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主题目录

 

生活见证──世上的盐和光

 

【信徒如何纔能作世上的盐】盐能调味,但必须先溶解,纔能发生作用;同样,我们必须失去自己,纔能成为别人的祝福。盐能防腐,基督徒在世人中间,必须与世界有分别,不同流合污,纔能发生一种防阻道德沦丧的作用。─ 张志新《七筐零碎》

 

【失味的盐是如何变成的】盐失了味,就是失去了功用。盐的功用就是在于咸的味道。味道一失去,就没有功用了。为甚么盐会失味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回到土和水里面去,和土、和水又调在一起了。和土调和,就是回到世界,又被世界霸占去了。和水调和,就是沾染罪恶,又落到罪恶里。─ 张志新《七筐零碎》

 

     你若不能作灯塔,就要作一根蜡烛同样发光。慕迪

 

    有灯无光――许多基督徒手里虽举着灯,却发不出光。

 

    发光比发声需要双倍的电力。

 

     最低限度可以作一个坏人榜样.

 

【你的灯光放在灯台上否?】有一渔人,深夜在大海里捕鱼,忽然黑云满布,大雨骤至,他慌怕得很,思在大海茫茫,黑夜沉沉之中,如何能抵岸回家?正彷徨间,忽看见前面有一灯光,始知离岸不远,乃鼓其余力,随灯光棹去,未几,即安然登岸。抵家后,纔知道执灯的,非他人,乃其爱妻也。因为他的妻见其深夜不归,故持灯出户望之,不图这小小的灯光,竟引导了丈夫回家。我们想从黑暗的世界,渡到光明的天家去,也当靠赖耶稣为灯光哩。闻得那渔人见己因此灯光而得生命,此后,每在黑夜时,必置灯于屋的窗口,以帮助一般和他同一遭遇的人。我们基督徒,已得了耶稣的光照,你肯效法此渔夫,把你的灯光,放在灯台上,以照亮他人否?── 李既岸《约翰参书的信息》

 

【「谢谢你,牧师」】一辆公交车停下来,一个孕妇登上去;她挺着大肚子四顾找空位。车里的人有的在看报,有的则闭目养神,对自己以外的事似乎毫无兴趣。坐在中排一个中年男子站起来向她招呼:请坐。她看起来很累,手里还拿着一瓶药。她刚坐好,司机便高声喊叫:上车的人请来投钱!妇人从袋里掏出一枚十元,准备到前面去,在其侧的那男子立刻说:「不用去,我去替你投。」抵达终点,乘客一一下车。妇人站起来,微笑的对他说:「谢谢你,牧师。」

「不客气。但你怎知道我是牧师呢?」他自然感到十分奇怪,因他并没有自我介绍过。

「你的名片。」妇人指着贴在他的○○七箱子的名片,印有他的姓名和身分:玛得礼牧师。

古祭司所穿的袍子挂了好几个金铃铛,当他进出圣殿时便发出铃声,使百姓知道他来了,也知道他是谁。今日我们不像祭司挂金铃铛,也没有特制的记号以表白我们是基督徒,但是从一件小小的善行,也能使人知道我们是谁。——张钦煌《小吗哪》

 

【灯塔的守望者】早些日子在黑夜中航行的轮船完全依靠灯塔所照射的灯光,才不致触礁、船破人亡,足见守望灯塔的人何等重要。加拿大B.C省共有四十一座灯塔,除照射灯光外,也提供气象报告及海难救援,对汪洋中的船只贡献极大。下面是百年前一座灯塔的故事。温哥华西岸的卡马那Carmanah荒岛灯塔的守望者名岱根,于一八九一年夫妻被派做第一任守望者。这种工作十分孤单,岛上也无邻居。灯塔灯泡一千瓦,二十浬外也能看到。他的责任有二,(一)守:看守灯塔不受外力破坏,确保灯光无故障;(二)望:瞭望海上有否轮船出事。岱根妻子二十年后病逝,长子在补给船抵达孤岛时因搬运补给品,不慎坠海,不久次子到原始森林打猎不归。虽遇见这样大苦难,他仍继续守望直到一九一一年。他去时是年青体壮,离开时已是七十白发老人!

