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阿摩司書第八章拾穗

 

【摩八1主耶和華又指示我一件事:我看見一筐夏天的果子。

         “夏天的果子”。季末完全熟透的果子,可供食用的日期很短。──《雷氏研讀本》

         「夏天的果子」:即成熟的果子,這字與「結局」於原文非常接近,作者在這裡是運用雙關語,指出神對以色列所施行的審判已到成熟的時候了。──《串珠聖經註釋》

         在異象中,先知看見一筐果子,是在夏天成熟的。夏天的果子是已經熟透了,在耶利米書第四十章十至十二節所用的字,與新酒與油一同貯藏。這也該是主要的食料(撒下十六1)。如果那是與酒、油一起貯藏,酒為葡萄釀成的,油是橄欖壓制的,這可能是指無花果,因為這三者幾乎是同時收成的。——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夏天的果子qayis)。早熟的果子,特別指“無花果”。這個異像是要說明懲罰百姓的時機已經成熟,神的容忍已經到了盡頭。神的長久忍耐反而使以色列人繼續犯罪。這個比喻描繪了以色列人的最終厄運。七十士譯本用“一個捕鳥者的籠子”代替“一筐夏天的果子”。說明以色列人將會被擄,如同鳥被捕捉在捕鳥者的籠子裡一般。──《SDA聖經注釋》

         「夏天的果子」:即「成熟的果子」,此字原文非常接近「結局」。此處是運用雙關語,指出時候已經成熟,神要對以色列人施行審判,而以色列人的結局也到了。

         ☆「夏果」:a.時機成熟b.結局到了。──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八1~2“夏天的果子”:此字原文與下文中的“結局”相近,意思是說已到收割的時候。──《啟導本註釋》

 

【摩八2他說:“阿摩司啊!你看見什麼?”我說:“看見一筐夏天的果子。”耶和華說:“我民以色列的結局到了,我必不再寬恕他們。”

         「結局」屬意為「剪除」,結局幾乎是含有「除滅」的意思。「我民以色列」,是特別指北國(參閱七815)。——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結局qes) 。與qayis 相關(見第1節注釋),是希伯來語典型的雙關手法。

         寬恕他們。見摩7:8注釋。到了收穫的時候,一切皆成定局。要按照出產作物的好壞進行處理。──《SDA聖經注釋》

         ◎似乎神對特別或有雙關不易瞭解的異象都透過問答的方式讓先知深入瞭解異象的含意,如前面準繩的異象也是如此。──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八3主耶和華說:“那日殿中的詩歌變為哀號,必有許多屍首在各處拋棄,無人作聲。”

         「詩歌變為哀號」:或作「歌唱者要哀哭」。

          「無人作聲」:指哀悼死人時的沈默。──《串珠聖經註釋》

         收割本為歡樂的季節,但這裡只有“哀號”和死寂(“無人作聲“)。──《啟導本註釋》

         那日是結局的時候,詩歌變為弔喪者的哀號哭泣。這裡想到殿中的詩歌,不是指聖殿,而是宮殿(撒下十九35;代下卅五25以及傳二8)。這裡「哀號」,也出在歷代志下第卅五章廿五節,為約西亞作的哀歌。

         「無人作聲」,因為到處都有死亡,使人消沉與恐懼(參閱六10)。這似乎是怕有聲音,會驚動生命的仇敵,來索命作毀滅的事。——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詩歌。可能指與伯特利拜偶像的“殿”有關的宗教歌曲。或摩6:5所提到的狂歡者之歌。現在都要變成對死人的哀歌(見摩8:10)。

         無人作聲。指伴隨著不可避免的嚴厲苦楚的冷漠和沉默。因為痛苦太深,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這裡所描繪的土地慘況,原指亞述囚擄之後以色列土地的情況,也是最後七災中個第四個的縮影。──《SDA聖經注釋》

