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返回本目錄

 

信心的行為

 

【因信而活】信心不是光為著解決一些危機,信心是為著我們日常的生活。不單是屬靈的人、全時間事奉主的人要過信心的生活,每一個屬神的人,都必須過信心的生活。神拯救我們,乃是要我們今後為祂而活。我們要為主而活,就必須過信心的生活。信心不是偶而的需要,信心乃是時刻的生活。

 

【信心需有行為表現】彼得說:『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彼後一5)。『加上』原文乃是『供應上』,就是在信心裏要供應上德行;『德行』原文是『能力和勇敢』。信心裏面有著一種能力和勇氣,叫你能作人所不能作的事。雅各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雅二26)。如果你真有信心的話,一定有信心的行為。信心的行為表現就是德行,就是有勇氣撇下一切來跟從神。

 

【信心必須是活的】芥菜種雖然小,但它裏面有生命。出於自己的信心是死的,只有出於主的信心才是活的。

 

【沒有行為的信心乃是一個屍體】『信心沒有行為也是死的。』一個人可能用盡力量,以美麗的辭藻述說他的信仰;不過,那信仰若僅是不結果子的虔誠言辭,就沒有活的行為伴隨著,那麼,它仍然是死的。──《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沒有行為的信心乃是一個屍體】『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人人接受這件事實。無論你怎樣作,身體沒有靈魂總是死的。整容師和化妝師竭盡所能,用人工修飾的屍體仍是死的。──《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信仰與行動】一千八百年復活節那一天,在倫敦聖保羅大禮拜堂,領聖餐的教友只有六個人,由此可見英國當時國民道德的墮落了。當時,他們有一班人,還認為蓄奴制度是當然的事。貴格會和循道會的信徒,首先起來反對。衞伯佛斯時虔誠的基督徒,奉神差派負起廢除蓄奴制度的使命。二十年間,在民間到處宣傳,鼓吹,遭遇了許多人的逼迫,攻擊,反對。在這一切的挫折中,叫他仍然乏熱心的是他的信仰。和他同讀聖經的一位同道說:「他是一個最熱心宗教,最有智慧的人。」和他同時的衛斯理先生也如此寫信給他說:「蓄奴婢,是英國和基督教的一大玷辱。極違反人道,神既然興起你,誰能抵抗你呢?行善不可灰心,總要奉神的名,靠他的能力,從英國,直到美國都要剷除這殘忍的制度。」反對蓄奴的領袖,都是熱忱的基督徒。在廢除蓄奴的議案通過前三天,衞伯佛斯去世了,雖然他不能親眼看見這成功,然而他有天上的賞賜等著他。——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因信心而出去】蘇格蘭人博牧師,有一天下鄉傳道,正值風雪滿天,心中正猶疑不決,欲行又止。心中想:(一)天氣惡劣,(二)此行效果,(三)鄉間生活。當他正想這三個問題的時候,忽然抬頭一看,見屋脊上站著一個小鳥在那兒唱歌,他立時樂觀起來,心想:小鳥在這樣天氣,無處覓食的環境中,還能讚美神,我是神的僕人,豈可灰心,豈可不信神所賜的福樂嗎?於是大踏步向鄉間去了。

    我們有了基督生命的人,如果還在生活上有許多掛慮,不信神會為我安排,預備,那種生活就太可憐了。——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信心加上德行】先開花而後有果,先有信心而後必有行為。信是德行的花,德行是信的果實。花有具備的和不具備的,那些只能供觀賞的花,不能結果,就是因他有缺少。信心若不全備,那就供獻有限,而且是曇花一現。德行既是信心的果實,若果實多而美,那樹和花就榮上加榮,人必因果實而愛護那花。正如兒歌:「愛花不可隨意採,留在枝頭開,還有更好的果子結出來。」

