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鴻書導論拾穗 那鴻書提要 壹 關於先知那鴻 一 關於本書著者那鴻的生平,除了一章一節之外,聖經中並沒其他的記載了。他是一個先知,神給他默示,專論亞述國和它的首都尼尼微的滅亡。 二 先知那鴻是伊勒歌斯人。伊勒歌斯究在何處,這是研究聖經者所難斷定的問題。有的說伊勒歌斯就是尼尼微城北數裡的一個小鎮,那裡還有一個古墓,就是那鴻的墳墓。有的說伊勒歌斯是在猶大南部。可是這些傳說都不十分可靠。根據教父耶羅米(Jerome)和一些考古家的證明,伊勒歌斯是加利利的一個小村,靠近迦百農。‘迦百農’的意義是‘那鴻之村,’就是後人紀念這位先知而命名的。 三 那鴻是北國人,卻在南國說預言。 四 ‘那鴻’的意義是‘安慰,’又作‘報復。’所以在他所傳的預言中充滿了‘安慰’和‘報復。’例如:一章七節是安慰的話,一章九節是報復的話。對於受壓迫的百姓,神藉先知給予安慰;對於殘忍、兇暴的亞述,神必給予報復。 貳 先知約拿與先知那鴻 先知約拿去尼尼微作工是在主前八六二年。那次因約拿傳的信息所產生的悔改是非常真摯的,也是為神所悅納的。可惜的事就是,尼尼微的良善在神仍如‘早晨的雲霧’和‘速散的甘露,’(何六4,)不能持久。過不多時,尼尼微又遠離神,甚至背叛神。於是神興起先知那鴻,在約拿傳道之後約一百五十年,藉著他宣判亞述和它的首都尼尼微的命運。那鴻所說的預言,在一百餘年後全部應驗,那時巴比倫聯合瑪代毀滅尼尼微(主前六一二年),把亞述消滅無存(主前六○九年)。 參 背景 那鴻是在猶大王希西家年間作先知。他原是北國加利利的伊勒歌斯人。可能是因著亞述的侵略和十支派的被擄,(王下十八9~12,)他就從北方逃到南方,住在耶路撒冷。那時候亞述是一個最強盛,又是最殘忍的侵略國,近東各民族對之無不栗栗危懼。尤其是猶大,剛見她的姊妹國以色列滅亡於亞述(主前七二一年),又見埃及國被亞述擊敗(主前七一一年),(參讀賽二十,)所以對於這個可怕的仇敵,晝夜提心吊膽。那鴻在這個時候和這個情況下起來作先知,安慰神的百姓不要懼怕驚惶,並告訴他們神對亞述的審判不久將臨到。本書一章的預言是指‘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事(主前七○一年)。(王下十八13。)本書二、三章的預言是指亞述後來亡於巴比倫和瑪代聯軍。 肆 時間和地點 一 先知那鴻說預言的時間可能是在主前七○一年,就是希西家王十四年,接下去就發生亞述侵略猶大的事。 二 先知作工的地點是在猶大。 伍 體裁 那鴻書是詩。那鴻的詩品在先知中是很高的,所以本書的詩非常美麗、生動,並且含有極大的力量。曾有一位著名研究先知書的學者這麼說,‘在“小先知”中,沒有別位能比那鴻那樣勇敢、懇切。他的預言是用完全合乎規律的詩寫出來的。它的開始,不只寫得壯麗,也是偉大。他對尼尼微的毀滅、傾倒、荒涼,是用最生動的彩色描出來的,既勇敢、又鮮明。’ 陸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讀本書一章時,應該同時參考王下十八、十九章,因為本書一章的預言是指亞述侵略猶大的事。 ‘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一9。)這是指‘希西家王十四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的一切堅固城,將城攻取,’他又‘差遣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率領大軍,往耶路撒冷,到希西家王那裡去。’(王下十八13,17。) ‘有一人從你那裡出來,圖謀邪惡,設惡計攻擊耶和華。’(鴻一11。)這是指西拿基立統率大軍來攻擊猶大,在事實上他是攻擊耶和華,並向祂挑戰說,‘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離我的手麼?’(王下十八35。) ‘耶和華如此說,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人數繁多,也被剪除,歸於無有。猶大阿,我雖然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現在我必從你頸項上折斷他的軛,扭開他的繩索。’(鴻一12~13。)這是指‘當夜耶和華的使者出去,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一看,都是死屍了。’(王下十九35。)此後猶大不再受亞述的欺淩了。 ‘耶和華已經出令,指著尼尼微說,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後;我必從你神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陃使你歸於墳墓。’(鴻一14。)這是暗示西拿基立的結局,他‘在他的神尼斯洛廟裡叩拜,他兒子亞得米勒和沙利色用刀殺了他。’(王下十九37。) 二 神藉先知約拿給尼尼微悔改的機會,因為那時尼尼微人並不認識神,他們所行的只是得罪神。神藉先知那鴻宣告祂對尼尼微的判決,不再給他們機會,因為他們認識神之後,故意背叛、辱駡、褻瀆神,(王下十八22,30,32~35,十九4,6,10,)又故意攻打選民,侵略聖地。神對於悔罪者可以給他得恩典的機會,對於後退者可以給他悔改、回頭的機會;惟獨對於背叛、褻瀆者,神只有給他嚴厲的審判。 三 在本書中,先知說明神兩重的特性:一方面祂是‘忌邪施報的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一2~3;)另一方面祂是‘不輕易發怒,’祂‘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3,7。)這兩重的特性在信徒身上都是事實。祂是忌邪的,也就是恨惡罪的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因此祂要赦免他們,還得先在祂獨生子主耶穌身上討罪。同時,對於信靠祂、仰望祂的人,祂是滿有憐憫和慈愛,不輕易發怒;即或發怒,‘祂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詩三十5,)目的還是叫他們得益。祂也是他們在患難日子中的保障,凡信靠祂的,必不至羞愧。 四 除了先知那鴻之外,神還藉著其他的僕人預言到亞述的審判和結局。例如: 以賽亞七章十八至二十節,十章十七至十九節,十四章二十五節,三十章三十一至三十二節,三十一章八至九節, 以西結三十二章二十二至二十三節, 彌迦書五章六節,西番雅二章十三節, 撒迦利亞十章十一節等等。 五 挪亞們(鴻三8)是埃及的京城。因為以色列王何細亞與埃及王梭結盟,向亞述背叛,所以亞述王在攻破撒瑪利亞之後,派遣大軍攻打埃及,擊破挪亞們。 六 ‘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阿,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願罷;因為那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淨盡了。’(一15。)這裡不只預言到西拿基立被神擊打後,猶大人中間所傳的好消息,這也是預言主再臨後選民中間第一個喜信,並且也指主在信徒身上完全得勝,佔領後的實況,他們從此可以守屬靈的節期,(林前五8,)並還所許的奉獻的願。 七 尼尼微是建於希底結大河(創二14)之旁,城的四周盡是河流,作它的天然保障,正像埃及京城所倚靠的一樣。(鴻三8。)可是當神施行審判時,尼尼微所誇口的屏障都變成它的致命傷。那時尼尼微被圍,巴比倫聯合瑪代的軍隊引水倒灌入城,以致不能再固守,亞述遂亡。這正應驗先知的預言:‘但祂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尼尼微,’(一8,)‘河閘開放,宮殿沖沒。’(二6。)尼尼微人所驕傲的,所有恃無恐的,反而成了神審判的工具。 柒 信息 本書主要的信息是:背叛神者的可怕的、無可挽回的命運、以及投靠神者在患難中的保障。 捌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一)‘施報,’(一2,)(二)滅絕淨盡。’(9。) 二 鑰節: (一)‘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一7。) (二)‘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祂必將你們滅絕淨盡,災難不再興起。’(9。) (三)‘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阿,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願罷;因為那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淨盡了。’(15。) 玖 分析 本書根據內容可以分作兩大段:審判者、審判。 1 審判者(一章一至七節) 一 引言。(1。) 二 審判者就是耶和華。(2~3。) 三 審判者的威嚴。(4~7。) 2 審判(一章八節至三章) 一 判決(一8~11,14): (一)宣告滅絕。