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彌迦書第七章拾穗

 

【彌七1哀哉!我好像夏天的果子,已被收盡;又像摘了葡萄所剩下的,沒有一掛可喫的。我心羡慕初熟的無花果。

         猶大和耶路撒冷好像摘取果實後的園子,雖枝葉茂盛,卻無美果可尋;暗示國民靈性的貧瘠荒涼,忠信者難覓。

          「我心羡慕 ...... 無花果」:或作「也沒有我心所愛初熟的無花果」。──《串珠聖經註釋》

         這裏描寫人切想水果,但到果園時已經太遲了,樹上已光禿得很,根本沒有果子可摘。他只有在失望中走開,既無葡萄,也沒有無花果。這也使人聯想以賽亞書第五章七節葡萄園之歌,神指望有好葡萄,卻只有野葡萄。

         「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可見彌迦在此處,似為耶和華發言。悲嘆的是先知,也代表神。這裏可說是錫安。錫安現在成為光禿的果樹,荒涼的果園,再無佳美的果子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哀哉,我(或作以色列)。說話的似乎是以色列或錫安山,或以色列中悔改的人。

         夏天的果子。比喻的含意見第2節。收成以後,田野裡就再也找不到果子了;同樣,在收穫邪惡以後,以色列中就將再也找不到一個義人。可以把錫安比作收成後尋求果子的人。他一個也找不到。──《SDA聖經注釋》

         「我心羨慕....無花果」:或作「也沒有我心所愛初熟的無花果」。

         「初熟的...」:初熟的果子是獻給神的祭物。

         無花果:以色列的國花(舊約中常拿來代表以色列民族)。──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1 農業的指述】根據一份大約是主前九二五年的碑文「基色年鑒(Gezer Almanac)」,採收夏天的果子是一年當中最後一次收穫,時間約是八月底至九月,這是無花果的第二次收成(第一次成熟是六月),而果實會被曬乾以便在冬季食用(見:賽十六9;耶四十八32)。一旦採收完成,撿拾者也取去所有殘餘果實,接下來好幾個月都不會有果實。──《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七1~2先知哀痛國中難見到忠信的人,民心唯惡是尚。他勸民倚靠神,唯祂能救贖。“我“指以色列人。夏天已過,各種果子都已收盡,尋找忠信敬畏神的人,就象收穫季節已過,找不到可吃的果子一樣。──《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七1~10彌迦哀嘆以色列人的罪孽深重。這情況是普遍性的(1節)、放縱的(2,3節),牽涉當中的領袖(3節),並且以扭曲(4節)和違反自然的行為(5,6節)表現出來。然而,神是有憐憫的,而且在祂裏面有盼望(710節)。──《雷氏研讀本》

 

【彌七2地上虔誠人滅盡,世間沒有正直人,各人埋伏要殺人流血,都用網羅獵取弟兄。

         「虔誠人」:見何西阿書論「忠愛」一主題(參何4:1-2)。百姓對神不虔,對人自然不忠,以致有2下及3節的惡行出現。──《串珠聖經註釋》

         這裏虔誠人也指信心與行為並重的人,可惜這樣的人已經滅盡,找不著了。何西阿書第四章一、二節說:「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也是指這些人。

         正直人也沒有。正直是指對待鄰舍的態度,要有道德的標準,公正的行為,但是這樣的人找不著。──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2 用網羅獵取】捕鳥與捉魚是當時一般人狩獵的方式,因為只需要網子與陷阱。埃及墳墓壁畫中描繪以網子捕鳥(見:箴一17),而蘇美文字中,代表狩獵的字就是以網的形狀表意,網子的歷史悠久由此可見。以賽亞書五十一20描述使用網子,或許是以網陣來圍捕羚羊,可能由幾位驅趕獵物的人將其趕入陷阱中。當時確實是無法無天的時代,每個人既是獵人,又是獵物(見:詩十9)。──《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七3他們雙手作惡;君王徇情面,審判官要賄賂,位分大的吐出惡言,都彼此結聯行惡。

         「雙手作惡」:指忙碌與擅長於惡事。

          「位分大 ...... 行惡」:或作「有權勢的人只須說出心所要的,便彼此結聯去作」。──《串珠聖經註釋》

         那些官長領袖行惡是雙手的,表明他不遺餘力,是竭盡所能。「雙手」也可能指他們在惡事是訓練有素,當然雙手原是訓練過的,有技能,但他們誤用技術與才幹來行惡,犯罪的方法巧妙與徹底。君王原為行政首長,主持公正法治與維護社會秩序。但是他們只要錢財,屈枉正直。

