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巴底亞書全書綜合註解 壹、內容綱要 【神對以東的判定】 一、以東的罪性(1~9節) 1.驕傲(1~4節) 2.貪財(5~6節) 3.心術不正(7~9節) 二、以東的罪行(10~14節) 1.像與外邦人同夥欺壓以色列人(10~11節) 2.八個「不當」(12~14節) 三、以東的審判──與萬國同受罰(15~16節) 四、以東的結局──被以色列吞滅(17~20節) 五、國度就歸耶和華(21節) 貳、逐節詳解 【俄1】「俄巴底亞得了耶和華的默示。論以東說:我從耶和華那裡聽見信息,並有使者被差往列國去。說:“起來吧!一同起來與以東爭戰。」 〔呂振中譯〕「俄巴底亞所見的異象。我們從永恆主那裏聽到了信息,同時有使節奉差在列國中,說:『起來!我們起來作戰、攻擊以東吧!』論到以東說、主永恆主是這麼說的〔由本節第二句移此〕:」 〔原文字義〕「俄巴底亞」耶和華的僕人;「默示」異象;「以東」紅;「信息」風聲,消息,傳言,報告;「使者」使臣,門的樞紐,愁苦。 〔背景註解〕「以東」:位在死海的東邊與南邊,與以色列的淵源錯綜複雜。一如兩國始祖雅各和以掃之間的矛盾、搖擺不定的關係,以東有時是猶大的友邦(參申二2~6;王下三9),有時又是死敵(參民二十14~21;摩一11~15)。在新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帝國(主前734~586年)時期,以東是附庸國。俄巴底亞對以東的控訴,看起來最可能和它參與耶路撒冷最後的破壞、人民於主前587至586年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擄有關。然而以東在其中的角色到底如何,未有清楚的記錄。 「有使者被差往列國去」:古代近東地區,國家有戰事時,必須召喚所有盟邦和附庸國派遣部隊並供應物資來聯合作戰。信使受差遣呼叫大家實踐條約的承諾,並指明徵召士兵的數量(如:撒上十一3~4,和法老蘭塞二世與西臺王哈圖西利斯三世〔Hattusilis III〕之間的條約)。 〔文意註解〕「俄巴底亞得了耶和華的默示。論以東說」:意指先知俄巴底亞有關以東的預言乃是從神所得的啟示。 「我從耶和華那裡聽見信息」:意指他從神口中確實聽到了詳情。 「並有使者被差往列國去」:意指神差遣天使到鄰近以東的各國去。 「說:起來吧!一同起來與以東爭戰」:意指天使激動列國出兵討伐以東。 〔話中之光〕(一)神的僕人必須先從神那裡聽見神的信息,然後才能為神說話,傳達給神的眾子民。 (二)以東在聖經中預表肉體,屬神之人的肉體是靈命的仇敵,所以主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參太十六24)。 【俄2】「我使你以東在列國中為最小的,被人大大藐視。」 〔呂振中譯〕「『看吧,我必使你在列國中成為小的;你必極度被藐視。」 〔原文字義〕「最小的」至小,微不足道,年幼;「大大」極度地,非常地;「藐視」輕看,輕忽。 〔背景註解〕「我使你以東在列國中為最小的」:在俄巴底亞的時代,西拉(後稱彼得拉)是以東的首都。主前五世紀已逐漸被亞拉伯人侵入,到第四世紀,完全給拿巴提人併吞,仍以彼得拉為首都。主前三世紀至主後一世紀,彼得拉是無比繁榮的城市和貿易中樞,但主後106年,拿巴提歸入羅馬帝國版圖,彼得拉從此消沉以至完全荒,直至主後1812年,這從玫瑰紅色山岩雕成的城市才再度被人發現,默然地證實俄巴底亞預言的真確。 〔文意註解〕「我使你以東在列國中為最小的」:意指神要使以東的國力,在當時中東鄰近一帶地區列國中變成最弱的。 「被人大大藐視」:意指它的國際地位不被重視。 〔話中之光〕(一)肉體和肉體的行為(以東所預表的)是被一般正常的人所藐視的,因為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參羅七18),人若憑肉體行事,不但不能討神喜悅(參羅八8),也容易得罪人。 (二)我們從前也都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祂愛我們的大愛(弗二3~4),使我們的靈活過來,得以隨從靈而行(參加五16,25)。 【俄3】「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處的啊!你因狂傲自欺,心裡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 〔呂振中譯〕「你這住岩石的密洞中、建居所於高處的阿〔傳統:其居所之高度〕,你心裏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呢?」你心中的傲慢氣把你欺騙了。」 〔原文字義〕「山穴」石穴,山崖上洞穴,隱匿處;「狂傲」驕傲,傲慢;「自欺(原文雙字)」自我,內裡(首字);誘惑,欺哄(次字);「拉下」帶下,取下。 〔文意註解〕「住在山穴中,居所在高處的啊」:以東地處山區,主要山嶺從撒烈溪南邊到亞喀巴。這個地區有很多山峰,高達海拔五千七百呎,陡峭的山壁、山洞和裂口可供軍隊藏匿。 「你因狂傲自欺,心裡說,誰能將我拉下地去呢?」:以東人將城建於峭壁,得享天然保障,使外敵難以入侵,以東因而自恃。 〔話中之光〕(一)以東因為驕傲而無法看清現實,我們是否也會因為驕傲而錯估時勢? (二)聖經警告我們「驕傲在敗壞以先」(箴十六18),世上所有的驕傲難逃自我毀滅的下場。因此我們應常常注意自己是否「目中無神」,當以為自己所有的是最穩固的時候,可能就是自欺欺人的開始。 【俄4】「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我必從那裡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 〔呂振中譯〕「即使你高飛如大鷹,即使你在星辰間搭窩,就是從那裏、我也必將你拉下你來:永恆主發神喻說。」 〔原文字義〕「高飛」升高,高舉;「星宿」星星,閃亮處;「搭」放置,設立;「窩」巢;「拉下」帶下,取下。 〔文意註解〕「你雖如大鷹高飛,在星宿之間搭窩」:形容以東人在高山上建築居所和堡壘,易守難攻(參3節),故自以為可以安枕無憂。 「我必從那裡拉下你來。這是耶和華說的」:但只要神一動手,情況就會全然改變。 〔話中之光〕(一)無論人的成就有多高,人的建造有多穩,都不能叫我們有恃無恐,唯有神自己才是我們堅實的倚靠(參箴二十九25)。 (二)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俄5】「“盜賊若來在你那裡,或強盜夜間而來,(你何竟被剪除,)豈不偷竊直到夠了呢?摘葡萄的若來到你那裡,豈不剩下些葡萄呢?」 〔呂振中譯〕「賊若來到你那裏,強盜若夜間來,哪有不只偷到殼為止的?然而你是怎樣被毀滅阿〔此行原在上行之前〕!割取葡萄的若來到你那裏,哪有不剩下幾粒的?」 〔原文字義〕「強盜」暴力奪取,暴力破壞;「剪除」滅亡,歸於無有;「夠了」充分,足夠;「摘」切除,剪除;「剩下」保留,遺留。 〔背景註解〕「摘葡萄的若來到你那裡,豈不剩下些葡萄呢?」:律法規定收割者必須剩些穀物果子給窮苦人家(參申廿四19~21)。 〔文意註解〕「盜賊若來在你那裡,…豈不偷竊直到夠了呢?」:『盜賊』指暗地偷盜的人;全句意指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偷竊財物的人,必會偷到再也沒有值錢之物可偷為止。 「或強盜夜間而來,你何竟被剪除」:『強盜』指公然搶劫的人;『夜間而來』指避開警衛;『被剪除』指被殺害。全句意指強盜出其不意,突然來臨,以致防備不及而遭殺害。 「摘葡萄的若來到你那裡,豈不剩下些葡萄呢?」:『摘葡萄的』意指奪取財物的人;『剩下些葡萄』意指僅剩下一些未被他們看中的劣等貨。全句意指敵人前來掠奪財物,幾乎全部一掃而光,僅留下一些未被他們注意的而已。 〔話中之光〕(一)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大六19~20)。 (二)家主若知道賊甚麼時候來,就必儆醒,不容賊挖透房屋,這是你們所知道的(路十二39)。所以我們不要睡覺像別人一樣,總要儆醒謹守(帖前五6)。 【俄6】「以掃的隱密處,何竟被搜尋?他隱藏的寶物,何竟被查出?」 〔呂振中譯〕「然而以掃怎樣被搜尋阿!他藏的寶物怎樣被查出阿!」 〔原文字義〕「隱密處」(原文無此字);「搜尋」搜出,被找出;「隱藏的寶物」私密之物;「查出」揭開,查詢。 〔文意註解〕「以掃的隱密處,何竟被搜尋?」:『以掃』即指以東(參創三十六1,9);『隱密處』指藏寶之處。全句意指以東人的寶藏,被徹底搜尋。 「他隱藏的寶物,何竟被查出?」:『寶物』指珍貴值錢的財物;全句意指以東人藏在隱密處的珍寶,被敵人搜出而奪走。 〔話中之光〕(一)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路十二2)。 (二)我要永遠住在你的帳幕裡;我要投靠在你翅膀下的隱密處(詩六十一4)。住在至高者隱密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詩九十一1)。 【俄7】「與你結盟的,都送你上路,直到交界;與你和好的,欺騙你,且勝過你;與你一同吃飯的,設下網羅陷害你;在你心裡毫無聰明。」 〔呂振中譯〕「和你結約的人都欺騙了你,他們把你送走、到邊界;跟你和好的人制勝了你;和你一同喫飯的〔傳統:「你的飯」或譯:「喫你飯的人」〕設下網羅陷害你;你〔傳統:他〕心裏都毫無聰明。」 〔原文字義〕「結盟」契約,盟約;「送…上路」送走,打發,驅逐;「交界」邊界;「和好」和睦,友好;「欺騙」誘惑,欺哄;「勝過」有能力,克服;「網羅」網子;「陷害」(原文無此字);「聰明」通達,理解,分辨。 〔文意註解〕「與你結盟的」:指當時和以東結盟的鄰國;以東除掌有當地貿易權外,本土亦出產銅礦,故國家非常富庶,鄰國樂於與他結盟。 「都送你上路,直到交界」:有三個可能的解釋:『你』指昔日盟國把以東遣來求救的使者,(1)打發走;(2)趕離開國境;(3)用計謀引誘他們出來,擊殺他們。 「與你一同吃飯的,設下網羅陷害你」:『一同吃飯的』指知心好友(參詩四十一9)。傳統或譯作『吃你的飯』,即依靠你的。 「在你心裡毫無聰明」:意指以東的盟友向他反目,實在是他始料不及的。 〔話中之光〕(一)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但有一朋友(就是主耶穌),比弟兄更親密(箴十八24)。 (二)知人知面不知心,朋友今日親我,明日棄我。同主吃飯的人,尚且用腳踢主(參約十三18),所以不要輕易將自己交託給任何人。 【俄8】「耶和華說:到那日,我豈不從以東除滅智慧人;從以掃山除滅聰明人。」 〔呂振中譯〕「永恆主發神喻說:當那日、我哪有不從以東殺滅掉智慧人,從以掃山掃除了聰明呢?」 〔原文字義〕「除滅」消滅,毀壞,毀滅;「智慧人」有學問的,機巧的;「以掃」多毛的;「聰明」理解,智能。 〔文意註解〕「耶和華說:到那日」:『那日』指神審判之日(參15節)。 「我豈不從以東除滅智慧人」:以東人的智慧是當代馳名的(參耶四十九7);以東人住在北阿拉伯沙漠邊緣,從沙漠商隊及銅礦中獲利,素以俐落的商業、靈巧的外交手腕聞名。全句意指在神審判之日,要顯明以東人的愚拙。 「從以掃山除滅聰明人」:『以掃山』指以東人所居住之地;『聰明人』在此與智慧人可視為同義詞。本句與前句乃平行同義子句,意思相同。 〔話中之光〕(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祂命令的是聰明人。耶和華是永遠當讚美的(詩一百十一10)。 (二)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 【俄9】「提幔哪!你的勇士必驚惶,甚致以掃山的人,都被殺戮剪除。」 〔呂振中譯〕「提幔哪,你的勇士必驚慌失措,以致人人都被殺戮所剪除、不在以掃山。」 〔原文字義〕「提幔」南方;「勇士」強壯的,大能的;「驚惶」被打破,被驚嚇,不知所措;「殺戮」屠殺;「剪除」砍下,斷絕。 