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讀經劄記(王國顯)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講義(陳終道)

撒迦利亞書講義(十一章)(文牧)

良牧竟被棄(11)(香港讀經會)

神的啟示(十一章117)(臺北基督之家)

有牧人哀號的聲音(十一1~3)(臺北靈糧堂)

我牧養這將宰的羊(十一4~7)(臺北靈糧堂)

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十一8~14)(臺北靈糧堂)

無用的牧人有禍了(十一15~17)(臺北靈糧堂)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讀經劄記(王國顯)

 

阻擋神工作最大的是人的自己

 

但是最大的阻擋還不是這些自然的,或者別人所作出來的,最大的阻擋是神的百姓的本身,神百姓的自己。所以,底下神對撒迦利亞說了一些話,這些話是非常嚴肅的。因為這個話如果我們沒有很清楚地看見,神是怎樣把舊約帶進新約,我們就不知道神說這段話是甚麼意思。好像講故事又不是講故事,如果不是講故事,那就一定有實在的意義,但是又看不到有甚麼實在的意義。感謝主!聖靈幫助我們看見整段從第七章開始一直到十四章,就是說到猶大人整個前途是怎樣的發生。我們就很清楚地看到,裏頭題到每一件,你都能把它分析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事件。雖然是許多個獨立的事件在那裏,但是有一個中心點貫穿在那裏,就是神兒子的顯明。

 

宣告神的兒子是解決一切難處的方法

 

現在我們又來碰到這個,從第十一章第四節那裏留意,神就對撒迦利亞說話,好像神讓撒迦利亞作一件事情。讀下去的時候,又好像不是撒迦利亞在作事情,而是神自己在那裏作神所說的事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究竟是撒迦利亞去作神所說的事,還是神說給撒迦利亞聽了以後,神自己去作那些事?兩種情況都有。但是主要的是神藉着撒迦利亞宣告了一些事情,神就自己去作那些事情,這些事情和以色列整個歷史焦點有關聯。不是說整個以色列的歷史,是說以色列歷史的焦點,這個焦點就和這段話非常有意思。

 

神對撒迦利亞說:「你要牧養這些將宰的群羊」,那是說到以色列他們面對的一些困擾的光景,他們受很大很多的難處。他們不但是被分散,也被殺害,甚至從地上被除滅。但神說,「撒迦利亞你去牧養這些剩下的」。撒迦利亞憑甚麼去牧養?他有甚麼力量去牧養?他有甚麼能力可以牧養這些?因為這裏說到那群羊就是指着以色列的百姓,撒迦利亞憑甚麼去成就神這個差遣呢?看下去就看到,是神在那裏作這個事,神作了以後就好像算在撒迦利亞的賬上。

 

當然,我們嚴格地分出來的話,那是神藉着撒迦利亞來宣告神自己要作甚麼事。當神把這些事情作成的時候,在人看來就好像是撒迦利亞在那裏宣告這些事情要給作成,人就很容易把這個賬算給撒迦利亞。我們現在要注意的是,神跟撒迦利亞說的是甚麼?仍然是在回顧以色列的歷史,在這一個基礎上面來說這個話,那就是說到在神的子民中間,那些有地位、有權勢、有責任的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責任,他們衹管自己得好處,而不管百姓受苦。因此,神就在那裏宣告要對付這個地和這些人,這是他們過往的歷史。而他們自己當時本身的歷史,是包括巴比倫被擄的事情在裏頭。

 

神讓撒迦利亞當時也真的去牧養一群羊,那群羊是很象徵式的,就是讓撒迦利亞在那裏牧養一小群羊。在牧養的過程裏面,他作了一些事情,神就藉着他所作的這些事情,來向神的百姓說明一些神要作的事。撒迦利亞就把一些羊買回來,那些羊本來是要送去被宰殺的,現在他就牧養它們,神就讓他有兩根牧羊的杖,這兩根杖都有名字的,一根稱為榮美,一根稱為聯索(就是聯合),撒迦利亞就在那裏牧養這一小群羊。現在神就說了,「一月之內,我除滅三個牧人。

 

因為我的心厭煩他們,他們的心也憎嫌我。我就說,我不牧養你們。要死的,由他死。要喪亡的,由他喪亡。餘剩的,由他們彼此相食。我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當日就廢棄了。」神說了這樣一段話,甚麼意思?一月之內,當然,我們的觀念就是三十天,不過,神在這裏給我們所留意的就是在一個短時間內,不是定規就是三十天,衹 是一個短時間內,神說,我就除滅三個牧人。

 

停止管理百姓的三種職事

 

這裏如果不好好去注意的話,我們實在有點迷糊了,三個牧人牧養那群羊都不行,你撒迦利亞一個人就能牧養那些羊?如果我們不細細注意神說話的那個光景,我們就會昏頭昏腦。我除滅三個牧人,這個「我」是誰?這三個牧人又是誰?這裏好像不清不楚的,但是不,弟兄姊妹我們常常說,讀到這一些好像預言,好像故事的話,你必須要很完整地把它讀過來,否則越讀越糊塗。比方這裏說,他要除掉三個牧人,誰是牧人?牧人表明甚麼?我們就莫名其妙。但是看到底下的時候,又看到一件事情,他說:「我要在這地興起一個牧人。」你又看到了,又興起一個牧人,這個牧人又是甚麼?這樣一來,對於牧人的範圍,我們就有了一點概念。我們再從整個裏面所說的,就曉得牧人的內容是甚麼,並且說到那個牧人指着誰也很清楚了。

