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四章拾穗 【亞四1】「那與我說話的天使又來叫醒我,好像人睡覺被喚醒一樣。」 “叫醒我”:異象非夢,是在人極清醒的狀態中見到的景象。──《啟導本註釋》 天使來叫醒他,是他在沉睡中麼?看本節下半句,「好像人睡覺被喚醒一樣」,既是「好像」,就不是實際在睡覺。先知可能因前個異象的情景,陷入沉思之中,突警覺過來,發覺天使又要向他說話。或者他受異象的刺激,使他神不守舍,在精神恍惚之中,有天使在旁都不立即發覺。先知一定在特殊之心理狀態之下,心靈尤其是受特殊力量的衝擊,似乎對他當時的處境不大敏感與警覺。他好似尚未準備,來接受另一個新異象。「叫醒」原意是「激動」(珥三9),是激發人要有行動,這也是在但以理書(十一2、25)的用詞。──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叫醒我。標誌著從一個異象過渡到另一個異象。先知可能正在默想。現在他的注意力轉向新的異象。參但8:18;10:8,9;見亞1:8注釋。──《SDA聖經注釋》 ●「叫醒」:原文是「激動」、「被喚醒」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1 金燈盞、金燈台,這異象好熟……】金燈台上的燈盞、七燈及每個燈的七個管子代表燈油源源不絕的供應;橄欖榨的油放在燈盞裡,用燈芯點燃發光,表示神的能力會從那燈光顯明出來。兩棵橄欖樹代表祭司和君王的職務。──《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四1~3】金燈臺獨特的構造。 異象中的金燈臺有別於會幕與聖殿內的燈臺: 1.頂上有盛油的貯器(燈盞); 2.有管子盛燈芯; 3.有兩個金嘴輸送金油,每金嘴旁有一棵橄欖樹(12)。 大概燈油直接由橄欖樹的果子滴出,經金嘴輸送至貯器,然後流到管子的燈芯處。──《串珠聖經註釋》 【亞四1~12】第五個異象。神鼓勵百姓重建聖殿,因為神的靈必會助佑他們。“燈檯”代表神向全世界的見證,在撒迦利亞時代,這見證的責任交給了以色列民,今天則是教會的工作(比較啟一12~13,20;二1,5等)。“兩棵橄欖樹”代表通過君王和祭司的管治。“油”象徵聖靈,從“兩棵橄欖樹”輸到燈檯上,故供應無窮無盡。“兩根橄欖枝”代表當時兩位領袖約書亞和所羅巴伯。他們只是將來作大祭司又兼君王的基督的預表。基督才是這預象的最後靈驗。──《啟導本註釋》 【亞四2】「他問我說:“你看見了甚麼?”我說: “我看見了一個純金的燈檯,頂上有燈盞,燈檯上有七盞燈,每盞有七個管子。」 每盞燈有七個管子(共四十九個導管),但有人認為每盞燈只有兩個管子(共十四個)。──《雷氏研讀本》 在七盞燈的每盞燈上又有七枝管子,總共有可點著的燈頭49個。“七”在聖經中為完全之數,說明這個燈檯點亮時非常的光亮,有神完全的看顧。──《啟導本註釋》 燈檯是純金的,在出埃及記第廿五章敘述建造會幕時曾詳細提說,用精金作燈檯。精金就是純金,但在用字上似乎特別強調禮儀的潔淨,不僅是金屬的成分而已。精金必須經過錘打,必更加堅固、更有價值。 在燈檯頂上有燈盞。這燈盞是可盛有燃料──油(參閱傳十二6盛油的金罐)。這燈盞有燈芯浸在油中,並不全部默燃,共有七個,所以有七盞燈。每盞有七個管子。于「管子」這一用詞,只有在列王記上第七章廿四節,描寫在銅海之下,有野瓜的樣式,每肘十瓜,共有兩行,這些是「管子」,原意為「狹道」。可能燈芯置於這狹道的管子上面,可供點燃發光。──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燈檯。這個表號顯然源於聖所的燈檯。古代聖幕的燈檯有七盞燈(出25:31-40)。