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彌迦書第四章拾穗

 

【彌四1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

         「末後的日子」:指末世。

          「流歸」:借用河水的湧流,比喻萬民湧向聖山的情景。──《串珠聖經註釋》

         本段和《以賽亞書》二24的經文差不多相同。神的靈將同一個啟示賜給兩位先知,是因為這啟示十分重要。在末世(“末後的日子”),萬國的民因渴慕神的話語和教導,要歸向造他們的神。祂要作萬國的神,施行公義的審判,地上帶來永久和平。──《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末後的日子」是先知的用詞,常指末事論的觀念,這是否是指歷史的結局呢?有的認為是指不久的將來,甚至是被擄之後的復興時期。這個用詞未必是在較遲的日期,被擄之前先知的著作中也常見到。

         超乎諸山可能不是指實際的高度,因為那只有二千四百呎海拔之上。但在屢靈的涵義就不同。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的有至高的山上(四十2)。撒迦利亞看見耶路撒冷仍居高位(十四10),人仰視耶路撒冷比諸山都高,因為那是地上唯一之處是神顯示祂示自己,所以堪稱世界的中心。──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末後的日子」:指末世。

         「流歸」:借用河水湧流,比喻萬民湧向聖山的情景。──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四1~3這段與以賽亞書二章24節幾乎完全一樣,所描述的是千禧年國度的榮耀。“耶和華殿的山”。耶路撒冷以及在錫安山上的聖殿,將要成為這國度的管理中心。“超乎”。直譯作:為首;作為其它次要政府部門之首。──《雷氏研讀本》

 

【彌四1~8●1~8此段的信息與 2:2-4 的信息相近。──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四2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假先知的假信息使耶京陷落(3:12),但將來錫安因擁有神的話語,必成為吸引萬民的地方。──《串珠聖經註釋》

         許多國的民都想來錫安敬拜耶和華,這敬拜不再限於神的子民。他們敬拜的目的,主要是為領受耶和華的真理。神的話好像河流一般,從聖殿流出(結四十七1起;珥三18以及亞十四8),越流越長,越流越遠,河水所到之處必有醫治的功效,歡樂生命的影響。

         在這裏──錫安或耶路撒冷,人們可以找到公理,所以這就成為國際法庭,解決一切的爭端,使公正得以伸張。但最主要的,這裏有道德的言語與訓誨,給予世界真理的依據,在第三章律法祭司與先知都失敗,現在這些都全部恢復甚至更新,不僅指導神的子民向善,也給予所有的萬民真理的標竿。──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迦極富想像力地描述歷史的逆轉,而這逆轉是超乎人類的操縱及掌握。在此,他讓聽眾無意中聽見,被揀選的各國人民,昂然前往新耶路撒冷敬拜途中的對話。這些人來到新耶路撒冷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聆聽神的話語(參︰賽五十六8,六十,六十六1821)。摩西安排以色列人每年三度前往聖殿朝聖;大衛則增添了詩歌來伴隨他們的敬拜。彌迦更將敬拜者擴增為多國的民。來天上的錫安山聆聽神話語的人,將把武器改造為農具,因為他們的心已被改變。在良善的人之間,將有普世及永存的和平。凡不接受神管轄下的和平的人,在未來最後審判時必將毀滅。梅茲(Mays, p.98)針對這新秩序評述說︰「人們將運用地上有限且珍貴的資源來培育生命而非籌畫死亡。」──《丁道爾聖經注釋》

         ◎錫安因擁有神的道,必成為吸引萬民的地方。而前面 3:12 中則提到因假先知的假信息使錫安陷落。關鍵就在是否有「神的話」。

 

【彌四3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列國的爭端都是以武力來解決,權力就是真理,所以窮兵黷武,政治人物都成為戰爭販子。耶和華不願意以色列有作戰的力量,他們國防的設施也常不足,容易受外患所侮。但是他們有「聖戰」的觀念,知道他們爭戰的勝敗在乎耶和華。以色列從來沒有一次憑藉本身的力量而取勝的,神也不願他們學習戰事。

         但是以色列一直在列強互爭雄長的情勢下,他們常受池魚之殃,多時成為外患的犧牲者。現在的情勢必須改變。耶和華的王權一建立,祂公義的治權必統管天下。祂在聖殿審斷列國的爭端,國際和平必須建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3 刀打成犁頭】這裡說的不是翻土的犁,而是犁的金屬尖端部分,專門用來破土或犁溝。這個尖端大約七吋長,不過同樣的希伯來字也用在列王紀下六5,該處顯然是指某種斧頭。因為刀被「打斷」,可能剩下來的是金屬碎片,可以用作各種用途。──《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四3~4神作萬國的王,親自施行審判,帶來國泰民安。

