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拉基書導論拾穗 瑪拉基書提要 壹 關於先知瑪拉基 一 在寫書的先知中,在所謂的‘小先知’中,在歸國的先知中,瑪拉基是最後的一個。 二 在眾先知中,他是最隱藏的一個,因為除了‘瑪拉基’這名字之外,關於他的出身、譜系等等,實在一無所知。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兩卷被擄後的歷史書裡沒有記載他的事蹟,在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兩卷歸國後的先知書裡也沒有題及他的名字。聖經中也找不出另一個人叫‘瑪拉基。’ 三 連先知的名字‘瑪拉基’還可能是假想的。查‘瑪拉基’的意義是‘我的使者。’三章一節中所題‘…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原文是‘我要差遣瑪拉基。’所以有一些人認為‘瑪拉基’不是一個人的名字,也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瑪拉基’只是一個普通名詞,說明某一個人的身分而已。他們的結論認為本書是一位隱名氏所寫的。如果這是事實,這也是不足為奇的,因為新約中那卷寶貴的希伯來書也是一位隱名氏所寫的。 四 可是我們仍舊相信‘瑪拉基’實是先知的名字。因為:(一)先知書著者的真名總是載明在書的開端的。(二)一章一節‘瑪拉基’這名字沒有理由一定要譯出它的意義。如果我們不當它是一個專有名詞,而譯作‘我的使者,’那麼一章一節變成‘耶和華藉我的使者傳給以色列的默示,’這話不能成立。(三)不能因為聖經中沒有另一個人叫‘瑪拉基,’就說‘瑪拉基’絕不是一個人名。例如:約拿、哈巴谷等,都沒有同名者。 五 他之所以除了名字以外不題別的,如果用新約的話語來解釋,那就是‘不再是我,乃是基督…,’‘祂必興旺,我必衰微。’(加二20,約三30。) 他只題他的名字而不題其他,也表明他重視、滿足神所給他的職分-‘我的使者,’除此之外,其餘都不值一題。當他在本書中一再題到‘使者’時,(二7,三1二次,)必定聯想到神所賜給他的職分而高興。 貳 瑪拉基和尼希米 一 根據本書內容,我們可以斷定瑪拉基是在尼希米年間說預言。那時:(一)重建的聖殿已經落成,祭祀已恢復。(一6~10,比較尼十32~39。)(二)尼希米作省長。(瑪一8,比較尼八9。)(三)祭司事奉神的熱忱漸漸冷淡,尤其對於祭祀,成為形式而無實際。(瑪一6,比較尼十三10。)(四)百姓以詭詐對待弟兄,欺壓貧窮的。(瑪二10,三5,比較尼五1~5。)(五)百姓與外邦人通婚。(瑪二11,比較尼十三23~27。)(六)百姓不將當納的十分之一送入倉庫。(瑪三8,比較尼十三10~12。)先知瑪拉基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傳說神的話語,藉以挽回當時的墮落。 二 在尼希米的時候,有一些先知支持並幫助他管理百姓的事,(參讀尼六7,)瑪拉基必定是其中之一。瑪拉基輔助尼希米,正像哈該與撒迦利亞輔助所羅巴伯。 三 瑪拉基傳本書中的話,可能正是在尼希米離開耶路撒冷的一段時候。(尼十三6~7。) 四 本書三章一至六節的預言有三次的應驗,其中最近、最初步的應驗是指瑪拉基和尼希米。因為那裡說,‘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瑪拉基(意即‘我的使者’-編者注),在我前面預備道路…。’瑪拉基是在尼希米回耶路撒冷之前傳說神的話,為他回來後所作整頓的工作開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是指尼希米回耶路撒冷,出其不意的將多比雅的東西扔出去,潔淨聖殿,他起了‘火’和‘堿’的作用。‘他…必潔淨利未人…’是指他招聚離職的利未人,使他們照舊供職。‘那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供物,必蒙耶和華悅納…’是指尼希米使‘猶大眾人就把五穀、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庫房。’(參讀尼十三7~14。) 至於第二次的應驗是指主的第一次降臨。祂就是立約的使者,有施浸約翰在祂前面預備道路。第三次的應驗是指主的第二次降臨。祂就是我們‘所尋求的主,’也就是我們‘所仰慕的,’有以利亞(兩個穿毛衣的見證人中之一)在祂前面預備道路。 參 時間和地點 一 瑪拉基作工的時間約在主前四三四年。可是也有解經家,如司可福等,說他作工的時間約在主前三九七年。 二 瑪拉基作工的地點顯然是在耶路撒冷,因為他在本書中許多處題到聖殿、祭司和事奉的事。 肆 體裁 一 瑪拉基是舊約時代中最後的一位先知,他所傳的話非常嚴肅又非常懇切,具有一種正義的威力,挽回百姓的錯誤。 二 瑪拉基善用談話的方式來寫神的默示。他所寫的亦含有詩意, 可是並不能比上別的先知所寫的那樣美麗。 三 在本書中,先知往往先題出百姓的一個原則性的錯誤,然後題出百姓的推諉、強辯、或是著迷,然後再題出百姓錯誤的具體事實和神的糾正。 