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生活見證──世上的鹽和光

 

【信徒如何纔能作世上的鹽】鹽能調味,但必須先溶解,纔能發生作用;同樣,我們必須失去自己,纔能成為別人的祝福。鹽能防腐,基督徒在世人中間,必須與世界有分別,不同流合污,纔能發生一種防阻道德淪喪的作用。─ 張志新《七筐零碎》

 

【失味的鹽是如何變成的】鹽失了味,就是失去了功用。鹽的功用就是在於鹹的味道。味道一失去,就沒有功用了。為甚麼鹽會失味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回到土和水裏面去,和土、和水又調在一起了。和土調和,就是回到世界,又被世界霸佔去了。和水調和,就是沾染罪惡,又落到罪惡裏。─ 張志新《七筐零碎》

 

     你若不能作燈塔,就要作一根蠟燭同樣發光。慕迪

 

    有燈無光――許多基督徒手裏雖舉著燈,卻發不出光。

 

    發光比發聲需要雙倍的電力。

 

     最低限度可以作一個壞人榜樣.

 

【你的燈光放在燈台上否?】有一漁人,深夜在大海裏捕魚,忽然黑雲滿佈,大雨驟至,他慌怕得很,思在大海茫茫,黑夜沉沉之中,如何能抵岸回家?正徬徨間,忽看見前面有一燈光,始知離岸不遠,乃鼓其餘力,隨凓燈光棹去,未幾,即安然登岸。抵家後,纔知道執燈的,非他人,乃其愛妻也。因為他的妻見其深夜不歸,故持燈出戶望之,不圖這小小的燈光,竟引導了丈夫回家。我們想從黑暗的世界,渡到光明的天家去,也當靠賴耶穌為燈光哩。聞得那漁人見己因此燈光而得生命,此後,每在黑夜時,必置燈於屋的窗口,以幫助一般和他同一遭遇的人。我們基督徒,已得了耶穌的光照,你肯效法此漁夫,把你的燈光,放在燈臺上,以照亮他人否?── 李既岸《約翰參書的信息》

 

【「謝謝你,牧師」】一輛公車停下來,一個孕婦登上去;她挺著大肚子四顧找空位。車裡的人有的在看報,有的則閉目養神,對自己以外的事似乎毫無興趣。坐在中排一個中年男子站起來向她招呼:請坐。她看起來很累,手裡還拿著一瓶藥。她剛坐好,司機便高聲喊叫:上車的人請來投錢!婦人從袋裡掏出一枚十元,準備到前面去,在其側的那男子立刻說:「不用去,我去替你投。」抵達終點,乘客一一下車。婦人站起來,微笑的對他說:「謝謝你,牧師。」

「不客氣。但你怎知道我是牧師呢?」他自然感到十分奇怪,因他並沒有自我介紹過。

「你的名片。」婦人指著貼在他的○○七箱子的名片,印有他的姓名和身分:瑪得禮牧師。

古祭司所穿的袍子掛了好幾個金鈴鐺,當他進出聖殿時便發出鈴聲,使百姓知道他來了,也知道他是誰。今日我們不像祭司掛金鈴鐺,也沒有特製的記號以表白我們是基督徒,但是從一件小小的善行,也能使人知道我們是誰。——張欽煌《小嗎哪》

 

【燈塔的守望者】早些日子在黑夜中航行的輪船完全依靠燈塔所照射的燈光,才不致觸礁、船破人亡,足見守望燈塔的人何等重要。加拿大B.C省共有四十一座燈塔,除照射燈光外,也提供氣象報告及海難救援,對汪洋中的船隻貢獻極大。下面是百年前一座燈塔的故事。溫哥華西岸的卡馬那Carmanah荒島燈塔的守望者名岱根,於一八九一年夫妻被派做第一任守望者。這種工作十分孤單,島上也無鄰居。燈塔燈泡一千瓦,二十浬外也能看到。他的責任有二,(一)守:看守燈塔不受外力破壞,確保燈光無故障;(二)望:瞭望海上有否輪船出事。岱根妻子二十年後病逝,長子在補給船抵達孤島時因搬運補給品,不慎墜海,不久次子到原始森林打獵不歸。雖遇見這樣大苦難,他仍繼續守望直到一九一一年。他去時是年青體壯,離開時已是七十白髮老人!

