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迦書第五章拾穗 【彌五1】「成群的民哪!現在你要聚集成隊,因為仇敵圍攻我們,要用杖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 “以色列審判者”。傀儡王西底家,他要被擄到巴比倫(王下二四17~二五7)。──《雷氏研讀本》 「成群」:或作「組成軍隊」或「被圍攻」。 「聚集成隊」:為應付外敵入侵而組織成軍;此字原文亦可譯作「自刺」(即割身),是哀悼死人時的舉動。(參申14:1; 耶16:6) 「審判者」:指古時帶領百姓脫離敵人壓制的士師。 「擊打 ...... 的臉」:當時的國君,與昔日的士師相反,竟被敵人征服和淩辱(參哀3:30)。──《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亦作“有城牆護住的城哪,加強你的城牆”。“審判者”亦作“統治者”。本指古時率領以色列人作戰的士師。臉給人用杖擊打是戰敗者受到的羞辱。全節是說耶路撒冷將要為敵軍圍攻,猶大國的君王要給擄去異邦。──《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這裏「成群」是雙關語,因為同一個字在下半句「聚集成隊」。這可能的譯詞為:「你以合群為自己合成」,表明居民之多,可以成群合成。合群如果只指居民之多,涵意就很尋常。但那群不是烏合之眾,可能是指軍隊,是軍隊一種編制。 這次戰事,對以色列民是極大的打擊,王朝更受極大的侮辱,外邦人的杖,可能是指兵士所執的棍,來打擊以色列審判者的臉。審判者可能是指君王,君王的臉受擊打,是莫大的羞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你要聚集。因為危險臨近,耶路撒冷要召集自己的軍隊。她被稱為“成群的民(民原文作女子)”,可能因為那裡集結了軍隊。七十士譯本譯為:“現在以法蓮的女兒完全受到柵欄的保護”。英RSV版仿效它,譯為:“現在你被圍牆圍住。” 用杖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系極大的侮辱(見王上22:24;伯16:10;太26:67,68)。這是關於彌賽亞的預言,論到彌賽亞在敵人手中的遭遇。希伯來原文的這一節是在彌4章最後。──《SDA聖經注釋》 ●「成群」:或作「組成軍隊」或「被圍攻」。 ●聚集成隊:為應付外敵而組織成軍,此字亦可譯為「自刺」,是哀悼死人時的舉動。──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1 用杖擊打臉頰】用杖擊打臉,通常是輕蔑的表示(見:王上二十二24;伯十六10)。漢摩拉比法典對於毆打他人臉部者,有數種懲罰方式,從鞭笞、斷肢到巨額罰鍰。擊打猶大「審判者」表示對於該國的蔑視,與猶大統治者無力回應。亞述與巴比倫共有的新年節慶(akitu)中,有一道儀式是祭司掌摑王的臉頰,王隨即宣稱他未涉及不公。──《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五1~6】一位君王將要來臨:猶大雖被敵人圍攻,但將來有一君王(彌賽亞)要從伯利恒而出,治理與牧養百姓,使民安居。──《串珠聖經註釋》 【彌五2】「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 “以法他”。伯利恆在古時的名稱,而顯然也是該地區的名稱(比較創三五19;得四11)。兩個名稱都指出土地的豐饒,伯利恆的意思是“糧食的倉庫”,而以法他的意思是“結果子的”。這是大衛王(撒上一六1),也是他最為人熟知的後裔耶穌基督——彌賽亞——出生的地方。“猶大諸城”。指猶大各個宗族或行政地區。“為我”。即遵行我的旨意。“根源”。主要指基督道成肉身之前以耶和華使者的身分顯現,因而確定基督在出生於伯利恆之前已經存在。“從太初”。或可作:從永恆,指出彌賽亞永恆的存在(比較哈一12)。──《雷氏研讀本》 「伯利恒以法他」:伯利恒舊稱以法他(參創35:19; 得1:1-2)。 「諸城」:原文作「千」,可指部落或鄉鎮。新約馬太福音引用此節時則作「諸首領」(參太2:6注)。 「根源」:指出處。 「亙古」:或作「古時」。 