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谦虚、不骄傲、低微、不贪图虚名 【主耶稣是谦卑的好榜样】我们的主一生在地上所给我们的印象,就是谦卑。祂降生在马槽里面,没有一个人的降生比祂更谦卑了。祂生长在拿撒勒,那是一个很卑陋的地方,是不毛之地。当时犹太人有一句话说,『拿撒勒还能出甚么好的呢?』当我们的主出来事奉神的时候,祂的第一件事就是受浸。祂下到水里去,那就是祂接受死亡,站在死亡的地位上,向着自己死。那也是祂谦卑到极处。 【神痛恨人骄傲的人】圣经告诉我们说,神最痛恨的就是骄傲。箴言六章说,耶和华所恨恶的,连祂心里所憎恶的,一起有七件事。其中的头一件就是高傲的眼睛,眼睛长在头顶上,目中无人,甚么都看不起,就是他最高,这是神所憎恶的。哦,神赐恩给谦卑的人,拦阻骄傲的人。 【应当回转像小孩子那样的谦卑】你记得有一天,我们的主耶稣把一个小孩子带到门徒的中间,要他们回转像小孩子一样。在英文里头,有两个字都是指着像小孩子,一个叫childish,是像小孩的闹脾气;还有一个叫childlike,是指像小孩的天真。像小孩的天真,这是好的;但是像小孩子那样的闹脾气,这是不好的。主耶稣的那十二个门徒,虽然都是大人,但是你看他们常常在那里吵架。他们吵甚么呢?最主要的题目就是他们中间那一个最大。彼得说他是最大的,雅各也说他是最大的,约翰也说他是最大的,犹大更觉得他自己是最大的。所以这十二个人都是骄傲的人,他们都要找机会表明自己是最大的。有一天,他们又在那里争吵了,我们的主就把一个小孩带到他们中间来,对他们说,我实在的告诉你们,人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不能进天国。在你们中间,凡是谦卑像这个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是最大的。 【谦卑的生命】(一)当事情成功时,由心底马上归荣耀给主,也归功于人。(二)当事情失败时,由心底马上归咎自己,不推诿他人。(三)某事我不在内,成功与人同喜,绝不吹毛求疵,说风凉话。(四)某事我不在内,失败与人同忧,不说他们不事先与我商量,罪有应得。(五)他人意见与我不同,尤其是反对我者,能虚心接受其正确见解。(六)助人,人不谢恩,会无所谓、一笑置之。(七)事做错了,大大方方的承认,向人说对不起。(八)什么事不懂,便说不懂,不装作样样都会。(九)与人做事,风头让人去出,甘愿作暗中无名的工作。(十)与人做事,静静地学习,欣赏他人长处,不是急急地要显露自己才干。(十一)别人责骂,不马上反唇相讥,或含怒待机而发,反而逆来顺受,苦只吐露主前,有机会时行善以感动对方。(十二)当主用他人不用我时,会像施洗约翰说:「祂必兴旺,我必衰微。」─ 邵庆彰《默想集》 【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中国人的谚语说:「癞痢头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好。」意思是说:人总是看自己比别人强。这是人的本性,是人类堕落以后的本性。要叫一个人看别人比自己强,比登天还难。就是作圣徒或神的仆人的人,也是如此;总是以为自己最圣洁,或是以为自己所传的资讯最好、最合真理。我们当怎样才能作到看别人比自己强呢?就是要「以基督的心为心」;祂不但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紧抓不放),而且虚己降卑,成为人间最卑微的「奴仆的样子」,只有这样肯降至最卑微的地步的心,才能看别人比自己强。─《五十灵筵》宋华忠 【许多人失去谦卑却仍不自知】注意:许多属灵的知识、才干或德行,都是起初未能得着,后来却得着了;惟有「谦卑」却常常是起初已经有,后来却失去了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当在主的光中,常常察看自己的「谦卑」是否已经失落了,因为「谦卑」好像一件柔软的东西,它跌下去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响声的;而所有骄傲的人,却总不觉得自己是骄傲的,总以为自己还算是谦卑的人。谦卑是最没有声音的美德,骄傲则是最没有感觉的罪。─ 陈终道《基督徒生活面面观》 【甚么是低】志向要高,行动要低。罗马书十二章十六节说:『要俯就卑微的人。』要居低位,才能帮助人。纵使你受人尊敬,别人看你很高,而你却应自居甚低。这不是说要虚假装作谦卑,乃是要真的从心里说,我没有甚么可夸。 彼前五章五节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谦卑】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学我……”(太11:29) 诗:谦卑恩典调一起,使神赐下独生子。 哦,这谦卑何高超,我们认识何等少! 谦卑等候并服事,就如临世的人子; 恩是开始恩亦终,丰满成全祂圣众! 常常难为我们最大的一个罪,就是骄傲。骄傲是死得最慢,且是最难死的一种罪。神恨骄傲的罪,过于一切的东西,因为骄傲要叫人和神争夺那超乎万有之上的地位。骄傲能立刻断绝人与神的交通,而招致神的管教,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 “他们经过流泪谷,叫这谷变为泉源之地。”这流泪谷本是悲痛与羞辱的地方,但也是蒙福之地……。对于我们中间有的人,这山谷可能是代表最心爱东西的丧失,或代表其他不如意的伤心事──都是要我们谦卑下来的;但这流泪谷却是我们蒙福之地。我们从苦难中得到新的力量,较从安乐中所得到的,诚然更丰富。复兴和祝福,多半都是来自那些苦难,以及使我们谦卑。并能把我们的“己”倒空的事物。 谁是最低微,最谦卑的,他就是最蒙祝福的,人心往往想求喜乐而不能得,因心灵未得洁净,所以不能蒙福,神对我们必须先行洁净,纔能赐福。“己”一倒空,而让神进来时,我们就得着喜乐了。 我们能否稍忘基督的降卑受辱呢?不能!永远不能,我永远不能忘记祂在地上所受的羞辱。想象我主在荣耀里,固然可叫我的心灵兴奋起来去追随祂,但叫我们心灵得着喂养的,却是那从天上降下来的粮。这粮能叫我们的心灵完全脱离自己。