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但以理書全書綜合短篇信息

 

目錄:

敢作但以理—與神同行的見證((陳希曾)

猛獅齒縫間的日子—但以理的一生(陳希曾)

巴別夢華—金光閃閃的巨像(陳希曾)

但以理書透視──附錄(陳希曾)

得勝的但以理與三友(作者不詳)

從但以理學禱告(作者不詳)

但以理書的神觀(鄭盛光)

從但以理書看蒙愛(吳主光)

《但以理書》的市井神學(李思敬)

但以理書的難題(Gleason Archer)

確認主權․經歷信實(周永健)

 

 

敢作但以理—與神同行的見證(陳希曾)

 

【第一章】敢作但以理—與神同行的見證

      一本預言的書

      聖靈運行的軌跡

      預言的主題乃是基督

      預言的兩大分類和兩大焦點

      老人與啟示錄

      老人與但以理書

      一生作主的見證

      怎能與神的愛隔絕

      天天活在神面前

      但以理大享亨通

      神能保守不失腳

『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飲的酒玷污自己。』

                                                      但以理書第一章8

 

一本預言的書

聖靈運行的軌跡

預言的主題乃是基督

預言的兩大分類和兩大焦點

老人與啟示錄

老人與但以理書

一生作主的見證

怎能與神的愛隔絕

天天活在神面前

但以理大享亨通

神能保守不失腳

    但以理書第一章1節:「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

    3節:「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從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貴冑中帶進幾個人來。」

    6節:「他們中間有猶大族的人: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

   

一本預言的書

   

在舊約聖經裡面,最早有摩西五經,然後有歷史書,接著智慧書,最後是先知書。但以理書是十七卷先知書中的一卷,先知書是講預言,所以但以理書是一本預言的書。但以理書中的預言,是聖經中幾個重大的預言之一,而且很多是關鍵性的。

    講到預言,全本聖經裡面,大概百分之二十七的篇幅是預言,一共有一千八百多個。當然裡面有些重複的,若我們把它整理一下,大約可以變成七百三十七組獨立的,其中一百四十七組的預言,是比較瑣碎的,比較不是那麼重大。我們從其中找出五百九十個比較重大的預言,在這些比較重大的預言中,有哪些已經應驗了呢?根據聖經學者研究的結果,一共找出五百七十個預言已經應驗,選剩下二十個重大的預言還沒有應驗。所以,聖經預言的應驗率是百分之九十七,而那二十個還沒有應驗的預言,正在應驗中。從這個角度來看,有這麼多應驗的就證明聖經是神所默示,這是毫無疑問的。

    第二點、這五百九十個預言,是證明聖靈在歷史上五百九十個重大的工作,這些工作乃是根據神的旨意,根據神的藍圖。神在過去的永遠裡有一個旨意,神說要執行祂的旨意,祂根據祂心中所想的藍圖,就把它完成了。所以時間就開始了,歷史就開始了,然後歷史就記載下來:第一件事隋、第二件事情…… 一共有五百九十件重大的事情要發生,這是根據聖經所記載的,當然這乃是根據神所要做的工作。

    在這五百九十件預言中,如果已經應驗了五百七十個,那就是告訴我們,神預定要完成的工作,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七了。現在只剩下百分之三,只剩下二十件了,時間不多了。「時間」的意思就是:當神要開始工作,時間的齒輪就開始轉動,時間就開始了;等到神做完工作了,時間就結束了。我們知道,原來時間像括弧,在括弧的那一邊是過去的永遠,在括弧的這一邊是將來的永遠。所以時間的意義是告訴我們:神作工了。聖經老早就告訴我們造物主的工作,而且告訴我們祂的工作快要完成了。這也證明,今天已經沒有多少時候了,我們的的確確是處在末後的日子。

    特別是在911以後,美國不一樣了、世界不一樣了。有SARS、有颶風,然後有禽流感、有大地震、大海嘯,2008年從華爾街開始又有所謂的金融大海嘯,大家都擔心這會小會帶來全球經濟的大蕭條。這些都可以證明,今天我們已經快走到時間的未了。如果五百七十個預言已經應驗,只剩下二十個預言還沒有應驗,那麼我們必須要承認,我們已經是在最末後的一段時間,主已經很快的就要回來。因此,我們現在來讀但以理書,應該可以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和很重要的幫助。

   

聖靈運行的軌跡

    當我們來看這些預言的時候,會問一個問題:就是這麼多的預言,五百九十件,我們能不能夠把它提綱挈領的提起來?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記不住五百九十個,也記不住五百七十個,但是聖經的預言中有個主流的,到底那個主流在哪裡?就是那根線在哪裡?我們要把它找出來。所以我們仔細的去找,把整個聖經預言讀過以後發現,既然講到預言,就講到聖靈在歷史中的工作,講到聖靈的工作,就講到神的工作、神的運動,這個運動是天上的運動、是天體的運動。

    我們都知道,所有太空裡天體的運動,它的運動曲線不是圓的,乃是個橢圓。這是克蔔勒( JohannesKepler),一位愛主的基督徒,也是一位很有名的物理學家重大的發現。他本來以為,所有天體的運動應該是圓的。因為,如果有一個中心,有一個圓,就表示是圓滿的。既然地上有殘缺,只有天上有圓滿的話,根據克蔔勒的猜想,所有天體的運動應該都是圓的。所以他花了很多功夫,要把他所實驗的資料配在一起,怎麼配都配不在一起,他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後來他發現,所有星體的運動一概是橢圓的。所以在他死後,他的墓碑上就畫著一個橢圓形作紀念。這是克蔔勒一生最大的發現。

    天體的運動是橢圓的,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如果你看天體的運動,看運動時的每一個點,有很多的點,你能不能用很簡單的方法來解釋這點?或者說,有沒有什麼定律支配那些點?如果有,那麼你把那些點抓住以後,就可以解釋一切了。同樣的,如果你要解釋聖經中的預言,千頭萬緒太多了,有沒有可能在這一千八百個預言裡,當它在那裡運動的時候,背後有一個定律在拉住它的?這個定律是什麼?很簡單,我們都知道一個圓的運動,有一個圓心,但如果是一個橢圓運動的話,它不是一個中心,是兩個中心,我們稱它為兩個焦點。當星球在那裡運動的時候,是圍繞著兩個焦點,因為它是兩個中心的。

    試試看,你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畫一個橢圓:預備一張紙、一枝筆、一條細繩、兩個大頭釘。首先,把大頭釘釘在桌面紙上兩邊,接著拿一條繩子,把兩頭綁在大頭釘上,繩子是松垮的,就是繩子必須比兩邊的大頭釘中間距離要大得多;然後你拿一枝筆,把繩子中間往外頂,就變成兩很直線,拉緊,這線一頭是連在這邊的大頭釘上,另外一頭是連在那邊的大頭釘上,現在你開始動。照著這個方法。你一面頂一面動,畫出來一定是一個橢圓。這樣可以證明,如果天體運動是橢圓的話,它一定是兩個焦點。

   

預言的主題乃是基督

    聖經中雖然有一千八百個預言,在這麼多的預言裡面,其實圍繞在兩個焦點上,我們若要明白它背後主要的信息,那兩個焦點就是重要的解釋了。那麼,聖經所要啟示的中心是什麼?當我們講到但以理書中的巴比倫大帝國、波斯大帝國,這好像是指著世界史上,帝國怎樣興起、又怎樣衰亡。有預言巴比倫帝國興起,也有預言它衰亡,波斯帝國如此、希臘帝國也是如此。當我們看這些世界上的帝國興衰史的時候,看到的是這裡一點,那裡一點。

    但是,整個聖經只有一個主題,那個主題就是耶穌基督自己。當我們的主復活與門徒聚在一起,祂就從摩西五經和先知書,凡是指著自己的話都向他們說明。可

見,聖經最主要的中心,乃是指著基督自己。因此,雖然有許多的事情發生,但是我們可以看見,聖靈從來沒有離開祂工作的焦點,整個歷史的舞臺裡有一個重要的主角,也是唯一的主角,就是我們的主耶穌。所以不管有多少預言,整個預言都是指向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

   

預言的兩大分類和兩大焦點

    如果我們把預言分類,可以分成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關於主耶穌第一次來的預言,就是主耶穌降生作世人救主的預言,這在舊約中一共有三百三十三個。

    第二大類,是關於主耶穌第二次再來的預言。第一次來祂是作神的羔羊,第二次來祂是猶大支派的獅子;祂第一次來是世人的救,第二次來是世人的審判者。我們當知道主不僅第一次來,祂還要第二次來。所以,我們可以把主第一次來的預言放在一起,把主第二次再來的預言放在一起。那麼很明顯的有兩個焦點:一個焦點是主耶穌兩千年前第一次來,第二個焦點是有一天主耶穌的腳要踩在橄欖山上回來。整本聖經,就是圍繞在這兩個焦點上,這也是整個歷史中最重要的兩個事件,所有的事件都是配合著這兩個事件演出的。聖靈在歷史中無論怎樣工作,也是網繞著這兩個中心:一是主耶穌第一次來,一是主耶穌第二次再來,這是我們聖經預言的兩個焦點。預言雖然是零零碎碎的,但是我們要看見背後有一根線,就是這兩個焦點支配了世界上所發生的事。試想,為什麼從911以後有這麼多的事情發生?原來主耶和華坐著為王,不管大水怎樣的氾濫,這是主回來以前生產的陣痛。如果我們明白預言,我們可以跟隨主往前去。

    現在我們來看主第一次來和主第二次來這兩個焦點,聖經是怎麼表現出來的,舊約的但以理書和新約的啟示錄,就是聖靈工作的兩個焦點。因為主耶穌第一次來,許多預言中很重要的幾個點,都在但以理書裡面;若我們要知道將來主回來以前和回來以後,有哪些事情要發生的話,那我們的答案就在啟示錄中。雖然其他的先知也說到主第一次的來,整本舊約有三百三十三個預言,雖然不是都在但以理書裡面,不過,但以理書給我們幾個重要的原則,若我們把預言仔細歸納一下,都在這個原則底下,這樣我們可以解釋這些預言。

    但以理書中有關七十乘七的預言,可以分作六十九乘七和一乘七兩組。在舊約但以理書是六十九乘七,新約啟示錄是最後一個七,所以啟示錄中有很多的七,匕印、七碗、七號、七燈、七個教會等等,原因是聖靈要我們注意最後的—個七。但以理書雖然也講到末世,不過重點是在主耶穌第一次來;約翰的啟示錄也講到主第一次來,但是更重要的事,是放在主耶穌要回來以前的兩千五百二十天,就是最後的七年,這兩卷書非常的重要。約翰就是在橄欖山上聽見了主耶穌講到大災難,尤其講到但以理書,主說:「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你們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這是什麼意思?這是主耶穌所說的,大災難要應驗但以理書裡的話。主耶穌又說:「看哪!我預先告訴你們了。」

    那在當時四個門徒中,誰活得最長呢?是約翰,約翰並且得著啟示。但以理書說到一載兩載半載,僅點一下,一七之半就完了。但是這一載兩載牛載,或者說—千兩百六十天,或者說四十二個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大部份的啟示是在約翰寫的啟示錄裡面。不過,約翰的啟示錄雖然也講到主第一次來,但是重點卻是在主第二次再來,而但以理書主要是講主第一次來。所以我們讀聖經上的預言,要在這兩卷書上打根基,這是最重要的兩卷預言的書。

    我們讀但以理書的時候需要啟示錄來解釋它,因為在但以理書第十二章9節說:「這話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那意思就是在末時還沒有來到以前,這本書是讀不懂的,猶太人的拉比讀這本書,但是讀不懂的。那什麼時候解開的呢?當我們讀到啟示錄最後一章的時候,聖靈怎麼說呢?啟示錄第二十二章10節:「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因為末期到了,所以不可以封住這書上的預言。但以理書上說要把這書封住,一直等到主的話完成了。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神有一篇完整的話,現在我們可以解釋了,所以不僅啟示錄可以懂,但以理書也可以懂。不過,啟示錄需要但以理書,但以理書需要啟示錄。他們互相解釋、互相照明,就像詩篇所說的:我們在光中得以見光。這樣我們對於聖經的預言,才會有認識。

   

老人與啟示錄

    聖經預言的兩個焦點是兩本書:但以理書和啟示錄。這兩本書的背後卻是兩位老人。在世人認為沒有剩餘價值的時候,他們都發揮了最大的功用,以他們所得著的啟示,照亮了全世界!當但以理寫但以理書的時候,他大概是九十幾歲了,也許快一百歲。而約翰在拔摩海島上寫啟示錄的時候,也太概是九十幾歲。約翰的哥哥雅各、彼得和其他使徒們都到主那裡去了,十二個使徒中約翰是最後一個背十字架跟隨主的,也是跟隨主走十字架道路最長的門徒,最後在拔摩海島上,神把異象賜給他,老約翰就給了我們啟示錄。不過,在啟示錄之前還有一卷書就是約翰福音,我們知道約翰福音的記錄,跟其他福音書都不一樣,很多馬太,馬可,路加福音所漏掉的,約翰都把它補上,所以他的職事就是補網。當魚網破了,就是很多人不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的時候,神就借著約翰寫了約翰福音,叫我們看見耶穌是神的兒子。當整個福音在第一世紀開始荒涼,漁網也漸漸破了的時候,神借著約翰給了我們啟示錄。約翰福音很像是約翰的回憶錄。約翰到了晚年,已經走了很漫長的道路,他還記得第一次跟隨主,是黃昏四點鐘的時候,因為他聽見他的老師施洗約翰在那裡喊著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翰就跟隨了羔羊。在啟示錄裡他說:羔羊無論往哪裡去,他們都跟隨。這是約翰的故事。

    我們知道在約翰福音裡面,所記載的很多地方,是其他福音書沒有提到的。像約但河外的伯大尼,讀馬太、馬可、路加福音,只有一個伯大尼,我們不知道還有一個約但河外的伯大尼。但是,門徒是在約但河外的伯大尼第一次遇見主的,最後是在耶路撒冶附近的伯大尼,和我們的主告別分手。所以跟隨主作門徒的路,是從約但河外的伯大尼,到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如果我們光讀馬太、馬可、路加福音書,你看不出來,你只知道最後的伯大尼,主怎樣的和我們分手,但是你不知道我們怎樣起來跟隨主的。所以,如果要知道怎麼起來作羔羊的跟隨者,我們一定要讀約翰福音。

    約翰福音和啟示錄給我們看見,約翰怎樣住在基督裡,住在基督裡就是與基督聯合。什麼叫作與基督聯合呢?就是以基督的歷史來作他的歷史,這就是約翰福音。什麼叫作與基督聯合呢?就是以基督的前途來作他的前途,這就是約翰的啟示錄。教會有沒有明天,你要問基督有沒有明天;我們有沒有明天,你要問基督有沒有明天。感謝主!你如果要認識約翰,他怎樣住在基督裡,約翰福音給我們看見,他以基督的歷史來作歷史,後面啟示錄是以基督的前途來作前途。約翰一生怎樣來跟隨主的?前面給我們看見他怎麼活,後面給我們看見主怎樣把天上的啟示給他。就是因為他忠心跟隨主,就是因為他生命豐富,他才能看見我們所不能看見的,許多時候我們以為這人的眼睛很厲害,不!乃是因為他的生命很豐富。約翰所以可以給我們看見啟示錄裡種種將來要發生的事,不是他的眼睛比我們厲害,而是他的生命比我們豐富。他不像他的兄弟雅各,如果為主殉道,也許二十分鐘晈緊牙齒,二十分鐘化成灰燼,那個恩典好像是夠大的。但是,一個天天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主的人。他不只走一天,走兩大,他幾乎走了七十年。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是約翰。

    當約翰寫約翰福音的時候,他講到 「耶穌所愛的那門徒」 ,他不只是用第三人稱,而且把自己隱藏起來了。但是到了啟示錄,他說: 「我約翰就是你們的弟兄,和你們在耶穌的患難、國度、忍耐裡一同有分」(啟一:9) 。如果你要明白約翰的話,你要看他前面的道路是怎樣的道路,他所走的道路,他所作的見證,就是約翰福音所給我們看見的。然後根據他的道路、他的生命和他的見證,就得著啟示,神就樂意把祂的兒子啟示在他的心裡。讀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了一卷書叫做約翰的啟示錄。

   

老人與但以理書

    啟示錄怎樣是約翰的回憶錄,但以理書也是但以理的回憶錄。但以理書一共有十二章,前面六章後面六章,前面六章用第三人稱,後面的六章是用第一人稱,他說:「我但以理」 。前面六章給我們看見,但以理走的道路是怎樣的一條道路,他的見證是怎樣的一個見證:後面六章,聖靈至少給了他四個大異象,前面六章只提到一次異象,後面六章一再的提到異象。從但以理的那幾個異象裡面,我們得了幾個重要的預言,「異象」乃是但以理的職事。前面講到他的生活、他的生命和他的見證,那麼根據他的生命、生活,見證,後面就產生了他的職事。然後,當神把祂那個啟示的幕幔解開,但以理就看見了。因此,到了第七章但以埋就看見四獸從海裡上來,到第八章他就看見綿羊和公羊,這是第二個異象;第三個異象就是第九章七十個七,最後的異象就是十、十一、十二章的異象。所以我們要明白但以理書的話,可以分成兩大段,前面六章是一大段,後面六章是另一大段。前面講到但以理的見證,後面講到但以理的啟示,也可以說是但以理的異象。

    在舊約裡,很少有一卷書像但以理書,這裡有一個人從年輕的時候就跟隨主,到了晚年八、九十歲的時候,聖靈叫他寫了但以理書。但以理書也可以說是但以理一生的回憶錄,他被擄到巴比倫時,大概是十五歲;他看見最後的異象,就是記載在十章、十一章裡的異象,那時是八十四歲。什麼時候寫但以理書的呢?根據但以理書十二章最後一節: 「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 。那時應該是九十幾歲!所以但以理從被擄開始,一直到他要歇息,就是 「到了末期你必起來,而且享受你的福分。」但以理不僅要死,而且要從死裡復活,並且他是一個得著獎賞的人。雖然但以理是舊約的人物,但是對於我們在新約中的人,可以從他身上得著很重要的教訓。

    讀聖經我們知道,耶路撒冶有三次被尼布甲尼撒圍困。從尼布甲尼撒第一次圍困耶路撒冶,以色列人被擄開始,但以理就在最早被擄的人當中,那時候是尼布甲尼撒元年。然後,但以理書第一章21節說: 「到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但以理從尼布甲尼撤元年被擄,到古列王元年,中間一共經過了七十年。第一章就是但以理怎樣在巴比倫經過了那七十年,他和他的三個同伴怎樣拒絕被污染,雖然吃素菜,但長得比同歲的少年更好;他們被帶到尼布甲尼撒王面前,他們的智慧聰明,比通國的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所以他們被留在王面前侍立。後面我們知道,尼布甲尼撒就是那個金頭,在人類的歷史裡,巴比倫是在地中海四個被興起的帝國中的第一個帝國,是那時候最大的超強國。但以理是在當時以色列人被擄的宗室和貴冑中的一位。

    那時以色列人中有許多青年才俊被擄,但是有幾個條件:第一,他必須是宗室,必須有宮殿經驗的,是貴冑、貴族中間的人。第二、少年必須沒有殘疾,相貌俊美、通達各樣的學問、知識聰明俱備。所以,他們可以說是神選民中的青年才俊,當時是準備好了來貢獻給他們的國家。但是,沒有想到這些最有學問的,相貌俊美的,結果被擄了,他們不得已要侍立在巴比倫王面前,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然後,我們看見他們怎麼拒絕試探。人在以色列還容易為神站住,畢竟以色列還是一個敬拜神的國家,但是巴比倫乃是充滿偶像的國家,到處都是偶像充斥,在這樣道德敗壞的環境中,一個敬畏神的人能不能作見證?能不能站立得住?

   

一生作主的見證

    尼布甲尼撒的威權叫但以理如何能保持清潔?王許多命令下來,連太監長都不能抗拒,太監長可以同情但以理和但以理三個朋友,但是他怎麼回報尼布甲尼撒王?所以在那樣一個環境裡面,但以理能不能仍舊是但以理?但以理能不能仍舊為神作美好的見證?感謝主,他們得勝了。在太監長的面前,在宮殿中許多的人面前,他們作了美好的見證。他們沒有受任何食物污染,他們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為什麼?因為這些人拒絕所有的污染──食物的、道德的、各方面的污染。他們的思想不像野馬一樣,不像巴比倫人他們的思想,腦力都消耗在罪惡裡面。但以理他們蒙主的保守,所以他們的聰明智慧,比巴比倫通國的任何術士和用法術的勝過十倍。很明顯的,同樣的一班少年人,這一班少年人跟別人不一樣。在偶像的國度裡,他們怎樣維持神的見證?但以理書第一章中,我們就看見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怎樣為神站住,他們敢作敢當。哦,今天的試探太大了,試探大到一個地步,人為了得著好處,本來不拜偶像的,卻拜了偶像;本來不肯屈服的,最終卻屈服了。許多時候人知道原則,但是不知不覺卻放棄了原則,因為這個世界是個大染缸,這個世界就像黑於黨一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想不沾任何的污染是不可能的。令天只要打開報紙,看看各種的情形,就知道這個世界,偶像充斥。為了選票,為了受人的歡迎,當人人拜偶像時,你又怎能不拜?我們知道除了主之外,全本聖經裡面最有智慧的是誰呢?是所羅門。但是所羅門做了最愚昧的事。聖經告訴我們,拜偶像是最愚昧的,而所羅門給我們看見,最有智慧的人可以是最愚昧的人,因為他拜了偶像。

    巴比倫代表的乃是世界,是世界的榮華,牠是個金頭,是最榮華富貴的部份,那個榮華叫人不能不屈服。現在以色列這些少年人,被擄到巴比倫,把他們放在巴比倫的皇宮裡。我們很清楚在巴比倫皇宮裡,道德的標準是怎樣的標準,在那樣的環境裡面,甚至食物都是拜過偶像的。那麼我們思想,但以理和他的同伴能夠站得住嗎?感謝主!但以理和他的三個同件站住了。並且聖經上說:古列王元年,但以理還在。但以理還在是小事,但以理的見證還在不在是大事,但以理的見證還在。現在我們知道,為甚麼聖靈藉但以理寫但以理書,前面六章給我們看見但以理的見證,第一章是起點,到了第六章是見證的高峰。當但以理被放在獅子洞裡的時候,他在獅子口的面前,得了安息。那天晚上誰失眠?誰睡不著覺呢?乃是大利烏王。但以理睡得很好,結果反而是大利烏王睡不著覺。這是何等的見證!

    這個見證是在波斯瑪代大利烏王的朝代,不僅僅是在這一個朝代,但以理經過了幾個朝代、幾個皇帝。我們實在要驚奇,當但以理在獅子洞的時候已經八十三歲了,我們原以為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在火窯裡或獅子坑中,應該是年輕力壯的年紀,但卻不是如此。我們計算一下,假如但以理那班少年人被擄的時候是十五歲,那麼他被丟進獅子坑的時候,是不是已經八十三歲了?獅子坑之後,但以理看見異象,那是神賜給他的第四個異象,這記載在但以理書第十章到第十二章,那是大利烏的時代,也是波斯的朝代。

   

怎能與神的愛隔絕

    聖經學者根據但以理書和西洋史的記載,整理出 《但以理一生年表》(見附錄一),對於我們認識但以理的一生,有非常大的幫助。這年表中但以理被擄的年齡當然是假定的,也可能是十七歲或十九歲,沒有人能下斷案。好在但以理一生的大事發生在被擄後第幾年的答案卻是確定的。但以理解的第一個夢是被擄之後兩年的事,或許是十七歲。當但以理的三個朋友被丟進火窯時,則應該是二十歲。從第三章到第四章,中間經過三十年,這中間沒有甚麼事發生。但以理解夢的時候,大概是四十九歲,之後又二十年沒有甚麼事。然後到了第五章最後,巴比倫的伯沙撒王,用尼布甲尼撒從耶路撒冷聖殿中,掠來的金銀器皿飲酒,沒有想到那天晚上是巴比倫的最後一夜。當但以理出來解釋牆頭上的字,那時他已經八十一歲了。到了第六章,但以理八十三歲,他在獅子洞時,是最高的見證,所以,第六章28節說:「如此,這但以理,當大利烏王在位的時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時候,大享亨通。」

    起初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身心靈一定都受了許多痛苦。他被收在宮中,在那種環境之下,卻沒有枯萎,反而信靠神,立志不玷污自己。從十五歲到八十三歲共六十八年,看見神的保守,但以理不僅為主作見證,他為主作了數十年美好的見證。第二章說到大像的胸膛和膀臂,就是瑪代人大利烏王和波斯王古列,結果但以理在兩王底下 「大享亨通」 ,這是他見證的高峰。所以誰說基督徒的路不是亨通的?不過,不要忘記這亨通的路是需要經過火窯的,這亨通的路是需要經過十字架的,如果你經過獅子洞還活下去,還能為主作見證,那麼你必享亨通。我們要求亨通,那麼不管在如何艱難底下,要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第一章是從十五歲開始,現在到了八十三歲,差不多快七十年,他的見證沒有改變,愛主仍然沒有改變。有些基督徒年輕的時候愛主,但是過了一些時日,慢慢地這個人圓熟了,慢慢地跟世界接觸多了,不知不覺就受了污染…。所以這實在不是我們能想像的,如果只是少年人的故事,有可能!但是現在但以理是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結果讓我們看見,他的確走過了一些路程,但以理是個得勝的人。

   

天天活在神面前

    到了第七章,講到但以理得著啟示,特別是他得了異象。時間上又回頭了,第七章第一個異象,是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第八章是兩年以後,那時他六十九歲。有一件事情我們要留意:一個跟隨主的人,我們不僅看他起頭的路是怎麼走的,我們更要注意他後面的路怎麼走,就是為人的結局如何。現在我們看見但以理豐富、成熟的光景,我們把第二章和第七章一對比,中間整整隔了五十年。經過半個世紀,但以理天天活在神面前,因著五十年天天活在神面前,七十年前如何,七十年後也如何。

    五十年前,半個世紀以前,但以理看見的那個大像,是代表四個大帝國,而且代表整個人類歷史的流程,一直到主回來以前,整個世界的政治版圖,就是那個大人像所給我們看見的。五十年前,但以理替尼布甲尼撒解了那個夢,到了第七章,他所得著的啟示,叫我們對第二章就更清楚了。我們讀第二章時有很多問題,到了五十年以後就更清楚,因為但以理從來沒有離開神的面,他的心完全向著耶路撒冷。他知道甚麼時候獻晚祭,獻晚祭根本不是在外邦,是在耶路撒冷。他十五歲被擄離開耶路撒冷,聖殿也好,耶路撒冷也好,過了多少年了?恐怕記也記不得了。但是,當但以理寫第九章的時候,已經八十二歲,結果加百列來找他,大概是他獻晚祭的時候。他怎麼知道是獻晚祭的時候?可見他的人雖然是在巴比倫,他的心卻是掛念耶路撒冷。就好像我有手錶,你問我幾點,我可以告訴你現在幾點,還有我的家人那裡現在是幾點。所有離開家的人,他的時間都是兩個時間:一侗是當地的時間,一個是遠遠家鄉的時間。

    但以理八十三歲了,他沒有忘記耶路撒冷,他不只沒有忘記耶路撒冷,每天他的窗戶都向著耶路撒冷敞開,每天朝著耶路撒冷向神禱告,也讀主的話。所以到了第九章,他八十二歲的時候,因為讀耶利米書,他知道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快滿了,結果他就禱告。他怎麼知道快滿了?他天天在那裡數算,年年在那裡數算。剛開始二十年的時候,他何等的興奮,也許前二十年我能夠在仇敵的宮裡工作,也許因著我的影響力,神能夠讓我帶著這些回到耶路撒冷。如果但以理能夠回去,他當然要回去,雖然人在巴比倫,他的心完全在耶路撒冷。他不僅窗戶向著耶路撒冷,而且更重要的,他記得神答應甚麼時候以色列人要回去,神借著先知耶利米說:七十年後,你們可以回去。所以他在那裡數,到底還有多久?