         「結聯」有兩個不同的解釋。一種是他們好似網一樣編織起來,好像連絡網,大家狼狽為奸,前呼後應,官官相護,一同犯罪,盡欺騙欺壓的能事。另一種解釋為「歪曲」,大家聯合起來,一同歪曲事實,可任意定罪,不顧公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他們雙手作惡。意義不明。七十士譯本為“他們為作惡而預備他們的手”。

         賄賂。這裡指責這種古老的惡習(見賽1:23)。

         彼此結聯。意義不明。該動詞只出現在這裡。──《SDA聖經注釋》

         「雙手作惡」:指忙碌於惡事、並擅長於作惡。

         「徇情面」:原文應是「要求」、「ask」,要人送禮之意。

         「位份大的....行惡」:或作「有權勢的人只須說出心所要的,便彼此結聯去作。──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3~42節下半到4節都是百姓惡行的記述,不顧親情陷害弟兄;應該正直無私的君王和領袖,一樣徇私舞弊;在上者只須說一句,在下者便成群結隊去作,忙個不停(“雙手作惡”)。“守望者”:先知。──《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七4他們最好的,不過是蒺藜;最正直的,不過是荊棘籬笆。你守望者說,降罰的日子已經來到。他們必擾亂不安。

         4上 原文作「你的守望者(所提到)的日子,就是刑罰你的日子已經來到」。

          「守望者」在此指先知(耶6:17; 3:17; 33:7)。──《串珠聖經註釋》

         最好的是指良善的,他們應該樂於助人,建立仁愛。正直的,原指中正不阿,爽直坦率,光明磊落,對待人也是至誠懇切,但是最好的,也不過是蒺藜。蒺藜只是帶刺的雜草,兩面都有鋒利的尖刺,只會傷害,不受人歡迎,只有丟棄,或扔在火中焚燒(參閱賽九18,十17)。最正直的,也不過是荊棘籬笆。「荊棘」與「蒺藜」可謂同義字,但「荊棘」是在原文中沒有的,籬笆的作用是保護,現在只成為一種障礙。

         「已經」是完成的時式,可謂「豫言完成式」(Prophetic Perfect),豫言的事是那麼確定,雖已成就,必將應驗。降罰的日子是耶和華的日子。先知是守望者,必須宣告危險的來到。──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蒺藜。希伯來語是chedeq ,在箴15:19裡譯為“荊棘”。堅硬的荊棘會紮破刺傷所有的過路人。──《SDA聖經注釋》

         「荊棘」、「蒺藜」:帶刺的雜草,可很快燃燒的燃料。

         ◎神子民應有如何美好的行為與表現?豈不是應如可羨慕的果實般帶給人喜樂與滿足。而今猶大全國卻全力行惡,有如本該結無花果的樹結出荊棘與蒺藜。神豈不審判?

         「你守望者說....已經來到」:原文作「你的守望者(所提到)的日子,就是刑罰你的日子已經來到。

         ...已經來到」:用的是預言完成式,事情尚未發生,卻已確定會發生。

         「守望者」:指先知(參  6:17  3:17 )。──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5不要倚賴鄰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懷中的妻提說。

         這裡講的這些人都是關心與同情的人,照說在他們身上應有希望可以寄託,有安全感,信得過他們,可從他們得安慰與鼓勵。但是看來現在並不可靠,親密的未必可以信託,因為人心太險惡了,可能洩露不應宣揚的,也可能出賣與加害。不但朋友,連家人也是一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七5~6連鄰舍,好友及家人也都充滿敵意、驕橫叛逆,不能信賴。以色列人原先重視家庭,但現在家庭關係破裂,無忠孝可言,可見整個國家已淪落到可怕的地步。──《串珠聖經註釋》

         朋友家人互不信任,家庭解體。──《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5~6以色列人原先重視家庭,但現在家庭關係破裂,無忠孝可言,足見國家已淪落到可怕的地步。

 

【彌七6因為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

         以色列社會的基礎,在於家庭,家庭也足可維持社會安甯與安定的秩序。為求家庭的團結,第五條誡命:孝敬父母是首要的。女兒雖出嫁,應隨夫家,對公婆也必須尊敬。這種倫常也許不為西方社會重視,但華夏文化既崇尚家庭制度,重視倫常,必可充分明白希伯來的心態。

