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迦利亞書第一章拾穗

 

【亞一1「大流士王第二年八月,耶和華的話臨到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說:」

         “第二年八月”即主前520年十至十一月。“易多的孫子”。原文作:易多的兒子。“兒子”可解作後裔,在這裏卻解作孫子(比較7節)。──《雷氏研讀本》

         「大利烏王第二年八月」:即公元前五二○年,陽曆十至十一月間。此時哈該先知已對百姓講完第二個信息(該2:1-9)。──《串珠聖經註釋》

          “八月”合陽曆十至十一月間,神首次召撒迦利亞傳達祂的話語,勸勿效以民列祖離背神招罰,速速回頭,遵神命令,重建聖殿。──《啟導本註釋》

         『易多』字義『在指定的時候』;『比利家』字義『耶和華必祝福』;『撒迦利亞』字義『耶和華必記念』。合起來『在指定的日子,耶和華必祝福,耶和華必記念。』

         「大利烏王」一致認為是Darius Hystaspes, 第二年應為主前520年。哈該的信息是在該年七月及九月,那麼撒迦利亞的,正在這中間,八月。八月(在王上六38)稱為「布勒月」。

         「耶和華的話」可說是先知書的必有之方式,強調先知的職事,而這職事是出於耶和華,這是話語的職事。

         「兒子」通常可作「後裔」,即指孫子,或曾孫。再參照尼希米記第十二章十六節,易多族有撒迦利亞。撒迦利亞是歸易多族的家系。這裡尼希米記載祭司與利未人的家譜,重點全在於祭司的出身。這些祭司的家系是指被擄在外邦的人們。「撒迦利亞」其名為「耶和華必紀念」,主所紀念的,是那些被擄的以色列人,祂繼續地眷顧他們,向他們施恩。這位復興的先知,為宣告以色列民族復興的信息。──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八月。在被擄以前稱為布勒月(王上6:38)。後來稱為赫舍汪月,就是現在的10-11月。

         大利烏第二年。西元前520年。──SDA聖經注釋》

         「大利烏」:「主」的意思,指Darius Hystaspes

         「大利烏王第二年八月」:西元前520年,猶太人歸回本土已經十七、八年了。八月開始於陽曆十月二十七日。

         「易多」:易多是祭司  12:4-7

         「撒迦利亞」:意義是「耶和華顧念」,這是舊約中很普遍的名字。

         5:1  6:14 中提到撒迦利亞是「易多的孫子(原文是後裔)」。1:1 中提到他是「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易多」列在跟約書亞與所羅巴伯自巴比倫回來的祭司與利未人之中  14:4 ,所以撒迦利亞很可能就是一個祭司。──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1 年代小注】撒迦利亞將他的神諭日期交代得很精確,一如與他同時代的哈該。他的事工始於主前五二○年十一、二月,與哈該有一個月的重迭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1 易多】提到自己的族譜,若是列出好幾個名字,最後一個通常是最重要的。尼希米記十二4提到一位易多,是主前五三八年第一批與所羅巴伯歸回的祭司。如果這裡的易多是同一個人,那麼撒迦利亞就是出身於顯赫的祭司世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一1~6預言以強烈呼籲百姓悔改作開始;悔改是得著書中之祝福的先決條件。──《雷氏研讀本》

         呼召國民回轉悔改:先知勸勉百姓悔改歸向神(3),警告他們勿仿效列祖悖逆神(4),以免重蹈覆轍,受神懲罰(5-6)。──《串珠聖經註釋》

         1:1-6 中出現四次「萬軍之耶和華」。──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2「耶和華曾向你們列祖大大發怒。」

         以民列祖背逆,招來被擄巴比倫刑罰,宗教和政治中心耶路撒冷被毀成荒場(主前587年)。──《啟導本註釋》

         因以色列人背叛神、敬拜偶像。

         耶和華是發言人,「你們」是對象,必指以色列人,在第三節才指明。

         「你們列祖」似乎是純然客觀的,不若先知以賽亞那麼直接說出,耶和華曾說,「我向我的百姓發怒。」(賽四十七6)但是此處先知撒迦利亞是在回顧歷史的往事,耶和華曾用靈藉從前的先知教導列祖,只是他們不肯聽從,故此萬軍之耶和華大發烈怒(參閱亞七1112)。──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大大發怒qasaph)。這是一個強調詞,常譯為烈怒(見申9:19;賽47:6)。──SDA聖經注釋》

         「耶和華大大發怒」:只有一次是向列國發作 1:15 ,其餘大部份都是對其列祖,但是並未說神的忿怒向衪的聽眾發作,因他們仍有時間悔改。

         1:2 本節原文只有五個字,強調憤怒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3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神的子民雖然外面有追求和服事,但心卻遠離神(太十五8;約五39~40)

         「耶和華如此說」是先知的常用語,強調先知發言的權威,是出於耶和華,必有能力,使聽者不可輕忽,必須十分虔恭,嚴謹地聽受。

         「說」字多次出現(41417,七7),可譯為「宣告」(如14節之中譯詞)。「你們要轉向我……」這是命令詞,類似的話也在以賽亞書(四十四22):「你當歸向我。」神必施行救贖。「轉向」或「歸向」都是指悔改。以色列人必須在為罪的憂苦尋求神。──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轉向。神很喜歡百姓悔改,得到祂的悅納,以便可靠地進行重建聖殿的工作(見本卷注釋)。撒迦利亞經常強調需要悔改歸正(見亞3:76:157:7-108:16,17)。

