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彌迦書第六章短篇信息

 

目錄:

耶和華與百姓的爭辯(六至七章)(陳終道)

當聽耶和華爭辯的話(藍如溪)

清楚的準則(6~16)(鮑會園)

行公義,好憐憫(5)(許朝英)

真宗教(4~9)(林文良)

神人的辯論(6:1-7:10)(賈玉銘)

神已指示我們何為善(6)(香港讀經會)

神向我們要的是什麼?(六章116)(臺北基督之家)

可聽的耳(1~2)(臺北靈糧堂)

忘恩負義見責(3~5)(臺北靈糧堂)

神所要的敬拜(6~8)(臺北靈糧堂)

智慧人必敬畏神的名(9~16)(臺北靈糧堂)

 

 

耶和華與百姓的爭辯(六至七章)(陳終道)

 

六至七章讀經提示
1.第12節是誰說的話?先知為何呼籲山嶺來聽神與百姓之爭辯?有何靈訓?
2
3~5節中神一共數說了些什麼?從神與百姓的爭辯中可知神對他百姓如何寬容及百姓如何虧欠神。
3
6~8節先知之反詰有何背景?(參王下十六1~4)神所要的敬拜是怎樣的敬拜?對我們有何教訓?
4
9~16節之是指耶路撒冷還是撒瑪利亞?
5
9~16節中先知所指責的主要罪行有那幾方面?先知警告他們曾受那些責罰?
6
.對財物的觀念,會怎樣影響我們事神和待人的態度?
一、神的爭辯與勸戒(六1~5
1~5以色列人哪,當聽耶和華的話……”第一、二節既用了第三身的口吻說話,可見說話的不是自己,而是藉先知說的。雖然第一節首句以色列人哪……英文譯本多沒有這句,只是說:聽,神說些什麼?但按一、二節語氣,說話的對象顯然是以色列人神的百姓,說話的人該是彌迦,而他所說的話卻是神藉他所說的。
要起來向山嶺爭辯英文NASB.和NIV。譯本都作“plead your case before the mountains”,中文呂振中譯本作起來向諸山訴說案情。但JPSV譯本與KJV,則與和合本相同譯作 “Arisecontend thou before the mountains
先知呼籲以色列人當聽耶和華的話,又呼籲山嶺和地……”要聽耶和華與他百姓的爭辯。在神所造的萬物中,神百姓所領受的恩典比別族更多,但他們辜負神的恩典也更多。他們的悖逆、不信,再三輕忽神的勸告,以致面臨國破家亡的境地。神所賜給他們這流奶與蜜,有山有谷的美麗山河,因他們各等的罪惡,將不得以長久居住。他們不但辜負了神的恩典,也辜負這美好的山河。面對這些山嶺和地,他們也要覺得慚愧。
神藉著先知的質詢吐露他對百姓那種熱切的愛——“我的百姓阿,我向你作了什麼呢?我在何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對我證明。他的口氣是那麼柔和,完全不像一位審判官或教法師,只像好朋友發生了誤會時彼此的爭論。單是這一點便足以證明神對他百姓的寬厚和忍耐。今天這同樣的問題,不也可以質問那些在基督裡飽嘗主恩,卻仍然不冷不熱的基督徒嗎?神曾在什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和他對證麼?
我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從作奴僕之家救贖你,我也差遣摩西亞倫和米利暗在你前面行。(六4——這兩節提起兩件重要的歷史事實,即:
神曾救贖他們出離埃及;神曾在他們曠野的行程中看顧他們,且為他們戰勝詭詐惡毒的敵人,關於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除了出埃及記詳述之外,在先知書中也一再提說,作為勸責以色列人的根據。例如:
以色列年幼的時候我愛他,就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何十一1
自從你出埃及地以來,我就是耶和華你的神,在我以外,你不可認識別神,除我以外並沒有救主。(何十三4
我也將你們從埃及地領上來,在曠野引導你們四十年,使你們得亞摩利人之地為業。(摩二10)。
以色列人哪,你們全家是我從埃及地領上來的,當聽耶和華攻擊你們的話。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因此,我必追討你們的一切罪孽(摩三l~2)。
你乘馬踐踏紅海,就是踐踏洶湧的大水。(哈三15——本節所稱踐踏紅海實際上是指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事。
在此先知特別提起神曾把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家領出來的事,這就是他們能以立國於當時的土地上的緣故。神又差遣大有信而忠心的僕人,像摩西、亞倫、米利暗作他們的領袖。在摩押王巴勒設計咒詛他們的時候,神就把那貪不義之工價的先知巴蘭的咒詛變為祝福(民廿二至廿四章;彼後二15~16);但以色列人卻因自己放縱情欲而在什亭地方陷於淫亂和拜偶像的罪中(民廿五章)。神對百姓有什麼不好?有什麼令他們討厭呢?倒是他們自己辜負神恩,冒犯神的聖潔,虧缺神的榮耀,以致神不得不想他們的罪惡,好使他們知道耶和華公義的作為(彌六5)。可是神仍然不厭煩地向他們爭辯、勸戒,盼望他們醒悟回轉,並未丟棄他們。
先知以賽亞與何西阿也曾提到神與人爭辯,如:(賽一1813~14,四十三26;何四1,十二2)。
二、神所要的敬拜(六6~8
這幾節是先知用一種反詰的口吻,說出神所喜悅的朝拜是怎樣的。神果真喜悅千千的公羊萬萬的油河麼?神是否會收納我們為自己的罪過把長子獻上為祭,或像外邦宗教的敬拜儀式呢?神真正要的敬拜究竟是什麼呢?
如此反詰,是針對當時的猶大王亞哈斯,他曾使他的兒子經火……在邱壇和青翠樹下,獻祭燒香(王下十六3~4),這種外邦異教的敬拜儀式,在摩西的律法中,早已定為應當處死的罪(利十八2129),但作為神選民的君王,不但不領導百姓遵行神的吩咐,反倒率先冒犯誡律,由此可見以色列家由上到下如何背離真道,偏行己路,在神面前實在無可答辯的了。
最後,先知自己回答了他自己的反詰——“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六8)。
只要並非表示彌迦根本反對獻祭的事,乃是要針對當時的以色列人,以為只要履行了若干宗教儀式,便可以消除罪惡。所以原本是為著幫助他們如何過敬畏神生活的宗教禮儀,反而成了他們在犯罪之後欺騙他們良心的方法。所以先知強調神所只要的是真實的品德、真正與神同行,那才是他們以宗教禮儀所要教導他們去實踐的真正目的。
注意:先知的回答有四要點,就是:
1
.行公義——針對二2,三19倚勢淩人,屈枉正直的罪。
2
.好憐憫——針對二1~48~9,三l~2,欺壓貧弱孤寡的罪。
3
.存謙卑的心——針對二6~711,三5~8,拒絕耶和華先知的勸告,喜愛假先知的謊言之罪。
4
.與你的神同行——針對他們一切因偏行己路所犯的罪。如彌二1~2奸惡,三9~11賄賂,六10~12詭詐
總之,神所要的敬拜,不是履行某種宗教儀式的敬拜,乃是整個生活、言行奉行神旨意的敬拜。神既是行公義、好憐憫、與謙卑的人同居的神(出卅四6~7;賽五十七15),則神的兒女在行事生活上,不斷地以表彰神美好的德性為生活的中心。這樣的生活就是一種無形的,敬拜的生活,就是與神同行的生活。有這樣敬虔的生活見證,才能使我們那種按著看得見的崇拜儀式,就是到神的殿中敬拜,顯得真實,又使所有物質的奉獻也都變成是有屬靈價值的。
三、指責城內居民的罪惡(六9~16
本段所指的難以確定是猶大國的耶路撒冷,還是以色列國的撒瑪利亞。但按十六節的話:因為你守暗利的惡規,行亞哈家一切所行的……因此,我必使你荒涼”——所引的兩個惡王都是屬以色列國的,有可能是指以色列國,但下文第七節說:“……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麼?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麼?頗似指猶大王亞哈斯(王下十六l~4);這城又可能指猶大的耶路撒冷,而六1節的以色列英譯本無,但六2節末句明提以色列,但未必指以色列國,也可以指以色列民族。以色列有時是南北二國之通稱。下文16暗利的惡規,未必僅行于以色列國諸王之中,猶大王也同樣效法以色列惡王之惡規(參下文16節解釋)。總之,比較南國北國,這時他們在拜偶像的罪上已經難分軒輊的了。
先知向城中從事欺詐的商人發出警告.不要以他們的欺詐手段自以為聰明,因為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知道敬畏神,也知道判神必定懲罰犯罪的人。倘若他們在商業上用詭詐的法碼。絕不能被神算為清潔。在神報應的日子,他們必會知道,他們所仗著發財的聰明實系愚拙,因為神必使他們吃卻不得飽,撒種卻不得收割,踹橄欖卻沒有油抹身。他們用強暴詭計的方法所得來的,並不能長久享用,更不能阻止神所要施行的懲罰不臨到他們身上。
9——“智慧人必敬畏他的名,放在耶和華向這城呼叫你們當聽是誰派定刑杖的懲罰之間,說明真正敬畏神的人,留心神的呼喚,領悟神施懲罰之前的善意警告,又必對神公義的審判,更具戒心,甚至聽到神的名便起敬畏之心,何況是神呼喊的聲音呢!對神有這種懼怕(敬畏)的人,才是真有智慧,他必遠離罪惡,為人正直(伯一1)。反之,不理會神的呼喊和審判,倚靠自的聰明偏行己路的人,雖自以為有智慧,卻是愚妄(箴一7),因為他們的結局是走向滅亡。
10~12——“惡人家中不仍有非義之財,和可惡的小升鬥麼?我若用不公道的天平和囊中詭詐的法碼,豈可算為清潔呢?
這兩節是指出上節的呼喊聲音有事實根據。以色列人的家中有非義之財詭詐的法碼。這些非義之財和詭詐的法碼本身就會成為惡人犯罪的證據,使他們無法逃避神公義的懲罰。但犯罪的人竟不覺悟自己處境的危險,慈愛而公義的神只好在施行報應之前,再向這犯罪之城發出呼喊的聲音。
使人知罪,並不像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容易,不是指出什麼是罪,就會使犯罪的人知罪而認罪。反之,他們倒可能為自己辯護,反駁,甚至埋怨神的不公平,使自己處境特別困難等,因為這並不僅屬於知識的問題而是心靈覺悟的問題。神藉著他的僕人訓導、勸誡、警告,都不能使以色列人覺醒時,只好用擊打13節)和懲罰,使他們在痛苦的絕境中可以醒覺了。
13~15——“因此,我擊打你,使你的傷痕甚重,使你因你的罪惡荒涼。你要吃,卻吃不飽……你必撒種,卻不得收割……”
不是指個人,是指整個民族或國家。傷痕甚重也是指整個國家所受的創傷甚重。那當然是外敵入侵的結果。這幾節所提到神的管教主要的有兩方面:
1
.神的擊打:使他們受創傷,地上荒涼。傷痕英文NASB.與NIV譯作 sickl will make you sick)。本句的使你……荒涼強烈暗示所受之擊打,指他們被擄到外邦而本土荒涼。
2
.人的工作徒然:吃而不飽,種卻不得收割。這是神不賜福的明證,結果人雖然努力工作,卻沒有效果。
16——“因為你守暗利的惡規,行亞哈家一切所行的,順從他們的計謀,因此,我必使你荒涼,使你的居民令人嗤笑,你們也必擔當我民的羞辱。
暗利是以色列國第六位王,是亞哈王的父親。父子二人都以敬奉偶像,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上十六15至廿二53)而遺臭萬年。但彌迦作先知時,他們早已作王。先知是引述歷史上惡王所留下的惡規1節)指責當時的以色列人。所以本節雖提及暗利的惡現亞哈家的一切所行的,卻不一定指責以色列國,很可能指責猶大之亞哈斯王。他雖是猶大王,卻效法以色列惡王之惡行。
── 陳終道《彌迦書講義》

