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讀經劄記(王國顯)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講義(陳終道) 撒迦利亞書講義(十一章)(文牧) 良牧竟被棄(11章)(香港讀經會) 神的啟示(十一章1~17節)(臺北基督之家) 有牧人哀號的聲音(十一1~3)(臺北靈糧堂) 我牧養這將宰的羊(十一4~7)(臺北靈糧堂) 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十一8~14)(臺北靈糧堂) 無用的牧人有禍了(十一15~17)(臺北靈糧堂)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讀經劄記(王國顯) 阻擋神工作最大的是人的自己 但是最大的阻擋還不是這些自然的,或者別人所作出來的,最大的阻擋是神的百姓的本身,神百姓的自己。所以,底下神對撒迦利亞說了一些話,這些話是非常嚴肅的。因為這個話如果我們沒有很清楚地看見,神是怎樣把舊約帶進新約,我們就不知道神說這段話是甚麼意思。好像講故事又不是講故事,如果不是講故事,那就一定有實在的意義,但是又看不到有甚麼實在的意義。感謝主!聖靈幫助我們看見整段從第七章開始一直到十四章,就是說到猶大人整個前途是怎樣的發生。我們就很清楚地看到,裏頭題到每一件,你都能把它分析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事件。雖然是許多個獨立的事件在那裏,但是有一個中心點貫穿在那裏,就是神兒子的顯明。 宣告神的兒子是解決一切難處的方法 現在我們又來碰到這個,從第十一章第四節那裏留意,神就對撒迦利亞說話,好像神讓撒迦利亞作一件事情。讀下去的時候,又好像不是撒迦利亞在作事情,而是神自己在那裏作神所說的事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究竟是撒迦利亞去作神所說的事,還是神說給撒迦利亞聽了以後,神自己去作那些事?兩種情況都有。但是主要的是神藉着撒迦利亞宣告了一些事情,神就自己去作那些事情,這些事情和以色列整個歷史焦點有關聯。不是說整個以色列的歷史,是說以色列歷史的焦點,這個焦點就和這段話非常有意思。 神對撒迦利亞說:「你要牧養這些將宰的群羊」,那是說到以色列他們面對的一些困擾的光景,他們受很大很多的難處。他們不但是被分散,也被殺害,甚至從地上被除滅。但神說,「撒迦利亞你去牧養這些剩下的」。撒迦利亞憑甚麼去牧養?他有甚麼力量去牧養?他有甚麼能力可以牧養這些?因為這裏說到那群羊就是指着以色列的百姓,撒迦利亞憑甚麼去成就神這個差遣呢?看下去就看到,是神在那裏作這個事,神作了以後就好像算在撒迦利亞的賬上。 當然,我們嚴格地分出來的話,那是神藉着撒迦利亞來宣告神自己要作甚麼事。當神把這些事情作成的時候,在人看來就好像是撒迦利亞在那裏宣告這些事情要給作成,人就很容易把這個賬算給撒迦利亞。我們現在要注意的是,神跟撒迦利亞說的是甚麼?仍然是在回顧以色列的歷史,在這一個基礎上面來說這個話,那就是說到在神的子民中間,那些有地位、有權勢、有責任的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責任,他們衹管自己得好處,而不管百姓受苦。因此,神就在那裏宣告要對付這個地和這些人,這是他們過往的歷史。而他們自己當時本身的歷史,是包括巴比倫被擄的事情在裏頭。 神讓撒迦利亞當時也真的去牧養一群羊,那群羊是很象徵式的,就是讓撒迦利亞在那裏牧養一小群羊。在牧養的過程裏面,他作了一些事情,神就藉着他所作的這些事情,來向神的百姓說明一些神要作的事。撒迦利亞就把一些羊買回來,那些羊本來是要送去被宰殺的,現在他就牧養它們,神就讓他有兩根牧羊的杖,這兩根杖都有名字的,一根稱為榮美,一根稱為聯索(就是聯合),撒迦利亞就在那裏牧養這一小群羊。