羅馬的聖彼得禮拜堂,自興工到完成,計千餘年。千餘年中,繼續建築,雖然時間長久,工程浩大,築基圈地的人早已過去,但是,因他們已規定基址,所以工程可以繼續進行,終於完成那偉大壯麗的禮拜堂。基址的範圍越是闊大,建築也是繼續的加工,這樣才能與原定的基址相稱。信心比基址,建築比德行,信徒有十方丈的信心,就當加蓋十方丈的德行在上面,有十方哩的信心,就當加蓋十方哩的德行在上面,那才輿蒙召的恩相稱。——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實踐你的信仰】美國林肯總統簽署人權宣告解放黑奴的公告後,北方鐡路沿線各站,都張貼這樣的佈告。姑且設想,有一位黑奴,他看過張貼的佈告,已得知內容。或許他知道這是個事實;或許同意該公告是公義的,可是他仍然像奴隸一樣,繼續服事他的主人,那麼他對這份檔的信心就算不得什麼了。

    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如果單單知道歷史上的基督生平,或頭腦上同意他的教訓和他的使命,對一個人的生命仍然沒有什麼幫助,除非他能全然地信靠主的仁慈。——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真信心必然會有行為】如果現在有人跑進我們聚會的地方,大聲宣告說:『禮拜後面著火了!』如果我真相信禮拜堂著火了,就會立刻跑掉;可是如果你聽了,毫無動靜,還是安然的坐著,這就證明你沒有相信那個人所說的話,因為真相信不只是『聽見』、『知道』、『明白』,信心必然以行為來回應。── 施達雄《邁向成熟──雅各書之精緻講章》

 

【基督死喇!】宗教改革家路德有一個極感人的故事,說:他有一次極愁苦的時候,妻子穿著一身孝衣,由外面進來。路德問道:『給甚麼人穿孝?』答道:『基督死喇!』路氏很莊重的說:『基督哪能死呢!』夫人說:『那麼你為甚麼愁苦呢?』如何化宗教知識為宗教經驗,這就是有行為的信心、有價值的信心。── 施達雄《邁向成熟──雅各書之精緻講章》

 

【應該用行為來見證你的信心】伊索寓言中有一則『天助自助』的故事,話說一人推車,路過鄉村小徑,偶一不慎,車輪陷入泥土中,不能前進。他徬徨無策,於是從車上跳下來,敬虔地雙膝跪在車前,向大力神禱告:『神阿,我現在奢陷苦境,不能自拔,求你施行神蹟,使輪子脫離泥轍,復我自由。』禱猶未了,大力神出現,責以真理:『無知的懶人阿!你豈不是有一雙肩頭麼?你為甚麼不用你的肩頭放在車前橫木下,用盡你的氣力把車扛起來,你若不先盡你所能的去行,你不要向我禱告,神絕不會向一個不盡本分(有信心沒有行為)的人施行神蹟的,你的禱告必要歸於徒然的。』這寓言給我們是多麼大的提示!── 施達雄《邁向成熟──雅各書之精緻講章》

 

【信心必會結出果子】信心結出果子,這是必然的事。因為信心把人與基督接連,因此基督生命的能力藉著信心的管道注入人裏面。這能力既已注進來,就必為自己找一個出口。所以可以這樣說,果子就是從相信的人裏面被逼出來的。雲雀為何歌唱?這是必然的事,因為春天的氣息已經注入了它的心。枝子為何結果子?這也是必然的事,因為生命的能力不斷從樹根湧上來。小孩為何總是跑前迎接母親呢?這也是必然的事,因為母子是連心的阿!同樣的,信徒既已與基督相連結,就從祂的心,從祂內住的豐盛裏,領受了各樣恩典,這事實就必可從他的生活上看出來。── 邁爾《神引導的秘訣》

 

【不憑信心而行就是罪】羅馬七章二十三節說:凡不憑信心行的,就是罪。比方人有時食物,心中疑惑所食之物不適宜,或有毒,按心理但我們食時懷疑的作用,所食者雖係美食,只以其懷疑,即必令其嘔吐。

