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番雅書第一章拾穗 【番一1】「當猶大王亞們的兒子約西亞在位的時候,耶和華的話臨到希西家的元孫,亞瑪利雅的曾孫,基大利的孫子,古示的兒子西番雅。」 西番雅” 的意思是“
耶和華隱藏”。這裏冗長的家譜暗示西番雅的貴族出身,他的太祖是好王帝“希西家”。──《雷氏研讀本》 “西番雅”:有的聖經學者根據本書所列譜系,推斷西番雅大概二十九歲已開始先知的侍奉,那時約西亞雖繼承王位(主前639~609年),尚未成人(只有八歲),到十八歲後才發動改革。西番雅說預言是在宗教改革前。──《啟導本註釋》 「西番雅」其名的原意為「保護者」。「西番雅」原意也可作「北方」解。「西番」為北方,「雅」為耶和華的簡稱,表明他是屬耶和華的,相對的有「巴力洗分」,北方是屬「巴力」的。可見這個名字確有信心的內涵。「耶和華的話臨到……」這也是先知書引言常有的,試比較耶利米書引言,曾兩次提及。可見時代的緊急,神有啟示的話語,焦急地向祂的選民說明。祂選召不同背景的人,成為祂的發言人,成為當代的見證。神的話是合時的,切合當代的需要,也是無時的,向歷代啟示,甚至現代的人們,仍可從先知書,聽見神的聲音。神的話有永遠的價值。——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西番雅書》 耶和華的話。這個信息不是西番雅的,而是神的(見撒下23:1,2;提後3:16,17;彼後1:21)。 希西家(Hezekiah)。一般先知如果涉及其先人的話,通常只提到父親,但西番雅卻追溯到第四代,這說明“希西家”是一位重要人物,很可能就是那個猶大國王。根據他們的生卒時間,西番雅完全有可能是國王“希西家”的玄孫。──《SDA聖經注釋》 ●這個家譜上溯到希西家,很可能就是因為希西家王(有名的賢君)就是西番雅的曾祖父。如果這個希西家是一般人,就很難想像這裡為什麼要記錄比其他先知書開頭的家譜多好幾代的祖先。 ●希西家王由西元前715-687年作猶大王。 ●「亞瑪利雅」:字義是「主所應許的」。 ●「基大利」:字義是「主是偉大的」。 ●「古示」:字義是「深色的」,本字也可以譯作「古實」,不過西番雅顯然不是古實人。 ●西番雅同時代的先知有那鴻、哈巴谷、耶利米;在他之前有幾位著名的先知有以賽亞、彌迦、阿摩司、何西阿,讓主前第八世紀末先知的傳統達到高峰,但是在主前第七世紀初期,先知的事工似乎沈寂下來,直到第七世紀結束西番雅的出現。相對時期歷史記載可參考 王下 18:1-24:20 並 代下 29:1-36:23 。 ●「臨到」:可翻譯為「發生」或「經歷」。──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1 年代與家譜】卷首語將本卷日期定于約西亞王統治年間(主前640~609年)。因為約西亞年幼登基,一群祭司與宮廷官員攝政治理猶大,直至主前六二二年(參:王下二十二1)。因為在被擄前後有不少人名叫西番雅,加上一個簡短的族譜,能更清楚指明是誰領受這些神諭(比較馬里泥版與以撒哈頓的亞述年表,將先知的名字附在預言上的類似作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1 先知西番雅說預言是在──】西番雅在猶大王約西亞的年代作先知。約西亞跟隨神,在他執政期間,在聖殿裡發現了神的律法書,他讀過之後,就發起了一次重大的宗教復興運動(參王下22:1-23:25)。西番雅向人發出警告,要人離開自己的罪,否則審判就會來臨。他的工作加快了這次復興運動的步伐。儘管這次大復興使全國回轉歸向神,但只持續了很短時間,因為偶像沒有被根除。約西亞死後十二年,猶大被巴比倫佔領,一部分人被擄到巴比倫去。──《靈修版聖經註釋》 【番一2】「耶和華說:“我必從地上除滅萬類。」 「耶和華說」,這是先知常用的語句,表明神的權威,信息的嚴重性。通常先申明「耶和華如此說」,十分嚴正。在信息之後,再加有「這是耶和華說的」,有時為表明鄭重,也可能是安慰,因為「說」字可譯為「低語」,神有無限的心意。這裏原可置於信息之後,也為鄭重的申明。「我必除滅」,「除滅」原意為阻止與消除,將罪惡帶至一個最終的結局,是神的行動促成的(原文的文法是Hiphil即有causative idea)。「除滅」這一動詞且重複一次,可譯為「我必除滅」。重複是為著重語氣,也是肯定的涵義,所以可加譯「必」字。神的審判是最終的行動,不能逃避,也無可否認,是歷史必有的結局。「萬類」不只是人類,而是包括一切的生物,其實是指萬有。這些都是神所造的,神要將所有被造的,全部除去,祂有自由,祂也有權利,要將一切除去,好似將桌上的東西一掃而空,將所有的都從地面上掃除,不復存在。這是先知彌迦的信息(彌一2及以下),是神對整個世界的行動。──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從地上剪除。即“從地面上”,與本節前半句結合在一起,說明即將來臨之懲罰的嚴厲性。先知在這裡主要是指猶大。他的信息原是對其領導人和百姓發出的(見1:1,4,12;2:1)。──《SDA聖經注釋》 ●「除滅」:原意是「阻止與消除」。原文此字重複一次,加強語氣之用。 ●「萬類」:「萬有」,包含人以及其他的生物。 ●神預告要除滅萬族,這次是火的刑罰( 1:18 , 3:8 ),和挪亞時代用洪水( 創 6:7 )不同。 ●本段話 1:2-3 起頭為耶和華說,結束於這是耶和華說的,強調宣告的嚴重性。──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2~3】神所預告的刑罰,除了消滅惡人,連地上的牲畜、空中的鳥和海裡的魚都被殃及。這是一次火的刑罰,與挪亞時代用洪水滅世界不同(18節;三8;參創六7)。“絆腳石”:亦作“石堆”,原文意義難確定,或指猶大國中的偶像。──《啟導本註釋》 【番一3】「我必除滅人和牲畜,與空中的鳥,海裏的魚,以及絆腳石和惡人;我必將人從地上剪除。這是耶和華說的。」 「絆腳石」:可能指偶像(參結14:3-4, 7)。──《串珠聖經註釋》 這裏特別指出惡人,罪惡之輩當然是在審判之下,但是「絆腳石」是指甚麼人或甚麼事物呢?