    今日基督徒是另一種燈塔的守望者,即為真光做見證,這光就是耶穌基督(約一)。有時也要付出代價,但我們仍當盡責使這光照耀在黑暗中。——張欽煌《小嗎哪》

 

【一位老牧師的子孫】廣東揭陽縣二十七歲的青年林紹勳信主,並進神學院接受造就,一九○五年被當地金坑基督教堂按立為牧師。金坑鄉民生活簡樸,牧師也粗食布衣,勤傳福音,復興同道興辦中小學,培育貧農子弟。一生忠心事主,直到發白,享年百齡(18711970)。

    老牧師共有五子四女,自幼管教甚緊,巖定主日必需去做禮拜,沒有甚麼好藉口的。老牧師後裔均受優良教育,其子女與孫輩中,獲有碩士或博士學位者多達二十人。長子林子豐博士歷任世界浸信會聯合副主席,香港浸信會學院院長;中、英、美、法等國政府都曾頒他各種勳章。五子林樹基博士系香港名醫,浸信會醫院院長。牧師之系林思齊博士年輕時即遵行什一奉獻,做為教會及愛心之用。四十五歲移居加拿大,經營房地產,奮鬥有成,又熱心公益,除獨力開闢公園,或資助教育機構外,也在溫哥華之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內捐蓋一座教堂,紀念父親林子豐。一九八八年林思齊被英王封為英屬哥倫比亞省總督,代表女王執行命令,加拿大第一位中國人擔任總督。——張欽煌《小嗎哪》

 

【你是哪種人】有這麼一張海報,說明世界上的人可分為四大類:

THERE ARE THOSE WHO MAKE THINGS HAPPEN,

THERE ARE THOSE WHO WATCH THINGS HAPPEN,

THERE ARE THOSE WHO WONDER WHAT HAPPENED,

THERE ARE THOSE WHO NEVER CARE WHAT HAPPENED,

(有些人是策劃者,

  有些人是旁觀者,

  有些人懵然不知,

  有些人漠不關心。)

世界上有數十億人口,不論貧富、東西、南北、在溫帶或熱帶地區,在先進或落後國家,神都賦予人有其獨特的思想和才幹。我們不像其他動物,只有天賦的本能。牠們不能學習,只會模仿。可是人卻不只是一副會吃喝的機器,我們是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根據上面的分類,策劃者是使無變有的人,他們有豐富的想像力和遠見,自發地在惡劣的環境尋找出路,他們永不言敗,也不向現實低頭。在他們的字典裡,沒有「不可能」、「失敗」、「放棄」等詞句的。

至於第二種人,他們是旁觀者,或者會趁熱鬧看看發生了甚麼事。他們從不主動參予事件,好像看戲的人一樣,永不投入這場戰役。不少人屬於這一類。第三種人在事件發生後仍懵然不知,他們從不主動策劃甚麼,也不參予任何活動,可能只在事件完成後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最後一種是最消極的一種人了,生存在世上似乎是被迫的,他們極不願意與別人接觸,他們卻不是隱士,只是對甚麼事情都不聞不問,更不會關心別人,心中只有自己。

「我們是屬於那一種人呢?」——蘇美靈《故事百感》

 

【“上味”】經文: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

  如果我們注意一下世界各地人們對於鹽巴推崇的情形,可以說那是很發人深思的事:

  世界五大洲許多地方民間都有一種習俗,把鹽當做最崇高的禮品。碰到尊貴的賓客,舉行贈禮儀式的時候,禮物往往就是一小撮潔白的鹽。以蘇聯來說,按照古老民間傳統風俗的記載,也常常讀到以鹽作為珍貴禮品的記述。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工業上,醫藥上,以及日常生活上,鹽都是不可少的東西,那怕是山珍海味,飛潛動植,無論怎樣美好的肴饌,要是缺了一味鹽,那味道雖然並非完全難以下嚥,但是老實說,淡而無味,令人感到食欲不振。

  一個有名廚師說:沒有鹽,就不會有烹調藝術。從廚房把它清除出去,所有吃的情趣會隨之飛逝,它的存在給佳餚以魅力,沒有它,就使珍饈變得乏味,使食客大失所望。此話一點也不假。

  正因為這樣,廣東有些地區,群眾竟給鹽起了一個可愛的綽號叫做上味。記得那是很早的時候,當我年輕在廣州讀書之時,有一次在朋友家吃飯,當吃了一半,忘記上了一碗什麼菜,發覺淡而無味,主人便叫喚道:菜太淡快拿點上味來。廣東方言我還算會聽會講,可就是聽不懂上味是什麼意思,後來問過人家才知道是鹽。