「太初」:於原文可指 1 人類歷史之始(賽64:4); 2 摩西和約書亞的日子(賽63:9); 3 大衛的時代(摩9:11)。 此處大概指遠古時代,表示彌賽亞的根源可追溯到以色列最古的祖先;亦可能暗示彌賽亞自永恆即存在。──《串珠聖經註釋》 一片絕望的黑暗中希望的光芒呈露。先知在這一節著名的彌賽亞預言裡,給了世人兩個重要信息:1,有一位彌賽亞要出自大衛的家鄉伯利恒城;2,這位彌賽亞自有人類歷史(“從亙古”),在創世以前(“從太初”),就已存在。祂是那永恆的主。 “以法他”(義為“豐盛”)為伯利恒(義為“糧屋”)所在地(創三十五19;得四11)。“諸城”亦作“諸族”。──《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伯利恆以法他為大衛王的誕生地,所以是大衛王朝的發源地。以法他是一個地區,在該地區內有伯利恆。「伯利恆」原意為糧食庫,而「以法他」原意為多結佳果,所以都有豐盛的涵義。 猶大諸城中為小,「諸城」原意為「成千」,如果有上千的居民,就自成一村,所以照原意:這是猶大的一個小村,人口只可以千計,甚不引人注意,卻有如此偉大的掌權者。新約的應驗,主耶穌的降生,正說明這件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伯利恒。其含義見創35:19注釋。這個城鎮在耶路撒冷南面約5英里(8.4公里),就是現在的Beit
Lahm 。伯利恒又被稱為以法他(創35:19;參得4:11),和猶大伯利恒,無疑是為了與西布倫的伯利恒區別(書19:15,16)。伯利恒是大衛的出生地(撒上16:1,4;參路2:11)。 諸城。希伯來語是'alaphim ,從數字上來講,可能指支派或部落(英RSV版)。“小”可能指伯利恒的居民,也可能指伯利恒本身。它從來就沒有受到重視。 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猶太人認為這個預言是指彌賽亞。在回答希律王詢問彌賽亞出生地的時候,他們引述了《彌迦書》的這一段(太2:3-6;參約7:42)。 根源。希伯來語是mosa'oth ,複數是mosa'ah ,詞根是yasa'(“出來”)。含義不很清楚。由於這裡把彌賽亞描述為國王,有人認為是指國王出來履行其職能。還有人認為這是舊約對基督的各種描述之一,如亞伯拉罕(創18章)和雅各(創32:24-32)的經歷。 從太初。彌迦明確宣佈伯利恒將要出生的一位是從太初就存在的。基督的“根源”延伸到永古。“太初有道”(見約1:1-3注釋)。“主耶穌基督從亙古就與天父合而為一”。 ──《SDA聖經注釋》 ●「伯利恆」舊稱「以法他」。 ●「諸城」:原文作「千」,可指部落或鄉鎮。 ●「根源」:指出處。──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2 伯利恒】伯利恒以法他這個雙重地名指的是伯利恒地區中的一個部族,也加強與大衛家族的關係(見:得一1;撒上十六4,十七12注釋)。將未來的彌賽亞與大衛家族源頭連在一起,而非耶路撒冷,讓人想到大衛是如何被雅巍直接選為王,打破王位世襲的模式。這暗示期待一位新大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五2 有亙古根源的統治者】大多數新亞述帝國的國王都宣稱他們的王位是遠古以前就由神所定。亞述巴尼帕宣稱是由亞述與寧妮爾(Ninlil)兩位神所創造,並在遠古就由亞述與辛兩位神選為王,在其母胎中為作王而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五3】「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時當權者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裏。」 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到“那生產的婦人”(童貞女瑪利亞;賽七14)生下彌賽亞;祂將要使以色列重新歸合起來(祂第二次降臨的工作)。──《雷氏研讀本》 「那生產的婦人」:指彌賽亞之母,或以色列中屬神的百姓(彌賽亞從他們而出)。 「其餘的弟兄」:指失散的以色列人。 