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但以理書第五章短篇信息

 

目錄:

第五章  巴比倫帝國之滅亡(黃共明)

巨樹的伐倒與再生—波斯灣的風雲(陳希曾)

宮牆上的指頭(李繼聖)

巴比倫亡國史(賈玉銘)

牆上神指寫字(林獻羔)

伯沙撒王的筵席(華勒斯)

異象及史實(但八、五章) (唐佑之)

狂心在跌倒之前(五章19)(臺北基督之家)

裡頭有聖靈的但以理(五章1016)(臺北基督之家)

顯出指頭來(五章1731)(臺北基督之家)

樂極忘形褻瀆聖物(5112)(香港讀經會)

亡命喪國咎由自取(51331)(香港讀經會)

 

 

第五章  巴比倫帝國之滅亡(黃共明)

  巴比倫帝國之興亡

            一、拿布普拉撒王(Nobopolassar):於主前六二五至六○五年作巴比倫王;他奠定了巴比倫帝國之基礎。

            二、尼布甲尼撒王(Nebuchadnezzar):拿布普拉撒之子,任父軍之元帥,於主前六○六至六○五年和父王共同攝政,主前六○五年大敗埃及,忽聞父王噩耗,班師回國,正式登基繼父王位作巴比倫帝國之王。自主前六○五至五六二年之間作巴比倫王,將巴比倫開拓成為舉世無匹之大帝國;崩於主前五六二年。

            三、以未米羅達王(Evil-Merodach又稱Amel-Marduk):尼布甲尼撒之子,主前五六二年繼尼布甲尼撒登基作王。他善待被擄之約雅斤王,惜於主前五六○為戚屬所弒。

            四、尼立克立撒王(Nergal-shar-usur):主前五五九至五五六年作王。

            五、拉白書馬達克王(Labashi-Marduk):尼立克立撒之子,主前五五六年作王。

            六、拿波尼度王(Nabonidus):主前五五五至五三八年作巴比倫王,他是巴比倫帝國最後之王。他有二子,次子拿波乃得二世,被他封為哈蘭王;而他的長子,就是本章中的伯沙撒(Belshazzar)於主前五四四年,被他封為迦勒底王與他一同攝政。在本章中伯沙撒雖被稱為迦勒底王,但他並非巴比倫帝國之王,所以他只能應許但以理若能讀文講解就在他國(迦勒底的部分)位列第三。

 

  伯沙撒王干犯神,遭神天譴

          當伯沙撒王設盛筵飲酒作樂時,巴比倫已被瑪代波斯聯軍圍攻四年。但他以為巴比倫城是難攻不落的要塞,他深信敵軍絕不可能攻進來,為要安定民心,所以他設擺盛筵;並且放肆到一個地步,吩咐人將尼布甲尼撒王從耶路撒冷殿中所掠的金銀器皿拿來,王和大臣皇后妃嬪就用這器皿飲酒;他們飲酒,讚美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但五1~4)。然而他們用來飲酒取樂的這些器皿,本來表徵神的選民是神的器皿。為要盛裝神,器皿必須是聖潔的,因為神是聖潔的。所以神為要保存這些器皿的完整,在約雅敬和約雅斤年間(代下三十六710),容許這些器皿先被擄至巴比倫,以免後來在西底家年間迦勒底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裏的宮殿,毀壞了城裏寶貴的器皿的時候(代下三十六19),使這些器皿也一併遭受毀壞。如今伯沙撒王把這些器皿糟踐,玷污了,他大大干犯了神的聖潔,嚴重得罪祂;就在那時,忽有人的指頭顯出,在王宮與燈臺相對的粉牆上寫字(但五5)這是神宣判他的罪狀與刑罰。王看見寫字的指頭,就變了臉色,心意驚惶,腰骨好像脫節,雙膝相碰,嚇得魂不守舍。他能安然面對圍城大軍,仍然飲食作樂;但在神的審判手下,全然喪失傲勁,既恐惶又無所適從。將來就是在世界的末期又有誰能在神的審判下站立得住呢。但神的審判來臨時,「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巖石穴裏;向山和巖石說,倒在我們身上罷,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為他們忿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得住呢」(啟六15~17)

 

  但以理對王宣判罪狀和神的刑罰

          屬天的字,屬地的人無人能看懂;巴比倫的哲士,用法術的,觀兆的,和那迦勒底人都不能讀那文字,也不能把講解告訴王。就在這時候太后想起國中有一人,他裏頭有聖神的靈,伯沙撒王的祖尼布甲尼撒曾立他為術士,用法術的,和迦勒底人,並觀兆的領袖;在他裏頭有美好的靈性,又有知識聰明,能圓夢,釋謎語,解疑惑,這人名叫但以理,尼布甲尼撒王又稱他為伯提沙撒;現在可以召他來,他必解明這意思(但五10~12)。但以理本來是大臣,是尼布甲尼撒王和以未米羅達王的寵臣;可是他們逝世之後,巴比倫歷代的王,可能不太重用他,甚至把他遺忘了,除了太后以外,沒有人能想起來,於是但以理被召來為王讀壁上的文字,並講解字義。

          但以理知道這是神的刑罰,且無可挽救;已往他不但解夢且對尼布甲尼撒王進諫言,希望他能改過自新,蒙神寬恕。

          但是這一次他對伯沙撒王沒有諫言,只有解釋字義,及宣告他的罪狀與神的刑罰。但以理責備伯沙撒王的自高,使人將祂殿中的器皿拿到面前,和大臣皇后妃嬪用這器皿飲酒;又讚美那不能看,不能聽,無知無識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卻沒有將榮耀歸與那手中有他氣息,管理他一切行動的神;因此從神那裏顯出指頭來,寫這文字(但五23~24)。接著但以理解釋說,「所寫的文字是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講解是這樣;彌尼,就是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提客勒,就是你被稱在天平裏顯出你的虧欠;毘勒斯,就是你的國分裂,歸與瑪代人和波斯人」(但五25~28)

 

  巴比倫帝國之滅亡

            「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但五30~31)

          神對於尼布甲尼撒王容忍了十二個月之後纔執行刑罰,而且七期之後,赦免他,復其王位。用現行法律來說,先有一年的緩刑,後來纔執行三年半之有期徒刑,褫奪公權三年半,刑畢之後赦免出監,並恢復其公權及原職。

          但神對於伯沙撒王則非常的嚴刻,判了死刑之後,當夜就執行刑罰。由此可見,他的罪狀是何等的嚴重。神是大而可畏的神,誰也輕慢不得。巴比倫城牆雖然高大出奇,瑪代‧波斯軍卻將流入城內的伯拉河水改道,引入一新河道,然後沿已乾之河床攻進城內;難攻不落之要塞城,竟一夜之間被攻陷。大巴比倫帝國就如此滅亡了。

          當時古列王正率大軍,忙於北方及西方的戰事,所以率兵攻進巴比倫城的乃是瑪代人大利烏,在古列平定巴比倫四圍殘餘勢力之前,大利烏暫時代他統治了巴比倫地區,大概有二年之久(主前五三八~五三六年)

          至於誰是大利烏,有人認為是古列的部將柯比利亞,也有人認為是古列的岳父薛亞塞利。瑪代‧波斯的主力雖然是波斯,但聖經早已豫言,「耶和華定意攻擊巴比倫,將他毀滅,所以激動了瑪代君王的心」(耶五十一11,參照28;賽二十一2,十三17),所以巴比倫大帝國的京都巴比倫城,果然是陷落於瑪代人的手下。── 黃共明《但以理書要義》

 

 

波斯灣的風雲(陳希曾)

 

【第五章】巨樹的伐倒與再生—波斯灣的風雲

        巨樹伐倒的預言

        醒來的讚美

        各樣的樹發嫩長芽

        巴比倫勢力再起

        巴比倫的最後一夜

牆上的字樣

    地上的字樣

 

────────────────────────────

【第五章】

巨樹的伐倒與再生

波斯灣的風雲

 

『他被趕出離開世人,他的心變如獸心,與野驢同居,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濕,等他知道至高的神在人的國中掌權,憑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國。』

但以理書第五章21

────────────────────────────

 

巨樹伐倒的預言

醒來的讚美

各樣的樹發嫩長芽

巴比倫勢力再起

巴比倫的最後一夜

牆上的字樣

地上的字樣

 

巨樹伐倒的預言

    尼布甲尼撒王覺得他這個金頭不能只是金頭,他要一直延伸下去,所以就有了第四章的故事。第四章告訴我們,尼布甲尼撒王一度神經錯亂,為什麼會神經錯亂?我們看但以理書第四章2832節:「這事都臨到尼布甲尼撒王。過了十二個月,他遊行在巴比倫王宮裡(原文是上)。他說:這大巴比倫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要顯我威嚴的榮耀麼?這話在王口中尚末說完,有聲音從天降下,說:『尼布甲尼撒王阿,有話對你說,你的國位離開你了。你必被趕出離開世人,與野地的獸同居,吃草如牛。』」就這樣,他發瘋了,一直經過七期才清醒過來。尼布甲尼撒明白過來之後 ,從他的口中就說出了許多美言。在第二章尼布甲尼撒聽說他只是金頭,遲早這個江山的顏色會從金的變成銀的,所以他就大興土木,要建立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換句話說,這一座城永遠不可能被攻打下來的,這就是巴比倫城。他說:這不是我用大能大力建為京都的嗎?而且他在巴比倫的王宮裡遊行,看見他所建造的,就說:這些不是為顯我威嚴的榮耀嗎?他才說一半,就神經錯亂了。這是一個人自我膨脹,把自己推到極限的一種情形。

    尼布甲尼撒王,的的確確是一個偉大的建築師,屬於古代七大奇觀之一的空中花園就在巴比倫城。為什麼尼布甲尼撒要蓋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呢?因為他娶了瑪代

的公主。瑪代族就是今天的庫得族,他們散佈在伊拉克、土耳其、伊朗的邊界,加起來的版圖有法國那麼大,有人稱它作庫得斯坦。從山地來的瑪代公主,嫁到一望無際的巴比倫平原,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為了取悅王后,尼布甲尼撒王就蓋了空中花園,蔚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尼布甲尼撒不僅立了金像,要大家來敬拜,更是大興土木,想用國家的力量把巴比倫城蓋得固若金湯,好叫他的江山永遠存在。但是很可惜,到了第五章,還是來到了巴比倫城的最後一夜!第四章發生的故事,大概是但以理四十九歲的時候,看見大人像是他十七歲的時候,中間大約經過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裡,尼布甲尼撒大興土木,要反抗、要改變只是金頭的局面。

    巴比倫是有它的條件,整個幼發拉底河就通過了巴比倫城,因此,只要巴比倫城能夠囤積二十年的糧食,又有水穿越這城,那城就會永遠屹立的。希羅多德( Herodotus)希臘歷史學家告訴我們,那時的巴比坐倫城真是叫人歎為觀止。城從一頭到另外一頭是14英里,加起來整個周邊約60英里 ,它的牆非常的厚約85英尺,非常的高,高有350英尺;而且城牆上面很寬,寬到一個地步,可以有八輛馬車同時進行;城牆上還有守望塔,在守望塔上,人可以看見25英里以外的敵人;整個城外還有幾百尺寬的護城河。當時尼布甲尼撒是把附近的泥土都挖空了,然後變成了護城河;還有很多城門。在這個情形底下,人幾乎攻不下這城。

    水從城中流過,幼發拉底河是南北向,所以城就分成東西兩部份。(見附錄三)在整個巴比倫城的中央有一個吊橋,這個吊橋有30英尺寬,白天人來人往,晚上就收起來。就在幼發拉底河兩邊也有牆,東邊有25道閘門,西邊也有25道閘門,每一個門和門相對,都是渡口,所以要從這裡到對面,你或者坐船,或者走中央吊橋。為了萬全,他們在吊橋兩端的地底下,又鑿了一隧道連結河東與河西。除此之外,還蓋了一座高塔,有人說這就是巴別塔。還有為了瑪代王妃阿萊提達蓋了一座美侖美奐的空中花園。事實上,這是一座人造高達75英尺的假山,沿山向上築有層層的圍牆。花草樹木就點綴在上下兩層圍牆之間的「梯田」上,其景色之優美可以想見。(見附錄五及第214和第276頁之示意圖)

    當時尼布甲尼撒用整個國家的力量建造了那麼一座城,不只是尼布甲尼撒等於巴比倫,巴比倫城也等於巴比倫,可以說整個巴比倫的榮華、智慧通通集中在這裡。有了如此堅固的城池,眼看著這個江山不會改變,尼布甲尼撒作夢也沒有想到,根據耶利米的預言,「渡口被佔據了」(耶五十一:32)。怎麼會?原來古列將軍要攻打巴比倫城前,暗中在附近建了一個人工湖,把巴比倫的水引到湖裡去。等到但以理書第五章,當伯沙撒王幹人國宴時,人人興高采烈,卻沒有想到是最後一夜。他們狂歡時,很大膽的把當初耶路撒冷聖殿裡擺在神面前的器皿拿來,當作飲灑的器皿,結果沒有想到有指頭在牆壁上寫字。就是那最後的一個晚上,河床已經幹了,古列將軍在太陽下山以後,用了兩個巴比倫探子沿河床進來。從渡口攻進,完完全全如先知耶利米所說的。到了第二天早晨,巴比倫這大好江山,果然從金的變成銀的顏色了。

    神的話永遠安定在天。尼布甲尼撒想用人的力量,所謂的眾志成城,所謂人定勝天,但是,神的旨意是:你不過是金頭!

    我們看見尼布甲尼撒自己所做的夢,一面極力的花了許多年在那裡建造巴比倫的首都,那的確是代表亞當的豐富,那個傑作確實讓人歎為觀止。等到尼布甲尼撒

在那裡自我欣賞的時候,俗語說:神要毀掉一個人以前,先叫他發瘋。果然尼布甲尼撒就瘋掉了,因為他對自己著迷,狂妄的話才說一半,從此神經就錯亂了七年,這是人試圖反抗神旨意的必然結果。七年後,神恩待他,叫他恢復了他的國位,當他恢復了以後就戰戰兢兢。原來尼布甲尼撒是無可救藥的,借著但以理的見證,後來他還是恢復了,神還是憐憫他,最後他能夠把榮耀歸給神。他才能夠明白,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祂要把國賜給誰就賜給誰。神要把國賜給古列,尼布甲尼撒要全力阻擋也擋不住!

