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迦書第三章拾穗 【彌三1】「我說:雅各的首領,以色列家的官長啊!你們要聽。你們不當知道公平嗎?」 「雅各」、「以色列」:指南國,見1:5注。 「首領」、「官長」:原文為同義詞,指執行公正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用“要聽”開始。1至4節宣佈猶大領導層的罪;5至7節講假先知的罪惡;9至末節再對首領(包括祭司和假先知)說話,看一2注。 “雅各”、“以色列”都指南國猶大。──《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雅各與以色列是同義字,首領與官長也是同義的。他們都是行政的領袖。他們有責任維護公平與公義。在本書,雅各與以色列不再指北國,而是指南國(一13起,二12),或指神的選民整體。「雅各的首領」,在七十士譯本作「雅各家」,似與上文(二章)相同,而在「官長」作「剩下的人」,在第九節也有這樣的更改。──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雅各的首領。彌迦現在斥責領袖和假先知的不公正和壓迫。 你們不當知道公平嗎?這些國家的領袖當然該知道什麼是正直和正義,並予以實行。但掌權的人往往濫用他們的權威。一個人在同胞中的地位越高,他的工作就越重要,他的影響也就越大。他可以發揮向善的影響,也可以利用他的地位和權威鼓勵罪惡。──《SDA聖經注釋》 ●「雅各」和「以色列」:都是指南國猶大。「雅各」在舊約多指北國以色列,唯在此書中除第一章指以色列外,其他地方都指南國猶大。──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三1~4】不公義的領袖對待百姓的態度不過象屠夫對待動物的屍體一樣!──《雷氏研讀本》 【彌三2】「你們惡善好惡,從人身上剝皮,從人骨頭上剔肉。」 這裡以喫人肉的野蠻行為來描寫這些官長殘忍的欺壓。剝皮剔肉,表明剝削得一無所剩,尖刻與兇暴可說到了極點。喫肉來表徵殘忍的欺壓,在詩篇(十四4,廿七2)、箴言(三十14),都可找到。下一節還有這樣的描述。──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你們惡善好惡。見摩5:14,15;約3:20;羅1:28-32。 剝皮。這些領袖沒有做羊群的牧人,引導和保護羊群,反而成了羊群的屠夫,以吃他們為生(見結34:2-6)。──《SDA聖經注釋》 【彌三2~3】「從人身上 ...... 釜中的肉」:先知借屠夫殺牛的過程,來描述猶大首領司法不正、欺壓無辜百姓的情況。──《串珠聖經註釋》 正直的領袖喜愛神的律法(參︰詩一2,十九7~11),但彌迦那時的領袖卻蔑視它(參︰賽一17、21~23、26,五7~8)。彌迦直視他們邪惡的心,看到產生邪惡的出處。這惡摧毀了與神立約的人中間所應有的司法公正及同胞手足之情。除了重生之後所產生的新渴慕(約三3~8),再也沒有別的方法能去除道德之淪喪。主耶穌基督審判人並非依照膚淺的表面,而是按著祂對人心的認知以及按著真理(參︰賽十一1~5;約五19~30;羅二5~8)。以色列的官長不用他們的特權職位來護衛軟弱無力的人,反倒濫用律法、鑽其漏洞,好教自己能奢華地享用那些被其欺壓無力反抗的人勞苦的成果。貧者既因景況難捱而提早結束生命,先知在此便以巧妙的暗喻,形容應為這種現象負責的官長為食人者。此一怪誕的畫面旨在喚醒惡人的良知。──《丁道爾聖經注釋》 【彌三2~3 食人的比喻】猶大首領與司法官員的貪婪豪奪特質,被拿來與食人的宴席相比。人們成為經濟刀俎下的魚肉,腐敗官員則貪得無厭。煮肉、敲碎骨頭取骨髓的寫實,可能是饑荒或軍隊圍攻時,求生存的必須手段(見:王下六29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三2~4】“你們”:指領導層。作者用“剝皮”、“剔肉”生動描寫強者欺壓弱者的兇殘。到了刑罰的時候,神必不聽他們的呼求。──《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三3】「喫我民的肉,剝他們的皮,打折他們的骨頭,分成塊子像要下鍋,又像釜中的肉。」
