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拾穗 【亞十一1】「利巴嫩哪!開開你的門,任火燒滅你的香柏樹。」 「利巴嫩」:位於以色列與腓尼基之間,這裡的香柏樹為巴勒斯坦地最高的樹木,大概象徵首領。 「火」:象徵審判的來到。──《串珠聖經註釋》 先知在呼喊利巴嫩高山,那常象徵著榮美與堅固。利巴嫩在巴勒士坦北端之邊界,有一萬四千呎之高度,終年積雪,被稱為皓白者,如白頭老翁。 開門迎入,是表示不再防範與保護,不再抵抗與拒絕。利巴嫩已經失去天然屏障的地理優勢,以致任憑侵略者毀滅的力量。火一侵入,必將香柏樹燒毀。 香柏樹是堅強與貴重的樹木。在以西結為王宮之象徵。這是萬樹之王,十分驕傲地屹立著(結十七3、4、12;賽二13)。當斧子砍伐時,竟會完全砍下,因為香袙樹有時也象徵異邦的權勢,或指不倚靠真神的以色列(結31章,賽10章)。──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開開你的門。第11章的比喻應該如何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其語言多用象徵手法,先知又甚少解釋,所以不能對其教訓進行簡單的釋義。主要有兩種看法。一,本章預言落在猶太人身上的懲罰,因為他們拒絕神,特別是彌賽亞的的領導。二,以比喻的形式回顧以色列的歷史,警告他們將來犯罪的後果。本文闡述後一種觀點,作為比較合理的解釋。同時對於把它作為預言的看法,特別是就百姓現在或將來拒絕領導所產生的後果而言,也進行大量的詮釋。 香柏樹。入侵往往伴隨著貴重木材的毀滅。但這裡的香柏樹,松樹和橡樹可能寓指傑出的領袖或各國本身。──《SDA聖經注釋》 ● 賽 37:24 顯示入侵的軍隊通常都會砍下樹木用在圍攻的工程上,因此這裡描述的是住在黎巴嫩南部、巴珊、和約旦周圍的以色列民的被攻擊。 ●「開開你的門」:表示不再保衛防範的意思,一放鬆防衛,敵人(火)就入侵燒滅香柏樹。 ●「香柏樹」:香柏樹本是利巴嫩的名產,樹身有一種香油(目前是化妝品的原料之一),這種香油使香柏樹蟲蟻不生,具有防蛀功能,使之成為名貴的木材。香柏樹被視為萬樹之王,象徵王宮( 結 17:3,4,12 )或外邦、以色列的權勢( 結 31 賽 10 )。──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1~3】這裏或是嘲弄哀悼的延續,為攻擊以色列之不同勢力(“香柏樹……橡樹”;比較賽二13)的敗落而悲嘆;或是預言以色列地被蹂躪,包括主後70年被羅馬征服。──《雷氏研讀本》 這首短詩有好幾種解釋:1,“香柏樹”、“松樹”等代表狂傲的強國。“牧人”和“獅子”代表君王。此詩哀歎他們的毀滅,故為十章所記之事的尾音。2,指敘利亞的巴勒斯坦(黎巴嫩、巴珊、約但河都在巴勒斯坦),因不接受牧羊群羊的彌賽亞而遭毀滅,本詩因此為4~14節的序曲。 第二說較可信,主後70年,羅馬人毀耶城。看7節注。──《啟導本註釋》 ◎1~3由於我們對當時歷史並不瞭解,所以無法確認這裡的預言到底是指著什麼,但可以確定這是對巴勒斯坦北部地區的審判。 【亞十一1~3 森林與草原的毀滅】在資源稀少的地區,森林與草原非常重要。如果綠地被毀,大片原來可以出產豐碩的土地就會變得荒廢無用。現今以色列政府在一些荒地植樹,重新恢復土地的用處。古時敵軍入侵,會刻意摧毀農田、草地、森林,使一個國家長期積弱不振(見:王下三25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一1~17】群羊鄙棄善牧而被惡牧苦待:百姓厭棄神的牧養,因而遭罰。──《串珠聖經註釋》 【亞十一2】「松樹啊!應當哀號,因為香柏樹傾倒,佳美的樹毀壞。巴珊的橡樹啊!應當哀號,因為茂盛的樹林已經倒了。」 「巴珊」:加利利海以東肥沃的地帶。