         本節所說的,卻是完全失常的現象。人的仇敵竟然是自己家裏的人。家庭的和美既建築在良好的倫常關係上,家庭的解體必因其中有叛逆與不和(參閱出廿一1517;申廿一18起;利二十9;箴二十20)。──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七6人的仇敵,何以就是自己家裡的人?】

         答:在先知彌迦的時代,他對於神的百姓以色列人的腐敗墮落景況,感到極為悲傷,深知他們在道德上日趨敗壞,在靈性上貧瘠荒涼,於是哀歎當時的地上,沒有敬虔正直的義人,觸目卻是殺人流血,巧取豪奪,無論上下,彼此結聯,同謀行惡,惟利是圖(23),沒有一個可靠的人,甚至連自己的親密朋友,也是各懷鬼胎,無可信任,是所謂無親情,不解怨,以至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生活、人際關係,都變得支離破碎,不堪收拾。因此,先知警告他們說:「不要依賴鄰舍,不要信靠密友,要守住你的口,不要向你懷中的妻題說,因為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56)這兩節經文,已把他們的家庭倫常乖舛、道德喪亡的程度,描寫得淋漓盡致。先知在此警告百姓的總意,乃是教訓他們不要依賴世人,惟要仰望依靠神,他要在黑暗中為人作光,伸冤辨屈,使人得見他的公義(710)。

         先知在此所說的話(6),到了新約時代,也曾為耶穌基督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所引用(太十3536,路十二33)。主所引用的教訓,更為直截了當而明顯,指那些信他和不信他的人,成了強烈的對立,那就是起了生疏或分爭的事情發生。如在一家之中,愛主信主的人,有基督作主為依靠,脫離罪惡,過分別為聖的生活,成為主的門徒,作神的兒女;那不愛主不信主的人,以置鬼為王作主,不肯離開罪惡的生活,走世界的道路,一切受到置鬼的管轄。因此,信與不信兩者之間,產生分爭對立的狀態,所以說,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了。這樣,小則個人家庭的光景是如此,大則推論到國家社會人群亦複如此。如果內有信的人,又有不信的人,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豈不是同樣的要起抗拒和分爭,那不信者豈不是成為信者的仇敵麼!!(參拙著新約聖經問題總解--上冊太十3436解題)――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彌七7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我的神必應允我。

         先知宣佈他對神拯救力量的無比信心。──《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仰望與等候,實際上是信心的涵義。詩篇第卅八篇十五節:有「仰望」的樣(參閱詩四十三5)。這裏彌迦是論先知的信心,就是等候並且盼待豫言的應驗。「我的神」確是敬拜者所倚靠的,神與他有特殊的關係(賽七13,不可使神厭煩。何九19,我的神必棄絕惡人,這也是敬拜者所深切體會的。)敬拜者必須與神保持完好的關係。先知在黑暗的日子裏,始終要高舉神,成為有力的見證。──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應允」:是「hear」,「垂聽」、「在乎」的意思。

         ◎此節是整章的轉捩,先知的眼光由敗壞的現況轉至不改變的神。引出下一段充滿盼望、讚美、誇勝的文字。──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8我的仇敵啊!不要向我誇耀。我雖跌倒,卻要起來;我雖坐在黑暗裏,耶和華卻作我的光。

         「我的仇敵」:大概包括耶路撒冷遭巴比倫攻陷時,對猶大落井下石的以東國(詩137:7; 10-15)。

          「坐在黑暗裡」:指被困、無助的處境。(參詩107:10; 9:1; 42:7)──《串珠聖經註釋》

         仇敵是誰?這裏是集體名詞,必指以色列一切的仇敵(參閱俄12起;詩廿五2,卅五19)。「我雖跌倒,卻要起來。」信心一直在困難之下,但最後必然得勝,後期先知常有這樣的信息(結卅七-卅九章及亞十四章)。

         黑暗與亮光,常指苦難與安樂(可參閱摩五18;賽六十二1起,九1起,五十八10,五十九9;伯三十26)。

         這裏還是受苦者的心聲,他們仍無法起來,仍在黑暗裏,敵人仍倡狂地肆虐,但他們有信心,深信耶和華必賜力量,使他重新振奮。耶和華必作他們的光。使他們可以從患難的黑暗轉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我的仇敵」:大概指耶路撒冷淪陷時,對猶大國落井下石的鄰國(如:以東)。