現在神就說了,「一月之內,我除滅三個牧人。 因為我的心厭煩他們,他們的心也憎嫌我。我就說,我不牧養你們。要死的,由他死。要喪亡的,由他喪亡。餘剩的,由他們彼此相食。我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當日就廢棄了。」神說了這樣一段話,甚麼意思?一月之內,當然,我們的觀念就是三十天,不過,神在這裏給我們所留意的就是在一個短時間內,不是定規就是三十天,衹
是一個短時間內,神說,我就除滅三個牧人。 停止管理百姓的三種職事 這裏如果不好好去注意的話,我們實在有點迷糊了,三個牧人牧養那群羊都不行,你撒迦利亞一個人就能牧養那些羊?如果我們不細細注意神說話的那個光景,我們就會昏頭昏腦。我除滅三個牧人,這個「我」是誰?這三個牧人又是誰?這裏好像不清不楚的,但是不,弟兄姊妹我們常常說,讀到這一些好像預言,好像故事的話,你必須要很完整地把它讀過來,否則越讀越糊塗。比方這裏說,他要除掉三個牧人,誰是牧人?牧人表明甚麼?我們就莫名其妙。但是看到底下的時候,又看到一件事情,他說:「我要在這地興起一個牧人。」你又看到了,又興起一個牧人,這個牧人又是甚麼?這樣一來,對於牧人的範圍,我們就有了一點概念。我們再從整個裏面所說的,就曉得牧人的內容是甚麼,並且說到那個牧人指着誰也很清楚了。 現在我們這樣聽,神說他在一個短短的時間裏頭,他除滅三個牧人。因為有了十六節的牧人,我們就知道這個牧人是指着甚麼來說的,是治理神的百姓的職事來說的。這樣我們就清楚了,這三個牧人是誰?先知、祭司、君王。果然我們看到,特別到了四福音的時候,你看到在神的子民中間,先知沒有了,君王沒有了,剩下有祭司,但祭司卻不起作用,如同沒有。弟兄姊妹你看到,神說,他要把這三個牧人都廢掉,因為他們不照顧我的羊群,他們不稱職,他們在那裏任憑我的子民受傷害,所以我把他們完全除掉。 當神把這幾個職事從他的百姓中間除掉的時候,他就讓撒迦利亞把那根稱為榮美的杖折斷了。甚麼意思呢?這裏有解說,神說,「我就停止與萬民所立的約,我就不再記念我的百姓。」這個事情不是很嚴重嗎?的確是很嚴重。嚴重到一個甚麼地步呢?嚴重到人在神面前再沒有路可走了,我們沒有看見神跟萬民立過甚麼約很明顯地記載在聖經裏,但是我們勉強可以把亞當的約和挪亞的約牽出來。神說,我把那個約挪掉了。弟兄姊妹你看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說人在神面前再沒路走了,跟以色列人立的約也包括在眾約裏,也折斷了,榮美沒有了,人在神面前沒有路了,絕望了。 神兒子帶進新約的經歷的影兒 但是感謝神!神在這裏說,折斷那個老舊的,他就興起一個新的,從來沒人想過的。如果我們沒有看到神這樣來表達他的心思,我們真是覺得神跟撒迦利亞說這段話是沒頭沒腦的。但是你真看到神在這裏說話的意思的時候,就看到一件事,新約的影兒跑出來了。你看到這裏,猶大賣主的結果在這裏出來了。當然,當時的人不懂,現在我們不能不懂,我們必須要懂。因為我們很清楚看見,我們的主被賣的結局就是這裏所說的。十二節,「我對他們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於是他們給了三十塊錢,作為我的工價。」十三節,「耶和華吩咐我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我便將這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窯戶了。」 讀到這裏,很容易就連到福音書上所記載的事,當我們的主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猶大好像就覺得作錯事了,他就把那三十塊錢拿去給大祭司。他說,我賣了無辜人的血。