         「殿」:大概是指「伯特利的祭壇」或者是「王宮」。

         「詩歌」:原文是「女性的歌唱者」。

         「詩歌變為哀號」:應該是「歌唱者要哀哭」。

         「無人作聲」:感嘆詞,「噓」(要人不要出聲)的意思。

         ◎整節可以翻譯成:耶和華說:那日,宮殿中的歌女要哀哭,有很多屍首拋棄在各地,噓!──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八4你們這些要吞吃窮乏人,使困苦人衰敗的,當聽我的話。

         「吞吃」:可作「踐踏」。──《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的口吻甚像彌第迦書三章九節,指明聽眾,專指那些行惡的人。「吞吃」窮乏人,原意為「踐踏」,照七十士譯詞為「折磨」。「使困苦人衰敗的」,照七十士譯詞為「壓制」。但何西阿書第一章四節為「滅絕」,以西結書第七章廿四節為「止息」。所以這裡「衰敗」是指他們已經到了結局與終點,必被滅絕淨盡。無可存留。他們的罪惡會更加速以色列的結局。——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吞吃。直譯為“渴望”,或“抓去”,或“設圈套”。壓迫窮人的人應該認識到他們的罪惡行經正招惹神的懲罰。在以色列受懲罰的日子,上層階級的繁榮幫不了這些罪惡的壓迫者。──《SDA聖經注釋》

         「吞吃」:可作「踐踏」。──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八4~6百姓一面循例地守著宗教儀式,另一方面則道德敗壞:貪財枉法、欺壓窮人。──《串珠聖經註釋》

         4~6奸商使經濟上的公平消失,正如第四節,這樣的經濟體制會吞吃窮乏人,使困苦人衰敗。

 

【摩八5你們說:“月朔幾時過去,我們好賣糧;安息日幾時過去,我們好擺開麥子;賣出用小升鬥,收銀用大戥子,用詭詐的天平欺哄人。

         雖然百姓要守“月朔”(每個月的開始;比較王下四23;賽一13))和“安息日”,商人卻等不了這些節期的結束,他們很快便繼續進行欺騙百姓的交易。他們用偏小的容器(“升鬥”)和(顧客用來稱自己銀子的)過重的法碼來非法謀取雙重的利益。──《雷氏研讀本》

         「月朔」與「安息日」:見何2:11注。

          「用小升鬥」:以減少賣出麥子的分量;

          「用大戥子」:為要增加麥子的價錢。──《串珠聖經註釋》

         安息日是七日一次,月朔是四個七日一次。糧食與麥子可能是同義的,要擺開來賣,可能是指他們打開糧袋,袋內裝的有好麥,也有次等甚至劣等的,七十士譯本提到各類麥子,將劣等的也滲在裡面,賣好價錢。

         他們不用公平的法碼,在稱量的時候也作弊,用小升鬥,在分量方面一定不足。使買主吃虧。但是收銀的用大戥子,使購買者多付。稱銀的通常只十一、五公分,如果超過這分量,就不算是公道的天平(利十九36),而是用詭詐的法碼(彌六11)。這樣就算是欺騙,應受指責。——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月朔。指每月的第一天(撒上20:5,24,27;見本書卷二102頁),專用於宗教禮拜,顯然停止了一切商業活動(見民28:11;王下4:23注釋)。這裡生動說明了遵守神聖的律法,卻沒有真實的崇拜精神的情況。這些背道者自私地算計宗教禮節所需要的時間。他們這樣的敬拜是咒詛而不是祝福。

         擺開。為了銷售。七十士譯本為“打開庫藏”,即穀倉或倉庫。

         升斗。見本書卷一166167頁。通過短斤少兩,賣方得到了比所售糧穀的實際價值更多的錢。──《SDA聖經注釋》

         「月朔」:可以參考 28:11 ,每月陰曆首日。這日百姓舉行慶祝,比安息日更隆重,包括向耶和華舉行敬拜、獻祭等。這時候一切日常的工作都不可作(當然包含買賣交易)。