伍 幾處可注意之點 一 本書中的話有下列幾處在新約聖經中被引用: (一)三章一節,比較馬太十一章十節,馬可一章二節。 (二)四章五節,比較馬太十七章十二節,馬可九章十一、十二節。 (三)四章五、六節,比較路加一章十七節。 (四)一章二、三節,比較羅馬九章十三節。 二 瑪拉基(‘我的使者’)是末後的一位先知。他的信息結束了舊約律法時代,同時又介紹了一位最大的使者-耶和華的使者,立約的使者-施恩典的主耶穌。因為他在這裡僅是介紹而不能帶進主,所以他最後的結語還是律法時代中那可怕的結果-‘咒詛。’(瑪四6。) 三 在瑪拉基書和馬太福音兩書中間插入了約有四世紀的距離和沉默。可是,讀聖經者可以看出兩書之間確有一個奇妙的聯接和符合,就是瑪拉基書在末了所題的,也正是馬太福音在開始所題的-‘立約的使者’和祂的先鋒。(三1,四2,5,太一~三。) 曾有一位弟兄說,‘瑪拉基書很像一片美麗的晚霞,結束了漫長、辛勞的一日;但它又像一線柔和的曙光,孕育著燦爛、光明的一天。’ 四 ‘麻’(Maw,譯音)這個字在本書中用過約八次,(一2,6,7,二17,三7,8,13,14,)在中文聖經中作‘在何事上、’‘如何、’‘什麼。’這字一方面說出瑪拉基時代的猶太人著迷的情形,得罪了神,自己還不知道;(參閱倪柝聲文集第二輯第十六冊‘聖靈與實際附篇:著迷與神的光’一文;)另一方面也說出他們對神那種倔強的態度,這種態度將來就演進到了主耶穌時代猶太人拒絕主和今日他們還不肯悔改的那種剛愎和驕傲。 同時,他們中間有祭祀、有儀式,可是都失去了實際;這就形成了將來主在世時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兩等虛假又偽善的人。 同時他們行詭詐,以次充好,(一14,)扣住十分之一…這都造成他們貪利、吝嗇的特性。 五 愛和公義是神性情的兩面,在本書中充分的表現出來。祂一方面用嚴責和懲戒對付百姓的墮落,一方面又用慈愛和恩典吸引並鼓勵他們回頭。 六 ‘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一2。)不僅是當初墮落的猶太人所說的,也是今天我們所常說的,尤其是在受試煉、受管教的時候。當我們自憐、自愛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這麼抱怨神、得罪神。懷疑神的愛就是墮落的開始。 七 神是宇宙的神,又是愛我們過於一切的主,祂配享受我們最好的奉獻。可是多少時候,我們卻把不敢給人的東西奉獻給神。這是又藐視又褻瀆神。虛偽、無誠意的奉獻,還不如沒有奉獻。 八? ‘你們又說,這些事何等煩瑣。’(一13。)神的兒女對於自己的事或是人的事可以不覺煩瑣而感興趣,可是對於神的事往往認為‘煩瑣,’不得已的在那裡拖拉過去。尤其是神的工人,對於聚會、傳福音、講道、探望等等,都會感覺沉重而且枯燥。這種現象就說明我們內心愛神究有多少。 九 ‘我們豈不都是一位父麼?豈不是一位神所造的麼?’(二10。)我們豈不都是一位父所重生的麼?豈不是一位神在新造裡所造的麼?‘一位父’和‘一位神’是我們聯繫的根據。因此,誰也不能以詭詐和欺壓對待弟兄。誰虧負弟兄,就等於虧負父神。 十 神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三1。)祂的使者不僅指施浸約翰或是以利亞,也是指每一個祂所拯救的兒女。搶救靈魂使外邦人的數目早日得以滿足,造就信徒使教會早日預備好了…,這些都是我們所應該為祂預備的道路。 十一 ‘萬軍之耶和華說…以此試試我,…甚至無處可容。’(三10。)神要求人試試祂。這是一句非常特別的話;聖經中除此以外,別處再沒有這樣的話了。神是一位絕對的神,祂創造天地萬物,祂是信實的、公義的,可是在這裡似乎故意降低了祂的身分和地位來遷就人,叫人試試祂。 原來神有一個苦悶,就是祂自己的兒女還不夠認識祂,相反的還冤屈了祂。祂滿有憐憫、慈悲,祂要愛他們,厚賜給他們;可是人偏以為神是殘酷又吝嗇的神,只有定罪,不會施恩。所以神不得已的在這裡要求人試試祂。 神要祂的兒女們在生活上以禱告、信心、忍耐…各種方式來試祂,可是祂更要他們以‘十分之一’來試祂,來經歷祂。‘十分之一’在舊約時代是指把收入中的十分之一納入神的倉庫;在新約時代是指奉獻,就是羅馬十二章一節-‘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那樣的奉獻。 奉獻是試神,也是證明神最好的方法,奉獻也是得神恩典最短的途徑。許多時候,天上的窗戶對某些神的兒女從來沒有敞開過,這就是說明他在神面前也從來沒有奉獻過。徹底的奉獻才有徹底的‘傾福,’甚至無處可容。 神要求我們試祂,讓我們接受祂的要求。 陸 信息 本書主要的信息是:紀念祂的愛;懊悔自己的罪;回轉歸向祂;仰慕要來的主。 柒 鑰字和鑰節 一 鑰字:(一)‘在何事上,’(一2,)(二)‘你們卻說,’(6,)(三)‘使者。’(三1。) 二 鑰節: (一)‘耶和華說,我曾愛你…。’(一2。) (二)‘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三1。) (三)‘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10。) 捌 分析 本書根據內容可以分作四大段: 神對以色列的熱愛、神嚴責祭司的罪、神嚴責百姓的罪、神豫示耶和華的日子。 