當高冠群木的香柏樹倒下時,較矮小的松樹、橡樹亦難逃厄運,象徵神的審判遍臨整個巴勒斯坦地。──《串珠聖經註釋》 「佳美」一詞原指「寬廣」、「偉大」、「有能」(參閱賽卅三21;詩九十三4,一三六18;結卅二18)。巴珊是在約但河東之北部邊界,是在利巴嫩山地下之盆地,往南可到基列(申三10;書十二4)。 茂盛的樹木原指樹葉之多,密密樹叢,好似不能穿越。這可能是指他們防禦之周密,使敵人無法攻入。這樣的樹可作高牆(申廿八52;賽二15),可作堅城(民十三28;申三5;書十四12)。但是仍舊站立不住,已經倒了。 ──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松樹」、「橡樹」:比香柏樹次一等的樹木(可能指著次一等的國家,或者是國家中次於君王的首領們),香柏樹既然毀壞,這些樹木也就危險了。──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3】「聽啊!有牧人哀號的聲音,因他們榮華的草場毀壞了。有少壯獅子咆哮的聲音,因約但河旁的叢林荒廢了。」 「約但河旁的叢林」:是獅子的住處(參耶49:19; 50:44);叢林被燒毀,獅子便失去棲身之所。──《串珠聖經註釋》 約但河旁是森林茂密區,常有猛獅出沒。──《啟導本註釋》 牧人是外邦的君王,他們的榮華必被毀壞,因為主耶和華使他們的草場變為荒場(35節)。草場是指他們的國家。那草場原是榮華的,因為草原豐盛,但是歷經烈日如火的炙曬,以致曬得枯乾,被火燒過一般(1節),全部毀壞了。獅子指暴虐的外邦君王,為耶利米(五十44)與以西結(十九1-9)所強調。──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有牧人哀號的聲音。見亞10:3注釋。 榮華(ga'on )。這裡可能指約旦河兩岸繁茂的樹林,裡面有獅子出沒(見耶12:5注釋)。──《SDA聖經注釋》 ●「牧人」、「獅子」:可能指著外邦國家的君王或以色列中的首領,他們的領土與權勢衰敗了。 ●「約但河旁的叢林」:黑門山的積雪融化後,經約但河灌溉沿岸的叢林,使得叢林樹木生長茂盛,孕育大量的野生動物供獅子捕食。──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4】「耶和華我的神如此說:“你撒迦利亞要牧養這將宰的群羊。」 “將宰的”。即註定要宰殺的。──《雷氏研讀本》 「這將宰的群羊」:這些羊最後將被賣、屠宰、供食用,象徵百姓因厭煩神而不蒙憐恤,將遭遇毀滅。──《串珠聖經註釋》 “這將宰的群羊”:為專為食用而飼養的羊群,指受苦中的人民。──《啟導本註釋》 這是預言的信息,以表徵的語言或動作,說明先知的職任,也必須牧養那些羊群,而羊群的結局,將被宰殺,是在不久的將來。牧養原意應為照顧、飼養、引領、看管(詩23篇)。「將宰的群羊」也在詩篇第四十四篇廿二節有類似的用詞。耶利米書第十二章三節,將宰的羊,叫他們等候殺戳的日子。耶和華的審判必在以色列人身上。──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牧養。神命令先知作祂的代表照顧祂的牧群。 將宰的。即被宰殺。如果得不到照顧,羊群將遭宰殺。──《SDA聖經注釋》 ●「牧養」:「牧放」、「看顧」、「餵養」。 ●「將宰的」:這裡是以肉用羊當比喻,來描述猶太人的狀況。──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4 準備宰殺的羊群】聖殿存有大群當作初熟的祭(或其他原因)獻上的牛羊,是獻給耶和華、待宰的牛羊。聖殿需要用很多牧人照顧這些動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一4~17】藉行動傳達信息:先知手拿二杖充任真牧人,代表神牧養百姓(4-7),但因遭百姓厭棄,不久終止牧人職分,比喻神與選民的關係破裂(8-14);然後先知充任愚昧牧人,比喻選民因抗拒神而遭罰,要受險惡的領袖管轄(15-17)。