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迦利亞書第十四章拾穗

 

【亞十四1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你的財物,必被搶掠,在你中間分散。

         「耶和華的日子」。在原意應譯作:這日子已經臨近,是為耶和華而有的,是耶和華行動的時候了!在這日子來到之前,罪惡可能更加猖獗,似乎惡者得了勝,其實耶和華在實現平安之前,先施以審判與管教。祂的公義若不彰顯,平安必不能臨到。在這患難的日子,選民的餘數是減少了,他們更急切地仰望救主來到。──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四1~5這段描述哈米吉多頓大戰其中一場最後的戰役。參看啟示錄十六章14節的腳註。耶路撒冷將被搶掠,其中的“財物”被分攤。正當列國的軍隊看似不能打敗的時候,耶路撒冷的居民會得到超自然的能力(一二8),耶穌基督會親自以有形的身體返回“橄欖山”,使山分裂,造成一個裂谷,讓生還者從裂谷逃亡。“亞薩”的地點不能確定,也許是耶路撒冷附近一個村莊。“大地震”。參看阿摩司書一章1節。“聖者”。也許是先前被帶到天上,這時與基督一同返回地上的信徒;或是伴隨基督的天使;又或是上述兩者。──《雷氏研讀本》

 

【亞十四1~21列國與耶城爭戰,耶和華終為全地之王:耶路撒冷將被列國圍攻一事,12:1-9已有言及,這裡有更詳細的描述。──《串珠聖經註釋》

 

【亞十四2因為我必聚集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搶奪,婦女被玷污,城中的民一半被擄去。剩下的民,仍在城中,不致剪除。

         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被攻取,是戰爭的目的(參閱士一18;書八21;申二35;撒下八4)。房屋被搶奪,是搶劫與擄掠的方法,將財物一掃而空,是戰爭必有的現象(士二14;撒上十七53;詩八十九41;賽十三16)。──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聚集萬國。這裡的畫面與約珥(見珥3:1,2注釋)的描述相似。以色列的繁榮引起各國的敵意。這裡說神聚集萬國來攻擊耶路撒冷(見結38:6)。但撒迦利亞要人們注意在本場戰爭中其它先知所沒有提到的一個特點,就是對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入侵只能取得部分的成功。

         不至剪除。剩下未被剪除的,無疑都是義人,如同“銀子”“經火”熬煉(亞13:9)。允許入侵取得部分成功,似乎是為從錫安剪除罪人(參亞13:7-9)。──SDA聖經注釋》

         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不只在此處提到, 3:2  9:27 4:3-4  31:5 等都有記載。

         「城中的民一半被擄去」:巴比倫滅猶大或羅馬毀耶路撒冷城兩次均未留下一半的居民,因此較有可能是指末世的情景。──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3那時,耶和華必出去與那些國爭戰,好像從前爭戰一樣。

         當耶城遭逢神的審判,居民被擄往外處之時,神就親臨搭救,如同昔日帶領百姓安渡紅海,滅絕埃及軍兵一般(參出14:14)。──《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出戰,是「與」那些國爭戰,照文字(be)可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與」即「偕同」,耶和華是藉那些列邦來攻擊耶路撒冷,施以審判與刑罰。另一個可能是指「向」那些爭戰,是為以色列伸冤。──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四3 神聖戰士】見九章14節注釋。神站在山頂的形像,在古代近東相當普遍(見:彌一3注釋),特別是在圓筒形印戒上。在這些圖像裡,山代表著地的中央。──《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4「那日,祂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

         「他的腳必站」:意味神轄制祂的敵人。

         「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東面,自南至北長約四公里(二英里半)。此處預言:當神降臨,腳站在這山上時,猛烈的地震要把這山中分為二。日後耶穌在橄欖山升天時,天使亦預言祂要再來,降臨該山(徒1:11)。──《串珠聖經註釋》

         基督再來時,降臨在他昔日升天的橄欖山上(路二十四5051;徒一12)。他的降臨使山裂開,成為一個大山谷。──《啟導本註釋》

         橄欖山。見太21:1注釋。

         分裂。第45節描寫在神著手摧毀敵對國家的時候,地面上所發生的劇烈變化。如果耶路撒冷永遠堅立,這裡的細節將要實現。一千年結束,新耶路撒冷降下的時候,有一些細節將會實現。但並非全都一樣。──SDA聖經注釋》

