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那鴻書第二章拾穗

 

【鴻二1尼尼微啊!那打碎邦國的上來攻擊你。你要看守保障,謹防道路,使腰強壯,大大勉力。

         “那打碎……的”。攻佔尼尼微的瑪代人西亞撒雷斯(Cyaxares)和巴比倫人拿波普拉撒(Nabopolassar)。──《雷氏研讀本》

         有敵人上來攻擊尼尼微。根據歷史記載,在主前六一二年,瑪代和巴比倫聯合攻打尼尼微。

          先知用譏諷口吻呼籲尼尼微人作好防禦措施,抵擋敵人。

          「使腰強壯」:指束緊腰身,準備作戰。

          「大大勉力」:原作「使力量堅強」。──《串珠聖經註釋》

         “那打碎邦國的”:指攻打尼尼微的軍隊,後來知道是巴比倫和瑪代的聯軍,時在主前612年,先知語代諷刺,要好戰的亞述作足準備。──《啟導本註釋》

         前尼尼微怎樣上來攻擊以色列,現在另有侵略者,那打碎邦國的也上來攻擊尼尼微,這是報應的公義,臨到作惡者。

         戰爭本來就是盡力破壞,極力滅絕的。尼尼微一直這樣窮兵黷武,現在受到瑪代的攻擊。尼尼微已經失去世界第一強權的地位,強中還有強中手,尼尼微打碎別國的,也該被打碎。──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打碎。先知再次警告亞述人(見鴻1:14注釋)日後的厄運。上下文證明(鴻1:12:1,83:1等)《那鴻書》第2章描述的是尼尼微的傾覆。

         上來攻擊你。當敵軍包圍城市的時候,城裡的居民將看明並且感覺到他們的危機。

         看守保障。先知用一種略帶諷刺的語氣,勸告尼尼微人為城市的最後被困做好準備,雖然這樣的準備將是徒然的。──《SDA聖經注釋》

         「使腰強壯」:束腰準備打仗。

         「大大勉力」:原文是「使力量堅強」。

         西元前612年,瑪代和巴比倫聯合攻打尼尼微。──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二2耶和華復興雅各的榮華,好像以色列的榮華一樣;因為使地空虛的,已經使雅各和以色列空虛,將他們的葡萄枝毀壞了。

         猶大被視為曾被亞述人搶奪的神的產業(“葡萄枝”)。──《雷氏研讀本》

         這正是神復興猶大的時刻。──《串珠聖經註釋》

         從一方面看是亞述的滅亡,從另一面看卻是猶大要復興。過去被毀的土地和田園,都要恢復昔日的光榮。──《啟導本註釋》

         尼尼微的敗亡,才帶來以色列的復興。耶和華要復興雅各的榮華。「榮華」與「葡萄枝」二個字,只差一個子音,所以這裏成為雙關語。

         雅各的榮華,好像以色列的榮華。雅各就是以色列,二者是同義字;但是有時雅各專指猶大(賽四十三1,四十四1,四十六3;俄18)。這裏雅各與以色列應有分別,可能有這樣的區分。

         但是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迭遭外族的侵略,使地空虛,那破壞者曾破壞了他們,曾毀壞他們的葡萄枝。這葡萄枝若是「榮華」,那榮華早已失去了。現在因那毀壞者被毀滅,猶大必得復興,重新恢復他們的自由與尊榮。──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復興。希伯來語是shub ,還可以指“帶回”,“回來”。雅各的榮華以前被亞述人奪走,但因亞述的毀滅而得到恢復。

         使地空虛的。亞述人先前殺害並掠奪了神的選民,現在他們也要被他們的征服者所殺害和掠奪。──《SDA聖經注釋》

         使地空虛的:亞述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二3他勇士的盾牌是紅的,精兵都穿朱紅衣服。在他豫備爭戰的日子,戰車上的鋼鐵閃爍如火,柏木把的槍,也掄起來了。

         “他”是指攻擊者(1節),而不是亞述的防衛者。瑪代和巴比倫人把盾牌造成紅色的方法可能是塗上漆或表層鍍上銅(結二三14);他們的外衣是“朱紅”色的;他們的戰車“閃爍如火”,因為他們在車軸裝上了戰車鐮。他們也使用“柏木把的”槍。──《雷氏研讀本》

