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十二章拾穗 【亞十二1】「耶和華論以色列的默示。鋪張諸天、建立地基、造人裏面之靈的耶和華說:」 本節顯示神的權力範圍包括天、地與人的家,能夠克服列國,保護耶路撒冷 (2-9) ,
以及使選民為罪痛悔,並得蒙潔淨。(12:10-13:1) 「以色列」:泛指神的選民。──《串珠聖經註釋》 十二~十四章構成一個預言。主題是:基督再來建立祂的國度。──《啟導本註釋》 ●「以色列」:指整個以色列民族,而不單指北國。 ◎9-11章為第一組諭言,12-14章為另外一組諭言;後者共用了十七次「那日」,一次「耶和華的日子」,強調末世將要成就的事—審判。在舊約中,撒迦利亞書對於「耶和華之日」的觀念與整理描述地最詳盡。──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1~十三1】耶城遭圍攻獲救及百姓仰望被扎者:本章起至末章均論到神的百姓在末日的境況及神的拯救。──《串珠聖經註釋》 本章刻畫了對耶路撒冷百姓的最後圍困。──《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十二2】「我必使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時候,向四圍列國的民,成為令人昏醉的杯;這默示也論到猶大。」 「昏醉」:這裡有震顫搖晃之意。 「杯」:比喻神賜予世人的命運。 「這默示也論到猶大」:或作「對猶大也必如此」,大概是指猶大如耶城一樣受列國圍攻。──《串珠聖經註釋》 耶路撒冷是令人昏醉的杯。昏醉原意是「搖動」,因醉酒無法站穩,東倒西歪。這是指外邦人,就是四圍列國的民。他們起初因勝利狂歡而酗酒,現在是神忿怒的杯使他們昏醉,這是他們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的情況。──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令人昏醉的杯。參賽51:17;耶25:15-18;51:57;哈2:16的類似比喻。 圍困。見亞14:2注釋。──《SDA聖經注釋》 ●「昏醉」:「蹣跚」、「暈眩」。 ●「昏醉的杯」:舊約的俗語,意指神將盛在杯中的審判傾倒下來,叫喝者昏醉無力抵擋。 耶 25:15-28 49:12 ●「這默示也論到猶大」:應該譯為「猶大也一樣受困」。 ●「猶大」:可能指郊區的猶太人。──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2 令人昏醉的杯(碗)】這句話也出現在以賽亞書五十一17、22。不過,這裡用的是「碗」(saph)而不是杯。作者的用意可能是作雙關語,因為希伯來文 saph 也有「門檻」的意思。正如大碗喝酒會醉得步伐不穩,門檻高出地面,也很容易絆倒人。猶太人的門檻是一塊石板,兩端有凹處,剛好卡住門面(大的城門凹處在地面)。門關上,會頂住門檻。石板門檻也可能就是下一節的難以搬動的重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二2~3】“昏醉的杯”。神的忿怒使那些攻擊耶路撒冷的人眩暈、搖晃。“那日”在這最後三章經文裏出現了十六次,所指的是將來的哈米吉多頓大戰。“重石頭”。攻擊者會發覺耶路撒冷是不能移動的。“萬民”。更可作:萬國。──《雷氏研讀本》 這兩節經文是說,列國來圍困耶路撒冷,本想從中獲得好處,但相反地卻因耶路撒冷而受傷害(比較十二9)。──《啟導本註釋》 【亞十二3】「那日,我必使耶路撒冷向聚集攻擊他的萬民,當作一塊重石頭;凡舉起的,必受重傷。」 「那日」:在本章與13章; 14章多次出現
