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那鴻書導論短篇信息

 

目錄:

神的嚴厲──那鴻書(江守道)

那鴻書研究(巴斯德)

那鴻書精華(漆立平)

那鴻書──毀滅神的仇敵(張向晨)

那鴻書概論(賈玉銘)

那鴻書簡介(楊震宇)

那鴻書(大衛鮑森)

那鴻書導論(陳惠榮)

 

 

神的嚴厲──那鴻書(江守道)

 

 

 

時代背景述要

對尼尼微的審判

神的性格

神是忌邪的神

(一)為神的榮耀而忌妒

(二)為神的名而忌妒

(三)為神的愛而忌妒

神乃是審判者——他是一位施報的神

尼尼微代表世界

神對世界的負擔

 

讀經:

 

「論尼尼微的默示,就是伊勒歌斯人那鴻所得的默示。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他的敵人施報,向他的仇敵懷怒;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約為無罪。他剩旋風和暴風而來,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他斥青海,使海幹了,使一切江河乾涸。巴珊和迦密的樹林衰殘;利巴嫩的花草也衰殘了。大山因他震動;小山也都消化。大地在他面前突起;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都如此。他發忿恨,誰能立得住呢?他發烈怒,誰能當得起呢?他的忿怒如火傾倒;磐石因他崩裂。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但他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尼尼微,人驅逐仇敵進入黑暗。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他必將你們滅絕淨盡;災難不再興起。你們像叢雜的荊棘,像喝醉了的人,又如枯乾的碎禾皆全然燒滅。有一人從你那裡出來,圖謀邪惡,設惡計攻擊耶和華。耶和華如此說: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人數繁多,也被剪除,歸於無有。猶大啊,我雖然使你受苦,卻不再使你受苦。現在我必從你頸項上折斷他的軛,扭開他的繩索。耶和華已經出令,指著尼尼微說:你名下的人必不留後;我必從你神的廟中,除滅雕刻的偶像和鑄造的偶像;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啊!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願罷!因為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淨盡了。」

(鴻一:115

 

禱告:

 

     親愛的天父!當我們停留在你面前,我們為著你可稱頌的話語感謝讚美你。我們感謝你!因為你是一位說話的神;你已經說了話,而且你仍然在說話;而我們也盼望借著你的話語向我們說話。我們將這段時間交給你,並且求你借著你的聖靈,來作你打發這話語來,所要作成的工作,好使你的榮耀得著稱頌。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時代背景述要

 

那鴻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同情、安慰或者受安慰的。我們不知道他的背景。在舊約中通常當一位先知被介紹的時候,總會告訴我們,他是誰的兒子;但對那鴻卻不是這樣,我們只看到那鴻是伊勒歌斯人。直到今天,我們仍不能確定伊勒歌斯在那裡,有一些人說它可能是在加利利一帶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人說它是靠近在尼尼微一帶的地方。我們惟一知道的,那鴻是神在南國所興起的一位先知。

 

通常,在小先知書裡,甚至是所謂的大先知書中,聖經例行的會記載先知說預言的時代。例如:在某某人作王的年代。但是在這卷那鴻書中,就連這個也沒有記載;然而從內在的記述顯示,我們可以近乎知道先知那鴻說預言的時代。在那個時候,北國以色列已經滅亡了,它乃是在希西家王第六年時被亞述王所滅;而南國猶大仍然存在,卻是在非常軟弱的光景中。

 

在希西家王年間,亞述王西拿基立來到猶大,並且攻打它的城邑,甚至差遣他的軍長到耶路撒冷,命令他們投降。希西家向耶和華禱告,而借著先知以賽亞發出預言,說到神要作一件新事,來催毀亞述的軍隊。神果真用一個神跡的方式成全他們。西拿基立回去了以後,被他自己的兒子們謀殺了;然後他兒子以撒哈頓接續他作王。以撒哈頓再一次開始遠征,到地中海的地區,在歷代志下三十三章中你可看到他的將帥們捉拿了瑪拿西,就是希西家的兒子,並且用銅煉鎖著,將他帶到亞述王所居住的巴比倫城去。希西家的兒子瑪拿西是一個惡王。

 

當你讀歷史的時候,可以看見有一次神告訴希西家將他的家整頓好並且留遺命;因為他的時候到了。但是希西家不願意死;所以他就轉臉朝牆向神呼求,神垂聽了他的呼求,而加增了他15年的壽數。就在道15年當中,發生了兩件悲劇:一件事他的兒子瑪拿西出生,兩另一件就是當巴比倫王派使者來慰問他的時候,他把自己所有的財寶都展示給他們看。最終巴比倫入侵,並且滅了猶大國。

 

瑪拿西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生的。他是猶大國所有列王中最邪惡的一個。他引進了各式各樣的偶像來敬拜,甚至在神殿的院中設立偶像。他將全國都帶離開了神。他是一個最邪惡的王。因此之故,神就差遣先知來警告他和百姓,但是他不肯聽;最後神許可他被擄、被捆綁,並且被帶到巴比倫。但是感謝神!當他落在最深的難處中的時候,他悔改了並且向主呼求,神就垂聽了,並且將他釋放。他回到了耶路撒冷,就重新建立這個國度,除掉了所有的偶像,並且恢復了在聖殿中的敬拜。但是很可惜,百姓仍然在邱壇上敬拜,只是獻給耶和華他們的神,所有在他末了的年間,有一種的恢復。很可能的,那鴻就是在那段時期,被神興起來向著猶大國作一個先知。乃是在瑪拿西從被擄之地回來之後,猶大國才有那一種的復興。即使如此,猶大仍然非常衰弱,只有一些殘餘的人民留在領土內。在以撒哈頓的治下,亞述的軍事力量幾乎已經達到了高峰,所以總有一種的懼怕不知道什麼時候亞述人會回來滅亡他們。因此之故,神就打發那鴻到猶大國去。

 

對尼尼微的審判

 

前此約一百三十年之時,神從北國以色列打發先知約拿到尼尼微去,宣告那鴻所要宣告相同的信息。約拿到了尼尼微,並且宣告說,再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傾覆。但是通國都悔改了,神就赦免並放過了他們;然後神再興起了另一位先知那鴻。而神賜給那鴻的就是關乎尼尼微的默示,而卻沒有被打發到尼尼微,去向尼尼微人宣講;反而,他留在猶大,同猶大國說預言;所預言的內容乃是講到尼尼微的滅亡。這對猶大國來說是一個真實的安慰;因為當時百姓正恐懼戰兢,害怕有一天亞述要來滅亡他們。但是先知說,神要摧毀亞述,亞述人再不會來了。這對神的百姓來說,真是莫大的鼓舞;因為他們回轉歸向主,主就安慰了他們的心,應許要摧毀他們的仇敵,並且拯救他們。

 

同時,這個預言不僅是一個鼓舞,並且是一個警戒。尼尼微因著他們的罪要被毀滅,卻因著悔改而得赦免;但是當他們又回到罪中,審判最終追上了他們。所以對猶大來說,這乃是一個警誡,同樣的事也將發生,若是他們肯回轉歸向主,主會赦免他們;若是他們又回去犯罪,那麼神是公平的,審判仍然會臨到他們。所以那鴻的預言對於猶大來說是鼓舞,也是一個警誡。

 

要明白那鴻書,必須把約拿書和那鴻書放在一起;因為那鴻書實際上是約拿書的延續,也是約拿書的一個補足。這兩位先知所得著的默示都是同樣關乎尼尼微的。約拿被打發到尼尼微去,而借著他的宣講,尼尼微被饒恕了,亞述國因著悔改而得以保全;但是一百三十年之後,尼尼微又回到他們的強暴、罪惡、驕傲和自大的光景裡,而忘記了神為他們所作的,和向他們所顯的大憐憫。他們又開始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向神挑戰;他們設計對神謀反。正因如此,那鴻的信息講到尼尼微將要被毀滅。

 

事實上,那段時期,尼尼微正在國力的高峰。我們瞭解一點關於尼尼微城的事,它乃是亞述帝國的首都,是一座大城。在舊約中,只有對這座城說它是極大的城。我們知道尼尼微在許多年以前是由背叛著寧錄所建造的。它是世界帝國的起始,是一個獨裁者所建立的國度。它也與巴別塔有關連。那是尼尼微的開始。

 

在那時,尼尼微有城牆高一百尺,而城的周圍有六十英哩。你能夠想像嗎?牆寬度足夠三輛戰車並行其上,且有超過一千兩百個城樓,周圍並有護城河;沒有誰可以攻取尼尼微。所以在主前第七世紀末期,當巴比倫被興起來,就與瑪代人連合來攻打尼尼微;尼尼微忍受包圍有兩年之久,城卻始終沒有被攻破。雖然敵人切斷了那城外面的一切聯繫,並且團團地包圍著,但是尼尼微人卻屹立不動超過了兩年;在第三年下了一場暴雨結果河流氾濫,城裡淹水,有一部分的城牆倒塌了。在尼尼微城中有這麼一句古老的諺話說:「除非護城河首先成為這座城的敵人,就沒有人能夠攻取尼尼微城了。」果然這回因著大水的緣故,有一部分城牆倒塌,尼尼微王認為那個殲話應驗了,所以他就放棄希望,召聚了自己的百姓,和所有的皇室家族,並且聚攏皇宮中一切的財物,放一把火都燒盡了。那就是尼尼微最終的覆亡。很可能是在主前六百廿五年。雖然尼尼微是這樣一個堅固極大的城池,最終卻完全被毀滅,這預言就應驗了。

 

神的性格

                               

當我們研讀那鴻書的時候,我認為在這卷書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能看見神的性格。我們才讀完彌迦書,而彌迦的信息是:「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你必按古時起誓應許我們列祖的話,向雅各發誠實,向亞伯拉罕施慈愛。」(彌七:1820

 

彌迦書的信息乃是講到我們的神是有憐憫、有恩慈的。他喜愛施恩,要將我們的罪投於深海。他乃是信實的神,永遠紀念他與自己百姓所立的約。他是何等有憐憫、有慈愛、並且饒恕人的神!這乃是我們所認識的神!有誰像他呢?他乃是獨一的神!

 

但是當你讀那鴻書的時候,卻很可能得到一個相反的印象,因為他說:「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極大有忿怒。」那不是有矛盾嗎?讓我們讀新約裡面的一節:「可見神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裡;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羅十一:22)這裡你看到使徒保羅提到神對付人方法的兩方面,一面你看見是嚴厲的;另一面你看到是良善的。對那些跌倒的人是嚴厲的,但是對那些住在他良善裡的乃是良善的。二者是不矛盾的,乃是神性格中的兩面。事實上,在彌迦說到神赦免我們的罪孽,喜愛向我們施恩慈的同時,他也提到他並不永遠懷怒。換言之,他有怒氣,卻不永遠懷怒。

 

在那鴻書中,你發現神是一位忌邪施報的神,但是他又說他不輕易發怒。而在彌迦書中,你可以看見神向著與他立約的百姓,向著回轉歸向他的人們,同著那些住在他慈愛良善中的子民,他乃是滿有憐憫的。而且在那鴻書中,你看見神的怒氣要倒在他的對頭和他的仇敵身上。這乃是神性情中的兩方面。他乃是嚴厲的,一點不軟弱,也不縱容,不輕忽;但他是堅強的,是公平的,是公義的。然而另一面,對那信靠他的人乃是有憐憫、有恩慈、良善並且信實的,所以這並非矛盾而是互補。這乃是我們所認識的神。這乃是我們所敬拜的神。這乃是我們所服事的神。我們需要認識我們的神,他乃是有憐憫、有恩慈的神;並且我們不要忘記,同時神也是忌邪施報的神,而過敬虔的生活,乃是照著神所是的認識他!

