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 【基督徒家庭的危機】時代激變,人生緊張,基督徒之家庭問題,也遭遇了嚴重的危機。這危機如同遭遇了乾旱之年,飢荒的歲月一樣。可用甚麼比方信徒之家的景況呢?這比方好像:(一)罈內只有一把麵:意即「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二)瓶裏只有一點油:意即如愚拙的童女,「拿著燈,卻不預備油。」(三)燈臺只有一線光:意即燈快「要滅了。」今時代,信徒之家為甚麼會有這種光景呢?因為:(一)不聽神的話,厭惡真道。(二)不順從聖靈的引導,一味偏行己路。(三)不為主做見證,卻以福音為恥。所以,信徒之家變成了:(一)多有社交活動,弄得精疲力竭,無力事奉主。(二)追求物質享受,慾壑難填,無暇事奉主。(三)與世浮沉,同流合污,無心事奉主。─《五十靈筵》陳述榮 【如何纔能基督化家庭】我們的家庭要基督化,就要效法聖經中記載的三個家庭:(一)亞伯拉罕的家庭:亞伯拉罕支搭帳棚(就是家)在甚麼地方,他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為耶和華築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創十二8)。築壇求告神的名,就是做家庭禮拜,感謝讚美神。故他家中有順服的兒子
─ 以撒,甘心情願把自己獻給耶和華作燔祭。(二)約伯的家庭:約伯是敬畏神的人,雖遭遇患難,家破人亡,但他信心堅定,不棄掉神,因他知道他的救贖主活著(伯十九25)。他曾斥責他妻子:「愚頑的婦人,難道我們從神手中得福,不也受禍麼?」同心事主,終於看見神榮耀的作為,使他家庭比前更美滿。(三)伯大尼之家:在伯大尼有一個愛主的家庭,馬大熱心服事主,馬利亞敬虔領受主的道,拉撒路從死裏復活,有分別為聖的活的見證。─《五十靈筵》陳述榮 【家庭生活與信仰】我們所需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敬虔、公義。有一個年輕牧師跟我說,他無法和他的妻子相處,怎麼辦?我告訴他應該放下牧師的工作。一個人除非能夠和家人相處,否則沒有權利站在講臺上。─《慕迪喻道故事》 【信仰與生活不相配】如果我想知道某人是不是基督徒,我不會問他的牧師,而會問他的妻子。如今我們需要更多「家庭式的虔誠」;若有人對太太不好,我不會想聽他談基督教信仰的事。如果他沒擁有「今生的救恩」,聽他談「來生的救恩」又有什麼用呢?我們需要一種深入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的基督教信仰。有些人的信仰只會令人產生反感;他們到了禮拜天,在腔調、神情上都表現得十分虔誠、神聖,讓你覺得他們真是很不錯的聖徒;可是,到了禮拜一就完全走樣,這些都看不見了!他們把信仰和在主日穿著的衣服都一起收起來,等到下禮拜再披上去。你覺得可笑嗎?這是真實的情形。─
慕迪《有福的盼望》 【在家庭中當有基督的形像】家庭中的瑣事和本分,家庭中因嬉笑或粗心惹起的誤會,家庭生活中所起的無數微小的摩擦和刺激,都極容易破壞家庭中的和睦,損傷甘美的情感。我們應當每日在這些事物中,使我們慈愛的燈盞發出光來。當使我們的家庭中,常有那不止息的愛。無論你到甚麼遙遠的地方或相近的區域去,發揚基督徒的光輝,當記住:總要先照亮這最近的地方──你的家庭。你在外面所有的善行,決不能彌補你在家庭裏的那些沒有愛心的動作與生活。─《靈食拾英》J.R. Miller 【主的話乃是家庭生活的基礎】約翰福音二章提到當耶穌去迦拿赴婚筵時所發生的事,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是在一個家庭做的,而且由這個故事讓我們學到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就是耶穌的母親對用人說:「祂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約二5)。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家庭要和諧,要能成為榮耀神的家庭,他們必須遵守主的話,如此這個家庭纔有穩固的基礎。─
