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以理書第十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第十一章 希臘帝國的興亡(黃共明) 戰爭與選民——外邦戰爭與選民之關係(賈玉銘) 南北王的鬥爭(林獻羔) 歷史錐於聖經中(華勒斯) 星光與永福(但十一、十二章) (唐佑之) 戰爭與選民(一)(十一章1~20節)(臺北基督之家) 戰爭與選民(二)(十一章21~35節)(臺北基督之家) 撒但的差役(十一章36〜45節)(臺北基督之家) 列王興亡波及聖民(11章1至20節)(香港讀經會) 卑鄙的王狂妄不羈(11章21至35節)(香港讀經會) 任意的王自大自敗(11章36至45節)(香港讀經會) 第十一章 希臘帝國的興亡(黃共明) 壹 波斯帝國的滅亡 「又說,當瑪代王大利烏元年,我曾起來扶助米迦勒,使他堅強。現在我將真事指示你,波斯還有三王興起,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但十一1~2)。 這段是接在第十章後面,所以說這些話的時候是波斯王古列第三年。所提的還有三王是指亞達薛西,大利烏一世,亞哈隨魯等三位。亞哈隨魯是從古列算起的第四位,所以稱他為第四王。在亞哈隨魯作王時,波斯帝國從印度直到古實統管一百二十七省,國富民強,使他覺得榮耀,威嚴,尊貴集在一身(參照帖一)。他於主前四八○年曾率水陸大軍征伐希臘。但水軍被希臘的撒拉米王打敗,因此無功而返。那時希臘的國力還不足於追擊,所以暫時維持了相峙不動兵的狀態。茲後波斯雖然尚有七王纔滅朝;但可能和時代的演變關連不大,所以未提及。 貳 希臘帝國的興起 「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隨意而行。他興起的時候,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治國的權勢也都不及他,因為他的國必被拔出,歸與他後裔之外的人」(但十一3~4)。 這一段是說到馬其頓王腓力之子,亞歷山大興起,佐其父興起國勢,俟腓力王崩之後繼他王位,東征,南伐,戰無不得勝,於主前三三一年滅瑪代‧波斯帝國,建立了希臘大帝國。可惜正當英年(年僅三十三歲)夭折。亞歷山大帝崩之後他手下的四個將軍瓜分希臘大帝國。各自獨立稱王。其中敘利亞稱為北方王,埃及稱為南方王;兩國之間常有戰事發生。 參 南方王與北方王之爭 「南方的王必強盛,他將帥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執掌權柄,他的權柄甚大。過些年後,他們必互相連合;南方王的女兒,必就了北方王來立約,但這女子幫助之力,存立不住,王和他所倚靠之力,也不能存立;這女子和引導他來的,並生他的,以及當時扶助他的,都必交與死地」(但十一5~6)。 南方的王是指埃及的多利買一世‧梭得(Ptolemy Soter)。他將帥中有一個叫作塞琉卡斯‧尼卡特(Seleucus
Nicator)的漸漸得勢,擺脫了他,成為敘利亞王,就是這裏所稱的北方王。後來過了二代之後,多利買二世‧非拉鐵夫斯(Ptolemy Philadelphus)在位的時候,南方王將他的女兒貝莉耐斯(Berenice)嫁給塞琉卡斯‧尼卡特的孫安提阿庫二世(Antiochus Theos),似藉婚姻南北兩國立和約,彼此修好。北方王安提阿庫二世曾經廢了元配王后,而以新婚的南方王的女兒來作王后,但過不久,於主前二五○年時北方王又恢復了元配的后位,處死了南方王的女兒;南北兩王遂又交惡。 「但這女子的本家,必另生一子繼續王位,他必率領軍隊進入北方王的保障,攻擊他們,而且得勝;並將他們的神像,和鑄成的偶像,與金銀的寶器掠到埃及去;數年之內,他不去攻擊北方的王。北方的王必入南方王的國,卻要仍回本地」(但十一7~9)。 貝莉耐斯王后被害死後,她的弟弟多利買三世‧幼愛及底斯(Ptolemy Euergetes)於主前二四六~二二二年間作了南方王,率領軍隊入侵敘利亞,擊敗北方王,擄掠大批金銀財寶及廟中的偶像,為死去的姐姐報仇之後回埃及去。此後數年沒有戰爭是因為北方王新敗尚無能力還擊。大約於主前二四○年北方王塞琉卡斯二世‧加里尼基(Seleucus Callinicus)曾出兵攻打埃及,但未能如意,無攻而退。 「北方王的二子必動干戈,招聚許多軍兵,這軍兵前去,如洪水氾濫,又必再去爭戰直到南方王的保障。南方王必發烈怒,出來與北方王爭戰,擺列大軍,北方王的軍兵必交付他手。他的眾軍高傲,他的心也必自高,他雖使數萬人仆倒,卻不得常勝」(但十一10~12)。 大約於主前二一七年北方王塞琉卡斯二世的二子,西路庫三世‧撒拉努斯(Seleucus Ceraunus)及安提阿庫三世(安提阿庫大帝Antiochus the Great)曾率大軍去攻打南方的城塞迦特,被南方王多利買四世‧非路帕德(Ptolemy Philopator)擊敗。南方王因一時的勝利,自高自大,任意放縱,不專心治國,因此國力漸漸衰弱。 「北方王必回來擺列大軍,比先前的更多,滿了所定的年數,他必率領大軍,帶極多的軍裝來,那時必有許多人起來攻擊南方王,並且你本國的強暴人必興起,要應驗那異象,他們卻要敗亡。北方王必來築壘攻取堅固城;南方的軍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選擇的精兵也無力站住。來攻擊他的,必任意而行,無人在北方王面前站立得住;他必站在那榮美之地,用手施行毀滅」(但十一13~16)。 十四年後,就是主前二○三年南方王多利買四世剛剛去世,他的幼子多利買五世‧伊比法(Ptolemy Epiphanes)繼承王位不久,南方的國家尚未穩定的時候,北方王安提阿庫大帝趁人之危,與馬其頓王腓立聯盟攻打埃及。並且有但以理本國的強暴人,就是不法的猶大人也參加了北方王的聯軍,一同攻打南方王的西頓城,他們雖然戰勝了南方王的軍隊佔據了西頓城,但不法猶大人的參軍,引狼入室,北方王的軍隊順勢攻進猶大人的美地。這是猶大人自食其果。 「他必定意用全國之力而來,立公正的約,照約而行,將自己的女兒給南方王為妻,想要敗壞他,這計卻不得成就,與自己毫無益處。其後他必轉回奪取了許多海島;但有一大帥,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並且使這羞辱歸他本身。他就必轉向本地的保障,卻要絆跌仆倒,歸於無有。那時必有一人興起接續他為王,使橫征暴斂的人,通行國中的榮美地,這王不多日就必滅王,卻不因忿怒,也不因爭戰」(但十一17~20)。 這時羅馬的勢力漸漸強壯,出來阻擋北方王擴大領土的野心,所以安提阿庫大帝計劃將自己的女兒克麗娥佩脫拉(Cleopatra)嫁給埃及王多利買五世為埃及王后,藉此拉攏南方王歸屬他,誰知弄巧成拙,女兒婚後,專心愛丈夫,處處為南方王著想,使他的如意算盤完全落空。在主前一九○年左右安提阿庫大帝佔領了地中海內的諸海島之後,興兵攻打羅馬,結果被羅馬的將軍西比阿亞細亞地克斯(Lucius Cornelius Scipio)擊敗,羞羞慚慚收兵歸國。返抵敘利亞後,因妄想佔有廟中寶器,被人刺殺身亡。安提阿庫大帝死後,塞琉卡斯四世‧非路帕德(Seleucus Philopator)繼位;在位十一年(主前一八七~一七六年)。因安提阿庫大帝戰敗之後,敘利亞國需要按年付給羅馬賠款,所以施行橫征暴斂,向全國人民搜括錢財,至終被替他征斂的人毒死。 肆 安提阿庫‧愛比法尼絲 「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人未將國的尊榮給他,他卻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但十一21)。 安提阿庫四世‧愛比法尼絲(Antiochus Epiphanes)是塞琉卡斯四世‧非路帕德的弟弟;塞硫卡斯四世的王位,應該是由他兒子繼位;但安提阿庫‧愛比法尼絲用巧言說服了朝臣,篡了姪子的王位。 「必有無數的軍兵勢如洪水,在他面前沖沒敗壞;同盟的君也必如此。與那君結盟之後,他必行詭詐,因為他必上來以微小的軍成為強盛。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他必來到國中極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將擄物,掠物,和財寶,散給眾人;又要設計攻打保障,然而這都是暫時的」(但十一22~24)。 無數的軍兵指迦勒底和埃及結盟的聯軍,他們來攻擊敘利亞,但是被敘利亞打敗。安提阿庫‧愛比法尼絲就是但以理第八章第9節異象中的小角。小角的意思是在開頭的時候,他的勢力並不怎麼強大,但後來成為強勢,應驗了向南(埃及),向東(迦勒底),向榮美之地(迦南地),漸漸成為強大。希臘帝國據說因亞歷山大看到了但以理的豫言裏有指著他說的話,且照著豫言所說的都應驗了;所以善待猶大人,以後的諸王也大多善待猶大人,未曾有人作過像安提阿庫‧愛比法尼絲所作的那樣,來到猶大地殺死了大祭司,阿尼亞斯(Onias III),另立雅遜為祭司,以擄來的財寶收買人心;他這樣的行為是「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因他企圖以此作跳板,繼續南侵攻打曼非司城。但他這些作為只是暫時的手段。這是他第一次的南侵,大約是主前一七三年所發生的事。 「他必奪勇向前,率領大軍攻擊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極大極強的軍兵與他爭戰,卻站立不住,因為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喫王膳的,必敗壞他,他的軍隊,必被沖沒,而且被殺的甚多。至於這二王,他們心懷惡計,同席說謊,計謀卻不成就,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但十一25~27)。 這一段是愛比法尼絲假意與埃及王多利買六世‧非路米德(Ptolemy Philometor)和好,欲伺機佔領埃及。但是非路帕德並非不知道他的詭計,將計就計,虛與委蛇。他們表面上彼此同意訂和約,而暗地裏各進行佈置。愛比法尼絲買通了非路帕德的人,作內應,說服許多人背叛了他們的王,另一面調兵來攻擊埃及,在路軍方面北方軍戰勝了埃及軍;而非路帕德也暗中豫備戰船來攻擊敘利亞軍,雖然擊退了敘利亞軍,卻因損傷過多,也無餘力追擊,成了兩敗俱傷的結果。 「北方王必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他的心反對聖約,任意而行,回到本地。到了定期,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他就喪膽而回,又要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就是保障,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然而他們多日必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他們仆倒的時候,稍得扶助,卻有許多人用諂媚的話親近他們。智慧人中有些仆倒的,為要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淨潔白,直到末了,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但十一28~35)。 北方的敘利亞王愛比法尼絲,撤退時帶了大量的財寶返回本國,在主前一七○年,愛比法尼絲據報在耶路撒冷有叛變,便親自帶兵征討耶路撒冷,殺死了四萬多人,擄掠了許多人及財寶。於主前一六八年第三次南侵攻打埃及。但這一次羅馬國不願意看到敘利亞國坐大,所以從基提(現今的塞浦路斯島)派戰船阻截北方的軍隊。愛比法尼絲的軍隊被打敗撤退回國。他在北還的路上,惱恨猶大人,逼迫他們改信希臘神,不順從的處死刑。他聯絡背棄猶大教的人毀壞聖殿的設備,禁止猶大人的祭祀,用不潔的母豬污穢聖壇,並在殿中設立偶像等,行毀壞可憎的事。就在那時猶大人當中出現了認識神的子民,被神興起來剛強行事。那就是猶大的祭司馬他提亞(Mattathias),是愛神的猶大人;他集合了民間的智慧人,舉起反抗的旗幟。有許多忠心的猶大人犧牲性命,馬他提亞死於主前一六六年,但他的兒子馬家比‧猶大(Judas Maccabaeus)繼父志領導猶大人繼續反抗暴力。 「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畢,因為所定的事,必然