──《串珠聖經註釋》 【亞十一5】「買他們的,宰了他們,以自己為無罪;賣他們的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我成為富足。牧養他們的,並不憐恤他們。」 這裡的買者、賣者均指外邦;百姓被欺壓是罪有應得的,所以苦待他們的可算無罪。 「牧養他們的」:指百姓的領袖。──《串珠聖經註釋》 「買他們的」是指外邦侵佔者,將被擄者當作貨品一樣取利,好似買羊來,宰殺以食肉出售。「他們」為陰性,是母羊,原為生育所畜,並非專被宰殺供肉食的,卻遭侵略者如此殘害。但是更令人髮指的是那些「賣他們的」,是猶太的首領們,濫用職權,竟圖利出賣他們,欺壓他們,只為中飽自己。──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買他們的」:指「列國」,「他們」是陰性,母羊應該用來繁殖不是拿來食用,因此買他們來殺並不合理。陰性的「他們」跟舊約中常來用「女子」來形容「百姓」的習慣可能有關。 ●「賣他們的」、「牧養他們的」:指的應該是猶太的首領們。──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6】「耶和華說:我不再憐恤這地的居民,必將這民交給各人的鄰舍和他們王的手中。他們必毀滅這地,我也不救這民脫離他們的手。”」 「交給各人的鄰舍」:指百姓自相殘殺,但「鄰舍」原文或可譯作「牧人」,與下文之「王」同義。 「他們王」:指轄管他們的外邦領袖。──《串珠聖經註釋》 這地的居民是指以色列的民,他們備受壓迫與欺淩,像將宰的群羊。以色列人被逼害遭毀壞,是首領的罪,也是眾人的過犯,神藉著歷史的環境來管教他們,甚至藉外邦的侵略者加害于他們,也不是偶然的,都是出於神公義的作為。他們本國的君王首領沒有保護他們,反而逼害他們。鄰邦(鄰舍)的外地人更對他的暴虐,不遺餘地。如果耶和華不拯救他們,他們就完全沒有希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 11:6 是 11:5 的解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6 將百姓交給鄰舍】在希伯來文,鄰舍與牧人兩字非常相似。在這一節因為與「王」並用,因此有些學者主張「鄰舍」一字原本應作「牧人」。不過,這裡也有可能是刻意的文字遊戲。──《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一7】「於是我牧養這將宰的群羊,就是群中最困苦的羊。我拿著兩根杖,一根稱為榮美,一根我稱為聯索。這樣,我牧養了群羊。」 那兩根杖象徵撒迦利亞深願當一個好牧人;即為以色列和猶大帶來“榮美”和“聯索”(聯合)。──《雷氏研讀本》 「群中最困苦的羊」:可能指民中信靠神的人(參11)。本節下根據古譯本或作「於是我替販賣群羊的人牧養將宰的群羊」。 「杖」:牧羊人用以保護群羊。 「榮美」:原文或解作「恩惠」。 這「兩根杖」象徵神愛護及恩待百姓,並使他們聯合(「聯索」)。──《串珠聖經註釋》 撒迦利亞現在充當牧人的角色。用“榮美”和“聯索”(團結)兩根杖來牧羊以色列。稱為“榮美”的一根杖,代表神對以色列的保護;稱為“聯索”的一根杖,代表以色列本身內部聯合起來,不再分裂。第一根杖折斷之後,猶大便面臨十一1~6所說的毀滅,這些事應驗在主後70年羅馬軍攻陷耶路撒冷。第二根杖的折斷,代表以色列內部的爭鬥、分化和決裂。──《啟導本註釋》 這兩根杖是牧人領導的主旨。一根稱為「榮美」,是指恩慈與完美,是耶和華的特性(參閱詩廿七4,九十17)。耶和華親自為牧者,看顧浛羊。這是聖約的祝福,是耶和華為祂選民預備的。 