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司書導論拾穗 阿摩司書提要 壹 關於先知阿摩司 一 聖經中有兩個阿摩司:一個是寫本書的先知,另一個是主耶穌的祖先。(路三25,和合本聖經譯作‘亞摩斯,’其實在原文和‘阿摩司’是同一個名字。) ‘阿摩司’和以賽亞的父親‘亞摩斯’(賽一1)在希伯來文中是兩個不同的名字,前者的字義是‘負擔,’後者的字義是‘強壯。’ 二 先知阿摩司是猶大國的提哥亞人。那地是在耶路撒冷附近,至今還在,仍用舊名。它離耶路撒冷有三十餘裡,離伯利恒約二十裡。 三 阿摩司雖然是猶大國人,可是他說預言的地方和主要的對象卻都是北方的以色列國。(摩一1。) 四 先知阿摩司並不像以賽亞是一個朝臣,也不像耶利米是一個祭司;他是一個牧人,(一1,)又是修理桑樹的人,(七14,)在當時被人看為低微。但是神常‘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林前一27,)所以祂揀選一個牧人作祂的先知去警告一個正在全盛階段的大君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 五 阿摩司說的預言是神託付他的職事。當他作牧人的時候,耶和華選召他,對他說,‘你去向我民以色列說預言。’(摩七15。)所以他的職事就是他的‘負擔,’他說出的預言對以色列百姓也就是他們的‘負擔。’這就是‘阿摩司’這名字所包含的見證。 六 按照時間的推算,阿摩司是與何西阿同時代。 貳 時間和地點 一 時間: (一)按照一章一節所說,阿摩司作先知的時候是在猶大王烏西雅和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年間,也就是在‘大地震’前二年。 (二)關於‘大地震’發生於那一年,經內、經外均無稽考。可是那次地震必定是非常劇烈,因為先知撒迦利亞在二百餘年後還題及這件令人難忘的事。(亞十四5。)阿摩司自己也預言這兩年以後必要發生大地震。(摩六11,八8,九5。) (三)耶羅波安作以色列王共四十一年,烏西雅作猶大王共五十二年,二王同時代有若干年。據解經家的推究,阿摩司說預言是在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的晚年,約在主前七八七年。 二 地點:阿摩司說預言是在以色列國的伯特利,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鑄造的二隻金牛犢中,有一隻就安在那裡。 參 體裁 阿摩司書的體裁與前一卷約珥書的體裁各有不同。約珥書是精美、文雅、溫柔,阿摩司書是直率、猛烈、懇切;前者富有詩意,後者多以田野間的生活作譬喻。(一2,二13,三12,七1等。) 肆 背景 初讀聖經者讀阿摩司書時,必須參考王下十四章二十三至二十九節。阿摩司作先知的時候,正是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的全盛時期。耶羅波安是以色列諸王中最強的一個,也是作王年代最長的一個,他作王四十一年。他在位年間,收復了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那時耶和華神也憐憫以色列,‘因為耶和華看見以色列人甚是艱苦;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沒有了,也無人幫助以色列人。耶和華並沒有說要將以色列的名從天下塗抹;乃藉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拯救他們。’(王下十四26~27。) 可是在這樣全盛的時期中,以色列國卻是危機隱伏,不久災禍即將爆發。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的罪始終沒有除掉,道德墮落,犯罪的事增多,這些事都惹起神的忿怒。可是神在審判之前,還差祂的先知到以色列國中題出警告。