成就。他必不顧他列祖的神,也不顧婦女所羨慕的神,無論何神他都不顧,因為他必自大,高過一切。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敬奉他列祖所不認識的神。他必靠外邦神的幫助,攻破最堅固的保障;凡承認他的,他必將榮耀加給他們,使他們管轄許多人,又為賄賂分地與他們」(但十一36~39)。 愛比法尼絲自高自大,攻擊耶和華神及信靠祂的猶大人;凡是順從他的,他就優待他們,給他們地位,財物,及生活上的好處。他的情形,正好是世界末期將要出現的敵基督的描寫。(參照啟十三15~17;帖後二3~4;但七25,八9~14,23~25,九27;太二十四15)。雖然在愛比法尼絲身上已經得著應驗了。但真正的應驗,有待世界末期,敵基督的出現時。 因敵基督的豫表,在但以理書分別記載於第七章8~12,24~26節;第八章9~14,23~25節;及第十一章21~45節;而第七章是指羅馬帝國中的王;第八章及第十一章卻是指希臘帝國中的王;所以世界末期的敵基督,他到底要出現在復興的羅馬帝國呢;或是希臘帝國呢;頗令人困惑。但是我們若參照啟示錄,就不難發現,會出現在舊羅馬帝國版圖中的一個小國。其理由如下: (一)愛比法尼絲所豫表的王,敘利亞國,後來也是成為舊羅馬帝國時代的附庸國之一。所以把北方王說是復興的羅馬國的王之一也是對的。 (二)第八位王的身分是該撒尼羅王的魂,詳情已在第七章之(伍)──將來必成的事──中詳細說明,故不再重述。 「到末了,南方王要與他交戰,北方王必用戰車,馬兵,和許多戰船,勢如暴風來攻擊他,也必進入列國如洪水氾濫;又必進入那榮美之地,有許多國就被傾覆,但以東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亞捫人必脫離他的手。他必伸手攻擊列國;埃及地也不得脫離。他必把持埃及的金銀財寶,和各樣的寶物;呂彼亞人和古實人,都必跟從他。但從東方和北方必有消息擾亂他,他就大發烈怒出去,要將多人殺滅淨盡。他必在海和榮美的聖山中間,設立他如宮殿的帳幕;然而到了他的結局,必無人能幫助他」(但十一40~45)。 但以理第十一章21起至39節是說到愛比法尼絲在歷史上實際所作的事蹟,及由他所表徵的敵基督將來有待應驗的必成之事的兩方面。愛比法尼絲對猶大人的逼害,於主前一六五年就結束了。歷史記載,馬家比‧猶大是有軍事天才的領袖人物;他領導猶太人屢次打敗敘利亞的軍隊,於主前一六五年攻克耶路撒冷,潔淨聖殿,重新獻祭。從聖殿被愛比法尼絲污穢之後,經過了三年多,終得潔淨。此後一直到主前六十三年是猶太獨立的時代。所以本段記載(40~45節)似乎是專指世界末期的豫言。而以北方王表徵敵基督,說出將來的敵基督會出自以色列的北方。末世時敵基督的勢力必是非常強大。他會擁有陸海軍,所到之處像洪水氾濫一般,沒有人能抵擋。以色列國會受他的侵略。他的軍隊所到之處,多國必被打敗。但以東,摩押,亞捫諸國免遭受侵佔。呂彼亞,埃及,及古實等都被納入他的勢力之下。他的軍隊把耶路撒冷團團圍住,而他自己則把大本營設在耶路撒冷的西邊不遠的地方。然而當基督第二次再臨的時候,就是他的結局到了的時候。他的軍隊會全軍覆沒,一個也無法逃脫,全部被擊殺,他會被天使擒拿,活活的被扔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裏。──
黃共明《但以理書要義》 戰爭與選民——外邦戰爭與選民之關係(賈玉銘) 本書第十一章第一節,顯然是屬於上章。自十一章第二節起,是論及外邦的戰爭,對於猶太有什麼關係。如先論波斯與希臘的戰爭;繼論南方王與北方王的戰爭;再論末後大罪人的戰爭。神所以將這些戰爭的事啟示但以理,乃以自先知瑪拉基以後,直到先鋒約翰出世,數百年之間,以色列中無先知興起;本處所論,多是在這數百年間之事,可以叫以色列人因著但以理的預言,曉得神的旨意,心中得著安慰。 一、波斯希臘之戰爭(2-4節) (一)波斯諸王(2節) 使者以真情指示但以理說:“波斯還有三王興起,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他因富足成為強盛,就必激動大眾攻擊希臘國”。我們查以斯拉記,可知所言相繼而興的三王,為亞哈隨魯、亞達薛西與大利烏(拉4:5-24),即歷史所言之幹布西斯、皮斯道斯美地司與大利烏喜太皮斯。所言之第四王為格耳格司,Xerxes據歷史所載,乃極富饒強盛之君,忽舉大軍,戰勝希臘,希臘未能復仇,直至亞力山大時,不敢興問罪之師。 (二)希臘諸王(3-4節) 波斯國繼格耳格司為王的是誰,未曾言及,只雲希臘日後有一大王興起,這個有能力的大王,即以前但以理在異象中所見公山羊兩角中間的非常的角(8:5),就是希臘名君亞力山大。所言“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隨意而行”的態度,也正是亞力山大的態度。至亞力山大死後,他的四個軍長將國分裂為四,正如本書所言,“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但是以後分立的四國,“治國的權勢也都不及他”——因其四個軍長的權勢,皆遠不如亞力山大。 二、南北二國之戰爭(5-35節) 亞力山大的四個軍長,日後分為四國,本處所言之南方王與北方王,即四國中之二國。南方即埃及王,北方即敘利亞王。其所以只言南方王與北方王,而不言東西二國,乃以猶太國的地位,適在南北二國之間,因而南北二國的交戰,未免于選民多有影響。 (一)首次戰爭(5-8節) 1、南方王強盛(5節) 此言當時埃及最強盛 2、北方王更強盛——即先王將帥中之一,立為北方王,其本來為埃及所轄巴比倫之一省,後因強盛,獨立為一國,即敘利亞國。 3、南北二王立約——以後北方王迫令南方王與之立約,且以南方王之公主,歸北方王為後,以為固結盟約之條件。但公主之助力存立不住,公主與引導她而來的,並她所生的——不久都被交與死地,南北於是又失了和。 4、南方王復仇(7-8節) 後公主本族有一王興起,諒為公主之弟兄,率大軍北征欲報復陷害其姊妹之仇。果然攻入北方王的保障,而大獲全勝,並將北國的神像,與金銀寶物,掠到埃及去。據史乘所載,此次埃及大破敘利亞,掠黃金四千他連得,白銀四萬他連得,以及他種寶物。可見聖經所載,與史書兩相吻合。 (二)二次戰爭(9節) 以後北方王又入南方王之國,終以兵力不足,未能得勝,而仍返本地。據歷史家言,此次戰爭,戎首為北方王西路克第二Scleucus,約主前240年。 (三)三次戰爭(10-l2節) 北方王有二子,其第二子,即安提歐庫第三,以後複率兵南征,招集許多軍隊,如洪水般直搗南國的保障,時約在主前218年。南方王於是大發烈怒,率大軍出而迎敵,大大地將北國戰敗。因此他的眾軍心驕氣傲,雖然一時令萬軍撲倒,也不過一時僥倖,究不能為常勝軍。 (四)四次戰爭(13-20節) 北方王經此失敗,遂又操練大軍,“比先前的更多”。過數年後,他又“率領大軍,帶極多的軍裝來。……”而且“那時,必有許多人起來攻擊南方王”。並且南方國內也有內亂,“本國的強暴人必興起”。北方乘時進攻.“南方軍兵必站立不住,就是選擇的精兵。也無力站住”。因此北方王任意而行,“無人在北方王面前站立得住”。此時因為猶太亦加入戰團,所以北方王亦進攻猶太,“站在那榮美之地.用手施行毀滅”。先知所以如此詳記南北王之交戰,無非是因與選民有關的緣故。 北方王雖然獲勝,但心猶未足,遂設計與南方王,“立公正的約,照約而行,將自己的女兒給南方王為妻,想要敗壞他,這計卻不得成就”,乃以其女不從,其計終成畫餅。但其後又“轉回奪取了許多海島”。不意此時有大帥興起,即羅馬之大軍,將安提歐庫擊退,除掉他令人受的羞辱,反以羞辱歸他本身。於是轉回本地,終則絆跌撲倒。或謂乃被刺而死,一世英雄,而今安在呢?繼續他作王的,因被羅馬戰敗,賠款甚多,不得不“橫徵暴斂”,以補其虧缺,此王不多幾日亦即滅亡。 以上所言,南北二國交戰,經百數十年,你勝我敗,此起彼撲,終亦同歸於盡。世界歷史,無非是罪的遺跡,篇篇皆為赤血染紅,令人讀之痛心。 三、北方國王之詭謀(21-35節) 本處所言之北方王,據史書所載,即安提歐庫伊皮非尼,AntiochusEpiphanes其在位之年數雖不多,與選民之關係卻甚大。 (一)言其用奸計得國(2l-24節) 接安提歇庫原不當得國,乃“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用諂媚的話得國”。因其詭謀多端,“他必上來以微小的軍成為強盛。趁人坦然無備的時候,他必來到國中肥美之地……”“必有無數的軍兵勢如洪水,在他面前沖沒敗壞”。戰勝以後,掠得許多財寶,分散於眾人。 (二)言其與南國交戰(25-27節) 時約主前l70年,安提歐庫又與南國交戰;南方王亦率極強大的軍隊,與之交戰(25節)。不過因深中詭計,被“吃王膳的所敗壞”。因而他的軍隊被沖沒,被殺者甚多(26節)。以後南北二王,各懷惡意,同席筵宴,而偽言和好,計“卻不能成就”。因為此事必須“到了定期,事就了結”。其意或指到了束時,方能完全成就,因為這也是關於末時的預言。 (三)言其將迫害選民(28-35節) 我們前已說過,安提歐庫是末期大罪人的預表(8:9)。本處論他如何背約迫害選民,並污穢聖殿等事,皆是末期大罪人的預表。 (1)首次迫害(28節)
當北王勝戰埃及“帶許多財寶回往本國”之時,立意“反對聖約,任意而行”,以後始返本地。據歷史所載,北王南征回國之時,聞耶路撒冷有革命舉動,遂大怒中途而返,討伐猶太,殺戮猶太人至四萬之多,並劫掠聖般寶物而歸,時約主前170年。 (2)二次迫害(29-31節) 越數載,北方王又戰攻埃及,但“後一次卻不如前一次,因為基提戰船必來攻擊他”。所言基提戰船,即羅馬的戰船。據史書所記,北方王此次南攻,將到埃及亞力山大城,恕有羅馬基提戰船,阻其前路,命他停止進攻,不得已喪膽而回。當率兵返歸時,“惱恨聖約,任意而行”.且“聯絡背棄聖約的人。他必興兵,這兵必褻瀆聖地……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在聖殿中,並以豬為祭品,將豬血灑於聖殿。似此背棄聖約,污穢聖殿等事.皆是日後大罪人的預表。 當時猶太百姓中,有“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而加以優待。“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以當時有老祭司名司提亞者,見聖殿被汙種種情形,不勝悲憤,遂提倡革命,他有五子與他同心,中有一子名瑪喀比頗具才略.遂為選民的首領,進兵討作北方王。國民中因此革命舉動,“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者,不乏其人。幸得革命成功,瑪喀比朝成立,猶太人得有四十年之自由,至主前63年,有羅馬崛起西方,攻陷耶路撒冷,猶太即成羅馬的藩屬,此後再無自主之權。瑪喀比等流血所得之國,自此喪失。 詳考三十三至三十五節所論,按當時情形,固有些應驗;也可說是主後選民所要受的苦。如選民被擄受苦,受外邦欺詐虐待等事,真是不堪敘述,如此“熬煉其餘的人,使他們清淨潔白,直到末了”。 四、敵基督者行事的顯象(36-45節) 本章所論之北方王安提歐庫之舉動,乃末世敵基督者之顯象。書中亦一而再地說明,“到了定期——到了末時——事就了結”等語。故本段所言,乃指大罪人出現時,果有如何的景狀。 (一)敵基督者的行事(36-39節) (1)妄自尊大(36節)
言及“王必任意而行,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按大罪人本是撒但的化身,聖經明言撒但所以墜落,無非是因為驕傲。“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你心裡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墜落陰間……”(賽14:12-15)保羅說:“初入教的不可作監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罰裡”(提前3:6)。本書言及將來那敵基督的“自高自大,以為高及天象之君”(8:11)。“他必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必折磨至高者的聖民”(7:25)。保羅則明言,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帖後2:3-4)。可知本處所言,顯然是指敵基督之大罪人說的。 (2)行事亨通(36節) “他必任意而行……他必行事亨通,直到主的忿怒完畢……。”上主所以任憑這不法的人凡事享通,無非為藉著懲治選民,在雅各遭災的期中,顯出神的震怒——直到震怒完畢——因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 (3)不顧諸神(37節)
“他必不顧他列祖的神,也不顧婦女所羡慕的神,無論何神他都不顧”。這是說到大罪人過於自大,眼中無神。按“不顧列祖的神”,或言大罪人必出自猶太,但只據此言,不足為憑。“不顧婦女所羡慕的神”,或指日後女權發達,大罪人既不顧婦女所羡慕之神,可見他是不懼怕神,不尊重人到極點了。 (4)崇拜偶像(38-39節) 最奇怪的是,他雖不顧諸神,卻是崇拜偶像,“他倒要敬拜保障的神,用金、銀、寶石和可愛之物敬奉他列祖所不認識的神。他必靠外邦神的幫助”。此言他所拜的是自己設立的神像。聖經說:將來大罪人要為獸造神像,使凡不拜獸與獸像的皆被殺(啟13:11-l8又19:20)。凡承認他所造之神像者,他必將榮耀加給他們(39節)。 (二)敵基督者的究竟(40-55節) 本處所論是借北方王的戰爭表明末世敵基督者之究竟。 (1)末世傾覆列國(40-43節) 讀者要明瞭本處所言,須先注意“到束了”三字,以此處所論,非指紀元前之爭戰,乃是“到末了”,即到了末時,諸國復興,北方王將率大軍,並許多戰船,勢如暴風來攻南方王。“必進入列國如洪水氾濫”。且將進入“美地”,即猶太國。有許多國被他傾覆——伸手攻擊列國——把持埃及的金銀財物——呂彼亞與古實人,也都必跟從他。 (2)最後極大的戰爭(44節) 敵基督者,從東方和北方,聽見擾亂他的消息,即大發烈怒(耶51:27-32)。從哈米吉多頓平原(啟16:12-16),率領和他同盟的十國人馬,來攻打耶路撒冷,這是世界末後最大的戰事(啟16:14,17:l2-13,賽10:28-34)。 (3)至終忽然滅亡(45節)