         盾牌是金色的,在陽光照耀下,反射紅色的鮮血,甚至有血濺在盾牌上,以致盾牌是紅的。古代戰事的軍裝,亞述是穿藍色的(結廿三6,廿七23及以下),但是巴比倫與瑪代是穿紅制服(參閱結廿三14)。所以這裏不是指尼尼微的軍人,而是進犯尼尼微的瑪代軍人。他們是精兵,也可能指軍隊的領導者,也可統稱為一般軍人,穿著鮮色的貴重服裝。

         戰車也與盾牌一樣,亮晶晶地反射著陽光與鮮血,正如閃爍的火一般。「柏木把的槍」的中譯詞,是根據希伯來文及希臘文譯詞,「槍」是附加的(中文譯詞旁邊有點,不在原文中)。「柏木」似有奇特的用法。有的將這字譯作「爭戰者」。所以這句話譯為「爭戰者渾身震動」,表明勇氣十足,精神抖擻,興奮異常,準備進攻。──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掄起柏木AV 作「樅樹」)可能是指用這種木頭作成的叉矛或其他武器(NIV 亦然),而不是指這樹木本身(如 AV)。──《丁道爾聖經註釋》

         勇士。可能指尼尼微的圍攻者。

         是紅的。可能盾牌本來就是紅色的;他們銅盔甲的顏色可能也是紅色的。也有可能指盾牌被殺戮的血而染紅。

         鋼鐵。希伯來語是peladoth ,只出現在這裡,詞義無法確定。有人參照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認為是“鋼”,故把該片語譯為“鋼的火焰”。但這種推定並不可靠。譯成“鋼鐵”是通過把peladoth 的前二個輔音變換位置而得的。征服的仇敵不想藉著偷襲來佔領這座城市。先知描寫刀光劍影的場面。這裡可能指戰車的裝飾,士兵的武器,馬飾,都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如火焰閃爍。

         他預備。可能指神在集結部隊(見賽13:4;參賽13:6注釋)。也有人認為是指敵軍的統帥。

         柏木。希伯來語是beroshim ,系腓尼基刺柏,與柏木相似。改變該詞的一個輔音字母,就成了“坐騎”,“駿馬”,“戰馬”(見英RSV版。七十士譯本為“馬將陷入混亂之中”。希伯來語ra`al意為“顫抖”。在英RSV版譯為:“戰馬跳躍”。──《SDA聖經注釋》

 

【鴻3 穿朱紅衣服的軍人】還未在戰鬥中染血,士兵的紅色制服可能代表著他們是訓練精良、有專業配備的戰鬥單位(見:結二十三6,穿著藍衣的士兵)。希臘斯巴達人即以在甲冑下穿著紅色短袖束腰外衣作為階級的識別,並進一步嚇阻敵人。亞述文學中常常描述城市和鄉野沾染著敵人的血,還有軍隊踏著敵人的血前進。此外,以賽亞書九5提到戰士們將衣服輥在血中的舉動。因此,軍隊選擇穿著紅色短袖束腰外衣來暗示他們覆滿敵人血跡,是合乎邏輯的。提珥巴西普 TilBarsip)這個遺址畫有紅色制服,而古典文獻描述此時期的士兵穿著紅色或紫色短袖束腰外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3 戰車上的鋼鐵】士師時代就已有戰車車體上的金屬裝飾,使其向成排步兵衝鋒,威力更強。而裝飾戰車的例子在亞述浮雕和埃及墳墓壁畫中可以見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二3~4形容尼尼微的敵人:「朱紅」:以示莊嚴威猛,亦可能有驚嚇敵人的作用。(參王下3:22; 23:14

          「柏木 ...... 掄起來了」:原文作「柏木到處揮舞」。柏木指木造的矛杆,古譯本則把這句譯作「騎士(或駿馬)亂闖」。──《串珠聖經註釋》

         此處可以指進攻尼尼微的敵軍的威武,也可以是亞述軍備戰的描寫,從“在他預備爭戰的日子”看,後者的可能性較大,故“紅的”可指盾牌的顏色或在太陽下閃耀的光芒。“車輛在街上急行”:尼尼微城街道寬闊。亞述的戰車忙於備戰在大街上往來賓士。先知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亞述兵強馬壯,有恃無恐,和後來兵敗如山倒的情形相對照。──《啟導本註釋》

 

