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迦利亞書第十章拾穗

 

【亞十1當春雨的時候,你們要向發閃電的耶和華求雨。祂必為眾人降下甘霖,使田園生長菜蔬。

         「春雨」:見珥2:23註。──《串珠聖經註釋》

         巴勒斯坦地每年的“春雨”在陽曆三、四月間來到。是大麥、小麥收成之前的雨季。在先知書中,雨水可有字面上和屬靈上兩種含義。按字面意思,甘霖沛降,大地豐收,代表神在物質上的賜福;按屬靈意思來說,代表聖靈降臨帶來的復興。比較《何西阿書》六3;《約珥書》二2332;《撒迦利亞書》十二10──《啟導本註釋》

         春雨是在三、四月之交。在舊約中只提到兩種雨,春雨與秋雨(申十一14;何六3;珥二23)。他們新年時節,應是秋雨的季節(參閱亞十四17)。

         「甘霖」不是小雨,卻是大雨,但不是暴風的狂雨而已。雨水充沛,足可供給果園與農田,卻不會像狂雨那樣成災,實在是十分需要。雨水缺少,是災禍的現象,在大災難時期有的(啟十一6),可見神的福分是春雨,像滋潤田地的甘雨(何六4)。──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耶和華。撒迦利亞說明,如果神的子民要接受所應許的福氣,就必須向神祈求,而不是向偶像祈求(2節)。豐富的保證(9:17)促使先知向同胞呼籲單單信靠神,以求物質和屬靈的福分。

         春雨。春雨發生在雨季結束的春天,以幫助莊稼成熟(見申11:14)。早雨發生在雨季開始的秋天,以促使種子生長。充足的早雨或晚雨是神眷顧和悅納的象徵,代表祂屬世和屬靈方面的福氣(見賽30:2;耶5:24;珥2:23)。

         發閃電的chazizim )。“雷雲”。用晚雨的比喻來描述聖靈在末日的傾降(見珥2:23注釋)。現在正是“晚雨” 時節。人們應懇切地祈求,使預備教會迎接人子的屬靈恩賜加速來臨。──SDA聖經注釋》

         以色列的雨水並不穩定,雨水的充足與否會決定當年農業的豐收與歉收。被擄前以色列人拜巴力,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巴力掌管雨水。──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1 耶和華為豐饒之神】在古代近東,有一悠久傳統,就是特別敬祀給田野帶來雨水豐收的風雨神。在迦南宗教體系裡稱作巴力。以色列在被擄前也會將田地的豐饒歸諸于巴力,同時卻樂於承認耶和華是他們舉國的神(見:何二1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1~5神呼籲百姓轉向祂並應允與他們一同爭戰對付敵國。──《串珠聖經註釋》

 

【亞十2因為神所言的是虛空,蔔士所見的是虛假,作夢者所說的是假夢。他們白白的安慰人,所以眾人如羊流離,因無牧人就受苦。

         “家神”。在家裏的神明,常與占卜的活動有關(比較創三一19;王下二三24;結二一21)。──《雷氏研讀本》

         「家神」:常作占卜用(見串4)。

         「卜士」:藉徵兆預測未來的人。這與其他邪術同被神禁止(申18:10下)。

         「作夢者」:神有時藉人的作夢啟示祂的心意,然而有些假先知自稱從神得夢,訛騙人(見附錄「夢與預言」)。

         「他們白白 ...... 受苦」:家神、卜士及作夢者只會以空言安慰人:作領袖的依靠這些來帶領百姓,導人於迷,所以百姓如同沒有牧人的羊,流離失所。──《串珠聖經註釋》

         “家神”指偶像而說。“牧人”指百姓的領袖。──《啟導本註釋》

         「神」就是家中的神像(創卅一19),在士師時代是為占卜所用的(士十七5,十八5),在掃羅王的時候特別禁止(撒上十五3),在主前第八世紀仍舊沒有廢除(何三4)。士也與這些有關,預卜未來,都為以色列的神所憎惡,予以嚴禁。