 

現在我們這樣聽,神說他在一個短短的時間裏頭,他除滅三個牧人。因為有了十六節的牧人,我們就知道這個牧人是指着甚麼來說的,是治理神的百姓的職事來說的。這樣我們就清楚了,這三個牧人是誰?先知、祭司、君王。果然我們看到,特別到了四福音的時候,你看到在神的子民中間,先知沒有了,君王沒有了,剩下有祭司,但祭司卻不起作用,如同沒有。弟兄姊妹你看到,神說,他要把這三個牧人都廢掉,因為他們不照顧我的羊群,他們不稱職,他們在那裏任憑我的子民受傷害,所以我把他們完全除掉。

 

當神把這幾個職事從他的百姓中間除掉的時候,他就讓撒迦利亞把那根稱為榮美的杖折斷了。甚麼意思呢?這裏有解說,神說,「我就停止與萬民所立的約,我就不再記念我的百姓。」這個事情不是很嚴重嗎?的確是很嚴重。嚴重到一個甚麼地步呢?嚴重到人在神面前再沒有路可走了,我們沒有看見神跟萬民立過甚麼約很明顯地記載在聖經裏,但是我們勉強可以把亞當的約和挪亞的約牽出來。神說,我把那個約挪掉了。弟兄姊妹你看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說人在神面前再沒路走了,跟以色列人立的約也包括在眾約裏,也折斷了,榮美沒有了,人在神面前沒有路了,絕望了。

 

神兒子帶進新約的經歷的影兒

 

但是感謝神!神在這裏說,折斷那個老舊的,他就興起一個新的,從來沒人想過的。如果我們沒有看到神這樣來表達他的心思,我們真是覺得神跟撒迦利亞說這段話是沒頭沒腦的。但是你真看到神在這裏說話的意思的時候,就看到一件事,新約的影兒跑出來了。你看到這裏,猶大賣主的結果在這裏出來了。當然,當時的人不懂,現在我們不能不懂,我們必須要懂。因為我們很清楚看見,我們的主被賣的結局就是這裏所說的。十二節,「我對他們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於是他們給了三十塊錢,作為我的工價。」十三節,「耶和華吩咐我說,要把眾人所估定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我便將這三十塊錢,在耶和華的殿中丟給窯戶了。」

 

讀到這裏,很容易就連到福音書上所記載的事,當我們的主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猶大好像就覺得作錯事了,他就把那三十塊錢拿去給大祭司。他說,我賣了無辜人的血。大祭司他們也不接回來,他們說這是你作惡的工價,猶大就丟在聖殿裏。他們說這個錢也不能放在聖殿裏,因為是血價。他們就用這三十塊錢買了窯戶的一塊田。我們看到主在這裏當時就說出了這樣的一件事來,說出了神和他子民(萬民)當中的關係,要給帶進一個新的關係裏。而這個新的關係的關鍵,就在那三十塊錢給賣掉的人子耶穌基督的身上成全。

 

當然,這一件事情就造成了很大的結果,第二根杖就在這個時候被折斷了。主的話在這裏說,猶大和以色列彼此兄弟的情份在那裏都給破壞了。當然,我們可以很具體地看到,在主被釘十字架以後,以色列人的遭遇。然後再看,從十五節以後,神說要興起一個牧人來。很清楚我們就看到,在這個時候,所說的興起的那一個牧人是指着甚麼,那就是四福音時候的那些祭司,就是在那裏用三十塊錢買了神兒子的命的那些人。但是不管神的子民在神面前作了多少愚昧的事情,以至神的兒子也在他們的手上給殺害了。但是感謝神!你看到在這一件事上,又是突出神的兒子,突出神的兒子經歷十字架的那一個事實。這樣,這個好像在神面前不再有路的神的百姓,神很隱藏地給他們預備了路。我們讀這一段話的時候,尤其是第十一章的這一段話,不能停在這裏,因為這裏衹 是一個概論,具體的事情在十二章、十三章裏。

 

我們感謝神!雖然今天晚上我們不能看到十二章、十三章,但是我們下禮拜看十二、十三章的時候,我們就回過頭來看到這三十塊錢的結果。因着那三十塊錢,好像走到盡頭的人又再看見路。我們實在感謝主!神沒有給我們看到,我們在跟隨他的路上不會遇到阻礙,但是神總是給我們看到,在他那裏永遠有路。好像不講重建聖殿的事,而題到我們在神面前一些生命的學習,好像就來到哥林多前書第十章,我們所忍受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忍受的,在我們受不住的時候,他就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叫我們能受得住。感謝主!一個活在神面前的人,一個願意站立在神面前的人,一個一心一意揀選神的人,他們在神面前永遠是有路的,他們永遠是有前途的。這是當時神百姓所要的信息,也是我們這些跟隨主的人,不住地享用神的應許。我們感謝主!

 

 

撒迦利亞書第十一章講義(陳終道)

 

4.耶路撒冷的毀滅(+一1~17

十一章一至十七節

讀經提示

1
.先知為幾種大樹悲哀的真義何在?留心第3節的荒涼景象。

2
4~6節神怎樣描寫羊群和牧人的光景?他們各象徵什麼?

