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九章短篇信息
目錄:
撒迦利亞書第九章讀經劄記(王國顯)
撒迦利亞書第九章講義(陳終道)
撒迦利亞書講義(九章)(文牧)
王者之風(9章)(香港讀經會)
我親眼看顧我的家(九章1~17節)(臺北基督之家)
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九1~8)(臺北靈糧堂)
謙謙和和騎著驢駒子(九9~10)(臺北靈糧堂)
萬軍之耶和華必保護他們(九11~15)(臺北靈糧堂)
耶和華必看祂的民如羊(九16~17)(臺北靈糧堂)
撒迦利亞書第九章讀經劄記(王國顯)
神顯明他是百姓的保護
但是神也讓他的子民能看見,整個過程裏不是那麼一帆風順。從第九章我們就看到,神說到國度顯明的過程裏頭會發生的事情。當然,他不是按着歷史發生的次序說話,但是所有說話的焦點,都是啟示裏頭的重點。我們從第九章開始就看到一些事情,就說到以後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會有甚麼事情發生。在第九章那裏,神對撒迦利亞又說了一些話,那些話是說到以色列人周圍的環境還是有困擾的,但是神卻是他們的保護。我們稍微留意一下這裏說的是甚麼。「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哈得拉地,大馬色和靠近的哈馬,並推羅,西頓。」
弟兄姊妹注意,這裏說到將來有一些事情要發生,神那個時候跟撒迦利亞說,這些事情卻不是當時發生的事,神的話也指明這些事是以後要應驗的,不是當時發生的。如果是當時發生的,就不叫應驗了。因為這些事情神在以前沒有說過,神是在那一個時候才說這些事情,這些事情還沒有發生,但是有一天要發生,在發生的時候就是應驗了。所以我們就看到這一段話開始是說到以後的事,與當時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裏面說的那些事情,確實有一些非常嚴肅的事實在那裏。
我們簡單地先來把那個結果點出來。頭一件事情就是,以色列人周圍的環境不會平靜安穩,第二件事情,雖然周圍的環境不平靜,不安穩,但是神的百姓卻是受保護的。歸納起來,第九章上半段話就是指出這兩個事實,一直說到神的百姓是在神的面前蒙保守的。當然,我們必須要記住這樣的背景,頭一件事就是,蒙保守的神的百姓一定是遵行神的話語的人,這是申命記上面叫我們明白的。他們在神面前蒙保守,因為他們揀選站在神一邊,這一點是很明顯的。現在我們來看這段話究竟是說甚麼,如果我們對歷史不是很熟悉,對這段話就很難掌握到具體的意思。一般來說,我們都不是很懂歷史的人,我們要懂也是懂本地的歷史,或者是本國的歷史,至於與自己沒有關係的歷史就不太懂了。所以,我們讀到一些與歷史有密切關係的經文的時候,我們常常感覺有點困擾。我們感謝主!我們是有缺欠,但是神總用着一些人把我們的缺欠補滿。
與以色列有關的歷史與地理
在第九章開頭這一段話,有幾個字給我們有一點題示。第一個就是十三節,那裏就題到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希臘,另外一個就是題到以色列和猶大本身。這一段歷史裏面,希臘和猶大是有很緊密的關係。我們首先要留意,「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哈得拉地,大馬色和靠近的哈馬。」哈得拉是甚麼地方呢?我們衹知道是在那一個地區,但是具體確實的地點一直到現在沒有確定。這裏題到三個地點,哈得拉,大馬色,哈馬。
哈得拉我們在後面的地圖也看不到它在哪裏,大馬色和哈馬我們看到,那是在當年亞述的境內,也就是現在的敘利亞地區。但是考古發現亞述的碑文,把這三個地點都擺在一起,撒迦利亞書也把它擺在一起。所以,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哈得拉究竟在哪裏,但是我們可以有足夠的資料,肯定它是當年亞述帝國的幾個大城之一。這裏就先題到亞述,接下去就題到推羅,西頓,然後就題到亞實基倫,迦薩,以革倫,這些屬於非利士人的地和靠近埃及的那些地區,當時是說非利士人的居住地。這裏就題到這幾個國家在當時來說,尤其亞述是一個非常大的國。
但是,我們注意到按着這裏所題的次序,從亞述到推羅、西頓到底下的非利士人的地,包括埃及。按這一個次序,從馬其頓帝國興起的時候,亞歷山大帝的東征就是沿着這個路線,把這些地方攻取毀滅。這裏就是題到那個我們不必太注意的事情。我們衹注意題到名字的地區,在當時來說都是一些非常繁盛的地方,在武功和政治上面也是有一定強度的。但是你看這裏,好像這些都不能維持下去,都完全被毀滅了,包括埃及在內。但是有一件事情很特別,第八節,「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弟兄姊妹,我們必須把整段歷史連起來看,不要把它分成兩個不同的事。
就是當時在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所發生的事,當時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最強的對手是埃及。亞歷山大的軍隊從希臘往東來,就沿着這些邦國的次序一一攻下他們,然後就南下要去攻打埃及。要攻打埃及就一定要路過以色列,所以,以色列也是當時要攻打的地區。猶太的歷史家約瑟夫就記載了這些事情。當亞歷山大的軍隊打到靠近耶路撒冷的時候,當時的以色列人的祭司就出來迎接他,把一本聖經呈現給他,給他指出甚麼呢?