    在臺灣服兵役的人,在退伍以前,就天天數饅頭,有人說我們還剩下五十個饅頭,還有五十天,然後三十個饅頭,然後還有十九個饅頭,真正巴望的是早日與家人相聚。但以理豈不也是這樣?等到第九章,當他讀到耶路撒冷荒涼年日快期滿,這證明他讀主的話,證明他活在神的面前,證明他數算什麼時候可以回去,現在已經快七十年了。這其中經過了七十年,到了這個時候但以理覺得是好消息,但是好消息來的太晚了,現在他不可能跟他們回去了,但是他可以為他們禱告。你看見,但以理的的確確是一個活在神面前的人。

   

但以理大享亨通

    現在我們來看耶利米書第二十九章10節: 「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很明顯的,這裡為巴比倫定了七十年。再讀但以理書第九章24節:「為你本國之民和你聖城,已經定了七十個七。」這裡的七十乘七,乃是根據耶利米書第二十九章,為巴比倫,神定了七十年。七十年是從尼布甲尼撒王元年開始,到古列王元年,這是第一章裡面所告訴我們的,到那個時候但以理還在。

    等到但以理寫第九章的時候,他已經是八十二歲。按著次序,我再把它重複一遍:十五歲的時候,是第一章,被擄。第二章,解第一個夢,是十七歲的時候。第三章,但以理和朋友的故事,是他二十歲的時候。然後大概經過三十年沒有什麼事。到了四十九歲的時候,他解第二個夢,就是第四章。然後六十七歲的時候,是第七章,見第一個異象。六十九歲的時候,是第八章,見第二個異象。八十一歲的時候,是伯沙撒的筵席,那就是巴比倫金頭最後的一夜,是第五章。第九章就是第三個異象,七十乘七,這時八十二歲。然後獅子坑,是八十三歲,第六章。第四個異象,是第十章到第十二章,那時八十四歲。他寫但以理書的時候,大概九十歲了,後面還活了多久我們不知道。

    聖經中有兩卷書,就是舊約的但以理書和新約的啟示錄,兩個作者大概都是九十幾歲寫的,兩個作者都回憶他們的過去。但以理書前面六章,好像約翰福音一樣,回憶以往怎樣在最艱難的時候,能夠為神作見證、怎樣享亨通;後面的六章,好像約翰的啟示錄一樣,是但以理所看見的異象,而約翰所看見的異象,其實就是根據但以理書。總的來說,但以理書從第一章到十二章,我們不僅注意到但以理的許多預言,更重要的,我們要看見但以理怎樣的為神作見證。整個舊約的人物中,我們可以說只有兩個人是沒有瑕疵的,一個是約瑟,還有一個是但以理。所以我們可以從但以理書裡面,學到非常非常寶貴的功課。

    前面六章,從被擄開始,然後結束是大享亨通,這個亨通是因為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為主作美好的見證。這個見證所以能夠那麼剛強,經過了火窯、也經過了獅子洞,在火窯和獅子洞裡面,他們居然能夠為主作見證,實在稀奇得很!第六章完了以後,第七章,但以理就在夢中、在異象中,看見四隻獸從海中上來,第一個獸是誰?獅子。第六章跟第七章是連在一起的,但以理在獅子洞裡是什麼意思?那是告訴我們,但以理一生中最少七十年,根本是在獅子的牙齒縫裡面過口子。在這種情形底下,你能不能作見證?這個世界像巴比倫一樣,今天我們為主持守見證,你能拒絕拜偶像?拒絕所有的試探?這個日子不是人所能過的。今天我們在這世界上,等於是在獅子的牙齒縫裡面過日子。但是感謝主!但以理能夠大享亨通,不只在巴比倫的時候,甚至於到了波斯帝國的時候也是如此,他不知做了多少朝的元老。感謝主!這是但以理非常榮耀的見證。

   

神能保守不失腳

    但以理做了幾朝的元老呢?第一,他經過了尼布甲尼撒大王,大概四十三年。然後尼布甲尼撒之後有三個小王,小於的時間並不長,大概不到十年,這樣一共四個朝代了。最後一個皇帝叫作尼波尼度,他長年在外面東征北討,讓他的兒子就是伯沙撒作攝政王,所以真正在管理國事的是他的兒子。伯沙撒的朝代是他父親尼波尼度皇帝的,一共大概是二十年,所以巴比倫就是五朝。然後是大利烏波斯王朝,但以理可以說是六朝元老。想想看,如果人在這樣的皇宮裡久了,不知不覺就墮落了,不知不覺慢慢的就跟著大家走了,你要持守原則是不可能的。但是感謝主!你看見,主怎樣的保守但以理,神同樣的也能保守我們。

    最後,提起一個要點,在但以理書第二章第4節: 「迦勒底人用亞蘭的言語對王說:願王萬歲!」這裡講到亞蘭人的言語,所以但以理書從第二章第4節,一直到第七章結束,全部是用亞蘭文字寫的,其他部分是用希伯來文字寫成。亞蘭文其實就是敘利亞那一帶的文字,亞蘭文在那時候是通用的語言。我們注意,在這一部份裡所講的預言,都跟外邦人有關係;其他部分用希伯來文寫的時候,就跟以色列人有關係。

    所以但以理書大概可以這樣分,一個分法是:前面六章但以理的見證,後面六章但以理的異象。還有一個分法是:亞蘭文部份,是關於外邦人;希伯來文部份,是關於以色列人。

 

 

但以理的一生(陳希曾)

 

【第二章】猛獅齒縫間的日子—但以理的一生

        但以理的被擄

        神的管教

        神的醫治

        但以理產難的禱告

        立定志向手潔心清

        神顯明奧秘的事

        長青的見證

        獅子坑邊的平安夜

        帶著傷痕作見證

        七十年如一日

        但以理最有用的時候

 

────────────────────────────

第二章

猛獅齒縫間的日子

但以理的一生

 

『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

  

                                               但以理書十二章13

────────────────────────────

但以理的被擄

神的管教

神的醫治

但以理產難的禱告

立定志向手潔心清

神顯明奧秘的事

長青的見證

獅子坑邊的平安夜

帶著傷痕作見證

七十年如一日

但以理最有用的時候

 

以賽亞書第三十九章18節: 「那時,巴比倫王巴拉但的兒子米羅達巴拉但,聽見希西家病而痊癒,就送書信和禮物給他。希西家喜歡見使者,就把自己寶庫的金子、銀子、香料、貴重的膏油,和他武庫的一切軍器,並所有的財寶都給他們看;他家中和全國之內,希西家沒有—樣不給他們看的。於是先知以賽亞來見希西家王,問他說:這些人說什麼?他們從哪裡來見你?希西家說:他們從遠方的巴比倫來見我。以賽亞說:他們在你家裡看見了什麼?希西家說:凡我家中所有的,他們都看見了;我財寶中沒有一樣不給他們看的。以賽亞對希西家說:你要聽萬軍之耶和華的話:日子必到,凡你家裡所有的,並你列祖積蓄到如今的,都要被擄到巴比倫去,不留下一樣;這是耶和華說的。並且從你本身所生的眾子,其中必有被擄去、在巴比倫王宮裡當太監的。希西家對以賽亞說:你所說耶和華的話甚好,因為在我的年日中,必有太平和穩固的景況。」

   

但以理的被擄

    我們特別注意但以理書第一章3節中 「王吩咐太監長亞施毗拿」 這句話,是太監長去把這些人找來的。比較上文以賽亞書和但以理書的經文,我們能大概知道但以理的背景,很多讀聖經的學者認為,他應該就是皇家的人,從希西家一直傳下來的,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也這麼說,但聖經沒有明講。不過我們可以推斷但以理的出身,他出生于皇家貴族,是個少年人,同時通達各樣學問,可以說是以色列中的青年才俊。當時不知道經過多少年,才能找到這種人才,但很不幸的,年輕輕的但以理就這樣被擄到巴比倫去了。根據以賽亞書,他們其中還有人成了太監。當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去時,是以色列人第—次被擄,以色列人一共有三個梯次被擄,這是第一個梯次。

    根據列王紀下第二十四章和第二十五章,很清楚一共有三個梯次被擄,當中有隔一段時間。列王紀下第二十四章14節: 「約雅敬年間,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上到猶大;約雅敬服事他三年,然後背叛他。耶和華使迦勒底軍、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來攻擊約雅敬,毀滅猶大,正如耶和華藉他僕人眾先知所說的。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又因他流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決不肯赦免。」 這是第一個梯次,也就是但以理書第一章l節所記載,在猶大王約雅敬第三年的時候,這件事情發生了。

    第二個梯次是七年以後,記載在列王紀下第二十四章1012節: 「那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軍兵上到耶路撒冷,圍困城。當他軍兵圍困城的時候,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就親自來了。猶大王約雅敬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便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 這次被擄的人比較多。

    被擄的第三個梯次也就是耶路撒冷城淪陷的時候。列王紀下第二十五章l2節: 「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他作王第九年十月初十口,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領全軍來攻擊耶路撒冷,對城安營,四圍築壘攻城。於是城被圍困,直到西底家王十一年。」以色列人被擄一共有這三個梯次:第一梯次是尼布甲尼撒王元年,西元前605年;第二梯次是西元前597年,巴比倫王第八年;然後再過十年以後,就是到了西元前587年,耶路撒冷城被毀。神應許以色列人七十年以後就可以回去,那是從他們第一個梯次被擄開始算起,七十年以後就是到了古列王元年,波斯王下了一個命令,讓以色列人可以自由回去。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回去,大概只有五萬人回去,還有幾百萬人留在巴比倫。

    講到耶路撒冷全地的荒涼,聖經裡面有兩處:一處是以色列人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在耶利米書第二十五章11節: 「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這裡「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 ,也就是耶利米書第二十九章10節那裡說的:「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 ;另—處在歷代志下那裡講到:「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代下三十六:21)那個七十年,是從西元前587年開始算起。

   

神的管教

    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但以理從許多少年人中,被選到巴比倫王宮裡,然後經過三年的訓練,才侍立在巴比倫王的面前,但以理書第一章就是那三年的故事。當但以理寫這一段遭遇的時候,我們可以領會,他回憶到他十五歲時第一次到巴比倫,還是一個少年人,巴比倫的林林總總,和耶路撒冷是不一樣的。他們被擄到巴比倫,是不是因為但以理做了什麼錯?不是。是因為以色列人得罪了神,所以當以色列全家被擄的時候,但以理也被擄了。因為他們是青年才俊,所以被延攬進入了巴比倫王宮,可以說他們就到了巴比倫的心臟。

    但以理就像普通的年輕人,一定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一生最好的時候,在人生的早晨就失去自由?原來出生貴族,如今卻落得敵國的太監?你可以想像得到,他的身心靈都受到何等的摧殘。你能否感受到他的心情?尤其到了第九章,在他的禱告裡,這麼多年都壓在他的心中的,那是什麼樣的心情?

    巴比倫對但以理不是完全陌生的,他聽說了很久,也許從小父母家人就告訴他巴比倫的故事。巴比倫是什麼地方?其實就是亞伯拉罕最早的故鄉,亞伯拉罕當初是從迦勒底的吾珥離開到迦南地去。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當但以理被擄到巴比倫,他發現從前他聽說的,現在親眼看見。從前只是聽說他的先祖亞伯拉罕,怎樣在迦勒底的吾珥,榮耀的神向他顯現,他怎樣的離開吾珥,怎樣的作了第一個希伯來人過幼發拉底河,然後所有以色列人,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包括但以理,都作了希伯來人。

    所有以色列人都應該是渡過河的,那如果是渡過河的,表示巴比倫永遠在背後,世界永遠在背後。現在但以理居然回到了巴比倫,不是他自己願意的,因著被擄,他回到了當初先祖亞伯拉罕所住之處,他作夢都沒有想到,能看見亞伯拉罕當時所看見的景色。巴比倫遠遠望去,是一個平原,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這就是為什麼瑪代公主嫁給巴比倫王,就會思念家鄉。瑪代國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邊山區,有的是青翠高山,還有流水。高山處處都是原始的石頭,可用以建屋。而在巴比倫的地方,蓋房子只能用磚頭,磚頭是模仿神創造的石頭,整個巴比倫城是用七千萬塊磚頭蓋的,處處都是模仿。

    巴比倫是偶像之地,神把亞伯拉罕從那地呼召出來,過了幼發拉底河。結果沒有想到他的子孫以色列人,包括但以理,後來都被擄到巴比倫去了。以色列人的先租當初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吾珥來的。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原來有十二個支派,在但以理被擄以前大概一百年左右,十個支派已經被擄了,被擄到亞連,就足巴旦亞蘭的地方。當初亞伯拉罕進迦南以前,他的父親跟著他走,結果沒想到在哈蘭的地方就停住了。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父親在哈蘭就想起吾珥,哈蘭所拜的是月神,迦勒底的吾珥所拜的神也是月神,所以他感覺很親切,像回家一樣。可是,榮耀的神呼召亞伯蘭是到迦南地去。現在耽擱在哈蘭,你不能說他沒有順服,亞伯蘭已經離開本地本族,但是他又沒有進到迦南,所以是順服,但是停在哈蘭。一面離開了迦勒底的吾珥,一面還沒有進迦南,因著妥協的緣故,一直等到他父親死了以後,他才繼續走完他的路程。

    當初亞伯拉罕怎麼進迦南的?是從巴比倫到亞述──巴旦亞蘭,然後進迦南。所以等到他的後裔頂撞神的時候,神就對付他們。其實埃及曾敗在巴比倫手下,神卻沒有使之像一棵樹連根拔起,然後拋到巴比倫。很稀奇,這麼多的國家裡面神沒有這樣作,只有以色列人例外,所以這證明是神的手。神最大的管教就是:當初你從哪裡來的,你就回那裡去。你是從世界裡面被拯救出來的,你是在罪惡裡面被拯救出來的,最悲哀的一件事情是:因著不忠心,得罪神,你怎麼來,就得怎麼回去。

    當但以理在巴比倫的時候,他看見了那些亞伯拉罕所見過的景象,他裡面一定很掙扎:我已經在先祖的懷中過了幼發拉底河,怎麼現在我回來?不僅猶大人回到巴比倫,一百年前,北國的十個支派也被擄到亞述,然後從那裡就失散在全世界。亞述就是亞伯拉罕當初滯留住哈蘭的那一帶。我們知道是神管教的手在以色列人身上,讀但以理書第九章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但以理會到巴比倫?巴比倫是他聽說已久的,巴比倫有它的文明,有它的優點,但是不要忘記,它是鍍過金的,裡面是有毒的。所以以色列人的被擄,在聖經歷史裡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不僅十個支派先被擄,後來兩個支派也被擄了。

   

神的醫治

    亞伯拉罕離開幼發拉底河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離開迦勒底吾珥,第二個階段離開哈蘭。等到他的後裔得罪神的時候,怎麼來就怎麼回去,先是到巴旦亞蘭,哈蘭那一帶,然後剩下兩個支派,最後被擄到巴比倫。不同的是,後來兩個支派,神應許他們七十年之後回歸,那十個支派沒有回來,因為那十個支派根本不在乎神的見證。為什麼這兩個支派要回來?因為聖殿和聖城的責任是放在他們的肩上。神的殿代表神的同在,神的城耶路撒冷代表神的見證,神是把祂的見證和祂的同在的責任,放在這些人的身上。雖然他們失敗了,但是我們知道神用了猛藥,在巴比倫把他們醫好了。

    神用七十年來醫治。為什麼是七十年?這七十年,讓但以理從他人生的早晨達到了黃昏。這七十年,神要讓以色列人學功課,我們讀耶利米書就知道,以色列人患了絕症,拜偶像,真是離棄了他們的神,神就用了十分猛烈的藥。你不是偷偷拜偶像嗎?你不是暗中變心嗎?現在我要讓你到偶像的地方去拜個夠,東也是偶像,西也是偶家,看什麼地方都是偶像,看得根本都怕了。今天,神管教兒女就是這樣,主不是要毀滅我們,祂拆毀我們,為要建立我們。當我們失敗的時候,祂要救我們,祂用猛藥。你看七十年,以色列人一天到晚耳濡目染的都是偶像,所以很多人禱告求救,等到他們真的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的病就痊癒了。

    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當一個人墮落了,落在神手裡,有一段的時間是神管教的手,那管教的時間是七十年。神對待但以理和那些被擄的人,有祂的旨意,不能因為今天你已經悔改了就可以立刻回鄉,不錯!神赦免了,也饒恕了,但是神要他們學功課。所以彼得前書五章6節告訴我們說:應當 「服在神大能的手下」 。一個人犯罪了,失敗了,你不能嘻皮笑臉好像沒有犯過罪的。主的寶血的確是有功效的,但是我們若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就像以色列人一樣,那七十年是免不了的。假先知就說不要七十年,兩年就可以了。先知耶利米說,因為你們得罪神,所以現在要被擄到巴比倫去,而且一擄就是七十年,一天也不能少! 假先知卻說這是不可能的,耶路撒冷是永遠的城。他們一再的反復地自我催眠說:「這是耶和華的殿」(耶七:4),連說了三次,他們以為這樣子就可以不需要悔改。神使以色列人被擄是用了一服猛藥,很不幸的,但以理也在其中。 

   

但以理產難的禱告

    從一個角度來看,但以理是無辜的,是他的先祖,是他們的父母得罪神,他是一個清純的年輕人。但是,讀但以理書第九章就知道,他沒有怪別人,說是他們的錯。這就是聖靈在但以理身上,有祂自己的意思。等到七十年滿了以後,神要使他們再回到耶路撒冷。問題在這裡,該學的功課還是要學。

現在神要用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讓他們進入巴比倫的宮廷中。巴比倫國將亡之前,伯沙撒王位是第二,伯沙撒的父親於是第一,神使但以理位居第三,是全國的宰相。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但以理運用了在宮中的影響力,可以左右巴比倫人。的確,因著但以理的見證,你看最後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何等的見證。所以,但以理他們真是了不起,一去巴比倫宮中,就把整個宮裡翻過來了,連伯沙撒王的母后都起來為但以理說話。從這裡我們知道,神在但以理他們身上工作。

    從人的角度來看,也許在宮中二、三十年以後,就能率領以色列人浩浩蕩蕩的回去。但是,但以理一直等了七十年,已經八十六歲了,或者將要九十歲了,這個時候他雖然有心要回去,他沒有力量了。所以第九章記載他就進去禱告,他不能回去,但是他可以禱告,這是但以理的心情。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巴比倫是今天的伊拉克,與耶路撒冷中間隔了一道沙漠,是敘利亞沙漠,從以色列要往巴比倫去,通常是向北走,順著幼發拉底河再往下去。在歷史上只有一次是例外,尼布甲尼撒聽說他的父親死了,有人要搶他的王位,那時他人在西乃半島附近,就連夜橫跨整個沙漠趕回去,後來保住了他的王位。耶路撒冷和巴比倫中間隔了一個很大的沙漠,要往北再往南,但以理走的路,剛好是跟亞伯拉罕相反的方向。

    以色列入被擄和希西家有關係。記得希西家生了重病,他向神多求了十五年的歲數,結果病好了。病好了很多人就來看他,想知道他怎麼蒙恩的,他一下子就很興奮,巴比倫王打發人來看他,結果他把寶庫打開給人家看,把宮中所有的虛實都清清楚楚的顯在敵人眼前,這就種下了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的禍因。今天聖經學者認為說,但以理的確是希西家皇家的人。可以想像的,當但以理讀到這一段故事的時候,一定有很深的感觸,希西家多活了十五年,是好事麼?這十五年,是神醫治了他,結果他沒有專心的跟隨主,因著一時的興奮,把所有的榮華富貴都讓人看透了,敵人知道了你的底細。所以以賽亞就告訴希西家說,因著這個緣故,你的後裔要被擄到巴比倫,其中就包括了但以理。

    因著希西家的失敗,以色列人就被擄。但以理有沒有怨呢?我們讀他的禱告就知道,他說:我們得罪神。但以理書第九章的禱告,是全本聖經中最好的禱告。今天教會不能得著復興,因為沒有這樣的禱告,那個禱告是生產的禱告,產難的禱告。雖然但以理不能回去,但他的禱告是震動天地。從那個禱告裡可以看出來,但以理心中沒有埋怨,他回過頭去看他的一生,好像被糟蹋了。他應該來事奉神,他沒有意思要事奉這個世界,他沒有要在世界上得著地位,但是因著以色列人犯了罪,所以他就被帶到巴比倫宮中,這就是但以理書第一章的開始。

   

立定志向手潔心清

    雖然這樣,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非常的儆醒,他們沒有因為在宮中就鬆懈。有時候你心一橫,什麼都不管,很容易就讓那些拜過偶像的酒阿、食物阿,來污染自己,那太容易了,尤其是少年人。少年人當然有許多他們想要的,有許多的試探,尤其你把他們擺在宮中。不要忘記,這些年輕人將來是智囊團的人,他們吃的東西就是王賜給他們的,他們要什麼就給他們,只要他們能夠為國家服務,只要他們成為智囊團的一部份。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有所自犯罪的本錢、有所有犯罪的環境,但是在這個時候,但以理敢拒絕,敢作但以理。他請求說:給我們十天,只要給我們青菜吃,只要給我們白水喝,看看我們是不是能夠像別人一樣。所以,人活著果然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著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許多時候,這個世界大家都這樣做,我們也這樣做,你若不這樣做,就變成別人取笑的目標了,所以大家只好跟著走。   

    但以理給我們一個榜樣,他不是在耶路撒冷作見證,那裡容易得多,他是在最惡劣的環境底下,能夠持守清潔,不受罪惡的污染,不受偶像的污染,這個太難了。包括尼布甲尼撒,你看每個人在那個情況底下,權、錢、情這三個試探,通通一起來了。對年輕人來講,主要的試探是情;對中年人來講,主要的試探是錢;到了晚年,是權。你看見今天許多的人就作了權、錢、情的奴隸。但是如果你到了巴比倫的話,不需要等到晚年,這三方面的引誘通通集中在那裡。結果我們看見,但以理這班不到十五歲非常清純的年輕人,他們在神面前立定志向,有一個與世界分別的生活,他們告訴神,寧可死也不讓偶像來污穢。雖然我在偶像中間,但是我可以拒絕偶像的污染,雖然大家拜偶像,我們不拜偶像。這就是後來但以理和三個朋友他們的見證,他們被丟在烈火裡面,尼布甲尼撒看見有四個人,其中一個神子與他們同行。被丟下去,是捆綁著下去,結果他們在火焰裡是自由行的。後來,尼布甲尼撒王趕快把他們請上來,沒有人可以再碰他們。這個見證是何等的見證!

   

神顯明奧秘的事

    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解夢之前,所有的術士都束手無策。那時,但以理他們還在訓練期間,因為經過三年才算期滿。但是尼布甲尼撒第二年,他就作了夢,但以理他們還青嫩,還輪不到他們!所以尼布甲尼撒先是找了那些最老資格、最可以解夢的人,可是一個也不行。也難怪他們,這是強人所難嘛!尼布甲尼撒作了夢,結果自己都忘記了那個夢,那你要術士把你所作的夢告訴你,這完全是強人所難。作什麼夢的資料都不給,還要解夢!解不出來,還要砍每一個人的腦袋。

    可以想像,在尼布甲尼撒王底下人過的是什麼日子?隨時隨地性命都有危險。他作個夢,打個噴嚏,有人就要斷頭!當這些術士個個束手無策,但以理就出現了。他要他的三個同伴一起來祈求天上的神施憐憫。術士不行,但以理自己也不行,他的朋友當然也不行,只有懇切祈求天上的神,將奧秘的事指明,免得他們和巴比倫其餘的哲士一同滅亡。

    感謝主!就在那個晚上,奧秘的事就在夜間賜給但以理。這個異象非常稀奇,是別人都沒有辦法了,神顯明給但以理,所以他就知道尼布甲尼撒作了什麼夢,然後替他解那個夢。值得注意的是  ,奧秘的事向但以理一顯明之後,他第—件事情就是感謝神!他說: 「我列祖的神啊,我感謝你,讚美你,因你將智慧才能賜給我,允准我們所求的,把王的事給我們指明。」(但二:23)我所以能,是因為神答應了我的禱告,是神讓我們知道的。然後他才到王的面前,你看他怎麼作見證,他向王說: 「王啊…至於那奧秘的事顯明給我,並非因我的智慧勝過一切活人,乃為使王知道夢的講解和心裡的思念。」(但二:30)意思是說:不是我做的,這些乃是神做的。如此,不知不覺地他就介紹了這一位神。尼布甲尼撒不認識這一位元神,他只知道假神,不知道有真神,但以理就利用在宮中的這個機會,給尼布甲尼撒看,他說:我能夠解你的夢,不是因為我行,是因為那位榮耀的神,祂比所有的諸假神都行。如此這般,但以理要慢慢地引導尼布甲尼撒認識這一位元神。這是第二章。

   

長青的見證

    第三章,這是唯一的一章但以理不在其中,可能他出門查巡去了,所以被放到火窯裡的沒有他。但是也很感謝主,作見證不能夠只有但以理,他的三個朋友應該也有份。所以,不是非但以理不可,不可能沒有但以理,見證就沒有了。不是神非要你我不可,還有許多別人。許多時候神用我們,但神也用我們的同伴。所以我們要問我們有沒有同件,很多人都是獨行俠,都足孤家寡人一個,你實在很能幹,但是無論擺在哪裡,都只是一滴油擺在水裡一樣和別人合不起來。你看第三章沒有但以理,神仍然得著榮耀。

    然後第四章,這是經過了三十年以後的事情,可以看見但以理的見證一點都沒有失落。過了三十年,等到尼布甲尼撒又要解夢的時候,但以理又來到他的面前,尼布甲尼撒王說: 「末後那照我神的名,稱為伯提沙撒的但以理來到我面前,他裡頭有聖神的靈。」 (但四:8)你看,但以理裡面跟人家不一樣,這叫什麼?這就是聖靈的彰顯啊!雖然是舊約,因著神的靈與但以理同在,他就跟別人不一樣。這個貴為全世界超級大國的皇帝,是眾王之王,在地中海是第一個金頭的尼布甲尼撒,他說但以理:「他裡頭有聖神的靈」 ,又說:「術士的領袖伯提沙撒啊!」但以理的確是,可以說是智囊團裡為首的。王說:「因我知道你裡頭有聖神的靈,什麼奧秘的事都不能使你為難。」(但四:9)然後就把他的夢告訴了但以理。講完了夢,王又說:「因為我國中的一切哲士都不能將夢的講解告訴我,惟獨你能,因你裡頭有聖神的靈。」(但四:18

    又過了二十年,到了第五章,當神的指頭在牆上出現的時候,大家都無法解釋,這時候王的母親,太后就說: 「他裡頭有聖神的靈」(但五:11)。所以現在大家都知道但以理是有名的,他的的確確有神的靈在他裡面,這就是但以理的見證。一直到了第五章最後面,江山改變了,江山本來的顏色是金的,現在變成銀的了。

   