1 神對以色列的熱愛(一章一至五節) 一 引言。(1。) 二 神宣告祂愛以色列。(2。) 三 神引過去愛他們的證據。(3~5。) 2 神嚴責祭司的罪(一章六節至二章九節) 一 藐視神,沒有尊敬和敬畏。(一6。) 二 在祭祀的事上得罪神。(一7~14。) 三 祭司墮落。(二1~9。) 3 神嚴責百姓的罪(二章十至十七節,三章七至十五節) 一 彼此欺詐的罪。(二10。) 二 在婚姻上違背神的罪。(二11~17。) 三 在奉獻的事上違背神的罪。(三7~12。) 四 在言語上頂撞神的罪。(三13~15。) 4 神豫示耶和華的日子(三章一至六節,十六至十八節,四章一至六節) 一 開路先鋒的工作。(三1上。) 二 主的降臨和祂的工作。(三1下~6。) 三 忠心、虔誠的遺民。(三16~18。) 四 耶和華的日子。(四1。) 五 祂的降臨對於敬畏的人並不可怕。(四2~4。) 六 以利亞必先來。(四5~6。) —— 倪柝聲《聖經提要》 壹、書名 名稱 由於「瑪拉基」的原意是「我的使者」,所以有人懷疑本書之名不是來自先知姓名的專有名稱,因此認為本書乃匿名人士所著。所以,七十士譯本中以瑪拉基一字為普通名詞而非專有名詞。──《新舊約輔讀》 貳、作者 【關於先知瑪拉基】一 在寫書的先知中,在所謂的‘小先知’中,在歸國的先知中,瑪拉基是最後的一個。 二 在眾先知中,他是最隱藏的一個,因為除了‘瑪拉基’這名字之外,關於他的出身、譜系等等,實在一無所知。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兩卷被擄後的歷史書裡沒有記載他的事蹟,在哈該書和撒迦利亞書兩卷歸國後的先知書裡也沒有題及他的名字。聖經中也找不出另一個人叫‘瑪拉基。’ 三 連先知的名字‘瑪拉基’還可能是假想的。查‘瑪拉基’的意義是‘我的使者。’三章一節中所題‘…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原文是‘我要差遣瑪拉基。’所以有一些人認為‘瑪拉基’不是一個人的名字,也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瑪拉基’只是一個普通名詞,說明某一個人的身分而已。他們的結論認為本書是一位隱名氏所寫的。如果這是事實,這也是不足為奇的,因為新約中那卷寶貴的希伯來書也是一位隱名氏所寫的。 四 可是我們仍舊相信‘瑪拉基’實是先知的名字。因為:(一)先知書著者的真名總是載明在書的開端的。(二)一章一節‘瑪拉基’這名字沒有理由一定要譯出它的意義。如果我們不當它是一個專有名詞,而譯作‘我的使者,’那麼一章一節變成‘耶和華藉我的使者傳給以色列的默示,’這話不能成立。(三)不能因為聖經中沒有另一個人叫‘瑪拉基,’就說‘瑪拉基’絕不是一個人名。例如:約拿、哈巴谷等,都沒有同名者。 五 他之所以除了名字以外不題別的,如果用新約的話語來解釋,那就是‘不再是我,乃是基督…,’‘祂必興旺,我必衰微。’(加二20,約三30。) 他只題他的名字而不題其他,也表明他重視、滿足神所給他的職分-‘我的使者,’除此之外,其餘都不值一題。當他在本書中一再題到‘使者’時,(二7,三1二次,)必定聯想到神所賜給他的職分而高興。 ── 倪柝聲《聖經提要》 【本書作者】 “瑪拉基”是舊約最後一本書的書名,很可能也是記下本書默示的先知的名字。本書一1的序介中有“耶和華藉瑪拉基傳給以色列的默示”這句話,因此一般相信,這位先知叫做瑪拉基。但此字希伯來文有“我的使者”的意思,而三1就把此字照意思譯出,所以有些人認為“瑪拉基”只是先知的稱號,不是他的名字: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無名的先知。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和亞蘭文舊約意譯本《他爾根》,雖稱本書為《瑪拉基書》,但一1那裡的“瑪拉基”便譯為“我的使者”。 可是舊約其他先知書都在開頭注明先知的字,我們有理由相信本書不會例外。關於作者的身世,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他均不詳。──《啟導本聖經註釋》 作者 除了這名字之外,瑪拉基的身世隱晦不諳。瑪拉基是舊約最後的一位先知,自他以後,以色列民有四百年之久的靜默時期再無先知出現,直至施洗約翰的曠野人聲出現。──《新舊約輔讀》 叁、寫作時地 【時間和地點】 一 瑪拉基作工的時間約在主前四三四年。可是也有解經家,如司可福等,說他作工的時間約在主前三九七年。 二 瑪拉基作工的地點顯然是在耶路撒冷,因為他在本書中許多處題到聖殿、祭司和事奉的事。 ── 倪柝聲《聖經提要》 【本書寫作時期】 本書是舊約中寫作時期最近的一本,書中雖未提任何日期,但內容仍有一些線索可尋。 此書無疑為猶太人被擄巴比倫獲釋回歸故土後的作品。此時,新殿已建成(主前516年);獻祭的事也已恢復(一7~10;三8);耶路撒冷由一位波斯人“省長”治理(一8的“省長”一字是外來字,為當時巴勒斯坦各地波斯省長通用的官銜)。顯見先知瑪拉基侍奉的時期遠較哈該和撒迦利亞為遲。 此外,當日重建聖殿的熱忱早已消逝,在宗教和社會生活上呈現的是一片呆滯和墮落景象。