 

神是忌邪的神

 

「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我們不喜歡聽到忌妒這個詞,(譯者按忌邪在原文乃是忌妒)在我們的意念中,它有一種不好的含意。一面來說,在墮落的人裡,這詞確有不好約含意;但是我們知道,忌妒本身乃是中性的,所以需要看上下文是怎樣的。這裡頭他是忌邪的神,乃是在好的一面。在聖經中提到他是忌邪的神乃是在出埃及記第廿章五節:我們記得當神將十誡給以色列人,在第二條誡命中,他說:「你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心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這是在聖經中,我們第一次看到「神是忌邪的神」。

 

1.為他的榮耀而忌妒

 

那麼他的忌妒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他的忌妒乃是為著他的榮耀。什麼是神的榮耀呢?我們的神乃是獨一的神!他是惟一的那一位。他是獨特的,是在萬有之上,是惟一配得敬拜和事奉的。為著那個榮耀,他是非常忌妒的。換言之,他不會與任何人分享那個榮耀;若有任何事物來奪取他的榮耀或分享他的榮耀,你會發現,他是烈火的神。在申命記四章24節:「因為耶和華你的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沒有人能夠干犯神的榮耀;那就是說,沒有人能干犯神所是的。我們知道神的榮耀實際上就是神所是的,他不容許任何事干犯那個榮耀;因此之故,他就為著那個榮耀而非常的忌邪。這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一件事。我們需要認識我們的神是忌邪的神,我們需要非常的小心,免得在不覺察的時候,或多或少侵入了神榮耀的境地。神是非常忌邪的,當他的榮耀被干犯的時候,會用他的烈火來焚燒。

 

2.為他的名而忌妒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神也為他自己的名而忌邪。主耶和華如此說:「我要使雅各被擄的人歸回,要憐憫以色列全家,又為我的聖名發熱心。」(結卅九:25)神為他的名而忌邪。他將他名託付以色列人;但是很不幸的,他們卻沒有保守神聖潔的名,相反的,他們使神的名受羞辱受指責。而神對於他自己的名是非常忌邪的,所以就刑罰以色列人;因著他自己名的緣故,他責罰雅各;為著他自己名的緣故,他甚至興起外邦人作為管教的杖,來管教他自己的百姓,好使他自己的名不受羞辱,使人們不至於這樣說,你們看這一班稱作在神名下的人,他們的神就像他們一樣。神必須在他的百姓中,來保守並且洗雪他自己的名所受的汙損。然而神所興起的那枝作為管教自己百姓的杖,卻自大超過了神所允許他們的程度,而開始信靠自己的力量,認為他們可以作得到,甚至褻瀆神;他們說:你所服事的神算不得什麼,我們毀滅了其它的神和國度,所以我們也要毀滅你們的神和你的國度。因此,他的手就轉向這些國家,並且審判他們;因為神是忌邪的神。他為自己的名是忌邪的,神不能容許自己的名受到褻瀆。

 

我們記得,在舊約裡,人們如何在神面前懇求。例如:但以理和摩西都知道,在自己裡面是沒有權利來懇求的;然而有一件事是可以作的,他們為著他自己名的緣故來懇求神的憐憫和恩典。摩西說,主啊!你用你大能的作為,將自己的百姓從這埃及地領出來,列國的人也聽見了;若是現在你滅絕他們,人們要說,你不能將他們領進應許之地,那麼你的名將會受怎樣的議論呢?神就聽了摩西的禱告。

 

但以理也用同樣的事來懇求:我們沒有權利,我們犯了罪;但是神哪!這一班乃是稱為你名下的百姓,請你紀念你自己的名。神就垂聽了他的禱告。所以請記住,我們的神乃是為著他自己的聖名而忌邪的。

 

3.為他的愛而忌妒

 

「與我說話的天使對我說,你要宣告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為耶路撒冷,為錫安,心裡極其火熱。」(亞一:14)神為耶路撒冷,為錫安,心裡極其火熱,乃是因著他的愛。神把他的愛放在耶路撒冷,放在錫安之上。神有他自己為著耶路撒冷,為著錫安他的目的,而神定意要看見,在他自己的愛中所定的目的能夠完全應驗。當那個目的受到干犯或者干擾的時候,他是非常忌邪的。換言之,他要留意讓他的愛、他的目的能夠成全,我們為著神這樣的忌邪,感謝他!

 

又有時候,我們認為忌妒不是一種表達的方式,但是若沒有忌妒怎能說是一種愛呢?愛是如此的專注,如此的純潔,愛不容許任何事來與其共有,即使其中分取一點點;愛要得著全部。那就是神對我們所要的。他是用如此的大愛來愛我們,不容許任何事把我們從他的愛中奪去,或是把我們在他的愛中,所定意為我們預備的挪開。我們要為著神的忌邪感謝他!若神不是忌邪的,他會說,你可以走你的路,即使你是屬於我的;如果你飄離了,不能成全我的目的,不要緊,我會放過你,讓你流失。不!那不是神!神乃是一位忌邪的神!他要留意使他的愛能夠完全,他要在他揀選的人身上完成他自己的工作。所以我們的神是忌邪的。為此,我們感謝神!

 

神乃是審判者——他是一位施報的神

 

在我們墮落的心思中,施報又是一個很壞的詞彙,如果容許我們對仇敵施行報復,那將是極其醜陋行為;因為我們不夠資格。只有神是全地的審判者;假若地上沒有審判者,全地會成為什麼樣子呢?而全地的審判者總是行公義的;這就是亞伯拉罕所以在神面前懇求的緣故。當神定意要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時候,亞伯拉罕向神懇求說:全地的審判者豈會行不義,而容讓義人與罪人一同滅亡嗎?當然不會!你是一位公平、公義的神!你是全地的審判者!神就應允了亞伯拉罕,而拯救了羅得。神乃是那獨一有智識者。惟他有審判能力;我們不夠資格來審判,或者來報應。

 

我們的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約翰福音五章裡記載,主說:「我憑著自己不能作什麼;我怎麼聽見,就怎麼審判;我的審判也是公平的;因為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來者的意思。」在我們主從死裡復活並且升天以後,神設立他作審判活人和死人的主。(見徒十:42)他乃是那獨一有資格來審判的,這就是為什麼在羅馬書十二章裡勸我們: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不要自己動怒,要把自己交給神;因為主說:伸冤在我,他也必定報應。所以我們知道,神是全地的審判者,是公平公義的,他當然要報應和伸冤;若是他不作這件工作,那誰能作呢?

 

神正常的工作乃是施憐憫,傾倒忿怒乃是他特殊的工作。他喜歡施慈愛,而不願意來審判,但是因著他是全地公平的審判者,當被強逼的時候,就必定要審判,而不寬貸。但是在這裡,你也看見他不輕易發怒;神是何等的長久忍耐!他的長期忍耐,乃是盼望所有的人都得救,而沒有一個人沉淪。他不輕易發怒。

 

他向誰傾倒他的忿怒呢?這裡說到:耶和華向「他的敵人施報,向他的仇敵懷怒。」換言之,若你不是他的仇敵,不是他的對頭,他就不會將怒氣傾倒在你的身上。相反的,你發現在這卷那鴻書中,他說:「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鴻一:7)若你投靠他,即使在患難中,他要作你的保障;因為他是良善的。他只將怒氣保留為著他的仇敵;所以不要作他的仇敵。

 

我們必須認識神性格的兩面:一面認識神的嚴厲;另一面認識神的良善。一面我們需要認識他的良善,他的憐憫和他的同情;另一面我們需要認識他的公義,他的公平,他的怒氣,他的憤恨。很可惜的,大部分人只認識他的一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神的知識不平衡的原因。若是我們對神的知識是不平衡的,就會影響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使我們過著一種不平衡生活。所以我們需要照著神所是的認識他。我們不要認為這只在舊約中如此,在新約中你發現同樣的事,在哥林多後書五章14節:「原來基督的愛激勵。」(譯者按:激勵原文為約束)換言之,我們認識基督的愛;我們都知道基督的愛約束我們,他愛我們到極點,愛我們直到末了。但是我們很容易輕忽,保羅在同一章中也說,要知道主是可畏的。我們需要從兩方面來認識神:需要認識基督的愛約束我們;也需要認識主的可是,免得因為輕忽而落在神大能的手中。但是感謝神!「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

 

尼尼微代表世界

 

關乎尼尼微的預言已經實現了。那鴻說預言的時候,大約是在主前六百五十年左右,而尼尼微是在主前六百廿五年左右覆亡,而應驗了他的預言。但是,我們知道,預言總有立刻的應驗和遠期的應驗,以及部分應驗和完全應驗的講究。這乃是預言的特性。即使如此,就歷史來說,尼尼微的傾覆在主前第七世紀就已應驗;然而它和我們今日仍然有關係;因為尼尼微不僅僅是指那座稱作尼尼微的城市,在聖經中,尼尼微或者亞述是世界的一個預表。

 

聖經用不同的城或者國度來代表這類的事。例如:埃及也是世界的一個預表,乃是預表世界財富的一面。埃及是物產豐富的地方,當各處都有饑荒的時候,那地卻有食物;但在那裡有壓制。雖然有財富,卻都是這個世界所賜的。

 

巴比倫也是這個世界的代表。通常巴比倫代表世界的偉大,然而它是混亂的;特別是在宗教方面的混亂最為突出。以色列人從埃及蒙了拯救,但是被擄到巴比倫去。換言之,正如聖經所記的,他們從物質的世界中被拯救出來,卻落進了宗教的世界裡。所以你看見巴比倫代表世界中極大的宗教系統。

 

這裡我們看見亞述,就是那邪惡的謀士,實際上是指敵基督;所以尼尼微因它極大的力量和強暴,而代表這個世界。它也代表自己力量裡的驕傲;不僅反對神甚至污蔑神,不僅背叛神並且與神爭戰。這就是世界的所是。那就是尼尼微。

 

神對世界的負擔

 

神對尼尼微的態度說出他為著世界有一個負擔。神創造了世界,且愛這個世界,但是世界卻背叛了神,變成一個強暴抵擋神的地方。它輕看神,與神為敵,且在撒但的統治之下;撒但就是神的對頭。這世界已經如此墮落,但神還是如此愛世界。他對世界有一個負擔,所以打發先知到世上來,呼召世界回轉、悔改,就可饒恕他們。因此,我們看見神怎樣借著約拿的預言,饒恕了尼尼微;但是得饒恕的原因乃是這個世界確實地悔改了。那一回,尼尼微全國都披麻蒙灰,認真地悔改,神果真饒恕了他們。

 

不僅如此,在兩千年之前,神因為深愛世上的人,就差遣他的獨生子來到世上,流血捨命,要呼召地上的人回到他自己面前;然而世界拒絕了他,將他釘死。雖然如此,他仍然不輕易發怒。我們知道,神的忿怒臨到了這個世界,臨到那些向他不虔不義的人。正像羅馬書第一章所講論的,從一面看,神的憤怒即將發作;但另一面,他仍然忍住他的怒氣,仍然給世界有機會。不是因為我們的主耽延,乃是因著他不願意看見有一個人沉淪,而願意所有人都悔改而得救。那乃是神恒久的忍耐。但是不要認為這個世界最後可不要受審判,主的話語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那個日子很快的就要來到;基督要回來審判這個世界。審判要臨到這個世界。當羔羊的忿怒臨到時,誰能站立得住呢?

