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那鴻書第一章拾穗

 

【鴻一1論尼尼微的默示,就是伊勒歌斯人那鴻所得的默示。

         “默示”。即對尼尼微的宣判。──《雷氏研讀本》

         引言;全書的主題:「論尼尼微的默示」:指標對該地區而發出的宣告與宣判。──《串珠聖經註釋》

         「默示」大多譯為負擔,是信息的負擔,七十士希臘文譯詞為「話語」,𥱥利亞文譯詞含有艱苦的經歷,必指受啟示的體驗,這是神的聖言。

         這裏的「默示」不是負擔,而是「異象」,或「看見」,是體會神的啟示。

「那鴻」這名字在舊約中是首次出現的,字根相似的有尼希米,尼宏(尼七7),同一節內尚有拿哈瑪尼等。原意為「同情」或「安慰」。──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默示的主題是尼尼微,並延伸至亞述,從西拿基立時代(主前八世紀初葉)至主前六一二年被巴比倫毀滅為止,尼尼微都是亞述的首都。雖然字面上是指尼尼微城,但它也可能有象徵式的絃外之音,代表所有敵擋神和祂的工作之人(見約拿書;路十一30),正如稍後巴比倫帝國的首都巴比倫城所代表的一樣(參啟十八21021)。──《丁道爾聖經註釋》

         默示。希伯來語是massa',意為“負擔”、“艱難”或“所說的話”(見賽13:1注釋)。

         尼尼微。亞述的首都。詳見1的補充注釋。

         伊勒歌斯人。位置不詳。據近來不十分可靠的一個說法,伊勒歌斯是亞述的城鎮阿爾庫斯(Alkush);那鴻的父母是流亡國外的。伊勒歌斯更有可能是加利利的伊勒克錫(Elkesi)。有人根據源於希伯來語的迦百農(意為“那鴻的村莊”),認為那鴻與加利利有關係。還有一個說法是伊勒歌斯位於猶大低地Beith Jibrîn 附近。無論先知是否出生在加利利,他後來很有可能生活在猶大,並發表預言。──《SDA聖經注釋》

 

【鴻1 尼尼微】這篇譴責亞述首都的神諭,極可能是主前六六三年(埃及城市底比斯被亞述攻佔的時期──鴻三8)以及主前六一二年,尼尼微陷落於巴比倫與瑪代聯軍的這段時期。尼尼微座落於底格裡斯河上游(古代的庫雲吉克,現今的摩蘇爾),距波斯灣六百哩,離巴比倫兩百五十餘哩。尼尼微在亞述歷史中一直是個重鎮,包括主前十四世紀中葉,中亞述帝國建立前的亞喀得、亞摩利、美坦尼等王朝。帝國擴張到達高峰,西拿基立在位(主前705681年)時,尼尼微成了亞述的首都。考古挖掘其宮殿時,發現有關主前七○一年入侵、擄掠猶大的石刻。末代國王亞述巴尼帕(主前668627年)的圖書館,提供學者大量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學和科學作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1 本時期亞述歷史】最後的亞述大王亞述巴尼帕,從主前六六八年起統治,至少到主前六三五年。據信他在那一年遜位,到主前六二七年才去世。他結束執政後,亞述歷史陷入不明,有時難以斷定誰主政,不過主要的兩位是亞述艾得伊拉尼、辛沙依士坤。亞述巴尼帕掌權期間,大部分的敘利亞—巴勒斯坦被迫接受亞述治理(然而推羅這地方製造不少困擾)。猶大的瑪拿西大多數時候是合作的附庸,但在主前六五二至六四八年亞述巴尼帕的兄弟沙瑪士(被任命為巴比倫王),應該是得到瑪拿西的支持(見:代下三十三11注釋),領導一次反抗運動。巴比倫的最後一次揭竿起義是主前六二六年,當時迦勒底人拿布波拉撒自命為王,並且建立了後來成為新巴比倫帝國的王朝。這些巴比倫人和瑪代人結盟,帶來亞述帝國的敗落,從主前六一四年拿下亞述城開始,六一二年尼尼微城,六一○年哈蘭,最後在六○五年攻克迦基米施。──《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1 伊勒歌斯】稱為伊勒歌斯的地名和部族,僅見於那鴻書。那鴻所處的村落,沒有精確的位置。耶柔米認為是在加利利(可能是艾考色 [elKauzeh],或迦百農),而後來一般認為是在尼尼微附近或敘利亞。但這些猜測目前都沒有足夠證據可以確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一1~8這段刻畫出神的全知(1節)、公義(2節)、堅忍(3節上)、全能(36節)、良善(7節)和聖潔(8節)。──《雷氏研讀本》