【鴻二4車輛在街上急行,在寬闊處奔來奔去,形狀如火把,飛跑如閃電。

         車輛是指戰車,在空曠之地橫行直衝。在街上或廣場(所謂寬闊處)都在城內,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中譯本有小字註明「城外」(參閱伯五10,十八17;箴九26以及廿四27)。主張這是指城外的甚多。形狀如火把,因為戰車很光亮,且因飛跑,就像火把一般,又如閃電一般。──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車輛。希伯來語是rekeb ,系馬拉的各種兩輪車輛,主要作為軍事用途(見出14:9注釋),和國務活動場面(見創41:43注釋)。考古證據證實這種車輛用來運載政府官員從事國務活動,但沒有證據表明可用於平常私人交通。

         急行。源於一個希伯來語詞根,意為“神經錯亂”。

         奔來奔去。這裡暗示進攻尼尼微的軍隊不可阻擋。戰車“奔來奔去”。那鴻用這一整章生動地描述尼尼微的陷落。

         火把。希伯來語是lappidim ,指火把或燈(創15:17;士7:16等;見鴻2:3注釋)。──《SDA聖經注釋》

 

【鴻二5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貴冑。他們步行絆跌,速上城牆,豫備擋牌。

         “尼尼微王”匆忙地設立某種活動的保護屏障。──《雷氏研讀本》

         尼尼微王匆忙抗敵:「貴胄」:指精銳部隊。──《串珠聖經註釋》

         “貴胄”指精銳部隊。“城牆”:尼尼微城外有護城河,寬200餘公尺,城牆本身有內外兩重,外城長約50公里,內城長13公里,有城樓15座。在亞述人心目中有若金城湯池。本節說亞述王率精兵上城牆應戰。──《啟導本註釋》

         「尼尼微王」是譯文中加上的,雖也有可能指進攻者,但上下文看來,「防守者」比較是作者的用意。這已經是十分危急的情勢,敵軍來攻,勢如破竹。他急速地招聚他的貴冑研究對策。貴冑是軍事的首領,但是情勢方面刻不容緩。他們在慌忙中,又有極大的驚懼,走路都易絆跌。驚懼之外;也太疲累了。他們上了城牆,豫備抵禦的方法。

         擋牌也可譯防禦工事,是可移動的保障,兵士藏在其中,山有頂,四周都有堅壁,使敵軍無法攻上城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首領所招聚的士兵,因著要快速爬上城牆而絆跌;他們在城牆那裏預備了擋牌(「彈盾」,RSV),這是一種輕便可攜式的遮蓋物,用以保護攻城之人免於受圍攻之城牆上拋下的物品傷害。根據文法,這應是指著招聚之人說的(NIV 作「他招聚」),其前置詞是第1節中的「那打碎邦國的」。──《丁道爾聖經註釋》

         他的貴胄。即“他的勇士。亞述國王顯然命令他的將領保護城牆。在驚惶失措,稀裡糊塗之中,他們“步行絆跌”。

         擋牌。希伯來語是sokek ,意為“障礙”。──《SDA聖經注釋》

         「貴冑」:指精銳部隊。──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5 護盾】這個字於聖經中出現僅此一次,可能是借自亞述人和其圍攻者所用之亞喀得語。這個詞在亞喀得語指的是塞子,或是堵塞某物用的東西。由於下一節提到操弄水門,試圖使宮殿倒塌,塞子可能是用來阻擋西拿基立王在高什河上游兩哩處築攔水壩後,水通常漫過城牆之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二6河閘開放,宮殿沖沒。

         “ 河閘” 。防潮水閘控制歌撒河(Khoser river),這河流經整座城。水閘在圍城初期是關閉的,使河水聚積成水庫,開放後,洪水便沖過來毀滅“宮殿”。──《雷氏研讀本》

         “河閘”:尼尼微人在河道上設水閘控制水源,便於防衛京城。巴比倫人久攻不下,遂改用水攻。此處河閘或指經過城中流往底格裡斯河的柯塞河上的水閘。巴比倫軍隊攻佔此河閘,放水衝破城牆。──《啟導本註釋》

         尼尼微原座落在西底結河之東北,河閘不是城門,卻是引水入城之水閘。一方面可供護城河的水,以為防守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供應城內的用水。現在或因敵人從城牆破口攻入,破壞水閘,或因防禦工事不慎而破壞了水閘,結果水流成災,甚為嚴重,甚至宮殿也被沖沒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河閘這字較難確認,可能是運河或水道系統的一部分,導引水經過城巿。──《丁道爾聖經註釋》