  平平常常的鹽,竟獲得上味的美譽。

  一千多年前有趣的是主耶穌把門徒比方為世上的鹽。這說明基督徒在世上的地位,和他所應起的重要作用。

  首先想到神把我們放在這個時代裡,是有他的美旨,叫我們起的應有作用,有益於人民,千萬不要自暴自棄,認為活在世上,有我不多,無我不少的錯誤想法。應抱負著的功能,使不可口變為可口,使淡而無味的人生變為生之樂趣。這須要我們作到以下兩點:一方面要作一個有味的鹽,不要作一個失味的鹽,也就是說要作一個與基督徒的名相稱的基督徒。

  曾聽見有人批評一個掛名的基督徒說:這那裡是個基督徒。連一點基督徒的味道也沒有。很難想像一個失了味的信徒,那能使別人感到生之樂趣。另一方面要起作用就必須溶解,調和,滲透在食物中。才能使食品有滋味。從這個道理叫我懂得主當日為什麼呼召跟從祂的人非舍己不可(參太1624)。你想鹽若不溶化自己,它就無法與任何食物相調和。由此也讓我體會到保羅所說的: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請不要誤解,此話並非意味著同流合污。乃是如同鹽一深入人民中去。目的只有一個,為的是總要救些人,我們記得主耶穌有一天在利未家與好些稅吏一同坐席,便遭到法利賽人中的文士的批評,說祂不應該與這般的人同吃喝,意味著與他們同流合污。耶穌卻對他們說: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217)。另外主耶穌也告誡我們不要效法法利賽人。他標榜自己,自鳴清高,與人格格不入,假冒為善,瞧不起稅吏(參路181?4)。

  其次鹽的妙用真是說之不盡,我這裡只提它有殺菌防腐作用。誰都知道是掩肉掩魚等之所以不會變質,其原因就是鹽所發揮的作用。基督徒生活在人間靠著主的力量不僅有免疫力,還要有抑止罪惡擴散的功用。正如主的兄弟雅各所說的:這人該知道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出死入生,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20)。身為基督徒有責任引人歸主,不僅救了他的靈魂出死入生,並且遮蓋許多的罪。千萬不要把遮蓋許多的罪誤解為是包庇許多罪惡。其正意乃是說使一個真正認罪悔改,成為信徒的人,便可減少一個作惡多端的罪人。正如有人說:禮拜堂能多一個名實相符的基督徒,社會上就可減少一個作惡的人。

  總之,親愛的信徒們,我們趁有生之年理該發揮如鹽的作用,庶不辜負主的厚望。 ──《為甚麼要用比喻》

 
【海底魚的奧秘―利用時間儲存光線】各位,今天人類為探測宇宙的奧秘,熱衷於發射人造衛星。另一方面,海洋對於我們也是一個神秘的世界。而深海探測船在三千公尺深、冷又陰暗的世界裏探測,我們亦能發現神創造的傑作。
         根據研究這方面的朋友說:『那裏雖然沒有光與顏色,卻有一些發光的魚和動物,有如海底夜都市。』
         小的夜光蟲常可見到,還有一種大魚為了使特別的皮膚組織儲存光線,白天浮在水面上盡量吸收光線,然後帶入黑暗的世界去發光。
         各位,這種魚與我們的生活很相似。生活中不可能常有平坦光明的日子!這種幸運的學生生活正是要大量儲存光線於頭腦與心裏的寶貴時期。

        我們要珍惜這可貴的時間,成為在困難與黑暗中,照亮、引導和希望的光。―― 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言行見證你裏面所是的】有一個畫家要到遠方開畫展,臨行卻忘記帶護照,那邊的警察就阻止他入境,雙方爭持許久。警察最後說:「如果你是大名鼎鼎的某畫家,請你就當面繪一幅即景農忙圖吧!」那畫家馬上拿起紙筆,不到五分鐘便繪就了,他就准許進入,口中的話與手中之行,見證出心中之實。

 

【有燈無光】有一天晚上,一輛火車輾死了一個人。管理紅燈的人被人控訴,法院開庭審問。法官問他:「你的工作是什麼?』他回答說:『管理紅燈。火車未到之前,我就高舉紅燈,出力搖動,警告行人止步,讓火車過去,免被輾死。』法官又問:『你在那天晚上,曾否舉起紅燈搖動?」他堅決的說:『我曾舉起紅燈,並且盡力的搖。』幾經法官和律師們的盤問,他總是堅決承認曾經舉起紅燈,盡力搖動。第二天,鐵路管理局局長,召他到他的辦公事,很欣慰的對他說:『昨天我真為你害怕。在法官和眾律師面前,我惟恐你一不小心,把事實說錯了,不但你要被定罪,連我們的鐵路局也會壞了名聲。」他說:『局長阿,那是事實,我不會弄錯的。我真的舉起紅燈,拼命來搖。我昨天所最怕的,就是怕那老律師問我:「你的燈裏有光麼?」倘他如此問,我就無話可說了。』基督徒若是有名無實,有燈無光,別人就會說,信耶穌的還不是這樣!可能因此就誤了人的靈魂。