他預言的口氣很像路加十七章二十六至三十七節,帖前五章三節。最可惜的事就是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政治上、軍事上都有成功,在宗教上卻是失敗的,他自己拜偶像,也沒有接受阿摩司的忠告,把百姓帶回到神面前去。他在位的日子雖然看不見什麼,但是在以後的五十年中,神的審判臨到,以色列亡國。 伍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一章一節是阿摩司自己的介紹。一章二節是他預言的小引:‘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發聲…。’(一2,參讀珥三16,耶二五30。)每一次聖經中有這一類的話,都是表示神的震怒臨到,神的審判開始,底下必有嚴重的事發生。 二 為要引起以色列的注意,所以阿摩司先題起神對於列國的審判,計有七國:敘利亞、(一3~5、)非利士、(6~8、)腓尼基、(9~10、)以東、(11~12、)亞捫、(13~15、)摩押、(二1~3、)猶大。(4~5。) 題到列邦的罪,都是指違背道德的罪,和違背是非之心的罪。題到猶大的罪,就與列國有所不同了。猶大的罪是厭棄神的訓誨,不守神的律例,事奉偶像…。神要追討列邦的罪,神更要追討祂自己選民的罪。猶大七十年的被擄,就是應驗了這裡的預言。 以色列是本書的主要對象,所以從二章六節起,至九章十節止,都是講到以色列的罪。神指責列國的話,話語比較簡單;惟獨對於那些被帶出埃及、領進迦南、承受產業、多蒙祝福的以色列人,神是更嚴厲的、更詳細的數說他們的罪。這就是‘僕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卻不預備,又不順他的意思行,那僕人必多受責打;惟有那不知道的,作了當受責打的事,必少受責打;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7~48。)這也就是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迦百農還容易的原因。(太十一23~24。)我們新約時代的信徒所領受的和享受的,遠超過當初神的選民。如果我們蹧蹋神的恩典,違背祂的心意,我們豈不將受神更嚴、更重的審判麼?如果我們不能以我們所受的恩典來榮耀祂,那麼神必以祂所有的公義來榮耀祂自己。 三 新約聖經引用本書的話語計有兩次:(一)五章二十五、二十六節,比較行傳七章四十二、四十三節;(二)九章十一節,比較行傳十五章十六、十七節。 四 以色列在許多罪中有一件特別的罪,就是神在他們子弟中間興起拿細耳人和先知,他們不但不感謝神,反而是百般阻撓。他們勉強拿細耳人喝酒,禁止先知說預言,因為這兩種人的見證都是定他們罪的。在教會中間,在基督徒的家庭中間,也常有類似的事發生,作父老的或作父母的,非但不鼓勵自己的子女熱心、追求神,反而阻止他們奉獻、走窄路。這樣的罪是嚴重的,是惹起神的義怒的。 五 從神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知阿摩司實在是一個模範的主的工人。讓我們注意下面幾點: (一)他的謙卑:他說,‘我原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門徒;我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摩七14。)按當時的人看來,牧人或修理桑樹的並不是一種高貴的職業,可是他並不隱藏他的資格和出身。他沒有己的誇張、榮耀。他儘量說出他的不配,他之所以能在這裡說預言,完全是出於耶和華神的恩典。 (二)他的智慧:他說預言常用淺顯的話語,使大眾都能明瞭。他要說神對以色列的審判,先說神對列國的審判,以引起神百姓的注意。 (三)他的忠心:他在拜偶像的君王和百姓面前說預言,不奉承、不諂媚,把前面可怕的審判忠實的告訴他們。 (四)他的勇敢:他受事奉偶像的祭司亞瑪謝的威脅之後,他不退縮,始終站住,不肯輕易離開神所委託他的職事。 (五)他的信息:他不傳自己的話,只傳神的話;而且他所傳的話是直接從神而來的,所以本書中常有‘耶和華如此說,’(一3,)‘主耶和華指示我一件事’(七1)等類的話。 六 以色列還有一件特出的罪,就是欺壓貧窮。(二6,四1,八4。)貧窮的人是在神心坎上,為神所紀念的。‘窮乏人呼求的時候,祂要搭救,沒有人幫助的困苦人,祂也要搭救。祂要憐恤貧寒和窮乏的人,拯救窮苦人的性命。’(詩七二12~13。)‘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麼?’(雅二5。)福音特別是傳給他們聽的。(路四18。)因此,‘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箴十四21;)‘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林後九9;)‘欺壓貧寒的,是辱沒造他的主;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箴十四31;)‘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十九17。)凡欺壓貧窮的,神必討罪,為之伸冤。‘貧窮人,你不可因他貧窮,就搶奪他的物;也不可在城門口欺壓困苦人;因耶和華必為他辨屈;搶奪他的,耶和華必奪取那人的命。’(二二22~23。)以色列欺壓貧窮,惹起神的義怒,祂要施行審判。 七 ‘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摩三3。)我們羡慕‘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的經歷。(創五24。)我們必須記得,與神同行的必要條件就是同心,沒有同心,絕不能在神所指定的路上與祂同行。要與神同心,必須‘不再是我,’(加二20,)並‘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二5。) 八 ‘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摩四12。)這是一個嚴重的信息。人在地上的生活都是有意的、無意的預備迎見神。今天若不能因恩典而迎見祂如同慈父一般,他日必定就公義而迎見祂如同審判者一般。特別是神的僕人們,要‘預備迎見你的神。’‘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五10。)那時,‘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有人用金、銀、寶石來建造,有人用草、木、禾楷來建造;前者經得起試驗的火,後者經不起試驗的火,要全被燒毀。(林前三13~15。)究竟我們有否預備好隨時迎見我們的神,向祂交出我們所建造的工程? 九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神的話就是我們屬靈的糧食,維持我們屬靈的生命,滿足我們屬靈的需要。可是,有時候因著有罪的緣故,神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三1,)以致在祂子民中間缺少供應,造成屬靈的饑荒。本書八章十一至十三節所記的是一次厲害的饑荒,人們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他們往來奔跑尋求耶和華的話,卻尋不著,以致發昏。願有更多的‘童子’出來,把自己獻作‘五餅二魚’交在主手裡,(約六9,)由主祝謝,擘開,分給眾人,滿足大家屬靈的需要。 十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摩九11,徒十五16~17。)阿摩司在猶大國王烏西雅極強盛的時候,就已經看到有一天大衛家的帳幕要倒塌,王冠和寶座要離開他的家;果然,過了不久,就應驗在七十年被擄的事實上。