他雖然“在海和榮美的聖山中間設立他如宮殿的帳幕,然而到了他的結局,必無人能幫助他”。“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他,用降臨的榮光廢掉他”(帖後2:8)。“有利劍從他口中出來,可以擊殺列國。……並要踏全能神烈怒的酒珅”(啟19:15)。於是敵基督者,和他的十國人馬,進據錫安山,主正赫然斯怒,自天降臨,腳踏橄欖山,將他的軍旅,全然毀滅(珥3:9-l4,啟14:l7-20又l9:17-21)。質言之:本章所論北方王之舉動,多是表明末世敵基督者之顯象。末一後段,更是特指大罪人顯露時,所有的行事與結局。凡此種種,皆與選民密切相關,所以天使明明指示先知但以理,使他記錄於書,以為選民在患難中的安慰與希望。 南北王的鬥爭(林獻羔) 但以理見第4異像(10-12章):第10章是導論,第11章是異像的內容(天使所傳的信息),第12章是結語。 外邦戰爭與以色列的關係:先論東西戰(11:1-4),然後注重南北戰(11:5-35),末後論大罪人戰(11:36-45)。 本章從波斯開始,因為古列王讓猶太人歸回;但重點是在希臘國,直到末時。 11:1-35已經包括300年的事,共有135個預言,全部得到應驗。有人讀了第11章,認為但以理在寫歷史。但優西比烏、亞波里拿留Apollinaris、麥托丟Methedius特別是耶柔米都相信是預言。這是天使向但以理所傳的信息,全都是預言,寫於事情發生前200多年。 一、東西戰(1-4節) 東方的波斯與西方的希臘互戰,又叫“波斯與希臘戰”:波斯帝國的滅亡,希臘帝國的興起。 1.大利烏在位時,曾兩次出征希臘 第一次他收復了非雷斯Thrace,降服馬其頓。兩年後,他又以艦隊再征,直搗雅典,在馬拉松登陸,但都失敗,這是西元前490年的事。 大利烏歿後,他的兒子希洗作第三次遠征。 2.“波斯還有三王興起”(2節) 在古列之後“還有三王”。 (1)甘拜西二世Cambyses Ⅱ(西元前529-522年),共7年。 (2)蕭道•士每第Pseudo-Smerdis: 他是一位術士。他在甘拜西遠征巴勒斯坦的時候,冒稱自己是甘拜西的親兄弟士每第。他只篡位7個月,便被大利烏一世殺死。 (3)大利烏一世,又名舒斯他伯斯Darius Hystaspis Ⅰ(西元前521-485年),共36年。 3.“第四王必富足遠勝諸王……攻擊希臘國”(2節) 亞哈隨魯Ahasuerus(西元前486-465年):又名薛西一世XerxesⅠ,共20年。 他有大財富,從印度到古實治理127個省(斯1:1),稅收多,擁有金銀製成的床榻和飲酒器皿(斯1:6-8)。 他在西元前480年,以250萬大軍攻打希臘的艾迪卡Aitica(就是後來的雅典地區)。次年(479年),波斯海軍在撒拉米斯Salamis海峽大敗於希臘海軍。同時,因為波斯內亂,他返回波斯,安居書珊城。 4.在薛西一世之後,波斯還有7位王,於西元前381年被希臘亡了,但現在不往下討論,因為重點在希臘。 5.希臘的興起(3-4節) (1)“必有一個勇敢的王興起”(3節): 指亞力山大(西元前336-323年),終於征服波斯。 (2)“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分開”(4節): 亞力山大死後,帝國分裂成為四國,後來演變為南北的局面。他興起極迅速,但分裂亦迅速異常。 (3)“卻不歸他的後裔”(4節): 亞力山大娶了駱•沙拿Roxana為妻,她生下了遺腹子(也叫亞力山大),但只有13歲(西元前310年)就被殺。 亞力山大征服波斯後,又娶了他蒂拉為妻,生了希耳古利Hercules,但他在大兒子死後的第2年(309年)也被謀殺。 此外,亞力山大同父異母的兄弟腓力又精神失常,早在西元前317年被刺。 他的王位“卻不歸他的後裔”,應驗了236年前的預言。 二、南北戰(5-20節) 前面的“東西戰”(波斯、希臘)只是個引進,引進希臘帝國。 當亞力山大死後,帝國分為4國,4個將軍內戰20多年,但主要是南北兩國相爭,主要是爭奪對以色列的統治。以色列之北是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以色列之南是埃及的多利買王朝。這段可以插入8:8與8:9之間。 南北戰共有4次。但以理寫的預言,在200多年後應驗,天使早就說是“真確書”(10:21)。 1.第1-3次戰爭是南方勝北方(5-12節) (1)第1次戰爭(5-8節): ① 南方王多利買一世:“南方的王必強盛”(5節)。重點是南方王多利買一世• 所提阿Ptolemy Ⅰ Soter(西元前323-285年)。亞力山大立他為埃及省長,他自封為王(西元前304年),後漸強。 ② 北方王西流古一世:“他(回指亞力山大)將帥中必有一個比他更強盛”(5節)。 亞力山大有一將軍,名叫西流古一世•尼加妥Seleucus Nicator(西元前318-281年)興起。亞力山大於西元前321-316年封他為巴比倫王,但他在西元前316年為躲避敘利亞總督安提格奴Antigonus 的追殺,逃至埃及,後被多利買一世所收留,任命埃及軍隊統帥。在西元前312年,安提格奴被多利買一世擊敗,西流古一世回到巴比倫,遷都到敘利亞首都安提阿Antioch.
在西元前301年,他殺了安提格奴,南王戰勝了敘利亞,統治大部分亞洲,擴至印度,真是“他的權柄甚大”(5節下)。 ③ 南方王的美人計(6節):“過些年後,他們必互相連合……”(6節)。 第二代王:南王與北王幾十年和平相處,不久分別死去。 南王由長子多利買二世•非拉鐵夫斯Ptolemy Philadelphus為王(西元前285-246年);北王是安提阿庫二世•提阿斯(西元前260-246年)。兩王敵對多年,北王常勝。 “過些年後”,北王安提阿庫二世於西元前252年娶了多利買二世的公主百尼基Berenice為新王后,休了髮妻老底基Laodiceia. 南北王就立了和約(11:6)。 立約後兩年,南王多利買二世死了,這是西元前246年。安提阿庫二世將百尼基打入冷宮,解除婚約,與前妻複合,前妻對被休卻懷恨在心,毒死安提阿庫二世,又派人殺死百尼基與她的兒子,以及百尼基從埃及帶來的官員。“並生她的”,(應是“她所生的”),“都必交與死地”(11:6)。 最後,前妻老底基立她的兒子西流古二世•加利尼古Seleucus Callinicus(西元前246-226年)為北方王。 ④ 南方王復仇而勝(7-8節):多利買三世與西流古二世: “另生一子”(7節):指多利買三世。埃及王太子多利買三世•優雅革他Ptolemy
Euergetes(西元前246-221年)作王。他是百尼基的弟弟。 當多利買三世得知他姐姐的悲慘下場,便攻打北國西流基港Seleucia與首都安提阿,大大得勝,稱“老底基戰”或“第三敘利亞戰”。他將老底基處死;西流古二世逃亡到小亞細亞。 多利買三世繼續北上攻打敘利亞,又向東攻打波斯瑪代,直抵巴比倫東的希底結河,奪了4千他連得銀子和2500件神廟的寶器,又擄了敘利亞神像。西流古二世被逼求和。 多利買三世聽聞本國有叛變,他立即回去,將敘利亞各神廟的寶物帶回埃及(包括被波斯王甘拜西所擄去的一個金偶像),分給軍民,因此,眾人都說他是個“慈善家”(優雅革他,希臘文是“慈善者”的意思)。 以後幾年,北國被欺負,但南國也不多攻擊北國,兩國和平(11:8)。 (2)第2次戰爭(11:9):北方攻擊南方,南方勝: 西流古二世複起,於西元前242-240年攻埃及,但被多利買三世擊退,西流古二世回安提阿去,正應驗了11:9的預言。 (3)第3次戰爭(11:10-12):北方攻擊南方,南方勝。(從10-35節都是北方攻擊南方)。 ① “北方王的二子”(11:10): 西流古二世有兩子:長子西流古三世•撒拉努斯Seleucus Ⅲ Ceraunus(西元前226-223年);次子安提阿庫三世• 麥努斯(西元前223-187年):他又叫“大安提阿庫”,因為戰跡彪柄。 ② 兩人計畫為父親雪恥:約20年後,他們先攻埃及南方的塞迦特城,後攻克迦薩,這是埃及最前線的大城,稱為埃及的保障,這是西元前220年。 後來,因西流古三世出征小亞細亞,於戰禍中被殺。報仇之責落在安提阿庫三世身上。他在18歲作王,於西元前218-217年以6萬步兵、6千騎士、100象兵橫過巴勒斯坦,直搗埃及邊界保障拉非亞Raphis(在迦勒南邊240公里)。 ③ 埃及王多利買四世•非羅派特Philopator(西元前221-203年)為王。 在西元前217年,他招聚7萬步兵、5千騎兵、100象兵,他們在拉非亞決戰,滅了北國1.5萬人,敘利亞大敗。 多利買四世高傲,但未乘勝追擊,造成下一次的失敗。應驗了但以理書11:11-12。 (4)第4次戰爭北方勝南方(13-20節): ① 再征而勝南王(13-15節):西元前203年(14年後),埃及王多利買四世死了,他的太子多利買五世• 伊皮斐尼Epiphanes
5歲登位,他要報復北方王。 北方王安提阿庫三世•麥努斯進迫埃及,他邀希臘馬其頓王腓力五世幫助,以6萬大軍、6萬戰馬和馱帶軍備與行李的軍驢,還有從印度帶來102只的戰象南下,至約但河口的“汎”Pan城(後來改為汎尼亞Paneas,又改為該撒斜利亞腓立比 Caesarea Philippi),連埃及五星大將斯高帕士Scopas也無能為力(應驗11:14-15)。 “你本國的強暴人必興起”(11:14):“強暴人”,指猶太人不再支援埃及,他們幫助北王攻埃及。當時埃及內亂,就失敗了。西元前200年,北王打敗埃及,埃及統帥斯高帕士Scopas逃往西頓。北軍築壘攻城,南方雖加派3位將軍援救而無效,斯高帕士被擄了(應驗11:15)。 西元前199-198年,北王管理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區;197年到愛琴海,196年征服希臘諸地,北王還要攻打羅馬所管理的希臘地。 ② 北王“站在那榮美之地”(16節): 北王得勝埃及:他攻打巴勒斯坦以及南敘利亞被埃及所占的各城池,北王控制全敘利亞、巴勒斯坦,直到埃及邊界,進入耶路撒冷。有許多猶太人歸向敘利亞,所以北王善待猶太人,允許他們遵守律法,而且給他們減稅,更捐款給聖殿。 “用手施行毀滅”,許多人錯認北王毀滅聖地。但應是猶太人多年在埃敘戰中受毀滅,使猶太人生活困難的意思。 ③ 北王仿用美人計(17節,參11:6): 西元前197年,北王為了控制埃及,便與埃及立和平條約。他於西元前193年把他的女兒革流巴特拉Cleopatra嫁給埃及太子10歲的多利買五世為後。當太子作了王,人稱他為多利買五世•以比反斯。北王本想用美人計,藉他女兒來敗壞多利買五世。但他女兒深愛多利買五世,叫王向羅馬求助來對抗北國。 ④ 北王的野心(18-19節):被羅馬出兵攔阻。 西元前197年,北王佔領埃及在小亞細亞許多的城市;用海軍佔領地中海屬馬其頓王腓力的島嶼(包括羅底Rhodes、撒摩Samos、哥羅風Colophon等)。他還要進軍歐洲其它地區。 西元前191年,北王在特摩比裡(在士每拿附近)被羅馬將軍(11:18“但有一大帥”)路西史奇彪Lucius Cornelius Scipio擊敗。他自稱是“小亞細亞之王”Scipio Asiaticus, 表示他超過他的哥哥“非洲之王”Publius
