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迦書第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耶和華的國權與拯救(陳終道)
我要聚集你們(藍如溪)
榮耀的盼望(四1~五4)(鮑會園)
彌賽亞的國度(4:1-13)(賈玉銘)
惟有倚仗神才有真正的平安(4章)(香港讀經會)
神從不背乎自己(四章1~13節)(臺北基督之家)
萬民歸向耶和華(四1~5)(臺北靈糧堂)
耶和華作王(四6~8)(臺北靈糧堂)
錫安得勝(四9~五1)(臺北靈糧堂)
耶和華的國權與拯救(陳終道)
第四章讀經提示
1.本章1~8節何以與賽二2~5相似?末後的日子指什麼日子?
2.本章首段與上章的記載比較,可見人的國度與神的國度如何不同。
3.本段顯示建立天國在地上的三個先決條件是什麼?
4.試證明本章前段之語氣是注重神的主動。
5.為什麼用婦人生產比喻災難之來臨(參賽十三8;帖前五3)?
6.9~13節所預言的災難指什麼災難?以色列人會從巴比倫得解救有何聖經根據?(參拉一1,耶廿九10)
7.本章末節與第一節比較,試推想這應該是什麼時候應驗之預言。
一、耶和華殿的山(四1~5)
本段與賽二2~4十分相似。解經家推測先知以賽亞與彌迦二人究竟是誰引用對方的話。這種推測實屬多餘,倒不如相信他們都是從神的啟示而來。神將同樣的信息啟示給不同的神僕,正可以證明這信息對當時代的普遍需要。就像今日教會,幾乎相似的信息,由不同的神僕各自從神領受而在不同的地方傳講一樣,亦非絕無僅有,在神的啟示未完全的舊約先知時代,更不足為怪了。正如新約中的彼後二章與猶大書相似一樣。
全段的記載與上章成明顯的對比。上章記載人的國度如何敗落衰微,本章記述神的國度如何建立興盛。神並非沒有把權柄交給人,但自從始祖亞當犯罪以來,人已是素常濫用權柄滿足私欲,而不遵行神旨意的了;不論個人與群眾,品德方面或政治方面,人已經沒有力量建設理想的國度了,雖然像這裡所記: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四3~4)
這種觀念早已成為人類的理想,但它在世上的國權,仍然存在的一天,仍然只是一種理想而已!要實現像這種不再學習戰事,人人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的平安康泰景象,按先知在本段提,最少要先具備三項重要條件:
1.耶和華成為萬國信仰的中心(1節)
2.神的道成為萬民教訓的標準(2節)
3.基督為萬國之主(3節)
現今世人完全忽視這三項先決條件。他們信仰人的智慧、主義、科學、偶像,拒絕基督的教訓而以人間的哲學和悖逆神的教育策略,作為教導人的準則。他們不但在政治上不接受基督的權柄,就是在個人的行事生活上也不接受神的權柄,甚至教會內的人,竟然也有人以為可以不必理會這三項先決條件而能實現“天國”在地上。這真是癡人說夢,空中樓閣。
但先知在這裡預言的重點,不是消極的顯明世上無法實現真正禧年和平的天國,乃是積極的指明這理想的平安國將必按神自己的旨意和權能,在“末後的日子”實現在地上。所以在這幾節中屢次提到神那方面採取主動的應許,如:“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2節),“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3節),“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集……招聚……使……”(6節),“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7節)
所以,這平安國度的實現,不是人的力量所建設成功的。乃是由於基督再次的降臨,世上的國成為我主基督的國。這不只是以色列家的盼望,也是一切信徒的榮耀盼望。四章1節——“耶和華殿的山”暗指錫安山(參下文7節)所象徵之神的國權。來十二22以“錫安山”預表天上的耶路撒冷,永生神的城邑。本書與賽二2完全相似。在古代人觀念中,“山”象徵穩固不移,偉大而崇高。以本句實意指神的政權將必堅立在地上,地上“萬民都流歸這山”,也就是要歸附在神的政權下。
四章2節——“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那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注意本節指出千年國實現時,人對神的國權的態度與現在世人全然不同的兩大特點:
①人們會互相招呼著說:要去“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神國權的榮美,必吸引了萬國的人,使他們自己要來尋求,引以為榮。
2他們喜愛聽從並遵行主的道,且滿有信心的知道必得著的教訓,人人渴慕以神的言語為生活的目標。他們自己說要登耶和華的山之原因,因為“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四章3至4節——“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注意“他”英文聖經用大寫He(參N.A.S.B等),特指主基督。誰能獨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只有“他”有這種能力,只能“他”有真正公平。因“他”是全能的神,又察看人的內心(撒上十六7;王上八39)。不但為遠處的人施行審判,且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四3)。這是平安國度能真正在地上實現的重要原因。他既這樣在地上行公義施憐憫,所以“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也不再學習戰事。”這完美的理想國和太平景象,惟有在“和平的王”(賽九6)實際作王時才會實現。
四章5節——“萬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中文呂振中譯本作“萬族之民雖各奉自己的神的名而行”,多了一個重要的字“雖”英文N.A.S.B.等譯本也有though即“雖然”。所以本節不是千年國時萬民仍各奉自己神的名而行,而是先知彌迦說預言時,先知代表了他的同胞們,說明他們事奉神的態度。雖然萬民事奉各人自己的神,我們卻事奉耶和華(參書廿四15)。
二、耶和華作王(四6~8)——被擄與蒙贖