與外族女子通婚(二10~12),疏忽什一奉獻(三8~10),獻污穢的食物為祭(一6~14),以及欺壓貧苦(三5),都是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的弊病(拉九章;尼五,十三章)。故瑪拉基作先知侍奉當在此時或略遲,介乎主前五世紀中葉與末葉間,早過尼希米禁猶太人娶異族女子(主前445年)。──《啟導本聖經註釋》 年期 書中的一切資料,例如聖殿的建成(主前五一六年)、恢復了的獻祭事宜、一位波斯的省長治理耶路撒冷等(一7~10,三8,一8);加上這個時候,以色列的宗教光景還是一落千丈,與以斯拉和尼希米時記載的相同(參二1~12,三8~10,一6);故此,本書應在主前四二五年左右所寫成。──《新舊約輔讀》 時代 當時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已約有一百年。耶路撒冷城和第二聖殿已經建成,但百姓起初的熱情已經冷卻。在尼希米帶領下的復興時期(尼一○28~39)過後,百姓和祭司們又再故態復萌,他們變得只習慣守律法。他們的敬拜馬虎(一7),什一奉獻也忽略了(三8),卻仍然不明白神為何對他們感到不滿。 肆、主旨要義 【主題】 瑪拉基書中,「約」的觀念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全書以神對雅各家立約的愛開始,說明神如何厚待 的子民。可惜猶太人卻沒有履行他們的責任:祭司背棄了神與利未的約(2:8) ,
百姓也干犯了他們列祖與神的約(2:10)、 夫妻間的盟約(2:14)。 由於他們蔑視神,於獻祭、什一奉獻、社會道德上,背逆神的命令,所以他們不蒙祝福。 然而神仍不棄絕 的百姓,一方面勉勵他們堅守神昔日頒佈的律例典章(4:4) ,
另一方面預言神的日子要來到,屆時神要施行煉淨和審判的工作。這回顧與前瞻,於舊約的最後一卷出現,實在恰當。──《串珠聖經註釋》 【書之要旨】 本書要旨是論律法的總歸。以色列人被擄以後的三卷先知書:哈該是論聖殿的總歸;撒迦利亞是先知書的總歸;瑪拉基是律法的總歸。全部舊約,皆稱為神的律法。這末後的一卷,好像神再最後一次借著先知試試律法對於選民有無成就,究竟選民能否遵守律法,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律法只能定人的罪,是將人圈在罪裡。律法的功用乃是介紹基督;是仿佛訓蒙的師傅,把人領到基督面前。 ──賈玉銘《瑪拉基書要義》 【書之要義】本書要義為表顯神殿之聖而不聖。 一、為潔淨有形之殿;瑪拉基是於聖殿完工以後,斥責會眾輕慢神殿。神殿本是聖地,祭司是聖職,獻祭是聖事。當時聖殿中充滿了污穢,獻污穢的食物、殘廢的祭牲,污穢神的桌子,並神的祭壇,以褻慢神的聖名。 二、為潔淨實際之殿;以色列會眾既是神的殿。歷代志書已是表明:神以會眾為殿,神常住在會中,正如常住在殿中。先知奉神名而再三地斥責會眾,如聖殿中滿了污穢,是聖潔的神絕不能容忍的。 三、為潔淨無形之殿;無形殿中,即各人心內滿了污穢,也不免神的震怒。 ——賈玉銘《聖經要義》 陸 信息 本書主要的信息是:紀念祂的愛;懊悔自己的罪;回轉歸向祂;仰慕要來的主。 四、信息: (一)瑪拉基書信息的基礎是「約」的觀念。 (二)瑪拉基書的主題是「耶和華不變的愛」。 【本書之意義及信息】全書都是一個陳明——一個有力的、滿有情感的、懇求式的陳明——叫有罪的人離罪歸回神。這個陳明有應許也有警告,向願悔改的人陳明神的應許,向硬著頸項的陳明神的警告。 本書只有兩大段,從兩個不同之角度來陳明神的信息;一至二章是就當時之罪況來陳明神之責備;第三和四章則是就耶和華日子的臨近而陳明警告。 第一、二章,先知扼要地寫出引言後(1~5),就直接針對祭司而發言(一6,二1、7)。本段全是以第一身說的。從二章十節起就改變了,現今是先知代表耶和華而發言,對象不再是祭司,而是一般的百姓。先知把自己放在他們中間而問:「我們豈不都是一位父麼?豈不是一位神所造的麼?……」從這裡起都是以第三身發言。 第三、四章——一個新的信息。先知就現今之情況來說到將臨的「耶和華的日子」從三章一節起,發言者又再是耶和華了,他用「我」,「我的」等說法,直到四章最後一節。第三章一至六節是說:將要來的那一位不單是以色列人的希望,他也要來審判(而不像當時人所想像的只是帶來祝福!)先知就勉勵人民要悔改歸向神,並把當納的十分之一送入神的倉庫,以此「試試」神(7~12節)。然後從三章十三節到本書之結尾,是再論「耶和華日子」的臨近——那日不單是如上述的要審判罪人,也要為少數的敬虔人伸冤(三13~四3);其結尾是勉勵百姓遵守摩西的律法(四6~4)。——巴斯德《歸納性研經》 伍、寫本書的動機 目的 先知嚴嚴的斥責耶路撒冷之宗教與道德淪亡腐朽,宣告神的審判速臨,勸告人及早悔改,及悔改者有神應許所保留的福祉。──《新舊約輔讀》 寫作目的與主題 瑪拉基責備百姓沒有對耶和華作出真心的敬拜,呼籲他們悔改(一6;三7)。 陸、本書的重要性 【本書的地位】 【為什麼要讀瑪拉基書?】 任何人若想要知道當如何記念神的日子,並預備好迎接那位要再來的主,就必須讀本書。 在瑪拉基時代的猶大人,神的愛沒有得到以色列人的回應。他們埋怨神,剛愎和驕傲,墮落,不肯悔改的態度,也是今日我們常犯的。當我們在何事上抱怨神,懷疑神的愛,就是反映了我們需要悔改並回轉到祂的愛中。 ── 楊震宇《每日讀經》 柒、本書的特點 肆 體裁 一 瑪拉基是舊約時代中最後的一位先知,他所傳的話非常嚴肅又非常懇切,具有一種正義的威力,挽回百姓的錯誤。 二 瑪拉基善用談話的方式來寫神的默示。他所寫的亦含有詩意, 可是並不能比上別的先知所寫的那樣美麗。 三 在本書中,先知往往先題出百姓的一個原則性的錯誤,然後題出百姓的推諉、強辯、或是著迷,然後再題出百姓錯誤的具體事實和神的糾正。 內容 瑪拉基使用問與答的手法來表達,書中的問題不下二十三個。 【主題特色】瑪拉基書中,「約」的觀念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全書以神對雅各家立約的愛開始,說明神如何厚待祂的子民。可惜猶太人卻沒有履行他們的責任:祭司背棄了神與利未的約(二8),百姓也干犯了他們列祖與神的約(二10)、夫妻間的盟約(二14)。 由於他們蔑視神,於獻祭、什一奉獻、社會道德上,背逆神的命令,所以他們不蒙祝福。 然而神仍不棄絕祂的百姓,一方面勉勵他們堅守神昔日頒佈的律例典章(四4),另一方面預言神的日子要來到,屆時神要施行煉淨和審判的工作。這回顧與前瞻,於舊約的最後一卷出現,實在恰當。 書中經常出現神與人的辯論:神作出一項宣告後,猶太人往往提出反駁,然後神對此詳細回復,或斥責他們的罪,或作出應許(見一2~5, 6~11, 12~14; 二10~16, 17~三5; 三7~12, 13~18),可謂作者獨特的風格。書中所記百姓的反駁及聲明,也許不是他們當眾說出的話,然而卻代表了他們內在的態度和思想。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先知經常強調他的信息根源於耶和華神,使聽者不能輕忽待之。──《串珠聖經注釋》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本書與尼希米記】 解經者每有人以為本書是出現在尼希米不在耶路撒冷之年,乃以書內有許多話與尼希米記相同,其斥責百姓之言,所用言詞也相同。如瑪2:8,比較尼l3:29,論違背與利未人所立的約;又瑪2:11-12,比較尼l3:23-25,論娶外邦女子為妻;又瑪3:8-ll,比較尼l3:10-l2,論納十分之一的事。不論其出現在何時,他所論的是律法,其斥責會眾之言,多與尼希米同,無非因為皆是論到會眾易犯之罪,其出世時間,縱稍有遲早之別,也無關重要。 ──賈玉銘《瑪拉基書要義》 【與新約的關係】 一、符類福音均引用過本書第三章1a節:“看哪!我派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太11:10;可1:2;路7:27)耶穌更明說那使者──要來的以利亞(瑪4:5)──就是施洗約翰(太11:14)。言下之意,祂自己就是瑪拉基書預言那位要來的主。由此可見,末後的盼望至終在基督身上得以實現。 二、本書(特別是3:1,4:4~6)發揮承先啟後的作用。一方面提到律法和先知,提醒人要遵守 神的律法,另一方面又預期上主來臨,並且 神要差遣祂的使者為主預備道路;最後更預言“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來臨。 ──《聖經新譯本》 貳 瑪拉基和尼希米 一 根據本書內容,我們可以斷定瑪拉基是在尼希米年間說預言。那時:(一)重建的聖殿已經落成,祭祀已恢復。(一6~10,比較尼十32~39。)(二)尼希米作省長。(瑪一8,比較尼八9。)(三)祭司事奉神的熱忱漸漸冷淡,尤其對於祭祀,成為形式而無實際。(瑪一6,比較尼十三10。)(四)百姓以詭詐對待弟兄,欺壓貧窮的。(瑪二10,三5,比較尼五1~5。)(五)百姓與外邦人通婚。(瑪二11,比較尼十三23~27。)(六)百姓不將當納的十分之一送入倉庫。(瑪三8,比較尼十三10~12。)先知瑪拉基就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傳說神的話語,藉以挽回當時的墮落。 二 在尼希米的時候,有一些先知支持並幫助他管理百姓的事,(參讀尼六7,)瑪拉基必定是其中之一。瑪拉基輔助尼希米,正像哈該與撒迦利亞輔助所羅巴伯。 三 瑪拉基傳本書中的話,可能正是在尼希米離開耶路撒冷的一段時候。(尼十三6~7。) 四 本書三章一至六節的預言有三次的應驗,其中最近、最初步的應驗是指瑪拉基和尼希米。因為那裡說,‘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瑪拉基(意即‘我的使者’-編者注),在我前面預備道路…。’瑪拉基是在尼希米回耶路撒冷之前傳說神的話,為他回來後所作整頓的工作開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是指尼希米回耶路撒冷,出其不意的將多比雅的東西扔出去,潔淨聖殿,他起了‘火’和‘堿’的作用。‘他…必潔淨利未人…’是指他招聚離職的利未人,使他們照舊供職。‘那時猶大和耶路撒冷所獻的供物,必蒙耶和華悅納…’是指尼希米使‘猶大眾人就把五穀、新酒、和油的十分之一,送入庫房。’(參讀尼十三7~14。) 至於第二次的應驗是指主的第一次降臨。祂就是立約的使者,有施浸約翰在祂前面預備道路。第三次的應驗是指主的第二次降臨。