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司书第九章拾穗 【摩九1】「我看见主站在祭坛旁边。他说:“你要击打柱顶,使门坎震动,打碎柱顶落在众人头上;所剩下的人我必用刀杀戮,无一人能逃避,无一人能逃脱。」 审判从偶像膜拜的中心开始。──《雷氏研读本》 人在祭坛前原可借着献祭得到神的怜恤,但百姓的献祭是虚伪的,所以祭坛反倒成为审判百姓的地方。 「打碎 ...... 头上」:可译作「砍掉众人的头」。──《串珠圣经注释》 耶和华站在祭坛旁边,必在那高处(参阅赛六1),有伸出来的膀臂,要击打那殿。当柱顶被击时,门坎的根基就会震动,似是地震的现象(一1及士五4),可能也是全地的震撼(珥二10)。「打碎」一词在以西结书第廿二章十二节为「流血」,即受伤极重。在约伯记第六章九节译为「压碎」。如果看第二章十三至十六节,似描述一个情景,人们都无法逃脱,甚至快跑的、有力的、刚勇的、拿弓的……等都不能自救。——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人在祭坛前,本可以借着献祭得到神的怜恤,如今却成为审判的地方。──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摩九1 柱顶】为了要描述毁灭将多么彻底,阿摩司再次使用相对法。这次他的范围是从伯特利圣殿的最顶到最底,从装饰柱顶的柱头到门坎(见:番二14)。这有可能和以赛亚的呼喊叙述比较(赛六4),但或许也只是反映神威严的同在。古代近东提到类似毁灭的例子有墙、大门、门、门坎遭粉碎或破坏(包括《吉加墨斯史诗》和杜库提宁努他一世的碑文)。──《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1~5】这里记下的是审判的异象(看七1注)。“祭坛”指伯特利拜金牛犊的坛。“主站在祭坛旁边”:神的审判从拜偶像的中心地开始。百姓献祭没有敬虔的实意,祭坛成为审判的地方。人无论躲到那里,都逃不掉神的刑罚。──《启导本注释》 【摩九1~6】祭坛的异象:这异象指出没有一个以色列人能逃脱神的审判。──《串珠圣经注释》 【摩九2】「他们虽然挖透阴间,我的手必取出他们来;虽然爬上天去,我必拿下他们来。」 他们挖透阴间,将阴间描写为无法进入之地(参阅结八8,十二5、7、12以及拿一13)。但是箴言第十五章十一节说:「阴间和灭亡尚在耶和华面前……」耶和华是无所不在的,人往那里逃,可躲避神的面呢?(参阅诗一三九8) 神的手是祂的权能,远超阴间的权势(参阅何十三14)。神要取他们出来,是无可抗拒的。于是他们想爬上天去,这正是与阴间相反。但是无论到那里,都无法逃脱神的审判。——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摩九2 阴间/天上对比】阿摩司采用比较天上与阴间(见:诗一三九8)两者间天文距离的相对法。在乌加列的《巴力与亚拿特之赞美诗》,摩特神的自我炫耀也有这地下或死亡世界和天上生活的对比。 在古代世界,天堂与地狱并不是被当成宇宙之外「灵界」的地方,而是代表宇宙的两个终极。──《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2 ~4】“阴间”或天上或任何其它的地方都不能隐藏百姓,使他们逃过神的审判。──《雷氏研读本》 【摩九3】「虽然藏在迦密山顶,我必搜寻捉出他们来。虽然从我眼前藏在海底,我必命蛇咬他们。」 「蛇」:是异教神话中的水怪,先知认为,神连这水怪都掌管及使用它来惩罚以色列人。──《串珠圣经注释》 “迦密山顶”:迦密山在地中海东北面,山脉连绵,浓林密布,罕有人迹。“蛇”:异教神话中的海怪,人若逃到海的深处,蛇也听命于耶和华,执行刑罚。──《启导本注释》 迦密山由于地势较高,又多浓密的丛林,是可躲藏的地方。他们躲藏在海底,那是很隐密的地方,也是在遥远的海极。海常喻为混乱之地,海中的龙或怪兽更为神话的说法,表征着罪恶与凶猛。但是蛇也在耶和华的权下,可以咬他们(伯九13),使他们受致命伤。但是神必搜查出来,捉拿他们,施以极刑。——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迦密山顶」:在地中海东北面,海拔1742公尺山脉连绵,浓林密布,罕有人迹。 ●「蛇」:「拉哈伯」或「维亚坦」,古时之恶兽,或异教神话中的水怪,先知认为连这水怪神都能掌管和使用来审判以色列人。──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摩九3 迦密山顶】这一系列用来警告以色列人无法逃离神怒气的对比中,阿摩司使用国内最高地点的意象。