         「小升斗」:用以減少賣出麥子的份量。

         「用大戥子」:為要增加麥子的價錢。當時沒有錢幣,而是用金屬代替。收取金銀時就秤重量為價值。──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5 經濟與宗教間的衝突】如同尼希米於數世紀後的波斯時期耶路撒冷所發現的,商人做生意的渴望,使他們對宗教法規與安息日規定的遵守,只剩下敷衍或甚至規避(見:尼十31注釋)。周圍的文化中,有許多宗教慶典(見:出二十811注釋),但只有以色列受命遵守安息日,停止一切工作(見:出三十一1217注釋)。這種對交易的限制,引起摩擦,顯然也促進腐敗的商業行為,以「彌補損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5 交易舞弊】阿摩司對以色列商人的控訴,不是以色列獨有的現象。例如,對於商人使用假天平的控訴,見於埃及的《阿曼尼摩比的教訓》,以及巴比倫智慧文學中的一個詞句。漢摩拉比法典也有一條類似論及莊家「用輕的秤去度量所借出的穀物或銀子,用重的秤去量他們收取的穀物或銀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八5~6商人一方面遵守“月朔“、”安息日“的律例,一方面急著等聖日過去,可以大行騙術,用大小兩種量器作買賣,欺壓窮人(“用一雙鞋換窮乏人”、“將壞了的麥子賣給人”)。──《啟導本註釋》

 

【摩八6好用銀子買貧寒人,用一雙鞋換窮乏人,將壞了的麥子賣給人。

         “壞了的麥子”。從篩子掉下來瘦小的麥子。──《雷氏研讀本》

         「一雙鞋」:見2:6注。──《串珠聖經註釋》

         窮人所以這樣廉價出售,是因負債的緣故。他們借債、向這些可惡的商人,就忍受高利貸的剝削,這種高利貸在本利的驟增,很快就使窮人無法償還,只有賣身,淪為奴僕。——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買貧寒人。見摩2:6注釋。

         壞了的。缺糧的時候,平時餵牲口的“壞了的”糧食,可賣給人吃。──《SDA聖經注釋》

         「壞了」:「垃圾」、「碎渣」。

         「壞了的麥子」:加了碎渣的麥子。──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6 壞了的麥子】穀物商人盡其所能的從其物業中榨取利潤,欺騙窮人,出售「麥糠」。埃及作品《善辯之農夫》針對那些貨品「濫芋充數」的商人有類似的控訴。「壞了」這個原文字只在此處出現,但與「墜落」一字相關,顯示最差的品質,或是剩下之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八7耶和華指著雅各的榮耀起誓說:“他們的一切行為,我必永遠不忘。

         “雅各的榮耀”。這裏的用法跟第六章8節不同,是指神自己。──《雷氏研讀本》

         「雅各的榮耀」:是神自己(參4:2; 6:8),或巴勒斯坦地(參詩47:4)。──《串珠聖經註釋》

         當耶和華要說嚴重的話,必提到起誓。第四章二節,耶和華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第六章八節,神指著自己起誓。沒有誰,沒有甚麼比神更高、所以神只好指著自己起誓。耶和華就是雅各的榮耀。雅各的榮耀,是耶和華賜給以色列的產業(可參閱賽五十八14)。神永不忘記他們的行為,表明祂要鑒察他們,算他們有罪,無法逃脫審判。這些都是神所憎惡的罪行。——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雅各的榮耀」:就是神自己。

 

【摩八8地,豈不因這事震動?其上的居民,不也悲哀嗎?地必全然像尼羅河漲起,如同埃及河湧上落下。”