大祭司他們也不接回來,他們說這是你作惡的工價,猶大就丟在聖殿裏。他們說這個錢也不能放在聖殿裏,因為是血價。他們就用這三十塊錢買了窯戶的一塊田。我們看到主在這裏當時就說出了這樣的一件事來,說出了神和他子民(萬民)當中的關係,要給帶進一個新的關係裏。而這個新的關係的關鍵,就在那三十塊錢給賣掉的人子耶穌基督的身上成全。 當然,這一件事情就造成了很大的結果,第二根杖就在這個時候被折斷了。主的話在這裏說,猶大和以色列彼此兄弟的情份在那裏都給破壞了。當然,我們可以很具體地看到,在主被釘十字架以後,以色列人的遭遇。然後再看,從十五節以後,神說要興起一個牧人來。很清楚我們就看到,在這個時候,所說的興起的那一個牧人是指着甚麼,那就是四福音時候的那些祭司,就是在那裏用三十塊錢買了神兒子的命的那些人。但是不管神的子民在神面前作了多少愚昧的事情,以至神的兒子也在他們的手上給殺害了。但是感謝神!你看到在這一件事上,又是突出神的兒子,突出神的兒子經歷十字架的那一個事實。這樣,這個好像在神面前不再有路的神的百姓,神很隱藏地給他們預備了路。我們讀這一段話的時候,尤其是第十一章的這一段話,不能停在這裏,因為這裏衹
是一個概論,具體的事情在十二章、十三章裏。 我們感謝神!雖然今天晚上我們不能看到十二章、十三章,但是我們下禮拜看十二、十三章的時候,我們就回過頭來看到這三十塊錢的結果。因着那三十塊錢,好像走到盡頭的人又再看見路。我們實在感謝主!神沒有給我們看到,我們在跟隨他的路上不會遇到阻礙,但是神總是給我們看到,在他那裏永遠有路。好像不講重建聖殿的事,而題到我們在神面前一些生命的學習,好像就來到哥林多前書第十章,我們所忍受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忍受的,在我們受不住的時候,他就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受得住。感謝主!一個活在神面前的人,一個願意站立在神面前的人,一個一心一意揀選神的人,他們在神面前永遠是有路的,他們永遠是有前途的。這是當時神百姓所要的信息,也是我們這些跟隨主的人,不住地享用神的應許。我們感謝主!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講義(陳終道) 4.耶路撒冷的毀滅(+一1~17) 撒迦利亞書講義(十一章)(文牧) 進一步默想牧者主題(十一1-17) 牧人的比喻在這一章中繼續著。這章中有一些經節是不清楚的,一些段落(1-3,15-17節)十分簡略,一些比較難解(特別是4-14節)。 一. 眾牧人的毀滅(1-3節)。這段抒情詩使用一個比喻,描寫世界強大勢力崩潰後的哀傷。樹中之王的香柏樹將要被火燒毀,所以其它的大樹,松樹和橡樹,將要為它們的傾倒而悲傷。如果香柏樹都被毀滅,暗示其它森林中的樹也不會安然無恙的。(所指的地名:利巴嫩和巴珊,指出產著名的佳樹之地,不是要受審判的國家。)這個香柏樹比喻暗指世界上強大的勢力,或者他們的王,這勢力表面上看來好強盛,但有一天會被毀滅。 在第三節,樹的比喻變為成兩個新比喻:牧人和少壯獅子;兩者看來是指人類的統治者,因為這兩個名稱在聖經和近東的文獻中常指君王。這些王將要悲歎,因為他們的百姓和他們的國土將要毀滅。 由於缺乏直接的上下文,這一段比較難作精確的解釋。這景像暗示暴力和戰爭將要在神的國度發生。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看來他們的統治將會持續,他們的力量強勝,但是最終將要衰落。 二. 好牧人的拒絕(4-14節)。這一段先知的信息比較混亂。一開始,先知被指示「要牧養這將宰的群羊」(4節),他好像做了這工作(7節)。先知的任務看來好像是無希望,因為他牧養的那群羊是「將宰的群羊」(4節)。但是除了先知這牧人,還暗指有其它的牧者,那些只一心想要獲利而牧羊的。 