另一根稱為「聯索」,是愛的連結,好似慈繩愛索,將以色列人系在一起,尤其因南北二國以前是分裂的,必須再連在一起,不可再分開。所以,這裡的涵義是合一,相合成為一體。──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我牧養。或“我餵養”。 榮美(no′am )。“友好”,“仁慈”。與烏加里特語的n′m(恩惠,有魅力的,可愛)有關。No′am在《舊約》中出現七次,其中譯為“榮美”四次(詩27:4;90:17:亞11:7,10),“良言”(箴15:26;16:24)兩次,“安樂”(箴3:17)一次。由於折斷杖表示廢棄與神所立的約(亞11:10),杖可以代表約。 聯索(chobelim )。與chebel(繩索)有關。所以chobelim 代表“聯合”。根據第14節,這根杖代表猶大和以色列之間的兄弟情誼。 神曾莊嚴地與祂的子民立約(出19:5,6;24:3-8)。神的旨意是讓以色列作為聖潔統一的民族,成為世上的福氣(見創12:2)。兩根杖象徵神對於祂子民的仁慈旨意。──《SDA聖經注釋》 ●「兩根杖」:代表牧人的領導原則。參考: 結 37:15-23 。 ●「群中最困苦的」:七十士譯本作「為了那在羊群中作生意的」,也就是「為了買賣羊群的生意人」。 ●「榮美」:喜悅或美麗的意思。指神對以色列的喜悅。 ●「聯索」:原文是「繩子」,有「聯合」的意思。──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7~14】◎7~14如果根據七十士譯本,這段經文是先知去幫生意人牧養肉用羊,並且用這種身份來預表神對以色列人的計劃。 ◎7~14 太 27:3-10 引這段說猶大的結局是應驗了耶利米的預言,可能是因為馬太福音中引用了 亞 11:12-13 與 耶 32:6-9 而馬太只取耶利米當代表,也有可能馬太認為撒迦利亞這裡是引用耶利米窯戶的用意,所以就以比較有名的先知耶利米為代表。 ◎7~14另有一種說法認為這裡的牧人就是指彌賽亞,三十塊錢與窯戶就是應驗了耶穌的被賣受死。其他如三個牧人、兩杖都跟彌賽亞有關。 ◎7~14這裡描述的是一場戲,角色有耶和華,扮演神的撒迦利亞,商人以及羊群(以色列);內容是羊群的被棄絕與滅亡。但內容究竟是指彌賽亞的預言或撒迦利亞以後的一段歷史,我們並不確定。若純粹從這裡的經文來看,撒迦利亞後的歷史可能比較合理;若從新約的角度來看,則會偏向彌賽亞的解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8】「一月之內,我除滅三個牧人,因為我的心厭煩他們;他們的心也憎嫌我。」 “三個牧人”。不能確定是誰,但可能代表不稱職的先知、祭司和以色列諸王。──《雷氏研讀本》 「除滅」:即廢除。有些學者認為這被廢的三個牧人象徵先知、祭司、君王三個職位;日後主耶穌這真牧人負起了三個職位的功能。 「一月」:意思不詳。或許指一段短的時期。 「厭煩他們」:「他們」是指神的百姓。──《串珠聖經註釋》 ●「除滅」:「抹去」、「消滅」。可能只是免職,而不一定是「除滅」這麼嚴重。 ●「一月」:指多長的時間並不清楚,可能先知是在實際的一個月之內開除了三個牧人,但到底預表多長的時間則無法確定。 ●「三個牧人」:歷來對這三個牧人的身份有許多不同的意見,端視我們怎麼認定這段經文的著作時間。由於我們對猶太人西元前350-200年這段期間的歷史所知不多,所以無法準確的知道這三個牧人的身份。 ●厭煩「他們」、「他們」的心也:指的可能是「羊群」而不是「三個牧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8 竟要滅三牧人?為何?】三個邪惡牧人的身分不詳。神知道他們不適合牧養祂的百姓,所以除掉了他們。──《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十一9】「我就說:“我必不牧養你們。