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約珥書第二章拾穗

 

【珥二1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在我聖山吹出大聲。國中的居民,都要發顫;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將到,已經臨近。

         呼籲祭司吹角示警(參尼4:18),因神的審判已臨近。

          「聖山」:即錫安山,指耶路撒冷(南國的首都)。──《串珠聖經註釋》

         作者在本章生動且詳盡地描寫蝗災,把它引用到“耶和華的日子”上,指出神在祂預定的時候要施行審判,但人若肯悔改,神的恩典和憐憫是人得救的盼望。

“吹角”:災難迫近示警。“聖山”指耶路撒冷(錫安山)。──《啟導本註釋》

         吹角是吹奏一種牛角,是彎曲的形狀,吹角的音調不同,是一個警報的聲音。所謂「大聲」是那種拖長的尖銳的響聲,使人易於識別。「臨近」與「將到」連在一起,也是以西結書第七章七節所強調的。西番雅書第一章十四至十六節也是因耶和華的日子帶來最後的審判而發出吹角的聲音。詩篇第九十八篇六至九節,也論世界受審判,而以吹角為首先的警報。──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錫安。既指耶路撒冷,也指耶路撒冷所在的山(見詩48:2注釋)。

         吹。1-11節進一步描述“蝗蟲”所引起的災難(見珥1:4注釋)及其特徵(珥2:4)。

         角。希伯來語是shophar ,用公羊的角製成的喇叭,用於發信號。

         耶和華的日子。見珥1:15注釋。由於耶和華的大日正迅速臨近,寶貴的寬容時期剩下已經不多了,神的教會應當從靈性的昏睡中警醒,謙卑悔罪。許多錫安山上的人滿足於自己的屬靈造詣,自覺“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啟3:17)。其他感覺缺乏的人,要麼太懶散不願意悔改,要麼等待晚雨來彌補這種缺乏。這些人都需要錫安山的守望者吹角喚醒。現在是依然施恩的日子,正好進行徹底的悔改,潔淨心靈中的一切污穢,使恩典在心中充分地工作。詳見第14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吹角」:在古代戰爭,吹角是為激起戰鬥意識,要攻擊敵人之信號。吹角也作為警告敵人來襲的用途。

         「聖山」:就是指「錫安山」。──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1~11蝗蟲的侵襲被視為“耶和華的日子”(即災難時期)之軍隊入侵的預嚐(1節)。蝗蟲在將來的意義,可指啟示錄九章112節所形容的魔鬼蝗蟲,或指北方的王的入侵(結三八15;但一一40)。巴勒斯坦在敵人入侵之前好象伊甸園那麼榮美,其後卻變成曠野(3節)。跟第10節所描述的相同(或類似)災禍,也在啟示錄六章1213節和第八章12節有所預言。──《雷氏研讀本》

         蝗災的警號:本段對蝗災的描述生動細膩,但不易辦明這是另一次蝗群的侵襲,抑或等於1章已發生的那次 , 作者只是在此複述,加強語調來喚醒在罪中的百姓。──《串珠聖經註釋》

 

【珥二2那日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好像晨光鋪滿山嶺。有一隊蝗蟲又大又強;從來沒有這樣的,以後直到萬代,也必沒有。

         蝗群飛來日為之遮。黑暗無光也是審判大日苦難的象徵。蝗群落在山嶺間,多而且密,啃食作物,萬翅齊振,仿如閃耀晨光一片!作者說蝗蟲之強大以後永無,使人想起主基督說到的大災難,是“後來也必沒有”(太二十四21)。──《啟導本註釋》

         「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描寫神審判的可怕,以及蝗群擁至遮蔽天日的情景(參出10:15)。

          「晨光」:原文可譯作「烏黑」。

          「山嶺」:大概指耶路撒冷以北的山峰,蝗群有時從北部越嶺而來(參20)。──《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如阿摩司所敘述的:第五章十八、二十節「那日黑暗沒有光明。」「不是幽暗毫無光輝麼?」出埃及記第十章二十二節描寫因蝗災而有的黑暗。神的顯現在火中、雲中及幽暗中(申五22)。那時山上有火焰沖天,並有昏黑密雲幽暗(四11)。所以那大日來到,也會有這樣的情形(參閱詩九十七2上)。

         在烏黑的情形下,又為甚麼有晨光鋪滿山嶺。原來那是指一批人群,好像山嶺上的晨光,也有以為是蝗蟲受陽光之反射而似光耀。事實上烏黑(shehor)與晨光(shahar)字音十分近似。這裡是指蝗蟲。這樣的蝗災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實在是非常的情景。這真是神極大的刑罰,是咒詛臨到以色列人。最後的末事,在耶和華的日子臨近的時候發生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好像晨光」一詞(NIV;希伯來文 s%ah]arRSV、現中:好像黑暗s%a{h]o{r,是不必要的修改)是指陽光在蝗蟲翅膀反射的亮眼光芒。如同晨光與黑暗交戰,一束束光芒穿透厚黑的蟲堆,在耶路撒冷群山投下威嚴的光亮。昆蟲再次比作人(參一16),並且以更誇張的措詞,強調災劫的空前與絕後。——《丁道爾聖經注釋》

         晨光。希伯來語是shachar ,意為“天亮前微紅的光”。寓指入侵的“蝗蟲”軍隊佈滿天下。

         有一隊蝗蟲(原文作民)又大又強。見珥1:6注釋。

         從來沒有。見珥1:2注釋。──《SDA聖經注釋》

         「黑暗....烏黑」:這些形容詞都是表達「黑暗」的意思,描述蝗蟲來襲時遮蔽陽光的樣子。與 1:15 後半段用法一致。 5:18,20 對耶和華的日子也有類似的描述。

         「晨光」:可能指蝗蟲有如陽光普照般鋪滿山嶺,或者形容陽光灑在蝗蟲雙翼上閃閃發光,有如晨光照耀。也有可能描述蝗蟲大批來襲,遍滿大地,如同晨光那樣,先在東邊地平線出現,然後佈滿全地。

         「一隊蝗蟲」:原文是「大量的、許多的民」。

         ◎在描述蝗蟲時,採用「民」這個模糊的字眼,是因為約珥的觀點和言語都有一種彈性,它不受一般的時間觀念所限制,所以不論是現在的事、不久將來、長遠的將來,都被約珥濃縮在一個小小的時間膠囊裡。重點是在這裡約珥藉著蝗災宣告神審判的臨近。這種威脅不但預表將來的審判,對當時的人有更現實的意義:蝗災可能毀滅生活中極重要部分--迫使人們飢餓和死亡,因此約珥呼喚他的人民趕緊悔改。──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3他們前面如火燒滅,後面如火焰燒盡;未到以前,地如伊甸園;過去以後,成了荒涼的曠野;沒有一樣能躲避他們的。

         蝗蟲一到即把農作物及植物吃光,如火燒盡滅絕。

          「伊甸園」:象徵富庶與祝福(參賽51:3; 36:35)。──《串珠聖經註釋》

         “伊甸園”為人類未墮落前居住的樂園。蝗蟲來前地面美麗如伊甸園;蝗蟲飛過,變成草木不生的荒野。蝗蟲象一團火,爬到那裡,燒到那裡,地變成教徒!──《啟導本註釋》

         火是象徵著蝗災,也表徵旱災(一19)。所以蝗蟲破壞在先,好像前面燒滅一切的火。跟著就是乾旱使地上余剩的樹木也一同除去。前後的毀滅是可怕的。前面與後面,可指人們在災害之中,走頭無路,進退維谷。

         伊甸園是最豐饒之地,土地肥沃,所以果木豐盛,但終必荒涼,好似曠野一樣。伊甸與曠野成為極尖銳的對比。

         沒有一樣是可以躲避的,在戰爭中避難(士廿一17;撒下十五14),但是一切後路都已堵塞,使人無法逃脫。當耶和華的日子來到的時候,人想逃脫,也是不可能的事(參閱摩五18-20,九1,二1415;賽二10-21,十三14-16;結三十6-9;番一8-13)。──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如火。蝗蟲所過之處,好象被火燒光。