 

若是你讀啟示錄第六章,就會看見羔羊的忿怒臨到。我們認為羔羊是非常的溫柔,從不會動怒,我們可以向羔羊任意而行,而羔羊只會默默受苦;但是有一天,羔羊要滿有怒氣,誰也站立不住!人們要向山呼喊說,倒在我們身上罷!把我們藏起來躲避羔羊的忿怒。有一天,審判要臨到全地;因為他們不肯悔改。神是公平的,他向那些跌倒的人是嚴厲;但是感謝神!他是良善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神的人。

 

就著一面意義來說,神的忿怒已經在這地上發作了。今天我們看見,在世界中有許多的難處。這乃是艱難的日子;而我們正生活在其中。你是不是認為神忘記了我們,丟棄了我們?不!他是良善的!在這患難的日子中,他要作我們保障;因為他認得我們。他認識那些投靠他的人,所以我們只要投靠他。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患難的時代中,但我們有把握說,神是我們的保障,我們藏在他裡面;他認識我們這些投靠他的人。當全世界都在害怕和戰兢中,當世人像即將全地的災禍而惶恐不可終日時,我們要抬頭仰望,因為我們的救贖主已經近了。

 

弟兄姊妹們!我們的神豈不是良善的嗎?感謝神!借著信心和盼望,我們可以活著經過這一個患難的時代,並知道它不會太長的。那應許要來的必要快來。主耶穌!我願你來!

 

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們因著你先知的話語得了安慰。我們實在感謝讚美你!雖然審判的日子已經快要臨到,然而我們知道你是我們的保障,在你裡面我們有安息和平安。我們實在感謝讚美你!你知道怎樣分別那義的和不義的。雖然在我們裡面,我們是那不義的;但是在基督耶穌裡,你已經算我們為義的。所以今天我們來到你的面前,裡面是充滿了盼望;因為知道你拯救了我們,並且要拯救我們到底。我們感謝你!我們知這所信值的是誰,並且也深信,你能夠保全我們所交托你的,直到那日。主啊!我們感謝你!奉主耶穌基督名。阿們!── 江守道《神說話了》

 

 

那鴻書研究(巴斯德)

 

第九十七課 那鴻書

  

題示:請讀本書三遍,再找一新譯本讀一遍。

  

   萬物都是按你所看為好的存在,按你所知的,萬物得以存在。

 

   在你的亮光中,你的榮耀得以彰顯;連那否認你的也如此;黑暗彰顯榮耀的聖光。

 

   你若根本不存在,那些否認你存在的人就不能否認你;就是如此,他們的否認也是不徹底的,不然他們根本就不存在。

 

   他們說明你是永活的;萬物也說明你是永活的。

                                     ——艾略特

  

  我們愈是研究希伯來的先知文學,有一件事影響我們愈深的,就是這些先知對神權的認識是那麼清楚肯定,尤其是說到神對列邦的政權和歷史的關係——這一點在那鴻先知對尼尼微強硬的言論中表明得不能再清楚的了。

 

   這個敲響尼尼微喪鐘的先知,我們對他的生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他只告訴我們他是「伊勒歌斯人」,就是那麼多了?我們連他的出生地伊勒歌斯也不知道是在什麼地方。有人推想可能是在加利利,因為在加利利中,有一條村是以他為名的即是Kaphar Nahum,意思就是「那鴻村」。有人又說,現今之El-Kauzeh村——位於拿弗他利支派人聚居之地——便是伊幼歌斯人的後裔。又因為那鴻在書中常提到迦密、黎巴嫩,和巴珊等地,因此他們說,這些都顯示出那鴻是聖地北部的人。倘若那鴻真是加利利人,就很可能在亞述擄去十支派後,再以外族人移民該處時,那鴻先知便和他的百姓南逃至猶大。不過這一切都是猜想吧了。我們沒法確知我們能肯定的,就是那鴻是向猶大國作先知的(1315);亦可能是在猶大寫成這本書。

 

  那鴻寫本書之時間,在三章八節有個線索可尋,即是在挪亞們被陷之時。挪亞們是埃及的名城,是膜拜亞們神的中心,我們從發掘出來的亞述碑文得知,挪亞們是被亞述王亞索巴尼普(Assur-banipal)所攻陷的,時維主前六六五或六六四年。拿鴻先知就是在這事之後不久寫拿鴻書的;這個推想若是準確的話,他就是繼以賽亞之後在猶大國最壞的一個王瑪拿西時期作先知了。

  

  耶和華與尼尼微

 

  那鴻先知的言論只有一個主題,就是尼尼微的命運。在那鴻的時代,亞述之京都尼尼微是最偉大的城市。在所謂十二本小先知書中,有兩本書是全論尼尼微的。在那鴻之前約一百年,約拿先知便代表耶和華向尼尼微城宣告它的命運。尼尼微人從約拿知道耶和華是「不輕易發怒」(拿四2),這跟他們亞述神只的兇惡成一個強烈的對比。尼尼微人就從神的先知接受了神的愛,他們悔改了。但過了不他們就忘記了,或起碼以為耶和華是不發怒的,他們變得比以前更邪惡。現在神要藉那鴻先知來向他們宣告:「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2)他們要知道,耶和華在約拿時代之所以不向他們施報,純是因為他們離惡歸正,而不是耶和華改變了,不再忌邪了。因此,我們可以說,那鴻是接著約拿向尼尼微人說預言的;像約拿一樣,那鴻也說:「耶和華不輕易發怒」(3),但他加了另一方面的真理——「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為無罪」。

 

  本書一章三節事實上就是尼尼微城喪鐘的關鍵所在,這信息亦是傳給萬代的——「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聖經用兩本書來論尼尼微,目的就是要強調其重要性。這個古代帝國的大城要作萬代萬民的鑒戒,好認識神管理列邦的原則。願列邦萬民都留意!願那些以為神不聞不管的人留意,他的忍耐和靜默並不說明是容忍罪惡的。我們若是悔改離罪,他就樂於赦免;但我們若不肯悔改,他就不能容忍了。「神是輕慢不得的」,我們亦無處可以躲避他,因為那鴻說:「他乘旋風和暴風而來,雲彩為他腳下的塵土……」(36)。歷史既告訴我們亞述亡了,耶和華在旋風中亦要同樣對付今日的世界各國。他對以公義來管理列國的原則是不變的。他絕不能輕看公義而濫施慈愛;罪債必須清償。尼尼微在昔日是最驕傲、兇猛,亦是最邪惡的城,附近的居民都在他腳下抖顫。她以為自己是不敗的,因此在驕傲中日漸坐大;但現今那鴻不單斥責他們的驕傲、欺壓、拜偶像,和藐視耶和華的權能等罪,他更宣告了神不可挽回的諭令——尼尼微必永遠被毀滅。這個歷史事實既擺在眼前,就讓我們與保羅同說:「看哪,神的恩慈和嚴厲……」——他藉約拿見證他的恩慈;又藉那鴻去表明他的嚴厲。

 

  願這一代的人都能仔細小心地思想昔日的尼尼微,她是神給所有國家領袖的一個實物教材。管理這個世界的同是昔日審判尼尼微的神,他沒有比在舊約時代少一分嚴厲,或多一分憐惜。他是一樣的不能與罪妥協,對悔改離惡的也是同樣的有憐憫;他是昔在、今在,一直到永永遠遠不改變的神。有時我們會以為基督的福音是表明神可以接受罪了,這真是大錯特錯。福音是神的慈愛最高的表明,但這絕不等於說神管理列國的公義原則有絲毫改變的可能。從創世以來,神就是滿有恩慈的,但對罪惡亦是一樣不能容忍的,到今天他仍然是一樣。我們若非特別的不敏,反納粹戰就最能說明神的管理並沒鬆懈,作惡的國家仍必定敗亡,願今天領導國家的元首們都從尼尼微學到教訓。

 

  我們不必太詳細地分解本書的意義,只要明白了上述全書的中心信息,各段的意義就不難明白的了。本書是以詩的體裁寫成的,其形容之生動,用字之嚴謹,可說一時無倆。我們若是聽一個精于希伯來文的人朗誦第二章一至七節(描寫大軍傾覆尼尼微之情形),就仿佛身處沙場,聽到戰車隆隆,大軍向前的聲音,這書可算是「繪形繪聲」的傑作。

 

  第一章先以描寫神之屬性及工作為起首,然後全章作三分段,與三章書互相呼應,第一章是宣告尼尼微城要被傾覆;第二章形容尼尼微城之被圍困至攻陷;第三章寫引到審判的罪惡,結尾是:「你所行的惡,誰沒有時常遭遇呢?」

 

  我們分列三章書的中心如下:

 

  第一章:宣告尼尼微的命運

  第二章:形容尼尼微的命運

  第三章:解釋尼尼微的命運

 

  在研究小先知書時,我們不止一次的提及要用多種新譯本來讀,這絕不是說和合本的譯文並不好,相反地,和合本比許多譯本都來得忠實及易明;舉例說,英文之欽定本(於一六一一年就譯好)很多時候不單用字古老難明,不少地方簡直是讀不出意思來的,就如本書一章十二節,欽定本譯作:「他們雖然靜寂……也被剪除」,這算什麼意思?和合本(和修訂本)則譯作:「尼尼微雖然勢力充足,……也被剪除。」明白多了。還有,二章二節,欽定本譯作:「耶和華使雅各的榮華轉離……」修訂本及和合本均作「耶和華復興雅各的榮華……」。但我們為什麼仍要用新譯本來讀呢?原來在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上,許多地方極不容易知道它的原意是什麼的。有些字只出現過一兩次,語言學家就不知該字應作何解釋。隨著考古學的發掘及語言學家的精心研究,有不少地方原是意義晦暗的就有了新亮光,釋經家也較有把握知道怎樣翻譯它們了。修訂本之所以比欽定本易讀並不全是因為用字淺白,上述原因是重要因素之一;和合本之翻譯至今已經過半世紀,其間有很多的發現是可以幫助中文翻譯的,因此多讀一些新譯本應是有益的。

 

  不過我們用新譯本時要注意,千萬不要存好新厭舊的幼稚心理,以為凡新譯本與和合本有不同的,和合本必然是錯譯。這是絕對感情用事的。能讀英文的讀者,最好多買幾種近代英譯本作參考用,以決定該如何取捨。一種譯本的價值是由好多因素決定的,亦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還沒有另一本中譯本的地位可超越和合本之前,我們應該以和合本為主,其它譯本為次,屬於參考性質,好幫助我們更易瞭解和合本的意義。這樣的態度才算是穩健。

 

  尼尼微的強大和卑陋

 

  無可否認的,尼尼微城是歷史上最特出的城市之一。研究約拿書時我們指出,尼尼微這名字其實是四個城市的總稱,它們合起來成為一個長方型的一組大城,城周達六十哩長。城牆有一百尺高,其闊度足可容二輛戰車並肩飛馳。城牆共有城樓一千五百個,每個達二百尺高。我們若按三角測量法來量度該城,其全面積達三百五十平方哩之廣,比現今之倫敦還大!

