的事顯明給但以理,「乃為使王知道夢的講解和心裡的思念。」(但二30)神要使王知道夢的講解,和心裡的思念,乃是要叫王「不從自己的謀算,不行驕傲的事(注:原文作“將驕傲向人隱藏”);」(伯卅三17)攔阻王「不陷於坑裡,不死在刀下。」(伯卅三18)但以理雖將夢講解開了,王也認識耶和華為「萬神之神、萬王之王。」(但二47)但卻不以這位萬神之神、萬王之王為他自己的神,所以尼布甲尼撒之高抬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同伴,只不過是表面和外體的順服罷了。果然,一個高六十肘、寬六肘的金像,在巴比倫省杜拉平原被立起來了。意思是說:王仍有他自己的神。 神像既被立了起來,當然要舉行個典禮,或來上個儀式,像今天的成立大會,新張之喜樣的,剪采揭幕、鳴炮奏樂、熱鬧熱鬧、慶祝慶祝。尼布甲尼撒自不能免俗:「尼布甲尼撒王差人將總督、欽差、巡撫、臬司、藩司、謀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員都召了來,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開光之禮。於是總督、欽差、巡撫、臬司、藩司、謀士、法官和各省的官員都聚集了來,要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行開光之禮,就站在尼布甲尼撒所立的像前。」(但三2~3) 行開光之禮幹甚麼?為了讓王立的金像風光一番,也就是讓像代表的神得榮耀。像代表的神怎麼樣才能得榮耀呢?人向代表神的金像俯伏敬拜。於是,王的命令便頒下了:「那時,傳令的大聲呼叫說:“各方、各國、各族(注:原文作“舌”。下同)的人哪,有令傳與你們:你們一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當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窯中。”」(但三4~6) 照命令的內容來看,拜像是應當的,不拜的則罪大惡極殺無赦了。在這樣的暴政之下,貪生怕死的人,只有低頭屈膝的分:「因此各方、各國、各族的人民一聽見角、笛、琵琶、琴、瑟和各樣樂器的聲音,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但三7) 是真的麼?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難道真的全都俯伏敬拜金像了麼?且看幾個迦勒底人的小報告怎麼說罷:「那時,有幾個迦勒底人進前來控告猶大人。他們對尼布甲尼撒王說:“願王萬歲!王啊,你曾降旨說,凡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聲音的都當俯伏敬拜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扔在烈火的窯中。現在有幾個猶大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倫省事務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王啊,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8~12) 這裡,我們看見但以理的三個同伴,為他們所事奉敬拜的神,擺出一個最美好的見證。他們為什麼有這種力量?其所以然,是因他們在飲食的事上,同但以理一樣,被試驗過,而且有極好的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但以理在本章,從頭至尾,未見出現,以是便無分於這個見證,這是甚麼道理?我認為是神故意的安排,特別把但以理隱藏起來。一面讓但以理的三個同伴知道,神還有個更高明的見證人在一旁按兵未動,免得他們膽怯或是驕傲;另一面讓但以理明白,沒有他的帶領,他的三個同伴,照樣的能為榮耀神而擺見證,免得養成他作頭的習慣。弟兄姊妹從而學到一樣功課的兩面: 其一,不要以為只有「我」一個人為神站立,須知我若不擺見證,讓神得著榮耀,神必另外興起人來,從別人的身上得著榮耀,神所隱藏的見證人,為數究有多少,是我所不知道的。 其二,不要以為只有「我」一個人恩賜充足,須知神的工作,沒有一樣離開「我」是辦不通的,願保羅所發的問題,時時響在我的耳邊:「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佛不是領受的呢?」(林前四7)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請容我引一個故事:「他在那裡進了一個洞,就住在洞中。耶和華的話臨到他說:“以利亞啊,你在這裡做什麼?” 他說:“我為耶和華萬軍之神大發熱心,因為以色列人背棄了你的約,毀壞了你的壇,用刀殺了你的先知,只剩下我一個人,他們還要尋索我的命。”」(王上十九9~10) 這是以利亞在逃避耶洗別的途中所發生的事,可知神是怎樣回答他麼?神說:「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8) 卻說迦勒底人的小報告,並非向壁虛構,而是確確實實有根據的。故此,往下便是想當然的發展
:「當時,尼布甲尼撒衝衝大怒,吩咐人把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帶過來,他們就把那些人帶到王面前。尼布甲尼撒問他們說:“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你們不事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嗎?」(但三13~14) 尼布甲尼撒王不打自招,果然說出他所立的像是他的神。不過,這三個人是他千挑萬選,特別留下侍立在面前的:「王與他們談論,見少年人中無一人能比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所以留他們在王面前侍立。」(但一19)他們現在用的名字,是太監長起的:「太監長給他們起名,稱但以理為伯提沙撒,稱哈拿尼雅為沙得拉,稱米沙利為米煞,稱亞撒利雅為亞伯尼歌。」(但一7)人畢竟是感情動物,一見抗命的是他們,便想暗加開脫,言語之間,有意無意的都留下餘地:「你們再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卻還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窯中!有何神能救你們脫離我手呢?”」(但三15) 尼布甲尼撒對但以理的三個同伴,皇恩實在夠浩蕩的,居然不究既往,寬恕他們前此不拜像的抗命之罪。以後不拜便不行了,但他們卻不領這分人情:「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對王說:“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16~18) 在人看來:這叫不識抬舉,故活該被火焚;而實際上,他們所遭遇的,卻是求仁得仁:「當時,尼布甲尼撒怒氣填胸,向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變了臉色,吩咐人把窯燒熱,比尋常更加七倍。又吩咐他軍中的幾個壯士,將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捆起來,扔在烈火的窯中。這三人穿著褲子、內袍、外衣和別的衣服,被捆起來扔在烈火的窯中。因為王命緊急,窯又甚熱,那抬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人都被火焰燒死。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這三個人都被捆著落在烈火的窯中。」(但三19~23) 因為王命緊急,窯又甚熱,行刑的人,竟然毛手毛腳,慌慌張張的被火焰燒死。但以理的三個同伴被捆著落在烈火的窯中,當然更是萬物生望,必死無疑,其實大謬不然:「那時,尼布甲尼撒王驚奇,急忙起來,對謀士說:“我捆起來扔在火裡的不是三個人嗎?”他們回答王說:“王啊,是。”王說:“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遊行,也沒有受傷,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但三24~25) 尼布尼甲撒王驚奇甚麼?他驚奇的,是三變成四了。他捆起來扔在火裡的三個人,現在變成四個人了,而且既沒有被捆綁,也沒有見受傷,多出的是誰呢?是主。主的應許本是如此:「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 ) 所以,不論在水裡、火中、冰天、雪地、海角、天涯,只要我們忠心的擺見證,就一定有主的同在。本來是一人獨步的,必然的是二人同行,本來是三人服事的,必然的會四人同工。 這是一個見證中的異象,也是一個異象中的見證,王一看見,不得不伏下來:「於是,尼布甲尼撒就近烈火窯門說:“至高神的僕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出來,上這裡來吧!”