 

 

當聽耶和華爭辯的話(藍如溪)

 

【經文】彌迦書六章全

  人與人發生爭辯,是因為這二人意見不同。今天列國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所以發爭辯,便需要會議來解決。

  爭辯是什麼?就是講講理。第三節神的意思就是說,來吧,我們講講理,看看這錯是我、你們可以拿出証明,但我可以從天上証明是你們的錯。

{\Section:TopicID=109}(一)神為選民作何事?

  當時神向以色列人問這話,也是今天要向我們問的話。神曾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之家。埃及人用各種方法逼迫苦待他們,他們呼求神,神就拯救他們,成為自由之民。神現在說,我向你們作了什麼?我恩待你們,拯救你們,又差遣摩西引導你們,將我的道教訓你們。不但如此,也藉亞倫大祭司代表百姓向神講話,向神禱告。也藉米利暗領導你們歌唱,這都是神所預備的。今天神也向我們作了什麼?藉聖經向我們說話,也要我們藉禱告向神講話,和藉聚會領導我們歌唱。這都是神所預備的。

  七節「你們當追念摩押王巴勒所設的謀,和比珥的兒子巴蘭回答他的話。」巴蘭是貪愛錢財的先知,但神卻改變他想咒詛以色列人的話,成為祝福的話。這些都是神向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是忘記,乃是忘恩負義。

  今天在座各位,我敢說,個個都比以前好。這不是神的恩典嗎?先講伯特利,一九四七年我們回到嘉林邊道,因為被日軍佔住,電線沒有留下一條,衛生設備全無,只剩下一扇門。我們入去第一晚,不能關門,我們十幾人,睡在地板上。但今天,我不是誇口,只是見証神的恩典,有學生一千九百多人,以前的可憐,今天的豐富,這不是神特別的恩待嗎?