请你们去细心瞻仰祂,与祂同住,你就能活出祂的形像,流露祂的恩典、温柔、与美丽……。主是这样的满了爱,满了谦卑。愿主使我们全被祂占有,好叫我们彰显祂那样的生命。 真正的谦卑,并不是多想到自己的败坏不堪,而是一点都不想到自己。我是太坏的一个人,所以不值得再去想他,我所需要的,就是忘记自己来仰望神,祂是值得我全心来思念的。 唯一真正的谦卑、力量、获蒙恩,就是在与神的同在和祝福中,忘记自己。 但愿你个人方面蒙恩破碎到一个地步,使你能找到那位永远丰满、新鲜不衰的主。 我们的软弱,就是不晓得何如变为软弱。 谦卑的灵对自身是不大思想的──只接受神的思想。要以基督的心思为心思。到底主耶稣的心思是什么呢?祂的心思就是一直降卑……祂越谦卑就越被践踏……,祂降卑了再降卑,一直到不能再卑的地步,就是在死地的尘埃中。 你肯不肯这样作呢?你愿意不愿意有基督耶稣的心思,而不怕被人常常践踏呢? 但愿神常与你们同在,保守你们亲近祂自己,使你有谦卑和事奉。但要满有祂的成分,多过你事奉的分量。―― 达秘《基督是我们的满足》 【骄傲的种种】骄傲的人不肯主动与人结交朋友,所以永远是孤独的, 骄傲的人不肯向人说对不起,所以他得罪无数的人, 骄傲的人更不肯在儿女面前承认自己的错,以致儿女也仿效他, 骄傲的人嫉妒同事提出的意见, 骄傲的人看不起上司的领导地位, 骄傲的人不会听从牧师或传道人在讲台上的劝勉和教导, 骄傲的人从不肯去老人院、医院、监牢探访, 骄傲的人从不欣赏别人的艺术创作, 骄傲的人从不在音乐会时报以掌声, 骄傲的人在祷告时只会数算自己的成就, 骄傲的人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 骄傲的人总认为自己的子女比别人的更有教养, 骄傲的人认为他的学生永远及不上自己, 骄傲的人认为别人的成就是侥幸得来的, 骄傲的人从不请教别人,宁愿自己到处碰钉, 骄傲的人怎可以在神面前谦卑屈膝呢? 骄傲的人需要救主吗? 「骄傲在败坏以先……」(箴十六18)——苏美灵《故事百感》 ※ 拳王阿里曾说:『我实在伟大极了,以致我无法谦卑。』 ※ 十九世纪美国戏剧家奥尼尔(Eugene O’neil)自认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有一次他乘船旅行地中海,由于船长室视野较好,就进入船长室观看前方风景,不料船长进来后就请他出去,奥尼尔很不以为然的加重语气对船长说:『你现在是对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说话!』船长看了他一下,冒出一句话说:『对不起,萧柏纳先生(著名戏剧家),还是请你离开这个地方!』自以为伟大及被别人认为伟大是两件事。 ※ 某次美国选美会上,主持人问参选的小姐同样的问题:『你认为全世界最伟大的人是谁?为甚么?』有位小姐回答:『鲍勃霍伯(Bob Hope),因为他常取笑自己,来使全世界的人快乐。』我们基督徒若能谦卑自己,不以自己为是,也许世人就能因着我们而看见主,我想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了。 ※ 骄傲是死得最慢,且是最难死的一种罪。―― 达秘 ※ 一个人在得胜之后能不骄傲,他就得胜了两次;一次胜过敌人,一次胜过自己。─ 林肯 ※ 张狂的人喜欢显露自己的特长,以压倒他人;有爱心的人绝不这样做。─ A.A. Van Ruler ※ 爱,知道神造人;人人有其价值,有其用处;除了自己以外,神亦以其丰丰富富的恩典,创造丰丰富富各种不同的个人。有谁敢自夸?因为知道自己不过是神大花园中千千万万为主栽种浇灌的一朵小花,只要整个大花园给主、给人喜悦,就心满意足了,绝不敢孤芳自赏。─ A.A. Van Ruler ※ 基督徒的美德,第一是谦卑,第二是谦卑,第三还是谦卑。─奥古士丁 【还缺少一点谦卑】美国钢铁大王加尼奇,贫寒出身,幼年失学,全靠自修,加以勤俭,遂成豪富,又成为一学者。一次他到英国苏格兰游历,他曾捐巨款,在英国创立图书馆,所以苏格兰的四个大学校长,开会欢迎他,并设筵款待。席终大家围炉谈话,加尼奇自述他的成功史,正说得高兴时,他问来宾:「我现在样样都有,甚么也不缺,都是我一手造成的,请问,你们看我还缺少甚么?那一样神还未赐给我?」当时大家静默无声,忽然一位老校长低声的说:「恐怕还缺少一样,缺少一点谦卑。」——陈树祥、陈瑞伯《喻道故事集》 【圣经论骄傲】这些问题都是从圣经中找出来的,望读者用敬虔的心,谦卑的态度,答复这些问题。 天使为何堕落?(结二十八16~17)始祖为何犯罪?(创三6)该隐为何漂流?(创四5~9)人类为何分散?(创十一4)选民为何倒毙?(来三17~19)可拉为何被吞?(民十六3)摩西为何失败?(民十四10~12)米利暗为何受羞?(民十二1~2)扫罗为何被弃?(撒上十五9~23)以利亚为何逃亡?(王上十三19)尼布甲尼撒为何降为禽兽?(但五20~21)伯沙撒为何亡国?(但五22~23)希律王为何惨死?(徒十二21~23) 朋友!你是否犯了骄傲的罪?你愿不愿在主耶稣面前澈底诚实,谦卑痛悔承认这罪,求他的宝血洗去污秽,作个柔和谦卑的人?听罢!「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陈树祥、陈瑞伯《喻道故事集》 【孙中山做清道夫】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在香港演讲,说及他革命思想的起源。他少年时在香港读书,他觉得香港在英国人的治理下,街道是那样清洁,不禁想到自己的家乡香山县的街道,不应该那样污浊。于是,他回到香山县,就亲自的自告奋勇去做清道夫,每天把他门前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因此他也能想到社会上一切的污浊,都应当,都可以如此清理。这才是一个革命家的思想。——陈树祥、陈瑞伯《喻道故事集》 【自卑的必升为高】从前英国有一位太子请客,红衣主教(即天主教的首领)争先欲坐首座,而太子早已请了本国的总监督坐上位了。红衣主教是熟读圣经的人,可是他忘了圣经曾说:「你被人请去赴席的时候,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贵的客,被他请来,他就要请你让座,那时你必自觉羞愧,无脸见人了。」 