 

【鴻一2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他的敵人施報,向他的仇敵懷怒。

         「忌邪」:原文亦作「妒忌」,是描寫逼切強烈的渴望。聖經用「忌邪」形容耶和華,表明 是聖潔獨一的神,對人的要求是:專一的敬拜和順服,所以一切邪惡,尤其是敬拜別神,對不忠的罪,必然激起 的忿怒。

          「施報」:非指報復,而是報應。

          「大有忿怒」:原作「忿怒的主」。──《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是忌邪的神,祂的性格曾有多處論述(例如:出二十5,卅四14;申四24,六15;書廿四19)。祂熱切的愛就是不能容納異己的因素。祂是公義的神,罪惡必須有報應與罰辦,因為神斷不以有罪為無罪。神報應的公義在聖經中多處論述(耶十一20,五十一11;結廿五1417;申卅二35;賽六十一2,六十三4;詩九十四1以及羅十二19)。神以祂的公義看罪惡必有大忿怒,這是罰惡的公義,祂的義要除去罪惡,除去作惡的敵人。──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忿怒是聖潔的神對罪──異教徒的罪或以色列人的罪(羅一18)──的反應。神施報的對像是祂的敵人,祂向他們懷(怒)(雖然希伯來文沒有括號內的受詞;參利十九18;耶三512)。這動詞是指「護衛」或「保守」,暗示神保留祂的怒氣到合適的時機(一3),或神持續生氣。──《丁道爾聖經註釋》

         忌邪施報。為了說明神毀滅尼尼微的權利,26節講述了祂的公義,和祂對於物質世界的管轄權。採用這樣的語氣,說明神經常使自己適應於人類的語言和經歷(見耶51:14;摩4:126:8)。

         大有忿怒。神絕沒有罪人的報復心理。祂是出於聖潔的正義感,要懲罰違背正義的人。

         向祂的仇敵懷怒。七十士譯本為“消滅祂的敵人”。──《SDA聖經注釋》

         「忌邪」:原文作「嫉妒」,是描寫逼切強烈的渴望。又是用人的情感來描寫神某種屬性的用法。其他經文可參考: 20:5  34:14  4:24.... 此詞不是指人惡意嫉妒別人長於自己的地方,乃是指夫妻之間對另一方強烈的忠貞要求。若有一方有不貞的表現,將導致另一方強烈的痛苦和反應及憤怒。正如先生不願太太紅杏出牆,神也不願人把其他東西當神。這樣的「嫉妒」並無不道德的成分,而且背後都是基於強烈的愛和合法的盟誓,因此一般都出現於神和他的選民之間。

         「施報」:非指報復,乃指報應。

         「大有憤怒」:原文作「憤怒的主」。──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一2~3“忌邪”:神為獨一真神,聖潔公義,不能容許人敬拜他神。人須專一侍奉祂(看出二十5)。本節連用三次“施報”,說明神是公義的,必按人的罪報應各人。“忿怒”是審判的開始,但神乃慈愛的神,不輕易發怒。“有罪的”:暗示尼尼微。“旋風和暴風”:看《詩篇》十八715及注。──《啟導本註釋》

 

【鴻一2~8審判者 ── 耶和華:先知宣判尼尼微的罪行並非基於狹隘的民族愛國情操,而是基於耶和華神的屬性。──《串珠聖經註釋》

 

【鴻一2~15本節至15節讚美偉大的神是人患難中的保障,不輕易發怒,但決不以有罪為無罪(28)節。這位公義的神啟示先知,尼尼微將因其惡行而被神毀滅(915節)。──《啟導本註釋》

         2~15此段說明先知宣判尼尼微的罪行,並非基於狹隘的民族愛國情操,而是基於上帝的屬性。

 

【鴻2 忌邪的神】耶和華是忌邪的神,此主題最初出現在十誡(出二十5),而約書亞得勝後重申聖約時再次出現(書二十四19),又見於以西結的異象「惹忌邪的形像」(結八5),阻擋神進入耶路撒冷聖殿。這字的意思是決意要熱切積極的捍衛那本應屬於祂的,敵擋侵佔者。神的這種特性,為的是要防止和他神比較,或任何屬耶和華者參與其他神只之敬拜或儀式。沒有認清耶和華的獨一地位,會有合理的報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一3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他乘旋風和暴風而來,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