         「坐在黑暗裡」:指被困、無助的處境。──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8~10以色列人雖因罪受懲罰,但神會再興起 的百姓,使敵人羞愧。──《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民受到仇敵的欺壓,知道是神的刑罰,但相信神必復興其民,使敵人蒙羞。“我的仇敵”:以色列以外的國家。“我雖跌倒”:預言耶路撒冷的被毀。──《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七8~208~20此段作者用第一人稱來表明猶大國的狀況,似乎把猶太國和自己的角色融合認同。此乃詩歌體常用的表達方式。──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9我要忍受耶和華的惱怒,因我得罪了他,直等他為我辦屈,為我伸冤。他必領我到光明中,我必得見他的公義。

         耶和華公義的怒氣,是由於以色列人的罪惡。他們也切實承認:「我得罪了他!」但是外邦人不會有這認識。他們是神擊打選民的杖,他們不過是工具,卻以為他們可以勝過神的子民,勝過以色列的神。這就是他們基本的錯誤,所以神要為以色列人辯屈與伸冤。

         這樣說來,神的怒氣不過是短暫的(詩一○三9),當祂的管教目的達成以後,耶和華必轉向以色列的仇敵。那時以色列是義者,神算他們為義,必不再有毀壞的威脅。神惱怒的,不是他們,而是外邦人(參閱亞一15起)。──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申冤」:有「為....執行公義」、「辯護」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10那時我的仇敵,就是曾對我說:“耶和華你神在哪裏?”的,他一看見這事,就被羞愧遮蓋;我必親眼見他遭報,他必被踐踏,如同街上的泥土。

         「踐踏」:按古代中東的習俗,戰勝者把腳踏在敵人頸項上,表示勝利。──《串珠聖經註釋》

         仇敵對以色列人污辱,是宗教方面,他們居然任意褻瀆神,「耶和華你的神在那裏?」是外邦人當作笑談的問語,明知以色列人不僅無法回答,而且感到十分羞愧。羞愧以色列的,必受羞愧,因為耶和華必定報應。

         我必親眼見仇敵遭報,那是帶著憎恨的目光(參俄1213;結廿八17;詩廿二18)。仇敵遭報,表明他們戰敗。勝利者將腳踏在仇敵身上,強調制勝敵人的威風。他們就成為街上的泥士,毫無功能與用處,只被踐踏。──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耶和華你神在哪裡?參賽37:10-13;珥2:17

         如同街上的泥土。見賽10:6;亞10:5──《SDA聖經注釋》

         「踐踏」:按古代中東的習俗,戰勝者把腳踏在敵人頸項上,表示勝利。

         ◎敵人以為猶大的敗亡是因為神不存在,他們靠自己征服猶大國,因此他們盡情侮辱猶太人,殊不知他們能順利擄掠猶大國,是因為神要刑罰猶大國。當刑罰結束,神就要讓猶太人脫離敵人的轄制。那時,人就將知道神是公義的(不過度處罰),且是存在的。而那些自以為是的敵人,也將遭到失敗的命運。──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11以色列啊!日子必到,你的牆垣必重修。到那日你的境界必開展。

         「牆垣」原來只是指葡萄園的圍牆,為保護之用,也表明只為私人,不能公開,也不是為供眾人享用的。從傳統來說,專供耶和華使用,以色列與耶和華有完善健全的關係(參閱詩八十13,八十九40;賽五5)。

         境界的開展,也是神的應許。在以賽亞書第廿六章十五節,神應許增添國民並擴張四境。這必然會實現。這裏提到這應許,是否指以色列屬靈的地界開展,使外邦人也可前來敬拜,不再局限於以色列人。但是此處可能指以色列地理的環境,或者兩者的涵義都存在。──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日子必到。復興的保證。

         命令。希伯來語是choq ,既指命令,也指邊界或界限。如果指邊界,那就是預言以色列邊界的擴大。──《SDA聖經注釋》

 