(8~10。) (二)尼尼微背叛的罪行。(11。) (三)名被塗抹。(14。) 二 宣判中對猶大的安慰。(一12~13,15。) 三 異象(二)-先知在異象中看見了尼尼微被圍、傾倒、滅亡、荒涼的景象。 四 必有的結局(三)-尼尼微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無可挽回。 —— 倪柝聲《聖經提要》 壹、書名 【本書書名】本書以先知那鴻的名字名書。“那鴻”的希伯來文(nahum)有“安慰”或“同情”的意思,為“尼希米”(Nehemiah義為“主安慰”)的縮寫。──《啟導本聖經註釋》 【卷名】《那鴻書》以其作者先知那鴻命名。“那鴻”原文 Nachum 的意思是“被安慰的”或“受安慰者”。在舊約聖經其他地方沒有出現這個名字,但它與“尼希米”(耶和華已安慰)和“米拿現”(安慰者)有聯繫。──《SDA聖經住釋》 貳、作者 【本書作者】從本書的標題(一1)知道那鴻是伊勒歌斯人。但伊勒歌斯在何處,無法確知。一般相信為南國猶大一城,但也有人說可能是後來耶穌工作的中心迦百農(原文含有“那鴻”一字,有“那鴻之村”的意思)。《路加福音》的耶穌家譜所記祖先中有“拿鴻”一名(路三25),當與先知那鴻無關。──《啟導本聖經註釋》 叁、寫作時地 【時間和地點】 一 先知那鴻說預言的時間可能是在主前七○一年,就是希西家王十四年,接下去就發生亞述侵略猶大的事。 二 先知作工的地點是在猶大。 ── 倪柝聲《聖經提要》 【寫作時期】本書很可能寫於主前663~612年的半個世紀中,根據考古學家的資料,尼尼微城在主前612年為巴比倫人攻陷,而本書多處預言此亞述首都的滅亡,可見他說預言的時候至少早過主前612年;而本書三8~10提到挪亞們被擄及遷徙的事。挪亞們即底比斯(Thebes),為埃及國在南部的首都,距開羅約660公里,城甚大,橫跨尼羅河兩岸,早在主前十一世紀即已建立,現只剩一些村落。據考古學家所得資料,此城在主前663年為亞述王攻陷,可見寫作時期當在主前663年之後。──《啟導本聖經註釋》 肆、主旨要義 【本書信息】本書透達出的主要信息是神的公義。尼尼微的淪亡是神的刑罰,懲治它圖謀邪惡、殘忍無道(一11;二1)、壓迫世上弱國(三1~7)、欺淩以色列(一12~13)等等罪行。亞述的滅亡給了當時受壓迫的民族重睹天日的希望。增加了人民對正義必可伸張的信心。 詩人那鴻熱愛他的國家和人民,表達了對強權終必受到神膺懲的歡樂,因為神是慈愛,不輕易發怒,但也決“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一3),凡不以公義立國,而以強暴、謊詐和血腥來統治的國家,都會象亞述一樣,終必敗亡(三1,5~7)。──《啟導本聖經註釋》 【主題】本卷聖經的主題是尼尼微城即將面臨的厄運。所以這個預言和約拿的信息處於同一時代。約拿向尼尼微傳悔改的道。由於城裡的居民在神面前自卑,這座城得救了。但後來亞述人又陷入罪惡之中。那鴻的任務就是預言神的判決,就是尼尼微的毀滅。尼尼微的傲慢、殘暴和拜偶像之風已到了惡貫滿盈的地步。亞述的諸王長期以來侮辱天上的神和祂的統治,把宇宙的創造主放在與周圍列國的偶像同等的位置上(見王下18:33-35;王下19:8-22)。因為這些國王在與其他國家作戰時自以為是在執行他們的神的旨意,亞述對神的侮辱必須停止,要麼藉著這個國家的悔改,要麼藉著它的滅亡。以賽亞原來已預言亞述軍隊在猶大的失敗(賽37:21-38),那鴻則預見到亞述帝國首都的最後陷落。──《SDA聖經住釋》 伍、寫本書的動機 【為什麼要讀那鴻書?】 任何人若想要認識神的屬性──祂的公義、公平、怒氣和憤恨,並且祂的良善、憐憫和同情就必須讀本書。 那鴻的意義是「安慰」,又作「報復」。本書在那鴻所傳的預言中充滿了「安慰」和「報復」。對于受壓迫的百姓,神藉先知給予安慰;對于殘忍、凶暴的亞述,神必給予報復。──楊震宇《每日讀經》 【目的】本書目的,為說明神的公義、審判必臨到外邦,尤其是尼尼微,亞述是外邦異教的代表,罪惡的化身,必須滅絕淨盡。──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陸、本書的重要性 那鴻預言的應驗 預言最佳的試驗就是看它能否應驗,亦是這一點叫我們確信聖經是神的啟示,因為它裏面滿了都是應驗了的預言。那鴻對尼尼微城的預言就是最佳的一個明證。二章六節先知把此城將怎樣被毀滅的方法也寫了出來——「河閘開放,宮殿沖沒」;這是否一字不改地應驗呢?我們且看下面「講壇釋經」的一段節錄便可知曉: 「這預言能如此準確精細,又怎能是出於人的構想?當那鴻作此預言時,亞述的勢力仍然如日中大。鄰近各國無不按時納貢的,連遠遠的埃及也要臣服,腓尼基和賽普路斯日夜驚惶,猶大年年進貢。他們之富有足以雄視天下,誰敢在這時候預言她會速速滅亡?