, 大概指彌賽亞時代要發生的事。 「重石頭」:比喻列國沒有加害耶路撒冷的能力,僅自招損傷。──《串珠聖經註釋》 耶路撒冷成為一塊重石頭,大家(列國)想集體來舉起,他們想搬起,在過程中就受了重傷,以致不得已放棄這舉動。──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重石頭。耶路撒冷就像一塊無法移動的巨石,表面上粗糙不平。 受重傷(sarat)。該詞其他地方只在利21:5中出現,表示禁止以色列人自殘。原文是強調的。神要特特保護祂的子民。凡要傷害他們的人必傷害到自己。──《SDA聖經注釋》 ●「必受重傷」:指「被銳利的物品劃傷」,這裡是指列國的民舉起耶路撒冷這塊石頭時,被銳利的邊緣劃傷。──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3 重石頭】如果上一節的「碗」有雙重意思,亦指門檻,那麼這就是石板門檻了。門檻是一扇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門若是被毀,門檻也會脫落,因此是敵軍攻城的主要目標。新巴比倫帝國文獻提到拆城門,卻沒有特別提及把門檻拉出來。蘇美人有一篇埃裡杜城的哀歌,提到門框被拆。亞喀得文獻提及用高品質的石頭,並且用門檻作為城門與城牆的基礎。西拿基立摧毀巴比倫的時候,把神殿與城牆的地基挖出來,扔到運河裡。神殿的門檻通常刻有禱詞,祈求神明庇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二4】「耶和華說:到那日,我必使一切馬匹驚惶,使騎馬的顛狂。我必看顧猶大家,使列國的一切馬匹瞎眼。」 “驚惶”。一種神奇的混亂和恐慌(“顛狂”)突然臨到攻擊耶路撒冷的軍隊。──《雷氏研讀本》 「我必看顧猶大家」:原文為「對猶大家我要睜開我的眼睛」,比喻神的恩勗、看顧,這與列國所依賴的馬匹變得眼瞎成了強烈對比。──《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以「馬」為中心,因為馬是以色列敵人的力量,他們的馬兵十分兇猛,無法使以色列抵抗。但是耶和華的能力強過一切,兩次述及我要擊打:擊打一切馬,使他們驚惶;再擊打一切馬匹,使他們瞎眼。──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驚惶、顛狂、瞎眼」:這三個動詞原是專指以色列民叛離神時所受的審判( 申 28:28 ),在此變成針對以色列民的仇敵。 ●「我必看顧猶大家」:應該譯為「我必親眼看顧猶大家」。──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5】「猶大的族長,必心裡說,耶路撒冷的居民,倚靠萬軍之耶和華他們的神,就作我們的能力。」 耶城居民因倚靠神而獲救,於是猶大也轉而仰望神。 「猶大」:此處大概指住在猶大野地、較窮困的百姓(參7節「猶大的帳棚」)。 「耶路撒冷 ...... 能力」:有古卷作「耶路撒冷的居民有能力,因萬軍之耶和華是他們的神」。──《串珠聖經註釋》 猶大的首領看出,居民是真正的能力,而能力出於萬軍之耶和華。「首領」原意為「千」,即以千人為單位,如千夫長。他們在治理中,心裡真有這樣的信念,倚靠耶和華必有能力。──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二6】「那日,我必使猶大的族長,如火盆在木柴中,又如火把在禾捆裡;他們必左右燒滅四圍列國的民。耶路撒冷人,必仍住在本處,就是耶路撒冷。」 “猶大的族長”(首領、領袖)將要象“火盆”,他們的仇敵在其上被燒滅。──《雷氏研讀本》 火盆是盛有炭火的容器,火盆為引火所用。火把是在禾捆中,禾稼可能太乾,容易著火,所以這也是可作引火之用。他們為要燒滅四圍列國的民。 猶大雖成為燒著的火,使四圍列邦的民毀滅,但他本身卻十分安全,耶路撒冷人仍住在本處,完全不受侵擾。──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族長('alluphim )。稍微改動一下母音,就成了'alaphim ,可譯為“數千” 或“宗族”(撒上10:19)。見彌5:2注釋。在神保護大能確據的鼓舞下,猶大各宗族擴大疆土,佔領了神要賜給他們的所有領土。 火盆(kiyyor )。用於洗浴(出30:18等)或烹飪(撒上2:14)。在這裡是火盆。──《SDA聖經注釋》 ●「火盆」:手提,裡面盛有炭火的容器。 ●「火盆」、「火把」:用來作為引火之用。 ◎「耶路撒冷人必仍住本處,就是耶路撒冷」:意義是耶路撒冷經過戰爭仍然屹立不搖,這如果是指「末日戰爭」,那在1967年以前這似乎是不可思議,但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已收復了耶路撒冷的舊城。