【彌七11~13以色列國土必恢復,境界比先前更拓展。。──《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民復興的預言。耶城的城垣將重修,其民將增多(“境界必開展”)。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回歸(“人必…歸到你這裡”)。13節若單獨看,應為對猶大國所作的預言。本段所預告的遠景實現前,以色列人須因所犯的罪受到應得的刑罰。──《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七11~20神應許給以色列千禧年的祝福包括她的復興(1113節),她的蒙福(14,15節),她被高舉在列國之上(16,17節),以及她得蒙赦免(18,19節)——這一切都在神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之上(創一二13;一五1821)。“大河”(12節)。幼發拉底河。──《雷氏研讀本》

 

【彌七12當那日,人必從亞述,從埃及的城邑,從埃及到大河,從這海到那海,從這山到那山,都歸到你這裏。

         「人」:可能是從亞述、埃及和其他地方歸回的猶太人(參賽11:11-16; 10:8-12)。

          「大河」:指幼發拉底河。

          「從這海 ...... 到那山」:指全世界(參詩72:8)。──《串珠聖經註釋》

         從亞述的邊界,就是大河那邊,在東北地區,到埃及邊界,就是在西南。從東北到西南,東西兩端在先知的觀念是整個的世界。

         從這海到那海,那該是地中海到波斯灣。從這山到那山,是從北方的利巴嫩山,到南方的西乃山,從北至南也是極大的距離。這是包括全地(參閱亞九10;詩七十二8,一○七2)。以色列地理環境可能有那麼遼闊,因為神的祝福臨到他們,是新以色列的領土。──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人必從。也可能是“他們必從”,與七十士譯本一致。

         埃及的城邑。希伯來語是masor。亞述和埃及都俘虜和奴役過神的子民。

         大河。指幼發拉底河。

         從這海到那海。無法確定是什麼海。該句表示範圍很大。“從這山到那山”也是這樣。──《SDA聖經注釋》

         「人」:可能指由各地歸回的以色列人。

         「大河」:指幼發拉底河。

         「從這海....到那山」:指全世界(參考   72:8 )。──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13然而這地因居民的緣故,又因他們行事的結果,必然荒涼。

         這地不會是迦南地,而是外邦人之地,是以色列仇敵的地方(參閱耶四十九1317,五十23;番二1315;珥三19)。這些居民是外邦中作惡之輩,他們行事罪惡的結果,必受審判(撒下廿一1起;賽廿四5;利十八25)。他們的地土必然荒涼(參閱賽三10;耶十七10,廿一14,卅二19)。外邦人之地必然荒涼,是耶和華顯現的結果(參閱鴻一5)。──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神仍然沒有忘記他的公義,堅持要審判這地。

         13節有a,b兩種可能解釋。a.但現在這土地,要因其中的人民行惡的緣故荒涼。b.但全地必因其中的人民行惡的緣故荒涼。──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14求耶和華在迦密山的樹林中,用你的杖牧放你獨居的民,就是你產業的羊群。求你容他們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像古時一樣。

         彌迦求神在國度裏作祂“羊群”(以色列)的牧人。──《雷氏研讀本》

         「迦密山」:原文或作「肥沃的牧場」。

          「產業」:暗示神選民的寶貴(詩33:12)。

          「巴珊」、「基列」:都在約但河東面,以豐沃的草地稱著(參民32:1-5; 32:14)。

          「古時」:大概指摩西、約書亞的時代(參詩77:20)。此節暗示當時以色列已失去不少昔日所擁有的肥沃土地。──《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是在迦密山的樹林中,原文中有「迦密」的字樣,並非指迦密山,卻是豐沃之地。當然迦密地區以豐盛的牧草著名,確為羊群最好的住處。「迦密」在以賽亞書第廿九章十七節譯為「肥田」(因為利巴嫩不能成為迦密山),第卅二章十五節也作同樣的譯詞。

         但是他們是獨居的民,他們在樹林中,似指他們被隔絕受忽略,指他們在歷史的困境裏(參考本書三12;何二14;賽廿一13,廿九17以及卅二15)。

         他們求神容他們在巴珊和基列。那兩處是在約但河之東,牧草十分豐饒。在大衛所羅門的時代,是歸以色列的版圖,曾經被亞蘭人所侵佔。耶羅波安王又收復這失地。以後又被亞述所侵。所以這裏的祈禱求神再使他們收復,可得豐富的食物,像古時一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容他們在巴珊和基列得食物。彌迦預言的結束是祈求神實現祂對祂的子民的承諾。耶和華被描述為神聖的牧人(見詩23:1),用“杖”(見詩23:4)引導祂的子民,就是“你產業的羊群”(見詩28:995:7)到好牧場去(見結34:11-15)。

