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彌迦書第五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先知預言彌賽亞國()

   一、將有一國王降生,治理國民(1~4)

   二、國民必蒙祂保守(5~11)

   三、祂必要在國中除去假神(12~14)

   四、祂也必報應列國(15)

 

貳、逐節詳解

 

【彌五1「成群的民〔原文是女子〕哪,現在你要聚集成隊;因為仇敵圍攻我們,要用杖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

   〔呂振中譯〕(希伯來經卷作彌14)民兵隊小姐阿,現在你聚集成隊哦!仇敵正在圍攻我們呢;他們用棍子擊打以色列執政者的嘴巴。

  〔原文字義〕成群」軍隊,群夥;「民」女兒;「聚集成隊」聚成一個群體;「仇敵」(原文無此字);「圍攻(原文雙字)」導向,朝向(首字);防禦工事,守備(次字);「審判者」法官,審判,治理。

  〔文意註解〕成群的民哪,現在你要聚集成隊」:意指未曾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烏合之眾,現在應當集合擺列成陣,預備迎敵。

         「因為仇敵圍攻我們」:意指因為有仇敵前來圍攻我們(參四11)

         「要用杖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用杖擊打臉』指極大的羞辱;『以色列審判者』指以色列的首領,『審判者』原文單數,故指君王,或指領導階層的集合體。

  〔靈意註解〕成群的民哪,現在你要聚集成隊」:由於彌五章具有預言性質,除了預言以色列人即將面臨的災難,被外邦強敵攻擊之外,也預言那要來的受膏者──彌賽亞將會降生;所以本句可用來形容耶路撒冷的眾女子聚集觀看主耶穌被人羞辱的情形(參路二十三28)

         「因為仇敵圍攻我們,要用杖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預言羅馬兵丁吐唾沫在主耶穌的臉上,又拿葦子打祂的頭(參太二十七30)

  〔話中之光〕()等到仇敵前來圍攻,一群未受過訓練的烏合之眾根本無法禦敵,這表示為時已晚,當災難來臨時,人的力量無法改變情勢,只能悲哀地承受神的命定。

         ()神借用仇敵的杖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表示以色列的君王未能盡到神所託付的職責,所以神將他放棄給外邦仇敵,要藉外邦人的手來教訓他。

         ()當神的受膏者第一次降臨在地上時,神的子民竟然不認識祂,好奇地圍觀祂,甚至藉外邦仇敵的手羞辱祂,這是何等可悲的現象。當基督再臨時,許多基督徒的反應是否也像猶太選民呢?

 

【彌五2「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

   〔呂振中譯〕(希伯來經卷作彌1)但是你、伯利恒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鄉村中雖然細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為我而出,在以色列中做統治者;他的根源出於亙古,出於往古之日。

  〔原文字義〕伯利恆」糧食之家;「以法他」多產之地,灰燼堆;「諸」一千;「小」微小的,卑微的;「掌權」掌權,管轄,統治;「亙古」上古,遠古;「太初」日子,時間。

  〔文意註解〕伯利恆、以法他啊」:『以法他』是『伯利恆』的舊稱(參創三十五19;得一2;四11)

         「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意指在南國猶大轄境內人口上千的村鎮中算是微小的。

         「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這是預言彌賽亞將會出自伯利恆,掌管神的子民(參太二6)

         「祂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意指彌賽亞就是神自己,祂在尚未有時間的亙古就與神合一(參約一1~2)

  〔話中之光〕()本節聖經明白預言主耶穌將會降生在猶大地的伯利恆,然而猶太人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雖然熟識這個預言,卻無心去朝拜祂(參太二4~68~9),可見我們若沒有一顆渴慕主的心,則雖有豐富的聖經知識,卻仍與我們無益,因為它不能幫助我們接觸到活的基督。

         ()耶穌基督是從亙古就已經存在的神;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十三8)

 

【彌五3「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時掌權者〔原文是祂〕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

   〔呂振中譯〕故此永恆主(希伯來文他)必將以色列人(希伯來文他們)交給敵人直到那生產的婦人生產下來;那時那統治(希伯來文他)者其餘的弟兄就必返回以色列人那裡。

  〔原文字義〕交付」給,置,放;「敵人」(原文無此字);「生產的婦人生下子(原文雙同字)」生產,生出;「其餘的」其餘的,剩下的;「歸到」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以色列人』在此包括南北兩國,必要前後被敵人滅亡,人民則被擄到列國中。

         「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生產的婦人』原指產難的婦人(參四10),用來形容以色列人必有災難;『生下子來』意指彌賽亞出現在以色列人當中(參賽七14)。但按本句的上下文來看『生下子來』應指團體的彌賽亞,即指以色列人得著復興,從被擄分散各地回到故土之時。

