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迦書第一章拾穗 【彌一1】「當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時候,摩利沙人彌迦得耶和華的默示,論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 本章至三章都是關於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被毀成為亂堆的預言。作者先宣告北國離棄神拜偶像(作“妓女”)應受的刑罰(6節),然後用差不多同樣的話,宣告南國的敗亡(三12)。 “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各為北國以色列及南國猶大的首都。 作者所寫下的是神給他的啟示(“默示”),他只是一位使者,奉差遣傳神的話(拿一1)。──《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迦」原意:「誰像(耶和華)」。耶和華是全能的神,是無可匹比的,但彌迦的名字與他信息並不關聯。 「耶和華的默示」在本書標題之開端。原意為「耶和華的話」,話語當然是指默示。這裏不是說先知得默示,而是有神的默示臨到他。「論……」原意為「看見」,先知看見異象與啟示,才傳講出來。所以這是指先知的感受,而形成的信息,信息的內容是有關撒瑪利亞與耶路撒冷。──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耶和華的默示”。見耶46:1注釋。 摩利沙。即摩利設迦特(第14節),據認為是猶大低地的一個村莊,在耶路撒冷西南約211/2英里(34.4公里),現名Tell
ej-Judeideh 。摩利設迦特意為“擁有迦特(或‘葡萄園)”。 當猶大王約坦。以賽亞,何西阿和阿摩司在約坦的父親烏西雅執政期間開始擔任先知,略早於彌迦(賽1:1;何1:1;摩1:1)。這裡所提到的都是猶大國王,無疑是因為彌迦的工作主要針對南方的猶大王國。但他像阿摩司一樣,也發表針對北方以色列王國的預言。──《SDA聖經注釋》 【彌一1 先知彌迦生活在甚麼年代?】彌迦和以賽亞生活在同一時代,大約在西元前750~680年。毫無疑問,他們彼此都聽說過對方。彌迦的信息主要是說給南國猶大聽的,但他也對北國以色列講了話。猶大此時正值繁榮時期。在所提到的三個國王當中,約坦(西元前750~732年)和希西家(西元前715~686年)曾跟隨過神(參王下十五32~38;18~20),但亞哈斯(735~715)是猶大國王當中最邪惡的一位(參王下16章)。摩利沙是猶大的一個村莊,靠近非利士邊界上的迦特。──《靈修版聖經注釋》 【彌一1 摩利沙】位於士非拉的拉吉東北方約六哩處,摩利沙(猶底葉遺址 [Tell el~Judeideh],約在耶路撒冷西南方二十哩)是當時巴勒斯坦城市迦特(薩非遺址 [Tell es~Safi])的郊區之一。大衛王國建立以後,和拉吉、亞杜蘭、摩利沙同時成為防禦中心(代下十一8)。這些地點和「無數」的村莊都被西拿基立的亞述軍隊在主前七○一年摧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1 年代小注】因為作者給我們彌迦作先知時猶大王的名字,我們可以將此卷定在主前第八世紀後半期。彌迦的第一篇神諭(彌一2~7)關乎以色列北方首都撒瑪利亞,年代應該正好在該城被亞述人毀於主前七二二年之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2】「萬民哪!你們都要聽;地和其上所有的,也都要側耳而聽。主耶和華從他的聖殿要見證你們的不是。」 「萬民」:審判的對象在此主要是以色列與猶大(見1及下文)。──《串珠聖經註釋》 “你們…要聽”:全書有三處用“要聽”或“當聽”,分別向“萬民”(本節)、“首領”(三1)和“以色列人”(六1)說話。每一段信息中都有警告、刑罰和應許。本段向萬民宣告神審判的日子臨近,祂是宇宙的主,人類的歷史發展在祂手中(3節),但主要的對象為南、北兩國(5節)。──《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這裏「萬民」應指全世界人類,但祂現在必集中在以色列與猶大,至少也從他們為審判的起首(5、6節)。「萬民」可指地上列邦,也可專指以色列,因為「民」的多數,可指神的子民有眾支派,這樣的用法也有例證可以依據(創四十九10;申卅二8,卅三3及亞十一10;何十14)。事實上這個「民」字(`amin)常指百姓,不常用於「外邦」。但是看下文,似乎指廣大的人群,是地上的萬族。 「地和其上所有的」可能也籠統地指全地,整個的世界都包括在內(申卅三16;詩廿四1)。這裏的聖殿不只指耶路撒冷的聖殿,而是指天上的殿,是耶和華的居所(參閱賽六2;撒下廿二7;詩十八7)。──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神對以色列施行懲罰是典型的例子,萬民中若有為偶像而偏離永生神者,均將遭到同樣的審判。諷刺的是,被選召為祭司國度的以色列,現在卻成為對萬民的警告(參︰利十八28)。耶和華全面的法則在此借著都(兩次),和「主」(NIV),分別明白及微妙地強調。神借著曉諭預言來宣示這法則,而這些預言在道德層面、明確程度及涵蓋範圍,都是無與倫比的(參︰賽四十一21~29)23。殿更妥切地說,應是「宮殿」(希伯來文 he^k[al),亦即審判寶座的所在。有關另一幕審判,見六章1~2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萬民哪。呼喚全世界的人觀看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遭受到神的懲罰。