四章6節——“瘸腿的”——按下節,直接指以色列人被巴比倫侵犯時僥倖剩下沒有擄去的人。
“被趕出的”——指被擄到巴比倫離開本國的以色列人。
“被懲治的”統指以上兩種人,但也可能特指在亡國的戰亂中遭災受難的人。
有一天神要把這些“瘸腿的”、“被趕出的”和受“懲治的”,都招聚歸回,再蒙恩眷,在神統治保護之下——“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7節)
雖然先知說這預言時巴比倫還沒成為當時世界的強國,因為當時亞述才是以色列人最可怕的敵人。不久,北方的以色列國就被亞述吞滅。大約一百多年後,巴比倫成為雄霸列強的大國。猶大與早已亡國的以色列,都在巴比倫的權下,而彌迦在此的預言;卻已提到他們被擄到巴比倫的期限是七十年,七十年後可以重回耶路撒冷(耶廿五11~12)。後來但以理因讀到耶利米書而禁食禱告,為國家的復興認罪禱告,而以色列人在波斯王古列元年,果然獲得歸回(拉一1~4),那時約為西元前五三七年。
不過,所有先知書中提到耶和華在耶路撒冷作王“直到永遠”(彌四7)。這一類的話,都不會單限於指猶太人在歷史上已應驗的事實,而是指千年國實現後,基督怎樣真正成為萬王之王說的。
另一方面,也因為猶太人既是神所揀選的百姓,神把他們的歷史選記在聖經中,是為著作為今日教會的警戒和教訓(羅十五4;林前十11)。所以這些話也可以應用在今日的教會身上。教會就是現今神國的範圍,也是神現今隱藏國民的集合體,況且基督曾用聖殿比作他的身體(約二19),彼得又以信徒為活石,同被建成靈宮(彼前二5),保羅則以教會為基督的身體(弗一23),是“主的殿”和聖靈的居所(弗二21~22)。因此,所有這一方面的預言,都可以應用於教會,在各種世俗敵神的權勢之下,怎樣靠著神的大能,和福音的真理,使教會成為施行神權柄的中心。
我們原都是在罪中作罪奴,像任人擺佈的俘虜,但基督的救贖,使我們重新成為光榮的國民(腓三20),為他的國和他的殿齊心努力。
三、錫安劬勞(四9~13)
四9~13——“現在你為何大聲哭號呢?疼痛抓住你仿佛產難的婦人……”
先知書的措詞,雖然對我們現今的人讀起來常有跟上下文脫節的感覺,但對當時的聽眾,必定具有深刻的印象,且有較深入領會,尤其是帶有譏諷質問口吻的說話,對當時的人必具發人深省的作用。其實,那時的以色列人,不論北方以色列國或南方猶大國,都到了不能逃避神懲治的地步。雖然南國猶大似較北國以色列略勝一籌,也只不過因南國較多幾個敬畏神的君王,就像彌迦作先知時的希西家王那樣,只能略為盡延亡國的命運而已。所以先知用諷刺質詢的口吻說:“是因你中間沒有君王麼,你的謀士滅亡了麼?(四9)不然,你們的災難怎麼像產難臨到婦人一樣,無可逃避的來到?但先知在本段中的預言,不是說到他的同胞會被懲治為止,而是預言他們將蒙解救,在神的恩眷中得復興為最終的遠景。
“現在你為何大聲哭號呢?疼痛抓住你仿佛產難的婦人,是你中間沒有君王麼?你的謀士滅亡了麼”(9節)——神的百姓為什麼會落到要大聲哭號的處境呢?他們沒有君王為他們治理國家抵禦外侮麼?他們的“謀士”面對將臨的外族入侵束手無策麼?他們應當省察究竟是什麼原因,以致亡國的命運竟如懷孕婦人,必須面對生產之苦那樣臨到他們。
基督徒在受管教或遭遇,甚至小小的虧損時,不要急於埋怨神為什麼不看顧,不垂聽禱告,要先行省察自己,是否誠心事奉神,是否自招神的管教?
“疼痛抓住你仿佛產難的婦人”(9節)——賽十三8,廿一3也有相似的用法,形容災禍無可避免。
“……因為你必從城裡出來,住在田野,到巴比倫去,在那裡要蒙解救……。”(四10)——“從城裡出來”指被擄而出,或因戰爭逃出,所以下句說要“住在田野”。彌迦的預言和先知耶利米的預言相似(耶卅4~9),但彌迦比耶利米更早作先知。這時猶大人最主要的仇敵是亞述(五5),巴比倫還不是唯一大強國,但先知卻預言他們必將被擄到巴比倫,且將從巴比倫得解救。按歷史事家,已應驗在以色列被擄七十年回國的事上(拉一1)。但按耶三十7~9看來,以色列人被擄而得救,預表雅各家遭難,在末後的日子得解救,那大衛所預表的基督要作他們的王(耶三十9,結卅四24)。
“現在有許多國的民攻擊你。”(四11)——指當時猶大與以色列四圍的敵人,虎視眈眈,不論亞述、埃及、巴比倫,甚至敘利亞,都隨時成為他們的威協。這些敵人帶著咒詛的願望,都會因以色列本身離棄這罪而實現。
“他們卻不知道耶和華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籌畫……”(四12)——列國被神用作管教他百姓的工具卻並不明白神的旨意與作為。他們只不過按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終他們仍將受到罪惡應得的報應,神必將他們像禾捆聚在采場上一樣受審判。
“錫安的民哪,起來踹穀罷!我必使你的角成為鐵,使你的蹄成為銅,你必打碎多國的民,將他們的財獻與耶和華,將他們的貨獻與普天下的主。”(四13)從12節下半段開始直到本節,所指的已經不是歷史上以色列人的事,而是將來以色列復興的光景,錫安的民,角是鐵的,蹄是銅的,都是象徵堅強無敵之意思。列國國民的財物都要獻與普天下之主。至於耶和華成為普天下之主,這是千年國時代才有的景況。
注意本節與本章第一節比較:“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四1),要顯出全章的意義前後呼應,那時神的殿成為萬國敬拜的中心。
──
陳終道《彌迦書講義》
我要聚集你們(藍如溪)
【經文】彌迦書二12-13,四6-8,五7-9
神說:「我要聚集你們。」你們指以色列人,也指今天基督徒。神要刑罰,也要施恩,因神是憐憫人的神,有恩典的神。
{\Section:TopicID=120}(一)如草場上的羊群
(1)「安置在一處」(二12),神要將以色列擺在固定之地。固定之地約翰福音第十章稱說是羊圈,並且要合成一浛,歸一個牧人。這牧人不怕危險困苦,忠心牧養羊浛。雅各為拉班牧羊二十年,白日受盡乾熱,黑夜受盡寒霜,不得合眼睡凓。詩人說,保護以色列國的,不打盹,也不睡覺。大衛對掃羅說:你僕人為父親放羊,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浛中啣一隻羊羔去。我就追趕他,擊打他,將羊羔從他口中救出來。他起來要害我,我就揪凓他的鬚子,將他打死。大衛作牧人,不怕危險。我們的大牧人,也是如此,甘心捨己,來拯救我們。羊浛有盜賊的危險,野獸的危險,陡巖峭壁的危險。今天主的浛羊,也有許多危險。但祂引領我們,這牧人看顧羊浛,時刻顧念羊浛。「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卅四16)「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浛,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賽四十11)今天,若我們與罪惡爭戰,以致受傷,主必纏裹;有病,主必醫治。而且「我必醫治他們背道的病,甘心愛他們,因為我的怒氣向他們轉消。」(何十四4)有時忘記讀主的話,做那不應做的事,明知不該做而做,違背主道,但主是慈牧,醫治他們背道的病。