──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6~9】◎6~9本段預言應該是指向末日戰爭,列國圍攻耶路撒冷與猶大,而神親自成為猶大與耶路撒冷的拯救,擊敗列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7】「耶和華必先拯救猶大的帳棚,免得大衛家的榮耀和耶路撒冷居民的榮耀勝過猶大。」 「大衛家」:指身為王裔的大衛子孫。本節表示首當敵人攻擊的猶大百姓先被神拯救,他們的勝利使耶城居民的傲氣受挫。不過神稍後也拯救耶城的居民(見8)。──《串珠聖經註釋》 【亞十二8】「那日,耶和華必保護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中間軟弱的,必如大衛;大衛的家,必如神,如行在他們面前之耶和華的使者。」 即使最“輭弱”的耶路撒冷居民也會得著能力,象大衛王那樣與敵作戰,而眾首領(“大衛的家”)卻要象神那樣有能力。──《雷氏研讀本》 「必如大衛」:即像大衛的勇猛(見撒上17:34-36)。 「如神」:與「如行在 ...... 使者」意思相同,比喻大衛家的大能、尊榮。──《串珠聖經註釋》 「保護」一詞原意為遮蓋,好似鷹鳥的翅翼覆蓋在上,保謹雛鷹。 他們中間軟弱的,是指餘民中有的因懼怕而站立不起來,或衰弱得無法振作,他們甚至撲倒(這動詞的原意,賽五十九14;耶四十六6),卻可像大衛那樣的剛強,大衛是常勝的將軍。──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大衛的家必如「神」:應該譯為「天使」。──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9】「那日,我必定意滅絕來攻擊耶路撒冷各國的民。」 「定意」原意為集中注意力,專一地向著既定的目的採取行動,決不遲緩。──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二10】「我必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 基督再來的時候,以色列會認出耶穌是她的彌賽亞,深深懊悔地承認祂就是他們的先祖“所紮的”那一位(約一九37)。──《雷氏研讀本》 「所扎的」:教會傳統認為是彌賽亞(參串),即以賽亞書裡受苦的義僕(賽52:13-53:12)。本節起描繪猶太人為他們所殺的彌賽亞悔罪哀悼。──《串珠聖經註釋》 「懇求的靈」也指求赦罪的心靈。「我」是指耶和華,則「他」是神的代表,應驗在主耶穌身上,為眾所公認的預言,為加爾文所強調,4也是一般學者所認可的。 「扎」字在希臘文的譯詞為「羞辱」,在亞蘭文譯詞為「棄絕」,有人以為「扎」字的涵義是褻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施恩(chen )。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悅人的品質”,“魅力”(箴11:16;22:1);二,“喜歡”,常譯作“蒙恩”(創18:3;19:19;32:5等)。Chen 的詞根是chanan (和善的)。 懇求(tachanunim )。詞根是chanan,與上述“施恩”的詞根一樣。Tachanunim 意為“懇求喜歡”。 扎(daqar)。 常指用武器刺(民25:8;士9:54;撒上31:4;代上10:4)。約翰記載說:當一個羅馬士兵刺耶穌的肋旁時,這節經文應驗了(約19:37)。──《SDA聖經注釋》 ●「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恩典與懇求的靈」。 ●「仰望我」:比較好的抄本都作「望向我」,有些抄本是「仰望他」。 ●「扎」:「戳入」,「刺穿」,指用槍、劍或類似的武器用力穿過。 ●必為我「悲哀」:「哀號」。 ●「愁苦」:「痛苦」、「受難」。──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11】「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達臨門的悲哀。」 這裏所指的是賢君約西亞被法老尼哥所殺(王下二三29)。──《雷氏研讀本》 「如米吉多 ...... 悲哀」:米吉多的哈達臨門可能是約西亞王陣亡的地方 (王下23:29) , 百姓為這位賢君哀悼,持續頗久。