蘇文隆《精彩的基督化家庭》 【甚麼是基督化家庭】基督化家庭不是在家裏擺聖經、詩歌本,或掛個牌子:「基督是我家之主」。一個基督化家庭,其實就是「耶穌家庭」;一個家庭以耶穌為生活的中心的,就是基督化家庭。所以在我們家庭生活的每一層面,如果我們會先想到:到底耶穌的看法如何?耶穌喜歡我們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婆媳之間的關係如何?我們以耶穌基督的看法和做法,作為我們的看法和做法,這就是一個基督化的家庭。─
蘇文隆《精彩的基督化家庭》 ※ 一個人應當生活得使每個人,尤其是他自己的家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基督徒。―― 慕迪 【家庭雜錦湯】常飲此湯,可保家庭幸福配料: 一根忘憂草 一個歡容面 【在家中的宗教信仰】我們所需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敬虔、公義。有一個年輕牧師跟我說,他無法和他的妻子相處,怎麼辦?我告訴他應該放下牧師的工作。一個人除非能夠和家人相處,否則沒有權利站在講臺上。——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家庭中的敬虔】如果一個基督徒的耐心和愛心不是很好,我們不會覺得很在意。可是,如果他的信心不夠,那就有得瞧了。我實在憎惡看到,有一些傳道人或一些自稱基督徒的人,一邊對自己的太太那麼卑鄙挑剔,一邊卻像舞男一樣對待其他的女人。我告訴你,這樣的人不配宣講神的話。我不願意和他有任何的來往。家庭之建立先於教會,因此,這種人需要更多家庭內的敬虔。——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一個蒙福的家訓】「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於一八六五年在英國成立後,百餘年來差派宣教士到中國內地傳福音,並協助當地教會,在宣教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國人對其創辦人戴德生牧師十分熟悉,但對他的先祖則比較陌生。不久前從他第五代孫戴繼宗牧師口中聽到一個見證,特予轉記於後,相信這見證能使我們得到激勵。 戴德生的曾祖父戴雅各原本不僅不信主,且極端地反對。那時代的傳道人多在街頭佈道,拿著手風琴,邊彈邊傳,倒也能吸引路人駐足聽一聽。年輕的戴雅各一看有人在講耶穌,立刻招來兩三個朋友,混在人群中,將預藏的雞蛋及爛番茄丟往傳道人身上,口出惡言,然後一哄而散。不料某一傍晚,傳道人講約亞書信仰的告白「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廿四:15),聖靈大大感動他,刺透他的心,將手中的雞蛋放回袋裡。回家後,他不停地反覆思想上帝的話,經過了一段日子後,戴雅各終於僕倒在主腳前悔改。他不單自己信主,也帶領他的妻子信主,二人同心敬拜、同心事奉。從此以後,這句經文便成為戴家歷代子孫的家訓,直到現在。 通常我們稱戴德生牧師為第一代,依次為戴存仁牧師(宣教士),戴永冕牧師(曾任聖光神學院院長),戴紹曾牧師(曾任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戴繼宗牧師。 當上帝吩咐百姓不可事奉假神偶像時,曾如此應許: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二十:6)。證諸戴氏八代都因全家事奉耶和華,得到豐盛的恩典,這話是十分可信的。——張欽煌《小嗎哪》 【蘆花淚】閔子騫幼時,母親死了,他的父親再娶。閔子騫的後母,起初還沒有怎樣,後來後母生了兩個孩子,這樣閔子騫便有了兩個弟弟了,他很愛他的弟弟。但這後母漸漸對待閔子騫沒有以前那麼好,但閔子騫只是忍耐著,一點沒有告訴父親。