要死的,由他死;要喪亡的,由他喪亡;餘剩的,由他們彼此相食。”」 群羊就憎嫌牧人,牧養的工作是無能為力了。三種災禍就必臨到。他們必在審判的咒詛之下。死亡的是指死於饑荒與瘟疫。喪亡是指死於戰亂,在侵略者的手中,也可能因自相殘殺而遭致的,彼此相食。 牧人不再照顧,群羊與牧人的關係就斷絕了,以色列不再在耶和華的聖約之中,聖約是完全被破壞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一10】「我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 「萬民」:通常代表外邦;與萬民立的「約」是指神禁止外邦加害祂的選民,這約被廢表示神將選民交與外邦。另一方面,「萬民」在此可能指分佈列國中的選民。──《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失去耶和華恩惠的約,不再有祂的榮美。「神與萬民所立的約」,萬民是指分散萬國的以色列人,並不包括外邦人(如王上廿二28;珥二6)。另一種解釋,萬民是指萬國的人民,因以色列而蒙福。牧人折斷牧杖,完全停止他的工作,卸脫他的責任,他就置群羊於不顧,那是羊厄運的開始。──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一11】「當日就廢棄了。這樣,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就知道所說的是耶和華的話。」 「那些仰望我的困苦羊」:根據古譯本或作「那些販賣群羊的人,就是那些觀看我的」。──《串珠聖經註釋》 「廢棄」是完全破碎支離,不能完整(利廿六44;賽卅三8;結十七16,是以背約而廢棄),這樣聖約就不再有效,歸於無有(賽八10;耶卅三21)。這些困苦羊看出牧人既已失敗,他們必遭宰殺,是無可逃避的命運,認為這是出於耶和華。──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仰望我的「困苦羊」:「在羊群中作生意的」、「買賣羊群的生意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12】「我對他們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於是他們給了三十塊錢,作為我的工價。」 由於百姓拒絕這位好牧人的牧養,他們便羞辱他,只以一個奴隸的價值來給他工價(比較出二一32;太二七3~7)。撒迦利亞正在扮演即將降臨之彌賽亞的角色。──《雷氏研讀本》 販羊者本應酬報替他們看羊的牧人,但先知因為是自己放棄牧人職分,所以無權要求最後一次的工資。 「給了三十塊錢」:應作「稱了三十舍客勒銀子」:顯示當時並未流行價值固定的錢幣。這筆數目在摩西律法中相等於一個奴僕的身價(出21:32)。──《串珠聖經註釋》 牧人雖然失敗,沒有盡責,仍想求得工價。他向誰求呢?向羊販子。但是他也自知沒有好好盡責,所以在要求時口氣沒有那樣肯定:「你們若以為美……不然就罷了。」結果那些販賣群羊的,還是給了他三十塊錢,是相當於希伯來奴僕的身價(參閱出廿一32)。──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給我工價。撒迦利亞代表大牧人向全體以色列人索取工價,說明了百姓的忘恩負義。先知要他們自己評判要不要付工價。 三十塊錢。無疑指30舍客勒重(每舍客勒重0.47盎司),按現價約為12.60美元。這麼一點錢證明以色列人藐視神為他們所做的事情,不知感恩。三十舍克勒是一個奴隸的價格。但古代的舍客勒要比撒迦利亞時代的舍客勒輕(見出21:32注釋)。 ●「給了」:「秤了」,顯示出當時還沒有公認的錢幣,猶太人到了希臘統治時期公認的錢幣就很普遍了,因此這個用詞顯示這個經文的著作年代是在波斯時期。