         河閘。或者寓指敵人的攻擊,或者城市真的洪水氾濫。但細節不詳。有人認為這個預言應驗於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德魯斯所描寫(ii.26,27)的事件中。他說尼尼微因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的一次異常氾濫而陷落。洪水摧毀了部份城牆,使瑪代人和巴比倫人乘機攻入。

         沖沒。可能寓指宮殿將變得不牢固,無法對敵人進行實質性的抵抗。──《SDA聖經注釋》

 

【鴻6 尼尼微城河閘】西拿基立王細心計畫了運河、水門的網路,以控制高什河的水,提供尼尼微城及周圍農田灌溉管道。雖然本段的原文艱澀,大致上的情形包括築壩攔河,然後急忙爬上城牆。水壩就當作塞子一樣,可以把水放到城裡。當水門一開,水牆會沖向城牆,使城牆倒塌。《巴比倫年鑒》沒有提到用洪水作為攻城的方法,不過古典文獻有。尼尼微所發現考古學的線索,指出有大火災,但是沒有洪水破壞的跡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6 尼尼微宮殿】「無可匹敵的宮殿」,或今日所稱「西南宮殿」,是西拿基立王於主前七○三至六九一年間所建,由許多互相連結的房間和宮廷所構成(估計有1635 x 786呎,可以容納二十五座美式足球場)。最靠近御座的地方,有石灰岩雕刻裝飾的外牆,巨大的雕像(有翼的公牛,有魚鱗的巨人)以及精細的軍事戰役浮雕。功能更實用的外院,則沒有煞費苦心的設計或雕像。

  尼尼微宮殿的挖掘已經持續超過一百二十年,從一八五○年代英國考古探險家雷亞公爵(Sir Austen Henry Layard)開始到現在,依然沒有完全出土。它的佈局是取決於先前已有的伊施他爾神廟,庫雲吉克土丘最高點的廟塔,以及東南方、西方的高什河、底格裡斯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二6~7尼尼微被攻陷:尼尼微位於底格裡斯河的東岸,有大小運河環繞及貫穿城中,而亞述人又多設水閘,用以控制水源及防衛尼尼微城。根據歷史記載,瑪代及巴比倫聯軍圍困尼尼微,久攻不上,最後他們利用已攻取的柯撒水閘,將它突然開啟,借用水力沖毀城牆。另一說法是聯軍圍城第三年,忽然天降大雨,連綿不絕,導致河水氾濫,沖毀城牆及皇宮。──《串珠聖經註釋》

 

【鴻二7王后蒙羞,被人擄去;宮女搥胸,哀鳴如鴿。此乃命定之事。

         「王后」:原文僅作「她」。

          本節原文開首有另一字,其意不詳,和合本譯作「此乃命定之事」,傳統以此字為王后的稱號,代表尼尼微城。另有學者認為此字乃指亞述的女神伊斯她(愛情與戰爭的女神)。古人認為戰爭不單是邦國間的鬥爭,更是邦國之神的鬥爭,故此尼尼微城的失敗,也是她女神的羞辱。

          「宮女」:代表城中的百姓,或指附屬尼尼微城的邦國,或指女神伊斯她廟中的使女。──《串珠聖經註釋》

         “王后”之前尚有一字,原文意義不確定,《和合本》譯為“此乃命定之事”。而“王后”的原文為“她”,有的譯文作“這城”,或“女神像”,認為“她”指亞述的女神伊斯塔。

    “宮女”:有好幾種解釋:1,王宮中的女奴;2,廟妓,廟毀無家可歸;3,喻百姓。──《啟導本註釋》

         王后被敵人所擄,被剝去華服衣裳,是使她蒙羞的行動。有人以為這是指尼尼微城的神明,是女神,城被攻取。保護這城的神明必受羞辱。宮女指敬奉女神的女祭司,就有舉哀的動作。

         亞述文鴿子(Summatu)原意為舉哀者。搥胸也是舉哀的行動,可參考路加福音第十八章十三節,二十三章二十七節。──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王后。希伯來語含義不明,有各種解釋。有人將它譯為動詞“頒佈”(ASV版)。有人視它為名詞“主婦”(英RSV版)。還有認為它是一個專有名詞(見英KJV版),要麼指亞述的一個王后,要麼喻指尼尼微本身。與它相關的希伯來動詞是陰性的。