人們可以從神選民的命運中,看到拒絕實行神計畫的列國所要遭受的命運(見但4:17注釋)。 祂的聖殿。參哈2:20。──《SDA聖經注釋》 【彌一2~9】這段描述耶和華降臨審判以色列(及其首都“撒瑪利亞”,6節)和猶大(及其首都“耶路撒冷”;5下,9,12節),因他們拜偶像。撒瑪利亞在主前722年被亞述佔領;耶路撒冷在主前701年被西拿基立圍攻(王下一八13~16),又在主前605年及其後被尼布甲尼撒圍攻。──《雷氏研讀本》 【彌一3】「看哪!耶和華出了他的居所,降臨步行地的高處。」 「居所」:指聖殿。 「步行地的高處」:原作「踐踏在地的背上」,象徵戰勝全地(參哈3:19注)。──《串珠聖經註釋》 “居所”:神天上的住處。“高處”:可指群山(4節)和為異教的神祇所建的邱壇(5節)。“步行”原作“踏在”,在戰勝者以腳踏在戰敗者的背上表示勝利;故此處有神為大地主宰之意。──《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耶和華顯現,從天上的居所出來,祂必須有具體的行動,就是施行審判,毀減罪惡的人與地方(參閱士五4;詩六十八8;亞十四3;賽廿六21)。神的降臨,也在其他經文中描寫(參閱賽六十四1;詩十八10;又撒下廿二10;出十九18,卅四5;賽卅一4),祂使自然界發生毀滅的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耶和華出了。第3,4節寓示神懲罰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可怕而威嚴的場面。參賽26:21。 祂的居所。即“祂的聖殿”(第2節)。 高處。用比喻性語言描述神降臨並行走在大小山頂(見摩4:13)。──《SDA聖經注釋》 ●「步行地的高處」:原作「踐踏在地的背上」,象徵戰勝全地。──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3 踏在地的高處】(新譯;和合本:「步行地的高處」)雅巍「出」其「居所」的印象,更加深神顯現所具有的莊嚴感。「踏在」所意味的能力,常常用來形容征服敵人(申三十三29;詩一○八13)。不過,此處的景象是神掌管受造物,用地上的山作為踏腳石(摩四13)。類似的景象見於烏加列《巴力與亞拿特史詩》,神的信差飛快跳躍于山嶺間。城市通常建築在山丘上,因其自然易於防守,而軍隊以山丘作為戰略控制點。因此踏在高處的隱喻,也是象徵勝利與安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4】「眾山在他以下必消化,諸谷必崩裂,如臘化在火中,如水沖下山坡。」 眾山「如蠟化在火中」,諸谷「如水沖下山坡」,象徵神要毀滅選民和他們的土地。──《串珠聖經註釋》 “如臘化在火中”、“如水沖下山坡”:形容犯罪作惡的百姓,雖自以為安全如山,歡樂如穀,在神的刑罰下,都必歸於無有(看詩九十七5~7)。──《啟導本彌迦書註釋》──《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眾山要消化,那是在詩篇第九十七篇五節:「諸山見耶和華的面,就是全地之主的面,便消化如蠟。」都是地震與火山爆發的現象。「諸谷必崩裂」,火山爆發,如臘化在火中,濃漿如水沖下山坡。──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一5】「這都因雅各的罪過,以色列家的罪惡。雅各的罪過在哪裏呢?豈不是在撒瑪利亞嗎?猶大的邱壇在哪裏呢?豈不是在耶路撒冷嗎?」 「雅各」:於本節指北國以色列(與下半節「猶大」成對比),於本書其他地方通指南國猶大(見3:1, 8-9等)。 「猶大的邱壇」:包括對異教神祗的敬拜(參代下28:2-4, 25)。──《串珠聖經註釋》 “雅各”指北國以色列(創三十二28)。“以色列家”可指北國,有時指全體以色列人。“猶大的邱壇”:拜偶像的中心,喻南國拜異教神祇的罪惡。──《啟導本彌迦書註釋》──《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雅各指北國,因為這是支派之統稱,代表十個支派。猶大也是支派的名稱,代表南國的兩個支派。北國以撒瑪利亞為中心,因為撒瑪利亞城建為首都,偶像的罪已經成立。耶路撒冷卻不然,因為耶路撒冷有耶和華的聖殿,但有邱壇,是敬奉異教偶像之處,無疑說明他們有偏離耶和華的那種罪名。猶大的邱壇與雅各的罪過成為同義字,都是指他們敬奉偶像的罪。──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迦指控雅各(=北國)和以色列(=全以色列)犯了罪過(=違背神的約)和罪惡(=沒有遵守約中的規定)。耶和華和以色列的關係並非普通的契約,而是神聖的約,神要求的是真心誠意的忠於祂。伴隨著對神毀約而來的不道德行徑,在二~三章及六章9~12節將詳細陳述。神對猶大的審判,將見於一章8~16節。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這兩個轉喻,分別代表北國和南國腐敗的領導階層。──《丁道爾聖經注釋》 罪過。5-7節描述了因北方以色列王國的罪而臨到她的懲罰。 雅各。從下文可知,雅各代表“以色列家”的十個支派。 撒瑪利亞。以色列和猶大的首都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都變成了偶像崇拜和罪孽的中心。撒瑪利亞為惡王暗利所建造。他的兒子亞哈效法他的行為,在那裡為巴力設壇(見王上16:23-33)。關於撒瑪利亞,見王上16:24注釋。 邱壇。七十士譯本在這裡是“猶大家的罪是什麼呢?”與前面“雅各的罪過在哪裡呢?”形成對稱。