 

【信心與行為】你的口腔裏有一根舌頭,而你的一雙鞋子裏有兩根舌頭,無論你口腔裏的舌頭說甚麼,只有你鞋子裏的舌頭說出你在作甚麼,和你要往那裏去。而事實上只有你鞋裏的舌頭才有最後的決定權。── 巴勒《踐信於行──雅各書註解》

 

【得救前後的行為不同】你是單靠著信心得進入光明,而不需要其他的條件,因為這是神的恩典。

         但你現在靠著信心接受你的主,從黑暗中踏進光明,你已經身在光明中,這邊的基本規則是不同的。你在跨進了這一步後,便甚麼也不作,那就好像一個棒球員使勁地向鄰近擊出一支全壘打,然後只站在本壘原封不動一樣。── 巴勒《踐信於行──雅各書註解》

 

【光說不練】每個人生來大多數是懶惰的。美國人的文化認為人本來是這樣。他們愈來愈多為他們的孩子設想,而對孩子的要求卻愈來愈少。那個膏廣告中的母親,她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令她的孩子刷牙,但他們卻把這些看作是正常的事。在那個特約廣播節目中,那個家庭的孩子各有自己的主意,他們一是不吃午餐,一是把午參的錢拿來買香蕉片,而他們那個母親只懂得向著電視觀眾哭叫:『一個母親應該怎樣作呢?』── 巴勒《踐信於行──雅各書註解》

 

【愛心的行為】有一位姊妹去探訪的時候,常見有貧苦的教友,她就把慈善款夾入單張之內送給他們。在外面用餐時,把小費夾在單張內送給伙計。我覺得這位姊妹這樣作是很有意思,因為單張是代表信心,小費是代表行為。信心加上愛心的行為,才是健全的信心,並且是受歡迎的。── 張有光《雅各書講章》

 

【信心須有善行】曾有一位神學生,被乞丐攔住要錢吃飯。招待一頓後還將自己的鞋子送給他,並分享福音、帶領信主。當這位神學生離開餐廳時,又被人攔住了:這次是一位年長的女人,看見整個過程而深受感動,願意接受基督。── 柳健台《雅各書的信息》

 

【如同開花結果】像一株有生命的樹能夠開出鮮花結出美果,一顆活潑的信心或說有生命的信徒,自然也有良好的行為表現出來。── 安保吾《雅各書的研究》

         『死的』指沒有生命的表現。一棵死了的樹,沒有果子,沒有花朵,沒有任何生命的象徵;沒有行為的信心也是一樣。──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亞伯拉罕對神的順從是信心的大行動。在那個行動上他的信心有了最高的表現,達到了最高的發展。一粒種子已經含有一棵樹;當種子發芽,生長,隱藏的樹漸漸現出來時,大家都可以看見了。活的信心就是如此。── 安保吾《雅各書的研究》

 

【死海只進不出】『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死海是有進無出,在海中沒有生命,沒有活動,沒有生產。但是在約但河的上游,有一個加利利海,它有入有出,它的生命有活動,有生產。它的面積比死海少,但它海產豐富,產魚一百多種。

         美國有一派的浸信會,名叫Hard Shell硬殼浸信會,換言之,是死硬派,他們不讚成向外活動,向外佈道,他們只有固守自己的信仰,結果這個宗派逐漸萎縮了。── 張有光《雅各書講章》

         信心加零等於零。── 巴勒《踐信於行──雅各書註解》

         如果現在有人跑進我們聚會的地方,大聲宣告說:『禮拜堂後面著火了!』如果我真相信禮拜堂著火了,就會立刻跑出去;可是如果你聽了,毫無動靜,還是安然的坐著,這就證明你沒有相信那個人所說的話,因為真相信不只是『聽見』、『知道』、『明白』,信心必然以行為來回應。── 施達雄《邁向成熟──雅各書之精緻講章》

 