作夢的,是指一些假先知,假借作夢,以謊言惑眾(耶廿三32,廿七910)。

         「流離」原意為拆除帳幕,在曠野起行,這是一種自動的行為,並非是強迫的。羊流離,是他們不要牧人,因為以色列人既離棄耶和華,又離棄他們的王,纔會落到這樣地步,簡直是自討苦吃,受苦是指他們被擄的苦楚。──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家神teraphim )。通常指家中的小神像(見創31:19注釋)。

         虛空。即無用的回答。

         做夢者。指那些假裝宣示諸神旨意的人(見珥29:8)。

         眾人如羊流離。相信這些騙子導致以色列人被擄。

         無牧人。可能指他們沒有國王領導和保護(見何3:4)。──SDA聖經注釋》

         「家神」:「家庭偶像」,在此是陽性複數型態,表明各種家庭偶像。 31:19  17:5  撒上 15:23  19:13

         「卜士」 :「占卜者」。

         「白白地」:「空虛的」、「白費的」。

         「流離」:原意是「啟程」、「出發」。

         無「牧人」:「統治者」。

         ◎不管當時以色列人是否有拜偶像的習性(這部分有爭議),但先知這裡提出警戒也沒什麼不妥,再者先知這裡也要提醒聽眾:主宰雨水與農業興衰的也是耶和華。看到這裡,也讓我們想到身處於多元多神台灣社會的我們是否真的全心相信我們的神是掌管一切的神?──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2 偶像與蔔士】譯為「偶像」的希伯來字是 teraphim,很可能不是神像,而是祖先的像(見:創三十一19)。那些自稱與亡靈有溝通能力的人借著召魂或觀兆,借著這些人像來「發言」。擅於預測的人,不僅能解夢(見:但一17,二4),也精於引出啟示的夢(見:撒上三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3我的怒氣向牧人發作,我必懲罰公山羊,因我萬軍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羊群,就是猶大家,必使他們如駿馬在陣上。

         “牧人……公山羊”。外邦的君主,他們將要被毀滅(11節)。──《雷氏研讀本》

         「牧人」、「公山羊」:於此大概指統轄百姓的外邦首領。──《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的“牧人”和“公山羊”是指外邦政權的領袖(十11),他們欺壓神的百姓。──《啟導本註釋》

         耶和華的怒氣在那些首領身上,就是以牧人與公山羊為首領。以牧人喻為首領,他們受責,因為他們非但不照顧羊群,反而加害於他們,殺他們當作食物,殘忍至此,為先知所嚴責(耶二8;結卅四2-6)。

         耶和華對首領是懲罰,對百姓是眷顧,因為他們是祂自己的羊群。這些羊群在驚懼中無人領導,他們也不願受導引,現在一定會有改變,甚至成為活潑又勇敢的駿馬,而且是陣上的駿馬,大可出去應戰,使敵人敗退。──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牧人。根據上下文,這些假牧人是以色列背道的領導人,包括國王,祭司和先知。神認為他們要為以色列的被擄之難負主要的責任(賽3:129:16;參耶2:8,26,278:1,210:2132:32;結22:23-31;結34:2-10等)。亞11:15,17暗示出這些假牧人離棄了他們的羊群。亞10:2說以色列人如羊流離,因為沒有牧人引導他們走正路(參耶5:1-5;結34:5等)。