         3  神雖是公義的神,但卻「不輕易發怒」,表明 的寬容(參彼後3:9)與能力。

          3下「他乘旋風和暴風而來」:是引自神臨格在西乃山的情景。(參出19:16──《串珠聖經註釋》

         祂是何等偉大的主(詩一四五8),祂大有能力,表現在豐盛的慈愛中(出卅四6;民十四18;尼九17;詩一○三8;珥二13;拿四2)。但是神的慈愛並非除去祂的公義,有罪的必被定罪,赦罪是有的,罪仍是神所憎惡的。

         耶和華在自然界顯現,大地起了極大的變化(彌一3及以下;士五4及以下;伯卅八1,四十6;亞九14;賽五十2及以下)。祂經過有雲彩成為祂腳下的塵土,雲彩常表徵神的榮耀,神榮耀的顯現。──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不輕易發怒。見出34:6,7。神的仁慈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力量的證明。人類對於罪孽,會“不輕易發怒”,因為他們在道德上麻木不仁。這是他們的可憐之處,而不是可欽之處。在另一方面,神不輕易對罪孽和罪人發怒,因為祂“不願有一人沉淪”(彼後3:9)。祂給人悔改的時間。即使祂的仁慈受到藐視,祂仍不情願懲罰。“我怎能棄絕你”(何11:8)是祂偉大愛心的呼聲。但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怙惡不悛的人必然自食其果。

         旋風。這裡用自然力表現神的權能。──《SDA聖經注釋》

         ◎神雖是會報應的公義者,卻不輕易發怒,但也不會姑息罪人。

         「他乘旋風和暴風...」:可能引自神降臨在西乃山的經歷( 19:16 ──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3 旋風和暴風】一如哈巴谷書三10,耶和華被描繪成暴風之主,也控制著能帶來生命和破壞的風。這種象徵性的言語,展現神的威儀,也見於約伯記三十八1,神現身說話(亦見:王上十九1113的注釋),同時為近東地區史詩的常見特色。舉例而言,烏加列《巴力和亞拿特史詩》中,巴力神被敘述為乘雲者,而他的聲音怒如閃電雷聲。同樣,巴比倫創世故事《埃努瑪埃利什》史詩中,暴風神瑪爾杜克以控制風和使用閃電,打敗了創世渾沌女神查馬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一3~5神的能力表現在歷史事蹟上。──《串珠聖經註釋》

 

【鴻一4他斥責海,使海乾了,使一切江河乾涸。巴珊和迦密的樹林衰殘,利巴嫩的花草也衰殘了。

         “巴珊”以青翠的牧場而知名(摩四1),“迦密”以葡萄園知名(摩一2),“利巴嫩”以上等的樹木而知名(結三一16)。──《雷氏研讀本》

         「他斥責海 ...... 乾涸」:是指以色列人過紅海(出14章)及約但河(書4-5章)的事蹟。神的能力也表現在大自然中。

          「巴珊」、「迦密」與「利巴嫩」:這三處地區,土地肥沃,草木繁茂,是牧放牛羊上乘之地(參撒上25:2; 39:18), 而利巴嫩更以盛產香柏木聞名於世(參結27:5)。然而,神的能力一出,怒氣一發,這些都要衰殘。──《串珠聖經註釋》

         “斥責海,使海幹了”象祂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出十四章)。“使一切江河乾涸”象祂領以民過約但河(書三章),神因此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曾彰顯祂的大能。祂是萬物的主宰,象巴珊、迦密、黎巴嫩這些聞名的肥沃、美麗的地方,只要祂斥責,都會衰殘枯萎。──《啟導本註釋》

         巴珊是約但河東最富饒的地區,尤其是有豐盛的牧草,是最好的牧場,樹木也茂盛(摩一2,四1;彌七10)。迦密山與利巴嫩山區才是森林與花木眾多的地方。為甚麼那些地方的花草樹木都會衰殘呢?因為那地苦旱,旱災的可怕,使巴勒斯坦有無限的隱憂,再加上敘利亞的統制並肆意的破壞。

         巴珊在東邊,迦密臨海在西部,利巴嫩在北方,幾乎包括整個巴勒斯坦,都在神的咒詛之下荒涼。神的忿怒在自然的領域中,就呈現凋殘,祂的怒氣在歷史的環境裏,就有戰爭與毀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斥責。說明神的權能,如跨越紅海之時(見出14:21;詩106:9)。