迦密山高达海拔一千八百呎,巍巍峨峨,有浓密的森林以及许多洞穴,有些人可能觉得是绝佳的藏匿处(见:摩一2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3 海底的蛇】从山顶到海洋之底,没有可以躲藏之处。纵使是最深的地方,神也能令海蛇执行祂的命令(比较:拿一17)。以色列人深深知道神让海中巨大生物臣服的传说(见:诗七十四14与一○四26注释)。类似的竞争见于巴比伦创世神话《埃努玛埃利什》,还有埃及献给太阳神「锐」的诗歌,他必须一再击退蛇妖阿波菲斯,才能够完成环绕天空之举。进一步相关信息,请参看:创世记一20;出埃及记七1;以赛亚书二十七1等节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4】「虽被仇敌掳去,我必命刀剑杀戮他们;我必向他们定住眼目,降祸不降福。」 即令为列国掳去,分散异邦,也逃不脱。──《启导本注释》 那是战败之后的情景,被征服者异族来强制掳去,到遥远的地方。也许他们在失望中,以为这样至少不致灭亡,还可以活命。但是事实上被掳还要被杀害,正如本章第一节说,「我必用刀杀戮。」——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摩九5】「主万军之耶和华摸地,地就消化,凡住在地上的都必悲哀。地必全然像尼罗河涨起,如同埃及河落下。」 这首赞美诗不再有欢乐的庆祝,只有在惊惧中的哀悼,是在神审判之下余民的哀歌,「杀戮」之声(2及4节)不绝,多人倒地死亡。但是这首歌与前两首(四13及五8、9)相似,称颂耶和华有无上的威严,祂是超越的神,是创造的主宰,是在世界执掌治权的,在自然界,也在人类社会中。——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消化」:即「熔化」或作「震动」。──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摩九5~6】「消化」:即「熔化」,或作「震动」。 「楼阁」与「穹苍」:原文意思不详,前者可作「梯阶」,后者或作「基础」。──《串珠圣经注释》 这是一首短诗,赞美神为造物主,统管宇宙,他所宣布的审判一定执行。──《启导本注释》 【摩九6】「那在天上建造楼阁,在地上安定穹苍,命海水浇在地上的,耶和华是他的名。」 天上的楼阁是神的居所,但楼阁的柱子(山岳)是安放在地极(伯廿六11)。祂在天上,怎会不抓那爬上天上的人们(九2)?在穹苍上,云层里,有雨水藏在其间,祂可随意使雨水倾倒于地,甚至流入大海。祂也可使海水潮涌流向地面,使地充满大水。 耶和华是祂的名,祂是掌管宇宙的主,祂在其中,显现在地上,向世人,对一切的人,罪人不能逃脱,祂公义的大能彰显了。——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楼阁」、「穹苍」:原文意思不详,前者可做「阶梯」,后者或作「基础」。──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摩九6 天上楼阁】阿摩司试着表达神对所有创造的全然控制,始自天堂里多层或多楼阁的圣所或宫殿(比较:诗七十八69;赛六十六1)。这些「楼阁」连结着天堂的穹苍,却同时又立在水上(见:诗一○四3)。《埃努玛埃利什》神话中有着关于这天上楼阁的记载。其中包括一段在巴比伦,为玛尔杜克神建造厄萨吉拉神庙(Esagila)的描述,写到众神「建造一座高塔,如同阿普苏 (天堂以上之水)一般高」。以圣经与古代近东的观点,宇宙就是一座神庙,神庙就是一个微小的宇宙。──《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7】「耶和华说:“以色列人哪!我岂不看你们如古实人吗?我岂不是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领亚兰人出吉珥吗?」 列国都在神的掌管之下,因此以色列人不应以为他们是神惟一关心的民族。──《雷氏研读本》 古实人实则是指埃及人,因为古实人也在尼罗河的区域,只是在南端。神曾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也有同样的恩典临到外邦人,因为祂曾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亚兰人出吉珥。这两种人都是以色列主要的仇敌,但是在两族人早期的历史中,神也对他们有恩典的作为。非利士人曾为大卫所征服(撒下五17起)。亚兰人也为耶罗波安二世战败(六13)。——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古实」:即现今之衣索匹亚,位于埃及之南。神没有领古实人离开他们的原居地。以色列人以为神领他们出埃及,他们就享有特殊地位,但在神眼中他们与没有这经历的古实人一样。