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阿摩司書第二章拾穗

 

【摩二1耶和華如此說:“摩押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罰;因為他將以東王的骸骨焚燒成灰。

         摩押人是羅得與大女兒所生之兒子的後裔(創一九37)。──《雷氏研讀本》

         古人以為焚燒骸骨會使死者的靈魂受苦,對當時近東的民族來說是奇恥大辱。摩押與以東兩鄰國早就交惡(參王下3:26)。──《串珠聖經註釋》

         論摩押,仍以同樣的宣判語,摩押在死海南端之東邊,不僅與以東毗鄰,而且死海的地形正可成為二者的分界。他們將以東王的骸骨焚燒成灰。為甚麼這也構成那麼嚴重的罪?因為死人的骸骨不焚毀,為保留人們的回憶,使死者仍被紀念。所以仇敵的屍體也應有適當的埋葬(王下九34)。古代若以火葬方式,為表明罪惡的極刑(參閱創卅八24;利二十14及書七25)。焚燒成灰,是完全而徹底的毀滅。這裡只指他們盡侮辱的能事。阿摩司並非為以東人辯護,只是為他們伸冤,人的身體不可當作物件,這是阿摩司嚴責主要的原因。——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耶和華如此說。先知在第1-3節宣佈神對亞捫人的近親摩押人的懲罰(見創19:30-38)。他們同樣因羅得而與以色列有血緣關係(見摩1:13注釋)。

         摩押。摩押人對以色列人的敵意表現在他們雇請巴蘭詛咒神的子民(見民22-24;又見代下20:22)。在摩押的碑文中,米沙(摩押王)說:“我為廓查(Qorchah)的克摩斯(Kemosh)建造了這個邱壇……,因為他救我脫離諸王,使我戰勝一切敵人。以色列王暗利,曾壓迫摩押多日,因為克摩斯對他的國土生氣。”

         骸骨焚燒成灰。這種對以東王屍體的侮辱(參王下23:16;耶8:1,2),被猶太人視為極大的羞恥,別處沒有記錄。由於阿摩司主要關注的是針對神子民的罪行,這種暴行可能與以色列或猶大有關,可能發生在以東人與約蘭和約沙法結盟攻擊摩押王米沙的時候(見王下3:7,9)。米沙是著名的摩押碑文的作者。耶柔米引述了猶太人的傳說,大意是這次戰爭之後,摩押人報復以東人曾幫助以色列人,就挖出以東國王的屍體進行侮辱。──《SDA聖經注釋》

 

【摩1 主前第八世紀早期的摩押】關於這個外約但國家,在主前七三四年提革拉毘列色來襲之前的情況,主前第九世紀中米沙的摩押碑文是聖經以外的惟一文獻證據(比較:王下三427)。根據猜測,敵對關係可能存於摩押與猶大、以色列間,只是沒有具體證據。褻瀆以東國王遺骨的罪行,可能是以東與猶大聯盟的表徵。不過,沒有恰當的歷史背景之下,這件事仍然是個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1 焚燒屍體】這種行為的缺德性質,不只是在冒犯以東列王的墳墓,更是在進一步焚燒骨頭以得石灰(見:賽三十三12)。如此遺體所有的榮耀與尊重都被奪去,而摩押人能夠指出用這種方式製造的石灰塗過的房子和牆。關於挖掘人類遺骸,請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三16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二1~3審判摩押:摩押在以色列國的東南,與以東毗鄰。──《串珠聖經註釋》

         近東風俗相信將人的骸骨焚燒,可令靈魂得不到安息。摩押人用此種不人道的方法侮辱以東人的王,可見其民的無人性。“加略”為摩押大城,有其偶像基抹的廟。

這裡記的摩押和以東兩個外邦間的鬥爭仇恨,但耶和華不只管治以色列,也管理萬邦,祂秉公行義,本同一道德原則來審判。──《啟導本註釋》

 