所羅門的聖殿中有十個燈檯,左邊五個,右邊五個(王上7:49)。本節的燈檯與以前的不同,有它自己的寓意。 燈盞。用來盛油,通過七根管子為七盞燈供油。──《SDA聖經注釋》 ●「純金的燈臺」:參考 出 25:31-40 ,要用錘打過的純金做燈台。指聖殿中的燈臺。 ●「燈盞」:任何液體的容器都可稱為「盞」,一般而言盞上的油是人手提供的。( 出 25:6-41 )。 ●「管子」:置放燈芯的管子,1969年出土一個西元前1300年的燈台與這裡的描述相似。 ●「每盞有七個管子」:所以總共有49個管子。──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2 燈的描繪】這台用純金打造的燈,有一個燈座,支撐著一個大的碗狀容器,沿著容器有七盞燈,是小型的碗狀容器,用來放油。這種碗狀燈在聖經時代非常普遍,但是不同時代有不同風貌。一般來說,容器邊上有一凹處,可以把燈芯放進去,芯頭浸在油裡,可以燒起來。每一盞燈各自又有七個凹處,一如考古出土的一些燈的樣式。如此,一盞大燈可以有四十七個燈苗。大型碗狀容器想當然盛著油,供應七盞較小的燈。出土文物並沒有像此處描述一樣複雜的燈。另一種有考古證據佐證的樣子,是所謂的 kernoi 容器,不過七盞小燈不是座落在碗狀容器,而是在一道圓環上。用 kernoi 當作燈使用,見於波斯時期的巴勒斯坦。──《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3】「旁邊有兩棵橄欖樹,一棵在燈盞的右邊,一棵在燈盞的左邊。”」 “兩棵橄欖樹”代表當時所羅巴伯和約書亞所擔任、如同君王和祭司的職位(14節)。──《雷氏研讀本》 以前在會幕聖所中的燈檯,油料須由以色列民自由樂意的奉獻,由祭司負責經理這燈。所以亞倫家必須負責來照料(出廿七20、21,三十7、8)。但是在這裡,撒迦利亞看見供應油料,不必倚賴眾百姓的奉獻,有兩棵橄欖樹直接供應。 「旁邊」也可譯為上面。燈檯的燈盞在頂上,如果橄欖樹在供油,能居高臨下,流在燈盞上更為方便。但是既有管子,接通在旁邊的樹,可能並無困難。通常,燃料的油是經過一番煉淨的過程。要有清橄欖油,燈火才可明亮。但是現在連煉油的過程也可省去,直接供應,是立即的、經常的、同時的、不停的、無盡的、恒久的、豐盛的。這樣幾乎不需要人力,可見需要的殷切,供應的迅速,都有豐富的涵義。──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橄欖樹」:產油,可作為燈油的來源。 ●「旁邊」有兩棵橄欖樹:原意是「在....之上」,也表示「相對」、「旁邊」、「旁邊」、「越過」。由4:12 可以看出橄欖樹是供油給燈台持續燃燒的。──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3 燈的背景】學者基珥曾提到,主前第八至七世紀的封印上刻的圖像,經常以簡潔的筆法描繪神祇。通常用天體來代表神,最普遍的是上弦月。由於其形狀與發光這兩個因素,可以對照這裡的燈檯異象。此外,兩側有下拜的人,這個有時以樹木代表,通常是柏樹類。如賀賓(B. Halpern)所主張,燈檯的異象可能就是銘刻在奠基石上的內容。這種說法的好處在於把三章9節石頭上的七眼,與四章10節燈檯上的七眼連在一起,因為燈檯與石頭其實是一樣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4】「我問與我說話的天使說:『主啊,這是甚麼意思?』」 【亞四4~10】建殿必蒙主的靈佑助:起初建殿工程外遭敵人反對,內則缺乏物資供應,困難重重。此異象指出所羅巴伯靠著神的靈佑助,必能完成建殿的工作(6-9)。