古实人是黑人,以色列人轻视他们。但神对他们一视同仁。 ●「迦斐托」:即今日地中海东部属希腊的「克里特岛(新约称为革哩底)」。是非利士人的原居地。 ●「吉珥」:可能指两河流域的「米所波大米」。 ●「非利士人出迦斐托,亚兰人出吉珥」:时间大约在公元前第十二世纪。──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摩九7 迦斐托的非利士人】关于非利士人与迦斐托(克里特岛)的关联,参看:耶利米书四十七4注释。以西结书二十五16将其与另一群海上民族,基利提人相提并论。关于与亚瓦人(Avvites)的关联,参看:民数记二23注释。 先知使用普世救恩的主题来显出神对万民的顾念。非利士人与亚兰人,像以色列人一样,被带到巴勒斯坦,但是以色列人与雅巍的盟约关系,特别点出他们要被惩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7 吉珥的亚兰人】阿摩司在此将吉珥指为亚兰部族的家乡,但是列王纪下十六9提到吉珥是战胜的亚述人在处死亚兰王利汛后,放逐亚兰人的地方。以赛亚书二十二6似乎支持后者,因为提到吉珥与以拦的相关,以拦位于底格里斯河的东方与南方。提革拉毘列色一世(主前1115~1107年)的亚述记录中,提到这些部族于主前十二世纪迁徙至亚述。阿摩司在此处与一章5节可能是想要指出如同亚兰人被差回他们的根源地,神也可以这般轻易的把以色列人从迦南地派遣出去。──《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7~8】“古实人”:住在尼罗河上游区的人。这里将以色列人和古实人、非利士人、亚兰人同列,指出以色列人过去从神得到的特别地位已因他们的背逆而丧失,神领他们出埃及和领其他民族出来没有分别。旧日得到的恩典决非将来也可得到神恩典的保证。以色列人不应看自己优越过别的民族,犯了罪,一样受审判,不过因为以民与神订立了永不废除的恩约,虽受刑罚,最后仍会蒙神眷顾(二11;三2)。 “吉珥”:看一4注。──《启导本注释》 【摩九7~10】神的公义:神并不偏袒以色列人。神虽然曾领他们出埃及,但同时亦眷顾和带领其他外邦,所以选民不能自恃犯罪,神必要究察审判。另一方面,神在审判中仍不会把他们灭尽。──《串珠圣经注释》 【摩九8】「主耶和华的眼目察看这有罪的国,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却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这是耶和华说的。」 以色列固然不可以选民自恃,而列国,尤其是以色列的仇敌也断不可恣意侵犯以色列,雅各家与「这有罪的国」还是有分别的。雅各家通常指北国(三13,七2、5,六8,八7)。 北国不久即将败亡,不再是一个国家了,但是民族的败亡,并未全然灭绝。神的公义是灭绝,祂的信实是保守。但是公义另一方面是救赎,所以以色列民族不被灭绝,仍是神原有的心意。——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有罪的国」:指的是北国以色列这个政体。 ●「雅各的家」:指的是北国的以色列人。 ◎先知说了许多审判的信息之后,还提到神给以色列人留余地,没有灭绝尽净。在神的公义中看得出神的爱。──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摩九9】「“我必出令,将以色列家分散在列国中,好像用筛子筛谷,连一粒也不落在地上。」 在筛选的时候,义人会留在“筛子”里而不落在地上。──《雷氏研读本》 「分散」与「筛」:于原文为同一字。 「连一粒 ...... 地上」:大概是指罪人一个也不能逃脱神的审判。──《串珠圣经注释》 “筛子”:为近东农家将麦子在打谷场上打过,再在风中扬净,使麦粒和糠皮分开以后,进一步清除麦子中糠秕、尘沙的用具。此处和《以赛亚书》三十28记有两种筛子,前者称作Kebarah,后者称为naphah(中文圣经译为“筛箩”)。今日近东仍可见到两种筛子,一种筛眼很细,只让尘埃通过;一种筛眼很粗,大小刚好让麦粒或谷粒通过,大过麦子的砂粒谷壳,禾碎等则留在筛中。 本节若指第一种筛,“一粒”应指谷粒(义人),其他杂质(罪人)均给筛出,无一人能逃刑罚。若指第二种筛,“一粒”当指砂粒等杂质(罪人)。有的译本译为“一粒砂”,谷粒(义人)均保安全,但杂质(罪人)则给筛出。在圣经中“筛”多指患难,试炼、刑罚等。──《启导本注释》 将以色列家分散在列国中,仍有祂积极的用意,这是为炼净他们,促他们更新。筛谷的表像在旧约中并不多见。谷粒不筛下去,该是好的质地(参阅五7下,丢弃于地是不足惜的,但他们竟将公义丢下)。神对待以色列人,不是灭绝,而是保守,使他们仍得存留,只是他们要经过一番被筛的经验,筛谷是将筛子摇动,这必是惊怕与不安的感受。