         「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東邊1.15公里左右,山高八百公尺。耶路撒冷東邊接著汲倫溪谷,汲倫溪谷旁就是橄欖山。14:4 提到橄欖山分裂,形成一個新的山谷出來。──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4 橄欖山】該名稱在舊約僅出現於此,是一道由北而南,兩哩半長的山脊,在耶路撒冷汲淪溪谷前方的東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4 橄欖山裂開】在亞喀得文學,鏟平山脈是毀滅之舉,不過沒有提及將山一分為二,以作逃生之用。從汲淪溪穀往橄欖山的路相當陡峭,橫貫東西的山谷當然有助於逃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4他的腳站在橄欖山上,山從中間分裂,有何啟示?】

答:本章經文是講到猶大國與以色列國的爭戰(13),耶和華為王者最後的勝利,一切豫言最後的完成,主耶穌的再來,以及永遠國度的開始(321)。這裡說到「那日,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這山必從中間分裂,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4)神當初怎樣把紅海分開,使他的百姓以色列人能夠逃走;照樣在他降臨的日子,把山分開,將他們逃跑的方向指明出來。山的一半要向北方挪移,一半移向南方,留下了一條直通東西的山谷,他們便可從山的谷中逃跑(5),這是神給那些蒙愛之餘民的一種應許。我們若從整個豫言來看,乃指主耶穌的二次降臨。他的再來,是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把寶座設在橄欖山上,在他降臨之時,有一切聖者(或即天使)同來,日月星辰,都要退縮無光(56,太廿四2931,廿五31),極為威嚴,令人敬畏。在那日山一裂開,就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向西和向東流了出來(8),表示流到整個世界,為人帶來豐盛的生命和福氣;更有人從各國來到耶路撒冷,朝拜這一位全地之王(921)。另有人認為這一段的見解,是新天新地的象徵,它是用一個將來的、興盛的、強大的王國,來比喻新天新地的情形,正如在啟示錄中用一座壯麗的城,來比喻天堂的美境一樣(啟廿一127,參拙著新約聖經問題總解--下冊535536題)。――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syncBible ref=14:4>

【亞十四4  橄欖山,主耶穌講道的地方──】在橄欖山上,耶穌跟祂的門徒談到末世的事情(參太24章)。同是在這座山附近,天使曾應許說:“他(耶穌)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徒1:11;參結11:23)。──《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十四5你們要從我山的谷中逃跑,因為山谷必延到亞薩。你們逃跑,必如猶大王烏西雅年間的人逃避大地震一樣。耶和華我的神必降臨,有一切聖者同來。

         「亞薩」:地點不詳,有學者認為是指位於橄欖山山端,於主後七十年羅馬入侵時被滅的村落。這處的大意是:橄欖山崩裂,開敞了新的山谷,使百姓可從耶路撒冷往東疏散。本節上有古卷及古譯本作「我山之谷必被堵塞(填平),延到亞薩,它被堵塞如因猶大王烏西雅年間的大地震被堵塞一樣」。

     「聖者」:指天使(見詩89:5, 7)。──《串珠聖經註釋》

         “亞薩”:位置不能確定。為耶路撒冷附近新山谷極東之地。本節暗示橄欖山的“分裂“(十四4)是由於大地震。──《啟導本註釋》

         「你們要逃跑」,但在希臘文譯本與亞蘭文譯本為「受阻止」。「我山」是多數,指錫安山與橄欖山,山谷被阻止可能是指汲倫谷。「亞薩」只是名稱的音譯,卻無法確定其地理位置。「亞薩,(Azel)稍為修改,就成為「其邊緣」,指谷的東邊。──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你們將要逃跑。改動一下母音將變成:“你們要被制止。”如七十士譯本和塔古姆文本。兩種譯法都說得通。

         我山。即“我的山”。

         亞薩'asal )。位置未能確定。七十士譯本為Iasol ,可能指流入汲淪溪的亞蘇溪(Yasūl) 。有譯本為“河岸”(RSV版),需要原文增加尾碼w (“它的”)。希伯來語'esel 意為“岸”。