如果譯為“邱壇”,顯然就是指山上所建造的外邦神龕和廟宇,讓猶大人進行偶像崇拜(見王上14:22-24;15:9-15;22:43等)。希西家是徹底取消這些拜偶像中心的第一個猶大國王(見王下18:4注釋)。彌迦現在的預言顯然在這一改革之前。──《SDA聖經注釋》 【彌一5 撒瑪利亞】主前第九世紀早期,暗利建造撒瑪利亞,並立為北國以色列的首都。該城位於原本首都得撒的西方十二哩處,地處重要路口,交通便利,北方通往耶斯列平原,東南方有示劍,而西方是海岸,鄰近有穿越約但河西方兩條主要的縱貫路線。該城的考古發掘,于衛城之處挖到被認為是暗利的宮殿,以及部分分隔衛城與下城的牆。這道牆約五呎厚,用當時最好的石工技術所制(方石使用縱橫交錯的方式砌於溝中)。亞哈強化防禦工事,增加厚逾三十呎,設有暗炮臺的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6】「所以我必使撒瑪利亞變為田野的亂堆,又作為種葡萄之處;也必將他的石頭倒谷中,露出根基來。」 「作為種 ...... 根基來」:種葡萄的人將丘嶺上的石頭掘出,然後投入穀中。先知以此暗示撒瑪利亞必被亞述徹底消滅。──《串珠聖經註釋》 撒瑪利亞城必全然毀滅,荒涼得好似田野一般,而且一切廢墟成為亂堆,只可供農作,不能再建造成為城市。但撒瑪利亞在山上,土地肥沃,可作為種萄萄之處。但是栽種葡萄也不容易。有石頭倒在那裏,更難種植。石頭如為作防禦工事,卻仍無法抵抗侵略,甚至最後敗亡,遭受羞辱,連根基都露出,被毀壞,遭受欺淩。──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我必使。採用將來時態暗示撒瑪利亞的毀滅尚未發生。這是希西家第6年的事(王下18:9-11)。 亂堆。希伯來語系“廢墟”。 種葡萄之處。撒瑪利亞將遭到完全的毀滅,甚至上面會種上葡萄。 將他的石頭倒在谷中。撒瑪利亞建築在一個周圍險峻的平頂之山上(見王上16:24注釋)。 露出。直譯為“顯露”,或“赤裸”。──《SDA聖經注釋》 【彌一6 撒瑪利亞的衰亡】亞述史料描述「掠奪」撒瑪利亞(主前724~721年),可能是指整片土地。在以色列城市示劍發現一些毀城的考古證據。這與亞述常用的策略一致:將某個國家的土地毀壞,接著包圍資源已經斷絕的主要城市。西拿基立與尼布甲尼撒二世都用這方法對付耶路撒冷。撒瑪利亞遭圍城三年,顯示出其防禦相當堅固,因為亞述不曾在圍城戰中遭遇敵手。撒瑪利亞陷於主前七二二至七二一年。雖然撒縵以色三世在聖經中被記為攻下撒瑪利亞的主導者,在亞述年表中則宣稱他的繼承人撒珥根二世立下此功。據記載撒珥根也重建此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6 將石頭倒在谷中】雅巍對撒瑪利亞的怒氣,威力強大,足以與地震的破壞力相較。由於城市多半建在山丘上,城牆的毀壞伴隨著石頭倒向周遭的山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6~7】神親自說話(“我”)宣佈北國的滅亡。先知在有生之年,目睹此預言應驗:亞述大軍在主前722年攻下撒瑪利亞城,擄去其民(見王下十七1~18)。 “倒在穀中”:撒瑪利亞城建在山上,作者用種葡萄喻北國首都的徹底破壞,在山上辟園,泥土中的石頭須翻出,投在穀中。“露出根基”:毀壞之甚連根基都翻了起來。 “財物”:很可能指放在外邦神廟中的貴重器皿。“妓女雇價”:異教有廟妓,祭祀與行淫同時進行。廟妓所得酬勞用來謝神,故稱廟中之物為“妓女的雇價”。敵人掠去這些物品,帶回國中送給他們的廟妓,又“歸為妓女的雇價”。作者用此喻北國拜偶像所得將為入侵敵人取去拜他們的偶像。在舊約中拜偶像為靈性上的淫亂。──《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所以顯示了判決和罪行相稱。此處判決的「傾倒」(RSV 、 AV 、 NEB),和神發怒親臨施罰意思相連。偶像是撒瑪利亞異教世界觀的具體象徵,從這種世界觀衍生了該城扭曲的價值系統及不道德的行徑(羅一18~31)。這些誘人的偶像對血肉之軀深具吸吸力,而且不要求人道德正直,誘使撒瑪利亞的領袖們毀棄與神所立的約,並犯下許多罪行,正如今日的性和毒品誘使人犯罪一樣。用金子打造的偶像雖頗具金錢價值,但在屬靈及政治上卻一文不值。這些偶像是用廟妓的雇價而造的(參 NIV),征服撒瑪利亞的人必將偶像打碎,並將其用為廟妓的雇價。只有腐敗者的心才可能去敬拜那樣的神!──《丁道爾聖經注釋》 【彌一7】「他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他所得的財物必被火燒,所有的偶像我必毀滅,因為是從妓女雇價所聚來的,後必歸為妓女的雇價。」 「妓女雇價」:在神看來,拜偶像即犯姦淫(參何1:2),給偶像的獻祭等於付給娼妓的淫資。──《串珠聖經註釋》 撒瑪利亞是有迷信的醜名(賽二20,十10起,廿七9起,三十22起,卅一7)。偶像無論是木頭或金屬,都是雕刻過的。神必打碎與毀滅。這裏「偶像」用不同的字,「財物」也是偶像,都被廢除,因為偶像是無能的。 拜偶像又與妓女的雇價相連(可參閱何二5),以為一切物質的豐富,來自巴力,不惜向巴力跪拜,離棄真神,失去貞潔,可謂屬靈的淫亂。──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被打碎。參代下34:3,4,7。 財物。希伯來語是'ethnan ,常與召妓有關(見申23:18;結16:31,34;何9:1)。此處含義不明。 從妓女雇價所聚來的。可能指“從妓女雇價”所得的雕像。在有些異教的神廟中,賣淫是生育女神崇拜的一部份。 後必歸為妓女的雇價。含義不明。這是詩體的語言,也許不必按字面理解。這段話的總體含義是明朗的。撒瑪利亞將失去她所依靠的。──《SDA聖經注釋》 ● 「妓女的雇價....」:偶像的榮華是由信仰上的淫亂(或廟妓)而來,將被擄去放在異國的神廟中。