Scipio Africanus(他挫敗漢尼拔Hannibal)。 次年(西元前190年),北王的海軍又在愛琴海打敗仗,除了割土地,又賠了1.5萬他連得金子。他本來要叫羅馬受羞辱,結果羞辱歸了自己(11:18天使第一次預言羅馬)。 此後,北王接連兵敗如山倒,於西元前188年簽和約,放棄了小亞細亞,自己回敘利亞。 ⑤ 北王死(19節): 北王回國向各廟宇籌款(當時的廟宇有如今日的銀行)。西元前187年,他在彼勒神廟掠取財寶時被人暗殺了(有說他病逝)。 ⑥ 北國再興起(20節):“必有一人”: 北王安提阿庫三世死後,他的兒子西流古四世•非羅柏特Philopator接續為王(西元前187-176年)。他為了按時還清欠款給羅馬,派遣收稅員到各地收重稅,又派親信希略路斯Heliodorus宰相走遍猶太地,上耶路撒冷掠聖殿寶物。相傳他正在搶以攔殿中的器皿時被宰相暗殺,這是西元前176年。 他的兒子底米丟蘇他Demetrius Soter早已為人質,但底米丟蘇他有一個叔叔,就是安提阿庫四世。 三、安提阿庫四世的暴行(21-35節) 他作王的年數不多,西元前175-164年。他是敵基督的影子。 1.他用奸計得國(11:21-24) (1)他是北國“一個卑鄙的人”(21節): 他自稱“伊皮斐尼”Epiphanes(發光者),是希臘帝國的北國的最後一個王,行為卑鄙。恨他的人稱他為“伊皮馬尼”Epimanes,“瘋子”意。 他本是安提阿庫三世的幼子,但前王西流古四世有一太子低米丟Demetrius被送往羅馬代替安提阿庫四世作人質。安提阿庫四世見兄長被殺,便藉口為兄報仇,邀請別迦摩王尤民理二世Eumenes和他兄弟亞他魯Attalus派軍幫助他,以曲意解釋和謅媚的態度說服敘利亞接受他的統治,並將北國的國師希略多路殺死,自己就“興起接續為王”。 他外表極謙卑和民主,所以雅典人賜他“榮譽市民”的銜頭。 (2)“同盟的君”(22節),原文作“盟約之君”: “君”negid 不是宗教名詞,而是軍事與政治名詞。但從被擄起,猶太人的君王制度已不存在。希臘人與猶太人的官方交往,是以大祭司的家族為主。所以多數學者認為是大祭司安尼亞三世Onias Ⅲ. 當時安尼亞三世是親埃及反北王的,所以後來安提阿庫四世終於滅了他。 “與那君聯盟之後”(23節)應譯“當他與人結盟後”。 安提阿庫四世藉與多利買六世的親戚關係,利用二人盟約以“詭詐”奪取了許多屬埃及的巴勒斯坦城和物業,使北國“成為強盛”(23節)。 2.安提阿庫四世與埃及王戰(25-30節) (1)第一次攻打埃及(25-27節): 西元前170-169年,北王與埃及多利買六世互戰,埃及大敗。 埃及王被他的兩個大臣(歐拉尤斯Eulaeus及列拿尤斯Lenaeus)煽動,向北王宣戰。北攻埃及,占了埃及邊防要塞百留仙Pelusiam,再攻至門斐斯。多利買六世逃跑,但被擒,成為北王的階下囚。 “有人設計謀害南方王”(25節),這些奸人,就是“吃王膳的”(26節)。 “至於這二王”(27節):北方王和南方王,他們假意和平相處,常在埃及的孟飛斯(Menphis)城舉行和平會議,訂和約,但各“心懷詭計”。多利買六世企圖作埃及和敘利亞王,但埃及亞力山大城民不認多利買六世為王,因為他們不服安提阿庫四世,所以他們另立多利買六世的弟弟為王,稱多利買八世。安提阿庫四世攻不進而退;他利用多利買六世離間埃及人,釋放安提阿庫六世,設宴款待他,但多利買六世心中有數,表面同意一同對付多利買八世,他們“同席說謊”(27節)。 結果,他們的“計謀卻不成就”:多利買六世與多利買八世和好如初,一同對付安提阿庫四世。 27節末句,應譯“仍是要到了所定的時候,才是結局”:意思是埃及被滅絕的時候還未到,所以安提阿庫四世的陰謀不實現。 (2)第二次攻埃及(29-30節): “他必返回,來到南方”:兩年後(西元前168年),安提阿庫四世知道多利買六世有叛變的意思,他就南下,直搗埃及腹地,兵臨亞力山大港的城下。那時羅馬剛戰勝希臘,從“基提”(羅馬所占的居比路,也就是賽普勒斯島)派戰船船長波比流•李那Gaius Popilius Laenas率領下迫使他回轉,羅馬特使志拿斯命他離開埃及。船長把羅馬元老院的一封信給他看,要他立即離開埃及。北王說:“等我和部下商量後才答覆你”。船長用手杖在北王所站的沙地上環繞安提阿庫四世(北王)劃一圈,威嚇他若不離開埃及,就走不出這個圈子。他立即班師回國。 3.安提阿庫四世多次逼迫猶太人(11:24,28-35) (1)首掠猶太人(24節): “極肥美之地”,指腓尼基、猶太地(包括約但河東)都是埃及所治理的。 安提阿庫四世先得勝,就在西元前173年,攻埃及北部的孟飛斯Menphis城。 “他必行詭詐”(23節):南北在以色列地戰,北方得勝。事後,北王把戰利品分給國中的貧苦大眾,得到百姓的擁護(24節)。 西元前173年,北王首次掠奪猶太人,他殺了8萬猶太人,又擄去1萬人,並搶聖殿寶物。 他財多勝於前王:他用錢如糞土,常常將財物厚賜給人,有時他站在街上,把錢丟向群眾,說:“誰的運氣好,誰就拿去”。 (2)第二次踐踏猶太人(28,30節):比第一次更甚。 西元前172年,北方王回往本國。當時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傳他戰死於埃及,於是前任大祭司耶遜Jason從約但河東領千人攻入耶路撒冷,將現任大祭司孟尼魯斯Menelaus殺了,重奪大祭司的職位。耶遜大屠殺,引起眾憤,也被逐出境。北王認為猶太人叛亂,所以他再進入耶路撒冷,殺了4萬多人,重立孟尼魯斯為大祭司,且在孟尼魯斯的引導下進入聖所掠奪許多器皿和寶物,約值1800他連得銀子。 “又要惱恨聖約”(30節):安提阿庫四世受羅馬羞辱而怒。當他聽到猶太人不滿他推行希臘文化政策的時候,更是火上加油,就縱容他的軍隊在耶路撒冷城中強搶掠奪,殺人放火,擄掠聖民為奴,破壞聖殿及部分城牆,另建亞基拉Arka城堡,控制聖殿地區,“任意而行”。長駐兵於耶路撒冷。 “他必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人”(30節):當時,猶太人當中以大祭司孟尼魯斯為代表的投機分子,接受希臘習俗,違反猶太人的信仰,成為他的幫兇,迫害對神忠心的猶太人。 (3)第三次毀猶太人(31-32節): “他必興兵”:安提阿庫四世在西元前167年派他的大將阿波羅紐Apollonius領兵到處搶掠姦淫。他下令廢除聖殿一切的禮儀和獻祭,焚毀所有律法書,禁守安息日和其它節期,廢除潔和不潔的飲食條例,禁止為男嬰行割禮等。 同年12月他在聖殿內設立希臘神像邱彼得Jupiter(Olympus),以丟斯祭壇來代替聖殿的燔祭壇;把聖殿改名為丟斯廟。強迫猶太人吃豬肉、飲豬血。以豬獻為祭,下令把豬血灑在聖殿的器皿和幔子上。他還在各地設立異教祭壇,命猶太人向偶像獻祭。 安提阿庫“勾引”“作惡違背聖約的人”(32節),共同迫害同胞。 4.安提阿庫的死 他於西元前164年11月遠征東部帕提亞人Parthians的時候,死在波斯的加巴Gabae. 5.智慧人的智慧和遭遇(11:33-35) (1)“民間的智慧人”(33節): 他們以真理“訓誨多人”,使他們敬畏貞忠。 但多有殉道的,“然而他們多日必倒在刀下”:多人貞忠,但勢力薄弱。仇敵知道他們在安息日不能抵擋,仇敵就在安息日施毒手。多人跌倒,亦有得勝的。 (2)瑪革比革命:“稍得扶助”(34節): 在安提阿庫的逼害下,瑪革比起來革命。 以色列一位祭司的後人馬他提亞Mattathias生了5子:約翰(又名加弟斯Caddis)、西門(又名太西Thassi)、猶大(又名瑪革比Maccabaeus)、以利亞撒(又名亞發蘭Avaran)、約拿單(又名押夫斯Apphus)。前面是亞蘭名字,後面是希臘名字。 馬他提亞十分哀痛,他反對安提阿庫四世,聯合一切熱愛律法的人起來對抗,後來只有瑪革比成功,成立瑪革比朝,猶太人得40年的自由,直至羅馬攻打耶路撒冷(西元前63年)。 但亦有投機分子慫勇獻媚(11:34-35)。 四、敵基督的暴行(36-45節) 有人認為這段仍是論安提阿庫四世;又有人認為這是指君士坦丁大帝(西元280-337年);加爾文Calvin認為這是指羅馬帝國;有人認為是指教皇;也有人說是代表一般敵擋神的人;又有人認為是指大希律。 其實是利用安提阿庫四世來表明將來七年災難的敵基督。11:35與36相隔2000多年。 7:8,20-21的“小角”,8:23-25的“一王”,都是指敵基督,但本段詳細說明他怎樣對神和對人。 1.敵基督對神的攻擊(11:36-39) 這段提及“神”字有8次。 (1)第一次的描述(36節): “王”字的定冠詞the,是指定的王“那王”:小角(7:8,24)、“凶王”(8:23)、“毀滅的王”(9:26)。 王的行事為人有4方面: ① “任意而行”:(參7:25,8:24,啟13:7,17:13)。 ② 敵基督“超過所有的神”:安提阿庫四世雖以自己是神的顯明,他所發行的錢幣刻有“神明顯明”,但也不至“超過所有的神”(參帖後2:4)。 ③ 敵基督“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而安提阿庫四世雖然攻擊萬軍之軍,但他沒有用“奇異的話”,只是瘋狂褻瀆。 敵基督用奇異的話攻擊天上真神。“奇異”字根是 pala,是不可以置信的意思(參啟13:6)。 ④ “他必行事亨通”。 (2)第二次的描述(但11:37-39): ① 三不政策: a. “他必不顧他列祖的神”(37節上):安提阿庫四世敬拜希臘丟斯神遠超過敘利亞素來所敬拜的阿波羅神,但他也掠奪自己神明廟宇的財寶。 敵基督初時是假基督,他是歐洲猶太種,否則猶太人是不會認一個外邦人為彌賽亞(基督)的。“他列祖的神”是猶太人的神(耶和華)。 b. “也不顧婦女所羡慕的神”: 原文沒有“神”字。這裡指猶太婦女所盼望成為彌賽亞之母。 敵基督不顧彌賽亞,以毀盟約來表示(9:27)。 c. “無論何神他都不顧”: 安提阿庫四世為籌賠款而掠奪神廟的財寶。 敵基督自稱是神(帖後2:4)。 ② 有所敬拜(隱密拜神)(但11:38): a. “敬拜保障的神”(38節): 安提阿庫四世用大量金銀寶物為丟斯興建華美的廟宇。 敵基督拜星辰;但他是以戰爭為神,他敬拜戰爭的神,以金銀寶石去支持昂貴的戰爭。 b. “靠外邦神的幫助”(39節): 這裡“外邦”,原文是nekar,乃“別樣”的意思。應譯“他用別樣(奇怪)神去防守保障”。 安提阿庫四世占埃及的橋頭堡亞基拉。 敵基督亦以政治與宗教掛勾,無往不利。 2.敵基督對人的攻擊(11:40-45)、他的結局 (1)第一次的描述(40-41節):末後戰爭。 40節的“南方王”與“北方王”,不是前面所說的,而是“到末了”的,即基督再來後地上7年災難快完的時候(12:1)。 “他”字(40節)是敵基督,北王南王都不是他的對手。“他”字,這裡出現12次,原文還有4次,中文沒有譯出。這16個“他”都不可能是安提阿庫四世。 ① 南方王與敵基督戰(40節): 南方王是埃及:埃及將會成為神的子民(賽19:25)。1977年,埃及總統沙達到以色列國會演講,求和平,他成為第一位神的子民。這表明埃及將會與以色列結盟。 “南方王要與他(敵基督)交戰”。 “北方王……來攻擊他(敵基督)”:敘利亞聯邦介入戰爭(結38-39章),有“許多戰船”,證明是靠近大海的國家,“勢如暴風”。敵基督戰勝了南北王。“他也必進入列國,如洪水泛溢”(40節下),原文有“他”字。 ② “他又必進入那榮美之地”(41節直譯):原文有個“他”字,就是敵基督;“榮美之地”就是以色列地,靠近米吉多平原(啟16:16)。 “有許多國就被傾覆”:原文沒有“國”字,指許多猶太人就被傾覆。 ③ “但以東人、摩押人,和亞捫一大半人,必脫離他的手”(但41下):“一大半”,是最優秀的領袖。 這些人歷來是與猶太人為仇。這三國早已成為阿拉伯人了。這三國在約但河東,都是磐石之地,極難進入。這三國又不在羅馬範圍內。 基督再來後,七年災難末了,敵基督追殺猶太人,最後1/3猶太人逃到河東,逃避他的手。 (2)第二次的描述(42-45節): ① “他必伸手攻擊列國”(42節):40節已“進入列國”,41節攻以色列後又攻列國。 ② 埃及受浩劫(42節下-43節上):因為埃及與以色列聯合。 ③ “呂彼亞(利比亞)人和古實(埃塞俄比亞)人,都必跟從他”(43節下): 將來俄國要攻打以色列,這兩國跟從俄國(結38:5)。敵基督攻打以色列時,這些國也跟從敵基督。 ④ “但從東方和北方……”(但11:44):東方是日出之地,北方以俄國為首等聯合擾亂敵基督,使敵基督害怕。“他就大發烈怒出去”戰勝東方和北方大軍。 ⑤ 敵基督“必在海(複數,地中海和死海間聖殿所在地)和榮美的聖山中間,設立他如宮殿的帳幕”(45節):敵基督在聖殿的所在地設立總指揮部(或在哈米吉多頓設立)。 ⑥ “他的結局,必無人能幫助他”(45節):在他勢力最高時,也是他結局之時(啟19:11-21)。 歷史錐於聖經中(華勒斯) 以言語為啟示媒介 本章的啟示是以話語為媒介,而不是以異象為媒介。其主要內容,是一段口述的冗長故事。這種啟示方式,與七十個七的預言方式相同,但卻與前面第七、第八章的方式,及尼布甲尼撒藉夢得啟示的方式,成強烈的對比。前面的啟示是先以一段看得見、戲劇性的異象,將信息表達出來,然後再解釋其中的含義。但這最後一個啟示卻沒有用異象,單單用言語來表達。其中的話雖然有些不容易解釋,但是大致而言,用計都非常清楚、準確,因此意義也很明確。這個啟示要用耳朵聽,而不是用眼睛看。既然這是對但以理最高的「啟示」,而他經歷的焦點卻由視覺轉成聽覺,很可能神是要但以理和一切讀者,對這段信息的領會更清楚、更準確。 從整本聖經來看,神與人交通時使用異象,也使用話語。但是我們注意到,即使神用異象,那異象本身的重要性遠不如其後對他的解釋。神較常使用人的聽覺來得著人,「聽」也總 是比「看」更重要。 可惜我們今天所使用的方法、重點常常正好相反。我們認為現代人的心大部分受電視控制,因此在傳講神、介紹福音的時候,「看」比「聽」更容易讓人接受。但在制定政策之前,我們必須先問一個核心問題:神是否打算改變他一向所使用的方式?我們若是輕易相信,「看」的席次比「聽」更前,未免太愚蠢。今天我們對話語的重要性,必須再度三思。因為圖像的含義遠比話語含糊;話語常富有彈性,且能一針見血,比圖像有力得多。當然,以話語交通,仍不免有含義不清之時,一個人對某句話的領會,與另一個人也許截然不同。但是話語是最能界定意義的工具;何況言辭清晰的講論,能清楚有力的表達內心的感受。而人對同一個圖像的領會,往往差距更大,比對同一句話的領會,差距會大得多。一個隻以圖像表現的信息,儘管揉合了現代最佳的技術與藝術,仍然不可能非常清楚地表達出生與死、救恩與審判等,這些最重要信息的意義。 一個分裂帝國的歷史及其問題 本章前三十五節的歷史,與第八章的異象有部分重疊。第八章中我們看見歷史由綿羊、山羊、四角、一直進展到小角。本章的歷史摘要開始時,僅多告訴了我們一些上述歷史的細節。譬如,第3節告訴我們,波斯還有三個王將興起,而第四王比前三者更強,他將與希臘作戰,但損失慘重。注釋家們發現,這些王是誰,並不容易確定,但一般認為,塞克西斯(Xerxes)是那最後一位。第3節再度提到亞歷山大大帝。第4節說到他死時將發生的情形:首先帝國分裂為四(八8的四角),「凱森德獲得馬其頓與希臘;李西馬庫斯獲得托瑞斯與比提尼亞;塞流卡斯獲得敘利亞、巴比倫、及東方諸國,直到印度;托勒密掌握了埃及」(見S.R.Driver所著The Book ofDaniel,〔The Cambridge Bible