「歸到以色列人那裡」:或作「與以色列人一同歸回」。──《串珠聖經註釋》 神將暫時放棄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至彌賽亞降生、掌權。“那生產的婦人”指彌賽亞的母親(參賽七14)。“其餘的弟兄”:或指四散在外的以色列人。彌賽亞要復興並聯合以色列民。──《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耶和華因以色列犯罪而施以管教,許多敵人來侵,甚至交付給敵人,審判必須從神的家起首。一直到婦人生子,才有轉機。這必指應許的君王誕生,甚至可以與以馬內利相聯(賽七14)。這不僅指個人彌賽亞,彌賽亞在廣義來說,是指以色列民族。所以掌權者的弟兄必指北國,與南國一起重新結合,成為一個整體。──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那生產的婦人:指彌賽亞之母或以色列人中屬神的百姓。 ●其餘的弟兄:可能指失散的以色列人或外邦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4】「他必起來,倚靠耶和華的大能,並耶和華他神之名的威嚴,牧養他的羊群。他們要安然居住,因為他必日見尊大,直到地極。」 彌賽亞這位理想君王並非代替神治理百姓,而是以神權統治。──《串珠聖經註釋》 他起來站立,也表明他的堅立、堅定不移,是無敵的英雄。他有神的能力,自然不會失敗,必然成功(參閱詩廿一1、5;撒上二10)。他的權威不是他本身有的,而是有耶和華他神之名的威嚴。──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起來。“好牧人”彌賽亞基督將會“起來”照料並保護祂的羊。 直到地極。彌賽亞的王權是普及全宇宙的(見詩2:7,8;72:8;路1:30-33)。 ◎彌賽亞要倚靠神治理我們,成為我們的平安。──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4~15】彌迦在這段再次描述彌賽亞國度的榮耀。比牧人君王大衛還要大的君王耶穌要“牧養”祂的子民(4節)。他們不用擔心會受到“亞述”的侵擾;這裏的亞述象徵以色列一切的仇敵(5,6節)。重新聚集的以色列將要如“獅子”那樣強壯(7~9節),並且得潔淨,不沾染任何偶像的膜拜(10~15節)。──《雷氏研讀本》 【彌五5】「這位必作我們的平安。當亞述人進入我們的地境踐踏宮殿的時候,我們就立起七個牧者,八個首領攻擊他。」 “亞述人”在此指歷來侵掠以色列民的外敵。“七個”、“八個”言其多。“平安”有保障、繁榮的意思。彌賽亞會給人類帶來和平與繁榮。──《啟導本彌迦書註釋》──《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平安」是君王的稱號,正如以賽亞書第九章六節「和平之君」。這位君王必作我們的平安。原意可譯為他是一位平安的君王。他就是平安,幾乎是平安的化身(Predicate Noun)。詩篇第七十二篇為君王詩,為君王祈求,並求平安(3、7節),平安有拯救的含義。 我們要立起七個牧者八個首領來敵擋。七、八個不一定是實際的人數,但指相當多的數目,比兩,三個多,而且指著猶大有足夠的首領,無論是行政的(牧者),或是軍事的(首領),足以抵禦外患。牧者或與首領同義,在約書亞記第十三章廿一節「族長與首領」,都是軍事領袖。──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迦藉引述悔改歸正的多國之民,來顯示榮耀的未來(2節);同樣,他借著引述充滿希望的會眾,來展現他們的信心。他們保證要行在耶和華的道路上,並作將來普世和平的先驅。目前,這普世和平的應許則是他們憂傷時的慰藉、受試探時的約束,以及遭逢試煉時仍堅持信心的鼓勵。──《丁道爾聖經注釋》 平安。“這位”按正確的理解是指彌賽亞,可與彌迦同時代的以賽亞給予彌賽亞的名稱“和平的君”對照(賽9:6)。耶穌不僅在平安中掌權,祂自己就是平安的根源(見約14:27;16:33;弗2:13,14)。 亞述人。彌迦擔任先知的時候,亞述是以色列的主要仇敵,威脅著她的生存(王下18章;王下19章)。