3
.先知特為象徵而用榮美聯索二杖,其他先知有什麼類似例證?

4
.為什麼先知起初牧養這些羊群?能否看出本段中,除了惡牧還有惡羊?

5
.怎麼知道撒迦利亞在本章代表主耶穌?(參1012~14節)

6
.折斷榮美與聯索二杖各有何意?

7
16~17節中哪節是警告羊群,哪節是警告牧人

8
.讀完全章得著什麼教訓?


先知在傳信息時,未必按所預言之事的次序先後而記下來,而可能是在他們領受啟示時隨即記下。較後記下的事.未必較遲發生。所以,雖然上章充滿好消息,有許多令人鼓舞的信息,但本章卻有不少警告和災禍性的預言。前三節似與全章不相關:其實先知是先宣告災禍,然後一 一敘述災禍來臨之經過與原因,這些災禍實際上是指耶路撒冷之毀滅,所以全章的預言其實是補充說明上文已提過的預言,即在基督平安國度實現之前,耶路撒冷還會再受管教與毀滅,因為猶大人棄絕神所打發來的那好牧人。本章可與基督對耶路撒冷被毀滅的預言互相呼應。

1
.大樹傾覆的哀歌(十一1~3

十一“l~2香柏樹,……松樹,……橡樹……”——都是木質堅固耐久的大樹,而香柏樹(cedar)更是建造聖殿的主要木材。所以先知在此為這三種巴勒斯坦地最堅固的大樹所發出的哀歌,實際上是象徵耶路撒冷的傾覆,甚至連這種珍貴上好的樹林也遭毀滅焚燒。

巴珊Bashan在約但河靠上游之東部地區。在黑門山的南邊,水草樹木豐盛的理想畜牧地區。摩西領以色列人經曠野時,曾殺敗他們的最後一王Og)(民廿一3335),約書亞分地時.按摩西所吩咐的把巴珊分給瑪拿西半支派的人(民卅二28~32;書十三8~1429~31)。先知阿摩司曾以巴珊的母牛(摩四1),形容撒瑪利亞的窗戶。可見巴珊除出產著名的橡樹(oak)外,還有豐富的水草適於牧放牛羊。

十一3聽阿,有牧人哀號的聲音……”——隨著茂盛樹林的毀滅,跟著就是牧人為他們的草場毀壞而發出的哀聲,因為約但河的樹林已經荒廢了,少壯的獅子從樹林中跑出來,這種情形下,牧人的草場怎能自保平安呢?唇亡齒寒,當災禍來臨的時候,難有獨立的平安地帶了。

所以第一至三節是以最堅固的大樹被燒毀為象徵,描寫一種無可抗拒的毀滅要臨到耶路撒冷。基督徒一旦遠離神,偏行己路,一切屬靈的豐富、能力、尊貴、權柄、可敬重的地位,也都會像大樹一般傾倒燒毀,因為失去神的同在,也就失去屬靈能力,所以我們要拒絕最小的試探,不要讓星星之火毀掉了整個樹林。

2
.將宰的羊群(十一4~6

十一4~6“……你撒迦利亞要牧養這將宰的羊群……”——撒迦利亞奉命牧養神的羊群。在此撒迦利亞預表基督,見下文第十節……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撒迦利亞何曾與萬民NASB.作“all the people”)立過約?又怎會有資格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所以第十節的顯然是指主說的。這是先知們常見的情形,在針對當時歷史的責備與警告之中,不知不覺的把他們所要預言的彌賽亞取代了自己。引入所說的預言中,成為預言的中心信息。

將宰的羊群”——這話不像是指當時回國的少數以色列人,雖按他們在外邦政權下為奴僕的情形,也可算是將宰的羊群,但先知在此所說的,卻不是針對這些餘民,因為對這些少數回國要重建聖殿的軟弱以色列人,先知在以上經文已一再鼓勵他們,況且這些回國的少數人的領袖如所羅巴伯、約書亞等人都是好領袖,與這幾節所描寫的領袖完全不同。所以在此所說將宰的羊是預言日後耶路撒冷要遭災禍時的以色列民的光景。基督在世上時,猶太人的領袖正像這裡所描寫的牧人,他們宰割羊群,不覺得有罪,以神的百姓作為個人爭名奪利的工具,甚至利用群眾作為要巴拉巴不要耶穌(太廿七21~23)的民主意見。那時不論羊群牧人都同樣悖逆神,偏離正路。所以神說:我不再憐恤這地的居民,必將這民交給各人的鄰舍,和他們王的手中,他們必毀壞這地,我也不救這民脫離他們的手。(亞十一6

西元70年,羅馬軍兵圍攻耶路撒冷,猶太人死的約一百萬人,距今近兩千年,這樣多的死亡人數,可見戰禍的悲慘劇烈。

3
.榮美與聯索(十一7~14

表演式的象徵(十一7

本章從第一分段開始,就注重用象徵或預表的方式說預言。上文第四至六節先知撒迦利亞實際上預表主耶穌(已如上述),可能當對撒迦利亞真的去牧養一些像先知所說的將宰群羊,如此牧養,完全為著作為象徵,好為神說預言。