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就從火中出來了。」(但三26) 他們是被捆綁,由人抬著扔下火裡去的,如今卻從火中自由自在的出來了,難怪令人希奇:「那些總督、欽差、巡撫和王的謀士,一同聚集看這三個人,見火無力傷他們的身體,頭髮也沒有燒焦,衣裳也沒有變色,並沒有火燎的氣味。」(但三27) 由此可見,用不著要口才,也毋需乎傳道,只要有行道的見證,一樣能吸引人,一樣能歸榮耀給神:「尼布甲尼撒說:“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他差遣使者救護倚靠他的僕人,他們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們 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別神。現在我降旨,無論何方、何國、何族的人,謗讟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之 神的,必被淩遲,他的房屋必成糞堆,因為沒有別神能這樣施行拯救。”」(但三28~29)王不但稱頌神,禁止人謗讟神,並且尊重神的僕人:「那時,王在巴比倫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但三30) 耶和華在尼布甲尼撒的口中,雖被尊為「至高」的神,卻只是「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之神。」而未成為王自己所敬拜的神。故無論王如何稱頌敬畏,也無論王如何抬舉神的僕人,對王自己仍然是無益的。——李繼聖《道路真理生命》 第三章 巴比倫的大金像(賈玉銘) 本書自第三章至第六章。是論在外邦人的日期,道德與宗教的情形。這四章書是緊接著第二章尼布甲尼撒的異夢,但不是藉異象或言語,乃是藉歷史的事實,表明外邦人的日期必有的經過。凡研究本書者,看但以理與其三友,如何不受強迫,不敬拜偶像,因而被擲火窯,被投獅坑等事;莫非表咀餘民在末時守道的態度,又見其三友如何忍耐,並如何得蒙拯救等事;亦所以表明災期的餘民,將如何蒙神的保護。我們讀第一章時,見但以理與其三個朋友,怎樣同心決志,不因王的膳與王的酒自汙;在本章大約已過二十餘年,我們再看此三人,怎樣剛強不屈地忠心事主: 一、大金像的代表(3:1-3) 尼布甲尼撒造了一大金像,高六十肘,寬六肘,立在巴比倫省杜拉平原。遂命國中所有文武百官一同聚集,來行開光禮。究竟尼布甲尼撒造此大像,是代表哪一個呢?或有人說。此金像是代表尼布甲尼撒之父王,有謂是代表巴比倫國之邪神彼勒;亦有謂是代表世人所敬之諸邪神;諸如此類之說皆無確憑。 讀者涼必注意,于第二章所論尼布甲尼撒在夢中所見的大像,不能不在他的心內有深刻的印象,雖然已過去二十餘年,但此印象在他的心目中永不能抹去。按王夢中所見大金像,照但以理解釋,像的金頭即巴比倫王,諒此時他所造的大偶像即仿照其夢中所見者。不過夢中所見,只有頭是金的,表明尼布甲尼撒只能占像的金頭一部分。此時他的心中,以為他僅占頭的一部分,心猶未足,即造一大偶像,全身皆是金的,正是表明他的存心,希望歷代國權,皆為他所有。 人從來多是崇拜自己,按尼布甲尼撒本是一個驕傲沖天、自高自大、獨攬大權的人,自不能不高抬自己,欲令全國人皆崇拜他,因而即制此金像,表明他的自尊、自大、自榮,而崇拜自己到極端。我們讀啟示錄十三章見有一個活偶像,即七頭十角獸的像,亦即大罪人的代表。其名號為666(啟l3:14-18),解經家每以六為人的數目(啟13:18),也是罪惡的表號,若再加上十倍百倍,即人的罪惡到了極端,大罪人自然配得此名號。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大金像,既六十肘高六肘寬,所用的樂器亦有六種,可見他所遣的像,適可為獸像的名號666即大罪人的代表,亦即殘暴可憎之物的真相。 二、強迫拜像的舉動(4-12節) 尼布甲尼撒傳令,叫各國各族各方的人,都要拜像,凡不拜像的,即擲於烈火窯中。此時忠心事主的小群,自然就不容於當時的社會與國家了。此正預表在末後的日子,凡不拜獸和獸像的都要被殺害(啟13:15)。不論是誰,凡不受獸印記的皆不能作買賣(啟13:17)。人原有敬神的天性,信仰自由是人的權利,尼布甲尼撒竟強迫人拜像而剝奪人的信仰自由,即是不尊重人的信仰。 三、忠心團契的態度(13-24節) 當時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在專制命令拜像的強迫之下,所有態度,可謂信徒經受逼迫的好模範。此時以色列全民族皆遠離本國失去見證,這三個朋友仍能向神有忠心,適可為末後的日子,猶太餘民的好預表(賽1:9
羅11:5),他們要在大災期的熬煉爐中顯出他們的忠心來。 (一)有決斷的志向 當王的命令頒佈時,他們未嘗不可想一通融辦法,原諒自己: 1、王的命令——敬拜金像這是王的命令,誰敢抗逆王命呢? 2、國人皆拜——當時在杜拉平原千千萬萬人,無不向金像下拜,若只少數人不拜,何以抵抗呢? 3、只此一次——敬拜偶像,並非常事,只此一次,未嘗不可勉強從事。 4、只在形式——敬拜不過是形式上的事,只是隨從眾人在形式上鞠躬、崇拜,這有什麼不可呢? 5、負王美意——眾人雖然已經將三人的事,在王前告發;但尼布甲尼撒仍極寬大,還給他們一個機會說:“你們不侍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嗎?”這次可不追究;以後卻不得違命,王既有此美意,如此從寬,怎好辜負他的美意呢? 6、關於性命一一拜與不拜,所系非輕,若不通融辦理,立即被擲在火窯中,真是可怕! 7、累及國族——沙得拉等既身在朝廷,為以色列會眾所景仰、所倚靠,一旦他們三人遭遇不測,難免令以色列全族受影響。為此種種,沙得拉等大可以為自己原諒,何必堅持心志不肯通融呢?但他們三人所見的,不是這種種表面的原因,乃是有更深的關係,因為在信仰上,不是可以或左或右的,信仰不是可以隨意通融的。不論撒但如何恐嚇,利害如何重大,是決不能改變的。 (二)有堅定的信心 王說:“有何神能救你們脫離我手呢?”耶和華神既是無所不能的,沙得拉等深信神未嘗不能有特別救恩,所以就毫不畏懼地對王說:“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侍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我們深信神是無所不能的,若合他的旨意,神必能救我們脫離王手。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三)有敢死的精神 按神的能力說,固然信神能救我們脫離,我們決不疑惑神的權能;神“固然是能”,但接神的旨意說:“神“未必是肯”,因為脫離窯火,未必是他的旨意。“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壯哉此言!這是偉大信心的說話,即或“不然——我們決不”,決不,我們決不。誰敢在一個狂傲無理的大王面前,當生死關頭。說:“我們決不”呢?果有這種敢死的精神,那麼,火窯的勢焰雖猛烈,也就不能令信徒屈服了。撒但最怕的就是這種“即或不然”、“我們決不”的敢死精神。一個大王看見人能堅持他的信仰,至死不變,不亦當加以敬佩嗎? 四、上主所顯的救護(24-30節) 忠心的三個信徒,既有堅定的信仰,至死不拜金像;於是一個驕傲沖天只是崇拜自我的尼布甲尼撒遂怒不可遏,即時命人將窯火比尋常加旺七倍,將此三人捆綁,一同擲於烈火窯中。 (一)神的救護——主與同在(24-27節) 奇哉!真奇哉!因窯火猛烈,那將三人投于火中的壯士,都被火燒死;何以這三個人竟未受損傷呢?原將三人捆綁投置火中,何以三人竟在火中遊行呢? 且是擲於火中的,只有三人,何以有四人同在火中遊行呢?尼布甲尼撒王看見,真是驚慌萬狀,不知如何是好了。此第四人究竟是誰呢?據尼布甲尼撒所見,“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不錯,正是神子耶穌與他們同在火中——主時與在患難中的信徒同在——果然有主同在,烈火雖猛,有何傷呢? 如果有主同在,獅子雖凶,複何懼呢?主同在,有主同在,即使徒在患難中唯一的依靠、安慰與能力,作詩的有話說:“人的忿怒要成全你的榮美,人的餘怒,你要禁止”(詩76:10)。我們看沙得拉等被擲火窯的經過,不能不高聲讚美神,真是因著人的怒氣,顯出他的榮美了。信徒常是在難處中看見神的榮美,是不經難處所不能看見的。由此可見火窯的效用:(1)火窯是顯信徒資格之地,(2)火窯是主同在之地。(2)火窯是信徒得自由解放之地。(4)火窯是顯神榮耀之地。(5)火窯是信徒被高舉之地。(6)先勝無形火窯,方能勝有形的火窯。 (二)王的稱頌——歸榮與神(28-30節) 非有此意志堅定忠心到底的信心,不能顯出神這大榮耀。唯有信眼,常見神顯榮耀。神榮既顯,連一個具著熱烈心腸,崇拜金像的大王,也就開口讚美神,且降旨令各國各族各方的人,皆不得謗瀆沙得拉等所事奉的神。可見我們不能榮耀神,是因我們沒顯出信心的證據來。 我們讀過本章,見沙得拉等真是經過了兩次火窯:一是無形的,即拜金像的試煉。一是有形的,即七倍烈焰,無形的火窯,也許比有形的火窯更加猛烈呢。感謝主,三個忠心的聖徒,無愧為在災期中不拜獸與獸像者之代表,他們既能在無形的火窯中不被燒,以後在有形的火窯中不被燒,也就不為奇了。非先勝過無形的火窯,決不會滅了有形火窯的烈焰,未知讀者對此忠心的團契作何感想? 詩日: (一) 古有三人信心堅貞 不怕擲於烈火窯中 敢死精神信之效能 甘願為道犧牲