祂就是我們‘所尋求的主,’也就是我們‘所仰慕的,’有以利亞(兩個穿毛衣的見證人中之一)在祂前面預備道路。 玖、鑰節 【鑰節】 (一)‘耶和華說,我曾愛你…。’(一2。) (二)‘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三1。) (三)‘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10。) ── 倪柝聲《聖經提要》 【本書鑰節】 「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你們卻說:耶和華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嗎?我卻愛雅各。』」(瑪一2) 「萬軍的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面前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祂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瑪三1) 「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裡的肥犢。」(瑪四2) ── 楊震宇《每日讀經》 拾、鑰字 【鑰字】(一)‘在何事上,’(一2,)(二)‘你們卻說,’(6,)(三)‘使者。’(三1。)──
倪柝聲《聖經提要》 【本書鑰字】在何事上(一2,6,7,二17,三8);萬軍之耶和華(全書出現約25次) 。── 楊震宇《每日讀經》 拾壹、內容大綱 捌 分析 本書根據內容可以分作四大段: 神對以色列的熱愛、神嚴責祭司的罪、神嚴責百姓的罪、神豫示耶和華的日子。 1 神對以色列的熱愛(一章一至五節) 一 引言。(1。) 二 神宣告祂愛以色列。(2。) 三 神引過去愛他們的證據。(3~5。) 2 神嚴責祭司的罪(一章六節至二章九節) 一 藐視神,沒有尊敬和敬畏。(一6。) 二 在祭祀的事上得罪神。(一7~14。) 三 祭司墮落。(二1~9。) 3 神嚴責百姓的罪(二章十至十七節,三章七至十五節) 一 彼此欺詐的罪。(二10。) 二 在婚姻上違背神的罪。(二11~17。) 三 在奉獻的事上違背神的罪。(三7~12。) 四 在言語上頂撞神的罪。(三13~15。) 4 神豫示耶和華的日子(三章一至六節,十六至十八節,四章一至六節) 一 開路先鋒的工作。(三1上。) 二 主的降臨和祂的工作。(三1下~6。) 三 忠心、虔誠的遺民。(三16~18。) 四 耶和華的日子。(四1。) 五 祂的降臨對於敬畏的人並不可怕。(四2~4。) 六 以利亞必先來。(四5~6。) 【瑪一1何謂瑪拉基書?作者是誰?】 答:1 瑪拉基書Book Of Malachi是十二小先知書的最後一卷(何一瑪),也是舊約聖經的最後一本。書中論到神對以色列過去的恩愛。嚴責藐視神的祭司,祭祀不潔,違命廢約,不守主道,墮落跌倒。猶大百姓背約崇邪,行詐虐妻,虧召十一奉獻,頂撞神等諸種罪行。以及主的降臨審判,與以色列人未來的盼望,本書為舊約全書最後之總結,為新約全書之引端,居於承先啟後之地位。它與馬太福音之間相距約400年,在這一段時期,未再興起先知,神未曾給人有話語啟示,這是神的靜止時期。 2 本書是以神愛的要求為主題,其內容體裁是含有詩意以談話問答式的文筆來寫出神的默示。書中就「萬軍之耶和華說的」一詞,題過24次之多,足以顯明神的威嚴與正義,來警惕和糾正猶大百姓的錯誤,使他們誠心順服歸主,必然蒙福。本書有幾處經文曾被引用在新約聖經中,如三1,四5為主耶穌所引用(太十一10;可一2;太十一14;十七12;可九11,12)。四5,6為路加所引用(路一17)。一2,3被保羅所引用(羅九13),可知本書在新約聖經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3 本書系先知瑪拉基Malachi( 意神的使者,三1)寫於猶大的耶路撒冷,時在主前450—400年之間。其對象為以色列人。通常認為他是在哈該與撒迦利亞這兩個先知以後一百年,與祭同以斯拉,和省長尼希米(尼八9),在管理百姓的事上是同工。瑪拉基的時候,重建聖殿已經落成,猶大人回國已經百年之久,其複國大業已告完成。惟因他們歸回以後不久,忽視聖殿,祭司不潔,百姓崇邪,不復行十一奉獻,與外邦人雜婚。在這種情形之下,神興起瑪拉基傳講信息,對於他們所犯的罪,作劇烈的責備,正如以斯拉所教訓的一樣。他有滿腔的熱誠,對神所託付的使命,盡忠職守,而作一個勇敢的發言者。在聖經中關於他的出身,沒有題到,為眾先知中最為隱藏自已的人,也是歸國最後的一位先知。——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瑪拉基書】 瑪拉基這位“神的使者”,通過對話的形式,向百姓宣告了神的責備和應許。 但神所定的“那日”帶來審判也帶來祝福,神必信守祂的諾言,賜福給轉向祂的人。他透露了一個好消息,就是有一位使者,要先彌賽亞而來,預備人心。這預言應驗在施洗約翰身上。 這位舊約最後一位先知,用“免得我來咒詛遍地”這句話,結束了舊約最後一本書,為就要到來的新約救恩時代,透露了第一道曙光。 