         耶和華如是說。這個短語重複了三次,是為了強調。──SDA聖經注釋》

         「轉向」:指「悔改」。──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3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表明神是非常嚴正,嚴肅、嚴厲,且帶權威,有絕對全能的力量和命令,人必須要謹慎且敬畏地領受這一項正式公義的宣告。

——唐佑之《神的榮耀與教會更新》

 

亞一3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說的」在翻譯上是一種歎息,極輕微的聲調,充滿了溫柔憐憫,有時甚至帶著安慰,也像悲愴的歎息,表示神非常失望,難過,因為祂的選民失敗了!這屬神的人卻沒有注意神的話語,沒有追求祂的道,不能符合祂對我們的要求,這便是耶和華的歎息。­——唐佑之《神的榮耀與教會更新》

 

【亞一4  不要效法你們列祖。從前的先知呼叫他們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回頭離開你們的惡道惡行。』他們卻不聽,也不順從我。這是耶和華說的。」

         “從前的先知”,如以賽亞、耶利米和以西結,他們都曾為巴比倫的擄掠預先發出警告。──《雷氏研讀本》

         “從前的先知”:例如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都曾勸勉百姓回頭(賽四十五22;耶十八11;結三十三11)。──《啟導本註釋》

         這仍是歷史的回顧。列祖是在被擄前的以色列人,他們有先知的勸導,只是他們不肯聽從。迦利亞發出呼叫的聲音,籲求以色列人,悔改。但是他得著的反應,似與被擄前先知同樣遭受拒絕。──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列祖」:指「被擄前的以色列人」。

         「回頭」:原文與「轉向」一樣。

         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被 3:7 引用)-不是轉向神的律法或生活方式,而是神自己,過去就可一筆勾消( 44:22 )。

         1:4 引用耶利米的話  35:15  18:11  25:5 的話(回頭離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5  你們的列祖在哪裏呢?那些先知能永遠存活嗎?」

         列祖與先知都已逝去了,但神的話語永遠長存,這必是先知所強調的。這原是修辭的問題,並不希冀答案的。但是如果有答覆的,那該是說出他們的消逝。列祖在那裡呢?有的被擄而去,有的已經離世了,我們再聽不見他們的聲音。現在只有後世的人來說:「我們列祖犯罪,而今不在了,我們擔當他們的罪孽。」(哀五7)但是先人的罪孽要後世的人來擔當嗎?答案是否定的,但先知所著重的,卻是當代的人,不可效法列祖,不能再重複他們的過失。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否定的。先知與列祖同樣是必死。如果說死亡是罪的刑罰,那不該是先知所遭受的,因為他們受命於神,為神的工作勞力,有靈感與新力量,但是他們並非可以永遠存活的。惟有神是永存的,祂的目的也是永遠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你們的先祖。要想一想他們的命運。不要讓他們的不幸發生在你們身上。

         永遠存活。先知和他們傳道的對象都是會死的。但他們的話出於神。這些話是永存的,定能實現。

         敘利亞譯本將「那些先知能永遠存活嗎?」當成是百姓對先知的反駁。不過不管這句話是來自百姓或先知,答案都應該是「死了、不能永活」,亦即列祖與先知都死了,但神的言語卻是永恆的。──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5~6這裏的概念是:要留意神的話,因為先知雖然會死去,神的話卻長存,而證明它長存的,就是當中警告的實現。──《雷氏研讀本》

         以民的列祖和警告過他們的先知都已過去。“他們”指被擄以前的以民和被擄期間的後裔。“他已照樣行了”:神說的話應驗,他們受到刑罰。先知要聽眾回顧往事,切勿重蹈覆轍。──《啟導本註釋》

 

【亞一6  只是我的言語和律例,就是所吩咐我僕人眾先知的,豈不臨到你們列祖嗎?他們就回頭,說:『萬軍之耶和華定意按我們的行動作為向我們怎樣行,他已照樣行了。』」

         「我的言語和律例」:指有關神刑罰惡行的律法。

         「他們就回頭,說 ...... 照樣行了」:意思是列祖受到懲罰,承認神的確按他們的惡行報應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神的言語是永存的,祂的話是在律例之中,藉著先知臨到列祖。「臨到」列祖,是十分嚴重的情形,因為「臨到」原意為「擊打」如(詩六十九26)擊打仇敵。列祖果然無法逃脫耶和華的審判。結果,列祖們在災禍中,真的看見神話語的真實。眾先知真的有力量促使他們悔改。「回頭」、「歸回」、「轉向」都是指悔改,是本書卷首語的鑰字,道出主題(The Key thematic word),是舊約重要的用詞。──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臨到nasag)。參創44:4;申28:2,15,45。神的言語和律例最終將帶來可怕的懲罰。