──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7 所得的財物】許多獻給神廟的禮物是用來交換廟妓的服務(見:申二十三17~18注釋\cf0 )。這些禮物可能是金子或銀子(或許被拿來製造偶像),或者谷物、牲畜。不過彌迦也有可能像何西阿一樣(何四10~15),是把拜偶像跟淫亂相提並論。支持在偶像廟裡拜假神,就是對雅巍不忠的行為。在神廟裡受敬拜的偶像,將要與其敬拜者一同被毀,而掠奪神廟將會為征服者帶來財富,繼續其蹂躪之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8】「先知說:“因此我必大聲哀號,赤腳露體而行。又要呼號如野狗,哀鳴如鴕鳥;」 「赤腳」:當時哀悼儀式之一。 「露體」:指裸著上身,象徵極度的哀傷。──《串珠聖經註釋》 “露體”:不是裸體,只赤著上身,腰間圍有短布。先知赤著腳和上身在耶路撒冷呼號行走,為要臨到撒瑪利亞的災禍舉哀。──《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先知舉哀的動作,是赤腳露體而行(可參考結廿四17-23以及賽二十2)。赤腳露體也是指被擄的實況。赤身露體,可能是外表被剝去(參閱伯廿二6;出廿二26及摩二8)。這樣衣著不整,是赤貧的可憐相,也是被擄者災民的樣子。所以就像野狗那樣呼號。──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我必大聲哀號。為撒瑪利亞所遭遇的厄運。它的來臨也對猶大的安全造成威脅。 赤腳。希伯來語是shelal (“不穿鞋襪”)。 露體。希伯來語是`arom ,指裸體或半裸體。彌迦描述自己不僅像舉喪者那樣脫掉外衣,而且像俘虜一樣被脫光衣服,裸著身子被劫走(見賽20:2,3注釋)。 野狗。希伯來語是tannim ,豺,以哀號而聞名。 鴕鳥。希伯來語是benoth ya`anah ,會發出哀鳴聲。──《SDA聖經注釋》 ●「赤腳」:當時哀悼儀式之一。 ●「露體」:裸露上身。──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8 赤腳露體】古代近東地區,採用多種舉哀儀式。有些要求獻祭,像是在埃蔔拉泥版中所記載的,是皇家死者祭禮之一。其他則包括持續的哀哭、哀挽代表哀悼者的舉動(有烏加列的《凱雷特史詩》為證)。當哀悼者撕裂(哀二10)或扯去他們的衣物和鞋子(比較:賽二十2,以賽亞戲劇化的預言),表示他們對先前的景況置之一旁,表示挫折(比較:結二十四17對服喪的限制)。這樣,他們如約伯一般,公開承認自己是赤裸著來到這個世界(伯一21)。──《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8 野狗、鴕鳥】NIV:狼與梟) 此處所選的動物聲音,是常在曠野與荒地聽到的(賽三十四13;耶五十39;代爾阿拉碑文的「巴蘭預言」)。兩者都是刺耳的聲音,聽了令人毛骨悚然,聯想到死亡(埃及神亞奴比斯便是以狼為形象,主管死人與墳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8~9】和某些敲打講臺、傳講烈火與毀滅的現代傳道人不同,彌迦傳講審判的信息是出於無比的愛,也因著愛,他為他的聽眾哀哭。有關以色列哀悼的風俗,見創世記五十10;耶利米書六26;以西結書二十四17。 被譯為她的傷痕(和合本作「撒瑪利亞的傷痕」。)的字(希伯來文是 makko^teyha{),很可能隱含了原文的縮寫(makkat yah=「從耶和華而來的打擊」),因為隨後被譯為「臨到」(和合本作延及,希伯來文是 na{ga`)的動詞,令人意外地以陽性形式出現。若真是如此,那麼第9b 、 c 節應為「它〔=打擊〕臨到猶大,祂〔=耶和華〕臨到我民的城門」(參 AV 和 NIV 邊注)。先知再次把當時的國際危機,解釋為神的責罰(參12、15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彌一9】「因為撒瑪利亞的傷痕無法醫治,延及猶大和耶路撒冷我民的城門。」 「傷痕無法醫治」:神屢次責打無效,因此以色列將無複國希望。 「延及 ...... 城門」:猶大也要受罰,但仍有存留的機會。──《串珠聖經註釋》 北國之亡無可挽救,猶大也要受罰。──《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城門」與「城」同義。以賽亞書第十四章卅一節:「門哪,應當哀號。城阿,應當呼喊!」城門也是保護城市的。城門失去,全城必陷落。敵人進入城門,必是遭災的情況(俄13)。「我民的城門」也指「我本城的人」(得三11)。這裏指猶大所有的居民,都將遭災,無可倖免。──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無法醫治。撒瑪利亞蒙恩的日子結束了。她已經惡貫滿盈。帳目已經了結。現在是神發怒的時候了。 延及猶大。猶大罪責難逃,(第5節),必將受到懲罰。──《SDA聖經注釋》 【彌一10】「“不要在迦特報告這事,總不要哭泣;我在伯亞弗拉輥於灰塵之中。」 「迦特」:原文與「報告」一字相似。亞述入侵猶大的噩訊,不可以傳到鄰近的迦特城,以免那裡的非利士人嗤笑。 「伯亞弗拉」:意即「灰塵之家」。 「輥於 ......中」:象徵哀傷、懊悔、屈辱。──《串珠聖經註釋》 “迦特”為非利士人大城,在地中海畔,家醜不可外揚,別讓異教的民知道猶大受罰被滅的事;迦特在原文有“ 告訴”的意思。“伯亞弗拉”義為“塵土之家”。“滾於灰塵”即在塵土中打滾,是示哀的表示。──《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迦特」原意為「報告」,所以這二個字並用,為加重語氣。