──《串珠聖經註釋》 【亞四5】「與我說話的天使回答我說:『你不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嗎?』我說:『主啊,我不知道。』」 ◎這裡與 出 25:31-40 所記載的燈台並不完全相同。所羅門為聖殿造了十個金燈台 王上 7:49 ,被擄歸回後的聖殿就只有一個金燈台。先知之所以不懂,很可能是不了解橄欖樹的用意。──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6】「他對我說:“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所羅巴伯」:見該2:1。──《串珠聖經註釋》 神要所羅巴伯明白,建殿事工的圓滿完成,不靠人力,須依賴聖靈。──《啟導本註釋》 「不是倚靠勢力」勢力原意為軍事的力量,軍事有武器,但主要在軍事人數的眾多。「不是倚靠才能」,「不是」再重複,表明十分著重的語氣,再予否定,強調反面的因素,使正面的更有意義。這裡的「才能」仍指人力,是體力(尼四10;士十六5;四十四12)。這也指財力或經濟能力(加申八18)。可見勢力與才能二者原意不同,在此處只是成為同義字,重複加強語氣。 「倚靠我的靈」,神以祂的靈創造世界(創一2),成為巨風,只是從神鼻中的氣發出,紅海的水便聚起成堆大水直立如壘,海中的深水凝結,再將水吹得散開湧流,海就將埃及的追兵淹沒(出十五8、10;撒下廿二6;前者為摩西之歌,後者為大衛頌美之歌)。在以西結書(37章)的異象,神的靈如大風,使枯骨複生。神的靈也有能力使重建聖殿的事完成。──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所羅巴伯。關於所羅巴伯的身份和工作,見拉2:1-4:5。所羅巴伯在這裡代表民政當局,就象約書亞(亞3:1)代表民族的宗教領導。 依靠我的靈。橄欖樹所供的油代表聖靈。只要神的恩典才能幫助克服耶路撒冷的重建者所面臨的一切障礙。所羅巴伯和他的同工受到敵人的阻撓,並因自己的軟弱無力,物資短缺而情緒低落。這個異象表明神對以色列旨意的實現,不是依靠人的“勢力”或“才能”,而是依靠聖靈和祂自己的大能。──《SDA聖經注釋》 ●「所羅巴伯」:原意為「在巴比倫栽植的」。 ●「勢力」:希伯來文的意義是「軍事力量」,指財富( 創 34:29 )或軍事力量( 出 14:4,9 撒上17:20 )。 ●「才能」:人力,泛指力量、權勢或能力,特指「力氣」尼 4:10 指「扛抬的人的力氣」。──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6 所羅巴伯】是大衛王位的繼承人(約雅敬的孫子;參:王下二十四章注釋),在波斯王大利烏一世之下擔任猶大省長。周遭的人對他寄以厚望,把他當成民族救星。當然有些人指望他能建立應許的國度,帶領人民脫離波斯的奴役。所羅巴伯的職責雖屬凡俗,但是以斯拉書卻將他與祭司約書亞相提並論,許為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幕後主力。得波斯王授權治理,所羅巴伯的責任是保障法律與安定,而且徵收稅金。他固然是大衛繼承人裡最後一位作省長,考古學家發現一枚示羅密的印章(在代上三19為所羅巴伯女兒),上面稱她為艾拿坦的妻子或手下。一般認為是艾拿坦繼任所羅巴伯為省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6~7】正如宗教領袖約書亞在先前的異象裏得潔淨,這時民事領袖所羅巴伯也在這異象裏得到鼓勵。建聖殿的工程要借著聖靈的能力來完成;每座“大山”(障礙)將被挪去。殿頂上的石頭安放好之後,百姓便要來求神施恩予這聖殿。──《雷氏研讀本》 【亞四7】「大山哪!你算甚麼呢?