         悔改shub)。王上8:47譯為“回心轉意”;結14:6,18:30譯為“回頭”。本節也可以這樣譯。──SDA聖經注釋》

         「回頭」:也指「悔改」,原文與「轉向」一樣。

         「臨到」:「趕上」,打獵用語,表示神的咒詛追趕犯罪者,直到抓住他,施以懲罰為止。

         ◎先知用百姓才剛剛經歷不久的「被擄」來提醒百姓要悔改。──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7  大流士第二年十一月,就是細罷特月二十四日,耶和華的話臨到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先知撒迦利亞,說:」

         “十一月”。發出第一章16節之悔改呼籲後的三個月和哈該書二章1023節的話說出之後,百姓悔改了。──《雷氏研讀本》

         「十一月」:即今陽曆一、二月間。

         「細罷特月」:巴比倫月分名稱,為被擄的猶太人所採用。此時哈該已說完最後一個信息(該2:10-23),百姓業已悔改並積極建殿。──《串珠聖經註釋》

         “大利烏第二年十一月”:陽曆主前519年一、二月間。“細罷特月”:巴比倫曆法中的月分名,猶太人在巴比倫居住近七十年,已採用其名稱。──《啟導本註釋》

         此處如同本書的開端,先列日期,是在同一年的十一月,在三個月之後。細罷特月是巴比倫曆法的名稱,九月是基斯流月(七1)。那時當撒迦利亞預言的日期,是大利烏王的朝代,但是波斯仍沿用巴比倫曆法。迦南的曆法卻沒有提說。猶太早失去國家的獨立主權,他們完全在異邦統治之下。但是在這外國的處境之中,以外國語文的影響之下,看見耶和華神的工作,究竟神是在管治普世的權能中。祂是萬國的神,是歷史的主!──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細罷特月二十四日」:是巴比倫的曆法的名稱,「細罷特月」就是十一月。波斯沿用巴比倫的曆法。此日是陽曆西元前519年二月十五日,是初春的時間。還是雨季,但已經可以在戶外活動了。

         「二十四日」:聖殿開始重建是在六月二十四日  1:15 ,而哈該在九月二十四日兩次得到神的話  2:10,20 ,撒迦利亞在十一月二十四日看到異象。──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7 年代小注】該異象出現於第一則神諭後的幾個月,日期定於主前五一九年二月十五日。由於這一輪異象之後才出現第二個日期,我們應當以此作為異象的架構,焦點集中於聖殿的重建。所以說,異象就在新年──古時候建造或是修補聖殿的動工日──前一個禮拜發生,絕非偶然。再者,有些學者主張大利烏王於主前五一九年長驅直入埃及,確保埃及依然對其效忠,而猶大人民擔心的就是這些軍備,因為他們不確定會受到什麼要求與待遇。──《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一7~17番石榴樹中間神的使者:迦利亞看見猶大有神的使者看守,知道選民雖然受到外邦壓制,但神仍切切關心他們,並要使他們復興。──《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夜間所見八個異象中(一7~六8)的第一個,都是在一夜之中見到,異象和夢不同,是人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中所見(看四1)。

    神的子民受壓迫,陷在痛苦中,欺壓他們的國民卻得享安逸。先知在異象中看見猶大有神的使者看守,知道神非常關心祂的子民,一定會重施憐憫,恢復聖殿,復興猶大城邑。──《啟導本註釋》

<syncBible ref=1:7-17>

【亞一7-17  神的異象中出現的馬象徵甚麼?】站在番石榴樹中間的這個人是耶和華的使者(1:11)。馬和馬的顏色都是神介入世界管治的象徵。對於各種顏色的意義雖難以確定,不過紅馬常常與戰爭有關連,白馬則代表勝利。──《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一8「我夜間觀看,見一人騎凓紅馬,站在窪地番石榴樹中間。在他身後又有紅馬、黃馬,和白馬。」

         撒迦利亞的八個異象,全都在同一個晚上看見(直到六8)。異象跟做夢不同,在異象中,人是清醒的。那“人”是“耶和華的使者”(11節;參看創一六10的腳註),與解釋異象的天使不同(9節)。“芭樂樹”。高約三十英尺的常青樹。“黃馬”。紅褐色的馬。──《雷氏研讀本》

         「一人」:這人就是11節所提的「耶和華的使者」。 舊約聖經常提到作為神特別代表的一位使者(見串20)。

         「窪地」:大概是聖殿附近的地方。

         「番石榴樹」:或譯作「桃金孃樹」(呂譯)。此樹常綠,生長於巴勒斯坦及地中海地區的潮濕山谷中。

         「黃馬」:可能是粟色或紅褐色的馬。這裡馬的顏色大概與啟示錄6章所說的無關。──《串珠聖經註釋》

         “一人騎著紅馬”:他就是11節的“耶和華的使者”,與和先知說話解釋異象的天使不同。站在芭樂樹中間騎著紅馬的是神的代表(看創十六7,9;出三2)。“芭樂樹”:一種生長於巴勒斯坦山谷中的長青樹,高約十公尺。“紅馬、黃馬和白馬”:可能是傳信息的使者。──《啟導本註釋》