          「坐在 ...... 無花果樹下」:是所羅門時代太平景象的描繪(王上4:25),象徵和平、安逸無憂。──《串珠聖經註釋》

 

【彌四4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千禧年國度裏有和平和安全的明證。──《雷氏研讀本》

         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安然居住(王上四25)。這也在以後是撒迦利亞的彌賽亞豫言:「當那日你們各人要請鄰舍坐在葡萄樹和無花果樹下」(三10)。

         葡萄樹與無花果樹都是以色列民族的表像,那兩種果樹枝葉豐茂,結果纍纍,可謂日隆的國運。可以坐在樹下憩息,無人驚嚇,是十分平安祥和的田園生活,以色列人一直想望與嚮往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喻指富足和安全(見王上4:25;賽65:17-25)。

         親口說的。這裡證實了光榮的應許。神的名譽就是保證。──《SDA聖經注釋》

         「坐在....無花果樹下」:是所羅門時代太平景象的描繪( 王上 4:25 )。──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4 自己的葡萄樹和無花果】葡萄園與無花果樹是古代以色列鄉村文化的基本食物與經濟要素,而其損失會使人民匱乏(珥一67)。古代近東地區和平與富庶的美好景象,就是能夠坐在自己的葡萄樹與無花果樹下。埃及墓中壁畫、亞述浮雕,與聖經作者共同使用這個片語來顯示能夠自行掌管自己生活的人,沒有外來的侵擾,能夠耕種神所賜與的地(王上四25;賽三十六16)。葡萄樹與無花果樹可以遮蔭、結果實,享受這些表示一定程度的長治久安,因為兩者都需要數年才會結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四4~5這一段加強3節所描寫的和平景象,不只沒有破壞性的戰爭,而且有積極的生產。“葡萄樹”和“無花果樹”都是生活富裕,國泰民安的象徵(王上四25)。──《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四5萬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們卻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而行。

         本節的意思是,萬民(現在)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們(將來)卻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而行。──《雷氏研讀本》

         彌迦先知及一些篤信神的百姓對預言的回應:聲稱必事奉神到底。──《串珠聖經註釋》

         萬民雖來神的殿敬拜,但是目前來看,先知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情況。萬民仍擁有他們各自的信仰與宗教。別的神仍沒有完全消除,信奉偶像的事也顯然沒有絕跡。但是這並非帶給先知失望。相反地他更重視以色列的信仰,並且有責任勸導本國的民要有堅定的信仰,這信仰的見證必須持久而且廣傳,好像明光照耀在黑暗之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四6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趕出的和我所懲治的。

         “那日”指彌賽亞來臨的日子。“瘸腿的”、“被趕出的”、“所懲治的”,指被擄異邦的猶太人。──《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這裏「到那日」就是指那日子。耶路撒冷在將來被高舉,雅各神的殿大有榮耀。神應許祂的看顧,要招聚羊群,使他們重新聯合起來,享受保護與安全。這裏提到瘸腿的羊,也是西番雅所強調的,「拯救你瘸腿的,聚集你被趕出的。」(三19

         「我所懲治的」,七十士譯本作「我所棄絕的」,神不要的,與「趕出」是同義。有人加上「我必醫治」,可能是根據何西阿書第六章一節:「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所以這裏著重的鼓勵,是神復興以色列的應許。耶和華沒有離棄祂的子民,再招聚他們歸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先知以被趕散的羊,形容被趕散的猶太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四6~7“到那日”。在地上的千禧年國度,以色列(當時在屬靈上是“瘸腿的”)將要成為“強盛之民”,受“錫安”(耶路撒冷)而來的“耶和華”統治。──《雷氏研讀本》

 

【彌四6~8先知以受傷被趕散的羊形容被逐的猶太人,聲言神必招聚他們,使他們成為強國,接受神權統治。 這裡的預言乃指向彌賽亞的降臨(參太9:36)。──《串珠聖經註釋》

 

【彌四7我必使瘸腿的為餘剩之民,使趕到遠方的為強盛之民。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從今直到永遠。”

         「餘剩之民」:這詞可能意味:

   1 威嚇──指災禍後剩餘之人(摩5:3);

   2 應許──指審判中的生還者(賽37:31);

   3 神的救贖作為──指仍生還的一群(賽11:11, 16)。──《串珠聖經註釋》

         “餘剩之民”:神所拯救的子民(看二12注)。──《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餘民或餘數,是舊約先知書中十分重要的救恩論用詞,專指耶和華保守的一小群信心堅定的子民。他們是在劫後餘生之下,成為以色列民族復興的核心,可說是強盛之民。這裏餘剩之民與強盛之民二者是同義字。

         「強盛之民」也有譯為「眾多之民」,因為人數眾多,會顯出強盛的力量。「今時」是指拯救的時候,對先知來說,不是「現在」,必在不久的將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剩餘之民」:仍生還的一群。──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四8你這羊群的高臺,錫安城的山哪!從前的權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國權必歸與你。

         “羊群的高臺”。即耶路撒冷,她在這比喻中,象牧人從高臺看守羊群一樣看守以色列。千禧年國度的範圍比大衛或所羅門“從前的權柄”還要大。──《雷氏研讀本》

         「羊群的高臺」:即牧羊人的守望樓(代下26:10; 27:4), 是看守羊群以防止惡獸襲羊群的地方。作者重申「以色列為耶和華羊群」的主題(賽40:11)。──《串珠聖經註釋》

         錫安山是羊群的高臺,因為牧羊人需要有守望的高臺,為要照顧群羊的安全,常常遙望,看有無野獸從四方來侵襲,或有偷羊的賊從遠處來潛入。這無疑是在荒野十分突出的景色(參閱代下廿六10)。在聖殿的山上南端,是山岡的望樓(代下廿七3;尼三26;賽卅二14)。

         聖殿一直象徵著耶和華的王權,這神權政治永遠以耶路撒冷為榮華的表像,這裏是萬王之王的國土,有祂的國權。這樣的榮華必須恢復,以色列的復興才可帶給世界和平繁榮的希望。──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羊群的高臺。希伯來語是migdal-`eder 。在創35:21為“以得台”,位置不詳,系雅各從巴旦亞蘭到希布倫途中的一個露營地。牧人常在瞭望臺上看守羊群(王下18:8;代下26:10)。先知可能把耶路撒冷比當作耶和華看守祂子民的瞭望台。關於彌賽亞的含義,見耶4:7注釋。

         。希伯來語是`ophel ,指耶路撒冷的東南方小山的北部(代下27:333:14;尼3:26,27)。

         從前的權柄。可能指大衛和所羅門治下的榮耀。根據預言實現的方式,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恢復“從前的權柄”,指的是恢復因亞當的過犯而暫時失去的權柄(見彌4:6注釋;詩8:6)。──《SDA聖經注釋》

         「羊群的高台」:牧羊人的守望樓,是看守羊群以防止惡獸襲擊羊群的地方。亦即耶路撒冷的地位應是如同以色列人的守望台一般看顧以色列人,防止惡人襲擊百姓。──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8 高臺∕山】譯成「羊群的高臺」的原文 Migdal Eder,在他處是地名(創三十五21),在這裡與俄裴勒對照(Ophel,和合本在此譯為「山」),是耶路撒冷東面山上大衛舊城的一部分。因此,兩者的意象都是要塞或是保護羊群的瞭望台,作為神最後恢復以色列國與人民的召集點(比較:賽三十二14相反的意象)。如果這個詞指的確實是一個要塞塔,它可能是在耶路撒冷(錫安的女兒)的俄裴勒中央塔(要塞或是所在的山丘)。──《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四81013;一13錫安的民或城何以稱為女子?】

         答:1. 在本書中所說,「錫安的民」(一13,四1013)、或「錫安城」、「耶路撒冷民」(四8)、以及「成群的民」(五1)等各處下面皆有小字「原文作女子」(參116 題)。英文本譯為Daughter,意思是女兒,且都是個單數字的集體名詞。呂振中譯本有作為「錫安小姐」、「耶路撒冷小姐」(彌四81013)、「民兵隊小姐」(五1)。神是看重那些在罪惡環境中,仍能不被罪惡所玷污,保持清潔與貞操的子民。故先知彌迦得神的默示,對於他的幹罪子民,是以哀傷勸戒悔罪的愛心,仍稱之為錫安的女兒,視之如處女(參139176題),表明他們需要聖潔!