         地震。很可能指摩1:1的地震。

         降臨。這裡預言在本章第1節注釋中所提到的形勢下基督的降臨。關於這個預言應用於一千年後新耶路撒冷的降臨,見啟21:2

         聖者qedoshim )。在《舊約》中,既可指人(申33:3等),也可指天使(見伯15:15;參猶14)。

         。七十士譯本和敘利亞語版為“他”。──SDA聖經注釋》

         「你們要....逃跑」:七十士譯本和亞蘭文譯本都作「受阻止」。

         「我山」:原文是複數,指橄欖山和錫安山。

         「亞薩」:橄欖山的東邊某處,地點不明。

         「烏西雅....大地震」:西元前第八世紀中葉發生的事, 1:1提及。應該是相當可怕的自然災難。

         ◎此處描述相當寫實的戰爭時況,攻擊耶路撒冷的多國聯軍,攻入城內之後自然會姦淫擄掠。後來耶和華介入,引進新耶路撒冷。──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5 亞薩】大家對亞薩的地點意見不一。在其他經節,是掃羅家譜裡的一個人名。如果人名與地名有關,那會是便雅閔支派屬地裡耶路撒冷的西北部。但是山谷何以要延伸至此,則無從得知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5 烏西雅王年間的地震】敘利亞─巴勒斯坦地震頻仍,因為座落於從大馬士革直到亞喀巴海灣的約但裂谷上。在夏瑣挖掘的考古第六地層,有大地震的遺跡,差不多是主前七六○年。

  此處指的可能就是這次的大地震,然而我們還需要其他遺址的證據,特別是伯特利與撒瑪利亞。這次的地震一般慣於把日期定為阿摩司的先知活動與烏西雅王當政時,可見是大規模地震,所以是個令人難以忘懷的事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6那日,必沒有光,三光必退縮。

         “沒有光”。基督再來的時候,宇宙的混亂會影響日與夜正常的現象(比較徒二19,20)。──《雷氏研讀本》

         「三光」:原作「燦爛的」(可能指日,月和星宿);古譯本則作「嚴寒」。

         「退縮」:亦作「凝固」。

         整句或指星宿的黯淡,或指酷熱與嚴寒的終止。──《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希伯來原文意義不確定。後半句可譯“星辰退縮”;或可依其他古本譯作“不寒冷,也不結霜”,表示嚴寒的氣溫都會停止來到。──《啟導本註釋》

         在末時,地上的光不是由三光而來,不需日光、月光與星光,因為神的榮耀就是永久的光,永不熄滅(啟廿一22-25)。──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三光必退縮」:原文是「燦爛的」、「寶貴的」必「凝固」。

         14:6 有人認為應該修改翻譯成「那日,必沒有炎熱與嚴寒」。──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7在那日,必是耶和華所知道的,不是白晝,也不是黑夜,到了晚上才有光明。

         在那奇異的日子,不再有晝夜的更替,這是前所未聞的,唯獨神知道的。──《串珠聖經註釋》

         在那一個獨特的日子,時間不能再以晝夜來區分與計算。日光既無從作為白晝,也不再反射在月光與星光,日光的效能已經完全失去了。所以既不是白晝,也不是黑夜。

         到了晚上,不是尋常在幽暗時到夜晚的時光,而是一天的結束,或說耶和華的日子到了最後的階段。這日子結尾的時刻,竟出現光明。這光明是耶和華的榮耀彰顯出來是世上的真光,正如主耶穌在世時所解說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那日。即“不間斷的日子”(RSV版)。本節應驗於將來,因為“在那裡原沒有黑夜”(啟21:25;見亞141注釋)。──SDA聖經注釋》

         「到了晚上才有光明」:原文是「到了晚上有光」,意思就是「沒有白天黑夜之分」,整天都有光。──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7 寰宇效應】連時間更替的記號也中止,表示這是一場天翻地覆的效應(見:耶四2326),而且伴之以驚人的地形變化 810節)、政治發展(1213節)、財富重新分配(14節),以及敬拜的重新調整(16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8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活水”。是(給土地)自然和(給百姓)屬靈的滋潤。“東海”。死海。“西海”。地中海。──《雷氏研讀本》

         「東海」:指死海。

         「西海」:指「地中海」,二者代表全地。

         「冬夏」:代表四季。

         川流不息的活水帶來豐裕,猶如伊甸樂園的重現(創2:10-14)。──《串珠聖經註釋》

         “東海”:死海。“西海”:地中海。“活水”:長流不息的溪水。──《啟導本註釋》

         東海和西海分別指死海和地中海。──《靈修版聖經註釋》

         活水是指生命的新鮮豐富的力量,因為水是湧流不息,不會乾涸的(歌四5;約四1011,七38)。神是活水的泉源。耶路撒冷真成為樂園,水源充足,甚至到處水流,可向東西流入前海(死海)與後海(地中海)。水不僅在冬天有,甚至夏天在乾旱的氣候中仍不缺乏,誠然是神的福分。──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活水。這段預言與結4:1-12相似,描寫了它們應有的狀況(見結47:1;啟22:1注釋)。

         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分別是死海和地中海(見民3:23注釋)。──SDA聖經注釋》