〔文意註解〕「提幔哪」:『提幔』乃以東一要城,在西拉城東面八公里(五英里)。約伯的家鄉烏斯,有些人認為位在以東境內,而他的朋友以利法是提幔人。在此段記載中,『提幔』是以東國的同義詞。 「你的勇士必驚惶」:意指軍隊的士氣低落,驚惶失措,進退維谷,以致軍事失利。 「甚致以掃山的人,都被殺戮剪除」:『以掃山』指以東人所居住之地(參8節),亦即以東地;全句意指以東人因軍事失利,乃至被敵人殺戮剪除。 〔話中之光〕(一)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認識我是耶和華,又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以此誇口。這是耶和華說的(耶九23~24)。 (二)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治服己心的,強如取城(箴十六32)。 【俄10】「“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強暴,羞愧必遮蓋你,你也必永遠斷絕。」 〔呂振中譯〕「因你對兄弟雅各所行的強暴、羞愧必籠罩着你,你也必永遠被剪除。」 〔原文字義〕「雅各」抓住腳後跟的人,取代者;「強暴」暴力,錯誤,殘酷,不公義;「羞愧」羞恥;「遮蓋」隱藏,披上;「斷絕」剪除,砍下。 〔文意註解〕「行強暴」:此處形容暴力所用的措辭,含義廣泛,包括謀殺、強暴、重傷害、流人血。在此的用法,作為『震撼措詞』來顯示出傷害的嚴重程度,和以東受懲罰之合理。 「因你向兄弟雅各行強暴」:『雅各』指以色列人,與以東人本為兄弟,有血統之緣,理應彼此相顧(參申二十三7),以東人卻大大傷害了以色列人。 「羞愧必遮蓋你」:意指在遭受神的審判和懲罰時,不能坦然以對。 「你也必永遠斷絕」:意指以東必永被切開,即永遠無法復國。 〔話中之光〕(一)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十七17)。 (二)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斷;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太五22)。 【俄11】「當外人擄掠雅各的財物,外邦人進入他的城門,為耶路撒冷拈鬮的日子,你竟站在一旁,像與他們同夥。」 〔呂振中譯〕「當外族人擄掠雅各財物的日子,外人進入他城門,拈鬮要分耶路撒冷,你站在一旁那日子,你也好敵人之一阿!」 〔原文字義〕「外人」疏離;「拈」抽籤,擲籤;「鬮」小卵石,所得的分;「同夥」聯合,一體。;「 〔文意註解〕「當外人擄掠雅各的財物」:意指當以色列人大難臨頭,財物被敵人擄掠時。 「外邦人進入他的城門,為耶路撒冷拈鬮的日子」:意指當外邦大軍攻破耶路撒冷城,分贓掠物之際。 「你竟站在一旁,像與他們同夥」:意指以東人不但袖手旁觀,不曾向以色列人伸出援手,甚至還可能趁火打劫(參13節),像與敵人同夥一樣。 〔話中之光〕(一)我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參林後六14)。信徒若在暗昧的事上與他們同夥,必然陷入他們的罪中。 (二)同流而不合污,何其難哉!信徒若要避免外邦人的結局,就要避免與他們同夥。 【俄12】「你兄弟遭難的日子,你不當瞪眼看著;猶大人被滅的日子,你不當因此歡樂;他們遭難的日子,你不當說狂傲的話。」 〔呂振中譯〕「當你兄弟的日子、他遭遇禍患之日,你不應該瞪着眼看着呀。當猶大人被滅的日子,你不應該因着他們而沾沾自喜呀;當災難的日子、你不應該誇口說大話呀。」 〔原文字義〕「遭難(首字)」大禍,災難,不幸;「瞪眼看著」看見,察看;「猶大」讚美的;「被滅」消滅,消失;「遭難(末字)」急難,困境,受壓制。 〔文意註解〕「你兄弟遭難的日子,你不當瞪眼看著」:意指當以色列人遭受大災難、面臨毀滅之際,以東人不該袖手旁觀,冷漠無情。 