經學家有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這是指審判本身,使惡人絆跌。有的解為毀壞的事,與作這樣事的惡人一同敗亡。也有的認為這是表示地震的後果,使地面毀壞,山石四散,成為絆跌人的石頭。有的因涵義不明,就將這句刪去,比較清楚。但有人仍堅持保留這句,卻將「惡人」改為「不法的人」,這是隨七十士希臘文譯本的譯詞。「不法的人」與「惡人」幾乎是同義字,似無爭議之處。這裏再重複用「剪除」,但是用分詞(Participle)的形式,似指正在進行的動作。所以「必」字附加的涵義仍舊存在,但重點在動作的過程:我「正」將人從地上剪除。審判不是只豫言將來的事,也可以是指目前已有的現實。「這是耶和華說的」與上節「耶和華說」相同,再重複,且在本來語句的次序,顯然是著重的語氣。──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人和牲畜。罪的咒詛不但落在人身上,也落在其它受造之物身上(見創3:17;羅8:19-22)。 絆腳石。一切偶像,陰謀,罪惡,欺騙,罪的結果都將與罪人一同毀滅。(見耶17:10;太7:17-19;羅6:21)。──《SDA聖經注釋》 ●「絆腳石」:亦作「石堆」,原文意義難確定,或指猶大國中的偶像。──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4】「“我必伸手攻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一切居民,也必從這地方剪除所剩下的巴力,並基瑪林的名和祭司,」 關於“巴力”的膜拜,參看何西阿書二章13節的腳註。“基瑪林”。巴力的祭司(比較王下二三5)。──《雷氏研讀本》 「所剩下的巴力」:「巴力」為迦南人所崇拜掌生殖的神,參何西阿書。雖然約西亞王積極剷除瑪拿西王及亞捫王所遺下拜外邦偶像的陋習,但當時仍有人暗拜巴力。 「基瑪林」:迦南人對他們祭司的尊稱,於此卻指以色列中非屬利未支派的祭司,他們在邱壇與偶像崇拜中供職。──《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伸手,是審判的動作。這在以賽亞書中屢次出現(九12、17、21,十5,十四26、27)。耶和華要審判世界,審判臺在猶大,在猶大的首都耶路撒冷。在審判列國的過程中,先審判猶大,因為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這是在猶大的以色列人很難接受的啟示,因為在他們的信仰中,耶路撒冷是聖殿的所在地,是耶和華居住的地方,所以神聖不可侵犯。 在西番雅的時代,約西亞的宗教改革已有相當的成效,巴力異教的力量已經削弱了,但還有剩下的,不是剩下的巴力,而是剩下那些敬奉巴力的人。神必將那些「巴力的餘民」也全都除去,不容存在。「基瑪林的名」必是偶象的名,是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或摩洛,摩押人稱之為基抹(王上十一5-7)。這些敬奉異教的祭司存在,異教的罪惡必無法消除,所以神必須完全剪除。──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必伸手。手象徵能力,因為人要靠手發揮他的能力(見書4:24)。 剩下的。指巴力的一切遺跡。七十士譯本為:“我要除掉巴力的名號”(見何2:17注釋)。 基瑪林。指猶大國王所任命在邱壇上主持偶像崇拜的祭司(見何10:5注釋)。──《SDA聖經注釋》 ●「伸手」:「舉手要擊打的姿態」,以賽亞 賽 14:26 、耶利米耶 6:12 、以西結 結 6:14 都用這一個詞來表達神的懲罰。 ●「耶路撒冷」:位於錫安山上,是聖殿所在的城市,也是猶大首都。此城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即存在,但只叫撒冷創 14:18 ,「撒冷」是平安的意思,「耶路」源自亞述語系,是「根基」或「城」的意思。 ●「巴力」:這個字字面意義是「主人的所有人」, 通常是指迦南人的神哈達(Hadad)。 ●迦南的宗教中,巴力是雨水與農作物的神,巴力的配偶是亞納,亞納是性、愛、繁殖與戰爭的女神。亞斯他錄也是女神,常常被當成是巴力的配偶(地方宗教中這種混淆很常見)。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戰勝大水與海洋帶來的雨水,每年幹季就是巴力被摩特(死與乾旱之神)殺害。而巴力的配偶亞納把摩特打敗之後,巴力又復活,重新帶給大地雨水。迦南人認為秋季的雨量與春季的作物發芽,都是因為巴力與其配偶性交所帶來的繁殖力量。當然,牲畜的多產、田園豐收也都跟這種繁殖的力量有關。所以為了促進巴力與其配偶繁殖的力量,迦南神廟中的神妓要與許多的男性發生性交。 ●「所剩下的巴力」:指那些仍舊敬拜這個外邦神的人。敬拜巴力是以色列人長久的網羅。 ●「基瑪林」:是亞蘭文「眾祭司」的譯音,敘利亞文也以此字表示「祭司」。舊約聖經使用此字,都是指外邦宗教的祭司。 ●「祭司」:指外邦的祭司,而非耶和華的祭司。在七十士譯本中無此字,可能早期的抄本並沒有此字(基瑪林已經有祭司的意思了)。──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4 約西亞的改革】本節描述的敬拜禮儀紊亂以及拜偶像的情形,是約西亞在主前六二二年以後(見:代下三十四章注釋)採取改革行動的先聲。當約西亞成功地潔淨聖殿、消除外邦神祇,是打著重新守約的旗號而做(見:王下二十三24~25)。八十年前,希西家王也推行過類似的改革(王下十八4)。兩次都是因為亞述王朝勢弱,促成猶大這種小國在政治與信仰上獨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4,5基瑪林,天上萬象,瑪勒堪是什麼?】 答:基瑪林Chemarins這一名詞的本意,無從考定,在舊約聖經中用以概指一般妄奉偽神之祭司,(王下廿三5)。如南國猶大王約西亞廢去列王所立崇拜邱壇偶像之祭司(王下廿三5)。