由於這裡探討的是彌賽亞的時代,亞述無疑地代表那些反對以色列復興的國家(見彌4:11節注釋)。 七個牧者。這裡的“七”和“八”雖然是模糊的數位,但說明以色列需要適當的領導抵抗外來入侵。──《SDA聖經注釋》 ●七個、八個:指很多,不是指七或八個。──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5 亞述人入侵】亞述人於主前七一三年(雖然該次戰役主要目標是非利士地)與七○一年,由西拿基立王主導入侵猶大。這段文字較像是在討論後者。詳細信息請見:歷代志下三十二章的附注。牧羊人一般指的是國王,所以這裡的七與八,指的可能是原本預期要組織起來阻擋入侵的聯盟。西拿基立的碑文提到西頓、亞實基倫、以革倫(加上埃及、努比亞的協助)被擊敗、征服。其他的城邦與地區則臣服、進貢(北方的亞發、比布羅斯,南方的亞實突、亞捫、摩押和以東)。至於這些國家當中,有多少實際參與反亞述聯盟,無法清楚得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五5~6】神在百姓中間立首領保衛他們,敵人(亞述)不但不能進侵,且受以色列人轄制。 「七個」、「八個」:指很多(參摩1:3)。 「毀壞」:原文或作「統治」。 「寧錄地」:即巴比倫和亞述之地(參串)。亞述和寧錄這裡可代表敵對勢力。 「的關口」:或作「用拔出來的刀」:
有學者認為5-6節的預言於主前二至一世紀瑪加比獨立時期,已應驗了,當時以色列脫離了敘利亞西流基王的統治。──《串珠聖經註釋》 【彌五6】「他們必用刀劍毀壞亞述地和甯錄地的關口,亞述人進入我們的地境踐踏的時候,他必拯救我們。」 “寧錄地”本指亞述(創十8~12),此處如5節一樣,用以代表外敵,彌賽亞(“他”)將拯救以民脫離仇敵之手。──《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亞述」和「甯錄」同義,甯錄在舊約中只有兩處提及(創十8-11以及代上一16),是指巴比倫及亞述之地,甯錄為巴比倫的立國者。他們必來侵略以色列的境地,但是彌賽亞必來拯救。 他們進入「我們的地」,這裏並未說明是北方還是南方。「我們的地」成為通稱,是耶和華的地土,不容外邦的侵略者來任意踐踏與蹂躪。──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毀壞。希伯來語是ra`ah (“牧養”、“照顧”、“餵養”),引申為“統治”(見英RSV版)。以色列要用“刀劍”“統治”她的敵人。 寧錄。這裡是亞述的同義字。詞根是marad (“背叛”)。關於寧錄,見創10:8-10注釋。──《SDA聖經注釋》 ●寧錄地:指巴比倫和亞述之地。亞述和寧錄在這裡可代表敵對勢力。 ●v6中之「毀壞」:原文或做「統治」。 ◎當強大的敵對勢力來攻擊時,彌賽亞必保護拯救我們。──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6 寧錄地】寧錄──「主面前的大能獵者」──只有出現在創世記十8~11洪水前的時候(見該處注釋)。該處記載寧錄是許多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的創建者,包括巴比倫、尼尼微,因此他適合代表任何美索不達米亞帝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五7】「雅各餘剩的人必在多國的民中,如從耶和華那裏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不仗賴人力,也不等候世人之功。」 學者對本節有兩個不同的解釋: 1 神向身處萬國中的以民大施恩澤,如同降下露水甘霖; 2 神藉處於異國的以色列人賜福給萬民。 從8-9節看來,1 的解釋似較合理。──《串珠聖經註釋》 這兩節用“甘霖”和“獅子”等來比喻神子民的堅韌和勇猛,必可克敵致勝,在各國各民中,能不為所制。9節為此兩節作了注腳。──《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雅各」是以色列民族的統稱,既不只指以色列北國,也不單指在猶大的以色列人。露水與甘霖,是象徵以色列人。在彌賽亞時代,他們人數眾多,在外邦中突然來臨,迅速與突然,是令人們驚奇的。他們能帶給外邦福分,將神的恩惠傳遞出來。