  再講我自己吧,我三歲喪父,六歲喪母。我三歲時便成為孤兒。幾十年前,我國重男輕女。要不是神感動我母親,留下遺囑,要家人不可從胡教士與石美玉醫生領回兩個女兒(因我還有一個姊妹。)我怎能在伯特利的創辦人胡教士與石醫生手中養大成人。我一回想這些,心裏便存感恩的心。

  當日軍入香港,我們分三隊返內地,當時有位三十歲的太太,有五個兒女,她的丈夫在菲律賓,父母則在大陸,因此要求我們帶領她與兒女一同入大陸,其實我們沒有幫助她作什麼,只答應她和我們同行。但以後她因為常存感恩的心,不住恩待伯特利同工,那知她這樣作,神也大大賜福給她和她的兒女。可見感恩是蒙恩的先決條件。

{\Section:TopicID=110}(二)神在何事惹你厭煩?

  厭煩就是討厭的意思,因神的恩典太多,我們不但不感謝神,反而厭煩神,你看、這合理麼?

  (一)是不是你來朝見耶和華? 每個小孩,總是愛找她的父母。我們學校有些老師,夫婦都是教書的,所以上課時,他們的孩子因為沒有人照顧,常常在課室門口走來走去,等到一下課,雖然只有幾分鐘,但孩子們總愛媽媽抱一抱,這是天性。正如向日葵朝向太陽一樣。可是當他們長大之後,就不要父母了,拒絕父母對他們的愛心,而且討厭父母。結婚之後,更與父母疏遠,不常回到父家,但父母的心,總愛看看兒女。我小時,每天晚上,定要與胡教士和石醫生親嘴問安。但長大,有時就不願去。今天我們的靈性也是如此,我們知道要感謝神,但不願去,或去一次,以後就討厭神了。

  聖經叫我們要長大像基督耶穌的身量,如不願朝見祂,怎能效法祂,怎能像祂呢!

  (二)我當獻上什麼? 我們朝見神,不可空凓雙手。那麼我們當獻上什麼!才能討神喜悅。

  若我們所獻上的,是照人的方法,是不能討神喜悅的。「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麼?」(七節)人心知到先贖罪,才能敬拜神。但我們常用人的方法,只獻上公羊。神只有一法,我們要贖罪,單靠神的羔羊,不是靠千千萬萬的公羊。神要的是主耶穌的寶血,不是要我們的油河。血泉不是油河。只有神的獨生子才能贖我們的罪。(不是我們的長子)我們獻上的,不在乎量多,也不在乎價值高貴,乃是在乎神所要的,才蒙神喜悅。

  有時我們以為將功贖罪,勞勞碌碌,東奔西走的傳福音,目的不是拯救靈魂,而是要減少良心不安,這不是神所喜悅的。

  有時我們又以金錢去買平安,獻上金錢,如千千萬萬的公羊,以為可以買平安。從前我們有位同工,每月將收入的十分之二獻給神,我以為他是為愛神,輕看金錢。但不久他便要離開,後來我查明他行了不義的事,心中不平安,想用金錢賄賂神,來求平安,這是人的方法。

  撒母耳記上十五章二十二節說:「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神所要的只有一件就是聽命、順從。心受感動,認罪悔改,就是順從,但這不過一次。受感動將自己奉獻,這是順從,但是不過一次。然而順從是什麼?就是說,順從是基督徒在生活上對神存凓永不改變的態度。時刻對神的旨意有敏感。

  在加拿大有人變賣田地來買原子輻射的感應器(GEIGER COUNTER),去探測地下所埋藏有輻射性的礦物,這感應器很靈敏,輻射性大反應也大,他們就是按凓反應的大小來工作。

  今天神不喜的事,我們就要丟掉。我們對神的喜愛或憎惡,要有敏感的反應。按凓神的心意去行,完全順服。是否因當常獻上一個順服的心而討厭神呢?

  (三)要知道何為善。 (八節)我們有罪,便不能與神同行,過聖潔生活的人,才可以與神同行。何為善?就是神的公義、慈愛、聖潔。聖經說:「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凓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又說:「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聖潔。」(弗五9)所以神要我們行善,來榮耀祂。

{\Section:TopicID=111}(三)神豈可算你為聖潔?

  (一)「惡人的家中,仍有不義之財。」(十節)什麼是不義之財?我不敢說各位有不義之財,但今天香港的教會,確有不義之財。

  1. 放債取利,今天有些基督徒,甚至傳道人,牧師放債取利,這些是不義之財。

  2. 買彩票,二元可賺幾十萬,有基督徒每期都買,希望這期不中,下期中。

  3. 身居校長,教員將第一個月薪金送來。雖然不是校長要他們送來,但教員送來,他便放下。因為發下第一個月薪金,便也証明這一年的聘書有效,教員是樂意送給校長的。我曾見過這種事實。

  以上所說是個人的,還有教會的。

  今天教會中有人辦學校,孤兒院,養老院等,他們用募損籌集經費,這是對的。但用遊藝會,賣物會來籌款,建築禮拜堂就是用人的方法。在賣物會中,信徒送出來的東西,或是家中有多餘不用的,或是別人有東西捐贈,自己沒有,太不好意思,所以也送出一些,有幾個是因為真誠奉獻而奉獻的呢?摩西建會幕,所羅門建殿所需用的東西,都是百姓甘心奉獻的。

  不聖潔的,神豈可算為聖潔呢?神要的是「行公義」。

  (二)你們中間有詭詐的舌頭。 (十二節)背後說人,玩弄是非,兩面撒謊,這都是詭詐的舌頭。(弗四15)「用愛心說誠實話」,神要的是「好憐憫」。

  (三)十六節所指暗利的惡規是什麼? 在列王記上十六章廿五至三十節指出暗利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在基督徒的立場,什麼是神看為惡的事?現在謹舉出三例:

  1. 神吩咐摩西擊打磐石,使磐石出水,但摩西擊打了兩下,便被神指為違背神命,不尊神為聖。雖然他一生每時每刻,在神的家全然盡忠,而謙卑又勝過眾人,只此一次違命,便不能進入迦南。

  2. 大衛用牛車搬運約櫃,牛失前蹄,烏撒手扶約櫃,立即被神擊殺。約櫃傾跌,烏撒用手扶,這是好事,為什麼神要擊殺他。因為抬約櫃是利未支派的祭司用肩膊抬的,神不要烏撒的俗手來辦理神的事。

  今天教會的事,也應該是受聖職的人辦的。可是教會的長老執事,看傳道人,牧師為雇工,只許他們每月講一兩次道,其餘的事不用管、由長老執事來做,這就是用俗手辦理神的事,是神所看為惡的。

  3. 亞拿尼亞,撒非喇奉獻金錢在信徒腳前,卻立即倒斃。他們所奉獻沒有錯,錯在私自留下幾分,就是假冒為善,這就是神看為惡的事。行惡事就不能與神同行。

  今天神藉彌迦向我們說話,「我向你們作了什麼?」神用慈愛牽引我們,我們還討厭神麼?你是否過凓聖潔的生活?