有一次,他父親買了一些布料和上好的棉花,叫這後母替每一個孩子做一件棉衣,因為寒冬快到了,不久棉衣就作好了。 有一天,天下著雪,閔子騫的父親要出門去不很遠的地方,坐著自己的車,卻叫閔子騫拉車。閔子騫在雪地拉車的時候,一面拉一面發抖,牙關在打震。子騫的父親看見兒子這種情形,心裡覺得奇怪,疑心頓起,便叫子騫停下來,把他所穿的棉衣撕開一看,原來裡面盡是蘆花,即是蘆葦草所開的花,一點也不暖的。子騫父親大怒,馬上回家,指責妻所做的事,不應這樣虐待孩子;還要馬上把她驅逐出門。於是閔子騫馬上跪下,向父親求情說:「爸爸,求你不要趕逐媽媽,因為媽媽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受苦罷了,趕了媽,別個媽來了,這兩個弟弟也要一樣受苦了」。子騫的父親覺得有理,便饒了他的太太,不把她趕逐了。這位做後母的,看見子騫這樣偉大,又想到自己生的兩個孩兒免了受痛苦,丈夫也不再趕逐她,她便大大的覺悟起來,跪在丈夫面前,表示痛改前非;又抱著子騫大哭起來,並說些懊悔的話語。此後子騫的家庭成為快樂的家庭。子騫長大了,也成為當時的偉人。 本故事的教訓如下: ①自古以來,有關後母的故事,都是殘忍的,偏心去虐待前人的孩子,這大概是由於自私心的罪惡所造成。他們沒有想深一層,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你待他好,他長大了也會待你好,這樣豈不是多了一個孩子?偏要想去掉前人的孩子,以達到自己的一統天下何其愚也。相信後母中也有不少是好的,只是沒有人把她們的故事去傳說,只有壞的才傳說出來,這正是俗語所說的:「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了。 ②閔子騫的偉大處,就是愛,他因愛他的弟弟,所以寧願自己繼續受苦,也要把後母挽留,以免弟弟們受苦,因為他認為同父異母也是親兄弟,因為這種愛,便感動了後母悔改,以後便過著快樂的日子了。 ③愛是世界上最大動力。家庭中有了愛便和睦,社會裡有了愛便安寧,國際間有了愛,便不會打仗。神的愛比人的愛更大,聖經告訴我們說:「因為神愛世人,甚至把他的獨生子(耶穌),賜給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有甚麼愛比這更大的呢?——蘇天佑《故事深思》 【墜水記】下面所說的,是一件事實。當抗日戰爭勝利後,許多逃難到廣西和北方的人民,都南返故鄉。有一個小家庭,夫婦二人和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他們一家三口,坐船由西江南下。第二天的上午,那小孩子走到船旁站在危險的邊沿上,跟著就墜到水裡去,就有人呼叫說小孩子墜到水裡去了。孩子的父親知道了,奮勇跳到水裡,拯救他的兒子,因為孩子的父親是個游泳的能手。因為水流急、孩子的父親在水下面找尋他的孩子,要費些時間,所以許久還沒有上來。他的妻子見丈夫許久沒有上來,以為丈夫也一同溺斃。她心裡就說,丈夫和兒子都死了,就什麼都完了,我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她也跳到水裡去了。她跳下了不久,她的丈夫救到了她的孩子上船來了,才知道他的妻子跳到水裡去了。雖然他的丈夫再下水找尋,卻因為遲了,和不知道墜下時的目標,結果找不到,婦人就此喪了生命。 由於上面的事實,可得著下面的教訓: ①小孩子還沒有自立的能力,他應該常常親近父母才沒有危險,離開了父母,便隨時可以發生危險的。這正如一位信徒,離開了神,使隨時可以犯罪一樣。 ②這個婦人,雖然嫁了丈夫,生了一個幾歲大的孩子,對於丈夫飛善於游泳的本能,卻沒有認識,致有今天的錯誤,以致不可挽救,真是可惜之至。一個基督徒,對於他所信仰的神,認識得不清楚,遭遇了特殊的情形,就會傍徨無主,走錯路線,錯誤百出了! ③一個人做事,當然常常會做錯,尤其是面臨重要關頭,更要鎮靜,才不致誤事。我們做基督徒的,有聖經做我們的方針,有真神做我們的倚靠,,就不應該犯這婦人所有的錯誤。 ④這婦人所做的雖然是草莽和錯誤,但他愛兒子和愛丈夫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她覺得丈夫兒子都死了,她因為愛丈夫和兒子的原故,情願和丈夫兒子同死而犧牲了自己。這婦人的舉動是不對的,但是她的心是值得效法的。我們做基督徒的,對主的愛心,能否達到肯為主犧牲的程度呢?——蘇天佑《故事深思》 【五D的遺害】早上九時左右,由新界沙田往九龍的某巴士上必定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祖母,背著大概三歲左右的孫兒,送他上幼稚園。由於這個渾身是勁的小頑皮永遠都不能安靜下來,這位祖母可活受罪了。由上車一直到下車,她都要拉著他的手,恐怕他會跌倒或被撞傷。好不容易到下車時,她早已筋疲力竭,送了他上學之後才能暫時松一口氣。由於一同乘車的搭客從未見過這孩子的母親,便好奇地問她為甚麼他的母親不親自帶他。怎知這外婆婆毫不隱諱地說她的女兒早已不知所蹤,留下這孩子便離家。她不忍把他交去保良局或兒童院,唯有自己養育他。她又怨恨自己沒有好好教導女兒,以致她一事無成,還結交了損友,做了未婚媽媽,連孩子的父親是誰也查不出。 不過,由祖父母把孩子帶大並非罕見,可是這現象有上升之趨勢。單在美國,已有三百萬名兒童是在祖父母家中居住的。對於祖父母影響頗大。因為他們到了這年紀,經已五六十歲,一生勞碌,將兒女養大,雖然不敢奢望他們有甚麼反哺,至少可以歇息,安享晚年。怎知女兒(多是女兒,因為大多是未婚媽媽,絕少有未婚爸爸帶著兒子回家)卻把孫兒帶回來,難道不收留他們嗎?有些甚至帶三四個回來。本以為可以安享晚年的,現在一切都幻滅了,其實這多是由於五個D引起的,即DRUG,DIVORCE,DISSERTION,DISEASE,DEATH(毒品、離婚、遺棄、疾病、死亡)。患病的原因是因為吸毒需要住院,死亡的原因也是因毒品或患上了愛滋病,但大多是由於毒品問題使母親如此忍心,拋下骨肉。 有人竟然謂這是否「環保」的一種現象呢?不少人視父母為「用後即棄」(DISPOSABLEPARENTS),再為孫輩效勞,按目前的趨勢看來,未婚媽媽有增無減,婚姻破裂或被丈夫/妻子拋棄的造成多少單親家庭,迴圈再用的父母可能更為普通了。 「行的不義,就得了不義的工價」。(彼後二13)——蘇美靈《故事百感》 【家】有一個廿九歲的青年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受傷而昏迷,他被送到公立醫院裡去,渡過了危險期,醒來後,醫院照例要登記他的姓名和地址。護士問他:「你住在哪裡?」他說:「在這裡。」護士以為他還未清醒,再問一句:「你的家在哪裡?」他說:「什麼叫做家?我不知道家是什麼,我出生在一間醫院裡,後來被送去托嬰院,住在五歲,由六歲到十八歲是在學校寄宿的。我在一間工廠工作,在麥當奴速食店吃飯,在鱷魚恤店買我的衣服,在差利美容院理髮,在公眾浴室洗澡,在週末駕著我的流動車屋在其他州旅行,就算我死了,也有殯殮替我安葬。我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家,我只有一架車。」全美國現在有三百多萬無家可歸的人,單在紐約便有七萬元家可歸者,他們到入流浪,而且這個數目每年逐漸增,一方面是經濟問題,而另一方面正如以上這個青年,一生都未嘗過有「家」的滋味! 我們作兒女的,你的家又是怎樣的呢?是一間旅店麼?每天出外工作或應酬,晚上拖著疲乏的身軀回到家中倒頭便睡麼?每一個月繳交數百元給母親為住宿費。或者家是一個溫暖的地方,可以興家人共聚天倫,享受愛的地方呢?我們作父母的,兒女們能否在家得到適當的教導、支持、安慰和愛呢? 經訓:「神在他的聖所作孤兒的父,作寡婦的伸冤者,叫孤獨的有家。」(詩六十八5—6)——蘇美靈《故事百感》 【鎖匙孩子】十歲的古美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因為父母離異,父親要獨自負責撫養兒子。他每天早上八時便要上班,很晚才回家,雖然他將晚餐預先放在焗爐內,叫兒子弄熱來吃,但他通常到晚上九時才回家。占美的十一歲生日快到了,爸爸問他要什麼生日禮物,以為他一定會要求買什麼新式玩具,誰知占美回答說:「爸爸,我不想做一個鎖匙孩子(latchkey child),我要你每天下班後便回家陪我玩」。