    但以理第三章代表尼布甲尼撒的理想,第四章代表他的奮鬥。他敢向神挑戰,神說你最多是金頭,任你吶喊:巴比倫萬歲!萬萬歲!但事實上,巴比倫只有七十歲,因為神為巴比倫定了七十年。人愈認識聖經,就愈下會對這世界著迷。若不小心基督徒也會跟著著迷,跟著起舞,跟著作夢,但是慢慢的,夢就會醒過來。巴比倫最榮華也不過是七十年,到了第五章,我們看到巴比倫最後的一夜,也看到巴比倫最後的皇帝。

   

醒來的讚美

    尼布甲尼撒三十幾年的不斷努力和耕耘,他對自己的成果完全滿意、十分陶醉。人不能膨脹,人膨脹過了頭一定發瘋的。一瘋七年,「他被趕出離開世人,吃草如牛,身被天露滴濕,頭髮長長,好像鷹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但四:33)七年以後,「日子滿足,我尼布甲尼撒舉目望天,我的聰明複歸於我,我便稱頌至高者,讚美尊敬活到永遠的神。他的權柄是永有的;他的國存到萬代。世上所有的居民都算為虛無;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他都憑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攔住他手,或問他說,你做什麼呢?」(但四:3435)何等愚昧,尼布甲尼撒一度想要攔住他手。現在,尼布甲尼撒的聰明複歸於他,真正的聰明就產生真正的讚美,他終於認識一位元可讚美的神。

    「那時,我的聰明複歸於我,為我國的榮耀、威嚴和光耀也都複歸於我;並且我的謀士和大臣也來朝見我。我又得堅立在國位上,至大的權柄加增於我。現在我尼布甲尼撒讚美、尊崇、恭敬天上的王;因為他所作的全都誠實,他所行的也都公平。那行動驕傲的,他能降為卑。」(但四:3637)一個人被抬得那麼高,後來被摔得那麼低,結果神憐憫他,他居然恢復過來了。很稀奇!那棵樹被砍掉,結果樹又長起來了。本來是獸心,現在給了他人心,現在講的都是人話。一個人開口讚美敬拜主,講的都是人話,不再是隨便胡亂說話。

    但以理書第四章一開始是尼布甲尼撒的見證,「尼布甲尼撒王曉諭住在全地各方、各國、各族的人說:願你們大享平安!」(但四:1)尼布甲尼撒運用他皇帝的權柄曉諭全地,他作見證的範圍,就是他國權的範圍。為什麼神把國、權柄、能力都給他?神似乎對他說:你之所以幅員遼闊,是因為你需要足夠的版圖來為我作見證!王說:「我樂意將至高的神向我所行的神蹟奇事宣揚出來。他的神蹟何其大!他的奇事何其盛!他的國是永遠的;他的權柄存到萬代!」(但四:2-3)現在他懂了,唯有神的國是永遠的,祂的權柄是存到萬代的。他自己不行,他所建立的國度也不行,所以後面他就開始道出巨樹伐倒的奇遇。

   

各樣的樹發嫩長芽

    但以理書第四章這一段的預言,與主在地上所說的預言相銜接。在馬太福音二十四章,主耶穌說:「你們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個比方:當樹枝發嫩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太二十四:32-33)無花果樹是代表以色列,無花果樹曾經被主咒詛,從根開始枯乾,主用行動來發出預言以色列即將亡國。亡國之後,根據本處的預言,有一天無花果樹枝會再發嫩長葉。果然於1948514日以色列複國了,從那天開始,我們的主站在門口了。我們不知道主有多近,但是主的的確確很快就要回來了。到了路加福音二十一章,同樣的一段話主耶穌加上一句,祂不只說無花果樹,還說:「各樣的樹」 ,意味著:在聖經裡不只是一棵無花果樹,還有「各樣的樹」要再生。「你們看無花果樹,和各樣的樹。他發芽的時候,你們一看見自然曉得夏天近了。這樣,你們看見這些事漸漸的成就,也該曉得神的國近了。」(路二十一:29-31)如果一棵樹如無花果樹代表一個國家的話,那麼其他的樹也代表其他的國家。現在我們要問:在聖經裡面,有那些國家是用一棵樹來形容的?而且這些樹也像無花果樹一樣,死去又活過來。

    但以理說尼布甲尼撒是那個金頭。所以尼布甲尼撒可以和巴比倫帝國畫上等號。等到尼布甲尼撒睡不著覺,他又作了一個夢,那時但以理快49歲了,又被找來解夢:那個夢是王看見一棵大樹,鳥都在上面作窩。還記得主耶穌講到芥菜種變成大樹,上面有鳥作窩,那個背景就是但以理書的背景。從很遠就看得見的那棵大樹,根據但以理的解釋,就是指著尼布甲尼撒說的。

    但以理書第四章說到巴比倫這棵大樹的伐倒與再生。根據那個預言,正當那棵大樹發旺之際,忽然「有一位守望的聖者從天而降。大聲呼叫說:伐倒這樹!砍下枝子!搖掉葉子!拋散果子!使走獸離開樹下,飛鳥躲開樹枝。」(但四:1314)這樹一夕之間要被伐倒,然而「樹墩卻要留在地內」(但四:15),並且「使他與地上的獸—同吃草,使他的心改變,不如人心:給他—個獸心,使他經過七期。」(但四:1516)這個預言後來果然應驗了。那「樹墩」留著,是什麼意思?就是有一天這棵樹要重新長起來。等到樹長起來,那就是尼布甲尼撒神智清醒的時候,他能夠把榮耀歸給天上的神,因為神又給了他一個人心。金頭既然同時應用于巴比倫王及其所代表的帝國,尼布甲尼撒經過七期能夠神經恢復,這就意味著,經過七期巴比倫的勢力有一天要重新抬頭!

    在聖經中人很難找到但以理書第四章之外,形容一棵樹代表一個國家,而且樹還留著樹墩的,根據預言,有一天那棵樹還會重新發芽。正如主耶穌所預言的話,這預言一面應驗在尼布甲尼撒自己的身上,同時,這預言也要應驗在巴比倫帝國身上。那麼七期是什麼?我們讀啟示錄的話,剛好是2520天。對尼布甲尼撒王來講,七期是2520天,對巴比倫帝國來講,是不是經過2520年,巴比倫勢力要重新抬頭?

   

巴比倫勢力再起

    波斯灣戰爭之前,伊拉克和伊朗曾打過一次無聊透頂的八年兩伊戰爭。當時美國是在兩害之間取其輕,因為伊朗說過美國是大撒但,以色列是小撒但,所以美國就幫助伊拉克,使其壯大起來了,一躍而成為世界上第五大陸軍國。在這種情形下,巴比倫的勢力居然就慢慢地抬頭了。算算看,從巴比倫亡國一直到巴比倫重新抬頭,一共是多少年?亡國于波斯帝國的那一年是西元前539年,那是史上第一次的兩伊戰爭,因為令天的伊拉克就是古時的巴比倫,令天的伊朗就是古時的波斯。第二次兩伊戰爭大約是在1981年左右,前後兩伊戰爭恰好經過了差不多2520年,兩次波斯灣戰爭見證了但以理所說的七期。(見附錄四的兩大巨頭像),經過兩伊波斯灣戰爭,這個世界終於醒了過來,原來巴比倫的勢力在世界上再一次舉足輕重了。隨伴著巴比倫勢力的抬頭,巴比倫城居然也已重建,六千萬磚頭把它堆砌成功,只差沒有空中花園。現在我們讀但以理書第四章,主的話一點都沒有錯,不只是無花果樹,還有其他的樹也要發芽。

    兩次波斯灣戰爭可以作證,巴比倫的勢力重新抬頭,再度對上了老冤家以色列。只要是有巴勒斯坦人殉國,伊拉克總統海珊一定要派人去給他們一萬美金上下慰問金,所以,一度巴解領袖阿拉法特受歡迎的程度還遠遠趕不上海珊。有一次海珊就號召了伊拉克六百多萬的志願軍,還包括女兵,要為推翻以色列而戰。

    根據聖經,巴比倫是走入歷史了,但是以賽亞書十三章所提的巴比倫,是末日的巴比倫。「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巴比倫。應當在淨光的山豎立大旗,向群眾揚聲招手,使他們進入貴冑的門。我吩咐我所挑出來的人。我招呼我的勇士,就是那矜誇高傲之輩,為要成就我怒中所定的。山間有多人的聲音,好像是大國人民。有許多國的民聚集哄嚷的聲音。這是萬軍之耶和華點齊軍隊,預備打仗。他們從遠方來,從天邊來,就是耶和華並他惱恨的兵器,要毀滅這全地。你們要哀號,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賽十三:1-6)這段聖經預言到了末日,耶和華的日子臨近的時候,巴比倫要向「多國」宣戰,這些國家中有的是「大國」,有的是從遠方來,從天邊來。這不是叫人想起兩次波斯灣戰爭麼?對伊拉克來說,美軍不是來自遙遠的天邊麼?無論如何這裡的巴比倫是指末日的巴比倫。既然巴比倫曾經走入歷史,那麼末日的巴比倫必定是指巴比倫的勢力重新抬頭,這是兩次波斯灣戰爭後,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不只以賽亞十三章預言巴比倫勢力要再起,啟示錄第十八章說到巴比倫傾倒了,傾倒了。可見在傾倒之前巴比倫曾以世界金融中心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眼中。第十八章中的細說巴比倫,使人確定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經濟和政治實體。這巴比倫的再現,更加證實但以理預言之不虛。

    現在在波斯灣所看到的建築,真是令人咋舌,大家對於杜拜的宏偉建築銘刻在心。將來巴比倫也要如此成為世界上的金融中心之一,就像紐約,倫敦一樣。在主回來以前,巴比倫的勢力一定要重新抬頭。現在伊拉克雖然打敗了,問題還沒有完,日本不是打敗了麼?沒有憲。德國不是打敗了麼?沒有完。他們變成世界的經濟強國,現在他們不需要發展武器,在別人的保護傘底下盡情的發展經濟。他們原是沒有多少資源的,所以當初要發展才要侵略全世界,然而伊拉克的天然資源卻豐富無比!現在伊拉克也打敗了,就不需要再為海珊建造總統行館,而且伊拉克是比德國跟日本更有條件的,就著它的石油產量來說,如果它好好的建設的話,前途真是無量。現在你去波斯灣走一趟,看看那些大樓好像都是金子堆砌起來的。根據聖經,巴比倫的勢力要重建,主的話沒有錯,就是各樣的樹要發嫩長葉,這樣,人子回來的日子果真是近了。

    巴比倫的勢力又抬頭了,那麼以色列人呢?以色列人第一次還鄉是西元前536年,第二次還鄉是1948年,中間經過了多少年?大約也是2520年,不過不是太陽年,是聖經預言年,每一年是360天,也是七期。可見以色列一旦複國了,它的對頭很快就出現了,最多只晚四十年!果然,90年代之後,整個中東局勢一直動盪不安。卻是因為「各樣的樹」不讓「無花果樹」專美於前,也要相繼發芽的緣故!

    說到巴比倫不讓以色列專美於前,不禁使人想到巴比倫當初走入歷史之後,猶太人怎樣延續了巴比倫的金融生命,而締造了看不見的金融大帝國。自從巴比倫勢力重新抬頭之後,這個由猶太人獨佔的局面已經改觀,現在是以撒和以實瑪利後裔聯合共創美好的未來。事實上,自從前一個世紀中東發現石油後,波斯灣的幾個國家就積極投入這個金融王國的擴建。有趣的是巴比倫人在建巴別塔的時候,早就應該發現自己是坐在黃金般的油田上,因為聖經說他們造塔作磚時「拿石漆當灰泥」(創十一:3),這裡的石漆就是瀝青,簡單的來說,就是固態的石油。原來石油主要由許多大小不同的碳氫化合物分子所組成,在岩層的孔隙內,經常以液體或氣態存在,有時部分凝結成固態。固態的石油以合高碳的「石臘」和「瀝青」為主。這樣看來,中東石油的發現整整晚了最少四千年!

 

巴比倫的最後一夜

    但以理書第四章說到巴比倫這棵巨樹的伐倒與再生。現在我們要把鏡頭拉回到兩千五百年前,於西元前539年,看這棵巨樹如何倒下。第五章就是但以理對這件大事的報導。嚴格說來,伯沙撒不是最後一個巴比倫王,他的父親才是,他的父親叫尼波尼度。伯沙撒的父親因為在外面東征北討好幾十年,少問國政,他在位第十二年就讓他兒子伯沙撒來攝政。一百年前新派神學家認為,但以理書一定是以色列被擄以後才寫的,所以搞不清楚當初的亡國史!他們查來查去說根本查不到伯沙撒王。結果考古學家找到了一塊石碑,那石碑上記載:尼波尼度第十三年,西元前513年,他讓他兒子攝政管理一切的國事。所以在這個國家裡最大的是誰呢?是尼波尼度,伯沙撒是第二。伯沙撒說誰能解夢就把第三位給他,後來但以理果然變成第三。神的話是準確的。

    聖經學者安德森Robert Anderson,寫了一本書,「在高等批評家坑裡的但以理書」,但以理在獅子坑裡,但是他的書在吹毛求疵者的坑裡。不只伯沙撒王是個問題,第六章大利烏王也變成問題。大利烏王到底是誰呢?講到胸和雙臂有兩部分:一個是瑪代,一個是波斯。瑪代的王就是大利烏,波斯王就是古列。古列王是整個波斯大帝國的皇帝,大利烏是特別管其中的巴比倫省,巴比倫已經被波斯帝國拿下來,成為一省,大利烏就作了巴比倫的王。本章最後一節:「取了迦勒底國。」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得了迦勒底國。」

    第五章最重要的場景就是牆上指頭寫字,但以理很會形容,「當時,怱有人的指頭顯出,在王宮與燈檯相對的粉牆上寫字。王看見寫字的指頭就變了臉色,心意驚惶,腰骨好像脫節,雙膝彼此相碰。」(但五:5-6)「伯沙撤王就甚驚惶,臉色改變,他的大臣也都驚奇。」(但五:9)伯沙撒身為皇帝,一國之君,面對任何情勢,應該面不改色,但是現在驚惶失色連大臣都看得出來。

    最後是太后引介但以理,她怎麼介紹呢?她說:「在你國中有一人,他裡頭有聖神的靈。」(但五:11)你看別人都看得出來。尼布甲尼撒看得出來,曾三次說但以理裡面有「聖神的靈」,但是這應該是好幾年前的故事。第五章是但以理81歲的時候,第四章是他49歲的時候,那時尼布甲尼撒就稱讚不已。現在,從49歲到81歲,又過了30年了,這30年整個皇宮都認識但以理。所以跟隨主走這一條路,不是你剛剛得救的時候作見證,你過了10年、20年、30年是不是照樣能為主作見證?我們看見但以理作見證的持續性,可以說有口皆碑,大家都稱讚他。在外邦人的環境裡,在一個拜偶像的國度中,但以理能夠為他天上的真神作榮耀的見證。按理來講,只要身在巴比倫王宮,他的屬靈生命就完了,但是沒有,他仍舊開花,而且仍舊欣欣向榮。

    太后這麼說:「你父在世的日子,這人心中光明,又有聰明智慧,好像神的智慧。」(但五:11)有的人很有智慧,但他心中不光明,所以一定要「心中光明,又有聰明智慧」,這才是真智慧。心中完全透明,而且可以照亮別人的。你看這麼多年下來,天下烏鴉一般黑,眾人皆醉,惟有但以理獨醒!不只是這樣,他「又有聰明智慧,好像神的智慧。」所以,他們就想起神來了,這完全是叫人佩服的,這個是我們的見證,基督徒在世界上應該讓人可佩服才可以。不是你自己說,而是在你周圍的同事、家人,他們都這麼說。如果他們能稱讚你,像但以理一樣,那麼我們真是在人面前作了美好的見證,把光照亮在人前,這是非常重要的。見證不是一個口號,作見證要說到做到,我們讀聖經,別人讀我們。你看但以理生存的環境,看上去他不可能活下來的,他果然活下去了,而目能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牆上的字樣