北國以色列先知何西阿所指撒瑪利亞居民崇拜伯特利牛犢之祭司,因主降罰,驚恐戰慄(何十5)。以及猶大國先知西番雅告誡猶大與耶路撒冷必將除滅所剩下之巴力(參八四題),並其同類諸偶像之祭司(番一4)。至於天上萬象,概指日月,十二宮的恒星(參一二七題)為亞述國所崇拜的偶像。(王下廿三5),瑪勒堪Malcham是亞捫人所崇拜的摩洛神(王上十~7,參五九,一○二題)。以上所述這一切的偶像與其祭司,都為神所恨惡而禁絕的。——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番一4~6】猶大因效法外邦敬拜偶像,必要遭罰。──《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為西番雅的侍奉在約西亞作王早期的依據。宗教改革始於主前621年。約西亞把聖殿中和民間所立的巴力的像和邱壇,及為天上萬象所造的器皿都燒成灰(王下二十三章)。這裡仍提到偶像等物,可證改革尚未發動。 “巴力”:迦南人所拜的農神,相信能掌生育和風雨。“基瑪林”指在異教邱壇中供職的祭司。“在房頂上”:看《王下》二十三12。“瑪勒堪”亦名摩洛(利十八21)或米勒公(王上十一5),為亞捫人的神,祭祀儀式中有人祭。“敬拜耶和華…起誓的”:拜耶和華又拜他神。──《啟導本註釋》 【番一5】「與那些在房頂上敬拜天上萬象的,並那些敬拜耶和華指著他起誓,又指著瑪勒堪起誓的,」 “天上萬像”。猶大中拜偶像的人許多都使用占星術(耶一九13)。“瑪勒堪”,或作摩洛。一個亞捫人的神,其膜拜儀式要求獻人為祭(比較耶三二35)。所羅門為摩洛築了一座丘壇(王上一一7),在西番雅發出警告後不久,約西亞便把它弄汙穢了(王下二三13)。以色列人所實行的是混合的膜拜,因為他們既指耶和華起誓,也指摩洛起誓。──《雷氏研讀本》 「在房頂上」:中東一帶的房子多為平頂,迦南人喜歡在房頂上觀看及敬拜星象。 「敬拜天上萬象」:敬拜星宿是亞述和巴比倫宗教的特色。 「瑪勒堪」:亦稱米勒公、摩洛(參串)。 「指著 ...... 起誓」:指著某神明起誓是表示嚴肅地公開承認他為神,向他效忠。──《串珠聖經註釋》 這裏仍是繼續上節的指責。敬拜天象在瑪拿西與亞們在位的時候十分普遍(王下廿一3、5、21),甚至在約西亞王的時期仍有這樣的現象(王下廿三5、12)。這是先知們屢次嚴責的(耶七18,八2,十九13,四十四17-25;結八16;參閱申四19,十七3)。他們既敬拜耶和華,指著耶和華起誓。另一方面又指著瑪勒堪起誓。他們似乎不認識耶和華是獨一的主,除祂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他們卻同時事奉幾個神,瑪勒堪即米勒公。他們不專一誠心實意的事奉真神,混合宗教是耶和華所憎惡的,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神,不能容讓假神存在。本來假神是虛無的,並不存在,是人自己敬奉與信從,更證明人們的罪惡。──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天上萬象。從古以來,太陽,月亮和星星就一直被人崇拜為自然能力的代表和地上事件的動因(見耶8:2;19:13;見申4:19注釋)。猶大國王瑪拿西,也許是西番雅的曾太叔父(見番1:1注釋)。他特別崇尚這種敬拜(見王下21:3)。 房頂上。人們在房屋的平頂上修築祭壇,用牛羊獻祭和燒香,敬拜天體(見耶19:13注釋)。 起誓。第5節後半句指既拜神又拜別神的人。 瑪勒堪。亞捫人的神,就是摩洛,是獻兒童為祭的殘忍的神(見利18:21;耶49:1注釋)。──《SDA聖經注釋》 ●「房頂上」:以色列人的房子通常是平頂,或者至少有一邊是平頂。因此敬拜天上萬象的人會在房頂設壇敬拜,以便接觸敬拜的對象。 ●「瑪勒堪」:「瑪勒堪」:希伯來文直譯是「他們的君王」。有人認為指的是古代碑文上被稱為王的巴力,或任何猶大地拜偶像者接納為王的假神。不過,許多解經家是直接將此字看做「米勒公」,或亦名「摩洛」,是亞捫人的神,祭祀儀式中有人祭,例如將孩童放在偶像懷裡活活燒死,參考 王上 11:5,33 。摩西律法中明文禁止,並對把兒女獻給摩洛的說要治死,參考 利20:2-5 。──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5 敬拜天上萬象】指的是星象神祇(太陽神、月神以及特別是我們稱之為「維納斯」的金星。這些神祇的巴比倫名字分別為「沙馬士」、「辛」、「伊施他爾」),普遍見於所有遠古宗教。這些神明主掌曆法、時間、季節、天候,是眾神之中法力最高強的,睥睨眾生,賜下占卜的徵兆。主前第二千年紀末葉,有人搜集了星象兆頭,製作成七十塊泥版,以《埃努瑪、亞奴、恩裡勒》為人所知。近東人編纂、徵詢這些資料有一千年之久。從以色列出土的該時期印章得知,這些星象神祇很普遍。美索不達米亞星相學家認得不少星座(很多也傳至希臘,不過與今人的認知不同),但是還不知有黃道十二宮。進一步資料請參:歷代志下三十三5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5 摩洛】請參:利未記十八21與申命記十八10。很多學者認為摩洛是冥界的神,其敬拜儀式可能源自迦南,主要是拜死去的祖先。主前第八世紀的腓尼基碑文提到,西利西亞人(Cilician)與其敵人打仗前,獻祭給摩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6】「與那些轉去不跟從耶和華的和不尋求耶和華,也不訪問他的。」 現在先知更進一步指責另一些人,比上述的更變本加厲。他們完全離棄神,去事奉假神,他們的背道是公然的,毫無忌憚。不尋求也不訪問,對耶和華不再敬拜與信奉。這確是可怕的現象。但是這已經成為事實!──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轉去。先知在這裡譴責那些拒絕敬拜真神的徹底背道者。 不尋求。第6節後半句指那些沒有信仰,不在乎神的人。──《SDA聖經注釋》 ●「轉去」:或譯作「背離」或「掉頭」,指成為背道的人,不再跟從耶和華。 ●「不尋求....不訪問」:指在信仰上冷漠的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7】「“你要在主耶和華面前靜默無聲,因為耶和華的日子快到。耶和華已經豫備祭物,將他的客分別為聖。」 “耶和華的日子”。參看約珥書的簡介。即將來臨的被擄——猶大在當中要做“祭物”,而列國在巴比倫做客——這是將來在耶和華的日子裏更嚴厲之懲罰的預演(比較太六24)。──《雷氏研讀本》 「預備祭物 ...... 為聖」:此處以主人家與客人共用某種祭牲為背景(參撒上9:22;