    2.在四8節中有兩個原文是「女子」的詞,國語本譯為「山」與「國權」。「羊群的高臺」就是群羊的守望樓;又如文理本譯為「守羊牢之戍樓」,二在希伯來之原文音是「以得台」。這以得台靠近伯利恒(創卅五21),在較高之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可以遙遠的望見,其形態好像是錫安的女兒。為著讀者易於明白,故譯之為「錫安城的山」。在彌賽亞基督再來復興的日子,耶路撒冷的民權和國權,也要歸與生於以得台(蒙征伯利恒,彌五2)的耶穌基督。――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彌四9現在你為何大聲哭號呢?疼痛抓住你彷彿產難的婦人,是因你中間沒有君王嗎?你的謀士滅亡了嗎?

         以產難婦人的疼痛比喻在拯救來到之前,敵人的攻擊無可避免地先要臨到百姓,引起莫大的驚恐與痛苦。

          「沒有君王」:表示神的忿怒臨到,選民喪失福分(參哀4:20)。

          「謀士」:指能策劃保衛國家君王的人。另一解釋是:當時猶仍有君王和謀士,但他們對國家無益,反惹來神的刑罰。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的君王(參耶8:19)和謀士(參賽9:6),只有 能拯救百姓脫離苦難。──《串珠聖經註釋》

         「現在」不是只指他們目前的處境,而是在理論方面的邏輯,可譯為「因此」,因此我要問你,有以下三個問題。

         全城的人都在患難中哭號,他們看見敵人臨近而驚呼,在災禍接踵而至而恐懼。他們的痛苦好似產難的婦人,生產的痛苦是先知耶利米常用的描寫(六24及廿二23)。這因罪惡而得來的災禍,因禍患所帶來的痛苦是該受的。這些痛苦是因你中間沒有王嗎?君王應有智慧與能力來解救這樣的困境,但是他們無能為力。謀士呢?他們會有周密的思想與計劃,知道怎樣防範阻止與解決,看來他們也無法幫助。──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你為何大聲哭號?在享受1-8節所預言的福氣之前,將會有被擄的痛苦。王冠之前將有十架;歡笑之前將有淚水。

         沒有君王。應驗於約雅斤和西底家被俘(王下2425章)。

         謀士。這裡與“君王”同義。“君王”的希伯來語詞根是malak ,阿卡德語拼為malāku ,意思是“商量”、“勸告”。

         滅亡。聖經用產痛比喻悲傷,痛苦和驚訝(賽13:8;耶6:2450:43;何13:13;帖前5:3)。──《SDA聖經注釋》

         以產難中的婦女來形容以色列人在拯救來前,無可避免的要受敵人蹂躪的驚恐與痛苦。

         「謀士」:指能策畫保衛國家君王的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四9~10這裏指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及其後在古列的詔命之下返回巴勒斯坦。在彌迦的時代,巴比倫只是強大之亞述的一個藩屬,這狀況使預言令人更為吃驚。──《雷氏研讀本》

 

【彌四9~13猶太人得勝的途徑:猶大將受敵國攻擊,一敗塗地,然後神要使他們重新起來,勝過萬國。──《串珠聖經註釋》

 

【彌四10錫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勞彷彿產難的婦人;因為你必從城裏出來,住在田野,到巴比倫去。在那裏要蒙解救,在那裏耶和華必救贖你脫離仇敵的手。

         「從城裡出來」:指城被敵人佔有,居民逼遷外地。──《串珠聖經註釋》

         彌迦是先知以賽亞同時期人,生於主前八世紀,猶大國亞哈斯及希西家王時代(一1)。但他預言了一百多年之後猶大國將要被擄巴比倫(主前587年),和被擄後又得以回歸故土(主前538年),在當時統治世界的強國是亞述,不是巴比倫;不過巴比倫已有威脅亞述之勢。──《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耶路撒冷城必遭毀滅,他們必被擄到外邦,到巴比倫的路是多麼崎嶇難行,疲乏困倦的曠野裏。人的幫助是無能的,只有求耶和華拯救。但是他們若不被擄到巴比倫,神公義的審判仍未達成。所以耶和華救贖他們脫離仇敵的手,不是在耶路撒冷,而在巴比倫;是那裏被擄之地才得解救。──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疼痛劬勞(希伯來文作 h]u^l)和疼痛(希伯來文作 h]i^l9節)是雙關語。NIV 並未把接著的命令語句「要勞苦生產」(AV)譯出,因此雙關語在該譯本中並不明顯。先知從責備以色列彷佛產難的婦人哭號,轉變為命令以色列要勞苦生產,才能把新生的嬰孩帶往光明。神的國度要經歷試煉,故而以色列必須通過試煉,亦即離開安穩的舊城(參︰王下二十五27;參︰耶五十二7),居住在田野(參︰耶六25,十四18),並前往巴比倫,才能夠成為新以色列。此處的文法和重複用字──「在那裡你要蒙解救,在那裡耶和華要救贖你」──強調的是解救而非試煉。神之所以選擇巴比倫,乃因在彌迦那時的異教世界,它就等於是中世紀的羅馬,回教世界的麥加。最黑暗的地方也將是新世紀的黎明初露曙光之處。──《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要疼痛劬勞。指將要被擄。