我沒有看到原文裏面的記載,我是從別的書上看到引用約瑟夫的記載。所以,我猜,他非常非常可能看到但以理書和撒迦利亞書裏面的記載。那一段歷史整個發展原來老早就在神的宣告裏面。巴比倫的興起,瑪代波斯把巴比倫拿下,然後馬其頓興起,把瑪代波斯滅掉,然後就帶出這一次東征。東征整個路程完全記載在那裏,就說到亞歷山大因為領會到這件事情是神在管理一切,他就下令馬其頓的軍隊離開猶大,然後繞道去攻打埃及。
弟兄姊妹們,當我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們就看到這樣一件事,跟猶大有關聯的四圍國家都被希臘帝國打下去了,唯獨猶大,耶路撒冷安然地維持在平安裏。這樣的一件事情是給當時的猶太人看見他們是有前途的,他們前途的把握不是在他們自己本身的強大和了不起,乃是在乎他們看見神說,「我的眼目看顧我的家」。這是聖殿建造好以後一段年日的歷史。
宣告國度的王的啟示
因着這一段歷史就引出一個預言的宣告,第八章我們看到祭司國度的恢復,第九章到這裏我們就看到國度的王的顯明,但是這個國度的王的顯明,不是人想像裏面的威嚴、莊重、華麗,而是好像一個很隱藏的王。弟兄姊妹留意第九節,「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着驢,就是騎着驢的駒子。」
我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沒有辦法不留意到這段話是給引用在四福音裏,顯然這一段話就是預先宣告了一個將來要發生的事。神怎麼叫他的百姓有前途呢?因為他們的王來了。他們的王要來,這個就是他們長久以來所盼望的那一位彌賽亞要顯明的。但是這一位王的顯明和人的盼望完全是兩樣的。在人的心思裏,哦!我們的王顯出來了,他是威嚴的,他大有能力,他有權柄,他很威風。但是不,這位王來的時候,從實質上面他帶出公義,他帶出拯救,但是從表面上看來他不像王,因為他是謙謙和和的。並且他不是騎着高頭大馬,也不是站在戰車上面,他乃是騎着一個驢子進來,還不是大驢,是一個驢駒子。
這算甚麼呢?這個是王嗎?感謝主!他是這樣隱藏的來到他的百姓中間。我們從福音書裏面就看到這件事情,我們的主最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就是騎着驢駒子進來的,他的門徒把衣服脫了鋪在地上就作為紅地毯,兩旁的人拿着棕樹枝搖晃,口中喊着「和散那,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這明明是一個迎接王的光景,但是你要看這個王的本身,他好像不起眼,他沒有很華麗的衣服穿,他也沒有戴上冠冕,他的坐騎也沒有鑲金鑲銀的裝飾,衹不過是很平凡的衣服搭在上面,他就騎上去。
感謝我們的神!他預先宣告了他的兒子到地上來的時候,他那個王的身份是怎樣顯出來。雖然從外貌上面看,沒有一點王的架勢,也沒有一點王的氣派,但是神的話在這裏印證,你們應當歡呼,因為你們的王來到這裏。神的話在這裏印證,這個就是你們的王。我們感謝主!將來猶大怎麼能恢復呢?將來國度怎麼可以顯明呢?在當時的環境來說,猶大是亡國的,現在他們在建造聖殿,建造聖殿的環境也並不是那樣沒有威脅的,怎麼能看到這殿將來的榮耀要比現在的更大呢?
你要看見那件事情,首先就要看見你的王來了。我們感謝主!這一位王果然是來了,怎麼來的?在福音書裏面我們看到了,就是這樣卑卑微微地來了。他的百姓不接待他,不歡迎他,不承認他。但是感謝主!他就是這樣隱藏了他自己,並且隱藏到一個地步,被人釘在十字架上,他也沒有出聲。他可以在那裏出聲,他能把被砍掉耳朵那個人醫治好,他要從十字架上面下來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他沒有,他就是在那裏默然地接受一切,他就是這樣謙謙和和地來,也好像柔柔弱弱地被人釘在木頭上。
十字架成就的和睦征服全地
但是感謝神!主的話在那裏印證說,這個是你們的王。當時福音書上的歷史也是如此,因為不管當時猶太人怎麼反對,當時的外邦人是怎樣不認識,彼拉多在那裏釘一個牌子--猶太人的王,用三種文字來寫成。其實就不單衹是猶太人的王,說羅馬文和希臘話的人都宣告這個是他們的王。我們感謝主!這是撒迦利亞書裏面說到神的重大啟示。當這一位王來的時候,他就把神的百姓以為可依靠的一些爭戰用具都廢掉,然後又用他自己來顯明那個征服的權柄。
第十節,這個騎驢駒子的王進到耶路撒冷,「要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必除掉」。這些都除掉了,怎麼去征服列國呢?「他必向列國講和平。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全地就被征服了。」怎麼來征服呢?就是用和平來征服,怎麼和平呢?我們倒不如說用和睦來征服。甚麼和睦?人和神相和的和睦,人與人複和的和睦,那是十字架工作的果效,帶出了人和神的間隔被挪開了,人與神相和了。這個是福音的宣告,這個福音的宣告就把全地都征服了。
哈米吉多頓的小影