    12節又講:「在他裡頭有美好的靈性,又有知識聰明,能圓夢,釋謎語,解疑惑。」這是太后的介紹詞。等到但以理被引到伯沙撒王面前,王說:「我聽說你裡頭有神的靈,心中光明,又有聰明和美好的智慧。」(但五:14)太后一介紹,王聽進去了,他說:你若能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我,就必在我國中位列第三。下面但以理就講了一番話,講到尼布甲尼撒當初怎樣「心高氮傲,靈也剛愎,甚至行事狂傲,就被革去王位,奪去榮耀。」(但五:20)我們如果只解釋第四章還不夠透,這裡還有解釋,誰把他的王位去的?是神革去的,奪去他的榮耀。你看,一個國王神經錯亂,這是很差恥的,藏都藏不住。尼布甲尼撒已經學了這個功課,本來他以為自己掌權,後來他知道至高的神在人的國中掌權。不要以為今天人的國是投票投出來的,不要以為人的國是這樣、那樣來的,怎麼成的呢?是神在人的國中掌權。那行動驕傲的,祂能降為卑。等到尼布甲尼撒神志恢復過來以後,他承認自己是驕傲的。神叫他降卑,因著降卑的緣故,他開始認識神。

    下面這一番話是但以理對伯沙撒說的,他說:「伯沙撒啊,你是他的兒子(或孫子),你雖知道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使人將他殿中的器皿拿到你面前,你和大臣,皇后、妃嬪用這器皿飲酒。你又讚美那不能看、不能聽、無知無識、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卻沒有將榮耀歸與那手中有你氣息,管理你一切行動的神。因此從神那裡顯出指頭來寫這文字。」(但五:22-24

   這是因為千人國宴開始時,「他們把耶路撒冷神殿庫房中所掠的金器皿拿來,王和大臣,皇后、妃嬪就用這器皿飲酒。他們飲酒,讚美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但五:3-4)你看見嗎?有金子造的神,有銀造的神,有銅鐵木石所造的神,那大人像所具有的,通通在這裡,他們拜他們所造的神。但以理說:「因此,從神那裡顯出指頭來寫這文字。」(但五:24

    接著他就解釋了「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但五:25)「彌尼,就是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但五:26)換句話說,金頭到這裡完了。「提客勒,就是你被稱在天平裡。」 為什麼你的國到此完了呢?因為神把你放在天平裡面稱,結果「顥出你的虧欠」(但五:27。神既然在人的國中掌權,神手裡有一個天平,在天平裡就顯出你的虧欠。接著說:「昆勒斯(與烏法珥新同義),就是你的國分裂,歸與瑪代人和波斯人。」從明天開始,江山的顏色就要從金的變成銀的,這是巴比倫的最後一夜,他們在國宴的時候盡情歡樂,結果得罪神了,這就是神對伯沙撒的判決。

    完了以後,「伯沙撒下令,人就把紫袍給但以理穿上,把金鏈給他戴在頸項上,又傳令使他在國中位列第三。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但五:29-30)最後伯沙撒在他的王位上做了一件事,把但以理列為國中第三位。第六章最後說:「如此,這但以理,當大利烏王在位的時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時候,大享亨通。」(但六:28)但以理被放在一個榮耀的位置上。金頭也結束了。

    先知耶利米也生動地預言到巴比倫帝國最後的一夜:「他們火熱的時候,我必為他們設擺酒席,使他們沉醉,好叫他們快樂,睡了長覺,永不醒起,這是耶和華說的。」(耶五十一:39) 耶利米書「火熱的時候」,也就是但以理書「伯沙撒歡飲之間」。「我必使巴比倫的首領、智慧人、省長、副省長和勇士,都沉醉,使他們睡了長覺,永不醒起。」(耶五十一:57)在盛大的千人國宴中,同樣身為智慧人的但以理,他沒有醉!

   

地上的字樣

    五百八十七年以後,有一次文七和法利賽人要找主耶穌的不是,就捉拿一個剛剛觸犯淫亂罪的婦人,把她帶到主耶穌的面前,看主耶穌要怎麼對待她,目的在主耶穌的把柄。如果主耶穌說按著律法用石頭打死她,他們要怪罪主耶穌沒有憐憫心,怎能是人類救主。處罰不對,不處罰也不對,因為干犯律法。這些文士、法利賽人是讀聖經的,「文士」就是當時學經學者。他們真是來勢洶洶,個個都雄糾糾、氣昂昂,面對盛氣淩人的情景,這下主耶穌一定跑不掉了。聖經記載:主耶穌卻彎腰用指頭在地上寫字,他一句話都不說。後來主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的,可以第—個用石頭來打她,又彎下腰去寫字。對普通的人,彎腰就彎腰了,但是對文士和法利賽人,主彎腰在地上寫字,良心在他們裡頭說話的。天平在裡面稱出他們的虧欠來,結果他們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都溜走了,證明良心說話了。

    原來文士和法利賽人懂得但以理書,明白舊約聖經,他們看見主耶穌在地上寫字,想起神在牆壁上寫字。他們經不起天平來稱,果然顯出了他們的虧欠。所以文士,法利賽人一溜,其他年少的也跟著開溜。為什麼老的先走,因為老的老奸巨猾呀!犯罪犯得太多了,經驗豐富,所以第一個先走。小的看見老的走了,他們也跟著走了。後來主耶穌站起來說:「我就是世上的光」,主耶穌一面寫字,一面光就顯出來,那個光是裡面的光,是良心裡面的光。這一照,文士倒了,法利賽人也倒了。這是什麼故事?這就是但以理書第五章的故事。所以但以理書第五章,可以說對最會讀聖經的文士和法利賽人鋪了一條路。當主耶穌在地上寫字的時候,他們沒有一個人敢拿石頭打那犯淫亂罪的女人。難怪主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宮牆上的指頭(李繼聖)

 

「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因為我們的神乃是烈火。」(來十二2829

信徒所得的國不能震動,是神藉著他的兒子耶穌基督賜給人的,故我們當感恩,當事奉他。由於神是烈火,所以事奉他的時候,要存虔誠敬畏的心,庶幾乎可免受虧損。

但以理書第五章的中心思想,便是虔誠敬畏。我們從第一節看起:「伯沙撒王為他的一千大臣,設擺盛筵,輿這一千人對面飲酒。」

尼布甲尼撒的孫子(注:參考但五222小字註解)伯沙撒王,在巴比倫四面楚歌,朝不保夕,被圍困的危急存亡之秋,絲毫沒有虔誠敬畏的心,反而大擺筵宴,吃喝快樂,與一千人對面飲酒,渾忘瑪代人和波斯人正兵臨城下,也忘記了他祖父的失敗教訓。今日臺灣,也有許多這樣的人,成天價的花天酒地,不肯讓伯沙撒專美於前。杜牧之的詩句,是最好的寫照: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若單單是醉生夢死,倒也罷了,伯沙撒的罪孽有甚焉者:「伯沙撒歡飲之間,吩咐人將他父(注:“父”或作“祖”。下同)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殿中所掠的金銀器皿拿來,王與大臣、皇后、妃嬪好用這器皿飲酒。於是,他們把耶路撒冷神殿庫房中所掠的金器皿拿來,王和大臣、皇后、妃嬪就用這器皿飲酒。他們飲酒,讚美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但五24

耶和華藉先知瑪拉基曾發過一個問題:「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瑪三8)「當時,忽有人的指頭顯出,在王宮與燈檯相對的粉牆上寫字。王看見寫字的指頭,就變了臉色,心意驚惶,腰骨好像脫節,雙膝彼此相碰,」(但五56

口說沒有神的是最害怕死,他們雖然一向認為死了拉倒,但是只要死一臨到,便會怕得比死更加難過。惟有信徒才能視死如歸,非但處之泰然,而且有活潑的盼望,滿懷喜樂,在墳墓中等候復活。不信主的,神的指頭未顯出時,吃喝玩樂,無惡不作,神的指頭一顯出了,就驚惶得腰骨好像脫節,雙膝彼此相碰。

聖經上每提到女神的指頭,跟著來的,必是審判,連主耶穌在聖殿伸指頭也一樣:「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麼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於是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約八39

文士和法利賽人問主耶穌,你說該把正行淫之時被拿的婦人怎麼樣呢?主耶穌不加理睬,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的問,主就直起腰來,反問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然後,又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結果,耶穌單憑指頭,便把他們從老到少,一個個的打發走了。

這一件事,本難應付。因文士和法利賽人講究律法,主傳講的就是恩典。主倘若說:該把那婦人用石頭打死,便與他所傳的背道而馳;主假如說,那婦人該赦免,則他們便得著告他的把柄了,因這話是違反摩西的律法的。說起律法,就想起了神的指頭:「耶和華在西奈山和摩西說完了話,就把兩塊法版交給他,是神用指頭寫的石版。」(出卅一18

可是,神原先用指頭寫的發版,已因以色列人拜偶像的緣故被摔破了:「摩西挨近營前,就看見牛犢,又看見人跳舞,便發烈怒,把兩塊版扔在山下摔碎了,」(出卅二19

存放在聖殿約櫃中的法版,是神第二次用指頭寫的:「摩西在耶和華那裡四十晝夜,也不吃飯,也不喝水。耶和華將這約的話,就是十條誡,寫在兩塊版上。」(出卅四28

律法是作什麼用的?請看羅馬人書的解釋:「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三1920

對律法是怎麼來的,保羅也交代得一針見血:「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羅五20

原來,「沒有律法之先,罪已經在世上;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羅五13)這些文士和法利賽人既舌劍唇槍,班門弄斧,與主大談其摩西的律法,主便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主畫的是甚麼字呢?顯然就是律法,就是神用指頭寫在石版上的十條誡命。律法一擺出來,誡命一搬出來,各人的口被塞住了,都伏在神審判之下,這才知罪,就從老道少一個一個的都出去了。因為,文士和法利賽人在律法的對照下,知道他們並他們的祖先都犯了罪,和那婦人相較,頂多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但在主用指頭畫字,向他們行審判之前,他們卻不曉得,或說未覺察到,自己也是罪人,正如保羅說的:「非因律法,我就不知何為罪。非律法說,不可起貪心,我就不知何為貪心。」(羅七7

說到這裡,弟兄姊妹想必明白,伯沙撒看見寫字的指頭,為什麼會急想知道那文字的講解,又為什麼會因不得要領而驚惶了:「大聲吩咐將用法術的和迦勒底人並觀兆的領進來,對巴比倫的哲士說:“誰能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我,他必身穿紫袍,項帶金鏈,在我國中位列第三。”於是王的一切哲士都進來,卻不能讀那文字,也不能把講解告訴王。伯沙撒王就甚驚惶。臉色改變,他的大臣也都驚奇。」(但五79

伯沙撒和他的祖父真是一丘之貊,先後犯同樣的毛病,一有問題,便就教於術士,用法術的,迦勒底人,並觀兆的,而不求問神的僕人。這種情形,傳道者的言語早料定了:「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

一如尼布甲尼撒的失敗,伯沙撒也步上他祖父的後塵,於是就甚驚惶、臉色改變。太后知道以後,立刻進宮,勸王召但以理講解:「在你國中有一人,他裡頭有聖神的靈。你父在世的日子,這人心中光明,又有聰明智慧,好像神的智慧。你父尼布甲尼撒王,就是王的父,立他為術士、用法術的和迦勒底人並觀兆的領袖。在他裡頭有美好的靈性,又有知識聰明,能圓夢,釋謎語,解疑惑。這人名叫但以理,尼布甲尼撒王又稱他為伯提沙撒;現在可以召他來,他必解明這意思。”」(但五1112

照太后的說法,但以理能圓夢、釋謎語、解疑惑,是因裡頭有美好的靈性,又有知識聰明。可惜的是,太后並不曉得,但以理是怎樣會有這聰明和智慧的。否則,他一定也教導伯沙撒了:「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九10

但以理有聰明智慧,是因敬畏耶和華的緣故。而要明白神的心意,則非有美好的靈性不可。美好的靈性是甚麼?曰:土明和烏陵,因為神的旨意,是藉著土明和烏陵指示人的。然而,人要如何方能得著土明和烏陵呢?

「論利未說:耶和華啊,你的土明和烏陵都在你的虔誠人那裡。」(申卅三8

但以理因敬畏神的緣故而有聰明智慧,又因虔誠的緣故而有土明和烏陵,當然能讀宮牆上的指頭寫的文字,把講解告訴王。可惜太后沒有早把如此虔誠敬畏的人,舉薦給伯沙撒,使王有受教的機會,果則歷史說不定會改寫。

且說:王雖照太后的意思,把但以理請來,但內心卻沒有尊但以理為神的僕人,仍把但以理和用法術的;迦勒底人;並關兆的等巴比倫哲士,一視同仁。何以見得?請看王給但以理的應許:「我聽說你善於講解,能解疑惑;現在你若能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我,就必身穿紫袍,項戴金鏈,在我國中位列第三。」(但五16

王應許給但以理的賞賜,和應許給用法術的、迦勒底人、並關兆的賞賜,完全一樣,可見但以理在王的心目當中,頂多是術士或哲士罷了。然而王那種頤指氣使,大言不慚,渾然不覺大禍臨頭的可憐相,卻十足是主耶穌所比喻的一個財主:「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自己心裡思想說:‘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怎麼辦呢?’ 又說:‘我要這麼辦:要把我的倉房拆了,另蓋更大的,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十二1620

伯沙撒的光景正是如此,以為他有許多財物積存,許但以理在他國中位列第三,勸自己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然而神今夜卻要他的靈魂;他預備的,要歸誰呢?既有聰明智慧、又有土明和烏陵的但以理對這種情形,當然瞭若指掌,所以便謝絕了:「但以理在王面前回答說:“你的贈品可以歸你自己,你的賞賜可以歸給別人;我卻要為王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王。」(但五17

於是,但以理把王的祖父尼布甲尼撒的失敗故事,細說從頭,交代一番。然後就責備王不知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從而引出從神那裡頭出指頭來的原因:「伯沙撒啊,你是他的兒子(注:或作“孫子”),你雖知道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使人將他殿中的器皿拿到你面前,你和大臣、皇后、妃嬪用這器皿飲酒。你又讚美那不能看、不能聽、無知無識、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卻沒有將榮耀歸與那手中有你氣息,管理你一切行動的神。因此,從神那裡顯出指頭來寫這文字。」(但五2224

弟兄姊妹!當但以理大聲斥責伯沙撒的時候,正是王最容易遷怒人的時候。因為,迦勒底的京都巴比倫被圍困,危若累卵,但以理竟大膽直言,不把這位心高氣傲的王放在眼內,置性命於度外,絲毫不以其個人的安全為念。此等忠心不懼怕的精神,實在值得我們這些傳神言的效法。