【摩二2我卻要降火在摩押,燒滅加略的宮殿;摩押必在哄嚷吶喊吹角之中死亡。

         “加略”。可能是摩押的首都(賽一五1)。──《雷氏研讀本》

         有學者認為加略是摩押的首都。──《串珠聖經註釋》

         火對摩押更有特殊的涵義,因為他們敬拜摩洛火神,甚至使兒女經火。他們又將以東王的骸骨焚毀,所以自身必被焚毀。

         加略必為摩押的京城或重地,有代表性,好似亞蘭的大馬色。可能是摩押的神明基抹的聖地,所以應特別提出,神的審判必臨到信奉假神的人與地。這又是以戰爭的方式,在哄嚷吶喊吹角之中。哄嚷不只是狂暴的人聲,也指堡壘塌陷的聲音,軍隊侵入,城池陷落,必有十分糟雜的聲音,人聲與刀槍殺戮聲混在一起,是一幅十分可怕的戰爭圖畫。——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加略。希伯來語是qeriyyoth (“城鎮”、“地方”),可以指城市名。七十士譯本用“城市”代替“加略”。把qeriyyoth 視為摩押人主要城市之一的名字較為妥當(見耶48:24,41)。在摩押碑文的第13行提到了這座城(關於碑文的譯文,見王下3章補充注釋)。

         在哄嚷呐喊吹角之中死亡。摩押人“哄嚷”而活;藉著神的報應,他們將“哄嚷”而死(見民24:17;耶48:45)。

         角。希伯來語是shophar

 

【摩2 加略】也在米沙碑文中提到,這城市有摩押神基抹的廟,被指為是 elQereiyat Khirbet Aleiyan(見:耶四十八41)。──《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二3我必剪除摩押中的審判者,將其中的一切首領和他一同殺戮。這是耶和華說的。

         “審判者”。這詞有時用來指君王,因為他常常充當審判官(彌五1)。摩押被提革拉毗列色三世治下的亞述所征服。──《雷氏研讀本》

         這裡不提君王,卻以審判者與首領為主。審判者或為攝政者,那時也許沒有王,也可能為王的別稱,審判者有最高的權威,他是獨裁專橫的(彌五2王是審判者,以彌賽亞為王,為審判者,擊打以色列審判者,因為一般審判者自身應受審判)。

         首領列于次要的地位,可見審判者最高,其次是行政官員與軍事首長,他們也必一同被殺滅,彰顯神的公義。他們被殺,是否在戰爭中?摩押一直順從亞述,甘心作附庸國,所以沒有發生爭執,不致在戰爭中被殺戮。這裡所說的,必指耶和華直接降災使他們死亡。——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摩二4耶和華如此說:“猶大人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為他們厭棄耶和華的訓誨,不遵守他的律例。他們列祖所隨從虛假的偶像,使他們走迷了。

         外邦列國違反普遍的啟示,而猶大拒絕神在律法中所作的特殊啟示。──《雷氏研讀本》

         「虛假的偶像」:原文作「謊言」或「錯謬」,大概是指拜偶像而言。──《串珠聖經註釋》

         猶大的罪惡是厭棄耶和華的訓誨,這訓誨就是律法,指整體的律法。律例是指個別的規條,這些規條是絕對應遵守的,不可離棄。律例是絕對的律法(Hokim)(可參考申四4445,十七19)。所以猶大的罪實在非常嚴重。

         此處「訓誨」與「律例」雖為同義字,都指律法,但著重神公的原則與標準,是不容人們輕忽的。「隨從」不是只在於膜拜,更在行為上偏差,所以這就成為十分嚴重的事。他們確實因受迷惑而走迷了,認不清方向。——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耶和華如此說。在宣佈了對外族的懲罰之後,阿摩司轉到了他的預言的正題,就是他同胞的罪孽和落在他們身上的懲罰。由於以色列人拒絕了比外邦人更大的屬靈亮光,他們的罪就更加嚴重(見約9:40,41)。阿摩司先講到南方的猶大王國(第4,5節),再涉及他的主要對象,就是北方的以色列王國(第6-8節)。