我們感謝神!在撒迦利亞書裏面,神不單是讓猶大的百姓看見他們是有前途的,神也給他們聽見,我相信他們不領會,起碼他們聽見了,有一天他們的王要叫全地被征服。怎麼征服他們不懂,但是神說,他們的王有一天要征服全地。我們感謝主!這確實是一個極大的啟示,啟示到在福音書的日子,我們的主怎樣來完成神差遣他的任務。然後神就一步一步地把以色列恢復過來。底下就題到,我們不詳細說這個。下面你就看到,隱隱約約在那裏說到哈米吉多頓的戰爭。沒有明講,但是你看下去就看到這個影兒。
因為底下就說到有一個戰爭的衝突,這個戰爭的衝突的雙方,一個是以色列,一個是希臘。弟兄姊妹,從歷史上沒有看見過以色列和希臘有過任何的衝突,但是看到以後國度顯現以前,以色列和希臘有衝突,這個希臘就是希利尼,就是外邦。以色列跟外邦有一個大衝突,這個大衝突在甚麼時候?在哈米吉多頓,在大災難的末期。結果神就在那裏對付列國,這一件事情在後面的經文就有比較詳細地題到,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再看細一點,現在我們衹是看個大概。
國度的王來恢復國度
這裏就看到,以色列叫列國接受了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失敗,列國被以色列帶到一個他們想像不到的失敗。是以色列的能力嗎?不是,是神自己作的。我們感謝神!經過了這個,神就把以色列顯明出來,那就是國度的顯明。當國度的日子顯出來,那是第九章最末了的幾句話,他的恩慈何等大,他的榮美何其盛。「五穀健壯少男,新酒培養處女。」那是說到豐收,我們中文聖經翻出來就這樣看的話,你不明白是甚麼意思,就是看英文也一樣不懂。但是當你摸到國度的事實的時候,你就知道甚麼叫新酒培養處女,那是新酒使少女們歡樂。弟兄姊妹們,我們感謝主!這就帶進國度,這是很粗略地把那個過程點出來。
以色列怎麼給恢復到一個祭司的國度,因為他們的王要來,當他們的王來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朝着神的安排來發生。當神所安排的發生過了以後,一切神的對頭都被壓下去了,國度就顯明出來,裏面就完全是神的榮耀,華美,在人中間所經歷的就是豐收和歡樂。我們感謝主!這些話雖然和當時重建聖殿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確實讓重建聖殿的猶太人看見自己有前途,看見他們一直是受保護的。
所以也就讓他們在建殿的事情上沒有再被打岔,以至聖殿就被建造好。然後就叫我們看到這殿后來的榮耀要大過先前的。第八章、第九章開始是這一個比先前的榮耀更大的事,要成為事實的關鍵。過程是怎麼樣呢?第十章到第十四章就比較細的說到這些事,我們以後再看。但願主給我們從他過去怎樣帶領以色列人重建聖殿的事上面,讓我們今天也看見神在領着我們去建造他的屬靈的工程上,我們也該有的看見。我們今天晚上就交通到這裏。
我們感謝神!當我們讀撒迦利亞書,讀到第八章的時候,我們很明顯地看見神用着撒迦利亞向他的百姓說的話是轉了一個大的方向。從第一章到第七章,神是讓他的百姓留意到當時的環境,第八章以後,神讓他的百姓看見前面的光景。這一個信息裏面的轉換是蠻重要的,如果我們沒有留意到這樣的一個轉換,我們就覺得撒迦利亞書有點散漫。因為神既然用着它來激動猶大的百姓重新要把聖殿建好,怎麼好像盡說一些跟當時建殿無關痛癢的話?尤其是我們讀以斯拉記的時候,那裏的話明明說神興起這兩位先知來鼓勵猶大人,重新投入建造聖殿。
從哈該書上我們看到的確都是很鼓勵的話,在撒迦利亞書上我們看到鼓勵的話好像並不明顯,但是撒迦利亞說的話比哈該說的話還要多。撒迦利亞說的話究竟在哪一方面把神百姓的心提起來呢?當我們看見神向猶大的百姓說話,是從現今一直說到永遠,乃是讓他們回顧目前的光景發生的原因,然後就展望以後的日子,神在他們中間有怎樣的帶領和安排。這樣,他們如果真的是看見了,他們就知道建殿的路是平坦的。平坦不是說沒有環境上的難處,乃是因為神要作成這件事。
我們上次從第九章裏看到,神告訴他們在他們所遭遇的事上面,有一天他們要成為列國人的依靠。到了那一個時刻,列國人就不再成為他們的欺壓,反倒成為他們的激勵。因為神是藉着列國人來讓猶大的百姓看見,他們在神和人中間是何等重要。如果沒有了他們,列國要來尋求神,連路都沒有。但是因為有他們在地上,所以列國的人就被引到神的面前來。我們感謝主!神讓他的百姓看見他們的前途和他們的功用。他們曾經被人欺壓,好像一無用處。但神給他們看見他們有用處,因為成全神的旨意,沒有他們就不能到達終點。
但是,是不是全是他們自己本身就具備這樣的條件呢?不是。所以,在第九章我們就看到,神在那裏預先宣告了彌賽亞的來臨。雖然這個宣告是非常平淡的,但是彌賽亞來臨的目的卻是非常清楚的。說出當這一位稱為彌賽亞的人來到的時候,他們就蒙拯救了,他們就大有喜樂了,他們就整個復興起來了,他們就在一個全地豐收,滿了喜樂的光景裏面來活。
但是有一個關鍵的事實,他們用甚麼態度來對待那一位要來的彌賽亞?所以,第九章那裏非常清楚地指出,當彌賽亞來的時候,他是來作王的。這個王必須要被人接受,如果人不接受這一位王,那麼神所宣告的這一些就不會發生了。要接受一位王,那是簡單的,因為他是王,你看到他的時候,非接受不可。但是神的宣告裏面說得很清楚,這一位王來到的時候,他不像人眼中的王,他是卑卑微微地來到人的中間。王是騎着高頭大馬的,但是這一位王來衹
是騎着驢駒子。很平淡,沒有王的威勢,也顯不出王的權力,更沒有王的熱鬧和高興,就是這樣卑卑微微地來到。那你是否接受他作王呢?