         獨居。對照民23:9節。

         迦密。意為“花園”。可能泛指繁茂的牧場,而不是形成以斯德倫平原西南邊界的小山脈。

         巴珊和基列。提到巴珊和基列,可能因這裡有富饒的牧場,也可能因為它們地方位於約旦河之東,原先落在亞述手中(見代上5:26注釋),現在要收復。──《SDA聖經注釋》

         「迦密山」:原文或作「肥沃的牧場」。

         「巴珊」、「基列」:都在約旦河的東面,以豐沃的的草地稱著。

         「古時」:可能指摩西、約書亞時代。──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14 地理概況】巴珊和基列都是座落約但河東岸的肥沃地區,原來是分配地土時的一部分(關於迦得與瑪拿西所分之地,見:書十三2429,十三3031注釋),在主前第八世紀時被亞述所奪。這裡期望在雅巍勝利的日子,所有失去的地界都會重新歸還以色列(見:耶五十19)。──《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七14~17先知祈求神作百姓的牧者,而神應許再次施恩與百姓,使異邦詫異戰懼。──《串珠聖經註釋》

         這是先知的禱告。他看見那美好的遠景,願神所說的實現,親自作祂子民的牧人。這些民不再分散各國,而是住在自己的(“獨居的民”)佳美花園中(“迦密山”。看民二十三9;參申三十三28)。不但有安謐的樹林和富實的田園,還有象大衛、所羅門時代一樣廣闊的巴珊和基列草原供牧放。“迦密山”原文有“花園中”的意思。(有的人認為“獨居的民”應作“受到限制之民”解,預言猶太人回歸後局處耶路撒冷一隅,有若四面都是沃土的曠野,求神像從前一樣賜他們肥沃如巴珊的土地,在那裡牧羊他們。)──《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七15耶和華說:“我要把奇事顯給他們看,好像出埃及地的時候一樣。”

         這裡的「我」是指耶和華,祂是行奇事的神,祂在歷史中的啟示,是有關救贖的恩典,所以這是救恩的歷史。「他們」原為「他」,指列國的整體(下一節說明出來)。好像「你」出埃及(中譯詞沒有把「你」譯出)。這裏「你」必指以色列(出十三3,廿三15;申十一10;詩一一四1)。以色列人出埃及,是神所行的奇事,是神與他們一起出來,制勝仇敵(士五4;賽廿六21,四十二13;詩六十八7)。這是耶和華的顯現(參閱彌一3)。──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七16列國看見這事,就必為自己的勢力慚愧。他們必用手摀口,掩耳不聽。

         列國的敗亡與羞愧,是在第十及第十三節已經描述了。現在再重述,必有特別的重點。外邦一向迷信武力,甚至可以制勝耶和華的百姓。現在看見耶和華在祂百姓所施展的大能,必大感羞愧。他們必用手摀口,在驚奇與懼怕中不敢說話(參士十八19;伯廿一5,廿九9,四十4;箴三十32;賽五十二15)。──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七17他們必餂土如蛇,又如土中腹行的物,戰戰兢兢的出他們的營寨。他們必戰懼投降耶和華,也必因我們的神而懼伯。

         土」:表示無能為力、甘受屈辱;戰敗者向勝利者宣告無條件屈服的姿態。

          「出他們的營寨」:指列國從藏身之處出來降服於耶和華。──《串珠聖經註釋》

         “舔土”比喻失敗。──《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敵人在失敗之後,必卑微地乞憐。古時的習俗是由敗落的仇敵俯伏在地,來吻勝利者的腳,表示投誠降服(參閱詩七十二9)。這種動作好似餂土一般。蛇的爬行,是降卑的原因(參閱創三14;賽四十九23)。

         他們戰兢地出營寨投降,也是攝於得勝者的威榮。他們在營寨中原以為可以躲藏,但最後仍是不敢不出來乞求。神使他們失敗,不僅為祂的百姓以色列伸冤,也為顯明祂是耶和華唯一的真神。那些外邦人曾輕忽神,壓迫祂的百姓,現在他們不得不驚懼(參閱詩卅三8,六十七8,一○二16)。──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舔土。比喻極大的恥辱(見詩72:9注釋;又見賽49:23)。