         訓誨。希伯來語torah ,是誡命和教訓的總稱,包括道德和儀文二個方面(見申31:9;箴3:1注釋)。上述外邦國家受到譴責,是因為與神的子民為敵,違背良心的律法。猶大受到譴責和懲罰,是因為她得罪神,違背成文的律法,以及所啟示的宗教。猶大既明白神的律法,在神面前的責任就比其他國家大得多。阿摩司斥責自己的同胞猶大,顯示了神的公正(見羅2:11-13)。

         虛假的偶像。即虛妄的偶像和偶像崇拜。聖經作家們常稱偶像為“虛假”,“虛無”之物(見賽41:23,24;耶10:14,1516:19,20;林前8:410:19)。

         隨從。《舊約》常見的表述方式,指追隨某種道德和屬靈的行徑(見王上15:26;王下8:18;結23:31)。以色列的錯誤信念導致了錯誤的行為;可悲的是,時間給了錯誤一種權威和支撐。一代人的錯誤行徑成下一代所承可的標準。──《SDA聖經注釋》

         「虛假的偶像」:原文是「虛假」,應該是指拜偶像而言。

         ◎唉!一個人的錯誤可以影響多少人?──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二4~5審判南國猶大:他們的罪是離棄耶和華的律法。──《串珠聖經註釋》

         宣佈了鄰邦的刑罰之後,現在向猶大國提出嚴厲警告。神不會一味寬容,對自己的百姓一樣追討其罪。猶大的罪是違背與神立的約,既不守律例,又離棄神去拜偶像,刑罰也是滅亡。

列邦被罰主要因無人道,不重人權。猶大被罰乃因不遵守載於律法中的神的道德規範,比尊重人道、人權更進一步。──《啟導本註釋》

         4~5這一段聲明神不是地方守護神,而是全世界的主宰。

         4~5先知由遠到近宣告對以色列的敵國審判。起先以色列的聽眾應該都興高采烈,歡欣鼓舞,高聲叫好,然而先知話鋒一轉,轉到以色列的罪行。

 

【摩二5我卻要降火在猶大,燒滅耶路撒冷的宮殿。”

         在主前586年由尼布甲尼撒的軍隊完成了。──《雷氏研讀本》

         耶路撒冷的宮殿,不僅為王的居所,也指人民居住的中心,已經深入耶路撒冷,舉國上下,誰也無法逃脫。可見這與外邦不同。外邦的權勢必被滅絕,猶大不僅是權勢,連民族的生命也在危險之中,耶和華對自己的選民,有更嚴厲的審判!——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降火。這個預言先應驗在西元前586年尼布甲尼撒率巴比倫人毀滅耶路撒冷(見王下25:8,9;耶17:27;何8:14)。西元70年,提多率羅馬軍隊攻佔耶路撒冷以後,再次燒毀了該城。──《SDA聖經注釋》

         此時烏西亞王已恢復了真正的敬拜方式,但似乎全國人心已麻木,習於敷衍形式的敬拜。

         ◎此處的言詞似乎稍稍緩和。──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二6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賣了窮人。

         債主把負債者賣作奴僕以索回錢債,甚至小如一雙鞋之價的債款也要如此。另一解釋是指當時的審判官收受賄賂,屈枉正直,欺壓無辜的窮人(見出23:6-8), 而「一雙鞋」乃象徵賄賂時不正當的交易。──《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不是獨特地指北國,也指耶和華的選民。但阿摩司在北國傳道,似只指以色列北國,其實也包括南國,是指以色列民族整體。

         「一雙鞋」可能指最低的代價,鞋也可能是指法律的行為(參閱得四7;詩六十8)。欺壓窮人不僅為富不仁,也以賄賂的方法由審判的官員包庇,這樣更是罪不可宥了。——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耶和華如此說。作為這一系列信息的高潮,先知現在斥責以色列的不義,殘暴,亂倫,奢侈和偶像崇拜。神對周圍外邦國家,以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斥責,現在傾降在罪惡的以色列身上。

         神既已指責猶大(第4節),就預料以色列會指著猶大的缺點,為自己的罪惡行為辯護。值得注意的是,神沒有指責以色列藐視他們大都不瞭解的“耶和華的訓誨”(第4節),而是指責他們那些明知故犯的公開暴行。