1900],115頁)。第5節略為提到塞流卡斯如何獲取王位與權勢:他先是在埃及的托勒密保護之下,後來逐漸壯大,挪往北邊,並宣告獨立。那時約在主前三○○年。 第6節之後,大部分是講南方王與北方王之間,一連串的交往、聯盟與戰爭等。南方諸王即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北方諸王即塞流斯王朝,以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為領土,定都于安提 阿,因此又名安提奧古斯王朝。第6節所說之事,發生於主前二五○年左右。托勒密二世為了謀和並團結兩國勢力,將女兒白仁尼斯嫁與安提奧古斯二世。讀到此,我們可以想像出當時的情景:年輕的公主成了政治遊戲中的抵押品;她穿戴華服,榮光煥發的來到異國,不久卻發現,自己成了那個殘忍無情之家謀害的目標;最後,她的繼子在親生母親(遭王離棄的前妻)滿懷嫉妒的慫恿之下,把她和她的孩子都謀害了。 7到9節描寫托勒密三世與賽流斯二世的戰爭。戰爭的導火線便是那宗謀殺案。托勒密來到北方,擄掠了不少地方;塞流斯則勉強侵入埃及,並不太成功,只是略挽頹勢而已。第9節結束時,約為主前二四○年。 10到12節的兩名對手,現在是托勒密三世與安提奧古斯三世——後來被稱為安提奧古斯大帝。第10節僅說他是北方王的二子之一,這兩人同去攻打南方的「保障」。但是他們的弟兄,塞流斯三世,在這次戰役中被謀害,而他,安提奧古斯,便成為塞流斯王朝唯一的統治者。但這次遠征的結果,招來托勒密三世的強烈反應,他在拉斐亞大戰中擊敗對方,時為主前二○五年。這次戰爭之後,雙方和平相處了一段年日。安提奧古斯的元氣逐漸恢復。13節開始描述,他在充分準備之下,成功地進軍埃及——此時統治者為托勒密四世。14節提到,安提奧古斯與多人結盟(其中之一為馬其頓的腓利);並且猶太人中的「強暴人」與他同站一邊,要「應驗那異象」,卻沒有成功。這一句話的意思,注釋家始終無法得到答案。 15、16節講到安提奧古斯與托勒密四世之戰,這次戰爭費時頗長,過程複雜,最後於主前一九八年結束。安提奧古斯完全掌握了那「榮美之地」(當然是指巴勒斯坦),於是猶太人完全落在塞流斯王朝的統治之下了。17節提到安提奧古斯又再度南侵,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他把女兒克麗奧帕托嫁給當政的托勒密王,時為主前一九四年。她得到一大筆嫁妝,因為她父親想藉此得利,但是她卻沒有依計而行。 18、19節描述安提奧古斯大帝的結局。他揮軍西進,但在回程途中,為了洗劫一座外邦的廟,遭人殺害。 20節描述塞流斯四世的經歷。他並不出色,結局也不光采,但是比起接他王位的弟弟,卻好多了。他的兄弟——那「卑鄙的人」,安提奧古斯·伊庇凡尼斯,我們對他已經相當 熟悉了。 從21節起,我們對他的經歷開始進一步瞭解。到目前為止,聖經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思想、感覺,並沒有多加描述,但是現在,聖經卻讓我們窺見他心中的目標與動機。他的個性叛逆而詭詐,靠權術得了權柄(十一21—24)。他第一次攻打埃及之戰在主前一七○—一六九年,這次戰役中,聖經再度強調他詭計多端(十一25—28)。接著,經文略提到他第二次攻打埃及,卻被迫撤退。因此,他遷怒於猶太人(十一29、30);接下去的事我們已經知道,即他與背道的猶太人合作,猛烈逼迫那些仍敢對神忠誠的人,並且污穢聖殿與祭壇。 33節提到,忠誠的猶太人起而反抗。這些「認識神的子民」(十一32)值得我們特別研讀。「民間的智慧人必訓誨多人」(十一33),這句話可能是指赫色丁黨(參第8頁),或只是指一些忠心之士,他們看清楚了事情的真相,決心反抗那些妥協的領袖。他們的立場與見證對群眾的思想極有影響力,因而形成了一個反對黨,即使政治的壓力龐大,若不順服就有殺身之禍,他們仍舊堅守信仰。這群受逼迫的人,在痛苦中「稍得抉助」(十一34),這句話大概是指馬克比家的作為,他們主張以武力抵抗。除了這些為自由而戰的人之外,聖經要我們注意,還有一些人也夾雜在其中,是一些「用諂媚的話」的人(十一34);這些人動機不正,看見這一方似乎已占上風,勝利在望,便歸順他們,又巧妙地閃過殉道的危險。這段故事的結尾,是一段得勝的安慰之言,說殉道者乃是懷著希望而死,他們已經得了潔淨,成為「潔白直到末了」(十一35)。 我們的道路在神手中 以上這一段經文,是一段對未來歷史的預言,而其細節記載得相當詳盡。每一位君王都可由歷史中指出其名,每一個事件都有歷史事實為證。對一段遙遠的事作如此冗長的預言,而記載又如此詳盡,這種情形在聖經中算很特別。偉大的先知們有時固然會說,神在未來將要成就某些事,但通常他們不會如此詳細描述細節,並且對許多背景也沒有詳細交代。 如果我們重視聖經的合一性,就必須承認神不僅是個人的神,也是全人類的神;雖然人有自主權,他仍能掌管人類歷史,也賜給人悔改的機會。他垂聽人的禱告,施恩幫助、救拔人,並改變環境;她能使她的國度降臨。他掌權的時候,希望我們不要錯用自由,以免發生可怕的悲劇。他雖然賦與人極大的自由,但對歷史她仍能掌握,也能夠完成自己的旨意。大衛家的事便是很好的例子。撒母耳記下與列王紀上記載,大衛與技示巴犯罪之後,他的家庭歷史中出現了貪婪、謀殺、強姦、亂倫、殘暴、弟兄相殺、兒子叛父,與塞流斯或托勒密王朝不相上下。但我們知道,在這段歷史中,神仍然成就她的旨意。她向大衛保證他的兒子所羅門將繼承王位,然而她卻幾乎不曾直接(戲劇性地)介入,用神跡的方式來扭轉局面。每一個操縱歷史的人都在他的手中,他們在她面前能夠自由抉擇,也要負起自己的責任。他們的禱告神垂聽、也回答。然而同時,神自己卻緊緊掌握住歷史,以致在事情未發生之前,他就能說出準確的預言。押沙龍在大衛宮廷殿頂上親近他父親的妃嬪之事,早被先知預知,便是一例(參撒下十二ll,十六22)。同樣,在約瑟與他兄弟的事上,我們也看見神一方面完全掌握未來,一方面又讓人有完全的自由作決定(創四十五5—8)。耶穌釘十架的事,也是如此。 我們有當負的責任 因此,若我們相信本章所記載塞流斯與托勒密王朝的諸事件,是一段預言,我們就必須認定,神藉他們之間的關係成就他旨意的時候,也同樣尊重他們的自由,讓他們能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正如前面所提的聖經歷史一般。她的原則始終如一。有人以為,神對各樣事件既然早已預定了,那些人就不過是他手中的傀儡,在他的控制之下演出一幕戲。這種看法與聖經的一貫立場不合。我們必須相信,她對萬事皆能掌握,而且他對待外邦人的原則,與對待自已子民的原則並無不同。 有些舊約學者卻認為,若我們將本段聖經視為預言,就必須假定神是以機械方法來操縱人類歷史。因為這一點,許多舊約學者否認這是一段預言,堅稱全書中至少本章是寫成于猶太人遭安提奧古斯逼迫之時。然而我們不必採納這種看法,因為我們相信,神能夠預定且掌握一個人的生平,正如聖經其他部分的記載一樣,何況,當時她的確常將預言指示她的先知。 然而,不論我們對本書的來源看法如何,本章的信息卻非常清楚:歷史在朝向終局進行,但卻令人看不出有何明確的意義。除非我們站在歷史的終點——他的高潮,再往回看,才能看出歷史的目的與意義。歷史的銀幕上充滿了「任意而行」的人(十一16、28),既不顧人性,也不顧真理。家人間的憎恨——特別是弟兄恨惡弟兄,是歷史發展中的特色。一個奪得權柄的人若發現某人對他的野心有所妨礙,必會設法將他除滅。人間的好運、歹運從不合邏輯。有人成功,有人慘敗,卻沒有理由,也沒有公平可言。英雄過去,小人隨來;高位空缺,必起爭端;最可怕的改變無聲無息便臨到。「卑鄙之人」隨時都在伺機而出,而機會似乎必然出現。 當但以理扎扎實實面對一切真相時,他必然也感受到這一份痛苦,因為他不願意做一個冷酷的旁觀者。他忠實地記下了他所領受到的一切,正像傳道書的作者寫下他對人生的觀察: 「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
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世上有一件虛空的事,
就是義人所遭遇的,反照惡人所行的;又有惡人所遭遇
的,反照義人所行的。我說,這也是虛空」(傳七15,八14) 傳道書的作者,正像但以理一樣,要幫助我們看見,沒有神的生命何等虛空;也告訴我們,若沒有對神的信心,任何事都談不上有何意義。傳道書只指出了沒有信仰的生命何等荒 謬,但以理書卻更進一步指出,除非我們對「末了」將成就的事充滿盼望(十一35,參十二4),否則我們的信心也同樣荒謬。 過渡時期 現在我們又來到一處解經家意見分歧的經文。許多解經家認為,這一段冗長預言的末尾,乃是人類歷史未期將發生的事。他們相信,第十二章4節是指這個末期;整卷但以理書的末了,又兩度提到一切歷史事物的完結。這個觀點似乎很合理,因為第十二章一開始,便提到最後死人要復活。 但也有許多人認為,這卷書的原意,乃是結束在安提奧古斯·伊庇凡尼斯身上。他們認為,作者既處身于安提奧古斯時代,那時代「就是」他的末期。他期望自己所寫的一切事,都發生在當時、當地。然而,從全書的末段所用的言詞看來,這個觀點太狹隘!特別是第十二章開始的幾節經文,已經提到末後的大災難、復活,並智慧之人永遠的榮耀。 那麼,從安提奧古斯到歷史的未期之間,那段過渡時期又如何呢?有一種看法認為,這個過渡時期記在第十一章最後幾節,或第十二章的一開始。按照這種看法,第十一章36至39節對敵基督的描寫,是再度直接描寫安提奧古斯的狂傲(當然,這段描寫也是未來更可怕之人物的預表)。而40至45節,則是安提奧古斯所參與的最後之戰(歷史上對這個戰爭無稽可考)。 然而,另一種看法似乎更可取。這個看法認為,從36節開始,作者的心思已經離開安提奧古斯,也就是說,至少從這裡開始,他的思路轉換了。我們曾經看見,當他想到安提奧古斯時,腦中會出現兩個人物,而現在,較遠的那位似乎成了重點,他的心思也已挪到整個歷史的末了。因此,甚至36節中的「王」,也許已經不是指安提奧古斯,而是指敵基督。對這位王的行徑的描寫,雖然與安提奧古斯十分類似,但內容主要是指整個歷史即將閉幕之時所發生的一切事。 這種看法幫助我們明白第十二章4節:「但以理阿,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從托勒密、塞流斯王朝的歷史來看,末期仍是件非常遙遠的事。採用這個觀點,我們便不必再問第十一章40至45節究竟是指安提奧古斯的哪一次戰役(根據我們對這個王的現有資料,歷史家無法解釋這些經文)。這些都是謎,直到末期真正來到,我們才能明白。許多偉大先知對末期的描述,都曾提及與神為敵的列邦將攻擊聖民,攻打聖地,特別是耶路撒冷。最後,神將拯救他的子民,除滅他的敵人(結三十八、三十九;亞十二2—5;十四1—5;珥三9—16)。有人認為,但以理書本處經文即是與這個最後戰役與拯救相互呼應(特別是45節)。同樣,啟示錄也呼應了這件事(參啟十六16,十九19,二十9)。 儆醒等候末期 末期 本章的開始與前一章末尾緊緊銜接,繼續講論那偉大的最後「異象」,但內容卻很明顯是論到世界末日將發生的事。此處所提到的各樣事,必須借助新約的補充與解釋,因此現在我們要來看,但以理指出未來歷史的發展將有哪些特色,並且耶穌如何承繼了他的觀點,新約又如何將他再重新強調、擴展。若要完全明瞭末世的事,我們必須查考新約,而不是讀但以理書;然而但以理書的確是新約末世觀的先驅。我們也必須認識一點;大體而言,教會從未以末世論的細節,作為考驗信仰純正與否的準則。許多人在其他的基本信仰上完全認同,但在這一點上卻無法彼此同意,特別是對時間或其他細節,更是意見紛紜。可是我們相信,一旦末世的事件真正開始出現,我們都可以分辨得出。 敵基督 首先,敵基督必會出現(參154頁)。他是高舉自己、任意而行,大大與神為敵的統治者。第十一章末了再度刻畫出一些他的特色。這些細節的含義不明顯,因此招來許多猜測。那一位「婦女所羡慕」而他卻不顧的神是誰(十一37)?他所敬拜的「保障之神」又是誰(十一38)?這些是指安提奧古斯·伊庇凡尼斯的經歷,還是指敵基督毫無人性的表現?或者這些只是我們必須儆醒注意的末世特色?我們的主不只提到一位敵基督,也提到許多「假基督與假先知」將要「起來,顯神跡奇事。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可十三22)。但使徒保羅肯定地指出,在末期來到之前,必定先有「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帖後二3、4)。啟示錄將末後的敵基督更具體描寫出來:有兩隻獸將興起,與聖徒爭戰,行大奇事,誘惑許多人去服事、敬拜。其中一獸為另一獸作見證,而二獸都為龍作見證——就是那古蛇;他已經從天上被摔下來,因此在地上將會狂怒暴跳、大泄心頭之恨。末世將有惡的三位一體與神聖的三一神為敵(啟十三)。 