迦特其實早已敗落,遠在先知阿摩司之前(摩六2)。「報告」一詞在七十士譯本作「歡樂」。不要在迦特歡樂,因為災禍即將來臨。 「總不要哭泣」,似乎不是附帶的,應為另一句警語,必有所指的對象,有的譯作「在貝加哭泣」,貝加(Baca)在加利利河上流之北邊,為耶路撒冷西南端,可通至伯利恆。「亞弗拉」原意為灰塵,在灰塵之所的,輥於灰塵之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錫安之民不應在非利士的迦特表現其憂傷,而應在自己的伯亞弗拉。第10節一開始就是b#gat[ ~al~taggi^d[u^ / ba{k[o^~ altib[ku^︰不要在迦特報告這事;/總不要哭泣。注意兩邊韻腳休止後的起始子音,都是 b, ~, t;而結尾動詞的母音模式,都是a, i, u。與隨後的城巿(亞杜蘭除外,15節)不同的是,和迦特押類韻的,並非迦特的毀滅,而是它將彌迦的哀哭與大衛的哀哭連結在一起。大衛在類似的情況下,哀悼掃羅和約拿單──以色列的首位君王和其明顯的繼承人──之死(撒下一20)。此一借自他處的命令語句,預示了大衛後裔的挫敗及死亡,我們在第15b ~16節可看見這清楚的警告。若有人因以色列的挫敗而竊笑,便是誤解歷史、貶損神且高舉了暴君,而且是幸災樂禍的行為。伯亞弗拉(「灰塵之家」)與對錫安之民(原文作錫安的女子=耶路撒冷的統治者)所發出的陰性單數命令語句──輥於灰塵之中──是雙關語。輥於灰塵之中是在遭逢屈辱的挫敗時,強烈表達悲傷的方式(書七6;撒上四12;伯十六15;耶六26)。──《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要在迦特報告這事。第10-16節是一首挽歌,哀悼降在猶大的懲罰。第一句引自大衛對掃羅的挽歌(撒下1:20)。 迦特。是非利士人的五座主要城池之一,位於耶路撒冷西南面約28英里處。不要在這敵人的中心宣告猶大的毀滅。在希伯來語中,迦特一詞的發音接近於“宣告”。許多學者認為這是一語雙關,意思是“不要在宣告城裡宣告”。這種雙關在希伯來語詩歌中是常見的。 總不要哭泣。有人認為這又是一個雙關語,意思是“不要在哀哭鎮裡哀哭”。但這要改動希伯來語原文。希伯來文沒有提到城鎮的名字。但根據上下文其他地方都有地名,有人認為這裡也藏著一個地名。他們認為根據“哭泣”的詞根(bakah)可能指巴喀。 伯亞弗拉。可能是希布倫附近的et-Taiyibeh 。其希伯來詞根意為“灰塵”。學者們認為這又是一個雙關語,可譯為:“滾於灰塵鎮的灰塵之中”。──《SDA聖經注釋》 ●「迦特」:原文與報告一字相近。 ●「伯亞弗拉」:意即「灰塵之家」。──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10~15 路線】此處列出的地點都是在猶大的西部,稱作薩非拉的山區。西拿基立關於其戰役的報告提供了非利士戰役的詳細資料,但對薩非拉著墨不多。非利士記載中,提到伊利提基、亭拿、以革倫。這代表軍隊就駐在迦特北方數哩,預備進入猶大。如果彌迦書第一章呈現的是行進路線,那就表示亞述經過迦特南下,取道拉吉(該地區最明顯的要塞)西方數哩的一條路,再繞向南方,為要從東南方進攻拉吉。拉吉之後,這條路線向著東北方的耶路撒冷,只有瑪利沙不按著順序。這表示整個薩非拉地區廣受破壞。考古調查辨識出該地區被佔領的地點從主前第八世紀早期將近三百處,至第七世紀不到五十處,人口也照樣減少到先前的一成五。迦特可能位於薩非遺址。許多城市的名字有雙關意義,是這段經文的特色。伯亞弗拉(意思是「塵埃」),沙斐(意思是「號角」,地點不明,猜測是埃頓遺址 [Tell 'Eitun]),伯以薛(「立足點」,地點不明),撒南(「她出來」,可能是約書亞記十五37拉吉地區的洗楠)以及瑪律(「苦」,地點不明)。拉吉是在這一串旅程中,最為重要的城市,另行討論。摩利沙迦特是彌迦的家鄉,可能是今日的猶底得遺址(Tell el~Judeideh,見一1注釋)位於這些城市所處的十哩圓形區塊的中心,其名字的雙關語意味著居民逃跑。亞革悉(可能是貝達遺址 [Tell el~Beida],拉吉的東北方)與「沒有功用的溪流」相比,用來與沒有為國王作防禦線的要塞相提並論。瑪利沙位於拉吉東北方,其雙關語有「繼承人」的意思,暗示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亞杜蘭(謝克馬得庫爾遺址 [Tell esh~Sheik Madhkur])同樣在面對敵軍的攻擊下,前景看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10~16】彌迦追蹤入侵軍隊的路線,從沿岸的非利士平原,穿過猶大群山,到耶路撒冷。“不要在迦特報告這事”,免得迦特人因以色列受審判而幸災樂禍(撒下一20)。彌迦預見婦女首先被擄(第11、12節的“居民”一詞是陰性的)。彌迦使用雙關語來責備這些城市:例如:“沙斐”(11節)的讀音跟另一個解作美麗的希伯來文相似,與他們的羞恥成為對比;“撒南”(11節)的讀音好象一個解作“出去”的動詞,跟百姓不敢離開自己房子的情景相反;“伯以薛”類似一個解作“根基”的用詞,但他們卻沒有根基;“瑪律”(12節)好象一個解作“等待善”的用詞,可是他們卻正在等待惡。“以色列的榮耀”(15節)。以色列的尊貴人,他們要逃往有許多洞穴的“亞杜蘭”那裏(比較撒上二二1)。──《雷氏研讀本》 耶路撒冷所受的刑罰,本段所提及的城邑可能都在耶路撒冷的西南,城邑的名字都是雙關語。──《串珠聖經註釋》 這一段描寫外來軍隊在猶大地肆意蹂躪的情形,所提的城鎮的名字大都在耶路撒冷以南或西南面,介乎沿海平原和猶大群山之間的丘陵地帶上。在原文都是音義雙關。──《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10~16多用地名暗示猶大將遭遇的慘狀。 