         一雙鞋。鞋是很便宜的。這說明他們為了蠅頭小利就出賣窮人的利益(見結13:19)。貪婪顯然是以色列易犯的罪。──《SDA聖經注釋》

         「為了銀子賣掉義人」:審判不公,賄賂影響司法的公義。

         「為了一雙鞋賣掉窮人」:債主把負債者賣作奴隸,以索還債務。即使連小如一雙鞋價之債款也不放過。

         ◎大家向「錢」看,有錢能通鬼神,司法?憐憫?對當時的以色列人和今日的台灣,都是笑話。──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二6以色列他為銀子賣了義人,所指的為何等人?】

         答: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們的刑罰,因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賣了窮人。」(6)觀以色列人所犯的罪,比起其他任何國家所犯的罪更多。他們著先的罪是關於奴僕的事,他們為了貪得銀子出賣了義人,這是摩西律法所沒有的例子。在律法上僅准許一個窮人出賣自己為奴,但主人仍然不可叫他像奴僕,待他服事主人期滿,還要得釋放,任他自由的出去(利廿五39,申十五12),並且不准許出賣一個無之還債的債戶。此處所謂的義人,大概就是指這一等人而論的(參王下四1,尼五58)。再者,為了一雙鞋子,使貧窮人被出賣了,又是違反律法中濟貧的原則(申十五711)。他們把窮人廉價出售,豈不又是一頂貪心罪?富人貪得無厭,甚至「他們見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摩二7)。這窮人一詞的希伯來文Ebyon,就是軟弱、垂頭棄氣、消瘦的意思。撒一把灰在自己頭上,表示他的愁苦,在那些貪婪的地主看來,甚至連這一點灰也垂涎欲滴。除此而外,再加上他們在聖所行淫;在壇旁鋪上人所當的衣服,臥在其上;又在偶像廟中放縱惡行(摩二812上)。以色列人屢次犯罪行惡,違背了他們的律法,得罪神,豈不就是成為惡人,受到神的刑罰麼!而那些受盡欺壓被任意出賣的貧窮者,一無所有,一無所能,豈不就是此處所說的義人麼!――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摩二6~8從這幾節所揭露,可知以色列國所犯的罪為道德的普遍墮落。“義人”可指並不欠人債的人,沒有合法的權力賣他(參利二十五3943)。

7節上半描寫社會不平現象,富人欺壓窮人,下半描寫百姓陷在異教的邪淫風俗中,父子同與廟妓行淫。律法嚴禁父子同露一女子的下體(利十八78,15)。

律法規定窮人借貸典押了衣服,當日應歸還(出二十二2526),但富人忘記了神的教訓,毫不體恤貧苦。──《啟導本註釋》

 

【摩二6~16審判北國以色列:這裡開始了對北國百姓的信息。他們的罪有兩方面;在人際關係上他們沒有秉公行義和流露憐憫,招來阿摩司詳細和嚴厲的指責;在與神的關係上,他們拜巴力,肆行淫亂(參何西阿書簡介的背景部分)。──《串珠聖經註釋》

 

【摩二7他們見窮人頭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阻礙謙卑人的道路;父子同一個女子行淫,褻瀆我的聖名。

         富人渴望看見窮人被低貶至頭蒙灰塵(悲痛的表現)的地步。“女子”。可能是廟妓。當時的家庭生活是多麼腐敗!──《雷氏研讀本》

         「他們見 ...... 垂涎」:可作「他們踐踏窮人的頭,好像踐踏地上的塵埃」,或「他們把窮人的頭踐踏在塵土中」。

          「阻礙謙卑人的道路」:指剝削卑微受苦之人的權利。

          「女子」:大概是指在巴力廟中的「聖妓」。──《串珠聖經註釋》

         謙卑人乃指窮苦的義人。他們在欺壓之下,已到走頭無路的地步。這裡「道路」或指生活,或指案件,都在惡人的阻礙欺淩之下。這原是律法所禁止的(出廿三6-8)。

         父子同一個女子行淫……」有人猜想是廟妓,父子同在拜異教偶像而犯姦淫之罪。——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他們見。貪婪導致對窮人的壓迫。這句話似乎描述這些壓迫者希望看見窮人被踐踏在地,悲慘到撒灰在自己頭上的地步(見書7:5,6;伯2:12)。七十士譯本把第7節的前半句與第6節的最後連起來,譯成“他們為了踏在地上的鞋出賣窮人。他們擊打窮人的頭”。武加大拉丁文譯本譯為“他們打傷窮人的頭,在地上的塵埃中”。