大災難 末世的第二個特色,聖經的記載也很清楚,是一段「大艱難,從有國以來直到此時,沒有這樣的」(十二1)。這裡顯然是指神子民將遇到的災難,NEB版本的翻譯很正確:「有一段大災難時期,是自從他們立國以來最大的災難」(譯注:參照英文及現代中文譯本聖經)。教會將受到最可怕的逼迫,遠超過神子民在埃及法老手下或安提奧古斯手下所受的逼迫。主自己論到她第二次來,提醒門徒各樣事情時,特別強調這一點。他所指的大災難,似乎不僅禍及選民,也波及全人類: 「因為在那些日子必有災難,自從神創造萬物直到如今, 並沒有這樣的災難,後來也必沒有。若不是主減少那日 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只是為主的選民,他 將那日子減少了。」(可十三19、20) 當我們面對這幅可怕的圖畫時,必須記住,這不是說,歷史的一切事都向著「惡」一面倒。任何一個時期都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大災難產生的原因,正是因為基督的國不斷發展、得勝,使「惡」恐懼、害怕而來。由於地上「善」的勢力不斷增強。「惡」便起來強烈抵擋,他的動機不過是出於害怕。我們必須記住基督對麥子與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30):仇敵來撒稗子的原因,正因為主人撒下了麥子;主人不容許拔除稗子來維護麥子,而讓兩樣都長,直到收割的時候。從外觀看來,稗子似乎更茂盛,麥子反而不顯眼,因為稗子更能吸收土地的養分;但到了收割的時候,他們卻沒有影響到麥子的豐收,禾稼粒粒飽滿、成熟。丹尼James Denney對帖撒羅尼迦後書的注釋,值得我們注意: 「許多人常問,世界將愈來愈好,或是愈來愈壞?樂觀的 人和悲觀的人,對這問題的看法完全相反。但兩者……都 不正確。世界不是單單變好,或是單單變壞,乃是二者同 時並進。在他進展的過程中,不是『善』不斷發展,『惡』 逐漸被排除;也不是『惡』不斷發展,『割逐漸消失; 而是『善』與『惡』一同發展到成熟的地步,結成最豐滿 的果實,各自表現到極致,發揮出最大的能力互相抗衡。 世界不是朝『善』或『惡』單向發展,乃是在二者互相抗 衡中進展。」(參見James Denney,l and 2 Thessalo- nians 「Exposltors Bible
Commentary,Hodder and Stoughton 1892」,pp.313f) 分別為聖 因此,大災難似乎能煉淨神真正的子民,堅定其信心,並將他們與虛偽的人分別出來。而對那些反對他們的人,大災難的效果正好相反,他們會變得更大膽,更硬心背叛神。「必有許多人使自己清淨潔白,且被熬煉。但惡人仍必行惡。一切惡人都不明白,唯獨智慧人能明白」(十二10)。顯然,當末期臨到,這兩種人將形成兩個團體。那些「智慧人」聚在一起,彼此團契,受教于同樣的師長;他們互相幫助,不斷得著潔淨,直到末了(十一33—35)。 但以理書的重點之一,是「神的選民都不會失喪」。他們的名字錄在冊上,其上也記著神的計晝;凡所寫的都必須應驗。但是但以理還有一個問題,那些在逼迫中被殺害的人究竟如何?既然神是一位有公義又有愛的神,他絕不會只顧她國度的最後勝利,卻將那些為她捐軀的子民撇在一旁。但以理此時的信心躍升了,他明白了「睡在塵埃中的」殉道者必要復活(十二2)。換句話說,在逼迫中身首異處,化作灰燼的屍骨將要再複合,已睡之人的靈魂要再復蘇。至於但以理在此處究竟領悟到什麼程度,學者的意見並不盡同。此處指出惡人將從塵埃中醒起,「受羞辱,永遠被憎惡」;選民卻能「得永生」。認為但以理書僅限於安提奧古斯·伊庇凡尼斯時代的人,說這段經文是指這次大逼迫中的人將來的遭遇。惡人是指背道叛教的猶太人。但這段經文是舊約預言身體復活的偉大經文之一,可以應用到全人類的情況。舊約的偉大思想家每當清楚看見惡勢力的權勢,惡人的敗壞與不公、無辜受害者的冤屈,再轉眼舉目仰望神的大能、公義與慈愛,他們便會突然間信心大增,對來世產生強烈的盼望(參賽二十六19 ;詩七十三24—26;伯十九25—27)。但以理在此對復活的宣告,也同樣源自這一類的經歷。 尾聲——看見與瞭解之間的鴻溝 這個偉大異象的尾聲,使但以理覺得,神要賜給他的啟示已經告一段落。自從伯沙撒元年開始,一連串的異象與信息,不斷縈繞在他心頭;而從今以後,不會再有更多的異象了。他奉令收筆:「隱藏這話、封閉這書……且去等候結局」(十二4、13)。那位穿細麻衣的人在離開時「舉起左右手」(十二7),擺出最後告別的姿勢。一個聚會末了,告別式開始,我們便知道該回家了。但以理所見的,與耶穌的門徒看她升天的經過很類似。主復活之後,四十天之久常向門徒顯現;她時而出現,時而消失,門徒逐漸習以為常,因此常常盼望看見她。但是最後一天終於來到,那一天她帶門徒「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她就離開他們」(路二十四50、51)。他們親眼看見他升天後,回到耶路撒冷,充滿喜樂,知道一段奇妙的日子已告結束,他們不會再像從前那樣見到她,被她教導、堅立。他們將報給全世界的福音,內容已經齊備,不需要再加添了。 但以理並沒有設法將這啟示的尾聲拖長。他覺得,他所看見、所聽見的,已經架構完整,並且滿有權威;其中的含義豐富深遠。當時間不斷過去,各樣事件的實質必然愈來愈清楚。他已經完全瞭解,到最後,一切必定都沒有問題。他知道,神已經定下末期何時將至,罪惡必定會大肆倡狂,但最後他必將受審判,被定罪,神的子民絕不會被神遺棄。 雖然如此,他的心仍然不得釋懷。這些異象的內容與信息,令他應接不暇,無法完全瞭解。「我聽見這話,卻不明白」(十二8)。雖然神已將這些事擺在他面前,他仍然需要心中反覆思索,才能捉摸出這些尚未完全揭示之事的奧秘。當最後,異象快結束的時候,他向那位說話的天使提出兩個問題。這些奇異的事,什麼時候才會發生?發生之後,結果又如何(十二6、8 )? 第一個問題,他得到的答案神秘難明;第二個問題,則連答案都沒有。我們在神話語上的經驗,常常也是如此——「看見」與「瞭解」之間,有一道鴻溝。有時候,神的話臨到我們,我們知道他是真實的,是可靠的應許(甚至看見異象);我們明白他要表達的真理,也可以用信心接受其實質;但同時,他超越了我們所能瞭解的範圍,也超越了我們的理想。因此我們知道,我們所能「看見」的,遠比所能「瞭解」的更廣、更奇妙。凡是在基督耶穌裡遇見神的,都知道自已所「見」的是絕對的、完全的、更是合理的,但卻遠遠超過人心所能容納、領悟的範疇。有時候我們盡力想要明白自己看到的,但短時間內卻無法明瞭之時,單因為已經「看見」了,信心便得著堅定,靈裡能有安息與喜樂。但以理的體驗正是如此。 堅忍的必要 但以理蒙天使提醒,若要更加瞭解這些事,他必須有耐心與恒心。 他的問題:「還有多久?」得到三個答案。第一個答案是,他所問的時期將會持續「一載、二載、半載」(十二7)。第二個答案是:「從除掉常獻的燔祭,並設立那行毀壞可憎之物的時候,必有一千二百九十日」(十二11);第三個答案緊接在後:「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為有福」(十二12)。不論這一切真正是指什麼,其意義都只有一個:即使所預期的沒有出現,卻仍能繼續等候,那人是有福的——即使一千二百九十延長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或是更久,都不能動搖的人有福了。 有一些解經家認為,從天使的第一個答案看來,我們可以詳細計算出日期。他們說,一載是指一年,因此,一載、二載、半載是指三年半。但是加爾文的看法更有智慧:「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一載的意思是一段長的時間;二載是指一段更長的時間,『半』是指末期。這些數目結合的意思是:在先知的話能應驗之前,必須經過許多年月。……他仿佛是說,神的子民會歷經漫長的年日,他們的禱告似乎未蒙應允,而時間不斷拖延,甚至加信延長……相對而言,末期只有半載。這是要勉勵敬虔人,不要因時間的拖延心中過分憂傷,以致退後沉淪。」(Commentary on Daniel) 這些答案的重點是告訴但以理,他對末期來到的時間無法清楚明瞭,惟有時間能揭示一切。因此他所得的話將「隱藏封閉,直到末時」(十二9)。我們也應該存這樣的態度來等待,單要相信,當末期來到時,我們就會知道自己正經歷聖經所寫的末期。惟有當這些事實際出現在歷史上,我們才能認出來。聖經啟示末期的目的,不是要我們去計算他何時來,而是要説明我們分辨時代的現象。先知對自己所寫的事並不完全瞭解,他們聽見神的見證,便記下來,而我們現在比他們當時看得更清楚(參彼前一12)譬如,我們對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的瞭解,比作者在當日寫作時更多。因此,有一天我們必能比今天更瞭解但以理書的預言。 天使提醒他,在等候時要有恒心:「但以理阿,你只管去(或譯:只管照你所作的去作)」(十二9,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必須照他素來所行的去行。他不需要高潮或改變,也不需要花時間去計算日期,以致耽誤日常的工作。天使在這裡的提醒,與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所寫的相近。當他寫完那段有關復活的偉大經文之後,他說:「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但以理曾經屢次冒著失去一切的危險,為信仰挺立,結果都得到祝福;譬如,他冒險答應為王解夢,心中單倚賴神;他明知有人暗設網羅要陷害他,卻仍然持守靈修的習慣,毫不動搖;這種作為必須持續下去。在這一方面,保羅也有極寶貴的勸勉。當時帖撒羅尼迦人以為主再來的日子很近,因此生活的表現不平衡。他寫信給他們說:「無論有靈、有言語……,不要輕易動心,也不要驚慌,……總不要被他誘惑」(帖後二2、3)。 需要智慧 當末期臨近,時局將愈加艱難。我們不僅需要耐心與恒心,也需要勇氣。然而將來的情況不僅艱難,並且非常詭譎,若是單有勇氣,卻跟錯了領袖、站錯了邊,結果仍是悲劇。因此,這裡所強調的,是智慧而非勇氣。在末日與惡人相抗衡的,將是智慧人:「惡人仍必行惡,一切惡人都不明白,惟獨智慧人能明白」(十二10);「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十二3)我們注意到,聖經許多論到末日的經文,都提到智慧。啟示錄第十三章描寫末日神子民將遇到大災難,結尾時提到一句話:「在這裡有智慧」(啟十三18)。 智慧的意義,箴言書中探討了許多,我們前面也看過,但以理本身就是智慧人的最佳代表。智慧含括:分辨事之虛實。人之詭詐,避免輕舉妄動、自我毀滅,選擇生命之道、不隨眾附和偶像,能清心明白神旨。末期將會遲延,假基督與假先知將興起,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在此便可區分。到那時,容易輕信他人的愚昧人將得著鼓勵,更大膽遠離神、忤逆神,胡作非為,毫不懼怕。但同時,智慧人的智慧必發光。這兩種人的區分愈來愈明顯。天使說:「必有許多人使自己清淨潔白,且被熬煉;但惡人仍必行惡」(十二10)。主耶穌十個童女的比喻,意思也是如此。其中五個聰明,五個愚昧,當新郎延遲的時候,他們都在打瞌睡,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但當最後那日來到,新郎來臨,事情一件件發生,兩者的不同就顯明了。 但以理所講的智慧,當然是神的一種恩賜。聰明與愚拙童女的比喻,是說末期臨近之時需要智慧,但主耶穌在故事中也暗示,有地方可以買到油。他的意思不是說,得著智慧並不困難,價錢不昂貴,人人買得起;她乃是再度強調舊約的教訓——智慧是我們從神而得的禮物,凡是尋求的,就會得著;智慧不是靠自我發展或自我瞭解而來。 最後的勸勉——方法與地點 最後,但以理得著一個保證:他前面必然有路可走——「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本書就到此結束。他要在神面前走完他的路程,將來永遠與神同在時,他必有一席之地可以安息。這個結尾非常簡潔、非常安靜,但是藉此,作者卻極有力地表明瞭全本聖經最重要的信息之一:神非常重視個人的重要性,關心他未來的種種。他曾經說明了神能掌管歷史的真理,也指出死人復活的真理。但在本書的最高潮,他卻要讀者明白,那一位呼召人出來事奉她,並照顧他們生活所需的神,能使每一個人都有美好的未來。在她為愛她之人預備的新世界中,各人都有自己的地方。他要我們知道,儘管人類歷史中帝國興亡、世態炎涼、世事莫測,但「大蒙眷愛的人」絕不能離開神的路,神也 不會讓他迷途。 主的門徒也曾同樣面對艱難,不知所措,因此耶穌向他們保證,只要有她的同在、她的團契,他們就能知道自己是在神的路上。他又說:「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十四2)。 最後的勸勉——安息的應許 天使對但以理說:「你必安歇(或譯:你會有安息)」(十二13)。他走在這條直向末期前進的路上,必然會得著安息。顯然他已經瞭解這句話的意思。他一生因關心神的國而勞心勞力,政府公事的巨大壓力使他終日忙碌,政治風潮使他忽上忽下,流言誹謗在所難免,然而在這一切之中,他因相信神而有堅定的信心,因與神交通內心得著平安。他掛心神子民與巴比倫的前途,禱告時悲痛交加,又為了拯救尼布甲尼撒而長期付出關懷,但在這一切之中,內心的安息從未離開過他。 「你將會得安息」,這句話也表明但以理將去的那個新世界中,充滿了和樂的氣氛。約翰在啟示錄中看見:「海也不再有了」(啟二十一1)。海,對寫末世預言的作者而言,代表著怪獸出沒之處。他們從其中興起,造成分裂、不安、鬥爭,因為惡的本身就是沒有安息。但在將來,這一類爭戰不會再有了。獸與龍都被驅除,被捆鎖。不能再惹起憤恨、野心,製造與神為敵的光景。為了使神和基督都能得著榮耀,我們面對任務與挑戰,需要付出代價,但是感謝神,在這一切之中,神已經將安息賜給她的子民。──