         伊甸園。象徵出產豐富(創2:8)。──《SDA聖經注釋》

         「伊甸園」:是神為亞當和夏娃造的第一個居所( 2:8 ),此處用作形容大地受破壞前的美麗。

         「躲避」:「逃脫」、「被拯救」。──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4他們的形狀如馬,奔跑如馬兵。

         「形狀如馬」:蝗蟲的頭部像馬。

          「奔跑如馬兵」:形容蝗蟲行動迅速。──《串珠聖經註釋》

         這是以蝗蟲來描繪戰馬,雖不甚相似,卻在敏捷與毀壞性方面也不無相同之處。「馬」是一個普通的用詞,指一般的馬,但「馬兵」是指戰爭時的馬。兩者在此處必是同義字,都是指敵國的軍力,特別威武,尤其在奔跑沙場的威勢中(伯卅九2)。在第七節還再重複。以馬喻為軍事力量,在以賽亞書屢次提說(賽三十1516,卅一1),也常指遠方來的外邦(賽五26-28),尤其是指北方來的仇敵(耶六2223;參閱耶四13;結卅八4)。──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如馬。蝗蟲的頭像馬。見啟9:7節,用蝗蟲比喻前進的騎兵。

         馬兵。希伯來語是parashim ,也指快跑的馬。蝗蟲動作迅速,像奔跑中的馬。見出10:4-15注釋。──《SDA聖經注釋》

         「形狀如馬」:這邊是說或許是因為蝗蟲頭部的形狀像馬,或是像戰馬一樣整齊有序的行列前進。可參考 39:20 將馬的跳躍比做蝗蟲的跳躍,或參考 9:7 蝗蟲行動時的沙沙聲像戰車的聲音。

         「馬兵」:指「戰馬」或「騎戰馬者」。

         「馬....馬兵」:以戰馬來描述蝗蟲的敏捷和破壞力。──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4~5蝗蟲的形狀好象馬,動作迅速如“馬兵”。響聲如大軍壓境,來勢洶洶,群山不能阻擋。──《啟導本註釋》

 

【珥二5「在山頂蹦跳的響聲,如車輛的響聲,又如火焰燒碎秸的響聲,好像強盛的民擺陣豫備打仗。」

         「響聲」:大概是指蝗蟲飛行拍翼的聲音。──《串珠聖經註釋》

         蝗蟲成群搧翼的嘈音,可喻為戰車賓士的響聲(參考啟九79;似與這裡所描述的十分相近)。作者再以另一幅畫面與音響來描寫,火燒乾草,發出燃燒的聲音,如眾軍士準備出戰的嘈雜聲音相似。「強盛的民」可能指敵軍,也必指最後的爭戰之恐懼情景。好似耶和華自己發動的,正如耶利米書第六章二十三節描述的一幅戰場的圖畫,這萬世戰爭的豫言,始終成為一種威脅,是先知特別強調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車輛。見第4節注釋。參啟9:9節。蝗蟲群前進的聲音比作車輛前進的聲音。

         如火焰燒碎秸。這是蝗蟲襲擊和吞食植物的聲音。──《SDA聖經注釋》

 

【珥二6他們一來,眾民傷慟,臉都變色。

         蝗蟲或強盛的軍隊一來到,眾人必驚懼以致傷慟,好似婦人受產難之苦一樣,作者以此形容耶和華的日子來臨的情況。以賽亞書第十三章八節:「他們必驚惶悲痛,愁苦必將他們抓住。他們疼痛,好像產難的婦人一樣,彼此驚奇相看,臉如火焰」(參閱結三十16)。仇敵來自北方,也有這樣的現象(耶四31,參閱五322)。耶和華顯現的時候,人顫抖,地溶化(詩九十六9,九十七5)。這真是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的情況。──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變色。希伯來語是pa'rur ,按一些權威人士的解釋,指激動時的表情。還有人認為指蝗蟲所引起的恐怖使臉色變得蒼白。七十士譯本譯為“每張臉都黑如鍋”。──《SDA聖經注釋》

 

【珥二6~9蝗群進侵,無孔不入,既把田間的農作物吃光,夕進入屋內「搜掠」可吃的貯糧(參出10:6)。──《串珠聖經註釋》

 

【珥二7他們如勇士奔跑,像戰士爬城;各都步行,不亂隊伍。

         「城」:原文作「牆」。──《串珠聖經註釋》

         敵人來侵犯,不是烏合之眾,卻極有訓練,井然有條,秩序完好。勇士與戰士應是同義字(三9再提說),在迅速中而不混亂。這裡是否仍以蝗蟲為喻呢?箴言第三十章二十七節曾形容蝗蟲,「沒有君王,卻分隊而出。」似很有秩序。

         「各」不僅在本節,也在下一節。各別的在整體中仍守秩序,所以毫不紊亂。這似乎值得一提,因為在歷史的結局之前,神的安排,甚至在歷史事件每一個細節,都有神的計畫,使人看清,不敢隨意輕忽,必須儆醒起來,有高度的警覺,等候大日的來到。──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珥二8彼此並不擁擠,向前各行其路;直闖兵器,不偏左右。

         「兵器」:代表防禦設施;有學者譯作「西羅亞池之通水道」。

          「不偏左右」:或作「通行無阻」。──《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的隊伍始終不亂,誰也不會碰到別人,擠來擠去,或爭先恐後。有這樣好的秩序,這樣整齊的部隊,行軍必十分有效,因為大家都不會阻礙,就更加迅速,勇往直前,無法抵抗。

         「擁擠」也譯為離開隊伍,他們不會擅自離隊,保持完整。他們有兵器的負荷,卻仍繼續往前,毫不懈怠,足見其精神之所在。──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擁擠。直譯為“不推擠自己的兄弟”。

         直闖兵器。或“撲向(或撲入)標槍”。任何武器都傷不了他們,阻止他們前進。──《SDA聖經注釋》

         「直闖兵器,不偏左右」:原文不容易翻譯,可以翻譯為「直闖敵人防禦,並不停止」。──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9他們上城,躥上牆,爬上房屋,進入窗戶,如同盜賊。

         「孴上城、躥上牆」:或作「在城裡亂闖,在牆上奔跑」。──《串珠聖經註釋》

         蝗蟲不但吃盡田野的草木,連屋裡的食物也不放過;爬窗越戶,銳不可當(參出十6)。──《啟導本註釋》

         他們的行動十分敏捷,很快就深入住宅地區,古時窗戶沒有玻璃,所以在開口處容易闖入。在每句話都似以短句作為頓挫的音響,於是韻律越轉越快,直達高峰,使效果更為有力,讀者的恐懼更加深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蹦上城。希伯來語是shaqaq(沖去)。可譯為:“他們向城沖去。”

         進入窗戶。古時的窗戶不是玻璃的,所以入侵的蝗蟲沒有障礙。──《SDA聖經注釋》

 

【珥二10他們一來,地震天動,日月昏暗,星宿無光。

         「地震天動」:大概是蝗蟲在地上禆集吃食時所引起的錯覺。

          「日月 ...... 無光」:見2注。這也是末日情景的描繪。──《串珠聖經註釋》

         蝗蟲來襲時的“地震天動,日月昏暗”,只是人的感受。主基督審判大日,天象會有真正的驚人變動(看太二十四29)。──《啟導本註釋》

         「他們一來」,在第六節已經有這樣的語氣。他們一來,也指祂來,就是耶和華來了。自然界現象就有顯著的變動。耶和華的日子一到,似乎又回復混亂的情形(參閱耶四23-26以及鴻一56),地震天動,指天地都要顫抖。──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地震天動。要與第11節聯繫起來理解。這裡描述了耶和華大日時的自然界現象,不可能是蝗蟲所造成的,除非用的是誇張的語言。蟲災的生動描述只是用來說明耶和華的日子所降到猶大的災罰(見珥1:4,15注釋)。