         謙卑人。他們是卑微,謙虛,溫良,虔誠的人,與那些驕傲自大,覺得在生活中不需要神的人截然不同(見賽11:4;番2:3;太5:5)。

         褻瀆。直譯是“為了褻瀆的目的”。這些冒犯神的行為並非出於無知,而是明知故犯,表現出悖逆挑釁的心理。

         我的聖名。自稱神子民的人犯下了這些罪行,在外邦人中給祂帶來了羞辱(見利20:1-3;結36:16-23;羅2:24)。──《SDA聖經注釋》

         「女子」可能指「巴力(當時的異教神)」廟中的神妓。

         ◎不管是宗教上之神妓或生活中的共妻,都是律法所不允許,也是類道德觀念上所不許可。──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二8他們在各壇旁,鋪人所當的衣服,臥在其上。又在他們神的廟中,喝受罰之人的酒。

         “衣服”。人的外衣若被取去作為借貸的抵押,晚上必須要歸還,因為窮人需要這大衣來當被子遮蓋身體(出二二25,26)。寡婦的外衣不可被取去(申二四17)。這裏描繪那些殘忍無情的人取消借貸者贖回抵押品的權利。他們喝受罰之人的酒,為異教的神乾杯。──《雷氏研讀本》

         「衣服」:是指披毯型的外衣,晚上可用作被鋪,所以摩西律法規定債主在日落前要歸還負債人所抵押的外衣(見串10)。

          「受罰之人」:或作「罰金」;大概負債者因行賄或在裁判中受罰而以酒相贈,,結果債主用這些來歷不當的酒敬拜他們的神。──《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又是惡者的罪行,因為他們沒有把當頭還給欠債者。按照律法的規定,借債可以取當頭,這當頭往往是生活的必需品,使欠債者負責償還債款。

         取別人當的衣服,作為自己鋪地的被褥,是不尊重人權的行為。壇旁,也必指偶像的祭壇。他們在壇旁鋪衣服,很可能是與神廟的廟妓行淫。

         酒是受罰之人的罰款,更是可惡,因為窮人受欺淩,還受不義之官員以不公正的方法判他有罪,且科以罰金。——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所當的衣服。是窮人白天遮身,晚上蔽體的外衣。如果以此作為抵押,就必須在傍晚時歸還給(見出22:26,27;申24:10-13)。先知阿摩司在這裡譴責那些鐵石心腸,貪得無厭的人非法扣留這些衣服。

         受罰之人的酒。來自強加給受壓迫者的罰款。七十士譯本為“他們喝勒索而得的酒”。

         他們神的廟。可能指神的殿。以色列以牛犢作為神的象徵來敬拜,系北方以色列王國在耶羅波安的領導下與猶大分離時所設(見王上12:25-33)。──《SDA聖經注釋》

         「所當的衣服」:指披毯型的外衣,晚上可以做被鋪。所以摩西規定債主在日落前要歸還負債人所抵押的外衣( 22:26 24:12-13 )。

         「受罰之人」:或作「罰金」、「罰款」。

         ◎拜巴力本來就是很可恥的事,當日的巴力崇拜總是與「性」有關,而這些人還堂而皇之的拿別人晚上的禦寒衣物在偶像前鋪著躺臥(我們不難想像他們躺臥幹嘛!),又拿他們在法庭因著不公平的審判所獲得的罰款來買酒喝,真是敗壞到極點。──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8 諷刺的性質】在阿摩司的控訴中,對於富人最大的諷刺是:他們在獻給神的殿中之聖壇前毫無節制。他們可能有合法權利在呆帳的情況下拿取衣服,或是用窮人冒犯所罰的款項來買酒。不過雅巍說過(出二十二2526),窮人憤怒的呼喊將被聽見,「因為我是慈愛的神」。就像在亞弗內揚碑文中工人的例子,債主不只應遵守法律,也該考慮到奪債務人物品將會使他們無法維生(見:漢摩拉比法典,禁止奪取債務人的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二9「“我從以色列人面前除滅亞摩利人;他雖高大如香柏樹,堅固如橡樹,我卻上滅他的果子,下絕他的根本。