(二) 在火窯中未受損傷 得了自由解脫捆綁 越經試煉越得解放 奇哉烈火力量 (三) 三友正在火焰中時 遽見主來令人奇異 火窯即主同在之地 令信徒經火洗
(四) 經過火窯堅信可靠 使主聖名大得榮耀 身被高舉恩及同胞 榮哉火窯奇效
(五) 信心經過烈焰焚化 信心愈焚愈美無瑕 倍心愈焚愈顯光華 愈焚神榮愈大 三人脫火窯(林獻羔) 但以理第3章是不見但以理的一章。 但以理書有幾位突出的少年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第3章講3位少年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堅貞;第6章講但以理的貞忠,成了歷代信徒的好榜樣。我們不單注重理論,更要在敬虔生活上寧死不屈,做時代的見證人。 第3-6章是關乎“外邦人日期”的事。 第3章不是借異像異夢,而是借歷史,因為這是對外邦人的事。 三人的情況有如末時以色列餘民的情況。 第3章用誇張法hyperbole:金像極威、官員之眾、樂器之多、執行死刑者先喪命(3:22)、火極熱、王烈怒、對神無保留的讚美。 但以理不在:他可能出差(約瑟弗說他常為王在外督工建宮城,例如他曾往瑪代地的厄伯他拿Ecbanthra興建京城)。有說他病了(7:28,10:18說他多病)。 這事發生在三人被封官職之後(3:12)。七十士譯本說這事發生在尼布甲尼撒王第18年(耶52:29)。這事與第2章相隔20年。 一、王立金像(1-7節) 1.王“造了一個金像”(但3:1) (1)第2章王夢見大像,只見頭(尼布甲尼撒)是金的,這時王要造一個全金的像,為要表明巴比倫永存。 (2)半身人像:下半身是一根柱,因為巴比倫的雕刻常是半身柱像。 (3)木的包金: 外強中乾,不實際,但金不鏽不壞,又能發光。巴比倫人制偶像是包金的,這是根據以賽亞書40:19,41:7,耶利米書10:3-9。巴比倫極其富有,他們的彼勒金像是用800他連得金子造的。 (4)有說金像表明王的父親;有說表明王所拜的假神(但3:12,14,18,28):彼勒、瑪督Marduk、尼波Nebo或拿布Nabu(尼布甲尼撒在亞甲文作 Nabu-Kudurri-usur. “拿布”,是保護我的兒子或保護我的疆界的意思)。 (5)應該是表明他自己(但3:12,14,18): 但這金像不一定是按照王的臉面而造的。古時皇帝在得勝後常立像作紀念,在像下的平臺鑿上該戰役的戰果。現在佛教國家也建巨型金像。 外邦人拜的是偶像和自己,古今都是一樣的。王知道“天上的神”,但他不求神的榮耀,而是要榮耀他自己。 (6)“造了”:不是參謀長設計,而是自己發明的。 (7)高度與寬度: 巴比倫不是用十進位,而是用六進制的,因為他們認為“六”是吉利的。“高六十肘”(27.5米),“寬六肘”(2.75米),但沒有提“厚度”,因為平面像不會用架托著,以免失去威嚴。有人說:“這可能是一根方碑柱obelisk,四面刻上古王的偉績”。 如果是全人像,比例就很難看。通常人像的比例是5:1或4:1,而這金像是很不平衡的,高度是10倍於寬度。60肘高的金像,約有9層樓高。 可能有個平臺為座,把1/3高度減去。這就不會難看,而是顯出奇特了。 60×6=360。巴比倫曆一年是360日,也就是說,每日都要人拜他。 “高六十肘,寬六肘”,又有6種樂器,構成3個6(1,5節,啟13:18)。6,是人的數目,666是6的百多倍,表明罪惡到了極點。 (8)“立在巴比倫省杜拉平原”(但3:1下): 杜拉Dura,可譯為城牆,但不是省的城牆。在巴比倫城南面9.7公里,附近有杜拉河。在巴比倫兩河上游一個較高地的郊區,使城內的人都能看見大金像,因為大金像能反照陽光。 考古家在杜拉平原找到一座石台,長13.7米,高6.1米,基座寬3米。這是大像的腳台。 杜拉平原,即示拿地,寧錄在這裡建國(創10:8-10),發起拜偶像的風氣。 2.“行開光之禮”(但3:2-3) (1)召集全國高貴7官員: ① 總督、臬司、藩司與謀士,是波斯字;欽差是亞述字;巡撫、法官,是亞蘭字。 ② 由上而下排列: a. 總督:Ahhashaar-Pe ayya, Prince, 保護者意,是地區領袖(一區有幾個省),也稱省長。 b. 欽差Sigenin“被選立者”的意思:駐外大使Governors,或郡長(耶51:23)。 c. 巡撫Pehhah,行政區首長意:輔助總督管理地方行政區區長。 d. 臬司Adar(神名)Gazerayya,軍師意:地方官長judge,顧問或諮議。 e. 藩司Ge Da Be Rin:財務大臣、庫官Treasurers (拉7:21)。 f. 謀士De Thabar:王的參謀Counsellors. g. 法官Tiftaya:給予公平的裁判者意,是較小的地方官Shiriffs. h. “和各省的官員”Shilton:指各省省長以下各級官員Rulers.巴比倫帝國極廣,從埃及到巴勒斯坦一帶,所以下面少用話語以免人聽不明,而主要是以樂器來示意。 ③ 在巴比倫王宮所存的檔案裡可以找到這名單。 (2)“行開光之禮”(但3:3下):即開幕禮(見王上8:63,代下7:9,尼12:27)。這是在3人被立之後(但2:49)。 似是各官員“為”王像行開光之禮;但達秘聖經譯“來到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像的奉獻禮”。這個開幕禮就是奉獻禮,這裡一連提了兩次。 3.敬拜之律(3:4-7) (1)這裡所說的“敬拜”,不是敬拜真神,而是敬拜金像,這就是拜偶像。這是古今最大的偶像。 (2)“傳令的大聲呼叫”(4節):“大聲呼叫”,聲勢浩大,壓力甚大。 (3)有令傳給群眾:這是王令(斯3:12)。“各方、各國、各族的人。”猶大人當然也不能例外。 (4)感情的氣氛: 4次提樂器的名單(但3:5,7,10,15)。音樂可使理智放鬆,投向感情。音樂可以是極神聖的,但也可以是極邪惡。 ① 角:口吹的管樂器,如希伯來人的羊皮號角(書6:5,16),能廣傳遠聽(出19:18)。 ② 笛:字根的意思是“吹口哨”,這是口吹的管樂。牧童用以來呼叫羊群歸隊(士5:16),有如現在的簫或笛。 ③ 琵琶:希臘字(qitros),這是希臘的樂器,有如豎琴,弦的數目是由3-12條不相等的弦線組成的。 ④ 琴:希臘樂器,是三角形的“四弦琴”。 ⑤ 瑟:希臘樂器(psanterin),是三角形的,但它的弦是在發音箱(sound box)的下面,可能有20條弦線。 ⑥ 笙:希臘樂器,有如蘇格蘭的風笛,如同現在的交響樂(symphony),也有像鼓一樣的。 有人認為是與蘇格蘭人所用的風笛相同,可以同時發出兩種聲音。 以上6種樂器,有3種是口吹管樂(角、笛、笙),有3種是手彈弦樂(琵琶、琴、瑟)。 有3個樂器字是用希臘文寫的:琵琶qitros,瑟psanterin、各種樂器Sūmponyā. 有人懷疑聖經的真實,因為希臘人還未統治巴比倫。但在尼布甲尼撒王之前,亞蘭卷記有希臘音樂家與樂器。那時,希臘文化早已傳播了。 當太陽一出,光線照在金像的頭上,這些樂隊的演奏與人的合唱馬上開始。所有的人都要拜那巨大的金像。 4.不拜者“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窯中”(但3:6) 巴比倫有許多制陶瓷器的地方。在窯的一邊,有一門是供出入,及清理灰燼的。他們用窯來處死王的仇敵,窯的大小可容3-4人。 這是巴比倫的酷刑(耶29:22)。 聖經有死刑,不過,聖經從來沒有廢除死刑,因為死刑可以阻止人犯大罪。但聖經是不主張用酷刑的。耶穌為我們的罪曾受羅馬的酷刑。 二、神僕不拜(8-18節) 1.三人被控告(3:8-12) (1)迦勒底人來控告(8節):王本身也是迦勒底人。 他們不是迦勒底的祭司(2:2),而是迦勒底王族。他們見那些“被擄的”(2:25)“猶大人”(3:12)被王提升(2:49)而嫉妒,因為他們在學問、知識、科技等,都超越全國的人(1:20),現在是個最佳的時機來控告他們了。 “控告”,可譯“謀害”,甚至“撕成碎片吞吃”。他們的意思是,王錯用這幾個猶太人了。 這班人曾被但以理救活的(2:24),可是他們現在竟然忘恩負義! (2)他們先複述王的命令與刑罰(10-11節)。 (3)他們提出3人(12節上):這3人是猶大人,是王所派的。 他們是神的忠僕,原名的意思是屬乎神的,但他們被改新名的意思變為屬乎王的(1:7)。屬神的人被擄,被擄的人被提升,被提升的人被控告。 他們不控告但以理:可能他們要藉這3人來對付但以理。 第1-2章,但以理是主角;第3章,3人是主角。 但以理是總理(2:48),他決不會逃避。加爾文認為但以理官職高所以他們不敢控告他。其實是神讓但以理不在,為要考驗他們,使他們獨自作戰。 (4)3“不”(12節下): ① “這些人不理你”:他們不感激王恩,也不忠於王。被擄者本來是不會忠於外邦王的,但他們對王很尊重(2章)。 ② “不侍奉你的神”:3人反對尼布甲尼撒王認為有價值的東西——王的神。 ③ “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這是最終的控告。 以上的罪狀都是關乎信仰上的事,所以他們“不理”、“不侍奉”、“也不敬拜”。但他們是聽神的話(出20:3-5),他們是不會犯罪的。 2.王與3人的對話(信心的回答)(但3:13-18) (1)王怒下的寬大(13-15節):王以為有火窯,就沒有人敢違背,可是現在竟有3人違命不拜,引起王“衝衝大怒”。 ① 王問3人(14節):王親自審問,因為他未必完全相信控告者的話。他們不提第1點“這些人不理你”(12節下),只提第2、3點。 “是故意的嗎?”:或作“真有此事嗎?”王不完全相信控告者,所以這樣問,王給他們說謊的機會:讓他們說“不是故意的”,而是“一時疏忽、忘了拜。” ② “你們再聽見”(15節):王希望3人及時“悔改”,否則後果自負(王下18:35)。他們若俯伏敬拜,“卻還可以”,就既往不咎。 撒但用恐嚇來毀滅信仰:撒但並不希望耶穌死於十字架上,而希望祂從十字架上下來。撒但早已利用彼得叫耶穌不走十字架的路(太16:22)。撒但想用十字架使耶穌退縮,“從十字架上下來吧!”(太27:40)。撒但不是想殺死耶穌,而是要祂投降,但耶穌不下來,反說“成了”(約19:30)。 可惜許多人經不起“再聽見”的引誘,就從十字架上下來了! ③ “若不敬拜,必立時……”(但3:15):這是最後的警告。“有何神……”:這是最後的譏諷(王下18:35)。 (2)3人“對王說”(但3:16-18):3人看見不遠的火窯,奏樂時人頭湧湧,整整齊齊地屈身,氣氛十分緊張,但他們並不動搖:他們內心堅定,言語堅定,行動也堅定。 有人會原諒自己:①