但先知在此也預言到,有一天神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重新修造那破壞的,使大衛的後裔一直在他的國位上。這預言應驗在基督降臨的事實上,因為天使加百列曾作見證說,‘主神要把祂祖大衛的位給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祂的國也沒有窮盡。’(路一32~33。)神是藉主耶穌修建了‘大衛倒塌的帳幕。’在這帳幕裡,不只包括真的以色列人,也包括了在外邦中稱為主名下屬靈的以色列人。我們的得蒙拯救也是根據於這個應許。(徒十五16~17。)這個預言要等國度中才完全應驗。 十一 本書正和其他的先知書一樣,不管指責是如何嚴厲,審判是如何可怕,到最末了總是有一個光明燦爛的前途,等著神的兒女。九章十一至十五節是神給他們的應許:(一)國度的恢復;(11~12;)(二)興旺、繁榮;(13~14;)(三)存到永遠。(15。) 陸 信息 阿摩司抱著一個負擔,就是向那正是在全盛時期的,又是奢華、放肆的以色列傳一個厲害的信息-神的審判。他在本書中指出國家的罪惡,就等於對國家的審判。個人的罪是要留到寶座前審判,國家的罪是在這世代裡就受審判。 柒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刑罰。’(八次。) 二 鑰節: (一)‘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四12。) (二)‘你們要尋求我,就必存活。’(五4。) (三)‘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九11。) 捌 分析 本書根據內容可以分作四大段:對四周列國的審判、對猶大和以色列的審判、神和雅各家的爭辯、大衛國度的繁榮。 1 對四周列國的審判(一章一節至二章三節) 一 小引。(一1~2。) 二 對敘利亞的審判。(一3~5。) 三 對非利士的審判。(一6~8。) 四 對腓尼基的審判。(一9~10。) 五 對以東的審判。(一11~12。) 六 對亞捫的審判。(一13~15。) 七 對摩押的審判。(二1~3。) 2 對猶大和以色列的審判(二章四至十六節) 一 對猶大的審判。(4~5。) 二 對以色列的審判。(6~16。) 3 神和雅各家的爭辯(三章一節至九章十節) 一 三次指責以色列的話。(三~六。)每次都是以‘聽’字開始。(三1,四1,五1。) 二 五個含有嚴重警告的異象:(一)蝗蟲;(七1~3;)(二)火;(七4~6;)(三)準繩;(七7~9;)(四)夏天的果子;(八;)(五)祭壇旁的主。(九1~10。) 三 在第三個和第四個異象中間,插入了一段事奉偶像的祭司亞瑪謝的恐嚇。(七10~17。) 4 大衛國度的繁榮(九章十一至十五節) 一 國度恢復。(11~12。) 二 興旺、繁榮。(13~14。) 三 永存。(15。) —— 倪柝聲《聖經提要》 壹、書名 卷名 像其他小先知書一樣,《阿摩司書》以其作者阿摩司命名。該名的希伯來文(Amos)其詞根是動詞 amas,意思是“挑擔子”。所以“阿摩司”的意思是“挑擔子的人”。這與先知蒙召所傳遞重大嚴肅的信息相稱。《舊約》其他地方沒有這個名字。──《SDA聖經註釋》 貳、作者 【本書作者】 先知阿摩司是猶大國提哥亞地的一位牧人。其地距耶路撒冷南約20公里。他牧羊之外又修理桑樹,以維生計(一1;七14~15);雖出身畎畝間。家世沒有以賽亞、耶利米那末顯赫,但生活在貧苦的大眾中,親歷民間疾苦,因而能成為替受壓迫的人說話的先知。 這位牧人是在照料羊群時蒙神選召(七15),放在直接得神啟示向民宣告先知之列。他不是一個普通的牧人,他歷史知識豐富,對當代社會經濟問題認識深刻,而文字技巧尤為出色。所說預言範圍雖廣,但條理分明,先後連貫,讀來天衣無縫。 他雖是南國猶大人,卻蒙召在北國以色列作先知的侍奉,果敢為神發言,宣告刑罰,激起反應甚大,在伯特利當王聖所祭司的亞瑪謝甚至控告他圖謀背叛(七10~13),因而被迫回到南國,將預言寫成書,同時向北、南二國發言。 ──《啟導本聖經註釋》 叁、寫作時地 【本書寫作時期】 根據一1及七10~13,可知阿摩司是主前八世紀中葉的人,那時猶大國的王是烏西雅(即亞撒利雅,王下十五1~7,13),而以色列國的王是耶羅波安第二。 烏西雅在位52年(主前792~740年),曾打敗猶大的敵人,修理耶路撒冷的城牆;在他治下國家強盛(代下二十六1~15)。耶羅波安第二在位約40年(主前784~753),為北國極能幹的一位王,成就遠逾烏西雅、阿摩司侍奉的時期當在主前760~750年間。 ──《啟導本聖經註釋》 寫作日期:主前755年──《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 肆、主旨要義 主題 阿摩司攻擊百姓在社會上的罪惡和他們的異教膜拜,緊急地呼籲他們悔改,因為那是逃避即將來臨之審判的惟一方法。阿摩司談到,以色列人專有的地位應該是他們過公義生活的激勵,而不是犯罪的藉口。一些受人喜愛和重要的經節包括:三2;三3;五24;九11。──《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 【主題】 《阿摩司書》的主要目的是讓上帝的子民認識到自己的罪,並盡可能地勸他們悔改。正如保羅看見雅典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阿摩司也因他所描述的那些奢侈和罪惡而心裡著急。他斥責源于物質繁榮的奢侈、富人的浪費、狂歡和放蕩。他們之所以有這種享受,是靠壓迫窮人、行賄敲榨、曲枉正直。阿摩司比何西阿更加注意犯罪的細節和環境。他處處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百姓日常生活事件中的過犯。沒有什麼罪惡的行為似乎能逃過他的眼睛。他覺得自己有責任警告以色列、猶大和周圍的列國,如果他們怙惡不悛,上帝的懲罰就一定會臨到。但他在書的最後描繪了公義最後戰勝罪惡的光榮景象。──《SDA聖經註釋》 伍、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的主要人物是阿摩司,我們將在七章十四至十五節中對他有更多一點瞭解。但在這兩節裡我們僅知道大概的背景,作者並未用一般格式描寫他是一位先知;稍後,他本人甚至否認他是一個專職的先知。這裡只簡單地把他說成是提哥亞的牧人之一,一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人。阿摩司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是作職業傳道的。 然而,他卻承擔了傳道的工作,因為他所講的話是從神而來,他得到神的默示,要「論關於他所看到的以色列」。作為一個猶大人,他將論以色列的事,這表明他要以一個外國人的身分,在以色列人中講話;給他們一個即使在最合適的時候也不會受歡迎的信息。──
文牧《阿摩司書講義》 陸、本書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讀阿摩司?】 Ø 任何人若想要明白神如何在審判中彰顯祂自己的聖潔(四2)與公義(五24),而使人知道當如何預備迎見祂再來的日子,就必須讀本書。 Ø 阿摩司書正說出現今時代的實況。現代人崇尚物質享受、自私、狂妄、欺壓、狡詐,甚至連神的子民的道德信仰也受影響,屬靈生活不正常,慢慢腐敗糜爛。願神的教會及早認識神的恩慈和嚴厲,在這黑暗世代發出燈台的光,傳揚神的福音以解決世人真正之需要,好叫教會的復興和主再來的日子早日臨到。── 楊震宇《每日讀經》 柒、本書的特點 【特 色】 1.阿摩司的作法 阿摩司針對當時北國的各種罪惡,宣佈神要審判他們;如果他們肯悔改,神就施恩。 他不因自己沒有受過訓練而不敢說話。他傳神的信息,不畏不驕。他雖然沒有進入先知學校,但他是受聖靈引導的。他用了許多美妙的語句(1:3,14,2:7,13,3:5,12,4:2,5:19,7:7-8,8:1-2,11,9:9)。 2.本書的文體 本書為完整的著作,文體極美。