但在亞述巴尼普王駕崩之後,他們的國勢就如江河下瀉,一去不返了。埃及揭竿反叛、巴比倫不服,而新興的瑪代還備軍要攻擊尼尼微。亞述巴尼普的承繼人派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去安撫巴比倫,拿布普拉撒成功了,被亞述王封為巴比倫王。他處事極有技巧,又積極備軍,就在短短十五年間,他已有足夠的能力來掙脫亞述的軛而獨立。他與亞述的每一敵對國建立邦交,聯成一陣線,共同對抗他們的公敵。這一聯盟包括了瑪代、波斯、埃及、阿米尼亞和別的小國。每國都有一共同的火熱願望,就是要打倒亞述;但開始時他們失敗了,亞述仍然維持短暫的優勢。後來聯盟國得到比翠亞(Bactria)的增援,他們就成為一支無敵的大軍。尼尼微人自知不保,就想棄城而逃,卻給聯軍圍困,只好逃入大城暫避。他們在尼尼微城困守達二年之久,直到他們守無可守。這趟是輪到他們仰息於強敵的憐憫下了。當時適值底格裏斯河氾濫,把他們城堡的一大段沖毀,盟軍就乘破口而沖入,把城佔據了。尼尼微於是被陷,無數的居民被屠殺,時維西元前六○八年,正如那鴻先知所預言的。」 尼尼微之被毀是那麼徹底,到主前二世紀時,連其城址都無法追尋(請參結三十二22、
23)。── 巴斯德《聖經研究──歸納性研經》 柒、本書的特點 由於本書體裁之突出,使人研究本書是否有特別的用途。作者是否因豫言尼尼微城傾覆的事,作為感恩的詩歌頌讚神,或可用作戰爭用的軍歌,以鼓勵士氣。在死海古卷中有這樣的解釋。 於是經學家在聯想中研究,有一個假設,認為這本書有可能是禮儀用的詩歌,專供在禮拜儀式中詠唱,歌頌耶和華得勝的大能。第一章的離合詩可能有這樣的用途,第三章一至七節可能成為另一首禮儀的詩歌,甚至其他哀歌,也可以充禮拜詩。 這是基於兩種假想。第一,本書不是為傳講的,對象既為尼尼微城、亞述人,又怎能有機會向他們直接口傳呢?所以這本書不是口傳的,而是書寫的,是著作,不是記錄。以後可充禮拜的儀式之用。第二,這本書如果為禮拜之用,那鴻是否為祭司出身,好像耶利米一樣?那鴻是集祭司與先知兩種職分於一身,是祭司型的先知(Cultic Prophet)這兩個假想雖無結論,但可能是有的,這樣想法尤其為近年學者所堅持。──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神藉先知約拿給尼尼微悔改的機會,因為那時尼尼微人並不認識神,他們所行的只是得罪神。神藉先知那鴻宣告祂對尼尼微的判決,不再給他們機會,因為他們認識神之後,故意背叛、辱駡、褻瀆神,(王下十八22,30,32~35,十九4,6,10,)又故意攻打選民,侵略聖地。神對於悔罪者可以給他得恩典的機會,對於後退者可以給他悔改、回頭的機會;惟獨對於背叛、褻瀆者,神只有給他嚴厲的審判。──
倪柝聲《聖經提要》 【與新約的關係】 一、本書(特別是1:2~8)描繪耶和華的屬性,跟新約的耶穌基督的屬性是一致的。首先,那鴻提醒人,耶和華是他們的救主,祂認識信靠祂的人,在患難時保護他們,作他們的避難所;同樣地,耶穌基督也認識屬祂的人(約10:14~15),因為主受死復活,信靠祂的人得以脫離人生極大的患難──撒但的權勢,不至滅亡。 二、第一章3節:“雲彩是他腳下的塵土”,這跟啟示錄形容耶穌基督是坐在雲上的(啟14:14~20),互相呼應。 三、那鴻形容 神的忿怒像火一般噴出來(1:6),在祂的盛怒之下,沒有人能站立得住。彼得形容主的日子來到的時候,“所有元素都因烈火而熔化;地和地上所有的,都要被燒毀”(彼後3:10)。 四、本書顯示耶和華 神是一切受造之物的主(1:3b~6);同樣地,福音書也顯示耶穌基督是掌管大自然的主。風和海聽從祂的命令,靈界的惡魔也被祂征服;祂更是生命和死亡的主。 ──《聖經新譯本》 玖、鑰節 【本書鑰節】 「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他的敵人施報,向他的仇敵懷怒。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鴻一2~3上)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鴻一7) 「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他必將你們滅絕淨盡,災難不再興起。」(鴻一9) ──楊震宇《每日讀經》 拾、鑰字 【本書鑰字】施報(一2),滅絕淨盡(一9) 。──楊震宇《每日讀經》 【鴻一1何謂那鴻書?作者是誰?】 答:1 那鴻書Book Of Nahum是舊約十二小先知書的第七卷(何、珥、摩、俄、拿、彌、鴻)。書中論到神為公義審判之主,對猶大人之勸慰。敘述尼尼微因罪惡將被傾覆毀滅之景況,至為深刻而淒涼悲慘。本書題及尼尼微一名有十次之多,是以尼尼微的傾覆為主題,它與約拿書所敘述尼尼微之悔改,實成一種強烈的對比。約拿所傳的信息是出於神的恩典,那鴻所傳的信息是出於神的刑罰。二人所說的預言,前後相隔約150年,(主前785,630年),皆以尼尼微的事為主。故讀本書時應與約拿書一同研讀,才能明白其前因後果,以及神的慈愛和公義。 2