  求神幫助我們,「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願主在我們中間,帶領我們。── 藍如溪《彌迦書信息》

 

 

清楚的準則(6~16)(鮑會園)

 

經文:(六6-16

  六章八節是這卷書的中心思想,許多人都很熟悉。在思想這段聖經前,我們先思想一兩件事。首先這段聖經是向百姓說的,因此這段聖經強調人與人的關係,而不是講及救恩的問題。一個已得救恩的人,應當怎樣在神和在人面前生活;一個已得救的人,他生活應有得救的表現。這人生活若與救恩不符合,他的救恩可能不受影響;但卻在人面前失掉見證效用。彌迦提醒屬神的人,應當怎樣在地上過生活:(六8)「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裏提及三件事,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和存謙的心與神同在。其中二件是論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第二件事是論及與神之間的關係。人和人之間若沒有正常的關係,就表明他與神之間的關係一定有問題。約翰告訴我們,如果你不能愛看得見的人,你怎能愛不看得見的神。當然世上四周的人,都是按神的形像造的,都是我們應當愛的對象,特別是屬主的人。如果我們與人之間沒有正常關係,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一定受虧損。在(六8)說世人哪!原來是說人哪!這與先知所用的字不同,他在前面用了百姓很多次;但這裏不用百姓了,百姓是指整個屬神的百姓,是多數的名字。但先知卻不用多數的字,而用單數的字,指凓每一個聽先知話的人,先知所給我們生活的標準,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說的,不是對整個百姓說的。我們不理會別人的生活怎樣,我自己有個人的責任;神的話向我們個別講的,神的命令是給我個人。許多時候我們將這責任推卸周圍的環境,在一個熱心愛主的基督徒群體中,我們容易過聖潔的生活;但在四周冷淡不追求的環境下,只要我與他們差不多就可以了。先知提醒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行為負責任,我應怎樣在神面前盡責忠心。上面提及幾件事,都是基督徒生活最基本的標準,沒有太特別和新鮮,神早已把這些話指示出來。只是我們對已知道的真理未能存凓順服的態度來遵守,還要求神想要新鮮超奇的真理,要神用超然的方法,在人或教會中行事這是錯誤的。聖經的真理已完完全全擺在我們面前,所以神不需要用超自然的作為,祂也不必給我們超奇的啟示。路加十六章提及拉撒路與財主的比喻,拉撒路在地上受苦財主享福,但拉撒路在地上過敬畏神的生活,財主卻過凓不敬虔的生活,他們離世後到兩個不同的地方。拉撒路坐在亞伯拉罕的懷裏享福,財主在陰間被刑罰受苦。財主向亞伯拉罕央求差遣拉撒路用指頭蘸給他一點水,因為他在火焰中極其痛苦;但亞伯拉罕說不可能,因為你我之間有深淵阻隔。財主便對亞伯拉罕說,請你差派他到世上警告世上的弟兄,叫他們悔改。亞伯拉罕說,不必了,因為他們已有摩西的律法擺在眼前。財主說若世人看見那些從永世回來的人,他們一定會容易悔改,亞伯拉罕說如果聽了摩西的話而不肯悔改,那麼就算聽見永世回來的人的話,他們也不肯聽從。這個比喻看見神已經把祂的話擺在我們面前,如果我們不肯順服已聽見的真理,今天我們要在神面前負應當的責任。

  現在看神藉彌迦傳的幾個命令標準,這三件事我們簡單地思想。

{\Section:TopicID=117}(一)行公義

  這處公義與別處的構造不一樣,例如在別處提及我們與神的關係,因信就在神面前稱義。這裏公義是我們在人世間過生活的標準,是公正正直的生活;而這種生活標準已經在聖經裏啟示了。當馬丁路德把這節聖經繙成自己言語時,他譯成你應當遵守神的話,這個意思很直接。在今天混亂的世代中,我們聽見很多意見和聲音,我們很易把世人的生活,成為我們生活的標準。彌迦說:世人不論怎樣說和怎樣作,如果他所作的不合乎神的標準和神的話語,我們便有責任不去遵行。我們應當行正直的話語,按神的標準生活。一九七七年美國總統卡特就職宣誓的時候,卡特總統把手放在這節聖經上,在宣誓前他說:「我靠凓神的恩典,在未來四年中行事正直,能真正行出神要我們行的標準。」在他離職時,一本雜誌報導他與內閣的談話,他表示很失望。他說:「有些事情我們知道應當怎樣做,但在這種環境和社會中卻行不通,是非常可惜的事。」在一個不尊敬神的社會裏面,沒有可能照神的話行得通。一百年前英國大主教湯普威廉,他見當時的首相時,首相表示應按登山的寶訓來治理國家,但湯普威廉說不可能,怎麼一個主教說用聖經治理國家不可能呢?湯普威廉說,登山寶訓是神給屬神的人生活的標準。今天我們國家的人不全都屬神的,你不能用神的話來治理一個不屬神的社會,這說話是很普遍。但最可惜的今天許多屬神的人也不能用神的話來生活,這是多麼大的悲劇和可惜的事!今天在教會和基督徒圈子裏,許多時候也不能按神的標準來過生活,有許多不正義的行動,我們看見有某教會與某教會打官司,教會裏有欺騙的行為。神責備百姓說:「在你們中間有可惡的小升斗麼,你們仍然用不公道的天平和囊中詭詐的法碼。」在社會詭詐欺騙非常普遍,但可惜在基督徒圈子中也常常發現這樣。最近我與一位在市政局圖書館工作的弟兄談話,他工作了兩年多,而每週平均失書三十多本;甚至在基督教學校也有失書,為甚麼如此?有一位在超級市場工作的人表示,在他們營業額的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三是被人所偷竊成了很普遍的事情,故此他們訂價錢時也把這損失列入預算之內。有很多方面有時不是很明顯的,但卻有許多方面卻顯明是不公平的。現時地產市道較好,他們不是按成本和利潤定價錢,而無理將價錢提高,除非你不買。專利的大機構,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可以定出很高的利潤,這都是不公道的天平和法碼;香港是這樣,很多社會也是這樣。人如果繼續這樣生活,(六15)「你必撒種卻不得收割,踹橄欖,卻不得油,踹葡萄卻不得酒喝。」因為人行事不合乎公義的標準,所以就沒有工作的果效和收成。我們當然不能用物質金錢衡量,我們沒有按神的標準和正直的標準來生活;我們可以很努力去工作,但得不凓果效!我們用盡很多人力、物力、財力、結果得不凓屬靈的果效,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今天我們在教會工作,用了很多力量和忙碌,但卻不見果效;有時我們看不見果效便再加點力量,但仍沒有屬靈的果效,結果我們越來越忙碌,便被忙碌所佔據。香港的基督徒人數不算少,也許佔人口的百分之三,但按整體計算可能佔百分之五,就算真正基督徒只有百分之三,有十五六萬基督徒,應該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力又有多少呢?先知提醒我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叫我們在這社會有應該的作用,按神所啟示正確的標準來生活。