舊約先知除了利用當時實在發生的故事作為發言的對象或作象徵性的預言之外,有時還會故意用表演方式作為他們要說預言之象徵,例如:

i
.先知以賽亞奉命給兒子起名叫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成為全聖經最長的名字,為要藉此預言在他的孩子還不曉得叫父母之先,大馬色的財寶和撒瑪利亞的擄物,必在亞述王面前搬了去(賽八3~4)。

ii
.先知耶利米奉命去買一條麻布腰帶,把它藏在河邊穴中直到黴爛,然後用這象徵發言責備猶大人(耶十三l~11)。

iii
.先知以西結奉命側臥三百九十日……”作為預兆,然後發言攻擊耶路撒冷(結四1~17……等。

這樣,在本章中先知撒迦利亞在上文第四至六節奉命去牧養羊群,正是故意藉表演作為象徵的預言。本段第七至十一節是第二個表演式的宣道。先知當時分別用了稱為榮美聯索的兩根杖牧放羊群,作為他要說預言之象徵。

榮美英譯NASB.與NIV.均譯作“Favor’(恩待、恩惠)。聯索則譯作“Union”(聯合)。

恩待的杖象徵神怎樣恩待以色列人,在先知之前已往的年代中,神揀選他們的祖宗以色列,救他們出埃及,賜給他們流奶與蜜之迦南地業,給他們別國所沒有的律法,為他們設立君王祭司……。可是在先後大約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中,他們一再犯罪悖逆,終於國破家亡,飽受淩辱與痛苦。

瞻望將來,先知同樣看見神對他百姓的恩惠,因那應許中的彌賽亞,就是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萬王之王,將必來臨。而先知撒迦利亞在這裡實際上正是預表那要來的好牧人”——主耶穌(約十11),如何把他的百姓合為一群歸他牧養。

按當時來說,亡國以後的以色列人已不分南北二國,不論以色列或猶大都已合而為一了。那要來的基督,就是萬人的救主(提前二6),他要使一切照著亞伯拉罕之信心而作真以色列人(羅四11~12,二28~29)的神家兒女,不分猶大與外邦地都在基督裡成為一(加三27~28)。這正是他所用聯合的杖牧養他的群羊的隱意。

惡牧與惡羊(十一8~9

十一8一月之內,我除滅三個牧人”——可能是先知按當時他所牧養的羊群之中,除掉了三個惡牧,因他們對忠心的真神僕感覺厭煩,而真神僕也無法跟他們合作同工(可能這是先知當時領導百姓重建聖殿時,曾除掉了百姓中的三個壞領袖),但無論如何,先知在這裡所表現的,說明了神已為他的百姓儘量除掉壞領袖,興起忠心的牧人照顧他的羊群。但無須對三個作過份推敲,先知在一月之內除掉三個惡牧,已充分表現其決心維護羊群的安全與利益。

十一9我就說,我不牧養你們,要死的,由他死,要喪亡的由他喪亡,餘剩的,由他們彼此相食。

上文描寫牧人的可惡,本節與上文第六節相同性質,指出羊群本身也不善良,不但宗教領袖厭煩神所打發的僕人,百姓也不歡迎神的僕人,正如先知阿摩司所說的:你們怨恨那在城門口責備人的,憎惡說正直話的(摩五10),又說:我從你們子弟中興起先知,又從你們少年人中興起拿細耳人……你們卻給拿細耳人酒喝,囑咐先知說不要說預言(摩二11~12)。所以神任憑他們偏行已路,終至在罪中各自喪亡。他們成為沒有牧人的羊群,不是因為神沒有打發他的僕人來牧養他們,而是他們拒絕,甚至殺害神所打發來的忠僕(參太廿一33~46)。

廢約——折斷榮美杖(十一10~11

十一10~11我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

折斷榮美(恩待)的杖表明神在人拒絕他的恩惠之後,只好任憑他們遭遇苦難與爭戰了。以色列人棄絕基督時,大膽地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太廿七24~25)。結果西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羅馬軍隊徹底毀滅,猶太人從此分散天下萬國。但福音傳給外邦之後,外邦人也終必像猶太人那樣因拒絕救恩而進入普世性的大災難(羅十一21~22;太廿四7~30)。所以折斷榮美之杖,表明他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大概是指普世性的災難與毀滅。按神與挪亞所立之約,雖僅限於不再用洪水毀滅這世界,但其實也包括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八22)。但到大災難的日子;天勢將要變動,日月會有不規則的表現,因而發生奇異的天災(太廿四29:啟六12~14,八7~12),恩典的門將必關閉,神將必用審判作為舊世界的結局,然後進入新的天地(啟廿11~15,廿一l~3)。

要求工價——折斷聯索杖(十一12~14

十一12我對他們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先知自己要求他們給他工價。這他們該指上文將宰的群羊7節,參5~6節)。注意:先知不是向神要工價,但上文是神要他收養這將宰的群羊的。先知卻要求群羊給他工價。顯然這群羊是代表神的選民,且是可惡的羊群,包括厭棄神所差來作好牧人的那些宗教領袖。