我們的大牧人是有大能力的,他說,沒有人從我手裏將他們奪去。而且把他們安置在安全之處,有仇敵來攻擊,或罪惡來攻擊,祂必保護。
(2)但站在羊方面,羊得凓餵養,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必不缺乏。主耶穌講過一個浪子的比喻,浪子要求父親的家產,到遠方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既耗盡所有,又遇凓那地大饑荒,他就窮苦起來,這就是缺乏。今天我們的靈性枯乾,沒有糧食餵養我們,但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就不至缺乏。
主耶穌又說過那十個童女的比喻,半夜新郎來了,那五個愚拙的童女,手中的燈,快要滅了,因為沒有油。我們為主作工,有時能力缺乏,但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必不致缺乏。
伯沙撒王正大宴浛臣,忽然有指頭在牆上寫字,他的浛臣,沒有一個能明白,所以就請但以理來為他解釋。但以理說:這字的意思,就是你被稱在天平裏顯出你的虧欠。這就是缺乏。在工作上有虧欠,不夠神所要的。但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必不致缺乏,工作能力不缺乏,工作效果不缺乏。
我出入得草吃,即得糧食餵養,因牧人領我在青草地上,和可安歇的水邊,就是歇息在牧人的懷中。
我們若是主的羊,不但得餵養,也得凓引導。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凓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約十4)「開路的在他們前面上去,他們直闖過城門,從城門出去,他們的王在前面行,耶和華引導他們。」(二13)牧人在前面走,有危險,他便除去。
「慢慢引導,那乳養的小羊。」(賽四十11)我們的牧人,是慢慢引導的。正如雅各和以掃相見的時候,以掃說,我們可以起身前往,我在你前頭走。但雅各說,我主知道孩子們年幼嬌嫩,牛羊也正在乳養的時候,若是催趕一天,浛畜都必死了。求我主在僕人前頭走,我要按凓在我面前浛畜和孩子的力量慢慢的前行。我們的好牧人,是用祂的慈繩愛索牽引我們。
「我的羊聽我的聲音。」(約十27)羊跟從牧人,必要認識牧者的聲音,不然,便會走錯路。羊不跟從不認識的人,這是在靈程上的大功課。如遇見不認識的人,還不逃走,就會失敗。
有些聲音與我們的牧人聲音不同,那就是異端。若不逃開,就會陷在罪裏。
跟隨牧人,要緊緊的,因為我的牧者,將我安置在高處。祂要我們在世成為獨居之民,與世人有分別。
{\Section:TopicID=121}(二)祂聚集我賜恩給我
神還要我們在多國的民中,如從耶和華那裏降下的露水,又如甘霖降在草上。(彌五7)露水是什麼意思?「他的恩典,卻如草上的甘露。」(箴十九12末句)「我必向以色列如甘露。」(何十四5)「我必使他們與我山的四圍成為福源,我也必叫時雨落下。必有福如甘霖而降。田野的樹必結果,地也必有出產。」(結卅四26-27)
神聚集子民,不但作羊,也要藉他們在人浛中賜人福氣。「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凓我。」(詩廿三6)所以我們無論到什麼地方,要將神的恩典,帶給眾人如甘霖。
(一)甘霖是屬天的 是從神而來的。今天世上有人造雨,但沒有人造甘霖。所以重生的人,是從上面而生,不能冒牌。
甘霖在草是清潔的。甘霖降下是要按時的,人不能勉強。又是無聲的,普遍的,這是神的恩典。神送我們到人浛中,是清潔的,安靜作工,是屬天的,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裏面,但工作仍是在地上,使人得福。
(二)甘霖是有益的 (申卅二2)草在地上,容易蒙灰,但甘霖降下,把小草洗得潔淨,碧綠可愛。今天神放我們到人浛中,作潔淨的工作。
一天,一位女傳道探訪會友,送給她一朵白玫瑰花,放在桌上。及至離開後,那女主人,看看玫瑰花,雪白可愛,但看看桌子上面的檯布,有點污穢,便拿去洗淨。檯布洗淨之後,又覺得窗簾污穢,於是又洗窗簾。洗好窗簾之後,又覺玻璃有點污穢,便又洗玻璃。這樣洗了一個禮拜,把整個客廳都洗得白淨。週末,丈夫從外地回來,入門看見,以為是入錯門口,因為一切都比前潔淨,美觀得多。今天神也要我們好像一朵白玫瑰花,放在污穢的環境中,使整個環境都潔淨。
甘霖還有滋潤的作用。(詩七十二6、六十五9-10)甘霖降在地上,使地滋潤,使地軟和。地太硬,樹根不能深入,不能生長得好。今天人心也十分剛硬,神也要我們作滋潤的工作。「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又好比黑門甘霖,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詩一三三)今天教會有紛爭,我們便要做滋潤軟和的工作。
植物也要靠地裏的礦物質才能生長,但因地太硬。甘霖降下地上,使礦物質溶化,使植物吸取,便能生長繁茂。神要我們不但傳福音,因為人人都有長處,神要我們作滋潤的工作,使各人的長處溶化,成為生命的養料。作造福人浛之民。
{\Section:TopicID=122}(三)神聚集子民,要他們在多國的民中,為百獸中的獅子。(彌五8)
獅子有動人的威風,亞伯拉罕在赫人面前,被稱為一位尊大的王子,(創廿三6)表明他有動人的威風。先知以利沙,雖是一個農人,但書念婦人看為聖潔的神人,也表明他有動人的威風。使徒們雖為無學問的小民,但被人一見就知道他們曾經跟隨過耶穌,表明他們已有動人的威風。主被捉拿的那天晚,在客西馬尼園裏,當他說:「我就是」,使他們退後倒在地上,這就是動人的威風。今天神要我們有動人的威風。有基督的樣式。
獅子有特別的能力,所以為獸中之王。摩西為人謙和,就能勝過世上眾人。神對約書亞說,你要剛強壯膽,必無一人在你面前站立得住。所羅門王求智慧,神就賜他空前絕後的大智慧。神今天要祂的兒女,在各樣事情上能勝過眾人,在眾人中作王。「誰敢惹你?」在歷史中,有幾個人被稱為獅子呢?