 

【發光需要雙倍電力】一位博士弟兄,有一書記。書記桌上裝了一個電鈴。博士一按電鈴,書記就應聲而來,頗覺方便。後因鈴聲擾人,不能保持辦事室內安靜,博士就想改鈴為燈;此後若要書記前來,只用燈光示意,不用鈴聲叫響。他就上街購買一切應用材料,親自把鈴撤去,將燈裝上。那知裝後一試,燈竟不亮。他就詳細從頭檢查一遍,步驟,方法絲毫不差。他查不出原因,只好去請電匠來看。電匠承認博士所裝方法很對。博士就問:『那麼何以沒有光呢?」電匠說:『所差的,是電池的力量不夠,因為發光需要雙倍發聲的電力。』博士忽然醒悟過來,他雖信主多年,且曾為主講過許多道,但是生活卻沒有多少見證。他雖為主『發聲』,卻沒有為主『發光」。於是他就懇切求主的聖靈加信充滿他,使他能夠為主發光。此後,他開始發光了,許多人因他得著神恩。

 

【你的燈亮了沒有?】一位鐵路平交道管理員,正在受法庭審訊。法官問:「當晚死者通過平交道時,你到底有沒有拿起紅燈?」這位管理員理直氣壯的說:「有啊!我還大大地擺動警告燈呢!」退庭後,他的上司對他的辯駁感到滿意,便對他說:「你答得不錯,這樣死者家屬就不能控告鐵路單位的失職了。」管理員聽完,沉思了一會說:「我搖燈警告,本來就是實情嘛!只是法官並沒有問我裏面的紅燈亮了沒有,否則我就無話可說了...」信徒啊,你天天向親友所擺動的警告燈究竟亮了沒有?點燃你的燈吧!

 

【黑暗不能叫燭火不發光】有一個傳道人,覺得在主的工作上,非常的灰心,有意停止工作。一天,他經一間客店的走廊,看見壁上有幾個字:「一枝的燭火」。他初見的時候,心內深有感觸,他對他自己說:「我就是這一枝的燭火,比最小的電燈泡都比不上,我的光何等的微小,在這樣黑暗的世界,算得甚麼?」正要走開的時候,忽然看見底下還有一些字,為他所未曾注意的,那些字這樣寫著:「全世界的黑暗,集合起來,也不會叫一枝燭火不發光。」他讀了這幾個字,心中大大得著鼓勵,於是繼續主的工作,為主發光。雖然那光非常微小,卻不是全世界的黑暗所能勝過的。

 

【今夜不必費神去點燈】約在七十餘年前,有一大輪船『匈牙利」號從英國駛往加拿大去。一夜,那輪船將逵加拿大,忽然起了暴風,風浪極大,雷電交加,極其可怕。那船的船長舉目四顧,很想望見一個燈塔,藉此逃避危險;可是望來望去,卻見不到一些燈光。正在這時,那船忽然一個大震動,觸了礁石。不久船就沉沒。船上的人沒有一個倖免,全都沉身海底。原來那個管理燈塔的人天天晚上都有點燈,就是那夜,他想今夜風浪極大,不必費神去點那燈。結果,那船就是觸在那建燈塔的礁石上;全船的人都失喪了。因為船上沒有一人得救,無人知道;那位管理燈塔的人也不告訴別人。直到那位管理燈塔的人快死的時候,良心不安,才把這事道出。基督徒的燈應當點著,把光照在人前,引人歸主,帶人得救;否則,不知因此耽誤了多少的靈魂。

 

【煙賭舞傳道】有人說抽煙不是犯罪,小賭也是可以。試問你能抽著香煙向人傳福音麼?一面說你是罪人需要悔改,一面自己連抽幾口香煙。一面說耶穌能救你脫離嗜好,一面自已又吸兩口香煙呢?你能一面與牌友打牌跳舞,一面又向他傳福音呢?一面打紅中白板,一面說你有罪,你要信耶穌呢?同樣自己沒有見證,如何能傳福音呢?