         「像尼羅河漲起」:先知以尼羅河潮水的漲退比喻地震。──《串珠聖經註釋》

         地也因人的罪而震驚,地震也是人們無法忘記的事,在本書的前言標題曾經提及,第二章十三節也是指地震。但是這裡的用字不同,而是震動(九1與一1相同),是「顫動」。

         地震時間不長,已可造成極重的災情,為甚麼這裡與尼羅河及埃及河的潮汛比較呢?河流的潮汛是隨月分有漲落,但河水氾濫成災,毀滅的力量也是可怕的。——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像尼羅河漲起....」:先知以有名的尼羅河漲退潮來形容地震。──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8 像尼羅河漲起】尼羅河流域有三個月的氾濫週期(自八月至十月),流量大漲的原因是衣索匹亞的季風雨量,流入尼羅河與其支流。雖然氾濫的高度並不一定,埃及人很早就已學會藉由灌溉運河以及其他的方式,把尼羅河高漲所帶來的一切,做有效利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八8~10要受的刑罰,包括地震、黑暗和悲哀。有學者認為先知是借用這些景象來描寫審判的厲害。──《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用地震、黑暗,尼羅河水的漲起以及天象的變動,來說明刑罰之重。──《啟導本註釋》

 

【摩八9主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使日頭在午間落下,使地在白晝黑暗。

         阿摩司使用日全蝕——在主前763年六月於小亞細亞地區發生——來比喻神即將降臨在以色列身上的審判。──《雷氏研讀本》

         這是耶和華的日子,正如以後西番雅所描述的,這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一15)。大自然呈現反常的實況,甚至在午間日頭都會落下。這種日蝕的現象,確發生在主前763年,以及主前784年(二月九日)。——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西元前763615日以色列全境發生過一次日全蝕,西元前784年當地也發生過日蝕。──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9 日頭在午間落下】因為日蝕或月蝕在古代近東地區被認為是邪惡之兆,或神明的怒氣,當時文學多有記載。其中代爾阿拉碑文上,先知巴蘭預言眾神決定「讓黑暗取代光明」。日月蝕的時候,巴比倫月神「辛」的祭司會穿著撕裂的衣服,唱著悲歌。巴比倫與亞述的記錄中,有許多信件與占卜書也提及日月蝕。許多是寫給國王警告他們將有日月蝕發生,或是擔保會持續通知王室方面日月蝕發生的可能性。關於聖經的例子,請參看:約珥書三15與撒迦利亞書十四6──《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八10我必使你們的節期變為悲哀,歌曲變為哀歌。眾人腰束麻布,頭上光禿,使這場悲哀如喪獨生子,至終如痛苦的日子一樣。”

         「腰束麻布,頭上光禿」:是哀悼和羞愧的表現。(見賽15:2-3; 7:18; 27:31──《串珠聖經註釋》

         由歡樂變為悲哀,就將節期所穿的衣服脫下,穿上麻布,圍在腰間。他們要剃頭,使頭光禿(參閱耶十六16)。根據申命記第十四章一節,只在額上剃光,為律法所禁止,因為這不是以色列人應作的,有關異教的習俗。悲哀實在太大了,尤其喪獨子之痛,無法彌補,絕子絕孫,豈非最大的咒詛?這是最痛苦的日子,因為結局到了,「至終」是結局,是死亡滅絕的時候。——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使你們的節期變為。見哀5:15;何2:11;摩5:16,178:3

         麻布。悲傷的標記(王上20:31;賽15:3;珥1:8,13),“頭上光禿”,即剃頭(伯1:20;賽3:2415:2)。

         使這場悲哀如喪獨生子。“喪獨生子”是極大的不幸(見耶6:26;亞12:10)。──《SDA聖經注釋》

         「腰束麻布、頭上光禿」:是哀悼和羞愧的表現(參考 15:2-3 7:18,27:31 )。頭上光禿(因為拔頭髮)可見 14:1,原是異教的風俗,後成為以色列人哀傷的表現之一。

         「喪獨子」:沒有了盼望。

         「至終如痛苦的日子一樣」:And the end of it will be like a bitter day. ──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八11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饑荒降在地上。人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