在所羅巴伯面前你必成為平地。他必搬出一塊石頭,安在殿頂上。人且大聲歡呼說,願恩惠恩惠,歸與這殿。”」 「大山」:喻建殿的困難。 「一塊石頭,安在殿頂上」:原文作「頭塊石頭」(參詩118:22);這是建殿的最後一塊石,表示工程完竣。 「願恩惠 ...... 這殿」:百姓歡欣地為聖殿祝禱。猶太傳統則認為本節的「他」指耶和華,石頭指彌賽亞,全句暗示在聖殿竣工後彌賽亞要顯現,百姓看見他便將頌讚歸與他(「這殿」原文僅作「他」,可指「這石」),雀躍萬分。──《串珠聖經註釋》 “大山”象徵建殿受到的阻攔。“安在殿頂上”的石頭,是一塊最重要的石頭,此石一安放,工程便完成。──《啟導本註釋》 大山表徵的常是國度或權勢,但是這裡未必是指波斯帝國。可能也不是指參巴拉,雖然參巴拉曾施以壓力阻礙,也不是指任何敵擋的力量。這裡指一切的困難與阻力,未必特殊指明。但是任何艱難,卻可由聖靈迎刃而解。 「你算甚麼……你必成為平地。」在這裡「你」是指一切阻礙的人,「大山」與「平地」都人格化了。或者說以大山與平地來喻人力,人力只可看為困難危險,聖靈的能力卻化險為夷,大事化小事。 所羅巴伯既負責重建的事,搬出一塊石頭,可能是第一塊,象徵性的表明實際建殿的動作,是一種儀式,開始動土或動工的舉動。「恩惠、恩惠」可有不同的譯詞與解釋。這一用詞也有榮華秀美的意思,也可指蒙神悅納,使人歡樂的涵義。──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大山。象徵所羅巴伯在實現目標時遇到的、表面上無法克服的困難(見賽2:2)。 石。這裡向所羅巴伯保證:他將安放好基石,完成重建的工作。 大聲歡呼。無疑是那些看見安放基石的人發出來的歡呼。──《SDA聖經注釋》 ●「一塊石頭」:「頭石」、「頂石」,表示「最重要的石頭」。 ●「石頭安在殿頂上」:是指「重建的最後一步」。 ●「大山哪」:應該是泛指一切的阻力與困難。 ◎建聖殿的事情,大衛就開始預備材料了 代上 29:1-9 ,所羅門用了七年半來建造 王上 6:37-38 ,而且動用三萬人輪值服勞役,七萬人扛抬,八萬人鑿石,督工3300人 王上 5:13-16 。所羅巴伯用了大約四年半重建聖殿。這樣艱鉅的工作,難怪要談到是不是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完成。但這裡卻保證是「靠神的靈」。我們能有這樣的信心與眼光嗎?──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7 石頭】很可能是指奠基石,因為無論是新建或重建聖殿,這塊石頭皆饒有意義。近東詳細記載建殿的一個例子是蘇美國王古德於主前二千年為甯吉爾蘇女神建造神殿。從為著第一塊石頭舉行的祭禮,可以看出對建殿過程的重要。在新亞述帝國文獻裡, 以撒哈頓親自從殿址將舊的奠基石取出來,好讓重建工程開始。此處提到平地,可見撒迦利亞正從聖殿舊址將基石取出來,表示重建工程可以開始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8】「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 【亞四8~9】這是對建造者一項極大的鼓勵,教導他們絕對不可灰心,因為是神的恩惠在所羅巴伯的身上,也賜給他能力。 「所羅巴伯的手……他的手」。在原文中「手」放在前端,表明著重的語氣,「手」是能力,也是工作,他怎樣開始,必怎樣完成。 這裡提到所羅巴伯的手立根基,可能不在這奠基的事,而是重建的事。從真正重修是那年的六月(該一24),至大利烏王第六年(516 B.C.)的十二月完成(拉六15),全部為時四年半。