【彌一11】「沙斐的居民哪!你們要赤身蒙羞過去。撒南的居民不敢出來。伯以薛人的哀哭,使你們無處可站。」 「沙斐」:即美麗;「赤身蒙羞過去」表示原先的美麗將被剝奪淨盡,也可能暗示亞述和巴比倫對待俘虜的卑鄙行徑。 「撒南」:原文讀音與動詞「出來」相似,整句譏諷該城居民因畏敵而躲在城內,不敢出去迎戰。 「伯以薛」:意即鄰埠;整句表示此城不再被當作「鄰城」供人歇息、避難。此名亦可解作「收回」,指它因自己的患難而撤銷對別人的援助。──《串珠聖經註釋》 “沙斐”原文義為“悅目”。“赤身蒙羞”:形容將來被擄毫不悅目的情況。“撒南”原文發音和“出來”相似。“伯以薛”有“鄰鎮”之意。“無處可站”亦作“不能再保護你”。──《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沙斐究竟在何處?有人認為是沙密(書十五48),那該是猶大的城邑(士十1)。赤身是未穿外衣,是被擄者的穿著,是蒙羞的樣子(參閱一8)。 撒南可能是洗楠(書十五37)。敘利亞譯本譯作「瑣安」。撒南照字源來看,可能原意為「出來」,所以「出來者」不敢出來。 伯以薛必是地名,冠以「伯」字,確實地址仍極難決定。以薛是否為亞薩呢(亞十四5)?他們哀哭,無立足之地,因為城市被毀,已夷為平地,無法再行建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沙斐意即「美麗之城」。曾一度自豪于其光輝的沙斐,卻將要成為俘虜,赤身蒙羞。撒南即「前進之城」,它將會畏縮在其城牆之後,而非勇敢地前進作戰。伯以薛的意思是「收回之家」,它將「收回它的地位」(=它對於猶大的護衛),因為敵人已將其併吞。你們(以陽性複數的形式出現)指的可能是沙斐和撒南,以及/或是猶大全地。──《丁道爾聖經注釋》 沙斐。意思是 “美麗”。位置不確定。有些人認為是Khirbet
el-kôm ,離希布倫約83/8個英里(13.4公里)。 撒南。可能就是書15:37的洗楠,猶大示非拉(Shephelah)的一個城鎮。 伯以薛。可能是靠近猶大南方底璧的Deir el-`Asal 哀哭。這一句的希伯來語意義含糊。──《SDA聖經注釋》 ●「沙斐」: 即「美麗」。 ●「撒南」:原文讀音與「出來」相似。 ●「伯以薛」:意即「鄰埠」或「收回」。──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12】「瑪律的居民,心甚憂急,切望得好處,因為災禍從耶和華那裏臨到耶路撒冷的城門。」 「瑪律」:原文與「苦毒、災禍」一字相似。 「臨到 ...... 城門」:災難直逼猶大的京城,但「耶路撒冷」此名原有「平安」之意。──《串珠聖經註釋》 “瑪律”的讀音與“苦”相似。先知仿佛已見到災禍臨到耶城。──《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這城的字義或為「苦委」,或為「背叛」。前者可與下句相對。「好處」可譯為「甜美」,正與苦毒作尖銳的對比。「好處」無論在亞甲又或北敘利亞文(烏格列文Ugaritic),都有「甘甜」的用意。 耶和華是坐在高天之上,在審判臺上施行毀滅,災禍從祂而來,已經到達耶路撒冷的城門。那未必指耶路撒冷已被圍困,只說災禍來到,使全城蒙受苦難,這城代表全國,猶大南國都在神的審判之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瑪律。可能就是希布倫附近瑪臘(書15:59)。──《SDA聖經注釋》 ●「瑪律」:原文與「苦毒、災禍」一字相似。──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13】「拉吉的居民哪!要用快馬套車;錫安民的罪,由你而起;以色列人的罪過,在你那裏顯出。」 「拉吉」:距耶城西南約四十八公里(三十英里),此名原文與「馬」音似。當時南北國都倚賴盟邦埃及提供戰車戰馬,而不仰賴神。新購的馬匹車輛通常先在拉吉歇息,然後運進耶城。 「快馬套車」:原指準備出發迎戰,但現今卻變成逃避敵人的追殺(參賽30:16)。──《串珠聖經註釋》 “拉吉”讀音與套車用的“馬”相似,為猶大國大城。“快馬套車”有快快逃避之意。“錫安民”:指耶城及其居民。──《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拉吉在濱海平原的西南,距耶路撒冷三十哩,離摩利沙四哩。它是猶大通往埃及的要道,地位重要。這裏說有快馬套車,可能指戰爭中的馬兵,馬車與拉吉(r-k-sh與l-k-sh)可謂諧音,又是詩文寫作的手法。 錫安民的罪由那裏出來?此處並未指明。有兩種可能:他們可能以拜偶像的迷信,影響錫安民,以色列人,使他們陷於罪中;也可能他們因迷信武力而墮落。戰馬戰車是埃及馳名的。他們依靠埃及,甘心供埃及奴役,也不肯專心倚靠耶和華。 這裏以色列人未必指北國,可能指所有的選民。但是提到錫安,是以錫安為選民居住的中心。因此,錫安民與以色列人實際是同義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拉吉的發音與 la{rek[es% 相近,意思是「馬」(RSV、NEB)。這裡是個尖刻的諷刺,因為先知正命令拉吉把戰車套在快馬上(參 AV 和 RSV)。以色列的罪起自拉吉,因為偶像崇拜以該城為據點,隨即迅速蔓延到全以色列。拉吉在以色列的屬靈角色,令人想到助長淫亂的好萊塢在今日所扮演的角色。──《丁道爾聖經注釋》 「錫安民的罪,由你而起。」應譯作「錫安民的罪,在這裏只是開端起點。」先知提醒百姓要思想犯罪的開始,以色列人在曠野親自體驗耶和華的真實,他們真知道耶和華的救恩。當百姓進入迦南後,看見迦南人所拜的神;——鮑會園《亂世中的呼召──彌迦書的研究》 拉吉。猶大的一座城堡,在耶路撒冷西南約27英里(43.2公里)。