圣经上正面的教训是这样:「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坐,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为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陈树祥、陈瑞伯《喻道故事集》 【溜到小礼拜堂去了】十九世纪中的英国大科学家弗志得,他的荣誉不朽,皆因他在物理学和化学上,以及磁电学上有极重要伟大的发明,直到现在几乎每一本物理学的课本上,都可以找到他的肖像和小传,假若没有这些发明,今日的世界还不是现在的样子。 一次,英国皇家试验所的大厅里,坐满了知名的科学家,英国皇太子也在座。他们已经静静地听了弗志得一点多钟的科学演讲,当讲演快结束时,弗志得做了一个极其新奇眩人的磁电的试验,大家都看得忘形出神,直到过了一会,才掌声雷动,表示钦佩欣赏。当时皇太子,就是后来的爱德华七世起立提议,庆祝弗志得教授的成功。大家又掌声如雷,比第一次更热烈。忽然大家都停止了,全听静寂无声,等候这位科学家,再上坛答辞。不料,久等这位老教授,还不见出来。原来他在讲演毕时,早已溜走了,溜到什么地方去呢?原来他是一个敬虔的基督徒,竟溜到一所小礼拜堂里,赴他从不缺席的小祷告会去了。——陈树祥、陈瑞伯《喻道故事集》 【全是从神那里来的】奥国大音乐家哈顿,平生最热心宗教,创作了许多圣诗和诗谱。有些人批评他所作的乐谱,过于柔美,发出来的声音,缺乏一般圣诗所有的严肃。哈氏回答他们说:「那是我不能自主的,神给我快乐的心情,我就用那时的心情赞美神,神一定宽恕我的。」 哈氏著作很多,「创造」一曲,尤为不朽的杰作。此曲谱作于一七九九年三月十九日,曾在奥国京城维也纳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当一八○八年三月八日在维也纳大学演奏此曲时,哈氏也亲自在场,那时他一衰老,不能步行了,身坐在椅子上,人把他抬到会场。入场时,全场人起立欢呼,只是他伸手指天,虔诚地说:「那音乐是从上面来的——是从神那里来的!」——陈树祥、陈瑞伯《喻道故事集》 【屈膝才能见主】早年丹麦国有一位著名的雕刻家,费了多年的心力,才刻成一座主耶稣的像,那座像伸出双手,口中如同喊着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真是叫看的人如同到了主耶稣的面前。一天有一位著名的学者,他来参观这像,似乎觉得很失望,口中自言自语的说:「这座名像,那里见得希奇呢!」旁边有个小孩,看见这衣履翩翩的学者,满口不满意的,就走上前去,说:「先生!你必须走进跟前,屈膝跪下去,然后抬起头来,才能看见主耶稣的面的。」那位学者听了孩子的话,就屈膝跪下,果然看出那座名刻的意义,大受感动。 我们的肉眼,虽然看不见主耶稣,然而他却看得见我们。只要我们跪下在他面前,对他说话,那就是信心。——陈树祥、陈瑞伯《喻道故事集》 【谦卑不喜炫耀的将军】美国有个格南特将军,他回家的时候,他的父亲差遣仆人驾着马车到车站去迎接他。火车到了,仆人到处寻找那位穿制服,佩勋章,威仪赫赫的将军,却寻不见,便以为他没有坐这次的火车来。那知,正当仆人寻找将军的时候,他却穿着便服,自己背着行李,步行回家里了。 德国大将军毛奇,大胜法国,攻下巴黎,生擒了拿破仑第三。全德国无人不尊敬他。他凯旋回国时,君主大臣,商人农人,都去迎接他,称赞他。他说:「我不喜欢这样的热闹,我不过是尽了我的本分,如同我的同事同志们尽了他们的本分一样,让我回家去,修理我的玫瑰花园吧!」——陈树祥、陈瑞伯《喻道故事集》 【人人都有的过犯】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以为骄傲这个东西只存在上流阶层。其实在街头巷尾,你都可以看到。你可以看到那些脏兮兮、赤着脚的小孩子,他们弄来一条带子,把它围在脖子上,然后神气活现地走在马路上,好像他们是戴着一条金链子似的。骄傲是从人心里生出、长大的,不是被加进去的东西,是自己在那里生长出来的。穷人的骄傲跟富人的骄傲一样多。而这就是为什么大部份的人不愿意到耶稣基督面前来的原因。他们不喜欢被别人笑,被别人嘲弄、揶揄或讽刺。他们付不起这个代价。——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谦卑上台】有一位苏格兰传道人到一个新的礼拜堂讲道,他刚从神学院毕业,那天是他第一次讲道。苏格兰礼拜堂讲员用的讲坛位置都比会众高,讲员必须先爬两三个阶梯上台,再爬两三个阶梯才到讲坛。这年轻传道人把圣经夹在腋下,趾高气扬地爬着阶梯到讲坛,自信要讲一篇非常了不起的信息,一定会捉住台下会众的心。但他自己的心却已被这些杂念所分散,以致结结巴巴地不知讲甚么,更不幸的是讲章掉下地板,必须走下阶梯捡回来。总之,那天一切都很不顺利。讲完后他低着头走下来,十分沮丧,消沈在失败与罪恶感之中。一个老姊妹拉着他的白袍说:「如果你上台像下台的样子,则你下台就会像上台的样子。」彼得前书五章要我们自卑服在上帝大能手下,因为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参考资料:DP No.577)——张钦煌《小吗哪》 【奇异的铜元】有一个金元和一个铜元,一同由造币厂出炉,送到银行出纳处在台上平排的放着。金元对铜元说:「走开,你是用铜造的,我是用精金造的,没有人会看重你的;但我是世人所重用的,我将会经过达官贵人和高贵妇女的手,我将来会做大事,也许有一天,会用我做皇冠的。 在这个时候,有一位守财奴来到银行,出纳员把金币给了他,临别时,铜元对他说:「再见,祝你常常快乐」。金元还未及回答 ,那守财奴已经把金元放在袋中,回到家里,放在银箱内,他怕财物给人偷去,又把银箱埋在泥土中。不久这守财奴死了,没有人知道他的财宝放在何处,这金元便从此失踪,不见天日了。 当守财奴离开银行之后,出纳员看见一个老妇人跌倒在地上,有一个小孩子回家送给他的姊妹,告诉她这铜元是怎样来的。这女孩子拿了这铜元到公园去告诉她的妈妈。当时有一个跛足的老乞丐求乞,这女孩子便将这个铜元给他,并告诉他这铜元的来历。这乞丐拿着铜元向面包店去买面包,途中遇着一个卖画的朝圣客,他卖画时筹款要赎他的弟弟,因弟弟给土耳其总督掠去了。