最後,但以理把文字和文字的講解,告訴了伯沙撒:「所寫的文字是: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講解是這樣:彌尼,就是 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提客勒,就是你被稱在天平裡,顯出你的虧欠;毗勒斯(注:與烏法珥新同義),就是你的國分裂,歸與瑪代人和波斯人。」(但五2528

有首短歌,唱曰:

神找你算帳,神找我算帳,

預備好了沒有,神找我算帳;

神找你算帳,神找我算帳,

已經預備好了,不怕神算帳。

大家回想一下,過去一年,有無虧欠神的地方?怕不怕被稱在天平裡呢?神要數算你了,神要數算我了,而且就在今天,像伯沙撒宮牆上的指頭寫的文字一樣。

果然,神的指頭一現,伯沙撒的命運便決定了:「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但五3031

可見神的指頭一旦顯現,人就不會再有機會。我們當如何的儆醒,當如何的預備自己,好等候神算帳,以便被稱在天平裡。——李繼聖《道路真理生命》

 

 

巴比倫亡國史(賈玉銘)

 

    巴比倫國原是大像的金頭,巴比倫王伯沙撒與群臣幹人用聖殿器具宴會之夜.即此盒頭時代滿期之時。按本章所論巴比倫之敗亡,原是代表外邦強權之敗亡,巴比倫亡國之時,即先知耶利米所預言被擄七十年滿期之時;此正是表明後來以色列人經過長時期的試煉,迨外邦人的時日已滿,神必按照帕勒斯聽之約,使他們都返歸故土。但此處所言,巴比倫敗亡,更是代表宗教方面,適當伯抄撒以神殿的聖器飲酒,讚美一切金銀術石等物所制的邪神之時,巴比倫遽然敗亡;正是表明在啟示錄十七與十八章所論,如同大淫婦的巴比倫宗教如何被打倒。

 

一、伯沙撒荒宴犯聖(1-4)

    按伯沙撒原是尼布甲尼撒王女之子,或稱為尼布甲尼撒之孫,在本書內所以稱子不稱孫,乃以所用文字無祖孫之稱。當時與其父同為巴比倫王,時有瑪代與波斯之大兵臨城,而伯沙撒王竟恃城池鞏固不以為意,仍肆設筵席。召集大臣妃斌等千余人,一同宴樂。伯抄撒歡飲之間,吩咐人將他父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殿中所掠的金銀器皿拿來,王與大臣、皇后、妃嬪用這器皿飲酒。……他們飲酒,讚美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想神殿的器皿,原是聖物,連尼布甲尼撒亦未曾用,只是好好保存,不敢妄用。不料伯沙撒不但用此聖器飲酒,且是為讚美他們所立的金銀銅鐵術石偶像。如此狂傲褻瀆.污穢神殿的聖器,干犯神的盛怒,伯沙撒究為何人,竟敢如此犯聖呢?

   

二、上主特寫字警告(5-9)

    正當昏庸驕傲的伯沙撒王,不顧國家的存亡,與群臣痛飲宴樂時,忽有人的指頭顯出,在王宮與燈檯相對的粉牆上寫字。一個驕傲自大的伯沙撒竟然嚇得變了臉色,心意驚惶,腰骨好像脫節,雙膝彼此相碰。”(或者此時飲酒的杯,已經摔在地上,急急去攀著殿柱子,方不至跌倒在地。)遂大聲吩咐,命一切術士哲士前來說:“‘誰能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我,他必身穿紫袍,項帶金鏈,在我國中位列第三。於是王的一切哲士都進來,卻不能讀那文字,也不能把講解告訴王。因此伯抄撒王就甚驚惶,臉色改變,他的大臣也都驚奇。可惜一切哲士等,平素雖自以為聰明,但在神面前,都成了愚拙。

    或謂無形無象的神,何以能用人手寫字呢?此事雖屬甚奇,但此亦奇而不奇,神當日在西乃山,不也曾寫十條誡於石版嗎?照聖經所記,無形之神,若有何必須的緣故,未嘗不屢次顯形於人呢!

    伯沙撒王所謂,若有能解此文字者——“在我國中必位列第三。不言第二,而日第三,正因此時乃與其父拿波拿尼Nabonnaid同理國政,除了他父子以外,國內至尊之位,只是第三。不過伯沙撒王雖出偌大的賞賜,亦終無人能為他解釋字意。

 

三、但以理解釋字意(10-29)

    ()被介紹到王前(10-16)    此時太后聽見王與大臣所說的話,即進到王前,介紹但以理說:“……在你國中有一人,他裡頭有聖神的靈……這人名叫但以理……現在可以召他來,他必解明這意思。想此宴會,既有大臣千人.何以但以理不在其中呢?諒此時但以理已不見用,所以如此盛會,未與有分,對此老先知真是慢待已極了。於此宴會中,既多有褻慢犯聖,敬拜偶像的舉動,想先知但以理,亦是樂得不去赴會。及至被介紹到王前,伯沙撒即顯出極輕慢的樣子來說;你是被擄之猶大人中的但以理嗎?就是我父王從猶大擄來的嗎?”如此對一個年近九十歲的老先知講話,真是不恭之甚了。但因急於知道粉牆上的字意,亦只好按照以前所應許的話行說:“我聽說你裡頭有神的靈……現在哲士和用法術的都領到我面前……無奈他們都不能把講解說出來。……現在你若能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我,就必身穿紫袍,項戴金鏈,在我國中位列第三。不知但以理在其父王尼布甲尼撒時,已是位居第二呢。

    ()先以厲言指責(17-24)  在昔尼布甲尼撒作大樹之異夢時,但以理一聽見王的夢,立時心驚訝說:“王啊!願這夢……講解歸於你的敵人。此言是何等恭敬而有感情呢?此次對伯沙撒王以其褻慢上主,污穢神殿的聖器,也就不客氣地對他說:“你的贈品可以歸你自己,你的賞賜可以歸給別人;我卻要為王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王。曆言神如何將國賜與他的父王,因其父王狂傲,神如何將他革去王位,人心變為獸心,為要叫他知道至高的神,在人國中掌權。憑自己的旨意,立人治國。伯沙撒啊,你是他的孫子,你雖知道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使人將他殿中的器皿拿到你面前,你和大臣、皇后、妃嬪用這器皿飲酒。你又讚美……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卻沒有將榮耀歸於……神。因此,從神那裡顯出指頭來寫這文字。此正如以利亞對亞哈王,先鋒約翰對希律王是一樣的直言忠告。

    ()再為解釋字意(25-28)   按所寫的字,是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

    1、彌尼     彌尼是數的意思,即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諸君啊!你嘗數算你自己的日子否?神的撲人摩西禱告說:“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90:12)此禱告的話中,顯出不蒙神指教,便不知數算自己的日子,亦不知如何數算自己的日子;果能數算自己的日子,必可得著智慧的心。基督徒啊,你以為你的日子,還有多少呢?

    2、提客勒    提客勒是被稱在天平裡的意思。——你被稱在天平裡,顯出你的虧欠——伯沙撒王被稱在天平裡,固然顯出虧欠來;讀者諸君,以為被稱在天平裡,能否不顯出虧欠來呢?你的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否?若是將你放在天平的一端,將你所得的恩賜、機會、能力以及你所得的真理亮光等等,放在天平的一端,你以為顯出虧欠來否?若是以神聖潔的律法為法碼,無論是誰,也不能不顯出虧欠來。

    3、烏法珥新  烏法珥新是分裂的意思。當日巴比倫國,固已被神丟棄,將國分裂歸於瑪代與波斯。今日若是我們信徒,常在神前顯出缺欠,不能與蒙召的恩相稱,亦未必不被神丟棄。

 

四、大利烏取巴比倫(30-31)

    伯沙撒王恃城鞏固,雖當國家危急之秋,不知防備,仍與群臣荒飲無度。不知大禍臨頭,正在宴樂之夜。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其所以攻取巴比倫城如此容易,據史乘所載,乃以瑪代國王大利烏與波斯王古列會師台攻巴比倫城。按巴比倫城原有伯拉河穿過,二王審度地勢,即令工師將河上游堵塞,另開一河道,令伯拉河水流往他處;於是瑪代與波斯的軍兵,得由水門進城。當進城時,巴比倫朝廷的宴會尚未散。不意此鞏固大城,竟不攻而破,遂為大利烏王所得,巴比倫朝自此傾滅。

  選民犯罪   神藉巴比倫王為工具,去懲罰他;如此巴比倫王既為神所用,神還因其殘忍懲罰他嗎?究竟巴比倫國滅亡如是其速,是為何故?當選民在巴比倫時,若無先知但以理等在朝。其景況將如何?先知但以理既已聲明不受伯抄撒王的賞賜,後伯沙撒將紫袍加在他身上的時候,他何以不推辭?此與我們有何教訓呢?

 

 

牆上神指寫字(林獻羔)

 

第五章與第四章相隔23年,這時但以理已80多歲了。第五章是記載巴比倫的亡國史。巴比倫亡國的前夕,伯沙撒王用聖殿的器皿狂飲荒宴。那時正是波斯圍攻巴比倫城的時候呢!

第一章的金頭是指教育事業,第三章的金頭則指拜偶像,第四章的金頭是指敗壞,第五章的金頭滅亡了。

一、伯沙撒大擺筵席(14節)

1.只在但以理書提及伯沙撒,所以有人懷疑聖經的真實性。

但考古家曾發現他的名字和他的事蹟的記載。

2.拿波尼都Nabonidus(西元前556539年)

他是伯沙撒的父親、是尼布甲尼撒的女婿,而伯沙撒是尼布甲尼撒的外孫。

拿波尼都本來是巴比倫的祭司,後來他篡了位,大興土木,重建和大建國內各大廟。他喜歡在外主持戰事,不喜歡在巴比倫王宮辦理國政,所以他遁隱在亞拉伯北部沙漠地提瑪綠洲的提瑪Teima城,建造他的第二王宮,而且他駐營於此。西元前555年,他為追逐一些因尼布甲尼撒死後而叛變的人,而將權交給他兒子伯沙撒代管,二人一同攝政。

考古證明:伯沙撒于西元前553年與父同攝政計15年之久。西元1882年,倫敦大學亞述學家T. Pinches譯出:《拿波尼都史志》。1949年,死海古卷第4洞發現一古卷稱《拿波尼都的禱告》。

3.伯沙撒Bel Shazzar(西元前553539年)

伯沙撒與伯提沙撒Bel- te- Shazzar相近,同是“彼勒神所保護的人”的意思。第五章沒有記載他創什麼事業,只說他荒淫無道。

考古:西元1854年,英國駐伊拉克領事J. G. Taylor發現,記載拿波尼都為他長子伯沙撒祝福。西元1861年,英國考古家H. F. Tallot在吾珥掘出古碑文,記載有“伯沙撒”。

4.時間

這是伯沙撒攝政最後的一天。這時候,古列王在厄巴魯Ugbaru勇將帶領下席捲各城,直搗巴比倫首都,巴比倫正在兵臨城下。巴比倫為了要與波斯作持久戰,早已囤糧20年。這時伯沙撒召各省將領撤回京城。

5.王設擺盛筵:在荒宴上犯罪

“為他的一千大臣”:這是約數。波斯王每日宴客1.5萬人;亞力山大慶祝戰爭勝利,參加盛宴者約萬人;西元前879年,亞述王宴請69,574人。

可能伯沙撒為了提高士氣,因此邀請多人參加盛筵。

考古發現:在巴比倫宮殿廢墟中,可尋到有一大廳,裡面有裝置(長60米、寬20米)。在面向入口的極端,有特別位置,可能是王的座位。王位背後有一寬牆,在牆前面設有燈檯。

伯沙撒為自己築了一新宮殿。完工後,他與千人慶祝新宮殿落成。

“對面飲酒”:王帝本來不與大臣共宴,只有在特別的慶典的時候,但仍是分席而坐。大宴時,王桌比其它的高,其他臣子則作U字形與他對面而坐,讓人可見他的風采而與他敬酒。

6.用聖殿的器皿飲酒(52

1)飲酒:

① 奢華宴樂,浪費國帑(1節)。

② 用聖殿的器皿飲酒(23節)。

③ 用聖器皿飲酒來讚美假神(4節)。

2)有不少的聖器皿(拉11011)。

3)用聖殿的器皿飲酒:

① 聖器皿只給祭司用:祭司到聖所侍奉神的時候,先要洗手洗腳。

② 尼布甲尼撒也不敢用聖殿的器皿,他只把器皿保存著。

③ 伯沙撒褻瀆神:“歡飲之間”(但52),原文作“試飲之間”。酒政把各種美酒給王試飲,王一試是好酒,就要用金器皿來飲。

4)“皇后妃嬪”同宴(23節)。

古時國宴不許女士參加(斯19),女士只能在後宮設宴。

伯沙撒這次很特別,可能是為慶新宮殿落成的緣故,他與妃嬪同宴,荒淫無道。伯沙撒沒有請但以理。他如果宴請,但以理也不會赴席,因他曾拒用王膳王酒。

7.讚美假神(但54):罪上加罪

“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這裡有6種神像。

巴比倫國神為瑪督(即米羅達)Marduk, 還有其它神彼勒Bel和尼波Nebo(賽461)。

二、神寫字的警告(59節)

神沒有用夢來顯示,因為夢是對個人的,這時王是面對全體。夢可以忘記,但寫字就可以長久顯示,而且人人都可以見到。

1.公開宣告伯沙撒受刑,千人同見。

2.“有人的指頭顯出”(5節):這次沒有雷轟閃電(參431

1)聖經首次記載神的指頭是在出埃記819 。“手段”原文作“指頭”。神將要降災於埃及人的身上。

2)第二次(出3118):神為人預備律法,是“施恩的指頭”。

3)“人的指頭”(但55):

應譯“人手掌的指頭”;“寫字的指頭”,原文是“手的一部分”,同時顯出手肘,所以王“就變了臉色”。這“人的指頭”,是神用人形的指頭,因為沒有一個人能這樣寫字的。

4)“在王宮與燈檯相對的粉牆上寫字”:這是安靜的,沒有軍號或可怕震耳的聲音。

① 在巴比倫廢墟掘出一座粉牆大廳堂,稱“寶座廳”throne room,長51.4米,寬17米。

② “與燈檯相對”:這是寫在燈檯的對面,特別是要使王看清,所以王是首先看見的。

“燈檯”,與聖殿的“燈檯”原文同字。聖殿的金燈檯對面是陳設餅桌子。只有祭司才用燈檯。

伯沙撒不單用聖殿的器皿飲酒,更把燈檯放在大廳前面,與粉牆相對,實在是汙穢了燈檯。

3.王的反應(567上),是可怕的五種情況

1)“就變了臉色”(參9節)。

2)“心意驚惶”。

3)“腰骨好像脫節”。

4)“雙膝彼此相碰”。

5)“大聲吩咐”,應是“大聲呼叫”。

可能他手上的酒杯摔在地上,他急忙攀著殿柱才不至倒在地上。

4.王吩咐帶能解字的人進來(57):能讀能解者得賞

“位列第三”:就是在拿波尼都和伯沙撒之下。

5.巴比倫哲士看不懂(58

這是什麼文字,有許多不同的意見:

1)用亞蘭文字母拼出希伯來文的意義。

2)用希伯來文字母拼出亞蘭文的意義,所以巴比倫人看不懂。

3)用波斯文拼出希伯來文的意義。

4)一種奇特的文字,只有神指示但以理,他才能講解。

5)用腓尼基字母寫成。

聖經沒有明說所寫的是什麼文字。

6.臉色改變(59

王初時認為哲士能講解,但哲士都不能。這時不只王甚驚惶,連大臣們也都震驚!