獅子坑邊的平安夜

    第六章說到大利烏王年間,但以理怎樣被丟在獅子坑裡。一整個晚上,但以理非常的安息,雖然他就在獅子旁邊。反而是把他下在獅子洞的大利烏王,一個晚上睡不著覺。為什麼?因為波斯王的命令一出去,是不能夠回頭的,就像以斯帖裡面的故事一模一樣。最後誰得勝了?你看第二天早晨,王等不到天亮,急忙往獅子坑去,他哀聲叫但以理,應該是但以理哀聲叫王才對,結果反過來了。波斯王 「哀聲呼叫但以理,對但以理說,永生神的僕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事奉的神能救你脫離獅子嗎?」(但六:20)但以理對王說:「願王萬歲!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獅子的口,叫獅子不傷我;因我存神面前無辜,我在王面前也沒有行過虧損的事。」(但六:2122)「王就甚喜樂,吩咐人將但以理從坑裡系上來。於是但以理從坑裡被系上來,身上毫無傷損,因為他靠他的神。」(但六:23

    然後聖經說:「現在我降旨曉諭我所統轄的全國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兢恐懼。因為他是永遠長存的活神,他的國永不敗壞;他的權柄永存無極」(但六:26)你看現在大利烏王降旨,只要他的命令出去,命令到哪裡,律法就到那裡。現在不僅但以理作見證,「那時,大利烏王傳旨,曉諭住在全地各方、各國、各族的人」(但六:25) 我們讀以斯帖記知道,波斯帝國是從古實一直到印度,一共127省,你可以想像那時整個波斯帝國的版圖是很大的。王下令說:「現在我降旨曉諭我所統轄的全國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兢恐懼。因為他是永遠長存的活神,他的國永不敗壞;他的權柄永存無極!」(但六:26)這個話不是但以理說的,是大利烏王說的。

    聖經告訴我們: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得了迦勒底國(中文說: 「取了」迦勒底國,這是錯的。是 「得了」 ,是古列王給他的。)從那天開始,整個江山從金的變成銀的了。不只在尼布甲尼撒王面前,不只在伯沙撒王面前,也不只在波斯瑪代王面前,王所降的旨,就等於末底改時哈曼降旨一樣,都成為不可以改變的律法了。你看,但以理有何等的見證,這個見證就是連大利烏王都要說:「你們當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兢恐懼。」

   

帶著傷痕作見證

    但以理能夠在獅子齒縫裡面被救回來,他能夠經過獅子洞,沒有受獅子的傷害。那獅子是代表什麼?讀接下來的一章就知道,有獅子從海裡上來,很明顯的,那個獅子是指著巴比倫帝國說的。但以理曾經在獅子的齒縫裡過日子,那見證他的一生雖然在巴比倫,按人來看,榮華富貴集於一身,但是在但以理的感覺卻不一樣。當但以理寫完六章以後,他下面要講他所看見的異象,他作了夢,是俘虜所作的夢。雖然第二章裡尼布甲尼撒王那個征服者的夢,在人眼裡是金碧輝煌,你看那是金頭,但是但以理看見的就是獅子。在第六章之後,馬上講第七章的獅子,那就是解釋了。但以理用這樣的圖畫,給我們看見他裡面的心路歷程。

    想想看,如果一個人在獅子齒縫裡還能生存的話,他的神一定是永遠長存的活神,我們應該在祂面前恐懼戰兢。記不記得約拿的故事?約拿在魚腹中三天三夜之後,他聽話了。本來神叫他往東,他就往西去,他不聽神的話,後來神就吹來東風,商船就破了,神又安排一條大魚把約拿吞進肚子裡,約拿在魚肚子裡受盡很多的苦。魚胃裡的酸是很強的化學酸,一個人如果在魚腹中,這個人一定是體無完膚的。所以約拿禱告神,現在他順服了,他要去尼尼微城。他身上的傷一定還在呀!所以當約拿走尼尼微城的時候,他不是光說:過四十天,尼尼微要傾覆了。話是很簡單,人必須是見證。

    因著約拿三天三夜在魚腹裡,他全身都是傷痕,當他經過尼尼微城的時候,你看,從上到下,上上下下全城的人都悔改。這是全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復興,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通通悔改了。稀奇吧!那能力從什麼地方來?尼尼微城的人所拜的神是魚神,今天有人在大魚腹中還能夠活著出來,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按理來講,他們拜魚神,那魚神是最大的,這裡有一個人居然在魚腹中三天三夜,然後被魚吐出來,帶著傷痕在那裡作見證?約拿不是當地的人,他雖然是用亞述的言語,尼尼微的話傳福音,但是聽在尼尼微人的耳中,一定是怪腔怪調的!但是雖然外國腔調十足,他的見證仍然有能力。

    沒有人能在獅子齒縫裡生活,但是這是但以理在巴比倫所過的日子。很稀奇,但以理居然能夠活著,而且能夠向全世界作美好的見證。為什麼波斯王說:「當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兢恐懼。」因為沒有一個人能脫離獅子的魔掌。但是,神能夠看顧他,他仍然能夠為神作美好的見證。但以理不光沒有受食物的污染,也沒有受罪惡的污染,雖然他在獅子的齒縫裡,雖然他一天到晚就在巴比倫王宮裡,然後是大利烏的王宮,甚至到了波斯的王宮,朝代換了,但是首都沒有換,仍舊是巴比倫,還在獅子坑中!他當了幾朝的元老,世界仍舊是世界,污穢仍舊是污穢,但是他能夠作非常榮耀的見證。

    最後,「如此,這但以理,當大利烏王在位的時候和波斯王古列在位的時候,大享亨通」(但六:28)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亨通,基督徒也有亨通的路。什麼叫亨通的路?就是當處在最黑暗和最邪惡世界裡的時候,你能是一盞明燈,為主作見證。一面是拒絕所有邪惡的污染、罪惡的污染,又能像但以理的三個朋友一樣,拒絕拜偶像,絕對不肯妥協,寧可被燒成灰,也不肯拜偶像。今天像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的人已經不多了。許多年輕人動不動沒有多久就妥協了,這世界的樣子,世界的音樂、世界的穿著,他們全跟上了。不錯,他們仍舊是好學生,好公務員,但是你看見他們已經做了世界的俘虜。

   

七十年如一日

    但以理不是擺在巴比倫一天、兩天,是一生七十年之久,他一生最好的時間、最好的光陰都在巴比倫渡過。許多人羡慕巴比倫帝國,只要爬到這世界的屋頂,就可以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仔細的去讀聖經,但以理是七十年如一日。他為什麼被扔在獅子坑中?這是仇敵的計謀,他們下了禁令蓋了玉璽!聖經說:「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裡(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但六:10)這「素常一樣」是指從十五歲到八十三歲,六十八年間,但以理沒有改變!

    神人摩西告訴我們,人生不過是七十歲,若強壯可以活到八十歲。現在你知道但以理的能力,他所以能夠經過獅子洞,能夠在獅子齒縫裡生活,因為他樓上的窗戶每天都是開向耶路撒冷的。他每天讀聖經,才知道耶利米書的七十年還剩下幾年和幾天。他七十年如一日,天天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每天讀

聖經,有的時候禁食禱告,沒有改變。

    第十章但以理應該是他八十歲左右,「當那時,我但以理悲傷了三個七日。美味我沒有吃,酒肉沒有入我的口,也沒有用油抹我的身,直到滿了三個七日。」(但十:23)但以理沒有走極端,他也吃美味,只要沒有污染的。他本來也喝酒吃肉,現在有一樣事在他的心頭,他過不去,二十一天之久,這個重擔叫他沒有食欲,重擔到一個地步,他什麼事都不作了,這是聖經裡面最標準的禁食。禁食並不是你餓了,你去忍著不吃,什麼時候餓了,就應該吃東西。主耶穌禁食了四十天后他餓了,他不是餓了才禁食的。這裡但以理禁食,因為他有一個心事,這個心事是很重的屬靈負擔,壓在他的心頭,重到一個地步,他連吃飯的欲望都沒有。他平常可以吃美味,他平常可以吃酒肉,但是到了這個時候,他可以不吃,他可以不喝。換句話說,十五歲的時候,他的身體可以聽他的話,八十四歲了,他的身體還可以聽他的話,他可以吃,也可以不吃。

    問題在許多時候我們非吃不可,許多時候就算是給偶像獻祭過,但因著太好的蹄膀了,太大的引誘,你就吃了。所以許多的時候我們不行,這就證明我們沒有受約束。但以理不是這樣。八十四歲的人應該眼睛昏花了,是不是?聖經說以撒年老眼睛昏花,所以才給他兒子騙了。我們知道到了一定的年齡,你的眼睛當然昏花啦!但是,但以理雖然八十四歲了,你看神給他異象,快七十歲的時候兩個異象,八十出頭的時候又是兩個異象。你看見這裡有一個人,他沒有糟蹋過他的身體,他沒有用罪摧殘過他的身體,他的思想不是像野馬一樣亂跑,他勒住這些東西,不是這些東西勒住他。感謝主!因著這個緣故,你看見他頭腦很清楚,按理來講他應該老年癡呆了,但他一點都不,不癡也不呆。今天最重要的異象,像第九章的七十乘七,是但以理八十二歲的時候看見的,第七章是他六十七歲的時候看見的。你知道世人只要過了這個年齡都不行了,今天還有沒有人用一個八十歲的人?沒有啊!但是,如果一個人真是從年幼的時候,神就保守他,他就是一個被潔淨的人。

    不要忘記,但以理這個人根本就在巴比倫,隨時隨地會跌倒、隨時隨地會沾染污穢的。好了,一個禮拜可以、一個月可以、一年可以,怎麼一下子就七十年?你過去是這樣,現在忙得不得了呀!你一天三次還像素常一樣嗎?剛剛開始人還想家,想耶路撒冷的種種,現在慢慢十年過了,二十年也過了,現在所有你看見的都是巴比倫種種榮華富貴。但是八十三歲了,但以理還忘不了耶路撒冷,而且每天都在那裡算還有多久?還有多久?終於有人回去了,他年輕的時候作這個夢,結果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從少年到老年,感謝主!終於有人回去了。這件事壓在他的心頭,他為他們禱告。但以理常常以神的百姓為念,他人在巴比倫,心卻在耶路撒冷。

    到了黃昏的時候,但以理想到這是晚祭的時候,如果還在耶路撒冷就好了,我可以看到獻祭的情景。今天主把我放在的地方是巴比倫,在這種地方你還作以色列人?你還作基督徒嗎?這就是主給我們的恩典。當我們讀但以理書的時候,看見但以理從少年到老年,經過了七十年。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或者五十歲的時候,會覺得神要把以色列人帶回去,他一定有份,沒有人比他更適合了,但是慢慢地快九十歲了,他知道不是他。但是不要緊,沒有但以理,以色列人還是要回去;沒有但以理,神的旨意仍舊往前去。

   

但以理最有用的時候

    到了快九十歲,在人來看但以理不會再有用了。然而,若問什麼時候但以理寫但以理書呢?豈不是他最無用的時候麼?將神的啟示發明出來,但以理寫但以理書不是證明他在神手裡最有用麼?從巴比倫要回耶路撒冷這樣恢復的工作不是你能作的,復興的工作也不是你作的,也不是我作的。本來但以理以為是他,結果現在快到九十歲了,他現在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把但以理書給我們。他要作一個見證,人一生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以活到八十歲,但以理不光是時間、能力是借來的,每個日子也是借來的。就在他借來的日子裡面,他給了我們但以理書,給我們看見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當但以理最沒有用的時候,是他最有用的時候。

    我們讀但以理書,有沒有讀到但以理的靈?但以理書的分段,很叫人稀奇,第一章是個小影,然後給我們看見了那七十年,那見證的七十年之後,到了第六章就大享亨通,然後但以理把他的異象告訴我們。看見異象之後,神告訴他說:你且去等候結局,現在可以安息了。也許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倒下了,但這不是結局,但以理的結局不是倒下,但以理的結局是:「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份。」(但十二:13

    當我們走到人生的黃昏時,我們的結局是不是但以理的結局?我們能不能有一顆清潔的良心,從年幼到年老,主一路保守看顧我們?我雖然力量不行了,但是我願意對世界作一個見證,願意對年輕人作一個見證。看見但以理不只是要起來,不只是要從死裡復活,還要得著獎賞。許多人以為說,若今天尼布甲尼撒能夠賞賜他一份好吃的、一份獎賞,喲!他領受都還來不及哪!結果但以理敢拒絕這個獎賞,為什麼?因為他有更高的獎賞。但願我們每個人都為著這個獎賞而活著。

 

 

巴別夢碎(陳希曾)

 

【第三章】巴別夢華—金光閃閃的巨像

        在光中得以見光

        但以理書的分段

        第一章對應第六章

        第二章對應第七章

        第三章對應第八章

        第五章對應最後三章

        尼布甲尼撒的夢

        但以理解夢

        非人手鑿出的石頭

        殿中的頭塊房角石

        金銀銅鐵四大帝國

        歷史中奇妙的應驗

 

第三章

巴別夢華

─金光閃閃的巨像

 

『王啊,你夢見一個大像,這像甚高,極其光耀,站在你面前,形狀甚是可怕。這像的頭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銀的,肚腹和腰是銅的,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你觀看,見有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打在這像半鐵半泥的腳上,把腳砸碎;於是金、銀、銅、鐵、泥都一同砸的粉碎,成如夏天禾場上的糠秕,被風吹散,無處可尋。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

                                                  但以理書第二章31~35

────────────────────────────

 

在光中得以見光

但以理書的分段

第一章對應第六章

第一章對應第七章

第三章對應第八章

第五章對應最後三章

尼布甲尼撒的夢

但以理解夢

非人手鑿出的石頭

殿中的頭塊房角石

金銀銅鐵四大帝國

歷史中奇妙的應驗

   

在光中得以見光

    這是但以理書第二章裡第一個預言,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夢,夢後他卻忘記了。現在,只有神自己能夠把祂給尼布甲尼撤的夢告訴但以理,但以理在異象中,就看見了那個大像,所以他可以告訴尼布甲尼撒,你的夢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又告訴他,夢的解釋是什麼。這樣我們就來到了但以理的異象和他所得的啟示。聖經的預言有兩個焦點:但以理書是其一,啟示錄也是。要知道世界的齒輪怎麼往前推進的,讀但以理書很有幫助。但以理所講的都是預言,有一部份對我們今天來說,已經是歷史了,因為它已經應驗;還有一部份,要等到主回來的時候才應驗。但以理書的重點是主的第一次來。

   

但以理書的分段

    說到但以理書有三種分段的方法:一種是前面六章,說到但以理的見證;後面六章,說到但以理的異象,第二種就是外邦人的部分,和以色列人的部分,因為裡面的預言有的和世界發生關係,有的和神的選民發生關係。與神的選民發生關係的,是用希伯來文寫的;與外邦人發生關係的,是用亞蘭文寫的。

    第三種分段法則是從整本但以理書的對稱架構中發展而來。(見附錄十八)原來整本但以理書可以分作互相對稱的兩部分:前面五章和後面七章。第—章與第六章呼應,第二章與第七章呼應,三對八,四對九,最後是第五章對應第十至十二章。這兩大部分各分作五小段,每一小段涵蓋書中的一章,只有第二部分的第五小段包括了第十至十二章。

 

    第一章對應第六章

    但以理書第一大部份的第一小段,跟第二大部份的第一小段,彼此是互相呼應的。譬如第一章,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拒絕不潔淨的物,不受食物的污染。然後第六章,就是第二大部份的第一小段,特別講到但以理怎樣拒絕王的命令,他仍舊向神禱告,結果得著神的拯救。很清楚的,一個是拒絕王的食物,一個是拒絕王的命令,這兩個有對稱的情形。

   

第二章對應第七章

    然後我們看第二章和第七章,也是對應的。第二章是尼布甲尼撒王夢中的巨像,有四大部份:金、銀、銅、鐵,還有石頭,那個大磐石,砸在大像的上面。所以很明顯的有五個國度,是四個人間的大帝國,最後有一個大的石頭,是另一個國。第七章有四隻獸,獅子、熊、豹,還有不知名的獸,第二章有一個大石頭砸在巨像的腳上,把金、銀、銅、鐵都砸得粉碎,然後那個石頭變成—座大山,這是特別講到神另外立一個國。這就是 「天國」 這個詞的來源,這封猶太人是不需要解釋的。譬如主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不用解釋,猶太人都如道 「天國」 是什麼意思。

    讀但以理書第二章,我們可以看見巴比倫大帝國、波斯大帝國,這都是人間的國度。講到那個石頭,就是說天上的神要另立一個國度,那個國度就是天國。所以猶太人都知道有一天彌賽亞要來,祂要建立一個國度,在祂建立一個國度以前,祂要把金、銀、銅、鐵通通打碎。所以以色列人本來在全世界是作尾的,到那個時候以色列人都要抬起頭來了,他們認為那個國是彌賽亞國。我們曉得在歷史上,希臘人也好,羅馬人也好,講到他們的榮耀,他們的過去,都有輝煌的歷史,所以每次講到他們的光榮,都是回頭看的。只有兩班人,講到他們的榮耀、卻是往前看的,一個是以色列人,一個是基督徒。所以雖然以色列人受盡了許多的痛苦,到處像皮球一樣被拋來拋去,你看看以色列人的歷史是很悲哀的,到現在他們還是沒有平安。但是他們還是往前看,有一天他們的彌賽亞要來,彌賽亞的拳頭就比羅馬帝國的拳頭大了,祂就可以把羅馬帝國釘在十字架上了。好了,最後彌賽亞國就來了,這就是天國。 「天國」這個詞,是根據但以理書第二章,「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二:44

    第七章就不同了,講同樣的事情,但是換不同的角度。四隻獸,獅子對應金的部份──金頭,熊對應銀胸,豹對應銅腹,然後不知名的獸對應鐵腿,剛好是一個一個呼應。講到這些獸,當然說到獸性的表現,表面上是金銀銅鐵,但是裡子卻醜惡得像只只猛獸。因著人墮落的緣故,雖然有好的制度在手,這世界就變好了麼?把好的制度放在罪人的手裡,這世界不會好到哪裡去!所以我們很清楚,不是制度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人只要墮落了,縱然巴比倫帝國表面是金子,但是裡面像獅子一樣殘暴。人間國度表面上像模像樣,但是實在說來,當人被罪擄去的時候,表現就像獅子、熊、豹等野獸一樣那麼殘暴,在歷史上這樣的例證,可以說比比皆是!

    最後有一個國度要起來,那是人子的國度。希伯來文形容辭不多,所以常常用兩個名詞來形容。譬如講一個人生來憂愁,就說 憂愁之子」 ,這個「子」 ,並不是兒子的意思,「子」乃是指那個人。兩個名詞一個是「憂愁」一個是「子」 ,放在一起就起了形容的作用。 「憂愁之子」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譬如巴拿巴是「安慰之子」,常常安慰別人的人。這樣,「人子」是什麼意思? 就是「是人的人」一個道地道地的人,人就是這個樣子!這個人就像人一樣。因著人墮落的緣故,人就淪落到次人的地位。將來有一個國度,這個國度不同,這個國度裡的人就像人。我們看主耶穌,祂怎樣道成了肉身,在地上彰顯神的生命。當我們信了主以後,這個生命就在你裡面,也在我裡面。這時候才有一個國度完全是彰顯人權的,男權也好,女權也好,兒童的權利也好,或各樣的權利,只有當罪的問題被解決以後,才有可能是人子的國度。

   

第三章對應第八章

    很明顯的第二章跟第七章是對應的,當然裡面有一些變化,而且第七章比第二章更進步,因為中間隔了半世紀,剛好五十年。你知道但以理年輕的時候也看得不多,但是他與神同行,天天讀神的話,天天窗戶向著耶路撒冷,一天三次向神禱告,他這樣活在神面前五十年,與神同行。同樣一個世界的舞臺,同樣政治的版塊,但是解釋不同,但以理可以看得更深。

    一點都沒有錯,第二章和第七章可以彼此解釋,就像第一章和第六章可以彼此解釋一樣。尼布甲尼撒王的金像,和綿羊和山羊那一段也是相對的。就是兩大段的第三小段之間的呼應。第四章和第九章的對應也是十分明顯的。第四章講到尼布甲尼撒王一度神經錯亂,後來康復了,這是恢復的故事。讀到第九章,從重建聖城開始算起,有七十個七,可見是和聖城的重建有關係,耶路撒冷連街帶壕都要重建,一面對尼布甲尼撒王來講,是恢復,另一面對以色列人來講,是重建。意思是:神的同在要重建,神的見證要重振。剛剛好這兩個也是相對的,一個是世界,一個是神的選民。

   

第五章對應最後三章

    第五章是論到巴比倫的最後一夜和第四帝國故事的最後一頁恰好是相對的!講到第四只獸也好,第四個國也好,最後一定講到敵基督。第四個帝國的末後皇帝是敵基督,對上巴比倫末後皇帝伯沙撒。你看第五章講到最後一夜,最後三章也說到最後的一頁。巴比倫的傾倒對上敵基督的敗亡,這正是啟示錄所預告的結局!

   

尼布甲尼撒的夢

    現在我們來到但以理書第二章中預言的部份,也是全書根基部分。首先我們來看第二章31節:「王啊,你夢見一個大像,這像甚高,極其光耀,站在你面前,形狀甚是可怕。」這個「可怕」英文是awesome,意思就是叫人肅然起敬。聖靈就借著尼布甲尼撒的夢給我們看見,整個世界將來怎麼演變,這不是零星小國的故事,而是威及四方的四大帝國的走勢。尼布甲尼撒不只是一個區域的特首,也是名震天下的巴比倫皇帝,所以聖經形容他為諸王之王。

    我們知道這個像的頭是精金的,胸膛和膀臂是銀的,肚腹和腰是銅的,然後腿是鐵的,但是到了腳就是牛鐵牛泥(參看50頁和封底的示意圖)。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世界的品質愈來愈衰退,有每況愈下的態勢。到了3435節:「你觀看,見有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打在這像牛鐵牛泥的腳上,把腳砸碎;於是金、銀、銅、鐵、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場上的糠秕,被風吹散,無處可尋。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但以理把這個夢說了出來,使作夢人震撼不已。

    29節:「王啊,你在床上想到後來的事,那顯明奧秘事的主把將來必有的事指示你。」可見他做那個夢,是因為他想知道將來如何。當一個人越成功,就越會想將來如何?他要知道前途是否好景常在,天色常藍?結果神就借著一個夢來指示他。也許是夢中的若干情節不盡滿意,就乾脆將夢忘了。這可以從第三、四兩章看到一些端倪。

   

但以理解夢

    36節:「這就是那夢。我們在王面前要講解那夢。」看但以理怎麼解釋,就可以找到解釋預言的定律。37節:「王啊,你是諸王之王。天上的神已將國度、權柄、能力、尊榮都賜給你。」注意這裡講他是諸王之王,是許多王的王。這是政治版圖,但是我們知道這裡背後有神的旨意,因為天上的神已將國度、權柄,能力,尊榮都賜給他。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把它讀完:「凡世人所住之地的走獸,並天空的飛鳥,他都交付你手,使你掌管這一切。你就是那金頭」(但二:38)記得讀創世記的時候,神是怎麼對亞當說的? 「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一:28)後來到了挪亞,神又是怎麼對挪亞說的?「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凡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連地上一切的昆蟲,並海裡一切的魚都交付你們的手。」(創九:12)正如詩篇第八篇所說的:人算什麼,神竟眷顧他!而且讓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要管理空中的鳥、地上的走獸、還有海裡的魚。這就告訴我們,亞當在神的命定中要作海陸空大元帥,神的目的就是要讓亞當作全地的元首。所以我們讀但以理書要和創世記第一章和第九章,還有詩篇第八篇聯合起來看,因為這和神當初創造的旨意有關。當然我們知道,因為亞當犯罪的緣故,很多事情根本沒有成功。神對尼布甲尼撒所說的話,就好像當初對亞當說過的。到了尼布甲尼撒,亞當的夢部分實現了,在亞當裡的豐富在巴比倫帝國就完全彰顯了出來。亞當的世界發達了起來,演變成了巴比倫帝國。金頭就表示這是世界最榮耀的一環!  所以聖經以巴比倫來代表世界,是再恰當不過了。

    「使你掌管這一切。」 這是神交在你的手中,你是祂的僕人,使你來掌管這—切。「你就是那金頭」 ,這「金頭」的部份是誰來代表的?就是尼布甲尼撒,他是諸王之王。但是「在你以後必另興一國,不及於你;」(但二:39)你是金頭,下面是銀的,是另外一個國,他的國不及於你。那你是什麼?你不只是你,你也代表巴比倫帝國。所以金頭是巴比倫帝國,但也是尼布甲尼撒。金銀銅鐵,銀是在金以後,所以在尼布甲尼撒以後必另興一國,但是趕不上他。銀胸的部份代表另一個帝國,所以每一部份都代表一國。「又有第三國,就是銅的,必掌管天下。」(但二:39)第三個部份是銅的,也是一個國。然後「第四國,必堅壯如鐵,鐵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壓碎一切,那國也必打碎壓制列國。」(但二:40)這裡有鐵腕手段,來突顯第四國的特點。所以這個巨人像從頭到腳是一個接一個的帝國,按著時間的順序,越往下越靠近世界的末日 ,它代表了人類的歷史的流程。不過,這四大帝國有其—定的範圍,只是局限於地中海兩岸,讀到第七章就會明白這一點。

    接著41節: 「你既見像的腳和腳指頭」 ,這很有意思,但以理說出王夢的時候,只講到腳沒有講到趾頭,乃是等到解夢的時候,才講到腳趾頭。正常的情形底下,人的腳趾頭是十根。這腳趾頭「一半是窯匠的泥,一半是鐵,那國將來也必分開。你既見鐵與泥攙雜,那國也必有鐵的力量。那腳指頭,既是牛鐵牛泥,那國也必半強半弱。」(但二:4142)如果全是鐵的就非常堅硬,但是現在不同了,加上了一點別的,有一半的泥。鐵代表強壯,泥代表脆弱,所以很明顯的整個國勢就半強半弱。「你既見鐵與泥攙雜,那國民也必與各種人攙雜,卻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鐵與泥不能相合一樣。」(但二:43)不管怎麼樣,泥和鐵還是連在一起,越往下走就越靠近末日。為什麼我們講是「末日」?因為最後那塊大石頭要跌在腳趾上,金銀銅鐵泥就碎了,沒有了,就是世界末日了。所以,這是一個輝煌得叫人肅然起敬的大像,它代表了人類輝煌的成就,這個人就是世界人,也就是亞當人,亞當的豐富都集中在這個大像裡面。從頭看到腳,好像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十個腳趾頭,就是主來的日子近了。

    我們知道巴比倫已經走進歷史,接下來波斯也走進歷史了。不要忘記,但以理書全是預言,那時才是尼布甲尼撒王第二年,剛剛開國沒有多久。巴比倫是金頭,有前途,但是好景不常啊!不到一百年,就到了銀的部份,最多兩百二十年就到了銅的部份,再過大約三百年就到了鐵的部份,然後若干年後就到了牛鐵半泥的部份,最後就到了腳指頭的部份。第44節:「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 ,這「列王」是什麼意思?就是指著十個腳趾說的,相當於但以理書第七章所說的十角,因為是十個王,所以這裡說「列王」。

   

非人手鑿出的石頭

    然後「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二:44)這個國,是天上的神所另立的國,所以一面是天國,一面是神的國。馬太說「天國」 ,馬可、路加說「神的國」 。為什麼是神的國呢?足神立的。為什麼是天國呢?因為是天上的神另外立的。天上和人間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屬天,一個是屬地。猶太人都知道將來神要另立一個國,這個國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國?猶太拉比只是猜想這是彌賽亞國,但是基督徒能夠明白得更透徹,因為有新約聖經的解釋。

    我們現在來看到底這塊石頭是什麼?45節:「你既看見非人手鑿出來的一塊右頭從山而出」 ,「一塊石頭從山而出」 ,所以本來它是一個大山,出來以後「打碎金、銀、銅、鐵、泥」,然後又變成一座大山 。「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後來必有的事給王指明。這夢准是這樣,這講解也是確實的。」(但二:45)如果唯讀但以理書,我們就讀不懂。這需要整本聖經來解釋,到底這石頭代表什麼?