         那日將臨,在被擄期間,百姓會渴慕他們在繁榮的日子所忽略的“耶和華的話”。──《雷氏研讀本》

         「人饑餓 ...... 耶和華的話」:應譯作「不是指沒有食物的饑荒,也不是指沒有食水的乾渴,乃是指沒有聽耶和華話的機會」。──《串珠聖經註釋》

         再論那日子,神要「命」饑荒。「命」字原為「差遺」,但甚少如在此處的用法(Hiphil: Causative)語氣十分重,是神致使或促使這嚴重的饑饉(舊約中只五次作「促使」的用意)。

         饑餓與乾旱一同提及也不大多見(參閱申廿八48;賽五13;尼九15及代下卅二11)。現在的饑饉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神的話,申命記第八章三節曾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本節合和本略有譯錯,「人飢餓....耶和華的話」應譯做「不是指沒有食物的飢荒,也不是指沒有食水的乾渴,乃是指沒有聽耶和華話的機會」。──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八11~12“日子將到”指神的刑罰來到的時候。以色列人落到極其痛苦之境,會想起當日先知說的話。饑餓和乾渴的是心靈,要聽神的話。但他們尋求得不到神的答覆。“從這海到那海”:從地中海到死海。“從北邊到東邊”:從哈馬口到外約但。──《啟導本註釋》

 

【摩八11~12的預言,是否指以色列而說?若然,經文所指的,成就了嗎?第11節的「耶和華的話」,是否指我們今天的聖經?】

     阿摩司先知的使命,是向背道的北國傳講神的信息。那時,北國由耶羅波安二世所統治(主前793-753年)。耶羅波安二世結束其統治後三十三年(即主前722年),撒瑪利亞及北國全境都被亞述摧殘蹂躪,終於亡國。阿摩司書第八章的前半段,就是針對撒瑪利亞即將陷落而發出的言論。

    接著,阿摩司書八11-12有如下記載:「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饑荒降在地上,人饑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他們必飄流,從這海到那海。從北邊到東邊,往來奔跑尋求耶和華的話,卻尋不著。」北國以色列經已到了日暮途窮的地步,先知便向他們發警告信息。那時候,北國政府官員、先知以及老百姓都渴望耶和華引導他們,希望從神那裡得著安慰的說話,然而,他們一無所獲。(掃羅臨終的情況與此相似。基利波山戰役之前一晚,他夜訪招魂者,希望可藉撒母耳而得知神的心意,詳參撒上二十八6。但掃羅罪孽深重,怙惡不俊,故此,他無權從神處得到任何指引。)

    從上文下理看來,「耶和華的話」並非指希伯來舊約(在此之前及之後的數世紀,神已默示了舊約),而是在國難當前之際,人民尋求神的特別指引,阿摩司這段預言當然成就了。耶羅波安一世於主前九三一年建立了北部十支派的北國,到了主前七二二年,北國遭逢滅國的厄運。他們覆亡了,永無復原之日。至於南國猶大,在大衛王朝的統治下,尚可存留多一百三十五年。從巴比倫被擄之地歸回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獲得新生。

    在此必須提出,阿摩司這節預言雖向北國而發,但對以後的世代來說,他的預言仍是真實的。若舉國上下都背叛神,人民都置聖經權威于不顧,阿摩司的預言可應用在他們身上。若不留意聖經的教訓,就無從獲得神的恩慈與憐憫;變故臨到之時,亦得不著神的拯救與安慰。保羅在羅馬書十五4說得好:「以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摩八12他們必飄流:從這海到那海,從北邊到東邊,往來奔跑尋求耶和華的話,卻尋不著。

         「這海」:指死海(東面或南面);

          「那海」:指地中海(西面)。──《串珠聖經註釋》

         從這海到那海,是從死海到地中海(珥二20)。好似是在地的邊境(詩七十二8及亞九10),從北邊至東邊也是不常這樣說的,通常是從東至西,從南到北。他們在飄流中方寸已亂,漫無目標地奔跑,似乎又慌張又忙亂,為找耶和華的話。——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飄流nua`)。 “抖動”,“搖動”,或“不安地移動”。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裡省略了“南邊”,是因為北方以色列王國的南方,是敬拜真神的耶路撒冷,是背道者所拒絕的(見王上12:26-33)。