彌迦為人們受欺壓而感到極大的同情,他愛同胞的情懷,使他更感到痛楚。他說「我的民」,好似新約中保羅的感受,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受苦(參閱林前十二25起)。 在彌迦以後也有先知提及官長的殘忍:「他的審判官是晚上的豺狼,一點食物,也不留到早晨」(番三3)。以西結描寫牧者(即指官長),非但沒有牧養,反而喫脂油、穿羊毛、宰肥壯的(結卅四3)。這也是哈巴谷書第三章十四節所說的,他們喜愛在暗中吞喫貧民。──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先知藉屠夫殺牛的過程來描述猶大首領司法不正,欺壓無辜百姓的情況。 ◎但這些政客的舉動正與神的心意相反,殘忍的對待百姓。──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三4】「到了遭災的時候,這些人必哀求耶和華,他卻不應允他們。那時他必照他們所行的惡事,向他們掩面。」 「遭災的時候」:原作「那時」,就是神發烈怒的時候。(詩2:5; 箴1:28) 本節指出神必以牙還牙地刑罰首領。──《串珠聖經註釋》 神公義的審判必定來到,他們遭災,是罪的結果。那時他們即使哀求,也無濟於事。神只對義人側耳聽他們的呼求。耶和華的眼目,看顧義人。祂的耳朵聽他們的呼求(詩卅四15)。箴言第廿一章十三節:塞耳不聽窮人哀求的,他將來呼籲也不蒙應允。 神向他們掩面,表明祂完全棄絕他們。當祂用面光照亮,必有恩惠與福分(民六25;詩八十篇的重複語句)。──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假設完全毀滅的判決已經宣告(一9~16,二3~5),這裡又說即使他們呼求拯救,神也必不留情。正如審判官掩耳不聽貧者的呼求,他們自己在無助時,神也同樣掩耳不聽其呼聲。落在忿怒的神手中,是件令人恐懼的事(參︰箴一26;太二十五11~13;路十六26;林後六2;來十31,十二17)。──《丁道爾聖經注釋》 【彌三5】「論到使我民走差路的先知,他們牙齒有所嚼的,他們就呼喊說,平安了!凡不供給他們喫的,他們就豫備攻擊他。耶和華如此說:」 假先知只要能吃飽(“牙齒有所嚼的”),便預言“平安”的信息。──《雷氏研讀本》 「牙齒有所嚼的」:應作「牙齒間若有可嚼的時候」。按習俗,先知理當接受求助者的酬謝(撒上9:8; 王上14:3等) , 但這些先知為利而發假信息,迎合人意。 「預備攻擊」:借昔時以色列人在聖戰前所作的準備(參書3:5;撒上13:8-12; 珥4:9),形容假先知心存敵意,責備沒有酬謝他們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假先知不說真話,只要有利可圖(11節),可以昧著良心說謊。──《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耶和華如此說」應在本節之首,這是傳信者的方式,指責社會中另一種極具影力的領袖,他們是宗教界的人士,原為社會大眾所尊敬的。但是他們卻「使我民走差路」,他們是假先知。 平安是指安全舒適成功順利。先知的工作就有這樣的試探,為求名利,必須迎合人們心理。但是真先知必須秉承神的旨意,忠於職守,誠實傳神的話。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路十7)。但是只為工價,就受試探憑一己的心意,從事神的工作。所以不供給他們喫的,他們就豫備攻擊他,只設災禍的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先知。彌迦在第5-8節裡斥責假先知欺騙百姓的罪,宣佈神對他們的審判。他說他們只想到自己和自身的生存。他們偏袒富人,對百姓的社會狀況視而無睹。