         也有人認為這裡的“牧人”指“無牧人”(2節)時統治以色列的外邦君主。神用這些外邦“牧人”懲罰祂的子民(見賽10:5,6)。但他們對神的子民過於殘暴。

         公山羊`attudim )。創31:10,12;申32:14。也是指領導人,如這裡和賽14:9中。

         羊群。神要賜福給祂的羊群,使祂的子民強壯,以戰勝敵人(見亞9:13)。──SDA聖經注釋》

         「公山羊」:就是「首領」(也就是前面「牧人」)的意思。參 14:9  34:17

         「駿馬」:高貴的、皇家的馬。

         ◎牧人與公山羊可能指著以色列人中間的首領,也有可能指的是外國指派的管理官員。

         「懲罰」、「眷顧」:原文是同一個字,「注意」、「觀察」的意思。有「按看見的結果來處理」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3 領袖為牧者】早於主前二四五○年,國王是百姓的牧者這種觀念即已用於蘇美國王盧加珥紮格西。拉加什城邦當時的國王吾魯卡金納聲稱他的國家為甯吉爾蘇神所擁有,而他是神所揀選的「牧者」,為了神明與百姓治理城市。主持正義的神(美索不達米亞的沙馬士神,或是埃及的亞孟神)也以牧人的形像出現。這種觀念在近東一直持續到君權時代,以牧人指稱亞述的亞述巴尼帕王(主前七世紀),以及尼布甲尼撒王(主前六世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3我必懲罰公山羊,是指什麼?】

答:耶和華神說:「我的怒氣向牧人發作,我必懲罰公山羊,因我萬軍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羊群,就是猶大家,必使他們如駿馬在陣上。」(3)在新約聖經中,有綿羊與山羊之分的教訓:綿羊表示溫柔、謙卑、順服、信從神的人;山羊表示與上述一切相反,偏行己路、悖逆神的人(太廿五3233)。羊群南代表神的子民,而神是羊群的牧人(參詩廿三1,結卅四15,約十1114)。地上的牧人常因未盡職責,受到神的怒氣責罰(亞十3上,結卅四110)。這裡所提到的「公山羊」一詞,在先知以西結書中也曾用到(結卅四17),乃是指著當時國中的主腦人物而說的,且在以賽亞書中被用作首領的稱呼(賽十四9)。在他們悲哀慘痛的景況中,耶和華要親自成為他群羊的收人,施行審判(結卅四17),懲罰那些不盡己責的領袖,而施恩眷顧自己的羊群,就是猶大家的百姓,如同在戰線上的駿馬一般,極有能力(參伯卅九1925)。再者這公山羊在聖經中,也是預表仇敵之國及其君王而言,比如希臘與其王亞力山大帝是也(參亞九13,但八521,參上冊175題)。――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亞十3~5神要使用以色列人為刑罰敵國的工具:日後猶大在瑪加比時代果然盛極一時。

         「駿馬在陣上」:指勇猛爭戰。──《串珠聖經註釋》

 

【亞十4房角石、釘子、爭戰的弓,和一切掌權的,都從他而出。

         “從他而出”。即從猶大。這裏稱彌賽亞為“房角石”(參看賽二八16的腳註)、“釘子”(即營釘)、“弓”(用來打仗的)和“一切掌權的”(鎮壓惡人的)。──《雷氏研讀本》

         「房角石」:代表領袖(參賽19:13);於別處象徵出自大衛的彌賽亞(賽28:16)。

         「釘子」:釘牢在牆上用以懸掛兵器或日常器皿(參士16:14),或指釘子將拉緊帳蓬的繩子釘穩在地上 (參出27:19), 這裡象徵穩固的權勢(參賽22:23; 33:20)。

         「弓」:喻軍事上的勢力(參何1:5)。

         「一切掌權的」:指神賜給以色列公正的領袖。──《串珠聖經註釋》

         很可能是彌賽亞時代來臨的預言。“房角石”、“釘子”象徵堅固的力量,喻猶大將得著可以信賴的領袖。“弓”代表戰爭的勝利,基督要作神子民的公正領袖。──《啟導本註釋》

         房角石是用作首領的(在賽十九13及詩一一八22。)房角石有穩固的力量,且能聯絡各部門,成為完整的結構,因此喻為好的首領。釘子是為支撐帳篷之用(出廿七19,卅五18,卅九40)。這也可指帳篷之內懸掛器皿之用(結十五3)。以釘子作為彌賽亞之稱謂,是指他是支持民族的力量,他不是那種不忠的牧人,無法處置公山羊的壓迫。