「猶大人被滅的日子,你不當因此歡樂」:意指當以色列人亡國之時,以東人不該幸災樂禍,歡欣雀躍。 「他們遭難的日子,你不當說狂傲的話」:意指當以色列人遭遇災禍之時,以東人不該口出狂言,嘲笑辱罵。 〔話中之光〕(一)弟兄為患難而生(箴十七17);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六2)。 (二)我們不應該以別人遭遇不幸而感到高興,儘管那是他們應得的,因為只有神才是有資格可以審判人(參箴二十四17)。 【俄13】「我民遭災的日子,你不當進他們的城門;他們遭災的日子,你不當瞪眼看著他們受苦;他們遭災的日子,你不當伸手搶他們的財物。」 〔呂振中譯〕「當我人民遭遇患難的日子,你不應該進他的門呀;當他遭遇患難的日子,你也不應該瞪着眼看他受苦呀;當他遭遇患難的日子,你不應該伸手搶他的財物呀。」 〔原文字義〕「遭災」危難,災殃,災禍;「受苦」壞的,惡的;「伸手」伸展,打發;「搶」(原文無次字)。 〔文意註解〕「遭災」:在本節中重複提到三次,按原文『遭災』與『以東』字根相似,乃諧音字。 「我民遭災的日子,你不當進他們的城門」:意指當以色列人遭受災難之際,以東人不該尾隨甚或加入敵軍行列,進到以耶路撒冷為代表的眾城裡。 「他們遭災的日子,你不當瞪眼看著他們受苦」:意指當以色列人遭受災難之際,以東人不該冷漠無情地看著他們受苦(參12節)。 「他們遭災的日子,你不當伸手搶他們的財物」:意指當以色列人遭受災難之際,以東人不該趁火打劫,搶劫他們的財物(參11節)。 〔話中之光〕(一)總而言之,你們都要同心,彼此體恤,相愛如弟兄,存慈憐謙卑的心(彼前三8)。 (二)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一4)。 【俄14】「你不當站在岔路口,剪除他們中間逃脫的;他們遭難的日子,你不當將他們剩下的人交付仇敵。」 〔呂振中譯〕「你不應該站在岔路口,剪除他們中間逃脫的人呀;當災難的日子、你不應該將他們殘存的人交付仇敵呀。」 〔原文字義〕「岔路口」分開的道路;「剪除」砍下,砍除;「逃脫的」逃亡者;「遭難」困境,危難;「剩下的人」倖存者;「交付」關鎖,交給。 〔文意註解〕「你不當站在岔路口,剪除他們中間逃脫的」:意指以東人不該站在以色列人逃走的十字路口上,肆意殺戮其中一些逃難的人。 「他們遭難的日子,你不當將他們剩下的人交付仇敵」:意指當以色列人遭受災難之際,以東人不該攔截他們逃難的路徑,除了殺死其中一些人之外,還把剩下的人捉送給以色列人的仇敵。 〔話中之光〕(一)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 (二)落井下石,是墮落之人敗壞的本性;但我們蒙恩之人,應當富有同情心,因為神救了我們,使我們能脫離兇惡,所以我們也當關心別人的處境。 【俄15】「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臨近萬國,你怎樣行,祂也必照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 〔呂振中譯〕「因為永恆主的日子已臨近要懲罰列國了。你怎樣行、也必怎樣向你行,你的報應必還歸你頭上。」 〔原文字義〕「降罰的日子」那日;「臨近」接近的;「報應」,對待,報酬,回報應得之分。 〔文意註解〕「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臨近萬國」:意指末世當神審判並懲罰萬國的日子來到時。 「你怎樣行,他也必照樣向你行」:意指以東人怎樣向以色列人所行的,神也必照樣向以東人施行報應。 「你的報應必歸到你頭上」:意指以東人惡行所該得的報應,決不至於錯過。 〔話中之光〕(一)本節將「萬國」和「你」(指以東)視同懲罰的對象,可見本書不單是針對以東人說預言,也是對全世界的人說預言;以東人所受的審判和結局如何,萬國所受的審判和結局也如何。 (二)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五10)。 