三、太后舉薦但以理(1016節)

1.太后(510

不是皇后(不是小字所寫的),應是太后,因為皇后是一同赴宴的(23節),而太后現在才“進入宴宮”。

應是伯沙撒的外祖母、尼布甲尼撒的遺妻,名叫Nitocris. 她生於西元前650年,直活到104歲。

2.但以理不在

1)可能因他年老,又可能因他早已辭職。

他雖年老,但仍被大利烏重用(613)。

2)可能因公事他到以攔省的書珊城中(812)。

如果他到了以攔,為什麼那麼快他能被領到王前(513)?在第八章的異像中,他“以為”自己到了以攔的書珊。

3)從尼布甲尼撒王到伯沙撒時期已換了4個王。尼布甲尼撒死後,有變亂,所以但以理不被王使用,他很久沒有在朝廷任職,他已不再屬於尼布甲尼撒哲士的一分子。這樣,但以理就漸漸被遺忘了。伯沙撒不願意去找但以理,因為他的預言是凶多吉少。

3.介紹但以理8個優點(51112

“有一人”(11節):原文是“有一強壯的人”。先是不提名,直到12節下半才提“但以理”,但沒有提他曾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

4.王問但以理(51316

1)王的愚昧(13節):

① “你是被擄之猶大人中的但以理嗎”:他很不恭敬。他原來看不起猶大人才用聖殿的器皿飲酒,現在是無可奈何才求助但以理。

② 他似乎不認識但以理:他不熟讀國史,不知功臣事蹟,不認識但以理是尼布甲尼撒手下哲士的首領,他真是個昏君。

2)王稱讚但以理(1416節上):“我聽說”,是聽太后說的(1112節),但他漏了幾點:

①“有神的靈”:太后說“聖神的靈”。

② “好像神的智慧”。

③ 不提但以理是尼布甲尼撒時代的哲士領袖(11節)。

④ 不提“有美好的靈性”(12節)。

3)王應許給賞賜(16節):“你若能”,伯沙撒不是完全相信太后的話。

“位列第三”:比較(226),尼布甲尼撒沒有先提贈品並曾使他位列第二(248)。

四、但以理講解牆上的字(1728節)

但以理拒絕贈品(517):亞伯拉罕也拒受所多瑪王的贈品(創1423)。

1.追述尼布甲尼撒的往事(51820上)

先提起尼布甲尼撒的驕傲。

“你,王啊”(18節原文有“你”字),使尼布甲尼撒與伯沙撒聯上關係。這裡沒有提到尼布甲尼撒有什麼長處,但伯沙撒的威榮遠遠比不上尼布甲尼撒(19節)。

2.再述尼布甲尼撒受7種刑罰(520下-21

1)“被趕出離開世人”:應譯“離開人的兒子們”。

2)“他的心變如獸心”。

3)“與野驢同居”:

在第四章沒有提這一句。“驢”,表人性的不服,“野驢”就更不服(創1612,伯1112)。

4)“吃草如牛”。

5)“身被天露滴濕”。

6)“等他知道至高的神在人的國中掌權”。

7)“憑自己的意旨立人治國”。

3.斥責王的6件罪(但52224

但以理對尼布甲尼撒還是客氣的(419),但對伯沙撒就不客氣了(517),因為他褻瀆聖器皿。但以理稱他的名字為“伯沙撒啊”(522)。

4.解文字(52528):這是凶兆

這是用亞蘭文寫成,可能是直排,是很難看明白的。

1)原是度量衡的名稱:

① “彌尼”:可能是“彌拿”(參拉269)或“彌那”(參結4512)。巴比倫只值一彌拿。

② “提客勒”:即希伯來文的“舍客勒”。伯沙撒因犯罪,所以只值一舍客勒。

③ “烏法珥新”:“烏”,是連接詞“和”的意思。

“法珥新”,是“彌尼”的一半。

“法珥新”的單數是“毗勒斯”:巴比倫的末日,法珥新只值半舍客勒,瑪代波斯以一半的力量滅了她。

2)用羅馬字音直譯:

Menē                彌尼:是數算的意思。提了兩次,表示數了又數。巴比倫的年日數完了,就此終結(但526節)。

Tokēt提客勒:神稱了巴比倫的重量,顯出她的罪惡與虧欠(27節)。

Upharsin烏法珥新:巴比倫已“分裂”的意思,歸與瑪代波斯(28節)。

以上三個字是互相押韻的,末後字母是e韻,讀ei 音。

法珥新Pharsin,這詞是複數的(瑪代波斯聯軍)。毗勒斯Peres與波斯Persin,兩詞是很近似的。

五、解字後的結果(2931節)

1.伯沙撒提升但以理(529):他沒有發怒

但以理沒有勸伯沙撒悔改,但他曾勸尼布甲尼撒悔改(427)。

1)給但以理紫袍穿上。

2)把金鏈戴在他的頸項上。

3)使他在國中位列第三。

伯沙撒把賞品不斷的給但以理,但但以理卻不在乎,他也不使伯沙撒難堪。

2.伯沙撒當夜被殺(530):但宴會不是在一天內完成的

1)七十士譯本,531應歸第六章,證明53031節是相隔有一段時間的。這又證明伯沙撒不是被大利烏所殺的。

中文但以理書是根據拉丁文聖經,拉丁文參考波斯文的但以理書和提阿多順Theodotion的舊約譯本(比七十士譯本好),所以這兩節應當是分隔一段時間的。

2)巴比倫被攻破:

瑪、波聯軍圍攻了巴比倫城許久,但沒有攻破。幼發拉底河是從城中穿過的。尼布甲尼撒築了一道長橋(長1公里多),因為河是寬的。

希臘作家說:瑪、波聯軍把幼發拉底河改道,堵住上游,河水便由城邊流去,使城內河水幹了。於是他們在西元前539101012日,沿河床而上,16日聯軍入城,29日王入城,人民夾道歡迎。

3)王當夜被殺:

神不給伯沙撒悔改的機會,只有給尼布甲尼撒悔改的機會(429)。

伯沙撒不是被大利烏所殺,因為53031節是相隔一段時間的。他是被聯軍加大他Gadatas和古巴魯Gubaru(或Gobrusa)二將軍所殺。

這二將軍後來被委派為管理巴比倫城的省長,這就應驗了以賽亞書131719

4)大利烏62歲取了迦勒底國(但531):

古列王在北方和西方忙於戰事,由大利烏治理兩年(西元前538536年)。

 

*   *   *   *   *   *   *

 

伯沙撒驕傲,不把神放在眼內,他妄用聖殿的器皿。許多假基督徒說“神死了”,這是褻瀆的行為。

飲酒是有害的:挪亞(創92027)、羅得(創193038)、便哈達(王上20章)、亞哈隨魯(斯11011),參看箴言21172319213147

第五章與第二章、第四章相連,第二章與第五章由但以理講解;第四章是講夢,第五章是講神寫字,都是指審判,但結局是不同的。

神數算巴比倫的日子,我們也當數算自己的日子(詩9012,弗51517)。

 

 

伯沙撒王的筵席(華勒斯)

 

尼布甲尼撤與伯沙撒——強烈的對比

    此處值得我們暫停下來,留意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就是有關但以理書歷史的準確性,及他是否寫於主前六世紀等問題。我願提醒讀者,雖然這些問題有其重要性,但並未嚴重損及本書的信息,至少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麼嚴重。讀第五章的時候,一般讀者會得著一個印象:這位新的「伯沙撤王」是尼布甲尼撒的兒子,在他死後繼位為王。當但以理向他進言時,稱尼布甲尼撒為「你父」(五18);這件事的終局是「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率軍突擊,奪了巴比倫城的大權(五3031)。

    但截至目前為止,歷史研究的資料告訴我們,尼布甲尼撒的繼承人不是親子嗣,乃是由一個名為拿邦尼杜之人奪得王位,而拿氏之子伯沙撤從未成為巴比倫之王,「瑪代人大利烏」也從未出現在歷史記錄中;巴比倫是陷於波斯王古列手中。有一段歷史記載,巴比倫陷落時未曾經過戰爭全城人民給予古列王英雄式的歡迎。另一種記載的說法是,侵略者暗中潛入城內,古列王和其軍長出其不意襲擊王官,僅遭受輕微的抵抗,就殺死了國王。

    面對以上史料,但以理書的史實性可以由幾方面來辯護。譬如「父」一字可以泛指「前人」之意。也有可能伯沙撒的生父拿邦尼杜正生病,未掌實權,在巴比倫城陷落之時,伯沙撒正是攝政王,因此他被稱為「王」。也許「瑪代人大利烏」是波斯王占列的一位軍官哥比拉斯的別名;古列王征服巴比倫省後,會指派這人暫時代理統治。有些人對「瑪代人大利烏」曾提出幾種看法,認為他是甘比西斯——古列王之子,或是阿斯提及——瑪代最後一位王,當時正是古列王的階下囚,他可能暫時被釋放,在一段短期內被封為巴比倫王。

    但最可能的解釋是,但以理書的作者在本段中所關心的,不是詳細記載一個故事,而是從他所知道的事實中選取資料,按照他所想要表達的信息撰寫下來。他要強調的是:在歷史上距離如此近的兩個人,得到神的話之後的反應,竟如此不同,形成強烈的對比。

    若我們過分注意歷史方面的問題,可能會忽略了這卷書在這裡的原意——他似乎是要將神對尼布甲尼撒的最後之言,與他對伯沙撒的最後之言,作一個對比。這個傳統故事特意將伯沙撒的經歷與尼布甲尼撒那類似的故事相提並論:伯沙撒見異象、遭審判、結局兇惡,尼布甲尼撒得異夢、被審判、結局卻美好。作者如此的筆法,是要我們認清,即使不在以色列圈子之內,所謂「外邦」世界中,神似乎也揀選了某些人,撇棄了另一些人。作者的目的,是要以最生動的方法說明,神的話能賜給一個人生命,卻可能給另一個人帶來死亡;而神的話在不同的情況下,會以不同的形態出現。

「改變」也會改變

    作者將這兩位統治者加以比較時,顯然要強調一件事:一個社會雖會覺醒,推動許多良善、誠實的改革,但敗壞的臨到,速度卻極其驚人。尼布甲尼撒的悔改,必然會在巴比倫帶

來一些改變,對倫理與建設都有影響。這經驗顯然使他施行公義,並向受壓制者施憐憫(四27

    上一章暗示,他掌權的末期是憑著所得的亮光來秉政的,他許多謀士和大臣都深感驚奇(四36)。因此很可能在他去世後,他們仍想要追隨他的榜樣。可是顯然異象已經失去,那股運動的推動力逐漸衰微;原先滿有靈感的話,現在失去了生命力,淪於仿效。王悔改的故事一度會是頭條新聞,而今只成了空洞的歷史回憶,與日常生活毫無關係(五1823,特別22節)。

    當我們從尼布甲尼撒王朝轉到他繼承人的朝代時,作者要我們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不同之處:我們曾看見,尼布甲尼撒對以色列神殿中的器皿十分尊重、禮遇(一2);但現在我們看見,伯沙撒王竟肆無忌憚地使用他們,只為了要在一場筵席的末後,眾人狂歡痛飲之際,增加一些高貴感(五3)。這一類舉止,及眾人對其附和的態度,在前一個朝代簡直不可思議。態度上轉變了一百八十度,改變的速度非常驚人(尼布甲尼撒最後之夢,與這件事之間僅有幾年之隔)。從本章的字裡行間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個朝代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外觀,都有重大的改變現象。尼布甲尼撒對教育十分熱衷,在他的繼承人身上卻難看出此點;放縱似乎取代了管教。我們可以想像,被尼布甲尼撒最後的改革所吸引的謀士與大臣,大概不會列在那群娼妓、流氓中——他們「讚美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五4),在伯沙撒的筵席上喝得酩酊大醉。

    這些將巴比倫的生活再度轉變的人——伯沙撒和其同黨,並不是一群意志堅定的極端分子,有計劃要推動反神運動。他們只是得過且過罷了。至於但以理,他們將他擱在一旁,毫不重視,也不會想到要去逼迫他。

但以理的態度

    但以理的態度非常令人欽佩。他很有理由對局勢深深關懷。他必然曾經期望,神在上一代中所開始的工作,會產生長遠影響。但他失望了。這失望教訓了他重要的一課:在屬靈或

道德的事上,要避免作大眾傳播式的快速結論。雖然如此,這個經驗並沒有使他落到說風涼話,灰心或退縮的情況中。他在下一個朝代中仍然倍受重視。他的態度乃是隨時都預備好,只要一被王呼召,就立刻回到辦公桌、回到工作中——盡力將各樣事帶往正途。

    當我們獻身於社會、政治,甚至教會的改革時,從這段聖經中,我們可以學到一種樂觀而嚴肅的態度。神是會改變人與事的神。聖經及所有基督徒的經歷都可以見證,許多人的生命曾有改變,甚至社會結構也曾有改革——經過時間的沖毀、歷史的考驗,這些改變仍屹立不搖。但有時雖然神曾直接干預,改變仍難持久。這一點在社會「士氣」方面,尤其真確;任何社會結構的變革,常會如此。一場革命所帶來的新局面,常在第一波成功的浪潮之後,反而低落到比改革之前更糟的情況,而且停滯不能再前。任何一種改革能否持久,惟視帶動改革的異象是否持續不減;其中神話語的力量是否新鮮、有力,以及參與的人是否願繼續努力,以求改得更好。

    因此,我們不能相信改變,只能單單信靠那位能改變萬事的神,及能吩咐萬物改變的神的道。我們絕不能因有一些改變而自滿自足,總要按著神話語的感動、判斷和能力,來努力不斷帶出更新的局面。我們必須小心,絕不可過分倚賴過去的成就,向明日誇口。

    耶穌曾經對我們說過許多鼓勵之言,指出我們是「鹽」、是「光」、是「酵」(參太五1316,十三33),能對我們的所在地產生強烈的影響;然而他也警告我們,在歷史過程中,惡將與善一同成長(參太十三30)。他曾經描繪出一幅陰暗的圖畫,指出我們可能會處在可怕的政權之下(參路二十一1236)。新約其他部分的教訓,也像但以理書一樣嚴肅。世上的君王可能是良善、造福人群的(羅十三17),但敵基督的勢力卻仍在教會周圍潛伏,甚至深入教會內部;教會很容易就會面對逼迫,基督徒在此必須儆醒(啟十三,十七1018)。我們必須常有心理準備,知道我們周圍的人可能像神對以西結的警告:「或聽,或不聽」(結二5)。不論我們事奉的範疇為何——或為政府、教區,或為家庭,有時我們所說所行的會被人誠心歡迎,全然接受。但有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完全「不得時」(提後四2),這句話可能是指我們或許會遭控告,指斥我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不論如何,我們都應當熱誠不減;不管表面的反應如何,我們都當等候神,儆醒禱告,永遠抱著希望。但以理學會了這種等候的功課。當時間到了,他果真再一次受重視,他的話再一次被人聆聽。切記,我們周圍的事極容易從一端變到另一端!

