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拉基書第四章拾穗 【瑪四1】「萬軍之耶和華說:“那日臨近,勢如燒著的火爐,凡狂傲的和行惡的,必如碎碎秸。在那日必被燒盡,根本枝條一無存留。」 “那日”。耶和華的日子(番一14~18)。──《雷氏研讀本》 「燒著的火爐」、「被燒盡」、「一無存留」:暗示將來的懲罰是完全的、徹底的。這是指主再來作最後審判之日。──《串珠聖經註釋》 “那日”就是神要來施行審判之日。本節用大火爐的焚燒來描繪審判(看三2)。“根本枝條一無存留”:一點也無剩餘。此處不是認為人死後化為烏有,無知無覺。所指乃人肉體的死亡,不是死後的光景。照聖經所說,人死後仍有知覺,不信的受咒詛(啟十四10~11;二十11~15),得救的享永福(啟二十一1~7)。──《啟導本註釋》 論耶和華的日子勢如燒著的火爐,只在此處描述,火是表明神的忿怒(賽三十27;耶四4,廿一12;詩二12,八十九46)。 狂傲的和行惡的,不是兩種人,而是那些惡人的特性,他們是不敬虔之輩(三15),沒有敬畏的心,言語煩瑣神(二17),而且頂撞神(三13-15)。他們是行邪術的,犯姦淫的,起假誓的,虧負人的工價,欺壓寡婦孤兒的,屈枉寄居的(三5)。這些人都必遭火毀滅。——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瑪拉基書》 ● 4:1 前有個「看啊!」,中文聖經未譯。 ●「碎秸」:草禾碎屑、粗糠、穀殼。 ●「根本枝條一無存留」:連子孫都不能存留。 ●「一無存留」:「離棄」、「撇棄」的意思。 【瑪四1~3】◎
4:1-3 正好可以用來反駁「普救主義」。── 蔡哲民《查經資料》 【瑪四2】「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裡的肥犢。」 “公義的日頭”。指在將來千禧年的國度裏普遍向全地展示的公義(正如太陽的光綫照射每個角落一樣)。“跳躍”。象從牛欄釋放出來的牛犢一樣。──《雷氏研讀本》 「公義的日頭」:針對3:14-15百姓對神公義的質疑,肯定神的公義始終不變,如日頭一樣發光照耀,使敬畏神的人得蒙醫治。 「出來跳躍 ...... 肥犢」:惡人受懲罰,義人則得享自由和喜樂。──《串珠聖經註釋》 “公義的日頭”:神的公義如日頭照耀萬民,公義的神必救贖一切仰望祂的人,除去一切罪孽,得成為新人(“醫治之能”),惡人的榮華如草,燒盡如灰塵,為神忿怒的審判所“踐踏”。──《啟導本註釋》 公義的日頭,指日頭是公義,或產生日頭,可能重點在公義,不是日頭,正如詩篇第卅七篇六節:公義如光發出,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你的光就必發現如早晨的光,你所得的醫治要速速發明」(賽五十八8)。 「日頭」也是表明神完全的救恩,日頭的光線有醫治的功效。 「你們必出來……」從災禍中、危害裡出來,因為那是神的審判。敬畏神的必不在審判之下。以色列人昔日從埃及為奴之家出來,得著自由。從黑暗中出來,向著陽光,對著公義,有神說不盡的恩賜。肥犢有豐盛的生命,敬畏的人也是這樣,生命的能力很大,可以跳躍自如,屬神的人也有這樣活潑的動作。——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瑪拉基書》 ●「公義的日頭出現」:意思是耶和華的日子公義將如陽光普照遍地般的運行遍地。也有可能是指「神自己」或「基督」。 ●「光線」:原文是「翅膀」,代表太陽的「光線」。 【瑪四2 公義的日頭與醫治的翅膀】公義的日頭帶來正義。在近東各地,太陽神皆與正義相關。因此舊約以太陽描述耶和華的作為並非不尋常。 「醫治的翅膀」以鳥翅象徵日頭光線。翅膀隱含著保護照管的意思(因此得到醫治)。在古代近東的星相學,將太陽形容為有翅膀的圓盤,在波斯時代尤為普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瑪四2公義的日頭出現,其翅膀有醫治之能,何意?】 答:萬軍之耶和華說:「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你們必出來跳躍,如圈裡的肥犢。」(2)中有小字:「光線原文作翅膀」,如文理本譯作「有若矯翼,照育萬物」,呂振中譯本作「它的翅膀、光線,有醫治效能」。