         日月昏暗。參賽13:9-11,摩8:9。耶穌曾說明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將會出現在耶和華最後的大日(太24:29,30)。約珥所聚焦的耶和華大日,似乎已臨到以色列人(見珥1:4注釋)。耶穌所解釋的,則是耶和華的日子將會如何來臨。因為神的旨意正在通過教會實現。──《SDA聖經注釋》

 

【珥二10~11這利害的蝗災是神的作為,是耶和華日子臨近的先兆;先兆既是這樣利害,更何況在這日子本身,人怎能忍受得住呢。──《串珠聖經註釋》

 

【珥二11耶和華在他軍旅前發聲,他的隊伍甚大。成就他命的,是強盛者;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

         「軍旅」、「隊伍」:指蝗群聽命於神。──《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把蝗蟲描寫為神的“軍旅”,聽祂的差遣,就象列邦聽神使用一樣(賽十57;耶二十五9)。到那日,神的軍隊要象蝗蟲一樣出動,消滅仇敵,除了轉向神,無人能倖免。──《啟導本註釋》

         提到軍旅,是補充第二節「又大又強」好似蝗蟲般的軍隊。所以這裡再重複,「隊伍甚大」。「成就他命的」尤其強調他們順從祂的命令,不如說他們是應驗了耶和華藉著先知所傳的話。「命」原意為「話」(參閱耶一12)。神所發動的,不只是世上的列邦(6節),也是宇宙的萬象(10節),甚至耶路撒冷。最後提到「強盛者」是指大而可畏的神,祂的日子也是大而可畏的(參閱番一14;瑪四5及珥二31)。

         這也是瑪拉基書的論調(三2)。沒有人可以逃脫這無可抵禦的敵軍。在目前的災情下,耶和華的日子早經歷代先知宣告,現在必須實現了。最後的問話不只是修辭的,甚至是實際的。人們必須面對。──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軍旅」:正如以賽亞視亞述人( 10:5-7,13:4 )、耶利米視巴比倫人( 25:9,43:10 )為耶和華所用的器皿,約珥視蝗蟲為耶和華的軍隊。

         「強盛者」:「強大的」、「大量的」、「為數眾多的」。這裡既然指蝗蟲,應該用「數量多」的意義。

         「成就他命的是強盛者」:可以翻譯為「成就祂命令的不計其數」。

         ◎這段最後的問句,自然是要引向「沒有人可以當得起」的結論。──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12耶和華說:“雖然如此,你們應當禁食、哭泣、悲哀,一心歸向我。”

         「雖然如此」:原文應作「現今雖然如此」,表示還有挽救的希望。──《串珠聖經註釋》

         「雖然如此」似應放在前端,不是耶和華說,而是「雖然如此,耶和華說……」情況雖然惡劣,但在無望中仍有盼望,因為耶和華的話來到,使人有一條出路。

「禁食、哭泣、悲哀」是真正悔改的態度,這樣才算「一心歸向神」。「歸向神」是悔改的動作,他們轉離神的審判,轉向神的拯救(參閱摩四6-11;何三5,十四1;耶三10,廿四7)。歸向神,就是重新面向神,這是一心一意的,或說是全心一意的,包括思想與意志,也是整個人格。──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歸向。希伯來語是shub ,意為“回歸”。

         一心。參申4:29;耶29:11-14。只有真正悔罪,才能避免迫近的災罰。──《SDA聖經注釋》

         「一心歸向我」:「全心歸向耶和華」。──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12~14勸百姓各自從“心”裏悔改。這心包括知識和情感。──《雷氏研讀本》

 

【珥12~14悔改的邀請早些時候,約珥警告人們,耶和華的日子即將來到了;現在,正是這位耶和華,默示豫言的主,祂開始向祂的百姓發出邀請,要他們離開罪惡的道路,歸向獨一真神。而先知自己鼓勵的話隨在後面,是基於以下不尋常的理由:因為上帝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並且對祂的百姓有豐盛的慈愛。審判是百姓倔強、反叛的結果,他們堅決拒絕歸向上帝;這常常是他們自己造成的。要公義的上帝消除祂的憤怒,只有當他們悔改歸向祂,走信心的道路。他們甚麼時候悔改,上帝也要『懊悔』;那就是說,祂將要止息憤怒和審判,並再一次施行憐憫。當這種情形出現之時,正常生活的祝福也將重新恢復起來,百姓也將有足夠的供物,獻給耶和華作各種感恩祭(14節下半)。——《每日研讀叢書》

 

【珥二13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

         「要撕裂 ...... 衣服」:撕裂衣服是束上麻衣前的舉動,表示悲痛,但憂傷痛悔的心才是神所看重的。

          「後悔不降所說的災」:不表示神變幻莫測和失信,只是顯出先前提出的警告備有寬容的條件。──《串珠聖經註釋》

         單是外表上“撕裂”衣服示衰沒有用處,一定要有徹底的內心的悔悟(“撕裂心腸”)。神的恩典和憐憫是人得救的盼望(看出三十四67)。──《啟導本註釋》

         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是希伯來式的說法,意謂內心的悔意遠比外表的傷痛重要,因為外在的表現可能不是出於真心。撕裂衣服往往是大禍臨頭的表示(創三十七2934;王上二十一27;王下十九1;斯四1)。是做出道德與屬靈決定的所在,應該優先面對處理。邪惡的念頭也是在那裡醞釀滋生的。撕裂心腸的意思是「改變整個心態」,結果就像詩篇五十一17所說的憂傷痛悔的心,以及十章16節與耶利米書四4所說的受過割禮的心(參呂譯)。——《丁道爾聖經注釋》

         撕裂衣服,再披上麻布,是舉哀的動作。這裡並沒有禁止舉哀的動作(結廿四16-18)。這裡的原意作:撕裂心腸,不要只撕裂衣服。只有空洞的禮儀,後果是不堪的(耶四4)。約珥這裡所著重的是,各人對神的態度,必須重新在思想與意志上糾正。

         關於神的後悔,當然不是指祂意志的改變,祂決不會出爾反爾的。但是祂情緒的傷痛,不忍將刑罰降下,這是祂的性格。祂是有恩慈的神,看顧世人(出廿二27)。祂的憐憫,好似父母對兒女的眷顧,關切無助者在危險之中。「不輕易發怒」是指祂長期抑壓怒氣,站在遠距離,只抽一口深長的呼吸。有豐盛的慈愛,是表明自動的和善,經常説明需要的人,使對方能有信託的心,完全依靠。──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你們要撕裂心腸。猶太人撕裂衣服是表示極為傷心,說明他遭遇了可怕的災難(創37:34;利13:45;代下34:27;耶36:24)。但也有可能這種悲傷的外表並不說明他內心有悲痛。所以吩咐百姓要避免虛假,而撕裂心腸。

         有恩典、有憐憫。見出34:6,7;尼9:17

         後悔不降所說的災。關於神的後悔,見創6:6注釋,撒上15:11。如果在品格上有了所要求的改變,責罰就沒有必要了(見耶26:3;拿4:2)。祈禱並不會改變神的意念。“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但是祈禱會改變懇求者自己(見但10:13注釋)。一旦應允祈禱的條件達到了,神就會賜下豐富的福氣。──《SDA聖經注釋》

         「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表達神希望百姓的悔改不只是儀式上的,而是發自內心的。

         「有恩典...有豐盛的慈愛」:這是貫穿整本舊約聖經的主要信息。 34:6-7  4:2  86:15 103:8  145:8

         「或者」他轉意:原文是「誰知道」。

         ◎當災難來臨時,我們應當反省我們的國家或團體是否有得罪神的地方,痛悔歸向神,如同以西結所說的,作個防堵破口的人。

         ◎由此處經文可見,神是有恩典,有憐憫的,只要我們回轉歸向他,他的心意是有可能因而改變的。然而這個神當下心意的改變,在衪永恆計劃裡仍然不變,因此衪的後悔與世人的後悔有所不同。──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14或者他轉意後悔,留下餘福,就是留下獻給耶和華你們神的素祭和奠祭,也未可知。