尼布甲尼撒與伯沙撒——揀選與棄絕

    我們所討論的這兩個人,乃是聖經中許多對比人物中的一例。

    聖經常以對比的方式為我們蓄意刻畫出神的恩典在蒙揀選的偉人身上是何等奇妙;那與他們對比的人,似乎只是因著要作為對比的緣故,就蒙上了被棄絕的陰影。譬如,與亞伯對比的有該隱,他恨神、謀殺弟兄;與雅各對比的為以掃,而雅各是在長期掙扎後,終於向神降服的;與大衛對比的是掃羅;與十一位忠心門徒對比的為猶大。因此在這裡,尼布甲尼撒與伯沙撒成了對比。

    像尼布甲尼撒與伯沙撒,或雅各與以掃之間,究竟是什麼基本因素造成他們的不同?為什麼對這位,神主要是站在憐憫、施恩的朋友的角度;而對另一位,神卻是站在不能講情的審判官的角度?聖經指出,分別的關鍵全在乎神的主權、智慧和恩典。

為何某一個人蒙揀選,另一個人被棄絕?這永遠是一個奧秘。這奧秘一方面是出於神那無法測度的決定。「雅各是我所愛的,以掃是我所惡的」(羅九13,參瑪一23),「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羅九18,參出三十三19,四21)。當我們回到聖經中,重讀這些對比人物的故事,就不得不承認,神似乎的確有所揀選、有所棄絕,有所興起、有所敗壞。若我們不強調這一點,就不忠於聖經。

但讀這些故事時,我們也不能不注意到,這些人的確曾在那位滿有恩典的神面前,親自作了決定,然後神的目標才能達到。神恩典的作為絕對合乎公義,因我們明明看見,每一個人都是照著他的反應得到應得的報應。因此,人的決定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即使是次要因素,也能影響神與人的關係,決定神將站在哪一種角度對待他。

    神對二者——揀選或棄絕者——開始的工作方法都是一樣的,這一點似乎無庸置疑。她的旨意是不要一人滅亡(結十八2332)。他喜愛施恩,不喜愛定罪;憐憫為她所悅,定罪為他所厭(彌七18;賽二十八21;譯注:本節「奇異的事」指神很少作、不願作的事)——這是幽暗的一面,她寧可永不碰他。因此她總是先用憐憫對待人。我們已經看見,當尼布甲尼撒向他敞開自己時,神如何以憐憫回報他。

被棄絕者自尋絕路

    而伯沙撒如何呢?他既是與尼布甲尼撒並列,甚至可以逐點比較,我們相信,他也同樣曾從神受到恩典——雖然形式可能不同。經文中說,他「知道」尼布甲尼撒奇妙的經歷和見證(五22)。我們可以很合理的假定,當他開始統治時,若他有心要瞭解,必然可以得到充分的憑據,證實前任君王在各方面的確用心良苦。但他完全拒絕這份包圍在他四周的恩典;他內心完全沒有空處讓神作工,神的話毫無生根的餘地,因此悲劇註定要發生了。神幽暗面的工作開始彰顯。伯沙撒因著自己的抉擇,發現他所面對的神定意要以她所不常用的方法對待他;他的選擇使他看見神的怒容,而非神的笑臉。

    被神棄絕的人責任都在自己,他們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每一個人所遭遇的,都是他應得的報應,絕對公平。但是聖經並沒有說,蒙揀選的人有何原因配得救恩;他也沒有詳論這個問題的細節,如「人選擇」之奧秘與「神定意」之奧秘如何能相合,其中有何邏輯、有何原則等。從這件事看來,生命與信仰的實際情形,並不合於人的邏輯。

當伯沙撒向神倔強的說:「不!」他的拒絕只不過表明了一件事實:神正在向他說:「不!」而且神的拒絕是公義的。蓋了印的。神曾經期望以她的全能和赤誠來拯救這個失喪的人,但如今她卻以同樣的能力和火熱拒絕他。神永遠是主,即使有人倔強頑固、堅拒救恩,仍是神將他定罪。因此,伯沙撒是被神拒絕的,而尼布甲尼撒是被神揀選的。然而被棄絕的人是自取的;被揀選的人則是因為接受了神的恩典。

尼布甲尼撒——憐憫加上審判

    從人的角度而言,我們每次與神接觸,結果都不會是單方面的。當神向人說話,無論他說什麼、作什麼——或藉著他的言行拯救他們,或將他們定罪,她的舉動都顯示出他兩方面的性情——一方面是憐憫,一方面是公義。在她的憐憫中,我們受到公義的審判。我們被神「接納」,被她算為義,但這並非指我們可免於她的審判與定罪。我們被她醫治的同時,也被她破碎,因為若要得著「更新」,舊事物必須先「除去」(參林後五17)。然而,雖然有時我們經歷到神可怕的審判,在其中仍能多少體會到神的憐憫。

    到目前為止,但以理書藉尼布甲尼撒的例子,顯明了神的憐憫是與審判並行。他所經歷的一切,從開始到未了,顯然都在神恩典的垂顧之下,以至他能被神逐漸地、溫和地引領,至終成為事奉神的人。神的話不僅深入他的心思,甚至透進他的夢裡。在他晚年極其恐怖的經歷中,我們看見神的目標並沒有變,他使萬事互相效力,要達到正面的果效。她一直站在關懷的立場,要以友誼來贏得這個人。憐憫是前景,審判是背景。

伯沙撒——審判加上憐憫

    當我們從尼布甲尼撒一轉而觀察伯沙撒末後的日子,我們發現神的作法從表面上看來完全相反。審判成了前景,而憐憫留在背景。這個事件全無友情可言,只有冰冷、嚴厲、仔細衡量的審判。整個氣氛就像法庭一般——或許更像候刑室。神的話並不像對尼布甲尼撒一般,包藏在他的夢中,既遙遠又熟稔;而是猛然、尖銳的臨到他——有手形出現,寫字在牆上。這種方式既古怪又恐怖,純粹是客觀的經歷而非幻覺。神的話以如此怪異的形式出現,難怪他的反應是極其驚惶恐懼。這兩件事的對比如此強烈,以至令人幾乎覺得不是同一位神的作

為。

    但我們知道他所面對的並非「另一位神」。因為就在這最後的審判中,仍有一點神憐憫的徵兆:但以理在那裡。若他願意悔改,但以理必能幫助他。我們可以肯定說,「寫字於牆」的事件不過是一個高潮,前面必然已有一段過程。當伯沙撒拒絕按照尼布甲尼撒的榜樣去行時,他必定已經逐漸明白他所抗拒的究竟是什麼。向伯沙撒顯出審判的神,正是向尼布甲尼撒顯出憐憫的神。他向一個人用一種方法,向另一個人卻用另一種方法;但兩種方法都顯出神的真實;她配被稱為獨一的神,她的慈愛與恩典永不改變。

    保羅舉例說明神的「恩慈與嚴厲」時,加上了一句警告:「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羅十一2022)。聖經如此清晰、詳盡地記載伯沙撒的故事,歷數他的墮落、悲劇與毀滅,並將其與尼布甲尼撒的故事並列,我們就當有所警覺,切勿以為惟有後者才與我們有關,我們絕不可能重蹈伯沙撒的覆轍。從這個人身上我們有功課要學。他的故事就像危崖高處的警示標幟,叫我們回轉,返回安全航道。他警告我們,我們可能很容易就會落入藐視神的習慣,以致逐漸輕忽神,內心不知不覺剛硬起來,結果抗拒神的心思與態度愈來愈嚴重,直到過去感動我們的事物不再有效,過去足以震驚我們的事物也不再令我們羞愧或臉紅(參耶六15)。我們很容易就會來到這種毀滅邊緣,除非我們知道自己的軟弱,謹慎防範。因此,伯沙撒的故事才擺在我們面前。凡是相信自己在恩典中的人,讀這故事不可只以為他是描寫惡人之路的故事,寫得很生動,但與我們毫不相干。他要提醒我們當「謹慎」,切勿「失了神的恩」(來

十二 15)。

牆上的字

    「他們飲酒,讚美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神。當時,忽有人

    的指頭顯出,在王宮與燈檯相對的粉牆上寫字。王看見寫

    字的指頭,就變了臉色,心意驚惶,腰骨好像脫節,雙膝

    彼此相碰。」(但五46

 

    這一幕實在令人難忘。那只手一開始寫字,毀滅的氣氛頓時充斥於室。伯沙撒也感受到了,因此不禁全身痙攣。但以理拼出了這些字: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五25),解明其意義,指出大禍即將臨頭。

    有人解釋這三個字是三種重量之名,一個比一個輕——如「一百磅、一磅、一盎斯」,或「一元、十分、一分」等。這一類簡單的讀法也足以警告王,他正走向墮落,他的國家在神

面前的價值和地位已經十分低落,快到遭神棄絕的邊緣了。

    但以理不僅從表面讀出這些字,並且繼續藉每個字子音之字根原意,進一步解出其隱秘的意義。因此他為伯沙撒解出三層意義:

    彌尼——數算,預備出售。

    提客勒——稱重,發現缺乏實質。

    烏法珥新——分開,即分賜給瑪代與波斯。

褻瀆聖物的舉動

    從但以理的言辭中我們注意到,他所指出的唯一罪名,並不是王的酗酒或淫行,而是他褻瀆聖物的舉動,我們可能想不通,這一個看來微不足道的行為,為什麼會帶來如此嚴厲的審判。神為什麼要小題大作?伯沙撒不過是用了一些聖殿的金器,而聖殿豈不是早已被他撇棄不顧——那已是前一代的事了。此外,他的作為並沒有傷害什麼人——不合殘暴,也沒有

動用酷刑。

    那麼,為什麼任意使用這些聖器,神認為如此嚴重呢?以色列的傳統中,認為神揀選一些人及器皿歸他自己。這些人或物被視為「聖」,也被稱為「聖」,並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什麼特質,而單因神的揀選之故,譬如,以色列人在聖經中被稱為「聖民」,因為神如此稱呼他們(參中七68)。神的殿稱為「聖地」,因為神揀選該處作為她的居所,與她的子民相遇(參出二十九4346;王上八10,九3)。為了聖殿,神還設立了非常繁複的聖禮;她將一些人和物分別出來,使他們不為俗事所用,專一在聖殿中服事敬拜神之事宜。這些人和物——祭司、聖袍、祭壇、其上的聖器、燭臺等,都同樣被視為神聖,只因為神的揀選。神要他們分別出來,並悅納他們如此的事奉(參出四十910)。當聖殿建築完成,各樣物件都已齊備,向神行奉獻之禮時,她親自在雲中降臨,以他的榮耀充滿殿中,似乎他已完全接納這一切的事奉,直到永遠(參出四十3435;王上八1011

    從另一個方面而言,聖殿之祭壇與聖器特別神聖的原因,是因為神已將她的「名」立於其上(參申十二ll)。因此,當百姓在崇拜中使用這些器皿,奉他的名禱告、敬拜,她便賜下祝福和尊榮。

    伯沙撒所妄用的器皿,正是神過去分別為聖,專為他自己所用的器皿,她曾將自己的名與之相連,以賜下恩典。污蔑這些器皿便等於犯了第三誡:「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出二十7)。這個誠命不只是禁止發誓或起假誓,也是禁止錯用及妄用神所賜給我們專為祈禱、敬拜、尋求他同在的事物。何況,伯沙撒在狂歡痛飲達最高潮的時刻,得意忘形地展示這些器皿,並且任意使用他們,無疑是以行動表明了他的輕蔑。他以為這一位神在巴比倫已經不再有實質,也不再有權力,所以他大可妄用其器皿,羞辱其名。因此,他的行為無異是向以色列之神的挑戰。伯沙撒藐視聖器,是因為他藐視神——而他卻在以色列之神的磐石上撞得粉碎。他現在必須知道她是又真又活的神,她永遠留意保守他的尊榮,看顧她子民與全人類;她絕不輕易撇棄稱為他名下的事物,就是那些分別為聖,歸他所用,為要使人與她親近的物件。

神的聖器

    每一個時代的人,在這件事上都受到同樣的考驗。神今日仍然有他所用的聖器,而我們常會面臨使用是否正確、態度是否慎重的測驗。今日我們常稱之為「施恩的途徑」(means of grace),就是神藉耶穌基督來到人世、受死、復活之後,她所立為自己名下的——特指聖道與聖禮(洗禮與聖餐)而言。這是神在最末後以她的名所設的。神特別揀選他們,賜給我們在崇拜中使用,作為她的同在與權能的代表。今日大部分人不會像伯沙撒那樣犯褻瀆罪。對那種粗暴的行為,法律已經足以判罪。我們的危險是可能落入試探,對神施恩的途徑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我們對教會、事奉、聖禮崇拜的態度,好像他們與冷飲店、冰果室沒什麼兩樣。有時我們的論調似乎暗示,這些對神也沒有什麼意義。

    在新約的聖經中,教會的成員受到最嚴厲的警告,不可落入這種微妙的「褻瀆」行為中(太二十一13);特別對聖餐不可以輕忽的態度行之(林前十一2729);對教會的生活與崇拜,也不可以隨便(林前十一1718,十2124;徒五l5)。我們切勿以為人在不斷求進、求改變,神也一樣,她對過去以自己之名所立的施恩途徑不再在意。當然神可以清理他的碗櫃,隨意丟掉過去她曾使用、尊榮的器皿。但我們卻沒有權利將其棄置(像尼布甲尼撒),或將其妄用(像伯沙撒)。他們是神親自選用,且分別為聖的。我們萬不可主動認為神已

棄之不用。

    對「神的器皿」一詞,我們可以有更廣義的應用。在教會生活中,有時神對某些「器皿」比我們更視為神聖。近代有一位注釋家,將伯沙撒所謬用的器皿比作神在聖經及教會歷史中曾用過的觀念、說法。這個應用對經常運用聖經的人特別有意義。當我們討論神學、倫理問題,或講道教導人時,常將聖經加以分析,以科學的態度來研究,並從各種角度檢視他,與檢視其他書籍的過程完全相同。然而在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我們處理聖經的方法,便反映出我們內心深處對神的態度究竟如何。無論是以何等高的學術水準來作研究,我們都面臨同樣的挑戰:或是尊崇聖經、以他為「聖」,或是褻瀆他。我們也必須記住:聖經不僅字句是聖的,並且其中的意思、比喻都有其神聖之處,因此對每一個時代的人,皆有其獨特的效用。時間並不能誘使神遺忘或丟棄故物;她不像我們總是急切求變。

    我們也不可忘記,神已經將她自己的「真像」賜給世上一切人,人類若妄用其自由而藐視他,就是一種褻瀆。像伯沙撒的行為一樣,結果帶來毀滅。我們又不可忘記,我們既屬於他,身體就是「基督的肢體」,內心就是「聖靈的殿」(林前六1519)。