這個做父親的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他,以為可以用電子遊戲機或玩具換取兒子的心,但忽略了占美每天下午三時放學回家便用鎖匙開門獨自呆坐在電視機旁。根據統計,美國現在大概有數百萬名「鎖匙孩子」,年齡由十至十六歲,最少的只有五歲,這些孩子因為長期生長在孤寂無親情的環境中,他們很容易染上酗酒和吸食軟性毒品,在十六歲離開學校之後,隨即離開家庭了。 這個是商業化社會裡的家庭問題,很多父母以為將最昂貴的東西給了子女,便可滿足他們,但成長中的兒童所需要的並不是這些,乃是父母親的同在。我們有否計算一下,每天有多少分鐘是真正與子女一起分享他們的苦與樂呢?即使他們將一幅只得C等的圖畫給你看,我們能否仔細欣賞他們的創作而加以鼓勵呢? 經訓:「把你的餅分給饑餓的人,將飄流的窮人接到你家中,見赤身的,給他衣服遮體,顧恤自己的骨肉」(賽五十八7)。——蘇美靈《故事百感》 【只是一個家庭主婦】香港有一位中年人決志信耶穌,加入了教會。牧師為要更深認識他和他的家人,就去拜訪這位新葡。牧師坐下不久便問他:「尊夫人有沒有在外面工作呢?」他很慚愧的說:「沒有,她只不過是一個家庭主婦,因為她學識少,只能在家做做家務,照顧這兩個小孩。」牧師立刻說:「弟兄,我要為你感謝神,賜你一個肯留在家中的妻子,怎麼你說她只是一個家庭主婦呢?其實她是一個全職的保姆,替你生了兩個孩子的母親,二十四小時當值的護士,一天三餐的廚師,每天當值的洗熨衣服和清潔人員、打雜工人,你的私人秘書、電話接線生、隨叫隨到的小差,家裡的資深會計主任;每天工作八小時的家庭教師;她每年工作365天,從來不會要求假期,沒有上午茶或下午茶的時間,也不會在下午五時打卡離去,更加不會任意靜坐抗議、罷工要求改善工作環境或增加福利或退休金。若將她所做的工作分別由專人負責,她的月薪可以高達十多萬元呢」! 各位姊妹們,作全職母親的,不要輕看你們的聖職。「他的兒女起來稱他為有福,他的丈夫也稱讚她」。你們並非「只」是一個家庭主婦,乃是「萬能主婦」! 經訓:「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弗五25)。——蘇美靈《故事百感》 【家中有愛長幼有序】王明道弟兄在訂婚後,結婚前的幾個月,有一次,他們所雇的女僕,用一條麻繩穿魚,不小心把麻繩落在穢水桶裡,被他姐姐看見了,就責備她。她趕快把麻繩撈出來,用清水洗過,再去穿魚。姐姐說,那條繩已經落在穢水裡不能用了。女僕就另找了一條繩來。姐姐說,不能用另找來的,只能用原來那一條。女僕再用清水把那條繩洗了一次。姐姐仍同她吵鬧。女僕說:「洗過了你說不清潔,另換一條,你又說不成,再洗了你仍說不潔淨,那可怎麼辦呢?」姐姐對她說:「我要未曾落在穢水桶裡,以前的那一條原來的麻繩,此外用那一條也不行。」王弟兄在旁邊實在看不過去了,便又找了一條麻繩來,交給女僕說:「用這一條罷,這條潔淨。」姐姐仍不認可說:「那一條都不行,必須用原來未曾落在穢水裡的那一條。」他看姐姐這樣為難女僕,便對她說:「她也是一個人,何必這樣難為她呢?一定要用原來未曾落在穢水桶裡的那一條,要了她的命,她也辦不到阿!」姐姐立即跳起來對他喊著說:「妻子還沒有進門,就這樣對待姐姐了。幫助僕人,壓迫姐姐,將來女人娶過來,還不知道要作甚麼呢!」他因為自己是弟弟,不可和姐姐相爭,便一言未發退到自己的屋中去。姐姐負氣,半日不同他說話。到了吃晚飯的時候,他去請姐姐吃飯。她哭了,他也哭了。 王弟兄的姐姐雖然這樣叫人作難,王弟兄還這樣地尊重她,這不但說出他對姐姐有愛,也是說出他的家中長幼有序。神的家中更該有愛,而且長幼有序。「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彼前五:5);「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姊妹如同母親。……」(提前五:1~2)。——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工價還要加上利息】傳道人蔡弟兄有一位親戚,常說一句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有未報,乃是時日未到,非是無報。