(1)馬可,相傳他在尼羅王八年,於亞力山大城殉道的。但在義大利有座馬可堂,門前的廣場上有根石柱,柱上有隻銅獅,那獅子被稱為聖馬可獅,表明他在異教逼迫中,能勇敢為主殉道。
(2)在第十一至十二世紀之時,十字軍與回教人爭戰。(RICHARD)一世領兵出戰,因他的勇敢,後人稱他獅子的心。(RICHARD THE LION HEART)
(3)在馬丁路德改革教後,更正教徒與羅馬教徒戰爭,在瑞典國有個年青的王,十七歲登位,三十八歲便死於沙場,他勇敢的抵抗羅馬教,使今天整個北歐,如瑞典、丹麥、挪威、德國北部都是有更正教。所以也被後人稱他為北方的獅子。今天神要他的兒女們,勇敢指出罪惡,有力量勝過罪惡,有權柄除去罪惡,要做強盛之民。
啟示錄五章五至六節,長老命約翰見獅子,約翰所見的是羔羊。主耶穌基督,先為神的羔羊,但在十字架上勝過罪惡之王後,便成為猶大支派中的獅子。今天神要祂的兒女們,性情如羔羊,工作如甘霖,地位上如獅子。有力勝過罪惡,領人離開罪惡,進入神的恩典和國度裏。──
藍如溪《彌迦書信息》
榮耀的盼望(四1~五4)(鮑會園)
經文:(彌四1至五4)
從第三章進入第四章,好像整個環境改變,第三章是極可怕的審判,神的審判臨到祂的地方和百姓。因為既是從神而來之審判,便沒有一件事可攔阻;但進入第四章後,又好像在陰天有太陽照耀。神的百姓重新蒙恩,這情況十分美好。(四1-4和五2-4)這是舊約預言兩段非常寶貴的經文。神要在伯利恒以法他賜下一位救主,從一個黑暗可怕的情況,進入充滿亮光的景況。如果按人的思想分析,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以色列將快要被外邦人毀滅,亞述國已幾次攻打以色列了,再過幾年北國便要滅亡了;然後再過百多年,南國也滅亡了。這些事必要發生的,故此若百姓在自己家安居樂業,根本無可能。因此就有很多人不承認書是先知的預言,說這是很後期的作品;可能是由特別激烈熱愛猶大的分子就寫的。對於本書的預言接受或不接受,看作可能或不可能,乃是我們對神的話語怎樣看法的問題。(彌四1-4與賽二1-4)差不多完全一樣,許多不信者將以賽亞書分成幾段,四十至五十五章為一段,五十六至六十六章為一段;他們以為大概只有第一段是真的由以賽亞所寫的。而其他的預言根本沒有可能是以賽亞時代講的,但奇妙的是這樣的預言,不是在第二第三段以賽亞書內,乃是在第一段內。同時在詞句方面,沒有辦法把第三與第四章分開。若把第四章挪開,第三章與第五章便不能銜接,文字的結構非常緊密,(三12)「這殿的山」,接凓在第四章開始也是耶和華殿的山,無法分開。有人解釋大概彌迦書是三四個人所寫的,審判信息是出於彌迦的手,而安慰應許的信息,可能是很晚時彌迦門徒所寫的。但是整卷彌迦書是詩歌體裁。第四章與第三章體裁結構差不多完全一樣,模仿的人不可能模仿得到的。最重要的理由,到底乃是接受或不接受神藉神藉先知說的預言;真的預言是對未來預先的宣佈,神可能不可能藉先知說預言呢?若說不可能,整本書約便失掉意義。如果神可能這樣做,便無理由拒絕神藉先知所說的預言。
現在看整篇信息的發展方向,這裏提及神的榮耀在百姓中顯現出來,神向百姓施恩的根據就是神極大的恩賜。神的恩典永遠不改變、(四6-8)「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要聚集瘸腿的,招聚被趕出的,和我所懲治的;我必使瘸腿的為餘剩之民,使趕到遠方的為強盛之民。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從今直到永遠。你這羊群的高臺,錫安城的山哪!從前的權柄,就是耶路撒冷的國權,必歸與你。」餘剩之民乃先知書中常常使用的,每逢百姓被審判的時候都用餘剩之民,神的恩典特別保守一班百姓。神要毀壞猶大刑罰祂百姓的時候,祂總會保守一些向祂忠心作見證的百姓,聖經稱之為餘剩之民。當北國以色列離棄耶和華去敬拜巴力,亞哈王為巴力大發熱心,逼迫那些敬畏神的人。先知以利亞,被耶洗別追趕非常灰心失望,在羅騰樹下向神求死;因所有百姓都離棄耶和華,他以為只剩下他一個人向神忠心,其實不然,還有餘剩之民。在壓力下你我可能站立不住,是否求神接我們去呢?以利亞向神發怨言極度灰心的時候,神向祂顯現說:你不要以為百姓中只有你一個人忠心,我已經在百姓中間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親嘴的。他們沒有敬拜假神,雖然以利亞不知道,但確實有七千人是對神忠心的;不單在以色列百姓時如此,在今天教會也是如此。忠心於神的百姓他們受逼迫的時候,是大會完全失落的;在人看來沒有盼望的時候,神仍然保守無數七千。許多忠心的百姓在逼迫下仍對神忠心,這些忠心的人,不是有很大名望的;在世人看來是很軟弱和沒有影響力的人。當時以色列百姓是如此,所以神在(四6)說要招聚的是瘸腿的人,瘸腿的人是殘廢沒有力量的人;但許多時候瘸腿的人卻在神面前蒙恩,因為軟弱被人輕視的人,能對神忠心。神要在他們身上顯出格外的恩典來,在教會歷史上我們多次看見這樣情形。保羅也說:「甚麼時候軟弱,我就甚麼時候剛強了。」甚麼時候軟弱,神就甚麼時候與他同在,為此他更誇張自己的軟弱,因為他可多得主的恩典。那些軟弱的人知道自己沒有力量了,不能扺抗外來的攻擊和勢力,不能靠自己了,他就有完全依賴主的能力了。一個瘸腿了三十八年的人,坐在水池的旁邊等候得到醫治,大概也等了三十多年,始終無法得到醫治,這時主耶穌來問他願否得到醫治?他說願意得醫治只是沒有力量,我想下池子的時候,別人總比我先下去;故此我得不到醫治的恩典,耶穌隨即吩付他起來。在水池旁等候的,可能有很多軟弱的人,但沒有那個瘸了腿三十八年的人那麼可憐!他知道自己沒有盼望,就在他沒有盼望的時候,神的恩典就臨到他。許多時候,神的恩典就臨到這些沒有盼望受壓迫的人。惡勢力以為可以完全勝過他們的時候,但有耶和華向他施恩;神能夠使他成為強盛的國和強盛的民。