    我們看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42節:「耶穌說: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 新約聖經一再的告訴我們,這節聖經是應驗在我們主耶穌身上。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出於詩篇11822節。猶太人過逾越節的時候一定要唱詩篇,他們是從詩篇113,一直唱到詩篇118。所以主耶穌和門徒擘了餅,唱了詩,就往橄欖山去,快到客西馬尼園的時候,大概唱到詩篇118篇,那裡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去過耶路撒冷的人就知道,從馬可樓下來往橄欖山去,一定要經過汲淪溪,經過汲淪溪穀就慢慢地往上走,還沒有到橄欖山頂,客西馬尼園就在半山腰那裡。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裡,有三次流淚的禱告,他就像被壓出來的油一樣,因為再不久他要被釘十字架。

    當主耶穌走汲淪溪山谷的時候,必走有很深的感觸。猶太人有一個傳說:當所羅門建造聖殿的時候,有許多的匠人,就是聖殿建築師,他們用一塊塊的巨石把它疊起來就成功了聖殿。在這過程中,他們發現有一塊石頭似乎是多餘的,沒有什麼用處,擺在甚麼地方都不對。汲淪溪穀就在聖殿山的東邊,是和橄欖山兩山之間的山谷。他們終於將那一塊石頭從聖殿山上往下推,石頭就滾到汲淪溪穀的深處。主耶穌走在汲淪溪穀中,恰好是一個月夜的晚上 ,祂一定會感覺到,祂正是那一塊匠人所棄的石頭,那些匠人就是文士和法利賽人,主知道他們要棄絕祂。早期那塊棄石怎樣躺在汲淪溪穀裡,而現在主耶穌正好從那一帶經過,詩篇118篇的歌聲又懸繞在耳中,祂心中的感觸一定是非常深的。

   

殿中的頭塊房角石

    這傳說中棄石的故事還沒有完,等到聖殿快蓋好了,建築師們發現怎麼樣就是少了一塊石頭,他們想起來了,有一塊似乎是多餘的石頭,曾經被推到山谷裡去。他們動員了許多人力,把那塊石頭又推到聖殿山,結果發現一點都不差,石頭一放進去,整個聖殿就完成了。這是那侗背景,「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我們都知道主耶穌不僅到了客西馬尼園,後來被釘上了十字架,祂的的確確是匠人所棄的石頭,因為他們說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除掉祂,除掉祂。結果這塊石頭最後就被推到山谷裡,祂三天三夜在地裡,在死亡的幽谷裡。感謝神!誰把祂從死亡幽谷裡推到上面來?是神叫祂從死裡復活。在這磐石上復活的主建立了祂的教會。所以,教會的誕生就是因為我們的主被棄絕了,但是祂卻被神右手高舉,將祂從 「汲淪溪穀」一直往上推,一直升為至高,然後聖靈降下來。

    再讀下去,看我們的主怎麼講,祂說:「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 43節:「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太二十一:4344) 所以但以理書第二章那個石頭,當然是指著猶太匠人所棄絕的主耶穌,有一天要回來。當祂回來的時候,祂要掉在整個大人像腳的地方,且要把它砸得稀爛,用但以理書的話:金銀銅鐵都砸得粉碎。如此以經解經,我們才明白原來是主耶穌回來結束人類歷史的。

    對以色列人來講,但以理書第二章那位彌賽亞還沒有來,因為彌賽亞定要砸在腳上才算。根據他們的邏輯,兩千年前來的主耶穌不可能是彌賽亞,如果是那樣,那麼石頭會砸在鐵腿上面!所以猶太人就棄絕祂,誤以為祂不可能是彌賽亞。根據但以理書第七章,但以理要等到半個世紀以後,才看到國度真理的另外一面。猶太人只看見末日的彌賽亞,其實是同一位彌賽亞主耶穌,原來彌賽亞要來到地上兩次,猶太人所看見的只是彌賽亞的第二次乘!

   

金銀銅鐵四大帝國

    如果是第二個帝國接著第一個帝國,第三個帝國結束第二個帝國,那麼我們要問:第一個帝國是巴比倫(見附錄十二) ,第二個帝國是什麼呢?看第五章最後兩節: 「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或者說「得了迦勒底國」。我們看見江山的顏色從金的變成銀的了,朝代換成波斯、瑪代帝國,第五章後面一面講到瑪代的王,一面講到波斯的王,這很明顯是胸膛跟兩臂的部份。所以銀胸和臂是指著波斯和瑪代,這是第二個帝國。(見附錄十三)

    去年,我們有一次創世記的研習之旅,到了上耳其阿拉臘山附近,波斯瑪代的疆土。在阿拉臘山附近有一個很大的湖,好像黑門山附近的加利利湖一樣,比新加坡還要大。那附近有一座城,那裡有一種貓,它的眼睛有兩種不同的顏色,一個眼睛是藍的,另一個是綠的,普通人稱牠作波斯貓。那一帶就是波斯和瑪代的最早版圖,所以有人就開玩笑說:一個眼睛是波斯,另一個是瑪代。波斯貓的一藍一綠眼睛,正好提醒我們大人像的兩臂。

    第三個帝國呢?讀到第八章就清楚了。但以理在異象中看見一隻公綿羊具有雙角,是指著大人像的兩臂,一個角高一點,一個矮一點,一個指波斯,一個是瑪代。然後第4節:「我見那公綿羊往西、往北、往南抵觸。獸在牠面前都站立不住,」代表巴比倫帝國的這獸根本站立不住而淪亡。第56節:「我正思想的時候,見有一隻公山羊從西而來,遍行全地,腳不沾塵。這山羊兩眼當中有一非常的角。牠往我所看見站在河邊,有雙角的公綿羊那裡去,大發忿怒,向牠直闖。」那公綿羊靠近書珊城,波斯帝國的京城,結果公山羊就往這邊撲過來了,然後「牠將綿羊觸倒在地,用腳踐踏,沒有能救綿羊脫離牠手的。」(第7節)很明顯的,公山羊就結束了公綿羊所代表的波斯帝國。

    現在我們看公綿羊和公山羊是指著什麼說的?其解釋就在同一章20節:「你所看見雙角的公綿羊,就是瑪代和波斯王。」很清楚了,就是瑪代和波斯王。「那公山羊就是希臘王;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頭一王。」(但八:21)所以我們知道了,公山羊是希臘王,那頭一個王就是亞歷山大。(見附錄十四)

    第一個國是巴比倫帝國,第二個帝國是波斯,第三是希臘。那第四個國呢?我們讀第九章25節:「你當知道,當明白,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所以一共有六十九個七年,七代表七年。「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必被剪除」 ,「受膏者」是指著彌賽亞,意思是自從出令重建聖城以後,經過四百八十三年,主耶穌於羅馬帝國提比留皇帝任內被釘在十字架上。接著,「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但九:26),西元70年,有一國之民就是提多太子,他把耶路撒冷城毀滅了,這應該是第四國的時候。提多既然是羅馬帝國的太子,第四個帝國自然就是羅馬帝國了。但以理書雖然沒有明說第四個帝國是羅馬,但是根據推斷,第四個帝國應該是指著羅馬帝國。(見附錄十五)從但以理書對於世界大事的安排,更能證明這樣推斷是正確的。但以理在第二章泛論四大帝國之後,第三章到第五章接著集中在金頭,也就是巴比倫的種種。第七章再一次泛論四大帝國之後,于第八章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帝國所將要發生的大事。按著次序第九章的大事應該接在第八章波斯和希臘之後。果然第九章預測了兩件大事:基督釘十字架和提多太子摧毀耶路撒冷城。從西元前445年建聖城算起四百八十三年,已經是羅馬帝國的時期了,因為羅馬帝國是從西元前27年開始算起。第九章交代完了「七十個七」中的「六十九個七」 ,接著在第十至十二章三章內,但以理交代了最後一個「七」期內的大事。綜合起來,巨像之四大金屬部分和海中上來的四獸所代表的是四大帝國:分別是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羅馬帝國又分作歷史的羅馬帝國和末日的羅馬帝圃兩部分,分別與「七十個七」中的「六十九個七」和最後一個「七」有關。

   

歷史中奇妙的應驗

    現在我們來看,到底這些預言在歷史上有沒有應驗?我們讀西洋史就可以知道,是波斯帝國結束了巴比倫帝國;然後是希臘大帝國征服了波斯大帝國;然後是羅馬帝國後來結束了希臘大帝國。所以,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恰好是在提比留皇帝任內,加利利湖邊的提比哩亞城就是為著紀念提比留皇帝而建的。主耶穌出生的時候,羅馬皇帝是亞古士督;主耶穌死的時候,羅厲皇帝是提比留大帝。第四個帝國就是那個鐵的部份,是屬於羅馬帝國。當但以理寫這一段聖經時,巴比倫已經走入歷史了,但是波斯帝國仍是以巴比倫作為首都,巴比倫國走入歷史,這個城沒有走入歷史。等到希臘把波斯征服了以後,希臘也是以巴比倫作首都,所以巴比倫的故事還是繼續下去,巴比倫的影響是很長遠的,不是一結束,一亡國就沒有了,後面還有故事。

    對一個國家來說,巴比倫是亡國了,正式亡國在西元前五百三十九年,古列將軍就是波斯的王,他打敗了巴比倫,把巴比倫攻陷,然後整個的朝代就換了,江山的顏色從金的變成銀的。後來,亞歷山大征服了波斯大帝國,亞歷山大兩年之內就把推羅西頓拿下來,推羅西頓是尼布甲尼撒花了13年沒有攻下來的。亞歷山大很厲害,他築了長堤,那時推羅有兩部份,一部份是陸地,一部份是離島,等到亞歷山大拿下來之後,他們把所有的珍寶都運到海島上去。才二十幾歲的亞歷山大站在推羅附近指揮大軍。離島推羅和陸地推羅,中間隔了海洋。亞歷山大陸軍很好,但是他沒有海軍,不過他把居比路拿下來了,也把腓尼基的一部份拿下來了,所以還有一些海軍。後來亞歷山大想了一個辦法,把香柏木砍下來築了一個長堤,從大陸一直到海島,然後用泥土把它通通填起來,最後終於把離島推羅拿下來了。這是不得了的,亞歷山大作了一件事,是尼布甲尼撒作不到的。後來亞歷山大才有自己的海軍。

    之後,他就率軍南下,那裡離耶路撒冷不遠,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投降,他就親自帶兵攻打,拿下耶路撒冷。還沒進城以前,猶太人的大祭司拿著但以理書給亞歷山大看,對他說:你的故事已經在這預書裡面。這把他嚇壞了,就班師離去。亞歷山大後來大概花了不到十年的工夫,把那時整個的世界征服了。他實在很厲害,他總共只有三萬兩千個軍兵,那實在是精兵呀!到處打勝仗,他實在像公山羊一樣,速度非常非常的快,聖經說他 「通行全地,腳不沾塵。」聖經的描述是很生動的,他把波斯大帝國打敗了。如此,四個大帝國果然一個接一個的應驗了。但是還沒有完,到了羅馬帝國只到了腿,後面呢?今天我們看到的是腳趾頭的部份,你回過頭去看前面的,這個預言就太重要了。

 

 

六十九乘七(陳希曾)

 

【第十一章】六十九乘七—一無所有的那一年

        神的定旨:七十乘七

        —期的長短

        釘十字架的那一年

        七十乘七的計算

        安徒生的計算

        精確的預言

        歷史的軌跡以及中心

        以色列人的苦難

        神手中的棋子

        基督的救恩傳遍天下

────────────────────────────

第十一章

六十九乘七

一無所有的那一年

 

『過了六十二個七,那受膏者(那或作有)必被剪除,一無所有。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至終必如洪水沖沒。必有爭戰,一直到底,荒涼的事已經定了。』

                                                    但以理書九章第26

 ────────────────────────────

 

神的定旨:七十乘七

一期的長短

釘十字架的那一年

七十乘七的計算

安徒生的計算

精確的預言

歷史的軌跡以及中心

以色列人的苦難

神手中的棋子

基督的救恩傳遍天下

 

 神的定旨:七十乘七

    我們已經看過但以理得著啟示,在沒有禱告以前,他看到七十年,等他禱告以後,不僅他的禱告蒙神垂聽,而且加百列特別奉命來告訴他說,他是大蒙眷愛的,又告訴他說,他有智慧聰明。這個智慧聰明,是叫他明白以色列人是有前途的,耶路撒冷是有明天的,因為神已經定了七十個七。那這個七十乘七到底是什麼?我們知道七是七年,現在我們要問這是七個太陽年呢?還是別的?

    七十個七到底有多長的時間?我們要先看最後一個「七」有多長。這七十個七,分成了六十九個「七」和最後的一個「七」 ,分割點就在受膏者被剪除的這一大事上。是基督的十字架把它分成一大部分和一小部分。這一小部分就是最後一個七:「一七之內,他必與許多人堅定盟約;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與供獻止息。」從上下文我們知道,「他」很明顯的是指著敵基督來說的,而敵基督在這期間要行毀壞可憎的事。現在要知道這一七之半究竟有多長?

    但以理書第七章25節給我們看見,敵基督作亂的時候,「他必向至高者說誇大的話,必折磨至高者的聖民。」要多久呢?一載二載半載,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年二年半年,但是在希伯來原文只說是—期二期半期。可見聖經沒有對於這裡的「期」下定義,究竟一期有多長沒有人知道。但以理書十二章7節也告訴我們一期二期半期,就是三期半。一七之牛,七是指著七期,所以一七之半就是三期半。現在我們只要知道一期有多長,我們就知道一個七有多長。那一期有多長呢?根據但以理書最後一章說:「但以理啊,你要隱藏這話,封閉這書,直到末時。」所以說但以理書根本是一本讀不懂的書,現在你要把它封起來,沒有人能夠解釋它。果然不錯,一期二期半期到底是什麼?有多長呢?我們需要有鑰匙來打開它,才能懂。這書封閉要「直到末時」 ,甚麼時候到了末時了,這本書就開了。

   

一期的長短

    現在請我們來看啟示錄最後一章第10節:「他又對我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但以理書是舊約,啟示錄是新約,聖經中預言的焦點集中在兩本書。但以理的時候,預言是封住的,要等到末時。那什麼時候開了呢?到了最後寫完啟示錄,有人吩咐約翰說:「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 。到了啟示錄,所有預言都完成了,現在神的話可以彼此解釋,就不再是封閉的書了。

    那到底一期有多長呢?啟示錄第十二章14節:「於是有大鷹的兩個翅膀賜給婦人,叫他能飛到曠野,到自己的地方,躲避那蛇;他在那裡被養活一載二載半載。」讀上下文,很明顯的這是指著大災難說的,也就是但以理書講到的,敵基督掌權的時候。多長呢?這裡又告訴我們:一載二載半載。中文又翻成一年二年半年,但是希臘原文依舊是一期二期半期。這裡的「期」又是未定之數。可是比較上下文,我們看上面第6節:「婦人就逃到曠野,在那裡有神給他預備的地方,使他被養活一千二百六十天。」(啟十二:6)這裡同樣一段經文,一面講一期二期半期,一面講一千二百六十天,這不就解開了嗎? 12603.5等於360。現在我們懂了,一期是靠近一年,一個太陽年是365天,360天是指聖經中的預言年,一期既是360天,三期半就是1260天,七期呢?就是2520天。如果沒有啟示錄的話,但以理書就無解。神的話是這麼說的,我們有把握說:七十乘七就是七十七年,那個「年」是聖經的年,或者說是預言的年。

   

釘十字架的那一年

    一旦確定一期是等於360天,我們就可根據第九章的預言,來斷定主耶穌應該在那一年釘十字架,然後再與史實比對,就知道這預言應驗得太奇妙,真是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你當知道,當明白,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但九:25節)這裡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加起來是六十九個七,也就是483聖經年。它的起點是出令重建聖城,其終點則是受膏君出現的時候。受膏君出現的時候,應該是從誕生到離世的那一段日子,但是下面二十六節卻將之鎖定在彌賽亞離世被剪除的那一年,也就是主耶穌釘十字架的那一年。生與死是人一生的大事,但是聖靈論到受膏君,人類的救主,祂所注意的不是祂的生而是祂的死!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能知道出令重建聖城是那一年,再加上483聖經年,就可以算出主耶穌釘十字架的那一年。這實在是驚人無比的預言,神在事前要昭告全天下,人類的救主什麼時候要出現在人類的歷史中!在救主的生與死上,祂還特別鎖定了祂死的那一年!

    每一個人都是先有其一生,然後才有其傳記,是先有其生活片段,然後才有其錄影留念。神為了證明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被差遣到地上來作人類的救主,在舊約中基督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把祂的傳記寫好,和祂的錄影拍好:一共是三百三十三個關乎他的預言,涵蓋了從降生、受死、復活到升天得榮的點點滴滴!如果這傳記和錄影都是在擁護祂的朋友手中,就不算稀奇,然而含有這些預言的舊約全書,是在那一些人喊說,除掉祂,釘祂十字架的猶太人手中。在三百三十三個預言中也許最富有震撼性的就是「七十乘七」的預言,其預言應驗之精准性,真是讓人歎為觀止!

   

七十乘七的計算

    在計算「七十乘七」之前,我們需要知道這段期間的起點。但以理書第九章25節:「你當知道,當明白,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什麼時候發出這個命令呢?答案在尼希米記第二章1節:「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 。」接著一直讀到第八節,就知道尼希米回去,就是要重建耶路撒冷城牆,從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確定那一年就是西元前445年。那主耶穌什麼時候被釘十字架呢?一般學者公認是西元三十年。也有人認為應該是三十二年,如聖經學者安徒生(Robert Anderson),就根據路加福音第三章1節:「該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 ,那時候主耶穌大概是三十歲。從史料中該撒提庇留登基年份,推斷所得到的答案是西元三十二年。既然西元三十年或三十二年都可能是主耶穌釘十字架的那一年,我們就分別根據這兩個年份從事計算,結果答案是一樣的。

   如果是在西元三十年釘字架(大部分的學者都是這麼認為),那麼從西元前445年到西元三十年一共經過了445年加上30年,再減去一年,結果是474年。這引算過程中減去一年主要是西元前和西元的年數加在—起的時候多算了一年。一個太陽年平常是365天,每四年就是閏年加一天。現在我們要問:到底地球繞太陽一圈有多少時間?我們查百科全書或請教科學家,一年等於3655個小時4846秒,也就是等於365.2422天。現在我們準確的算出來, 474個太陽年共有474365.2422( 474x365.2422),然後換算成聖經年,應該除360,結果是474x365.2422÷360480.90223 ,這個等於69x6.9696,而6.9696這個數目可以四捨五入而等於7。最後的答案是69乘七期或69乘七聖經年。目前的答案是根據主耶穌在西元30年釘十字架來計算的。

    如果採用有人所主張西元32年的說法,從出令重新建造聖城到主釘十字架則有476個太陽年,換算成聖經年,則是476x365.2422÷360482.93135,等於69x6.9993,四捨五入之後又是69x7期。無論是西元三十年或西元三十二年主釘十字架,不影響我們計算的結果,都是六十九乘七,這個結果,真是精確的驚人!

   

安徒生的計算

    聖經學者安徒生作同樣計算的時候,他的要求更高,他要精確地算出出令重建聖城到主釘十字架,共有多少天。他的答案恰好是69x7x360=173880天。

    聖經只說出令重建聖城是亞達薛西五十二年,尼散月,也就是西元前445年三月。安徒生就假定出令重建之日是445年三月十四日。主釘十字架的那一年,安徒生根據路加三章一節,推斷應為西元32年,這與一般學者所認定的西元30年有兩年的落差。安徒生又假定彌賽亞被剪除之日,應是逾越節前四日,應是西元32年四月六日。因為主是逾越節的羔羊,匹天以前他騎著驢進耶路撒冷,正是公開表明祂是受膏君的日子。這就符合了「從出令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的時候必有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但九:25)的話。

   從出令重建聖城到有受膏君—共經過476個太陽年,太陽年普通一年是365天,所以乘上 365天,得了一個答案是17 3,740天,但是三月十四日至四月六日中間有24天,還要考慮閏年,在這期間一共有116個閏年,現在應該全部加起來,等於173740+2 4+116,最後的答案是173880天,再換算成聖經年,恰好是69x7期。這樣算剛好是七十乘七。

    安徒生這個十分精准的計算,按理應該封住了敵對聖經之人的悠悠之口,然而事情沒有那麼順利。因為這個計算根據三個基本假定:第一,出令重建聖城之日定為西元前445年三月十四日純屬臆測。第二,主耶穌釘十字架那一年是西元32年,和一般學者認定的西元30年有異,是可討論的話題。第三,進京之日視為「有」受膏君之日,或彌賽亞公開顯明之日,這一點可以說得通,然而究竟與彌賽亞被剪除之日還相差四天。雖然這個計算有不完滿之處,但是沒有人敢說這一個計算是錯的,因為沒有人可以說,計算中的若干假定一定是錯的。

    事實上,我們若仔細的考究這個問題,聖經只問從出令重建聖城到釘十字架,有多少期或多少聖經年,沒有問其間經過多少天。不問天數,我們就不需要假定開始和結束的那一天,這樣可能的漏洞就減少許多。同時我們也不必斤斤計較被剪除的那一天是進京之日或釘十字架之日。尼希米書二章只說出令重建之年和月,我們也就不必作任何的假定。

    既然預言只問多少年,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回答多少天呢?所以只要知道是那一年出命,然後主耶穌釘十字架是那一年,算一算這期間一共經過多少太陽年,最後再化成多少聖經年,答案就出來了。由於學者們大都主張主是在西元30年釘十字架,與有的說法西元32年只相差兩年。計算最後的結果四捨五入以後,兩者最後的答案都是69x7

   

精確的預言

    但以理書的預言就是這麼準確,讀但以理十一章,和歷史相巨對照,兩者幾乎重疊。難怪有人說這是事後諸葛,事情成了以後才寫的。我們讀但以理書整個的預言,尤其是第九章,將來的事情,後來都奇妙的應驗了,你不得不說這真是神的話。就是因為太奇妙了,新神學派的人就說這個不可置信。但以理當初不僅曾在獅子坑裡,如今但以理這本書也落在新神學派的獅子坑裡,他們否認預言。

    就是因為第十一章預言精確得驚人,所以有人推斷可能在西元168年寫的,如此可以證明第十一章是事後諸葛,同時又可以解釋,為什麼第三章講到當尼布甲尼撒立像的時候,「你只要聽見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樣樂器的聲音」中出現了「角、笛、琴、瑟、笙」一些希臘字:根據他們的推論,這就證明但以理書一定是晚期寫的。後來考古學家告訴我們,就在但以理的時候,希臘人已經到處旅行,所以如果有幾個希臘字,那沒有什麼稀奇嘛!如果是公無168年寫的話,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西元前兩百多年就已經有了希伯來舊約聖經的希臘譯本,稱為七十譯本,那個時候已經有但以理書了,比所講的168年要早!所以但以理書不可能是西元168年寫的,一定是比較早寫的。

    還有以西結書是西元前五百多年寫的,其書中四章20節已經提到但以理和約伯,很明顯的但以理書不會寫得那麼晚。還有馬可比家族起義對抗安提阿四世的逼迫,那時他們已經使用但以理書了。最重要也最可靠的莫過於我們主的評語:「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行毀壞可憎的站在聖地。」(太二十四:15)祂不只引用但以理書,而且提醒說:讀這經的人須要會意。所以我們的主承認但以理書,並且祂引用了但以理書的話:退一萬步來說,假定但以理書真的是西元168年間寫的,對於這些新派的學者最致命的打擊,莫過於第九章七十乘七的預言。主耶穌釘十字架肯定是晚於西元168年,怎麼樣也不可能說是事後諸葛,其預言應驗的精准,實在奇妙得非言語可以形容,神的話果然安定在天!

    重溫第九章中的「七十個七」,其重點是在六十九個七,受膏者被剪除,一無所有,直指基督和祂的十字架。這是整本但以理書預言部份裡,最中心、最重要的部份。聖經把六十九個七分成七個七和六十二個七,其中七個七已經解釋了,就是加百列說的:「正在艱難的時候,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重新建造。」這個應驗在出命建造聖城以後,接著是六十二個七,「受膏者必被剪除,一無所有。」

    接下來的經節:「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和聖所」(但九:26)這裡的「一王的民」是指提多太子,在主後七十年來毀滅了耶路撒冷城,所以第四個帝國必定是指羅馬帝國說的。主後七十年,的確有人來毀滅聖城和聖所,在歷史上已經應驗了。但是它只是局部的應驗,是近期的應驗,因為接著說「至終必如洪水沖沒。必有爭戰,一直到底,荒涼的事已經定了。」(但九:26)這「一直到底」 ,特別指著最後一個七的應驗,應該是要等到主第二次來。所以,六十九個七和最後一個七,中間有一段漫長的空白期,為什麼呢?因為七十乘七的預言主要是針對「你本國之民,和你聖城」 ,也就是以色列人及耶路撒冷。受膏君被剪除,正因為以色列人棄絕祂,要釘祂十字架。結果神將他們暫時放置一邊,就應驗了何西阿書第一章9節的話:「耶和華說,給他起名叫羅阿米,(就是非我民的意思)因為你們不作我的子民,我也不作你們的神。」

    同時,在這恩典的時期,教會取代了以色列,因為教會不在本國之民聖城的那條線上,所以六十九個七和最後的一個七有一段空白。講到近期的應驗,「一王的民」是應驗在提多太子身上;講到遠期的應驗,是應驗在主耶穌第二次再來前夕的敵基督,那行毀壞可憎的怎樣要來,而且使祭祀與供獻止息。

    要明白最後一個七,需要細讀啟示錄。整本的啟示錄就給我們看到最後的一個七,七個碗、七個印、七個號、七個教會、七個燈檯…什麼都是七,這是聖靈要我們注意的最後一個七。所以,但以理書大體上主要是指主耶穌第一次來,啟示錄是講到祂第二次來。這樣,這兩卷書的焦點,就帶給了我們聖經整個預言的全貌。

    在七十個七的預言中,整個的中心乃是十字架。我們的主耶穌,不但是阿拉法,也是俄梅戛,是神整個計畫的中心,但以理為什麼要往前看呢?因為十字架對但以理來講,乃是前瞻的。雖然但以理幾年以後就歇息了,可是神沒有歇息。最後主耶穌降生在伯利恒,然後祂為世人的罪被釘在十字架上,那個才是整個神旨意的中心。

    無論講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我們從外面看,好像看見的是政治的版圖,但是,聖經上的預言都要應驗。巴比倫、波斯、希臘都應驗了,最後有一隻獸從海中上來,敵基督的國就要出現。

 

    歷史的軌跡以及中心

    但以理前八章,聖靈用大量的篇幅,論到世上帝國的興起和衰亡,有的是預言,有的已經是歷史。 難道帝國政治版圖的變遷,在神的心中有那麼重要麼?事實上,聖靈所要突顯的不是這些列強,而是在其鐵蹄之下,輪番慘遭蹂躪的以色列,像一隻軟弱無助的羊羔,從獅子的口中轉到熊的齒縫中,又輾轉到了豹和不知名獸的口中。這一系列的預言是在預告以色列國的血淚史。這樣以色列人會有明天嗎?根據第二章,答案是肯定的。以色列人在等候那一塊巨石砸下來,也就是等侯他們的救主彌賽亞大君的來臨。到了第七章,人才發現,不只被統禦的人需要拯救者,連統禦者自己也需要救主,因為他們被罪惡所統禦而不能自拔,其國度的表現乃是最卑下又醜陋的獸性。因此無論是征服者和被征服者都作了罪的奴隸,無論是外邦人或以色列人,大家都需要救主。加百列不只要報導道成肉身的佳音,在但以理第九章,加百列也報導受膏君為我們在十字架上被剪除的大好信息。原來四大帝國所構成歷史的中心,乃是基督的十字架。世界列強的興衰原來是為十字架鋪路,其運動的軌跡是圍繞著十字架而旋轉的!