         一切江河。說明神完全控制大自然的各種因素。參詩107:33;賽50:2

         巴珊。以富饒的牧場和龐大的牧群而聞名(見申32:14;詩22:12;結39:18)。

         迦密。系地中海沿岸的山脈,水源充足(見王上18:19注釋)。

         利巴嫩。以香柏樹而聞名。──《SDA聖經注釋》

         「斥責海....乾涸」:可能指以色列人過紅海和約旦河的事蹟。

         「巴珊」、「迦密」、「利巴嫩」:此三地區土地肥沃,草木繁盛,是放牧牛羊的上乘之處。而利巴嫩更以盛產香柏木聞名於世。──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4 使海河乾涸】神控制海、河力量的景象,在古代世界中常見(比較耶穌令加利利海平靜,可四39)。舊約中最有力的一例,是分開紅海。烏加列人一連串的巴力故事描繪暴風神和海神雅姆,競賽一較高下。雅姆的形像可能源自于對烏加列附近地中海上劇烈風暴的觀察。耶和華「斥責」水流,也見於以賽亞書五十2,以及詩篇一○四7。兩段經文皆明述神的威嚴勝過自然的力量,能在平常肥沃的地方產生乾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4 巴珊和迦密】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最為翠綠肥沃的區域,當屬巴珊和迦密山丘。其中包括了外約但平原北部,加利利海東邊,還有向西北延伸至利巴嫩南方、地中海岸上亞柯灣的丘陵地帶。巴珊和迦密都以牧草地和牧牛聞名。看到它們變成衰殘乾旱之地,實在和傳統上富足祝福之地全然相反。這種先知預言是「世界翻天覆地」的闡述,也見於聖經外的「巴蘭預言」(代爾阿拉 [Deir'Alla] 碑文)和《奈費爾蒂的異象》(埃及古王國時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一5大山因他震動,小山也都消化;大地在他面前突起,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都如此。

         大地在祂面前起伏,是嚴重的地震,突起再下去,就全部破壞,成為荒廢之地,不再有牧草,糧食也斷絕,生計就全都失去了。所以世界和住在其間的,無論生物或非生物必定無法安然定居。從自然界想到人類社會,從物質的宇宙想到社會道德的境界,一切都歸於虛無。──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大山因祂震動。先知那鴻在這裡呈現了神權能最可畏的畫面。

         住在其間的36節描述神的大能,以及祂實現毀滅尼尼微之預言的能力。在基督臨時,這裡所描述的神大能將會有更驚人的顯示。──《SDA聖經注釋》

 

【鴻5 神顯現的結果】耶和華雷轟般的聲音和顯現,如同地震般撼動土地。然而從述及小山丘陵和控制暴風的力量,可看出此處神顯現的描繪是以近迫懾人的雷聲、閃電和山地風暴的強風特徵為底。另一處與此想像類似的例子是在詩篇二十九39,「耶和華的聲音」震碎利巴嫩的香柏樹、使利巴嫩跳躍如野牛犢。烏加列(巴力傳奇)和赫人神話《烏裡克米司之歌》(Song of Ullikummis)都寫到暴風之神以同樣嚇人的方式使用風和閃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一5~6“大山”、“小山”、“大地”、“世界”、“磐石”,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是不變且長存,在神的忿怒中,一樣消化崩裂,何況脆弱必死的人?──《啟導本註釋》

 

【鴻一6他發忿恨,誰能立得住呢?他發烈怒,誰能當得起呢?他的忿怒如火傾倒,磐石因他崩裂。

         “誰……?”沒有一人。西拿基立的將軍曾向希西家挑戰神的能力(王下一八35)。──《雷氏研讀本》

         人的能力不能抵擋神的審判。

          「如火傾倒」:表示完全消滅,不能逃避(參串15)。──《串珠聖經註釋》

         祂的忿怒如火傾倒,祂是烈火(申四24),以火來表徵神的忿怒,也在聖經中多處出現(如耶七20,四十二18,四十四6;代下十二7,卅四2125)。火也象徵神的聖潔,有煉淨的功能,去盡一切的汙穢雜質。