許多時候我們在惡勢力下真像一個瘸腿的人,無法抵抗罪惡的力量和勢力,我們怎能去抵擋他們呢!我們用盡了人力物力,帶領一個人信耶穌,但黑暗的勢力轉眼間吞滅整個國家,成千上萬的人卻失去機會,我們有甚麼力量呢?在人看來沒有辦法,但有主站在我們一邊,情況就不同。(路二十二31)「主又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凓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篩子是一平底的大盆,下面有許多個小孔,把麥子一搖,重的麥粒便會沉下去,碎的也掉下去,麥子在篩子四圍撞來擠去。撒但就是這樣篩彼得,把彼得搖來搖去搖到頭昏,四面都是困難,今天事業失敗,明天遭人反對;後天有人逼迫,彼得說我怎能應付得來呢,照樣撒但也是這樣對付我們,四圍來攻擊,使我們無法應付;不但福無重至,更是禍不單行,我們無法應付撒但的攻擊。但是主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致於失去了信心。」雖然撒但要對付我們,但主站在我們這一邊幫助我們。如果撒但攻擊我們,我們就像瘸腿的人一樣,無法抵抗;但主耶穌幫助我們,我們便不用擔心。所以任何惡勢力跟主交戰時,我們不用擔心,因為主耶穌是永遠不會失敗的。故此這樣看來被吞滅的國家,要敗在亞述和巴比倫手上,無力逃脫;但這時候神的恩典臨到祂的百姓,要施恩給祂的百姓,使他們成為強盛的國。今天我們在黑暗勢力下不必灰心失望;不是因為我有能力,乃是因為主站在我們一邊,主的恩與我們同在。
在百姓未曾領受神的恩典前,神要百姓先面對一些事情,從(四9-五4)提及到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現在的啟示,每一個信息開始都用現在這兩個字。這三個現在是神要百姓對付的幾件事,這三個都是苦痛的經驗,是因凓百姓的罪惡而引起的。神要他們先面對現在的事情和罪所帶來的困難,在神面前要承認現況。若不承認而掩飾逃避這些事,便無法享受神所賜的福和神的恩典。
第一個「現在」,(四9-10)「現在你為何大聲哭號呢,疼痛抓住你彷彿產難的婦人,是你中間沒有君王麼?你的謀士亡了滅麼?錫安的民哪!你要疼痛劬勞彷彿產難的婦人,因為你必從城裏出來,住在田野,到巴比倫去;在那裏要蒙解救,在那裏耶和華必救贖你脫離仇敵的手。」百姓要面對擄掠的事,因為罪惡,神差遣外邦擄掠他們,他們需要承認接納這件事情。「你的君主在哪裏?」事實上他們國中的君王正在逃跑,一國的王在敵國前逃跑;這對百姓而言是多麼的羞辱!百姓落在痛苦之中,如同產難的婦人。今天我們面對神的對付時,有沒有感覺到這事情帶來之痛苦,教會面臨挑戰而無法對付;我們有否感到心靈裏的痛苦,我們沒有必要遮掩蒙蔽這事;我們是否為落在這試探中,心裏感覺到痛苦。
第二個「現在」,神要百姓接受他們所面臨的困難,是神定意計劃刑罰。今天我們若遇見這些刑罰,就不能把自己的經驗與神的計劃分開,因我們經驗做每一件事不是偶然的,是有神的旨意在當中。神有一清楚完全的計劃,每個人都經驗過痛苦,但大家的感覺卻不同。如果這痛苦是我們完全無法控制的,也沒有出路和盼望的;這種沒有盼望的痛苦是非常難忍受的,但我們知道要經驗痛苦而有盼望。這種痛苦若有更好的目標,便較容易接受。但我們經驗痛苦時,是否知道這是出於神的旨意呢?如果知道出於神的旨意,我們不有會設盼望,在痛苦中可以忍受得了。沒多久之前,我知道有一位姊妹在很大考驗中;一個想事奉神的人,差不多要取去自己的性命。我知道她的經驗,也同情她的感受,當我與她交通後,她對我說:「我現在好像看見有一點出路。」我聽見之後很放心,知道她不會自殺了,她最初這麼消極是因看不見有盼望。照樣,我們在忍受痛苦時知道前面有盼望,知道是神的計劃,有神的目的,便有盼望。
第三個現在是神為我預備盼望的原因。(五1)「現在你要聚集成隊,因為仇敵圍攻我們,要用杖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五1與五2)的關係很親密,不應分成兩段,應在五1與五2之間加上「但是」兩個字,仇敵要攻打以色列,神給他們一個報復;亞述毀滅以色列國,巴比倫毀滅猶大國,神讓機會給亞述巴比倫刑罰自己的百姓。但是他們以為是自己的能力成就,沒有把耶和華計算在內,他們要擊打以色列審判者的臉,意思說他們想反抗神。但是先知說,(五2-3)「伯利恒以法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裏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掌權的;他的根源是從亙古,從太初就有。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交付敵人,直等到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時掌權者其餘的兄弟必篩到以色列人那裏。」人以為得勝控制一切,問以色列說:你所敬拜的耶和華在哪裏呢?伯利恒在猶大國中是很小的城。當猶太徵稅時,伯利恒負擔的稅很少,甚至有些皇朝免了伯利恒的稅;因這城太小太窮,是一處被人不尊重的地方。但卻出現神的恩典,大却是伯利恒人,耶西在伯利恒城也不是出名的人;而大却卻是耶西最小的兒子。人問耶西時,最初耶西也不敢講出大却來,大却是小孩子,他有甚麼力量,但神卻揀選他,成為以色列最著名的王。他卻是主耶穌的預表,神應許百姓在伯利恒中興起君王,人可能看不起祂。祂無佳形美容,人看見祂時候也不尊重祂。但祂卻掌管列國,祂出來的時候,百姓的盼望實現了。在強大的亞述巴比倫勢力下,百姓好像沒有盼望;但神給百姓有一個應許,在伯利恒出現一君王。因凓這君王,神才可工作(四3-4)「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這是多麼美好的應許,到今天尚未成就,有一部份預言應驗了。