         “亞摩利人”。迦南地被征服之前住在那裏的居民。──《雷氏研讀本》

         「上滅 ...... 根本」:即完全毀滅之意。──《串珠聖經註釋》

         “亞摩利人”在此處指所有迦南人,因犯了可憎的罪,神要把他們從巴勒斯坦地上除滅,將那地給以色列人居住(創十五16)。以色列人曾蒙神恩,居然忘記,已是大罪;再添上違背律法,不聽神的話,罪惡更甚,因此須重重責罰(看1316節)。──《啟導本註釋》

         亞摩利人該一名字來自亞甲文Amurru,是古代人指遊牧民族的人群。在巴比倫與亞述的用詞中,是指西部地區的人,這就成為一般通用的名字,指迦南地的居民。聖經似將亞摩利人作為猶大地區的外邦人(創十四713;士一3435)。

         亞摩利人是十分高大強壯的,一方面表明神拯救的大能,因為以色列人雖弱小,仍可靠主的能力制勝。另一方面也真是強調外邦之勢力很大,不容輕忽。

         「除滅」的動詞所用的方式是指神使以色列人制勝(Hiphil),這是聖戰的過程。這裡「我」字代名詞也有特別強調的用意,可譯為「唯獨我……」,神的作為是獨特的。亞摩利人強壯,而以色列人衰弱,神卻扶助軟弱無助者,現在以色列中竟充滿強暴,欺壓弱者,實在使先知憤恨。「果子」也指後裔。亞摩利人的除滅是徹底,連他們的子孫也要斷絕,神降罰是除去他們的根本。——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我從以色列人面前除滅亞摩利人。神在這裡斥責以色列人忘恩負義,不感謝祂向他們所顯示的恩典和仁慈。希伯來語原文強調了“我”字。以色列現在所犯的正是神從前懲罰亞摩利人和其他迦南人的罪惡。以色列躲得開他們的厄運嗎?

         亞摩利人。泛指迦南地居民,被攻佔此地的古以色列人所驅逐(見創15:16;士1:34;書3:10注釋;參出33:234:11;申1:20,27)。

         香柏樹。雪松。在古代東方以其高大而著稱(見賽2:13;結17:2231:3)。

         橡樹。希伯來語是'allonim ,不是特指某一種樹,而是泛指大樹。──《SDA聖經注釋》

         「亞摩利人」:意即「迦南人」。

         「上滅....下絕....」:完全毀滅之意。──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9 除滅亞摩利人】此處提醒以色列神聖戰士的作為。在征服之前,雅巍讓以色列人打敗亞摩利王西宏與噩(見:民二十一21,二十一2430注釋)。因此,亞摩利這個名字成為迦南居民的同義字(見:士一3436,七14)。──《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9 上滅果子,下絕根本】阿摩司使用一種稱為「對合法」(merism),就是用兩個相對的觀念來表達整體意思的筆法,描繪亞摩利人的完全毀滅。這是先知預言中常用的方式。(見:賽三十七31,何九6),亦見於腓尼基的詛咒方式(第五世紀伊斯蒙 [Eshmun 'asor] 碑文):「願他們上無枝、下無干」。──《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二9~12回顧神在以色列人身上所施的恩典:從迦南地趕出那些犯罪作孽的亞摩利人(即迦南人),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進入迦南地居住;並興起先知和拿細耳人,引導他們行在耶和華的旨意中,奉獻自己給神為聖。可是百姓忘恩負義,藐視神的恩典。──《串珠聖經註釋》

 