罪的本質

    伯沙撒的行為,以及但以理的解釋,使我們能瞭解聖經對於「罪」的本質的教訓。但以理強調,伯沙撒非常清楚他自己行為的意義——「你雖知道這一切,你心仍不自卑,竟向天上的主自高」(五2223)。他的罪在於明知故犯——在極大的光明之前,執意選擇黑暗。

    新約中,保羅將這種罪的本質定義為「與神為仇」(羅八7)。他指出,人在這樣敵對的情勢之中,故意與他所知道的真理背道而馳,以他為謊言(羅一1825)。使徒約翰將之定義為「違背律法」(約壹三4),不愛光倒愛黑暗(約三19)。我們在但以理書中已經可以清楚看出,罪之所以為罪,是因自由意志的選擇。雖然明知何者為善,卻不接受神的恩典,也不承認他的亮光,不遵守他的律法;憎恨他,而喜愛黑暗。這一種敵對永生神的態度與抉擇,背後都有一種悖乎理性,屬魔鬼的因素存在(這一點在下一章中將進一步討論)。

    當耶穌走向十字架之路時,對於周圍之人對他的態度的感受,可以從她的一些話中看出來。正像伯沙撒對神的態度令但以理吃驚,他們對他的態度也使她訝異。他們竟在明亮之光面前,故意硬著頸項選擇黑暗;不要法治,寧要混亂;不要生命,寧要死亡。他提出警告,強調他們是故意自取敗亡。「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約五 40);「我多次願意聚集你  (們)……只是你們不願意!」(太二十三37)在兇惡園戶的比喻中,她要耶路撒冷的當權者知道,他們拒絕他、殺害他的決定,是一種明知故犯的悖逆行為。他說:「後來,(他)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占他的產業』。」(太二十一3738)。

最後一刻的忠告

    但以理出來幫助伯沙撒,正如他曾幫助尼布甲尼撒一般。他隨時都準備好了,只等著王宣召晉見;對所該說的話,他也早已胸有成竹。他站在那裡就是代表神,並且靠著神要幫助這個可憐的人。這豈不是一個記號,表明神在最後一刻還等候他悔改?雖然神已經發出可怕的最後通牒——寫字於牆,她仍給予他最後的機會。解經家有時講解至此,會舉出聖經中其他的例子,指出的確有人在最後一分鐘悔改了。如果當時情況果真如此(誰能說絕無可能呢?)但以理就可以像在幾年之前對尼布甲尼撒一般,說出拯救的恩言了。

    但是神沒有將這樣的話賜給但以理,也不可能賜給他。他現在所說的話,很令我們希奇。對尼布甲尼撒,他曾表現出深刻的關懷。他甚至說,但願他從神領受的審判之言不歸於尼布甲尼撒,而歸於他的敵人(四19)。但他對伯沙撒講話時,卻像兩人之間有深淵阻隔。從尼布甲尼撒,他領受了獎賞與尊榮,但對伯沙撒,他第一個反應是一句不客氣的回話:「你的贈品可以歸你自己,你的賞賜可以歸給別人」(五17)。對尼布甲尼撒,他發出呼召,要他改變心意、改變生命。但對伯沙撒,他的話中絲毫沒有籲請之意。他只不過將事實與牆上所寫的字相聯,指出神的審判是公正的:因伯沙撒明明知道那能救他的真理,卻故意違逆。

    我們可以瞭解但以理的行徑。他並不是要表達自己的感覺及思想。他站在那裡,正像站在尼布甲尼撒面前一樣,是要作見證,表達神的話、神的態度。他絕不敢增添或減少神的話語。我們揣摩他的內心,或許會發現他並不喜歡自己說這些話,因為他知道自己也不過是人,和這一個被定罪的空虛生命並無二致;惟靠神不可測度的厚恩,他才能免於滅亡,否則他對這位兄弟所宣告的審判,誰能保證不會落在自己身上?很可能他心中在禱告,求神再憐憫這個人。然而伯沙撒本人的態度與選擇,卻令但以理無法同情,因此也無法奉神的名說出同情

的話。

愛的誠實與嚴厲

    既然我們是奉神的名崇拜、禱告、與人相處,我們必須自問,是否能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況下,都忠誠地反映出神的真理?除非我們願意像但以理一樣,在必須向人提出嚴厲的警告時毫不退縮,又從遠處為他代求,才能如此。有些態度、事業及生活方式,能使人與神完全隔絕。我們當記得,即使是耶穌本人,在受審時來到希律這樣一個人面前,他也是保持沉默而已(路二十三89)。對這些人,福音的內容不是神要與他們和好,要和他們「認同」,乃是神要他們放棄他們的生活方式,先來與他和好。除非他們願意接受神自己,並按照她的旨意而活,他們就不可能來到她面前,與他同住,與愛她的人相契合。

    因此,我們不應嚴責但以理此刻為何沒有發出呼召,反倒應該佩服他的勇氣。既然神的話有其「陰暗面」,奉神的名而行的牧養工作,有時難免也有「陰暗面」。一個真誠的牧者可能偶爾會遇到一些情況,除了提出警告之外,他不能再多作什麼。教會向來都知道,除了教養與宣道之外,有時她還需要嚴格的管教。這包括若有人對神在基督裡所喜悅、所應許的一切蓄意觸犯,而且屢犯不改,就不得寬恕;若有人對神在基督裡所厭惡、所拒絕的一切竟表贊同,並沉溺其中,就必須嚴責。這也包括:命令信徒與上述行為斷絕關係,並清楚、忠實地警告他們違犯的後果將如何。教會在實踐這類牧養工作時,有時必須不只警告而已,也要革除其會籍,不容他們領受聖餐,直到他們表示願意悔改、回頭為止。初期教會曾如此實行,因為主耶穌曾親口如此教導。他們引用她的話: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

    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

    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

    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

    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十八1517

 

這一類管教的目的,都是希望觸犯者能認清神的真理,至終能真誠地悔改,歸向他。因為在真理之外不可能有交通或愛,在這一點上,我們重新觀察但以理,便不能不承認,他的確指出了健康、正確的方向。

人類悲劇的背景

    聖經特意指明,伯沙撒在一千大臣面前的狂飲,是他盛筵的重頭戲。並且,在他「歡飲之間」,居然有了勇氣,(若在平時,他可能絕不敢嘗試),要人拿出耶路撒冷聖殿中的器皿,好讓他當眾表現他對以色列神的污蔑(五13)。

    聖經並沒有將飲酒本身視為罪,也沒有指責酒本身有什麼罪惡。甚至有一處聖經說「酒能悅人心」(詩一○四15),另一處建議用他來使痛苦的人忘憂(箴三十一6)。事實上,耶穌也曾在迦拿婚筵中,因要助人解除窘境而變水為酒(約二111)。

    但聖經更常警告我們,醉酒是造成許多悲劇的禍首。他使挪亞和羅得蒙羞,家庭中發生醜事(創九2027,十九3038);他使亞哈隨魯王在第一次的婚姻中,對妻子的表現殘酷而笨拙(斯一1011);他使便哈達在戰事中毫無理由的一敗塗地(王上二十)。他被以賽亞列為社會腐敗、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賽五1122,二十八178)。

    伯沙撒的故事更是警告中的警告。他若能悔改,一切事都可能有轉機。可惜正當那時,他的心思與身體狀況不能對他有所幫助,(身體的狀況有時能成為很重要的關鍵!)使他更無法在此靈性的危機關頭,產生願意領受救恩的反應。當神向他發出最後的呼召時,他喝醉了!也許他最後高舉但以理的行動,也是在酒醉中迷糊的行動——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曾想藉酒的助力來脫離現實,而現在酒竟使他與神的恩典也脫離了。

    如果我們不去擔心「飲酒」一事的對錯問題,或許能更清楚地瞭解聖經對用酒的看法。聖經並不是將他置於「對錯」的範疇之內。箴言書中討論許多實際的生活問題,指出何者為智慧,何者有危險,何者為愚拙,何者會致命。他對用酒的問題也有許多討論(箴二十1,二十三2931,三十一47)。在此我們不妨回味其中發人深省的一段話:

 

    誰有禍患?誰有憂愁?

    誰有爭鬥?誰有怨言?

    誰無故受傷?誰眼目紅赤?

    就是那流連飲酒,

    常去尋找調和酒的人。

    酒發紅,在杯中閃爍,

    你不可觀看;

    雖然下嚥舒暢,終久是

    咬你如蛇,刺你如毒蛇。

    你眼必看見異怪的事,

    你心必發出乖謬的話;

    你必像躺在海中,

    或像臥在桅杆上。

    你必說,人打我,我卻未受傷;

    人鞭打我,我竟不覺得。

我幾時清醒,

我仍去尋酒。

 

 

異象及史實(但八、五章) (唐佑之)

 

  經文:但以理八章及五章全。

  但八1-1426-27

  神是歷史之主,在歷史中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命運,而是神的安排,神的計劃。因神在歷史中彰顯祂的作為,啟示祂的心意;祂的作為和心意就是救贖,因為祂要拯救這世界,免去極大的死亡及審判。祂是公義的,祂斷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我們這些蒙恩的人到祂面前說:主耶和華阿,𣿫若究察罪孽,誰能站立得住呢?但𣿫有赦罪的恩,我們不過是蒙恩的罪人。我們看見整個世界被罪惡所佔有,是極激烈的爭戰,直到主來的日子。因此不但得勝,且永遠得勝;我們靠著那加給我們力量的主,不但凡事都能作;而且靠祂得勝,得勝有餘的。但以理在信心過程中,他有這樣的認識和體驗的見證,成為當代及歷史的信息。直至如今我們讀此書時,覺得是主在對我們說話,向我們施恩。

  在但七章從始至終是說及四大異象,七章第一個,八章第二個,九章第三個,十至十二章第四個。這都是神直接向祂的僕人但以理啟示,且有神的使者──天使長為他解釋,那是何等奇妙奧秘的真理。在第七章許多是重複的,第八章見到的異象集中某部份,與七章有很大不同的重點;八章中的公綿羊公山羊,是集中在第二及第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巴比倫王國,金的頭是獅子,可是巴比倫王國很快就過去,為什麼?當時巴比倫國不是極強盛的嗎?但神的僕人,他站在時代的頂點上,他能看見人所不能看見的,所以能說出別人所不能說的話。各位!你我都需要有此屬靈的遠見及先見,假如真有屬靈的看見;才會在屬靈的生命上繼續長進,但願我們能看見祂要我們看見的。

  但以理見異象時,中文聖經說:「我以為在以攔省書珊城。」(這「以為」兩字中文聖經在旁用小點點著,意即原文沒有。那即是說但以理以為到書珊城,其實並非真的到了這城,只是屬靈的感受。書珊城乃波斯的京城,因巴比倫王朝快亡時,波斯的強權即興起,神讓但以理看到這光景。在八章中伯沙撒王位第三年,再看五章就更清楚見到伯沙撒王末年,也像巴比倫一樣的過去了。屬世的一切都會改變,毀壞而過去,不會永存;祗有神的國才永不動搖,這是本書反覆的主題,我們該好好地把握著。

  繼而我們看見人像中之第二及第三部份,亦可說是第二及第三獸。人像之第二部份是臂及胸膛,「我舉目觀看,見有雙角的公綿羊站在河邊。」(但八3),公綿羊乃波斯國之國號,(今考古家發現波斯古錢幣有此像。)波斯之前先有瑪代,其實是兩個國,後才併合為一,故兩個角中,其中一角比另一角高些,古列王比大利烏王力量更大。公綿羊出來好像很有力,但亦只不過二百多年,巴比倫王過去時主前五三九年。當第三次強權勢力希腊起來時約三三一年,希腊強權亦不過二百多年。可見世界情勢極不安定,大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神仍是歷史之主。其他一切都會過去,沒永存的價值。

  「我正思想時」,他在研究這勢力能持久嗎?不會的,因另有公山羊從西邊出來;這是希腊強權,遍行全地,腳都不沾塵土(八5),表示敏捷。亞力山大帝到處用武力征服國家,最後他甚至哭著說:他再沒有地方去征服了。這狂傲不可一世的樣子,表明當時他實在很有力量。這就是所說的「有一非常角」,他征服了許多地,今希腊附近的愛琴海,「愛琴」乃是公山羊的意思,公山羊象徵希腊國。

  「四角中長出一小角」,小角是誰?我們知道亞歷山大帝有四個將軍,當亞歷山大帝死時,四個將軍就分裂,長出小角來是有一兇暴之將軍起來,向南向東,向榮美之地,漸漸成為強大(八9),向南是埃及,向東是亞述巴比倫的地區,是米所波大米的地區,向榮美之地是巴勒斯坦──神所應許之地。這小角大概就是指四將軍中之一名叫依比芬AntiochusIVEpiphanes),是非常利害的人,提倡希利尼文化;把猶大人的宗教及生活傳統設法破壞消除;此兇暴褻瀆神的態度,甚為可怕,因為他逼迫神的子民。「他漸漸強大,高及天象,將些天象星宿拋落在地,用腳踐踏。」(但八10)這「星宿」有人說是指天使,又有說是以色列百姓,我以為他是指百姓,因他是迫害神的百姓。更可能是指神的使者,及神的僕人們,因他們在最惡劣的環境下,常領以色列人繼續敬拜神。他不但自高自大,且廢除聖殿之獻祭,且將聖所全部毀壞,並做各種褻瀆神的事!就是要將天上的神侮辱!

  有人以為那可能是瑪客比的時代,那是在主前一三○年左右,那時代就非但以理時代所能明白的。聖經曾論及聖殿的三個階段:一是所羅門的聖殿,一是所羅巴伯的聖殿(是以色列人歸回後重建),又在新約中有希律建的聖殿,其實在歷史中還有瑪喀比(猶大政治獨立運動者)聖殿。因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仍要敬拜神。但希腊之君各種方法逼迫他們,且建造偶像,用豬來獻祭,破壞聖殿之聖潔,引誘青年人犯罪。雖然歷史不重演,但許多類似的事仍重複,因魔鬼的方法就是如此。現代在西方那種迷信的發展,比起東方真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是非常可怕的,且專門吸引青年人;在美國加省,各式各樣的宗教,甚至有稱為撒但教會,用盡人最敗壞的方式來敬拜。但以理之預言已經提及,到底何時才能完結?實在無從知道,所以但以理極感痛苦,故此天使特別告訴他說:到二千三百日聖殿就被潔淨,這二千三百日是包括早祭與晚祭的次數,所以早與晚實際為一千一百五十日,有三年多的時間,亦即七章所記的一載,二載,半載。

  (但八18)中記載「他與我說時,我便伏在地沉睡。」「沉睡」是整個昏過去,然後使者扶起後才接受神的啟示,那所付的代價又何等大!

  當時但以理覺得恐懼,世界要滅亡了,到底以後如何?歷史負杄壓在但以理身上實非他所能杄當的;何況他想及神百姓將來之前途,在神公義彰顯時,又有誰能逃脫呢?