         『窪地』指屬靈光景低落;『番石榴樹』指神的子民。

         先知在夜間看見異象,「夜間」有冠詞,可譯為「今夜」。他在觀看,必指異象。在異象中,先知看見一個人騎著紅馬,這個人是誰呢?作者沒有交代清楚,可能是指「與我說話的天使」(9節)。

         「窪地」可能指汲淪谷,在欣嫩谷毗鄰。也可能指城內的低窪地帶。另一個可能性是王園(王下廿五4),在王的花園,可栽植這類芭樂樹。七十士希臘文譯詞為陰處,即在嵐影之下,必有高山之處。七十士譯本將「芭樂樹」譯為「山嵐」(horeon)此處先知是否指實際的場合,或只是異象中的情景。

         這裡的馬匹有三種顏色:紅色、黃色、白色可指戰爭與和平的表徵。──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紅」是代表鮮血、爭戰、「白」是純潔、得勝、「黃」在中文該翻為混雜,即斑點,不紅不白。這些馬是表明世界在烽火中,沒有太平安全,戰爭是末世的現象。——唐佑之《神的榮耀與教會更新》

         我見到。第一個異像是要讓人相信神復興祂子民的慈悲旨意。異教的國家終必傾覆。不管以色列的現狀如何,只要人盡到自己的本份,神仁慈的旨意定會實現(見亞6:15)。

         紅色的馬。先知沒有解釋顏色的意義,故無需猜測。

         芭樂樹。一種開白色花的常青植物,其芳香性果實可以製作香料。這種樹在巴勒斯坦很常見。

         窪地mesulah)。“深淵”,“懸崖”。這裡可能是地名或山谷。

         黃馬seruqqim)。或“栗色”,“鮮紅色”。顏色的意義不明顯。注釋家曾作過不同的猜論。如說三種顏色代表巴比倫,波斯和希臘三個屬世的勢力。由於異象的講解者沒有提到這方面的預言特徵,我們最好不要對顏色進行解釋,把它們理解為各組使者就行了。──SDA聖經注釋》

         「夜間」:原文前有定冠詞,應該翻成「今夜」或「那一夜」。

         「窪地」:「峽谷」,可能是在耶城的東邊的汲倫溪谷(The Valley of Kidron)或耶城南方的欣嫩子谷(The Valley of Hinom)。

         「番石榴」:是當地主要的果實之一,廣泛的被當成食物,也被當成是愛情藥劑(催情劑)使用。

         三色,可能未必有特別的含意。

         「紅馬、黃馬和白馬」:原文都是複數,表達這是三種顏色的騎兵隊,而不是單一匹馬。──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8~17異象的意義是:雖然以色列受欺壓,但神仍然很關心祂的子民,並且祂會復興他們。──《雷氏研讀本》

 

【亞一9  我對與我說話的天使說:「主啊,這是甚麼意思?」他說:「我要指示你這是甚麼意思。」

         「與我說話的天使」:與上節提到的使者不同,乃是解釋異象的天使。──《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雖然不明白他所看見的異象,在被擄以後,先知似乎不能直接領受神的信息,他們需要有天使解釋,說明真實的涵義(參閱但八10)。在以西結書中,解釋的先知似乎是很熟悉的(參閱八3起,四十3起)。在本書,解釋的使者必負十分重大的責任(一19,二3,四145,五510,六45。)天使明確地說:我要指示你這是甚麼意思。沒有他的解釋,異象的信息並不清楚。──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與我說話。指講解的那位天使。把他與“站在芭樂樹中間”的人區別開來(見10節),那人也被稱為“耶和華的使者(第11節)。──SDA聖經注釋》

         「與我說話的天使」:可能是另一個天使,或者就是「站在番石榴樹中間」的天使。──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9 天使引領的異象】天使不僅傳達神的信息,也解釋信息,並且回答有關信息的問題。因此,我們在但以理書八16看到,加百列有解說異象的能力。從古代多神主義的脈絡而言,神明的使者通常就是階級較低的神明。在美索不達米亞,有努斯卡與卡卡作為神明的使者,希臘神話則有赫密士發揮相同的功能。巴比倫末代君主拿波尼度在夢中看到一名年輕人顯現,解釋他所看見的天上兆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一10「那站在番石榴樹中間的人說:「這是奉耶和華差遣在遍地走來走去的。」

         本節的「人」即「耶和華的使者」(見11)。──《串珠聖經註釋》

         那站在那裡的,就是騎著紅馬的,是否就指這天使呢?這是奉差遣的,不只是一個,而是幾個。這些騎不同馬匹的,是奉耶和華差遣,他們受命來從事巡邏的工作,細察地上的實況。「在地走來走去」是神使者的工作,撒但自承是其中的一個(伯一6,二12)。這些使者是被稱為「神的眾子」,在耶和華面前侍立,是天上的聖會。(在王上22章及賽6章也有描述。)但是本處(10節),似乎不是天上的聖會,而是天使在地上的工作。──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10 受差前往遍地】波斯以馬騎信差知名。這些人每天在帝國境內來往奔波,維繫著古代世界最有效的聯絡網脈。蕃石榴樹則點出宮廷花園的景象。波斯國王喜歡在朝廷旁種滿綠樹,在那裡接見訪客或是問政。──《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一11那些騎馬的,對站在芭樂樹中間耶和華的使者說:“我們已在地走來走去,見全地都安息平靜。”