 

  尼尼微城內有廣闊之花園、果樹園、草原及禾場等;這在古代大城中是不足為怪的,巴比倫城就是這樣的了,因此就算兵圍城下,他們亦不會絕糧。約拿書四章十一節說該城內還有許多牲畜,亦是理所當然的了。同節還說尼尼微城內單是小孩就有十二萬多人,若把青年、中年,及老年人全算在內,這城有一百萬人口也是可能的;到一百年後那鴻的時間,相信還不止此數呢。

 

  但尼尼微的強大跟她的卑陋成正比例,他們對被征服者的殘酷叫聽見的人也心寒。在他們附近的人更是日夜提心吊膽,不知何時會落入他們的手。尼尼微人的嗜血狂已到了人神皆怒的地步(請參約拿書的解釋),現今那鴻勇敢地站出來,憤然斥責這個充滿強暴、謊詐、姦淫和拜偶像的城市(17)。耶和華的定案是:「我必因你鄙陋使你歸於墳墓」,或譯作:「因你鄙陋,我必為你預備墳墓。」(14)

 

   那鴻預言的應驗

 

  預言最佳的試驗就是看它能否應驗,亦是這一點叫我們確信聖經是神的啟示,因為它裡面滿了都是應驗了的預言。那鴻對尼尼微城的預言就是最佳的一個明證。二章六節先知把此城將怎樣被毀滅的方法也寫了出來——「河閘開放,宮殿沖沒」;這是否一字不改地應驗呢?我們且看下面「講壇釋經」的一段節錄便可知曉:

 

   「這預言能如此準確精細,又怎能是出於人的構想?當那鴻作此預言時,亞述的勢力仍然如日中大。鄰近各國無不按時納貢的,連遠遠的埃及也要臣服,腓尼基和賽普路斯日夜驚惶,猶大年年進貢。他們之富有足以雄視天下,誰敢在這時候預言她會速速滅亡?但在亞述巴尼普王駕崩之後,他們的國勢就如江河下瀉,一去不返了。埃及揭竿反叛、巴比倫不服而新興的瑪代還備軍要攻擊尼尼微。亞述巴尼普的承繼人派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去安撫巴比倫,拿布普拉撒成功了,被亞述王封為巴比倫王。他處事極有技巧,又積極備軍,就在短短十五年間,他已有足夠的能力來掙脫亞述的軛而獨立。他與亞述的每一敵對國建立邦交,聯成一陣線,共同對抗他們的公敵。這一聯盟包括了瑪代、波斯、埃及、阿米尼亞和別的小國。每國都有一共同的火熱願望,就是要打倒亞述;但開始時他們失敗了,亞述仍然維持短暫的優勢。後來聯盟國得到比翠亞(Bactria)的增援,他們就成為一支無敵的大軍。尼尼微人自知不保,就想棄城而逃,卻給聯軍圍困,只好逃入大城暫避。他們在尼尼微城困守達二年之久,直到他們守無可守。這趟是輪到他們仰息於強敵的憐憫下了。當時適值底格裡斯河氾濫,把他們城堡的一大段沖毀,盟軍就乘破口而沖入,把城佔據了。尼尼微於是被陷,無數的居民被屠殺,時維西元前六○八年,正如那鴻先知所預言的。」

 

  尼尼微之被毀是那麼徹底,到主前二世紀時,連其城址都無法追尋(請參結三十二22 23)

  

  最後的教訓

 

  那鴻名字的意思是「安慰」,讓我們坦白地說,他的書對敬虔的人真是個人安慰!他告訴我們神的管治是公義的,不知悔改的惡者壓迫其他人類是神所十容的。基督徒不應汲汲於自私的報復;但神之不能容忍公義被踐踏,他必起來報復殘害無辜的人,卻是絕對待合聖經之原則的。請注意:那鴻先知在本書內極少提及自己受害的祖國,其理由是明顯的;神要擊打尼尼微,並不全是為他選民之故,那鴻只是代表全人類的良知來斥責她。他不是只關心個人之得失或報仇雪恨;他是站在神一邊來宣告大地之主公義的審判,他必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不錯,這就是安慰:有時我們想到這世界義人死亡,忠人亨通,心又豈會舒服?這又豈是耶和華的道路?不,那鴻高叫:「耶和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在神的憤怒中,我們得到安慰;那鴻先知說,神必為義人伸冤,這就是安慰了。事實上,這豈不正是蒙選召的人日夜的呼求嗎?(路十八78;啟六1011),全能者已經站起來,他要報應(羅十二19)

 

  還有,尼尼微城亦是這個「邪惡的世代」的先影:它外表的強壯、虛偽的悔改、害人的假宗教、內裡的敗壞、對人靈魂的殘酷,與及至終必為神推翻等等。還有一點不可不注意:第一章十一節先知對尼尼微說:「有一人從你那裡出來,圖謀邪惡,設計攻擊耶和華。」

 

   (「設計」欽定本譯作「卑鄙的謀士」,修訂本作「問計於卑邪」,或可直譯作「巴力的謀士」)。那鴻可能是指曾在那京城下狂語的拉伯沙基而言(參王下十八、十九章,賽三十六章);拉伯沙基極可能是個「巴力的謀士」,是個「大罪人」,口中說誇大的話,把亞述高舉,過於萬神,連耶和華也藐視。他確是「大罪人」的先影。

 

  在歷史上我們不時看見一些罪人惡極的人把末世要出現的「大罪人」勾劃出輪廓來。近代最恐怖的例子先有希特拉,繼之是史太林,墨索里尼,現在又有烏干達的亞敏,稱他們作人魔也不會為過。但有一天比他們兇殘百倍的「大罪人」要出現,他的數目是六百六十六,邪惡勢力全集中在他身上;他要敵擋神和他的受膏者,但也要像拉伯沙基一樣,霎眼間就敗亡了(賽三十七36);因為帖撒羅尼迦後書二章八節說:「那時這不法的人心顯露出來,主耶穌要用口中的氣滅絕他,用降臨的榮光廢掉他。」不錯,尼尼微倒塌了,倒塌了!耶和華不能容忍,他的國權是正直的,他是敬虔人的山寨,基督是他的印證。看哪,他要再來,眾目都要看見;罪惡必被審判,山谷要被高舉,崗陵要被壓下;黑暗的要轉為明亮,彎曲的要被修直。這世界就必成為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度。

 

  我們屢加強調,這本書不是寫個人之私怨的,倘或如此,它就不配被列入正典內。那鴻不以尼尼微城之被毀,看作是自己國家之冤仇得雪,整個預言均是以神的公義作中心的。神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放有是非感,因此每一個人都知道,凡違背正直、公義和公平的,必逃不掉審判。中國人之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正好說明這一點。我們並不鼓勵報復,但我們內心豈沒一種衝動,要求神審判罪惡,恢復公義嗎?當我們讀那鴻書時,內心豈不「阿們」於神公義的刑杖嗎?我們研究詩篇時,曾特別注意有一組所謂「復仇詩」的,其主旨跟那鴻書相仿,讀者可自行參考。

 

  我們說本書不是伸雪私仇之作品,而是神的啟示,關於這一點,我們若看他所預言的是怎樣準確地應驗便能明白了。今日人類之兇殘及罪惡,其規模之大,手法之狠,真是歷史上兒所未見的,我們作基督徒的豈不要向神呼喊,求他干涉,使強暴早日止息,公理得以顯明?誰又敢說這是不合基督徒的原則呢?

── 巴斯德《聖經研究》

 

 

那鴻書精華(漆立平)

 

第二十三講 主前七世紀的小先知書

 

《那鴻書》《哈巴谷書》 《西番雅書》

 

壹、《那鴻書》

一、《那鴻書》的作者與寫作時地 1、那鴻是主前第七世紀的先知

  那鴻是主前第七世紀的先知,他是伊勒歌斯人。伊勒歌 斯究在何處,聖經學者中,頗多爭議。傳統上認為,伊勒歌 斯是加利利的一個小村,靠近迦百農。「迦百農」的意義就 是「那鴻之村」,可能是後人為記念這位先知而命名的。因 此,那鴻是北國人,惟他出生之時,北國以色列已早被亞述 滅亡了(主前 722 年)。

2、「那鴻」之意是「安慰」,又作「嘆息」   「那鴻」(Nahum)之意是「安慰」,又作「嘆息」。 在先知那鴻所傳的信息中,對於在受苦難壓迫的以色列子民 是一種安慰;另一方面,對於施壓的亞述帝國和尼尼微,又 是一種嘆息。因為尼尼微曾是的一個蒙神赦免的國,後來竟 狂妄自大的墮落沉淪,又要歸於滅亡,實在令人嘆息。 3、那鴻是第三位向外邦說預言的先知

  前有先知俄巴底亞向以東說預言(參見《俄巴底亞 書》),接著有先知約拿奉差遣去向尼尼微說預言(參見《約 拿書》)。約拿比那鴻約早一百五十餘年。那時尼尼微的君 王與百姓,聽見先知約拿的警告,大大的悔改,因此,神赦 免了尼尼微。   但是,經過一百五十多年後,尼尼微已經又墮落敗壞 了,其中充滿了許多罪惡強暴,他們不僅背棄了耶和華神, 去敬拜許多自立的偶像,並且在他們滅亡了以色列國之後, 更狂妄的去進攻耶路撒冷,並出狂言褻瀆耶和華神(王下 18:13-19:37)。結果,西拿基立王全軍覆沒,回到尼尼微被 他兒子所殺(賽 36:1-37:38)。亞述人失敗回去之後,未受 警惕而悔改,在瑪拿西王與亞們王年間,依然屢屢侵犯猶大 國,引誘脅迫瑪拿西背棄耶和華(王下 21:1-16,代下 33:1-13)。因此,神差遣先知那鴻,一面去宣佈神對尼尼 微的審判,預言其徹底毀滅的結局。一面並鼓勵猶大百姓要 剛強站住。

4、《那鴻書》也是詩歌集藉著彈唱傳神的話

  那鴻的詩在先知的作品中,有很高的語文水準,是非常 生動、活潑、又強而有力的。他對尼尼微的責備沉重,他預 言的宣判斬釘截鐵,絲毫沒有轉動的影兒。 5、那鴻作先知大約開始於主前 660 年左右

  那鴻的職事,對於猶大王瑪拿西晚年的悔改,可能產生 了很重要的勸進與勉勵作用(代下 33:18-19)。對於約西亞 王的中興,可能也產生啟發的力量。他盡先知的職分約有 30 年之久,是與先知耶利米、哈巴谷、西番雅同時代,但 比他們稍早。 6、《那鴻書》是在猶大地和耶路撒冷傳的

  雖然,本書信息的內容是論到尼尼微,但是先知那鴻並 未去尼尼微,他可能是從他的家鄉伊勒歌斯,一路往南傳, 因為北國以色列已被亞述所滅亡,該地已被亞述所佔領,他 一面向住在以色列地的人,傳神對尼尼微審判的預言;一面 他也一直傳到猶大和耶路撒冷。本書是在猶大地完成於主前 630 年左右。

 

二、《那鴻書》的特色與重要性 1、《那鴻書》表達了神對尼尼微的憤怒

  因為神是忌邪的,恨惡罪惡的神,祂萬不以有罪為無罪(鴻 1:2-3)。雖然,祂是不輕易發怒,但尼尼微的光景已 使神忍無可忍。其實,從約拿警告尼尼微以來,神又寬容了 尼尼微二百多年。可是他們的情形是愈過愈惡,變本加厲。 神要審判了! 2、神讓亞述先滅了以色列國是因其罪惡

  亞述能先滅了以色列國,是因以色列的罪惡。神的審判 先從神家起首,並不是因為亞述比以色列好。尼尼微千不該 萬不該狂傲自大,藐視耶和華神,反將榮耀歸給偶像。他們 滅了北國以色列後,竟然依仗人多勢眾,又去攻打耶和華神 殿所在的猶大國與耶路撒冷。先知那鴻宣告:「耶和華本為 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 (鴻 1:7)當猶大人悔改轉向祂,求告祂時,神是祂子民國 度的保障。 3、先知鼓勵猶大的子民要站穩信仰的立場

  先知在所傳的信息中,呼籲猶大子民,不要因為他們的 王墮落,而跟隨他墮落。也不要因看見尼尼微人多勢眾而害 怕,受他們的威脅。神應許會折斷他們頸項上的軛,扭開他 們的繩索(鴻 1:12-15)。耶和華神已經出令,預言尼尼微 必將速速的滅亡。 4、先知宣判尼尼微的傾覆指出她的罪惡

  《那鴻書》的後兩章,清楚的預言尼尼微覆滅的悲殘狀況與命運,也指出尼尼微的罪大惡極(鴻 3:1-4)。神的審 判是公義的,也是無可僥倖避免的,就像埃及與古實將要遭 遇的滅亡相似(鴻 3:8-10)。所以,這卷書不僅預言了亞述 的滅亡,也同時預言了埃及與古實的滅亡,沒有留下任何轉 動的餘地。果然,看起來極為強盛的亞述帝國,竟在二十年 後,被巴比倫所滅。 5、本書顯示天下的國度興亡都在於神