他們不指責流行的罪孽。 他們牙齒有所嚼的。參照下一分句,先知在這裡可能是指飲食。先知們受到食物的賄賂以後,發出了天下太平的預言。“嚼”(nashak )字在舊約別處通常用來描述蛇咬(創49:17;民21:6-9;箴23:32;傳10:8,11;耶8:17),有人認為這是說假先知預言:“平安。其實沒有平安”,是在噴放毒液(結13:9,10;參耶8:11;14:13,14)。這種虛假的安慰,只能在受欺騙的心靈中注射災難和死亡的毒藥。 不供給他們吃的。這些假先知敵視不向他們行賄的人。──《SDA聖經注釋》 ◎這些假先知降低標準去迎合富人的潮流,卻踐踏窮人的需要。 ◎神把使百姓走差路的責任歸給假先知,罪名實在十分重大,足以為今日教牧界和基督徒知識份子之鑑戒。──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三5~7 失敗的先知】失職、失敗的先知,不再從神那裡得到任何訊息(見:摩八11~12神話語的「饑荒」)。這是因為先知的貪婪,出賣他們欺哄的預言,而非自由的宣講,回應神的提示。把先知講論商業化,擔保那些「供養」先知的商人貴冑之「和平」與富庶;把毀滅的預言在此化為「戰爭」的寓言,對不賄賂他們的人宣講。彌迦並非先知商業工會的一員,而是像阿摩司一樣,單純由神所選來講話的人(摩七1~15),用神的真實話語取代了他們無用的儀式與占卜的手段。此時亞述的先知通常都是皇家雇員,被期待支持政權的合法性。可以說,這些人哪裡油水多,就靠哪邊站 。──《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三6】「“你們必遭遇黑夜,以致不見異象;又必遭遇幽暗,以致不能占卜。日頭必向你們沉落,白畫變為黑暗。”」 「黑夜」、「幽暗」、「日頭 ...... 沉落」等字眼,可形容神審判所帶來的災禍(參摩5:18; 番1:15);這裡大概是指假先知得不到神啟示的窘境。──《串珠聖經註釋》 黑夜常指神降下的災禍(參閱撒上二9;賽八22以及摩五18)。黑夜既是幽暗的,沒有亮光,就看不清神的真理與啟示,對前途一片昏黑,不知以後會發生甚麼,無論豫言未來的事。他們沒有先知的見解,沒有先見之明,還有甚麼信息可傳。於是他們淪為迷信,用各種邪術邪說來惑眾。日頭沉落,連白晝都變成黑暗。再沒有光明,一直陷在黑暗之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你們必遭遇黑夜。這些災難的警告是針對假先知和領袖的。彌迦告訴他們,在他們遭遇患難的時候,將不會有預言來指導他們(見撒上28:6;哀2:9)。 日頭必向你們沉落。懲罰的日子將會顯示平安之預言的虛假。他們繁榮和勢力的日頭將會下沉。──《SDA聖經注釋》 【彌三7】「先見必抱愧,占卜的必蒙羞,都必摀著嘴唇,因為神不應允他們。」 「摀著嘴唇」:表示苦惱、羞愧。──《串珠聖經註釋》 先見是先知早期未發展的類型,在一般人看來,與占卜的類似,專為豫蔔未來的事。所以撒母耳被稱為先見(撒上九9),阿摩司被輕視,目為先見(摩七12)此處先見與占卜同列。占卜是從異邦傳來的迷信,申命記律法特加禁止(申十八10-14)。他們摀著嘴唇,或可譯為「摀著上唇」,是舉哀的動作,替代剃頭的動作。──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抱愧。因為他們平安的預言已經變成騙局。 嘴唇。或“小鬍子”。遮捂是表示傷心和羞愧(見利13:45;結24:17,22)。──《SDA聖經注釋》 ●「先見」:「先知」之古稱。 ●摀著嘴唇:表示苦惱、羞愧。 ◎神要在人真正渴求屬靈的話時,讓這些先知(maybe 牧師)無話可傳。因為真理的源頭不再應允他們。──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三8】「至於我,我藉耶和華的靈,滿有力量公平纔能,可以向雅各說明他的過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惡。」 先知彌迦本人與上述的假先知剛好相反:雖然他責備百姓的信息並不討好,但卻是從神而來,有神的靈賦與力量和權柄。