         往來奔跑shut)。“到處漂泊”(見但12:4注釋)。──《SDA聖經注釋》

         「這海到那海」:指死海到地中海,以色列的東南界到西界。──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12 這海到那海】在乾旱時期,人們費盡心力尋找水,將要從國的這端一直搜尋到那端。聖經的作者(見:詩七十二8,亞九10)經常用「這海到那海」來指東到西(從西邊的地中海直到東邊的死海或約但河)。類似的措辭見於亞蘭王阿齊塔瓦達的卡拉特珀碑文「從日出到日落」(見:賽四十五6),形容從東到西,或是普世的說法。因為在此與「從北到東」合用,有可能是界定北國的南方緯度的邊界。──《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12 北到東】南方邊界已經在上一行界定出來,而西方邊界非常明顯。人們從伯特利可以繼續往北探究到加利利地區,向著撒瑪利亞或但城之類的地方;往東的話可到伯珊或基列的外約但地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八13當那日,美貌的處女,和少年的男子,必因乾渴發昏。

         「美貌的處女和少年的男子」:指精力充沛的年青一代。──《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的青年在衰落中,好似美豔的鮮花,在烈日的熏炙之下,呈枯萎的現象。少年男女在最金黃的青春中,竟然因乾渴而發昏。「發昏」是先知約拿的經歷,他在烈日與炙熱的東風吹拂之下,感到頭昏腦漲。——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處女和少年的男子。 11,12節所提到的情況非常嚴重,甚至影響精力旺盛的年輕人。

         發昏 原文動詞指頭暈,不單是“軟弱”或“虛弱”。──《SDA聖經注釋》

 

【摩八14那指著撒瑪利亞牛犢起誓的說:‘但哪!我們指著你那裡的活神起誓。’又說:‘我們指著別是巴的神道起誓。’這些人都必撲倒,永不再起來。

         「牛犢」:原文作「罪」,指以色列人所敬拜的偶像;有學者則譯作「亞示瑪」 ── 哈馬人所拜的女神(王下17:30),這可能在耶羅波安二世奪取哈馬(王下14:28)時傳入北國。

          「但」與「別是巴」:都是設有祭壇的城市。但位於北國的北部;別是巴則位於南國境內。

          「神道」:原文作「道路」,大概是指往別是巴朝聖所經之路。

            整節意思是:即使他們走遍全國尋求神的話,也是徒然。──《串珠聖經註釋》

         “牛犢”:以民拜的偶像。但在以色列國北境,別是巴在猶大國。這些地方都設有拜偶像的祭壇。拜假神的人永遠尋找不到耶和華,只有滅亡。──《啟導本註釋》

         這些起誓的都犯迷信的罪惡,因為指那一個神明起誓的,無疑的向那個神明效忠,所以他們迷信假神,以為這些神明有能力,就是十足背道的行為。

         撒瑪利亞的牛犢,實則為伯特利的牛犢(參閱何八56)。伯特利與吉甲(四4及五5)的罪,都得集中在撒瑪利亞。

         「牛犢」是中譯詞,原文為「罪愆」,現在又指著但的活神起誓,原意為但的神是起誓的依據,只要是但的神活著,就怎樣怎樣。別是巴的神道,道是指朝聖的舉動。人們到別是巴去,朝聖就是一種敬奉異敬的方式。

         這些人都必撲倒,是第四異象最後的話,以色列的結局到了。歸根結底,他們最大的罪惡是信奉假神,隨從異教的習俗,去別是巴朝聖。完全是離教背道的行動。所以這些人都必撲倒,永不再起,遭受最後的滅絕。——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阿摩司書》