         「東海」:「死海」。

         「西海」:「地中海」。

         「冬夏都是如此」:意即不論乾季和雨季河水都不會乾涸。──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8 耶路撒冷作為水流的分界】「活水」是指流動的泉水(相對于儲存的雨水)。耶路撒冷的水源緊鄰於東南方,汲淪溪穀的基訓泉。耶路撒冷南邊有高地(伯利恒到希伯侖),但是地勢同時朝西(從薩非拉下至地中海海岸),以及朝東(下至耶利哥、約但裂谷谷地,以及死海)。以色列很多小河只在雨季(冬天)的時候有水,但是這一節卻講到水流不斷。基訓泉則常年有水噴出(見:撒下五8)。──《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9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的,祂的名也是獨一無二的。」

         耶和華的名代表祂昔在永在的屬性(出3:13-17),整句的意思是所有人到時都會承認耶和華是歷來獨一無二的神。──《串珠聖經註釋》

         這是神答允過歷代聖徒的事,在《馬太福音》六10的禱告中。基督的國度要降臨地上,基督要管治世界。──《啟導本註釋》

         耶和華必作全地的王,全地只是指巴勒士坦,因為下一節就將全地劃了界線。但是這似乎還有更廣的地界(可參考本書四4,六5;彌四13。)如果看詩篇第二篇五、六節;第七十二篇八至十一節;以賽亞書第二章四節,第五十四章五節,全地也指整個的世界。

         耶和華是獨一無二的,祂是獨特的,無可匹比的。(參考的經文有伯廿三13;結卅七17;歌六9;亞十四7。)──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全地」:此處的「全地」指猶太地區, 14:10 就說明其範圍。

         「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的」:以色列人的示瑪中就提到  6:4,不過這只是認信,但現在這要成為事實了。──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10全地,從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臨門,要變為亞拉巴。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就是從便雅憫門到第一門之處,又到角門;並從哈楠業樓,直到王的酒醡。

         “迦巴”。位於耶路撒冷東北六英里(9.6公里)。“臨門”。位於耶路撒冷西南面三十五英里(56公里)(參看賽二2)。“便雅憫門”在耶路撒冷北面的城牆;“第一門”在東北角;“角門”在西北角;“哈楠業樓”在北面的角落;“王的酒榨”在最南面(尼三15)。──《雷氏研讀本》

         「亞拉巴」:即平原。

         「迦巴」:耶路撒冷以北,約九公里(六英里)外的山區。(王上15:22; 王下23:8

         「臨門」:位於耶城西南五十六公里(卅五英里)(尼11:29)。從迦巴至臨門乃是猶大國被擄前之國境。這些地方位於耶城四周,一度俯視著她與保衛她,屆時將被夷平,使耶城屹立,傲視四方。──《串珠聖經註釋》

         “便雅憫門”、“第一門”、“角門”、“哈楠業樓”等都是在耶路撒冷北面。“王的酒醡”是在耶路撒冷南面(尼三15)。“迦巴”和“臨門”是在耶路撒冷以北和以南的地方。──《啟導本註釋》

         「從便雅憫門 ...... 酒醡」數句,提到耶城周圍的標誌(見串)。

         「便雅憫門」:位於耶路撒冷北面的城牆。

         「第一門」:在城牆東北角。

         「角門」:位於西邊。

         「哈楠業樓」:位於城牆最北處;王的酒醡則在南面,靠近王池(尼2:14)與御花園(尼3:15)。──《串珠聖經註釋》

         迦巴在耶路撒冷東北六哩的地區,為猶大北部的邊界(王上十五22;王下廿三8)。從迦巴到臨門,是由猶大之北朝南。臨門或稱音臨門(尼十一29;參閱書十五32),「臨門」原意為芭樂,可能為芭樂盛產之地,離耶路撒冷西南有三十五哩,是山地阜陵地帶,直到猶大的南地。

         便雅憫門是指向便雅憫,為城牆的東北角(耶廿七1213),第一門之處為北邊的方向,到角門是在西邊的地界,所以由北至西。

         哈楠業樓(尼三1,十二39)為城牆的北端,王的酒醡是在南端靠近王池(尼二14)及王園(三15)。所以由北至南。以上都是將東西南北全部包括在內,是指耶路撒冷的全城。──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全地。預言除了第4節以外其他的地理變化。這裡所提到的地區原來是山區。

         迦巴。位於耶路撒冷東北約9.2公里,代表猶大的北端(見王下23:8注釋)。

         臨門。無疑就是音臨門,位於別是巴北面14.4公里,即現在的希爾拜烏姆(Khirbet Umm )。音臨門(er-Ramāmîn )代表猶大的南端。參王下23:8,以迦巴和別是巴代表北端和南端。