         神的巡邏報告是: 全地“ 安息平靜”。即外邦列國仍然繁榮,而且自信安全,以色列卻被蹂躪。──《雷氏研讀本》

         「全地都安息平靜」:雖然波斯帝國在大利烏登基時叛亂四起,但不久即平定,帝國呈現太平景象,惟猶太人仍深受外敵欺壓(拉4:7-16)。 然而神曾應許震動天地、傾覆萬國,高舉選民 (該2:6, 21-22) , 所以下文即記載耶和華的使者就此提出疑問。──《串珠聖經註釋》

         “全地都安息平靜”:此時的波斯帝國政局已趨穩定,一片升平氣象(15節),但猶大地仍在外人統治下呻吟(參拉四1216)。──《啟導本註釋》

         使者顯然是在領導的地位,向那些騎士索取報告。這天使或是只站在芭樂樹中間的那位,或是騎著紅馬,卻站在那裡,沒有行動。在他身後還有三種顏色不同的坐騎,他們有巡行的動作,回來報告

         現在他們的報告,見全地都安息平靜,如那窪地一樣。「安息平靜」原來只一個字,指沒有戰爭與任何軍事行動。沒有戰事,就有平安(參閱士十八7「安居無慮」)。這與戰爭是相反詞,安靜、平安的涵義(參閱結十六42,卅八11;賽六十二1;耶四十七6~7)。耶和華是戰士,祂必不靜默息聲(賽六十二1,在耶四十七6~7)刀劍入鞘,才安靖不動。現在先知撒迦利亞聽見的,是全地不在戰事的狀態。──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平靜」:大利烏王在位第二年統一了波斯帝國,為地上帶來和平。

         「安息平靜」:原文表示「沒有軍事行動」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11 波斯的和平】正如皇家傳訊兵向層峰報告一切平安無事,傳訊的天使也向他們的主宰報告。大利烏如今穩坐王位,平息了紛擾不已的叛亂,對帝國是件好事,對猶太人則是惡耗。他們原先以為波斯帝國即將垮臺,如此重建大衛王朝有望,因而雀躍萬分;現在都幻滅了。再者,如果大利烏王借境猶大前往埃及(參一7注釋),騎馬的使者可以向猶太人擔保,波斯大軍過境不會招惹麻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一12於是,耶和華的使者說:“萬軍之耶和華啊!你惱恨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城邑,已經七十年;你不施憐憫要到幾時呢?”

         “七十年”。聖殿荒廢七十年(主前586516年)。──《雷氏研讀本》

         「七十年」:此為先知耶利米所預言猶太人服事巴比倫的年限(耶25:11-12; 29:10)。此年限可指猶太歷史中兩段時間:

   1.從猶大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納入版圖(主前六○六年)起,至波斯王古列下旨讓猶大歸回故土(主前五三六年)止;

   2.從聖殿於尼布甲尼撒王手下被毀(公元前五八六年)起,至聖殿重建竣工(主前五一六年)止。

         就算按第二種計算法,神懲罰猶太人的七十年亦應快要結束。──《串珠聖經註釋》

         “七十年”:看《耶利米書》二十五1112;二十九10。並參《代下》三十六21注。猶大亡國,以民被擄,此時百姓已回歸故土。──《啟導本註釋》

         這裡天使哀歎的話,說明地上並無真實的平安。他看到這樣現象,感到失望,他是為以色列人發出哀求。「到幾時呢?」是個人哀歌或團體哀歌的語調,常在聖殿中敬拜時的禱語,所以這也成為祭司的用語。

         「要到幾時呢?」既是哀歌的修辭,那並不需要得著答案。事實上這裡已經指出確定的期限,「已經七十年」。如果準確的計算,自586年敗亡,至今520年。尚不到七十年,但這已近乎約略的整數。神怎麼還不施行憐憫呢?憐憫是咒詛的相反詞,神的咒詛應該止息了。猶大的敗亡雖在586年,但巴比倫實際準備攻取,是在三、四年前,他們先圍困耶路撒冷城,所以他們這七十年五月,七月禁食,是為紀念神公義的審判(七45)。──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不施憐憫。神的子民處在危險與沮喪之中。聖殿依然荒涼,耶路撒冷仍是廢墟一片。

         猶大的城邑已經七十年。有人認為這是指耶利米所提到的七十年(耶25:1229:10)。也有人從見異象的西元前519年(見亞17注釋)追溯到西元前589/588年,即尼布甲尼撒攻打耶路撒冷的時候(見王下25:1注釋)。──SDA聖經注釋》

         「耶和華的使者」:指「天使」,不過有些地方也可能是指「三一神的第二位(也就是耶穌)」。

         「七十年」:應該是由西元前586年聖殿被毀開始計算。耶利米首先預言(參 25:11 ),而但以理也相信那時耶路撒冷荒涼的年數也快滿了(參 9:2 )。

         「憐憫」:複數,代表多方的憐憫。

         ◎天下太平正好對照出以色列沒有聖殿與城牆的荒涼景象,顯得特別的淒涼,因此天使會回頭向神呼求:以色列為什麼還沒蒙憐憫?──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13耶和華就用美善的安慰話,回答那與我說話的天使。