  當那鴻對尼尼微發出預言時,亞述帝國仍處於極為強盛 之狀況,他們那會相信先知的話。然而,先知所傳神的話, 乃是神自己在作後盾的。二十年後果然應驗。這是聖經中審 判語氣最重,最嚴厲的書。尼尼微於主前 612 年被巴比倫所 滅,成為永遠的廢墟。

 

三、《那鴻書》的主要內容與分段綱目   本書的內容,主要分為三段: 1、 神對尼尼微的憤怒,神要審判她,要保守猶大。    (鴻 1:1-15 2、 預言尼尼微要遭遇的攻擊與傾覆滅亡。( 2:1-13) 3、 指明尼尼微受罰的罪惡,遭報滅亡的永遠結局。   (鴻 3:1-19

── 漆立平《聖典舊約精華》

 

 

那鴻書──毀滅神的仇敵(張向晨)

 

那鴻之名意:安慰與報復

   鑰節:滅絕淨盡神的仇敵,神的兒女不再受災苦害。 [一章15]

   神有三仇敵:世界,撒但,肉體(弗二13),舊約中一切的仇敵指向這三種。

  大綱:

    一,尼尼微滅亡的宣告

    二,尼尼微滅亡的執行

    三,尼尼微滅亡的原因

  本卷書與約拿書同讀。拿鴻在約拿以後 200年出現,約拿時代尼尼微曾暫時悔改,神延長滅亡它的日子。

  仇敵是神手中的篩子,藉此來潔淨管教祂的兒女。(路廿二31

  亞述是神手中的篩子,惱怒的杖,攻擊神惱怒的百姓。(賽十5

 

[第一章] 神是聖潔的,非聖潔無人能見神 (來十二14

    神是忌邪施報的神,祂的名,祂的愛是嫉嫉的,祂不願意祂的兒女三心二意,另有所愛,因為要他們得著永遠的福分。(弗一3

    祂的心是慈愛的,祂的作為是公義的,祂的性情是聖潔的,祂的話語是信實的,祂的自己是榮耀的。

    祂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要審判祂的兒女罪惡,藉著祂的仇敵來潔淨祂的兒女,又把仇敵滅絕淨盡。

  祂的權柄統管萬有,能調動整個宇宙為祂效力,祂愛祂的兒女到無微不至的地步,連落一根頭髮都經過祂的允許,祂保守敬虔的人脫離試探,認識投靠祂的人(林後八3),在患難中保守挪亞,羅得不遭滅命的刑罰。(彼後二59

[二章] 尼尼微滅亡的執行,

    藉著巴比倫與瑪代波斯,打開水閘護城河的暴漲,使城墻倒塌,王宮燒毀,眾人逃跑,屍首成堆,廟妓赤體蒙羞,以殘暴出名的亞述受到報應。

[三章] 尼尼微滅亡的原因是敵擋神,

    殘暴不仁攻打神的選民,對俘虜挖眼砍肢,暴曬而死,對首領剝皮,對孩童祭在火柱上燙死,廟妓引誘人歸向鬼魔。

 [1119] 預言尼尼微的結局比挪亞門更慘,喝神忿怒的杯,

    逃亡無處藏身,保障倒塌,人民無力抵抗,城門敞開,仇敵涌進,受困被殺,主前612年,尼尼微滅亡。

――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那鴻書概論(賈玉銘)

 

    猶大國被擄以前之先知書共有七卷:首三卷俄巴底亞、約珥、彌迦,皆是論到主的日子。中有以賽亞多論基督的救恩。後三卷為那鴻、哈巴谷、西番雅,皆是說到主的震怒。那鴻書是論尼尼微受罰,卻也是借著尼尼微城的經過,表明末世背道者將有的結果。
  
一、書之要旨
   
本書要旨是論背道者的受罰。尼尼微乃世界最古之大城(l0:11),為亞述國之都會,是世界第一為王之寧錄所建築,周圍一百八十英里,有三日的路程。尼尼微人從來過於殘暴,神曾命定降罰於尼尼微——過四十天城必傾覆(3:4)。幸尼尼微人信服神,全城皆悔罪改過,各離惡道,不再行強暴(3:3-6),神即回心轉意,不降所說的災。可惜他們悔改以後,不久信仰即失,遠離神,仍去犯罪,如同狗吐了,轉過來又吃(彼後2:22)。所以,神又命先知那鴻宣佈,尼尼微必要受更重的刑罰。這不只是專論尼尼微的命運,也是借著尼尼微,表明一切離經叛道、失去信仰的教會將有的結局。尼尼微人第一次經先知約拿宣告他們的命運,而悔改蒙赦;第二次又經先知那鴻宣告他們的命運,就再沒有悔改的機會。因為人既悔改以後,若再離棄,就不能叫他們再從新懊悔了(6:6)

二、書之引言(1:1)
   
論尼尼微的默示,就是伊勒歌斯人那鴻所得的默示。
    (
)明言本書是論尼尼微的默示。
   
按此默示二字,原文是重擔,即關於尼尼微的重擔,是尼尼微人不能辭其咎的。此重擔正如把一塊大磨石拴在他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18:6)
    (
)是那鴻所得的默示。
   
此處默示二字,原文是異象,是那鴻所見的異象。本書所宣佈的,不是那鴻的言論或理想,乃是神已決定的事實,是已經在先知屬靈的眼光裡所見的異象。
    (
)伊勒歌斯是個不著名的小地方。
   
先知的出身不大,正表明我們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人的權柄能力上面,乃是全在於神的靈感、神的言語。
 
三、書之名稱
   
那鴻即安慰之意。亞述是以色列人的仇敵,那鴻說預言,以色列國已經被亞述所擄。所以,本書一面是宣佈尼尼微人(即亞述京城城眾)的罪刑;一面也就安慰了神的子民。此即寫書的原意,為要安慰神的子民。以前的先知皆是勸以色列人悔改,不過以色列人未能悔改,因而受了許多苦難。雖然如此,神仍愛他們,所以要刑罰尼尼微,神的忿怒要臨副惡人頭上,卻要保護信徒。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1:7)。當神的兒女在苦難中,本書深深表顯了愛裡的安慰——“那鴻
 
四、書之分段
   (
)一種分法
  1
、神報施之不爽(1)
    2
、神報施之定命(2)
    3
、神報施之經過(3)
    (
)二種分法
    1
、上主之聖潔(1)
    2
、尼尼微之巷戰(2)
    3
、所收適如所種(3)
  
五、書之要訓
   
猶大國被擄前之先知書共有七卷,其後三卷那鴻、哈巴谷與西番雅,意義是很相連的。各卷皆有三章,或謂皆是表明三位一體之神,與我們在患難中的關係。自然約伯記,是特別論到苦難問題,有多少信徒,讀約伯記,即瞭解苦難的原因與價值。在詩篇上也有很多論及苦難的話,並信徒在苦難中的禱告。因信徒所有的苦難迫害等事,大衛與作詩者,皆早已經歷過了。這兩卷書外,於我們在患難中特別有幫助的,即那鴻、哈巴谷與西番雅,我們可略言三位先知名稱的關係,顧名思義的,即得了相當的教訓。按那鴻即安慰之意,是神對於苦難中的信徒所施的安慰。哈巴谷為懷抱之意,或懷抱許久的思想,表明我們應該接受神的旨意,成為我們的懷抱。人在苦難中,最易懷疑、誤會神的旨意。我們總要在苦難中,看出神的美旨,以神的美意,為我們的懷抱。西番雅是隱藏之意,表明苦難來到,每隱有神的旨意;神的旨意來臨,也每隱藏在苦難中。並且我們遇到苦難時,神也往往把我們藏起來。在耶和華發怒的日子可以隱藏起來。所以,我們要在陰雨彌漫、洪水氾濫時,壯其信心的膽量,仰望主,知道他的旨意永不錯,他也永不誤事。
   
我們在這風雨飄搖中,應當歌唱……歡呼……滿心歡喜快樂,因為耶和華我們的神,是施行拯救大能力的主。他要安慰我們,若是我們懷抱他的旨意,他要使我們在患難中隱藏起來。  

 

那鴻書簡介(楊震宇)

 

【那鴻書引言

 

【為什麼要讀那鴻書?】

Ø  任何人若想要認識的屬性──祂的公義、公平、怒氣和憤恨,並且祂的良善、憐憫和同情就必須讀本書

Ø  那鴻的意義是「安慰」,又作「報復」。本書在那鴻所傳的預言中充滿了「安慰」和「報復」。對于受壓迫的百姓,神藉先知給予安慰;對于殘忍、凶暴的亞述,神必給予報復。

 

【如何讀那鴻書?】

Ø  讀本書時,必須和約拿書一起讀;因為本書實際上是約拿書的延續,也是約拿書的一個補足。同時須參考其他先知論到亞述的審判和結局,例如在以賽亞書(七1820;十1719;十四25;卅31;卅一8),以西結書(卅二2223),彌迦書(五6),西番雅書(二1315),撒迦利亞書(十11)等各卷中,讀本書一章時,應該同時參考王下十八、十九章,因為本書一章的預言是指亞述侵略猶大的事。

Ø  須留心思想尼尼微行將毀滅預言之外(一9;二67),並論及基督傳福音之預言(一15),和論基督二次降臨末世光景之預言(二4)。

 

【本書鑰節】

【鴻一2~3上】「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他的敵人施報,向他的仇敵懷怒。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

【鴻一7】「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他的人。」

【鴻一9】「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他必將你們滅絕淨盡,災難不再興起。」

 

【本書鑰字施報(2),滅絕淨盡(9)

 

【本書要旨】本書主要的信息是:神是一位忌邪施報的審判者,祂要懲罰罪惡滿盈的尼尼微,藉此安慰在亞述陰影下的猶大;以及祂是投靠神者在患難中的保障。

 

【本書分段】本書分為三段:

(一)    尼尼微滅亡之宣告(一章)

(二)    尼尼微滅亡之描述(二章)

(三)    尼尼微滅亡之原因(三章)

 

【默想】我們的神是是忌邪施報的神,向悖逆之人發出「審判」之言;我們的神是有憐憫、有恩慈的神,向敬虔之人發出「安慰」之語。

 

【禱告】親愛的天父!我們何等的感謝祢賜給我們那鴻書!雖然祢是嚴厲可畏的祢不要讓我們因為輕忽而落在祢管治的手中。但是感謝祢!祢應許我們,在患難的日子,祢是我們的保障,我們在祢裡面有安息和平安。主阿!有一天,祢的審判要臨到全地;今天我們願學習那鴻,勇敢的向人傳悔改得救的福音。奉主耶穌基督的名。阿們!

 

【詩歌】【父阿,久在創世之前】(聖徒詩歌》21首第13)

( )     父啊,久在創世之前,你選我們愛無限!

這愛甘美激勵深厚,吸引我們親耶穌,

還要保守,還要保守,

我們今後永穩固,我們今後永穩固。

()     神的憐憫,是我詩歌,我口所誇心所樂

從始至終,惟有白恩 能得我命感我心。

神愛我們!神愛我們!

連祂愛子都不吝,連祂愛子都不吝!