    今日基督徒是另一种灯塔的守望者,即为真光做见证,这光就是耶稣基督(约一)。有时也要付出代价,但我们仍当尽责使这光照耀在黑暗中。——张钦煌《小吗哪》

 

【一位老牧师的子孙】广东揭阳县二十七岁的青年林绍勋信主,并进神学院接受造就,一九○五年被当地金坑基督教堂按立为牧师。金坑乡民生活简朴,牧师也粗食布衣,勤传福音,复兴同道兴办中小学,培育贫农子弟。一生忠心事主,直到发白,享年百龄(18711970)。

    老牧师共有五子四女,自幼管教甚紧,岩定主日必需去做礼拜,没有甚么好借口的。老牧师后裔均受优良教育,其子女与孙辈中,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者多达二十人。长子林子丰博士历任世界浸信会联合副主席,香港浸信会学院院长;中、英、美、法等国政府都曾颁他各种勋章。五子林树基博士系香港名医,浸信会医院院长。牧师之系林思齐博士年轻时即遵行什一奉献,做为教会及爱心之用。四十五岁移居加拿大,经营房地产,奋斗有成,又热心公益,除独力开辟公园,或资助教育机构外,也在温哥华之维真神学院(Regent College)内捐盖一座教堂,纪念父亲林子丰。一九八八年林思齐被英王封为英属哥伦比亚省总督,代表女王执行命令,加拿大第一位中国人担任总督。——张钦煌《小吗哪》

 

【你是哪种人】有这么一张海报,说明世界上的人可分为四大类:

THERE ARE THOSE WHO MAKE THINGS HAPPEN,

THERE ARE THOSE WHO WATCH THINGS HAPPEN,

THERE ARE THOSE WHO WONDER WHAT HAPPENED,

THERE ARE THOSE WHO NEVER CARE WHAT HAPPENED,

(有些人是策划者,

  有些人是旁观者,

  有些人懵然不知,

  有些人漠不关心。)

世界上有数十亿人口,不论贫富、东西、南北、在温带或热带地区,在先进或落后国家,神都赋予人有其独特的思想和才干。我们不像其他动物,只有天赋的本能。牠们不能学习,只会模仿。可是人却不只是一副会吃喝的机器,我们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根据上面的分类,策划者是使无变有的人,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远见,自发地在恶劣的环境寻找出路,他们永不言败,也不向现实低头。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失败」、「放弃」等词句的。

至于第二种人,他们是旁观者,或者会趁热闹看看发生了甚么事。他们从不主动参予事件,好像看戏的人一样,永不投入这场战役。不少人属于这一类。第三种人在事件发生后仍懵然不知,他们从不主动策划甚么,也不参予任何活动,可能只在事件完成后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最后一种是最消极的一种人了,生存在世上似乎是被迫的,他们极不愿意与别人接触,他们却不是隐士,只是对甚么事情都不闻不问,更不会关心别人,心中只有自己。

「我们是属于那一种人呢?」——苏美灵《故事百感》

 

【“上味”】经文: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太513)。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世界各地人们对于盐巴推崇的情形,可以说那是很发人深思的事:

  世界五大洲许多地方民间都有一种习俗,把盐当做最崇高的礼品。碰到尊贵的宾客,举行赠礼仪式的时候,礼物往往就是一小撮洁白的盐。以苏联来说,按照古老民间传统风俗的记载,也常常读到以盐作为珍贵礼品的记述。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工业上,医药上,以及日常生活上,盐都是不可少的东西,那怕是山珍海味,飞潜动植,无论怎样美好的肴馔,要是缺了一味盐,那味道虽然并非完全难以下咽,但是老实说,淡而无味,令人感到食欲不振。

  一个有名厨师说:没有盐,就不会有烹调艺术。从厨房把它清除出去,所有吃的情趣会随之飞逝,它的存在给佳肴以魅力,没有它,就使珍馐变得乏味,使食客大失所望。此话一点也不假。

  正因为这样,广东有些地区,群众竟给盐起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叫做上味。记得那是很早的时候,当我年轻在广州读书之时,有一次在朋友家吃饭,当吃了一半,忘记上了一碗什么菜,发觉淡而无味,主人便叫唤道:菜太淡快拿点上味来。广东方言我还算会听会讲,可就是听不懂上味是什么意思,后来问过人家才知道是盐。