這位君王已經出來,但他尚未完全被人接納;這福氣未曾完全實現,但將來一定實現。神預言實現有一個條件,百姓要作一件事才可享受這福氣,(四5)「萬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我們卻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的神的名而行。」今天外邦人仍不肯承認主的名,不肯尊敬神的人永遠是少數。我們盼望全世界人都得救。但主耶穌說不可能全人類都得救,直至萬王之王出現的時候,人仍然要奉自己神的名而行;我們卻需要耶和華的名而行。奉耶和華的名,就是遵行耶和華的意思。例如你要向朋友借一筆錢,這朋友跟你爸爸很好,你向他借錢,他一定不肯借給你,但你可以說:「我爸爸說我可向你借一萬元。」他必因你的爸爸而借給你,假如我們假傳聖旨,查出來之後他一定不會借給你。照樣基督徒的生活應奉耶和華的名,沒有一件不是出於耶和華的,若是神的旨意我們行,不是神的旨意我們不能行。我們所作的每一件事,是否都合乎神的旨意?無論心裏想的,口裏講的或手所作的,我們所行的是否按照神的旨意;按我們按照神的旨意,神叫一切應許來應驗。──
鮑會園《亂世中的呼召──彌迦書的研究》
彌賽亞的國度(4:1-13)(賈玉銘)
我們讀第一章第一節,論“彌迦得耶和華的默示”,其所得的默示中最大的默示,即預言彌賽亞的國度。本章是令信徒最得安慰、最有希望的一章。我們看到頭三章論到選民的失敗,固然抱了極大的悲觀,一讀到本章,即有無窮的樂觀。歷來為教會內容腐敗、教會領袖曠職而憂心的人,一看到將來的天國,如何建立,如何榮美莫不大大興奮起來。遙望著將來的榮耀國度,即禧年中之教會,便踴躍快樂地向前邁進。
一、天國之成立(4:l-2)
我們讀上章末一節(3:12),不覺灰心失望;一讀到本章,開始即言“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不能不令人興奮。聖經常用“山”字,表明國權,故本段明言主國之建立。
(一)主國顯然成立之時
主國顯然成立是在“末後的日子”。猶太國原是預表天國,教會是無形之天國,千禧年國是顯然的有形天國。此國須等主二次再來以後禧年時代,方可顯然成立。幹禧年國即救恩完全彰顯,萬口頌主,萬膝拜主,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大地,如水充滿洋海之時,此快樂時間之來到,須在“末後的日子”。
(二)主國在萬國中之地位
“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主的國完全是神權政治,所以稱為“耶和華殿的山”。此山“必被高舉,超乎諸山”,即言神權政治,或救恩真理為政治的國度,被建立在諸國以上。具體說來,也就是“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11:l5)。
(三)主國對於萬民之化力
1、“萬民都要流歸這山。”(4;1)——此言萬姓歸誠,有如流水;萬民對耶和華的山傾心,是出於自然的。也要“奔雅各神的殿”,乃言萬國的民都成為神的子民了。
2、萬民都要聽受真道——“我們登耶和華的山”,“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4:2)。奔雅各神的殿,一面為崇拜,一面也為受教。因為,此時耶路撒冷即政治的中心,也是宗教的中心(4:2下)。
3、萬民都要行在主的路上——“我們也要行他的路”,不但是要受他的教,也要行他的路,即行在主的旨意中、真理中。而今日時代,人多聽道不能行道;在千年國度裡,人不但是明真理,而且也都要行真理。
二、國內之政治
在彌賽亞國度裡的政治,完全是真理權能的和平政治。
(一)天國即“地”國
在禧年國度裡,是以彌賽亞為王,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基督的國。此即主教導門徒的禱告文所說:“願你的國降臨”,即天國實現在地之時。
(二)神權為國政
“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4:3上),他行審判不憑眼見,斷是非也不憑耳聞,卻要以公義審判……以l:1中的杖擊打世界”(賽11:3-4)。他的國政,即是神之權柄;神權也即國政。此即萬人都尊神的名為聖,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了。
(三)神權代強權
主的國度是和平的國度,不但是萬國共和,也是世界大同的景象。萬國和平即實現,“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4:3下)
三、國民的生活(4:4-8)
本處所言,即禧年國度裡國民的生活。
(一)安居樂業(4:4)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這是形容在主的國度裡,人的生活是如何優美、平安、快樂。以賽亞書內也言及(參賽65:18-24)。
(二)實行神旨(4:5)
“奉神名而行”即按照神旨,憑著神力,為求神榮.得蒙神悅。且是“永永遠遠奉神名而行”,可知其屬靈生活之高尚,並非今日奉行,明日失敗,乃是永永遠遠行在神旨意裡。
(三)靈性健旺(4:6-7)
腿瘸不能行神旨意的,此時瘸子皆跳躍如鹿。被“趕到遠方”,即不能與神親近的,此時不論遠處近處,皆能與神親近了(弗2:17)。
(四)處境安全(4:8)
錫安稱為“羊群的高臺”,主的羊群,可以在其中安全無恙,因為“從前的權柄,就是耶路撒冷民的國權,必歸與”錫安。使耶路撒冷的居民,如同群羊在神權護理之下,不驚不擾,是何等福樂啊!