(代下35:24-25)但本句或指在米吉多有類似哀悼搭模斯神的宗教儀式(見結8:14),因「哈達」及「臨門」是敘利亞二位神祗之名(見王下5:18)。──《串珠聖經註釋》 “米吉多平原…的悲哀“:是指法老尼哥殺死了猶大的君王約西亞而說(王下二十三29)。約西亞是一位賢君。──《啟導本註釋》 哈達臨門。是由兩個敘利亞神的名字“哈達”和“臨門”複合而成的。含義不明。有人認為哈答臨門是米吉多附近山谷的一個城市,指約西亞的死。他在攻打埃及王尼哥時,就是在米吉多山谷受了致命傷。約西亞的死導致舉國的悲哀(代下35:20-25)。還有人設法把哈答臨門確認為其他地方,但沒有成功。有人認為“哈答臨門的悲哀”是指某種異教的儀式。“哈答臨門”由兩個異教神的名字組成,似乎成了這種看法的依據。──《SDA聖經注釋》 ●「米吉多平原」:在以斯德倫平原,在巴勒斯坦中部。自遠古至拿破崙時代,有許多決定性的戰役均在此發生。 ●「哈達臨門」:耶柔米認為這是一個地名,等同於是「路馬尼」,距離耶斯列不遠。 書 15:32 19:7 有個地方也叫臨門(中文翻成「利門」)。但這也是一個神的名字王下 5:18 ,有人認為這是巴比倫繁殖神塔模斯或類似的繁殖神的名字。「哈達」是閃族風暴神的名字。也有人認為這是被擄之後,以色列人利用異教節日來紀念約西亞王在米吉多平原被殺的事件代下 35:22-27 ,因此有全國性的悲哀。──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11 哈達臨門的悲哀】這個名字並不見於舊約他處,但是兩個字分開來則為人所知。哈達是迦南風暴神,是亞蘭人的眾神之首,通常稱作「巴力」。 乃縵在列王紀下五18提到臨門廟(或是「拉門」,意為「雷電神」),據說就是風暴神哈達的頭銜。我們確定這兩個名字有關聯,但是聖經以外並沒有同時出現。有些學者認為他們是在一個叫作哈達臨門的地點哀哭,但是此處很有可能是指與哈達臨門神相關的哀悼儀式或哭喪日。若是雨水沒有按時降落,一個方法就是哀悼風暴神,好在農耕季節得到需要的雨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二11 米吉多平原】也就是耶斯列谷地。如果此處指的是哀悼風暴神的儀式,那麼耶斯列是以色列最肥沃的地區,想當然耳是舉行儀式的所在地。如果哈達臨門是耶斯列谷地的一個地方,那該地可能是一個發生了浩劫的地方。例如,主前六○九年,敬虔又前途無量的約西亞王,為了幫助自身難保的亞述帝國阻止埃及大軍,即戰死于米吉多(見:代下三十五24~25注釋)。這次慘敗令人難忘,甚至為此設立了定規的哀悼日(代下三十五20、22)。──《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二11米吉多平原之哈達臨門的悲哀,何因?】 答:耶和華神要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10),豐豐富富的澆灌耶路撒冷他的百姓,使他們禱告悔改認罪,仰望「他們所紮的」(10),為他悲哀和愁苦,如喪獨生子或長子。這裡所描寫那位被扎的,無疑就是豫言彌賽亞的被扎,在新約中確已應驗了(約十九34,36,37)。基督的被捉拿、被鞭打、被紮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是一件驚天動地,最悲哀且最淒慘的事。先知在此對這悲哀作一比較,一方面表明它的深度,一方面也表明它的普遍性,好像父母為獨生子或長子之死而悲哀。並且又說:「那日耶路撒冷必有大大的悲哀,如米吉多平原之哈達臨門的悲哀」(11)。這米吉多(意即軍區),位於耶斯列西北廿七裡之處,為巴勒斯坦之一要鎮,為古時兵家必爭之地(書十二21);而哈達臨門(意即石榴的音響),則位於米吉多平原之一個城市,與米吉多相近。猶大王約西亞曾在那裡與埃及王尼哥爭戰,身受重傷而死,當時的猶太人和耶路撒冷人,都為他悲哀不已(參代下卅五22-24)。這樣的悲哀也是顯明整個國民的悲哀,所以先知在此引用,作為殷鑒。――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亞十二11 哈達臨門這個地方……】哈達臨門可能是指約西亞王被殺的米吉多平原一帶。人們曾為約西亞的死大大悲傷(參代下35:22-25)。