──《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彌迦用十分簡潔的話,有力地描述了先知的真正責任。他的信息來自神,是正直且勇敢的。──《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迦見證神的恩典,他與假先知比較,不及他們的名氣與富有,但是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工作也無價值可言。他只憑本身是耶和華的發言人,既不暗自慶幸,也不強調自己的能力。他知道能力是出乎神。 這裏的才能不是才幹,仍指能力或力量。這種力量是果敢的精神,不怕反對與攻擊,抵禦一切的利誘與脅迫,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三9】「雅各家的首領,以色列家的官長啊!當聽我的話。你們厭惡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 從法律的觀點看,司法行政的官員必須秉公行事,公平與公義是為維護法律的尊嚴。這樣,社會的道德秩序才可維持,社會的安甯方能確保。但是他們對公平竟然厭惡,將是非完全歪曲。 「屈枉正直」是將直的故意弄彎曲了,這種歪曲事實是無法理論的,但是當時的法律程式竟能如此,公正是不能挽救的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三9~12】耶京必淪亡:不再成為首領、祭司和先知的保障。──《串珠聖經註釋》 【彌三10】「以人血建立錫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 「人血」、「罪孽」:大概是指領袖對百姓的壓榨和殘暴。──《串珠聖經註釋》 這些官長首領為富不仁,因為他們的財富是建造在人們的痛苦上。他們不惜迫使別人流血,甚至處以極刑,殺害之後,財產充公,其實卻飽滿他們的私囊。「錫安」與「耶路撒冷」是同義字,雖然錫安原為防守的保障,但兩個地名是並用的。那是大君的京城,是耶和華的居所。但是神的榮耀,為人的罪玷污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三11】「首領為賄賂行審判,祭司為雇價施訓誨,先知為銀錢行占卜。他們卻倚賴耶和華,說:“耶和華不是在我們中間嗎?災禍必不臨到我們。”」 每個人——“首領”、“祭司”和“先知”——都得了報酬,因為瑪門是他們的神。──《雷氏研讀本》 「祭司 ...... 施訓誨」:祭司的職責是把律例教導百姓,但當時的祭司卻為報酬而施教。下半節是作者對惡人的譏諷:這些活在罪孽中的人竟自以為義,堅信神必賜下福氣。──《串珠聖經註釋》 這些領袖拿神過去的眷顧為理由,製造一種安全的錯覺。──《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在首都裏一切都有設置。法律問題可找審判的法官。宗教問題可找祭司。個人道德問題以及未來的事,可找賢人哲士。但是找他們不是那麼簡單,第一是錢的問題,這是最實際的關鍵。如果將錢投下去,法官一受賄賂,可將有罪的宣判無罪,也可將罪嫁禍在別人身上。 祭司必須保持聖潔,使神的事不會從俗,被人弄汙。但是聖所的服務成為了有利可圖的事,儘可爭取與取巧,迎合心理,簡化手續,一切都可改變與妥協,只以利益前提。──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為賄賂。法官們貪贓枉法,欺壓孤立無援的窮人(見賽1:23;結22:12)。這是司法上嚴格禁止的行為(見出23:8;申16:18-20)。 為雇價。貪財的祭司們收禮超過他們正常需要(民18:20-24),當然會向慷慨的事主提供了有利於他們的訓言。這些背道的祭司敗壞了他們的神聖職務,把它變成為牟利的手段。同樣,先知也“為銀錢”提供合適的“啟示”,給那些樂意付錢給他們的人。