    這一幅圖畫到了四福音的時候,就十分清楚的浮現了出來。尤其是路加福音第二章。在聖經中聖靈點完了前三獸的名字:尼布甲尼撒、古列、亞歷山大之後,在第五個王出現之前,聖靈點了羅馬帝國皇帝亞古士督的名字。他為羅馬帶來兩百年的和平時期,有了和平,就有尊榮,大興土木的結果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當那四個代表性的帝王都出現了以後,人子的國度就來了。我們的主誕生,從死裡復活、升到天上,祂就得著了國度,原來這四個帝王是替我們主耶穌打先鋒的。在歷史上,神已經布好局了,神已經擺好棋了。表面上你很難解釋為什麼以色列人受那麼多的苦。為什麼一會兒是獅子、一會兒是熊,然後又是豹…好像這個悲劇一直沒有完的。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以色列人經過這樣亡國的痛苦呢?讀了但以理書第七章以後我們就知道了。

    令天世界上的國,面子是金銀銅鐵,裡子呢?是人墮落以後最醜陋的一面,這是從一個俘虜的眼光裡所看見的世界。那麼這世界到底有沒有救呢?到底人有沒有盼望呢?不要忘記了,等到我們的主釘十字架、死而復活、升天得國以後,五旬節降臨,天國就開始了。

    天國開始以後,在這個真的國度裡面,所有人的理想制度才能夠實現,人權才能真正得到伸張和保障。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罪人,每一個人都需要十字架的救恩,每一個人都需要主寶血的潔淨。等到這個器皿潔淨以後,把這個制度再放在這些被潔淨的人的手裡,那個國就是人子的國。所以我們蒙恩得救以後,我們作父親的就應該是好父親,作兒女的是好兒女。信了主以後,我們應該更像人,是人中人,人上人。主耶穌不僅是神子,祂也是人子,祂已經把祂人子的榮耀賞給我們,所以一面我們能彰顯祂的榮美,另一面我們能彼此相愛。

   

以色列人的苦難

    歷史上以色列人不知道吃了多少的苦,苦難中唯—的盼望就是等候彌賽亞來。這些苦難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難道以色列人是莫名其妙的受苦麼?除了神管教的手之外,整個時局和世界大事的發生,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與那受膏者的出現有關。不只如此,萬事互相效力,一切都是配合基督要被剪除的那個佈局。果然基督和十字架終於完成神的旨意,當耶穌被舉起來的時候,就要吸引萬人來歸向祂。這件事情怎麼做到的呢?當我們回過頭去看,但以理書第九章,給我們看見所有預言的集中點,都在於基督和祂的十字架。

    毫無疑問的但以理第二章和第七章的預言,是為著第九章,第九章的「七十乘七」是關係到聖城和聖民的。論到神的選民,第一,神將聖言託付給了他們。他們的確很忠心,如果你看死海古卷,那些抄寫聖經的人,他們很認真的。例如:抄寫以賽亞書六十六章,如果他寫到第六十五章,忽然有一個不對的念頭,一個犯罪的意念,為著這個念頭他要從頭來起,再從第一個字抄起,他們的確是非常的執著。我們是怎麼知道的?經過了兩千年以後,死海古卷證明給我們看,現在我們的舊約聖經和兩千年是一模一樣的。真是稀奇!這就是為什麼神揀選以色列這個民族,祂知道這個民族對於祂的話非常執著,神就把祂的話託付給他們。

    從地圖上,以色列只是個彈丸之地。神把祂的話托在以色列人的手裡,如果他們守住了,自然這些話就局限在這彈丸之地上!以色列人雖然有啟示,但是在這有限地域之外的人,卻聽不見也看不見。以色列人一面執著,一面也就自然閉關自守,所以神在祂整個主宰的安排裡,就興起了像尼布甲尼撒這樣的王。尼布甲尼撒怎麼對付以色列人呢?他不是說現在我佔領你,派人去管理你,他是把以色列人像一棵樹一樣,連根拔起拋到遙遠的巴比倫。從那裡以色列人學會做生意,然後就到倫敦、羅馬…全世界各地去,因為只有通商做生意,才能夠跑得遠。這樣,以色列人就被分散了,當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時候,慢慢地就把神的話帶到各地去了。

    講到主耶穌誕生的時候,不是講到幾個博士麼?這幾個東方的博士從哪裡來的?我們讀馬太福音第二章,聖經形容主耶穌已經是小孩,而不是路加福音所說的嬰孩耶穌,所以希律要殺兩歲以內的小孩。

    那幾個博士說,他們在東方看見祂的星。可見他們是觀察星象的,問題是:他們看見一顆星,沒有解釋怎麼知道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這些博上會從東方來呢?就是因為以色列人被擄,所以民數記就散佈在伊拉克和伊朗一帶,跑到東方去了。雖然巴蘭是個假先知,他所說的預言還是神的話,所以巴蘭的預言很自然的就傳到那一帶。後來民數記很自然的就落到幾個博士手裡,所以當他們讀到巴蘭預言說,「有星要出於雅各。有杖要興於以色列。」(民二十四:17)那一定是猶太人出了一個王,這一定是人類的救主。所以等到仔細觀察那顆星以後,他們就明白過來,於是不遠千里而來。起頭弄錯了,跑到耶路撒冷,他們想:主耶穌一定降生在王宮裡!他們剛剛離開耶路撒冷,那顆星又再度出現了,一直把他們引到伯利恒。現在我們問一個問題:這幾個博士怎麼知道?當然是神的話在先,然後那個星引導他們。就像我們蒙恩得救以後,神的話在先,然後聖靈像那個星一樣引導我們,這樣我們才能明白神的旨意!

   

神手中的棋子

    但以理書第二章和第七章中的世界大事背後都是有解釋的,這四個王都是神手中的棋子,已經通通排好了,都佈局好了。不只是尼布甲尼撒王是如此,然後到了波斯也是一樣,雖然波斯王說:你們可以回去。但是只有五萬人回去,所以大部分的人還是分散在世界各地,然後才有以斯帖的故事。另一面,神剛好利用瑪代、波斯的民族性,在他們還沒有建國以前,本來是到處飄流的,所以他們很同情、很瞭解那些在外面落難,到處被追趕的以色列人。他們就動了同情的心,聖靈就順手推舟,感動古列將軍讓以色列人回到他們的家鄉。

    他們當然要回去,不回去不行。起頭他們可能只是想家。但是他們的前途是在巴比倫,以色列人在還沒有被擄以前,是全世界最好的農夫,但是被擄以後是全世界最好的商人,銀行業經營學是起源於巴比倫的。啟示錄十八章裡的巴比倫,在傾倒前是那個時候的金融中心,巴比倫是跟瑪門放在一起的。撒但知道要得著人的心,就讓人向錢看,一心要事奉瑪門。但是主耶穌說:事奉神,就不能事奉瑪門。兩個是對立的,神和撒但本來就是對立的。好了,到了巴比倫,年輕人的前途既然在巴比倫,他們為什麼要回去呢?第一代人像所羅巴伯等回去了,也許是因為他們想家。但是以斯拉、尼希米,根本就是在巴比倫長大的,看都沒有看見過耶路撒冷,他們憑什麼動機要回去呢?

    古列將軍下令回鄉,只有幾萬人回應,他們一定要把聖殿和聖城重建起來,不再使鄰近的伯利恒荒涼。為什麼?因為基督根據彌迦書的預言,一定要降生在這小城。這些人回來,表面上是回國,有的是想家,有的是愛國,有的是像以斯拉得著啟示。他們起頭都看得不遠,不過不知不覺他們竟是不約而同地為著彌賽亞來而回來。因為根據瑪拉基書,彌賽亞來了一定要進入祂的殿,所以聖殿一定要重建,他們回來的宗旨,將是迎接彌賽亞的到來。

    當初第一代的所羅巴伯等人回來了,沒有多久以後以斯拉等人回來了,這第二代比第一代還要好。在以斯拉的手裡,整本舊約被放在一起正典化了,他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文士,神使用他。以斯拉不是生在耶路撒冷,是生在巴比倫,在那樣的地方,神能用他嗎?神能夠用他。問題是撒但可以讓見證的第一代回來,牠不讓第二代回來,那就是以斯帖的故事。以斯帖的故事,是發生在以斯拉和第一代回歸之間。所以如果哈曼得逞的話,那麼包括以斯拉、尼希米等等屬於末底改一族的猶大人都要慘遭殲滅。撒但可以允許第一代回來,牠不容許有第二代。教會歷史的教訓也是如此。讀教會的復興史,第一代福杯滿溢,到了第二代只剩下半杯了,從啟示變成了遺傳,到了第三代就變成空空如也。然後另外又有一個復興再度席捲而來,起頭杯是滿的,然後半滿,最後是空的,大家在那裡爭說:到底我的杯好看,還是你的杯好看。撒但的詭計就在這裡,它可以讓你有見證的第一代,但不久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就沒有了。

    再者,如果那一次哈曼的陰謀大功告成的話,那麼主耶穌根本不可能降生在伯利恒。幸好亞哈隨魯王那天晚上睡不著覺,所以整個事情就改變了。亞哈隨魯富甲天下,擺一次國宴就是一百八十天;閱一次兵,就動員一百萬大軍從其司令台經過。但是他卻是神手中的一個棋子,神用他保存了末底改的同族人,以斯拉和尼希米等人就可以如願返鄉,迎接人類救土的到來。不只如此,後來掌握亞歷山大的那個棋子的,也是但以理的神。雖然武功強盛的羅馬帝國征服了文化精深的希臘帝國,但這一切都是為著伯和恒和各各他!最後祂要被剪除,被釘在十字架上。

   

基督的救恩傳遍天下

    現在我們明白,為什麼有獅子和熊等四獸從海中上來,為什麼有巴比倫和波斯等四大帝國興起。希臘文化永遠征服了羅馬而產生了所謂希羅文化,也就是西方的文化。羅馬沒有自己的神明,都是從希臘借來的,然後換個名字。希臘的女神亞底米,到了羅馬就變成戴安娜。

    希臘帝國的興起,由於亞歷山大醉心于自己的文化,相信它是世上最優秀的文化,最後必為全世界所接受,所以主張東西兩個世界的融合。既然講求文化的融合,就不會有狹窄的區域主義。歷史證明希臘文化不是只局限於希臘,借著希臘文還普及到全世界,在征服希臘的羅馬帝國境內,到處聽到的還是希臘語言。希臘文既然成為全世界通行的語言,那為基督作見證的四福音書自然用最流行的希臘文。不只是四福音,新約聖經全部是用希臘文寫的。不只舊約如民數記送到世界各地,現在新約也送到世界各地,人讀了四福音書,才明白到底神的救恩是何等奇妙!回想當初是誰打開希臘文化這一扇門的?當然是亞歷山大!如果再進一步追問,是誰掌握亞歷山大的那個棋子的?當然是但以理的神!

    羅馬帝國是亞古士督帶來了兩百年的和平時期,他大興土木,條條大路通羅馬。神又同時揀選了保羅,保羅是世界人,一面是希伯來人中的希伯來人,大數城裡的人,又是羅馬公民,他拿著羅馬的一張護照,可以走遍天下。這就是為什麼保羅走遍了小亞細亞和半個歐洲,相當於今天走過了整個赤道的一半,他無論到哪裡,福音就到那裡。所以你看見萬事互相效力,如果沒有亞古士都,沒有條條大路通羅馬,當時福音怎麼會傳遍當時的天下?

    主耶穌釘十字架時,祂的頭上有個牌子用希伯來、希臘和拉丁文三種文字,說主耶穌是猶太人的王,意味著是希伯來文所代表的宗教世界,同希臘文所代表的文化世界,再加上拉丁文所代表的政治與軍事世界聯合起來,把主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然而主耶穌說:當我被舉起來,要吸引萬人來歸向我。是猶太人說釘祂十字架。現在有一本馬太福音主要是為著猶太人而寫,為著希臘和拉丁文的世界,有一本馬可福音是為著羅馬人,路加福音是為著希臘人而寫。希臘人愛講理論,羅馬人講實際,羅馬人只問能否把羅馬建造起來,講求實用主義,你講半天沒有用,我把羅馬城建給你看,我把羅馬大道鋪給你看。神就借著馬可福音,把福音送到羅馬去。而約翰福音是為著全教會的。

    今天我們的主已經完成了救贖大業,要吸引萬人來歸祂。原來福音是借著希臘文聖經傳送到世界各地!直到令天,如果統計沒有錯的話,從第一個世紀到現在大約一共有九萬萬人蒙恩得救。其背後就是神動員第三和第四帝國的故事!

    綜合羅馬、希臘、巴比倫和波斯的故事,我們找到了一個中心,那個中心就是基督的十字架。為了傳揚十字架的福音,萬事互相效力,先是動員了巴比倫和波斯帝國,將含有333個彌賽亞預言的舊約,透過猶太人的被擄與經商,送到全世界各地。然後興起祂「所膏的古列」(賽四十五:1)容許少許以色列人移民還鄉,重建耶路撒冷與伯利恒,迎接人類救主的降生。在受膏君被猶太匠人和「鐵牙銅爪」(但七:19)聯手剪除後。其所完成的救贖大恩,要借著希臘的統一語言和羅馬的統一世界,傳遍到天下的每一個角落!

    四個在歷史上的帝王都已經興起了。我們的主升到天上,從父那裡得著一個國度,當五旬節時,祂把聖靈降下來,小只教會誕生了,而且天國正式開始了,並且是建立在敵人的領土上,一直到如今。讀但以理書第九章的時候,會發現「七十乘七」的預言不只綜合了前八章的預言,也扼要的涵蓋了基督的救恩。使我們認定基督和祂十字架是整個宇宙的中心,也是人類歷史的中心。這一章的「七十乘七」果然是全部聖經預言的背脊骨!

 

 

但以理書透視──附錄(陳希曾)

 

寫在後面

參考書目

附錄[一]但以理一生年表

附錄[二]四大帝國版圖

附錄[三]西元前六世紀巴比倫

附錄[四]巴比倫兩巨頭

附錄[五]巴比倫面面觀

附錄[六]紀念碑與方尖塔

附錄[七]羅馬方尖塔

附錄[八]方尖塔式摩天樓

附錄[九]世界最高樓與經濟最低潮

附錄[十]『獸從海中上來』

附錄[十一]末日的第四獸

附錄[十二]巴比倫帝國

附錄[十三]波斯帝國

附錄[十四]希臘帝國

附錄[十五]羅馬帝國

附錄[十六]杜拜風光

附錄[十七]『你必起來』

附錄[十八]但以理書的對稱結構

 

 

寫在後面

 

讀到但以理書第十二章將近尾聲時,大家都期待有人能為我們打一個美好的總結。我們很自然會在古今中外有關但以理書的權威論著中去找。在一番尋尋覓覓的工夫之後,也許大家會發現:這些論著中沒有一個結尾能趕得上一位困坐輪椅十二年的「平信徒」所劃下的美好句點!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張庭俊是這故事主人翁的名字。自從他不幸中風以後,幾乎每一個主日,一定坐著輪椅與眾聖徒一同擘餅紀念主,十二年如一日。在沒有中風之前,他本來就話語稀少,中風後,當然更少了,可是與人寒暄時,仍是笑容可掬,看得出他心中的喜樂與平安。

    十二年後有一件神蹟發牛了,他仍舊困在輪椅上,並沒有站起來,希奇的是,他居然打破沉默,於2009年六月七日在交通聚會中開口出聲,為主作了簡短的見證。從見證中,大家才知道陪伴著他走過這寂寞十二年的,竟然是但以理書,是但以理書第十二章末了的話,鼓舞他走完這一生的旅程。

    也許這十二年,他想知道為什麼這些事臨到他,他不明白就像但以理不明一樣。從但以理書第一章到十一章,但以理得著了啟示,明白了許多奧秘,但是到了第十二章,有的事他還是不明白,所以他說:「我聽見這話,卻不明白。」(但十二:8)但是他得到的安慰是:「但以理阿,你只管去。」(但十二:9)在末時以前還有許多隱藏封閉,使人不明白的事。我們的弟兄不明白他的遭遇,但是有主的話就夠了:「你只管去」 。

    這十二年,一心相信神蹟的他,一定不只一次的求神醫治他,叫他從輪椅中站起來。神好像沒有聽他的禱告,但主答應他:「你必起來」 。這話是神對但以理說的:「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但十二:13)同樣的話現在神對我們的弟兄再說一遍!但以理書第十二章對於我們的弟兄來講是活的 ,「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

    我們的弟兄作見證的時候,十分吃力,在短短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內,他努力地將一個字一個字從口中吐出去。人聽見他的聲音已經很希奇了,現在聽到是聲音背後的話,還不是他自己的話,而是這十二年神對他所說安慰和鼓舞的話。誰能經歷但以理書第十二章像我們的弟兄那樣深呢?這不是神蹟是什麼?是一個比從輪椅中站起來更大的神蹟!

    我們的弟兄作完了見證後不到一年,於2010527日,終於安息主懷。雖然睡了,今天仍舊借著他那小小的見證說話,我們就將見證的全文(見附錄十七)轉載在下面,作為這一本書的總結,以饗讀者。

 

你必起來

 

感謝主!今天我能夠跟大家聚會,在這裡為主做一點小見證。

    在聖經裡面有一處告訴我們,你可以得到很多主要你得著的,都是很好,但是有一件事情,主能夠在這裡幫助你,能夠把一切的事情告訴你,感謝主!

    現在我們看一點聖經,就是但以理書第十二章。那個時候主把一切很重要的事情都告訴但以理,他[仿佛]告訴他:「我是始,我也是終。」很多事情主很喜歡,但很多時候主沒有告訴他,因為一切都在主的手裡。這裡說必有一天就是一千二百九十天,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這個人就有福了。接著主告訴他:「你且去等侯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但十二:13)為什麼主這麼喜歡他,把一切事情都告訴他呢?但是到這裡主給他一個大難題,他不知道[他不明白] 。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好的消息,主說,你去,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感謝主!主有一個很好的消息給他,但是他不知道[他不明白],因為這個消息,主就從創世記到末後,都告訴這個弟兄,但是他不知道。主在那裡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們的弟兄不知道,這是什麼事情呢?就是從創世到現在到末後,全本的聖經都在裡面,主說,你去安歇吧!你後來必知道。所以,弟兄姐妹,我們所服事的這位主是永活的,是沒有人能夠領會的,但是有時候,他告訴說,你去安歇吧!這個你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主知道就好了!阿們!我的分享就到這裡。

 

 

得勝的但以理與三友(作者不詳)

 

引言:1.在你眼中,何謂「得勝的基督徒」?

2.22634-5暗示得勝的信徒有哪兩方面特點?

3.要在這世代中,做到以上兩方面的特點,難不難?為何?

 

* 在但以理書中題及四位聖徒:但以理、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他們的確能做到以上兩方面的得勝,* 我們嘗試仔細查考他們種種不利環境下如何作得勝的信徒,以致成為我們效法的榜樣。

個人讀經:但11-2131-30 (5mins)

小組查經 (50mins)

一﹒理解背景(但11-7

但以理及其三友是什麼民族的人?為何在巴比倫地(巴比倫=迦勒底)?猶大國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現在的身份是什麼?作什麼職業?(可參考代下365-717-20

 

二﹒查考內容

1.但以理:不玷污自己(15-21)

a. 尼布甲尼撒王對當時被擄的宗室和貴胄(音宙,指後代人)好不好? 何以見得?按世人來看,用王的膳和飲王的酒有沒有不妥的地方?應不應該用?

 

 

b.對猶太人,神的選民來看,應不應該用這些膳食?為什麼?(可參考出3415;結413

 

c.但以理對此挑戰,第一個反應是怎樣?為何他不用王膳? 吃了飲了會怎樣?

 

d.如代入但以理,要作出這個立志不玷(音店)污自己,不用王的膳和飲王的酒,難不x難? 為什麼?

 

e.在實際生活中,有沒有一些事情眾人以為美的事,人人都這樣做,但你自己心裏覺得是會「玷污自己」? 請舉例,有沒有試過立志不跟隨、不玷染?做不做到?

 

e.太監長又有什麼回應? 但以理又如何對答? 從這對答中,表明他在難處、挑戰中,裏頭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效法的地方?

 

f.結果,但以理立志不玷污自己是否做不到?為何能做到?神又怎樣賜福給但以理和三友?

 

3. 三友們:守主道到底(但31-30

a.尼布甲尼撒王做了一個什麼東西?頒佈了什麼命令?違命要怎樣?

 

b.三友如果拜那像,和信仰有什麼抵觸?

 

c.如果我們是三友,不下拜時,會遇到那一方面的壓力、挑戰或損失?

 

d.在生活中、學業中,有否遇到以上類似信仰的挑戰與壓力?試分享。

 

e.當三友被發現沒拜像,王以扔入火搖威脅之,他們反應如何?有那幾方面值得我們效法?

 

f.三友對王說:「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 (318)「決不」表明對拜偶像的態度是怎樣?如果有信徒他的決心沒有這般大,他可以怎樣答王/可以有其他什麼態度?

 

g.試分享一些在信仰中的挑戰,嘗試過「決不」的經歷與學習例子?

 

h.他們這種「決不 」「即或不然」的心態是否一剎那? 開始到末了是否仍堅持,何以見得?

 

i.最後,當他們這樣持守後,結果如何?又帶來什麼美好結果?

 

 

總結:

1. 得勝的但以理及其三友在挑戰中仍能不玷污自己,仍能持守主的道到底,基於什麼原因?(可多過一個)

 

2. 從他們得勝的表現上,叫我學到什麼功課? 那方面最深刻?試分享

 

祈禱:(5mins)

分享自己在今次查經中的立志(可改善或做得更好的地方),後互相祈禱支持。

 

 

從但以理學禱告(作者不詳)

 

引言

一想起祈禱,你會想起那個聖經人物?為什麼?今日嘗試從但以理身上學祈禱的功課。

 

一.同心合意的祈求(二:1-510-23

1.此段聖經中,發生了什麼難解決的問題?若不能解決,會有什麼惡果?

2.你若是但以理,你可以有那幾種方法處理這危機?

3.你生活若遇到問題,你正常的處理方法又如何?

4.但以理怎處理?他是否一個人面對?他這種祈禱是否因循的祈求?

5.結果如何?有什麼令人驚訝的地方?

6.你多不多如但以理般要求人為你祈禱?你多有否經歷2-3個人祈禱的力量?

 

二.素常一樣的禱告(六:1-15

1.今次又發生了什麼危機?

2.你若是但以理,你又可以有那幾種靈巧方法處理這危機?

3.但以理知道這危機後,他如何面對?為何不靈巧些處理?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

4.在你祈禱生活中,是否如但以理一樣素常感謝祈求?

5.結果但以理怎樣?(六:19-23

 

三.按神旨意的懇求(九:1-716-19

1.但以理由從耶利米書得知什麼事?你知到後,你會是開心感謝神/哀痛?

2.但以理又如何?為何有這反應?

3.但以理可能看到耶二十九:10-14,聖經是否單題到七十年已滿的事,神的旨意要人知道後要怎樣?

4.但以理真是按神旨意的認罪懇求,結果怎樣?有什麼令人驚訝的地方?(十:20-26

5.原來按神旨意/聖經的內容祈求,可以成就非常的事!你日常多為什麼事祈禱?多不多按神旨意祈求?

6.試說出幾項神的心意/聖經教我們應為什麼事祈禱?

 

總結:你最想學但以理那方面的祈求?

 

 

但以理書的神觀(鄭盛光)

 

  翻閱但以理書,你會驚訝地發現“神觀”的主題非常豐富,作者但以理透過無數動人的故事,刻畫出神的崇高性,主宰性及預知性。

  神的選民處在善與惡,光與暗,聖與俗的對峙下,如何活出超然的生活,保持信仰的忠貞?主要關鍵在於我們對所信的神真正認識多少?認識神是一件至關緊要的事,正如耶利米先知所說:“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耶九:23-24

一.神的崇高性

  神的崇高性是作者一直強調的。當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最直接面對的嚴厲挑戰是信仰的問號:到底耶和華是萬神之神嗎?為何祂容許尼布甲尼撒王那樣囂張,竟把聖殿器皿放置於巴比倫神廟中?這豈不是在暗示,勝方是巴比倫的神明嗎?(但一:1-2)面對這樣的信仰疑難,作者巧妙的藉着巴比倫帝國所面臨的困局,和各世上王權的興衰交替,把我們的眼睛轉移到那位又崇高又尊貴無比的神身上。地上的君王,無論其地位有多高,終必傾覆。作者以諷刺的手筆,描述神如何透過尼布甲尼撒王,屢次宣布祂的崇高性:

“你既能顯明這奧秘的事,你們的神誠然是萬神之神,萬王之主…”(但二:47

“至高神的僕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出來,上這裏來吧!”(但三:26

“願你們大享平安!我樂意將至高的神向我所行的神蹟奇事宣揚出來。祂的神蹟何其大!祂的奇事何其盛!祂的國是永遠的;祂的權柄存到萬代!”(但四:1-3

  作者刻意描述這位狂傲自大,曾經羞辱神的名的外邦君王,突然一改初衷的表達對上帝的尊崇,無非是要喚醒猶太人,叫他們重新確定神的崇高性是絕對不可質疑的。耶和華超乎外邦諸神,所有假神都不能與祂相比。(但三:29)尼布甲尼撒王其後再因一時的高傲,否定神的崇高性,高舉自我的成就,結果被趕出野外,與野驢同居。直到最後,他不得不再次承認神是至高者。(但四:29-37

  另外,當伯沙撒王在歡宴間濫用神的聖器皿,藐視神的崇高性時,神的指頭在粉牆上寫出審判的句子,接着在瞬息間結束了伯沙撒王的性命,巴比倫王朝終於傾倒了。(但五:1-618-31

二.神的主宰性

  神不但是崇高者,祂也會按時介入歷史事件,使整個歷史按着祂所定的目標前進。神以權能統管歷史的每一刻,而“歷史”(History) 實在就是祂自己的“故事”(His story),是祂永恆計畫的展現。

  但以理毫不含糊地指出,猶太人被擄,國家敗亡,聖殿器皿被奪走,表面看似乎是政治動因;事實上一切的背後都有神的策畫。作者要我們注意是“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但一:2)顯示神才是真正的歷史主宰,祂要尼布甲尼撒成為祂手中的工具,來懲罰猶太人的叛逆。

  正所謂“世事如棋局局新”,歷史時局的變動也反映出神的作為由始至終都是超越人所能想象的。祂能“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但二:21)祂按着自己的旨意,把但以理及他的三個朋友放進巴比倫王宮,使他們在太監長眼前蒙恩惠;並賜下各樣聰明知識,在經過種種的考驗後,使他們的地位被升高。(但一:91719,二:48-49,三:30,六:1-3

  神使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一個無人能解的夢,好使但以理有機會解夢,藉此向外邦君王顯明祂的計畫,使王知道祂仍然“在人的國中掌權,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但二:11927-30,四:25)祂“憑自己的意旨行事,無人能攔住祂手,或問祂說,你作甚麼呢?”(但四:35

  但以理書處處彰顯神的恩手,祂“護庇人,搭救人”(但六:27)。祂雖然暫時容讓外邦君王驕妄剛愎,甚至迫害祂的選民;但祂也向任何依靠祂的子民作出拯救的行動,為他們伸冤。(但六:4-24

三.神的預知性

  因着神掌管歷史的進程,所有的事都必按着所指定的時間發生。作者在書中非常清楚地把歷史畫分為不同時代,並且詳盡又準確的描述諸國興替的秩序(包括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及羅馬)。顯然的,若不是出於神的曉諭,沒有人能臆測得到。

  神的預知性乃指事情未發生之前,神早已預定一切。

我要指示你惱怒臨完必有的事,因為這是關乎末後的定期。(但八:19

因為到了定期,事就了結。…所定的事,必然成就。(但一一:35-36

  但以理留意到神曾經藉耶利米先知預言耶路撒冷荒涼的日期是七十年,他就立刻抓住這應許,切切地為同胞禁食禱告。過後神真的照着祂所預定的日期實現祂的承諾(但九:1-3;拉一:1-4)。

  從但以理書的預言可見,神的預知包含“近期”(predictions)與“末期”(apocalyptics)兩個層面。近期預言是那些在不久的將來要發生的事件;末期預言則推廣至較為遙遠的將來,這包括七十個七後半部預言(如敵基督的顯現,七災年,聖殿復建及彌賽亞國度的實現等;參考但七:9-14,九:24-27)。

結論

  綜上所論,但以理書的神觀為我們展現一個不變的事實:基督徒整個信仰與生活的立足點建立在認識神的事上。正如但以理所說:“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剛強行事。”(但一一:32)英文聖經修訂標準譯本(RSV) 譯作:“惟獨認識神的子民,必站穩行事。”(but the people who know their God shall stand firm and take action) 這正是但以理及他的三個朋友一生的標記。面對巴比倫帝國世俗主義的衝擊,面對霸權政治的逼迫,他們能夠“處驚不變”,隨遇而安,在波濤洶湧的海洋裏,乘風破浪。

  活在現今瞬息萬變,紛亂不安的世代中,我們需要張開信心的眼睛,真正看見神的崇高性,主宰性與預知性。當我們以這種宏觀的角度來面對世界周遭所發生的事時,必能成為智慧人,平穩地與神同行!(但一:8,三:16-18,六:10-11

 

 

從但以理書看蒙愛(吳主光)

 

我們十分羨慕但以理被神使用,但如何能被神使用呢?我想有兩個很基本的條件。

一、分別為聖

分別為聖在原文的意思是「分別出來歸神」,即是從一般世俗人之中分別出來,為討神喜悅而過一個獨特的生活。基督徒就是聖徒,是世界不同的,是分別出來、與眾不同的。羅馬書12:1-2教導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效法一詞是相同之意),卻要與神相同。彼得第一次出來佈道有三千人信主,聖經指出彼得還用許多話勸勉他們「要救自己脫離這個彎曲的世代」,意思就是過一個與世界不同的生活。我們要知道,救我們脫離魔鬼的是主耶穌,但救我們脫離這彎曲世代的卻是我們自己。「世代」就是同時代的群眾,這「世代」很詭詐,很彎曲,很多試探。我們若要做神的器皿,就要將自己從世界分別出來。但以理和我們有甚麼不同呢?他願意分別出來,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經文指出,但以理「卻」立志不以王的膳來玷污自己,「卻」字暗示他的堅持,「立志」是為自己定下原則。

但以理的志向與眾不同:他問太監長可不可以不用王膳,免得污穢自己。如果你是太監長,你必定會說:「甚麼?王所用的膳會污穢你?你知道你這樣說會被斬頭嗎?尤其是尼布甲尼撒王,他獨裁又兇惡!這是你知道的。」可是但以理還是繼續要求太監試他們十天。但以理這樣堅持不用王的膳,表示甚麼呢?表示他裡面有一種很高貴的氣質,甚至比王更高貴!設若有一天賽馬會聘請你作總經理,你會有甚麼回應?人人都認為這是好職業,月薪可能過十萬,但你能否公開說,我不以賽馬會的錢來玷污自己?你承認世上有很多事物都能污穢人嗎?你能否立志不被玷污呢?若能,就顯出你裡頭有高貴的氣質。但以理本是亡國奴,當時猶太人的身分是得不到人的尊敬的,他卻因此事獲得人人都敬佩他,人人都曉得他身上有神的靈。各位弟兄姊妹,你究竟是個高貴氣質的人,還是個自我污穢,隨波逐流的人?