先知撒迦利亞為著適合他所要說的預言,照著所受的感動向他們要了工價,按新約聖經的記載,可知三十塊錢是當時的祭司長和長老付給猶大出賣耶穌的價錢,那也就等於說他降世為人卅三年多的年日中,傳福音、救靈魂、施訓誨、趕鬼醫病、使死人復活、解明舊約律法的真義、顯明神救贖萬人的心意,最後捨身流血作萬人的贖價,但世人所給他的估價,只不過三十塊錢而已!三十塊錢約等於三十舍客勒。按出埃及記第廿一章卅二節那是牛抵死了別人的奴婢時應賠償的身價,所以腓立比書第二章六至八節說: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已,取了奴僕的形像……”

十一12我對他們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於是他們給了三十塊錢,作為我的工價。”——上節與本節是全章重要鑰節,因這兩節明顯的證實先知這裡所說的是指耶穌基督說的,並確定了上文先知撒迦利亞有預表主耶穌的經歷。

按馬太福音第廿七章三至十節所記,猶大見主耶穌被定罪後,良心發現,把三十塊錢還給祭司長和長老,然後出去吊死了。祭司長拾起猶大丟下的銀錢就說:這是血價,不可放在庫裡。於是用那三十塊錢買了窯戶的一塊田,為要埋葬外鄉人,便完全應驗了這裡的預言。

但馬太福音第廿七章九節說:這就應驗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為什麼馬太不說是先知撒迦利亞,竟說是先知耶利米?茲引述聖經新釋有關這問題的解釋如下:在馬太福音第廿七章九節中,這預言被認為是出自耶利米的。這種顯然與事實不合之外,最容易的解釋就是歸咎于文士抄寫的錯誤。但耶利米一詞在這裡用作先知書整體的總稱並非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馬太時代中,先知書的次序是以耶利米為首的。

4
.警告惡牧與惡羊(十一15~17

十一15耶和華又吩咐我說,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單看這一切很難明白為什麼神要先知去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究竟有什麼意義,而愚昧的牧人的器具有什麼特別意義。但我們若留心上文,先知已一再按神的吩咐去作好牧人,用兩根牧杖作象徵,又折斷牧杖,索取工價……。那一切都是按神吩咐而行,卻使自己成為適合的預表,好發出神所要他說的預言。跟著這條思路來默想本書及這小段,就不難明白,神現在是要先知扮演另一個角色,就是要他作個愚昧的惡牧,因為神要興起一個殘暴的牧人。先知取愚昧牧人的器具,器具本身不一定有什麼意義,但先知手裡拿著愚昧牧人的器具之後,必然使他扮演得更像愚昧的牧人,這才是本句的重點。

十一16~17因我要在這地興起一個牧人……”——注意我要我將要之意。英譯本顯示得更清楚,如NASB.作“For beholdl am going to raise up a shepherd……

在此牧人代表領袖(或官長),羊群則代表人民。

這兩節很容易使人誤會是專對愚昧惡牧說的。其實第十六節神說他要興起一個牧人——“他不看顧喪亡的,不尋找分散的,不醫治受傷的,也不牧養強壯的,卻要吃肥羊的肉,撕裂他們的蹄子。雖然是描寫惡牧如何可惡,但實際用意卻是要警告羊群。他們既拒絕了神所打發來最好的牧人,將必面臨一個強暴自私的惡牧的苦待,而那兇暴的牧人,隱約地指向羅馬帝國的領袖,特別是西元70年圍攻耶路撒冷的提多將軍。

十一17“無用的牧人,丟棄群羊的有禍了……”本節才是真正警告牧人。他們枉用神所給他們的權利地位的結果,將必受到應得的懲治與報應。

總結全章,可見先知撒迦利亞實在是神的好僕人。他不憑自己揀選所要作的事、所要說的話,只順服神所要他扮演的,所講說的,不論以好牧人的姿態取代惡牧的地位,或放棄好牧人的工作顯出羊群的可惡悖逆,甚至扮演一個惡牧的姿態,成為警告的象徵,他只忠心遵行神所吩咐的,這才是神家合用的器皿。正如使徒保羅說:

“……
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林前四9)。
── 陳終道《撒迦利亞書講義》

 

 

撒迦利亞書講義(十一章)(文牧)

 

進一步默想牧者主題(十一1-17)

牧人的比喻在這一章中繼續著。這章中有一些經節是不清楚的,一些段落(1-315-17)十分簡略,一些比較難解(特別是4-14)

. 眾牧人的毀滅(1-3)。這段抒情詩使用一個比喻,描寫世界強大勢力崩潰後的哀傷。樹中之王的香柏樹將要被火燒毀,所以其它的大樹,松樹和橡樹,將要為它們的傾倒而悲傷。如果香柏樹都被毀滅,暗示其它森林中的樹也不會安然無恙的。(所指的地名:利巴嫩和巴珊,指出產著名的佳樹之地,不是要受審判的國家。)這個香柏樹比喻暗指世界上強大的勢力,或者他們的王,這勢力表面上看來好強盛,但有一天會被毀滅。

在第三節,樹的比喻變為成兩個新比喻:牧人和少壯獅子;兩者看來是指人類的統治者,因為這兩個名稱在聖經和近東的文獻中常指君王。這些王將要悲歎,因為他們的百姓和他們的國土將要毀滅。

由於缺乏直接的上下文,這一段比較難作精確的解釋。這景像暗示暴力和戰爭將要在神的國度發生。這些國家的統治者,看來他們的統治將會持續,他們的力量強勝,但是最終將要衰落。