這句俗語說出報應是確定的,因為神是萬有的主,也是審判全地的主(參創十八:25,詩七:8)。論到報應,遲早會有,有時快,有時慢;但對於不孝,卻是很快。 蔡弟兄有一堂嬸,不孝她的婆婆。那時蔡弟兄大概有十歲大,就對他父親說:「父親阿,你是鄉鄰之長,某人不孝她的婆婆,你怎麼不拿棍子,給她教訓一下呢?」他的父親說:「這是報應,與我們有甚麼相干呢?這個老人從前不孝她的婆婆,現在她的媳婦不孝她。將來你也要看見,她的媳婦不孝她,來討她的報應。」後來蔡弟兄去廈門鼓浪嶼讀書,並在外面作工好久,沒有回家去。有一天,蔡弟兄回家去,他的堂嬸就來告訴他說:「信德阿,你是賢明的人。我的媳婦對我不孝敬,請你給她罵幾句,替我出一口氣。」蔡弟兄回答說:「這是你的工價!」她說:「甚麼工價呢?我聽不懂。」蔡弟兄說:「你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種瓜自然得瓜,種豆自然得豆。」她又說:「不懂。」蔡弟兄說:「從前你怎樣待你的婆婆呢?今天應受這樣的報應,沒有法子。」他的堂嬸就不敢再說了。等一會兒,他的堂嬸再對他說:「我不像她那樣的不孝。」蔡弟兄說:「還要加上利息。」 正當這時,她的媳婦也來了,也要說她婆婆的壞話。剛要講出來,蔡弟兄曉得各人都不肯承認自己的不是,自然錢若不是兩文,是不會響的;兩個都是壞的;所以未等她說甚麼,就馬上對她的媳婦說:「某人。從前你的婆婆不孝敬你的祖母,現在你來替她討報應,這個利息是要討得足夠才好。後來誰要討你的報應,你就不要怨天了。」那個媳婦不敢說好說歹,就走開了。後來不久,她就死了。這是應驗聖經的話,孝敬父母的,在世長壽;不孝,就不是這樣了。 從前有個老人家,古怪得很,他留鬍鬚只留一半,左邊有須,右邊沒有。人家問他,為何鬍鬚只留一半?他說:「一個兒子不孝,我就不給他留須了。」不到幾久,那個不孝的兒子死了,老人家就懊悔了。 上面所說的故事給我們看見,不孝的結果,或是得著不孝的報應,或是短壽。就如經上所說,孝敬父母在世得福,並且長壽;否則就有相反的結果。所以作兒女的,要得福,要長壽,必須學習孝敬父母。作父母的也要教導兒女見證家中學著行孝。「當孝敬父母」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其他各條未帶應許,但這一條帶應許;這個應許就是「使你得福,在世長壽」(參出二十:12;弗六:2,3)。——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孝敬父母親愛弟妹】汪佩真姊妹對於父母,亦盡孝敬本分。她雖獻身給主,憑著信心,傳一倚靠主過生活,但是並非完全不顧家中的人。她常在父家近處賃屋居住,以便照顧家中的人。奉直之戰,舉家自杭遷滬避難。那時,她認識了倪弟兄,就在父母弟妹附近,租下新閘路賡慶裡的房子,與李淵如、張耆年姊妹同住,一面為著聚會,一面也為著便於照顧家中的人。一二八事變,父母避居福熙路,她就賃居哈同路。若是家中有事,需她照顧,她就隨時赴前盡孝。抗戰之前某年,父親在滬患了傷寒生症,她將年幼北妹留在她自己住處,以免驚擾父親,自己則有兩月這農貿市場,侍立病榻之前,日夜照護父親,分擔繼母的憂勞。生母在她幼小之時病故,繼母愛她如同己出。她事繼母亦至孝。繼母病逝于主後一九四五年,她為之披麻戴孝志哀,重逾繼母兩個親生而已出嫁的女兒,作了美好的榜樣。 她亦深愛諸位弟妹,以及弟婦小亭;他們對她亦很敬愛。她愛弟妹之情,從她之愛杭蓀妹妹就可得知。在她也外佈道之時,每到一地必將行蹤生活情形函告其妹杭蓀,並附隨地所攝照片,並在為主十分忙碌這中,不定期是抽暇設法貼上各地比較珍稀的郵票,供其幼妹收集。而其幼妹杭蓀之覆信,使她也能得知家中的消息。每當她的住處尚未興起聚會,亦無姊妹同住之時,則必招喚幼妹杭蓀為伴,且施教導。她從外地回來亦常購買一些玩具禮物,送其幼妹杭蓀。凡些種種,皆是說出她之深愛妹妹。她對父母有孝敬,對弟妹有親愛,值得作兒女者效法。這在主裡也是理所當然。