本書是用詩的體裁寫成,非常美麗生動,而且字句等齊,頗有規律,筆鋒銳利,含有極大的力量,是一首充滿愛國熱情的長詩。在當時北國以色列已經亡於亞述(主前721年,王下十七6),南國猶大亦正走向滅亡之路,(王下十八3,主前713),因此本書甚為兩國人民所重視,而相傳誦讀之。他們為神對尼尼微未來的審判毀滅的信息而高興,這個預言在其他先知書中亦曾多次被提到(賽七18~20;十17~19;十四25;卅31;卅一8;結卅二22,23;彌五6;番二13;亞十11)。然本書對於尼尼微的毀滅傾倒,荒涼的情景,描寫最為生動,莊嚴偉大,驚險詳盡而鮮明,在先知書中佔有極高的價值。 3
尼尼微城是亞述帝國的首都,建於希底結大河之旁,(創二14),四周盡是河流。當那鴻作先知的時代,它是世界的後城,兇殘強暴,(鴻二11~13)。其外城長約30哩,寬10哩,共有五層城牆。牆高100尺,城樓高1200尺,並有三層護城河,乃由外國擄來千萬的奴隸所築成。其中有一道護城河,寬140尺,深60尺,由1200座城樓所監視。尼尼微的內城長約3裡,寬1裡半,周圍長約8裡,此城在那鴻所發出預言後約廿年,被巴比倫軍隊進攻,戰爭經過二年之久。最後護城河水閘忽然陡漲,將成牆一部分沖毀(二6),以致敵軍直撲城中,大施毀滅,刀光劍影,殺氣騰騰,屍橫遍野,十分淒慘(二3,4;三1~7)。 此正應驗了那鴻先知的預言,其時間約在主前607年。這個罪惡滿盈強暴好戰之城,從此遂永遠淹沒。在主後1820年,英國考古學家黎雅各James Rich經過四個月的時間,觀察而發現尼尼微城的原址,掘出亞述王宮及無數碑文與藏書樓等珍貴物件,此足證明聖經之記載真實無誤。 4
本書系伊勒歌斯人那鴻Nahum(意安慰或憐憫,與亞摩斯父親拿鴻原文同名,路三25)于猶大國所寫,約在主前663~607年間。其發言對象為尼尼微,時當猶大王希西家秉政的時期(王下十八9~13)。他與猶大國以賽亞、彌迦、西番雅為同時代的先知。關於那鴻的故鄉伊勒歌斯Elkosh究在何處,其說不一,難以斷定。惟據拉丁學者耶柔米Jerome和一些考古家的證明,其地點是指在加利利的一個小村,靠近迦伯農Capernaum(意節那鴻之村,安慰之鄉,太四13;路四31)。那鴻可能住在迦伯農,或是此城的創建人,因此而命名為拿鴻的故居,則他與約拿,耶穌同是屬於加利利省的。那鴻可能是因當時亞述的侵略和北國十個支派的放逐,而逃到南國猶大之地,住下耶路撒冷,於是乃為猶大的先知。——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著者】這卷小書的作者是那鴻;他的名字帶諷刺地含有『安慰』的意思,但是在他的話裏是很少有安慰的成分。他是伊勒歌斯人,從尼尼微的廢墟向北約二十裡,那裏有個村莊稱為阿爾庫斯(阿拉伯文為Al-Kush);根據當地的傳說,那鴻的墓位於那裏,但是這傳說的歷史可靠性並不高。在所有各種假設之中,最有可能的是伊勒歌斯是在猶大南部的一個小村莊,不過它的準確名稱和地點現在已經遺失了。 無論如何,雖然那鴻的家鄉還一直不甚明確,他很可能是猶大的居民,而表達的感想是那些處於西元前第七世紀後期的猶太人的感情。雖然我們不能確定這些預言準確的日期,但它們很可能在主前六六三至六一二年間宣講的,而極可能是在主前六一二年以前數年,亦即尼尼微最後崩潰的日子。——《每日研經叢書》 【信息】那鴻書的信息是關於神的屬性,並祂與世人的關係(不僅是祂自己的百姓,甚至是那些不承認祂的人)。本書開頭的詩歌(一2~8)標出了整個預言的背景。耶和華既有神的獨一地位,就要求絕對的忠貞,祂也必嚴厲地對那些敵擋祂、逼迫祂子民的人施加報復(一2)。雖然祂有時延遲刑罰而顯出祂的忍耐,祂卻是公義的,祂的公義至終一定要得著滿足,否則審判就必來臨(一3)。連神自己的百姓,無論是以色列人或是教會,都不能免於審判。神所要的不是因神這一方在過去所成就(無論是在西乃山或加略山)而帶來的地位或關係,而是要求人這一方持續以信靠與依賴來回應神(一7)。 耶和華使用祂普世的標準來敵擋邪惡,無論要對邪惡負起責任的是誰(參︰摩一3~二16)。雖然神曾揀選亞述成為祂的工具,來刑罰頑梗悖逆的以色列(賽七17,十5~6),祂卻堅持此一國家必須為它在執行這任務時所犯的過度殘暴負起責任(賽十7~19;參︰番二14~15)。神藉著那鴻所傳的信息,乃是要鼓勵祂的百姓。以色列人面對著曾征服尼羅河到底格裡斯河廣大區域、似乎無法抵擋之敵軍的侵略,不能倚靠自己的勢力,只能仰望神的拯救。然而,就在幾年之內,那無敵者就被神的手所打敗,沒有一個國家能站在祂面前。