         便雅憫門。可能就是城牆東北角的羊門。

         第一門。雖然無法確定具體的位置,但細節是相當詳細的。

         角門。在王下14:13和耶31:38中也提到過,被認為是城牆西北角的門。因而撒迦利亞是指城市的東界和西界。

         哈楠業樓。北城牆的樓(見本冊490頁地圖)。

         王的酒醡。無法確定方位,但無疑是在城南地區,可能靠近汲淪的御花園(尼3:15注釋)。哈楠亞樓和王的酒榨分別指城市的北界和南界。亞14:10後半句描寫了住滿居民的城市。──SDA聖經注釋》

         「迦巴」:位於耶路撒冷東北10公里左右,為猶大北界 王上 15:22  王下 23:8

         「臨門」:又稱「音臨門」,原意為番石榴,位於耶路撒冷西南56公里。 11:29  15:32

         「亞拉巴」:「曠野」的意思,原指約旦河流域的低地,意思就是耶路撒冷已經不需要周圍的眾山來防衛,整個猶太地區變成平地。

         「耶路撒冷必仍居高位」:耶路撒冷本是一座山城,海拔850公尺。由南至北皆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2:2-4

         「便雅憫門」:位於耶路撒冷城牆的東北角。

         「第一門」:位於耶路撒冷城牆的北面。

         「角門」:位於耶路撒冷城牆的西面。

         「哈楠業樓」:位於耶路撒冷城牆的北端。

         「王的酒醡」:位於耶路撒冷南端。──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10 迦巴到臨門】迦巴位於耶路撒冷以北五哩,守著司文尼幹河,也就是波斯帝國耶戶德省的北方疆界。臨門則難以指認。在薩非拉(別是巴以北十哩)的南端有一處遺址叫作「恩─臨門」(EnRimmon),但不在葉胡德省的疆界裡,位置也過於偏南,無法與迦巴對稱。──《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10 變為亞拉巴】「亞拉巴」兼具特殊與廣泛的意思。從特殊地理位置而言,可以指死海附近,以及亞喀巴海灣南部的乾燥地區。從一般地形而言,指的是平坦草原地帶。該節經文的文意脈絡應該取後者的意思。──《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10 耶路撒冷的地形】便雅憫門(或稱羊門)在聖殿山以北,以伯賽大池(在撒迦利亞時代稱作羊池)地帶為出口,到汲淪溪谷,聳立於東城牆之北(靠近今天的獅子門),曾經通往耶利哥。如果「第一門」是城門名,可能與「古門」相關(見:尼三6注釋)。

  「角門」位於耶城西部擴建區的西北角,亦即今日雅法城門附近。此處提及的城門沿著北城牆橫貫東西。哈楠業樓靠近聖殿山,位於城的西北方,與希律時代耶城的安東尼亞樓位置相同。最後,王的酒醡可能在城南端的御花園裡(見:尼三15)。酒醡與哈楠業樓則縱貫南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11人必住在其中,不再有咒詛。耶路撒冷人必安然居住。

         「咒詛」:指被滅或被擄的厄運(見書6:17-18; 43:28)。──《串珠聖經註釋》

         「安然」居住,「安然」原意可譯為信靠(batah])。那些居住的人有信靠神的心,確信神的恩眷與保佑,以致內心坦然,毫無顧慮與懼怕。耶路撒冷城真是名符其實,是和平之城,在內中有十足的平安。──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四12耶和華用災殃攻擊那與耶路撒冷爭戰的列國人,必是這樣:他們兩腳站立的時候,肉必消沒,眼在眶中乾癟,舌在口中潰爛。

         先知在此可能借西拿基立軍隊所遭遇的瘟疫,來描寫臨到列國的災殃(見王下19:35)。──《串珠聖經註釋》

         這是說,那些敵對神的軍隊,突然之間生病,在神面前完全無能為力。──《啟導本註釋》

         「災殃」原意為「擊打」。這裡「攻擊」是以完成式,表達是十分肯定的事(Perfect of Certainty),必會發生而無可避免的。這是一種災病,會使全身病患,而且十分迅速(參閱利廿六16;申廿八2122)。患者立即消瘦,皮肉腐蝕,只剩一具骷髏的樣子。

         肉必消沒,是指創傷之處潰爛範圍擴大,以致都漸腐蝕。無力再作強暴的事。他們的舌向來褻瀆耶和華的名,現在已經潰爛不堪。他們的眼充滿兇暴,要獵取以色列民的性命,已經枯乾失明。──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災殃」:原意是「擊」或「重擊」,後來指來自神的「屠殺」或「瘟疫」。 這裡看起來是一場瘟疫。