視聽――父阿,久在創世之前~Church In Marlboro

 

【金句】神創造的目的是要彰顯神的旨意。然而,魔鬼、罪、肉體隨後進入這世界。若果沒有審判,神的計劃就無法達成了。―― 倪柝聲

 

 

那鴻書(大衛鮑森)

 

大衛鮑森-36那鴻書

那鴻在約拿之後150年,兩人都被差去向尼尼微傳講滅亡的信息,但兩者的差別在於,神在那鴻這次沒放過尼尼微。這兩個先知都形容神不輕易發怒,但到了那鴻時,尼尼微的大限已到,神的怒氣一旦爆發就不可能止息。那鴻書第一章是宣告尼尼微將傾倒;第二章是描述他們的遭遇,而且描述得非常仔細;第三章從描述變成解釋原因,亞述被滅亡完全是因為殘暴沒有人性。

 

這是一首德文詩,郎法羅把它翻譯成英文。大意是這樣的,神的磨磨得慢,卻是磨得非常細。祂耐心站立等候,要將全部都給磨細。神的耐心有用完的一天,神非常有耐心並且充滿憐憫,但是祂的耐心會有用完的一天,這是先知的訊息。
 
約拿把時機搞錯了,當時神對尼微微城仍然有憐憫有耐心,約拿卻以為尼尼微城大限已到。但是到150年以後的那鴻,神的時後到了。那鴻也是帶來毀滅的訊息,但是這次已經沒有希望。這次他們不可能有正面的反應。錯誤的看法是以為神永遠不會生氣、不會懲罰、不會毀滅一個城市或國家,其實神會的,祂會的;也許祂不會輕易發怒,但是這不表示祂從不發怒。事實上,神的怒氣很像爐火上的一鍋牛奶,已經用慢火煮了很久,突然間沸騰起來。你如果睜開眼睛,會看見神的怒氣正在醞釀。祂對我們國家的怒氣正在醞釀,心眼張開的人會看見。但什麼時後會沸騰呢?這是我們要問的問題?
 
不警醒的人不知道已經在臨界點,突然間牛奶沸騰,滿溢出來,煮的人才趕快跑去廚房,喊著說:牛奶溢出來了。但如果你一直警醒,就不會感到意外。各位,距離約拿150年以後,先知那鴻來了。首先我們來看看那鴻的背景,我已經說過他是北方人。我們要記住,所羅門駕崩以後,南北方一直沒有統一,不斷發生內戰,北方十支派和南方二個支派分裂。北方十支派保留了以色列的國名,南方的兩個支派便雅閔和猶大,以較大支派名稱命名,稱猶大國。所以南北兩方分得很清楚。約拿是北方人,當時南北已經分裂,而那鴻也是北方人。我稍微介紹一下歷史背景。
 

西元前

亞述

以色列

1354

亞述烏巴列一世(第一個王)

(北方諸王)

853

撒縵以色三世入侵失敗

亞哈王

770

                ←先知約拿

耶羅波安二世

733

(普勒)提革拉昆列色三世攻取拿弗他利

比加王

721

撒縵以色五世擄走北國以色列十支派

何細亞王
(
南方諸王)

701

西拿基立圍攻撒路撒冷

希西家王

663

亞斯那巴攻下底比斯(北埃及)
(
亞述巴尼伯)

630

                ←先知西番雅

約西亞王

620

                ←先知那鴻

612

辛沙以實昆(尼尼微城傾覆)

 

607

亞述烏巴列二世(亞述帝國亡)

約雅敬王
 

 
這些是北方的王,這是亞哈王,你們都知道亞哈王,他取了一個壞皇后耶洗別。再來是耶羅波安二世,約拿就是在這個時後去尼尼微;再來是比加王、何細亞王,這期間亞述的勢力日漸壯大,在亞哈王的時代,亞述來攻打北方十支派,亞述沒有打贏,但是之後會再回來。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作王的時後,亞述回來攻下拿弗他利,拿下一個支派。後來撒縵以色作王的時後又回來攻下十個支派,以色列十個支派就此消失,被擄離開以色列地,從此之後就只剩下南方的猶大國。希西家作王的時後,西拿基立來圍困耶路撒冷,我們看以賽亞書的時後會再探討這件事,那次的事件非常戲劇化,一個天使獨自擊潰十八萬五千名亞述敵軍,天使就有這個本事。等一下我會給你們看十八萬五千名副枯骨的照片。在耶路撒冷城外,被考古學家挖出來。亞斯那巴作亞述王的時後攻下了北埃及的底比斯,亞述國勢變地非常的強大。接下來是兩位小先知,一位是西番雅,今天我們先不談他,但是我要讀一下他對尼尼微的預言。
 
西番亞是這樣說的,他說:「耶和華必毀滅亞述,使它的首都尼尼微城,荒涼乾旱如同曠野,曾經傲人的大城,將成為群羊吃草之地,各類牲畜野獸必在那裡棲息,箭豬要在那裡挖洞棲身。尼尼微城要成為廢墟,有禿鷹和鵜鶘在其中築巢,站在毀壞的窗邊鳴叫。又有烏鴉在門前啼叫,宮殿裡的香柏木盡都剝落,整座城一片淒涼荒無。以上我所唸的是西番亞的一段預言。但是最後去宣告他們,大勢已去的先知是那鴻。西番亞就是在這裡發出的預言。那鴻跟約拿一樣也親自去跟他們說了,給他們最後的警告。
 
那鴻和約拿的差別在於,神這次沒有放過尼尼微,有趣的是這兩個先知都形容神不輕易發怒,但是到了那鴻的時代,尼尼微的大限已到。神的怒氣一旦爆發,就不可能止息。一旦過了臨界點,神的怒氣就爆發,聖經常把那日稱作,神忿怒的日子。到那個時後,什麼都無法止息祂的怒氣。神的怒氣在醞釀的時後,還有轉圜的餘地。但是在祂怒氣爆發以後,什麼都擋不住。神的怒氣在不同的時後,向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國家發作。但最終神忿怒的日子到來的那一天,大家寧願被地震的裂口吞吃,也不要見識到神和祂兒子耶穌的忿怒。這是啟示錄六章講的,所神的怒氣在這個時後爆發出來。雖然這個時後,尼尼微的王試著再次禁食禱告,想學上一次約拿時代的作法,可惜這次不管用,神不接受。所以會有為時一晚的一天。這個時後在改變也無濟於事。

那鴻書最後一節經文說:「你的損傷無法醫治,你的傷痕極其重大。」亞述即將滅亡,那鴻認為是個好消息,對亞述不是好消息,但對以色列是好消息。因為那鴻出生的時後,十個支派的領士就已經被占領,他在以色列那塊聖地出生,卻是接受外邦人亞述的統治。在亞述人的統治下出生和成長,所以他說尼尼微會滅亡的預言是好消息。有一句很棒的經文說:報福音、傳喜悅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腳並不是很美的部位。你拍照的時後喜歡拍腳嗎?拍臉已經夠糟了,哪裡會想拍腳呢?只有在一種情況下,腳才會美。那就是福音使者的腳,帶給你大好消息的人,你會樂意去親他的腳。如果你這輩子一直被殘酷的敵人給統治,那麼你將會知道自由是最好的消息。
 
在幾年之前的東歐也有相同的反應,所以這是大好的消息。事實上那鴻說:聽到這消息的人都會拍手叫好,因為你的滅亡。那是因為有誰沒有受過你的爆虐呢?這個預言講的很深動。可是我們仍然必須再問,神除了掌控大自然,是不是也掌控歷史。如果約拿書是在問神是否掌控大自然,那鴻書就是在問神是否掌控歷史。持一神論的觀點說:歷史的地圖是神畫的。
 
保羅曾經在雅典的亞略巴古對希臘人說:各國的年限和彊土都是由神預定。是神容許異國興起,也是神容許異國滅亡,我相信是神終結了大英帝國。  所謂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在1947年不肯幫助猶太人,一心只想撇清關係。神說:那你們也不能照顧別人。短短五年間大英帝國就垮了。這是我對歷史的了解。神不但掌控整個大自然,也掌控整個歷史,興起君王的是神,讓君王下台的也是神。容許國家擴張的是神,讓國家滅亡的也是神。
 
德國的基督徒,在柏林圍牆倒下的前兩年就奉耶穌的名宣告,神要拆毀那座牆。因為他們相信歷史是神在掌控的。所以歷史是可以預測的。先知一大任務是預測歷史,在尚未發生之前寫下歷史。那鴻預言尼尼微即將滅亡,這聽起來真是不可思議,因為當時的尼尼微勢力壯大,但是這個預言沒有過多久就應驗了。
 
那鴻書的內容幾乎都是預言,我們來分析一下,那鴻的預言,一共只有三章,很容易分段落。那鴻書總共有三章,全都跟尼尼微的滅亡有關。
 

那鴻書~尼尼微將亡
1.
宣告。誰?神要介入
    a.
與神為敵的將要滅亡
    b.
與神為友的將要得救
2.
描述。如何?大軍入侵
    a.
掠奪的日子
    b.
獅子坑
3.
解釋。原因?毫無人性
    a.
以武力擴張領土
    b.
金錢腐敗

 
首先是宣告神會在誰的身上動工,神介入就表示祂的仇敵將要滅亡,祂的朋友將會獲救。當神介入的時後就會彰顯出這兩種特質。只要神介入歷史並且採取行動,祂的仇敵就要糟央,那些違抗神,一切靠自已的人,這種人就是神的敵人,他們倚靠自已的力量並且違抗神。當神採取行動的時後,他們就要遭殃。
 
那鴻清楚的指出這是因為神有一種忌邪的特質,這是一種忌恨。這是一種「忌恨」,而不是忌妒。神不必忌妒別人擁有什麼,因為萬有都是祂的。我很喜歡詩篇50篇的一句話「神說:我若是飢餓,我不用告訴你。」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切都是神的。祂說:千山上的牲畜是我的,金山銀山都是我的。所以我餓了我不用告訴你們,我可以盡情取用我的東西。但是神的忌恨不同於忌妒。忌妒是想要別人的東西,忌恨是別人想要拿走你的東西。你會忌妒別人有個好太太,但你會嫉恨別人搶走你太太。神嫉恨別人妄稱祂的名,祂嫉恨別人妄用祂的名,祂嫉恨別人搶走祂的子民,祂嫉恨別人搶走祂的世界。神說:那是我的名字,名聲,是我的世界,我不容許人在我的世界胡作非為。那是一種忌邪的心情。因為忌邪,所以神施行報應,那鴻書經常提到神會施行報應。我們要記住神會施行報應,因為祂個忌邪的神。但祂不是以惡報惡,祂是伸冤的神,所以聖經勸我們不要以惡報惡,只要交到神的手中。神說:伸冤在我。你有多久沒有聽到傳道人講神是忌邪施報的神呢?但這是神的一個特質,因為祂是一個聖潔的神。那鴻的訊息非常強調,神會忌邪並且會施行報應。違抗祂和倚靠自已的人都要得到報應,但那些在亞述殘暴統治之下,仍然信靠神的人,仍然相信神有一天會伸冤的人,他們必蒙拯救,所以這是個好消息。
 
第一章是一首離合詩。所謂離合詩就是每一節經文都是用希伯來字母依序作開頭,從希伯來原文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很好,很容易記住。因為每一句話都是用下一個字母開頭。離合詩的作用是為了要幫助讀者容易記住。那鴻他這樣寫並不是為了要幫助尼尼微人記住,而是要幫助以色列人容易記住。這對他們是好消息。要藏在你心裡,牢記在心。常常告訴自已和子女,尼尼微已經敗亡。因為神嫉恨人妄用祂的名,這是第一章。那鴻在第一章輪流向尼尼微和以色列說話,給尼尼微壞消息,給以色列好消息。這卷書可以稱的上是一部上乘的文學作品,先知在聖靈的啟示下用容易記住的方式寫下來。
 
再來是第二章,第一章是宣告尼尼微即將傾倒。在第二章則是描述他們的遭遇,而且描述的非常仔細,讓人怵目驚心。我當初看到CBN的記者在巴格達報導第一椿爆炸事件。電視讓我們可以親眼看見戰爭的進行,殘暴的讓人不可置信,那是第一樁爆炸,全世界的人都親眼看見了戰爭爆發。
 
但是那鴻在事件還沒發生前就看見了,而且像電視記者那樣仔細描述,彷彿是他親眼看見的一樣,其實那個事件還沒發生。可是他有很詳細的描述,他用詩來表達,他的描述實在是令人難忘。
 