——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分散」:与「筛」于原文是同一字。 ●「连一粒也不落在地上」:大概是指罪人一个也不能逃脱神的审判。筛谷子的时候,是把石头与杂物留在筛子里,所以不落在地上的,是石头与杂物(代表犯罪的领袖)。──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摩九9 筛子筛谷】收获谷类的处理流程,包括在打谷场用橇压碎茎,去糠(见:耶四11),最后用筛子把谷粒与小石子及其他碎砾分开。此处提到的筛子(希伯来文 kebarah)有大洞,以侧向、环形摇动时效果最佳。这种律动让碎砾被甩到外边,让谷粒落到地上,以便收集(见《德训篇》二十七4)。新国际本原先将 s]eror译为「谷粒」(和合本:「粒」),后来修正为「小石」,反映出筛谷的真实情况。──《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10】「我民中的一切罪人说:‘灾祸必追不上我们,也迎不着我们,’他们必死在刀下。」 他们自知有罪,就拼命逃跑,以为迅速离开,灾祸追不上他们,不仅背后没有追赶,前面也无威胁。这种自我安慰的自欺话必不攻自破,他们必倒在刀下而亡。——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摩九11】「“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修造,像古时一样。」 “到那日”。耶和华的日子中称为千禧年的部分。“大卫……的帐幕”。大卫的王朝,虽然有一段时间被贬抑,但将会复兴,统治全世界(12节;参看徒一五15~17)。──《雷氏研读本》 「大卫倒场的帐幕」:可能是指犹大于主前五八六年亡于巴比伦,导致大卫王朝终止一事。 「破口」:见4:3注。──《串珠圣经注释》 「那日」仍必指耶和华的日子,就是黑暗没有光明的日子。大卫倒塌的帐幕必指耶路撒冷,因为那里的城墙才可能有破口需要堵塞,正如以赛亚书第一章八节所描写的,是被围困的城邑。但是破口必须修补(赛五十八12)。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建造,像古时一样。这是追溯拿单向大表明神与他立约的用意(撒下七章)。——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摩九11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有何预言?】 答:这是先知阿摩司对于以色列人被掳归国,与复兴重新建立大卫之国的一种预言。当他在犹大王乌西雅极强盛的时期,即已看到将来大卫家的帐幕,有一天便要倒塌。王的实座要离开他的家,这事不久即在70年被掳的事上应验了,(九14;参一五九题)。但这倒塌的帐幕要被建立,堵住其中的破口,重新修造起来。使大卫的后裔(耶廿三5),一直在他的宝座上得以稳固(赛九7)。然这预言已实际上应验在未来之王基督降临的事上,(太二5,6)。因为天使加伯列曾预言「祂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上帝要把祂祖大卫的位给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祂的国度也没有穷尽。」(路一32,33)。如此基督成为建立这倒塌帐幕之主,不仅以色列人要靠祂为王得以复兴。达外邦信徒的蒙恩得救亦是凭着这个应许,而被雅各引证先知之预言民经指明了。(徒十五16,17;参来八1,2)。——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摩九11~12】复国的应许:这里并非单指国家的兴起,根据雅各在新约时代的了解(见串12),外邦得蒙救赎并归于主耶稣的名下,正应验了这两节的预言。──《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是神作的以民复国的应许。神刑罚之后,不会完全弃绝以色列人。“帐幕”可指大卫王朝或由十二支派联合组成的王国。不过据《使徒行传》所记雅各的解释,此处并非单指一族一国的复兴,也包括外邦人得救,同归主基督(徒十五16~18),因此也是一个有关弥赛亚国度的预言。“破口”:看四3注。──《启导本注释》 【摩九11~15】复兴的应许:神的审判亦同时带着复兴的盼望。──《串珠圣经注释》 【摩九12】「使以色列人得以东所余剩的和所有称为我名下的国,此乃行这事的耶和华说的。”」 在大卫的日子,以东曾被大卫王打败,成为附庸。但是以东一直成为以色列的威胁。他们原出于同一家族,却彼此为仇,现在应归于大卫所兴建的国度。