         磐石崩裂(也可參照彌一4;耶四26,廿三29,五十一2526),神的烈怒發出,必有災禍發生,大地震動,自然界受了破損。

         這裏的磐石可能不只是自然的景象,必指城牆城門,甚至城堡,都建立在磐石之上。所以磐石崩裂,指城牆與城門倒塌,整座城都破損敗落,或因地震,或因戰爭,天災人禍,不一而足。──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神的忿怒可用四個希伯來文同義詞來表達:義憤(和合本譯作「發憤恨」;參賽十5;耶十10)、發烈怒(由兩個希伯來文組成,每個字都分別用來指忿怒,出十五7;結七12與出三十二12;尼九17)與忿怒2節;詩五十九13;賽六十三5),以致沒有人能祂的忿怒之前站立AV,和合本譯作「站立得住」),甚至連生性殘暴之人也不能(參耶四26;瑪三2)。──《丁道爾聖經註釋》

         如火。見申4:24;耶7:20節。七十士譯本為“祂的忿怒消滅列國”。

         崩裂。意為“拆除”、“毀滅”。──《SDA聖經注釋》

         「如火傾倒」:表示完全消滅,不能逃避。( 代下 34:25  7:20  44:6 ──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一7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

         「認得」:指進入密切的關係。這裡有「看顧」之意。──《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是人在患難中的保障(耶十六19;詩廿七1,卅一35,卅七39,五十二9;賽十七10,廿五4,卅二2;以及珥三16)。

         耶和華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詩一6)。祂認得,表明祂關懷與眷顧,祂向他們表露父親的愛(摩三2)。投靠祂的人不是陌生者,是神的兒女。──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認得」:指進入密切的關係, 不只是知識上的知道,也包括關係的建立。──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一7~8說明神審判的原則:神的審判,對信靠 的人,是安慰的信息,對惡人卻是滅亡的信息。──《串珠聖經註釋》

         神的審判保障信靠祂的人,懲罰不遵守祂命令的人。“漲溢的洪水”喻進攻尼尼微的軍隊勢如破竹。“黑暗”:死亡。──《啟導本註釋》

 

【鴻一8但他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尼尼微,又驅逐仇敵進入黑暗。

         「洪水」:參2:6注。

          「黑暗」:指死亡。──《串珠聖經註釋》

         漲溢的洪水是有毀壞的力量(詩卅二6;箴廿七4;伯卅八25;賽五十四8;但九26,十一22)。驅逐仇敵進入黑暗,說明仇敵被趕到走投無路的慘狀。這是神趕逐他們,但在文法結構上,「黑暗」也可作為主詞:黑暗驅逐仇敵。

         「黑暗」必指痛苦、艱難與毀滅絕望。趕逐或驅逐的行動,是神審判的作為。看上下文,仇敵必指尼尼微,也指一切外邦人,他們抵擋神,壓迫屬神的百姓,為神的公義不容。──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鴻一9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他必將你們滅絕淨盡,災難不再興起。

         神對尼尼微的審判很徹底,以至祂不用“再”做第二次。──《雷氏研讀本》

         「尼尼微 ...... 滅絕淨盡」:原文或作「你們攻擊耶和華的一切計謀, 必除掉」。

          「災難不再興起」:表明審判的嚴厲及終極性。──《串珠聖經註釋》

         “災難不再興起”:不會給亞述另一次象當年摧毀撒瑪利亞城的機會,這一次的刑罰是徹底的。──《啟導本註釋》

         神要著手來將仇敵們盡行滅絕。「滅絕淨盡」也在其他書卷可以發現(但九27;結十三13;代下十二12)。

         這樣災難不再興起,神不需要再次施報,因為仇敵已經滅絕了。有人認為這是對猶大的應許,北國以色列已經被亞述併吞,不會有第二次的浩劫臨到他們,因為亞述快要敗亡了。神的審判與刑罰只有一次,不會再次臨到。神向仇敵施報也是一勞永逸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滅絕淨盡。是第8節內容的重複,強調尼尼微肯定滅亡。神對亞述人的懲罰將是徹底和永久性的,絕不會再次發生。他們“不再興起”逼迫神的子民。雖然那鴻特別是指亞述的毀滅,但也可以被理解為所有惡人的最終厄運,亞述只是一個預表而已。當惡人在最後的審判中從地球上消滅以後,他們將不再有生命,也不會有來生(見詩37:6-11,38;瑪4:1;彼後3:10-13;啟20:12-21:5)。罪的“災難”將再也無法騷擾神的宇宙。──《SDA聖經注釋》