{\Section:TopicID=118}(二)好憐憫

  這句話很難繙譯,呂振中把憐憫繙成堅貞,舊約有許多地方用這字,是神與百姓立約的慈愛,是特別的慈愛,在另外的地方顯明出特別的用法,就是先知的用法。當兩個探子進入耶利哥,被妓女喇合接待,喇合把他們隱藏起來和釋放,喇合對那探子說話:「我今日恩待你們,神使你們佔領這地的時候,你們也要恩待我。」恩待就是這個字。列王紀上記載以色列人攻打亞瑪力人時,遇見堅尼人;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曾恩待以色列的人,所以百姓攻打亞瑪力人,他們特別保守堅尼人不受攻擊。神的僕人對堅尼人說:「我們遇見困難的時候,你們恩待我們」,這恩待就是這個字。我們將所有用法放在一起,便看見這個字有特別的意義,不是憐憫可憐的意思,而是恩待,妓女喇合不是可憐探子,而是看見神與百姓同在,所以她願意把自己與百姓連在一起,站在同樣的地位。有同情認同的心,你我之間有親密的關係,我們今天要注重憐憫,不是看見別人可憐,因為覺得自己至少比他好一點;而是我與他站在同樣的地站,因此我要完全認同他。在百姓快要被亞述滅亡的時候,神吩咐祂的百姓你們都要被敵人壓迫,你們的責任是彼此認同;需要憐憫,心靈彼此同情,在靈裏真正彼此關心。今天許多人不承認基督特別的地方,基督徒在今日的社會裏,應有真正的彼此憐憫的心,大家是主裏的人,應有真正彼此的關心同情。我們不是不關社會上貧窮痛苦的人,我們應該關心他們,但我們最主要的關心對象,乃是主自己的百姓和主自己的工作,認同關心屬主的人。

{\Section:TopicID=119}(三)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謙卑是重要的字,在構造上有特別的意義,真正的謙卑乃認識自己對神完全順服的心,不是盲目的謙卑和小看自己,不是不認識自己的權利和地位。今天我們忽略了這件事,我們要在謙卑中仍有勇氣,彼得和約翰被猶太官長捉去的時候,猶太官長說你們以後不准奉這人的名講道,彼得和約翰說:「順從人不順從神這合理嗎?」我不是不尊重在位掌權者,但我是屬神的人,我站在神話語的權威上,順服人不順服神是不合理的事,我還會奉聖穌的名傳道。我們常要有真正的謙卑,但真正謙卑的對象是神自己。我們順服神,在人面前不計較得失;不理會別人怎樣看我的成就和收穫,我不忘記我在神面前的地位和收穫。站在神百姓的立場我們要對神順服,而在人面前要謙卑,但卻不能順從人不順從神。謙卑最重要的意思,就是與神同行,與神同行很難繙出來,原文是與誰作事情,與神同行是神有權作主;我與神同行,並不表示我與神是同等地位。祂作的我跟凓去作,祂走我也跟凓祂走。這句話顯出我們有真正的謙卑和順服,我只不過跟凓神去作,一切決定發出於祂。阿摩司書三章二節「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與神同行要與神同心。與神同心的唯一方法,就是讓我順服神的心意,而不是要神遷就我;祂是主我是僕,我只有完全順服在祂的旨意,我喜歡就順服;祂的旨意我不喜歡也順服;要有這樣與神同行的心,這才是真正的謙卑。今天對世界最好的是甚麼呢?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鮑會園《亂世中的呼召──彌迦書的研究》

 

 

行公義,好憐憫(許朝英)

 

行公義,好憐憫

  透過聖經,我們可以認識神公義、慈愛和聖潔的屬性。然而,在實踐真理之時,我們卻往往處於兩難之間,深感做事為人既要公正又要仁慈,談何容易。
       
  無可否認,強調公義的人傾向理性,只講原則,凡事非黑即白。雖說公義的神是忌邪的神,祂不會以有罪的為無罪,但在判斷人所犯的罪時,卻總會顧念和體恤人的軟弱。就如祂差遣獨生愛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被釘十字架,作罪人的挽回祭。
       
  福音讓我們更深體會:真理是平衡的,是絕無偏差的。可是,我們怎能做到站在公義立場去看人看事的同時,又能以慈愛的態度去回應踐行真理,從而彰顯神既公義又慈愛的屬性?耶穌在登山寶訓「八福」中所講的「溫柔」,也許正是關鍵之所在!
          希臘文學者維尼(W. E. Vine)說:「溫柔這特質促使我們從人和合理的角度去看事實根據,而不是死守法律條文。」真箇一語中的!試想,法利賽人豈不是只會問「是否合法」,而不會問「是否仁慈或合理」麼?這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怎樣才是溫柔的人?畢哲思(Jerry Bridges)在《敬虔的操練》一書中指出,溫柔的人會尊重別人的意見,不會偏執武斷;會以友善的態度去改變別人錯誤的觀點,不會強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別人身上;會敏感於別人對他所說的話的反應,不會口出魯莽無禮之言;會為犯罪的弟兄憂傷禱告,不會落井下石……簡言之,溫柔的人就是為他人著想、愛人又體貼人的人。他們既行公義,也好憐憫。
          環顧現今世情,社會裡確實充斥著各種極具爭議性的議題。甚至有人聲稱自己所訂的社會行動為義舉,若遭反對或阻撓,就會說是「為義受逼迫」!作為神的兒女,求主讓我們能慎思明辨,凡事尋求公平公正之餘,亦無忘以「溫柔」作調和。那也就是以「溫柔」去承載「公義」,以達到正面的果效,不帶半點傷害,為要彰顯神的美善,並且建立生命。
          世界不斷在前進與改變,許多具爭議性的議題將會在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之間引發更多的分歧和衝突。我們若單講求公義,勢必形成內心掙扎,甚至情緒困擾;若單講求慈愛,亦只會流於妥協,放棄權利,最終無補於事。滕近輝牧師在《偏差與平衡》中有此名言:「一半的真理有如單翅的悲哀:不能振翅高飛,遨遊於神恩典的碧空。」若要建立完美的屬靈生命,必須進入並學習神的話語。
  深願我們能實踐真理,學習「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真宗教(林文良)

 

‧經文:彌六:4~9;太二:4~6
 
一講到“先知”時,聽他們講話的人都要板著臉了!先知是神的代言人,開口宣講或預言神要他們傳達給特定對象的訊息,因此他們所講的無論是對百姓或領導者而言,聽起來都很刺耳,所謂「忠言逆耳」!先知尤不受是欺壓弱者的富豪歡迎,更是掌權者的眼中釘。舉例來說,彌迦當日就是批判國王在位掌權者、祭司宗教領袖、以及同行的先知,三句不離本行地盡說些有關公義、正直、悔改、審判………等信息。難怪先知那種報憂不報喜的下場都很悽慘!
   