教會面對著勢力或意識形態的脅迫,也只能站在以色列同等的地位上,信靠那位「大有能力」的神(一3)。──《丁道爾聖經註釋》 【那鴻書的信息】那鴻書沒有甚麼有仁慈的話,並不愛護尼尼微的居民,也不關注他們的命運。著者採納了一種神義論(theodicy),為上帝命定按人類的邪惡和殘酷給予報復的理論辯護。較早的先知,包括彌迦和以賽亞在內,曾經宣佈亞述是上帝對祂的選民施行審判的工具。在一定意義上,這種神學理論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在選民之中對上帝忠心的人看見國家在墮落,因此合理地接受他們該得的審判。但是亞述這個審判的工具不只邪惡,而且實際上比她所判決的國家更壞。他們能不受懲罰嗎?那鴻說:不!法官也要受審判,因為邪惡為上帝所厭恨,無論是外邦人或者選民都要為邪惡承擔刑罰。 這樣,那鴻慶幸上帝的公平得以圓滿地成全;所有的國家,凡是追隨邪惡和殘暴,將要收割他們自己所撒的種子。然後,在某一方面來看,那鴻書可以被視為在信心動搖的時候的一次信心的勝利。它仍然不是一本討人喜歡的書,而是關係到一個可怕的世界;它指出,如果人繼續追隨邪惡,多行不義,肯定不能永遠逃避審判。——《每日研經叢書》 【先知那鴻】那鴻其名在舊約中除本書外從未出現過,只有在歷代志上第四章十九節有「拿含」,以及其他相似的字根。那鴻是伊勒歌斯人。這地名也是只在本書出現,近代學者大多認為是在猶大南部,離彌迦的家鄉不遠,雖然由於他熟悉尼尼微城,很可能是北方人。更何況迦百農曾稱為那鴻城。但看歷史的背景。他是南方人。 他是一個熱切的愛國者。他有深切愛同胞的情懷,看到自己的國民在長期列強之壓迫下受苦,使他真是有無限的憤慨。他充滿了公義的怒氣,不能忍耐敵人的猖獗,尤其是亞述的侵略者。他切望尼尼微城早日服在神公義的審判之下。他有十分敏感的觀察力,大自然的一切景象,都是神公義的顯示,所以海洋、高山、風雨、河流、雲霧都是神忿怒的表徵。他是詩人,有屬靈的感應力,又有詩情的激發,能活潑地描繪出來。 在他的信息中,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尼尼微城的傾覆。信息中只有神公義的忿怒,沒有慈愛的憐憫。尼尼微的命運已經註定,甚至連悔改的機會都沒有。如果比較約拿書,正好相反,因為在約拿書,尼尼微也是神所眷顧與愛憐的。所以約拿那種偏狹的民族主義思想受了譴責。但是那鴻具同樣偏狹的觀念,卻是他屬靈的感受與情操。──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書之要旨】本書要旨是論“背道者的受罰”。尼尼微乃世界最古之大城(創十11),為亞述國之首都,是世界第一為王之寧錄所建築,周圍一百八十英里,“有三日的路程”。尼尼微人從來過於殘暴,神曾命定降罰於尼尼微——過四十天城必傾覆(拿三4)。幸尼尼微人信服神,全城悔改各離惡道,但之後仍遠離神,仍去犯罪。所以,神又命先知那鴻宣佈,尼尼微必要受更重的刑罰。這不只是專論尼尼微的命運,也是藉著尼尼微,表明一切離經叛道、失去信仰的教會將有的結局。尼尼微人第一次經先知約拿宣告他們的命運,而悔改蒙赦;第二次又經先知那鴻宣告他們的命運,就再沒有悔改的機會。因為人既悔改以後,若再離棄,就不能叫他們再從新懊悔了。——賈玉銘《聖經要義》 【目的】本書目的,為說明神的公義、審判必臨到外邦,尤其是尼尼微,亞述是外邦異教的代表,罪惡的化身,必須滅絕淨盡。本書有可能是禮儀用的詩歌,專供在禮拜儀式中詠唱,歌頌耶和華得勝的大能。──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耶和華的性格】本書主題是為維護神的公義(Theodicy)。耶和華是忌邪的神(一2),這是祂自承的,正如出埃及記第二十章十誡中第一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神不能容納異己,神是獨特的,祂的愛獨特,祂要求人們對祂也有獨特的敬畏與忠貞。祂是施報的神,祂有報應的公義。因此祂向仇敵懷怒施報。祂有忿怒,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在另一方面,耶和華不輕易發怒,祂有能力,也有豐富的憐憫。如果祂發忿恨烈怒,誰能當得起,站得住呢?但是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一7)。──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寫作背景】本書作者為伊勒歌斯人那鴻。那鴻一名,其含意為「安慰」,而本書主題之一,恰如作者之名,就是安慰飽受亞述侵略淩辱的猶太人。新約耶穌家譜中所記載的拿鴻(路三25,此字于原文與先知那鴻同名),大概不是先知本人。 先知那鴻的出身地伊勒歌斯,今天無從稽考;有可能是新約時代的迦百農(其名意為「那鴻之村」),但亦可能是猶大國(南國)的一處地方,因本書寫于猶大國獨存的時期,其信息亦是針對猶大國的人(見一15)。 有關成書日期