这乞丐被这朝圣客的故事感动了,就把这铜元送给那朝圣客,并且告诉这朝圣客这铜元的来历。这面包店的主人看见这乞丐的义勇行为,就把许多面包送给他,比一个铜元所能买得到的多几倍。 那朝圣客来到土耳其总督之前,将所有的款项交给总督,要赎他的弟弟,但总督不满意,认为款项不够,需要更多的钱财才肯恢复今天弟弟的自由。朝圣客队总督说:「这是我所有的钱,我已献上我所有的钱了,现在身上只有一个铜元,同时他告诉总督关于这个铜元一连串的故事。总督看了这个曾作过许多善事的铜元,心中喜欢了它,他说:「我要了这个铜元罢,也许它会给我带来幸福的」。于是总督把所有的钱退还给朝圣客,而且恢复他弟弟的自由。后来总督把这个铜元挂在心胸上。 不久之后,总督去打仗了,有一枝箭正射中挂在胸部的铜元,因此总督的性命得以保存。战争过后,总督谒见皇帝,并告诉他自己的生命如何的被这铜元所挽救,并告诉皇上关于这铜元的一连串故事。皇上注视着铜元说:「真是一个奇妙的铜元,奇妙的铜元」。总督看见皇上的喜悦心情,于是便将铜元送给了皇上。皇帝便用一条金链子,把铜元挂在自己所用的剑柄上,作为装饰。 有一天,皇帝要喝一杯酒,正在侍臣把酒敬上来的当儿,皇后却要看看皇帝那把剑柄挂着的是什么东西,当皇帝把剑递交给皇后之时,那铜元刚巧跌落在那杯酒里面。当把铜元从酒杯中拉上来的时候,那铜元已变成了青绿色,原来早有人在酒中放下毒药,皇帝因铜元变色的缘故,得以保存性命。后来皇帝把这个铜元镶在他的皇冠上,还加上各种价高而宝贵的宝石珍珠环绕着铜元,在他心目中看来,这铜元比一切的珍宝更宝贵。他这样的做法,是叫人纪念这铜元所做的一切善行。世事常出乎人所预料,镶在皇冠上的,不是那金元,却是铜元。 由于以上的故事,可以得着下面教训: ①身份高的人,不必自夸,谁敢保证他不会有潦倒的一天。身份低微的人,也不必自馁,谁敢说他一生会没有出头的日子。 ②骄傲的人,是不会行善的,因为他不但轻视别人,更加轻视穷人;那么他那里有爱心和怜悯心呢?所以更不会去做善事了。 ③贫穷的人却勇于做善事,因为他们了解贫穷人的痛苦。正如古语说得好:「仗义每多屠狗辈」,确是不错。 ④谦卑与骄傲的结果,在本故事里,可以清楚的看见,正如耶稣说的,「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又说:「若想进天国,必须谦卑像小孩子,才能进去。」箴言书上说:「骄傲在跌倒之先」。俗语说:「满招损,谦受益」,也是至理名言。 ⑤「善有善报」一语,虽是俗语,却是真理,正如这个铜元一般,一生谦卑和做善事,结果却得到镶在皇冠上的报答。骄傲的金元,却无影无踪了。——苏天佑《故事深思》 【前后两个布袋】某城有一个人,外号忘恩,他将所得的,都装在两个布袋里面。每逢出门,别的东西能忘,他这两个布袋却忘不了。行走之时,总见前面的布袋老比后面的重,因为盛的东西多,凡人待他的歹处,以及一切争闹、嫉妒、埋怨、……等等,统统装在那个里面。走不几步,就从前面布袋,抓出一把,用手掖着细看细数;所以那里东西虽多,他却能一一记得清楚。后面的布袋用来盛装别人待他的好处,其中廖廖无几,也不拿出来看;所以东西虽少,不久也就忘了。 一天,忘恩正往前走,忽遇一人也背两个布袋,彼此甚觉希奇。忘恩问他贵姓大名,那人说叫负义。忘恩问说:「老兄背的布袋里面盛着什么东西?」负义答说:「前面这个盛着我的功劳善,以及待人种种好处;后面那个盛着我的小错,以及待人不周之处。装在前面,自己看来容易,也叫别人容易知道。我的错处装在后面,自己看不见,别人也难知道。」 忘恩,负义一面谈论,一面行走,猛然抬头,看见前面又来一人,名叫谦逊。他也前后背着两个布袋。三人一见相对而笑,不约而同,都背两个布袋。忘恩,负义接着就问谦逊,布袋里面些什么:谦逊答说:「前面布袋,盛着别人的善行,和别人待我的好处;所以我把它作得特别的大,盛得东西也多。后面的袋里盛着别人待我的错处,袋作得小,盛的也少。」忘恩负义把头伏下仔细一看,谦逊后面布袋底下,还有一个大洞,于是就问谦逊,这洞有何用处?谦逊答说:「那洞是我特意作的,好把人的错处快快漏光,我也得以轻省许多。」忘恩负义说:「这样,你走起路来,多看前面的袋,岂不耽误工夫?」谦逊说:「非但没有耽误工夫,倒觉坠着身子往前,脚就走得更为快速。」忘恩负义听到这里,皆感惭愧至极! 你我背着什么布袋?忘恩的袋?负义的袋?或是谦逊的袋?背着谦逊的袋,能叫你在这永生的路上走得更快?背着忘恩、负义的袋子,乃是把人送到死亡里去。你要看看你的袋里盛些什么?千万不要盛装那些不该有的东西。你要记住别人的善行,想念别人待你的好处,而把别人对你的亏欠,不是,忘得干干净净。——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看半杯牛奶一器一笑】一个比喻:有两个小孩,同看两杯牛奶。这两杯牛奶都只盛一半,一个看着笑,一个却哭了。同样看半杯奶,竟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一个笑呢?一个哭呢?原来一个看的是牛奶满的下半杯,一个看的是牛奶空的上半杯。这个说出如果老是看空的一面就不能知足,挑剔别人不好的一面就必须愁烦。如果看满的一面,看人的长处就会知足就会快乐。任何人都有他满的一半,也有他空的一半,有弱点,也有优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有好处,也有坏处,没有完全好的人,也没有完全坏的人。所以不管人好歹如何?我们只可欣赏他的长处,以欣赏代替嫉妒,你就会笑。他有短处,包容他,不挑剔他,不打击他,你就会快乐;否则,只会愁烦。「……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看自己要看自己的短处;看别人要看别人的强点。这样,就能看别人比自己强。——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最大过错人人不愿居第二位】马礼逊为人笃实谦逊,不慕虚名,不喜宣传,只知工作读书。一次接到老师濮固博士来信,说到米粦博士寄去的麻师曼的中文手法译品,内容看来,确可证明其为抄袭马氏的,不独马氏之错这照抄,而且赢利书手民错误遗漏这之间也照样遗漏,足为确证。又谓麻氏却以长函斤斤置辩,且对马氏之反应至为严峻苛刻,殊不可忍。因此力劝马氏要为自己申辩,暴露彼方剽窃抄袭之丑行劣迹,以伸公道。 