四、建國之產難(4:9-13)
此天國成立,本非易事。按選民之經歷說,也是經過了許多艱苦,聖經或稱之為產難。這是出於神的美旨(4:12)
(一)一次被擄(4:9-10)
選民被擄到巴比倫,受了極大的痛苦。因為他們有了這一次的經過,一則再不與異邦聯婚。可以保全他們的種族。二則再不敬拜偶像,可以保存他們的宗教,以備將來可以作天國的子民。
(二)二次播散(4:11-12)
以色列人把主釘在十字架上以後,即被播散至天下,這在神的旨意中,是為異邦人得救的機會(羅11:25-26)。異邦人得救的團體,即基督的教會,也稱基督的新婦。此新婦之由來,正因以色列人被棄,神的旨意真是奇妙。
(三)最後產難(4:13)
在國度實現之前,要經過大災難,也稱“雅各遭難的日子”。此時要經過哈米吉多頓的大戰(啟16:14,17:17)。待仇敵消滅後,天國即實現了。
耶和華的意念和他的籌畫,對於天國之成立,真是奇妙。在一切的過程中,處處真顯得奇妙。耶穌曾說到“天國的奧秘”。我們讀本章所論,不得不承認,神對於天國的意念,真是奇妙而又奇妙。
惟有倚仗神才有真正的平安(4章)(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我們的心必靠你歡喜,因為我們向來倚靠你的聖名。(詩33:21)
在彌迦的時代,耶路撒冷是穩定的象徵,神必保守祂自己的居所,住在其中的人必得安穩。以色列深深相信神必諾守對以色列人的應許,讓他們永遠在應許地上居住,所以他們不會理會先知的警告,直到後來經歷亡國的傷痛(10~11),方才想起彌迦的話,反省自己,重新認識神與他們的關係。「現在」一詞表達彌迦書在編寫時,他們正處身於亡國被擄的境況(9、11),所以一字一句都流露出他們當刻的反思。在流徙到巴比倫的時候,他們方知道神的意念(10)。
如今在他們當中有像瘸腿的人、有四處流徙的人,神卻特別揀選招聚他們作為「餘剩之民」(6~7)。這些人在苦難中沒有離棄神,永遠一心奉耶和華為他們唯一的神(5)。他們雖負傷、被眾人看為軟弱的,神卻把他們變成「強盛之民」(7)。將來他們要重返耶路撒冷,再作錫安的民(8)。現在他們或許猶疑:誰能作他們的君王?誰能為他們出謀略?但神要他們知道真正作王的就是耶和華自己,祂要治理他們,直到永遠。所以在被擄的日子,他們想到彌迦所預言的災難和所帶來的痛苦(參1:10~16),便記起這災難的終結就是救贖的盼望。那時候,神要親自叫他們「起來」,祂要為他們打一場勝仗(13)。神的旨意是要他們知道真正強大的國家,是不能倚仗自己能力的,這只會使他們驕傲,最後惹起敵國的妒忌,以滅她為快(11~12)。神應許要為他們建立一個和平的國度(1~5)。耶路撒冷和聖殿曾經是罪惡的代名詞,但神已定意要把這地方改變成為萬民敬仰的中心,神的道要從那裡出來,使地上有公義的審判,人民有安息的居所,一切用來殺戮的兵器要成為生產的工具,再沒有人會受到驚嚇的威脅。神就是他們唯一的倚靠。
有人相信戰爭是為人類締結和平其中一種可行的方法,但歷史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從未成功過。因為暴力是代表人對自我能力的倚仗,而和平需要的是每個人甘願去掉自我。耶穌不是這樣在地上興起祂國度的嗎?
我的心得 ………………………………………………………………………
……………………………………………………………………………………
神從不背乎自己(四章1~13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一章聖經帶來榮耀的盼望。
先知領受從神來的話語,宣告一個榮耀的復興:「末後的日子,……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不但萬國萬民要來歸向耶和華,並且那是一個讓人嚮往和平的景象:「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並且先知宣告:「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這對當時顛沛流離、爭戰苦難的以色列人而言,是何等大的盼望!如果這盼望是從「人」來的,那不過是一個無法充饑的「畫餅」而已,只是個無法兌現的「烏托邦」,是欺騙人的「假像」,但這宣告若是從「神」而來,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那就必然成就、必然實現,是苦難中榮耀的盼望!
其實本章聖經第1~3節和以賽亞書2章1~4節幾乎完全一樣,第一天我們介紹彌迦書時曾提到:彌迦和以賽亞幾乎是同時期的先知,他們幾乎同時領受從神而來的同樣的信息,以賽亞明白說他得到從神來的默示、彌迦也表明這啟示是「萬軍之耶和華親口說的」。你看,從神來的啟示是互相有印證的,是彼此協調一致的,因為神從來不會背乎自己!因此,當我們尋求神心意時,首先也要看看這領受和聖經一貫的啟示、原則、價值觀有否背離,請記得:神從來不會背乎自己!