【摩二10我也將你們從埃及地領上來,在曠野引導你們四十年,使你們得亞摩利人之地為業。

         「領上來」就是「帶出來」(在申命記,前者只一次,在二十4;後者有二十次以上),領上來,因為巴勒斯坦是在北方,是往上的方向。另一方面,巴勒斯坦多山地,埃及是低地,所以也是向上的。得地業也包括征服該地,所以亞摩利人之地是他們征服之後而承受的。亞摩利人之地也包括一切迦南人之地。——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我也。原文再次強調“我”字。(見第9節注釋)。這裡用以色列歷史中神大能的明確證據來強調第9節的警告。

         從埃及地。這裡以神把祂子民從埃及救出來,引導他們經過曠野,作為祂向他們賜恩和保護的突出例子。這幾段經文多次引用摩西五經,說明阿摩司和他的聽眾十分熟悉那些內容(見出20:2;申29:5)。──《SDA聖經注釋》

 

【摩二11我從你們子弟中興起先知,又從你們少年人中興起拿細耳人。以色列人哪!不是這樣嗎?這是耶和華說的。

         「拿細耳人」:是歸耶和華為聖的人,他們不可喝酒或其他葡萄產品,不可剪髮,不可與死屍接觸(參民6:1-8) ,  但百姓卻叫拿細耳人破戒。──《串珠聖經註釋》

         神所興起的,特別是「你們子弟」,這是指以色列人,因為神的計畫在選民身上。提到「子弟」,並非著重他們年青,而是強調他們繼續列祖承受神的使命為救恩的福音宣勞。這裡所提的先知,是指摩西以後的所謂「禮儀先知」(Cultic Prophets),他們是撒母耳以及以利亞、以利沙、米該雅等,又是祭司,也是先知。

         「少年人」與「子弟」是同義,為有相等的對比。「拿細耳」原意為「分別」,與普通人分別出來,不飲酒,與酒分別出來,完全禁酒。在聖經中提說的是民數記第六章。這是奉獻為神工的,要許願,有相當的期限,也有終生的。——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先知。神通過他們彰顯祂的旨意(見民12:16),並與百姓溝通(見來1:1)。

         拿細耳人。拿細耳人發誓不喝酒,不用刀剃頭,不沾染儀文上的不潔(見民6:2-7注釋)。──《SDA聖經注釋》

         「拿細耳人」:歸耶和華為聖的人,他們不可喝酒、剪髮、接觸死屍。(見 6:1-8 ──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二11~12“拿細耳人”嚴禁喝酒(參看民六1,21)。──《雷氏研讀本》

         “拿細耳人”是分別為聖的人,不可飲酒,他們嚴守許諾,為民間難得的好模範(民六121);百姓卻藐視神的訓誨,迫他們犯戒喝酒。先知是傳達神話語的人,神揀選他們作百姓忠心侍奉神的榜樣,可是竟不要先知(“不要說預言”)。──《啟導本註釋》

 

【摩二12你們卻給拿細耳人酒喝,囑咐先知說,不要說豫言。

         他們故意引誘拿細耳人喝酒,破壞所許的願。他們又威脅先知,不要說豫言。在經濟豐裕的情況中,以色列人再不記得曠野時那種節儉簡樸的生活。他們自己在放縱中,也不想看見拿細耳人潔身自愛的端正生活。拿細耳人的奉獻精神對他們是一種譴責,所以他們盡破壞為能事,除去敬虔的模範。——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酒喝。背道的以色列沒有受益於拿細耳人的聖潔生活,反而要他們違背誓約。

         不要說預言。以色列沒有接受先知的見證,拒絕出於靈感的信息,經常迫害奉差遣向百姓傳達神聖言的人(見耶20:9;林前9:16)。忘恩負義,頑固不化的以色列人,受不了那些活著譴責他們邪惡生活方式的人(見王上13:419:1,2;王下6:31;賽30:9,10;太23:37)。不容忍忠實見證的人,將難逃其責,而那些壓制見證的人,罪就更大了。人一旦塞耳不聽神的話語,就基本上關閉了聖靈接近他們心靈的通道。