好牧人真心地看顧羊群,手拿著兩支杖:一支以「榮美」為名稱,而另外一支稱為「聯索」。這兩支杖代表神關心祂的百姓(「榮美」)和祂給人希望(「聯索」,意思是在以色列和猶大兩個國家之間的聯合)。好牧人履行他的責任,除去無能的牧人,每一個月除去三個(8節)。不能肯定這三個壞牧人是指那三個統治者。 三. 無價值的牧人(15-17節)。先知扮演著一個無用的牧人。雖然如此,先知卻宣告神要在地上興起一個無價值的牧人,這個牧人完全不關心他的羊群。換句話說,一個統治者會被興起,他完全不承擔管理人民的責任,而只把他們當作獲利的源頭。這敘述之後是一首報仇的短歌,歌中詩人向所有在無價值牧人統治下受傷和瞎眼的人民發出呼籲。這一段比較難解釋。可能最初先知宣講信息時,心裡想起一個無價值的人將興起。我們也不能肯定這個人是誰。它可能指百姓拒絕好牧人後,將出現一個無用的牧人。不管怎樣,無用的牧人將要在神的審判下傾倒(17節)。 良牧竟被棄(11章)(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賜我智慧與悟性,使我既懂得尊重與信任教會內的真正屬靈領袖,又能把假領袖分辨出來。 先知在上一章經文提醒人們,只有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的倚靠。他在本章繼續發揮這主題,但重點卻是諷刺領袖的失敗,以及預言因良牧被棄而帶來的慘痛後果。 1. 諷刺領袖的失敗(1~3):經文指出神的刑罰不但會出現在前文提及的列國中,更會臨到以色列人中的領袖。他們的草場被焚毀,連獅子也因無處容身而吼叫,景況十分荒涼。 2. 良牧被棄帶來苦果(4~17):神命令先知扮演牧人牧養以色列民,因為他們如同將宰的群羊,被擄至外邦,遭受敵人的殘害。這些敵人殘暴之極,但更令人髮指的是,把他們賣給敵人的正是以色列的領袖。這些領袖濫用職權、欺壓同胞,還說這是神給他們的福氣,實在厚顏無恥(參摩2:6~8,6:1~11;彌2:1~3,3:1~12)!先知承擔了牧養的職事後,開始了一連串撥亂反正的行動。他首先用兩根杖來象徵復興的目標——「榮美」代表神的恩典,提醒百姓回轉歸向神;「聯索」則代表以色列與猶大的複合。他又除滅了幾個邪惡領袖的職權,盼望帶來更新的局面。可惜百姓沒有領先知的情,先知惟有放棄牧職,並折斷了那兩根杖以示絕望。百姓對良牧的離去無動於衷,只給了先知三十塊錢作工價。最後神以諷刺的口吻叫先知將這「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此乃仿照耶利米書的象徵性行動(參耶19:10~11)。 撒迦利亞書以「愚昧的牧人」比作那些禍害神子民的假領袖。他們與主耶穌所說的「雇工」一樣——只知肥己,不顧羊亡(參約10:12~13)。聖經對教會的領袖,包括牧者與長執,都有很清楚的要求(參彼前5:1~4;提前3:1~13)。教會既要加倍尊重與信任那些真正的屬靈領袖(參帖前5:12~13),同時又不應姑息那些不按真理而行、詭詐弄權的領袖(參林前4:15~19;約貳9~10)。雖然教會的問題並不一定與領袖有關,但若領袖出現問題,教會就必受影響了!事實上,一些本來很有發展潛能的教會,因為遲遲未能察覺甚或縱容有問題的領袖,而帶來了很大的虧損,多麼可惜!今天你所屬的教會對屬靈領袖有否適當的尊重與信任?教會內有否一些有效的機制來防止假領袖的出現? 神的啟示(十一章1~17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撒迦利亞的這段經歷,仿佛神要他演一場「行動劇」,把將來要發生的事啟示出來。 