我讀到這裡的時後,就想到了丁尼生的詩,丁尼生這位詩人已經逝世超過一百年了。半里格,半里格,向前半里格,死亡谷中,威武的六百壯士正疾行。大炮向他們右方射,向他們左方射,在他們前方齊射連發。
 
尼尼微啊,你快要滅亡了,敵人已經把你完全包圍了,快叫人把守要塞,守衛通路,挺起胸膛,集中所有的力量吧。雖然你們大肆蹂躪,神子民所住的土地。但主要復興他們的榮華,恢復他們的能力,來攻擊尼尼微的勇士都手執赤紅盾牌。身穿鮮紅戰衣,整裝待發,戰車射出陣陣紅光,他們手中都揮舞著矛槍,你們的戰車在道上飛馳,在廣場上猛衝。它們疾行時狀似火炬,往來如電光一樣。王連忙傳召他的將領,他們就跌跌撞撞奔上城堡,架起防障,可惜太遲了。河閘已經打開,敵軍已經攻入城中,宮殿毀壞。
 
種種戰爭景象描述的很生動,是不是。令人驚訝的是來吹毀尼尼微的軍隊是穿紅色的軍裝,在那鴻時代並沒有穿著紅色的軍裝的軍隊,他甚至於看見了他們軍裝的顏色,也看見了他們如何進入了河閘,如何把河水放乾,從閘門進入尼尼微城,攻下這個城市。他看見這一切的經過,那鴻書的描述非常的生動。來聽聽這首詩。
 
禍哉!尼尼微,這流人血的城,充滿謊詐和強暴,聽啊,皮鞭颼颼,輪聲轟轟,馬匹奔騰,戰車疾行。騎士衝鋒,刀光閃閃,矛劍生輝。死人無數,屍橫遍野,每個人都相繼被屍首絆倒。這些全是因為尼尼微把自已賣給了神的仇敵。很生動的描述,你能想像那時後他講道的神情嗎?他清楚看見這些經過,這是第二章。他描述那是一個掠奪的日子,他看見那城遭到掠奪,所有的財務都被掠奪,所有的財務都沒了。接著他說:我看見獅子坑,但裡面的獅子都奄奄一息。記不記得有人說英國是沒有牙齒的獅子,那鴻就是這樣說尼尼微,這有重大的涵意。因為獅子是尼尼微城的城徽,尼尼微以獅子自居。但是這裡形容他們是沒有牙齒的獅子,是紙老虎。他們不再有威脅性,反而自已心驚膽跳。這裡用詩來描述。
 
再來第三章從描述變成解釋原因,他先是宣告神會為朋友挺身而出來對抗仇敵。再來則是描述一支大軍入侵尼尼微城,佔領了獅子坑,接著他解釋原因,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呢?這完全是因為亞述這個帝國毫無人性,他們不知道十誡,所以神沒有因為他們違背十誡來審判他們。當神差先知來向外邦人,宣告降禍的消息時,不會用違背十誡作為理由。這我們會在阿摩司書中看到。他指控他們沒有人性,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不應該用殘暴的手段來對待別人,就算沒有聽過十誡的人,也都知道殘暴待人是不對的,這點大家都知道。所以神是根據人所知道的來審判他們,這是聖經從頭到尾的原則。不知道十誡的人並不會因為違背十誡而受到審判,同樣的,沒有聽過基督的人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審判。但是每個人多少都知道神,透過外在的受造物和內在的良知,神會根據每個人的良知來審判各人。
 
我們都知道殘酷沒有人性是錯的,對吧。各位你們知不知道,聯合國U144號文件是什麼,是人權宣言,這不需要基督徒來寫,因為每個人都曉得人權。尼尼微人罔顧人權,才會遭到這種下場。他們以武力征服,他們使用武力,他們用武力來迅速地拓展疆土,駕著戰馬車蹂躪別的國家,屠殺全國百姓,用武力強加佔領。你不用靠武力,神就可以給你更多的疆土,可以拓展疆土,但用的方式要對。
 
另外他還特別提到了一件事,就是金錢使亞述腐敗。先知特別指出這點,他們有錢之後就腐敗,賄賂的行為司空見慣。那鴻說:他們明知這兩件事情不對,卻偏偏要去做,所以神才要消滅他們。這兩件事真的很嚴重,現代人對這兩件事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這樣做不對。感謝主,賄賂在英國還不算很嚴重,但卻是愈來愈嚴重。當你到一個國家去,發現需要賄賂才能辦駕照、辦護照或競選公職的時後,你會很高興可以回到英國。常常旅行的人就會了解這點。
 
尼尼微城的情形就是如此,他們用武力侵略別人,又在金錢上腐敗。所以那鴻說:禍哉!這流人血的城。不過,現代人已經不了解「禍」這個字的意思是咒詛。這個字有很嚴重的涵意,你決對不能用。英國有很多父母會用這個字,來罵孩子是個禍害,決對不能用這個字來講孩子,這是在咒詛他。
 
今天你如果去加利利,會覺那個地方很美,像是個世外桃源一樣,大家都很嚮往。但是在耶穌時代,那個地方可是截然不同。當時有二十五萬人住在加利利沿岸,在耶穌時代是個繁榮的城市,迦百農是個很大的漁業城市,伯賽大和哥拉汛也很繁榮,但今天這些城市在哪裡呢?為什麼今天去加利利必須住在提比哩亞?那是加利利沿岸唯一的城市。原因就是其他的城都受到耶穌的咒詛。耶穌說:迦百農啊,你有禍了!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哥拉汛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就悔改了。唯一沒有受到咒詛的城市是提比哩亞。耶穌從來沒有說:提比哩亞,你有禍了。結果今天提比哩亞還在。但其他城市只剩下了幾塊石頭。禍哉!這流人血的城市,這是一個可怕的咒詛,那鴻宣告了這個咒詛。
尼尼微之後的命運如何呢?先知那鴻這些預言不到十年間,就一一應驗了,完完全全的應驗了。那個地方從此不再有人居住。我再給你看看,今天那個地方的景象。
 
這是當年雄偉的宮殿,今天變成這樣。鵜鶘和箭豬在那裡棲身,正如西番雅所說的,各種野獸在那裡棲身。今天那裡只有動物,尼尼微倒了,再也無人居住。那城已失落多年,沒有人知道當年的地點,甚至有人懷疑那座城是否真的存在過,直到1820年有一個叫雷亞德的英國人,在當地徒步旅行,在底格里斯河西岸的一座城中落腳,他不經意往反方向看,看見了一堆瓦礫,他問別人那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他就過去挖看看,一挖之下。他發現:哇,我找到尼尼微了。果真沒錯。
 
那鴻後來怎麼了?他沒有回到家鄉,他的墳墓今天就在底格里斯河西岸。當地人會告訴你,那鴻的墳墓在哪裡。所以他的墳墓是在對岸,今天仍在那裡,受到阿拉伯人的尊敬。他是其中一個先知。最後來看幾個結論。
 
我們看到阿摩司、那鴻和其他的先知。為什麼我們要研讀先知書呢?這又不是我們的歷史,甚至不是我們的同胞,我們又不是猶太人,我們為什麼要研讀別人的歷史。他們的時空跟我們的距離那麼遙遠,跟我們到底有什麼關係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可以更認識神。因為神至古至今都沒有改變。我們可以透過這些先知,來認識神。因為先知會向人透露神的特質。
這位神名叫「雅威」。這個名字可以翻譯做我是。其實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存在」,我喜歡稱呼祂「永遠。」
 
「永遠」這個名字讓我感受深刻,神永遠不變,永遠一樣。在這張圖表裡我這裡列出了先知預言的三大重點。

第一是神的作為:祂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作為。這些先知都形容神是全能的。我們常常頌讀的使徒信經,第一條就講到這個我信神,全能的父。不只是父,還是全能的父。祂是創造天地的主,祂是全能的,也因此祂完全掌控了大自然和歷史,所以祂可以叫大自然發生奇蹟,當然祂可以左右歷史。這是神的特質,我們必須謹記在心。因為在現代這個科學時代,很多人認為自然界完全是按自然律在運作,而歷史完全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所以,我們很容易忘記神完全掌控大自然和歷史。常常讀先知書可以提醒我們神是全能的,祂能夠左右大自然,也可以掌控歷史,這是一神論的觀點,也是聖經的觀點,這是讀先知書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是神一致的特質。神是前後一致,祂永遠一樣,祂的特質永不改變。神祂是即有公義又有憐憫的神。如果只強調其中一面,那麼對神的認識就會失去平衡。如果只看神的公義,就會把神看的太嚴厲;如果只看神的憐憫,就會把神看的太溫柔。一個有敬畏沒有愛,一個有愛沒有敬畏,我們兩個都需要。先知的啟示很平衡。
 

先知
顯明

雅威
「我是」
永遠

1.祂的作為大有能力
    
大自然:創造神蹟
    
歷史:扭轉乾坤

2.祂的一致 — 可以預知
   
公義:懲罰
   
憐憫:赦免

3.祂有彈性 — 與人互動
   
:悔改
   
:回心轉意

 
下一個單元我們要講阿摩司書和何西阿書。最強調神公義的先知,可以說是阿摩司,最強調神憐憫的先知,可以說是阿西阿。神差這倆個先知同時去同一個地方,傳達兩個不同的訊息,讓人平衡的認識祂。祂的公義表示罪一定要受到懲罰,祂的憐憫則表示祂渴望赦免我們的罪。這兩則之間有很大的拉扯,神應該也有感受到壓力。這只有在十字架上才能化解,因為只有十字架才能兼具公義和憐憫。罪在同一個地方同時得到懲罰和赦免,但受懲罰的是耶穌,得赦免的是我們。那是神一致的特質,所以我們可以預知神會怎麼做。祂會盡量的憐憫人,但是人如果不斷的拒絕祂,祂就必須施行公義。這是約拿和那鴻的訊息。
先知強調的第三個重點是,神有彈性。我們非常需要明白神這個特質。神可以改變祂的計畫,祂的計畫並不是永遠不能改變。祂可以改變祂對人的計畫,就看人對祂做何反應。這點在耶利米書解釋的很清楚。
 
耶利米去拜訪一個陶匠,看見陶匠想把黏土做成一隻美麗的花瓶,但是黏土在陶匠手中不肯配合,陶匠就把黏土捏成一團,重新做成一個粗糙的鍋子。神問耶利米有沒有從陶匠手中的黏土學到什麼。我聽過的傳道人大多把這段經文解錯了。他們說:陶匠會決定要把黏土做成什麼形狀。這樣解是一種宿命論,你的命運都在陶匠手中,你完全使不上力。其實是由黏土決定自已要成為美麗的花瓶還是粗糙的鍋子。這完全是看黏土在陶匠手中的反應。

神問耶利米有沒有從陶匠手中的黏土學到什麼功課。祂說:我想把以色列做成我憐憫的器皿。但他們不肯配合。所以我要把他們做成我公義的器皿,但是只要他們悔改,我就會改變主意,再度把他們做成一隻美麗的花瓶。這就是神有彈性的做法,神願意根據我們的反應行事。祂要我們回應祂,只要我們願意回應,祂可以改變計畫,為我們成就好事,而不是降禍。
 