         耶和華就用好話來安慰天使,但是這並非在異象可以看見的,是否他能聽見神的話語呢?也許是天使向他解說一番,但他真正體驗的,是以下的異象,有畫面、有動作、有進展,給予他具體的解釋,使他能全然明白。

         美善的話也可譯作憐恤的話,天使求神的憐憫,神就給予憐恤。這也是歡悅的話,有鼓舞的作用。但是這些話主要的目的在於安慰。「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賽四十12──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美善」:恩慈。

         「美善的安慰話」:也可以翻譯成「憐恤的安慰話」。──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13耶和華就是美善的安慰者】安慰與憐憫同義,是神內心的歎息和焦急,而且說到耶和華神「心裡火熱」,又說神「不單安慰錫安,也揀選了耶路撒冷。」我們可見神是憐憫的,是心裡火熱的,火熱是忌邪之意,祂火熱即擊打那些作惡者和仇敵們。

         對錫安說安慰話。安慰有兩個字,一是指神有迫切說不盡憐憫的心賜;另一個是摸到他們的心意。我們的主就是這樣,作為教會工人的也該如此。——唐佑之《神的榮耀與教會更新》

 

【亞一14與我說話的天使對我說:“你要宣告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為耶路撒冷,為錫安,心裡極其火熱。

         現在天使不僅向先知解釋,而且命令他:你要宣告。宣告就是第四節的呼叫。這是先知的職責,應揚聲宣講神的信息。

         耶和華為耶路撒冷為錫安心裡極其火熱。祂向錫安施憐憫,使歸回的人們有物質的供應,倉裡有榖種,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都要結果(該二19)。──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極其火熱。參珥2:18

         錫安。這裡顯然指耶路撒冷全城(見詩48:2注釋)。──SDA聖經注釋》

         「火熱」:「狂熱」、「熱心」、「嫉妒」。與 20:5 忌邪的神及 9:7 耶和華的熱心同一字根,這個字表達耶和華中有豐盛的愛與強烈的情感,但也因為忌邪而帶來刑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14~17神指出祂仍愛以色列(14),且甚惱恨那些壓制以色列的列邦(15),祂又預言耶路撒冷及聖殿將獲重建,得以興旺繁榮(16-17)。──《串珠聖經註釋》

         ●14~17本異象包含七個特點,似乎也表達出後面異象的大綱: (1)大發熱心( 1:14 )-第六、七、八異象; (2)惱恨列國( 1:15 )-第二異象; (3)重回耶京( 1:16 )-第三異象; (4)聖殿復建( 1:16 )-第五異象,聖殿主前516年完工; (5)城市必建( 1:16 )-第三異象;尼希米於聖殿完工後60多年後完成城垣; (6)城邑發達( 1:17 )-第三異象; (7)堅定揀選( 1:17 )-第四異象。──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15我甚惱怒那安逸的列國,因我從前稍微惱怒我民,他們就加害過分。

         “他們就加害過分”。雖然外邦列國被神使用來懲罰以色列,但他們試圖把以色列殲滅的做法卻是太過分了。──《雷氏研讀本》

         「安逸」:指高傲無顧忌(參詩123:4)。

         「加害過分」:昔日神因百姓的罪稍微惱怒他們,藉外邦施以懲教,但那些充當神施罰工具的國家卻大肆暴虐,幾乎滅絕神的子民。──《串珠聖經註釋》

         神對以色列民的刑罰,是懲治性的,只屬暫時,等他們覺悟後,便予以安慰(賽五十四78)。但為神使用懲罰以色列民的那些國,卻矯枉過正,暴虐橫施,過分加害。

    “安逸”:強大自恃,自以為安穩永不動搖。──《啟導本註釋》

         耶和華的熱心,向耶路撒冷施憐憫,對外邦卻表明祂的惱怒。以前以色列人犯罪,違背神,神必須施以刑罰,加以管教,甚至藉列國外邦的手,來對付祂的子民,因為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但是列國的行動太過分,他們因此狂妄,迷信武力,肆意加害,盡侵略與壓迫的能事。──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列國。或眾國。

         安逸。見第11節注釋。雖然神因以色列的罪而懲罰了他們,祂只是“稍微腦怒”,並準備限制祂的懲罰。而“列國“卻過了神的旨意,要永遠奴役以色列人(見賽10:5-19)。──SDA聖經注釋》

 

【亞一16所以耶和華如此說:現今我回到耶路撒冷,仍施憐憫。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聖殿(“我的殿”)在主前516年竣工(比較結六15)。“準繩”在毀滅或重建之前用來量度耶路撒冷(在這情況下,應是後者)。──《雷氏研讀本》

         「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準繩」於建築時供量度用;本句意指耶路撒冷必獲修葺重建。──《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如此說。有三大要項依次列出。