先知好像一個忠實的報導新聞者,只是他所傳遞的不是新聞,而是從神來的啟示,正如報新聞的人,他不像寫文章是有系統的、有次序的記述,新聞這一條和下一條未必有關連,他只是忠實的報導當時發生的一件一件事,先知的信息有時也是這樣,他就是忠實的傳講、記錄神一次一次的啟示,所以,有時候這段經文充滿恩典、盼望,下一段又忽然嚴厲的責備,有時一些啟示當下就明白,也有些可能一段時間後才了然,有些預言立刻應驗,也有一些是長時間後才實現,神太大而我們太渺小了,因此我們讀神的話需要從整本聖經來全面的認識,才不致斷章取義,才不會錯解了神的心意,並且,雖說是透過整本聖經全面的認識神,也僅僅是就神啟示給我們的部分來瞭解,我們謙卑的承認自己的渺小,我們渴慕更深、更多的認識神。 這一段聖經記載:神要撒迦利亞去牧養一群將宰的羊,是被他們的牧人所惡待、所賣的,然後又棄絕了的群羊……。這一段像「行動劇」一樣的類似「表演」,究竟要表達什麼呢?我們來看看經文自己怎麼說的:「耶和華說:我不再憐恤這地的居民,必將這民交給各人的鄰舍和他們王的手中,他們必毀滅這地,我也不救這民脫離他們的手。」原來群羊的光景預表的是以色列民即將有的遭遇,後面經文又說:「我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我又折斷稱為「聯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廢棄猶大與以色列弟兄的情誼。」像這樣,聖經自己表明每一個啟示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就照神的啟示來領受!至於不明白的部分,我們就等候神進一步的光照,不必強解,我們深信:我們需要知道的,主一定會讓我們清楚的! 這段經文最後說:「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群,有禍了!」我們每個人都有神所託付給我們的職責,我們是否忠心?不要成為有禍的、無用的僕人! 回應:神啊!禰是慈愛的,也是公義的,禰的警告與審判,是為要提醒我們回轉向禰。願主帶領我們脫離罪惡,行在禰的光中。 禱讀:撒迦利亞書十章6節 6我要堅固猶大家,拯救約瑟家,要領他們歸回。我要憐恤他們;他們必像未曾棄絕的一樣,都因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我必應允他們的禱告。 有牧人哀號的聲音(十一1~3)(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有牧人哀號的聲音 禱讀 亞十一1〜3 在這裡有三個哀號,一個是松樹的哀號,一個是牧人的哀號,另一是獅子的咆哮。這兩個哀號都與耶和華所惱怒的領袖(亞十3)有關。彌賽亞第一次來臨前,以色列活在列邦的夾縫中,由巴比倫手中轉到波斯手中,再轉到希臘手中,最後轉到羅馬手中。在這一連串的轉手之中,以色列內部外部都沒有好領袖,這些領袖都是耶和華要除滅的。 一、松樹哀嚎 「松樹啊,應當哀號……橡樹啊,應當哀號。」松樹與橡樹為什要哀號,因為「火滅你的香柏樹……香柏樹傾倒。」(2節)香柏樹是中東一帶最高大挺直的樹,聖殿即用香柏樹木板為材料,你可以說香柏樹是中東的第一樹。現在香柏樹被焚燒、傾倒,其他的樹木如松樹與橡樹更是站立不住了,因此要哀號。這裡的香柏樹指的是當時的領袖要被除滅。 二、牧人哀嚎 「聽啊,有牧人哀號的聲音。」牧人同樣指領袖,牧人哀號因為「他們榮華的草場毀壞了」(3節)。這些領袖掌管的地方同樣一次一次招受毀壞,不再成為他們的牧場。 三、少壯獅子咆哮 最後是「有少壯獅子咆哮的聲音,因約旦河旁的叢林荒廢了。」(3節)同樣獅子也因找不到叢林而咆哮,這個咆哮是忿怒的哀號。獅子同樣指領袖,找不到他們發揮的領地。 如前所說彌賽亞來臨之前,是好的日子,因為神使他們歸回;也是壞的日子,因為找不到好的領袖。領袖也因惹神發怒而一一被除滅。 歸回的以色列在等待一位真正的好領袖,好牧人。 默想 我真的看見合神心意的領袖是何等重要,因為他會導致社會國家的興盛與衰敗。