這是王命,② 各人都拜,③ 只這一次最後機會,④ 只是形式上,⑤ 不負王的好意(不追究,但不能再違),⑥ 這是關乎性命的事,⑦ 會連累同胞。 3人同心站穩:若有一人不同心就完了,但他們“一同”對王說。他們直呼王的名字(16節,比較第9節),因為強逼拜偶像的王是不值得尊敬的。 “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回答你”,應譯“在你面前辯護”。他們不是輕慢王。在一切的事上,他們都對王盡忠,但“這件事”,是違背信仰的事,他們不必辯護。這不是驕傲,而是滿有信心,這是殉道者的決心。他們以信心為重,並沒有向王解釋的必要,因為這是沒有價值的發問。現在不是說話的時候,而是行動的時候了(傳3:7)。 他們深信神能救他們脫離:“即或不然”(但3:18),他們意志堅強,寧死不屈(伯13:15)。撒但最怕“即或不然”。信心是不求神蹟,只求能力。 三、神的保守(19-27節) 1.3人被扔在火窯中(3:19-23) 面臨更大的考驗(3:19):3人被扔在火中,看來似乎神是不眷顧他們了。 (1)王怒: “怒氣填胸”。尼布甲尼撒王瘋狂起來,他見他們不識抬舉,勸他們一番也等於零。 (2)“變了臉色”: 常人一變臉色已夠可怕,而這裡是尼布甲尼撒王的變臉。他不是一般的變臉,而是“向沙得拉、米煞、亞伯尼哥”變臉。 (3)“吩咐人把窯燒熱”“七倍”: 這是完全的高熱,以顯王的怒氣,這又似乎神太殘忍了! 不是火焰高度7倍,而是“燒熱”“七倍”。巴比倫人早就認為天上有7顆行星,每一行星是由一神明管理的。王的意思是:7位神明可以幫助他的火焰上升7倍,火窯大門就會有7倍的熱放出來了。 火窯有兩大口,頂上的大口可以放入燃料,底下大口可以將灰取出。旁邊有斜路可以登上。 加7倍熱度是愚蠢的辦法:若用慢火煎迫就更難忍受。耶利米書29:21-23原文是慢火燒烤,這是更加殘忍。不過,若用慢火來燒,又不容易顯出這是神的奇跡呢! (4)吩咐壯士捆綁他們(但3:20):是由別的劊子手來執行。 他們是:①
王的御用衛兵,即貼身保鏢,② 幾位軍長,③ 訓練軍隊的教練。 那3人不會逃走。“捆”,是多此一舉的。 (5)穿著衣服被捆(21節):不像古時犯人只穿一條內褲。 3人所穿的可能是祭司袍,他們在外邦人中作見證;他們也像大臣在宮廷所穿的禮服。 “褲子”,有作“披在外面的斗篷”;“內袍”,指“襯衣”;“外衣”,應譯“頭綁”turban,正如現在印度人的頭綁,即頭巾;“和別的衣服”,這是官服。 他們穿了很多的衣服,就更易著火。他們穿得整整齊齊,不是披頭散髮如喪考妣,而是打扮得整整齊齊如赴盛筵。 (6)“扔在烈火的窯中”: 神本來是不許可把人燒死的(摩2:1),但祂現在許可他們把3位忠心耿耿的戰士被燒於烈火的窯中!本來這樣燒,死了以後變成灰燼,也無法辨認了。死是可怕,但背棄神就更可怕。他們早已嘗到國破家亡的滋味了。 (7)抬的人都被烈火燒死(22節): “抬”,有譯“系上來”(但6:23),需要數人出力抬。若兩人抬一人,3個人就要用6人來抬;若3個人系一人,3個人就需要9個人來系。 (8)3人被扔在火窯裡(23節): ① 他們並沒有升到天上,而是顯出信心的見證。神沒有預先說明怎樣救脫他們。那些小信的人,就會求神保護或不叫他們遇見試煉。 ② 他們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神會加力。他們以自己的身體為活祭獻給神(但11:32)。 ③ 在火中的讚美(賽43:2,5)。 ④ 希臘文的舊約聖經《七十士譯本》把次經《三童歌》加在但以理書3:23後面,為24-90節。 這歌分為三段:a. 亞撒利雅的禱告(24-45節);3人得天使的保護,天使降在窯內,將火熄滅Benedicite,不但火焰不能接近他們,且有清風吹入;b. 使他們舒暢讚美(46-50節);c. 3人在窯中合唱讚美歌(51-90節)。 2.四人在火中遊行(3:24-25) (1)3人在火中不被消滅: 他們被嚇,神再給機會;被扔,神仍不救。如果他們在被捆的時候回頭,還是有盼望的,但他們忠於神,永不灰心,終蒙神的保守,成了奇妙的見證。這事使王驚奇,使歷代億萬信徒得到勉勵。 (2)王驚奇,急問(24節): 《七十士譯本》有“聽見他們讚美之聲,所以”,比較以前急忙叫他們死。 (3)“在火中遊行”(25節): 不是站在火中,不是被火燒而不能走動,乃是“遊行”。被捆的人本不能遊行,但一入火窯,繩子被燒斷,“並沒有捆綁”,“也沒有受傷”,這是絕對的、超越的神蹟。 可能他們在火中談心,但王聽不見。 (4)“好像神子”(25節): 耶柔米認為不敬神的外邦王沒有資
格見神子耶穌,而是神的使者(28節)。 應該是基督:早期教父希彼坡陀、屈多梭模等都相信是基督。祂是“神子”Elah,亞蘭文是複數,即希伯來文的以羅欣 Elohim(但2:11)。雖是出於巴比倫迷信的觀點,但他知道是超凡者,是眾神中的一位。其實是神子基督。祂又是“人”。 在火煉中有主同在同行。 3.王命3人出火窯(3:26-27) (1)“至高神”:單數。 15節說“有何神能救”;現在有了。尼布甲尼撒的驚奇蓋過他先前的忿怒。 (2)“上這裡來吧”: 應譯“上前來”,因為王是坐在高位上的。王再三呼喚,因為他怕他們不信他已經回心轉意了。 (3)3人“就從火中出來了”: 沒有說第4人也出來。3人一出,第4人也就不在火裡了。他們出來後,還是原來的3人。 (4)四等政要人士一同觀看(27節): 王一人看見,可能是“幻影”,但四等人都看見了。 ① 身體沒有受傷:這是主要的,直譯“火沒有能力於他們的身體”。 巴比倫人是拜火神的,當他們戰勝仇敵的時候,他們常常會燒他們的城市(王下25:9),但現在火神也無效了。 ② “頭髮也沒有燒焦”:身體沒有受傷,頭發燒了也無防,但“沒有燒焦”(見路21:18)。 ③ “衣裳也沒有變色”:這是身外物;但捆他們的繩子也是身外物,卻被燒沒有了,因為是捆他們的。 聖經沒有提神創造火,但火聽從神;聖經也沒有提創造水,水是由氫氧化合而成,但“風和海也聽從祂了”(太8:27)。 (5)“並沒有火燎的氣味”(但3:27下): 就是沒有燒焦的氣味,他們好像沒有經火一樣。 四、神和三人得榮耀(28-30節) 1.尼布甲尼撒王的改變(3:28-29) (1)稱頌神(28節): 以前曾服但以理,說神是
“萬神之神”(2:47),但後來立像,下令,又說“有何神能救你們”(3:15)。現在的稱頌,還是表面的,要到第4章才降服下來。 (2)“他們不遵王命……”: 以前王在怒氣填胸的時候下令,但現在是用稱頌神的態度來說這話。“不遵王命”不是國法,而是特為消滅他們信仰的命令,所以他們不聽,王也承認他們是對的。 (3)“不能謗瀆三人之神”(29節): 這裡他比2:47有進步,但仍不是從真誠裡發出,他仍是沒有放棄本國的神,只讚揚外邦人的神。他又為3人平反。 他只是用消極的態度,“不能”,直到但以理書6:26才是積極的:要“戰兢恐懼……”。 “必被淩遲”:是一塊一塊地切開的意思。 “必成糞堆”:要拆成無用的廢物。 2.三人高升(3:30) (1)他們不是倚靠勢力:神可以叫堅貞者升高,但不是自己求升,或靠勢力被高升。 (2)無形的試煉是“拜像”;有形的試煉是“火窯”。他們先勝了無形的試煉,才能勝有形的試煉。 (3)先受7倍烈火的試煉,才能得7倍的榮耀——在人前高升,但更重要的是在神前的高升。不要忘記“凡自卑的必升為高”。 * * * * * * * 本章有兩個重點:神是全能的;3人深信神是全能的。 與第1章比較:第1章是試探,第3章是試煉。但兩章他們同是不肯妥協;而且肯付上代價,就得到神賜福,把他們高升。 烈火之窑(華勒斯) 鞏固社會的必要 因著異夢和其解釋的緣故,尼布甲尼撒被帶到了承認信仰的臨界點。他領悟到一些新事,對自己的認識多加了一層,而他的惡夢暫時也得到了醫治。 但是他並沒有抓住機會,將自己的生命完全交托給神。因此,他在本章中的表現實不足為奇。現在尼布甲尼撒起來敵擋神的國,其強烈的程度正與他先前被吸引的程度相當。他利用神賜給他的恩惠,作出更遠離神的舉動。他容讓自己立刻又陶醉于周圍的狀況,因此我們發現,他的所作所為與神開恩賜給他的信息恰恰相反。他把那信息中較遙遠而令人不安的那一部分拋在一旁,(即那石頭和其粉碎一切世上事務的力量,二45),而開始沉浸於那異夢令他偷快的一部分,因其中對他成就的稱許而沾沾自得(二37、38)。「你就是那金頭!」但以理的神所講的這句話,竟成了他建築的特許權狀! 他也記得那異象的另一部分——那雙脆弱的腳。他認為,這一點與他所建設新的大社會直接有關。那雙腳不足以支撐金頭與全身,其半鐵半泥的混合,也很容易分化。