——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最愉快和悲慘的景象】一天晚上,一位信主的老年醫生和一些年青的朋友在一起談談。他們談了許多的事,也談到死的問題。其中有一位問他說:「在你記憶之中,必有不少病人離世的景象,請你告訴我們一樁最愉快的,一樁最悲慘的。」這位老年醫生想了一會就說:「讓我先說那樁最愉快的罷!這事叫我時常追憶。那是一個年齡不過十歲的孩子。當他瀕死之時,我在床旁陪他。他伸開雙手,喊著說:『主耶穌阿,平接我罷!』」旋即有人再問他說:「那麼一樁最悲慘的呢?」醫生遲疑一會,答說:「悲慘的事,我實不願意去說;但是你們既要我說,我就把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位告訴你們。那是一位年輕的孩子,將要死時,我站在他的旁邊,按著的脈搏越來越弱;但他神志仍很清楚。他的母親也站在旁邊。突然他對母親說:『媽媽。你怎麼不曾教我禱告和讀經呢?』這是他最後的話。」 這則故事提醒我們,父母教導兒女的重要,首先要關心他們靈魂的得救,再要造就他們合乎主用。這個關係到他們的今生、來生、和永生。——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作祖父的藝術學得十全十美】慕迪一顆恩愛的心,從他對待孫兒們也可看得出來。他愛孫兒們,老是想著他們;他們也最愛他。在夏季期間可以常常看見他和一個或幾個孫兒坐在車子裡,經過鎮上街道。有一位朋友說:「慕迪已經把作祖父的藝術,學得十全十美了。」這位朋友,在一天早上,看見慕迪和他四歲的小孫女兒坐著馬車進他的院子。這女孩子在車上睡著了,靠在他身上。他不願意驚醒她,輕輕地把那匹馬卸下了。他們仍是坐在車上。一會兒工夫,他自己也睡著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家庭祈禱】慕迪自己總是黎明即起,先讀經禱告,與神交通。他也常常禱告,尋求神的引導。特別遇到難處之時,他常會說:「阿!我真想能夠當面遇見基督五分鐘,問他應該怎麼辦?」他在家時,總是七時三十分和家人一起早餐,接著就作家庭祈禱,家裡的傭人、雇工也都參加。他先讀一段聖經,後作簡單而誠懇的禱告。——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這個家庭快樂得很】路德夫婦共有六個孩子,對這六個孩子,他們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們能敬畏神。這個家庭快樂得很。路德每在工餘之暇,常用笛子吹奏他自己所作的讚美詩,有時他的妻子、兒女也都唱了起來。路德說:「世上沒有一事能比得上有一良好家庭的快樂。」——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基督化的家庭】宋尚節常常利用短期假日,組織福音隊(Gospel Team)邀請同學加入,同到鄉村佈道。所到各處頗受歡迎,和盛情招待。鄉民什九和藹可親,多是信主家庭。 有一家庭,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夫婦二位,相敬如賓,熱忱愛主,家中滿有愛的氣氛。妻子賢淑,待人客氣,招待殷勤,體貼入微,笑容可掬。丈夫平易近人,只要和他一談,便得生命供應,深受感動。早晚都有家庭聚會,殷勤讀經,懇切祈禱,恒守主道,常作見證。 他們有一小孩,更是令人注目,覺得可愛,每晚臨睡,必先恭敬跪在床邊,兩手合掌,肘撐床褥,禱告一番。 尚節心有所感,覺得這種基督化的家庭,值得效法。每位信徒之家,都該如此見證基督。對於每個小孩,務必帶他信靠神,敬畏神,教他讀經,培養從小就有敬虔祈禱的習慣。因為眼前的小孩,不久便是成人的基督徒。這是信徒為人父母者所當負的責任,神不容許父母輕卸此責。 「……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二十四:15);「雖然神有靈的餘力能造多人,他不是單造一人麼;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他願人都得虔誠的後裔;所以當謹守你們的心,……」(瑪二:15)。