         「尼尼微....滅絕淨盡」:原文或可譯為「你們攻擊耶和華的一切計謀,他必除掉」。

         「災難不再興起」:表示審判的終極及嚴厲。(完全毀滅,不必也不會再有災難)。──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一9~15判決 ── 尼尼微快要滅亡:尼尼微人雖然設謀攻擊神,但終必被神毀滅(9, 12, 14) 。 另一方面猶大從此可以脫離亞述的控制,重新過其宗教敬拜的生活。──《串珠聖經註釋》

 

【鴻一10你們像叢雜的荊棘,像喝醉了的人,又如枯乾的碎全然燒滅。

         「你們像叢雜 ...... 醉了的人」:可能是比喻亞述人陰險奸詐、安逸自恃;但亦可能是形容他們被制伏的景況。

          「叢雜的荊棘」:原文或作「被荊棘纏住」。──《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原文意思難確定,可能形容亞述人如“碎秸”和“荊棘”,在刑罰的烈火前無反擊之力。──《啟導本註釋》

         荊棘的碎秸是供焚燒的,神是烈火,祂公義的忿怒好似烈火一般,將這一切全部焚燒,而且燒盡。他們已經成為乾柴一樣,經不起烈火的焚燒。但是如果有水分呢?甚至好像人大量喝酒,到酩酊大醉的地步,這樣吸收液體,仍無濟於事,乾得碰到火就燒盡了。

         有人解釋「喝醉的人」是失態的樣子,雜草荊棘纏繞在樹叢中也十分不規則,失去常態,但是火一燒著,仍全部被毀,這也是很合理的解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荊棘。見民33:55;書23:13。雖然亞述的軍隊像荊棘的樹籬難以逾越,但神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它(見賽27:4)。

         喝醉了的人。亞述人在有些方面與巴比倫人相似(見但5:1)。他們無疑喜歡宴樂和飲酒(見《狄奧德魯斯》ii.26)。──《SDA聖經注釋》

         「叢雜的荊棘」:原文或做「被荊棘纏住」。

         「你們像叢雜....醉了的人」:可能表示亞述人陰險奸詐,安逸自恃。也可能表示他們被制伏的狀況。──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一11有一人從你那裏出來,圖謀邪惡,設惡計攻擊耶和華。

         本節所指的是亞述王西拿基立(參看王下一九的故事)。──《雷氏研讀本》

         「有一人」:一說是指那位率領百萬雄師圍攻猶大的亞述王西拿基立;另一說是統指亞述人的邪惡,特以其首領為代表。──《串珠聖經註釋》

         “有一人”:指希西家在位第十四年率大軍進侵猶大的亞述王西拿基立(賽十5)。比較《王下》十八13~十九37;《以賽亞書》3637章。──《啟導本註釋》

         「有一人」這是誰呢?必是指亞述或尼尼微的首腦人物,西拿基立是當代的強人。但是那人是誰並非最重要,而重點是在於那侵略者,不只是一個人,而是整個國家,亞述或尼尼微,他們出來要攻擊耶和華,就是攻擊耶路撒冷──耶和華的居所。

         邪惡與惡計,不只是道德的,更是政治與軍事的,他們肆意破壞耶和華的百姓,這是尼尼微毀滅的主因。──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亞述被指控為:有一人出來、設惡計攻擊耶和華(一9),這或者廣泛地指所有亞述君王,或者特別指主前七○一年入侵猶大的西拿基立(王下十八13~十九36)。這個人也圖謀邪惡,或者把第二個字讀作人名,如有人所提議的作彼列,就是一個鬼魔,甚至是撒但本身(參15節;林後六1511Q Melch1QS1:1824與各處)。──《丁道爾聖經註釋》

         有一人。指尼尼微,可能是它的國王(見賽36:4-10,18-20)。

         圖謀邪惡。直譯為“彼列的顧問”。──《SDA聖經注釋》

         「有一人」:有人認為是率領百萬軍隊圍攻猶大的亞述王西拿基立,另一說是:統指亞述人的邪惡,特以其首領為代表。──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一12耶和華如此說:“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人數繁多,也被剪除,歸於無有。猶大啊!我雖然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

         「勢力充足」:原文或作「未受損傷」,但有學者認為此字本屬亞述文,解作「齊心合力」。──《串珠聖經註釋》

         「充足」原意為「完全」與「壯大」,但在神看來,是多麼渺小。「人數眾多」,如同漲溢的海水一般,必隨著潮汛而退去。

         耶和華一直需要糾正猶大的錯謬,因為猶大自以為是神的選民。卻不大願意受神的管教。但是管教是必要的。現在神對猶大只有安慰與鼓勵,我曾使你受苦,但是苦難是會過去的,神不再使猶大受苦了。神將毀滅尼尼微,使以色列人在猶大不再受外患的威脅。──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勢力充足。希伯來語是shalem (“平安的”,“完好的”)。這裡似乎是“完好的”,而不是“平安的”,除非指亞述人在過分自信,驕傲自滿中自以為平安。