  平平常常的盐,竟获得上味的美誉。

  一千多年前有趣的是主耶稣把门徒比方为世上的盐。这说明基督徒在世上的地位,和他所应起的重要作用。

  首先想到神把我们放在这个时代里,是有他的美旨,叫我们起的应有作用,有益于人民,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认为活在世上,有我不多,无我不少的错误想法。应抱负着的功能,使不可口变为可口,使淡而无味的人生变为生之乐趣。这须要我们作到以下两点:一方面要作一个有味的盐,不要作一个失味的盐,也就是说要作一个与基督徒的名相称的基督徒。

  曾听见有人批评一个挂名的基督徒说:这那里是个基督徒。连一点基督徒的味道也没有。很难想象一个失了味的信徒,那能使别人感到生之乐趣。另一方面要起作用就必须溶解,调和,渗透在食物中。才能使食品有滋味。从这个道理叫我懂得主当日为什么呼召跟从祂的人非舍己不可(参太1624)。你想盐若不溶化自己,它就无法与任何食物相调和。由此也让我体会到保罗所说的: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林前922)。请不要误解,此话并非意味着同流合污。乃是如同盐一深入人民中去。目的只有一个,为的是总要救些人,我们记得主耶稣有一天在利未家与好些税吏一同坐席,便遭到法利赛人中的文士的批评,说祂不应该与这般的人同吃喝,意味着与他们同流合污。耶稣却对他们说:

     “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可217)。另外主耶稣也告诫我们不要效法法利赛人。他标榜自己,自鸣清高,与人格格不入,假冒为善,瞧不起税吏(参路181?4)。

  其次盐的妙用真是说之不尽,我这里只提它有杀菌防腐作用。谁都知道是掩肉掩鱼等之所以不会变质,其原因就是盐所发挥的作用。基督徒生活在人间靠着主的力量不仅有免疫力,还要有抑止罪恶扩散的功用。正如主的兄弟雅各所说的: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出死入生,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520)。身为基督徒有责任引人归主,不仅救了他的灵魂出死入生,并且遮盖许多的罪。千万不要把遮盖许多的罪误解为是包庇许多罪恶。其正意乃是说使一个真正认罪悔改,成为信徒的人,便可减少一个作恶多端的罪人。正如有人说:礼拜堂能多一个名实相符的基督徒,社会上就可减少一个作恶的人。

  总之,亲爱的信徒们,我们趁有生之年理该发挥如盐的作用,庶不辜负主的厚望。 ──《为甚么要用比喻》

 
【海底鱼的奥秘――利用时间储存光线】各位,今天人类为探测宇宙的奥秘,热衷于发射人造卫星。另一方面,海洋对于我们也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而深海探测船在三千公尺深、冷又阴暗的世界里探测,我们亦能发现神创造的杰作。
         根据研究这方面的朋友说:『那里虽然没有光与颜色,却有一些发光的鱼和动物,有如海底夜都市。』
         小的夜光虫常可见到,还有一种大鱼为了使特别的皮肤组织储存光线,白天浮在水面上尽量吸收光线,然后带入黑暗的世界去发光。
         各位,这种鱼与我们的生活很相似。生活中不可能常有平坦光明的日子!这种幸运的学生生活正是要大量储存光线于头脑与心里的宝贵时期。

        我们要珍惜这可贵的时间,成为在困难与黑暗中,照亮、引导和希望的光。―― 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言行见证你里面所是的】有一个画家要到远方开画展,临行却忘记带护照,那边的警察就阻止他入境,双方争持许久。警察最后说:「如果你是大名鼎鼎的某画家,请你就当面绘一幅即景农忙图吧!」那画家马上拿起纸笔,不到五分钟便绘就了,他就准许进入,口中的话与手中之行,见证出心中之实。

 

【有灯无光】有一天晚上,一辆火车辗死了一个人。管理红灯的人被人控诉,法院开庭审问。法官问他:「你的工作是什么?』他回答说:『管理红灯。火车未到之前,我就高举红灯,出力摇动,警告行人止步,让火车过去,免被辗死。』法官又问:『你在那天晚上,曾否举起红灯摇动?」他坚决的说:『我曾举起红灯,并且尽力的摇。』几经法官和律师们的盘问,他总是坚决承认曾经举起红灯,尽力摇动。第二天,铁路管理局局长,召他到他的办公事,很欣慰的对他说:『昨天我真为你害怕。在法官和众律师面前,我惟恐你一不小心,把事实说错了,不但你要被定罪,连我们的铁路局也会坏了名声。」他说:『局长阿,那是事实,我不会弄错的。我真的举起红灯,拼命来摇。我昨天所最怕的,就是怕那老律师问我:「你的灯里有光么?」倘他如此问,我就无话可说了。』基督徒若是有名无实,有灯无光,别人就会说,信耶稣的还不是这样!可能因此就误了人的灵魂。