 

【李文斯頓的為人】H.M.Stanley到非洲訪問李文斯頓(Livingstone)後說:『雖然李文斯頓未曾向我傳耶穌的福音,但如果我跟他在一起更長一點的話,我想我不得不成為一個基督徒。』

 

【點燈】

經文﹕詩十八:28

金句﹕你必點著我的燈,耶和華我的上主必照明我的黑暗。

我一向都愛點煤油燈來讀書,我愛它光線的柔和,和那一份溫暖。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我突然注意到燈芯對我不聲不響的服務,我不免對它說:「燈芯呀!真多謝你啦。」

「我做了甚麼配得你的感謝呢?」

「難道不是你夜夜照著我看書嗎?」

「照你看書的不是我呀!你如果不信,可以把我從燈的油槽裡取出來,我一會兒便會燃成灰。供給你光明的不是我,而是我通身吸飽了的油。是油把光明給你,我只是油與燈燄的媒介罷了。我的一端慢慢地燒去,光明卻不斷地放射出來。」

「你難道不怕有油盡燈殘的一天嗎?看你還有那麼長的一段,你有把握能讓你的每一寸每一分都把光明傳給人間到底嗎?」

「只要有油,只要時常有人來剪去我燈芯上的渣兒,我就不怕。我的兩個需要就是油與修剪,有了這,我就可以一直燃到盡頭。」

你也許會覺得孤立無援,一點用處也沒有。可是,你要知道,有長流的油的泉源為你預備,讓你的供應永不缺乏。「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纔能,乃是倚靠上帝的靈。」祂的靈能不斷供給你,讓你時刻發光。

人無法用盡上主的供應。

如果我們被修剪的時候,不要害怕,剪刀不過是修去我們的渣滓。上主愛我們,祂用金剪來修理我們,而臥著剪刀的手,是有各各他的釘痕的。

默想:別讓渣滓浮在油面,使油無法完全燃燒。

 

※ 原味醬油廣告:夫妻吵架,弄至要離婚,談條件,丈夫說要甚麼就給甚麼,妻子說:『我甚麼都不要,只要廚房裏的那瓶原味醬油。』

 

※ 葛理翰講的故事:員警見一醉漢在電燈柱下找東西,問他找甚麼?答:『錢包。』再問:『找多久了?』答:『兩個小時。』再問:『是在這裏掉的麼?』答:『不,兩條街那邊。』『為甚麼不去那邊找?』答:『那邊沒有路燈。』

人丟掉靈魂的地方沒有光,黑暗。

 

※ 海水被浪打上岸,留在沙灘上,被日曬而成為鹽。信徒與世分別,被公義的太陽一曬,才成為世上的鹽。

 

    鹽的化學元素是氯化鈉(NaCl),氯和鈉都是劇毒,但兩者調和,就變成人的營養,負負得正。基督徒作為鹽,能把世上的邪惡,改變成美好。

 

【世上的鹽和世上的光】

讀經:太五13~16

   一、『是』鹽、『是』光;不是要『作』鹽、『作』光

      1.『是』字說出基督徒的生命性質;『鹽』和『光』是內在生命的自然流露

      2.『作』字說出人想要憑著自己來討神喜悅,結果乃是失敗和假冒偽善

   二、基督徒的生命具有如鹽似光的性質

      1.是完全不同於(distinctive)周遭一切物體的;基督徒與世人有別

      2.只要一點點,便能對周遭廣大的事物發揮影響的作用(effective)

      3.雖是能見的(visible)的,卻是在安靜中,靜悄悄地(quietly)進行(penetrate)、擴散(spread)的工作

      4.一旦產生作用,便只能限制(limit),而不能制壓(irrespressible)或消除(invalidate)其效用

   三、基督徒能發揮如鹽似光的功用

      1.防止腐壞,使人生脫離罪惡

      2.醫治疾病,使人生恢復正常

      3.調和味道,使人生滿有滋味

      4.驅除黑暗,使人生帶來光明

      5.消除混亂,使人生邁向正途

   四、基督徒失去如鹽似光的功用的原因

      1.不肯犧牲自己(鹽不溶化即不出味、燈芯不被然燒即不發光)

      2.被世俗和家務纏累(鹽失了味、燈放在斗底下)

      3.不能與別的基督徒一同配搭建造(不造城在山上)

   五、基督徒失去如鹽似光的功用的後果

      1.變成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

      2.不能歸榮耀給神

── 黃迦勒

 

【你們是世上的鹽】

引論:以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進而談到其精神價值

本論:   ()信徒要能維持鹽的特性

               ()信徒要能實踐鹽的功能

               ()信徒要能效法鹽的精神

結論:以聖法蘭西斯的禱文為結束

―― 施達雄《如何準備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