彌迦是舊約十二小先知的第六位,和當代的以賽亞先知的出身完全不同──以賽亞是皇宮先知,彌迦是草根先知。彌迦歷經猶大國的三位國王──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大約在主前742~698年期間)。主前745年,亞述帝國在提革拉比列色三世領導之下開始擴張帝國的版圖,因此主前721年,亞述帝國毀滅首都撒瑪利亞使北國以色列遭到亡國的命運,百姓被擄異國。彌迦服事的南國猶大也感同身受強國侵略的痛楚,卻在主前713年幸運地躲過了亞述王西拿基立所發動的一次大突襲,數以千計的猶太人雖慘遭殺害,許多人被擄,耶路撒冷也被包圍,猶大國竟然未亡國。
   
彌一~三章就是記錄上述危機,而整本彌迦書的信息乃在對付當代的罪行及不義,盡其心力挽回百姓的心歸向神。整本彌迦書有一處令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預言彌賽亞的來臨,使天下長治久安,就是我們剛剛讀的太二:4~6(引自彌五:2)。
   
總共七章的彌迦書分成三部份:(1)一~三章記載當日的社會光景,彌迦指出猶大社會與亡國前的以色列社會同樣的光景;(2)四~五章記載猶大整個國家的光景令人可憐,百姓四散猶如無牧者的羊,神預備的大牧者彌賽亞必來到(五:21);(3)六~七章記載真實宗教的性質,神的旨意雖被人的愚妄阻礙,但絕不失敗,祂的公義終必彰顯及得勝!
   
彌六的1~5節是耶和華神與其百姓爭辯,藉著神在歷史中的作為,喚醒他們心存感恩順服。6~7節是百姓反對神的控訴,先知表明他們雖忠實敬拜神,但禮拜太形式化了,並不從心裏去敬拜神,神不悅納。那麼,神要悅納人的什麼呢?請注意,彌迦不是問我們能夠從神那兒得著什麼,而是問神祂向人要什麼。六:8所說的這三項要求: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主同行,是一個真實宗教所要求的!我們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個圈圈來表示這三項要求,彌迦強調由外圍進到中心圈──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主同行。

 記得廿年前,我個人考教師資格的講道,也被中會指定用這段經文來講道。我要分享這三點信息───

一、真宗教要求人行公義:
人的生命必須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彰顯神的性質。在彌迦當代,一定是人們的內在生命與外在行為表現之間不一致──好比人們在聖殿的敬拜神,與他們在市場裡與人交易作生意是兩碼事;好比當日法官因收賄而被收買;好比商人買入與賣出用兩種不同的秤子;好比有錢人專壓榨貧窮人。其實這些人在聖殿做禮拜時都很虔誠,可是彌迦說這不是真正的宗教!
   
其實,行公義好事大概是世上所有宗教都強調的,台灣民間宗教也不例外,否則大部份的人們怎都會對你說:「其實所有的宗教都一樣,都是勸人行好!」他們很喜歡將基督教放在這個層面裡。不過,基督教雖是行善的宗教,但本質上不是只勸人行好,主要的精神是人當藉著好行為來榮耀神。按六:8所說的,行善是要按照神的要求,是要得到上主的喜悅,不是要得到人自己或他人的喜悅,這是很大的差別!

二、真宗教要求人好憐憫:
行公義已經具備宗教的型式,可是真宗教除了要求人外在的公義行為以外,內在還要心存憐憫。「好憐憫」的意思是要有仁愛憐憫人的心志,佛家也常說「慈悲為懷」。彌迦所說真正宗教的要求是由外而內以翻轉過來的次序來表達的。也因此,行公義正直的外在行為乃奠基於我們心中慈悲憐憫的愛。宗教講求人的性質,特別是神在人裡面那種憐憫的性質!
   
我個人覺得台灣的各基督教醫院都是腳踏實地做事,暗中默默地付出,不張揚、不求回報地關懷人、醫治人,無論在平地或進入原住民地區都是如此,不像慈濟功德會等機構善於用媒體包裝公開宣傳所做的善事功德。基督教的信仰要我們發自內心付諸行動去愛人,即彌迦所說的「好憐憫」。
   
有一部影片描述德雷莎修女在印度貧民區服務時與社區年輕人的對話。年輕人問德雷莎說:「我只看到我們社區的人往外跑,為什麼妳卻來到這個貧民區呢?」德雷莎回答說:「因著神的愛,我看到這裡的人的需要!」正因為德雷莎修女在那裡默默地工作,付出一切服事人群,感動了許多人加入服務的行列。德雷莎修女那種由內而外展現行動的愛,令人感佩!

三、真宗教要求人謙卑與神同行:
這是神旨意的中心點,也就是真宗教的核心,即人在心裡與神交通的經歷,是一種漸漸進入與神親密交往的經驗裡。猶如舊約的兩位信仰人物──以諾一生跟神有密切的交往,神把他接去,他就不見了(創五:24);挪亞沒有缺點,是當代惟一的好人,他跟神有密切的交往(創六:9)。
   
各位,我們肯定世界各大宗教與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都有它們的優點,但就是差別在失去中心,這些宗教沒有核心。他們知道要慈悲為懷、要行善愛人,但心裡卻沒有神的存在,不知道要與神密切相通、要與神生命交流。倘若沒有以神為中心的善舉,易淪為自誇的善行或表面的善行。
   
一個人在世上的一生若能夠以「與神同行」這五個字作為他的人生觀的話,自然他認識主的知識與對神的體驗逐日增加及深化,直到神取去他的生命,與祂同在。

 

 

神人的辯論(6:1-7:10)(賈玉銘)

 

    神的恩愛,原似天高地厚,究竟人是為什麼強悍悖逆,不肯熱誠愛主,不能專心事神呢?在本段開始,神即大聲疾呼,很嚴重地呼日:“山嶺和地永久的根基啊,要聽耶和華爭辯的話。神與他百姓的爭辯說(6:3-5):

   

一、神向人所要的(6:1-8)

    人來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究竟當獻什麼?