他認為這是一種警告,指出他所重建的社會缺乏黏結力。這一點令他感到不安,也刺激他產生新的構思。也許他認為自己已經看得見這種分化的趨勢,這種情形已經在他的黃金帝國中開始醞釀。他覺得必須為後人改善情勢,在這發展中的社會裡調入堅實、牢固、黏結力強的水泥。 而最好、最持久的水泥,莫過於一種共通的宗教,使文化的發展生根於其中。他相信,這一舉必能產生一個核心,由此帶出堅強的社會意識,且能不斷發展、擴張。如此,他就能掌握這社會的進展。 因此在異夢之後,尼布甲尼撒再度發奮圖強的行動,實不足為奇。他重新以滿腔熱力從事社會計畫,充滿新的理想、把握和急切感。他現在最關注的,是如何除去一切造成分化的因素。既然他身為軍人,我們可以想像,他甚至希望使市民像軍隊一般劃一,正像從前軍旅對他絕對服從;無論如何,每一個人都必須感覺自己是隸屬於一個有價值、有活力、有吸引力的體制中。尼布甲尼撒的目標,是要製造並統合文化。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先有一種共通的宗教,因為在那古老的時代,宗教本身的定義就是「約束之力」。而他是鞏固社會最佳的水泥,也是眾所公認的事實。 新巴比倫的慶典 尼布甲尼撒重新開始的社會計畫,首先由一個規模龐大的熱鬧活動拉開序幕。套用今日的名詞,我們不妨稱之為「新巴比倫的慶典」。「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金像,高六十肘、寬六肘」(三1)。那是一座非常瘦長的巨像,看起來或許有點奇怪,因為高有九十尺而寬僅九尺。可能底下還有某種大一點的基座,經文裡面沒有詳細記載其大。如果這像全是純金做的,造價一定昂貴無比;即使只是鍍金的,也足夠令人歎為觀止了。他無疑又是一項建築界的奇觀,堪稱為別出心裁的傑出設計。
這座巨像究竟是尼布甲尼撒王自己的像,或是巴比倫某一種神只的像,注釋家的意見紛紜。但這裡似乎故意不予說明,似乎人要他象徵什麼,他就可以代表什麼。他可以代表巴比倫精神,或是尼布甲尼撒王,或是傳統中的一位神齋;但他也可能是作為巴比倫國中一切宗教合一的象徵。尼布甲尼撒知道,大多數人會認為,這座巨像是要激發群眾對巴比倫眾神齋的膜拜,因為所有的老百姓多少都膜拜某些神只。但他也希望,在這個各族混雜的國家中,各個「少數民族」也能按其對偶像膜拜的習俗,來接納對這座金像的膜拜。 他的確希望全國朝野在這事上都能「上下同心」。如果國中有一部分人採取反抗或拒絕接受的態度,他的全套計畫便失敗了。為了要使每一個人都能熱切參與,他在這件事的「文化氣息」上,下了一番功夫,尤其在音樂方面更是費盡心血。我們可以想像,尼布甲尼撒如何緊急開班,為要教授各種不同樂器的演奏法(三5),讓他們能迅速普及;又命作曲家急急創作;招募團員組成樂團。他也很可能想要創作一種新的音樂。綜合各種民俗音樂的曲調,融成新曲! 他的計畫用了一個可怕的刑罰作後盾,就是當時人人熟知的「烈火之窯」(三6);若有必要,窯中便會生火!但尼布甲尼撒也知道,恐怖政策無法長久維繫人心。火窯擺在那裡,不過是要對付一些可能因精神有問題而行為異常的反社會份子。他認為,一個有理性的人絕不會讓自己被烈焰觸及。這個計畫既然已經容許人從各種角度加以解釋,他希望不必用到窯。至於那批他從猶大帶回來的人,雖然他們非常注重宗教,稱他們的神是「至高的神」,但在巴比倫境內,他們也應該不至否定巴比倫的神應受尊崇。於是慶典開始了——何等隆重、輝煌的開光之禮:百姓從各地湧到杜拉平原,音樂奏起,所有群眾共同虔誠頂禮。 「抗拒」的神跡 慶典開始,一切順利,各種報告都令人興奮。此刻,尼布甲尼撒必然覺得自己已經有了答案,可以解開他的夢所帶來的謎與問題。他豈不是可以造成一個黃金社會,連腳也是堅固、 牢靠、不可毀滅嗎? 不久,尼布甲尼撒王接到了一個報告:「有幾個猶太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倫省事務的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王阿,這些人不理你,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三12)。 這三個被列出名字的人,也許並不想公開和尼布甲尼撒王的權柄起衝突。他們也許曾想避免太公開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希望沒有人注意,音樂響起之時,他們就會不在場;或者在無法離開時,他們保持安靜,不參與膜拜儀式中卑屈的動作。但他們必然已經思索過這件事的前因後果,下定了決心,心裡作了預備,可能終有一日必須公開面對挑戰。因此當他們被王審詢時,回答毫不猶疑,絲毫沒有妥協的態度:「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三18)。 答覆 這個答覆是在極可怕的威脅之前說出的。他需要無比的勇氣,又帶著超然的尊嚴。他也再次說明,平時不斷在小事上的赤誠忠心,有朝一日可能會在公開、嚴重的場合中,化成光芒萬丈的勇氣,為神作見證。 他們強調,與王之間沒有什麼可談的。「我們不必回答你」(三16)。這句話其實是表示,現在是以行動回答的時候,不需再以言語回答。尼布甲尼撒必須學到,以色列的神不僅是一個宗教討論中的話題而已,她乃是掌管歷史的活神。他尤其需要知道,但以理和其三友之神,不僅可以激起王的夢,也可激起他們實際而強硬的抗拒、永不失敗的信心和勇氣。他們安靜地站在王面前抗議、勇敢地面對火窯,比長篇大論一番更有力,更能使王清楚、強烈地明白。他明瞭了他們沒有用話語說出來的意思。他曾經聽過但以理說中他的心思;他曾經作過異夢;他已經相當瞭解他們的律法和傳統。現在他最需要的,是看看過去這些話,是否貨真價實。 「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三7),此話的確不錯。我們必須尋求智慧,知道何時應言、何時應靜,並且需要勇氣來作抉擇。常常應該說話的時候,我們卻退縮,不敢宣告或辯明,因為我們害怕、害羞,無法肯定自己。但有時候,就像這幾位所遭遇的,話語已經來到盡頭,我們所信的必須要以行動表現出來。在必要的時候,除非有這種沉默的「血肉見證」,我們過去的一切話語都不過是空談而已。耶穌所作的工作大部分是講道,但當他面對十架的時候,卻多半保持默然不語。當他站在審判官面前,已不再長篇大論(可十四60—62;約十九9—11);而來到希律王面前時,他甚至一言不發(路二十三9)。在十架上,他的話少而簡短。他最後的答覆,正像這三位青年一樣,是以忠誠。摯愛和痛苦交織而成。而他們用口為神作的幾句短短的見證,是何等美好、何等重要。他們稱她為「我們的神」(三17)。他屬他們,他們也屬她;他們希望神在火窯中把他們救出來。這希望乃是根據神不變的約和愛而來;他們站在神子民的地位上,時常如此倚靠神而活;她是「我們所事奉的神」(參出十九5,二十2;耶三十一33;創十七7)。 他們自身的信仰,加上與神之間深入、親密的關係,使他們能夠信得過神的能力,相信他能實現她所應許的,顯明他是他們的神。他「能救我們」(三17)。他們的祖國在開國之初,就已經明認神沒有難成的事。他自己曾向撒拉如此說(創十八14)。摩西曾完全靠賴這句話,而紅海之濱就是這句話最奇妙的證據(出十四21—31)。就在他們這一代,耶利米也曾以此話作為他的主要信息,結果事情果然成就(耶三十二17、27)。現在站在尼布甲尼撒面前的三位見證人,正迴響著這句話。在撒迦利亞的教訓中,他又出現了(撒八6);而最後耶穌也曾重複此話,就在客西馬尼園他即將面對可怕的審判時(可十四36)。 他們覺得與神非常親近,在信心中深知自己在神手中,極其安全;甚至他們無法想像,一個外邦王的手如何能加害於他們。「王阿,她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三17)。神怎麼會拋棄屬他的人呢?他們既已經歷過神的恩情,在這時刻神的手怎會失敗呢?但此時他們所強調的,是神的榮耀和威嚴。這才是他們所關心的。他們再度表現出對神的智慧的崇敬,正如前一章中我們所見。他們自己不能決定他們活下去較好,或是死去更好。他們相信神會按照他們所期望的,使他們活著出來;但是「即或不然」,也完全一樣,因為一切智慧、榮耀、能力都出於神。 烈火不侵的神跡 大多數人讀到這三位見證人在火窯中的神跡,都認為這段記載十分忠於史實。若我們能相信聖經的神是又真又活的神,為何不能相信這類事件可能發生?但是在這一點上,如果我們發現有些人很難接受他的史實性,認為他並不是蓄意描述當時王吩咐執行火刑的情形,我們也不必覺得氣忿或不安。如果我們太強調細節,或許反而未能掌握這件事的要點。艾魯(Jac-ques Ellul)在討論約拿的故事時,曾說: 「這故事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要提供歷史資料。雖然大魚的神跡不是件難接受的事——我個人認為這種神跡絕對可能發生。神的能力當然可以成就這一類的事。然而最重要的,是這件神跡的意義究竟為何」(見The Judgment of Jonah;Eerd-mans,1971,P.45)。 我們必須小心,在讀這段記載時,不要太過於捲入次要的問題,而忽略了主要的事。這件事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勇敢地作完見證後,經過烈火的迫害,卻能毫髮不傷的出來。但以理書這一段記載,是以歷史事實重吟了當時的一首詩歌: 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 我曾題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 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 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 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