         他們的營寨。指惡人因害怕神而藏身的要塞。──《SDA聖經注釋》

         「餂土」:表示無能為力、干受屈辱;戰敗者向勝利者宣告無條件屈服的姿態。

         「出營寨」:從藏身之處出來投降。──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17 舔土如蛇】就如同蛇在伊甸園中被詛咒吃土(見:創三14注釋),敵國也會降卑(詩七十二9)。因為異國通常被描述為蛇(賽十四29;耶八17),這可能是對於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宗教藝術裡,把蛇當作肥沃象徵和神只的進一步譴責。在亞馬拿文獻中,吃塵土是比喻被擊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七18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怒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

         「有何神像你」:即「彌迦」一字之意思。神的選民蒙赦免,不再被罪威嚇。──《串珠聖經註釋》

         “有何神象你”:先知彌迦一名的意思即為“誰能象耶和華”。原文讀來一字雙關。“產業”:以色列民。“餘民”:看二1213注。──《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有何神像你」這種語氣好似詩篇中的頌詞(詩七十一19,七十七14,八十六8,八十九79,九十六4,九十七9;參閱出十五11的詩歌)。

         會眾是神產業的餘民,他們是耶和華的產業,但是他們是在劫後餘生的人,是審判後的餘數,他們有責任來從事復興的工作,他們是以色列復興的餘數。施恩(原意為憐憫或信實),是神揀選的恩惠,祂的恩惠不僅赦免,也行拯救(詩六4,八十五7,八十六5,一○三4起)。──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神啊,有何神像你?彌迦用了讚美神的仁慈和信實的語氣結束他的預言。參出15:11;詩71:19中類似的話。

         赦免罪孽。參出34:7;賽55:7

         不永遠懷怒。參詩103:9──《SDA聖經注釋》

         「有何神像你」:即「彌迦」之意。── 蔡哲民《查經資料》

 

【彌七18~20作者用一首讚美詩結束全書。──《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彌七19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罪孽在此處好似戰敗的敵人,被踏在腳下,使他完全失去力量,無法作崇。這是在舊約中特有的表像。罪好似法老軍隊在紅海邊的追逐,以後都淹沒在紅海的怒濤中,「他們如同石頭墮到深處」(出十五5)。罪被投人深海,可以完全被忘卻。──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彌19 將罪孽踏在腳下】雅巍對以色列的赦免,使得戰勝罪如同國王勝過他的敵人一樣,將其踩在腳下,或是把腳跨在其頸項上(見:書十24;詩六十12注釋)。類似的「神聖戰士」的諸神行動之意象,見於烏加列史詩中亞拿特屠殺她的敵人,以及巴比倫神瑪爾杜克,以及赫人神祇鐵書(Teshub)的戰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彌七20你必按古時起誓應許我們列祖的話,向雅各發誠實,向亞伯拉罕施慈愛。

         「雅各」、「亞伯拉罕」:這些列祖的名字亦可泛指神的百姓(見1:5注)。──《串珠聖經註釋》

         神古時曾指著自己起誓,答應過亞伯拉罕將作多國的父(創十七5);又曾應許他和雅各,後裔要多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創二十二17;二十八14)。所有相信神的人都必成為蒙恩承受產業的子民(加三629)。(猶太人在每年贖罪日,都會在會堂裡宣讀1820節這段經文;有的甚至站在水旁,倒空口袋,象徵把罪投於深海。)──《啟導本彌迦書註釋》

         這是神聖約的慈愛,是有恆久的信實。西乃的聖約可以賡續(出卅四6),就是這信實的愛。神對他們的應許有三端:應許之地,豐饒與佳美。子孫繁多,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地上的塵土。又有充足的福分(參閱創十二2起,十五5起,廿二16-18,廿八13起)。神對亞伯拉罕應許,是個人的,也是集體的。從個人至家族,由家庭至國家,由國家至萬民,神要將全人類連結在一起,先從以色列作起。以色列是雅各,神向他們施恩典,揀選他們為屬神的子民。──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彌迦書》

         「雅各」、「亞伯拉罕」:泛指以色列人。

         ◎先知哀嘆以色列民的景況,實在離他所期待的太遠,以致覺得十分痛心失望。但因想到神,便由失望中回轉,開使用信心期盼神必然從新使以色列站起來,並祈求神重新牧養以色列人。神也應允要行奇事、牧養百姓,如同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日子一般。先知不禁開口頌讚神。── 蔡哲民《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