         即使以色列悔改了,她也不能假設神自動會給她祝福(象我們經常作出的假設)。──《雷氏研讀本》

         「留下餘福」:這是指中斷了的獻祭(1:9, 13)得以恢復;神與人的和好同時帶來物質上的祝福(參申7:13)。──《串珠聖經註釋》

         “留下餘福”:人悔改,神使田園復蘇,因災荒而停止了的祭恢復。人因神的慈愛重享生活幸福。──《啟導本註釋》

         「或者」這是帶著希望的情懷,也在於禱告者存謙卑的心,深信神的憐憫。神既不輕易發怒,祂的轉變就不是不可能的了。祂的轉變在於人的轉變。耶和華對外邦人有憐憫,不降所說的災(拿三9)。對以色列人,也必施恩,留些逃脫的人(拉九8)。現在留下餘福,還賜予谷物新酒與油(申七13,十六101517以及該二15-19)。他們生計沒有斷絕,就有力量獻上素祭與奠祭。他們仍可繼續敬拜,神仍是聖約的主,救贖的恩典仍會施予。──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轉意後悔」:「回轉發憐憫」。「後悔」這個詞有「憐憫」、「後悔」、「遺憾」、「悲傷」的意思,這裡選「憐憫」比較合乎上下文。神的後悔不降災,在舊約中有許多例子,最有名的是約拿書的例子( 3:10 )。其他出處有 32:14  撒下 24:16 18:8  26:19  7:3  代上 21:15  106:45 ──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15你們要在錫安吹角,分定禁食的日子,宣告嚴肅會。

         吹角不只是發出警報,警戒眾人趕快逃脫或應戰。這次吹角,是好似節期的宣告,要招聚眾人來守禮儀,再以禁食與嚴肅會表明切實悔改的心跡。現在逃避的不是耶和華,而是逃向耶和華,以祂為避難所,為保障。──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見第1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吹角」:這一次的吹角不是警告的意味,而是呼召所有的百姓聚集。──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15~16祭司要宣召全國所有百姓禁食痛悔。

          「吹角」:與本章1節不同,是宣告的意思(參利23:24)。

          「新郎出離 ...... 內室」:新郎通常享有權利毋須出征及辦公事(參申24:5),也不宜禁食(參可2:19), 但到了這緊急關頭,新郎與新婦都要取消宴樂,參加舉國的禁食。──《串珠聖經註釋》

         此處“吹角”為召集百姓禁食、祈禱(看一14注)。男女老幼都要在神面前哀慟悔改,就連因新婚可免服兵役的新郎,以及享受新婚歡樂的新婦都不能例外(參申二十四5)。──《啟導本註釋》

 

【珥15~16悔改的行動】先知清楚知道,單單邀請人悔改是不夠的,必須有悔改的行動表現出來,藉以激勵他們真實的悔改。因此祂再一次要求錫安吹角。這一次吹角不是警告一支神秘的軍隊臨近(見二1),而是呼召百姓聚集,宣告一個嚴肅的國民大會。

         這個國家(經文中只用耶路撒冷居民的稱呼)現在召集了一個公眾的大會;在會上宣佈禁食,因為這次會議將要產生和決定公開的悔改行動。藉行洗濯之禮,百姓人人自潔;外表的清潔表明內心有清潔的願望。所有的人都要出席這次會議,包括長老(中文聖經譯作『老者』──譯者注),他們是百姓的領袖;還有孩童和吃奶的嬰兒,他們也被帶來參加。他們雖然難以對國家面臨的危險,負任何責任,但是他們的將來卻與國家的命運密切相關。就是那些新婚的,他們似乎比別人更有理由不出席會議,然而卻都參加了;因為他們有沒有希望成為未來的丈夫或妻子,完全取決於這次嚴肅會禁食的結果。——《每日研讀叢書》

 

【珥二15~17呼籲百姓在“嚴肅會”中全民悔改,這是沒有人可以得到豁免的,即使嬰孩和新婚的也不能豁免(參看申二四5)。以色列是神的“產業”(出一九5;申四20)。──《雷氏研讀本》

 

【珥二16聚集眾民,使會眾自潔;招聚老者,聚集孩童和吃奶的,使新郎出離洞房、新婦出離內室。

         這裡是一些敬拜者,他們來聚集,必須先行自潔,成為必有的準備(書三5),他們在工作上要放下離開,飲食起居也需調整,有些行為要自製(如撒上廿一5)。

老幼都要算在內,因為耶和華的日子連婦孺也不可逃脫(賽十三16;結三十1718)。新郎新娘的喜樂,在耶和華審判的時候也都止息了(耶七34,十六9,廿五10)。他們都要出來,不得享受新婚的快樂。本來他們因新婚可以免役,不必從軍(申二十7,廿四5),現在卻不可避去。──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新郎....新婦」:舊約的律法規定新郎可以有一年的時間免除兵役與公職 24:5 。但這裡呼籲他們也走出洞房參與全國悔罪的行動。

         「洞房」:「臥室」、「起居室」,也就是「內室」。

         ◎舊約律法的規定似乎比現在還要進步,處於忙碌社會的我們,很多時候是不是太拼命工作,以致剛結婚就把焦點放在工作上而忽略了履行丈夫或妻子的責任呢?──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17事奉耶和華的祭司,要在廊子和祭壇中間哭泣說:“耶和華啊!求你顧惜你的百姓,不要使你的產業受羞辱,列邦管轄他們。為何容列國的人說,他們的神在那裡呢?”

         祭司的禱告(參申9:26-29)。

          「廊子和祭壇中間」:指聖殿的內院,即祭司院(代下4:9)。平常祭司在此代表民眾獻上燔祭,現今卻在此獻上悔過的祭,為民求神施憐憫。

          「列邦管轄他們」:應譯作「在列國中成為笑談」。──《串珠聖經註釋》

         看一9注。“產業”指以色列民。“列邦管轄他們”亦作“成為列國的笑柄”。──《啟導本註釋》

         廊子,就是聖殿前面的入口,一直到獻燔祭的最主要的壇。在那裡他們在哭泣悲哀之中。那地方就是以西結書第八章十六節所提的,有二十五個人背面耶和華拜天象的地方。這是很神聖的地方,是不容褻瀆的。正如第一章十五至二十節所記載的,禱告引述

         求耶和華顧惜祂的百姓。「顧惜」原意為流淚(如申七16,十三8;結五11,七4以及賽十三18)。這是一種十分關切的悲哀,幾乎與「憂傷」或「後悔」是同義字。「百姓」的同義字是「產業」,耶路撒冷人是屬於神的產業。

         「你的神在那裡呢?」對以色列人來說,這是最難堪的問題。神的名是不可褻瀆的,祂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詩人無法容忍人這樣向祂譏諷(詩四十二411)所以這裡的哀求,實在是有說不盡的心意。──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廊子。聖殿入口的門廳(見王上6:3注釋)。黃銅制的燔祭壇設在廊前的院子裡(見代下8:12;見王上8:64注釋)。聚會的地點就在聖殿的入口。──《SDA聖經注釋》

         你的產業。參出32:12,申9:26,29和結36:20-23的呼籲。──《SDA聖經注釋》

         「廊子」:位於聖殿東邊入口處,長約27公尺,寬13.5公尺 王上 6:3

         列邦「管轄」他們:這個原文可以解釋為動詞「管轄」或名詞「笑柄」,一般認為解釋為「笑柄」比較適當,整句變成「在列邦中成為笑柄」。──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17悔改的禱告】最後,先知做了一個禱告;在這個禱告裡,約珥用了第一人稱,像是直接向神發出的,但事實上卻是教導祭司在悔改的大會上發出的。禱告可分為兩部分:首先,他們懇求主顧惜、寬恕祂的百姓,也就是施行祂的憐憫,放棄審判,作為對百姓悔改行動的回應。其次,先知進一步陳明神要施憐憫的原因,它是為了免得百姓在列邦中成為『羞辱』。這個禱告的第二部分,不是簡單的只是祈求神顧惜他們,免得他們在外邦人的眼中蒙羞辱;它是暗指以色列存在的目的:神的選民是祂藉以向其它國家啟示祂自己的工具。如果,在審判中他們垮臺了,別人將要問:『神在那裡呢?』他們要以為以色列的神不存在,這樣,神在世界上的目的將受到阻礙。