大部分有言談式的詩體、有傳記式的散文(7:10―17)以及自傳式的散文(7―9章)。 (1)傳神的信息用第一人稱“我”。 (2)以見證人的言詞介紹耶和華真理的時候,就稱第三者。 (3)以觀察者的言詞來報告所見的異象: 這時就說:“這是耶和華說的”(2:16,3:15,4:3,5,9:7)。這句話原文是“耶和華的聖言”。 ── 林獻羔《阿摩司書講義》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與其他經卷的關係】 【與新約的關係】 一、缺乏 神的話,人就乾渴飢餓,唯有 神的話才能真正滿足人的需要(8:11)。耶穌受試探時,同樣肯定人活著是靠 神的話語(太4:4)。 二、創造天地的主有權柄審判萬國萬民, 神將這權柄交給耶穌(約5:22;徒10:42)。 神審判選民以色列,也審判列國,將來的審判也將從 神的家開始(彼前4:17)。 三、 神讓以色列家經歷難處,這是 神的管教,為要他們回轉歸向 神(4:6~13)。新約基督徒蒙受基督救贖的恩典, 神也會施行管教,因為祂所愛的祂必管教,使人和祂建立更親密之關係(來12:5~11)。 四、 神嚴厲警告以色列人,不要自滿於今生的安逸和舒適,缺乏國度的眼界和愛同胞的心(6:1~7)。耶穌嚴嚴警告貪愛今生富足的人,當有屬天永恆的視野,不要沉迷於今生的安逸(路6:24~25,12:13~21)。 ──《聖經新譯本》 玖、鑰節 Ø 【本書鑰節】 Ø 【摩一1~2】「當猶大王烏西雅,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位的時候,大地震前二年,提哥亞牧人中的阿摩司得默示論以色列。他說,耶和華必從錫安吼叫,從耶路撒冷發聲;牧人的草場要悲哀,迦密的山頂要枯乾。」 Ø 【摩四12】「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這樣行,你當預備迎見你的神。」 Ø 【摩九11】「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 Ø ── 楊震宇《每日讀經》 本書金句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5:24)。 鑰節(3:7―8,4:12)。 拾、鑰字 Ø 【本書鑰字】刑罰(二6) ,全書共八次。── 楊震宇《每日讀經》 鑰字:警告。 鑰句:“耶和華吼叫”(1:2)。 【摩一1何謂阿摩司書?作者是誰?】 答:1 阿摩西書Book Of
Amos是列為舊約十二小先知書的第三卷(何、珥、摩)。書中論到古時八國的審判——大馬色(亞蘭),非利士,推羅,以東,亞捫,摩押(一3~二16),三次對以色列責備儆誡的演講,(三~六)。五個默示的異象—蝗災,火災,準繩,夏果,祭壇(七1~九10),以及大衛國度將來的繁榮復興,(九11~5)。本書是用詩的體裁,以直率,猛烈,懇切的語氣,來向正在全盛時期奢華放肆的以色列,發出一個嚴厲神的公義審判信息。其中罪字提過十七次,故本書是以色列的罪為主題。 2
本書為猶太國提歌亞(距耶路撒冷12哩,離伯利恒6哩)人阿摩司Amos(意背重擔)於主前787年,在以色列伯特利所寫。其對象為北國以色列。他是平民出身,作過牧人,是修理桑樹的。被神選召作先知的時候,是在猶大王烏西雅Uzziah(神的力量,主前787~735年),以色列王耶羅波安Jeroboam(人民眾多,主前790~744)的年間,(摩七14,一1)。他約約拿,何西阿同時為被擄前期作以色列的先知。當時耶羅波安王政權強騰,國土擴張,在軍政方面都極成功,(王下十四23~29),但在宗教上卻是失敗。他使以色列國崇拜偶像,與巴力之風甚熾(三14;四4;八14)。許多罪惡明知故犯,正是走向滅亡之路,因此神與起這幾位先知來挽救國家危亡之命連。 3