         哀鳴。希伯來語是nahag 。意為“嗚咽”或“哀哭”,與上下文符合。

         如鴿。即宮女哀鳴如同鴿子(見賽38:14;賽59:11;結7:16)。

         。原指敲打小鼓或者手鼓(見本書卷三30頁)。“捶胸”表達了深深的悲傷(見路18:1323:48)。──《SDA聖經注釋》

         「王后」:原文僅作「她」,本節原文開頭另有一字,其意不詳。傳統以此字為王后的稱號,代表尼尼微城。另有學者認為此字乃指亞述的女神伊斯她(愛情與戰爭的女神)。古人認為戰爭不只是邦國間的鬥爭,更是邦國之神的鬥爭。因此尼尼微的失敗也是其女神的羞辱。

         「宮女」:代表城中的百姓、或尼尼微城的附屬邦國、或指女神伊斯她廟中的使女。──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二8尼尼微自古以來充滿人民,如同聚水的池子;現在居民卻都逃跑,雖有人呼喊說:“站住!站住!”卻無人回顧。

         「聚水的池子」:先知以此形容城內居民之眾多。但現今他們都四處逃奔,如池子缺堤一般,大水一發不可收拾地向外奔流。──《串珠聖經註釋》

         尼尼微城自古以來有長久的和平,那是不可侵犯的城。這城如同聚水的池子,可能有雙重的涵義:一是人口眾多,好似水滿了池子一般,所以「充滿人民」是中譯本加註的。二是平靜安逸,好似水池一樣,靜若止水。這是蓄水池的水,不是河岸的水並不流動。但現在池子有了破口,會流出來,全部失去。──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鴻二8~9尼尼微被劫掠:京城失守,百姓逃命,到處皆有搶掠的事。雖然國庫豐足,現在也變得荒涼(10)。──《串珠聖經註釋》

         尼尼微城為敵攻破,百姓如同破裂水池中的水,四散奔逃,沒有人能止住。入侵的軍隊忙著掠取戰利品,據歷史記載,巴比倫人擄去大批財物。──《啟導本註釋》

 

【鴻二9你們搶掠金銀罷!因為所積蓄的無窮,華美的寶器無數。

尼尼微城裏有大量從別國搶奪得來的物品,因為亞述常在她佔領的國家大肆搶掠。──《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幅陷落後的景象,一片淩亂。到處都是廢墟,在廢墟堆中卻有無數的寶物。人的生命卻無法保全,財寶更是如同灰塵糞土一般。這裏述的,是慨嘆的話,也是十分悲哀的口吻。罪惡的收場如此,甚至連旁觀者,都感到無限的辛酸。──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鴻二10尼尼微現在空虛荒涼,人心消化,雙膝相碰,腰都疼痛,臉都變色。

         「腰都疼痛」:乃形容難產的情形(參賽21:3)。──《串珠聖經註釋》

         「空虛」與「荒涼」是同義字,將這兩個同義字重疊起來,更加深淒涼的狀況(參閱書七5;賽十三7,卅五3;伯四4)。人心消化,雙膝相碰,因為他們在極度的懼怕之中。腰都疼痛,是難產或產難之痛苦(賽廿一3)。腰是力量的所在(伯四十16;箴卅一17)。他們在懼怕中失去力量,感到渾身無力。

         「臉都變色」有兩種可能的解釋,臉色漲紅,因為感到十分難堪(賽十三8)。另一種說法是臉上的血色褪去,變成灰白,甚至因懼怕成為土色(參閱珥二6,三15:「無光」)。所以臉上失色可能是較正確的解釋。──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空虛荒涼。希伯來語是buqah umebuqah umebullaqah 。描述尼尼微的完全毀滅(見摩5:5注釋)。

         人心消化。表示恐懼和絕望(見書7:5;賽13:7;結21:7)。

         雙膝相碰。見但5:6

         臉都變色。見珥2:6注釋。──《SDA聖經注釋》

         「腰都疼痛」:形容難產的情形(參考 21:3 )。──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二10~13這一段預言尼尼微淪陷後的情景,昔日繁華大城,如今一片死寂,人心惶惶不可終日。作者用獅子來喻此城舊日的兇殘橫暴,把從各國掠來的財寶收藏在城中,考古學家在遺址中發現當年飼養獅子的許多洞穴。──《啟導本註釋》

 

【鴻二11獅子的洞和少壯獅子餧養之處在哪裏呢?公獅、母獅、小獅遊行,無人驚嚇之地在那裏呢?