         所有悔改的禱告都必須有兩部分,如果它是真誠的和健全的,都要具有這兩方面。當悔改的時候,我們禱告上帝憐憫寬恕我們;但是這樣禱告容易變成太自私,故我們也要為更大的目標來禱告,那就是藉顧惜、寬容我們,使的旨意能持續下去。正像的旨意是要藉以色列向所有的國家啟示祂自己那樣,祂的憐憫也要藉那些蒙祂赦免的人的生活彰顯出來。——《每日研讀叢書》

 

【珥二17 廊子和祭壇中間】廊子和祭壇中間是一塊限制出入的地區。只有祭司有理由越過祭壇前往聖殿去。但這地方也常用作重要公開活動的舞臺。以西結書八16有二十五個人在這地方進行混合信仰的太陽崇拜。歷代志下二十四21,耶何耶大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在這地方被石頭打死(見:太二十三35)。──《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珥二18耶和華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他的百姓。

         本節至27節從蝗災的描述轉到神對肯悔改的百姓的祝福。神是有憐憫和慈愛的,會聽祂子民的禱告,不讓百姓蒙羞愧(27節)。──《啟導本註釋》

         耶和華答覆哀求的禱告。神必發熱心。這是指著祂熱切的心,有時指祂忌邪的情懷或忿怒的激情,這裡是祂的愛,有強烈熱切的關懷。

         「自己的地」是耶和華賜給祂百姓的地業,這是祂的產業,所以祂的百姓與產業又是同義字,因為這產業也指祂的百姓,正如前一節(17節)所提說的。現在神必要復興祂的子民。──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發熱心」:「嫉妒」、「發熱心」。用來描述神關切自己榮耀的熱切。當以色列人離開神去敬拜別神時,神就「嫉妒」而熱切的懲罰他們。反之當以色列人回到神面前,神也熱切的要賜福給他們,不容許仇敵質疑神的存在。聖經用這個字在神身上時, 大多指神忌邪( 25:13 ) 或憤恨人行邪惡的事( 32:16 )

         「憐恤」:「憐憫」、「憐惜」。

         ◎本節是這一卷書的轉折點,因為神的態度改變,整個土地就恢復生機。

         ◎這段讓人想起 18:6-7 中耶穌說的話,其實神為了他子民的好處容讓他們遭受痛苦,但其實內心是急著為他的子民伸冤的。──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18~27神答允痛悔的禱告及應許賜福:百姓願意悔改,與神和好,神使履行 與列祖所立的約,賜福與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珥二19耶和華應允他的百姓說:“我必賜給你們五谷、新酒和油,使你們飽足;我也不再使你們受列國的羞辱;

         耶和華應允他們的哀求,答覆祂的百姓的希冀(參閱撒上七9;詩二十1,廿二21下;六十5,一一八5)。神賜給他們五谷、新酒和油,正為補充第一章描述災害所匱乏的。但是這裡沒有提到素祭與奠祭。祂只使人們吃得飽足,不再有糧食斷絕的現象(一16上)。他們不再受列國的羞辱,因為那是他們以往的困苦(二17)。──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五穀、新酒,和油」: 1:10 中被蝗蟲破壞的出產。──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19耶和華應允祂百姓的禱告以色列人的信仰本質上是建立在他們與的立約關係上;禱告是表示這種關係的一種方式。當關係破壞了,信仰也就在崩潰的危險中;正像約珥清楚說過的那樣,以色列人的罪惡,招致的審判。他們的悔改行動是一種自覺棄邪惡歸向真神的行動。只有再次尋求與建立親密的關係,禱告纔能再次進行;因為禱告是向說話,只有關係重新建立起來,禱告纔能蒙垂聽。

禱告要應允,必須有人的轉變作為先決條件。雖然一直愛祂的百姓,但是如果他們背離祂,只會招來怒氣。當他們回轉來歸向祂,再次尋求已經失去的與祂之間的親密關係,他們將要再次發現總是有恩典有憐憫的。在這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禱告。禱告是一種溝通的形式,一個人只能向他的心所歸向的禱告;禱告的必然結果是要回應,這只有在關係建立起來時才可能。這樣,百姓的悔改和請求與恢復關係,是禱告蒙垂聽的基礎。——《每日研讀叢書》

 

【珥二19~20神諭:再賜下「五穀、新酒和油」──祝福的象徵(參1:10), 並將蝗群滅絕。──《串珠聖經註釋》

 

【珥二20卻要使北方來的軍隊遠離你們,將他們趕到乾旱荒廢之地:前隊趕入東海,後隊趕入西海;因為他們所行的大惡,臭氣上升,腥味騰空。」

         「北方來的」:在猶大的,蝗群通常來自東方或西方,有學者因此認為這詞是以色列人的勁敵(如亞蘭、亞述、巴比倫等),但在歷史的記載中,蝗群有時的確來自北方。

          「將他們趕到 ...... 西海」:神大概是用風把蝗群趕散,(參出10:19)有的飛到猶大南部的荒漠 (「乾旱荒廢之地」) ,在這不毛之地餓死,有的到死海(「東海」)及地中海(「西海」)溺斃。

          「因為他們 ...... 大惡」:原文作「因為他行了大事」,此句原放在本節尾,或指蝗蟲先前肆虐的行徑,或與下文21節相連,指耶和華的拯救。

          「臭氣上升 ...... 騰空」:描寫蝗蟲屍陳荒野及岸邊,發出惡臭。──《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西面為大海,東面為沙漠,自古以來,外敵的侵入多從北邊或南邊來,此處比喻蝗蟲有若亞述、巴比倫自北面而來的軍隊,神將它們趕走;有的去沙漠(“乾旱荒廢之地”),有的去海裡。堆在地上的死蝗蟲,臭氣薰天。──《啟導本註釋》

         “北方來的軍隊”分佈在曠野、“東海”(死海)和“西海”(地中海)。有關大災難期間從北方來之軍隊的破壞,參看以西結書三十九章2節。──《雷氏研讀本》

         約珥提到「前隊」、「後隊」是亞蘭文後期的用詞(參照但四1122,六26,七2628也都是亞蘭文,在表達方面不僅相同)。東海是前面,應是死海,西海是後面,指大海或地中海(申十一24,卅四2;亞十四8)。──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北方來的(軍隊)。蝗蟲有時從東北進入巴勒斯坦,但更多來自猶大南部的乾燥地區。這裡用了北方,是因為有許多猶大的敵人從北方侵入巴勒斯坦。蝗蟲的侵襲雖然是真實的,但也是寓指敵軍的入侵(見珥1:4注釋)。有人認為約珥的時代要更早一些(見本書第21頁),所以是指亞述人。有人認為約珥是約西亞時代的人,所以是指巴比倫人(見耶1:144:6)。如果他們真誠地悔罪和改變,巴比倫人所造成的毀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將他們趕到。生動地描述了蝗蟲破壞的迅速和徹底。

         前隊。希伯來人常用指南針定位。如果前面是東,後面就是西,右面是南,左面是北。

         東海。即死海。

         西海。即地中海。

         臭氣。指蝗蟲屍體所發出的令人作嘔的惡臭。

         他們所行的。即蝗蟲的破壞。──《SDA聖經注釋》

         「北方」:通常蝗蟲都是從東部或南部來襲。這次有可能是由北方來,或者暗指由北方來襲的毀滅性敵軍(歷史上入侵猶大的強權多半是由北方入侵)