主已經宣告了這點,不但是在撒迦利亞書上宣告,在以賽亞書和詩篇上也宣告了。如果站在猶大人的地位上面來說,他們應該對要來的王,起碼有一個一般性的領會。但是他們就是愚昧,他們沒有這樣的一個概念,他們一聽到王,感覺就是很威嚴的王,很有能力的王。當我們的主到地上來的時候,他們沒有辦法接受他是王。雖然有一陣子情緒的激動,在我們的主進耶路撒冷的時候,他們歡呼。但是弟兄姊妹很清楚地看見,前後一個禮拜的光景,人對我們的主的態度整個就反過來了。七天前是“和散那,和散那”,七天以後就“殺了他,殺了他”。
弟兄姊妹們,為甚麼會有那麼厲害的轉變呢?對神在舊約裏接二連三的宣告,沒有放在心上。我們看到撒迦利亞宣告神百姓榮耀的前途的時候,神是非常明顯地用着他來突出作王的那一位神的兒子的顯明,就很清楚地告訴神的百姓,衹
要你們從心裏接受從神差來的,神榮耀的目的就要在你們中間成全。你們是有前途的,你們所帶出來那個以後的榮耀比先前的更大。整個神應許給你們的地都是滿了豐收,滿了歡樂的。我們看到第九章,一直看到這樣的光景,我們真是看見猶大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燦爛的。
撒迦利亞書第九章講義(陳終道)
第二段 預言(九至十四章)
本書從第九章開始,信息偏向預言性,雖然第一至八章的異象與勸勉的話中也有預言的成份;卻比較偏重於引述已往或當時歷史,勉勵以色列人重建聖殿,但從第九章開始,神把先知的眼目轉向遠處,預見以色列人在神永遠救贖計畫中所占地位之重要,彌賽亞的國度中,耶路撒冷將成為萬國的中心。先知先論及有列國與以色列國的預言,再論彌賽亞國與以色列國的預言,二者涉及基督第一次與第二次降臨。
一、關乎列國與以色列國的預言(九至十一章)
1.列國受審(九1~10)
九章一至十節
讀經提示
1.“默示”英譯作“重擔”,試按“重擔”的譯法思想第一節。
2.信徒應在什麼處境中才“仰望”(或作望向)耶和華?
3.神懲罰外邦列國,對神的子民有什麼教訓?
4.神的家包括你我的家嗎?神應許“我必在我的家四圍安營”對我們有什麼教訓?
5.基督是公義而謙和的王,基督徒當怎樣才像基督?
(1)亞蘭(九1~2)
九1:“默示”英譯本作burden即重擔,但這重擔是指先知自己所領受神的託付,抑指神所要給予那些國家的懲治或災禍,有如重擔令人難當?在此應偏重指先知自己從神所領受之信息,而這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了那些外邦將會受神懲治的警告在內;因下文所提受懲治的國家既不止一個,則“重擔”若代表不同的災禍,似也該是多數的,此重擔卻是單數的;所以若指先知一個人在神前領受負擔,而向各處的人發出警告性的預言較為適合。而這些預言針對各有關國家發出成為各種難當的重擔。
注意:下文第十二章一節的“默示”也是“重擔”的意思。
凡真正為神傳講信息的人,也都有先知撒迦利亞的經驗.不是自己喜歡講,喜歡教訓人,或喜歡發洩個人憤怒,而是對所傳之信息有不得不說的感受,特別是懲罰性的信息。傳信息的人若只是發洩自己心中忿怒,根本不算是卸下重擔,而是發洩冤氣而已!但若因神的託付,雖然自己不想說近乎咒詛的話,卻要順從神而說,就有卸下擔子的感受了。例如:
“主耶和華發令,誰能不說預言呢?”(摩三8下)
又如新約的保羅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九16)。“我們所看見的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徒四20)均屬類似的經驗。
九至下:“世人和以色列各支派的眼目,都仰望耶和華”——按英文N.A.S.B.譯本有“世人特別是(especially)以色列人”,全句故在括弧內,顯得與上句神針對哈得拉等地之外邦所發的攻擊性預言關係密切。世人留心神默示給先知的預言,因那些信息,關乎他們的生死存亡。神的百姓更應留心注目,因那是關乎神救贖計畫與榮耀國度之成功。現今正當世人輕忽神的預言時,信徒應當留意神的警告與行動。
“哈得拉地……”第一至八節中所提及的幾個小國,都是圍繞以色列人的附近鄰邦,如哈得拉地Hadrach是在大馬色與哈馬附近的城鎮,同屬亞蘭國(即現今的敘利亞)。
(2)推羅(九3~4)
九3~4:聖經常將推羅(Tyre)和西頓(sidon),放在一起,這兩城是巴勒斯坦西北部近海的重要通商大城,先知以西結曾預言推羅將完全毀滅(結廿七章全章),到希臘亞力山大興起時,預言應驗。那時推羅新城建於離地中海不及一裡的海島上,且因經商十分富有,正如本段第三節所說:“推羅為自己修築保障蓄銀子如塵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但亞力山大動員龐大人力,填海築成提道,經多月攻戰,終將推羅完全毀滅,(詳參The Zon dervan Pictorial Bible Dictionary),而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應驗了——“主必趕出他,打敗他在海上權力,他必被火燒”(九4)。
(3)非利士(九5~7)
九5~7:“亞實基倫……迦薩……以革倫……亞實突……以革倫……”都是非利士人的城邑,祭司以利時代,非利士人曾擄獲約櫃,將約櫃先後運到亞實突、迦特、以革倫等地,因而招致神降災禍在這些城邑(撒上五、六章),大衛曾勇殺非利士巨人歌利亞(撒上十七章),但非利士人長期仍是以色列人的敵人。
“耶布斯人”是耶路撒冷的原住民,被大衛所攻取(撒下五6~10)。在此說“以革倫人必如耶布斯人”意即非利士地必像耶布斯地那樣為猶大人所占取。
九6:“私生子……”英文N.I.V.譯作“Foreigners”與和合本的小字“外族人”意義相同。
九7:“我必除去他口中帶血之肉,……”非利士人既是外邦人,吃帶血之肉或祭過偶像的食物是平常的事。在此先知用他們日常生活的習慣之事例,預言他們將會受到神的懲治歸附猶大而不能照日常習慣飲食。雖未必是長期的,但縱然是暫時的,已足表示在戰禍來臨的日子中不能照常飲食的情景。正如先知何西阿論以色列人將受懲治而被擄外邦時也說了類似的事例——“……以法蓮卻要歸回埃及,必在亞述吃不潔的食物……”(何九3~9),其用意相同。
“必在猶大像族長”本句應從好的方面來看,意指他們必被歸化于猶大人中,甚至像同族之領袖,“族長”英文N.A.S.B,譯作clan即部落或黨派,N.1.V.譯作leader即領袖,呂振中譯本作“族系”。
(4)“我的家”(九8)
九8:“……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這家指神的百姓以色列全族,在先知書中,在正面安慰的話之前,常先提到神選民的仇敵受報應的預言,本段正是這類記述的好例子。上文既預言在神百姓鄰近的國家一
一受報,本節就正面宣告神要親眼看顧他的家。這種安慰話,對當時要重建聖殿的以色列人,是極有力的鼓勵。
大衛在詩篇裡說過類似的話——“耶和華的使者,在敬畏他的人四圍安營,搭救他們。”(詩卅四7)這樣,這些受神這樣眷佑看顧的人,都當是個敬畏神的人了。
(5)謙和的王(九9~10)
九9~10:“……看哪,你的王來到……謙謙和和的騎著驢……”——新約福音書已明明引用這些話是指基督來臨的事說的(太廿一4~7),所以在此先知是預見遙遠的將來所要成就的救恩,這和平的君王是謙和而溫柔的來臨,他建立他的國度,不是藉武力殘殺,而是藉十字架的代贖,成就為人受死的救恩,把蒙救贖的人從撒但權下,遷到他的國裡(西一13),他的凱旋式的勝利——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去接受十字架的苦難。這位天國的王將必再來,建立他平安的國度在地上,除滅“戰車”,“戰馬”,“與列國講和平”,“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亞九10),可見他是全地的王,統管萬國。
注意:我們的心中是否還有許多未除滅的“戰車”“戰馬”?我們是否已讓這謙謙和和的君王登上我們心中的“寶座”,讓他作我個人內心的君王?他的王權必先統治我的個人,然後才統治萬人。
2.應許加倍賜福(九11~17)
九章十一至十七節
讀經提示
1.“立約的血”指什麼約?什麼血?“無水的坑”是什麼地方”
2.誰可得神加倍的賜福?按12節怎樣才可以得著?