    ()消極言之(6:6-7)

    1、不以獻豐盛的祭蒙神歡喜;

    2、不以獻貴重的祭蒙神悅納。

    ()積極言之(6:8)神在此向人所要的。略分三方面:

    1、對己——行公義

    2、對人——好憐憫

    3、對神——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6:8,參創5:24)

    把這三方面合起來,就完全了律法。神向我們世人所要的,雖甚單純,卻也最高尚。

 

二、人在神前所表現的(6:9-7:6)

    可憐世人的行事,離神向人所要的標準,相差太遠,人心的奸惡。社會的紊亂,家庭的黑暗皆不堪言狀。

    ()普遍的現象(6:9-7:2)

    1、民眾的奸惡(7:2)

    2、領袖的貪詐(7:3)

    3、親友之仇視(7:5)

    ()最高的標準(7:4)

    他們最好的,不過是蒺藜;最正直的,不過是荊棘籬笆。蒺藜荊棘,本是因罪孽的咒詛而生的東西,是與人有害的。會刺傷人,能將禾苗擠住。主耶穌為背負我們的罪,曾為我們戴了荊棘冕。他們中最好的,不過像荊棘蒺藜,是從罪惡而生的,是與人有害的,甚至把主刺傷。他們中那次好的,惡劣的,將怎樣呢?“最好的,為人標準的,為群眾領袖的,尚且如此,那不好的,又將怎樣呢?

   

三、先知向神所期待的(7:7—10)

    人在神前雖是這樣敗壞,先知在神那裡仍有盼望。所以他說:“至於我……”

    ()向神期待的態度

    1、仰望——“我要仰望耶和華

    2、等候——“等候那救我的神

    3、忍受——“忍受耶和華的惱怒,包含著很大的順服。

    ()向神期待的結果

    1、神必應允我(7:7)

    2、神必叫我起來(7:8)

    3、必見神的光明(7:9)

    4、神必為我辯屈(7:9)

  5、必得見神的公義(7:10)

    我的神啊,愛我救我的神啊,我要向你仰望、向你舉手、向你陳明我的心願,直等你向我所要的,實現在我的生命生活中。阿們!

 

 

神已指示我們何為善(6)(香港讀經會)

 

祈禱:   神啊,我羡慕你的訓詞;求你使我在你的公義上生活!(詩11940

 

在古代近東,「山」不但是地理上的詞彙,更蘊含「永恆」的意思(參詩9012)。現在神要開庭控訴祂的子民,但人太善變,他們作陪審團是極不可靠的,所以祂請來了「山嶺」和「岡陵」,由他們組成的陪審團去聆聽祂的控詞(12)。神希望知道自己作過甚麼事,竟會令祂的子民「厭煩」(3)。神訴說救贖的事:從出埃及為奴之地到橫渡約旦河,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神只希望祂的選民知道祂的公義和憐憫(45)。但神看到的是惡人不斷用各種不義和不公正的手段斂財,從大富人家到平民百姓都用詭詐的謊言去行強暴的事(1012)。他們當然覺得神厭煩,因為他們不想神知道自己所行的惡。不過最大的謊言莫過於他們認為可以憑著各樣獻祭來取悅神,這正是神要彌迦說出來的:「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7

其實神知道他們是認識何為善的(8),就是:1行公義:即依照神的旨意在社𡡷和個人生活上維護公正;2好憐憫:就是把有缺乏的人所需要的照顧,都視為自己當盡的責任;和3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養成一種時刻以神的事為念的生活態度。像這樣的人,他們對人和神的態度必然是謙卑的。他們會先把自己的意念放下,去尋求神的旨意。若沒有這種生活態度,一切公義和憐憫的事恐怕不會發生。可惜他們心裡認定了一個充滿謊言的神學:縱使以色列人犯罪,就是像暗利和他的兒子亞哈一樣的敗壞(參王上1621下),但因選民的緣故,神必救贖。所以神要將他們看為「神必會救贖」的這個錯誤而生的所謂「確據」,完全徹底地剷除,神要使那充滿罪惡的「應許地」變為荒涼,那裡再沒有撒種,也沒有收割(1316)。

耶穌曾稱讚一位文士,因為他答耶穌的話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祂以外,再沒有別的神;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祂,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的多。」(可123233)從這番話,耶穌知道這位元文士真的認識神。

我的反省 ………………………………………………………………………

……………………………………………………………………………………

 

 

神向我們要的是什麼?(六章116)(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一章聖經是慈愛的神和祂所愛的百姓間的對話。

總括來說這章聖經告訴我們:「愛必管教」,神的確是慈愛的神,神也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但祂絕不是一位「愛」到「放縱」的父親,也不是一位有「恩典」卻沒有「是非」的神。

這段經文好像神跟祂的百姓好好算算總帳,「耶和華要與祂的百姓爭辯,與以色列爭論。我的百姓啊,我向你作了甚麼呢?我在甚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對我證明。」神帶著祂的兒女數算過去的恩典,點點滴滴數算不盡,然後神問以色列人:你是怎樣回應這麼一位恩待你的主呢?神向我們要的是什麼呢?「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神要的豈是更多的奉獻、更多的擺上、更多的付出與努力嗎?神哪裡在乎這些呢?那麼,神向我們所要的到底是什麼呢?

這一段經文神自己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神向我們要的四件事:公義、憐憫、謙卑和與神同行!「公義」是對事情的態度;「憐憫」是對人的態度;「謙卑」是對自己的態度;「與神同行」是對神的態度。我們深信:這仍然是永恆不變的主今天對我們的要求,也求主把這四把尺放在我們的生命和生活當中,會不會因為個人私利,「處事」失去了公義;「對人」失去了憐憫;看自己越來越驕傲、越來越自以為是;面對神,不再是以神為中心的「與神同行」,而變成以自己為中心的要「神與我同行」!

當我們經歷環境中的不順利時,求主光照我們是否因為「神使我荒涼」,求主提醒我們在「公義」、「憐憫」、「謙卑」和「與神同行」四件事上,哪一件或哪一些事上偏離了?好讓我們能回轉,回到上帝的祝福裡!

今天神有沒有什麼提醒的事給你、給我呢?

回應:天父上帝,求禰讓我認清自己的光景,不要讓我漸漸偏離卻不自知,幫助我始終活在禰的祝福之中。

禱讀:彌迦書六章8

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

 

 

可聽的耳(1~2)(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可聽的耳        禱讀        彌六1-2

 

先知以激動的口氣向以色列、並大自然呼喊:「以色列人哪,當聽耶和華的話!」這已經是第三次,神要以色列人專注來聽神所要說的話(彌三19)。對於神一再重複的事就要加倍留意。從神與以色列人的關係來看,是拯救者與被救贖者,或說是君王與子民,也是創造者與敬拜者。在這樣的關係中,「聽話」原本就是應有的態度,當然也是我今天對神的態度。

當摩西在摩押曠野對第二代的以色列百姓重新布達神的律法時,他的呼籲就是:「以色列啊,你要聽!」(申六4)。這是因為前一世代的人,就是他們的父親兄長,雖然眼睛看見神大能的作為,耳朵「聽見」神的命令,但是打從心卻不願意「聽從」耶和華。以至於都倒斃在曠野,唯有迦勒與約書亞除外,因為他們另有一個心志—定意專心跟從神,所以得以進入迦南美地。

原本以色列百姓必因「聽」從神而蒙福;現在的以色列人卻是因背逆,以至於變成「聽」見判決。當人不願意順服神,甚至任意犯罪虧缺了神的榮耀,人就只能聽見審判的噩耗,這樣的結局以色列人一再重蹈覆轍。當我們硬著心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惡時,也必會落入如此的光景。

耶穌說:我們蒙恩若不感謝讚美神,連石頭都必開口稱頌。同樣,若我輕看神的恩典,怎能逃罪呢?你我內心對神的態度為何?是將神的愛與恩典當作平常,認為是理所當然;還是知道自己真是不配,以敬畏、謙卑的心尊主為大?