         「攻擊」:完成式肯定時態,指必會發生無可避免。

         「消沒」:意「腐蝕潰爛」。

         ◎這裡除了可能是瘟疫之外,也有可能是生化武器或核子攻擊的結果。──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12 形容瘟疫】(和合本:「災殃」)古代近東對待敵軍領袖最常見的方式是剝皮、剜眼睛、割舌頭。在這裡,「瘟疫」全都做到了。不過這些症狀究竟與古代近東哪種瘟疫相關,則尚未得到證實。──《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12~16當以色列的仇敵(12節)和他們的牲畜(15節)受到瘟疫的襲擊時,以色列便恢復在耶路撒冷的爭戰,並掠奪財物(14節),把早前的搶掠行動(2節)逆轉過來。──《雷氏研讀本》

 

【亞十四13那日,耶和華必使他們大大擾亂。他們各人彼此揪住,舉手攻擊。

         兵士在混亂中自相殘殺。──《串珠聖經註釋》

         這是耶和華審判的大日,那些仇敵們大大的混亂,原意指他們大叫亂喊,非常失常。或者是亂闖直撞,失去常態(申七23用同一詞意。)在慌忙混亂之中,人們想逃脫耶和華的刑罰(撒上五911;結七7)。這是耶和華干預的作為,為祂的百姓伸冤(申七23,廿八20;撒上十四20;賽廿二5)。──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四14猶大也必在耶路撒冷爭戰。那時四圍各國的財物,就是許多金銀衣服,必被收聚。

         述攻擊耶路撒冷的列國人,先受災病(12節),再受戰亂(13節)。現在,再加上猶大的餘民,在保護耶路撒冷的神聖戰爭中反攻,致仇敵於死地,列國的人完全失敗,且喪失一切的財物。

         收聚也可「取去」,或可作為「掃除」:各國的財物,就是金銀衣服,必被掃除,好似廢物一樣。──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在耶路撒冷爭戰。或“攻打耶路撒冷”(見RSV版)。根據第2節,耶路撒冷已陷落敵手。雖然耶和華為耶路撒冷爭戰(12,13節),百姓人也有自己的任務。──SDA聖經注釋》

 

【亞十四15那臨到馬匹、騾子、駱駝、驢,和營中一切牲畜的災殃,是與那災殃一樣。

         在敵人的營中,有這些牲畜,原是他們的交通工具。但是當他們想逃離時,卻無法使用,因為牲畜也同樣遭災。本來根據聖戰的原則,人與牲畜應全然殺滅(書六171821)。亞干取了當滅之物,被石頭打死,包括他的兒女、牲畜與財物(書七2425)。這是神的咒詛落在他們身上,無一可以倖免。──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四16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

         「住棚節」:慶祝夏日果實的收成(申16:13-17),並容許寄居者一同參與歡樂。此節期現作為列國聚集同心敬拜真神的記號。──《串珠聖經註釋》

         “住棚節”:以色列民的大節期,是個歡樂的慶典,參《利未記》二十三3343。十四1619預言在基督的國中,各國的人要來耶路撒冷敬拜耶和華。──《啟導本註釋》

         「剩下的人」是單數,「上來」這動詞是多數字。

         「年年」即年復一年,一年過去,另一年來臨,他們以敬拜耶和華為樂,時時等待這佳節的日期,使他們以敬拜為生活之中心,目標。──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此節期現作為列國聚集同心敬拜真神的記號。

         上來。神賜福給以色列的目的,是要說明祂願意為萬國所做的事情。侵略國中的倖存者為最近所發生的事所震懾,並得到神願意接納所有人敬拜的保證。他們願意尋求以色列的神,每年到耶路撒冷來敬拜。

         住棚節。關於這個節期,見利23:34,40注釋。撒迦利亞描寫了復興的最初階段,就是在寬容時期結束,罪和罪人最後被根除之前。如果猶太人保持忠心,這一切早該發生了。《以賽亞書》的某些經文也是這樣理解的(見賽65:17,20注釋)。──SDA聖經注釋》

         「住棚節」:「住棚節」也稱為「耶和華的節期」( 23:39-43 ),以色列人要在耶和華面前歡樂七日( 23:40 )。以色列人通常聚集在打穀場慶祝豐收,他們飲酒、跳舞、大肆慶祝。這個節日原本是紀念以色列民出埃及時,神曾使他們住在帳棚裡。──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16 住棚節作為登基節慶】以色列沒有什麼特別的登基節慶,不過學者想當然耳認為有這種節日。若的確存在,必然與住棚節相關(見:王上十二32;拉三4注釋)。從列國參與,承認耶和華的王權這個脈絡來看,更具深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16~19“住棚節”。參看利未記二十三章3343節。在這千禧年期間,神要借著基督君王住在人類中間。凡不守這節的人都要遇到旱災,埃及卻要遭遇瘟疫(編者按:第18節或譯作:埃及若不上來,他們身上就必有耶和華用來擊打列國的瘟疫,因為那些列國不上來守住棚節。)──《雷氏研讀本》