         出來。宣佈將要被擄。猶太人將被趕出耶路撒冷,經過空曠的“田野”,前往巴比倫。與彌迦同時代以賽亞,也預言了巴比倫征服猶大(見賽39:3-8)。

         蒙解救。這個預言先在西元前536年古列治下,然後在亞達薛西治下得到部分的應驗(見拉1:1-4;耶29:10)。但是回來的人並沒有因流亡的管教和先知的訓誨而實現屬靈的復興。換一句話說,從流亡巴比倫回到猶大的人沒有達到彌4:1-8所描述的輝煌前景(見第6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從城裡出來:表示居民被逼遷到外地。

         當時距被擄還有一百年,且當時世上的強國是亞述而非巴比倫。不過當時巴比倫已有威脅亞述之勢。先知已預言猶大將被擄到巴比倫。──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10 巴比倫】以彌迦的時代,如果他用亞述或尼尼微作為被擄去的地點,會較合邏輯。但預言並不總是合邏輯的。彌迦的時代,新亞述帝國,在撒珥根王朝的統治下,撒珥根二世與西拿基立,是舉世所見最強勢的政治網路,橫跨近東地區,後來還短暫包括埃及。西拿基立燒殺擄掠的大軍在兩次入侵期間,摧毀猶大的許多村莊城鎮,而亞述浮雕也描繪俘虜被帶離拉吉。在此期間,巴比倫和迦勒底的統治者,像所有其他的邦國一樣,都受制於亞述人。不過,他們像伊朗西部的瑪代人一樣,不時以革命或推翻亞述盟邦、附庸國來考驗亞述霸權。特別麻煩的是米羅達巴拉但,他至少兩次逐出巴比倫的亞述統治者。最後在主前六八九年,西拿基立掠奪該城,自封為巴比倫王。六六○年後不久,亞述帝國開始崩裂,巴比倫與瑪代聯合,給最後的亞述霸主亞述巴尼帕施加更大的壓力。他於主前六二七年逝世,代表著亞述世界強權的終結,與尼布甲尼撒暨新巴比倫帝國的興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四11現在有許多國的民聚集攻擊你,說:“願錫安被玷污,願我們親眼見他遭報。”

         錫安「被玷污」是因「被戰爭蹂躪」,而不是因為居民的罪(賽24:5; 3:2)。──《串珠聖經註釋》

         錫安好似貞潔的女子卻遭羞辱。錫安是在聖地,有聖殿,是分別為聖的。但是外邦人來侵略,蹂躪這地,就成為汙穢了。這些外邦人存心破壞神的子民。他們敵擋真神,視神的百姓為仇敵。──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玷污」:被戰禍蹂躪。──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四11~13這段展望更遙遠的日子,即是在基督再來和千禧年國度之前的哈米吉多頓大戰。到時全世界會連成同一陣線對抗以色列,但神要讓以色列使用“鐵”的“角”和“銅”的“蹄”得勝。──《雷氏研讀本》

 

【彌四11~13這一段預言攻掠耶路撒冷的仇敵要受到的刑罰。“被玷污”即為戰禍所蹂躪。“禾場”指審判的地方。“踹穀”、“蹄”、“角”等詞,是用強壯的牛在忿怒中痛抵敵人,來喻以民可戰勝敵國(看申三十三17)。“獻與耶和華”指把戰爭中得來的歸給神(看書六24)。──《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四12他們卻不知道耶和華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籌畫。他聚集他們,好像把禾捆聚到禾場一樣。