16:5),猶大如神所預備的祭物,敵邦如同客人,被神邀請赴這筵席;表示神要用外敵來懲罰猶大。──《串珠聖經註釋》 在耶和華面前,是敬拜的舉動,必須敬虔,靜默是虔恭的態度(可參閱哈二20;亞二13;摩六10)。阿摩司論耶和華的日子是審判的日子,特別強調人們道德的失敗,必須服在審判之下。西番雅的重點是在審判的普世性,先從耶路撒冷起始,再普及全地。兩者都認為那大而可畏的日子不只有外邦的侵略,因為除戰爭之外,還有饑荒、旱災及自然界的變故。這些都會帶來超自然的現象。「耶和華已經豫備祭物」以獻祭的事比喻審判。西番雅書論述的是首次才有的。祭物是指猶大,他們成為祭牲,被宰殺,成為犧牲品。那麼「客人」是指外邦的侵略者,如迦勒底人,西古提人等。要將客人分別為聖,為使他們分享供物,他們若未潔淨,就無法享受聖物。──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靜默無聲。因為可怕的懲罰將要臨到各種各樣的人(7-13節)。參哈2:20。 耶和華的日子。先知在這裡指巴比倫的入侵所帶來的懲罰(見賽13:6)。但要記住,西番雅“有關懲罰猶大的預言,完全可以指基督複臨時臨到不肯悔改之世人身上的懲罰”。 祭物。形象地描寫罪惡的猶大民族像被宰殺的動物(見賽34:6;結39:7-20)。 將他的客分別為聖。即按照神的旨意,巴比倫人將被分別出來,對犯罪的人實施懲罰(見賽13:3)。──《SDA聖經注釋》 ●靜默無聲是要他們注意神的審判日快到。此處和摩西在出埃及記時說,要以色列人靜默看耶和華為他們爭戰不同 出 3:14 ,因為西番雅先知雖說同樣的話,卻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此處顯示有一嚴肅的時刻來臨,也強調耶和華的日子臨到這時刻的嚴肅性了。 ●在 14 節 1:14 表達不僅是耶和華的日子快到了,而且提到耶和華的日子「臨近而且甚快」。聖經中提到耶和華的日子臨近的相關經文: 賽 13:6 , 結 7:7 , 結 30:3 , 珥 1:15 , 珥 2:1 , 珥 3:14 , 俄 1:15 。 ●「他的客」:直譯是「他所召來的」或「他所揀選的」。這裡指的應該是猶大的敵國。 ●這裡是把「審判」比喻為「獻祭」,祭物應該就是猶大,客的話則應該就是侵略者。因此此句話表達神要用外敵來懲罰猶大。此處可看到預備祭物的是神自己。 ●此處以主人和客人共享某種祭牲為背景,請參考 撒上 9:22 和 撒上 16:5 。 ●神預備祭物或祭宴,請參考 賽34:6 , 耶 46:10 , 結 39:17-20 。 ●因為耶和華要主持獻祭敬拜,所以在儀式正式開始前參與的人應該靜默。──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7 “耶和華的日子”是指末日嗎?】審判之日和大屠殺將在巴比倫攻佔猶大時來臨。先知看到這些預言終會發生,然而他不知道何時會發生,也不知道發生的次序是怎樣的。很多人認為這些預言有雙重的應驗,一次在預言發出後不久,另一次是在末日的時候。有些學者則相信,這些關於審判的預言全要到末日才應驗。──《靈修版聖經註釋》 【番一7~8】作者將“耶和華的日子“的臨到描寫為一次獻祭。猶大國是祭物,祂所請的客人是將要征服猶大的異教國家。請來吃祭物的人要先潔淨自己,故須“分別為聖”。 先知預言“耶和華的日子”來臨,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巴比倫擄掠猶大,一是末世大災難。以本書為例,好比將遠近的事物放在同一深景中來看。一眼望去,但見山脈連綿,可以清晰見到的只是近處的山丘和遠處一二高峰;在山丘與高峰之間的起伏山巒,為近景所阻,無法見到。西番雅寫下了他所見到的最近期的耶和華的日子,就是迫於眉睫的耶路撒冷和猶大的毀滅,這是“快到”(7節)和“臨近而且甚快”(14節)的事,耶和華日子的最後階段,如今還是遠處的一座最高峰,要到基督再來時,那日子才來到地上。 “穿外邦衣服的”:追隨外邦邪神的人。國中首領與百姓沾染外邦習俗,表現在衣著上只是其一。──《啟導本註釋》 【番一8】「到了我耶和華獻祭的日子,必懲罰首領和王子,並一切穿外邦衣服的。」 “穿外邦衣服的”。顯出其叛逆,因為猶太人釘有藍色帶子的衣服是有屬靈意義的(比較民一五38,39)。外在的服飾能反映一個人內心的價值取向。──《雷氏研讀本》 「首領和王子」:指國內一切官長及王親國戚。 「穿外邦衣服」:表示領導階層沾染外邦習俗。有關神所定下百姓衣服的條例,參民15:38下; 申22:11。──《串珠聖經註釋》 「我耶和華」在涵義上比較明確,也可作第三人稱,不必用「祂」字,只論「耶和華的日子」。可將「我」放在行動上:「我必懲罰……」,與第二節起相同。耶和華的日子是獻祭的日子,獻祭就是審判,這點曾在上節解釋。「懲罰」原意是「訪問」,人們既不訪問耶和華,耶和華就來訪問他們。只是第六節的「訪問」原意為敬奉與尋求,而此處的「訪問」是懲罰。這一用字是在耶利米書中常見的(五9,九25,十一22,廿五12,卅六31等)。耶和華懲罰的是首領與王子,他們是從政者,應該對社會罪惡負責。這裏並不針對君王,可能他還太年青,無法掌握完全的治權(王下廿二1)。恐怕也不是指他的眾子,卻是對王室的。西番雅既是出身王室的貴族,必洞悉內情,對他們失望。──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首領。包括國家的主要官員。 王子。指王室成員。