──《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十二12】「境內一家一家的,都必悲哀。大衛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拿單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 這悲哀的情況是普遍的,不僅在耶路撒冷,也在猶大境內。一家一家各自承受這種悲痛的經歷。 悲哀是個別的,也是單獨的,無人可以分擔,雖然親愛如夫婦,也得分開。所以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各人擔當自己的罪,承受自己的後果,而只有獨自悲哀。──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一家一家地都必「悲哀」:指「慟哭」、「悲痛」、「哀痛」與12:10 用字不同。 ●「拿單」:大衛之子。 ●「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依照猶太拉比的規定,男女不可一起舉哀,必須分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12~13 具名宗族的歷史含義】大衛與利未是公認的皇室與祭司家族。拿單與示每則比較難辨識,因為聖經裡同名的人太多。由於拿單也是大衛的兒子(撒下五14),示每是利未的孫子(民三21),不少學者認為是講到宗族與下面的分支。還有另一饒有興味的可能性,亦即這些宗族皆與所羅巴伯有關係。他是從拿單與利未而生的大衛後代(路三29、31),而所羅巴伯的兄弟也叫示每 (代上三19)。──《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二12~14】所有人,無論階級的高低,當看見被拒絕的彌賽亞,都獨自地哀悼。大衛的兒子“拿單”指卓越的家庭,而“示每”卻代表一切平凡的家庭(比較民三18)。──《雷氏研讀本》 大衛王家(「大衛家」),先知或下級統領(「拿單家」,見撒下7:2) , 祭司(「利未家」),
文士或下級祭司(「示每家」, 見民3:18-21) , 以及其餘各家族全都悲哀,比喻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舉國都懊悔哀悼。──《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民的悔改,由王族(大衛家)及祭司家族(利未家)開始,而及于全民。“拿單“(十二12)是大衛的一個兒子(撒下五14)。“示每”(十二13)是利未的一個兒子(民三18)。“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表示眾人為己罪哀痛深切。──《啟導本註釋》 ●12~14「大衛、拿單、利未、示每」:指猶太的權力核心,也就是帝王與祭司。 ◎12~14這段應該就是指猶太人為被釘死耶穌的耶穌哀悼,可能指著羅 11:25-26 所說,猶太人到末日要全部悔改。──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13】「利未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示每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 ●「示每」:利未之孫。──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二13~14】先是政治的家庭,然後是祭司的家庭,是宗教方面的職責,但他們的情形也一樣,因為他們也切實需有真正的悔改認罪,有極大的悲哀。 王室的家庭與祭司的家庭都需切實認罪,真正悲哀。其餘的各家也是一樣,都不例外,不可倖免。男女分開各自承擔罪惡的痛苦,獨自認罪悔改是需要的,因為這是個人的事。同時照猶太拉比的規定,男女不可在一起舉哀,必須分開。──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二14】「其餘的各家,男的獨在一處,女的獨在一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