(賽四十三1、2) 當尼布甲尼撒王觀看他們時,令他大大吃驚的是:他們「沒有受傷」(三25)。他們之所以能承受得了,顯然因為有超自然的能力覆庇著他們,這是唯一的解釋。王知道,無論他怎樣做,都無法切斷這種來自神的幫助。他愈逼迫他們,他們見證愈顯得有力。「我捆起來扔在火裡的,不是三個人麼?……看哪,我見有四個人,並沒有捆綁,在火中遊行;……那第四個的相貌好像神子」(三24、25)。 神使者的顯現,顯然是為了要應驗神的應許:在她的子民經過災難時,他必與他們為伴。聖經中還有許多故事記載,神藉著天使的出現,顯明她的同在。基督徒很自然會認為,這是道成肉身之前的基督的顯現,為要陪伴那些為神的國受苦的人。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列出以色列歷史中偉大的見證人時,包括了那些因著信「滅了烈火的猛勢」之人,他們在奔向前程時,也同樣曾「仰望耶穌」(來十一34,十二2)。 值得注意的是,當尼布甲尼撒看見在這三個人身上所發生的事,他的怒火也被澆滅了。他開始醒悟過來。 尼布甲尼撒——面對真理之時 讓我們暫且再回到這故事的前一小段。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三個人得勝的見證,提醒了尼布甲尼撒。那曾經令他痛苦不安的夢,此刻又沉甸甸地衝擊著他——特別是「石頭」那一段。那飛天之石所代表的天上之國,不受任何「人」的限制,不管人類的國度發展到什麼程度,都無法攔阻他。也許他現在又清楚地回想起,多少次他曾看見這異象,感受到他那摧毀萬物的巨大威力——他能粉碎人類最偉大的成就。而現在,他自己好像被這塊石頭擊中了!他知道,這三位見證人抗拒的表現、無限的能力、無比的勇氣,以及他們對巴比倫之褒貶毫不在意的寧靜胸懷,無疑是讓他體驗到那新國度的滋味——就是但以理解夢時對他說明的那個國度。現在他不再只是一個夢幻,或一篇講道,而是以政治及個人的力量,清清楚楚地出現在他的國度中。也許在這時候,他開始問自己一些深刻的問題:這次痛苦的衝突是否就是那衝擊的開始?他對全世界偉大的計畫及統禦,是否已從此時開始瓦解?這三人的抗拒是否表明了那永恆國度的威脅?是否要警告他,他為新巴比倫帝國所費的這一切心血,是一生最嚴重的錯誤之一? 不論如何,他第一個反應是暴怒非常。「當時尼布甲尼撒怒氣填胸,……變了臉色」(三19)。他的忿怒是否是因他面對了真理,發現了自己的真相?也許他現在才知道,他的計畫並不如他想像的那樣完美無瑕;他所選來作為建設帝國根基的事,還是不堪一擊。他覺得為了這個錯誤的抉擇,他下的賭注太大了。他是瞎子、呆子,竟這樣建立他的國,而把神的國忘在背後! 他雖然生自己的氣,卻把怒氣發洩在眼前這三個人身上:「尼布甲尼撒怒氣填胸……吩咐人把窯燒熱,比尋常更加七倍。」可笑的是,這個命令沒有傷到他要處罰的人,卻傷到那些執行命令的人(三22)。聖經不只在此一處要我們注意,我們內心的忿恨和怒氣(極容易達到「火爆」的程度!)常常要找無辜的出氣筒發洩,假想他是惹我們發怒的禍首。這裡不過是許多例子中的一個,說明這類無理性的暴怒會造成怎樣愚不可及的悲劇。譬如該隱,他生神的氣,卻把忿恨發洩到亞伯身上(創四8);又有約瑟的十個哥哥,莫名其妙地就把怒氣遷到他身上(創三十七19—28);還有約拿,他應該氣自己為什麼生氣,但他卻怪罪到那株植物(拿四1、9)。這類事不斷重演,(聖經記載了許許多多!)直到耶穌來到,全人類曆世歷代所累積的怨氣、仇恨,都發洩在她身上。其實人心中咒詛的真正目標乃是神和一切真實的良善。我們若不認識自己病況的真相,怎能得到醫治呢? 尼布甲尼撒一一悔改之時 尼布甲尼撒面對真理之際,也是面對危險之時。他突然面臨抉擇,自己若不是願意低頭,就是要與真理相悖了。我們知道,他最後謙卑下來,不再抗拒真理。他承認自己的自信與驕傲受到了致命的打擊;他完全降服了。事實顯明,他的暴怒不過是他要維持傲氣的最後掙扎。就在那時,一條新的路已經呈現在他面前。他可以仍舊發怒、拒絕謙卑;他可以閉住心竅、剛硬己心,繼續以驕傲來抗拒。他的暴怒證實了他在面對抉擇時,內心所經歷的尖銳衝激。 他的處境與反應,正像一個例子,說明了耶穌曾說的一句話:「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太十一6)。耶穌教訓人說,凡是她所在之處,特別是在講道和醫病時,神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十一20,十七21);而眾人就面對了挑戰——不是進入神的國,就是抗拒他。耶穌知道,若一個人對今世的結構、財富、權力與欲望十分入迷,當神國的事實與挑戰出現時,對他而言,無疑是要他作一百八十度的改變;這個挑戰的震撼力非常大,正如三位見證人之于尼布甲尼撒一般,又如那異夢中的石頭之於世上帝國一般。他們帶著粉碎一切事物的威力。因此耶穌曾指出,因著她的工作和教訓,許多人能體驗到神國的臨及,但他們卻因此絆跌——滿懷忿怒抗拒眼前的真理,並且反抗之情愈來愈熾。尼布甲尼撒第一個反應便是如此。若他們在忿怒之際能夠開始思想,放寬心思,進而有所改變,這人就有福了! 尼布甲尼撒終於回心轉意。雖然心如刀割,但他畢竟還肯悔改。此時他也感受到一股畏懼之情。他之所以能有信心,必然是因為他看見了那位神的使者,與他所逼迫的三個人並肩而立,扶持他們。NEB版本的翻譯很好:「他非常驚奇……恐懼戰兢」(三24)。新約中記載,五旬節那日,耶路撒冷有三千人聽彼得講道,知道他們所處死的耶穌已經復活了,當時他們也同樣是帶著恐懼戰兢的心悔改。因為他們在這生死攸關的事上,竟作了錯誤的選擇;他們拒絕了耶穌,實在大錯了;他們所面對的證據令人無法否認;他們所犯的錯誤何等愚昧!作 者描寫他們在悔改認罪之前覺得「紮心」(徒二37)。 尼布甲尼撒降服了下來,並且發出頌辭:「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的神是應當稱頌的。他差遣使者救護倚靠她的僕人」(三28)。他們蒙拯救,也意味了他自己得救贖!因為他身為君王,他的悔改也藉實際的政治措施表明出來。按著所得的亮光,他立刻在政策上作了一番修正:「『現在我降旨,無論何方何國何族的人,謗瀆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之神的,必被淩遲,他的房屋必成糞堆,因為沒有別神能這樣施行拯救。』那時王在巴比倫省,高升了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三29、30)。 承受與擺脫(但二、三章) (唐佑之) 經文:但二及三章全 (但二31-45)神在每一時代有祂的無限心意,並願將心意表明,使世人領悟;祂需要祂的僕人,將祂的話傳出來。如果沒有祂的僕人或祂合用之器皿,那麼祂的話語和心意,就沒法使人明白。 神為要使其他外邦人知道祂的公義審判,就必需祂的僕人傳祂的話。那麼,神是否向尼布甲尼撒王啟示呢?不是的,因為神不向罪人說話,但祂願將心意使罪人明白;知道祂的公義,並切實的悔改,所以尼布尼撒王的夢並非神的啟示。神不向尼布甲尼撒王啟示,而是向屬祂的人啟示;讓祂僕人再將祂的心意傳給世人,使他們接受救恩。但可惜每一個時代都很難找到合祂心意的人! 撒母耳時代,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因為找不到合祂心意的器皿,找不到合祂心意的但以理。各位!現今神也有許多的話語要讓世人明白,可是,合祂心意的人在那裏?有些人真的願把自己擺上,完全地奉獻,不保留,不猶疑,也不遲延;澈底地,始終如一地獻上,神要藉著這種人將祂的心意表達。所以從神的僕人來看,這夢是神的啟示,讓祂的僕人將祂公義的審判說出,神的啟示對於不信者是恐懼的,不安的,憂慮的。但對信靠祂的人卻是歡欣喜樂的,對不信的人是模糊的像在黑暗中。但對信的人,因是在光明中行有聖靈之光光照;就歡歡喜喜領受,因神要我們明白祂。 當時,但以理就是如此,所以能在王前解夢,因這夢是神的啟示。他解釋這個夢境,有一大像,這像很高大,很光耀且又很可怕;這像是象徵世界的權力,因世界之權力和屬靈之權力在爭戰中。世上權力看來高大──自高自大,很光耀──很體面,但卻可怕──因為是畸形的。注意這像,那是非常不正常的,因為是用不同的金屬造成:「這像的頭是精金,胸膛和膀臂是銀的,肚腹和腰是銅的,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但二32-33),一個不同金屬造成的非常不正常的像。 (一)價值上的不正常──金子的價值是最貴的,其他的價值就每況愈下。世界亦是如此,初時來勢洶湧,但慢慢地價值一直減少。這不就是畸形的嗎?但在屬靈的事上則剛好相反,因神不但讓好的給我們;而且有更好的,甚至最好的也要賜給我們。 (二)重量上的不正常──金子是很重的,銀比不上金重,銅與鐵則更不如金。如研究它們的比重:則金是19.3,銀是10.5,銅8.5,鐵7.6,泥1.9,即泥的比重只有金的十分一,那可想像到這是上重下輕的像。試問這又怎能站得住呢,豈不是很易倒下來嗎?