【俄16】「你們猶大人在我聖山怎樣喝了苦杯,萬國也必照樣常常的喝;且喝且咽,他們就歸於無有。」 〔呂振中譯〕「你們猶大人怎樣在我聖山喝了苦杯,列國也必怎樣不斷地喝,邊喝邊說醉話,若無其事的樣子。」 〔原文字義〕「喝」喝,喝神忿怒的杯;「苦杯」(原文無此字);「常常」終日,每天,不停地,連續不斷地;「咽」吞,吞下,說醉話;「歸於無有」無誤,沒有,若無其事。 〔文意註解〕「你們猶大人在我聖山怎樣喝了苦杯」:意指以色列人怎樣在耶路撒冷和全國各地受到神的懲治,喝了神忿怒降罰的杯。 「萬國也必照樣常常的喝」:意指到那日(參15節),萬國也必照樣受神的懲治,連續不斷地喝神忿怒降罰的杯。 「且喝且咽,他們就歸於無有」:意指萬國所受神的懲罰永續不斷,直到完全滅亡。 〔話中之光〕(一)她怎樣待人,也要怎樣待她,按她所行的加倍地報應她;用她調酒的杯加倍地調給她喝(啟十八6)。 (二)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份;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詩十六5)。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詩二十三5)。 【俄17】「“在錫安山必有逃脫的人,那山也必成聖;雅各家必得原有的產業。」 〔呂振中譯〕「但在錫安山必有逃脫的人,那山必成為不可侵犯的;雅各家必佔有那曾強佔他們、之人的土地〔改點母音翻譯的〕。」 〔原文字義〕「錫安」乾枯之地;「逃脫的人」躲避,拯救;「得」承受;「產業」基業。 〔文意註解〕「在錫安山必有逃脫的人,那山也必成聖」:『錫安山』指耶路撒冷所代表的以色列全地;『逃脫的人』指餘民;『成聖』指分別出來歸神為聖。全句意指神為以色列人保留一班餘民,使他們歸回原來所居住之地,並且得以復興,完全歸神為聖。 「雅各家必得原有的產業」雅各家指全體以色列人;原有的產業指原來所分得的迦南美地。全句意指以色列人必得以回歸迦南美地,在那裡得著復興。 〔話中之光〕(一)耶和華啊,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哈三2)。 (二)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是我杯中的份;我所得的,你為我持守。用繩量給我的地界,坐落在佳美之處;我的產業實在美好(詩十六5~6)。 【俄18】「雅各家必成為大火,約瑟家必為火焰,以掃家必如碎稭,火必將他燒著吞滅。以掃家必無餘剩的。這是耶和華說的。」 〔呂振中譯〕「雅各家必作為大火,約瑟家必作為火燄,以掃家必像碎稭,火必將他燒著而吞滅:以掃家必無殘存的人;因為永恆主說了。」 〔原文字義〕「大火」烈火;「約瑟」耶和華已增添;「火焰」火頭,火舌;「以掃」多毛的;「吞滅」吞噬,燒滅;「餘剩的」餘數,餘民,逃脫者。 〔文意註解〕「雅各家必成為大火,約瑟家必為火焰」:『雅各家』和『約瑟家』在此為同義詞,意指全體以色列人必向仇敵發出忿怒的火焰。 「以掃家必如碎稭,火必將他燒著吞滅」:『以掃家』指以東人;全句意指以色列人忿怒的火焰,必使以東人如碎稭焚燒淨盡。 「以掃家必無餘剩的。這是耶和華說的」:意指神判定以東人必無人倖存。 〔話中之光〕(一)自從挪亞時代的洪水除滅罪惡的世界以來,神就不再用水(參創九11),而改用火。神一面用火煉淨祂所要的人(參彼前一7),另一面則在將來用火燒盡祂所不要的人(參彼後三10)。 (二)我們屬神的人應該像火焰,首先將自己獻上為祭(參羅十二1),讓神的火來燒我們;這火要使我們靈裡火熱,常常服事主(參羅十二11);然後使反對我們的人感到如同炭火堆在他的頭上(參羅十二20)。 【俄19】「“南地的人,必得以掃山;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也得以法蓮地和撒瑪利亞地;便雅憫人必得基列。」 