         「那時掌權者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掌權者』指個人的彌賽亞;『其餘的弟兄』指全體被擄的以色列人中的餘數,亦即僅有一部分人得以回歸故土。

  〔話中之光〕()當教會的情況不正常時,神就被迫只好將祂的子民交付敵人,借世人的手管教祂的子民。同樣的教會歷史一再重演,但歷代神的子民似乎未曾從歷史吸取教訓。

         ()神的子民必須經過產難,才能生下男孩子(參啟十二25),亦即生下剛強的得勝者,叫他們代替全體神的子民作神榮耀的見證,這就是「餘數」的原則(參羅九27)

 

【彌五4「祂必起來,倚靠耶和華的大能,並耶和華──祂神之名的威嚴,牧養祂的羊群。他們要安然居住;因為祂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

   〔呂振中譯〕靠著永恆主的能力、靠著他的神耶和華之名的威嚴、他一定站穩、作為牧民者,羊群(希伯來文他們)必安然居住,因為那時他必發揚光大直到地極。

  〔原文字義〕起來」站立;「倚靠」(原文無此字);「大能」能力,力量;「威嚴」威嚴,升高,卓越;「牧養」牧放,看顧;「安然居住」居住,留下;「日見尊大」長大,尊大;「地極(原文雙字)」土地(首字);極端,極限(次字)

  〔文意註解〕祂必起來」:『祂』指掌權者(3),亦即個人的彌賽亞;『起來』意指降臨掌權。

         「倚靠耶和華的大能」:意指展現神的能力。

         「並耶和華──祂神之名的威嚴」:『神之名』指神的所是和實際;『威嚴』指權威;全句意指倚靠神實際所擁有的權威。

         「牧養祂的羊群」:『牧養』指治理;『祂的羊群』指祂的子民,亦即以色列民。

         「他們要安然居住」:意指生活平安,不用擔心外敵的侵擾。

         「因為祂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日見尊大』意指聲威遠播;『直到地極』指全地。

  〔話中之光〕()神的大能所向,無敵不克;神的大名所舉,無不屈膝。惟祂配得國度、權柄、榮耀,直到永遠,阿們。

         ()神的教會甚麼時候,讓主耶穌基督在教會中作王掌權,甚麼時候教會才有平安;裡面沒有結黨紛爭,外面沒有仇敵欺凌,神的子民在神的家中安然居住。

 

【彌五5「這位必作我們的平安。當亞述人進入我們的地境,踐踏宮殿的時候,我們就立起七個牧者,八個首領攻擊他。」

   〔呂振中譯〕這就太平、免怕亞述人了;因為當那亞述人進入我們的國土,踐踏我們的土地(傳統宮堡)時,我們就要立起七八個牧民者或七八個人中豪傑去攻擊他。

  〔原文字義〕平安」完全,健全,和平;「亞述」一個階梯;「地境」土地;「踐踏」踩踏,前進;「立起」起來,建立;「牧者」牧羊人;「首領(原文雙字)」首領(首字);人,人類(次字);「攻擊」(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這位必作我們的平安」:意指彌賽亞成了彌賽亞國全民的平安。

         「當亞述人進入我們的地境,踐踏宮殿的時候」:意指當一切外敵企圖侵犯國境、推翻國權的時候。

         「我們就立起七個牧者,八個首領攻擊他」:『牧者』指行政長官;『首領』指軍事領袖;全句意指彌賽亞國必有足夠的能力反擊外敵。

  〔話中之光〕()信徒在世界上雖有苦難,但在主裡面卻有平安,因為祂已經勝過世界(參約十六33),祂是我們的保障和避難所。

         ()教會只要有主作我們的供應和能力,自必有足夠的牧者和屬靈領袖,安內攘外,內則使聖徒們有充足的靈糧,外則使仇敵不致任意妄為。

 

【彌五6「他們必用刀劍毀壞亞述地和寧錄地的關口。亞述人進入我們的地境踐踏的時候,祂必拯救我們。」

   〔呂振中譯〕這些人必用刀劍『牧養』亞述地,必用拔出的刀(傳統在它的進口處)『看顧』寧錄地;因為當那亞述人進入我們的國土,踐踏我們的境界時,這些人必搶救(傳統他必搶救)我們脫離那亞述人。