3.我們願作神的弓、神的箭,還是願成為“冠冕上的寶石”?二者有無關聯?
(l)立約的血(九11)
九11:“錫安哪,我因與你立約的血……”——本句中的“約”指舊約,就是神藉摩西在西乃山下所立的約。當時摩西將牲畜之血灑在壇上,又灑在百姓身上(出廿四6~8)。但舊約實際上是預表新約,因牛羊的血並不能真正贖罪,也不能真正保證什麼,卻表明那以後來的神的羔羊,他的血能真正使人潔淨,可以事奉神(來九14)。
本句一開頭提及“錫安哪……”似更偏重神對大衛之應許(或說神與大衛立的約)。按撒母耳記下七8~16神應許大衛的國位必堅定直到永遠。按歷史看並未應驗,但路加福音第一章卅二至卅三節明說基督才是真正承接大衛的王位直到永遠的,所以福音第一章一節稱基督為“大衛的子孫”(可譯作大衛的兒子)。
神為什麼仍向多年悖逆不信服他的百姓施行拯救?是因他紀念“立約的血”。按當時歷史,以色列由於曾用牛羊之血與神立約,而成了神的子民,所以神拯救他們,但本節經文所要表明的真義,卻是表明神因基督的血所立的新約,要將我們從被擄的罪奴困境中拯救出來。
“無水的坑”可能是當時最痛苦的牢獄,如先知耶利米曾被下在“沒有水’的淤泥獄中(耶三十八4~13)。在此撒迦利亞可用可能借當時最令人害怕的這種牢獄,描寫神怎樣把他的百姓從極端痛苦而絕望的景況中拯救出來。
注意:
①本書顯示神始終未忘記他的約。背約的是以色列人,不是神。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
②罪惡也像一個淤泥深坑,所有在罪中的人都被魔鬼下淤泥坑中,陰暗、絕望、孤單、不得安寧……。
(2)加倍的福(九12)
九12:“被困而有指望的人……”英譯作有指望的囚犯,與上節同指被擄而得釋放回國的猶太人,他們雖作亡國奴如囚犯,卻是有盼望的囚犯,因有神的應許。
九12中:“都要轉回保障”指錫安的保障,即保壘城(撒下五7),象徵回到神的眷佑中,神必加倍賜福給他們。這些話不但安慰當時已回國的猶大人,也鼓勵仍留在巴比倫的猶大人應趕快回國,神不能加倍賜福給那些仍戀棧在巴比倫的人,只能加倍賜福給那些願為神的旨意回國開墾播種,重建聖城聖殿的人。
大衛所預表之基督才是我們靈魂的避難所(來六18),在他的血所立的新約下,有必能得救的保證(約五24,十28~29,十七12)。雖然神把普通屬物質的福份也賜給所有人,像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但神的特殊恩典,即關乎永生的屬靈福份,卻是只給投靠在基督腳下的人。所以這加倍的福是按信心作亞伯拉罕真子孫的人才可得的(羅二28~29,四11~12;參太六33)。
(3)神的弓箭(九13~15)
九章十三至十五節這幾節是應許選民將戰勝仇敵,神要用他們像弓箭大勝敵人。神要親自為他們爭戰,像“南方的旋風”(14節)。“他們必吞滅仇敵踐踏彈石”(15節)。彈石是古代兵器之一,如大衛的彈石。“他們必喝血呐喊”實際上以色列人是不准喝血的(利十七10~16),但這些話只是描寫大勝仇敵的情形。
“喝血”的血,中文聖經旁邊有小點,英文聖經沒有“血”字,只有“喝”字。這樣也可能只是形容他們慶祝勝利而喝飲的情形。
這種大勝利應驗於什麼時候?按上文第十節提到基督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到地極”,顯然是指基督在地上作王,建立平安國而說,是則本段大勝仇敵的情景也該是基督降臨,殲滅地上敵人的補述。
注意:第十三節是神以猶大為弓,以法蓮為箭,第十四節則說“他的箭必射出如閃電”。以法蓮代表北國的以色列,猶大代表南國。這時以色列人不分南北,其合作有如弓與箭不可分,一同放在神手中就成為神犀利的兵器。
有人以為在此既分別稱猶大與以法蓮,可見本段寫于分國前。這種主張未免過份推測,因以色列人既有幾百年分國的歷史,在習慣上分別提以法蓮或猶大是極自然的事。反之,本處既特用猶大(南國)與以法蓮(代表以色列之北國)分別喻作弓與箭,正可表示他們已緊密不分,成為同一立場、同一方向的了!一如弓與箭必須合起來才成為犀利的武器那樣。
神的拯救,不但把他的子民從受仇敵攻擊中救出來免受害,還拯救到一個地步,成為有能力攻擊仇敵,把那些在黑暗權下的人解放出來,歸向光明的軍兵。
(4)冠冕上的寶石(九16~17)
九16~17:“當那日……”本句完全是預言性的話。在先知書中常指主再臨設立國度前後的一段日子(參本書八22~23)。
九16中:“他們必像冠冕上的寶石”——冠冕已經是榮耀的象徵,冠冕上的寶石則是整個冠冕最榮耀高貴的重點,這正是神的選民在國度中的尊貴地位。
注意:他們先作神的弓和箭,任憑神怎樣拉弓射箭,怎樣指向敵人,在大爭戰中取得榮耀的勝利,然後才成為冠冕上的寶石。今日的基督徒應當謹記,不願成為神的弓箭的,也不會成為冠冕上的寶石,逃避神交付責任的就是逃避榮耀的賞賜。
九17:“他的恩慈何等大……”——既說“他的恩慈”很容易使人領會這“他”是指神。英文K.I.V.譯作his與和合本“他的”相同。但較新的譯本將“他的”改為多數的“他們”或“他們的”,如:
呂振中譯本作:“哦,他們的俊美,何等的光榮,他們……”
英文N.A.S.B.譯作“For what
comeliness and beauty will be theirs”(他們的)。
N.I.V.譯作”How attractive and beautiful they(他們)will