但以理不單身分尊貴,他還有「聖神的靈」,能解王的夢,這是那些在巴比倫的術士、哲士、行邪術的人所做不到的。尼布甲尼撒王這麼兇殘和野蠻,強逼那些哲士要解他已經忘記了的夢,不然就要將他們全部殺死,其實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為要使那些哲士和術士們向王指出,王所求的、除了那不與世人同居,住在天上的神靈,沒有人能替王解這夢。結果但以理能夠解明這夢,他們就不能不承認但以理裡面的靈就是那不與人同居,住在天上的神明。但以理被聖靈充滿,倘若我們的心被污穢充滿了,神的靈就不能充滿我們。所以,要被聖靈充滿,第一步先要倒空自己,對付自己。聖經中有很多這樣的教訓,例如:摩西從小學盡埃及人一切的學問,四十歲就出來想要救以色列民,但神不用他,反而要他在米甸曠野牧羊四十年,到了八十歲,認為自己無能,又不善言詞,這時神才用他,可見神把他磨得粉碎,才能重造他。一個人沒有了自己,就被神所用了。

這半年來,我在靈修中追求胡恩德先生所說的「死的路線」,就是要自己的老我死透,追求名譽、成功、被人欣賞的念頭死透。我們都知道,愛自己是人的天性,要向自己死透是近乎不可能的。除非我們經歷神的管教,叫我們的自我破碎、受痛苦,感到自己不過像微塵一樣,才能在神面前死透,才能被神使用。

二、擴大容量

我們在追求聖靈充滿之餘,還要追求擴大我們「器皿的容量」。如果你的器皿只有「一公升」,你就是倒空了,再被充滿,還是「一公升」。主耶穌被聖靈充滿卻與別不同,聖經形容神賜聖靈給祂是沒有限量的,換言之,主耶穌被聖靈充滿,像汪洋大海的充滿一樣。施洗約翰在母腹裡就已經被聖靈充滿,並且聖經形容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但施洗約翰卻說:「祂(主)必興旺,我必衰微。」約翰描述他學習向自己死透,指出「娶新娘的是新郎」,他只不過是「陪伴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身分,甘於「衰微」,神就用他。宋尚節被聖靈充滿,神用他叫中國教會大大復興,影響至今還有很多人記得那次大復興,他的充滿像泳池一樣;我吳主光可能只有一公升充滿;很可能有一些人只得一小杯的充滿。弟兄姊妹們,你們的容量有多少?我們應該擴大自己器皿的容量。

記得先知以利亞替那寡婦倒油,直至寡婦所有的器皿都充滿了,油就停下來,聖靈充滿也是如此。有些弟兄姊妹比較「小器」,當被人得罪就憎恨那人,數晚不能入睡,太「小器」了,怎能做大事呢?「小器」的人重視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凡事保護自己,使自己不受傷。「大器」的人就不顧自己,心中常思想的是別人,是神國,關懷胸襟愈闊,器皿就越大。我們從關懷個人開始,擴展到關懷團契、關懷全教會、全香港、全中國,甚至整個世界;不過,我們要注意,關懷的範圍越大,志向越大,付的代價也越大,倒出的也越多。

有一次我在飛機上讀但以理書,讀到天使長加百列稱呼但以理為「大蒙眷愛的人」,我就哭出來,在飛機上哭了20分鐘,所流的眼淚是羡慕的眼淚。我對神說:「我如何能作個但以理呢?」我檢討自己,發現自己很多罪,很不配。由那時開始,每早晨的靈修,我都求神教我成為一個但以理。盼望這次向大家講的信息,能把我心中的感動與大家分享,你們和我一起追求成為大蒙眷愛的但以理。聖經中只有兩個人被天使長加百列稱讚的,一位是馬利亞,加百列稱她為「蒙大恩的女子馬利亞」;另一位是但以理,他前後三次被加百列和主耶穌稱他為「大蒙眷愛的」。

「大蒙眷愛」含有「神的寵兒」、「神的嬌嬌兒」之意。真令人羡慕!原因是:第一、神看他為「最喜愛、最喜悅的完全人」。他很美很乖,神就稱他為完全人。第二、他是神「大大使用的器皿」,神所愛的人,沒理由神不大大使用。神要用他來彰顯神的榮耀,用他來統治這個世界的,彰顯神的大權能。第三、但以理的「靈性到了最高境界,因此得到特權,連耶穌也向他顯現,把末世的祕密告訴」。舊約裡沒有一人像但以理這麼清楚知道末日的事,神將人類歷史的祕密告訴他。

讀但以理書一章首兩節已經令人感到很奇怪,為何聖經註明了巴比倫王把神殿中「器皿的幾分」取走?為何聖經沒有注重記載尼布甲尼撒王殺死了多少以色列人,放火燒毀了多少房屋等等呢?我想,作者的筆法是要將自己和他的三個朋友比喻為「神的器皿」,因為到了第3節,聖經記載有「幾個少年人」被帶到王面前,被王器重,聖經彷彿暗示他們就是「神殿中的器皿」。

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要作神的器皿,好像那幾個少年人一樣。他們特別之處在於他們雖然是亡國的少年人,但在王宮裡所帶出的見證,卻證明他們是分別出來為聖的器皿。本來,以色列亡國,是因為他們的祭司和列祖犯罪,又因為那些假先知說假預言,才使以色列人被擄。但是,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並沒有因為亡國而信仰搖動,他們仍然相信耶和華是真神。不但如此,他們被帶進王宮,過王帝般的生活,他們還是沒有因為過舒適的生活而影響他們屬靈的氣質,反而他們在王宮裡大大發揮出神器皿的功用來。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說願意被神使用,多是因為群眾心理。例如派單張,當幾十人一齊出隊之時我就會參加;當一個人之時,我就不肯為主作見證,顯明我的熱心是被群眾心理來維持的。我們在教會表現得很「斯文」,回家後就常常「原形畢露」。你的信仰是否被群眾心理支配?倘若你所敬愛的牧者跌倒了,教會遭受到逼迫,甚至解散,如昔日中國文化大革命時一樣,你身邊的肢體許多人都放棄信仰了,你在這種況之下,你會怎樣?你能否像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一樣,繼續為神使用,不放棄信仰,不懷疑神?

在尼布甲尼撒王的夢中,金頭是巴比倫。巴比倫看似很成功,但國祚只有80多年,以後就亡國,永遠沒有人重建,至今仍是廢墟。神的器皿但以理卻親眼看著巴比倫國滅亡,和瑪代波斯國興起。巴比倫亡了,但以理仍在。換言之、神叫但以理成為真正的統治者,他的參政,影響著那些大國依神的旨意來領導歷史。當巴比倫伯沙撒王在位時,他竟膽敢從庫中,取出神的器皿來跟他的一千大臣飲酒。神的指頭就在牆上寫字,伯沙撒王很驚慌,王的祖母(尼布甲尼撒王之妻)就建議他將但以理找來。但以理來到王面前,王十分驕傲,劈頭就侮辱但以理說:「你就是我父王從猶大擄來的嗎?我聽說你裡頭有神的靈,你若能讀這文字,把講解告訴我,我就使你在這國中位列第三。」但以理卻拒絕這些賞賜,為他講解牆上的文字,藉此責備他說:「你父尼布甲尼撒王驕傲,神就要他變作一頭牛,在野地吃草七年,你既知道這事,卻不肯謙卑,竟以神殿中的器皿來飲酒!現在神對你說:『你的國到現在為止』。」果然、當夜伯沙撒王被殺,神藉但以理這器皿宣佈伯沙撒王駕崩,巴比倫亡國,神的器皿發揮出他的能力和威嚴來。

但以理是先知、是神人,又要負責國家事務,是個最佳的「帶職事奉」例子。只要神使用,「帶職事奉」絕對不遜色於「全時間事奉」。只要肯將自己交在神的手裡,神就大用。但以理雖被擄到巴比倫,神仍稱他為聖潔的器皿,分別為聖給自己使用。但以理對太監說「不以王的膳和王的酒玷污自己」,這句話其實很難說出口。當時耶路撒冷是個小城,巴比倫卻世界著名的京都大城,但以理從以色列被擄到巴比倫去,就好像「鄉下仔出城」一樣,何況他現在身處王宮?王將王膳給他一份,若是我,就立刻答應了。我到過「汶萊」,「汶萊」是最富有的國家,遊客每年都有機會一嘗王宮的美食,每次人龍排得水洩不通,為的是一試王的美食。我們若明白這種心情,就能明白當時但以理的心情了。

器皿的容量大,聖靈才能大大充滿,但以理也因而活出聖靈的見證。尼布甲尼撒王看見但以理裏面有聖神的靈,他的生活表現、飲食習慣因而與別不同。保羅講解聖靈充滿、說:「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弗5:18﹞保羅將「醉酒」對比「被聖靈充滿」:人醉酒,即被酒精充滿,他就會胡言亂語、失去平衡、不能自制;我們只要把這些情況反轉過來,就明白何謂被聖靈充滿了:聖靈充滿必定是「能以自制,能平衡自己,不論起居飲食、言行舉止全部都能按照聖靈的意思而行」。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滾地、抽筋,而是讓聖靈管理自己的全人,包括說話、眼睛、娛樂、衣著等。聖靈能夠提高個人的自制能力,使自己遵行神的旨意,流露出聖靈的作為來。

但以理是個器皿,他讓神管理自己,彰顯神的作為。其實,但以理的三個朋友也是神的器皿,他們寧願被拋入火窯,也不拜金像。他們的氣慨甚大,能夠勇敢說「不」!這樣的表現就是「聖靈充滿」,也是「分別為聖」。他們看見火窯,尼布甲尼撒王的勢力,和他所立的偶像,都遠遠不及他們所事奉的神。但以理被丟進獅子坑中,也是同樣道理。但以理堅持每日三次祈禱,寧願被丟進獅子坑中也不改變每日祈禱靈修的習慣。結果,大利烏王親自走到獅子坑那裏,呼叫但以理說:「永生神的僕人但以理啊,你所常事奉的神能救你脫離獅子嗎?」﹝但6:19﹞但以理答道:「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獅子的口,叫獅子不傷我。」神的靈充滿一個人,神的能力就發揮出來,神就會保護他。但以理是個典範,我們若被聖靈充滿,我們也能發揮同樣的見證和能力。

(本文摘自99年聯堂培靈會第一堂的信息,由程志揚及黎永明弟兄記錄。)

 

 

從但以理書看蒙愛(二)

吳主光

天使長加百列和主耶穌多次稱呼但以理為「大蒙眷愛」,叫人羨慕不已。然而,何謂「蒙愛」?我們可從三方面來理解:「大蒙眷愛」第一個意思是,他蒙神大大使用。神既然愛他,就看他為神特別重用的器皿。第二個意思是,他被神看為十分完美,因此比別人格外得神的喜愛。第三個意思是,他蒙神賜與特權,能以更親近神,得知神心中許多奧秘,甚至還能看見主。

作神重用器皿的但以理

現在讓我們先來詳細分析第一點。但以理少年時即被選入巴比倫皇宮。我們觀其行止,即看見他實在是被神大用的器皿。試舉其中犖犖大者:

  1. 但以理寫第一章之時,故意敘述神將殿中幾分器皿交在尼布甲尼撒王的手中,然後再指出尼布甲尼撒王從猶大人的貴冑中揀選幾個才貌雙全的少年人,進入皇宮受訓。研究這種筆法,足見但以理看自己為「耶和華的器皿」,因為他一心將自己獻上,供神所用,認為若不被神使用,人生就會荒廢!
  2. 但以理「不以王的膳和王的酒玷污自己」。這一點使我們看出他裡面有一份高貴的氣質,不但不羨慕吃用王的美食,反而看之為污穢,因為他看自己為神的器皿,比王還要高貴得多!弟兄姊妹,能有這種高貴氣質,就是被神看重的條件之一了。
  3. 他在國破家亡被擄外邦時,信心仍然絲毫不動搖,因他看得很清楚,若不是耶和華神將猶大人交在巴比倫王手中,尼布甲尼撒王就是有天大的本領,也不能損毀他們分毫!既然神定旨要將自己交在尼布甲尼撒王的手中,那麼,就安心在王宮中,在外邦神廟中,為神作見證好了!
  4. 「器皿」放在聖殿中可以見證主,放在巴比倫神廟或是在王宮中也一樣可以見證主,並不因為環境改變,器皿就變了質!請看神對尼布甲尼撒王三次啟示,使他知道並不是他在掌權,而是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參但4:355:21),且是神藉著但以理在掌權,因為巴比倫不久就滅亡了,瑪代波斯代之而興起,但是但以理卻一直秉政掌權沒有移動!
  5. 「器皿」的作用原是為要「被充滿」。尼布甲尼撒王看見但以理裏頭有聖神的靈-被聖靈充滿!聖靈管理他全人,於是他的言行生活就流露出神的性情、神的能力、神的同在!他膽敢責備列王;指斥尼布甲尼撒王這麼驕傲必要遭天譴,會泯沒人性而變成一頭吃草的牛。他的責備是何等嚴厲,也發揮何等巨大的威力!

神看為完美的但以理

來到第九章之時,尼布甲尼撒已死,其子繼位不久又遭行刺,之後分別由女婿和他的襟兄繼位,最後來到伯沙撒王,巴比倫大帝國就喪失在他手中,然後輾轉來到瑪代族大利烏王朝,已經過了幾十年,這時但以理年逾八十。到這時,他的靈性達到高峰,因為在這一章,天使長加百列向他顯現,第一次稱他為「大蒙眷愛的但以理」,因為他的靈性到了這時才被神看為十分完美。他被神看為完美,不是因為他的工作,而是因為他的靈修生活。這一點,我們從第九章記述他自己的禱告和讀經生活,就知道一二了。

一、一生的追求

首先我們要注意,靈性生命的追求是不能走捷徑的。但以理在少年時已經被神大用,到八十多歲才被稱為「大蒙眷愛」,要做一個屬靈人,要有討神喜悅的禱告生活,是要用一輩子時間追求的。但以理經過許許多多的對付、磨練,才能進到這地步。請看「獅子坑」的經歷:由於他位高權重,被同輩妒忌,於是橫遭陷害。當時王蓋了玉璽,頒下禁令,不許任何人在三十日內祈禱,違者扔入獅子坑。可是但以理不理會王的禁令,一日三次照常開窗向著耶路撒冷祈禱,連欲置他於死地的仇敵也親身目睹耳聞但以理的禱告!可見但以理久已養成很有規律的禱告生活,不論任何境遇,絕不改變。反觀我們就太不像樣了!我每次回港都聽到有人說生活很忙!有人說:「『忙碌』其實是撒但最厲害的害人工具!」我們就是因為太忙,所以我們在禱告中學不會「等候神」!大衛在詩篇一三中形容他的靈像長翅膀的鷹高飛一樣,越等候越高飛。先知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賽 40:31)祕訣在於「等候神」。每一次禱告我都提醒自己,不要冒失開口,也不要匆匆地結束禱告,不容任何世事煩擾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讓自己的靈羨慕主。這樣,心靈就像長上翅膀一樣,開始高飛,一直飛到天上神的居所。所以要等候,等候就是高飛,直到我們在禱告,彷彿看見主顯現為止!

要對付慣性的忙碌生活,就要排除一切世務俗念,不接電話,務求在神面前專心安靜等候。研究太忙碌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將禱告生活的優先次序顛倒:世界事務放在先,靈修生活放在後!將神置於最不重要的位置!那些生活太忙又知道不能不靈修的人,他們一直在方法上尋找靈修的捷徑,不惜去參考天主教的靈修神學,借用印度教和東正教各式各樣的默想方法,巴不得一下子就進入靈界高峰,結果就中了仇敵魔鬼的詭計!弟兄姊妹,靈修不能這樣的,主耶穌要我們明白,靈修是不講「方法」,乃是講「關係」;只要我們是神的兒女,我們就可以親近神!若不是祂的兒女,人還憑什麼方法可以叫神聽他呢?主吩咐門徒不要效法假冒為善的方法,因為他們祈禱時,口向著神,心卻向著人!也不要效法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主教我們在禱告中稱神為「天父」,又教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意思就是要我們憑著「兒女」,並且是「乖兒女」的身分來親近神,享受神。這是關係,不是方法。兒女若不曉得怎樣祈禱,「聖靈會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神就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6)。

太忙碌的生活也是導至禱告時「心思紊亂」的主因。為什麼我們禱告會容易胡思亂想?因為我們的心思充滿世界的東西,祈禱時這些世俗的東西就紛至沓來,緊緊地纏著我們,使我們的靈無法自由,飛不起來!太忙的生活又導至我們減少睡眠和休息時間,結果我們在祈禱時不夠精神,睡著了!弟兄姊妹,我們的靈性出亂子,是因為我們的靈修生活有問題!我們的靈修有問題,是因為我們太忙,追求了很多年還是未能養成有規律的禱告生活!

二、但以理的讀經生活

讓我們來看看但以理的靈修生活吧!但 9:2記載:「我但以理從書上得知耶和華的話臨到先知耶利米,論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以七十年為滿。」相信但以理是讀了耶29:10-14,這段經文預言耶路撒冷城將要被毀,猶太人將要被擄,但神已經定旨以七十年為滿。過了七十年,被擄的人必蒙恩得以歸回。但神吩咐祂的子民要向祂呼求、祈禱,祂就必應允!於是但以理抓緊神的應許,立即向神祈禱懇求。據說,但以理又注意到賽 44:18-45:13,神在預言中清清楚楚提到「古列」王的名字,稱他為「我的牧人」。神指著「古列」說,你雖不認識我,我卻認識你,並且藉著你釋放我的民以色列,讓他們歸回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其實以賽亞先知寫下經文的當兒,古列的祖父尚未出生,時間相差百多年!猶太人相傳但以理拿著以賽亞書和耶利米書去見古列王,並且指著聖經向古列王說:先知早就提及你。於是就發生以斯拉 1:1所載的歷史事蹟: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讓以色列人歸回,重建神的殿。

請注意,神「激動」人的次序是這樣:首先是但以理被神的話「激動」,然後藉著他「激動」古列王的心,再藉著古列王「激動」被擄的以色列民,使他們歸回。這是一連串的「激動」,由但以理的讀經生活開始。他讀聖經,相信聖經,又實踐聖經。他自己被激動,又去激動別人,將神的話語傳揚出去。但以理從聖經的啟示知道古列王要釋放以色列民,其實早在伯沙撒王元年及第三年,神已將四獸和二羊的異象向他啟示,那時他已經知道巴比倫要亡國,瑪代波斯隨後崛起。因此,當但以理看見異象逐一應驗,又看見果然有一位雄才偉略的古列王冒起,雄霸歐亞非三大洲,建立波斯大帝國,他就切切的祈禱,因為知道這個古列王要釋放以色列人歸回!這使我們看見,但以理運用聖經的原則去判斷世局。

我們應如何讀聖經呢?此刻不能詳細交待,但有幾項須在意的:第一是養成「習慣」,那天不讀經就感到渾身不自在,這樣使讀經變成自然而然的,天天如是。要養成習慣,就要「定時」、「定地點」、「定姿態」,因為人性的軟弱,我們要這樣定規自己才能逐漸養成習慣的!不管明白不明白,都要堅持讀經。

第二,讀經要讀到「明」、「通」、「透」三個階段。「明」,是讀明白字面文法句語的意思;「通」,是指讀這一節,能聯想或貫通到別處經文,以經解經;「透」,是不止於字面意義的明白,乃能深入屬靈的層面、生命的層面、透入神的性情的層面,透入神的心和神心中異象的層面,能進入這層面,就是最高的領會和享受了。

第三,要相信聖經。聖經如是說,我就如是相信,並且深信不疑。因為深信聖經,聖經才能在我們裡面叫我們產生焦急,化成一股力量,驅使我們為主而活。

第四,要有實踐行動,把聖經「吃」進去,經訓就會在我們肚裏發苦,但在我們口中卻覺得甜如蜜,這就是讀經的享受。「肚裏發苦」就是將負擔變為能力,叫我們能承擔神給與我們的使命。我們讀聖經必須經過這些程序。

三、但以理的禱告生活

至於但以理的禱告生活。但以理「一日三次雙膝跪在神面前禱告」(但6:10)不管在家或在獅穴,照常禱告!或問,為什麼他開窗向著耶路撒冷禱告呢?原來但以理是接駁所羅門王獻殿時的禱告。所羅門當日求神,倘若日後亡國選民被擄,他們從遠方向這殿禱告,求神垂聽(代下6:32)。神悅納所羅門的祈禱,所以但以理就接駁著所羅門,開窗向著耶路撒冷禱告。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在公禱中,表示很認同領禱的弟兄,每聽到相同受感的禱告句語之時,即熱切地回應說「阿們!」(阿們即實在之意。)

請注意但以理在第九章的禱告,是回應耶 29:12的教訓,說:「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但以理目睹聖經的預言逐一應驗,內心非常興奮!但是回想聖殿荒涼的原因,心裏就萬分難過,因為知道是由於以色列人犯罪大大干犯神的緣故,於是他就在神面前切切的認罪禱告。「我便禁食,披麻蒙灰定意向主 神禱告懇求」(9:3)「便」字表示以第一時間回應,立即採取行動。好比我們「射擊」,第一次瞄準就立即發射,命中率是最高的!聖靈一感動,就立刻去做,是最能討神喜悅的!「禁食」不是單單禁止自己不吃,也包括禁慾、禁活動、禁逛街購物、禁睡覺等,為的是杜絕任何外界的事物,免得禱告被妨礙。這不是說,餓著肚子,禱告的功效才會大,禁食只是為了叫自己專心禱告而已。「披麻」指不再留意外表的裝飾,不再戀棧華服。主耶穌勸人不要假冒為善,在禁食時要梳理整潔。法利賽人卻故意不修邊幅,公開宣告自己在禁食,可見禁食與不再講究服飾是同出一轍的!「蒙灰」指在神面前謙卑,看自己不過如塵土,甚至將一把塵土撒在頭上,坐在爐灰中,表示自己卑賤如塵土!「定意」即非禱告到得著神的回應不肯起來,一定要禱告到「通」到神那兒,感受到神有回應才罷休。這樣的「定意」需要事前安排好,不容外面的事物騷擾。我們若無心學習禱告而要「蒙愛」是行不通的!神喜愛人,乃喜愛人專心尋求神,又因神的話而戰兢。賽66:1-2說:「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經文表示,整個天地神都沒有注意,但神認為,最能引祂注意的,就是地上有人因祂的話而戰兢!神看這樣的人如珠如寶,以致神說:我的靈要與他同居,凡尋求的必給他尋見!但以理這樣專心祈禱,神就驗中他了!