         獅子是表徵亞述的,因為亞述有力量又甚兇暴。他們的城好似獅子的洞,專將掠來的獸,放在洞內,供他們玩弄吞喫。獅子也是亞述引為光榮的象徵,表徵他們的國運。在亞述的王宮裏,甚至飼養獅子,以色列也常以獅子為仇敵的象徵(參閱耶四7,四十九19,五十17;結十九2;番三3;詩卅五17)。

         少壯獅子更是兇猛與貪婪的表徵,在他們餧養之處,必是殘殺許多畜類的地方。這就是尼尼微城的內情。但是現在隨著城市的毀滅,這些兇暴殘食的現象都消失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鴻二11~12亞述被描述為不久便被捕獲的“獅子”(11節),盡管他曾在侵略的戰役中勇猛作戰(12節)。這個例證對亞述來說尤其適合,因為不同形態的獅子都可見於亞述的雕塑藝術。──《雷氏研讀本》

 

【鴻1112 獅子的暗喻】亞述眾神的圖像畫中,將尼尼微城的守護女神伊施他爾,畫成與獅子相伴,而太陽神沙馬士則被描繪成有翼的獅子。

  亞述國王,如以撒哈頓(主前680669年)描述他們自己的盛怒和戰鬥時的勇猛如同獅子。然而在此處,一度驕傲地為自己及幼獅予取予求的獅子,卻畏縮著,不再發號施令。如此,先知以亞述人最愛的暗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鴻二11~13先知用獅子的比喻諷刺尼尼微城的荒涼:尼尼微素以獅子作徽號,故獅子在此可比喻尼尼微王,他本有獅子般的兇悍,殘待他所征服之民,但如今反被消滅,他的強暴和勇猛也不知所蹤。另有學者指出,亞述人愛捕獵獅子,把它們放在城中的洞穴裡,供人觀看戲弄,但現今尼尼微已被夷為平地,連獅子洞也被剷除,顯示完全的毀滅。──《串珠聖經註釋》

 

【鴻二12公獅為小獅撕碎許多食物,為母獅掐死活物,把撕碎的,掐死的,充滿他的洞穴。

         這裏再用表像的言語,說明亞述的兇暴罪行。公獅可作亞述王,小獅為他的貴冑。他們每逢戰敗任何國家任何地方必大肆搶劫擄掠,將許多寶物放在王宮與廟宇。這些是他們的洞穴。他們將擄來的戰俘,包括婦孺,也任意虐待,供他們奴役。──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尼尼微素以獅子做徽號。

         亞述人愛捕獵獅子,把他們放在城中的洞穴裡,供人觀看。── 蔡哲民《查經資料》

 

【鴻二13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與你為敵,必將你的車輛焚燒成煙,刀劍也必吞滅你的少壯獅子。我必從地上除滅你所撕碎的,你使者的聲音必不再聽見。

         “你使者”。即向被征服國家徵收貢物的亞述官員。──《雷氏研讀本》

         「少壯獅子」:指亞述軍隊。──《串珠聖經註釋》

         摧毀尼尼微的真正力量既非外來軍隊,也非大水,而是耶和華,是祂公義的審判。過去使各國戰慄的亞述“使者的聲音”,永從歷史上消失。──《啟導本註釋》

         火與刀劍是神審判的手段。火要將戰車焚燒,煙氣騰騰,完全燒毀。刀劍必吞滅少壯獅子,無論多麼兇猛,被刀劍所滅,就全消滅了。

         撕碎的原是一些牲畜,供獅子來吞喫。這裏必指戰利品及俘獲的人與物。神要申冤,將強者除去,亞述尼尼微的威勢全都消除了。

         「你使者的聲音必不再聽見」,也許他們還有談判和解的使節,但是和談早已破裂失敗。所以呈現一片死寂,沒有聲音,只有一片煙霧,被焚之物還冒著煙。刀劍之下只有死亡,一切活動停止了,話語止息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那鴻書》

         與你為敵。見鴻3:5;耶51:25;結38:3。尼尼微的毀滅,是因為她用完了給她的寬容時間,卻沒有持續地悔改。神的忍耐已經到了盡頭。

         萬軍之耶和華。見耶7:3節注釋。

         少壯獅子。顯然指城市的戰士(見11節注釋)。

         使者。可能指向平民和將領傳達國王命令的人(見王下18:17-1919:23)。──《SDA聖經注釋》

         「少壯獅子」:指亞述軍隊。── 蔡哲民《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