  〔原文字義〕毀壞」牧放,看顧;「寧錄」反叛,那勇者;「關口」開口,入口,門口;「境」邊界,界線;「踐踏」踩踏,前進;「拯救」解救,營救。

  〔文意註解〕他們必用刀劍毀壞亞述地和寧錄地的關口」:意指彌賽亞國必能以武力摧毀一切外敵的軍事設施。

         「亞述人進入我們的地境踐踏的時候」:意指當一切外敵企圖侵犯國境的時候(5)

         「祂必拯救我們」:意指彌賽亞必成為我們的解救。

  〔話中之光〕()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六11~12)

         ()你是我藏身之處,你必保佑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我(詩三十二7)

 

【彌五7「雅各餘剩的人必在多國的民中,如從耶和華那裡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不仗賴人力,也不等候世人之功。」

   〔呂振中譯〕雅各餘剩之民必在許多外族之民間像露水從永恆主那裡降下,像甘霖降在草上;不仰仗著人力,不等候著人類之助。

  〔原文字義〕餘剩的人」餘留者,剩下的;「降下的」(原文無此字);「甘霖」豐沛的雨;「降在」(原文無此字);「仗賴」期望,等待;「等候」等待。

  〔文意註解〕雅各餘剩的人必在多國的民中」:『雅各餘剩的人』指以色列民(參四7註解);『多國的民』指一切世人。全句意指以色列民在世人中間。

         「如從耶和華那裡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意指神的恩澤靜悄悄地臨到他們有如露水和甘露。

         「不仗賴人力,也不等候世人之功」:意指完全出於神的功效。

  〔話中之光〕()神說:我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參羅十一4)

         ()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十四6)

 

【彌五8「雅各餘剩的人必在多國多民中,如林間百獸中的獅子,又如少壯獅子在羊群中。他若經過就必踐踏撕裂,無人搭救。」

   〔呂振中譯〕雅各餘剩之民必在列國中,在許多外族之民間,像獅子在森林間的百獸中,像少壯獅子在羊群中;他若經過,就必踐踏撕裂,無人能搶救。

  〔原文字義〕餘剩的人」餘留者,剩下的;「百獸」野獸;「羊羣」群,畜群;「踐踏」踐踏;「撕裂」撕裂,扯碎;「搭救」解救,營救。

  〔文意註解〕雅各餘剩的人必在多國多民中」:意指以色列民在世人中間(7節註解)

         「如林間百獸中的獅子,又如少壯獅子在羊群中」:意指神的大能臨到他們,無何能敵。

         「他若經過就必踐踏撕裂,無人搭救」:和上句同義。

  〔話中之光〕()信徒應當追求作剛強的得勝者,在教會中好像少壯的獅子,無懼於仇敵的攻擊,反而得勝有餘。

         ()你們要靠著主,倚賴祂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弗六10)

 

【彌五9「願你的手舉起,高過敵人!願你的仇敵都被剪除!」

   〔呂振中譯〕你的手舉起,必高過你敵人,你的仇敵都必被剪除。

  〔原文字義〕舉起」升起,高舉;「高過」(原文無此字);「敵人」仇敵,困境;「仇敵」仇敵;「剪除」剪除,砍下。

  〔文意註解〕願你的手舉起,高過敵人」:意指願你復興你的作為(參哈三2)

         「願你的仇敵都被剪除」:意指願你無敵不克,無往不利。

  〔話中之光〕()就如摩西在山上舉手一樣,信徒站在復活升天的地位上,舉手為屬靈的爭戰禱告,必能像約書亞打敗摒除滅亞瑪力人(參出十七章),剪除神的仇敵。

         ()願眾聖徒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參提前二8)

 

【彌五10「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從你中間剪除馬匹,毀壞車輛,」

   〔呂振中譯〕永恆主發神喻說;當那日我必從你中間剪滅你的馬匹,毀壞你的車輛;

  〔原文字義〕中間」當中,在之中;「剪除」剪除,砍下;「毀壞」消滅,消失;「車輛」戰車。

  〔文意註解〕耶和華說:到那日」:『那日』指彌賽亞國實現,也就是以色列人得著復興的時候(3)

         「我必從你中間剪除馬匹,毀壞車輛」:意指神將會令以色列人廢除一切的軍事裝備,因為他們再沒有必要打仗了。

  〔話中之光〕()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我們倚靠神,才能施展大能,因為踐踏我們敵人的就是祂(詩六十12)

 

【彌五11「也必從你國中除滅城邑,拆毀一切的保障,」

   〔呂振中譯〕我必剪滅你國中的城市,翻毀你一切的保壘;

  〔原文字義〕國中」土地;「除滅」剪除,砍下;「城邑(原文雙字)」敵人,對手(首字);城市(次字);「拆毀」拆除,推翻;「一切的」(原文無此字);「保障」防禦工事,堡壘。