他按著神的性情向神認罪,說:

  1. 「主啊,大而可畏的神,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9:4)但以理的意思是說,神既然是這麼「大而可畏」,我們為甚麼不怕祂,還要得罪祂呢?神既然是這麼「守約施慈愛」,我們為甚麼遠離祂的慈愛呢?但以理更指出,以色列上上下下都離棄了神「寫下」的誡命典章,及先知「口傳」的告誡,沒有聽從,摒棄了神,那是何等的頂撞!
  2. 「主啊,你是公義的,我們是臉上蒙羞的,因我們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並以色列眾人,或在近處,或在遠處,被你趕到各國的人,都得罪了你!」(9:7)神是「公義」的,意思是,神這樣叫以色列亡國被擄,是對的,是與以色列人的罪惡相稱的。「我們臉上蒙羞」,表示我們實在慚愧,無話可說,因為現今的刑罰,證實神的話全部應驗了,我們全都錯了。
  3. 「主,我們的神,是憐憫饒恕人的,但我們卻違背了祂。也沒有聽從耶和華我們神的話,沒有遵行祂藉僕人眾先知向我們所陳明的律法。」(9:9-10)「……眾人都犯了你的律法,偏行不聽從你的話。因此,在你僕人摩西律法上所寫的咒詛和誓言,都傾在我們身上,因我們得罪了神。」「祂使大災禍臨到找們,成就了警戒我們和審判我們官長的話……」( 9:11-14)請注意,經文的描述,由「你」字,轉為「他」字,然後再轉為「你」字,表示但以理的禱告方式,由禱告轉變為默想,又從默想轉變回禱告。在默想中提到神就用「祂」字,在向神禱告時就用「你」字。這是但以理禱告的祕訣-禱告中滿了默想。他想到摩西所寫的咒詛誓言,從前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六支派曾經在以巴路山上宣告咒詛,六個支派在基利心山上宣告祝福,全體百姓大聲回應說「阿們!」。據研究,摩西的祝福共14項,咒詛卻有44項!但以理目睹國民給大屠殺,在萬國中拋來拋去,在苦難中吃自己兒女的肉,這一切災難臨到以色列人,都是照摩西的誓言。但以理默想神(用「祂」字)使這些誓言的應驗,就禱告求神(用「你」字)赦免他們。由默想轉到禱告,循環不休。我們可以邊默想,邊禱告。可以默想神的性情、神的作為、神的教訓,慢慢地默想。但以理在這樣的默想和禱告中,感到最難過的是甚麼?他說:「這一切……我們卻沒有求……」(9:13)但以理認為這是他自己也有份的罪,就是竟然沒有祈求!就是「沒有求耶和華我們神的恩典!」和「使我們回頭離開罪孽!」神悲慟地說:「以色列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但以色列人竟然頑梗地步向死亡!明知亡國、被擄分離,吃兒女的肉,仍然繼續犯罪,置若罔聞!猶太人實在罪孽深重!

當末日來臨,教會被提之前,那兩個見證人被殺殉道,十四萬四千人全部殉難,敵基督勾結部份出賣自己國家的選民,讓敵基督進入聖殿,坐在那裏自稱是 神,又立敵基督的像,供人膜拜!很奇怪,以色列人犯這麼大的罪,神仍然為他們存留餘種,以致在主再來之前全家悔改得救!因為在以色列人中間,有智慧人興起(相信他們是研讀但以理書而省悟過來的),揭穿敵基督的假面具,訓誨眾民,大約經過二年多,使全體以色列民悔改,他們就把敵基督的像清除,痛哭悔改!接著敵基督就以大軍前來,攻陷他們國家,將他們全地的人屠殺了三分之二,剩餘的三分之一人向著朝東的橄欖山逃跑。這時,主耶穌基督就駕雲從天而降,拯救他們!

但以理覺得自己以往沒有迫切的為國家認罪祈求,是自己的罪咎!弟兄姊妹,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教會禱告?有沒有為中國大陸禱告?有沒有為你所關心的親人禱告?……然而,我們明知神有赦罪的恩典,我們卻沒有求!今天我們的毛病是喜歡讀經多過喜愛禱告!因為我們喜愛自己得著,多過神得著我們!

四、按神的性情而求

最後,我們來研究但以理按著神的性情發出七個祈求(但9:15-19):

第一求:「主我們的神啊!……你按你的大仁大義,使你的怒氣和忿怒轉離你的城耶路撒冷,就是你的聖山、耶路撒冷和你的子民。」但以理很聰明,他求神息怒,求神怒氣轉離,所持的理由是「你是大仁大義的神!」這樣按著神自己的性情來祈求,神怎能不答應呢?

第二求:求神現在立刻答允禱告,用祂的臉光照祂荒涼的聖所。請注意,但以理沒有為以色列復國祈禱,只集中為「聖殿」禱告。表示,但以理看信仰重要過政治,重親近神比復國更重要!

第三求:求神睜眼、側耳正視聖殿荒涼的事實,已經影響到神的名聲了。但以理指出,以色列民是稱為神名下的,聖城聖所也是稱為神名下的,因為但以理深深認識神的性情,知道神必不願意祂自己的名受羞辱。

第四求:但以理表示求神垂聽,本是不配,如今大膽祈求,並不是因自己的義,乃因為神自己有大憐憫!但以理知道神最不喜悅人自義,事實上沒有一個人在神面前可以稱義;但是但以理指出,因為神有大憐憫,所以還敢向神求。

第五至第七求:「求主垂聽」、「求主赦免」、「求主應允而行」。但以理一口氣迫切地提出三個求,全部都是基於神自己,指出這子民是屬乎神的!這使我們看出,但以理之所以被稱為「大蒙眷愛」,是因為但以理深深地認識神的性情,又按著神的性情來求!但以理若不是與神深交,是不可能這樣深入認識神的!按 神的性情而禱告,就是最蒙神悅納的禱告!大衛說:「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啊,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 51:17)神的性情不單單是追究罪,神的性情更重視人肯認罪;我們若肯認罪,彼此認錯,我們的人際關係還有甚麼困難呢?教會生活還有衝突呢?

但以理徹底禱告認罪,在神面前認為自己「不完美」,神就以這一點為他的「完美」,派天使長加百列向他顯現,稱他為「大蒙眷愛的但以理」。

神賜特權的但以理

但以理這樣禱告認罪,直到獻晚祭的時候,天使長加百列就迅速飛來,親自向他顯現,並且按手在他身上,對他說:「但以理阿,現在我出來要使你有智慧有聰明……」可見但以理因蒙愛而得神賜他特別的智慧和聰明,可以明白神的奧秘。在眾先知之中,他可以說是明白神的奧秘最多和最深的了,因為舊約時代,沒有任何一位先知能像但以理一樣,知道舊約和新約是怎樣結束,世界是怎樣末了的。

「你初懇求的時候,就發出命令……」可見但以理因蒙愛而一開始禱告就蒙垂聽,至於等到獻晚祭之時加百列才向他顯現,並不是加百列跑得慢,乃是神的旨意是要等待但以理裡面完美的靈性,全部在禱告中流露出來,才叫加百列向他顯現。這樣我們就看見,但以理在禱告中流露他的完美,也在禱告中得著加百列向他顯現,並賜他智慧的特權,我們這些渴慕像但以理的人,要何等的學習但以理的禱告生活!

「我來告訴你,因你大蒙眷愛……」意思是,你但以理若不是特別蒙愛,就用不著打發我直接來向你顯現,將神的奧秘告訴你。加百列這一次直接顯現,將神學家公認為「最奇妙」的七十個七奧秘告訴但以理,不像前一次只在夢境中,將難解的異象告訴他。我們從許多聖經例子得知,神間接與人說話,和直接與人說話,兩者全然不同。越間接,代表與神越疏遠;越直接,代表與神越親近,越被神重用,越蒙愛,越得神喜悅;如果神完全不向人說話,就代表神放棄那人,他就「活」像「死人」一樣了。

「所以你要明白這以下的事和異象。為『你』本國之民和聖城,已經定了七十個七……」啊!奇怪了,但以理在禱告中一直力力的向神指證:這是「你」的民,這是「你」的聖殿,一切都是屬乎「你」的!現在天使卻代表神回答他說:為『你』本國的民和『你』聖城……,表示神將以色列民和聖城都賜給但以理了!但以理不需要做王,也不需要親自回到耶路撒冷去建聖殿和聖城,但神卻將這一切都賜給但以理。啊!這是何等的賞賜!神竟然將祂的民和聖城都賞賜給但以理!這使我們看到一個寶貴,我們所牧養的羊群,本來是主的羊,但是我們若肯忠心牧養,神會把羊群賜給我們。就如「分派銀子的比喻」,那領五千兩銀子的,因為忠心事奉而另外又賺了五千,主不但將這一萬兩銀子全部賜給他,甚至還將那惡僕的一千奪過來,賜給那有一萬的。感謝主,我們所擁有的,本來都是神的,但我們若肯忠心,神就把這一切都賞賜給我們。弟兄姊妹!要竭力作一個蒙愛的「但以理」啊!

(本文摘自99年聯堂培靈會第二堂信息)

 

 

《但以理書》的市井神學(李思敬)

 

《 但 以 理 書 》 最 為 人 津 津 樂 道 的 , 就 是 其 中 三 個 有 關 信 心 考 驗 的 故 事 ; 主 角 包 括 但 以 理 和 他 的 三 個 朋 友 : 沙 得 拉 、 米 煞 、 亞 伯 尼 歌 。 第 一 章 記 載 他 們 四 人 立 志 不 讓 王 的 飲 食 玷 污 自 己 , 第 三 章 報 道 三 個 朋 友 堅 決 不 跪 拜 王 所 立 的 金 像 , 最 後 第 六 章 詳 述 但 以 理 如 何 因 每 日 三 次 祈 禱 而 被 扔 在 獅 子 坑 。 這 三 個 故 事 其 實 也 是 書 內 除 了 異 象 以 外 全 部 的 敘 述 ; 它 們 既 有 連 貫 的 主 題 , 其 先 後 次 序 亦 頗 值 得 留 意 。

當 四 位 猶 太 少 年 人 開 始 在 巴 比 倫 接 受 三 年 「 政 務 官 」 訓 練 時 , 飲 食 大 概 只 屬 「 獎 學 金 」 的 一 部 份 。 從 宮 廷 的 觀 點 來 看 , 這 絕 對 沒 有 刁 難 的 意 味 , 反 倒 是 籠 絡 人 心 的 舉 動 ( 王 下 二 十 五 29 ) 。 對 但 以 理 他 們 而 言 , 這 也 不 是 什 麼 生 死 抉 擇 ; 他 們 很 樂 意 訂 下 十 天 為 限 之 約 , 此 後 若 負 責 的 官 員 不 允 , 亦 無 傷 大 雅 ( 但 一 11-13 ) 。 但 以 理 完 全 沒 有 以 性 命 作 出 威 脅 , 卻 懂 得 挑 選 一 件 小 事 來 鍛 練 自 己 信 心 的 功 課 ; 這 一 方 面 既 準 確 掌 握 聖 經 就 飲 食 的 「 聖 禮 神 學 」 教 導 , 同 時 又 在 現 實 經 驗 上 奠 下 基 礎 , 預 備 迎 向 下 一 個 遲 早 必 然 出 現 的 挑 戰 。

但 以 理 的 三 個 朋 友 面 對 尼 布 甲 尼 撒 王 所 立 的 金 像 , 他 們 明 白 所 有 人 都 要 跪 拜 的 命 令 , 並 不 是 為 了 針 對 他 們 。 事 實 上 , 當 王 發 現 他 們 抗 旨 後 , 雖 然 怒 氣 沖 沖 , 但 仍 再 給 他 們 另 一 次 機 會 。 有 這 樣 通 情 達 理 的 世 俗 老 闆 , 難 道 信 徒 就 不 可 以 稍 作 妥 協 遷 就 , 以 收 兩 全 其 美 的 雙 贏 局 面 ? 從 沙 得 拉 、 米 煞 、 亞 伯 尼 歌 的 回 答 裡 , 可 見 他 們 考 慮 的 原 來 不 是 人 情 世 故 的 層 次 , 而 是 與 上 主 之 間 的 立 約 關 係 。 上 主 能 施 行 拯 救 , 這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教 義 ; 上 主 必 定 拯 救 , 這 也 是 他 們 堅 定 不 移 的 信 念 。 不 過 , 他 們 信 仰 的 對 象 始 終 是 上 主 , 而 不 是 事 情 的 吉 凶 順 逆 。 「 即 或 不 然 」 ( 但 三 18 ) 是 他 們 確 認 上 主 為 獨 一 真 神 的 信 心 宣 告 ; 若 連 生 死 都 可 置 諸 度 外 , 其 他 榮 辱 利 害 就 更 不 足 介 懷 了 。 信 仰 至 此 已 見 真 章 , 他 們 亦 已 通 過 試 驗 ; 不 管 故 事 如 何 結 束 , 都 不 會 改 變 他 們 對 上 主 的 順 服 與 忠 貞 。

相 對 之 下 , 獅 子 坑 事 件 明 顯 是 衝 著 但 以 理 一 人 而 來 。 看 他 一 直 沉 默 不 語 , 可 以 稍 微 體 會 到 他 孤 立 無 援 的 堅 強 。 這 最 後 一 次 的 終 極 考 驗 , 正 好 為 但 以 理 畢 生 對 神 對 人 的 誠 實 無 偽 , 作 出 有 力 的 總 結 見 証 ( 但 六 22 ) 。 面 對 帝 王 將 相 權 術 的 迷 思 , 天 啟 神 學 的 概 念 仍 須 還 原 實 踐 於 日 常 抉 擇 當 中 。 但 以 理 能 夠 融 會 貫 通 市 井 政 治 與 敬 虔 生 活 的 立 體 召 命 , 肯 定 是 累 積 了 無 數 痛 苦 掙 扎 , 才 培 養 出 處 變 不 驚 的 把 握 與 交 託 。 如 此 剔 透 成 熟 的 信 心 , 原 來 是 可 以 從 年 輕 歲 月 一 次 嘗 試 性 質 的 操 練 開 始 。

讀 《 以 斯 帖 記 》 , 我 們 會 由 衷 敬 佩 末 底 改 和 以 斯 帖 的 高 風 亮 節 , 但 經 文 對 他 們 背 後 的 生 命 歷 程 著 墨 不 多 。 《 但 以 理 書 》 把 細 膩 的 人 物 故 事 與 宏 觀 的 歷 史 縱 橫 交 織 起 來 , 不 單 幫 助 讀 者 辨 識 方 向 指 引 , 也 同 時 提 供 按 部 就 班 的 途 徑 , 讓 我 們 在 陌 生 的 際 遇 中 , 仍 有 勇 氣 踏 出 腳 下 的 第 一 步 。

 

 

但以理書的難題(Gleason Archer)


但以理书必定是主前六世纪的作品吗?

  
  在旧约先知书中,除却以赛亚书,可能再没有其他书卷像但以理书一样,备受理性主义者的严峻挑战。但以理书不止包括短期的预言,诸如尼布甲尼撒七年精神错乱(第四章)、巴比伦溃败于玛代波斯的侵略者(第五章)。此外,但以理书还有长期的预言。包括:连续的四国(五章),将其中的情节加以引伸(特别强调末后的日子[第七章,加上第八章强调第三个国]),即是预言基督首次来到世上,并七十个七的大略情况(九章);最后,详述西流基与多利买相抗衡,并两个小角的事迹(十一章)

  但以理书充满了超然默示的证据,理性主义者为免面对这些明确的证据,必须将但以理书成书的日期往后推,在犹太历史晚期找着一个阶段,定为但以理成书日期,在那时候,但以理的所有「预言」都成就了。安提阿哥伊比法尼统治期间(主前175-164),正是恰当的年份,好让一位出于敬虔目的的人,写成但以理书的「预言」。理性主义者(JDMichaelisJGEichhorn)为持守自己的立场,必须以恰当的手段来调整圣经里的预言。但以理书显示那接续的四个国度是:第一国、迦勒底,第二国、玛代波斯,第三国、希腊,第四国、罗马。充满理性主义的学者,假设但以理书乃写成于马加比时代。但因为罗马在主前六十三年才占领圣地,故必须将上述连续的国度稍为更改,马迦比成书说才可以成立。马迦比时代大约由主前一六七至六五年,或者是由庞培为罗马取得巴勒斯坦治权之前一百年;但以理书若预言迦勒底人、玛代波斯、希腊、罗马,则马迦比成书说仍有预言的成分,即写成于预言成就的一百年前。因此,那些学者就删除了罗马,而解释但以理所预言的是迦勒底、玛代、波斯、希腊。若非如此,他们的假设不能成立,因为无法解释庞培的功绩。

  将有专文讨论「玛代人大利乌」,该文详述证据,反对将罗马帝国从但以理预言中删除。本文只作概略性的讨论,故此,只集中讨论但以理书的用字特色,以证明但以理书写成的时间不会迟于波斯王朝。从死海洞穴找到大量抄本,提供了极丰富的资料,足以彻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最低限度有一份主前三世纪写成的亚兰文米大示,还有多卷写于主前二世纪的希伯来文昆兰约团经卷。主前二、三世纪写成的文献,与马迦比革命期较接近,我们可以将但以理书里面的亚兰文及希伯来文部份,与上述已确证为主前二、三世纪的文献加以比较,以研究他们在用字方面的异同。

  假如但以理书的确于主前一六O年左右写成,那么,但以理书的衍词造句,应与昆兰文献相去不远。但在详细审核之下,发觉但以理书二至七章的用字,古老了几个世纪。因此,但以理书二至七章的写作时间不会迟至主前二、三世纪;根据推理,亦得知这几章经文应写于主前五或六世纪。而且,从所用字眼看来,这些经文必定写于亚兰文世界的东部(例如巴比伦),而不会在巴勒斯坦(但以理晚期成书说,却要求此书的写作地点乃巴勒斯坦)。关于字汇方面的论证,是非常专门的,所以不刊于这本圣经难题汇篇里(因为一般信徒都不懂得希伯来、亚兰、或希腊文)。谙圣经原文的读者,尽可能参考我的另一本着作A Surver of old Testament Introduction(中译本:旧约概论,香港种籽),参阅其中关于但以理书的两章。此外,我的另一份着作,刊于PayneNew Perspectives,第十一章,“The Aramaic of the Genesis Apocryphon Compared with the Aramaic of Daniel",有更加明确而详尽的讨论。读者亦可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The Hebrew of Daniel Compared with the Qumran Sectarian Documents",刊于SkiltonThe Law and the prophets(第四十一章)

  New Perspectives一书中,第四八O至四八一页刊有下列决定性的评论:

  从上述四项所提及的资料的亮光下,明显可见,若认为但以理书希伯来文部份乃于主前二世纪写成,在语言学方面看来是不能成立的。鉴于句法、字汇、字体、用字及句语组织均属较晚期,昆兰约团的文件无可能与但以理书写于相同的时期。与此相反,两种文献的写成时间,应相距数世纪……有学者认为,但以理书希伯来文部分与约团文件不会相距数世纪,且提出大量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论调。然而,虽然面对如此繁多的支持证据,任何态度公正的圣经学者,都会否决但以理书乃主前二世纪写成之说……除却但以理书三5的乐器名称(那些乐器是在当时通行于世的),由始至终都没有从希腊语借来的字。由此看来,但以理书的写成时间,远比亚历山大大帝崛起时为早。马迦比时期成书说,将但以理成书日期拖后至希腊开展霸权之后的一百六十年。于是,我们实难以解释,为何写于主前二世纪的但以理书内,没有一个关于政府行政结构上的希腊语。无论希伯来或亚兰文部分,都没有从希腊语借过来的字汇。从昆兰洞穴所获得的大量文件,经已刊行并受详细的分析考据;故此,虽然马迦比成书说自命为高举理性,表面上看来颇令人折服,但仍是不足为信的。只有那些甘受蒙蔽的人,因害怕面对挑战而歪曲圣经的信息,才会抱着但以理晚期成书说不放手,他们这样做,至终反而会更加不合理性地蒙昧。

  走笔至此,必须返回我们原来的论题。究竟但以理书是否在主前六世纪末叶写成呢?但以理必定出生于主前六二O至六一五年之间,一般人至多可活八十五至九十岁,因此,但以理极可能终于五三04。假如但以理书果真出于但以理之手,是他晚年所写下的回忆录。那么,但以理书的写成时间,不会迟过五三O年;于是,我们应研究这个时期的文字特色。主前五三九年但以理仍然在世,亲眼看见古列率领玛代波斯军队攻入巴比伦。但以理曾臣事于古列及大利乌;那时候,本由巴比伦亚兰文撰写的官方文件,必吸纳不少波斯字汇,而但以理免不了受到影响。主前五三O这十年间,但以理与波斯宫廷有密切接触,这一点足以解释但以理书内那十五个由波斯借过来的字汇。只要我们确定但以理书写成于希腊霸权之前(即是仍在波斯统治期内),就没有更佳的理由来反对其成书日期为五三O年左右。但以理书所载的一连串预言,甚至涉及公元一世纪时的事迹,均得以应验,对于这一点,我们只可归因神的默示。于是,高举理性主义的学者,预设不可能有神迹而将但以理成书日期拖后,实难以立足。我们最好接受但以理书所启示出来的信息,就是此书乃由但以理亲手写成(121528,八l1527,九22122,十12,十二5均为证据)

  对于持守福音派立场的学者来说,但以理书的作者问题,已由新约马太福音二十四15解决了。该段经文是基督在橄榄山上的讲论,他说:「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英文through,原文dia十所有格)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马太福音处的「行毁坏可憎的」,亦有出现于但以理书九27,十一31,十二11。从耶稣的说话中,得知一点极为重要的意思,他并非单指旧约里某卷名为「但以理」的书卷,却是指但以理先知作为神的代言人,因为希腊文dia十所有格通常暗指个人作为某事件或某人的代理者。假如基督的说话正确(他的说话当然是正确的),我们唯一可以下的结论是:基督自己也相信,历史上的但以理是但以理书的作者,包括写下书内关于末世的预言。而且,基督简明地指出,有关「行毁坏可憎」的预言,要待将来才会成就。主前一六八年的安提阿哥伊比法尼,并未应验但以理的预言,而只不过是那「行毁坏可憎」的预像罢了。


尼布甲尼撒围困耶路撒冷的年份

   但以理书一1记载尼布甲尼撒围困耶路撒冷,经文提及的年份是否错误了?

  
  但以理书一1指出,尼布甲尼撒首次进攻巴勒斯坦,是在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耶利米书四十六2则记载,尼布甲尼撒在位的第一年,是在约雅敬作王「第四年」。究竟那个年份正确呢?事实上,两者皆对。主前六O五年,尼布甲尼撒于巴比伦被加冕为王,依照巴比伦传统,主前六O五年是尼布甲尼撒的加冕年,到了主前六O四年,才算为他在位第一年。另一方面,根据犹太的传统,登基年即此王在位第一年。约雅敬于主前六O八年被法老尼哥封为犹大王,于是,主前六O五年即是他在位的第四年,这个年号出现于耶利米书,因为耶利米是耶路撒冷居民,他当然会沿用犹太人计算君王年号的传统。至于但以理书一章一节的记载,就归因于但以理居于巴比伦,便应用巴比伦的传统,而将六O五年视为约雅敬的第三年」(O八年是约雅敬登基年,六O七年才是他在位「第一年」)。由此看来,但以理书及耶利米书的记载都正确,而两者皆指出同一事实;尼布甲尼撒于迦基米施大获全胜,此役发生于主前六O五年。


为甚么但以理指那些说预言的祭司是「迦勒底人」?

  
  根据但以理书二2的记载:「迦勒底人」(Kasdim)是占星祭司的阶层,亦包括有术士、念咒及行巫术的人。经文显然不是要指出,所有迦勒底人都懂这些邪门的手法。若以血统来区分,尼布甲尼撒和他的谋士、将军等,都是「迦勒底人」。因此,有学者认为但以理书二2所提及的迦勒底人,并非迦勒底这个民族。他们亦根据这节 经文,而指出所谓晚期但以理错误理解迦勒底人的意思。(所谓晚期但以理,谓但以理书乃于主前一六五年左右由当时某个犹太人写成。燃而,这个论调是经不起考验的,因为但以理书的真正作者(主前五三O年左右,名为但以理的人),亦以Kas'dim来代表迦勒底民族。在五30,作者指伯沙撒是「迦勒底王」(亚兰文是malka Kasda'e(8所提及的「几个迦勒底人」[gubrin Kasda'in],向王诬告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这几个迦勒底人可能是政府高官,却不是那些真正行邪术的。这个意见,亦可见于BrownDriVer-BriggsLexiconP1098)上述几段经文中的迦勒底人,各有不同用法,但以理晚期成书说实难以解释这个现象。综览整卷但以理书,作者提及迦勒底人时,有两个含意:(1)卫士,(2)勒底民族。为何会有两个不同含意呢?应怎样解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不过要探求这个古老名词历三种语言遗传至今的过程。

  诚如普林斯顿的韦罗拔指出(Robert Dick WilsonStudies inthe Book Of Daniel SerieslNew YorkGPPutnam's Sons1917),古代苏默文Gal-du可以解作「建筑师」,是指那些会占星的祭司,他们将天上的星星分成多组,——绘划成图表,而这些图和房子的平面图很相似。巴比伦的沙马士——苏慕敬(Shamashshumukin)第十四年(主前六六八至六四八年)的一块泥版,上面刻有Gal-du这个字。

  苏默文的Gal-du,写为亚喀德文是Kal-du,而Aal-du后来与「迦勒底」混淆了。其间的过程如下:「迦勒底」原文本是KasduKasdu,后来,巴比伦人在口语中应用亚喀德文时,将这字说成Kaldu。因为当巴比伦人说话时,若在齿音字母之前有发叱音的字母,就将叱音字母改读作l:故此,到了后期的巴比伦语,前置词istu(之外)被读作ultu,而astur(我曾写)就变成altur。语音变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在尼布普拉撒和尼布甲尼撒所建立的新巴比伦帝国时代。那时候,巴比伦人摆脱了亚述的辖制,国民意识增强,他们努力使巴比伦文回复古典的形式。于是,在齿音字母之前而变成l的发叱声字母,都重新被读为叱声。在这过程影响下,源自Kal-du(Gal-du)Kaldu,就被误会还原为Kasdu(众数是Kasdi,希伯来文为Kasdim,亚兰文Kasdin,强调语气则写为Kasda'e)因此,这个字的写法便与解作迦勒底民族的Kaldu(众数是Kaldi)相同,后者源自Kasdu(请注意,在新巴比伦改革运动之前,希腊语系已吸收这个字,写为Chaldaioi,译成英文便是Chaldeans)


巴比伦最后一个王是谁?

   但以理书第五章记载巴比伦最后一个王是伯沙撒。这岂不是犯了错误?巴比伦最后一位王帝是拿波尼度,却不是伯沙撒。

  
  圣经的记载真确无讹,考古学的发现足可作支持的证据。在十九世纪或以前,很多学者都误认为「伯沙撒」是虚构出来的,因为由希罗多德的时代开始,希腊历史学家都对伯沙撒全无认识,甚至没有在经外文献见过这名字。诚然,当迦勒底王国的国运日走下坡时,拿波尼度的确是巴比伦王(拿波尼度的楔形文字写法是Nabu-na'id)。根据目前在考古学方面的资料,古列王挥军进攻巴比伦尼亚之际,拿波尼度居于阿拉伯北部提幔的行宫。故此,当时是其子伯沙撒管治巴比伦本土(伯沙撒居于巴比伦城的皇宫中,当时人认为巴比伦是一个坚城,可以抵挡任何入侵者)。古列率波斯军攻陷巴比伦城之前几年,拿波尼度已立伯沙撒为总督,代替父亲管理一部分行政区。

  考古学家在吾珥发掘了一些古代的刻文,其上记有拿波尼度的祈祷。拿波尼度首先为自己祈求,然后为长子Bel-shar-usur刻文上的这类祈祷,通常只是专为在位君王而记录在案的。此外,尚有其他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文件,记载伯沙撒向西婆(Sippar)的庙献牛及羊,作为「王的献祭」。在希罗多德时代(即主前四五O),伯沙撒已被历史学家遗忘了,这更显示出但以理书第五章的作者的存活日期,远早于主前四五O年。而且,这位作者必定熟悉巴比伦当时的政务,五三九年,伯沙撒在国中位居第二;因为,当但以理解释墙壁上的文字之后,伯沙撒也只能赏赐他在国中位列第三。(读者欲希望更透彻了解这件事,可参看Raymond P.DoughertyNabonidus and Belshazzar [New HavenYale1929])


到底是否真有「玛代人大利乌」这个人?