這裡意思是先知本來為了生意人牧羊,現在既然已經不牧了,就要領取工資。 ●「三十塊錢」:「三十舍客勒銀子」,345公克銀子。耶穌時代工人一年的工資,希伯來奴隸的價格,牛觸死了奴僕該付的價銀,顯出摩西律法對人命的尊重 出 21:32 。──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12 三十塊銀子】(和合本:三十塊錢)到了第12節,已經難以斷定撒迦利亞究竟是以牧者的身分收取牧者的工價,還是以先知的身分收取工價(見11節)。根據主前兩千年的法律條文,牧羊人一年的工資是十舍客勒,至於先知則因自己的能力而有優厚的待遇。一名奴隸值三十舍客勒,對此處的解釋沒什麼幫助,因為撒迦利亞並沒有被當成奴隸帶來。 蘇美人說「值三十舍客勒」,是個片語用法,表示根本沒有價值。這種意思固然合乎此處的文意脈絡,但是從蘇美文逕自跳接到被擄後的希伯來文,過於突兀,是不可靠的作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一12 給牧人三十塊錢,甚麼意思?】給這位牧人三十塊銀子是一種侮辱。這是付給被牛角頂死之奴隸的價錢(參出21:32),也是猶大出賣耶穌所得的銀錢(參太27:3-10)。無價的彌賽亞竟以奴隸的價錢被賣掉了。──《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十一12~13】新約福音書作者以撒迦利亞放棄牧羊人之職這件事,來作耶穌被猶太人拒絕和出賣的預表(太二十七3~7)。這裡的話也應驗在基督身上。 撒迦利亞因此預表彌賽亞。百姓拒絕這位好牧人(約十10),他便向他們索取自己的“工價”,就是相當於一個奴僕身價的“三十塊錢”(出二十一32);於是他們出賣了祂,殺害了祂,釘在十字架上(太二十七3~7)。──《啟導本註釋》 【亞十一13】「耶和華吩咐我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我便將這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窯戶了。」 “美好的價值”。一句諷刺的話,因為所估定的工價是那麼微不足道。──《雷氏研讀本》 「𨦼戶」:連於聖殿,以製作新器皿供獻祭之用;「丟給𨦼戶」可能是鄙夷的說法。另一方面。 「𨦼戶」有古譯本作「銀庫」(於原文這二字非常相似)。聖殿的銀庫不但貯藏百姓獻上的什一奉獻與貴重器皿(尼7:70; 書6:24; 拉2:69),亦可作私人儲蓄的地方。把這三十塊錢放進銀庫即歸給神,因祂是百姓的真牧者。──《串珠聖經註釋》 窯匠也是屬於聖殿供職的人。先知耶利米特別被神差遣去到窯匠家去觀察(十八6),且到聖殿附近去買窯匠的瓦瓶(十九1)。「窯戶」原意也可作銀匠,專為鑄造銀器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所估定美好的價值」:有諷刺的意味。 ●「窯戶」:可能是「錢庫」、「窯戶」或「塑造者」的意思。窯戶常在殿中工作,做新瓦器來補充獻祭時要打碎的瓦器。( 利 6:28 ) ●「銀子丟給窯戶」:可能是用 耶 18:1-19:15 的背景,來買窯戶的瓦器預言以色列的滅國。或者可能用士 17:4 結 16:17 何 2:8 的背景,來說明離棄神這個好牧人,就只能拜無用的小神像了。──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13 丟給窯戶】學者提出三種解釋,而且難以取決。第一,聖殿附近可能有間燒𡌺店,以供聖殿所需。但是,為什麼要把錢扔到那裡呢?第二,「𡌺戶」的希伯來文意思僅是指「工匠」,因此有學者主張此處是指金屬工匠,可能用銀子打造一座像。這可能說明為什麼要扔銀子,但是這種解釋是把不尋常的意思加在一個意思廣泛的字。