. 好牧人的拒絕(4-14)。這一段先知的信息比較混亂。一開始,先知被指示「要牧養這將宰的群羊」(4),他好像做了這工作(7)。先知的任務看來好像是無希望,因為他牧養的那群羊是「將宰的群羊」(4)。但是除了先知這牧人,還暗指有其它的牧者,那些只一心想要獲利而牧羊的。

好牧人真心地看顧羊群,手拿著兩支杖:一支以「榮美」為名稱,而另外一支稱為「聯索」。這兩支杖代表神關心祂的百姓(「榮美」)和祂給人希望(「聯索」,意思是在以色列和猶大兩個國家之間的聯合)。好牧人履行他的責任,除去無能的牧人,每一個月除去三個(8)。不能肯定這三個壞牧人是指那三個統治者。

. 無價值的牧人(15-17)。先知扮演著一個無用的牧人。雖然如此,先知卻宣告神要在地上興起一個無價值的牧人,這個牧人完全不關心他的羊群。換句話說,一個統治者會被興起,他完全不承擔管理人民的責任,而只把他們當作獲利的源頭。這敘述之後是一首報仇的短歌,歌中詩人向所有在無價值牧人統治下受傷和瞎眼的人民發出呼籲。這一段比較難解釋。可能最初先知宣講信息時,心裡想起一個無價值的人將興起。我們也不能肯定這個人是誰。它可能指百姓拒絕好牧人後,將出現一個無用的牧人。不管怎樣,無用的牧人將要在神的審判下傾倒(17)

 

 

良牧竟被棄(11)(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賜我智慧與悟性,使我既懂得尊重與信任教會內的真正屬靈領袖,又能把假領袖分辨出來。

 

先知在上一章經文提醒人們,只有耶和華才是他們真正的倚靠。他在本章繼續發揮這主題,但重點卻是諷刺領袖的失敗,以及預言因良牧被棄而帶來的慘痛後果。

1.     諷刺領袖的失敗(13):經文指出神的刑罰不但會出現在前文提及的列國中,更會臨到以色列人中的領袖。他們的草場被焚毀,連獅子也因無處容身而吼叫,景況十分荒涼。

2.     良牧被棄帶來苦果(417):神命令先知扮演牧人牧養以色列民,因為他們如同將宰的群羊,被擄至外邦,遭受敵人的殘害。這些敵人殘暴之極,但更令人髮指的是,把他們賣給敵人的正是以色列的領袖。這些領袖濫用職權、欺壓同胞,還說這是神給他們的福氣,實在厚顏無恥(參摩2686111;彌2133112)!先知承擔了牧養的職事後,開始了一連串撥亂反正的行動。他首先用兩根杖來象徵復興的目標——「榮美」代表神的恩典,提醒百姓回轉歸向神;「聯索」則代表以色列與猶大的複合。他又除滅了幾個邪惡領袖的職權,盼望帶來更新的局面。可惜百姓沒有領先知的情,先知惟有放棄牧職,並折斷了那兩根杖以示絕望。百姓對良牧的離去無動於衷,只給了先知三十塊錢作工價。最後神以諷刺的口吻叫先知將這「美好的價值」丟給窯戶,此乃仿照耶利米書的象徵性行動(參耶191011)。

撒迦利亞書以「愚昧的牧人」比作那些禍害神子民的假領袖。他們與主耶穌所說的「雇工」一樣——只知肥己,不顧羊亡(參約101213)。聖經對教會的領袖,包括牧者與長執,都有很清楚的要求(參彼前514;提前3113)。教會既要加倍尊重與信任那些真正的屬靈領袖(參帖前51213),同時又不應姑息那些不按真理而行、詭詐弄權的領袖(參林前41519;約貳910)。雖然教會的問題並不一定與領袖有關,但若領袖出現問題,教會就必受影響了!事實上,一些本來很有發展潛能的教會,因為遲遲未能察覺甚或縱容有問題的領袖,而帶來了很大的虧損,多麼可惜!今天你所屬的教會對屬靈領袖有否適當的尊重與信任?教會內有否一些有效的機制來防止假領袖的出現?

 

 

神的啟示(十一章117)(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撒迦利亞的這段經歷,仿佛神要他演一場「行動劇」,把將來要發生的事啟示出來。

先知好像一個忠實的報導新聞者,只是他所傳遞的不是新聞,而是從神來的啟示,正如報新聞的人,他不像寫文章是有系統的、有次序的記述,新聞這一條和下一條未必有關連,他只是忠實的報導當時發生的一件一件事,先知的信息有時也是這樣,他就是忠實的傳講、記錄神一次一次的啟示,所以,有時候這段經文充滿恩典、盼望,下一段又忽然嚴厲的責備,有時一些啟示當下就明白,也有些可能一段時間後才了然,有些預言立刻應驗,也有一些是長時間後才實現,神太大而我們太渺小了,因此我們讀神的話需要從整本聖經來全面的認識,才不致斷章取義,才不會錯解了神的心意,並且,雖說是透過整本聖經全面的認識神,也僅僅是就神啟示給我們的部分來瞭解,我們謙卑的承認自己的渺小,我們渴慕更深、更多的認識神。

這一段聖經記載:神要撒迦利亞去牧養一群將宰的羊,是被他們的牧人所惡待、所賣的,然後又棄絕了的群羊……。這一段像「行動劇」一樣的類似「表演」,究竟要表達什麼呢?我們來看看經文自己怎麼說的:「耶和華說:我不再憐恤這地的居民,必將這民交給各人的鄰舍和他們王的手中,他們必毀滅這地,我也不救這民脫離他們的手。」原來群羊的光景預表的是以色列民即將有的遭遇,後面經文又說:「我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我又折斷稱為「聯索」的那根杖,表明我廢棄猶大與以色列弟兄的情誼。」像這樣,聖經自己表明每一個啟示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就照神的啟示來領受!至於不明白的部分,我們就等候神進一步的光照,不必強解,我們深信:我們需要知道的,主一定會讓我們清楚的!