当时大卫不仅征服以东,也制服非利士、摩押、亚扪及叙利亚。这些都归以色列,而以色列为耶和华名下的国。——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摩九12 以东所剩余的 】阿摩司使用「所剩余的」这个词组,另有两次(一8:非利士人,五15:约瑟)。此处他可能指的是以东地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乌西雅王攻下以东港口以拉他(王下十四22),而后于亚哈斯王在位期间(王下十六6),又被叙利亚人和以东人夺回。讲到大卫王国的最后复兴,阿摩司可能对这重要的港口城市念念不忘。──《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摩九13】「耶和华说:“日子将到,耕种的必接续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续撒种的;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都必流奶。」 对丰收的描写。巴勒斯坦的农人在每年的十一月耕种,年底撒种,四月割麦,八月将成熟的葡萄 成酒。这里的意思是:因为丰收的缘故,夏天收割的工作延续到年底还未完成。 「流奶」:原文作「溶化」;「小山都必流奶」的意思与上句相同,指葡萄酒流遍全地。──《串珠圣经注释》 这里所描绘的,耕种与收割的接续,足见丰收的盛况。这虽是言过其实,但是丰收的程度可延续许久,却是难得的景象。踹葡萄的,大概在九月间,而撒种是十一、十二月,但是赶紧撒种,因为谷物生长太快,刻不容缓,收成看好,又可增加多么欢乐的期待。葡萄丰收,新酒满溢,牛羊成群,奶必丰盈。所以这里在诗情的描绘中,大山小山都流出甜酒与奶水,生命必得滋养与丰盈。——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十三节是对丰收的描写,巴勒斯坦的农人在每年的十一月耕种,年底撒种,四月割麦,八月将成熟的葡萄醡成酒。这里的意思是因为丰收的缘故,夏季的收割工作延续到年底还未完成。 ●「流奶」:原文是「熔化」,「小山都必流奶」的意思与上一句相同,指葡萄酒流遍全地。──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摩九13~15】千禧年国度的特征是丰饶(13节)、富庶(14节)和安全(15节),而且以色列将要永远拥有创世记十五章18至21节提到的应许地。──《雷氏研读本》 作者借用应许之地为题材,指出将来选民生活的安定和繁荣。──《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百姓经历了本书所预告的各种灾祸,包括亡国和被掳之后,会有一个美丽的未来,四季循环有序,风调雨顺,耕作不息,收获丰盛,生活富裕。这些预言要到主再来的日子才完全应验。到那日,才能“不再从我所赐给他们的地上拔出来”。──《启导本注释》 【摩九14】「我必使我民以色列被掳的归回,他们必重修荒废的城邑居住。栽种葡萄园,喝其中所出的酒;修造果木园,吃其中的果子。」 复兴是重修废墟,重整家园(九11),修造葡萄园果木园,也是有一番新的气象。第五章十一节的威胁:建造房屋,不得居住,栽种果园,不得喝酒,那种情形不会再有了。第三章十一、十五节以及第六章八、十一节的威胁也消除了。现在只有建设,没有破坏,从破坏中复苏,在安定中求进步。——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摩九15】「我要将他们栽于本地,他们不再从我所赐给他们的地上拔出来。这是耶和华你的神说的。」 现在再强调复兴,不再有被掳的威胁(四2、3,五5、27,七11、17)。这里的用语可与耶利米书比较。耶和华呼召耶利米时,要他施行拔出,再裁种(参阅一10)。耶利米书第廿四章六节,神说:我要眷顾他们,使他们得好处,领他们归回这地,我也要建立他们,必不拆毁,裁植他们,并不拔出。第卅一章廿八节,必照样留意将他们建立栽植。第四十二章十节,我就建立你们,必不拆毁,栽植你们并不拔出。这是主耶和华你的神说的,成为非常有力的结语。——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阿摩司书》 ◎神的审判同时带着复兴的盼望。 ◎整卷阿摩司书的信息可以用「公义」来概括,研读此书可以对神的公义属性,以及神对人和国家的公义要求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单单凭印象来揣度。── 蔡哲民《约珥书查经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