         爭戰的弓,是提及彌賽亞得勝的能力,祂是戰士,常勝的將軍。他的箭鋒快,射中王敵之心,萬民僕倒在他以下(詩四十五5起)。──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房角石。用不同的比喻強調猶大的穩固安全。猶太人認為本節是預言彌賽亞的。

         釘子。參賽22:23──SDA聖經注釋》

         「房角石」:代表穩固、支撐大局的力量,整個建築都依賴這塊石頭。

         「釘子」:「帳篷的營釘」或「掛東西的釘子」,跟房角石一樣,也是著重於其穩固與支撐大局的角色。

         「爭戰的弓」:代表軍事力量、率領軍隊的才能。

         「一切掌權的」:用來解釋前面「房角石」、「釘子」、「爭戰的弓」的比喻。

         10:4 提到的可能是指以色列人的領袖群由猶大出來,當然,原文的房角石、釘子與戰爭的弓都是單數,因此也有可能是指彌賽亞將由猶大出來。──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4 房角石】鐵器時代的以色列建築,不再像早期一樣,使用粗糙的卵石與碎石,而是多用雕鑿過的石頭。為了使其穩固,並且將兩面牆接起來,就用形狀精細的石頭作為房角石,尺寸比一般石頭大,因此安裝房角石的時候,需要舉行特別的禮儀或形式。房角石的平滑、寬闊的表面,正好用來銘刻宗教性標語、建築師的名字、 發起動工的國王,或是動工日期。房角石也可能用作基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4 帳棚樁】(新譯;和合本:「釘子」) 樁子對帳棚的重要性,一如房角石之於房屋。從亞述早期領袖艾力士宏(Irishum)的碑文上可見,將樁子鑽入神殿的牆,作為完工的記號。由此而言,基石標示了工程開始,樁子則代表完工。這兩個用詞後來都用來作為比喻,形容一些基要的事物(如:賽二十二23;拉九8)。美索不達米亞的地基儲存物有時也包含樁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5他們必如勇士,在陣上將仇敵踐踏在街上的泥土中。他們必爭戰,因為耶和華與他們同在;騎馬的也必羞愧。

         「騎馬的也必羞愧」:指敵方的馬兵必慌亂失措,被神的子民擊敗。──《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是一切掌權者,是來自猶大家的,好似勇士一般,奮勇出戰,將仇敵踐踏在泥地上,「仇敵」原文中是缺如的,但根據彌迦書第七章十節:仇敵被踐踏,如同街上的泥土。仇敵被踐踏,是他們服在勝利者的威力之下,遭受淩辱。但也可能是因死亡而陳屍在街上,被征服者的軍兵踐踏而過(參閱耶十二10;賽六十三18)。騎馬的敵人們雖會打仗,終於敗在以色列手中。──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勇士」:「善戰的戰士」。──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6我要堅固猶大家,拯救約瑟家,要領他們歸回。我要憐恤他們,他們必像未曾棄絕的一樣。都因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我必應允他們的禱告。

         「猶大家」、「約瑟家」:分別代表南國和北國(後者見摩5:6, 15)。──《串珠聖經註釋》

         猶大與約瑟指南北二國,是以色列民族的整體,必蒙神的救恩,歸回再得復興。

「歸回」一詞也有雙重的涵義,又有「歸回」,也有「安定」的意義,即「歸回而安定」。神憐恤他們,不再像以前棄絕他們,耶和華仍作他們的神,恢復與他們立約的關係。──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猶大家。指南部王國(見王上11:31,32)。

         約瑟家。組成北方以色列王國的十個支派在這裡被稱“約瑟家“。因為在北方支派中人數最多,又最強大的是約瑟的兒子以法蓮的後代。

         都因。神應許回歸的流亡者白白獲得完全的恢復。如果他們與上天的旨意配合,很快就會享受他們本來就有特權享受的繁榮昌盛。

         罪人的情況也是這樣。雖然他曾犯下嚴重的罪行,但仍可以白白獲得完全的赦免。當人憑著信接受基督的義時,神就會接納他,就像他沒有犯罪一樣。──SDA聖經注釋》

         「猶大家....約瑟家」:分別代表南國(猶大家)與北國(約瑟家)。──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6~7預言神要顧念祂所有的百姓:使他們歡喜快樂。──《串珠聖經註釋》