,三8提供寶貴的資料。那鴻著書之時,挪亞們(即底比斯)已經淪陷了,因此先知能引以為例。挪亞們為當時埃及南部的首都,是膜拜亞們神的中心。根據發掘出來的亞述碑文,挪亞們是被亞述王亞述班尼帕所攻陷,時為主前六六四年或六六三年。而本書乃預言尼尼微的荒涼,可知成書日期必在尼尼微淪陷之前,亦即在主前六一四年或六一二年之前。換言之,本書成書時間大抵介乎主前六六四年至六一二年之間,也就是瑪拿西、亞們及約西亞作猶大王的時候。 那時,正值亞述王朝的黃金時期,在亞述班尼帕的經營下,連埃及也在她的掌握之中(參三8~10), 而首府尼尼微城更是穩如泰山。尼尼微城一名可指城本身,或泛指與他城連合而成的大城(參創十10~12),希伯來人常以尼尼微城來稱呼後者。城分內外兩層,內城長約十三公里(八英里),而外城則長約四十八公里(三十英里),共有五層城牆,牆高三十公尺(一百英尺),闊十六公尺(五十英尺),城樓則高六十公尺(二百英尺),還有三層護城河。就在這個時候,先知那鴻卻敲響亞述的喪鐘,宣告尼尼微城的毀滅。當時的人,誰會料到,如此強大的亞述帝國,竟在亞述班尼帕死後十多年就化為烏有,消失於歷史之中,而尼尼微也一直荒涼,成為歷史廢墟,供人憑弔。 ──《串珠聖經注釋》 【主題特色】那鴻被稱為敲響尼尼微喪鐘的先知,肯定地宣告強暴者的厄運,並從三方面來描述。 第一方面,神的屬性:尼尼微的毀滅,跟神的屬性有關。因神忌邪施報,秉公行義,凡是作奸犯科的,神必定追究;而且神大有能力,作惡的難逃劫運,必要服在神的刑罰下。然而神卻明察秋毫,認得投靠 的人,作他們的避難所。 第二方面,尼尼微的罪惡:尼尼微之所以危在旦夕,全因她已惡貫滿盈。亞述人以殘忍著名,崇尚武力強權,加上他們陰險狡猾,言而無信,進行不少無恥的商業貿易;如此行徑,簡直與神為敵,漠視神的公義審判,所以,亞述的首府尼尼微城變成荒場廢墟,乃罪有應得。 協力廠商面,安慰受苦者:神傾覆尼尼微,一方面是秉公行義的審判,另一方面卻安慰了受苦的猶太人,表明神並沒有忘記 的百姓,那些迫害神子民的,神必與他們為敵。 ──《串珠聖經注釋》 【歷史背景】整本書都表明,尼尼微已經危在旦夕,但它還未淪陷。基於這個原因,本書的寫作時間應是接近西元前612年。我們把它定為西元前615年,這樣,那鴻就與西番雅和耶利米同屬一個時代;可能和約珥也是這樣。西元前701年,西拿基立進攻耶路撒冷,在此後的一個世紀中,亞述控制了亞蘭-巴勒斯坦地區的政治。他們的殘暴統治臭名昭著(這可能是和世界上的其他任何統治勢力一樣)。尼尼微城宏大而堅固,並且城內裝飾華麗。考古發掘證明了這是一個建築宏偉的城市。在亞述巴尼帕的統治期間,人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大約20,000塊石版,其中包括有關洪水和創世的記載。在西元前612年,尼尼微在瑪代、巴比倫和西古提的夾擊下陷落。——佚名《那鴻書筆記》 【本書的信息】和俄巴底一樣,那鴻的信息都是反面的信息,預言尼尼微要受到懲罰。書中沒有譴責猶大的罪惡,但這出現在其他的地方。尼尼微以其傲慢地反對耶和華而出名(參賽36~37)。她必定要因其對所有人,尤其是上帝的子民的殘暴行為而受到懲罰。耶和華掌管天下各國,他的權能在他毀滅狂傲、殘暴的亞述的都城中顯明出來。——佚名《那鴻書筆記》 【那鴻書簡介】 作者:那鴻 日期:主前663~612年 先知 除了知道先知那鴻(名字意思是“安慰”)來自伊勒歌斯(可能是迦百農)之外,我們對他一無所知。他針對尼尼微的信息是向猶大傳達的,因為當時北國以色列已經被擄了。 主題 尼尼微將被毀滅!從第一章15節到三章19節,幾乎每一節經文都在描述這事,而這在主前612年發生。透過約拿的傳道而悔改(比那鴻寫本書早一百多年前的事)的尼尼微人(亞述人),沒有把他們對真神的認識傳給他們的兒女,亞述人很快就復回殘酷和異教的行為。他們在主前722年毀滅撒瑪利亞(北國以色列),在主前701年也幾乎把耶路撒冷奪取。那鴻書三章1、4節簡單地描述尼尼微的邪惡。神必毀滅這樣叛逆的人。 內容 第一章莊嚴地描述神的性情(尤其是2~8節)。閱讀第二章的時候,幾乎可以聽見尼尼微戰爭的喧鬧聲。──《雷氏研讀本》 【主題特色】 那鴻被稱為敲響尼尼微喪鐘的先知,肯定地宣告強暴者的厄運,並從三方面來描述。 1 神的屬性:尼尼微的毀滅,跟神的屬性有關。因神忌邪施報,秉公行義,凡是作奸犯科的,神必定追究;而且神大有能力,作惡的難逃劫運,必要服在神的刑罰下。然而神卻明察秋毫,認得投靠 的人,作他們的避難所。 