第三,有人主張「窯戶」這個希伯來字稍作更動,可作「財庫」解。 早期有些譯本即採取這種譯法,而新約聖經也有佐證(太二十七5~6,不過在馬太福音也有𡌺戶的意思)。三種解釋都有難題,而古代近東的信息對解釋此處先知的舉動沒什麼幫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一13我將這三十塊錢在神的殿中丟給窖戶,有何啟示?】 答:先知撒迦利亞遵行神的吩咐,作以色列民的好牧人,從事牧養羊群的工作(4);但以色列國民雖蒙看顧和愛護,好牧人的工作卻不被領受。在這裡撒迦利亞清楚地是預表基督,他的百姓竟以仇敵的姿態,來回答他的慈愛,直到他的心厭煩他們(8)。在他未離開羊群之前,他們卻給他三十塊錢作工價(12),這是輕視他的一種表示。但現在耶和華吩咐他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窖戶。我便將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窖戶了。」(13)那工價乃是一個卑賤工匠製造器皿所得的代價,極其低微;這錢是在耶和華殿中丟的,他是真正的被羞辱者。 以上所述乃是一種豫言,到了五百多年以後,在基督被賣的事上,完全應驗了(太廿七3-19)。當時賣主者把所得的卅塊錢丟在殿中,就出去吊死了;最後被用來買了窖戶的一塊田,叫作血田。據馬太所記,是出自先知耶利米的話(太廿七9);但在耶利米書中,並無記載這豫言,那就要歸咎古時文士抄寫上的錯誤了(參拙著新約聖問題總解--上冊太廿七3-10解題)。――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亞十一13 把錢丟給窯戶,是施捨嗎?】陶匠是社會最低下的階層。“美好的價值”不過是諷刺的說法,因為其價值微不足道,甚至可輕易丟給陶匠。意味深長的是,猶大賣耶穌的三十塊銀子被退回聖殿後,也用來買了一塊窯匠的地(參太27:3-10)。──《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十一14】「我又折斷稱為聯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廢棄猶大與以色列弟兄的情誼。」 本節指出,不和與內鬨是百姓拒絕神(真牧人)的後果。──《串珠聖經註釋》 那棄絕耶和華牧者的另一個後果,是失去合一,所以第二根杖必須折斷。猶大與以色列失去弟兄的情誼,自從主前325年,撒瑪利亞人再重新住在北國的地界,自建聖殿在基列心山,為與耶路撒冷完全分開,說明了這歷史的背景。 情誼(Ha~ahawah)在七十士譯本作「產業」(當作Ha~ahuzzah),可能「情誼」較為正確。有情誼的仍會破裂,所以神不再維持他們,只有廢棄與折斷。──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西元前325年,撒馬利亞人在基利心山建聖殿,與耶路撒冷分開。聯合的杖斷裂,可能就是指這件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15】「耶和華又吩咐我說:“你再取愚味牧人所用的器具,」 “愚昧牧人”興起替代撒迦利亞,說明人如果棄絕真神,不以祂作牧者,就會以別人(不好的東西或人)來代替。結果是自己受損害。耶穌也說:祂“奉我父的名來“卻被猶太人拒絕了,於是他們只得去接受一個隻“奉自己的名來”的假基督(約五43)。──《啟導本註釋》 愚昧牧人是道德敗壞的人,輕忽神的命令者。在舊約中,尤其在智慧文學中,所謂愚昧,是指道德失敗的人。箴言(一7)說,愚昧人藐視智慧與訓誨。牧人的器具,可能指牧杖(撒上十七40),笛(士五16)。──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愚昧」:並非只是愚蠢,而是屬靈上和道德上的愚頑。 ●「愚昧牧人」:指「道德敗壞的領導者」,不過我們無法確定這人到底是誰。──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15~17】神擔當真牧人的時候既然被拒絕,便吩咐撒迦利亞扮演一個假牧人,述說敵基督的來到。──《雷氏研讀本》 【亞十一16】「因我要在這地興起一個牧人。他不看顧喪亡的,不尋找分散的,不醫治受傷的,也不牧養強壯的;卻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的蹄子。」 「喪亡」是指那些離群的羊因受寒冷或被野獸侵襲,他竟然毫不注意。其次是說他不尋找分散的,「分散」是指那些迷失的。受傷的不醫治,「受傷的」原意為「破碎的」,可能是指斷骨的傷損,需要包裹與矯正。 「強壯的」原意為「站立的」,說明體健的羊,他不牧養,「牧養」或譯為「餵養」或「養活」(創五十21;撒下二十3)。肥羊的肉拿來享用,又撕裂他的蹄子。「撕裂」是以強烈的語調敘述的,可譯為「暴力來撕裂」,可謂殘忍之至。──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喪亡」:「滅亡」、「消失」。 ●「受傷的」:「折斷」、「殘廢」、「跛腿」。 ●「強壯的」:「站立的」,指正常沒有問題的羊,而不一定指特別強壯的羊。──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一16 撕裂蹄子】羊很少用來作食物,不過羊毛遠為有價值。牧人的主要責任就是維護羊的生命與健康,能夠一直多產羊毛。吃羊肉表示那些不知節制的老饕,為了口福而目光短淺,沒有智慧看見長期的收穫。蹄子撕裂可能是牧人要羊主相信,羊是被野獸吞吃,因此他自己不必負責。另一種可能是牧人拿羊蹄去賣錢,得點利潤。──《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一17】「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群有禍了!刀必臨到他的膀臂和右眼上。他的膀臂必全然枯乾,他的右眼也必昏暗失明。”」 預言惡牧遭報應。膀臂枯乾和右眼失明,可能意味他不能再作牧人。──《串珠聖經註釋》 “膀臂”和“右眼“是一個人身上強壯的地方,受了損傷表示已失去力量,不能作戰。──《啟導本註釋》 「無用」是指軟弱無能、失敗而沒有價值的。神興起他,原籍他來管教以色列人,但是他本身又是惡者,現在是他應承受刑罰的時候了。牧人以膀臂來持杖牧放羊群,以膀臂必須有力。牧人也需要眼睛觀察草原,看管羊群,眼睛必須明亮。但刀砍傷手臂,使手臂好似枯乾的樹枝一樣,等於虛設。眼睛受傷,就昏暗不明,終於完全盲目,毫無視力(創廿七1;申卅四7,伯十七7)。──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無用的牧人(’elil)。該詞常用來指偶像。有人認為原文應拼為'ewili ,如15節(見該處注釋)。 刀。是對於牧人的警告,免得他們辜負自己的職責。──《SDA聖經注釋》 ●「膀臂」、「右眼」:泛指其「力量」與「洞察力」,也就是當領導者所必須仰賴的力量。 ◎這裡形容的牧人顯然十分邪惡,不只輕忽群羊,而且還積極消滅群羊,並自肥,可能指歷史上對猶太人施行暴行的掌權者;也可能指啟13 提到末世的敵基督。 ◎惡牧人的特徵是不理會有需要的羊之需要,卻剝削有能力付出的羊。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或者自己的教會、組織,是那種不理會羊群的需求,只會要奉獻的人嗎?神說這樣的人,審判就是「失去牧養的能力」。── 蔡哲民《查經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