這信息集中在兩個焦點上:1,百姓的罪和背信(1~2章);2,不忠信的人要受到的刑罰和悔改回轉者的祝福(3~4章)。前者側重的是人與神所立的約,猶太人沒有履行;後者側重勉勵,勸百姓信守神所頒佈的律例和命令,等待神審判大日的來到。 他預言這“大而可畏日子”一定會來臨,但神給人一段恩典的時期,可以悔悟己罪,回歸真神。神要差遣“先知以利亞”來到世間,所指的顯然是施洗約翰,他是就要來的彌賽亞的先鋒(太十一10,14;十七9~13;路一17)。而在那“大而可畏的”最後審判大日來到前,那“立約的使者”會來到世上(三1~6),人類的歷史才到達高潮。 就這樣,本書把舊約和新約連結在一道,新的救恩時代的光芒已依稀可以見到。 【歷史背景】在被擄之後的時期,尤其是主前第五世紀的下半葉,幾乎可稱為黑暗時代。有關那時代的史料十分缺少,唯一可依據的,是以斯拉記,尼希米記與瑪拉基書。 在尼希米第二次再來時,發現以往廢除的,又在重複地實行(尼十三6-31)。安息日他們都不遵守(十三15-22)。他們不重視申命記律法的規定(廿三3-7)。他們容納亞捫人與摩押人,竟在聖約的民中。祭司以利亞實竟然將親戚亞捫人多比雅帶進聖殿,讓他住在耶和華聖殿的院宇中(十三7-9)。推羅的商人明目張膽,在安息日與猶太人作買賣(十三16)。異族通婚的事在大規模的發展之中(十三23-29),混血的兒女都不會說猶大的話(十三24)。異族聯姻的事一直發展,只幾年不在,尼希米看到那些孩童長大,好似「邊際人」一樣,失去他們的身分。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瑪拉基蒙召做先知的職事。他沒有提關於犯安息日的事(尼十三15-22)。其它凡尼希米指責的,也都在他嚴責的事項(參閱尼十三6-13)。要明白尼希米記第十三章,先得瞭解第十章所描述的。其實第十三章所指責的,也是在重新立約時都已強調了。歸納起來共有三項:娶外邦女子、犯安息日、忽略聖殿供獻的捐項。 先知實在面對一群失望的人們,他們看不見神施恩的手。許多應許並未實現。神的子民仍在疾苦之中。瑪拉基必須給予鼓勵,激發他們的信心,催促他們的行為。唯有這樣,他們必以忍耐的心等候神的福分。——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瑪拉基書》 【本書的背景】 1.聖殿的祭祀:徒有形式。 雖多次提及祭壇、祭物、當納的十分之一,但已失去真實的意義,神責備他們徒然的供獻。(參瑪1:10)。 2.政治的角色:省長統治。 BC536年所羅巴伯領以民回國,重建聖殿。70年後以斯拉回國,重申律法,美化聖殿,強化聖事。13年後,尼希米回國建城牆,作猶太省長12年。(參尼5:14)。 3.選民的婚嫁:極其混亂。 娶外邦女子為妻。(參瑪2:10-12)與外邦通婚,失去了民族血統的純一性,且休妻行為屢屢發生。 4.經濟的情況:非常貧乏。 被擄歸回,萬物待興,生活極其貧困。 5.社會的民情:不如人意。 社會上有詭詐、欺壓、行邪術等。 ── 毛南春陽 【背景與主題】瑪拉基書所處理的問題與尼系米記相同——與異教徒通婚,金錢上行欺詐之事,不獻什一奉獻給神的殿,以及普遍對屬靈事物的冷漠。這些可能就是尼系米記中提及的問題,也可能是尼系米時期後不久,這些問題又再重現,又或是延續下來的問題。 由於被擄歸回後猶太人的宗教生活毫無生氣,所以瑪拉基便以生動的對話形式,假設和一個不虔誠的人對話,以圖對猶太人產生激發的作用。——馬唐納《活石舊約聖經注釋》 【瑪拉基書簡介】 作者:瑪拉基 寫作日期:主前450~400年 先知 瑪拉基的名字的意思是“我的使者”,可以單單指一個不知名的作者。然而,瑪拉基 更有可能是一個專有的名字。他在舊約其它書卷未有被提及。 時代 當時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已約有一百年。耶路撒冷城和第二聖殿已經建成,但百姓起 初的熱情已經冷卻。在尼希米帶領下的復興時期(尼一○28~39)過後,百姓和祭司們又再 故態復萌,他們變得只習慣守律法。他們的敬拜馬虎(一7),什一奉獻也忽略了(三8), 卻仍然不明白神為何對他們感到不滿。 寫作目的與主題 瑪拉基責備百姓沒有對耶和華作出真心的敬拜,呼籲他們悔改(一6;三 7)。 內容 瑪拉基使用問與答的手法來表達,書中的問題不下二十三個。 ──《雷氏研讀本》 【寫作背景】 「瑪拉基」,意思是「我的使者」(參3:1)
。 書中首節即聲明神藉他傳信息,但七十士譯本把這字譯成「他的使者」,即不把「瑪拉基」看為先知的名字,但仍以該卷書之名為瑪拉基。至於「他耳根」(把舊約翻為亞蘭文的意譯本),亦譯作「我的使者」,但補充說:「他的名稱為文士以斯拉 ...... 」。由於七十士譯本與「他耳根」的做法,許多學者懷疑瑪拉基並非作者的專有名稱。不過,舊約的先知書通常都注明作者的名字,相信這卷也不例外。 瑪拉基書沒有透露作者的生平,舊約別處亦無提及他的名字,然而我們可以根據書中的線索確定作者與以斯拉、尼希米同期: 1 1:8提到的「首長」,是波斯帝國的官銜,顯出該書寫於猶太人被擄後,歸波斯管轄之時; 2 書中顯出聖殿已獲重建,獻祭之事已再度進行(1:7, 10; 3:1),而從祭司例行公事、敷衍塞責的態度看來,距離哈該、撒迦利亞之重建聖殿(主前五一六年)為時已頗久; 3 瑪拉基斥責的罪,就是以斯拉、尼希米時代百姓的陋習,包括 a 欺壓貧窮者,從中取利(瑪3:5; 參尼5:1-5); b 祭司失責(1:6-2:9; 參尼13:4-9); c 疏忽什一奉獻(3:8-12; 參尼13:10-13); d 與外族女子通婚(2:10-16; 參拉9:1-2; 尼13:1-3, 23-27)。 