【信心藉行為表現出來】根據古老的傳說,有一位著名的走繩索者,來到一處小鎮,那地方靠近一個廣闊的深谷。他來到不久,便發佈消息,說他要表演走繩索,越過那深谷。表演的日子快到,鎮上人人引為話柄,因為以往從未有人作過這樣大膽的嘗試。一時之間,理髮店、飯館、餐桌上、辦公廳、雜貨店、街頭巷尾,都談論著這個話題。

         大日子到了,群眾很早便麕集一起。相信者與狐疑者,都想找一處有利地位,觀看這人冒生命危險表演的絕技。那人準時到達,向觀眾說了幾句充滿信心的話,便開始他的表演。

         觀眾屏聲息氣的看著表演者,小心地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踏著搖晃著懸空繩索,逐步前進。等到他抵達深谷的另一邊時,群眾歡聲雷動。待他走回來的時候,觀眾更讚賞不絕。

         但觀眾的眼福還在後頭呢!那人找了一輛獨輪手推車,問眾人相信不相信他推著車子,在繩索上往返一次。有幾個人表示不信,大部分相信的人歡呼得更起勁。轉瞬間,他已推著車子,走上繩索。這一遭,他的往返好像毫不費勁,如同在一個閒暇的下午,逍遙地漫步於行人道上一般。徹一趟表演,使觀眾更瞠目結舌了。

         『現在,』那表演者問:『你們相信我能把一個坐在手推車裏的人,送過深谷那邊嗎?』眾人都異口同聲地回答:『相信!』於是那人問:『哪一位自願作乘車者呢?』觀眾四處張望,交頭接耳地低聲談話,卻始終無人敢應徵而出。──《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不可小看行為】不久以前我在哥斯大黎加,聽到李斯(Paul Rees)博士有關『世界觀』的眼講。他在其中一篇信息裏說到,有一位牧師和會眾中的一位婦女犯姦淫。他們教會的一位長老聽說之後,就去質問那位牧師,想要知道傳言是否屬實。牧師坦然承認,但又加上了一句驚人的話,『我犯姦淫又怎麼樣呢?至少我的講道必以前大有進步阿!』

         那人的意思是,只要我相信並且教導聖經的教訓,我如何作人並不要緊。但好行為確實攸關重大。── 博愛思《雅各書的信息──我信!然後呢?》

 

【搭機要有實際行動】假若你今天要乘飛機從香港前往三藩市,但你又是個非常謹慎小心的人,預先作了個詳盡的研究,看看飛機性能是否可靠,飛機師是否富有經驗等安全問題,最後給自己這樣的一個杰論:『我非常相信這飛機可以安全把我載到三藩市。』然而,你頭腦雖然相信,卻沒有行動,整天只坐在啟德機場,不踏上飛機,這樣你永遠也不能抵達三藩市,而這『信』也與你無關。所以我們若說有信心,卻沒有行動,這只是死的信心,沒有功效的信心。──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信心和行為是一體的兩面】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有一群傘兵空降到葛那答島上,敵人的砲活從四面八方打來,部隊下令運用『親密戰法』,就是兩個兩個背對背的作戰,一直到消滅敵人為止。信心與行為是一體的兩面,是屬靈戰場上的『親密戰法』,我們不但有信心,我們還要有行為,好使我們的信心能拯救、能供應、能稱義。有行為的信心才是活的!── 柳健台《雅各書的信息》

         『並行』一詞來自一個圖象,是指放在牛肩膀上的軛。我們可以想像信心和行為是在耕田的兩頭牛,牠們同負一軛,一頭牛走時另一頭必須隨著走。可能也會有一先一後的現象出現,但不過多久,較慢的牛必須趕上,因為牠們同負一軛。信徒的信心和行為也應當這樣,像兩頭牛一同耕耘才有果效,單是靠一頭牛是很辛苦的!單有信心或單有行為也是同樣叫信徒吃力和迷惘的。──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