〔呂振中譯〕「南地之人必擁有以掃山以為業,低原的人必擁有非利士人之地;他們必擁有以法蓮鄉間之地,和撒瑪利亞鄉間之地;便雅憫人必擁有基列。」 〔原文字義〕「得」得為業,承受;「高原」低地,山區;「非利士」移居者;「以法蓮」兩堆灰塵,我將獲雙倍果子;「撒瑪利亞」看山;「便雅憫」右手之子;「基列」多岩之地。 〔文意註解〕「南地的人,必得以掃山」:意指原屬南國猶大地的人,必要佔據以東地。 「高原的人,必得非利士地」:按原文意指原來居住在山區和沿海平原之間狹長山地的猶大人,必要佔領非利士地。 「也得以法蓮地和撒瑪利亞地」:意指收復原屬北國的以法蓮地和撒瑪利亞地。 「便雅憫人必得基列」:意指便雅憫人必分得約旦河東面的基列。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復國並經過六日戰爭之後,本節的預言僅一部分得著應驗,而全部預言的應驗,則需等到彌賽亞國的降臨才得著實現。 (二)在屬靈的應用上,神應許我們信徒必得著整塊迦南美地(就是基督)作為我們的產業,而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就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參弗一14),因此我們必須天天在聖靈的幫助底下經歷基督,好讓基督佔有我們的全人,也就是在我們身上實現了得著產業。 【俄20】「在迦南人中被擄的以色列眾人,必得地直到撒勒法。在西法拉中被擄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南地的城邑。」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流亡在哈臘〔傳統:這一大隊的人。今參王下兪:蹟譯之〕的必擁有〔傳統作關係代名詞〕腓尼基〔希伯來文:迦南人〕、直到撒勒法;耶路撒冷流亡在西法拉的人必擁有南地的城市。」 〔原文字義〕「迦南」熱心的;「被擄的」流亡;「眾」軍隊,城壕,外郭;「撒勒法」提煉廠;「西法拉」分離的。 〔文意註解〕「在迦南人中被擄的以色列眾人,必得地直到撒勒法」:意指原屬北國以色列而被擄分散到各國的,將回歸佔領迦南地直到腓尼基的推羅、西頓一帶地區。 「在西法拉中被擄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南地的城邑」:意指被擄到小亞細亞一帶地區的耶路撒冷原居民,將回歸分得以色列南部的城鎮。 【俄21】「必有拯救者上到錫安山,審判以掃山。國度就歸耶和華了。」 〔呂振中譯〕「必有拯救者上錫安山來統治以掃山,王位就歸永恆主。」 〔原文字義〕「拯救者」救主,拯救,解救;「審判」判斷,刑罰;「國度」王權,王位。 〔文意註解〕「必有拯救者上到錫安山,審判以掃山」:『拯救者』原文作複數,神興起他們(如舊約的『士師』),拯救以色列和審判以東,以建立神的國度。 「國度就歸耶和華了」:意指最後神的國度就要在地上得以實現。 〔話中之光〕(一)以色列人將要取得原有的產業,並要向外擴張。神要重新在耶路撒冷掌王權。這時耶路撒冷剛剛陷落,先知的預言讓那些無力對仇敵報仇以追求公義,又沒有復興希望的猶太人來說,應該是帶來相當大的安慰。 (二)將來有一天,當主再臨,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十一15)。 叁、靈訓要義 【預言以東將受神懲罰,以及猶大的復興】 一、序言(1節) 1.本書的作者、預言的來源及對象 2.以東受列國群起攻擊是出於神的旨意 二、預言以東將受神懲罰(2~14節) 1.神責備以東並要施行懲罰(2~4節)──以東自以為居於險要地帶,驕傲自恃,但當神的刑罰臨到時,必被外敵攻陷 2.以東要完全被剿滅(5~6節)──竊賊或強盜只會把貴重物品拿走,摘葡萄的也會剩留一些果子,但當仇敵來到以東境內時,必把他搶掠一空,不留一物 3.以東被出賣不能自救(7~9節) 4.以東受懲罰的原因(10~14節)──以東人在主前五八六年猶大國被巴比倫所滅時,不單沒有施以援手,更加以苦害,因此,以東不能逃罪,必受懲罰 三、預言耶和華日子的景況(15~21節) 1.