         歸於無有。參賽27:4──《SDA聖經注釋》

         「勢力充足」:原文作「未受損傷」或「齊心合力」。──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一12~13預言亞述雖強大終必滅亡,不再轄制猶大(“折斷他的軛”)。“勢力充足”亦作“盟邦之助”。“我雖然使你受苦”:指亞哈斯和瑪拿西二王在位時,神容許亞述和埃及懲治以色列人(代下二十八1621;三十三1011)。──《啟導本註釋》

 

【鴻一13現在我必從你頸項上折斷他的軛,扭開他的繩索。”

         形容猶大將從敵人的欺壓下得釋放。──《串珠聖經註釋》

         軛也可譯為「杖」,神責打的杖要撤去,「頸項」是中譯本加添的,如果是「頸項」,當然是軛。責打的杖是主人用來管轄奴僕的,強迫他服苦(賽九4,十524;詩二9;啟二27,十二5,十九15)。但是壓迫的事必然過去,因為神已經為猶大申冤了。

         如果這是軛,繩索為綁住兩邊,使軛不會在兩邊脫落,現在的軛已經折斷,繩索也已經扭開,猶大就獲得完全的自由(參閱詩二3;耶三十8;結三十18,卅四27;賽廿八22)。──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鴻13 軛和繩索】預言時常指稱政治掌控的重擔為軛、繩索。迦南族城邦統治者寫給法老的亞馬拿信函,提到了他們是怎樣樂意、信實地服於埃及之軛。亞喀得智慧文學指出負神的軛是值得追求的,因會帶來特別的好處。《阿特拉哈西斯史詩》中,眾神覺得恩裡勒神的軛無法承擔,故起而反抗。亞述碑文描述征服其他地方為加諸亞述(Ashur)神之軛於其民,而反抗則描寫為將軛拋棄。在此,先知使用古代近東地區相當熟悉的象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一14耶和華已經出令,指著尼尼微說:“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後;我必從你神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

         西拿基立諸神的“廟”將要見證他的死亡。(這預言的應驗記載在王下一九37)。──《雷氏研讀本》

         “鄙陋”指無恥的行徑。“歸於墳墓”:主前612年,尼尼微葬身於巴比倫為他們掘的墳墓中,應驗了這裡說的話(看耶三十二2223)。──《啟導本註釋》

         耶和華以君王之尊嚴頒布命令,祂要毀滅亞述,完全除去尼尼微。外邦的侵略者每在佔領一個地方後,必將當地神廟拆毀,將神像除去,盡褻瀆的能事(參閱王下十八33及以下,廿五9)。現在尼尼微敗亡,他們的神像應被除去了。

         「鄙陋」指神廟,那毀壞的地方以後成為墳地,使尼尼微人屍體橫陳在那裏,「墳墓」亦可譯為「被處死刑」或埋葬,是他們的死地(參閱耶七32;結卅二23,卅九11-16)。

         「鄙陋」可譯為「卑微」,毫無價值可言,甚至有人譯為「糞堆」。所以可譯作:「使你的墳墓成為羞辱」。──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指著尼尼微說。先知向亞述預言其毀滅。

         使你歸於墳墓。指亞述的墳墓(見結32:22,23)。

         鄙陋。或“輕率的”或“無用的”。──《SDA聖經注釋》

 