不錯,這根基太差,太脆弱,世界的事──屬世的事也是如此;完全沒根基,隨時會倒塌。 (三)硬度上的不正常──鐵和泥是最剛硬的,金是最軟的;那就是說愈來愈硬,這也是不正常的現象。但這就是屬世的東西,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該有屬靈的價值感和辨別力;要知什麼是有價值的和穩固的,什麼是沒價值和不可靠的。如果我們無屬靈的價值感,也就沒有安全感。所以當我們在神面前見這幅圖畫時,就何等需要神賜諸般的憐憫,使我們對歷史有更深的認識。 根據歷史的證據,一般的解釋是對的;金子是代表巴比倫,銀是指瑪代波斯,銅指希腊,鐵指羅馬。亦有人說,鐵是希腊,銅是波斯,銀是瑪代(瑪代和波斯分開),這都並不重要,不過我們見到當時的權力是如此:先是巴比倫,然後瑪代波斯,希腊,最後是羅馬,為何要從巴比倫開始呢?因那是外邦人的日子,(路廿一24),神的選民要敗亡,所以必須計算外邦人的日子。何時是外邦人日子完結?這是在主再來的那一天。其次,有兩隻腳,解經家說那是𥱥利亞和埃及,是世界的強權,亦可分東邊與西邊。至於十個腳趾我們在七和八章才研究。現今這世代也是包括在這一期間內,主必快來。 (但二34)「見一塊非人手所鑿出來的石頭」,這是一種感覺,好像一塊大石頭;其實這石頭大小並不重要,而能力卻很大。當這石頭擲過去時,就發出很大的能力,能把這麼大的像完全砸得粉碎。這是象徵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祂雖是神;但祂要降世為人,祂是餘數的餘數。該知神審判人審判列國時,信靠祂的人就是餘數;當主被釘時,只剩下祂一個。但這生命的能力卻一直發展,主死後就復活。當我們讀到主從墳墓復活出來時,擋著墓前的大石頭被挪開,這石頭就成主復活的見證。生命的見證,象徵死亡的門打開。因主說:祂雖然死過,現在又活了,且活到永永遠遠,而且拿著陰間和死亡的鑰匙。死亡之門戶已經洞開,紀念的碑石已經豎立,表明耶穌基督得勝死亡。我們更知道信仰的基石也已奠定,因信靠主從死裏復活,才是有正確的信仰,且知道界限的石頭已安放,從此以後,生命與死亡已經分開,光明與黑暗分開,屬世與屬靈也分開。這石頭可象徵天國的磐石,主耶穌成為一塊非人手鑿成的石;生命的大能,能把世界的一切都砸爛。因祂已得勝,這非人手鑿成的石慢慢地擴充,石又怎能擴充呢?但見這石砸碎這像時,就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你我都是活石,要建立神的國,要將神的國建立起來充滿天下。彼前二章記說很清楚,我們都是活石,我們要與主一同建造。在十架以前,神只有一個兒子;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世人,叫信靠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但在主死在十字架以後,神就有許多的兒女,現在在這兒也有許多神的兒女。信徒們,神給我們一個責任,一個重大的使命;就是把神的教會建立起來,把聖山建造起來,把神的國建造起來!這是何等興奮的事!我們需要能力,需要信心仰望主。 (但三1-8),二與三章的關係甚為密切,二章的像是在夢境中;但三章則是尼布甲尼撒王把像建立。或許他感到權勢上受到威脅,或許是他不肯輕易地放棄他的計謀,所以就自己建造一個像。不但頭是金的,甚至全身都是金的,雖然當時但以理的勸告曾使尼布甲尼撒王受到感動,甚至說萬神之神,萬王之王,可是他心中恐懼,神的啟示對不信的人是恐懼與不安,故要建一個金像(大概這像是木頭造而外層包金。)(以賽書四十:耶利米十)。外強中乾,外表很輝煌,而裏面卻是醜陋,沒價值可言。且這像很奇怪,高六十肘,寬六肘,與一般人的身體比例不一樣。(六十肘即90呎,六肘即9呎),但這是巴比倫心目中的英雄造像,且「六」乃巴比倫人最喜歡的數字。那是說屬罪惡、屬世界的力量要想掙扎,要爭戰,要奮鬥,甚至用暴力以達目的。故王傳令所有的人,凡聽見樂聲都要跪拜,因這是他的方法;用暴力要得人的尊敬,用強制的命令要人順服;如有何人違反,他就嚴厲處置,甚至處死刑,這是惡者所發出的猙獰的狂笑。然而,用人的方法可以勝過一切嗎?信靠神的人在暴力下到底應有什麼態度呢?屬神的事與屬世的事到底不同;世上的人可用強制或暴力的方法,以求得外表的行動,至於內心如何就全不顧及。但神卻非這樣,祂從不強制,只以愛與勸說來感動。祂要我們甘心樂意到主面前將愛獻上,人雖常不尊重神,神卻尊重人;人雖常輕忽神,神卻從不輕忽人。尼布甲尼撒王用強暴的,強制的,壓迫的方法,果然有許多人去敬拜那「像」,可是但以理和他的三位朋友不肯,可見他們是真正屬於神的人。他們必受到控告,雖然這是事實,並非誣告,可是卻是個惡毒的控告。這「控告」在亞蘭文很有意思,是「撕碎」:野獸的動作,意要咬破至成塊,那就是野獸不是人了!這些迦勒底人簡直是野獸,是惡者,要到遍地去尋找可吞噬的人。他們的控告使尼布甲尼撒王震驚,直至他極其惱怒,因為人們不但控告這三位屬神的人,也控告尼布甲尼撒王。他們似乎說:「你這愚蠢的人,竟然重用這幾個猶大人;你這愚蠢的人,這些人根本不會效忠於你,他們的宗教給你這麼大的威脅,你的權柄在那裏?你的尊榮在那裏?」所以尼布甲尼撒王的心情非常不歡,為此,他一定要這三人跪拜。並且說:「如果不跪拜,那就立刻將你們扔在烈火的𨦼中,有那一位神能救你們脫離我的手呢?」他好像是有必然得勝的把握。試問這幾個敬畏耶和華的人,除了妥協之外,怎可能逃避這危險呢!」 16至18節是三人信心的宣告,信心是無攷慮亦不需充份的解釋,亦不需要辯論。三人對王說:「無論在何景況中,我們絕不妥協,因信心使我們如此。」他們三人到底有否研究對付的辦法,或是想去等候神的旨意呢?一切都沒有,許多時候我們說尋求神的旨意,其實神的旨意早就清楚擺在前面;可是我們不順服,總是還在理論,想辦法逃避,想辦法推辭,想辦法的妥協。還要說:神啊!我不知道是否你的旨意,現在暫時拜一拜,我外表拜而內心不拜不也可以嗎,直到我清楚你的旨意時再算吧。這三人是否如此?信心是不等候憑據的,多少時候我們在等候憑據;真的信心不需要計較後果,也不求神蹟。他們並沒有求神救他們,他們只對尼布甲尼撒說:我們的神若救我們,祂就一定能救我們出來;否則也有祂的美意,無論如何只有一個答案,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完全順從神,不順從人。有誰的信心比這更偉大呢!這是完全澈底地將自己擺上,因主有祂的美意;當時王怒氣填胸,要把火加上七倍,其實這是最愚蠢的事。火增加七倍倒不如減七倍更好,那可以使神的僕人在火𨦼中慢慢地燒死,不就更痛苦嗎?現在增七倍烈火,實在太猛烈了,甚至抬他們的人也都燒死。這些順服人而不順服神的人被燒死,神是不負這責任的。但那三個屬神的順服神的人,神負完全的責任。火𨦼的路既是神要他們走,那就甘心樂意地走去,但神卻負祂僕人安全的責任。他們穿著褲子,內袍和外衣;這可能是以色列祭司所穿的衣袍,因在出埃及記廿九章說祭司所穿的是長袍。他們如此穿著,也表明在異邦人面前作見證──敬拜神的見證。這是何等大的信心!當火加上七倍時,他們更感到神的同在,因有人與他們同在火𨦼中走;這是神,是道成肉身前的基督。當他們將自己完全交托神時,神就向他們施恩,他們沒向神求神蹟,但神給他們神蹟。沒求搭救,但神卻搭救。各位弟兄姊妹!我們何等需要神的恩典,我們如要得安慰,就必定會先有苦難;要保護就會有危險;要得勝,一定會有爭戰;要神蹟,就先會有試煉。有人說現今的世代沒神蹟,其實是有許多的神蹟;只是我們看不見,因為我們不禱告,不付代價,不為神作見證;神怎會將祂奇妙的能力彰顯出來呢!我們需要火般的試煉,我們需行走在火的行列。火對但以理三位朋友沒有任何作用,那像火一般的現世的力量,對基督徒也沒有作用。只要我們真正地仰望神,那麼火給我們的作用就是把我們捆綁燒掉。好似那三個人的經歷一樣。這是何等奇妙!世界有許多方法對付我們,但一切的方法都成為我們的祝福。這火的行列就是十字架的道路,我們需要走,因有主與我們同在並親自引導;只要看我們是否肯擺上,是否肯仰望神。 主在客西馬尼園禱告完畢時說:「起來,我們走吧!」我們需在這火的世代跟隨祂,只許向前,不許退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只許愛主,不許冷淡。若有人不愛主,那人是可咒可詛的,因為主已經近了。我們必需向前走,「起來,我們走吧!」。──