神要我們全家都得救,都事奉他,一代一代都是虔誠的後裔。我們都該帶出這樣的家庭。——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孝思不匱】"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從前有位姓張的農夫,娶妻王氏,只生一子,還有年已老邁的寡母在堂,因家中工作需人,就為兒子娶了一個養媳,好幫理家務。王氏性情兇悍,對這能婉承其意的養媳還不太虐待,但對婆婆則非常不孝,不僅在吃穿方面吝嗇苛刻,日常相處時更是常常疾言厲色相向,婆婆年老拿碗不穩,有時打碎好碗,她就為婆婆預備一隻破碗。一天老婆婆拿著破碗滑倒了,破碗也跌碎了,戰戰兢兢的,爬又爬不起來,王氏見狀正要怒駡時,養媳大聲喊著說:“俺的老媽媽啊!您把這破碗打碎了,將來俺用什麼給俺的婆婆盛飯?”一面說著,一面將老嫣嫣扶到屋子裡。王氏聽後反復思想,到我年老時如果她這樣待我,我怎麼辦呢?於是痛悔前非,對婆婆比自己的獨生兒子還好,待媳婦也象對親生女兒一般,一家人陶陶融融,非常快樂。──《為甚麼要用比喻》 【好 哥 哥】保羅的哥哥送給他一輛汽車作為聖誕禮物 。耶誕夜,保羅從他的辦公室出來,一名少年正繞著他亮晶晶的新汽車走著欣賞, 羡慕不已。 " 先生,是你的汽車嗎 ?“他問道。 保羅點頭說:" 我的哥哥給我的聖誕禮物" 。 這個男孩大驚。" 你是說,你哥哥給你的,沒花費你一分錢嗎?啊! 我多麼想望....."他猶豫著沒有說下去,當然,保羅知道他在期望甚麼。他必定期望 ,他有那樣一個好哥哥。但是, 這個少年接下去說的話,卻使保羅驚詫萬分。 " 我期望 ,"那個男孩繼續說: " 我可以成為一個那樣的哥哥" 。 保羅驚訝地看著那個男孩, 有些激動的說: " 你喜歡上車兜風嗎?“" 哦 , 好極了。“在短暫兜風之後, 這個男孩轉身,眼睛發亮,說:“先生,你可以將車開到我家門口嗎?“保羅用微笑回答。 他以為他知道這個少年在想什麼。 他想,他要讓鄰居看他坐一輛新汽車回家。 但是, 保羅又錯了。 " 你可以將車停在那有兩個臺階的門口嗎?" 這個男孩要求說。 他跑上臺階。不久,保羅聽見他回來的聲音,但他不是那麼快。他抱著他跛腳的小弟弟出來,讓他坐在下面的臺階上。 然後,緊挨著他弟弟坐下,指著那輛汽車說:"就在這兒,跟我講給你聽的一樣,是他哥哥給他的。他沒花一分錢。有一天,我會給你一部車,就像這一部一樣。那時﹑你就可以親自去看我對你講的那些美麗的聖誕櫥窗中的漂亮東西了。 “保羅下車,將弟弟抱上車的前座。那位眼睛發亮的哥哥則爬上車坐在弟弟身旁。他們三個開始了一次值得紀念的聖誕假期駕車逛街。 那個耶誕夜, 保羅學到了耶穌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這句話的真義了。── 佚名《喻道小品》
【幸與不幸因立場而異】那麼你的兒子呢?有位女士的兒子和女兒在一個月內都個別結婚了。她的一個朋友向她道賀,並問說:“妳的女兒嫁了怎麼樣的男人呢?”“噢,他很棒!”這位母親滔滔不絕地說:“他讓我女兒很晚才起床、要她固定去美容院,並且堅持每天晚上帶她在餐館吃飯。”“真好。”她的朋友說:“那麼你的兒子呢?”“我對他的太太非常不滿。”這位母親嘆氣說:“她的太太很晚才起床、整天去美容院,並且每天吃餐館的外賣。”
【木碗】以利是個五歲男孩。他同父母住在家裏,十分快樂。自從祖母死後,祖父也和他們住在一起。他已年老,雙手常常顫動,不由自主。以利的父母很不喜歡祖父坐在桌旁吃飯;因他常常弄髒桌布。他們便把食物一碟給他.叫他坐在爐邊吃飯。一天,祖父不慎失手,碟子跌地打破。於是他們改用不碗給他吃飯。祖父遠遠坐在房角,愁容滿面。一天,以利坐在地上,用力刻一木頭。父親問他在作什麼。以利說:『我想為你和母親作一木碗,等到你們年老,好用它吃飯。』父母聽了,非常慚愧。此後他們便善待年老的祖父了。『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馬太福音七章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