【鴻14 亞述廟宇、神祇】自桑希阿達德一世 (主前18131781年)起,亞述神殿中的主神就是眾神之王亞述及戰爭和愛情女神伊施他爾。其他的神包括戰爭和狩獵神寧努他,風神阿達德,月神辛、太陽神沙馬士,還有一些次等神只,各自有其崇拜中心,和服事的祭司群體。這些神廟受政府豐厚補助,財源是連年戰爭期間對鄰國搜掠所得。他們的儀式和宗教節慶多是借自古老的蘇美和巴比倫。幾乎每份亞述年鑒敘述軍事戰爭的部分都有這樣的字句:「奉亞述神之令」,藉以將戰爭合法化。在甯魯德的亞述納瑟帕二世宮殿裡的飲宴碑文中,按年記載了他的軍事勝利,並宣明亞述的神只居於他的宮殿。同樣,撒珥根二世建于科薩巴德的宮殿,牆上都有一排文字為裝飾,上面寫著邀請「亞述,眾神之父,偉大的主,和住在亞述的伊施他爾」來此安居。西拿基立將亞述首都遷至尼尼微,為女神伊施他爾重建了巨大的神廟建築,企圖建立敬拜眾神的宗教中心,以及「無可匹敵的宮殿」建築大業。在古代世界,將所擊敗城市的神像摧毀、褻瀆其神廟,乃極為常見。那些神像會被踐踏、拆毀,頭和四肢被切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1415 尼尼微傾覆之後的歷史】依據《巴比倫年鑒》,尼尼微是在主前六一二年春天,遭到圍攻三個月後,毀於拿布波拉撒(主前625605年)領導的瑪代和迦勒底(巴比倫)聯軍之手。大軍並施行禮儀性和實際的褻瀆,包括將城的灰燼運回巴比倫。據記載尼城遭水淹沒(根據古典文獻,迪奧多羅斯和色諾芬的記載),可能和築壩攔高什河(Khosr)有關(流經底格裡斯河東岸尼尼微城的兩處要塞,庫雲吉克與尼比尤努司 [Nebi Yunus])。尼尼微城後來重建,並有希臘、巴底亞、羅馬等文化遺址,卻從未達到先前的盛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一15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啊!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願罷!因為那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淨盡了。”

         巴比倫人和瑪代人掠奪尼尼微,對猶大來說是一個“好信〔息〕”。這事在主前612年發生。──《雷氏研讀本》

         「好信」:指亞述亡國,猶大得享平安的信息。

          「山」:指錫安山。

          「中間經過」:意即「攻擊」。──《串珠聖經註釋》

         “好信”:猶大不再受亞述轄制得享平安的好消息(參賽五十二7及羅十15。前者講猶大人被擄巴比倫獲釋,後者指聽信福音得救,都是喜信佳音)。“登山”:登上耶路撒冷宣佈此好消息,從此可以守節歡慶。“從你中間經過”:攻掠。──《啟導本註釋》

         登山是報信的地方(賽五26,十三2及以下,四十九22)。報好信的內容是尼尼微的敗亡,現在正可傳出真實的平安。平安也有興盛與自由的涵義。

         民族在危難中,人們為求安全得以逃生,急切地求告神施予保護與救拔的恩典,一定不住地祈求許願。現在是該感恩還願的時候。惡人是欺壓者或毀壞者,現在他自身難保,終於不能逃脫神的審判。關於那惡人是誰?可能是第一章十一節那人,專門圖謀邪惡。──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報好信傳平安。因神子民的敵人失敗而發出歡呼(見賽52:7注釋)。在希伯來語和亞蘭語聖經中,鴻1:15是鴻21

         守你的節期。隨著和平的恢復,猶大民族又能慶祝宗教節日了(見出23:14-17注釋;利23:2;申16:16的)。先知那鴻懇勸他的同胞全神參赴這些嚴肅的節期,使國家可以蒙神祝福,興旺起來。

         。以色列人在感激得救的時候,應當還他們在禍難和危險中所許的願。

         中間經過。見本章12節。

         滅絕淨盡。見本章第9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山」:指「錫安山」(耶路撒冷在此山上)。

         「中間經過」:攻擊。──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15 猶大受轄於亞述的歷史】從大約主前七三四年到尼尼微城在主前六一二年陷落,猶大是亞述帝國內一個附庸國。亞哈斯王進貢給提革拉毘列色二世,並且保持中立以獲得獨立,導致北國以色列覆亡,和其他鄰邦遭劫。希西家試著爭取某種程度的獨立(清理聖殿、關閉各地的邱壇),導致西拿基立侵入猶大(見:王下十八章注釋),拉吉在內的許多城遭滅,還有人口被迫遷移,耶路撒冷遭圍攻,全國陷入窮困。瑪拿西的政權(見:代下三十三章注釋)則以對亞述的掌控全然順服著稱。以撒哈頓的附庸條約,除了許多促進和展現政治忠誠的條約之外,並要求重視亞述神且將其奉為自己的神。瑪拿西的合作帶來一陣子的和平與重建,但是他因此以政治和神學上的妥協出名。在聖經作者的眼裡,屬歷來最糟的國王之列。只有亞述末代國王亞述巴尼帕死後的政治混亂(見一1注釋),才讓猶大在約西亞王掌管下暫獲自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