我願意為各界的領袖禱告,行公義,好憐恤,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也願意自己也成為能發揮影響力的好領袖。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樂意揀選合你心意的人,成為百姓的領袖。我知道耶穌彌賽亞是惟一真正的好領袖,你是受膏的掌權者。我願你的國降臨,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帶領我們的國家,也帶領萬國萬族,降服在你的治權之中。也求你使用我們,在地上彰顯你的王權,你公義的治理。 我牧養這將宰的羊(十一4~7)(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我牧養這將宰的羊 禱讀 亞十一7 現在進到最複雜的經文之一:好牧人被棄絕。我們說第九至十一章是提及彌賽亞第一次來前後的興衰。幾章中都提到壞牧人惹神惱怒,現在終於神所揀選的牧人領袖出現了,卻被他的百姓所棄絕。 一、買他們的宰了他們 首先先知撒迦利亞成了這好牧人的象徵,他似乎被要求來預先扮演這個好牧人,演出他被棄的過程。「你――撒迦利亞要牧養這將宰的羊。」(4節)這些羊被稱為將宰的,是因為他們被買來賣去,這是描述在歷史中他們幾經轉手,無人顧念,「買他們的宰了他們……賣他們的說……我成為富足。」(5節)他們成為牧人得利的工具,無人真心牧養他們。 二、牧養他們的並不憐恤 「牧養他們的並不憐恤他們。」(5節)而在這段期間,神也容許這種光景――「我……必將這民交給……他們王的手中……我也不救這民脫離他們的手。」(6節)這真是可怕的日子,耶和華暫時容許祂的百姓落在列王手中,這些王是外邦王,就是那些買他們賣他們的壞牧人。 三、群中最困苦的羊 先知在這種情形下,被神要求來「牧養這……群中最困苦的羊。」(7節)並且神賜他兩根牧杖,一根是「榮美」,指神要他以神的恩慈榮美來牧養,一根是「聯索」,表明要把南北兩國聯合起來,成為一個群體。 於是先知象徵性的代表神自己,成為好牧人,以神的慈愛來牧養這群無人眷顧的困苦羊,要把他們聯合起來,但是他卻被拒。 默想 我知道我們都如羊走迷,在人世中,有些須為我們負責任的人也許沒有負起當負的責任,甚或欺壓剝削我們。因此我須要主作我的好牧人,眷顧我,牧養我。我願意更多流離的百姓進入主的羊圈。我也願意以色列人也能快快認出神為他們預備的好牧人耶穌,得以接待祂。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自己說的「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幫助我們在你的草場享受牧養,也幫助我能帶領更多的羊進入羊圈,也要看見外邦人與猶太人,都歸向一個牧人。 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十一8~14)(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 禱讀 亞十一12〜14 現在我們要看到好牧人被棄絕了。在此之前,首先有三位牧人被耶和華所厭煩。 一、我除滅三個牧人 這三個牧人是誰,眾說紛紜。「一月之內,我除滅三個牧人,因為我的心厭煩他們;他們的心也憎嫌我。」(8節)一月是指一段時期,且是不短的時期。三個惹神厭煩的牧人,有人指說被擄前的三王,或兩約之間敘利亞王朝的三王,或指馬克比革命後哈司摩甯王朝(由祭司所組成的王朝)的三個王。在莫衷一是的諸家說法中,我們不擬確定他們是誰,而以三的多元意義,以他們為諸王的指涉,也就是不固定的多數的君王。 二、我折斷榮美的杖 在此期間,我們看見神厭煩領袖,同時也厭煩當世的百姓,因此祂說:「我不牧養你們。要死的,由他死;要喪亡的,由他喪亡;餘剩的,由他們彼此相食。」(9節)這真是一個悲哀的時代,神與人彼此厭煩。因此先知象徵性的折斷前面所說的兩根杖。