但是马礼逊不与人争,隐忍置之,缄默不与计较,继续埋头工作如故。他所求的世俗之虚名,乃天上的赏赉。「不要贪图虚名,彼此惹气,互相嫉妒」(加五:26)。主耶稣说:「我不受从人来的荣耀」(约五:41)。 又有一次,越恒河差会传来不幸的消息,后被派去帮助米粦之一、二青年对米粦有非议,怨谤交加。米粦则泰然处之,说:「让我永以人之最弱最劣点品评其人。」马礼逊获悉亦不作多言,只在其报告书中说了几句劝勉的话:「我以为各传教事业的团体中,最大的过错乃是人人不愿居第二位——不甘下人。……当年主对各门徒一视同人,平等对待,不分高下,无所轩轾,……。」多年之后施理修女士(marry Slessor)也说:「大凡甘居第二位而欢欢喜喜服事的男人或女人有福了。这是很大的试验!」——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胜而勿骄】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时,领导北军的葛兰德将军获胜,但他毫无飞扬、跋扈的精神,不以胜利者的地位自居自豪。当他代表政府签约之时,仍穿着一件斑痕累累的军装,和南方的李将军见面,其态度沉静谦和,令人肃然起敬。南方的李将军也再现得不卑不亢的军人气概,一时引为佳话。 许多人一有些许成就,便趾高气扬,自鸣得意,自高自傲,以致失败跌倒。经上说:「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里谦逊的,必得尊荣」(箴二十九:23)。犹大王亚玛谢打败了以东人,就心高气傲,以此为荣耀,向以色列王约阿施讨战,结果大败被擒(王下十四:8—14)。 神救希西家王脱离亚述王的手,并医治了他必死的病后,希西家骄傲起来。当巴比伦王差遣使者来送书信和礼物给他,他就把他宝库的金子、银子、香料,贵重的膏油,和他武库的一切军器,并他所有的财富都给他们看。他家中和他全国之内,希西家没有一样不给他们看的。自己有了什么,都拿出来给他们看,以为自己多富强,夸耀自己,显扬自己,结果他家里所有的,并他列祖积蓄到如今的,都被掳到巴比伦去。神要剥光叫他骄傲的因素(参王下二十:12—18)。 约押谋杀了前来归顺大卫的扫罗的元帅押尼珥,大卫为此痛哭,失去了一个作元帅的大丈夫。大卫说:「我虽然受膏为王,今日还是软弱」(撒下三:38—39)。这是大卫的谦逊。虽然这时犹大人,以色列人都已尊他为王,但他仍觉得自己是软弱的,需要别人的说明,毫无骄傲自大的气味。 经上说:「只要存心谦卑……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腓二:3,5)。基督耶稣的心就是谦卑虚己的心。我们都当以他的心为心,存谦卑的心。「世人哪能,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六:8)。存谦卑的心是神看为善的,是神所要的。 倪弟兄说,自己对了而不骄傲,自己对了而能谦卑,自己对而能温柔,自己对了而能帮助人知道错,这必须把自己摆在一边,才能作得到。——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蔺相如和廉颇】战国时代,赵国有一忠良的人,名叫蔺相如,因为秦王应许以十五座城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有人把他介绍给赵王,他便带着璧往秦国去,见了秦王。因他看出秦王没有给城的诚意,便拿着璧倚着殿柱,对秦王说:「如你强迫我,我就将我的头与璧一齐撞碎在柱子上。」秦王竟不敢加害于他。 后来秦赵二国的王在渑池会盟。秦王请赵王鼓瑟,赵王鼓了瑟。蔺相如不甘看他的主人受辱,也请秦王撃缶,秦王不肯。相如对秦王说:「如果你不撃缶,我就在五步之内以头颈的血溅在你的身上。」秦王的臣仆要杀蔺相如。他瞪着叱喝他们,他们都退怯,不敢向前。秦王也就因此惧怕,照着蔺相如所说的撃了缶。秦国的群臣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用秦国的都城咸阳为赵王祝寿。」从这些事看来,蔺相如真是勇猛如同狮子。 但是赵国的将军廉颇,因为多年身历战阵,建了奇功,看见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告诉人说,他见了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设法躲避,不与廉颇见面。有时蔺相如乘车行在街上,远远看见廉颇的车对面而来,便吩咐车夫把车赶进一条小巷,躲避廉颇。蔺相如的仆人,觉得他们的主人,以上卿之尊,竟然如此惧怕廉颇,认为乃是羞辱的事。蔺相如对他们说:「廉颇与秦王那一个更可怕呢?秦王有那样大的威权,我都敢在朝廷上与他抗争,何至怕一廉颇。现今秦王所以不敢欺凌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两个人争斗起来,赵国岂不危险了么?我所以躲避廉颇,是为国家打算。」这时的蔺相如竟然温柔如同羔羊一般。他也能不以上卿之尊而自居,这是谦卑。 蔺相如尚且能如此,何况我们作神儿女的呢!我们都有基督作生命,这生命能使我们以基督的心思为心思而虚己谦卑。 这故事也可比喻;我们对仇敌魔鬼当如狮子一样的刚强勇敢;对人当像羔羊一样的温良柔和。正如主耶稣,一面他是犹大支派的狮子,一面他是羔羊(参启五:5,6)。这样的生命在我们里面,叫我们能作这样的人。——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我不以为这是侮辱】在美国内战期间,波多马(Potomac)事件还未圆满解决之时,有一次,林肯总统到了前线,要找李将军谈话。当他到达之时,叫传令兵通知李将军说,总统已经到达,想要见他。这位将军竟然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总统有意见我,他很容易找到我的帐蓬。」传令兵听了生气,回来报告总统,并说:「你愿意忍受这种侮辱么?」林肯说:「我不以为这是侮辱。告诉他我到他那里。」传令兵说:「你要到他那里去么?」总统说:「是的。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和平,我为他牵马也是愿意。」