         「乾旱荒廢之地」:指的應該是「猶大南方的沙漠」。

         「前隊」、「後隊」:軍事術語,意義大概是「前鋒」、「後衛」。

         「東海」:指「死海」。

         「西海」:指「地中海」。

         「大惡」:七十士譯本譯成「大惡」,希伯來文原文是「大事」。

         「臭氣上升,腥味騰空」:指蝗蟲屍體在海中腐爛的狀況。──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20 北方的軍隊】北方常是黑暗勢力的象徵。以色列的敵人通常因為路線所致,也只能取道北方攻打耶路撒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珥二21「“地土啊!不要懼怕,要歡喜快樂,因為耶和華行了大事。

         耶和華已經應允他們的哀求,除去災害,使他們得以復興。現在他應強調的,是信心的確據,自然界要與耶路撒冷一同歡樂,因為耶和華行了大事,那些仇敵行了大惡。神的大事就是除去大惡,公義終於伸張。──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不要懼怕。前面已哀歎過地土(珥1:10)。

         大事。蝗蟲已行了破壞的大事;神將行拯救的大事。──《SDA聖經注釋》

 

【珥21~23對禱告的回應在神應允百姓的禱告中,百姓對神寬容的回應。

從三個方面作出回應:是對『地土』(21節),對『田野的走獸』(22節),和對『錫安的民』(23節)講的。

         一、地土,它從前曾被蝗蟲蹂躝(一10),現在被邀請來轉變懼怕為歡喜快樂,因為上帝已經採取行動,使得它恢復原來的豐富。

         二、田野的走獸,牠們曾經驚慌和混亂(一18),現在也被呼喚不要懼怕,因為牧場將要再繁茂起來。

         三、錫安的民(用以表示實際參加全國的悔改大會的百姓)也要歡喜快樂,因為生命的雨水已經降下,依靠它使得糧食能成長的及時雨,已經賜下正如從前一樣。藉詩的語言,先知向整個國家,無論動物或者非動物界宣佈;因為所有這一切都受過苦,故都要再次蒙福,並特別回應以感恩和歡樂。——《每日研讀叢書》

 

【珥二21~27神向大地,走獸和整個猶大國的百姓發出慈愛的聲音:“不要懼怕”、“要歡喜快樂”,因為掌管宇宙的神能行大事,只要悔改敬拜獨一真神(27節),除了恢復生產,還有加倍收成(25節)。這幾節讀來如美麗田園交響曲。──《啟導本註釋》

 

【珥二22田野的走獸啊!不要懼怕;因為曠野的草發生,樹木結果,無花果樹、葡萄樹,也都效力。

         這裡所描述的,是災害的反面,因為神的恩惠將一切都改變了。第一章十九、二十節指曠野的苦旱,災害好似火焰一般,燒盡一切。現在果木又結果累累,曠野有青草叢生,一片興盛的現象。這些都是神的恩惠。果樹再結果,原意是恢復生命的旺盛力,就有豐碩的果實,確保豐收。──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曠野的草發生」:參考 1:19-20 ,曠野的草被火燒滅。

         「無花果樹、葡萄樹」:參考 1:7,12,19 ,這兩種樹被摧毀。──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23「“錫安的民哪!你們要快樂,為耶和華你們的神歡喜;因他賜給你們合宜的秋雨,為你們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樣。

         “秋雨”和“春雨”。分別出現在九、十月間和三、四月間。──《雷氏研讀本》

         「錫安的民」:這裡指整個猶大國。

          「合宜的秋雨」:在巴勒斯坦十、十一月為秋雨季節,雨水幫助幼苗茁壯。或可譯作「秋霖以顯義氣」(呂振中譯本);甘霖的下降表示百姓已獲赦免,蒙神稱義。此句原文亦可譯作「公義的教師」,指百姓須先學習行義才有雨降下。參王上8:36; 10:12

          「春雨」:在巴勒斯坦雨水於三、四月降下,使穀粒肥壯飽滿,有利收成。──《串珠聖經註釋》

         歡喜快樂,原指豐收的歡樂。現在雨水豐足,春雨與秋雨按時降下,地土就經常受了潤澤,出產也必正常而且豐盛。

         「他賜給你們合宜的秋雨」。「合宜」如照原意可譯為「公義」。神賜下秋雨,是照著公義行事,所以這是照祂與以色列有聖約的關係(參閱何十12及賽五7),這原是合宜的。

         「和先前一樣」神一直施恩,必不致使旱災繼續。他提到「以前」,他也要提說「以後」(二28)。神的恩惠不會斷絕。──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你們要快樂。本節原指充足的雨水。早雨降於秋季,促使種子萌芽;晚雨降於春天,幫助農作物成熟。基督教會用雨代表聖靈的工作。

         秋雨(早雨)。希伯來語是moreh 。直譯是“教師”。參箴5:13節和賽30:20moreh 的詞根是yarah ,意為“引導”、“教導”。yarah 也是torah 的詞根,在舊約中一般指“法則”(見箴3:1注釋)。許多學者贊成把這裡譯為“教師”。其它人則認為依據上下文,應為“秋雨”。希伯來語的“秋雨”是yoreh,其詞根是rawah(滲透),而不是moreh 。《約珥書》的這一節是例外。

         合宜的。希伯來語是lisedaqah ,直譯為“與公義有關”,或“為了公義”。“公義”(sedaqah )在舊約中出現150多次,但均無我們一般所理解的“合宜”之意,除非這是個例外。結果“合宜的秋雨”就有了各種解釋性。英RSV版為“維護你的早雨”;還有“公義的雨”、“稱義的雨”,或“祂的公義使祂賜予的早雨”。另一方面,如果把“秋雨”理解為“教師”(見上文“秋雨”的注釋),如塔古姆亞蘭文譯本和武加大拉丁文譯本,就能按正常的含義理解“公義”;這個片語就可譯為“公義的教師”。有些猶太注釋者認為這是指彌賽亞。基督教注釋家分別把“教師”解釋為理想的教師約珥,彌賽亞,摩西和先知們的教訓。

         甘霖。希伯來語是geshem ,往往指暴雨,或傾盆大雨。

         秋雨,春雨。“秋雨”的原文是moreh ,如上文。但有34份希伯來語手稿這裡用的是yoreh ,系表示早雨的常用詞。故這裡指的是“早雨”。

         在基督教會,早雨寓指五旬節聖靈的沛降,而晚雨則代表聖靈的最後傾降,導致莊稼的成熟。“在福音的大工結束的時候,神大能的顯示絕不亞於它開始的時候”。

         早雨和晚雨也寓指基督徒個人的經驗。“聖靈的賜予,是要推進屬靈生長的進程,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莊稼的成熟代表神的恩典在人心中工作的結束”必須先有早雨的工作,晚雨才發生效果。凡願分享“安舒”的人,必須“在克服一切圍困”。──《SDA聖經注釋》

         「秋雨」:「前雨」、十月底到十二月初下的雨。這個字也可以解釋成「教師」,所以有譯本認為這裡給予的是「公義的教師」,也就是「彌賽亞」的意思,不過上下文的證據並不充份。

         「合宜的」:原文是「公義的」、「公正的」,這裡應該是「不多不少」的意思。

         「春雨」:「後雨」、三四月間下的雨。

         「效力」:「給予力量」。──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23 秋雨、春雨】以色列有雨季(冬天) 與旱季(夏天)。雨季以秋雨開始(「早雨」十至十一月),以春雨(「晚雨」四月初)結束。這對於土地的濕度與鬆土犁地很重要。穀物收成則在春天(大麥是五月,小麥是六月),夏季(七、八月)則是打穀、簸穀的時節。秋天採收葡萄,而橄欖可以一直採收到冬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珥二24場必滿了麥子,酒醡與油醡必有新酒和油盈溢。

         在春天有麥秋,豐收是可豫期的。在秋季有果類的收穫,打成油與酒,使生計毫無缺乏,供應十分豐富。──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禾場。希伯來語是goranoth(打穀場)。第24-27節描寫充裕的雨水給乾旱荒蕪的土地帶來生機勃勃的效應。第24節與珥1:10-12節形成鮮明的對照。