首先「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10節),以色列將失去神的恩慈榮美。 三、我將三十塊錢都給窯戶 接著先知要斷掉他與百姓的關係,因此他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這時百姓就付這好牧人「三十塊錢作為工價」(12節)。這三十塊錢就結束了牧人與羊的關係。耶和華叫先知「把眾人所估定的美好價值丟給窯戶。」(13節)三十塊錢真是美好的價值嗎?當然不是,那是極低微,僅供委託殿中窯戶製作一個不起眼的陶器而已的價錢,說它美好只是反諷。僅僅以這樣的價錢,羊群就打發了他們的牧人,斷絕了他們與好牧人的關係。因此第二根杖――「聯索」也被折斷,猶大與以色列的兄弟關係斷絕,他們也斷絕與神的關係。 默想 我思想主被祂的百姓所棄,祂原是為他們來的,他們不願接受祂的牧養,竟以些微價錢賣了主,斷絕了這個關係。不只是以色列人,我們人類都有這個問題。求主赦免,重新收納我們。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被賣被棄,卻為你的仇敵禱告,願多人明白你的救恩,重回你的牧場。 無用的牧人有禍了(十一15~17)(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無用的牧人有禍了 禱讀 亞十一15〜17 在好牧人被拒之後,百姓就從此可以得到安舒的生活嗎?完全不是。我們記得當年祭司長認為承認耶穌是彌賽亞,將使以色列陷入羅馬人鎮壓的惡運,因此寧可讓耶穌被釘死,以求全國之安(約十一47〜50);但事實則相反,主後七十年,羅馬人毀了耶路撒冷城,以色列就此亡國。 一、愚昧的牧人 接下來的牧人,不是愚昧的,就是無用的。「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15節),這個愚昧牧人會怎樣做呢?「他不看顧喪亡的,不尋找分散的,不醫治受傷的,也不牧養強壯的;卻要吃肥羊的肉,撕裂它的蹄子。」(16節)這一段引自以西結書卅四章的惡牧。以西結書卅四章也記錄好牧人――「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它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卅四15〜16)以西結繼續說:「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們,牧養他們,就是我的僕人大衛……必在他們中間作王。」(結卅四23)這當然是指大衛的子孫彌賽亞。因此在新約中,當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時,祂說的正是以西結所預言的牧人君王。 二、無用的牧人 這些牧人不但愚昧,而且無用――「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群有禍了」。他們不顧念羊群,自己也將遭難,「刀必臨到……膀臂與右眼……膀臂必全然枯乾……右眼也必昏暗失明。」(17節)膀臂枯乾是失去能力,右眼失明是完全盲目。這樣的領袖當然全然無用。 默想 我願意在好牧人的尋找、拯救、醫治之下,享受祂的牧養,也願意與祂一同尋找失喪者,牧養群羊。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是何等的好牧人,你為我捨命,好把我尋回,幫助我不但自己快快得醫治,得牧養,還要與你同工,一起尋找失迷的羊。我不要作愚昧或無用的牧人,讓我的牧養得你的喜悅與祝福,好叫我所牧養的群羊,真正經歷你的牧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