在聖經中與阿摩司同名的有馬提亞的父親(路三25,中譯亞摩司,希伯來原文同為一個字)。他和以賽亞父親亞摩斯Amoz(意強壯,賽一1),因原文不同一字,是另一個人。先知阿摩司不是一個正式授職的先知,但他的人格與靈性,堪為今日神的僕人模範。他為人謙卑,存心聖潔,勇敢傳道,忠心職事,滿有愛心,實為吾人所當效法。他深人民間,與鄉民打成一片,藉著所見所聞民間情形,社會上的罪惡,以農村田野間生活景物作比喻。把他所要傳的信息描寫出來,因此所講論均與人們實際生活發生密切的關係,所以感人至深,故有鄉村先知之稱。——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時代背景】本書的背景是在亞蘭的強權時期(參閱四3,五27)。在主前九世紀,以色列屢受亞蘭的侵略(參閱王下十三7及十32、33)。但是第八世紀初葉,亞蘭已經被亞述攻擊,約在那時,亞蘭的首都大馬色曾被侵佔,被亞述的首領亞達尼拉利三世(Adad-nirari III)征服。但是阿氏去世之後,強權移轉至烏拉圖王國(Urartu, 首領為Argtisti I, Sardur III),亞蘭又恢復自由。大馬色的軍隊進駐以色列的基列(一3),基列以後又被亞捫所侵犯(一13)。當亞述的強權再度興起,再與亞蘭爭雄,以色列才逐漸複元。 在那國際情勢矛盾,列強爭奪的時期中,以色列是最好復興的機會。耶羅波安二世得以取他父王約阿施的戰果。那時商業極為繁盛(八5),國際貿易也大為發展(三9),到處大興土木,盛況空前(三15,五11,六8),力求考究奢華(三12、15及六4)。農業與畜牧十分發達(五11及六4)。所以在都市中生活豪華,窮奢極惡,道德低落(四1,六4、6及二7),尤其是商業道德已經消失,人多以不正當的方法獲取財利(八5)。社會問題叢生,為富不仁,富者更富,而窮者更窮。資本主義在畸形發展之下,土地侵佔的事情迭起,是迦南人的欺詐交易手段。人為欠債賣身為奴,奴隸制度也更為淪落(二6,八6)。社會中無助者備受欺壓淩辱(二7,四1,八4)。司法行政以賄賂、屈枉正直,是非顛倒(二7,五10、12)。社會不安情形使先知憂憤。 宗教方面,外表似極興旺,他們獻祭眾多,大量奉獻(四4、5,五21、22)。守節的盛況尤其驚人。但是神壓惡不喜悅,也不願接納他們的奉獻,不想聽他們歌唱彈琴的聲音,因為他們沒有真實的虔誠,他們的不虔帶來不義。事實上,在北國的宗教中心,即伯特利與吉甲兩大聖所,敬拜已經偏差,因為滲雜了迷信及混合的宗教,為先知所不容。所以從當代背景來分析,先知的聲音實在十分需要,阿摩司那種嚴正的態度,宣佈神公義的審判,是針對時代的信息。——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先知生平】出身:阿摩司是南方人,家鄉在提哥亞。提哥亞是在海拔二千七百呎的高原,不易有桑樹,桑樹最多在一千呎左右(參閱王上十27;代上廿七28)。提哥亞在南方的沙漠地帶,自然的景色必十分壯麗,以致孕育這個偉大的心靈。提哥亞以智慧聞名(撒下十四2),可能與亞拉伯的文化有所接觸,本書還可找到亞拉伯文的成語(四10),以致提哥亞被認為是以色列與亞拉伯的文化中心,是約伯記著作的環境。 他是牧人,又是修理桑樹的(七14)。修理桑樹的,似是卑微的行業,除非他擁有農場,大批栽種桑樹,只督導工人。但他也是牧人,在一章一節的「牧人」不是指尋常的牧人,甚至可推測他大量牧畜群羊,專為產羊毛,是相當大規模經營的行業。在七章十四節「牧人」也指大量的牧畜,可見他的經齊狀況必在小康之上。 準備:先知在他的職事以前,已有充分的準備。在寂靜的大地,空曠的山野,他必有屬靈的感受與操練,深體人的渺小與無助。有時到羊毛市場,或城市各處,看到不義不法的事層出無窮,對鄰邦的人民與事件也有相當的觀察與認識(一3-8,一13-二3,三9及九7)。他深感時勢邪惡,尤其從鄉鎮來到城市,人們的偽善與奸詐,奢侈與縱欲,社會的道德淪落,更使他怒氣胸,幾乎無法保持緘默。 他在信仰的體認上也很有深度,他認識神的公義與慈愛,深感未來的審判無可避免。他觀察人心敗壞墮落,幾乎無可救藥,使他的內心如焚,有無限的憂戚。他憂國之情十分沉重。雖然他以南國的人民身分還可稱為客觀分析北國的前途。——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阿摩司其人其事】他的家在一個名叫提哥亞\cs8的地方,位於南國猶大的境內。