他們也很可能帶給外邦反攻的威勢,因為他們要將外邦侵略者的力量消除。──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餘剩之民,亦即在以色列多數之民因審判而滅亡後仍得以存留者(6節)46,此刻成了歷史的目標。梅茲(101頁)針對餘剩之民說︰「就他們的性質而言,他們是世界歷史上超自然且難以征服的實體(見五7~9)。」非利士人中,沒有經過神的審判還存留的,因為神沒有為其留下餘民(摩一8);以色列曾有餘民,將來也還會有,因為這是神的旨意(參︰羅十一)。強盛之國與第三節相呼應。以色列將來要成為強盛的國家之一,並成為前往錫安的屬靈國度。 以色列不會恢復到她傾覆前,按己意揮灑權力的狀態。相反地,她宣告自己歸耶和華掌管。根據新約聖經,教會就是此處所說的強盛之國(彼前二9~10)。──《丁道爾聖經注釋》 ●露水和甘霖:形容神的恩典和福氣。當地少雨,露水和甘霖十分重要。──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8】「雅各餘剩的人必在多國多民中如林間百獸中的獅子,又如少壯獅子在羊群中。他若經過,就必踐踏撕裂,無人搭救。」 獅子為以色列的表像,自古就有(參民廿三24及廿四9)。創世記第四十九章九節:猶大支派是獅子。獅子是無敵的,能抵抗一切的外禦。神的百姓屢被欺壓淩辱,常成為外邦侵略的犧牲者,但是現在由犧牲者要成為勝利者,這是與聖戰有關。耶和華護著他們,他們既是耶和華的代表,就為耶和華執行刑罰的事,向外邦施行審判,得勝仇敵。──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迦曾把身處列國中的錫安,比作在亞述大軍之前踹谷的牛(四13)。現在,他把身處多國之中的以色列餘剩的人,比作兇猛可怕的獅子(NIV 所譯的「少壯獅子」值得商榷),正對羊群展開恐怖的殘殺。此處用了四個述詞,將先知的比喻抽絲剝繭地開展︰他若經過(是希伯來文聖經的第一個動詞)講的是主權;毆打\cs8(NIV;譯成踐踏較佳)指的是征服、毀滅的力量;撕裂是指死亡;而無人搭救則指神的責罰是無法逃避的(參︰申三十二39;伯十7;詩五十22;何五14)。基督的靈賦與教會能力,使教會甚至能勝過撒但和其爪牙的權勢,而將基督掌權的範圍擴展到普天下(太十二28,十六18~20;約十六33;及其他多處)。──《丁道爾聖經注釋》 【彌五8~9】以色列民雖被擄至異邦,但他們勇猛非常,不受敵人克制。──《串珠聖經註釋》 【彌五9】「願你的手舉起高過敵人;願你的仇敵都被剪除。」 「手舉起」:表示成就大事、擊敗對方。──《串珠聖經註釋》 手下垂,是指力量的失敗,士氣的低落。所以手舉起,表明勇敢的力量重振(參閱伯四3起;賽卅五3起;來十二12)。 高舉(見賽廿六11;詩八十九14;民卅三3;申卅二27;出十四8)。這指餘數的力量(更可參閱賽四十九25起,六十12;亞十四17起以及詩一四九6起)。──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手舉起:表示成就大事,擊敗對方。──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10】「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從你中間剪除馬匹,毀壞車輛;」 「車輛」:指戰車。──《串珠聖經註釋》 「到那日」,這是先知在憧憬將來的日子。那將是復興的時期,彌賽亞的時代,沒有破壞與毀滅,只有建設與興隆。但是這日子未到之前,先有準備的工作,在建設之前,先有拆毀。──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車輛:指戰車。──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10~11】剪除、除滅(希伯來文作 krt)尤指「肅清」,亦即藉責罰除去不潔者,以保全整體(參︰利十七10,二十3、5~6等等)。以色列對其馬匹所拉的戰車和堅固的城邑68深具信心,因而威脅到以色列與神的盟約關係,因為這關係乃根植于信心。此外,邪術和崇拜偶像也同樣地影響以色列和神的關係。很可能虛妄的安全感成了以色列的驕傲,因為這虛妄的安全感在以色列的心中居首位。