這裡沒有提到約西亞,很可能是因為他對神的忠心(見代下34:1,2,26-28)。 外邦(nakri)。外邦衣服可能指他們的風俗習慣(賽3:16-24)。以色列人的服裝是要提醒他們是特殊的民族,是獻身侍奉神的(見民15:37-41)。──《SDA聖經注釋》 ●「懲罰」:原意是「訪問」。 ●「外邦衣服的」:當時有能力穿外邦衣服的,應該是富有的人。穿外邦衣服,也顯示這些人對外邦習俗的羨慕,也有拋棄猶太固有習俗(信仰)的傾向。──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8 外邦衣服】猶大已經被外族統治(亞述、埃及、巴比倫)一百多年,因此猶大政府官員為了討好宗主,採取他們的穿著方式與文化習俗,也就不足為奇。但是猶大與巴比倫在這一時期的穿著,沒有完善的文字記載,因此無從詳加比較。兩個民族的服裝差異可能包括件數、風格、材質、織布與染色的手法。後來在希羅時代,有採用外族衣著的例子。大祭司耶孫強迫耶路撒冷的貴冑戴上與希臘神赫密士(Hermes)有關的寬邊帽(馬喀比二書三12)。──《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9】「到那日,我必懲罰一切跳過門檻,將強暴和詭詐得來之物充滿主人房屋的。”」 “跳過門檻”。即衝進百姓的房屋去偷竊,避過門檻的目的是避免觸怒那些被認為是看守房子的神。──《雷氏研讀本》 「跳過門檻」:是當時異教徒的迷信行為,他們因怕鬼不敢踏在門檻上(參撒上5:5)。 「將強暴 ...... 房屋的」:指掠奪人家財物以增添主人財富的下屬或僕人。 「主人房屋」:或指假神的廟宇。──《串珠聖經註釋》 古人迷信,認為門檻乃鬼神所居(比較撒上五5),出入大門時為怕驚動,故“跳過門檻”。 “主人房屋”:假神的廟宇。──《啟導本註釋》 「到那日」仍指耶和華的日子,神的懲罰是針對那些信奉異教的以及在道德上失敗的人。「跳過門檻」的行動,使人聯想起撒母耳記上第五章五節,那些拜大袞神的,避免碰聖所的門檻。因為這是不敬的舉動。大袞曾在耶和華的約櫃前僕倒,頭與手在門檻上折斷。所以就有這樣的禁忌。耶柔米(Jerome)認為這是指敬拜耶和華的不可任意踐踏聖所,以表虔恭。──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跳過門檻。含意不明。可能指一種異教的習俗(見撒上5:5注釋)。一人認為這是是指僕人急於實行邪惡主人的吩咐。也有人認為門檻是指被劫掠的窮人的房屋。那些以“強暴和詭詐”幫助主人斂財的僕人,必與主人一同遭受即將來臨的懲罰。 強暴(chamas)。見哈1:2注釋。──《SDA聖經注釋》 ●「跳過門檻」:可以指非利士人不踏過廟門的行為,因為當時迷信門檻是鬼神所居,為了出入大門不驚動鬼神,因此跳過門檻。請參考 撒上 5:4-5 。也有可能是第一個子句含糊不清之意義的解釋。(如下) ●「跳過門檻....房屋的」:指的應該是 1:8 那些人的手下,他們動作迅捷(或者怕觸怒家神)入侵受害者家中,用強暴與欺詐的手段或取不法的利益。 因為他們急於搶奪,以致於在忽忙中跳過門檻。 ●「主人」:可以指異教神祇。 ●「主人房屋」:假神的廟宇。──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9 跳過門檻】當時的門檻通常是一塊石頭,橫亙於門口,稍微高於地面。朝外的方向有一些孔,可以卡住門,而門檻的高度也可以防止門擺動的太厲害。入口常被人視為神聖又危險的地方。按照迷信說法,跳過門檻會讓徘徊於門口的鬼魂進來。這種迷信的看法風行於近東、遠東、敘利亞乃至中國。不過,古時這方面的信息卻十分稀少。──《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10】「耶和華說:“當那日,從魚門必發出悲哀的聲音,從二城發出哀號的聲音,從山間發出大破裂的響聲。」 “ 魚門” 開向北面的推羅非安穀(Tyrophoeon Valley)(比較代下三三14;尼三3)。“二城”。指新的或較低的城(比較王下二二14)。──《雷氏研讀本》 「魚門」:位於耶京城北。 「二城」:位於聖殿西北。二者暗示敵人從北面進侵。 「從山間 ...... 響聲」:有學者認為「山」並非指環繞耶京的山巒,而是指錫安山北面的高地;敵人已佔據這地,逼近京城。──《串珠聖經註釋》 “魚門”在耶路撒冷北面(代下三十三14;尼三3)。“二城”為耶路撒冷北面的下城(王下二十二14),為新建區域。這二地都在北面,預言敵人將從北方來。“山間”或指耶城北面的高地。“大破裂的響音”:敵人進攻的訊號。──《啟導本註釋》 照原文的字句次序:「當那日,這是耶和華說的。」在形式上仍與第二節與第三節相似。真正的重點仍在那日──耶和華的日子。「聽阿,有呼喊從魚門發出!」魚門是耶路撒冷城的入口,在城北,可能與大馬色門相似,通往外出的山谷。從二城發出哀號的聲音,二城實則為新建的城,稱為耶路撒冷的第二區(王下廿二14;代下卅四22)。這一區地勢較低,在外患侵略時首當其衝,容易陷落在敵人手中。「從山間發出大破裂的響聲」,山間不是在城外,而是城內的小阜,在南方及西南方,是聖殿及富戶的住宅區,現在因城牆破裂倒塌,響聲在山阜間震動有回聲。耶路撒冷大遭毀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魚門」:耶路撒冷城北方的出入口,通往出外的山谷。推羅與西頓的魚獲就是經由此門送入耶路撒冷販賣。耶路撒冷其他面都是陡坡,以北面最容易受到攻擊。參考代下卅三14和尼三3。── 蔡哲民《西番雅書查經資料》 哀號。描寫巴比倫人闖入商人和高利貸者的住處。 魚門。可能在北城牆的中間。因為它靠近推羅人賣魚的市場(尼3:3注釋)。 二(mishneh )。第二區(見王下22:14注釋)。──《SDA聖經注釋》 ●「魚門」:耶路撒冷城北方的出入口,通往出外的山谷。推羅與西頓的魚獲就是經由此門送入耶路撒冷販賣。耶路撒冷其他面都是陡坡,以北面最容易受到攻擊。參考 代下 33:14 和 尼 3:3 。 ●「二城」:新建的城,是耶路撒冷的第二區。參考 王下 22:14與 代下 34:22 。此區地勢較低,在敵人侵略時較容易被攻陷。 ●兩個地方都在北面,預言敵人將從北方來。 ●「山間」:城北的高地。或指城內的小丘陵間,該區是聖殿與富人的住宅區。 ●「大破裂的響聲」:敵人進攻的訊號,指城牆被攻破,城牆破碎的聲音在小丘間形成回聲。──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10 魚門】耶路撒冷有很多城門,供各區居民進出。魚門是北面城牆的出口,就在哈楠業樓以西(尼十二38~39)。考古學證實魚門是建在從聖殿到便雅憫山丘的地脊上。至於名字,可能是源自推羅商人在那裡所建立的魚市場(見:尼三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10 新區】(新譯;和合本:二城)耶路撒冷的這一區是希西家修建城西山區的防禦城牆時所建(代下三十二5)。瑪拿西在位之際,似乎也補修過這些牆(代下三十三4)。考古學家阿維加德(Nahman Avigad)發現了一道二百二十五呎長,二十四呎厚的主前七世紀城牆。當時很可能環繞著整個西部山丘地帶,作為城北額外的保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11】「瑪革提施的居民哪,你們要哀號,因為迦南的商民都滅亡了!凡搬運銀子的都被剪除。」 “瑪革提施”。耶路撒冷的一個地區,位於一處凹地。這用語的意思是“研鉢”,可能包含一個寓意,比喻那些經商的居民會被打和被研碎。──《雷氏研讀本》 那些如迦南人一般以欺詐手法經商的猶太人(迦南的商民),終要滅亡。 「瑪革提施」:意即臼狀窪地,可能指城東與城西之間的山谷。這是耶京商人交易的主要場所。 「搬運銀子」:或作「在磅秤上稱銀子」,指經商。──《串珠聖經註釋》 “瑪革提施”:可能指摩利亞山南邊山谷中的市集,為外商居住和交易的地方。“搬運銀子的”指用銀兩進行交易的商人。──《啟導本註釋》 瑪革提施這一地名,無非確定其地點,有人認為是西羅亞谷,亞蘭文譯本作汲淪谷。也有的學者依據耶利米書第二十一章十三節,認為是指耶路撒冷的城內外,可能是這地區的工商業中心。迦南的「商民」,已將「迦南」地的居民作一註解。迦南常被指為腓尼基的貿易商人,他們的居民大多從商(可參閱何十二8;賽廿三8;結十六29,十七4;箴卅一24;伯四十一6;也包括亞十四21)。搬運銀子的,未必只是兌換金銀的,而是指一切的商人。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前沒有貨幣,全用金銀,需要稱秤。錢幣還是亞述首創的,在錢幣上鑄出女神像,又成為異教的產物。因此,先知不僅對商人沒有好感,認為他們不誠實,以詭詐的手段來騙取。他們對商業交易的用幣也不滿意,認為是異教文化所導致的複雜與奢侈。──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馬革提施。意為“研缽”,“臼齒”。許多學者認為瑪革提施是耶路撒冷一個街區的名字,上下文(見10節)似乎與這種看法吻合。 搬運銀子。或“稱銀子”。指經商斂積財富,或稱銀子放高利貸的人。七十士譯本為:“凡靠銀子高舉的人會完全毀滅”。──《SDA聖經注釋》 ●「瑪革提施」:地名,地點不詳,可能是抄本的問題,亞蘭譯本翻譯成「汲淪谷」,也有人認為這是耶路撒冷城內的工商業中心,或指摩利亞山南邊山谷的集中市場,為外商居住和交易的地方。 ●「迦南的商民」:原文只是「一切迦南的民」。迦南人(腓尼基人)以經商聞名,所以本詞主要的含意就是指「商人」。 ●「搬運銀子的」:指「商人」。以色列人在被擄前沒有錢幣,都使用金銀來交易。錢幣是亞述人發明的。──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11 市集區】(NIV;和合本音譯為「瑪革提施」)先知呼叫耶路撒冷的每一區輪流哀慟,西邊市集區(或作「臼狀區」)的人要大聲哭號。根據該希伯來字 maktesh(「碗」或是「臼」,見:箴二十七22),該區可能位於泰路平山谷的窪地,在主前七世紀已經圍於城牆內。──《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番一11瑪革提施的居民為何地之民?】 答:瑪革提施--是臼的意思,系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可能是其西部商業區,或因地凹且與魚門相近(10),故以是名。有謂是城的北部某一窪處,如在士師記中,該地就是這樣作窪處的譯法(士十五19)。那裡的居民好像是愚妄人與打碎的麥子,一同被揚在臼中,被敵人捶打(箴廿七22)。先知西番雅在這裡得神的啟示說:「瑪革提施的居民哪,你們要哀號,因為迦南的商民都滅亡了,凡搬運銀子的都被剪除。」(11)由此可知患難就要臨到他們,他們乃是屬於耶路撒冷搬運銀子的人;當神的刑罰日子來臨,他們的財寶必定成為掠物,他們的房屋也要變為荒場(12,13);他們一切哀號毀滅悲痛之狀,在本章中描寫殆盡。――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番一12】「“那時,我必用燈巡查耶路撒冷;我必懲罰那些如酒在渣滓上澄清的。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 “用燈巡查”是說將躲藏的搜查出來。“如酒在渣滓上澄清”:古時釀酒,用器皿把酒倒來倒去(耶四十八11)。渣滓沉澱瓶底絲毫不動,比喻沒有受過苦難對神的審判反應冷漠的人。──《啟導本註釋》 那時,仍是耶和華日子的危機中,神要徹底搜查,無人可以逃脫。祂好似守夜者提著燈,照明每一個角落,藏汙納垢之地都會暴露出來,不能隱瞞。沒有人與物可以逃過神鑒察的眼睛。祂比征城的侵略者搜查得更加透徹(參閱賽四十五3及路十五8)。神所要懲罰的,是那些貪圖安逸,漠視神公義的人。「他們心裏說:耶和華必不降福,也不降禍。」他們完全漠視神滿有恩典的旨意與作為,認為神不能起甚麼作用。神似乎也完全不關懷人的禍福,無可作為。他們這樣想,就不再有任何的信心,認為神是否存在,也不在乎。這是實際的無神論,正如詩人與先知所指責的(參閱耶五12及以下;瑪二17;詩十4,十四1),這樣的人必受耶和華懲罰。