這段經文最後說:「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群,有禍了!」我們每個人都有神所託付給我們的職責,我們是否忠心?不要成為有禍的、無用的僕人!

回應:神啊!禰是慈愛的,也是公義的,禰的警告與審判,是為要提醒我們回轉向禰。願主帶領我們脫離罪惡,行在禰的光中。

禱讀:撒迦利亞書十章6

6我要堅固猶大家,拯救約瑟家,要領他們歸回。我要憐恤他們;他們必像未曾棄絕的一樣,都因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我必應允他們的禱告。

 

 

有牧人哀號的聲音(十一1~3)(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有牧人哀號的聲音        禱讀        亞十一13

 

在這裡有三個哀號,一個是松樹的哀號,一個是牧人的哀號,另一是獅子的咆哮。這兩個哀號都與耶和華所惱怒的領袖(亞十3)有關。彌賽亞第一次來臨前,以色列活在列邦的夾縫中,由巴比倫手中轉到波斯手中,再轉到希臘手中,最後轉到羅馬手中。在這一連串的轉手之中,以色列內部外部都沒有好領袖,這些領袖都是耶和華要除滅的。

一、松樹哀嚎

「松樹啊,應當哀號……橡樹啊,應當哀號。」松樹與橡樹為什要哀號,因為「火滅你的香柏樹……香柏樹傾倒。」(2節)香柏樹是中東一帶最高大挺直的樹,聖殿即用香柏樹木板為材料,你可以說香柏樹是中東的第一樹。現在香柏樹被焚燒、傾倒,其他的樹木如松樹與橡樹更是站立不住了,因此要哀號。這裡的香柏樹指的是當時的領袖要被除滅。

二、牧人哀嚎

「聽啊,有牧人哀號的聲音。」牧人同樣指領袖,牧人哀號因為「他們榮華的草場毀壞了」(3節)。這些領袖掌管的地方同樣一次一次招受毀壞,不再成為他們的牧場。

三、少壯獅子咆哮

最後是「有少壯獅子咆哮的聲音,因約旦河旁的叢林荒廢了。」(3節)同樣獅子也因找不到叢林而咆哮,這個咆哮是忿怒的哀號。獅子同樣指領袖,找不到他們發揮的領地。

如前所說彌賽亞來臨之前,是好的日子,因為神使他們歸回;也是壞的日子,因為找不到好的領袖。領袖也因惹神發怒而一一被除滅。

歸回的以色列在等待一位真正的好領袖,好牧人。

默想

我真的看見合神心意的領袖是何等重要,因為他會導致社會國家的興盛與衰敗。我願意為各界的領袖禱告,行公義,好憐恤,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也願意自己也成為能發揮影響力的好領袖。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樂意揀選合你心意的人,成為百姓的領袖。我知道耶穌彌賽亞是惟一真正的好領袖,你是受膏的掌權者。我願你的國降臨,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帶領我們的國家,也帶領萬國萬族,降服在你的治權之中。也求你使用我們,在地上彰顯你的王權,你公義的治理。

 

 

我牧養這將宰的羊(十一4~7)(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我牧養這將宰的羊        禱讀        亞十一7

 

現在進到最複雜的經文之一:好牧人被棄絕。我們說第九至十一章是提及彌賽亞第一次來前後的興衰。幾章中都提到壞牧人惹神惱怒,現在終於神所揀選的牧人領袖出現了,卻被他的百姓所棄絕。

一、買他們的宰了他們

首先先知撒迦利亞成了這好牧人的象徵,他似乎被要求來預先扮演這個好牧人,演出他被棄的過程。「你――撒迦利亞要牧養這將宰的羊。」(4節)這些羊被稱為將宰的,是因為他們被買來賣去,這是描述在歷史中他們幾經轉手,無人顧念,「買他們的宰了他們……賣他們的說……我成為富足。」(5節)他們成為牧人得利的工具,無人真心牧養他們。

二、牧養他們的並不憐恤

「牧養他們的並不憐恤他們。」(5節)而在這段期間,神也容許這種光景――「我……必將這民交給……他們王的手中……我也不救這民脫離他們的手。」(6節)這真是可怕的日子,耶和華暫時容許祂的百姓落在列王手中,這些王是外邦王,就是那些買他們賣他們的壞牧人。

三、群中最困苦的羊

先知在這種情形下,被神要求來「牧養這……群中最困苦的羊。」(7節)並且神賜他兩根牧杖,一根是「榮美」,指神要他以神的恩慈榮美來牧養,一根是「聯索」,表明要把南北兩國聯合起來,成為一個群體。