 

【亞十7以法蓮人必如勇士,他們心中暢快如同喝酒;他們的兒女必看見而快活,他們的心必因耶和華喜樂。

         「以法蓮」:見9:10註。──《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以法蓮人並非指以法蓮支派,而是北國所有的人,正如約瑟家為北國的通稱。他們不僅得以歸回,而且強盛有力,如勇士一般。他們飽享救恩之樂,不僅他們享受,而且也有他們的兒女。──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以法蓮人。就是北方王國。由於這十個支派的罪,他們“無法完全恢復以前在巴勒斯坦的勢力”。但有光明的前途等待著這些支派中願意歸向主,並加入猶大餘民的人。──SDA聖經注釋》

 

【亞十8我要發嘶聲,聚集他們,因我已經救贖他們。他們的人數必加增,如從前加增一樣。

         “發嘶聲”。吹口哨或召集。──《雷氏研讀本》

         「發嘶聲」:牧人向羊吹口哨(或笛)發出呼喚的聲音,同樣神要發聲聚集祂的百姓。

         「他們的人數 ...... 一樣」:指他們人口加增迅速如昔日在埃及地一般。──《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是牧者,祂聚集羊群,會發出嘶聲(賽五26,七18),是呼喚的聲音。神已經救贖他們,現在要將他們聚攏在一起。救恩另一個特質是「增加」,可見這是質的改變,也是量的增進。──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發嘶聲」:「吹口哨」。形容牧人吹口哨為信號召聚羊群。

         ◎「發嘶聲,聚集他們」:讓人想起主耶穌說:他的羊認得他的聲音 10:5,16 ──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9我雖然播散他們在列國中,他們必在遠方紀念我。他們與兒女都必存活,且得歸回。

         「播散」原意為播種,農人播種的目的,為使榖物增長,期待著收穫。同樣這是神的目的。神懲罰他們,雖把他們分散在列國,卻無意將他們毀滅。相反地,仍要保守他們,達成祂在歷史中的目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播散zara)。常指“分散”。這裡無疑也是這個意思。可譯為“我雖然分散了他們”(RSV版)。──SDA聖經注釋》

 

【亞十10我必再領他們出埃及地,招聚他們出亞述,領他們到基列和利巴嫩;這地尚且不夠他們居住。

         “埃及”與“亞述”代表以色列今天分佈在世上的各個地方(比較太二四31)。──《雷氏研讀本》

         「埃及」、「亞述」:代表把選民囚禁的敵國。

         「基列」、「利巴嫩」:分別在約但河東及約但河西,代表整個巴勒斯坦,即神的百姓日後要定居的地方。──《串珠聖經註釋》

         “基列”是約但河東的草原。“黎巴嫩”是在巴勒斯坦北面肥沃之地。

    “再領他們出埃及地”:用出埃及的經歷來襯托歸回時的景況。“出亞述”:“亞述”代表所有被擄百姓居住的東北方之地,包括巴比倫和波斯。──《啟導本註釋》

         埃及與亞述是通稱為列國的代表。埃及當然指以前以色列出離這為奴之家,出埃及的經驗,是先知都注意的史事(賽十一11-16;何十一111彌七15)。亞述常被指為東北地帶,就是被擄者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包括巴比倫與波斯。基列是在約但河東,利巴嫩在巴勒士坦的北端,將這二地縱橫來計算,是指巴勒士坦的全境,範圍很大。──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埃及地。見耶43:44關於住在埃及的猶太人。