         第一,耶和華要轉回,祂要祂的百姓轉回,祂就歸向他們(3節)。在以賽亞書有十分生動的描述,耶和華回到錫安,有凱旋的行列,行經曠野的道途(賽四十1起,四十五20起)。耶和華的歸回,是表明祂仍繼續施恩,仍施憐憫。

         第二,「我的殿必重建在其中。」聖殿重建,是哈該主要的信息,撒迦利亞既是同時代的先知,也必以此為重點。聖城的恢復,從聖殿重建做起。

         第三,是重建耶路撒冷城,準繩拉起來,為重建的最初步驟,先作量度,再可建築,準繩在聖經中有兩種相反的涵義:建設性的與破壞性的兩樣可能。──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準繩必拉在....」:重建的最初步驟,必須先量度,才能開始重建。 31:38-39──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16 重建的狀況】以斯拉記第三章記載了主前五二○年以前的聖殿施工進度。祭壇當然已經立在地基,開始運用,但是以斯拉記三10的奠基日期並不十分明確(參:拉三8注釋\cf0 )。重新奠基也不無可能。──《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一16~1716-17節的預言日後局部應驗了:四年後聖殿的重建竣工;稍後尼希米重建城牆,使百姓重回耶路撒冷居住;兩約之間瑪加比時代,猶大脫離外邦的轄制,得以獨立。不過,預言的完全應驗仍有待彌賽亞國度來臨之時。──《串珠聖經註釋》

         拉“準繩”為施工前必須有的測量步驟,象徵耶城的復興。民眾聽到先知的信息,激發起熱心,恢復重建聖殿工程。“我的城邑”指猶大地的城邑。“揀選耶路撒冷”:看二12;三2。這裡預言的幾件事大半在基督降生前應驗。新殿於四年後完工(主前516年);未幾,耶城的城垣獲准重建,猶太人可以返城居住(尼六1516;十一12);在馬加比主政時,猶大有短暫獨立。──《啟導本註釋》

 

【亞一17「“你要再宣告說,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的城邑,必再豐盛發達。耶和華必再安慰錫安,揀選耶路撒冷。”

         「我的城邑」:指猶大眾城邑。──《串珠聖經註釋》

         這些正可說耶和華美善的安慰話。本節必繼續上節的信息。在第十四節:你要宣告,在本節:你要再宣告,是重迭的,也是連續的。

         第十二節「猶大的城邑」,至本節「我的城邑」。神熱切的關懷更加明顯與深切。「豐盛發達」原意為豐滿得流溢出來,好似田野的豐盛一般。

         耶和華必再安慰錫安,是以賽亞書第四十章的話。「安慰」一詞在七十士譯本作憐憫,與第十二節的用字相同。──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豐盛發達」:此原文多半解釋成「失敗、分散、漲溢」,但在此處是解釋成「漲溢」、「豐盛發達」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18我舉目觀看,見有四角。

         「四角」:在舊約角象徵力量或國家,於此代表打散猶大的敵人。有學者認為「四角」象徵歷史上猶大的四個敵國(參但2:36-44; 7:3-7),或是泛指四方八面的敵對勢力(參2:6)。──《串珠聖經註釋》

         “角”是牛羊用以自衛的武器,代表能力。在聖經中常用“角”來代表外邦君王(但七24;啟十七12)。這裡的“四角”代表那曾叫以色列、猶大和耶路撒冷分散的四個國家:亞述、埃及、巴比倫及瑪代波斯(19節)。也可以是散處四方的敵對力量或者一個國家的象徵。──《啟導本註釋》

         「我舉目觀看」不僅在此,也出現在第五章一節及第六章一節。先知所看見的,不像第一異象中有人物、動物與植物,這裡只有一種物件。

         在此處的角,為政治與軍事的力量(19節),也象徵各國的權力,如摩押的角(耶四十八25),又可指以色列支派的力量,如申命記(卅三17)預言約瑟的命運:「他為牛群中頭生的,有威嚴。他的角是野牛的角,用以抵觸萬邦,直到地極。這角是以法蓮的萬萬,瑪拿西的千千。」──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角」在聖經中慣指力量或可表國度(詩廿二21,如中文之「角力」、「摔角」),尤是軍事力量(參王上廿二11;彌四13;但八20-21;摩六13;申卅三17;耶四十八25),亦代表國家(如但八3);「四角」按天使的解釋,是打敗分散以色列的國家。── 馬有藻《撒迦利亞書詮釋》

         「角」:指「政治與軍事力量」。如  22:21  王上 22:11 4:13  6:13 其中 48:25 「摩押的角砍斷了」形容摩押的敗落;約瑟支派以「野牛的角」來形容( 33:17 )。

         「四角」:應該是泛指外邦國家的政治、軍事勢力總和。而不是代表特定的四個國家。──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18 四角】美索不達米亞的國王或神祇戴的頭冠,常有突出的角,或是浮雕。有時,角會一重重迭起來。亞述巴尼帕的皇宮裡的人首飛獅,椎形頭冠上就浮刻了三對迭起來的角。至於四有什麼意義,則難以確定。有人認為代表四個帝國的起落(參:但七17注釋),或是指地的四極,那是敵人出沒之處(參:結七2注釋)。從建造聖殿的脈絡來看,更令人信服的看法是,角的象徵意義源自祭壇的四角。以色列人回歸不久,即已立好祭壇(參一16注釋),但是因為聖殿重建而必須挪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一18~21“四角”。折磨和“打散”以色列的外邦勢力(也許特別指亞述、埃及、巴比倫和瑪代波斯)。“匠人”。神用來傾覆以色列之仇敵的民族和國家。“威嚇”。這異象加強創世記十二章3節的警告和應許。──《雷氏研讀本》