         牛犢(原文作罪,'ashmah。“得罪”或“犯罪”。可能指伯特利對金牛犢的崇拜(見何8:5,6注釋)。“但哪,……你那裡的活神”,指在位於王國北端的但所設立的另一個牛犢(見王上12:26-33)。有人認為這裡的'ashmah 是專有名詞。因為亞示瑪是哈馬人的神。當撒珥根把他們安置在撒瑪利亞,以取代被擄走的以色列人時,他們就把該神的崇拜引進來了(王下17:29,30)。

         。直譯為“方式”,在這裡指敬拜模式或宗教體系(見徒9:219:9,23)。

         七十士譯本為“別是巴啊,你的神活著”,而不是 “別是巴的神道”。──《SDA聖經注釋》

         「牛犢」:原文作「罪」,指以色列人敬拜的偶像。

         「神道」:原文作「道路」,大概是指往別示巴朝聖所經之路。

         「撒瑪利亞、但、別是巴」:都是設有祭壇的城市,別是巴在南國境內。

         ◎神的話語飢荒是神審判的另一高潮,您能想像先知用「乾渴、發昏」來形容人心的狀況嗎?我們的周遭豈不也是充滿乾渴、發昏的人心。

         ◎今天台灣的狀況豈非也接近這樣?有多少人真正聽到神的話?有多少熱心的人東奔西跑尋找神的話與能力?然而禱告山真的給人神的話了嗎?大牌講員真的給人神的話了嗎?我們能坐視這種飢荒蔓延嗎?如果神不是執意要刑罰台灣,我們又知道這問題,怎能置之度外?── 蔡哲民《約珥書查經資料》

 

【摩14 牛犢∕亞示瑪】這個字不明確,有各種譯法。英文翻成「羞愧」,但看起來最可能指的是敘利亞神祇「亞示瑪」(見 NIV 附注;參新譯本)。這個神的名字是來自亞蘭文的「名」一字,也因此是為數不定的西北閃族男神、女神的簡稱(巴力、亞拿特、亞斯他錄)。雖然正式開始敬拜亞示瑪要到主前七二二年才開始,但並不排除此神祇先前就在撒瑪利亞受敬拜。後來敬拜亞示瑪的證據,來自埃及伊裡芬丁信函。──《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14 但的神】因為耶羅波安一世在但透過設立皇家祭壇,把對耶和華的敬拜制度化(王上十二2830),因此阿摩司說「但的神」是很貼切的表達。他指的可能就是耶羅波安用來代表雅巍,並且替代約櫃的金牛犢。但城維持宗教上的重要性達數世紀之久,其證據見於主前第三世紀晚期的雙語(希臘和亞蘭文)碑文,上面寫著「致位於但的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14 別是巴的神】阿摩司指出別是巴的「神道」,至此完成他對以色列人拜假神的定罪。「從但到別是巴」是常用的片語,用來表示全地(士二十1;撒上三20),而阿摩司用來指出以色列人已全面背棄真神(亦見:摩五5──《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摩八14撒瑪利亞的牛犢何以是罪呢?】

         答:「那指著撒瑪利亞牛犢起誓的」(14上)。在這「牛犢」二字下有小字:「原文作罪」。此處的罪字,其原文音為亞示瑪Ashimah,如呂振中譯作「那些指著撒瑪利亞的亞示瑪女神來起誓的」。這亞示瑪原是亞述王撒縵以色使哈馬人(位於黑門山之北,書十三5)徙居撒瑪利亞時,所帶來崇奉的女神(王下十七30)。同時亞示瑪也解作自覺有罪或罪的責罰。又因當時撒瑪利亞主要崇拜的偶像是金牛犢,那就是指著耶羅波安王所鑄造的金牛犢起誓(王上十二2832),如文理本譯作「撒瑪利亞之民事奉牛犢,而犯罪愆」。所以牛犢的含意就是罪。無論何人指著這牛犢,或指著「別示巴的神道起誓,這些人都必僕倒,永不再起來。」(摩八14下)――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