華勒斯 星光與永福(但十一、十二章) (唐佑之) 經文:但以理十一章至十二章全 但以理書中的十一及十二章乃是這卷書之重要預言。十一章歸納有關外邦人之預言。十二章乃是歸納以色列人──神的選民──之預言。也可說是有關教會,及有關你和我的話。 彼得後書說:聖經所有之預言,不能按人之私意解說;因為這不是出於人,乃是出於神。神的先知,僕人,神合用的器皿,藉神感動說出神的話;是從一個或許多個心靈而出,再進入我們心裏。要我們留意神的預言,反覆思想及應用在我們生活上,發出生命的果效及見證。正如燈照在黑暗的地方,成為見證。 在此我們看見神之預言及實際歷史之事實,預言與歷史在這卷書中都可見到。一部份對但以理來說是歷史,就是經過歷史之過程而更感到神之奇妙。因此,信神之預言,每句都不落空。雖然他未必能澈底的明白,但是神的話句句帶著能力,使你心得著安慰與喜樂。有一部份是預言,因在當時還未應驗;但對你我而言,則已應驗了。那我們可以更深切地了解,甚至比但以理更明白,這是何等的福份! 在十一章中可知那是波斯時代,是從大利烏王開始,波斯王朝算起。是但以理實際的經驗,是對歷史之發展觀察而得。在十一2中說:現在我將真實指示你,必有三王興起,還有第四王出來。此乃歷史考據,這第四王就是以斯帖記中的亞哈隨魯王,當時國勢甚為強盛。主前四百八十年曾發動大軍征服世界,特別在希腊強權興起時,他曾用二百六十四萬兵出征。正如在此所說,激動的攻希腊,結果失敗,因而國勢漸弱。約在主前333年亞歷山大起來將波斯王朝打敗,可見這是何等正確的歷史。在亞哈隨魯時代,那時但以理已不在了,不能看見預言的應驗。我們卻當清楚地明白,因從實際的歷史發展所以知道。神確實是在歷史之中,也是超乎歷史之上,更是藉歷史將祂永恆的計劃表明;因神在歷史之中有一願望和目的,就是願人相信祂得祂的救贖,讓神的國擴大。可是神在歷史中每一件事,都有祂的許可及工作。 以前我們曾提過,亞力山大大帝有四個將軍,後來他們彼此衝突,當時還有外邦的勢力──南方有埃及,北方有𥱥利亞。在(但十一1-9)節中,佔時約一百三十年。在20-32節中,則單提及希腊最利害兇暴的人,那就是依比芬將軍(Antiochus IV (Epiphanes),得後成為王。在20節說:「那時必有一人興起接續為王。」又21節「必有一個卑鄙的人興起接續為王。」這是約在主前一百六十多年,猶大國有一次叛變;就是瑪喀比──猶大政治獨立運動者──之叛變,將希腊強權壓下,但後來卻失敗了。 在十一章中常提及「定期」這一字。「到了定期事就了結。」(十一27末),「到了定期他必返回。」(十一29)。 神有祂自己的時間,因神在歷史中;人以為可用武力或強權左右歷史,或創造歷史。其實人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沒有一事不在神的手中。所以雖然敵神者不斷出現,在新約中提起敵基督,有人說是依比芬,因是逼害神子民及神的聖所。但往後仍是有敵基督的,就是但以理七章的小角及啟示錄之最後一獸。在(但十一36)說:「自高自大超過所有的神,又用奇異的話攻擊萬神之神。」這是何等可怕,又何等的可憐!惡者又怎能抵擋萬神之神呢!雖然他曾一度好像是凡事亨通,不可一世的樣子。可是,神的忿怒必定要臨到,正如(但十一36)說:「直到主之忿怒完畢,因為所定的事必然成就。」如參考啟示錄就可對但以理書更清楚了解。「忿怒」這字,在舊約最少提過二十二次,這字特別提到神之刑罰,及公義之審判,因神是公義之神祂公義之能力必然彰顯,我們屬祂的人,應該知道祂的公義,才能更了解祂的慈愛,我們更該曉得自己怎樣蒙恩,免去神公義的忿怒。如今又成為何等人,都是主的恩典。 在十一章特別指外邦人之歷史,故在第二章中說及的人像,就是從巴比倫開始的外邦人的日子,當時巴比倫已經過去,所以在十一章中,再不提及巴比倫。只說波斯的強權。 人像腳下有十指頭,但以理七章中有十個角,這十腳及十角到底是指什麼?至今有各種不同的推測,有些已在歷史應驗,而且現今正在這階段中,雖然我們現在不容易肯定地說清楚,但卻知道外邦人之日期快滿,因神使我們看見第十二章中更確定的預言。 在但以理十二章的開始,特別提及天使長米迦勒,參考啟示錄可知有劇烈爭戰,也是十章所說的劇戰。而天使長就站在神選民的立場,因神之選民是神所寵愛的,祂看為極其寶貴,故必保守他們。今天神也必保守你和我,因我們是屬祂的。各位!你是否看重自己的身份?最高的天使長要保護我們,因我們是大蒙眷愛的。祂如此愛護我們,我們又如何愛祂?主說:「愛祂的,祂必愛他。」「懇切尋求祂的必尋見。」感謝主祂賜我們如此大的恩典。天使長站起來充滿得勝能力,讓我們今天看見他的時候,就充滿歡悅和興奮。因靠著愛我們的主就能得勝,而且得勝有餘。 我們怎樣才可得勝?在(但十二1-4)可說是預言中最寶貴的話語,特別指末世時那全備的救恩。在第二節中說:「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這乃是復活的道理,有人說:有新約復活的道理才顯得清楚,那是不錯的,因沒有主復活作初熟的果子。我們又怎知道復活呢?其實舊約中亦有經文說及復活,且說到以色列人復興,及預言教會復興,更說及蒙恩得救的人得復活。這寶貴而基本的道理,乃是要成為你我的經驗。 在賽廿六章中,我們也見到以賽亞受聖靈感動及充滿說:「睡在塵埃中的要興起歌唱」「塵埃」意是人本為塵土出來,亦要歸回塵土,人不過是塵土。所以舊約每說及「塵埃」時,乃是說死亡的朽壞墳墓。故以賽亞說在塵埃中的要起來,那不單是起來,更要充滿生命活力,而且還要歌唱!高聲地讚美神,這也是以色列民的復興。當以色列人敗亡時,外邦人以為信神的人已敗亡。他們說:「有何神可以將你們從危險痛苦中拯救出來呢!」正如尼布甲尼撒王對但以理三友所說狂傲的話。又在詩篇中說:巴比倫人叫他們歌唱,他們能唱出來嗎?他們已把豎琴掛在柳樹上。他們說:我們怎能在被擄之地歌唱呢。但神的百姓要歸回,要復興。故以賽亞充滿喜悅地說這預言。 在以西結三十七章中有一重要的預言,就是神的靈叫以西結看見,在平原上有許多屍體,並已成枯乾的骨頭。這些骨頭還能活嗎?在人看是不能,但當時大風吹來──這是指聖靈的能力,當聖靈的能力來時,不單是枯骨要連結起來,而且有肉。不單是死裏復活,且成強大之軍隊,雄赳赳,氣昂昂地,神的百姓如此地走在得勝者的行列。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屬神的人,在生活上只不過受到一點兒的挫折,就垂頭喪氣嗎?那麼我們有什麼見證呢!讓我們抬起頭來,眾城門啊!把頭抬起來,把我們心裏的門窗抬起來;家裏的門戶抬起頭來,教會的門戶啊,要抬起頭來!因榮耀的王要進來,讓祂進入我們的心裏,家庭裏,教會裏!因主是得勝的,而且還要得勝! 結三十七及賽二十六章所載,不但是神選民復興,亦是教會復興。當神的靈在教會工作時,每一人都會起來成為強大的軍隊,在舊約中我們可看見個人復活的真理: 在詩十六10末中,神的聖者,他們的靈魂不會朽壞。 何十三14末說:「死亡阿!你的災害在那裏?陰間啊,你的毀滅在那裏?」林前十五55的記載:「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裏?死阿,你的毒凢在那裏?」可能受這預言的影儁。 復活的真理在但十二2就更清楚:「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為何說多人?該譯作所有的人才對,原來這「多人」是因在大災難之前義人的復活,這是第一次復活。在啟示錄也清楚告訴我們。「其中有得永生的,有受羞辱永遠被憎惡的」(但十二2末),這裏告訴我們有些人得永生有些人被憎惡,我同意猶太「拉比」的意譯的加註:「必有多人復醒,那些義者得永生,其餘的人因沒得神的恩惠;因他們不信神,叛逆神,結果受羞辱,永遠被憎惡。」這些人當時沒有復活,祗有義者先復活,這也符合啟示錄所說的。在3節中所說的智慧人是指義人,他們不單是義人,更是使多人歸義的。 在但十二1中,提及大艱難,這是重要的真理,這大艱難在舊約有預言──申四30曾說及艱難的時候。耶三十7也清楚說明:「雅各遭難之日子」。在新約也有主耶穌的話語:在太廿四14-15中甚至引用但以理的話,可見這是神的靈所感動,大災難必要來,這是空前的大災。 在啟示錄與但以理兩卷書都清楚說明,當大災難來時神的兒女們,屬神的人,如果已經死了的要先復活,──睡在塵埃中的必有多人復醒。如若活著,神要將我們提到空中,那也就是說,信徒在大災難來臨之前被提。 「凡名錄在冊上的必得拯救」,(但十二1)也是啟示錄的「生命冊」。在舊約出埃及記三十二章亦已提及「生命冊」,那是當以色列人犯罪拜偶像,摩西向神禱告;求神拯救他們,寧可自己的名字在冊子上被塗抹。但神說:我不塗抹你的名,我要塗抹那不肯信靠神的人,生命冊是由神寫上,也是由神塗抹,我們不能作什麼。在詩篇中亦可看見同樣的話語:在生命冊的是神所紀念及眷顧的,因神所要拯救的是屬於神,是大蒙眷愛,這是全備的救恩,(羅八章)甚至我們身體也得贖。(林後一10):「祂曾救我們脫離極大的死亡,祂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祂的救恩是完備的,讓我們戰戰兢兢地做成得救的工夫,這難道我們未得救嗎?不是的,乃是要保守我們救恩的能力。在3節中清楚的說:「智慧人必發光。」誰是智慧人?是信靠神敬畏神的人。在舊約智慧文學書中(箴言,約伯記,傳道書。)講及敬畏神是智慧的開端,故敬畏神的人有智慧;有明亮的眼睛,眼睛瞭亮全身就光明。我們有屬靈的見解及眼光,有清楚的目標及盼望,有聖潔的生活(約壹三3)中說:「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這樣的人必能發光,不是做光而是發光。很容易就將神見證流露出來。正如天上的光一樣,如穹蒼裏的光團與大氣這神氣對光有調節及發散作用。將光照耀到每個幽暗角落,這是你我的地位和功用,也是神把我們存留在世的目的。「那使多人歸義的」,這意思不單我們自己得著義,還要使別人得義。 神曾應許亞伯拉罕說:你的後裔要像天上的星海邊的砂一般,這「星」與「砂」是比作非常多的意思,可是卻有極大的分別。海邊的砂常被潮水沖擊,甚至被人用腳踐踏,如有人要建房屋在砂土上是不行的。因根基不穩固,但天上的星就不同;它在天上發出光芒,在最幽暗時它就發光。我們這些義人能領人歸主的話,就是如天上的星一樣照耀著;忍耐地照著,直到晨星出現之時。在林後及啟示錄有說:主是晨星宣告早晨的來臨,因這光發出來,直到黎明的時候。 「但以理阿,你要隱藏這樣,並封閉這書直到末時」(但十二4),為何要封閉?是不讓別人了解嗎?不是的,乃是要別人知道對主是要有信心。假如沒有信心,那麼,就算得著這些話語也不能發出功效。 「必有多人來往奔跑,知識就必增長」(但十二4)。這經文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說這是指末世的情況,「多人來往奔跑」是指交通非常發達,知識也甚增長。二十世紀是科學時代,交通及教育都發達。「來往奔跑」有小字寫著「切心研究之意」世人跑來跑去,那是何等的徬徨,他們不知何去何從,更不知要尋找甚麼,甚至當要尋找神的知識時也沒有機會。因為時候到了神的恩門已關,世人都要面對面的見神。「知識」這字,許多人如此翻釋(𥱥利亞及拉丁文譯本都作「知識」)。但在七十士之譯本中,卻翻作「罪惡」,我覺得更為貼切。即就是說:許多人來來往往,不知作何事;整日奔波勞碌,結果,罪惡就更增長,這是末世的景況。 但以理又見有兩人,一個站在河這邊,一個站那一邊。其中一個問另一個人,(5節)然後這穿細麻布的(正如第十章的)再重複地解釋一載,二載,三載,三年的時間。(啟示錄亦有說及,並有說四十二個月)。這些事一定要成就,但還有兩個數字在但以理書出現的就是:(十二11)中一二九○日;假如以三十日為一月,三年半應該是一二六○日,為何多出三十日?這乃是恩典的日子。我們當記得,挪亞造方舟時,曾勸人要信靠神,他傳義道有一二○年之久。但無人相信,因為當時的人們覺得挪亞是瘋狂的,不明白他所說的。結果,方舟造好,挪亞全家入了方舟,那時並未立刻下雨,而且再等了七天。還有七天的機會,神給人還有一點點的機會。在12節中說:等至一三三五日,那是再加增四十五日。神用很多的時間準備,卻用很短時間成全,祂用很長的時間一直叫人等著主來。正如主來世用三十年之時間在等候,但祂傳道只不過三年半。在那麼短的傳道時間中,最重要的,卻是最末的一個禮拜。我們常引用太廿四章,路廿一章,可十三章作為最重要的信息──主一定要再來。 在第8節中但以理說:「我不明白這事,主啊,這些事的結局是怎樣呢?」第9節主:「你只管去」,13節:「你且去等候結局」,12節:「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有福了。」 你只管走人生的道路,伸出信心的手來,讓主來牽引。我們要有忍耐,有信心,專心一意地等待,用禱告的心去等待。因等候神的必不羞愧,仰望神的必有光榮。 保羅曾說:當你在歡喜快樂的環境,一切都順利時,就該歡喜快樂高聲地讚美主,但如遇患難就要忍耐,且要等候。(羅十二12)有盼望就有喜樂,有患難就該忍耐,無論任何光景,總要好好地等候那結局;那就必得安息,你應走的路會走完,且該安息。但神的歷史並沒有結束;神的計劃,神的工作都沒結束;祂在末世之時要來,那時你還要起來享受你的福份。今日主亦對我們說:我們在世靠神的恩典走在錫安的大道上,力上加力,恩上加恩,福上加福。有一天走完人生的路程,要離世安息,與主同在真是好得無比。但如果主要我有存留生命等祂再來,也是主的恩典,無論如何總要好好地仰望主。但以理是大蒙眷愛的人,他已離世,他不會回來;可是等到有一天,我們上去可以看見他。只有一位祂去了還要再來,那是我們的救主基督。祂說:祂如何上去也如何來,祂一定再來,啟廿二7「看哪!我必再來。」20節說:「是的,我必快來。」我們該儆醒地等祂來,引多人歸向祂,見證祂。當晨星出現的時候,必有萬道光芒,宣告榮耀永恆的早晨,讓我們同聲說:「主啊!我願你來!」──