他們充滿巴蘭的精神,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彼後2:15;參猶1:11)。 他們卻倚賴耶和華。官長,祭司和假先知們雖然在作惡,卻自稱敬拜耶和華。他們的宗教是一種儀禮的宗教,以外表的實行代替內心的公義和誠實。他們自欺欺人,以為有了耶路撒冷的聖殿,就有了神的同在,悅鈉和保護,平安無虞(見賽48:1,2;耶7:1-15)。──《SDA聖經注釋》 ●祭司的職責是把律例教導百姓,但當時的祭司卻為報酬施教。 ◎大家追逐金錢,不顧真理。甚至愚昧到有(3)的想法。神決意追究,即使毀滅稱為他名下的聖殿也不惜。──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三12】「所以因你們的緣故,錫安必被耕種像一塊田,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這殿的山必像叢林的高處。」 「這殿」:先知不用「耶和華的殿」,暗示聖殿一旦遭毀,就不再是神的居所,百姓也不再有敬拜的地方。 「叢林的高處」:指長滿叢林無人居住的山崗。──《串珠聖經註釋》 “錫安必被耕種”:耕種須翻轉土地,喻耶路撒冷被毀的徹底。先知耶利米後來引用本節,說希西家王聽了此話展開復興運動,得逃為亞述所滅的命運(耶二十六18~19)。──《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以人血建立的錫安,必然全然荒廢,錫安曾被建造,但是,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詩一二七1)。現在拆除房屋的工作隊來了,將全城的房屋全部拆除,夷為平地,錫安必被耕種像一塊田。 耶路撒冷是以罪孽建造的,也被變為亂堆。耶路撒冷原為耶布斯人之地,只在東南地區,以後聖殿建於北區。叢林是野獸出沒之處,荒廢的城中實況也是如此。巴比倫傾覆之後,其內永無人煙,只有曠野的走獸臥在那裏,咆哮的獸滿了房屋(賽十三21,卅四11;番二13-15;耶五十39)。──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耶路撒冷所獲的判決,和撒瑪利亞的相仿︰兩個城巿都將變為亂堆和栽種藤蔓之地,而且所有敬拜的標誌均將消失(12節的殿;一7的偶像)。當以色列的聖者遺棄祂最聖潔的殿時,這殿便成了褻漫且不聖潔的所在。彌迦在此用殿(直譯為「房屋」)而非「耶和華的殿」,旨在除去其神聖的意義及榮耀的氣息。(此處的山和四1的「山」,均譯自同一希伯來名詞 har。)耶穌在譴責宗教領袖們濫用神以牟取己身的榮耀和利益之後(太二十三),也同樣宣告了聖殿的毀滅(太二十四)。每一代的宗教領袖都應將這些警告銘記在心。──《丁道爾聖經注釋》 錫安。原指耶布斯要塞(代下5:2;參照撒下5:7),但後來指整個東部山梁,在詩歌中指耶路撒冷全城(見詩48:2注釋)。 被耕種。喻指完全的毀滅。據耶26:17-19,這個預言是在希西家的時代發出,在西元前586年字字應驗。 亂堆。參尼2:17;4:2;耶9:11節。 高處。或“樹木繁茂的山丘”。曾經人氣很旺的摩利亞山丘,將變得像山頂一樣荒涼。──《SDA聖經注釋》 ●這殿:先知不用「耶和華的殿」,暗示聖殿一旦遭毀,就不再是神的居所,百姓也不再有敬拜的地方。 ●「錫安必被耕種」:耕種必須翻轉土地,喻耶路撒冷必被徹底毀滅。耶路撒冷位於錫安山上。 ●「叢林的高處」:指長滿叢林無人居住的山岡。 ◎我們今日的教牧界和政治領導階層呢?──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三12 被耕種像一塊田】一塊地得要先清除所有的碎礫,才能夠犁地播種。這個隱喻展現出此城與根基,將被完全摧毀。亞述的軍隊會犁平這座城,使其回復原本的耕地狀態(比較:賽五6)。這種情形沒有于耶利米在世時發生,不過他說出了這個神諭,並且長老在審判他時引用(耶二十 六18),顯示出先知的預測被彙編研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