於是先知象徵性的代表神自己,成為好牧人,以神的慈愛來牧養這群無人眷顧的困苦羊,要把他們聯合起來,但是他卻被拒。

默想

我知道我們都如羊走迷,在人世中,有些須為我們負責任的人也許沒有負起當負的責任,甚或欺壓剝削我們。因此我須要主作我的好牧人,眷顧我,牧養我。我願意更多流離的百姓進入主的羊圈。我也願意以色列人也能快快認出神為他們預備的好牧人耶穌,得以接待祂。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自己說的「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十16)幫助我們在你的草場享受牧養,也幫助我能帶領更多的羊進入羊圈,也要看見外邦人與猶太人,都歸向一個牧人。

 

 

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十一8~14)(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    禱讀        亞十一1214

 

現在我們要看到好牧人被棄絕了。在此之前,首先有三位牧人被耶和華所厭煩。

一、我除滅三個牧人

這三個牧人是誰,眾說紛紜。「一月之內,我除滅三個牧人,因為我的心厭煩他們;他們的心也憎嫌我。」(8節)一月是指一段時期,且是不短的時期。三個惹神厭煩的牧人,有人指說被擄前的三王,或兩約之間敘利亞王朝的三王,或指馬克比革命後哈司摩甯王朝(由祭司所組成的王朝)的三個王。在莫衷一是的諸家說法中,我們不擬確定他們是誰,而以三的多元意義,以他們為諸王的指涉,也就是不固定的多數的君王。

二、我折斷榮美的杖

在此期間,我們看見神厭煩領袖,同時也厭煩當世的百姓,因此祂說:「我不牧養你們。要死的,由他死;要喪亡的,由他喪亡;餘剩的,由他們彼此相食。」(9節)這真是一個悲哀的時代,神與人彼此厭煩。因此先知象徵性的折斷前面所說的兩根杖。首先「折斷那稱為「榮美」的杖,表明我廢棄與萬民所立的約」(10節),以色列將失去神的恩慈榮美。

三、我將三十塊錢都給窯戶

接著先知要斷掉他與百姓的關係,因此他說:「你們若以為美,就給我工價。不然,就罷了!」這時百姓就付這好牧人「三十塊錢作為工價」(12節)。這三十塊錢就結束了牧人與羊的關係。耶和華叫先知「把眾人所估定的美好價值丟給窯戶。」(13節)三十塊錢真是美好的價值嗎?當然不是,那是極低微,僅供委託殿中窯戶製作一個不起眼的陶器而已的價錢,說它美好只是反諷。僅僅以這樣的價錢,羊群就打發了他們的牧人,斷絕了他們與好牧人的關係。因此第二根杖――「聯索」也被折斷,猶大與以色列的兄弟關係斷絕,他們也斷絕與神的關係。

默想

我思想主被祂的百姓所棄,祂原是為他們來的,他們不願接受祂的牧養,竟以些微價錢賣了主,斷絕了這個關係。不只是以色列人,我們人類都有這個問題。求主赦免,重新收納我們。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被賣被棄,卻為你的仇敵禱告,願多人明白你的救恩,重回你的牧場。

 

 

無用的牧人有禍了(十一15~17)(臺北靈糧堂)

 

主題信息        無用的牧人有禍了        禱讀        亞十一1517

 

在好牧人被拒之後,百姓就從此可以得到安舒的生活嗎?完全不是。我們記得當年祭司長認為承認耶穌是彌賽亞,將使以色列陷入羅馬人鎮壓的惡運,因此寧可讓耶穌被釘死,以求全國之安(約十一4750);但事實則相反,主後七十年,羅馬人毀了耶路撒冷城,以色列就此亡國。

一、愚昧的牧人

接下來的牧人,不是愚昧的,就是無用的。「你再取愚昧牧人所用的器具」(15節),這個愚昧牧人會怎樣做呢?「他不看顧喪亡的,不尋找分散的,不醫治受傷的,也不牧養強壯的;卻要吃肥羊的肉,撕裂它的蹄子。」(16節)這一段引自以西結書卅四章的惡牧。以西結書卅四章也記錄好牧人――「主耶和華說:我必親自作我羊的牧人,使它們得以躺臥。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結卅四1516)以西結繼續說:「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們,牧養他們,就是我的僕人大衛……必在他們中間作王。」(結卅四23)這當然是指大衛的子孫彌賽亞。因此在新約中,當耶穌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時,祂說的正是以西結所預言的牧人君王。

二、無用的牧人

這些牧人不但愚昧,而且無用――「無用的牧人丟棄羊群有禍了」。他們不顧念羊群,自己也將遭難,「刀必臨到……膀臂與右眼……膀臂必全然枯乾……右眼也必昏暗失明。」(17節)膀臂枯乾是失去能力,右眼失明是完全盲目。這樣的領袖當然全然無用。

默想

我願意在好牧人的尋找、拯救、醫治之下,享受祂的牧養,也願意與祂一同尋找失喪者,牧養群羊。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是何等的好牧人,你為我捨命,好把我尋回,幫助我不但自己快快得醫治,得牧養,還要與你同工,一起尋找失迷的羊。我不要作愚昧或無用的牧人,讓我的牧養得你的喜悅與祝福,好叫我所牧養的群羊,真正經歷你的牧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