  27節「於是但以理昏迷不醒,病了數日,然後起來辦理王的事務;我因這異象驚奇,卻無人能明白其中意思。」但以理雖不明白內容,可是知道是十分嚴重,他唯一能作的是忠心虔誠作應作的事。你我許多時也知神歷史中的作為,那我們能作些什麼呢?有時需要宣告審判之信息,有時需要禱告,有時我們做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常的事,在神前忠心作應作的事,但以理就是如此,仍繼續辦理王的事,可是沒有多久這機會就失去,伯沙撒王遺忘了他,人是會忘記他,但神沒有忘記,時候到了他會出來為神作見證。當成功或興盛時,我們要謙卑;因為我們的一切,有什麼不是從神那兒領受的呢?既是領受,那又有什麼可誇的呢?總要謙謙卑卑地靠主的力量去作工。雖然有時我們被人忘卻,被忽略,甚至沒有機會見證神;但千萬不可自暴自棄,應在神面前好好地等候。時候到了,神會大大地使用我們,正如但以理一樣。

  (但五1-12)中可見巴比倫王朝的敗亡,這是命運。世人之命運都在神手中,神使人升高,亦叫人降卑;神能使一個民族衰敗,亦能使一個民族興起。神恆久忍耐,又有恩慈,不輕易發怒。但當人不肯領受祂的恩慈時,祂忿怒的杯滿了;就必流溢出來,因神的公義必要顯露出來,因祂是公義的主。

  伯沙撒王當時覺得很狂傲自滿,因他從未經過憂患,當然更不曉得何為屬靈的事,認識耶和華真神。他的外祖父尼尼甲尼撒王雖是暴虐之君王,但他的經歷使他知道一些公義的事,直至他屈服在神面前。但伯沙撒王生於安樂,且長於安樂;況且在他父王拿彼尼度的時代,巴比倫暫享安定。巴比倫的京城甚大,防禦好,城之周圍有十五英哩之防禦工事,城牆有三百五十呎,八十七呎闊,根本不可能有外邦軍隊攻破這永不敗亡的城。可惜這只不過是伯沙撒的想法,因當他最歡樂時;大利烏的軍隊已將巴比倫圍困。一個國家之敗亡並非剎那間的事,社會的敗壞及一個人的墮落,也不是一時的。一定有其敗壞的因素存在,當這些因素,發展下去,總有一天,那敗亡的事實就會突然的發生!這是必然的事實。當時伯沙撒的讌會是極不正常的,因臣僕的讌會不應有婦女參加,這暴虐的居王卻如此行。讌會中充滿了放蕩,甚至把從耶路撒冷擄來的,應分別為聖的聖殿的器皿,當作酒杯用;讚美偶像,罪惡的權勢似乎完全勝利,魔鬼在發出猙獰的狂笑!

  可是,忽然間神的手就出現,神的手指在牆上寫字;剎那間,所有情況都改變,他們都十分害怕,不知該如何才好。於是太后(伯沙撒之母)將但以理介紹出來,可見當時但以理已被人遺忘;但神不但沒遺忘他,且叫他出來,神要他說話,要他責備。但以理到了巴比倫宮廷中不是已改了新的名字嗎,為何在此仍有他本來的名字?因為他的身份沒有失去。各位!你我的身份都不能失去,我們是屬神的人,神在我們身上都有一定的計劃,我們不能失去這尊貴的身份。人可輕看或藐視我們,但在必要時神要我們出來,請問我們都預備好了嗎?但以理隨時都預備好了,他聽到神的命令就挺身而出,仗義直言,把神公義的信息告訴不義的居王。

  2325節中,是解釋這文字「彌尼,彌尼,提客勒,鳥法珥新」,「彌尼」(有翻彌拿)意「數算」,「提客勒」(有翻舍克拉),意是「秤一秤」,「烏」意「以及」,「法珥新」(法珥新是現在式,毘勒斯是過去式),意「分開」,──「法珥新」之字根與「波斯」字音相同,即 Ph-R-S。這是清楚說:要數算,要秤一秤,就要分開。

  當神指頭在牆寫字時是指現在就要分裂,而但以理解說這已成事實,因神的話永不改變,安定在天,句句帶著能力。神叫我們數一數,秤一秤就顯出虧欠。「公義」裏字,本來是「天平」的意思,新約的啟示錄和舊約的但以理書,常有「數算」,這是啟示文學的特點;如一載,二載三載,又有二千三百日,及七十個七等;所以時間是在神的手中,公義的審判要來到。當晚伯沙撒殺,瑪代王大利烏就取了這國家。各位!你我都需有屬靈的深度才能看見神的計劃,我們要學習神給我們的方法;秤一秤這個世界,秤這個社會,秤我們的教會,還有秤我們的家庭和我們自己的心是怎樣。還要數算,求主教我們數一數我們的日子如何,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因為還有一點點的時間,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還有一點點的時間可作見證,這短短的時間我們能作些什麼?我們的心又如何?愛主嗎?還是愛自己愛世界?若有人不愛主,這人是可咒可詛的,因主來的時間快到了。── 唐佑之《但以理書信息》

 

 

狂心在跌倒之前(五章19)(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歷史學家說:「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得到教訓。」這句話應驗在尼布甲尼撒王的兒子,伯沙撒王身上了,前一章經文中,我們看見他的父親經歷了因著驕傲被神降為卑的教訓,是如此的深刻,令人驚歎!伯沙撒王理當引以為戒,然而他也重蹈他父親驕傲的覆轍,可見驕傲真是人類最大的敵人啊!

首先我們看見他把從耶路撒冷殿中,所掠奪來金銀器皿拿出來歡飲(2),這本身就是一種炫耀,炫耀巴比倫偉大的功跡。他又忘了他自己的父親所宣告的一句話:「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這樣明明地羞辱至高的神,難怪神要親自在王宮的牆上寫下審判他的話語了!

不僅如此,伯沙撒王不像他的父親一樣,認識這位元獨一的真神,竟然讚美敬拜金、銀、銅、鐵、木、石所造的假神,神已經在這個國家透過但以理及他的三個朋友的火窯事件,透過他父親的事件,一再地向他們顯明祂是那位至高的神,然而他卻仍然拜偶像,真是可悲!

另外,伯沙撒王沒有從他的父親身上得到教訓的是,他的父親曾經歷一夜之間失去國位,而他竟然毫無危機意識,第3031節提到,當夜伯沙撒王就被殺而失去王位,他竟然還在和大臣歡飲,可見驕傲會使人失去儆醒的心,所以弟兄姊妹!不要被成功,繁榮沖昏了頭,多少人成功之後,就不再潔身自愛,不再敬畏神,謙卑倚靠神,以致失敗可以一夜之間來到,求主幫助我們,不管是在我們的事奉或事業上,當神賜福我們,使我們順利、成功、,發達時,我們更當謙卑,更當敬畏神,更當儆醒、謹慎。將「狂心在跌倒之前」這句話刻骨銘心!

回應:主啊!禰把這麼多的歷史教訓放在我們面前,求主讓我們能深刻地警惕自己,不要落入撒但使我們驕傲的網羅中!

禱讀:箴言十六章1819

18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19 
心裡謙卑與窮乏人來往,強如將擄物與驕傲人同分。

 

 

裡頭有聖靈的但以理(五章1016)(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但以理是所有曆世歷代基督徒的好榜樣,他在不敬畏神的外邦中為神作美好的見證,他在一個可能因堅持信仰而喪命的外邦中仍然堅定不移,他在患難中敬畏神,在安逸中,在位高權重的時刻仍然敬畏神,他在尼布甲尼撒王的時代敬畏神,在伯沙撒王的時代仍然敬畏神,一個始終如一的基督徒最能榮耀神的名!

但以理他不僅心中有「光明」(1114),也就是有好的靈性和品德,他也有「聰明」(111214),也就是在外邦中他非常的出類拔萃,這正是神對基督徒的心意。神期望我們在外邦人當中不僅有好的品性,我們也能以「才幹出眾」來榮耀祂的名。是的,因著但以理,「猶大」這個被消滅的小國被提出來了(13)!得著了榮耀,但願我們在外邦中也被稱讚,得好名聲時,別人也會提到「那個基督徒」,好讓神得著榮耀!

而從外邦人的口中我們得知,但以理之所以能如此有「光明」,又有「聰明」,乃因為他「裡頭有聖神的靈」(9;五1114)!這是很特別的一件事,我們知道舊約聖靈的工作和新約聖靈的工作,很不同的地方在於,舊約聖靈的工作比較是從外降臨在人的身上,而新約聖靈是住在人的裡頭,舊約很少提到聖靈在人的裡頭,而其中有兩個人是聖靈住在他們裡頭的,那就是但以理和約瑟(創四十一38)!因為這兩個人都在最艱難的外邦中為神作了美好的見證。是的,弟兄姊妹們!我們這些新約時代的基督徒,聖靈已經住在我們裡頭了,而且是永遠住在我們裡頭了,只要我們倚靠祂,我們也能如同但以理和約瑟一樣,在外邦中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回應:主啊!謝謝禰的聖靈已經住在我裡頭,永遠與我同在,因此我相信我也能為禰作美好的見證,我願常常倚靠聖靈,求聖靈與我同在!

禱讀:但以理書五章14

14 我聽說你裡頭有神的靈,心中光明,又有聰明和美好的智慧。

 

 

顯出指頭來(五章1731)(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但以理指責伯沙撒王之後,他說:「因此從神那裡顯出指頭來」(24)!「神的指頭」代表的是祂的能力,祂曾用祂的指頭創造了天地萬物(詩八3)。神的指頭也代表祂是宇宙萬物的「管理者」,祂借著祂的指頭立下了法則,為以色列人寫下十誡(出三十一18),因此神顯出指頭來,即代表祂要宣告祂的審判了。

神的指頭在那牆上寫的文字,意思即神已稱出伯沙撒王的虧欠太多,以至於他的國到此完畢,將歸與瑪代波斯人,神把我們的虧欠放在天平上,祂都知道,都看見我們一切的虧欠,正如巴比倫從尼布甲尼撒王開始,一直到伯沙撒王,都竊奪神的榮耀,都自高,拜偶像,這些罪都在天平上,只要悔改神就把這些罪從天平上拿下來,正如尼布甲尼撒王悔改,神就再給他機會一樣,但若不悔改,那天平上的罪的重量滿的時候,神就「顯出祂的指頭」來。因此,讓我們紀念神借著使徒保羅對我們所說的話:「還是你藐視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祂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當我們得罪神時,神都知道,神都放在天平上,但祂會以恩慈、寬容、忍耐給我們悔改的機會,因此我們應當回轉歸向神,神就不再紀念我們的過犯。若我們仍然偏行己路,我們就是在為自己「積蓄忿怒」,神就要管教我們,那時我們就後悔莫及了!

因此,弟兄姊妹們!讓我們求聖靈光照我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有正在為自己積蓄忿怒的事情?讓我們趕快回轉,免得神的刑罰臨到我們的身上,正如祂在伯沙撒王身上所作的一樣!

回應:主啊!謝謝禰常常忍耐寬容我,求禰光照我是否有什麼不討禰喜悅的事,正在積蓄禰的忿怒的?

禱讀:羅馬書二章45

4 還是你藐視祂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祂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
5 
你竟任著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 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

 

 

樂極忘形褻瀆聖物(5112)(香港讀經會)

 

祈禱:   願主叫我常存感恩的心,使我知道一切好處不在你以外。

 

繼承尼布甲尼撒統治地位的伯沙撒,也許出於一種一朝得志的心態,使他沉醉于狂歡作樂之中,縱情炫耀宮廷的豪華,得意洋洋地表現自己不可一世的氣勢。

這一次,又是一場千人盛宴。在酒酣耳熱,談笑不羈之間,伯沙撒竟然忽發奇想:從前先帝東征西討,征服天下,在列國搜羅得來的珍寶,長年收藏在府庫之內,豈非白費?何不拿來歡宴,自賞一番?於是他想到拿出從耶路撒冷聖殿裡搶奪得來的器皿來盛酒。舉杯之間,眾人不單揶揄猶大之神不濟事,更向其巴比倫的神讚頌感恩。

以永活真神的殿中之物來盛酒,又向偶像假神致敬,實在是天大的侮辱和褻瀆。就在這樂極忘形之際,一隻人手突然出現,並用指頭在牆上寫字。看來,不尋常的事情要發生了。

當這怪現象出現時,本來充滿全場的歡樂嬉笑聲,轉眼被驚怕的尖叫聲所掩蓋了;眾人由豪飲至面紅耳赤,變為被嚇得一臉蒼白。眾妃嬪與文武百官都呆若木雞;慣于馳騁沙場的強人在此刻也難掩懼色。伯沙撒本人更害怕至虛脫(6)。

即使伯沙撒以國中第三高位作為獎賞,仍沒有人可以破解此怪異兆象,這又將眾人的顫慄推向深處;此時,連本來深居簡出的太后也被驚動了。這位長輩給伯沙撒提示了一條出路:找但以理!她更直截了當地指出,但以理通曉「神的掌管」(11),因此必能助他解決難題。

伯沙撒的趾高氣揚,跟但以理的默然謙卑實在有天淵之別。前者心中只有自己,其所言所行都顯出狂妄自大的特質;但以理則仍然堅信「神在掌管」,亦一直為此作見證。但以理的見證或許在平日不會被多少人記起,但在關鍵的時刻,神必會借著他的見證顯示「神在掌管」!

 

 

亡命喪國咎由自取(51331)(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教我留意前人的榜樣或鑒戒,使我得著智慧。

 

伯沙撒在驚惶失措、別無選擇之下,聽從了太后的提示,匆匆傳召但以理。他向但以理問明來歷,又道明事情底蘊,然後一再強調那好得不能再好的獎賞仍然有效。

伯沙撒的不安和著緊,在此表露無遺。反觀但以理,他氣定神閑,對無以復加的獎賞滿不在乎。兩人的氣質,相映成趣,立見高下。

但以理在回應伯沙撒時,先認定自己的使命。雖然他是戰敗國的俘虜,但仍努力奮鬥,個中原因並非為了要飛黃騰達;他知道自己是一個蒙恩的人,因此即使被擄,但他仍努力守住自己的位分,傳講上主的旨意。

其後,但以理毫無忌諱地向伯沙撒述史,重溫上主如何管教先帝,使先帝知道「神在掌管」(1821)的真正道理。接著,但以理又坦然無懼地直斥懼色滿面的伯沙撒,指他竟敢向掌管天下的上主自高。神的管教是嚴厲的,他的國權將要終結。這就是「神在掌管」(26)的結果。

在本來歌舞昇平的狂歡宴會中宣告「亡國」的信息既不合時宜,也令人覺得這是不大可能的事。然而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就在當晚發生;伯沙撒王在當晚被暗殺,巴比倫帝國從此在歷史上消失,瑪代波斯帝國則接續登上世界舞臺。始終,世事並不是掌握在人的手中,而是由「神在掌管」。

相對于伯沙撒的咎由自取,但以理一再表現出其一貫潔身自愛的情操。當上主安排我們在某一個位分之中,便總有祂給予我們的使命。因此,我們既要敏銳地認識這使命,又要謹守上主的託付。不論順境或逆境,我們都應安心於「神的掌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