 

【亞十四16~21本章十六至廿一節,預言耶和華將作全地的大君王。這裏給我們看見一幅耶路撒冷全然歸耶和華為聖的圖畫――在這圖畫中,當神統管世界時,神聖和世俗的區別必要消除,全地所有人、物件與動物都歸神為聖,是以馬匹身上的一個小裝飾(鈴鐺),如同昔日大祭司冠冕上的金牌(出廿八36)一樣,亦繫有『歸耶和華為聖』這幾個字;表示當初神對以色列的旨意(出十九6),完全得著成就。耶和華殿內的『鍋』等普通器皿,亦必像祭壇前用來盛血的祭碗(參亞九15)同樣聖潔,一切都歸神聖的意旨所使用。

 

【亞十四17地上萬族中,凡不上耶路撒冷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的,必無雨降在他們的地上。

         猶太傳統似乎把住棚節和水拉上關係(參約7:37註)。──《串珠聖經註釋》

         凡不來敬拜的人,那是單數,指人民或國家的代表,然後「萬族」是多數,指國族的整體。「族」原為「家」,指一宗或一支,指以色列的支派(出六14;民三15;亞十二13)。但是在廣義方面,指民族或國家,尤其是指外邦(創廿八14;耶十25;結二十32;鴻三4)。

         不敬拜的,必無雨降在他們地上。雨象徵水,灑水是被擄以後住棚節的禮儀。

──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四18埃及族若不上來,雨也不降在他們的地上;凡不上來守住棚節的列國人,耶和華也必用這災攻擊他們。

         這裡特別提出埃及,因為埃及與巴勒士坦不同,不全靠雨水。他們有尼羅河,可有經常供水。然而尼羅河照樣會乾涸,以致田地沒有灌溉,乾旱之下,必有很大的饑荒,正是約瑟所預言的七年(創四十一54)。這裡特別提出埃及,不僅埃及的歷史對以色列的關係重大,而且埃及幾乎成為外邦人的代表,在神的救恩歷史中有重要的角色。神的公義必遍及萬邦。以色列如被棄絕,外邦人有蒙恩的機會。──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埃及」:埃及因為有尼羅河灌溉,所以比較不受雨水影響,但也並非完全不受影響,所以這裡就說埃及如果不來敬拜,一樣會遭遇嚴重後果。──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18 埃及的雨】埃及雨量稀少,所以不是生產力的主要功臣。埃及農業幾乎全部倚賴尼羅河年度氾濫的水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18~19原文文句頗隱晦。意思大概是:埃及雖可不靠雨水(有尼羅河可供汲用),但仍仰賴神的供給和保守,倘若背離神、不敬拜祂,必遭災殃。

‵「雨」:可代表一切日常需用。原文並無此字,有學者將此節譯為「埃及族若不上來,耶和華必用攻擊不上來守住棚節之列國的那災攻擊他們」。──《串珠聖經註釋》

 

【亞十四19這就是埃及的刑罰和那不上來守住棚節之列國的刑罰。

         埃及並非唯一受罰的國家,所有的萬族與列國也包括在內,沒有例外,可見公義的審判是多麼嚴重!

         住棚節不僅是全年最重要的節期,也是新年主要慶祝耶和華登基作王的榮耀。以色列人以及一切外族的人,必須擁戴耶和華為全地的大君王,敬拜祂!

──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十四20「當那日,馬的鈴鐺上,必有『歸耶和華為聖』的這句話。耶和華殿內的鍋,必如祭壇前的碗一樣。」

         昔日,大祭司冠冕上的金牌刻有「歸耶和華為聖」幾個字。(出28:36)但當神統管世界時 ,  所有人、物件與動物都歸神為聖,聖俗之分必要消除,是以馬匹身上的一個小裝飾亦繫有這稱號;聖殿內用來煮平安祭牲之肉的鍋,與祭壇前用來盛血的祭碗同樣聖潔,甚至猶大境內普通煮食用的鍋亦為聖潔,可容獻平安祭者煮祭牲之用。──《串珠聖經註釋》