根據以上幾點,學者大都同意瑪拉基書寫於尼希米與以斯拉的時代(主前四六○至四三○年間)。自聖殿的重建至此,已逾五十年,但哈該與撒迦利亞預言的「神榮耀的國度」,始終沒有來臨。加上乾旱、農作物的摧殘、人民的窮困、周圍敵人的譏誚,百姓開始灰心、失望,懷疑神的愛和公義。由於失去了信仰的熱誠及對神的敬畏,聖殿的崇拜流於形式,人民的道德亦隨之後退。就在此灰暗的時代,神藉瑪拉基發出責備與勉勵的信息。 ──《串珠聖經註釋》 【主題特色】 瑪拉基書中,「約」的觀念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全書以神對雅各家立約的愛開始,說明神如何厚待 的子民。可惜猶太人卻沒有履行他們的責任:祭司背棄了神與利未的約(2:8) ,
百姓也干犯了他們列祖與神的約(2:10)、 夫妻間的盟約(2:14)。 由於他們蔑視神,於獻祭、什一奉獻、社會道德上,背逆神的命令,所以他們不蒙祝福。 然而神仍不棄絕 的百姓,一方面勉勵他們堅守神昔日頒佈的律例典章(4:4) ,
另一方面預言神的日子要來到,屆時神要施行煉淨和審判的工作。這回顧與前瞻,於舊約的最後一卷出現,實在恰當。 書中經常出現神與人的辯論:神作出一項宣告後,猶太人往往提出反駁,然後神對此詳細回覆,或斥責他們的罪,或作出應許(見1:2-5, 6-11, 12-14; 2:10-16, 17-3:5; 3:7-12, 13-18), 可謂作者獨特的風格。書中所記百姓的反駁及聲明,也許不是他們當眾說出的話,然而卻代表了他們內在的態度和思想。本書的另一特色是:先知經常強調他的信息根源於耶和華神,使聽者不能輕忽待之。 ──《串珠聖經註釋》 【參考資料】 一、
本書作者與寫作時期 “瑪拉基”是舊約最後一本書的書名,很可能也是記下本書默示的先知的名字。本書一1的序介中有“耶和華藉瑪拉基傳給以色列的默示”這句話,因此一般相信,這位先知叫做瑪拉基。但此字希伯來文有“我的使者”的意思,而三1就把此字照意思譯出,所以有些人認為“瑪拉基”只是先知的稱號,不是他的名字: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無名的先知。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和亞蘭文舊約意譯本《他爾根》,雖稱本書為《瑪拉基書》,但一1那裡的“瑪拉基”便譯為“我的使者”。 可是舊約其他先知書都在開頭注明先知的字,我們有理由相信本書不會例外。關於作者的身世,除了他的名字以外,其他均不詳。 本書是舊約中寫作時期最近的一本,書中雖未提任何日期,但內容仍有一些線索可尋。 此書無疑為猶太人被擄巴比倫獲釋回歸故土後的作品。此時,新殿已建成(主前516年);獻祭的事也已恢復(一7~10;三8);耶路撒冷由一位波斯人“省長”治理(一8的“省長”一字是外來字,為當時巴勒斯坦各地波斯省長通用的官銜)。顯見先知瑪拉基侍奉的時期遠較哈該和撒迦利亞為遲。 此外,當日重建聖殿的熱忱早已消逝,在宗教和社會生活上呈現的是一片呆滯和墮落景象。與外族女子通婚(二10~12),疏忽什一奉獻(三8~10),獻污穢的食物為祭(一6~14),以及欺壓貧苦(三5),都是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的弊病(拉九章;尼五,十三章)。故瑪拉基作先知侍奉當在此時或略遲,介乎主前五世紀中葉與末葉間,早過尼希米禁猶太人娶異族女子(主前445年)。 二、
時代背景與本書信息 瑪拉基侍奉的時期距聖殿重建完成已逾半個世紀,耶城的城垣早已修竣,哈該等先知預言的新時代卻遲遲未見到來。政治形勢日劣,複遇乾旱,惡人日見昌盛,忠信守法之輩謀生維艱,人心頹喪。百姓懷疑神是否真看顧他們!那富裕平安的日子是否真能來到? 瑪拉基熱愛自己的同胞,內心充滿積極樂觀不畏艱難的動力,深信神信實且憐憫,他帶著雷霆萬鈞之力,忠實傳達神的話語。他用對話式的問答體來鋪陳主題,有激烈的反駁和抗辯,有和風細雨的說理和討論,也有斥責和應許。通過這些,神的信息得以透達。 這信息集中在兩個焦點上:1,百姓的罪和背信(1~2章);2,不忠信的人要受到的刑罰和悔改回轉者的祝福(3~4章)。前者側重的是人與神所立的約,猶太人沒有履行;後者側重勉勵,勸百姓信守神所頒佈的律例和命令,等待神審判大日的來到。 他預言這“大而可畏日子”一定會來臨,但神給人一段恩典的時期,可以悔悟己罪,回歸真神。神要差遣“先知以利亞”來到世間,所指的顯然是施洗約翰,他是就要來的彌賽亞的先鋒(太十一10,14;十七9~13;路一17)。而在那“大而可畏的”最後審判大日來到前,那“立約的使者”會來到世上(三1~6),人類的歷史才到達高潮。 就這樣,本書把舊約和新約連結在一道,新的救恩時代的光芒已依稀可以見到。 ──《啟導本註釋》 【重要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