提哥亞既指一個村莊,又指一個區域。這個村莊座落在耶路撒冷以南約十二裡的地方,這個地區則伸展到該村莊以東二十裡,包括死海西北沿岸。提哥亞這個村莊(現代亞拉伯人稱之為提古亞)位於海拔二千七百尺以上,而提哥亞的曠野則向東陷進四千尺,進入死海。這是一個可怕的地區,一個『荒蕪和淒涼的曠野』。這就是阿摩司的家,他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可以想像這些景象深遠地影響到先知的感覺和異象,並在他的著作的形式和內容上表現出來。 他平常的工作有三方面:第一、牧人(一1),雖然在希伯來原文中的這個字,不同于普通的牧羊人;它好像有點羊群的擁有者,或者經營羊群的意思。第二、牧畜者,同樣,希伯來原文的這個字用在七章十四節中,可能他擁有大批甚至成群的家畜。第三、果農,短時間從事水果的種植工作,培養和收成一種較苦的水果,這種水果生長在死海周圍村莊的無花果桑樹上(參七14)。換一句話說,阿摩司實際上是個雜農。可能正為了他的事業,需要他常常從老家提哥亞,旅行到北國以色列。因此,阿摩司當先知是在以色列,而不是猶大。——《每日研經叢書》 【阿摩司書的信息】先知阿摩司所傳講的信息主要被他對上帝正直和公義的認識支配著。當他探訪北方的以色列時,他感覺到至少表面上,這個國家的經濟和軍事都是強盛的。但是阿摩司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他知道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不能僅僅用經濟財富來衡量,而必須從這個國家的道德水準來正確評估。從道德上看,他覺察到這個國家正處在崩潰的邊緣,有許多的深溝隔絕富人與窮人,商人與顧客,祭司與平民,審判官與無辜的被告。 軍事力量和財富只在少數人手裡,廣大的百姓是處在被壓迫和剝削之中。先知對以色列社會的癖病的分析,激起他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宣佈上帝的審判。任何社會,只要它離開基本的正義之標準太遠,只要它徹底地背棄自己締造的條約,必會導致公義的上帝的干涉和審判。因此,驟眼讀起來,阿摩司書是一本灰暗的作品,被審判的烏雲籠罩著。但是真正的幽暗不是因為宣告審判,而是因為社會的邪惡,這種邪惡必引致這樣的審判。 以色列社會中的邪惡還被假冒偽善的宗教滲雜著,這種宗教使得社會不義的行為,得以掩飾起來。因此,我們發現阿摩司不但批判社會的不義,而且猛烈攻擊虛假的宗教,是它使人喪失良心,變成假冒為善者的掩護所。——《每日研經叢書》 【本書的目的】以色列人在當時背棄神與大衛所宣立的約;他們既叛逆又自誇、狂傲,以為他們有選民的權益,永不會遭受災禍。他們用嘴唇親近主,心卻遠離主。他們的生活可以用自私、貪焚、不道德、欺壓窮人等字形容,國中沒有公平。於是,神便召出阿摩司來,要警告以色列人災禍已迫在眉睫,清楚地預言了被擄的事;但在第九章中,郤同時也預言了將臨的拯救。──《新舊約輔讀》 【大旨】全書所論皆是選民受罰。一面說到選民如何三番四次地犯罪、悖逆、辜恩、崇邪、不義;一面還說到大有慈愛的神,即以憐憫為心,慈愛為懷的神,對於選民的罪已忍無可忍,不能不加以相當的懲罰。所說的刑罰,也不僅關於當時,更是指著將來,一直到主的日子,雅各家將有的大災難。——賈玉銘《聖經要義》 【要義】書之要義是表顯神的慈愛與威嚴。 一、神是慈愛而威嚴 二、神是威嚴而慈愛——神雖是威嚴的,不能不罰罪,但他也是慈愛的。且正在發怒罰罪時,仍然顯出慈愛來。 三、神是慈愛中有威嚴,威嚴中有慈愛——神不是一味去愛,他的愛中也有威嚴。他所愛的若犯罪,也不能不罰。但刑罰中也有恩典,並不令人在受懲罰時失了盼望。 四、神的慈愛即威嚴,威嚴即慈愛——神對選民之慈愛——父親的愛。對於選民之威嚴,也慈愛之威嚴——母親的愛,無非為選民的利益。——賈玉銘《聖經要義》 【重要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