根據聖經記載,當西拿基立侵略猶大國時,猶大的軍事配備十分齊全(參︰王下十八13、24;代下三十二1~5;賽三十一1),存留迄今的希西家時代的管道可作佐證。──《丁道爾聖經注釋》 【彌五10~14】神潔淨餘民,使他們不再依靠車馬、城邑與異教的神祗。──《串珠聖經註釋》 “那日”:看四6注。神的子民在“那日”將完全依靠神得勝,不靠武備、人手造的偶像和占卜,一切偶像和拜偶像的地方都要毀滅掉。──《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五11】「也必從你國中除滅城邑,拆毀一切的保障;」 「城邑」:約坦及希西家王均致力興建城邑,作為防禦用途(參代下27:3-4; 32:5, 29)。──《串珠聖經註釋》 城邑與保障,在這裏是同義字,作為十分相稱的對比,在詩文中是如此,在散文裏就不同,大多將這兩詞一起並用,成為「有保障的城邑」,有高牆及堅固的城門,以為防禦,可阻擋外邦的侵略。 當耶和華降罰的日子,祂要臨到高臺和堅固城牆(賽二15)。神為刑罰以色列,曾用亞述為祂怒氣的棍,手中拿祂惱恨的杖。他們曾攻取四十六座有高牆堅固的城邑,在猶大也曾遭攻擊,主前701年亞述來犯,證實彌迦的豫言。──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城邑:約坦和希西家王均致力興建城邑,做防禦用途。──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12】「又必除掉你手中的邪術,你那裏也不再有占卜的。」 這裏並未詳述迷信實際的性質,但以這些迷信,取代向真神的信賴,必是嚴重的錯誤。各種迷信必有任何神明為力量或根源,是拜偶像的罪惡。這也是隨從外邦異教的習俗,是破壞聖約的舉動,違反與背叛耶和華的罪行。──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以賽亞在他相應的神諭(賽二6~8)中指出,邪術致使猶大國高傲,很可能他想要強調邪術乃來自外國。東方的占星術和非利士人的觀兆,截然不同於以色列的約(參︰出二十二18;利十九26)。背約的以色列就像世俗的人一樣,亟欲沉醉於眼前而不願作屬靈及道德的考慮,同時又想藉一己之力和卜卦之助,保障未來仍繼續享有富貴榮華。反之,眾先知所諄諄教誨的道德一神論則堅持,未來的和平和繁榮端賴今日的信心和行為表現。──《丁道爾聖經注釋》 【彌五12 邪術】目前發現有數千件的文獻是與魔術有關,包含減輕牙痛、幫助難產的孕婦、不孕的母親等符咒。看起來一般人會為了稀鬆平常的小事雇用巫師。法師到達後誦念咒語,以驅除製造麻煩的魔鬼或其他神怪。因此他們肯定會尋求符咒師的幫助,以避免預測到的或被要脅的災害。符咒的目的是以魔法限制將造成威脅的超自然力量。法術和占卜的活動在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常見,其地驅魔者、占卜師、術士常駐于朝廷解讀預兆、執行儀式。除了這些職業術士以外,另有魔法師作法害人。聖經對兩者皆予嚴禁,因為是召喚雅巍以外的神,並且試圖操縱神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五13】「我必從你中間除滅雕刻的偶像和柱像;你就不再跪拜自己手所造的。」 「柱像」:見何3:4注。──《串珠聖經註釋》 雕刻的偶像,在早期的以色列社會已經有了(參考士十七3、4;何十一2;賽十10,廿一9以及耶十14),可能以後仍舊沒有除淨(賽三十22,參閱四十八5)。柱像的歷史更久,柱像在祭壇邊,墳墓旁或在邊界的地方,當作神明來信奉(創廿八18,卅一13、45,卅五14、20及出廿四4),在迦南地很多,考古發現最多的在迦薩,以及尼基海岸與亞拉伯曠野。外邦人以立柱表示信仰,甚至在埃及地有為耶和華築的壇,及在邊界為耶和華立柱(參閱賽十九20)。──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雕刻的偶像。希伯來語是pesilim ,源於pasal (“切除”、“砍”)。即烏加里特語的psl(“石匠”)。古時的偶像(又拼為pesel )是用石雕,泥塑,木刻,或金屬澆鑄的。從遠古起,以色列人就有拜偶像的傾向。十誡的第二條就是禁止製造和敬拜pesel(出20:4)。 