         酒醡。希伯來語是yeqabim (酒醡)。──《SDA聖經注釋》

         ◎「一切順利」,其實是神的恩典,而不是理所當然的。這點我們能體會嗎?當神讓我們沒有遭遇災禍時,其實就是給我們相當大的恩典了。──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24~27神諭:應許百姓再次享受神的慈愛和豐盛,曉得 的同在,並以 為他們唯一的神。──《串珠聖經註釋》

 

【珥二25我打發到你們中間的大軍隊,就是蝗蟲、蝻子、螞蚱、剪蟲,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補還你們。

         蝗蟲被形容為大軍隊,又是第一章六節的涵義,似指末世戰爭的敵軍,正如第二章十一節所描述的(參閱瑪三1112)。

         「補還」是法律用詞,是一種補償或賠償的行為(可參考出廿二3-5,「約書」的法典中處理財產〔牲畜是財產〕損害的事)。──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那些年所吃的」或譯作『所吃去的那些年』。神的意思是說,那些被吃的年日要補還我們。在甚麼地方跌倒,就在甚麼地方起來。記得,墮落的時候,就是失去的時候。只要我們回頭,神要償還我們浪費的時間。我們如果曠廢年日,那麼十年也許只能算一天,但我們如果愛惜光陰,也可能一日抵上千日。── 倪柝聲

         「補還」:法律用語「賠償」、「償付」。

         ◎「那些年所吃的」:暗示蝗災肆虐不只一年。──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26你們必多吃,而得飽足,就讚美為你們行奇妙事之耶和華你們神的名。我的百姓,必永遠不至羞愧。

         補還的事不只在保證,也成為事實。日後他們在豐富與飽足之後,必想到主的恩典,而獻上讚美的禱告。這幾乎是出於自然的感恩。他們知道耶和華是行奇事的主。「奇妙」是一種非常的事,決非人的理智所能明白的。耶和華實在行了大事(二22)。──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多吃。與原先的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珥1:16,17)。

         讚美。那些分享復興的人將表現讚美和感恩的精神。他們不是讚美自己,而是讚美施行神奇拯救的神。天國的聖歌迴響應著對神的讚美和感恩(見啟7:11,12;參啟5:13)。──《SDA聖經注釋》

 

【珥二27你們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間,又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在我以外並無別神。我的百姓必永遠不至羞愧。

         耶和華在以色列中間,繼續有恩惠的作為,這是對將來的展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參考 20:2 西乃之約。──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28「“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你們的兒女要說豫言,你們的老年人要作異夢。少年人要見異象。

         “以後”。即將來以色列悔改和復興之後(亞一二10;一三1),那是基督再次降臨的時候,如第30節之奇事所顯明的(參看徒二1621的腳註)。跟聖靈要澆灌在以色列有信心之餘民的各階層裏(32節)。至於彼得在五旬節引用這段經文的詳情,參看使徒行傳二章1621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以後」:指在23-25節的祝福臨到之後。從新約回顧,可知這已相隔一段很長的日子。

          「預言」、「異夢」、「異象」:是神啟示的媒介。在舊約,得聖靈的人很少(參士3:10注)。但自從五旬節後,聖靈果然澆灌凡相信耶穌的人,應驗了28-29節的預言 , 而摩西盼望百姓都受靈感動的願望終得實現(參民11:29)。──《串珠聖經註釋》

         神的靈澆灌在凡有血氣的,是指神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完全給予,使人在脆弱之中,有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審判的日子快臨近的時候,更需要救贖,使他得以蒙受赦罪的恩典,神為他造清潔的心,使他裡面重新有正真的(堅定的)靈(詩五十一10)。

         你們的兒女,老年人,少年人,指不同的人,兒女是指將來的世代,這是「以後的事」。老年人與少年人只是老幼都在內,並非只重視老年或少年(參閱瑪四6)。這裡指著以色列中所有的人,都在神的靈交之內,有新的生活,生活中有屬靈的經驗。──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以後。希伯來語是'achare-ken(此後)。這一用語的時間是不確定的。神計畫賜給復興的以色列這裡所描述的屬靈福氣(見結39:29注釋)。由於百姓的失敗和猶太民族的拒絕,應許沒有實現在屬世的以色列人身上。這些應許轉給了屬靈的以色列人。彼得把五旬節的事件說成是約珥預言的部分實現(徒2:16-21)。彼得引用的是“在末後的日子”,而不是“以後”(第17節)。

         澆灌凡有血氣的。列舉不同年齡享受屬靈福氣的人,是為了進一步強調上述說法。為奴的和自由的都要接受聖靈。根據上下文,這裡不僅指接受聖靈帶來悔改和人生的改變,還指聖靈的特殊澆灌帶來超自然的恩賜,比如說預言。在五旬節的日子裡,使徒“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徒2:4)。彼得宣稱“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徒2:16)。

         作異夢。關於“夢”和“異象”,見撒上3:1注釋;參民12:6節。──《SDA聖經注釋》

         「以後」:不一定是指「末日」,而是指前面物質上的賜福之後。這個預言在彌賽亞時期應驗。

         「澆灌」:「傾倒」。

         「凡有血氣的」:指「所有的人」。以前聖靈僅降臨在少數的人身上,如:基甸 6:34 、掃羅 撒上 10:6 、大衛撒上 16:13 ,如今所有神的百姓都要成為先知 11:29 (摩西的願望)。彼得將「凡」延伸為包括外邦人在內,他們不會被排除在蒙聖靈澆灌或拯救的行列之外。 2:39

         「說預言」、「做異夢」、「見異象」:這些詞是先知用來在詩體中營造對稱的,並非是某一種人只限定用某種方式認識神的心意,更不可能只限定在這三種方式上認識神的心意。先知乃是廣泛的指出百姓們要用各種的方式進一步認識的心意。

         ◎這個預言在 2:1-13 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實現。另外  2:29 顯示出男女平等的看法,是相當值得注意的。

         ●28~32在希伯來文聖經中,這五節是獨立成一章的。──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28 神的靈澆灌,帶來預言、異夢和異象】在以色列的習俗中,用油膏抹是一個揀選的記號,並常與領受神的靈緊密相關,因此可以說被神的靈澆灌,或是神的靈膏抹。美所不達米亞地區認為君王被賦予神祇的梅嵐穆(神榮光的可見代表)。在希伯來文,代表靈的字,也可意指風。最早從蘇美時代開始,古代近東地區代表靈 / 風的字,就與異夢和異象有關聯。異夢之神被稱作「風」。亞喀得文帶來異夢之神的名字叫做「劄基庫」,是從風 / 靈這個字演繹而來。因此靈和導致預言的異夢、異象的啟示間,有著淵遠流長的關係。──《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珥二28~29地上生機恢復,更大的福氣會臨到神的子民。聖靈將要賜給“凡有血氣的”,不分男女老幼,也不分貴賤(29節)。這福氣也臨到全地敬拜祂的人(徒二39)。五旬節聖靈降臨已部分應驗了這裡說的話(徒二1621)。

    “異夢”、“異象”:看《民數記》十二6。神藉這些向人啟示。摩西當日的希望(民十一29)在主基督的日子得以實現。──《啟導本註釋》

 

【珥2829祝福之豐富與廣闊】

       一、澆灌亦可作「潑撒」(創九6;出四9),可見神並不吝嗇(參:結三十九29;亞十三10)。

         二、我的靈就是神的能力與生命力,作為祝福的管道,顯出額外的力道。在創造時運行,將混沌轉為次序的靈(創一2),使參孫得力、赤手殺死獅子的靈(士十四6),使比撒列「有智慧、聰明、知識,能作各樣的工的」靈(出三十五31),現在要在神的子民中行事。