在西拿基立侵犯的猶大時落入他手中(見王下18:14節注釋)。大英博物館裡有一個來自亞述的浮雕,描述圍攻拉吉的場面。拉吉的廢墟現在名Tell ed-Duweir 。 要用快馬套車。即趕快把馬套在車上逃跑。這又是一個雙關語,可譯為:“馬城的居民哪,把馬套在車上。”拉吉一詞的讀音有“馬城”之意。 罪由你而起。沒有說明猶大的罪如何由拉吉而起。──《SDA聖經注釋》 ●「拉吉」:此名原文與「馬」音似,此城亦是當時由埃及購入的戰馬、戰車之中途休息站。──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13 拉吉】拉吉掌控薩非拉與猶大西部,作為猶大王防禦線的中心點。它位於耶路撒冷與非利士城邦的途中,防衛著從海岸向內陸的主要道路。其地點是以杜韋爾遺址(Tell ed~Duweir),顯示出銅石時代被佔領的證據,而中銅器時代第二期(當時是迦南主要城市)與鐵器時代第二期(是王國分裂後所建立的西方堡壘,代下十一5~10),有大規模的城市防禦設施以及壯觀的城門。拉吉儘管占盡地利(有堤高達一百五十呎),在亞述王西拿基立圍攻之後,於主前七○一年陷落(西拿基立年表,進一步信息見:代下三十二9)。這次圍攻之殘暴,尼尼微城皇宮的亞述浮雕有圖畫證據,描繪這些事。在遺址的西南角也發現大片攻城土坡。埋有約一千五百人的千人塚,可能也是城陷時所產生。另外,在城門的守衛室裡發現二十一封瓦片信,記載了後來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於主前五八六年圍城的經過,描述守城的人看著鄰城的烽火熄滅,感到絕望的情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一13,四8,10,13錫安的民或城何以稱為女子?】 答:1. 在本書中所說,「錫安的民」(一13,四10,13)、或「錫安城」、「耶路撒冷民」(四8)、以及「成群的民」(五1)等各處下面皆有小字「原文作女子」(參116 題)。英文本譯為Daughter,意思是女兒,且都是個單數字的集體名詞。呂振中譯本有作為「錫安小姐」、「耶路撒冷小姐」(彌四8,10,13)、「民兵隊小姐」(五1)。神是看重那些在罪惡環境中,仍能不被罪惡所玷污,保持清潔與貞操的子民。故先知彌迦得神的默示,對於他的幹罪子民,是以哀傷勸戒悔罪的愛心,仍稱之為錫安的女兒,視之如處女(參139及176題),表明他們需要聖潔! 2.在四8節中有兩個原文是「女子」的詞,國語本譯為「山」與「國權」。「羊群的高臺」就是群羊的守望樓;又如文理本譯為「守羊牢之戍樓」,二在希伯來之原文音是「以得台」。這以得台靠近伯利恒(創卅五21),在較高之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可以遙遠的望見,其形態好像是錫安的女兒。為著讀者易於明白,故譯之為「錫安城的山」。在彌賽亞基督再來復興的日子,耶路撒冷的民權和國權,也要歸與生於以得台(蒙征伯利恒,彌五2)的耶穌基督。――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彌一14】「猶大啊!你要將禮物送給摩利設迦特;亞革悉的眾族,必用詭詐待以色列諸王。」 「你要將 ...... 摩利設迦特」:「摩利設」意即許了婚的女子,當時父親把妝奩送給將出嫁的女兒(參王上9:16)。這裡預言猶大要跟摩利設迦特道別,如送女兒出嫁離開父家,暗示此城將落入敵人手中。 「亞革悉」:意即欺騙;這城可能在拉吉之東北。猶大諸王(「以色列諸王」)以為亞革悉城可以禦敵,誰知卻不能。──《串珠聖經註釋》 “禮物”原文有妝奩之意。猶大將交出摩利設迦特城就像父親非將妝奩給出嫁的女兒不可。“摩利設”有許配了的女子之意。“亞革悉”義為“詭詐”,《耶利米書》用些詞描寫應有水卻乾涸的河流。此處是說在需要亞革悉城作戰的時候卻靠不住。──《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摩利設迦特大概在非利士的邊境。有人將摩利設與迦特分開,認為禮物是指摩利設(或摩利沙),將這地當作禮物送給迦特。摩利設與另一個字的音相近(摩利沙moresheth與嫁妝me~oresheth)。這是在列王紀上第九章十六節,法老曾賜給他女兒所羅門的妻妝奩。──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猶大在失卻了防守要塞拉吉之後,猶大王必須準備要納貢(參︰王下十八14~16)。這裡的你是陰性單數,指的是錫安之民。摩利設可能與ya{ras%有關,意即「擁有/剝奪」,或是與 m#~o{ra{s*a^ 有關,意思是「許配」。如果採取後者,那麼更明白的意思「妝奩」,顯然較禮物為佳(參︰王上九16)。這樣的連結使得本節經文成為尖銳諷刺的文字遊戲。猶大的領袖必須把那曾許配給他們、如今卻抵押給敵人的城,當作妝奩(=不情願的貢物)送出。當我們不能為神勝過世界,我們會發現反而是世界征服了我們。亞革悉意即「欺騙」。有的譯本不用城\cs8(NIV),而用「房屋」(AV、RSV,和合︰眾族),更明確的說,是「工廠」(參︰代上四21~23;耶十八2,呂譯)25。猶大王的歲入在兩方面減少了︰他必須納那可恨的貢物,而且現在已落入敵人之手的亞革悉,亦不再向王繳稅。一度向百姓巧取豪奪的領袖(三2),現今卻被亞述人搶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六7)。──《丁道爾聖經注釋》 猶大啊。這是對猶大說的。 禮物。希伯來語是shilluchim ,意為“送禮”,如女兒出嫁時的嫁妝(見王上9:16)。這一句的意思可能指猶大要失去對摩利設-迦特的控制權。 摩利設迦特。見第1節注釋。 亞革悉。希伯來語是'Akzib ,據認為是位於猶大的示非拉(Shephelah或低地)靠近亞杜蘭的一個城鎮,可能就是現在的Tell