──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四9】「『所羅巴伯的手立了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這工,你就知道萬軍之耶和華差遣我到你們這裏來了。」 「我」:指先知本人。──《串珠聖經註釋》 立……根基。見拉3:8注釋。 完成這工。見拉6:15注釋。──《SDA聖經注釋》 ◎所羅巴伯在撒迦利亞領受異象之前所開始的聖殿工作也必由所羅巴伯完成,亦即這應許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馬上就要實現的,對當時的以色列人而言,相信是一個很大的鼓勵與安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9 所羅巴伯完成建殿】在《亞達德古皮自傳》(Autobiography of
Adad~Guppi),拿波尼度王(僅比撒迦利亞早幾十年)的母親亞達德古皮作夢得指示,她的兒子將要在哈蘭為辛神建造神殿。拿波尼度將會完成建殿工作,重振哈蘭與其守護神的昔日光輝。──《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9 聖殿何年竣工?】重建聖殿的工程於公元前516年完成(參拉6:14-15)。──《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四10】「誰藐視這日的事為小呢?這七眼乃是耶和華的眼睛,遍察全地,見所羅巴伯手拿線鉈就歡喜。”」 “藐視這日的事為小”。這裏指有些人把所羅門榮耀的聖殿跟所羅巴伯較小的聖殿作不必要的比較(比較結三12,13;該二3)。“綫鉈”指鉛垂綫。──《雷氏研讀本》 「誰藐視 ...... 為小呢」:當時興建中的聖殿,工程緩慢,規模又比所羅門王的聖殿為小,但人不可藐視它。 「七眼」:見3:9註。 「線鉈」:用於建築上,以校正石塊的位置。──《串珠聖經註釋》 “誰藐視這日的事為小呢?”:百姓拿所羅巴伯重建的小殿和昔日壯觀宏偉的大殿比較,不免輕視新殿。但神說不可以藐視它。比較《以斯拉記》三12~13。《哈該書》二3。 “這七眼”原文沒有“眼”字,很可能指燈檯上的“七盞燈”(四2),表示神看顧整個以色列,前途完全在祂手中。“線鉈”:建築用的準線,校準石頭安放的位置。──《啟導本註釋》 燈既表徵神在殿中居住,祂的同在給予復興的確據。祂的看顧是隨時隨地的,耶和華的眼睛遍察全地。如果以「眼睛」譯為「泉源」,有七個泉源,又完整也美善的「七」數字,能湧流全地,福澤必在遍處。這是生命的活水,神的子民帶到世界各地,也是極美的釋義。 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從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沒有,有尋求神的沒有(參詩一一三5起)。神注目觀看人的道路,看明人的腳步(伯卅四21)。 耶和華的眼目是刑罰惡人的,「我必定住眼目,降禍不降福。」(摩九4)。「我眼必不顧惜你,也不可憐你。」(結五11;參閱七4、9,八18,九10)。但是耶和華的眼目也是眷顧施恩的(結二十17)。──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這日的事為小。指迄今為止進展緩慢。 就歡喜。因為那看似無法完成的事實現了。 這七眼。無疑指那七盞燈(2節),象徵神的無所不知和無所不在。“保護以色列的,也不打盹,也不睡覺”。(詩121:4)。祂在偉大的寶座上,監管人間的事務,實現祂的旨意。一切都逃不過祂的聖目(見詩139:1-12;見但4:17注釋)。