──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澄清」:原文是「凝固」,George William 注釋解作「變濃」。指的是渣滓凝固成膠狀,上面的酒卻澄清起來的意思。或者說酒在器皿中長久沒有移動而變濃的情形:兩者都是經長久擺著不動的意思,用來比喻那些對神態度已變為「靜止」麻木的人。 「酒在渣滓上澄清的」:古時釀酒,用器皿把酒倒出來,參考耶四八11,渣滓沉澱底瓶絲毫不動,比喻沒有受過苦難對神的審判反應冷漠的人,或指平靜安逸而失去警覺心的人。── 蔡哲民《西番雅書查經資料》 耶路撒冷。是全國的首都和代表。 用燈。比喻敵人大肆搜查,為了殺害或俘擄猶大人。 在渣滓上。指堅持走犯罪道路的人。在西番雅時代,自稱跟從耶和華的人,與今日許多基督徒一樣,沒有認識到在今生屬靈的戰爭中是不能有鬆懈的。誰也不可滿足於自己目前的屬靈成就。我們只有不斷地進步,才能用好神所賜的機會。自滿是活潑的基督徒經驗中最大的敵人。 他們心裡說。對神的誤解總是會導致錯誤的行為方式。這裡所說的人實際上是自然神論者。他們相信有一位神,卻認為祂是抽象的統治者,一點兒也不關心自己的百姓。祂賜福的應許或懲罰的警告都是沒有意義的,與異教的神沒有區別。──《SDA聖經注釋》 ●「用燈巡察」:指「將躲藏的搜查出來」。 ●「澄清」:原文是「凝固」,George William 註釋解作「變濃」。指的是渣滓凝固成膠狀,上面的酒卻澄清起來的意思。者說酒在器皿中長久沒有移動而變濃的情形:兩者都是經長久擺著不動的意思,用來比喻那些對神態度已變為「靜止」麻木的人。 ●「酒在渣滓上澄清的」:古時釀酒,用器皿把酒倒出來,參考 耶 48:11 ,渣滓沉澱底瓶絲毫不動,比喻沒有受過苦難對神的審判反應冷漠的人,或指平靜安逸而失去警覺心的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12~13】安逸無憂、對神的公義作為漠不關心的富人,將被搜出,要受懲罰。 「在渣滓上澄清的」:見耶48:11注。──《串珠聖經註釋》 【番一13】「他們的財寶,必成為掠物;他們的房屋,必變為荒場;他們必建造房屋,卻不得住在其內;栽種葡萄園,卻不得喝所出的酒。”」 “他們”指用不法手段得財物,沾沾自喜的富戶。──《啟導本註釋》 這些話似乎重複先知阿摩司的豫言(五11)。人漠視神,只憑一己的力,建設等於拆毀,栽種實則破壞,一切的勞力必歸徒然。在其他先知書中也有類似的豫言(彌六15;賽六十五21及以下;結廿八26;參閱申廿八30、39)。在先知的心目中,耶和華的日子已經臨近,建造房屋及栽種葡萄園不會有太大的功效,因為一切全都毀壞,人的努力必沒有美好的後果。──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番一14】「耶和華的大日臨近,臨近而且甚快,乃是耶和華日子的風聲;勇士必痛痛地哭號。」 「乃是 ...... 哭號」:或作「聽阿!耶和華的日子真苦,勇士正在呐喊」。──《串珠聖經註釋》 本段又是新的詩句,論耶和華的日子臨到普天下。在語氣上無疑是加強了。這個日子是大日,大而可畏的日子(可參考珥二11、31以及瑪四5)。直譯出來,這大日比賽跑的還快,比得獎者更加敏捷。這日子真的臨近了,臨近而且迅快得幾乎刻不容緩。耶和華的日子有風聲,這風聲也可譯為呼喊,使勇士痛痛的哭號,因為實在太可怕了。「痛痛」也可形容那日子的呼喊,那呼喊好似十分悲慘的呼嘯,連勇士都會心驚肉跳,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實在太迅速了,好似迅雷不及掩耳,甚至勇士雖能奔跑,卻無法逃脫,無論有怎樣敏捷的行動,也不能躲避。這是神審判的日子,臨到遍地,臨到萬民,人們必須儆醒,隨時準備,要豫備迎見公義的神。──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耶和華的大日。見第7節注釋。 臨近。西番雅特別指出那些將遭受神懲罰的人以後,再次發出警告:懲罰已經迫近。它的聲音已能聽得見了。 痛痛的(mar)。該詞作為形容詞修飾聲音。RSV版聖經為:“耶和華日子的聲音是苦的。” ──《SDA聖經注釋》 ●「臨近而且甚快」:強調這日子不但是臨近, 且是迅速地臨近!指的可能是「西古提人」入侵迦南地的事件。也有可能是指猶大的滅亡。 ●「耶和華日子的風聲;勇士必痛痛地哭號」:原文直譯「耶和華日子的聲音,勇士在那裡痛苦的大聲喊」。──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14~18】本段用詩歌描寫耶和華忿怒大日臨到地上的情景,有若大軍壓境(“吹角呐喊”),連勇士都必痛哭,世上物質、金錢無力挽救。──《啟導本註釋》 【番一15】「那日,是忿怒的日子,是急難困苦的日子,是荒廢淒涼的日子,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 「黑暗 ...... 烏黑」:象徵神的審判(參串),或神的所在(參王上8:10, 12注)。──《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的日子是審判的日子,表明神公義的忿怒,在本章十八節還再提及外,其他書卷也有說明(賽十三9;結七19;箴十一4;伯廿一30)。神的忿怒表現在自然的現象中。這是急難困苦的日子,因為審判帶來大災難,所以連勇士都痛痛哭號。但是人們不信神,只貪圖安樂,在罪中享樂的時候終於過去。在人想不到的時候,災難來到,那只是審判的開端。 這是荒廢淒涼的日子,正如約伯記所描述的,但在那書所描繪的不是最後的審判,卻是世界的現狀(三十3,卅八27)。那在創世時的空虛混沌似乎又回復了。神的創造與救贖,原是使混亂變為秩序,現在由秩序又變為混亂,因為審判世界,使自然都變色。這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在約珥書已有說明。耶和華的日子,有可怕的黑暗,日月因蠶蝕而無光,暴風雨即將來臨,必有無限的幽冥,密雲滿佈,一片烏黑(類似的描寫見摩五18、20;賽十三10;結廿四12)。 