         「聚到禾場」:指農夫收割後將穀物帶到打穀場,比喻審判臨到列國(參賽21:10)。──《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以為耶和華完全放棄以色列民,所以任憑外邦人肆意的攻擊、殺害、欺壓。其實耶和華的意念,對以色列人不是滅絕,而是煉淨,使他們經過管教磨煉之後可以得著復興與更新。神的籌畫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建設性的,不是破壞的。

         祂要聚集他們,那與聚集以色列人不同,祂聚集他們好像把禾捆聚在禾場一樣,準備篩穀的工作,以打糧食的鐵器來打(摩一3)。發怒氣打列國,如同打糧(哈三12)。──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他們卻不知道。他們盲目地自欺,不知道他們所造成的,不是錫安的毀滅,而是自己的毀滅。

         禾場。即打穀場,是一個常見的比喻(賽41:15;耶51:33;哈3:12;關於把“斷定谷”譯為“打穀之谷”的可能性,見珥3:14注釋;參啟14:17-20)。──《SDA聖經注釋》

         「聚到禾場」:指農夫收割後將穀物帶到打穀場。比喻審判臨到列國。

         「禾場」:在舊約中禾場有審判的地方之意。──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12 禾捆聚到禾場】整個古代近東鄉村文化裡,主要農業設施之一就是禾場。成捆的穀類被送到這個中央地點,打穀去糠。因為農業與生產力的重要性,禾場自然會具有禮儀的重要性。禾場是大片、平坦的開放空間,顯然在打穀以外還有其他用途。所以空間不夠時或者想要公眾集會而皇宮不適合時,作為露天的場所,也就不足為奇。結果禾場就成為一個集會的場所,法律事務和商業交易都在此敲定。烏加列的《阿赫特》史詩中,國王達尼珥(Danil)公開在他的城門外禾場上評斷訟案。那是一個分別善惡的地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四13錫安的民哪!起來踹穀罷!我必使你的角為鐵,使你的蹄成為銅。你必打碎多國的民,將他們的財獻與耶和華,將他們的貨獻與普天下的主。

         牛「踹穀」是用牛蹄;使蹄成「銅」,表示以色列輕易擊敗列國,如銅蹄踐踏禾稼一般。同樣,成了鐵的牛「角」,抵刺起來更為有力。

          「獻與耶和華」:即把戰利品歸入聖殿的庫房內,是聖戰勝利的傳統儀式(參書6:19, 24)。──《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以民族的驕傲,呼喚錫安的民,來執行耶和華重要的任務,將敵人踐踏,踩得粉碎。提到牛的角,這不是踹穀的動作了。這是在動怒中抵觸敵人的行為(參申卅三17)。

         以色列有堅強的能力,足以破壞外邦的權力,使他們被打得粉碎。那時以色列可有戰利品,將他們的財獻給耶和華,他們的貨物產業一併奉上,獻給普天下的主耶和華。耶和華是全地的主,祂統管萬有,祂是歷史的主!這裏以色列靠祂獲勝,是聖戰的觀念。──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起來踹穀吧。用牛踹穀來比喻神的子民(見申25:4;參賽41:13-16)。

         使你的角成為鐵。可能又是一個毀滅的象徵。就像公牛以角抵戳受害者那樣,以色列要消滅她的仇敵。

         。打谷的方式用牛重踹打穀場上的禾捆。有時牛要拖著一個沉重的撬。金屬會大大加快打穀的速度。

         將他們的財獻與耶和華。戰爭的收穫不應用來增加個人的財富,而要獻給神,用來推進祂的國度。──《SDA聖經注釋》

         牛踹穀是用牛蹄,使蹄成銅是表示以色列輕易擊敗列國,如銅蹄踐踏禾稼一般。

         「將財貨獻與神」:即把戰利品歸入聖殿的庫房內,是聖戰勝利的傳統儀式。

         ◎雖此處之經文沒有明文提到審判,但根據經文的用詞與其他相似經文的記載,此處應是指著神的審判,而不是一般的戰爭。──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13 鐵角銅蹄】聖經雖然沒有直接提到動物拉打穀器(但見:撒下二十四22注釋),彌迦在此顯然是描述禾場上的這種標準作業。埃及墓中壁畫描繪牛與驢上拉著以燧石和金屬塊加重的打穀器,這習俗依然為中東農人所沿用。亦有些證據顯示鐵蹄裝在動物的腳上,來有效切斷穀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