据说,论到林肯生平的书,已达一千一百本;但是论到那位李将军的,却是不多。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弗四:2,3)。林肯总统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和平,能够这样,谦虚、忍让。我们为着保守那灵的一,更该如此。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因着说了几句骄傲的话,对民说:「我父亲使你们负重轭,我必使你们负更重的轭;我父亲用鞭子责打你们,我要用蝎子鞭责打你们」(王上十二:14)。这时他心骄气傲,以为「我的小指头比我父亲的腰还粗」(王上十二:10)。结果,立即导致以色列过分裂,只剩下一个半支派给他。「骄傲来,羞辱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箴十一:2)。「人的高傲必使他卑下;心里谦逊的,必得尊荣」(箴二十九:23)。——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成熟穗头都是低了下来】汪佩真姊妹读完神学就要出来为主作工时,去见一位在南京的高师竹老牧师。这位牧师与主很有交通,对她说;你出去作工之时,如果有人反对、弃绝、攻击、逼迫,那是使你得益,且将成为你的祝福。如果人来欢迎、称赞、高抬你,给你许多好处,那是使你受损,也会成为你的陷阱,你要小心提防。 他又带她上到楼廊,前面一片禾田。那时,正是五谷成熟,将要收割之时,他就指着那些麦穗,并对她说,你看那些成熟了的穗子,因着里头丰满,穗头都是低下下来。那些尚未成熟的穗子,由于里面虚空,不够充实,穗头都是高高仰起。属灵的事也是这样。凡是成熟的基督徒,因着里面的丰满,没有一个不是谦卑的。惟有尚未成熟,里面虚空,不够充实的人才会骄傲。这些话叫她深受警惕。 「……保罗就说,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服事主凡事谦卑,……」(徒二十:18~19)。保罗是个生命成熟的人,也是个谦卑的人,服事主凡事谦卑。他不是一事、二事、一些事谦卑,乃是凡事谦卑;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不发怒气不骄傲】盖恩夫人说:一个人的生命越成熟,必定越谦卑。越成熟的麦穗越往下垂。谦卑是生命成熟的表记。 她看别人都比自己强。她看别人一点错都没有;但看自己一点品德也没有。别人有品德,她就敬重他。若是听见有人称赞她,这就好像打她一样。她说:「他们并不知道我堕落的光景,也不知道我里面的困苦。」若有人责骂她,她就觉得骂得对。若稍微对人有些不客气,她就向他们认罪,请他们宽恕,就是对家里的仆人也是如此。这样就使她不发怒气,也不骄傲。她说:「怒气实在是骄傲的女儿。一个真实谦卑的人就不该让任何事件使他发怒气。在人里面。骄傲是最后死去的。在人外表的行为上,脾气是最后死去的。一个人真实地向己死,就要没有怒气了。」她情愿在神的旨意中卑微,遭别人反对,胜过借着自己的拣选而得的宝座。——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不要再谈到凯瑞博士了】凯瑞在世的最后一些日子,他说:「我的心中非常平安。我相信大限已到;我亦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何日、何时离开,我完全顺服神的旨意。」有许多朋友和名人都来探访他。有一位传教士,名叫杜夫亚力山大(Alexamder Duff)是最受欢迎的一位来宾,来看望他,盼望从他得到指导。杜夫在那里,对于凯瑞的工作赞扬备至,言之不停。最后凯瑞打断他的话说:「让我们祷告。」杜夫就在他的病床旁边跪下祷告。祷告完了,杜夫便站起来,与凯瑞最后一次握别。当他走出那个房间不久,他就听见一个微弱的声音,呼唤他的名字。他回头一看,乃是这位老人叫他再回他的床旁。凯瑞就用郑重温和的声音对他说:「杜夫先生,你今天的谈话,全是关于凯瑞博士,凯瑞博士。我离开世界之后,请你不要再谈到凯瑞博士了;我要你多多谈到凯瑞博士的救主。」——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可怜小虫睡在主的怀中】晚年的时候,凯瑞是一个「快乐的老人」。他自己说,他的愿望几乎无一不会成就。他在印度工作四十年。他感觉他的工作已经完毕。当他步入死荫幽谷之时,已经疲乏得不能发生任何兴奋。他「既无狂欢,亦无惧怕。」心中坚定倚靠那位钉死,而后复活得荣的救主。在他临终前夕,有人问他此时的感觉和思想。他慢慢地睁开眼睛,用他微弱诚恳的声音回答说:「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并且也相信他能保全我所交托他的,直到那日」(参提后一:12) 在他最后的遗嘱里说:「我吩咐在未办理任何后事之前,先把我的合法债务清偿,葬礼务要简单节省。请把我安葬在我第二个爱妻凯瑞·沙罗特·爱弥利亚(Charlotte Emilia Carey)的旁边。在我为她树立的墓碑上空白处,除了刻上姓名和日期外,加刻—我是一个愚拙、可怜、毫无力量的蠕虫;我睡在主的怀中。此外,不可加上甚么。」 一八三四年六月九日日出之时,他在主里安睡了。享年七十有三。举行葬礼时丹麦居留地概下半旗志哀。印度名人显要、卑微的土著、印度教徒、回教徒,都来参加,执绋送殡。墓碑上刻着:「凯瑞威廉,生于一七六一年八月十七日,卒于一八三四年六月九日。我是一个愚拙、可怜、毫无力量的蠕虫。我睡在主的怀中。」——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他使用很小很软弱的人】戴德生一生成功的秘诀,就在他的谦虚。无论事情大小,不肯自负,必定多方祷告祈求,靠主得胜。他曾写信给范约翰说:「想到可能我像参孙,不知道主已离开了他,冒然出去迎敌,以致失败被俘,双眼被挖。言念及此,不寒而栗。愿主保守我,紧靠他自己。否则,我们所作的,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但是他为自己的圣名,必定保守我们。」信徒抱着这种态度,接物应事,可操胜券。 