密雲烏黑的景況,在以西結書第三十四章十二節也有描寫,是指耶路撒冷的陷落,人民被擄至外邦。以雲來形容公義的神顯現等類似的描述,有五十八次以上。──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忿怒」:原文是「極其怒恨」的意思。 ●「幽冥」:原文也是「黑暗」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16】「是吹角吶喊的日子,要攻擊堅固城和高大的城樓。」 「吹角呐喊」:表示戰爭的臨近。──《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現在轉向戰爭的恐懼,吹角與吶喊的聲音,在其他書卷中描繪得甚為詳盡(參摩一15,二2;耶四19;書六5;又可參閱士七18、22)。猶大為防禦外患的侵略,必須建築堅固的城牆及高大的城樓。根據亞述的西拿基立記載,他曾攻擊希西家王,奪取了四十六座堅固城,其他保障堡壘無數。神的審判還不只利用外患的侵略,有戰爭的恐懼,而且人們不再有居住的地方,安全的處境。一切都不可靠,所以都必毀壞,沒有一樣是不更動與破損的。耶和華的日子從自然的現象至社會的情況,都起了極大的變遷,人完全無法來阻止與挽救,事前既不能豫防,事後也無能補救。人們完全陷在一種無助與無望之中,無可奈何,這是多麼悲慘的景象!神救贖的恩典不再實現,祂公義的作為只有毀壞,除滅一切的罪惡,消除一切的罪人。──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吹角。戰爭或敵人臨近的信號(見摩2:2;見耶4:5注釋)。這場戰爭將導致猶大的滅亡。 堅固的城。指防禦堅固的城市。 高大的城樓。通常建在城牆的角上,用來防禦圍城的人。──《SDA聖經注釋》 ●「吹角吶喊」:指戰爭的衝鋒陷陣。 ●「城樓」:兩面城牆交接處,加強加高的防守用堡壘。──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17】「我必使災禍臨到人身上,使他們行走如同瞎眼的,因為得罪了我。他們的血,必倒出如灰塵;他們的肉,必拋棄如糞土。」 「行走如同瞎眼的」:形容遭神審判時無助的境況。 「他們的血 ...... 灰塵」:表示他們的血如灰塵般毫無價值。──《串珠聖經註釋》 “行走如同瞎眼的”:雖在日間行走如同瞎眼,無人幫助(參申二十八28~29)。他們寶貴的生命“血”和“肉”要象灰塵一樣,毫無價值。──《啟導本註釋》 審判的災禍臨到眾人,不僅是罪人,也是整個的人類,因為全世界都在審判之下。人們慌亂地逃難走避,但是漫無目標,東闖西走,在驚懼與無助中,好像瞎眼的人走路(類似的描述見申廿八29;鴻三11;賽五十九10;伯十二25)。審判確將臨到全世界人類,但神並非不公平,使義人與罪人一同滅亡,事實上神還是要除滅罪人「因為得罪了我」。得罪神的,還有甚麼可以獲得寬宥的呢?他們的血必倒出如灰塵(參閱詩八十三13及十八42)。人的生命毫無價值,好似街上的灰塵。他們的肉也必拋棄如同糞土(參考耶九21,十六4;詩八十三10;伯二十9)。「肉」必指人的精力,在戰場上遭殺戮,而失去生命。沙場作戰中,人的生命就如糞土一樣,也沒有甚麼價值可言。所以在大而可畏的日子中,審判也必除滅人的生命,一同歸於滅亡。──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如同瞎眼的。描寫將臨到國家的可怕混亂。 如糞土。未掩埋的屍體將在地上腐爛(見耶9:22注釋)。──《SDA聖經注釋》 ●「行走如同瞎眼」:比喻無助。參考 申 28:28-29 。 ●「血必倒出如灰塵」:表示人命賤如灰塵。── 蔡哲民《查經資料》 【番一17~18】在這日,罪人孤立無援,終被滅絕。──《串珠聖經註釋》 【番一18】「當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他們的金銀不能救他們;他的忿怒如火,必燒滅全地,毀滅這地的一切居民,而且大大毀滅。」 「全地」、「這地的一切居民」:回應2-3節全世界要受審判的說法。──《串珠聖經註釋》 在整段的結語中,先知的信息將審判的必然性與全然性,作一番清楚的交代。耶和華的日子是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不再有救贖的作為,恩典的安排。人完全服在審判之下。人們看為最珍貴的是金銀,但是那時金銀的價值不再存在,完全失去效用。以賽亞書第十三章十七節說,外邦人(如瑪代人)只來攻擊他們,既不著重銀子,也不喜愛金子。外邦的侵略無非搶奪財物,但是有時財物也無濟於事,更何況是神的審判,祂的目的是懲罰,「發怒的日子,貲財無益,惟有公義能救人脫離死亡」(箴十一4)。在公義的審判中,沒有拯救。「祂的忿怒如火……」可比較以西結書第七章十九節:「當耶和華發怒的日子,他們的金銀不能救他們……」現在連全地都必燒滅,金銀財物與人當然全被除去。在第三章八節也有類似的話:審判是神在全地上施行滅絕的事(賽廿八22)。神要燒滅全地,又毀滅這地的一切居民(類似的信息見賽十23;耶五18,四十六28;結十一13及二十17)。神燒滅的全地,也包括「這地」。這地是否指猶大與耶路撒冷呢?全地與這地二者都是一起的,如果這地只指猶大,也應包括在全地之內,因為神的審判是普世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西番雅書》 金銀。人的財富不能使人逃脫毀滅(見賽13:17;結7:19)。在最深的苦難中,財富對人是毫無用處的! 這地。或“在地上”。──《SDA聖經注釋》 ● 耶和華的日子是一個審判的日子( 1:8-3:8 ),也是一個盼望的日子 ( 3:9-20 )。 ● 它是特別神和與祂立約的百姓有關的日子( 1:8-13 、 2:1-3 、3:1-7|),也是對其他國家很重要的日子( 1:14-18 、 2:4-15 )。── 蔡哲民《查經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