柱像。希伯來語是masseboth(“柱子”。見申16:22注釋;王上14:23)。今天的人也受欺騙信賴物質和世俗,以及人手所造的,而不信賴“賜百物給我們享受”(提前6:17)的神。人們崇拜受造之物,忘記了萬物的創造主(見申8:17-20)。──《SDA聖經注釋》 ●柱像:豎立在神廟祭壇旁的石柱,迦南人以它們代表巴力神。──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13 柱像】石柱(mas]s]ebot)顯然是迦南宗教常見特徵,並且在幾處以色列人立約的場合作為紀念碑(見:出二十四3~8;書二十四25~27)。石柱與亞舍拉、巴力和其他迦南神祇有關聯,因此被列為敬拜耶和華的敵人和威脅。考古學家在基色、示劍、但、夏瑣、亞拉得等地發現聖石柱。後三者的聖石柱明顯位於宗教聖地內,是這些地點宗教習俗的一部分。夏瑣的聖石柱則雕刻著舉起的手與太陽神圓盤形圖案。──《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五14】「我必從你們中間拔出木偶,又毀滅你的城邑。」 “木偶”。直譯作:亞舍拉,是象徵巴力妻子的偶像,常出現在以色列人的偶像膜拜中。參看士師記二章13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木偶」:或作「亞舍拉」。迦南人立木柱於壇旁,象徵巴力神之妻亞舍拉。 「城邑」有學者譯作「偶像」,與上句「亞舍拉」平行。──《串珠聖經註釋》 木偶是指亞舍拉(根據希伯來原文),是迦南地的女神,她是天后,因為這神明是迦南地諸神明中最高的。 本節的「城邑」原字與「偶像」近似,可能是為與「木偶」作同義字。如果「城邑」譯為「聖殿之地」,那麼解釋似乎更為合理,因為在混合宗教的敬奉上,他們竟然將木偶放在聖殿的地區,所以神必須將聖殿毀滅,以除去一切異教的物件與表像。──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木偶。希伯來語是'asherim (見申16:21注釋;王下17:10)。──《SDA聖經注釋》 ●木偶:或做「亞舍拉」迦南人立木柱於祭壇旁,象徵巴力神之妻亞舍拉。──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五14 (亞舍拉)木偶】亞舍拉可能是一個生殖女神的名字,或是一個宗教物品的名字(此處即是)。該女神常見於以色列離經叛道的信仰裡,有時被認為是雅巍的配偶。在孔蒂拉特阿吉魯與科姆廢墟的碑文,可以看出這種信仰。 在迦南神話中,亞舍拉是眾神之首伊勒的伴侶。最早於主前十八世紀,她就出現于美索不達米亞文學,當中記載她是亞摩利神阿穆魯的伴侶。不過,此信仰表徵是否產生出神祇的相貌則不確定。此木偶可能是以一株人工樹木的樣子呈現,因為亞舍拉常常與聖樹有所關聯。宗教聖物是製造或建造的,有時也可能是栽植的。我們對於這些木偶在儀式中的角色所知甚少。列王紀的作者將敬拜亞舍拉列為亞述攻克以色列的原因之一(王下十七10注釋)。希西家與約西亞的改革,都試圖查禁這些聖化為迦南神祇亞舍拉的形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五15】「你也必在怒氣和忿怒中向那不聽從的列國施報。”」 這些列國是「那不聽從的」,指他們的叛逆,耶和華是全地的主,祂統管萬國(參閱王下十九22-28;賽十6-11),所以神必須懲治萬民,為自己的百姓伸冤,因為他們受列國的欺壓太甚,耶和華不能再容忍,祂必須幹豫,伸張祂的公義。──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不聽從。也可譯為“沒有聽到過”,或“沒有留意”。“若是義人僅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將有何地可站呢”(彼前4:18)?──《SDA聖經注釋》 ●第五章除了1, 9節之外,都出現「必」字,這樣肯定的語氣很少在詩歌體中出現,此章的語氣實顯示出預言之肯定。 ◎神潔淨餘民,使他們不再倚靠車馬、城邑和異教的神祇。── 蔡哲民《查經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