  〔文意註解〕也必從你國中除滅城邑,拆毀一切的保障」:意指神將會令以色列人廢除一切國防設施,因為再沒有外敵侵犯的可能了。

  〔話中之光〕()智慧人爬上勇士的城牆,傾覆他所倚靠的堅壘(箴二十一22)

         ()除了耶和華,誰是神呢?除了我們的神,誰是磐石呢?神是我堅固的保障,祂引導完全人行祂的路(撒下二十二32~33)

 

【彌五12「又必除掉你手中的邪術;你那裡也不再有占卜的。」

   〔呂振中譯〕我必從你手中剪除邪術,你那裡就不再有算命的;

  〔原文字義〕除掉」剪除,砍下;「邪術」魔法,巫術;「占卜的」星相家,卜術士。

  〔文意註解〕又必除掉你手中的邪術;你那裡也不再有占卜的」:意指神將會令以色列人自動離棄行邪術和占卜。

  〔話中之光〕()不可敬拜別神;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神,名為忌邪者(出三十四14)

         ()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用法術的、行邪術的、用迷術的、交鬼的、行巫術的、過陰的。凡行這些事的都為耶和華所憎惡(申十八10~12)

 

【彌五13「我必從你中間除滅雕刻的偶像和柱像,你就不再跪拜自己手所造的。」

   〔呂振中譯〕我必從你中間剪除你的雕像和崇拜柱子,你就不再敬拜你自己的手所造的;

  〔原文字義〕除滅」剪除,砍下;「雕刻的偶像」雕像,偶像;「跪拜」下拜。

  〔文意註解〕我必從你中間除滅雕刻的偶像和柱像」:意指神將會令以色列人厭棄偶像假神。

         「你就不再跪拜自己手所造的」:意指不再跪拜偶像假神。

  〔話中之光〕()你們不可做什麼虛無的神像,不可立雕刻的偶像或是柱像,也不可在你們的地上安什麼鏨成的石像,向它跪拜,因為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二十六1)

         ()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他們將神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稱頌的,直到永遠。阿們(羅一22~2325)

 

【彌五14「我必從你中間拔出木偶,又毀滅你的城邑。」

   〔呂振中譯〕我必從你中間拔出你的亞舍拉神木,掃滅你各種的偶象(傳統你的城市)。

  〔原文字義〕拔出」拔起,拉出,根除;「木偶」亞舍拉,女神像;「毀滅」消滅,滅絕;「城邑(原文雙字)」敵人,對手(首字);城市(次字)

  〔文意註解〕我必從你中間拔出木偶,又毀滅你的城邑」:意指神將會令以色列人廢除一切拜偶像的設施(如木柱、祭壇等)

  〔話中之光〕()我是耶和華,這是我的名。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假神,也不將我的稱讚歸給雕刻的偶像(賽四十二8)

         ()他們以那不算為神的觸動我的憤恨,以虛無的神惹了我的怒氣。我也要以那不成子民的觸動他們的憤恨,以愚昧的國民惹了他們的怒氣(申三十二21)

 

【彌五15「我也必在怒氣和忿怒中向那不聽從的列國施報。」

   〔呂振中譯〕我必以怒氣烈怒中向那不聽從的列國施報罰。

  〔原文字義〕怒氣」怒氣,鼻孔;「烈怒」盛怒,熱氣;「施」製作,完成;「報」復仇。

  〔文意註解〕我也必在怒氣和忿怒中向那不聽從的列國施報」:意指神將必在忿怒中懲治叛逆的列國,替以色列人施行報復。

  〔話中之光〕()悖逆的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頑梗的罪與拜虛神和偶像的罪相同(撒上十五23)

         ()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祂的敵人施報,向祂的仇敵懷怒(鴻一2)

 

叁、靈訓要義

 

【彌賽亞國的成就】

   一、國王(彌賽亞)的降臨(1~6)

         1.彌賽亞第一次降臨受難的景象(1)

         2.彌賽亞第一次降臨之地(2節上)

         3.彌賽亞的永在特質(2節下)

         4.彌賽亞降臨前以色列人的遭遇(3)

         5.彌賽亞必作以色列人的保障與拯救(4~6)

   二、國民(以色列民)的回歸(7~15)

         1.以色列餘民的回歸乃出於神的恩澤(7)

         2.以色列餘民回歸後必會壯大強盛(8~9)

         3.神必親自作以色列國的保障(10~11)

         4.神必要從以色列國中除滅偶像假神(12~14)

         5.神必要向以色列國的敵人施行報復(15)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彌迦書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彌迦書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