         舊約聖經中有三個地方,將“歸耶和華為聖”六字用較大字體印出,兩處在出二十八36與三十九30;一在此處,原指大祭司聖冠上金牌刻的字,要大家知道他已分別為聖。本書後半為先知預言人類最後的得贖,耶穌基督作王,不僅人,連牲畜、器皿、世上一切的一切都因歸給耶和華成為聖潔,故連馬的鈴鐺上也刻上此語。由於原文重述二字,以顯其重要,故中文聖經中,用較大字體排印,(在英文聖經中有用大字者,也有用黑體字者),有重述引讀者注意的作用。──《啟導本註釋》

         「當那日」是在末事的時候,當神完全統治全地,彌賽亞君王執掌權柄,一切都必蒙恩惠,成為聖潔,不僅是人,也包括牲畜,連馬都要成為聖潔。在日常的生活中,連用具、器皿都成為聖潔。──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馬的鈴鐺。馬可能屬於從各地到耶路撒冷的人。以前其他國家的馬來到耶路撒冷,往往是戰爭的信號。現在馬鈴的聲音成了悅耳的音樂,說明成群結隊的崇拜者正前往耶路撒冷。原來刻在大祭司冠冕銘牌上的“歸耶和華為聖”(出28:36,37),現在成了敬拜者的格言。

         20,21節提到鍋和碗,似乎是因為到耶路撒冷崇拜的人很多,故要把大量的器皿集中起來。──SDA聖經注釋》

         「歸耶和華為聖」:這原本是刻在大祭司頭上的精金牌上的字 28:36-38 。這裡的意思是即使像馬這種戰爭工具,容易沾染污穢的牲畜,都要像大祭司一樣聖潔。

         「殿內的鍋」:作為敬拜者煮食之用,難免沾染污穢。

         「祭壇前的碗」:指裝祭牲的血用來抹壇角,是最潔淨的器皿。 4:7──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十四20 馬的鈴鐺】當一樣東西定作「歸耶和華為聖」,是賦予該物品神聖的地位,已經被潔淨,用在聖殿中耶和華停留的至聖所。在出埃及記二十八38,大祭司戴的金牌刻有鈴鐺。大祭司在袍子上也佩帶鈴鐺,不過是另一個希伯來字(出二十八33)。此處的用字僅指綁在一起叮噹作響的圓形金屬片。──《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20 鍋與祭壇前的碗】碗用在不少重要的禮儀,諸如裝祭牲的血。相形之下,鍋則是聖殿的一般烹飪用具。兩者都有不同的款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十四20~21在千禧年期間,所有物件(以至於馬具上的鈴鐺)都是神聖的。“迦南人”。象徵所有肆無忌憚的非信徒。──《雷氏研讀本》

         在基督的國度裡,每件事物都歸神為聖。殿內煮祭肉的鍋,甚至連最易玷污的鍋,因為歸給耶和華,所以都成為聖潔。──《啟導本註釋》

 

【亞十四21「凡耶路撒冷和猶大的鍋,都必歸萬軍之耶和華為聖;凡獻祭的,都必來取這鍋,煮肉在其中。當那日,在萬軍之耶和華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迦南人」:可能是代表不屬於神的人;此字於原文亦等於「商人」(見何12:7),故亦可能指向朝聖獻祭者搾取利益的商人。當耶和華為全地君王時,貪婪與暴歛的事必從聖殿的院子剪除(參太21:12-13等)。──《串珠聖經註釋》

         “迦南人”:代表不信神、不聖潔的人(參賽三十五8;結四十三7)。──《啟導本註釋》

         耶路撒冷和猶大,是指整個聖地,無論在那裡,都有聖潔的生活。那時無聖俗之分,潔淨的與不潔淨的不再有甚麼區別,全部都歸耶和華為聖。以色列人既是神的選民,必見證耶和華的聖潔,因為他們是聖潔的民,當然不可與迦南人混雜。──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迦南人kenaani)。在伯41:6和箴31:24中譯為“商人”,“商家”。本節可能也有這樣的意思。在友好往來的社會中,任何人都不應為自己的國籍而受到排斥。但耶穌在聖殿所驅逐的商人(太21:12)是不能容忍的。──SDA聖經注釋》

         「迦南人」:可能是「商人」的意思,商人不再因為聖殿的敬拜資源不足而向敬拜者獲取商業利潤  1:11 。這個字也可以指迦南人,以當時的背景來說是不潔淨的民族,末日時聖殿中不會再出現不潔淨的人。

         ◎這裡提到整個猶太地將有如聖殿,整個地區沒有聖俗之分,誰都可以自由而輕易的敬拜神,而沒有因為資源不足而導致有商人存在的需要,也不會有不潔淨的人出現在聖殿中。── 蔡哲民《查經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