神要審判列國(15~16節) 2.猶大復興與彌賽亞國度的建立(17~21節) 【俄巴底亞vs.以東人──神的僕人vs.屬肉體的人】 一、本書的兩種讀法 1.一般基督徒是從歷史和地理的層面去瞭解本書 (1)1~14節是在甚麼時候和甚麼地方發生的 (2)15~21節將在甚麼時候和甚麼地方發生 2.最好是從應用的層面來讀聖經 (1)以經上所寫的事作為鑑戒(林前十11) (2)從話中取得亮光,明白聖靈的意思,而應用在自己身上 二、本書有正反兩個主角 1.正面的主角──「俄巴底亞」 (1)舊約聖經至少有十三位同名的俄巴底亞(俄巴底、俄巴底雅、俄巴第雅) (2)欲知是誰,通常是寫「某某人的兒子俄巴底亞」 (3)本書僅寫「俄巴底亞」,似乎有意用來代表一切正面的基督徒 (4)俄巴底亞的字義是「耶和華的僕人」,可視為神所喜悅之人的代表 2.反面的主角──「以東人」 (1)以東人乃是以掃的後裔(參創廿五30) (2)以掃是雅各的孿生兄弟(參創廿五25~26) (3)在聖經裏通常用以東人表徵「肉體」:以東字義「紅」,指貪愛世界(紅豆湯);以掃字義「有毛」,指野蠻(不喜歡順從聖靈的引導) (4)以東人可視為輕看長子名分的信徒的代表,亦即神所定罪之人的代表 (5)然而以東人若肯悔改,仍可被神接納──「第三代子孫可以入耶和華的會」(申廿三8) 三、從本書中的一些對比看出俄巴底亞和以東人的不同點 1.神意和人意: (1)俄巴底亞「得了耶和華的默示,從耶和華那裏聽見信息」(1節) (2)以東人「心裏說」(3節) a.狂傲自欺──居所在高處、在星宿之間搭窩(3~4節) b.隱藏私密──被搜尋查出(5~6節) c.屬地智慧──反而被人算計、欺負(7~9節) 2.錫安山和以掃山: (1)錫安山──受苦、遭難、被擄掠、被搶奪(10~16節) (2)以掃山──高大險峻、宏偉、眼前平安無事且富裕(3~7節) 3.猶大人和外邦人: (1)俄巴底亞為猶大人的遭難而鳴不平(10~16節) (2)以東人與外邦人結盟、和好、一同吃飯(7節),面對猶大人的遭難,不僅袖手旁觀,甚至還與欺壓的人同夥(10~16節) 4.神的日子和人的日子: (1)俄巴底亞指出「耶和華降罰的日子臨近」(15節);今日在聖山上喝苦杯,那日必得享受(11~17節) (2)以東人在神子民遭難、遭災的日子(和合本共八個日子,原文有十個)幸災樂禍(10~14節);今日搶奪別人,他日必歸無有(10~18節) 5.神的國和萬國: (1)俄巴底亞指出「國度就歸耶和華了」(21節)──「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十一15);今日看似被人侵佔、欺凌,他日必得國度,且要擴充到豐滿的地步(19~21節) (2)以東人與萬國為友;今日看似得著萬國,他日必受審判,歸於無有(15~16節) 四、神的呼籲 1.「起來罷,一同起來與以東爭戰」(1~2節) 2.乃是與己爭戰,不是與別人爭戰 3.不要倒敵為友(7節) ,倒友為敵(11~14節) 4.要知道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3~6節):高處、星宿之間、拉下你來、隱藏的寶物被查出 五、今日基督教的潮流趨勢 1.以人意代替神意 2.只顧自己不顧別人:搭建自己居所(3~4節),而瞪眼看別人受苦遭難(11~14節) 3.討好人卻不討好神:「結盟…和好」(7節),而不顧神認為「不當」的事(12~14節八個不當) 4.講求聰明智慧,實則不聰明(7~8節) 5.只顧今天,不顧將來(11~15節) 6.只顧生活享受,不顧神國(16~21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俄巴底亞書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俄巴底亞書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