──《SDA聖經注釋》 ●「藐視這日的事為小」:應該是指藐視建殿工作,而非藐視建成之聖殿,因為「藐視」是完成式。顯然有人認為建聖殿是一件次要的事。 ●「七眼」:原文是「七」,指的可能是 3:9 的七眼或 4:2 的七盞燈,不過以前者比較可能。因為神的眼應該不需要其僕人來供油。「七」代表完美與完全。 ●「見....就歡喜」:是那些「藐視這日的事為小」的人,而不是耶和華。因為「見」是複數。 ●「線鉈」:原文是「石頭錫」,但「錫」的原文與「分隔」、「分別」的動詞有關,所以這裡很應該翻成「被分別出來的石頭」,那就是 4:7 的石頭了。 ◎「這七眼乃是耶和華的眼睛,遍察全地」應該放在 4:10 的最後,譯成「誰藐視這日的事為小呢?他們見所羅巴伯手拿頂石就歡喜,這七眼乃是耶和華的眼睛,遍察全地」。這跟 4:9 「你就知道萬軍之耶和華差遣我到你們這?來了」相對應。 ◎做什麼重要的工作,總不可能大家都贊同支持的。但即使是一開始反對建聖殿的人,看到聖殿的完成仍然會高興。我們承擔重要的工作時,是否會很在乎別人的看法?能不能接受有人就是缺乏信心,一開始會反對、看壞,後來卻又錦上添花得為事工完成高興?其實,有什麼關係呢?即使很少人投入,聖殿也是要建造。即使有人都沒有為聖殿的工程付出,未來還是可以享受聖殿建好的好處。重點不是多少人投入,而是這件事該不該做,我們是不是蒙呼召要做這件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10 線鉈】該字的希伯來文只作「錫石」。古時重建神殿,把舊的奠基石挪開的人,手上通常帶著錫鐲(參以上四7注釋)。地基的紀念文有時也刻在錫版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10 耶和華的七眼】耶和華的七「眼」以燈檯作代表。若是我們在以上主張三章9節與四章3節相關的看法正確,那麼這七眼與三章9節的一樣,是刻在奠基石上,也是燈檯圖案的一部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11】「我又問天使說:『這燈臺左右的兩棵橄欖樹是甚麼意思?』」 【亞四11~14】兩棵橄欖樹的預表:兩棵橄欖樹代表兩個受膏者,舊約中大祭 【亞四12】「我二次問他說:『這兩根橄欖枝在兩個流出金色油的金嘴旁邊是甚麼意思?』」 “兩根橄欖枝”。更可作:兩串橄欖。每棵橄欖樹(11節)有一串橄欖。此外,在蠟燭杆頂上的金燈盞(2節)兩旁有兩個“金嘴”(12節)轉向上,兩串橄欖便把“油”(象徵聖靈的能力;6節)流進去,繼而再流進燈盞裏,並穿過四十九個管子供應七盞燈。──《雷氏研讀本》 「這兩根 ...... 旁邊」:象徵神的靈(以油代表)透過百姓的領袖(橄欖樹),不斷供給神的百姓(燈臺),使他們能作見證(如燈照耀),而聖殿竣工已是神大能的明證。──《串珠聖經註釋》 「金色油的金嘴」,好似這問題中,十分強調「金」。照一般的譯詞,可能給予讀者的印象,橄欖油倒出來是金色的,因為橄欖油越純正,色澤如黃金一般。事實上,作者好似有意將第二節的「純金」,與此處的金色油與金嘴,作反復的敘述,強調尊貴的成分。 橄欖枝的「枝條」,與「穗子」同義(shibbaleth此字在創四十一5、22;賽十七5;得二2及伯廿四24)。──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金色油」:形容橄欖油的純正。 ●「金嘴」:「金管」,應該是供給燈油料用的。──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四12 金嘴】四章3節注釋描述的封印,上弦月有時也掛著考古學者基珥稱之為「穗子」的圖案。