但我們要是不肯回應祂的憐憫,祂就得改變計畫,降禍給我們。神會和我們互動,祂是活的,祂和我們的關係是活的。命運並不是都已經固定了,那是宿命論。命運並不是已經固定,神是彈性的,祂會根據祂子民的反應來調整。當祂的子民回應正確,祂就把他們做成美麗的花瓶。但是當祂的子民回應錯誤,那麼祂還是會把他們做成器皿,但是這個器皿是用來盛裝公義,藉此可以讓世人可以看見祂的公義,而不是憐憫。選擇都在你自已,你要當什麼樣的黏土,你要讓世人看見祂的憐憫,還是祂的公義呢?兩者只能選其一。你會變成什麼樣的器皿,不是由神預定的,而是你自已要決定,要如何回應。神的做法有彈性,這個真理非常寶貝。未來並不是已經固定,並不是已經預定好了,而是有彈性,要看你怎麼回應神。有一件事連神無法改變,祂無法改變過去。但是祂能改變未來。祂也一定會這麼做。
我發現有很多基督從還不明白神的這個特質。神是有彈性的,祂的特質永不改變,祂的特質前後一致,但是祂對我們的計畫可以改變,因為祂是一個活的神,祂希望我們向祂回應,祂會根據我們的回應來回應。聖經甚至大膽的說:我們若悔改,神就會回心轉意。悔改其實就是改變心意。所以只要我們改變心意,神也會改變心意。但神不會改變祂的特質。你永遠都可以信任祂。
 
所以我很鼓勵大家讀先知書,因為可以更認識神,知道祂是全能的神,能夠左右大自然和歷史,人可以根據祂永不改變的特質,預知祂的作為,所以你可以預知祂的反應。但是祂也是和你有互動的神,想和我們有一個活的關係。這樣祂可以回應我們,我們也可以回應祂,這就是我們所敬拜的神,讚美主聖名。

 

 

那鴻書導論(陳惠榮)

 

那鴻書

  正典十二小先知書中的第七卷。該書的意義和重要性在於宣示神對猶大和世上列國的計劃。

作者
  本書卷首語指出那鴻是「伊勒歌斯人」(鴻一1)。伊勒歌斯的字義不能確定,大概是指一個已湮沒無聞的城市。假如它真的指一個地方,則可能是猶大的伊勒克色。

寫作年代
  書中提到兩個大城──尼尼微和底比斯的覆沒。底比斯的覆沒載於那鴻書三章810節;而全書提到亞述首都尼尼微的傾覆,則是將要發生的事。底比斯約在主前663年被亞述人摧毀,尼尼微則於主前612年覆沒。在這段歷史範圍內,學者提出了本書多個可能的寫作年代。有些學者提出的年代很接近尼尼微的傾覆,大概在亞述被進侵的時期。可是,在本書寫作的時候,亞述仍威脅著猶大(一1315, 二2),這就很難跟該國快將陷落的情勢協調。亞述對西面各省的威脅,在主前七世紀後期開始減弱,所以本書的寫作年代,最合理的推測是在主前七世紀中葉,即在底比斯被攻陷之後,亞述勢力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開始削弱之前。
  不相信聖經預言的學者一般把寫作年代,定於尼尼微傾覆之後。

背景
  主前七世紀中葉,亞述的勢力範圍之大是空前的。這是亞述最鼎盛的時期。她最大的敵人埃及也在底比斯被攻陷後,不再對她造成任何威脅。
  底比斯被攻陷的時間,正值瑪拿西任猶大王(主前696-642);瑪拿西全心全意臣服於亞述。亞述對猶大的影響也包括引進偶像的敬拜,如各種生殖崇拜的復甦和敬拜亞述的天上萬象諸神(王下二十一1-9)。
  在亞述龐大的勢力架構裏,其實存在許多弱點,導致她的衰落和最後的滅亡。其中一點是她過度擴展。那些被她征服的國家,距離首都既遠,敵意猶在,要使她們保持安分和臣服,是十分困難的事。
  亞述國內開始產生一些麻煩,尤其是迦勒底人。那是一群組織鬆散的部族,被歸併入亞述帝國。埃及停止進貢;還有多處邊境被蠻族侵擾,使這帝國漸漸衰弱。
  當內部的衝突演變為主要的危機,情況就更加惡化。最後,巴比倫人、瑪代人和西古提人聯合起來,圍攻尼尼微3個月之後,首都終於主前612年陷落,亞述也自此傾覆。
  1840年,賴爾德挖掘尼尼微的遺址。考古發現顯示該城的防禦事工極其嚴密,昔日的護城河和堅壘仍有遺跡可尋。賴爾德也挖出了西拿基立的王宮,有71個房間,擺滿藝術品的裝飾。雖然王宮被埋在土裏已數千年,但強盛的尼尼微時代的光輝仍可從遺跡中窺見。
  先知那鴻預言這城將被焚燒(鴻二13),賴爾德描述尼尼微的遺跡時,指出當日曾有一場大火把尼尼微燒毀。在遺址土墩上只挖掘了兩小處地方,已明顯可見焚燒的痕跡。那鴻書預言將會向仇敵敞開的城門(鴻三13),也被燒毀了。原本立在城門旁的巨大雕像,被埋在泥磚、碎石和炭屑之中。
  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是,巴比倫的編年史記載了巴比倫王尼布普拉撒(主前625-605)在位時的事件。這歷史記載確定了尼尼微陷落的日期,就是尼布普拉撒14年,即主前612年。

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
  那鴻書的寫作目的是預言亞述帝國的覆亡;尼尼微的陷落是作為表徵,陳述神在歷史舞臺上所顯明的大能。
  驟眼看來,本書並無重大的神學教導。它似乎只是一首慶祝一個外邦城市陷落的詩歌。不過,若從先知的角度去看歷史,歷史就成了啟示神各種屬性的背景。
  在第一章,先知已把一些重要的神學主題編織在尼尼微城覆亡的記述中。他宣告神喜愛和關顧屬祂的人;耶和華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一7)。神更應許亞述壓迫猶大的日子必要過去(一13)。
  先知也宣告神的主權。那些敵對神的國家都在祂的主權之下(一2)。祂也管治大自然,因為雲彩是祂腳下的塵土(一3)。人不能與祂對抗(一6)。祂是祂子民的君王(一13)。
  本書的基本神學意念是肯定神是歷史的主宰,歷史是祂的舞臺。先知的神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個對人漠不關心的神明。祂使列國興起,也叫她們衰亡。歷史並非在無神的國家的操縱之下,或只是一些偶發事件;歷史是操縱在創造者的手裏。
  那鴻指出神並非只會向人發怒。祂的怒氣是向那些敵對祂的人而發的。那些投靠祂的人,祂以溫柔和慈愛待他們。

內容提要

卷首語(一1
  跟其他先知書一樣,那鴻書先有一個卷首語,指出作者是先知那鴻;同時開宗明義的說明是「論尼尼微的默示」,道出了本書的內容。

先知描述神的怒氣和能力(一2-6
  先知信息的起首是描述神的一些屬性,尤其著墨於祂的怒氣和主宰大能。一章2節說祂是忌邪施報的神,並不是說祂的動機是自私的,而是表達神對屬祂的人的關愛與誠信。
  這部分經文的基本概念是表明神要向祂的仇敵施報。這神學原則是那鴻描述尼尼微覆亡的基礎。歷史清楚顯示亞述是神的敵人。亞述人不單是神用來懲罰選民的工具,更是爭取任何機會去壓迫和蹂躪希伯來人的外邦人。他們侵佔和擄掠以色列國的行動,正是他們與神為敵的極端表現。也許先知心中所想的,正是希伯來歷史中這段可怕的時期。
  雖然神必向仇敵施報,但祂「不輕易發怒……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鴻一3)。即使是敵人,神仍以恩慈對待;祂不會無可抑止地發怒,在發怒之中仍有容忍,給他們時間去改正惡行。
  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這句話是借用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節的重要宣告。這句話更貼切的譯法是「祂不會完全的以有罪的為無罪」,表明神會赦罪,但容許罪的惡果存留。大衛的事件正好說明這一點。大衛與拔示巴犯姦淫的罪蒙神赦免了,但他倆所生的孩子卻要死去。根據那鴻書申明的神學原則:神懲罰敵擋祂的人,故尼尼微的被毀必不可免。
  神對自然界的主權在一章3節下至6節也有說明。自然界也是祂可畏的權能表現的所在。

尼尼微的陷落和以色列的解救(一7-15
  先知現今直接向尼尼微城說話。在第11節他提到一個從亞述來的人設惡計攻擊耶和華,暗示拉伯沙基的事,即以賽亞書三十六章1420節記述那個勸諭猶大人歸降的亞述使者。
  宣判尼尼微遭禍的話成了猶大的安慰,因那鴻書說亞述不再使他們受苦(一12)。
  第1315節陳述了尼尼微城的完全被毀,亞述不會再興起去苦待猶大人。第15節是慶祝這重大的事,先知鼓勵人民回轉、敬拜神,因為亞述不能再與他們為敵。

尼尼微的傾覆(二1-13
  那鴻在這段經文所運用的文字技巧極其高超。他使用精簡、濃縮的句子去表達一連串快速的動作,營造了一種緊張、急迫的氣氛,去形容尼尼微的陷落。人好像聽見了當時守城的人混亂的命令:「你要看守保障,謹防道路……大大勉力。」(二1)那鴻形容的情景好像是城牆被攻破,軍隊蜂湧入城之際,人似乎看見士兵揮動盾牌時閃閃的紅光(二3),並可聽見急行的戰車刺耳的響聲(二4),防禦敵人為時已晚(二5)。
  尼尼微一個重要的防禦事工是環繞城牆的護城河。先知在二章68節提到水源來自附近兩條河。這些河的河閘被打破了(第6節);雖然尼尼微自古以來都好像聚水的池子(第8節),但居民在屠城的危險中,已無法抵禦,被迫逃走。
  先知的用語再次變得生動,並加上一些緊急的命令:「站住!站住!」(第8節)又彷彿聽見侵略者說:「搶掠金,搶掠銀吧!」最後,圍攻結束了,只留下一片「空虛荒涼」(第10節)。
  這段落以獅子的比擬作結束(二11-13)。獅子在舊約常代表惡人,尤其是指惡人吞噬義人。亞述人對待猶太人就好像獅子。然而,神聲明祂與亞述人為敵(二13),並且要把他們全然剪除。
  這段生動而充滿色彩的文字含有一個意義深刻的神學信息,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肯定神在歷史的作為,並向信徒保證,神的子民最終不會被神的敵人征服。因為神是全能的,也是忌邪施報的,必會看顧祂自己的子民。

尼尼微的輓歌(三1-19
  在慶祝尼尼微陷落的長歌裏,先知向這城宣告「災禍將臨」。
  先知似乎對尼尼微的滅亡顯得心滿意足,並不表示他的本性凶殘。舊約作者的思想似與神義論的概念有衝突;他們不用哲學或抽象的術語去解釋罪惡的問題,而是用十分具體的措辭。世上無神的國家就是罪惡的化身。當尼尼微陷落,歷史就見證神在那裏征服了罪惡。先知的歡欣,是為了神在歷史中彰顯祂的作為,勝過了祂的仇敵。
  在三章17節,先知提到尼尼微因傾覆而遭受羞辱。他指出亞述覆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慣行邪術和淫行(三4)。這明顯是指亞述淫穢的宗教。亞述祭司素以占卜和觀兆聞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常觀察天上萬象,以預測未來。
  先知提到其他被仇敵蹂躪的國家(三8-11),並說亞述的遭遇不會比她們好。先知結束本書時,描述了尼尼微的威榮雄武,但也生動地描述這一切如何消失殆盡。無論是防禦事工(三12),或發達的貿易(三16),或軍隊(三17),這一切都要瓦解。
  基督徒在理解那鴻書時也許有些困難。我們會希奇一位先知怎可能對戰爭的屠殺感到歡欣,或他怎麼可以樂意地描繪亞述帝國傾覆時遭遇的傷亡和毀壞。但這樣的觀點只是一個諷刺。先知並沒有因他所描述的事件感到喜悅。他只是按著神的啟示,肯定的預言尼尼微城將來的陷落。他懷著極其敬畏的心態,申明一個事實:神確實在歷史中行事。這安慰的信息對今日的信徒仍然適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