默想

1.我對神話語的態度,是聽從?還是當作耳邊風?

2.我的屬靈生命是在原地打轉?還是天天成長?

回應

親愛的聖靈,請你來開通我的耳朵,讓我聽見神的聲音,並使我的心樂於聽從你的話語,幫助我有力量遵行。除去我生命中背逆的營壘,好叫我的生命健康的長大。

 

 

忘恩負義見責(3~5)(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忘恩負義見責        禱讀        彌六3-5

 

「我的百姓啊,我向你作了甚麼呢?」神用反問的口吻向以色列人說話。難道是我耶和華對不起你們、虐待你們,使你們必需群起背叛?你們總應該記得你們以色列人自己的歷史吧!

你們的先祖原本是奴隸,在埃及法老的手下受苦,「是我」差摩西將他們拯救出來。當你們在曠野前進時,有許多國家君王要攻擊你們(摩押王巴勒見民數記廿二到廿五章),「是我」扭轉命運保護你們。是誰從什亭到吉甲帶領你們進入迦南美地(書三1,四19),「是我—耶和華」將這地賞賜給你們。

這不只是一般的歷史,更是救恩的歷史,好叫人認識耶和華公義的作為。神的公義,不是先以審判的形式呈現,反而是以救恩的方式臨到以色列人的身上。

同樣這救恩的歷史,神公義的拯救也發生在你我生命的當中。是我們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而罪的工價乃是死(羅六23)。但是神差耶穌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使我因耶穌的救贖得生命,得與神和好。祂所賜的還不只於此,是豐盛、更豐盛的生命(約十10)。

以色列人不珍惜神自始至終的恩典,以至於神公義的審判臨到。你我是否也要重蹈覆轍呢?人必因狡辯更顯出自己的有罪。因為故意忘記神所賜的恩典,口口聲聲卻說:是神不對!若我不願意珍惜活在神的恩典中,必被神的公義追上,必遭受神的懲罰。

默想

1.你還記得自己蒙恩得救的經歷嗎?

2.這一路走來,對神的恩典你是否常常存著敬畏與感恩的心呢?

回應

拯救我的主,謝謝你救贖我,又賜我聖靈引導我。我願意一生緊緊的跟隨你,求你煉淨我的心,使我生命不斷成長,見證你的恩典。

並願以色列人因著你的憐憫,早早回轉接受你的救恩,以致得救。

 

 

神所要的敬拜(6~8)(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神所要的敬拜        禱讀        彌六6-8

 

以色列人從神所領受的誡命、律例、典章,其中所規範的是人與神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獻祭正是向神謙卑的表現。但是神在這再一次讓人思想,到底我所敬拜的耶和華,祂要的是什麼?

神頒佈誡命典章,其中是有許多對行為的規範與要求,並要獻祭給神。神需要享用這些祭物嗎?還是需要我們以好行為來討好祂?神一點都不缺乏,因為千山的羊、萬山的牛都是祂的。祂也不需要人的奉承,祂所要的到底是什麼?「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神在這不是只對以色列人說話,祂乃是要所有的人都認識祂。同時祂也向所有的人說明,什麼是真正的「善」。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你的與神同行。

神將祂自己的生命賜給我們,將公義與憐憫放在我們面,我們是祂在這世上的代表,要我們以此為道德標準來生活。但是我們若不是真正先愛神,就不可能有真正愛人、關心人的生活表現。同時也無法向世人見證神生命的美善,要使人從外在偽裝的善行中回轉。這三件事正是再次指出神百姓的問題,前面已經一再指出他們的罪狀。如今是盼望他們能棄惡行神所要的善,神不是要虛假的宗教儀式,乃是要人的生命與祂一樣。

「神並不缺少什麼!」祂所要的這些,是為了説明我們能認識祂。因此我們要瞭解神的用心,要聽神的話,這話是給一切的人,包含你與我。是我們生活要努力的方向,讓我們效法以諾的榜樣,縱然沒有豐功偉業,但是卻因與神同行,在永恆中留下美名。 除非我們能按照神所要的生活,否則不論我們參加多少聚會,參與更多的事奉,奉獻許多珍寶,都無法滿足神的心、討祂的喜悅。你認為呢?

默想

1.在神的光中看自己的生活、事奉,都是神所喜悅

的獻祭嗎?

2.為每次聚會禱告,我們獻上的心靈和誠實,按著

神的真理來事奉。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告訴我應當獻上的是什麼。

願聖靈指教我,在生活中時時尊主為大,將真正祭物帶到你面前,奉獻給你。

 

 

智慧人必敬畏神的名(9~16)(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智慧人必敬畏神的名    禱讀        彌六9-16

 

一切的權柄都是出於神的授與,祂派定刑杖的懲罰。如今,在城中神因見許多惡人,以不公道的手法斂財:那些富有人家滿行強暴,甚至城中所居住之人的口充滿謊言與詭詐。所以神要擊打那些有權柄的人,他們沒有敬畏神、以祂的智慧運用神的權柄,使行惡的人得到應有的刑罰,並阻止罪惡的漫延。

他們會如此怠忽職守,實在因為他們自己早就遠離神的標準。他們已經另起爐灶,為自己選擇新的準則:守暗利的惡規,行亞哈家一切所行。這兩位是北國的君王,他們所行的大大得罪神。今天,北國的罪惡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滲透到南國。使城中的領袖不論政治、宗教、經濟各個領域都被污染了。

耶和華神今天仍向我們的心呼喊,要我們聽祂說話:智慧人必敬畏神的名。那些有權柄的人當知道,神是鑒察全地的主。不要以為手中有權柄就能隻手遮天,行事歪曲乖謬,以為神不知道。過去神已經證明人無法逃罪,我們就當醒悟,要敬畏神,以祂的智慧來運用手中的權柄,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成為神賜福這地、這民的管道。

默想

1.要得屬神的真智慧,首先要敬畏主,才能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2.以謙卑的心來親近主,讓祂以真理檢查並引導我的生活。

回應

智慧的主,我向你求三件事:

聽見你的話語;

永遠選擇敬畏你;

以你的智慧管理所託付我的使命。

不叫我以為可以靠自己完成你的工作,以至於行在錯誤的路上不自知,不但害己、更害人遠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