這段經文給了「那日」榮耀的盼望,也讓「現在」如在生產過程中疼痛劬勞的人,有力量可以走下去,就像產婦現在雖然疼痛,但是有了孩子生下來的盼望,就能忍受得住了!
但願這段經文,今天也安慰你的心!
回應:天父上帝,謝謝禰,一宿雖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禰的恩典總是夠我用的。
禱讀:彌迦書四章2節
2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 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萬民歸向耶和華(四1~5)(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萬民歸向耶和華 禱讀 彌四1-5
神永遠不會失敗,祂的計畫不會落空。
起初神所造一切,在神眼中都是何等的美好。因著人犯罪,使這美好的一切都落在虛空之中,在歎息中等待,等待神的救贖與復興來到。這個過程對人而言會是十分漫長,因為神所揀選的器皿還沒有準備好。但是有信心的人可以預先看見這榮耀的景況。
以色列人的災難,正是神預備工作的一部份,不單是要使這身為亞伯拉罕後裔的子民能被神使用,也是叫我們這因信成為亞伯拉罕屬靈後裔的人明白神之用心良苦。
雖然在先知的時候,錫安山、神的聖所面對神的審判,將要被棄成為荒場,百姓將成為世人眼中的戰俘,成為人口中的笑柄,但是這不是最後的一幕。在「末後的日子」,當神的時侯到了,這一切都要改觀,他們要因神的憐憫被神復興。
神要再在錫安山建立自己的聖殿,祂要住在這,以自己的言語教導。到那時,所有的人必前往錫安,要聽神的訓誨,要知道神的道路。雅各家在此時必要以神的作為向世人說明,使人得知神奇妙的計畫。全地充滿和平,沒有戰爭,人也不用再防備別人,這是因為「耶和華在民中施行審判」。祂的判斷完全正直,使人人在真正的公義下生活,不用在倚靠武力來解決爭端。復興必定是一個過程,神的子民在此時卻要全心一意順服耶和華,向世人見證神的榮美,吸引人一步步就近耶和華,以至於全然信服祂。
默想
1.你是否渴望復興,願意持續為復興向神禱告嗎?
2.為我們的國家能有因福音而得的和平禱告。
回應
生命的主,願你吸引我就近你的身旁,讓我生命得以更新。賜我受教的耳,能聽你的訓誨,我的腳能行真理,我的口高舉你的名。
耶和華作王(四6~8)(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耶和華作王 禱讀 彌四6-8
「到那日」,不是現在,對著將來說的,那是個復興得勝的日子,屬神子民在這榮耀的日子的景況會是怎樣?彌迦一方面看到這些人經過神的審判、對付,所擁有的條件極差:身體有殘疾,是瘸腿的。這是說到他們在國際間的地位,被神所棄、被分散到萬國、到遠方的次等國民,是被人所輕看的亡國奴。整個民族幾乎走到盡頭。
但是當神的心回轉向他們時,他們就必從死亡中活過來。一旦當神的號筒吹出召集號令的時候,他們必得到神所賜的力量活過來,再一次被神聚集。神必使這余民成為復興的核心,使他們不斷擴大,至終成為強盛的民族。
這一切的美景乃因「耶和華在錫安作王」,過去所擁有的國權必重新歸給坐寶座的神,祂的名是「耶和華」,祂是這國度的王,祂要治理祂的百姓直到永遠,祂的名必被尊崇。
錫安山雖然在審判中成為荒場,但是在復興之日,因為耶和華的降臨,錫安將因神的榮耀而必被世人所羡慕。耶和華要在此建立祂的聖所,牧養以色列祂的羊群。
在這情勢惡劣的時代,先知從神那看見後來的榮耀,必定大得安慰,且重新得力。我們應當將眼目轉向祂,教我們不看現在環境的順逆,單單仰望祂的復興,使我們能因著必定來到的復興,信心被堅固,可以得著力量。不計較自己的得失,只是一直跟隨耶穌的腳蹤,為主而活。
默想
只要你尊祂為生命的主,神能使你從卑賤升高。
回應
主,你是我的牧者,我要跟隨你的腳蹤行。因為你必成為我的保障與倚靠,我願意你作我生命的王,管理我的一切。
錫安得勝(四9~五1)(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錫安得勝 禱讀 彌四9-五1
勝利是值得大聲歡呼,大事慶祝的。但是神要我們能從過程中學得功課,從這當中更認識祂,經歷祂的恩典。我們正走在得勝的路上時,必會經過許多的熬煉,因為祂要我們像金子被煉淨,成為價值更高的精金一樣。
先知以生產的婦人為例說明,生產的陣痛是一次高過一次,幾乎沒有其他的疼痛能與生產所帶來的痛苦可以相比擬。但是當那新生兒出生後,過程中的任何痛苦,全被這新生命所掩蓋。在母親的心中全被喜樂與滿足占滿,不理會過程中的艱難。
他說以色列人現今被神以千災萬禍所對付,甚至亡國被擄,這都只是過程,不是最後的結局。是神用來煉淨所有的雜質,好叫神的生命可以在屬祂的人身上顯明出來。
那些神所使用的列國,以為神已經全然丟棄以色列人,所以就放肆欺淩他們,趁機建立自己的霸權。但「他們卻不知道耶和華的意念,也不明白他的籌畫」,以至於當神的日子來到,神要藉錫安的民懲戒這無知的國民,將他們的財產奪過來歸給耶和華-普天下的主。因為一切的榮耀原本都是屬於祂。就像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不但得到自由、主權,祂更將埃及人的金銀財寶奪過來,使神的子民得著完全的榮耀。
因此我們不要像那不知道神心意的人,以為靠自己可以成就大事,得著榮華富貴。我們當明白祂的籌畫,更要甘心順服神,與神一同完成神所要成就的工作,屆時所得的才能存到永遠。
默想
1.神啊,我是你手上的工作,甘心順服你的雕塑。
2.不要不知道主你的心意,我要專心尋求你,與你同工。
回應
賜生命的主我感謝你,你救我勝過自己的罪惡、軟弱,又造就我。
但願你繼續在我身上工作直到完成,我要一心使你得到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