唐佑之《但以理書信息》 戰爭與選民(一)(十一章1~20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但以理書第十一章是論及「外邦的戰爭」,包括波斯與希臘,南北王的戰爭及末後大罪人的戰爭,神借著預先啟示這些與猶太人有關的外邦人戰爭,好讓猶太人在這些混亂的日子發生的時候,心中得著安慰,知道不管環境如何險惡,混亂,神都在掌權,歷史是掌握在這位全知,全能的神手中,這一直是但以理書的主題。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見神對這些外邦即將發生的戰爭的預言,是如此的詳細,而且每一個細節也果然照著所預言的應驗了。首先我們看見第2~4節提到的是,第八章已經預言過的公綿羊及公山羊的戰爭,也就是波斯和希臘的戰爭,歷史讓我們看見,波斯接下來的第四個王格耳司,果然如第二節所說的,是極富饒強盛的君王,他也的確起來攻擊了希臘。而希臘果然也如第三節所說,興起一個勇敢的君王就是亞歷山大,而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四個軍長也果然如第四節所說,把他的國分裂成四個國;這四個國當中,猶大北方的是敘利亞王國,南方的是埃及王國,而第5~20節預言的就是這兩個王國四次的戰爭,而這些預言也都是預言的如此詳細,而歷史的記載也的確讓我們看見這些預言也果然照著字面的預言完全的應驗。因此許多不信的人都會極盡所能的證明這些經文不是預言,然而神就是特意借著如此奇妙,詳細的預言,讓猶太人知道祂真是那位掌管歷史的主,當南北王在那裡不斷爭伐的時候,猶太人夾在中間心中必充滿恐懼,不安,因此當他們讀這些預言的時候,他們心中知道神仍然掌權,必得安慰。不僅如此,神也借著這些奇妙按照字面應驗的預言,讓我們看見聖經真是神的默示,以致我們更相信聖經,更敬畏,倚靠神。但願我們都因看見這樣的預言而更相信聖經,更相信神是掌管歷史的神,是掌管未來的神,以致我們心中滿有盼望! 回應:主啊!謝謝禰把這樣奇妙的預言啟示給我們,好讓我們更相信聖經是禰的默示,更相信禰掌管歷史的發展,我們的未來都在禰的手中,以致我們因此而得安息。主啊!謝謝禰! 禱讀:以賽亞書四十二章9節 9 看哪,先前的事已經成就,現在我將新事說明,這事未發以先,我就說給你們聽。 戰爭與選民(二)(十一章21~35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段經文一開始就特別提到一個北方王,按歷史記載指的就是安提阿哥四世,他的事蹟與選民的關係最大。21~24節提到他用奸詐得國,之後,25~27節提到他與南國爭戰,而後第28節提到,當他戰勝南國「帶著許多財寶回往本國」時,立意「反對聖約,任意而行。」以後才返回本地,據歷史記載,當他南征回國時,聽見耶路撒冷有革命舉動,他就大怒討伐猶太,殘殺四萬多猶太人,並劫掠聖殿寶物而回。之後,29~31節提到他又攻擊南國,根據歷史記載,數年後,北方王攻擊南國,卻忽有羅馬基提戰船攻擊他,他不得已喪膽而回,當率兵返回時,他「惱恨聖約,任意而行」(30節),他褻瀆聖地,除掉常獻的燔祭(31節),歷史上記載他在聖殿中,以豬為祭品,將豬血灑在聖殿中。 第32節提到「唯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歷史上記載當時有老祭司司提亞,看見聖殿被污穢十分悲憤,便提倡革命,他有五個兒子與他同心,其中一位是馬喀比頗具才略,被選民擁戴為領袖,進兵討伐北方王,雖然許多人「倒在刀下,或被火燒,或被擄掠搶奪」(33節),終於革命成功而成立瑪喀比王朝,這是以色列歷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而在教會歷史上像瑪喀比革命這樣,為了信仰而「僕倒」的人真的是不乏其人,正如35節所說的,乃為要熬煉人,使人清淨潔白,信仰往往需要經過考驗才能顯明真實與否,「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但願我們能在各樣的試驗中仍然剛強行事。 回應:主啊!求禰幫助我在熬煉中能剛強行事,因為我是認識禰的子民! 禱讀:但以理書十一章32節 32 作惡違背聖約的人,他必用巧言勾引;惟獨認識 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 撒但的差役(十一章36〜45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從40節我們知道,這段經文記載的乃是末世敵基督的行事,我們看見那是人類極大的浩劫! 這個敵基督分明就是撒但的差役,他如同撒但一樣「自高自大」(36〜37節),崇拜自己所設立的偶像(37〜39節),其實就是靠撒但之力而得勝。之後,有許多的戰爭圍繞著他發生(40〜45節)。從這段經文我們從中得著一些屬靈的教訓,首先在此我們最重要要得著的教訓就是,這些敵基督的人是如何成為撒但的差役呢? 第一、撒但利用人想要擁有權勢去管轄人,至終讓人成為它的差役:凡願意被它使用的人,它就「將榮耀加給他們」(39節)。是的,弟兄姊妹們!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是否很渴望得著權位,好顯明我們的偉大呢?我們是否渴望人跟從我們而非跟從神呢(43節)?求主光照我們,當我們渴望權勢,地位時,我們就會成為撒但的差役。我們會落入驕傲,自高自大,不順服神,不將榮耀歸給神的網羅中。求主救我們脫離這樣的網羅,讓我們存心謙卑,與神同行! 第二、撒但利用錢財使人成為它的差役:從歷史上,我們不斷看見撒但利用「金銀寶石」,「可愛之物」,各樣的寶物(38、43節),來使人成為它的差役。連耶穌也面臨這樣的試探,歷史上多少人為了錢財而甘願成為撒但的差役,製造了多少的戰爭,罪惡與混亂。求主光照我們心中是否迷戀這些「埃及的金銀財寶」?求主使我們不致落入撒但的網羅中! 另外,我們再次看見,神之所以借著但以理如此詳盡地預言將來敵基督的事蹟,目的仍然是為了安慰祂的百姓。讓祂的百姓知道,神預知這一些,神仍然在掌權。第36節我們看見,神所以任憑敵基督「行事亨通」,無非為藉此懲治祂的選民。因此這些苦難仍然在神的掌管下,神最終的計畫必然成就!因此,讓我們不管在何種景況下,我們都堅定相信「洪水氾濫的時候,耶和華仍然坐著為王!」(詩二十九10) 回應:主啊!求禰救我脫離撒但借著名利,地位給我的誘惑。讓我能一生儆醒,直到見禰面的時候! 禱讀:約翰壹書二章16〜17節 16 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 列王興亡波及聖民(11章1至20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但以理所見的「大異象」(10:8),是關乎隨後幾百年歷史舞臺的轉變。波斯的四王(2)依次是塞魯士(參拉1:1)、剛比西斯、大流士(參拉5:6)以及亞哈隨魯(參拉4:6)。與此同時,希臘變得日漸強盛。於是,波斯和希臘這兩個強大的勢力,為了爭霸世界而引發了一連串的衝突(2)。 後來,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稱雄世界(3)。然而,他的帝國因其病逝而迅速瓦解,並由四名駐守各地的將領分割統治(4)。其中埃及的多利買王朝就是「南方的王」(5),而敘利亞的西流古王朝就是「北方的王」(6)。聖城位處這兩個政權之間,結果成為它們的爭奪物件。自此聖城陷於長年的戰火悲苦中。 11:5-17十分仔細地預示了埃及與敘利亞連年爭戰的經過,甚至他們多次借著通婚以求達到政治目的的陰謀,也一一具體地被揭示出來。在這部分的經文中,我們看到埃及與敘利亞雙方爾虞我詐,互相消耗掏空。後來,敘利亞入侵地中海,卻被新興起的羅馬所打敗(18)。 但以理所得的異象,精確地顯示了歷史的進程,也就是人間強權的交替。這正顯示,當人以為自己正得到鴻圖霸業、掌控世事時,其實背後卻是神在監控一切,因為「神在掌管」! 但以理活在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裡,他不僅經歷自己的國家滅亡,就是在被擄之地的朝廷內任職,也要面對那裡的朝代和政權更替。誠然,人的政權可以無定,勝敗可以無常,但人唯一可以穩固倚靠的,是真正掌管一切的神。 卑鄙的王狂妄不羈(11章21至35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使我在兇險時刻仍存堅信和盼望。 自亞歷山大大帝於主前323年病逝後,希臘帝國瓦解,駐敘利亞的將領成立了西流古王朝,他們的王亦即是但以理書第11章中提及的「北方王」。經過連年爭戰後,聖城和聖殿在安提阿古四世在位期間(21),受盡了苦難和屈辱。 安提阿古四世性格奸險兇暴,從他得位(21)、對付敵人以至同盟者(22)的手段,處處都可見他的卑鄙;被他出賣的「同盟的君」(22下),大概是指當年與他交手的猶大祭司。他具有軍事實力,首次出征便打敗「南方王」(25),即希臘瓦解之後由駐埃及將領在當地成立的多利買王朝。 初期戰事上的得利,進一步助長了安提阿古四世的氣焰,使他更加肆無忌憚地任意妄為。可是當他第二次出征埃及時,卻受到崛起中的羅馬海軍截擊(30),以致大敗而回。 戰敗後,他遷怒於猶大,以極端的行為淫辱猶大民族和宗教,盡情發洩。他揮軍進入聖城,大肆殺戮城內的人;對聖殿敬拜尤其厭惡的他,不單嚴禁人民獻祭,更在聖殿內擺設偶像,故意污蔑聖殿的聖潔(31)。在這生死關頭,雖然仍有人堅守真道,但被迫背棄上主的亦大有人在(32)。背道者苟且偷生,守道者則吃盡苦頭(34)。 這段時期是認識神的「智慧人」遭受嚴酷熬煉的日子。然而,神的使者表明,這樣的日子終必過去,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35)。在黑暗無光的處境中,神仍掌管;是祂,仍在監控世事。 屬神的子民竟然成為暴君的洩憤管道!這是何等令信徒「洩氣」的歷史先例。然而,若不是「神在掌管」,誰能伸手加害屬祂的人呢?正是因為信徒相信「神在掌管」,所以才有勇氣面對邪惡勢力的威脅。邪惡勢力雖然猖獗,但我們所身處的仍是上主掌管的世界。 任意的王自大自敗(11章36至45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願你的威榮永恆彰顯,願你的名為聖。 本段經文繼續描繪那位既狂妄、又肆意褻瀆神的「北方王」──敘利亞西流古王朝的安提阿古四世,這位「北方王」足可表徵末世敵基督的自高自大(36)。 這「北方王」目空一切,視自己在天下諸神之上;甚至連自己民族之神以及全民婦女所敬拜的神明,他都不放在眼內(37);他的窮兵黷武性情,驅使他只會敬奉「那守護堡壘的戰神」(38,現代中文譯本)。他以論戰功行賞的策略,來維繫他的軍力(39)。 這「北方王」的末後一戰,有如世界末時的屬靈鬥爭。邪惡的威力,氣勢如虹,權傾世界,一時無兩(40)。雖然其東鄰的三小國族(「以東人、摩押人和一大半亞捫人」)未受他的制伏,但他仍能橫行於聖地(41),而其南鄰的三國族(埃及、利比亞人和古實人)都必臣服於他(43)。 這「北方王」圍攻屬神的地方,欲要取代上主的掌權(45),但這邪惡的權勢始終也要到處遭受挑戰(44),結果面臨一敗塗地的命運。 「北方王」是一個任意妄為的王,他自視極高,甚至以自己與神為同等。他的氣焰確有沖天般的氣勢,叫人似乎不得不屈服在其淫威之下。然而,這一切其實早已在神的掌握之內,因為只有神「所定的事必然成就」(36),反之,若不是神容許他的氣焰暫且得以保留,他早已不能在神面前站立得住。世間沒有任何權力可以與神相比,靈界也沒有任何勢力可以與神比較。天下萬事,始終都只是由神在掌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