  
.但以理书五31首次提及「玛代人大利乌」,经文有如下记载:「玛代人大利乌,年六十二岁,取了迦勒底国。」有某些学者倡导但以理书乃后期写成的这种理论,他们的论点是:(1)玛代人大利乌并非真有其人,留存至今的古代文献,从未提及此人;(2)大利乌此名,出于马迦比时代的但以理书作者之手,这位马迦比时代的作者不大熟悉波斯历史及王室的家系,于是将大利乌一世及玛代人大利乌混淆了,前者(主前五二二至四八四)乃波斯王,却非玛代人;(3)这位作者误以为是玛代人攻克巴比伦(而不是波斯的古列),作者以为这位「大利乌」统治巴比伦有好几年时间,然后才败在波斯人手下。

  经过上述改动,所谓马迦比时期成书说,却也足以解释尼布甲尼撒梦境中的「四个帝国」(参但二章);这派学者认为,四个王国分别是(1)迦勒底;(2)玛代;(3陂斯;(4)希腊。这种编排,无疑是将但以理的预言固定在主前一六五年之前。(因为传统上视第四国为罗马,即预设但以理的确说出预言,且能应验,但这却是走高等批判路线的理性主义者所不容。)马迦比成书论这个假说是否成立,乃视乎对「玛代人大利乌」的解释。因为,这个人物的身份问题异常重要,值得我们详加考据。

  舒士他斯伯之子大利乌,与但以理书五章的玛代人大利乌,绝不是同一人;原因有下列四项。

  1.大利乌一世乃生而为波斯人,是古列王的表兄弟。他不是玛代人。

  2.主前五二二年,当大利乌暗杀古列之子麦尔他的时候,大利乌还只是个年青人;没有可能有六十二岁。

  3.大利乌并非在古列之前作巴比伦王,事实刚与此相反,古列大帝死后七年,大利鸟才登上王位。然而,自由派神学家却指称,但以理书作者假设大利乌早于古列作王。

  4.在古代近东,学生若不看希罗多德的作品,也要读色诺芬或主前四、五世纪以来其他希腊历史家的着述。故此,主前二世纪的所谓但以理书作者,无可能混淆了大利乌王的国籍及当时王朝的兴替,甚至在希罗多德时代的巴勒斯坦,上述希腊作者的着述也广为传阅。今天我们对于古列及大利乌的认识,也都是来自色诺芬及希罗多德的作品。因此,任何以希腊文写作的人,或在希罗文化下生活的作者,若尝试将大利乌置于古列之前,必会受读者嘲笑,而这位作者所写的任何作品,都不会受人欢迎。

  由此看来,唯一的结论是:玛代人大利乌与波斯王大利乌是毫不相干的。事实上,是认为但以理书乃后期作品的学者自己混淆不清,却非但以理书的作者弄错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考古学方面的发掘资料没有提及「玛代人大利乌」。(伯沙撒的身份问题与「玛代人大利乌」相类似,因为在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巴比伦泥版尚未被发现,当时的圣经批评者就认为但以理书写于马迦比时代,而指称伯沙撒乃但以理书内的另一个虚构人物,他们不知道伯沙撒原来在其父拿波尼度的辅导下作王。)下一段,我们会从但以理书找着一些使人感兴趣的资料。

  但以理书有数段经文显示,大利乌本来没有作王的资格,而是由某个具有更高权力的人扶植他暂时作王。但以理书九1指大利乌「立为」迦勒底王,在这里,动词homlak所用的是被动语态字根(hophal),而不是一般情况「会用的malak(作王)。后者的情况通常是指某人承继父、兄之位,或攻克一国而作王。五31指出,大利乌「接受」(qabbel)王位(译按:中文和合本作「取了迦勒底国」),似乎是高于他的权力机构赐他王位。大利乌一世于主前六世纪末叶的贝希斯敦石刻文,也指出古列曾立某些人作附庸国的君王,从属于他,情况与但以理书五31相似(因此,大利乌的父亲舒士他斯伯,也是古列大帝统治期间「被立为王」)。大利乌被古列立为治理巴比伦国境的君王,于是,大利乌发谕旨时,必须依照古列所惯用的方式,因此,六25的谕旨,是颁布给「全地」的居民。在传统上,远溯至罕谟拉比的时代(主前十八世纪),君王的称号都是sar kissati(全地之王)。由此看来,六25并非意味着,大利乌自命为全人类的君王,包括波斯人民。因此,圣经批评学者的假说难以成立。

  
  照上文的推论看来,玛代波斯军队刚刚攻陷巴比伦后,波斯帝国的另一边,却急需古列驾临。因此,古列命大利鸟——古巴鲁暂时管理巴比伦,封他为巴比伦王。古巴鲁管理巴比伦一年或较长的时间后,古列便重临巴比伦掌权,并在玛以杜克神庙正式加冕为王。此后,大利乌被古列立为巴比伦总督,因为古列自己已重掌王权。此后不久,古列便立长于甘拜西为巴比伦王。但以理书只提及大利乌的「元年」,就没有涉及较后期的日子了(参九1),这显示出大利乌掌王权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玛代人大利乌只统治了短短一年,实难与其他国祚长久的帝国并列。因为迦勒底人的帝国维持七十三年,波斯帝国长达二0八年,至于希腊,到主前一六五年为止,已有一六七年历史了。由此看来,赞成但以理书马迦比成书说的学者,倡言书内四个接连的国度是巴比伦——玛代——波斯——希腊,实难以令人置信。

  结束这条问题的时候,我们稍题但以理书第五章的一段事迹。这章经文记载,在伯沙撒设筵席那座宫殿的墙上,有手指写字。墙上的字句,预告了巴比伦人的悲惨命运,第三个字是PERES,据但以理解释(28)PERES意即「你的国分裂(perisat,PERES一样,源于字根P-r-s),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Paras)」。这节经文含有两重的双关语,都与字根Prs有关。这清楚表明了,本书作者相信第一个帝国(迦勒底)会直接转移为波斯,而排除了玛代帝国的可能性。因此,圣经批评家的理论——但以理书作者心目中,有着较早期的与波斯有别的另一帝国——实不能成立。由此看来,但以理书作者必定是深信第二帝国乃波斯(即玛代波斯),第三帝国(但以理书二章)乃占领马其顿——希腊——叙利亚这大片土地的希腊帝国,能完全推翻这个强大无比的帝国,就只有罗马了。因此,但以理的确作出了一连串得以应验的预言,马迦比时期成书说不能损害但以理预言的真确性。


但以理七十个「七」的预言,有何含意?

  
  综览整本圣经,但以理书九24-27的「七十个七」,是长期而有丰富含意的预言。古往今来,不同立场的圣经学者、神学生,都有对这预言详加讨论,各持己见。无论如何,若我们详察历史方面的有关资料,以及圣经其他部分所提供的亮光,我们可以肯定但以理书这段是预言基督再来,以及他再来之前,人类将落入的极悲惨的境地。

  但以理书九24记载:「为你本国之民,和你圣城(即耶路撒冷及以色列列国),已经定了七十个七。。解作「周」的原文是sabuac,此字源于seba',意即「七」。这个字的正常众数写法是阴性方式:s'bu'ot但在但以理书第九章,这字以众数阳性的方式出现:sabu 'im。因此,经文强烈地暗示「组」的意思(即一连串的「七」,或「七」的组合),却非表示连续七日的「周」。在这情况下,我们无疑可以将经文解释为七十个七年,而不是七十个七天。这样,我们所得的便是四九O年。

  根据24节下半节的记载,四九O年过后,有六项结果:(1)「止住罪过(或作「反叛的罪」)(2)「除净(或作「封住」)罪恶;(3)「赎尽罪孽」;(4)「引进永义」;(5)「封住异象和预言」;(6)「膏至圣者」。由上述六项结果看来,四九O年期满后,现时被罪所咒诅的世界秩序,将会终结(12);为赎罪人所付的代价,经已偿付了(3);神的国在地上建立,全地都充满公义,正如海洋被水淹盖(4);至圣者(基督?),或至圣的圣所(后者似乎较合适,因为基督已在第一次降临时被圣灵膏立了),将会被庄严地膏立,被定为在耶路撒冷敬拜的地方,在千禧年期间,成为举世的宗教及文化中心(56)

  九25记载:「你当知道,当明白,从出令(直译是「说话」,dabar),重新建造耶路撒冷,直到有受膏君(nagid)的时候,必有(译按:MIVNASB作「将有」)七个七,和六十二个七。」这节圣经指出,有两段期间——四十九年及四三四年,合共有四八三年。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24节并未提及七十二个七,直至第27节,这个「七」才出现。因此,先前的四八三年,与后来重建耶路撒冷及弥赛亚来临,并非接连着发生的。

  由九1得知,但以理在主前五三八年获得这个异象。自此时开始,曾有三个君王针对耶路撒冷发谕令。第一个是古列:代下三十六23指出,「耶和华天上的神……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这谕令于主前五三八或五三七年发出,只提及重建圣殿,却不包括耶路撒冷。第三项谕令见于尼希米记二5-8。主前四四六年,亚达薛西一世答应尼希米的请求,颁布此项谕旨。尼希米的请求是:「王若喜欢,求五差遣我往犹大,到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去,我好重新建造。」接着,圣经指出:「我就定了日期(即回宫之期),于是王喜欢差遣我去。」亚达薛西王更赐尼希米木材,用以建城门及城墙。

  在此要一提,当尼希米从弟兄哈拿尼得知耶路撒冷城墙尚未与建时,他异常失望。因尼希米以为那些返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早该建好城墙了(-1-4)。听闻城墙未建造时,尼希米如此惊讶暗示了在较早之前有一度谕旨,准许犹太人建城墙,而只不过他们不动工罢了。这项谕旨,可能与以斯拉的归国队伍有关,他们在主前四五七年回到耶路撒冷,那时正是亚达薛西王在位第七年。以斯拉记七6记载:「这以斯拉从巴比伦上来……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华他神的手帮助他。」(请留意,这句与尼二8最末句相似。)接着的几节经文指出。和以斯拉一同返国的犹太春很多,包括在圣殿,内唱诗的、守殿门的、殿役以及没有圣职的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后,以斯拉忙于重整以色列人的道德及属灵水准(10)。然而,圣经指出,王允准以斯拉使用献给圣殿而储存着的金钱(18);以斯拉还被赋与审判及行政方面的权力,制定以色列人的法律,有权判人充军、抄家甚至死罪(26)。由此看来,以斯拉似乎有权重建耶路撒冷城墙,为要保护圣殿山以及犹太人所特有的宗教权利。

  以斯拉记有一段是记载以斯拉为犹太人公开向神认罪祈祷,他有提及上述权利。九9指出:「我们是奴仆,然而在受辖制之中,我们的神仍没有丢弃我们,在波斯王眼前向我们施恩,叫我们复兴,能重建我们神的殿,修其毁坏之处,使我们在犹大和『耶路撒冷』有墙垣。」经文所提及的「墙垣」,有可能是个隐喻,表示「保护」之意,而这词似乎包括为耶路撒冷建护城墙的可能性。但上述说法并没有确据支持,因为我们无从得知主前四四六至四五七年内有何事发生。不过,以斯拉可能曾领导犹太人重建城墙,只是不成功而已。可能是归回者尚未大发热心,亦可能是面临周围异教徒的强力反对。这可以解释,为何当尼希米听闻「耶路撒冷的城墙拆毁,城门被火焚烧。(尼一3)时,竟如此激动。

  若以斯拉于主前四五七年接受谕旨,而又以此年作为六十九个「七」(或四百八十三年)的起点,就可以得到耶稣以弥赛亚(或基督)身份出现于拿撒勒的那一年。由主前四五七年开始数算,第四百八十三年即公元二十七年。另一方面,一般人都认为基督经过三年多的传道后,于公元三十年被钉十字架。于是,这就意味着他在公元二十七年受浸开始传道。这个年份,完全应验了数百年前但以理所作出的预言。只有神才能够预言他的儿子何时降世,丝毫不差。从这方面看来,出于人类理性方面的解释,便不攻自破了。

  但以理书九25继续说:「正在艰难的时候,耶路撒冷城连街带濠,都必重新建造。」这段经文大概可以理解作:重建耶路撒冷,包括里面一切设施,全部工作完成,需时约七个「七」,即四十九年。主前四百年后不久,耶路撒冷城墙、护城河、街道及其他建筑物,都建成了。

  但以理书九26进而预言弥赛亚的死亡,场面悲壮。「过了六十二个「七」在七个「七」之后),那受膏者必被剪除,一无所有。」这节经文显示,弥赛亚将被人以暴力杀死,没有任何忠心的跟随者来保护他;弥赛亚自己死掉了!这情节描写公元三十年在各各他山上发生的大事。有某些学者认为耶稣于公元三十三年被钉死,但年代上的证据似乎较支持前者。无论如何,第二十五节提及的「受膏君」,是指他初次出现于以色列,受浸并被膏立为以色列的拯救者;这节经文并没有提及他的死亡,因「剪除」一语,要在二十六节才出现。

  但以理书九26下,更预言「圣城」将遭惨变。这城市的居民拒绝弥赛亚,决定「剪除」他。经文如此记载:「必有一王的民(即提多将军所率领的罗马军兵,时为公元七十年)来毁灭这城,和圣所。至终必如洪水冲没,必有争战,一直到底,荒凉的事,已经定了。」九27记载:「一七(即七年)之内,他必与许多人坚定盟约,一七之半,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在希伯来原文里,「坚定」一词的主位并不明确,因为没有指出是谁来坚定。不过,前一节的主词「一王」,极可能继续是第二十七节的主词。这个统治者与犹太社会(「许多人」源自赛五十三 1112)立下盟约,他是罗马将军提多的原像(提多于公元七十年,即六十九个「七」完结时,摧毁耶路撒冷。另一方面,这个原像已在但以理书七25关于末时的「小角」有所记载,这个末时小角,将会迫害「至高者的圣民」,这过程维持「一载(亚兰文是'iddan)、二载、半载。」相同的期间,亦可见但以理书十二7,该处记载有一充满权能的天使向但以理起誓:「要到一载(希伯来文是mo'ed)、二载、半载,打破圣民权力的时候,这一切事就都应验了。」——即是说,最后一个七要过去了。从但以理书九26可知,公元二十七年(六十九个「七」完结之时),弥赛亚出现了,然后被钉死,耶路撒冷继而被罗马兵摧毁。过了一段长时间(这期间有多久,我们不得而知),末期的最后一个「七」来到了(27),那时候,世界各地都有灾难、战祸。在这最后的七年里,第二十六节「一王」所预表的原像(是君王或独裁统治者),将会与犹太人立约,施行其宗教上的垄断。三年半后,他背约了。

  应用文法释经的方法,可以解释了但以理书九章七十个「七」的预言,理解其全部意思。由以斯拉返回耶路撒冷开始,到六十九个「七」完结之时,其间的历史都相应着但以理的预言。直到目前为止,历史的发展都没有超越但以理所作出的预言。另一方面,九27提及的「祭祀与供献」,似乎是预设了在圣殿山将建立一所圣殿。这圣殿是一项标记,带出但以理所预言的最后七年。到了最后,米吉多之战发生了,神的国度在地上设立,基督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掌权一千年。


但以理书写于主前一六O年左右?

   但以理书第十一章详述主前三至二世纪时的事迹,显出此书卷乃于主前一六O年左右写成,对吗?

  
  但以理书第十一章就像几幅连串的活动昼景,展示了古列大帝以后的世界历史,以迄末日的兽或敌基督的出现(敌基督出现后,就是哈米吉多顿大战及基督再来)。十一2记载,波斯于主前四八O年进攻希腊以先,有三个王(就是甘拜西、大利乌及薛西)。第三节预言亚历山大大帝于三三O至四O年会建立的霸业;第四节继而指出,亚历山大死后,其帝国被分裂成四份;第五至九节概述多利买与西流基之争,由三二O年左右开始,直至西流基三世于二二三年去世为止;第十至十九节预告了安提阿三世(即安提阿大帝)的功业;二十节则提及其承继者西流基四世;二十一至三十五节描述安提阿哥四世(伊比法尼)设法破坏以色列的传统,引致他们改信希罗的异教,拜偶像。这段经文描写得非常详尽,栩栩如生。

  那些理性主义的学者,不接受带有超自然成分的预言,认为但以理无可能预言三百六十五年之后的事。于是,当他们阅读圣经,直至这章的三十五节时,必须对这些事迹作出解释,指但以理书作者是主前一六O年左右的人物,却不是主前五三O年的先知但以理。但理性主义者的这种论调,不能解释三十六至四十五节所记载的一连串事件。这段经文,与我们所知安提阿哥伊比法尼的事迹不吻合。有关这段经文的详细解释,并与将来敌基督的关系,可参看Leon Wood,A Commentary on Daniel (Grand RapidsZondervan1973)pp304-14

  但以理书十一40有一句具重要意义的经文——「到末了」。这句经文,毫无疑问是指世界末时,而不是主前一六O年左右的事件。经文提及「北方王」,其特点与所施政策,不符合安提阿哥的作风。而且,「北方王」死时的情况及地点,都与安提阿哥所经历的大大不同。当安提阿哥计划攻以利米亚斯(Elmais)之庙而不果,后来就死于波斯的提比尔(Tabae),此城距巴勒斯坦二千哩之遥。但以理书十一45则指出:「他(北方王)必在海和荣美的圣山中间,设立他如宫殿的帐幕,然而到了他的结局,必无人能帮助他。」上述经文的含意是,这未世暴君会死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临近圣殿山之处。假如像马迦比成书说而言,谓第45节是指安提阿哥伊比法尼,就难以解释经文所记载的,为何与事实相去千里。

  最后必须指出,从但以理书二章至七章,都透露出作者的角度,乃将罗马视为第四个国(即但以理书第二章,有关连续四国预言的第四个国)。伯沙撒王宫墙壁上的字句,亦否定了波斯帝国之前有一独立的玛代帝国,因为但以理将这段的第三个字PERES解释为「你的国分裂(perisat,此动词源于字根P-R-S)归与玛代人和波斯人(Paras)(28)。这节经文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作者但以理认为,巴比伦的霸业,将被玛代波斯联邦所取代——却不是先败给玛代帝国,之后才是波斯(但马迦比时期成书的假设,却要求这样错误的理论)。但以理书的作者,深信第二个帝国是玛代波斯;第三个是希腊帝国,由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第四个是罗马帝国,直至主前六十三年,罗马才完全掌握近东的控制权。上述因素,令马迦比时期成书的假说不能成立。

  于是,我们必须面对唯一的可能性了。但以理书的作者,直接从神处得到默示,预知由古列大帝以至罗马帝国的历史。再没有其他理论,可以符合经文资料及历史事实这两方面的要求了。

 

 

確認主權․經歷信實(周永健)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對香港和中國來說都是一個大日子,亦是全球注目的一天。一個月後,我們自八月一日在這裏舉行一連十天的港九培靈研經大會;此舉乃是港九眾教會每年一度的盛事,今年經已步入第六十九屆;據我估計,在往後的十天內,每天早﹑午﹑晚三堂的聚會,相信將有二﹑三萬的人次出席聆聽神的話,並要在此受栽培﹑得復興。香港回歸祖國無疑是空前絕後的盛事,而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則已有六十八年的歷史,可說是一個傳統。倘若我們說香港在往後的五十年中不變,港九培靈研經大會則已經六十九年不變了。與其說培靈研經大會在九七之後可以依舊舉行,足證香港過渡九七可以五十年不變,倒不如說因為這是神的工作;是神讓我們繼續有自由﹑有機會去舉辦培靈會,好得凓神話語的供應。

  感謝神,帶領香港進入特區的年代,而第六十九屆的培靈研經大會是香港成為特區之後首次舉行的大會,別具歷史的意義。弟兄姊妹,我們今天活在一個歷史轉折的時代裏,其實從一九八四年中﹑英談判開始,大家已期盼凓這一天的來臨,然而在十三年等待的過程中倒也不免會有人心惶惶的情況出現。但感謝神,當我們跨越九七後,一切一切都相當平安穩當,尤其是當八月一日培靈會順利舉行時,我們心裏實在充滿了對神的謝恩。神恩領我們經過了十多年的過渡期,如今仍滿有恩典的在此舉行培靈會,所以今年的研經會,我特別用了一個總主題:「轉變世代中上帝子民的見證」;雖然我們不知前路如何,但如詩歌所言,深知主在掌管歷史﹑掌管明天,……祂且握凓我手,心裏就滿有把握與安慰。作為基督徒,作為神的兒女,我們又應該怎樣起來為主作見證?

  《聖經》中所載神的子民亦如我們一樣,常經歷各種轉變和危機,相信能給予我們寶貴的亮光,以供我們這時代作為參考﹑學習和實踐之用。《聖經》是一部救恩的歷史,講述神如何救贖世人歸在祂名下,作神的兒女。《聖經》所言都是神的作為及祂的救世大計,然而這計劃只在人世間的時空裏發生,故《聖經》所述神的救贖實與人間的歷史不能分割,特別在轉變的世代中,更能教人看見神的作為和管治如何成就祂的救贖計劃。

  《聖經》中有兩個重要時期

  1.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後來神興起摩西帶領他們離開這地,往西乃山與神立約作祂的子民,最後更經歷曠野的艱辛,進到迦南美地安居;以色列人出埃及﹑作子民﹑入迦南﹑得地為業,是極其重要的歷史時刻,他們自此有了國土,有了神所賜的律例典章。他們這出埃及﹑入迦南的經歷預表凓我們信徒蒙神呼召,脫離罪惡,進入天家那得救的經歷;而我們現今這人生的路歷就像以色列人走在曠野等待進入迦南美地──天上的耶路撒冷那安息之所。

  2.另一個重要時期,乃為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的時期,這是因為以色列人不聽吩咐,違反與神所立的約,惹神發怒,招致神的審判,寄居異地七十年之久。幸蒙神憐憫,終可歸回原籍。

  今天的研經會,我願借以色列人被擄回歸的背景去看:今日神的子民,應該如何在這轉變世代中為主作見證!當然,昔日以色列人的被擄回歸與今日香港回歸祖國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但也不妨引為歷史的借鏡。一八四二年,香港因為鴉片戰爭的緣故而割讓給英國政府,經過一百五十多年殖民政府的統治,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以色列人被擄與回歸是救恩的歷史,有神獨特的作為,更讓我們看見神能把逆境化作祝福。同樣,香港因受外國勢力的入侵而遭割讓固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在神的計劃中郤成了祝福,相信香港回歸祖國亦有神心意。

  跟凓要與大家同看《但以理書》及《尼希米記》,因凓時間所限,不能詳讀,但會抽取部份經文,藉以探討昔日神如何興起祂的子民作那時代的見證,好叫我們今日從中有所學習。《但》包含末世預言,內容深奧,但今日卻要領大家去看其主題﹑大綱和解釋的方法。《但》的主題就是今天研經會的題目:「確認神的主權.經歷神的信實」。當人願意忠於神的時候,無論遇上何種環境,都會經歷神的信實。

  《但》因其章數較少,為小先知書其中之一本,作者但以理雖蒙神啟示凓書,但他終生在朝為官,本身並無先知職份;且成書於主前二世紀,故被納入希伯來文正典的第三部份,乃屬合理。而《但》為神所默示,屬《聖經》一部份,亦無可置疑。研讀此書可分為兩部份,首六章記述但以理及其三友之特殊經歷,末六章綜述但以理所見之異象。本書開首即透露寫作對象乃為散居國外屬神的子民,縷述他們雖擠身於外國的文化,但仍努力保持自己的信仰,抵禦各種思想上的衝擊。

  1.首章講述猶大人被擄至巴比倫,而但以理與其三友則被選入宮服事皇帝。

  2.第二章述但以理得智慧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預言繼巴比倫帝國興起的三個帝國最終亦將為神所滅,內容大致與第七章呼應。

  3.第三章述皇帝造像命國人跪拜,而猶大人因持守信仰違抗命令,結果遭人告發,身繫火𨦼,內容大致與第六章呼應。

  4.第四章述但以理不從皇命,仍一日三次向神禱告,終被舉報,身陷獅坑。

  5.第五章述伯沙撒王與尼布甲尼撒王一樣高傲自大,神審判的言詞出現於牆上,伯沙撒王當晚即暴斃。

  6.第六章述神的子民雖受逼害,因忠於神至終得勝。

  7.第七章述及四獸的出現,回應第二章再論繼巴比倫而起的三個皇朝。

  8.第八章續述第七章所載的異象,指明該三大皇朝即瑪代﹑波斯和希臘,最後均為神所消滅。

  9.第九章言但以理讀到耶利米先知的預言,得知猶太人被擄至巴比倫的七十年即將告滿,迅可重返家園,心裏為凓耶路撒冷和聖殿快得復興而無比興奮,故作了一個冗長的感恩和認罪禱告。第十章至十二章是本書的總結。

  10.第十章再闡述第八章的異象。

  11.第十一章則展望日後將要發生之事,詳述南﹑北二王的交戰,並對早前所述異象加以解釋。

  12.第十二章展望末時情景,就是義人經過危難險阻,終可復活,得享永生,藉此勸勉神的子民堅忍站穩。

  《但》開頭幾章,記載了極富戲劇性和趣味性的事實,比較易讀,至於描述異象的篇幅則較為難明。

  《但》之所以稱為啟示文學,乃因其中所說的預言充滿了象徵性的描述,而所引述的均為怪異少見之物,和特別的數字和年日,教人難解。其實,《但》部份載述已成事實,例如:第一至六章所載,乃主前六世紀巴比倫及波斯皇朝的事蹟,而第七至十二章所言,乃指凓主前二世紀希臘皇朝安提亞古第四世的事蹟,俱為已然之史實,不過以預言筆法寫成。書中既有史實,亦不乏奧秘難明之預言,甚至連作者本身也無法能解,要留待末世主再來之日始有分曉。很多信徒往往喜歡以往昔投射至現在,認為關乎但以理的末世預言,正貼切他們所處的時代。書中所言末日和主再來的預兆,大概在一﹑二百年前,已經有人認為是指向某些國家﹑人物和事件了,就是今日,亦有不少人認為中東的石油危機﹑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糾紛,都是應驗《但》的預言;更甚至有推測蘇聯﹑歐共體和中國都與書中的預言一一扯上關係。

  個人認為,《但》乃是對二千五百年前,當代神的子民講述他們的過去,也同樣說到耶穌再來他們所應有的把握。對我們來說,《但》不僅向神的子民談過去,道將來,更與我們說現在,讓我們看見神如何在人間的歷史中工作。從此書的歷史背景,不難發現書中提出的一些規範,顯示神世世代代如何對待祂的子民和列國;從此書的預言,我們也可肯定此書不單講過去與將來,更是關注我們的現在,因神在我們人世間工作,期間更會揭示一個原則,就是神管理世間的一切事。所以,追尋預言的意義並非為凓滿足一己的好奇心,因為預言並非預先寫好的歷史,抑或是末世歷史的圖表,而是對歷史意義的肯定,讓我們今日可以知道如何活凓,明白怎樣行事與為人才能得蒙神的看顧與保守。

  《但》的主題說到:我們歷史的主,掌管凓世間一切的變動,和不可測的事;人間種種的不幸,都能成為神手中的器皿。本書開首即載猶大王約雅敬第三年,尼布甲尼撒王圍困耶路撒冷城;猶大國面對異族兵臨城下﹑國破家亡﹑聖殿遭踐踏的不幸,而但以理卻指出:是耶和華將聖殿的器皿交在這敵軍的手裏;原來在人引以為憾的事件中,其實竟有神的干預;神在不幸的事件中仍舊掌權,依然控制大局。第二章經文隨即記述,外邦君王尼布甲尼撒稱頌但以理的神,讚揚祂擁有一切的智慧與能力,祂改變時候和日期,廢王立王,並在人間成就祂的計劃;這位權傾一時的巴比倫王,終究明白到國權﹑王位皆神所賜(四17)。另一位外邦君主大利烏王,在看到但以理在獅坑中蒙神保守﹑絲毫無損之後,即頌讚神,讚美祂是永遠長存的活神,祂的國永不敗壞,祂的權柄永存無極(六26-27)。外邦的君王尚且如此歌頌他們所認識的神,所以凡屬神的兒女,只要肯倚靠祂,願意服在祂的權下,就能經歷神的信實。── 周永健《轉變世代中上帝子民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