2 尼尼微的罪惡:尼尼微之所以危在旦夕,全因她已惡貫滿盈。亞述人以殘忍著名,崇尚武力強權,加上他們陰險狡猾,言而無信,進行不少無恥的商業貿易;如此行徑,簡直與神為敵,漠視神的公義審判,所以,亞述的首府尼尼微城變成荒場廢墟,乃罪有應得。 3 安慰受苦者:神傾覆尼尼微,一方面是秉公行義的審判,另一方面卻安慰了受苦的猶太人,表明神並沒有忘記 的百姓,那些迫害神子民的,神必與他們為敵。 ──《串珠聖經註釋》 【參考資料】 一、 本書書名及作者 本書以先知那鴻的名字名書。“那鴻”的希伯來文(nahum)有“安慰”或“同情”的意思,為“尼希米”(Nehemiah義為“主安慰”)的縮寫。 從本書的標題(一1)知道那鴻是伊勒歌斯人。但伊勒歌斯在何處,無法確知。一般相信為南國猶大一城,但也有人說可能是後來耶穌工作的中心迦百農(原文含有“那鴻”一字,有“那鴻之村”的意思)。《路加福音》的耶穌家譜所記祖先中有“拿鴻”一名(路三25),當與先知那鴻無關。 二、 寫作時期 本書很可能寫於主前663~612年的半個世紀中,根據考古學家的資料,尼尼微城在主前612年為巴比倫人攻陷,而本書多處預言此亞述首都的滅亡,可見他說預言的時候至少早過主前612年;而本書三8~10提到挪亞們被擄及遷徙的事。挪亞們即底比斯(Thebes),為埃及國在南部的首都,距開羅約660公里,城甚大,橫跨尼羅河兩岸,早在主前十一世紀即已建立,現只剩一些村落。據考古學家所得資料,此城在主前663年為亞述王攻陷,可見寫作時期當在主前663年之後。 三、 本書內容及背景 本書大部分以詩歌體寫成,為文學中的瑰寶,預言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將如挪亞們一樣淪亡(關於亞述及尼尼微城,看《約拿書》的 <參考資料>。尼尼微在主前612年為巴比倫、瑪代的聯軍攻陷。 這是一段世局極其擾攘不安的時期。亞述王亞述巴尼帕於主前633年逝世,他在位時曾銳意建設,一度扭轉積弱之勢,國家呈中興氣象。他一死,亞述帝國一蹶不振;巴比倫乘機崛起。北國亡於亞述後,南國一直生活在亞述的壓迫陰影下。惡王瑪拿西做猶大王,重建其父希西家致力摧毀的異教邱壇,並宣導國民禮拜天象,全國又陷於迷信邪惡中。死後其子亞們繼位(主前641年),惡行如故,未二年為臣下所弑,擁約西亞登位(主前639~609年),猶大國在他手中,聖殿重修,剷除偶像,遵行律法訓誨(王下二十二章)。一般相信,那鴻是在他為王期內,預言亞述國的覆亡(先知西番雅大概也在此時預告尼尼微的傾覆。看番二13)。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一2~15)為頌贊神偉大的讚美詩,第二部分為預言尼尼微被毀的長詩(二1~三19)。作者寫作時心情的激動,用詞的辛辣是可以瞭解的,北國以色列乃兄弟之邦,在主前722年慘遭亡國之禍,亞述攻陷北國,乘勢攻佔猶大大小城池四十座,擄去人口二十萬,這些事都記在亞述王西拿基立的紀功碑文中(參王下十八13)。亞述人的殘酷史不絕書,恐怖手段為其統治異族政策。從出土的亞述壁畫中,有將人綁在木柱上活剝其皮的圖畫。如此顯赫卻空前殘暴的國家無人不願其速亡,先知所以說:“尼尼微荒涼了,有誰為你悲傷呢?”亞述會覆亡乃人人會拍掌的事,豈止那鴻一人(三19)!書中對亞述的語調雖嚴峻,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本書也有其悲天憫人的一面。作者一開頭就說明施報的神也是大有憐憫的神(一3),且預告神將賜祂子民平安的應許(一15;參賽五十二7)。尼尼微城在百餘年前,聽到約拿所傳信息後,曾因悔改而未受神懲罰,可惜這種悔改如瞬息煙雲,不久便故態復萌,兇殘、壓迫,無惡不作如故,現在惡貫滿盈,是受刑罰的時候了。 本書第二部分預言尼尼微“空虛荒涼”的詩篇寫得極為有力,用“王后蒙羞”和“宮女…哀鳴”寫城池被毀,用“雙膝相碰,腰都疼痛”,寫成陷後的惶惶不可終日,一代帝國都城,成為廢墟,到十九世紀中葉,遺址才為人發現! 四、 本書信息 本書透達出的主要信息是神的公義。尼尼微的淪亡是神的刑罰,懲治它圖謀邪惡、殘忍無道(一11;二1)、壓迫世上弱國(三1~7)、欺淩以色列(一12~13)等等罪行。亞述的滅亡給了當時受壓迫的民族重睹天日的希望。增加了人民對正義必可伸張的信心。 詩人那鴻熱愛他的國家和人民,表達了對強權終必受到神膺懲的歡樂,因為神是慈愛,不輕易發怒,但也決“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一3),凡不以公義立國,而以強暴、謊詐和血腥來統治的國家,都會象亞述一樣,終必敗亡(三1,5~7)。 ──《啟導本註釋》 【重要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