唐佑之《但以理書信息》 拜金像或進火窯(三章1~12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段經文提到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座金像,且要各國各族的人都敬拜這個金像,我們看見他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錯誤就是,他想要對抗神的旨意,神在夢中明白地指示他,他的國度只是「金頭」,之後必有接續他的國興起,然而尼布甲尼撒妄想他的國度要永永遠遠,所以他鑄了一整座的像都是金的,今天許多人正如他一樣,妄想自己可以對抗神的旨意。卻不知是「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唯有謙卑地倚靠神,順服神,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尼布甲尼撒犯的第二個錯誤更嚴重,就是他在得了天下之後就驕傲自恃,竟然妄想「成為神」,企圖得到眾人的敬拜,若有不從者就除滅他們,這樣的「造神運動」,這不也是歷史上許多的狂人,如希特勒、毛澤東、史達林、海珊等一貫的行徑嗎?然而更可悲的是,有許多愚昧的人,竟真的視這些人如同神明一般地崇拜,以為這些人能給他們心中所嚮往的「天堂」,最後卻被這些人帶到萬劫不復的境地,這真是人類最大的悲劇,「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別神」,只有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獨一真神是人類的拯救與希望,願世人都來敬拜,信靠祂,因為信靠祂的人真是有福! 感謝神!在這裡我們看見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就是那單單敬拜真神,不願屈服于人的榜樣,他們寧願進火窯也不願違背自己的信仰。弟兄姊妹們!今天我們在這個不愛真理的世界中,我們可能也常面臨信仰及真理的考驗,世人也許要我們拜偶像,也許要求我們違背信仰,向金錢,向利益,向權勢低頭,若我們堅持信仰,可能也會面臨被丟進火窯的危險。這個時候,我們是否願意學習但以理的三個朋友,寧願被丟進火窯,寧願失去一切,甚至自己的性命,也不願失去信仰呢? 回應:我目前是否因為害怕逼迫,害怕喪失權益,以至於正在作一些違背信仰的事呢? 禱讀:使徒行傳四章12節 12 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 火煉的信心(三章13~30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基督徒的信心就如同金子一般,唯有在火的熬煉之下,才能顯出真實來。但以理的三個朋友的信心,就是這樣的信心,是一種「即或不然」的信心(18節),當祂們遇見王要他們作抉擇的時候,他們回答說:「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意思就是我們絕不可能改變。這是一種絕不妥協、絕不改變的信心,沒有任何的環境,沒有任何的逼迫,患難能動搖我的信心。這樣有信心的人正是神所要的人。因此我們看見但以理三個朋友的信心,產生了三件奇妙的事: 第一、神奇妙的與他們同在:第25節我們看見,當但以理的三個朋友被丟進火窯時,神子與他們同在火窯中!這故事不知道安慰了多少面對患難、逼迫的人啊!神必與那些在患難、逼迫中仍然堅持信仰的人同在。而且是「明顯」的同在。因為第27節提到,當連抬他們的人都被猛烈的火燒死,這三個人,不但沒有被燒死,甚至連「火燎的氣味」都沒有,這真是一件最奇妙、明顯不過的神跡。神就是要如此明顯地與堅定信靠祂的人同在。 第二、神得著極大的榮耀:但以理三個朋友的見證與經歷,讓神大大得著榮耀(28~29節)。是的,弟兄姊妹!唯有當我們認真地信仰神時,人才會認真地思想我們的信仰,當我們真實地持守我們的信仰時,人才會知道我們所信的神是真實的。但願你我就是這樣認真的基督徒,好讓神在我們身上得著榮耀。 第三、神也大大賞賜信靠祂的人:第30節我們看見當這三個人堅持信仰時,不但神保守了他們的性命,保守了他們的工作,甚至還大大高升他們呢!這真是大大地鼓勵了那些在職場上的弟兄姊妹們!當我們高舉神時,神也必高舉我們。今天有許多的基督徒以為,在職場上若我們太高舉神時,可能會對我們很不利,然而事實證明,當基督徒愈發尊主為大時,神也必尊榮他。讓我們一起憑著信心來經歷祂吧! 回應:我是否在我的職場上高舉神,尊主為大?我是否有這樣「即或不然」,絕不妥協的信心? 禱讀:但以理書三章17~18節 17 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 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 危機四伏奪命控訴(3章1至12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願主施恩,救我脫離兇惡,能安定度日。 雖然尼布甲尼撒懾服於但以理所信靠的神,但他始終沒有棄絕自己民族所敬拜的偶像。他為了能進一步推崇它(12),於是誠心敬虔地為它造了一個神像。那神像對於二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來說,是一個十分巨型的雕像,而且此雕像竟然是用貴重的精金所造成;此外,這金像選址于平原上,顯出了它的高聳雄奇。尼布甲尼撒特意為金像安排了一個獨特的大型開幕禮,所有朝臣及官員也要放下手中的政務,齊集出席。開幕禮的氣勢非凡,極之隆重,眾樂齊鳴,無可匹比。尼布甲尼撒又下令境內轄下所有其他民族,必須聞樂聲而伏拜,造成舉國歡騰的景象,並留下違者格殺勿論的一著,確保全民要向他的神俯首稱臣。 世間總有心懷叵測的人,趁機損人利己,打擊對方。本來,當地人早已對由但以理舉薦管理京畿事務的三名友人心存嫉妒,如今竟可抓住他們不俯伏敬拜金像的把柄,向他們興師問罪,實在機不可失。他們向王控訴但以理的三名友人「不理」王上,又「不事奉」、「不敬拜」王所立的金像,不求金像庇佑王的國運昌隆,這對他們來說實與搞革命謀反無異,故應處以死刑。 一時之間,惡人當道,「神在掌管」的跡象似乎消失得無影無蹤。但以理當時大概不在京畿,故未受牽連。這次承受無辜控訴的,是三位向真神忠心不屈的青年,他們要承受奪命的責難。事實上,世間充滿欺詐、陷阱、失敗與喪亡的威脅,這些威脅常在人的身旁徘徊不去,作為信徒的我們亦不能倖免。當我們在平靜的生活中遇上突如其來的兇險,往往會為我們帶來額外壓力,但我們仍然需要堅信「神在掌管」,不要因外在的環境困逼而信心動搖。 疑幻疑真火中遊行(3章13至27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願主助我堅信,不論我是在順境或逆境中,總有你的美意。 當暴君正在意氣風發之際,又怎能容得下任何逆他心意之事呢?更何況在告發者的口中,那三個不肯俯伏敬拜金像的人,簡直就如同是三個不知死活的外族餘孽,在蓄意地衝撞至尊。故此,暴君要親自審理這三個大逆不道的人。 也許,在這本應是興高采烈的時刻大開殺戒,未免十分掃興;又也許,忤逆者是三名曾對國家有貢獻的良才,因此尼布甲尼撒開始時仍能暫且收起怒火,給予三人第二次機會。但這已是極為罕有的王恩大赦了,而為了維護君主的尊嚴,尼布甲尼撒亦強調,不會再給予他們第三次機會,凡違命者都要火刑侍候,到時,受刑者便真個「神仙難救」了(15)。 是的,神仙難救,但真神卻必定能救。面對極刑,但以理的三名友人仍堅信「神在掌管」(17),所以,即使葬身火海,他們仍肯定那是出於「神在掌管」的智慧美意。他們決意不背棄掌管萬事的神。 面對三名不識抬舉的小子當面衝撞,君主還有顏面可存嗎?尼布甲尼撒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決定要大開殺戒!頃刻之間,殺聲四起,只有把那三個小子處以極刑,才能一泄王上心頭之憤。眼看火舌逼人,幾名負責行刑的將士都葬身烈焰中了,這三人也必會隨之化為灰燼。但奇怪的是,三人竟然能在火焰裡「自由行」,而且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一位「相貌好像神子」的在火焰之中(25)。毫無疑問,這表明了「神在掌管」。見慣大場面的尼布甲尼撒在驚訝過後隨即醒覺,知道那是「神在掌管」的結果;畢竟這三人之所以如此膽大包天,是由於他們屬「至高神的僕人」(26)。 一場君臣衝突、一段有如飛蛾撲火的自殺式見證,在三人全然無恙下終於徐徐落幕。 人追求信仰,一般來說是為了求生命平安,但在但以理的三名友人身上,我們看到一份「即或不然」(18)的信,這信讓他們有能力面對「神在掌管」的至高考驗:在看似白白犧牲的冒險中,卻真實地經歷著神的同行(25)。請緊記:上主是不會輕易、隨意地任由其忠僕殉道的,即使在最苦最難的考驗中,信主的人都不會孤單上路。 捨命得救絕境逢生(3章28至30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願主加我信心和勇氣,在平安日子,在急難困境,都忠心於你。 尼布甲尼撒王曾經受惠於但以理那源自「神在掌管」的過人智慧。這一次,他更親眼目睹三位臣僕在火中遊行、又有神子同行的戲劇化景象(25),這些經歷使他對但以理等人的神另眼相看,並不禁向祂發出頌揚。 三位臣僕在火中遊行的異變必定深刻地打動了尼布甲尼撒,以致他親口複述了他們的見證。但以理書從沒有記載尼布甲尼撒王對其民族神祇的讚頌,卻清晰地記下了他對「神在掌管」的體認(28)。正是由於三名臣僕堅信「神在掌管」,所以他們可以無懼舍生,忠心向神。 其實這次充滿戲劇性的事件完全是由尼布甲尼撒王主導的。事件的肇因是他下令處死三名不肯拜金像的臣僕,但現在他卻反過來發出諭旨,下令凡謗讟這三名臣子的神的都必被處死,原因是「沒有別神能這樣施行拯救」(29),就是連他自己的本族人,也不可以謗讟這位施行拯救的真神。他的反應向人表明了,只有這三位臣僕的神才有能力掌管萬事。 但以理的三位忠信同伴抓緊了「神在掌管」的真實;他們最終不單救了自己,還見證了神的權能和恩典。神的威榮得著顯揚,他們三人更蒙賞識抬舉,他們的君主亦開始懂得敬服上主。在讀者的心目中,他們三人的堅貞,是他們能成為信心英雄的主因。 信徒殉道的事件仍會在世界上的不少角落發生。在我們所身處的開放社會,信徒難有殉道的可能,可是身為門徒,我們要學習過一個願意捨己的人生。但我們可以放心,一個因信靠主而要「捨己」的人生,並不會使人有所損失,因為「神在掌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