be”
按以上譯法用多數式的“他們”,則本節英譯的“美麗悅目”應指下半節的少男少女——“五穀健壯少男,新酒培養處女”(男女都是多數式的),則全節與上節的下半同是描寫神的子民享受豐足尊貴的景況,少男少女的健康美麗、愉快、反映國家富足太平,社會家庭的安寧祥和,這些話隱約的顯示基督平安國度中的美好光景。
──
陳終道《撒迦利亞書講義》
撒迦利亞書講義(九章)(文牧)
第二部分:九至十四章
再來之王(九1-17)
撒迦利亞書的第二部分,顯示出與前面八章不同的氣息。語氣是不同的,在這裡沒有直接提及先知,這幾章可能是先知後期的作品。但是這幾章與前一部分並非沒有關聯。撒迦利亞對將來世界的看見,在這裡繼續著,並且更加精心地處理。
第二部分又分成兩段:九至十一章,和十二至十四章,每一段用「一篇信息」("An Oracle")為題,雖然希伯來文可以較貼切地譯作「負擔」(burden)。
一方面,這幾章是針對當時的歷史,另一方面,它也指向將來。我們相信,這一部分所預言的遠象,是比當時的歷史更為重要。
這段經文以先知宣告神的預言開始,攻擊各個外邦的國家,顯示神的審判由北方到南方。神審判哈得拉、大馬色,和哈馬、所有敘利亞的城市,接著南下向推羅、西頓這兩座沿海的城市。這兩個擁有大量財富的海港,在審判的日子將無能為力。沿地中海海岸向南走,神的審判落在非利士人的城市中(5-6節),使它們陷入荒涼的狀態。最後,因為打敗了許多猶大的敵人,神將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外面安營(8節),在那裡保護它免受任何欺壓。
這時,前面八個異象的戰爭氣氛,被這種出現在耶路撒冷的和平氣氛所改變。這座城市要因為她的王到來而歡欣,是謙卑地騎著驢子到來(9節)。彌賽亞的到來,在耶路撒冷標誌著新時代的降臨;戰爭的武器被拋棄掉,而她的和平之君將統治全世界。
但是又突然地,和平的聲調又再一次被改變,被一種戰爭詩所取代;這種突然的改變可能反映一個新的仇敵的出現(相信是指希臘)(13節)。希臘在西元前第四世紀崛起,成為強國。但是這仇敵將被打敗,這樣神的群眾要在他們的土地上得到和平。
在先知的異象中,有一位王,他會把和平帶來。馬太福音(廿一5)和約翰福音(十二15)說明了這王是誰,耶穌就是那將要來的王。
王者之風(9章)(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幫助我除去生命中的自大與自卑,成為一個既堅強又謙和的人。
本章經文主要是描述神對列國的審判,也是一首歌頌耶和華為其子民爭戰的詩歌。
1. 列國遭受的審判(1~8):泰爾、西頓為著名海港(參結26:1~28:19);亞實基倫、迦薩、以革倫和亞實突都是非利士人的大城市。先知諷刺他們雖然曾為自己所擁有的堅固防禦措施和大量財富而誇口,但仍難逃神公義的審判,終致滅亡。
2. 榮耀新王的來臨(9~10):先知預言將來有一位新王來臨時,神子民的歡樂情景。新約清楚指出這位新王就是耶穌基督(參太21:1~11;約12:14~15),祂具備了四方面的王者風範:1祂是公義的,在世上樹立了楷模(參太22:15~17;約7:14~24);2祂施行拯救,為救贖世人而來(參提前1:15);3祂柔和謙卑(參太11:29),在世上過著貧窮的生活(參太8:20);4祂要再來,建立新天新地(參啟21:1~4)。
3. 錫安子民的得勝(11~17):先知再次指出,神的子民將會得到最終的勝利,敵人的武器將被踐踏,再無用武之地。那時他們將同慶凱旋,重建與神的親密關係,男女老少都能享受彌賽亞國度的豐盛。
「自大」與「自卑」都是古今人類性格上的毛病。昔日曾叱吒一時的列國,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結果難逃神嚴厲的審判。他們的結局,實在值得今日不少自大自誇的人引以為鑒。另一方面,「自卑」也會成為我們靈命成長的障礙,因為自卑自憐同樣會將我們的眼目過分集中于自己的限制,而忽視了神的大能。
撒迦利亞書中所形容的彌賽亞君王,具備了真正王者的風範。祂雖然身為君王,卻具有溫柔謙和的形象;祂雖然只騎著卑微的驢駒(參太21:1~11),卻有能力除掉戰車戰馬,為全地帶來和平。今天你怎樣建立自我的形象?保羅是一個不亢不卑的使徒,因為他的形象並不是建基於自我的能力,而是神的大能上,因此他如此形容自己:「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四7)
我親眼看顧我的家(九章1~17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一章聖經看見神為祂的百姓伸冤。
雖然,從人來看「推羅、西頓……這二城的人大有智慧。」主卻說:「推羅為自己修築保障,積蓄銀子如塵沙,堆起精金如街上的泥土。主必趕出她,打敗她海上的權利;她必被火燒滅。亞實基倫看見必懼怕;迦薩看見甚痛苦;以革倫因失了盼望蒙羞。迦薩必不再有君王;亞實基倫也不再有居民。……我必除滅非利士人的驕傲。……」而且,神賜下一個最穩固的保障:「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你看,耶路撒冷不但是以色列的家,而且神說:「這是我的家」,神像是照顧祂自己的家一般照顧祂百姓的家,這是何等的保障啊!弟兄姊妹,你看見了嗎?活在主的愛和祝福裡是何等的恩典啊!