         ◎神無論在外在的物質世界與內在的精神世界都賜福給以色列人,外面打敗強敵,進入安息之地,裡面興起先知替神發言,興起拿細耳人立志敬虔度日。而今天以色列人享受了物質的安逸,竟棄絕並打壓先知與拿細耳人,顯出其不願意以神為神。──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二13看哪!在你們所住之地,我必壓你們,如同裝滿禾捆的車壓物一樣。

         「如同 ...... 一樣」:比喻刑罰之重。──《串珠聖經註釋》

         在阿摩司用語中,「看哪」常指耶和華特殊的作為,有啟示的性質,必需深加注意與思考。現在耶和華施行刑罰,好似重量的車壓物一樣(撒上六7-14;撒下六3及創四十五19-27)。車輛很重,裝滿禾捆,有許多農作物在收穫的時候,壓在軟柔的土地上,使土壤都壓得粉碎,將地面壓碎,好似地震後的情景。在阿摩司第四第五異象中以收穫為例(八12),又以地震描述(九1-4),都是指未來即至的審判。——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看哪。先知因百姓的罪而發出了懲罰的警告,並說明依靠人力是完全無用的。

         。希伯來語是`uq 。有些權威人士認為是指“蹣跚”。其他人則認為它與suq相同(“壓”)。故可譯為:“我使(你)蹣跚”,或“我壓(或‘必壓’)”。“我使(你)蹣跚”,暗示神將讓以色列在懲罰的重擔下蹣跚,像馬車在重荷之下搖晃,幾近崩塌的狀況。──《SDA聖經注釋》

         「壓」:可以解釋作「壓」或「切開」。

         「禾捆」:可以解釋作「禾草」。

         13節可以解釋成: a.神的審判如重車壓在人民身上。b.以色列國民會如禾草被割禾車在禾場上切開一樣,在以色列國內遭受毀滅。──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二13~16神的刑罰甚重,如裝滿禾捆的車,其重無比,給車輾過,粉身碎骨。刑罰來時無一人能逃脫。──《啟導本註釋》

 

【摩二14快跑的不能逃脫,有力的不能用力,剛勇的也不能自救,

         這裡也許指地震,人們都無法逃脫。以往耶和華曾神奇地震撼以色列敵軍之營地,使他們潰亂(參閱撒上十四15;士五4;詩十八8-14)。

         「脫逃」原意為避難所,快跑的,也無法找到避難之處,這避難處似乎突然消失了。有力的也用不出甚麼力量,是因驚懼慌張所致的。剛勇的是兵士們,他們曾奮勇作戰,但自身難保。——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快跑的。直譯為“避難所”。快跑的人將找不到安全藏身的地方(見詩142:5)。

         不能用力。沒有什麼武器能用來對抗神;沒有什麼力量能與祂的力量相比(見伯40:9;賽45:9)。──《SDA聖經注釋》

 

【摩二14~16這一切在主前722年亞述人入侵的時候應驗了。──《雷氏研讀本》

 

【摩二15拿弓的不能站立,腿快的不能逃脫,騎馬的也不能自救。

         在古時騎兵通常在一輛車上有兩個,一個任駕駛的,統制馬的快慢與方向,這裡稱之為「騎馬的」。另一個專業作戰,就是拿弓的。在激烈的戰事中,攻守的弓劍手已經支持不下去,他自己已經成為眾矢之的,站立不住。騎馬的看情勢不對,為保自身必須棄車馬脫逃,但是他怎麼迅速下馬奔逃?也來不及逃脫,必遭敵人殺害。——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摩二16到那日,勇士中最有膽量的,必赤身逃跑。這是耶和華說的。”

         到那日,那是耶和華的日子,是神審判的大日。最有膽量的,原意為心中堅定的,是臨危不亂,十分穩定的人也無法支持下去。為要逃跑,甚至將武裝卸下,既為輕便,也不想暴露自己軍人身分,很多衣物都拋下,好像赤身一般逃跑。神公義的審判是無法躲避的。英譯詞常作:Oracle of Yahweh「說」字原意為「低吟」,本是一種歎息感喟的聲音。這必帶有無限的心意。——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