el-Beidā (見書15:44)。“詭詐”的原文是'akzab
,故這又是一個明顯的雙關語:“亞革悉(詭詐城)必用詭詐('akzab )。” ──《SDA聖經注釋》 ●「摩力設迦特」:「摩力設」意即「許了婚的女子」,當時父親把妝奩送給將出嫁的女兒,這裡預言猶大要跟此城道別,暗示此城將落入敵人手中。 ●「亞革悉」:意即「欺騙」,此城可能在「拉吉」東北,猶大諸王以為此城可禦敵,誰知卻不能。──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15】「“瑪利沙的居民哪!我必使那奪取你的來到你這裏。以色列的尊貴人必到亞杜蘭。」 「瑪利沙」:原文讀音與「奪取」相似。此城位於猶大北境的險要地帶,昔日羅波安王曾加以修築以禦防北國的入侵。(代下11:8) 「亞杜蘭」:昔日大衛為躲避掃羅而藏匿於該地的洞穴。 「以色列 ...... 亞杜蘭」比喻以色列昔日的榮耀將要逃去。──《串珠聖經註釋》 “瑪利沙”讀音近“奪取的人”。“以色列的尊貴人”指神自己。“必到亞杜蘭”:亞杜蘭是大衛逃避掃羅追殺的洞穴。此處喻神的審判必來臨。──《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瑪利沙與亞杜蘭都為羅波安王所建的防守城(代下十一6-10)。瑪利沙與摩利沙是毗鄰,必為先知彌迦所熟悉的。居民的音譯為yoresh,與瑪利沙的音譯Mareshah有部分相同。奪取者就是侵略的軍隊快要來到,戰禍就無法避免。亞杜蘭離瑪利沙約東北七哩,戰禍延及,必須及早避難。這裏的「尊貴」未必是尊貴人,可能是貴重之財物,直譯為以色列的尊榮,人與財物一起想在亞杜蘭躲藏。──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征服者(參新譯,希伯來文是 hayyo{re{s%,和合本作奪取你的)其實就是「奪取他人產業者」(=「繼承人」、「新業主」,參︰耶八10),此處指的便是西拿基立。「瑪利沙的居民」(RSV;希伯來文是 yo^s%eb[et[
ma{re{s%a^)發音與 yo^re{s%(「征服者」)近似。依照民間語源追溯,瑪利沙可能與動詞「奪取」有關。新的繼承人將會奪取猶大的古老傳承。先知為亞杜蘭而發的哀哭,並不比迦特的多。這兩個城巿都引發了有關大衛家的文學、歷史暗喻。正如大衛在被膏之初,為躲避掃羅的追殺,逃到亞杜蘭(撒上二十二1;撒下二十三13),以色列在國祚終結時,其尊貴人也將同樣被敵國君王俘虜離開自己的土地。尊貴人(NIV、RSV、NEB;參︰撒下一19~20)指的是「有高位、權貴的人」(參︰賽五\cs1613,NIV)。──《丁道爾聖經注釋》 瑪利沙。是猶大示非拉(Shephelah)的一個城鎮(見書15:44;代下14:9),在耶路撒冷西南約231/2英里(37.5公里),就是現在的Tell Sandahannah 。其讀音接近希伯來語morashah ,意思是“遺產”。這也可能是一個雙關語:“我必使遺產接受者來索取你所繼承的城。” 以色列的尊貴人(原文作榮耀)必到亞杜蘭。這句話含義不明。有些人認為是指以色列的貴族,要尋找避難之所,如大衛所藏身的亞杜蘭洞(撒上22:1,2)。──《SDA聖經注釋》 ●「瑪利沙」:原文與「奪取」讀音相似。此城位於猶大北境的險要地帶。 ●「亞杜蘭」:昔日大衛為了躲避掃羅而藏匿於該地的洞穴。──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16】「猶大啊!要為你所喜愛的兒女剪除你的頭髮,使頭光禿;要大大的光禿,如同禿鷹,因為他們都被擄去離開你。”」 “剪除你的頭髮,使頭光禿”。剪除你的頭髮作為深深哀悼的記號。──《雷氏研讀本》 剃頭為猶太人傳統的哀悼儀式,而大大光禿是極悲傷的表現。 「被擄去」:主要指被迦勒底人擄至巴比倫。──《串珠聖經註釋》 “剪除…頭髮”:把頭剃光示哀,此種風俗似與異教有關(民六9;結四十四20)。北國之民在主前722年為亞述擄去,南國在主前587年亡於巴比倫。──《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猶大將要面對這歷史的浩劫,他們為這苦難而舉哀,甚至將頭髮剪除。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蓄有長髮,現在不僅剪去,並且剃得光禿,這原是律法所禁止的(利廿一5;申十四1;參閱賽十五2;耶十六6;摩八10)。──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剪除你的頭髮。舉哀的標誌(見摩8:10)。呼籲耶路撒冷為她被擄到國外的兒女悲傷。 光禿。希伯來語是gazaz (“剃髮”)。與“剪除你的頭髮”的對稱。 禿鷹。希伯來語是nesher ,這被用來指定一隻鷹或一隻兀鷲二者之一。在這裡或許有意於指一個禿頭的兀鷲。──《SDA聖經注釋》 ●「剃頭」:為猶大傳統的哀悼儀式。──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一16 剪除頭髮】有幾種儀式與哀悼相關,包括撕裂衣服、用刀劃身(見:利十九28注釋)、禁食(見:撒下十二16注釋),以及在頭髮上蒙灰或土(見:撒下十三19注釋)。剃去頭髮也作為哀傷的表示(耶四十一5)和潔淨儀式的一部分(利十四8~9;民六9)。舉例而言,亞述祭司在就職時會剃去頭髮。同樣的,《尼普爾的窮人》(The Poor Man of Nippur,出自索單提比泥版),有個敘述自己是醫生的角色,也把頭髮剃掉。這可能與潔淨自己或者醫生不斷接觸生病與臨終的人有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