最大的喜樂是主來與祂的百姓同在:「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祂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感謝主!屬祂的子民不再是孤單流離,而是有主、有王、有保護、有歸屬的,我們的主是柔和謙卑的主,是帶來和平的主,是止息爭戰的主,正如聖經說的:「祂必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必除滅。祂必向列國講和平。」祂是使被擄的得釋放、絕望的得盼望,並且祂明明的說:「我今日說明,我必加倍賜福給你們。」感謝主!
最使人感恩的是,神是怎樣看你我這卑微的人,經文說:「當那日,耶和華他們的神必看他的民如群羊,拯救他們;因為他們必像冠冕上的寶石,高舉在祂的地以上。」你聽見了嗎?神不但看我們像軟弱需要祂保護的「羊」,祂更看我們像祂冠冕上尊貴華美的「寶石」。你知道主是這樣看重你的嗎?你知道在主的心中我們是如此尊貴嗎?若是我們真知道,就該珍惜自己、潔淨自己、分別為聖,與蒙召的恩相稱!
感謝主!「祂的恩慈何等大!祂的榮美何其盛!」
回應:天父感謝禰,為我們設立屬靈的家─教會;我們為教會和以色列禱告,禰的心禰的眼必不離開,屬禰的子民要發光如寶石,訴說禰的榮耀!
禱讀:撒迦利亞書九章8節
8 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
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九1~8)(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 禱讀 亞九8
第九至十四章是兩個「默示」(亞九1;十二1)。這段經文不但是《撒迦利亞書》,同時也是舊約,甚至整本聖經的難解經文之一。這兩個默示關乎彌賽亞的第一次降臨與被拒絕,以及第二次降臨與被接待。
第九章1〜8節屬於第一個默示,默示的原意是「負擔」,通常先知會稱他所傳的信息為默示(負擔)(賽十三〜廿三),表明他所傳的信息是被交付的,而不是出於自己。
一、世人和各支派都仰望耶和華
這第一個默示關乎以色列也關乎列邦,因此「世人和各支派都仰望耶和華」(1節),要看看祂到底要做些什麼事。這個默示首先應應驗在「哈得拉地大馬士革」,大馬士革早先是亞蘭的首都,目前她是敘利亞的首都。在舊約中以下的這些城市都是敵擋神與攻擊以色列的代表,在不同的先知書中他們都將面臨神的審判。因此這個審判列邦的默示,不僅臨到大馬士革,也臨到下面所提及的城市,甚至是列邦。
二、泰爾為自己修築保障
泰爾就是推羅,與西頓一同靠近地中海而成為古時的大港。舊約中她是推羅王之都,奢華驕糜,與列國靠商旅相交,《以西結書》論到她的傾倒,昔日泰爾就是今日的黎巴嫩。此處她雖「修築保障,積蓄銀子」,但「主必趕出她,打敗她海上的權利。」(3〜4節)
三、亞實基倫必懼怕
「亞實基倫、迦薩、以革倫、亞實突」都是「非利士」的城市,即今天的迦薩走廊。非利士是以色列的宿敵,從士師直到大衛才征服他們,在歷史中又多有反叛。這幾個城市將「如耶布斯人」被征服,不再驕傲自歭、敵擋神,並苦害神的百姓。
四、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
在歷史中,以色列不斷經歷列邦的環伺,直到如今還是,但神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並「親眼看顧我的家」(8節)。
默想
我願意在這個彎曲背謬、高傲敵擋神的世代中,專心信靠神的安營與看顧,也為以色列禱告,讓他們仰望神的眷顧。
回應
親愛的主,你愛世人,但將審判敵擋你的世界。你愛未信者,但你以寬容等待眾人歸信你。你愛巴勒斯坦人,但你要眾人和睦同居,成為弟兄,一同敬拜你。
謙謙和和騎著驢駒子(九9~10)(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謙謙和和騎著驢駒子 禱讀 亞九9〜10
學者描述前段1〜8節,如同勢如破竹的一場戰爭,耶和華沿著大海節節勝利,如同君王得勝眾仇敵凱旋歸來一樣,祂將進入耶路撒冷。
一、耶路撒冷應當歡呼
「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9節),當耶路撒冷的百姓看見自己的君王凱旋歸來,應當夾道歡呼,歡迎君王進入自己的城市。
二、公義的王施行拯救
君王不但凱旋歸來,而且是要來施行「公義」,並且帶來「拯救」。兩約中間的百姓在等候彌賽亞的期間,他們使用詩篇一一八篇25節呼求神的「拯救」時,就呼喊出「和散那」的口號(求你拯救)。
三、騎著驢駒子
君王凱旋歸來,理應騎戰馬宣赫他的得勝,但是這位得勝的君王卻「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9節),這真是讓人跌破眼鏡的場景。為什麼他要騎驢駒呢?因為他要「向列國講和平」(10節),他的爭戰不在於誇耀自己的威勢,乃是要把世界帶入和平之境。這幅場景讓我們明白當耶穌進入耶路撒冷時,為何百姓高喊「和散那」;他為何要騎驢的駒子(太廿一1〜10),耶穌在宣告他是彌賽亞,是帶來神的掌權並世界和平的那一位。
四、他必向列國講和平