         亞述。這裡所說亞述的領土現為波斯所侵佔(見拉6:22注釋)。

         基列和利巴嫩。靠近以色列東部和北部的邊界。這些地方的百姓最先被擄(王下15:29;見代上5:26注釋)。──SDA聖經注釋》

         「基列」:位於約但河東,是一塊肥沃的牧場( 32:1  6:5 ),常有外族入侵,生產貴重的乳香沒藥( 8:22  37:25  )。

         「利巴嫩」:位於巴勒斯坦北部,是今日的黎巴嫩,以色列人從未佔領過,只是他們理想的疆界。

         「基列和利巴嫩」:表示「巴勒斯坦全境」,就是應許之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10 流亡的地點】我們都知道,亞述是北國與南國一些群體被擄的地點(見:賽二十二23注釋)。但是可能早在主前第八世紀或第七世紀則確定無疑,以色列人就已經逃往埃及,或被擄到埃及,在那裡結群居住(見:耶四十三7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10 基列與利巴嫩】提到基列(約但河東臺地)與利巴嫩(利巴嫩山脈與前利巴嫩山脈之間,利坦尼河旁的貝卡山谷),好像美國人提到蒙他那州與懷俄明州一樣,引人想起的是廣闊、人煙稀少的景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11耶和華必經過苦海,擊打海浪,使尼羅河的深處都枯乾。亞述的驕傲,必至卑微;埃及的權柄,必然滅沒。

         「耶和華必經過苦海」:比喻神帶領子民回到故土,衝破一切障礙,猶如神昔日使百姓安渡紅海一樣。

         「尼羅河的深處」:指埃及所倚靠的勢力。──《串珠聖經註釋》

         “苦海”:困苦的海,指進入福樂之地所須經過的困難,就象當年經紅海一樣。神也會如當日一樣領他們平安渡過。“尼羅河的深處”:指埃及的勢力。──《啟導本註釋》

         「耶和華」是譯者加注的,原文中只有「他」字,有人改為「他們」,專指歸回的猶太人。但是他們若無耶和華的率領,無法經過。所以「他」作「耶和華」,在經義上必無錯誤,何況他可擊打海浪,更指神的作為。

         「苦海」是其它經文中所無法找到的,於是有人根據以賽亞書第十一章十一節「埃及」之原意為「埃及海」。「滅沒」原意為「離開」。──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經過苦海。指過紅海的奇跡(出14章)。神願意再一次施行神跡拯救祂的子民。

         尼羅河ye'or)。出1:22,23等;見出2:10注釋。但ye'or 也可指其它河流。在但12:5-7中指底格裡斯河。有人認為這裡是指幼法拉底河。從巴比倫返回的流亡者要經過這條河前往耶路撒冷。還有人認為根據平行關係,這是指尼羅河。

         滅沒。那些囚擄神子民的民族將受到懲罰(見賽10:1213:1-22;結2932章等)。──SDA聖經注釋》

         「耶和華」必經過苦海:原文是「他」,但「經過」是「陽性單數」,所以很可能是指「耶和華」。

         「苦」:「困境」、「危難」、「困難」。

         「耶和華必經過苦海,擊打海浪」:耶和華必經過苦難或危難之海,使之分開,並擊打海浪,好像出埃及當日分開紅海一樣。──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12我必使他們倚靠我,得以堅固;一舉一動,必奉我的名。這是耶和華說的。

         結語:保證以民穩固。

         「一舉 ...... 的名」:以民必按照神的心意行事。──《串珠聖經註釋》

         「他們倚靠我,得以堅固。」這再強調他們歸回時的景況,他們現在可以行動自由,「一舉一動」原意為走上走下。「舉動」,原意為「行走」,但稍為「改動」(yithhallakuyithhallalu),即成為「榮耀」,這也極切合要旨。歸回之民或因看見耶和華的作為,因驚奇而歸榮耀予神。他們或因尊崇神而以祂的聖工為榮。──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一舉一動。或“行走”,如創5:22的譯法。七十士譯本的“榮耀”需要改動原文的一個字母。參彌4:5──SDA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