倪弟兄说,如果我们肯顺服主,而用谦卑的心来寻求他,主必定指示我们所当作的。有一苏格兰闻名的牧师,曾对戴德生说:「你必常常感到神是何等奇妙地祝福了你的工作,叫你所作的一切这样发达。恐怕天下,没有第二个人享过这样的荣誉。」戴氏很镇静地答说:「我的看法,不是这样。有时,我想神是要找一个很小很软弱的人,为他使用,好叫一切的荣耀都归于他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戴德生作了那样大的工作,仍以自己是个又小又弱的人。他并没有因着有大的成就而认为自己高大。 「因为神阻挡骄傲的如 ,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前五:5)。不管神怎样高抬你,人怎样高抬你,你却没有高大的感觉。不管你有了甚么,都不可有高大的感觉,自满的感觉。神不容许他所用的人骄傲自高。神加一根刺在保罗身上就是为此。他说:「又恐怕我所得的启示甚大,就过于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免得我过于自高」(林后十二:7)。 倪弟兄说,神从来没有用过一个骄傲的人。人一有骄傲,神立时把他摆在一边。如果我们骄傲自是,刚愎自用,我们就要被神摆在一边。——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一位有名主人下的一个微小的仆人】一八九○年戴德生被邀去澳洲讲道。在墨尔本(Melbourne)一间很大的长老会中,主席介绍戴德生时,称他为「我们著名的朋友」。但他开始讲道时这样说:「亲爱的弟兄姊妹。我只是一位著名的主人下的一个微小的仆人。」神的仆人都当谦卑自己,无论神给你有多大的恩赐都不可以之夸耀自己,而只当归荣耀给他。——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不去数点人数夸耀自己】由于慕迪的传福音,许许多多的人得救了,但他仍然谦卑,不去数点人数夸耀自己。有一次,有一牧师问他,到底多少灵魂因他传福音得救。他回答说:「博士先生。这我一点也不知道。感谢神,我不必知道。我并不登记羔羊的生命册阿!」 虽然百万灵魂因着慕迪传福音而得救;但他仍然谦卑不去数点人数夸耀自己。引入神生命的路是何等的窄小,人必须微小才能经过这条路。在这条路上,不容许有一点的骄傲,夸耀自己。大卫数点人数,有夸耀自己的意念,立即受到神严厉的对付;「神不喜悦这数点百姓的事,便降灾给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就死了七万」(代上二十一:7,14)。这也就是大卫所祷告的:「神阿,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甚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23,24)。——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学问高大心中谦卑】达秘的学问虽然高大,但他的谦卑十分显著。他从来不让他的学问侵略他的职事。有一位古神学家说:「基督仍旧钉死在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之下。」可是在达秘的身上不是如此。很少人听见他在讲道时引用希伯来文或希腊文,甚至好些生人希奇说:「这位就是伟大的达秘先生么?」 他性格的高贵,和心中的谦卑,可以在一些极平常的事上表明出来。某次在读经聚会中,有一位弟兄创立一个古怪的理论,据说是根据于达秘著作所说的话。隔了一会,达秘严肃地回答说:「若是这样,达秘的著作,就完全不对,因为这种理论明显的不合乎圣经,因此是不健全的。」不用说,这位弟兄实在是读错了达秘的写作,他把自己的思想读进达秘的著作里面。 在某一次聚会中,某人当达秘面前传讲信息。那人局促不安,所讲的决不能超出达秘。然而数月之后,还听见这位可爱谦卑的神仆,私下告诉弟兄们说:「唉,巴不得我也能像某某弟兄那样地传达信息。」他毫无自负自信。 某次请他带领露天布道,他转请一位比较年轻的弟兄担任,因为他说:「我怕这项工作,深恐到了中途,不知道该说甚么才好。」 当时在弟兄会中间,有好多弟兄,在英国皇家是有爵位的,他们都恭恭敬敬地把爵位送还皇家。达秘弟兄在他们中间是最有分量的一位;但是你不容易看见他一张像片。他不愿意把他的像片留给人。他说:为什么把我留给别人看,难道要人崇拜我么?直到今天,达秘还没有一本象样的传记。这是因为他从不让人写传记,不愿意给人知道他。——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觉察他是个柔和谦卑的人】宣信及其同工,常往各国环游主领大会,许许多多的人得着属灵的帮助。他的生命和人格,在都能从各种各类的聚会中表现出来。他的谦卑、恩慈,他的自由、活泼、天真、爱心、信心、敬虔、忍耐等等,以及爱护真理的心、远大的眼光、宽大的胸怀、属灵的鉴别力,似乎充满在每一个聚会中,且能管理会中一切的空气。有时人来到会中,只为批评他,却被他的信息感化过来。 有一个女人素来反对宣信所传的道,不喜欢她的丈夫去听他讲道。有一天,她竟然来了。宣信所搭的火车到达太迟,聚会快完,他才到会。他静悄悄地坐在讲台后面,低头默祷。主席并未看见他来。这位女人的丈夫告诉她说:「这位就是宣信!」她就注目看他,不由然地掉下泪来。她起先以为他是个……,但她第一次见他,就觉察他是个柔和谦卑的人,像他的主,拿撒勒人耶稣一样。宣信虽未讲道,却已得着这位仇敌,作他的朋友。后来她一生一世帮助他的工作。——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极少提到自己】许多人鼓励慕安得烈写自传;但他谦卑坚认自己属灵经历不够,未予应允。一天,他正在劳威廉(Willian Law)的著作里找材料。他的女儿在旁,又提起写自传的事。他说:「如我能有劳氏的经历,也许我会接受劝说写些;可惜没有。」女儿表示,他的经历虽与劳氏不同,却同有其属灵价值。他摇摇头说:「孩子。不能这样说,神对我一直非常慈爱。但是这件事,在我冒险动笔之前,还得多经历一番。」他仍坚决谦辞,至终没有写下自传。 在他的信息和著作中,很少提到他自己的见证。