這翅膀乃表明太陽之廣蔭大地,普庇萬物,並且表示它的迅速,一飛而至,這就是線或翅膀的一種形容的說法。對於敬虔的人必被稱為義者,並得醫治,好像是蒙受日頭光線照耀一樣(參太十七2),毫無罪汙黑暗;又好像是在它的翅膀蔭下,得著覆庇,安全美好。公義的日頭出現,就是豫言基督耶穌為公義之主,凡接觸他的人,都會得著醫治的能力(參可五27-30),他使傷心者得著安慰、犯罪者得著赦免(參太九6)。當主再來之日,他要按照公義審判仇敵,拯救萬民,將仇敵(那惡者)毀滅,給信者帶來得救的喜樂,有如牛犢歡然跳躍,滿得活潑的盼望(瑪四1-3,5,三17,18,太廿四30,31,廿五31,32,徒十七31)。――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瑪四3】「你們必踐踏惡人,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如灰塵在你們腳掌之下。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敬虔的人是得勝者,他們以前是欺壓者腳下的犧牲品,被惡人踐踏,現在情形完全改變了。他們是余民,蒙神保守,他們現在要勝過鄰邦(賽十一14),踐踏他們(番二9),制服他們(詩一四九7)。這裡的「惡人」是狂傲人與行惡的人(15節及四1)。惡人是戰敗者,照古時的習俗,勝利者要將腳踏在他的頸項上(書十24;賽五十一23;詩一一○1)。 惡人必成為灰塵,因為已經被火燒毀了。以西結書(廿八18)也有類似的話。在腳掌之下(也在王上五3),都是表明神的審判,將公義伸張了。——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瑪拉基書》 ●「必如灰塵」:已被火燒燬了。 ◎這裡被火爐完全燒毀的,是 3:15 被稱為有福的、建立的人。顯然他們只不過是暫時脫離災禍,終究還是難逃神的審判。── 蔡哲民《查經資料》 【瑪四4】「“你們當紀念我僕人摩西的律法,就是我在何烈山為以色列眾人所吩咐他的律例典章。」 “何烈山”。西乃山(申五2)。──《雷氏研讀本》 「何烈山」:位於西乃曠野,故亦稱為西乃山。(出19:1-2, 11; 24:16)。 神曾在此向摩西頒佈律法,包括道德上的誡命、宗教方面的禮儀與國家的律例典章。──《串珠聖經註釋》 「紀念」一詞不僅有記得或提醒的涵義,也有切實遵行的意思。紀念就是遵行(民十五39、40;詩一○三18)。紀念就是遵守(詩一一九55)或「守」(56節)。紀念是不偏離(51節),不忘記(61節;申九7)。 律例典章為絕對的命令與情節論定的律法,前者是必須遵守的,後者可隨情節而論,有考慮變通的餘地。但在舊約中多以一般性的律法為准,指律法的總稱(利廿六46;申四1、5;拉七10、11;尼一7;詩一四七19)。——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瑪拉基書》 ●「記念」:不僅有「記憶」、「回想」的意思,也有「切實遵行」的意思。 民 15:39-40 從上下文來看不只是回想過去的事情,而且帶有「重新認定」、「重新建造」的意思,就是要他們重新經歷過去忠於神的生活。 ●「何烈山」:本意是「沙漠」,就是「西乃山」。── 蔡哲民《查經資料》 ●4~6有些學者認為本段是外加的,代表整個十二先知書的結尾。不過也很有可能是瑪拉基書本身的結語。── 蔡哲民《查經資料》 【瑪四4 何烈】何烈是西乃山的另一名稱,就是神向摩西顯現自己,並頒佈十誡的地方。西乃山的位置並不確定,學者在敘利亞南方至少提出四個可能地點:穆薩山、拉斯薩弗撒費山、塞巴珥山,以及阿爾何落布(al~Hrob)附近的一座山。有關西乃山地點的討論,請參:出埃及記十九1~2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瑪四4~6】總結:勸民守律法及預言以利亞來臨。──《串珠聖經註釋》 這段是先知最後的勸勉。“何烈山”:即西奈山,為以色列人領受律法之地,先知要人注意二事:一、記住當日所頒律法,信守與神立的約;二、趁住大而可畏的審判大日來前,在救恩的時代,回頭轉向神,免去那可怕的咒詛。 “以利亞”再來為先知象徵式的說法,指的是施洗約翰,他作主基督來到世上的先鋒(看三1~2注),6節說“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與《路加福音》一17所說施洗約翰的心志吻合。──《啟導本註釋》 【瑪四5】「“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 “以利亞”。參看馬太福音十七章11、12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這裡是指:神要差來的那位使者(3:1)將有以利亞的心志和能力;按新約的教訓,他就是耶穌的先鋒施洗約翰。──《串珠聖經註釋》 看哪!我差遣,表明差遣的事是刻不容緩,立即必行的事。「到你們那裡去」是為你們的緣故,可見神的計畫已經十分明顯,目標也已確定,必定實行出來。 以利亞是先知(王上十八36及代下廿一12),七十士譯本還加上「提斯比人」(參閱王上十七1)。——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瑪拉基書》 ●「以利亞」:根據猶太的傳統(死海古卷也這樣記載),這個未來的以利亞是大祭司。所以施洗約翰否認自己是以利亞約 1:21 ,而耶穌認定施洗約翰就是以利亞太 11:13-14 。── 蔡哲民《查經資料》 【瑪四6】「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本節有兩種解釋: 1 靈性方面──「以利亞」到來,使當代不敬畏神、悖逆的百姓(兒女)歸回正途,與以色列敬虔的列祖(父親)一樣; 2 社會方面──「以利亞」到來使家庭恢復和諧的關係,一改時人棄妻另娶所引起的社會問題。──《串珠聖經註釋》 “免得我來咒詛遍地”:要是不悔改,必如以東人一樣,完全滅亡。舊約以“咒詛”結束,和新約以“恩惠”結束(啟二十二21)適成強烈對比。先知所預告的基督的降生,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引領世界進入有公義的日頭照耀的恩典的新時代。──《啟導本註釋》 「轉向」在敘利亞譯本與拉丁文譯本作「改變」,或「轉變」,也為大多學者所接受。有的認為只是「轉向」,並非「轉變」。這是家庭的問題,尤其是因異族聯姻與離婚的情事,引起家庭的糾紛(二10-16)。以利亞來為解決這些,要建立社會的新秩序。社會的不安是咒詛的現象。但是以利亞不是只為家庭複和的關係,更是立約的關係。在聖約之下,父子的關係必須完美。 「免得」我來咒詛遍地,「免得」是「唯恐」,「不然」或否則。這裡只有兩種可能,如果沒有蒙受福分,就會遭受咒詛了,可見事態非常嚴重。咒詛遍地,遍地是全地,但在此處是父親與兒女的地,可能專指應許地,就是第三章十二節所說的「喜樂之地」。地也指人民(士十八30;賽六十六8),全地與全民都是特特歸神的(三17),耶和華是以色列的父親。——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瑪拉基書》 ●「父親....兒女」:都是複數,所以不是指神和以色列人的關係,而是指以色列的列祖與當代的以色列人,或指當代的家庭關係。 ●「咒詛」:原意是「分別出來要拿去毀滅的東西」、「被奉獻來徹底毀滅的東西」。例如:迦南民族 書 6:17 就是被咒詛的。這跟 1:14 3:9 的「咒詛」有點不同。── 蔡哲民《查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4章)】 1 在耶和華的日子,善人和惡人如何分別出來?試就3:16-4:3所採用的比喻,加以說明。 2 有人說:「4:4-6總結了過去的舊約,展望將來新約時代」,你同意這說法嗎? 3 注意1:2, 6下-7; 2:17; 3:8, 13,這些經文的格式有何相似之處? 代表了什麽? 你曾否同樣的頂撞過神?試自我反省。 4 本書共有多少次採用「萬軍之耶和華說」、「耶和華說」等字眼? 這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讀畢全書,你對神的心意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嗎?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