         三、凡有血氣的,顯出以色列全體有分於其中。代名詞你們意謂,這裡是對以色列、而不是對全世界說的

         四、神的恩典在大量的先知活動中流露出來。

         五、靈的應許在2829節開始並且結束,形成所謂的「包裹結構」,用來強調這些寬宏的應許,同時增添了勻稱與平衡的效果。中心主題是耶和華主動差遣祂的靈,而不是聖靈的特殊工作。——《丁道爾聖經注釋》

 

【珥二28~32末日的預言 ── 賜聖靈的應許:神不僅降下甘霖(23),並且應許向所有以色列人賜下更大的福氣──聖靈,不論他們的性別、(「兒女」)、年紀(「老年人」、少年人),身分(「僕人」、「使女」),使他們與神有親密的關係(28-29) 。 耶和華的日子臨到再不是審判以色列(參1:15; 2:1, 11),而是審判列邦 (30-31), 至於那敬拜倚靠耶和華的以色列人(「求告耶和華的」;參創4:26注),在這審判的日子,必會得救。使徒彼得曾引28-32節上(見徒2:16-21), 證明五旬節聖靈的降臨是應驗這裡的預言,指出末日已開始。不過,230-31節的預言要待主耶穌再來前才會完全應驗。──《串珠聖經註釋》

 

【珥二29在那些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

         這裡提起僕人和使女,或男女奴僕,不僅加強這裡的論述,甚至也有革命性的見解,論社會的改革。古代律法對奴僕已有設置(出廿一2-4720262732),他們也能在耶和華面前歡樂。──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珥二30「“在天上地下,我要顯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煙柱。

         「有血 ...... 煙柱」:有關戰爭的描述。

          「日頭 ...... 為血」:參太24:29注。──《串珠聖經註釋》

         「奇事」未必一定指非常的事。但是在自然界有甚麼現象,無論怎樣平常,卻有表記,或象徵,來說明某些事。這字原意為「記號」,在聖經中有時以神跡奇事來說明,就以埃及的情形來說明。以色列在出離埃及以前,神曾用災殃警告埃及,這些也都是奇事或記號,說明神的大能。在拯救以色列人的時候,有血、有火也有煙柱。在埃及有死亡的事,在西乃山有火焰與雲柱與火柱,煙雲籠罩,表明神的顯現與同在。這是可怕的景象,審判異邦與拯救以色列是同時的,耶和華啟示的有公義與慈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奇事。關於基督複臨的預兆,見路21:25,26;啟6:12-1716:17-21──《SDA聖經注釋》

         「奇事」:「奇蹟」、「神蹟」,也有「記號」的意思。

         「血」:可能是由戰爭而來。

         「火...煙」:常常是神臨在的記號( 15:17  19:18 )。──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珥二30 血、火、煙柱】這些是平常伴隨著戰爭的恐怖出現的現象。血流滿街、屋宇焚燒,從城市升起數哩外都可見的煙。這些是地上審判與危難的徵兆,而下一節則是天上審判與危難的徵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珥二30~31這些事在主基督再來前都會應驗(太二十四29;啟六12等)。“月亮要變為血”是說顏色如血般紅。──《啟導本註釋》

 

【珥二31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這都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

         日頭變為黑暗,似乎不是單指日蝕,因為下文說月亮變血,必是非常的景象。這必是大災難的現象,警報耶和華的日子要來到。耶路撒冷正面對歷史的危機,連自然界也有反常的事(二10)。但在這大日未到之前,神有極大的恩惠,人也有強烈的祈求(1719節)。──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日頭要變為黑暗。關於這個預言在基督複臨前的實現,見太24:29注釋。

         耶和華的日子。見珥1:15注釋。──《SDA聖經注釋》

         ◎這段指的很可能是末日戰爭的狀況。

 

【珥二31 日頭變暗,月亮變血】這是描述日、月蝕的景象。日蝕發生時,太陽因為月亮經過太陽和地球中間而變暗,這只會發生在新月的階段。而月蝕是因為地球通過太陽和月亮之間,把月亮給遮住。月全蝕時,完全遮蔽的那一刻,只剩下紅色光譜,所以月亮散發出怪異的橘紅色,而非變黑。這只會發生在滿月的階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珥二31 古代近東地區的日月蝕】在新亞述時代,日月蝕代表最有力、最致命的凶兆,被視為「終極啟示」。他們是替代君王儀式最常見的原因(見:賽五十三410注釋)。而他們代表的威脅性質,是由他們發生的精確時間、發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方向來斷定。天上和地上的徵兆加起來會產生更進一步的確認,還有更加戲劇性的結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珥二32到那時候,凡求告耶和華名的就必得救;因為照耶和華所說的,在錫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脫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華所召的。”

         「凡求告 ...... 得救」:新約保羅引用於因信稱義的道理上(見羅10:13; 保羅以「主」代替「耶和華」,指耶穌)。

          「錫安山」:是耶和華的居所(見3:17)。 的同在使信靠

的可得平安。──《串珠聖經註釋》

         “得救”:凡相信神向祂求告的人,在審判大日可獲拯救(太二十四章;羅十913)。“照耶和華所說”或指耶和華與大衛所立的約(撒下七章;詩一三二1318)。“剩下的人”:看《撒迦利亞書》十三89;十四2──《啟導本註釋》

         那時也指「以後」,當天象都變更了,大災難成為「記號」或「奇事」。是大而可畏的日子的豫兆。

         求告耶和華的名,通常是指敬拜(創十二8),也指見證,在異教的環境中作信心的承認(賽四十一25及四十四5)。這是在列國之中公然敬拜耶和華(賽十二4;詩一○五1;亞十三9)。

         「照耶和華所說的」,是指許久已有的言詞,不是新的啟示(賽卅四1617;參閱但九13;代上廿二10;代下六10,廿三3;申六19,九3;耶廿七13)。

         那些逃脫的人必是存留蒙保守而餘剩的人(用詞不同,本書為Srir 其它為Pelitah,中譯詞都作「逃脫」,俄14;耶四十二17,四十四14;書八22)。他們是餘數,卻成為民族復興的核心。──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約珥書》

         凡求告。神原計劃讓以色列的餘民通過大規模的佈道工作,把認識真神的知識和祂的救恩傳給不認識祂的國家。由於他們的失敗,這項工作轉給了基督教會。

         剩下的人。希伯來語是seridim ,其詞根是sarad(逃跑)。所以意思是“逃跑者”,“倖存者”。“剩下的人”的這一原文只出現在這裡和賽1:9。舊約表達“剩下的人”的常用詞根是sha'ar(剩下)。──《SDA聖經注釋》

         ◎這裡詳盡記載神應允衪百姓的禱告,但最重要的不是神的應允與賜福,而是與神恢復關係,有神的同在。如果我們的禱告只求神的賜予或批淮,反而會使我們的禱告成為購物式的禱告。

         「照耶和華所說的」:一般認為是指 1:17 ──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

 1 先知呼籲百姓禁食悔改,使災禍得消除(1:14)。為何全國上下、男女老幼(2:16)都須參與這事?

  這對今日教會的群體性有何提示?

  在舉國禁食中,那些人要負上特別任務?

  今日教會若要復興,那些人的責任特別重大?

 2 先知形容蝗群為神的軍旅(2:11)。今日世界上的天災會否也是神審判個人與邦國的工具?

  那麽,基督徒對災民是否應采聽天由命的態度?參徒11:27-30

 3 根據2:12-14, 17,人向神認罪、禱告應有什麽態度?

  這種禱告憑什麽才可蒙神垂聽?

 4 試根據串珠找出聖經中類似2:13下半句的宣告與事例。

 5 神應許賜下聖靈的福氣(2:28-29),也在新約應驗這預言。你是否有聖靈住在心內(參羅5:9, 15-16)?

 6 本書中,選民是在什麽情況下得知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神?見2:26-27; 3:14-17。另參詩46:10; 50:7

  你是否深知耶和華是你的神,並在行動上尊 為神呢?

 7 耶和華的審判最終要臨到萬民身上,那時候各人要得自己的報應(3:14-17)。你對神的審判有什麽反應;是歡迎 的拯救或是害怕 的刑罰?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