 

【发光需要双倍电力】一位博士弟兄,有一书记。书记桌上装了一个电铃。博士一按电铃,书记就应声而来,颇觉方便。后因铃声扰人,不能保持办事室内安静,博士就想改铃为灯;此后若要书记前来,只用灯光示意,不用铃声叫响。他就上街购买一切应用材料,亲自把铃撤去,将灯装上。那知装后一试,灯竟不亮。他就详细从头检查一遍,步骤,方法丝毫不差。他查不出原因,只好去请电匠来看。电匠承认博士所装方法很对。博士就问:『那么何以没有光呢?」电匠说:『所差的,是电池的力量不够,因为发光需要双倍发声的电力。』博士忽然醒悟过来,他虽信主多年,且曾为主讲过许多道,但是生活却没有多少见证。他虽为主『发声』,却没有为主『发光」。于是他就恳切求主的圣灵加信充满他,使他能够为主发光。此后,他开始发光了,许多人因他得着神恩。

 

【你的灯亮了没有?】一位铁路平交道管理员,正在受法庭审讯。法官问:「当晚死者通过平交道时,你到底有没有拿起红灯?」这位管理员理直气壮的说:「有啊!我还大大地摆动警告灯呢!」退庭后,他的上司对他的辩驳感到满意,便对他说:「你答得不错,这样死者家属就不能控告铁路单位的失职了。」管理员听完,沉思了一会说:「我摇灯警告,本来就是实情嘛!只是法官并没有问我里面的红灯亮了没有,否则我就无话可说了...」信徒啊,你天天向亲友所摆动的警告灯究竟亮了没有?点燃你的灯吧!

 

【黑暗不能叫烛火不发光】有一个传道人,觉得在主的工作上,非常的灰心,有意停止工作。一天,他经一间客店的走廊,看见壁上有几个字:「一枝的烛火」。他初见的时候,心内深有感触,他对他自己说:「我就是这一枝的烛火,比最小的电灯泡都比不上,我的光何等的微小,在这样黑暗的世界,算得甚么?」正要走开的时候,忽然看见底下还有一些字,为他所未曾注意的,那些字这样写着:「全世界的黑暗,集合起来,也不会叫一枝烛火不发光。」他读了这几个字,心中大大得着鼓励,于是继续主的工作,为主发光。虽然那光非常微小,却不是全世界的黑暗所能胜过的。

 

【今夜不必费神去点灯】约在七十余年前,有一大轮船『匈牙利」号从英国驶往加拿大去。一夜,那轮船将逵加拿大,忽然起了暴风,风浪极大,雷电交加,极其可怕。那船的船长举目四顾,很想望见一个灯塔,藉此逃避危险;可是望来望去,却见不到一些灯光。正在这时,那船忽然一个大震动,触了礁石。不久船就沉没。船上的人没有一个幸免,全都沉身海底。原来那个管理灯塔的人天天晚上都有点灯,就是那夜,他想今夜风浪极大,不必费神去点那灯。结果,那船就是触在那建灯塔的礁石上;全船的人都失丧了。因为船上没有一人得救,无人知道;那位管理灯塔的人也不告诉别人。直到那位管理灯塔的人快死的时候,良心不安,才把这事道出。基督徒的灯应当点着,把光照在人前,引人归主,带人得救;否则,不知因此耽误了多少的灵魂。

 

【烟赌舞传道】有人说抽烟不是犯罪,小赌也是可以。试问你能抽着香烟向人传福音么?一面说你是罪人需要悔改,一面自己连抽几口香烟。一面说耶稣能救你脱离嗜好,一面自已又吸两口香烟呢?你能一面与牌友打牌跳舞,一面又向他传福音呢?一面打红中白板,一面说你有罪,你要信耶稣呢?同样自己没有见证,如何能传福音呢?