有一次,他曾向一位挚友表示,有些人对他自己不愿显扬感到不以为然。那位朋友就说:「我认为你的书所以大有能力,就是在于你极少提到自己,基督却居显著的地位。」这就是保罗所说的:「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王」(林后四:5)。——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出门之时不喜欢人接送】倪弟兄出门的时候,不喜欢人接送,常常是一个人。他觉得神的仆人,应该是卑微的,不受从人来的荣耀。有一次,他在上海,要去开封带领特别聚会,一位同工先告诉他,有几个人要送他上火车,他才答应。若不事先得到他的许可,他不喜欢人去送他。他最末了一次离开香港之时,不许人去送他,除了两三位帮助他的弟兄之外,没有任何弟兄姊妹送他。他孤孤单单地离开了香港。然而从他的深处,能说,我不是独自一个人在这里,还有那看不见的父与我同在。——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荣耀归神不归自己】宋尚节在洛阳传福音时,一位瞎子得了医治。那瞎子作见证说:「你们在祷告时闭了眼睛,我却在祷告中睁开了眼睛,重见天日。」某西人说:「这是上主之恩,并非宋氏之功。」尚节说:「阿们!」「耶和华阿,荣耀不要归与我们,不要归与我们;要因你的慈爱和诚实,归在你的名下」(诗一一五:1)。 一次尚节到太原,一位代表到站欢迎,沿途称赞尚节,历久不休。尚节正色对他说道:「我来,乃是为着荣耀主,现在还未讲道,你就把我荣耀一番,此乃何意?」其人乃止。——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更多学习谦卑】尚节在长沙时,感到伯特利所办的圣经学校以及所编的「圣洁指南」,都不如陈崇桂牧师所办的圣经学校以及所编的布道杂志,使他认识需要更多学习谦卑;正如王策弟兄请他们吃饭,家中贴有张之江写的条幅:「忍耐到底的得救,谦卑的升高得光。」 尚节说,我观察计志文牧师在待人接物上真有爱心,而我自己每不注意此事,自叹不如。他这观察别人之长,发觉自己之短,乃是学习谦卑;如经上所说:「……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他又说,要视同工之长为己之长,并以此为乐。保罗善于看别人的长处。 一次尚节与聂子英住在新神派医生勃朗(Bloom)家里,浴室不让他们用,只许用鐡盆洗澡。尚节咳嗽发烧,对聂子英说:「让我们学习谦卑,用爱心救一切能救的人。」他也说过,我感谢神,每到一个地方受到听众特别敬虔,又到一个地方不被欢迎,这样好使我学习谦卑的功课。 徐佟茂如曾两次请尚节去她家为她代祷。一日,尚节与景康同去。一到她家,见她家中布置确实富丽堂皇。一见面,她称自己是十字架,骂尚节是瞎子。他们要为她祷告,她则在钢琴上乱弹。他们看出她是确被邪灵所附。待她略静,要为她祷告,她就打尚节一个巴掌,使他半个脸都麻木了,左耳似乎要聋。尚节要走,她大哭起来,不让他走。家人请尚节救命。尚节决定返回住处自省。神藉邪灵的口警责他骄傲。他自叹所作的工实在若无,圣灵才只滴滴降下,尚未大行浇灌下来;景康也提醒他确有骄气存在。尚节求神赦免。晚上讲道时,请会众为他祷告,使他谦卑,作神合用的器皿。此夜尚节几次醒来祷告,为自己的骄傲,求主赦免。 由此可见,神要尚节处处学习谦卑,神又在他身上加了一根苦刺(痔疮后成痔癌),终生随着他;如同保罗身上之有一根刺。这是神要他谦卑,不因恩赐大,工作大而自高。神要在他仆人身上作到有谦卑的性格,成为谦卑的人。保罗是个谦卑的人,「服事主凡事谦卑」(徒二十:19)。摩西经过四十年的磨练,成为谦卑的人,「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十二:3)。——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不要立大碑给人纪念】宋师母说,尚节病危之时,曾对她说:「不要为我预备好棺材,竖立大墓碑,让人纪念,也不要作衣服,这个臭肉体,用土埋葬就算了。我盼主再来时复活被提。狐狸有洞,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首的地方。主的大仆人摩西死后,主把他埋葬隐藏起来,没人知道他的坟墓。我愿一生为主工作。我愿意隐藏起来,不要立大碑给人纪念。如果你和三个孩子,要知道我葬在那里,就用一块小小的石头,写着主的小仆人宋某某就好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在小石板上写上名字就行了】临终之前数日,司布真说:「记着,在一块小石版上,写上司布真的名字就行了。」但是,爱他的人却没有照他的意思去作,反而在墓碑上刻着与约翰农夫相同的碑文:「让风在我的坟墓上随时吹动。假如墓碑上一定要写字,请写上:约翰农夫在此躺卧,等待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从天上降临。」又在墓碑的另一边刻上他时常写在纪念册上的歌词:「自从我凭信心看见宝血之泉,救赎大爱常在我心,至死不忘。」 十一年余后,他的妻子于一九○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西沃特(Westwood)去世,葬在她丈夫的坟墓里。——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称誉是网罗】"谄媚邻舍的,就是设网罗绊他的脚。”(箴廿九:5) 河边有一蚌,它的壳异常坚硬。一天飞来两只鸟,想吃它的肉,可是用尽力气也不能啄破那壳。那两只鸟就想一个聪明的办法;把它合抱起来飞到天空,这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上到高空,想不到现在一步登天,那能不高兴!当它洋洋得意张开壳想高唱的时候,摔在盘石上跌得粉碎,让两只鸟饱餐一顿。 【不夸张】孔子可敬处之一,是他能看见人的好处。如果你以为他是个只严厉责备人的老先生,那是错误的。实际上,他该责备时责备,该称赞时称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