現在這位得勝君王居然自廢武功,裁減軍事――「我必除滅以法蓮的戰車和耶路撒冷的戰馬;爭戰的弓也被除滅。」因為他要「向列國講和平」(10節)。在國際情勢如此詭譎的今日,我們再次明白,只有耶穌來掌權,才有真正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不是人協定出來的,而是服在神的掌權中才能真正實現。「他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有一天彌賽亞要在全地掌權,那就是神的國臨到。
默想
我何等愛慕我的主,祂是公義之君,以真理得勝,以和平掌權。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在全地上掌權。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得勝仇敵,卻以謙和帶來全地的和平。求主幫助我在地上彰顯你的掌權,卻是活在謙和之中,將真正的和平帶給眾人。
萬軍之耶和華必保護他們(九11~15)(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萬軍之耶和華必保護他們 禱讀 亞九15
本段仍屬第一個默示,關乎彌賽亞第一次降臨前後的光景。在彌賽亞第一次降臨前後,以色列一直處於列邦的欺壓之中。
一、我因與你立約的血
在列邦的欺壓之中,耶和華「加倍賜福」以色列,是因為「錫安哪,我因與你立約的血」(11節)。這裡指的是神與以色列的立約,應該特別指的是西乃之約。凡約都是以血立的,西乃之約也不例外(出廿四3〜8)。表明神是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保證,神是守約施慈愛的,因此在此神仍然紀念與他們所立的血約。
所以即便仇敵圍困,神還是「將你中間被擄而囚的人……釋放出來……轉回保障。」(11〜12節)被擄者不但被釋,而且得以住進堅固城,被保守。
二、我拿以法蓮為箭
不但如此,耶和華要親自領他們爭戰,「拿猶大作上弦的弓;拿以法蓮為張弓的箭。」(13節)也就是說耶和華要以以色列作為祂與列國爭戰的兵器。「攻擊希臘的眾子」,希臘即雅完,在打敗波斯(主前330年)之後,希臘人曾佔領以色列的土地長達兩百多年,猶太人在北方敘利亞王朝與南方多利買王朝的夾縫中求存,直到被羅馬佔領(主前63年)。其中猶太人在敘利亞王安提阿古四世褻瀆聖所時,曾起來反抗,即馬克比革命(主前175〜163年),建立了阿司摩甯王朝,這是猶太人對抗希臘的時期。
另一方面希臘也可作為外邦的代表,神要用以色列作為與外邦爭戰的兵器。在這場戰爭中,「耶和華必顯現……祂的箭必射出像閃電……耶和華必吹角,乘南方的旋風而行。」(14節)這都是耶和華親為戰士的畫面。
三、他們必吞滅仇敵
在這場戰爭中,「耶和華必保護他們」(15節)。當戰爭結束時,以色列必大得全勝,「他們必吞滅仇敵……必喝血……如飲酒」(15節),所喝的是仇敵的血。當然這並不是說真的喝仇敵的血,而是指他們喝酒慶功,向仇敵誇勝。
默想
我以活在與主的約中為樂,主以祂的血與我立約,使我活在祂的保守之中,不怕仇敵的驚嚇。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以血來護衛我們,也以我們為你的兵器,與這抵擋的世界爭戰,幫助我們靠你經歷得勝。
耶和華必看祂的民如羊(九16~17)(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耶和華必看祂的民如羊 禱讀 亞九16〜17
在神帶領以色列與外邦爭戰得勝之後,神再次如牧人牧養以色列,如祂的羊。
一、必看祂的民如群羊
在這裡有兩幅圖畫,一是牧人牧羊,一是冠冕寶石。歷史中,以色列一直是耶和華的群羊。摩西即將離世時要求神另立領袖,「免得耶和華的會眾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民廿七17)。詩篇廿八篇9節、八十篇1節、九十五篇7節與第一ΟΟ篇,都稱以色列為耶和華的群羊。先知書以賽亞書四十章11節與以西結書卅四章,亦都提到耶和華躬親作牧。此處「耶和華――他們的神必看他的民如群羊,拯救他們」(15節),以色列將如羊一樣經歷神的保護、供應與引導,這是第一幅圖畫。
二、他們像冠冕上的寶石
第二幅圖畫是冠冕上的寶石。冠冕是榮華的,冠冕上的寶石更加榮華。「他們必像冠冕上的寶石,高舉在他的地以上」(16節),他們將在神的地上發光閃耀。
三、祂的榮美何其盛
神的民要重回神的地,在其上享受祂的恩典。有學者認為「他的恩慈何等大」是指神以祂的恩慈恢復大地;而「他的榮美何其盛」是指神以祂的榮美恢復人。因著大地與人都被恢復,就會發生「五穀健壯少男;新酒培養處女」(17節),地的出產滋養著人。
默想
我何等願意作神的羊,生活在祂的保護、供應與引導之中。我也願意被主恢復如同冠冕上的寶石,閃閃發光,彰顯神的榮美。我渴望大地與百姓都被恢復,以致大地脫離咒詛,重回祝福,向人類效力。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樂意收納我們作為你草場的羊,使我們不致缺乏,可以躺臥青草地,安歇水邊。一切需要被供應,出入蒙引導,經過幽谷也不懼怕。主啊,你也樂意恢復你的榮美在我們身上,讓我們被高舉起來,榮耀你的名。求主使用我們恢復大地,將萬物由咒詛虛空中救出來,使人類享受大地的供應效力,人類與大地共用你的榮美與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