 

【李文斯顿的为人】H.M.Stanley到非洲访问李文斯顿(Livingstone)后说:『虽然李文斯顿未曾向我传耶稣的福音,但如果我跟他在一起更长一点的话,我想我不得不成为一个基督徒。』

 

【点灯】

经文﹕诗十八:28

金句﹕你必点着我的灯,耶和华我的上主必照明我的黑暗。

我一向都爱点煤油灯来读书,我爱它光线的柔和,和那一份温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突然注意到灯芯对我不声不响的服务,我不免对它说:「灯芯呀!真多谢你啦。」

「我做了甚么配得你的感谢呢?」

「难道不是你夜夜照着我看书吗?」

「照你看书的不是我呀!你如果不信,可以把我从灯的油槽里取出来,我一会儿便会燃成灰。供给你光明的不是我,而是我通身吸饱了的油。是油把光明给你,我只是油与灯焰的媒介罢了。我的一端慢慢地烧去,光明却不断地放射出来。」

「你难道不怕有油尽灯残的一天吗?看你还有那么长的一段,你有把握能让你的每一寸每一分都把光明传给人间到底吗?」

「只要有油,只要时常有人来剪去我灯芯上的渣儿,我就不怕。我的两个需要就是油与修剪,有了这,我就可以一直燃到尽头。」

你也许会觉得孤立无援,一点用处也没有。可是,你要知道,有长流的油的泉源为你预备,让你的供应永不缺乏。「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纔能,乃是倚靠上帝的灵。」祂的灵能不断供给你,让你时刻发光。

人无法用尽上主的供应。

如果我们被修剪的时候,不要害怕,剪刀不过是修去我们的渣滓。上主爱我们,祂用金剪来修理我们,而卧着剪刀的手,是有各各他的钉痕的。

默想:别让渣滓浮在油面,使油无法完全燃烧。

 

原味酱油广告:夫妻吵架,弄至要离婚,谈条件,丈夫说要甚么就给甚么,妻子说:『我甚么都不要,只要厨房里的那瓶原味酱油。』

 

葛理翰讲的故事:警察见一醉汉在电灯柱下找东西,问他找甚么?答:『钱包。』再问:『找多久了?』答:『两个小时。』再问:『是在这里掉的么?』答:『不,两条街那边。』『为甚么不去那边找?』答:『那边没有路灯。』

人丢掉灵魂的地方没有光,黑暗。

 

海水被浪打上岸,留在沙滩上,被日晒而成为盐。信徒与世分别,被公义的太阳一晒,才成为世上的盐。

 

    盐的化学元素是氯化钠(NaCl),氯和钠都是剧毒,但两者调和,就变成人的营养,负负得正。基督徒作为盐,能把世上的邪恶,改变成美好。

 

【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

读经:太五13~16

   一、『是』盐、『是』光;不是要『作』盐、『作』光

      1.『是』字说出基督徒的生命性质;『盐』和『光』是内在生命的自然流露

      2.『作』字说出人想要凭着自己来讨神喜悦,结果乃是失败和假冒伪善

   二、基督徒的生命具有如盐似光的性质

      1.是完全不同于(distinctive)周遭一切物体的;基督徒与世人有别

      2.只要一点点,便能对周遭广大的事物发挥影响的作用(effective)

      3.虽是能见的(visible)的,却是在安静中,静悄悄地(quietly)进行(penetrate)、扩散(spread)的工作

      4.一旦产生作用,便只能限制(limit),而不能制压(irrespressible)或消除(invalidate)其效用

   三、基督徒能发挥如盐似光的功用

      1.防止腐坏,使人生脱离罪恶

      2.医治疾病,使人生恢复正常

      3.调和味道,使人生满有滋味

      4.驱除黑暗,使人生带来光明

      5.消除混乱,使人生迈向正途

   四、基督徒失去如盐似光的功用的原因

      1.不肯牺牲自己(盐不溶化即不出味、灯芯不被然烧即不发光)

      2.被世俗和家务缠累(盐失了味、灯放在斗底下)

      3.不能与别的基督徒一同配搭建造(不造城在山上)

   五、基督徒失去如盐似光的功用的后果

      1.变成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

      2.不能归荣耀给神

── 黄迦勒

 

【你们是世上的盐】

引论:以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谈到其精神价值

本论:   ()信徒要能维持盐的特性

               ()信徒要能实践盐的功能

               ()信徒要能效法盐的精神

结论:以圣弗朗西斯的祷文为结束

―― 施达雄《如何准备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