         第二個異象讓先知看見過去毀壞以色列的邦國,現在也要為別國所擊打。──《啟導本註釋》

<syncBible ref=1:18-21>

【亞一18-21  四隻角、四個匠人代表了──】這四個角是欺壓以色列人的世界四大強國──埃及、亞述、巴比倫和瑪代波斯。這四個匠人是神用來推翻以色列之仇敵的國家,神興起他們來懲罰欺壓以色列的國家。──《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一19我就問與我說話的天使說:“這是甚麼意思?”他回答說:“這是打散猶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角。”

         「猶大,以色列」:分別指南國和北國。──《串珠聖經註釋》

         “猶大、以色列”:指南國和北國。──《啟導本註釋》

         角是權力,是表徵國家的力量,政治強盛,軍事力量壯大,足以打散神的子民。這裡四角不僅打散猶大,也打散以色列。──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打散」:原文的時態是「加強式」,表達強烈或蓄意的動作。──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20「耶和華又指四個匠人給我看。」

         「四個匠人」:象徵克制敵人的力量,如結14:21提到的四種審判(參啟6:1-8)。──《串珠聖經註釋》

         「匠人」(harashim,意「技工」,尤指拿鐵錘者,如賽四十四12),故匠人是打角之人,像舉起大鐵錘向下砰擊,叫角不再存在。(注17)── 馬有藻《撒迦利亞書詮釋》

         匠人charashim)。包括石匠(出28:11),木匠(撒下5:11)和鐵匠(撒上13:19)等。對於四匠有過多種猜測。“四”可能代表“地的四方”,從那裡“招回以色列被趕散的人”(賽1112)。匠人代表“神恢復祂子民和聖殿的媒介”。──SDA聖經注釋》

         「匠人」:熟練的技工。指的應該也是另外的地上力量,只是被神所用來摧毀毀滅猶大的力量。──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一20~21“四個匠人”:代表擊打以民的敵人的那些力量,例如埃及、巴比倫、波斯和希臘。但也有人解釋指《以西結書》十四21的四種審判:刀劍、饑荒、惡獸、瘟疫。本段的意思是說猶大一切敵人終必遭擊敗。──《啟導本註釋》

 

【亞2021 工匠】主前第六世紀末,在巴比倫的神殿裡有很多種人員,其中有一群人被稱為「烏瑪努」(ummanu,「工藝匠」)。其中包括擅長不同技藝的人(有些人以木頭、金屬、皮革、金子、布料、石頭、寶石為素材,也有專門漂洗衣服的)。同樣的名稱也用在那些據稱天賦異稟的王室參謀。這種人也被視作能寫出曠世巨著的賢人。簡言之,這個稱謂涵蓋了宮廷與神殿中的不少專才。巴比倫的《艾拉史詩》清楚說到,是 emmanu 擔任雕刻神像的重責。此處使用的希伯來字也指不同手藝的人,包括繪圖或是在聖殿裡服務的人,但似乎並沒有擴延到賢士或王室參謀。在迦南眾神中,科撒瓦哈西斯是重要的工藝之神。他製作眾神的武器,巴力的居處也是他蓋的。在埃及眾神中,孟斐斯的蒲他是工藝神,是創作神,也是藝術家的祖師爺。如果拆祭壇的是這些人(見前一節注釋),他們就是在神殿裡負責敬神禮儀的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一21我說:“他們來作甚麼呢?”祂說:這是打敗猶大的角,使人不敢頭;但這些匠人來威嚇列國,打掉他們的角,就是舉起打散猶大地的角。”

         “角”是力量的象徵。──《雷氏研讀本》

         這些強權打敗猶大的角,毀滅他們,使他們在戰敗之後,俯首就擒,不起頭來。以色列人制伏米甸人,使米甸人不敢再抬頭(記載在士八28。)詩篇第八十三篇二節,仇敵喧嚷,恨你的起頭來,準備挑戰。猶大曾戰敗,投降於外邦,承受極大的羞辱。但是伸冤在神,神必報應。現在神藉四個匠人,打敗那四角,公義終於伸張。

         以色列人被外邦侵略,猶大終於敗亡於巴比倫的權力之下,但是最後受辱的不是猶大,而是巴比倫,巴比倫的角打散猶大,而巴比倫的角終被匠人打掉。公義的報應終於臨到惡者。──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不敢charad)。“害怕”。見18節注釋。──SDA聖經注釋》

         「打掉」:原文的時態也是「加強式」,表達強烈或蓄意的動作。

         「威嚇」:直譯作「使人戰憟」。

         「就是舉起打散猶大地的角」:直譯是「因為他們舉角打散了猶大地」。── 蔡哲民《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