在本節的異象,那些「穗子」成了管子,將油從樹上輸送到燈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13】「他對我說:『你不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嗎?』我說:『主啊,我不知道。』」 【亞四14】「他說:『這是兩個受膏者站在普天下主的旁邊。』」 “兩個受膏者”。直譯作:兩個油的兒子,即約書亞和所羅巴伯。這異象的重點是懷著光,或見證光。以色列是神的見證;約書亞和所羅巴伯看見聖殿的完工,見證神的能力;而在災難的日子,兩個有能力的見證人還要出現(啟一一4)。一切真實的見證必須借聖靈的能力彰顯出來。──《雷氏研讀本》 「受膏者」:原文作「新油之子」,新油是剛從橄欖搾出來的油,作為奉獻用途。 「站在 ...... 旁邊」:指服侍與候命於神。──《串珠聖經註釋》 “兩個受膏者”:指祭司約書亞和省長所羅巴伯。看四1~12注。──《啟導本註釋》 「受膏者」原意為滿有膏油的人。此處為「膏油之子」(Sons of Oil),指君王或祭司受膏承受重要的職分。他們由神承受豐盛的恩惠,以油來表徵豐盛,正如神的福分以五榖、新酒與油來說明(何二8;珥二19、24)。 受膏者是彌賽亞,但彌賽亞視為人物,不是兩個,只是一位。可見他們只是彌賽亞的代表,不是彌賽亞本身。他們兩位是站在主旁邊,好似橄欖樹在燈檯兩旁。這樣解釋,似乎將燈檯作為主耶和華。但是燈檯自身並不發光,誠如上述,不是耶和華。以色列整體是燈檯,燈檯需要橄欖樹供油而發光,而橄欖樹的成長也需要光,不是燈光,而是日光。由日光而生長,成長之後可供油,而產生光。這些都需要主諸般的恩惠。兩位受膏者是伺奉耶和華的,耶和華是普天下的主,祂是一切恩惠的來源。──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兩個受膏者。他們站在主的旁邊。在異象中橄欖樹向燈供油(12節)。油代表聖靈(見第6節注釋)。所以受膏者代表屬天的媒介,藉此把聖靈分賜給完全獻身為祂服務的人。“兩個受膏者的使命就是向神的子民傳遞亮光和能力”。凡得到這些屬天福分的人,必須再把它們分給別人。 《啟示錄》的作者約翰也提到過兩棵橄欖樹,說它們就是“立在世界之主面前” 的兩個燈檯”(見啟11:4)。通過這些表號,他確認了兩個代表新舊約聖經的見證人的身份。所以雖然兩位先知所看到的表號相同,意義卻不一樣。──《SDA聖經注釋》 ●「受膏者」:原文是「油之子」。 ●「兩個受膏者」:代表宗教體系的大祭司「約書亞」和民政體系的「所羅巴伯」。 ●「站在普天下主的旁邊」:意思是「服事造物主」。── 蔡哲民《查經資料》 ◎看起來燈台應該不是指造物者,因為造物者不可能需要他的僕人供給發光的燃料。如果我們不把 4:14 認定是「站在普天下主的旁邊」,而是「在普天下主旁邊侍立」,那燈台就可以當成是「以色列」,而供給以色列發光的燃料,就是服事神的一種表現。 【亞四14 油的意義】第12與14節用的「油」字是指原料,沒有加工的油,不能用來膏立(「受膏者」的希伯來文是「油之眾子」)。原油常與興盛有關聯,但是我們難以決定這裡是與什麼有關聯。從立聖殿根基的背景來看,立地基需要用油,而不是用水混合泥漿。油的意義可能在此。這樣的聯結若是正確,那麼就是約書亞與所羅巴伯是建殿計畫的執行人了。西拿基立聲稱自己把油當作河水灑在地基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四14 這兩位受膏者是指──】這兩位受膏者可能是約書亞和所羅巴伯,他們專心執行這個特別的任務。在大災難的時候,也有兩位見證人起來說預言,向各國傳道。他們會被殺,但又會復活。──《靈修版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