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主题目录

 

家庭生活

 

【基督徒家庭的危机】时代激变,人生紧张,基督徒之家庭问题,也遭遇了严重的危机。这危机如同遭遇了干旱之年,饥荒的岁月一样。可用甚么比方信徒之家的景况呢?这比方好像:()坛内只有一把面:意即「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常有默示。」()瓶里只有一点油:意即如愚拙的童女,「拿着灯,却不预备油。」()灯台只有一线光:意即灯快「要灭了。」今时代,信徒之家为甚么会有这种光景呢?因为:()不听神的话,厌恶真道。()不顺从圣灵的引导,一味偏行己路。()不为主做见证,却以福音为耻。所以,信徒之家变成了:()多有社交活动,弄得精疲力竭,无力事奉主。()追求物质享受,欲壑难填,无暇事奉主。()与世浮沉,同流合污,无心事奉主。─《五十灵筵》陈述荣

 

【如何纔能基督化家庭】我们的家庭要基督化,就要效法圣经中记载的三个家庭:()亚伯拉罕的家庭:亚伯拉罕支搭帐棚(就是家)在甚么地方,他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为耶和华筑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创十二8)。筑坛求告神的名,就是做家庭礼拜,感谢赞美神。故他家中有顺服的儿子 以撒,甘心情愿把自己献给耶和华作燔祭。()约伯的家庭:约伯是敬畏神的人,虽遭遇患难,家破人亡,但他信心坚定,不弃掉神,因他知道他的救赎主活着(伯十九25)。他曾斥责他妻子:「愚顽的妇人,难道我们从神手中得福,不也受祸么?」同心事主,终于看见神荣耀的作为,使他家庭比前更美满。()伯大尼之家:在伯大尼有一个爱主的家庭,马大热心服事主,马利亚敬虔领受主的道,拉撒路从死里复活,有分别为圣的活的见证。─《五十灵筵》陈述荣

 

【家庭生活与信仰】我们所需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敬虔、公义。有一个年轻牧师跟我说,他无法和他的妻子相处,怎么办?我告诉他应该放下牧师的工作。一个人除非能够和家人相处,否则没有权利站在讲台上。─《慕迪喻道故事》

 

【信仰与生活不相配】如果我想知道某人是不是基督徒,我不会问他的牧师,而会问他的妻子。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家庭式的虔诚」;若有人对太太不好,我不会想听他谈基督教信仰的事。如果他没拥有「今生的救恩」,听他谈「来生的救恩」又有什么用呢?我们需要一种深入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的基督教信仰。有些人的信仰只会令人产生反感;他们到了礼拜天,在腔调、神情上都表现得十分虔诚、神圣,让你觉得他们真是很不错的圣徒;可是,到了礼拜一就完全走样,这些都看不见了!他们把信仰和在主日穿着的衣服都一起收起来,等到下礼拜再披上去。你觉得可笑吗?这是真实的情形。─ 慕迪《有福的盼望》

 

【在家庭中当有基督的形像】家庭中的琐事和本分,家庭中因嬉笑或粗心惹起的误会,家庭生活中所起的无数微小的摩擦和刺激,都极容易破坏家庭中的和睦,损伤甘美的情感。我们应当每日在这些事物中,使我们慈爱的灯盏发出光来。当使我们的家庭中,常有那不止息的爱。无论你到甚么遥远的地方或相近的区域去,发扬基督徒的光辉,当记住:总要先照亮这最近的地方──你的家庭。你在外面所有的善行,决不能弥补你在家庭里的那些没有爱心的动作与生活。─《灵食拾英》J.R. Miller

 

【主的话乃是家庭生活的基础】约翰福音二章提到当耶稣去迦拿赴婚筵时所发生的事,这是耶稣所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在一个家庭做的,而且由这个故事让我们学到一个很重要的功课:就是耶稣的母亲对用人说:「祂告诉你们甚么,你们就作甚么」(约二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家庭要和谐,要能成为荣耀神的家庭,他们必须遵守主的话,如此这个家庭纔有稳固的基础。─ 苏文隆《精彩的基督化家庭》

 

【甚么是基督化家庭】基督化家庭不是在家里摆圣经、诗歌本,或挂个牌子:「基督是我家之主」。一个基督化家庭,其实就是「耶稣家庭」;一个家庭以耶稣为生活的中心的,就是基督化家庭。所以在我们家庭生活的每一层面,如果我们会先想到:到底耶稣的看法如何?耶稣喜欢我们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婆媳之间的关系如何?我们以耶稣基督的看法和做法,作为我们的看法和做法,这就是一个基督化的家庭。─ 苏文隆《精彩的基督化家庭》

 

     一个人应当生活得使每个人,尤其是他自己的家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基督徒。―― 慕迪

 

【家庭杂锦汤】常饮此汤,可保家庭幸福配料:

一根忘忧草                              一个欢容面
两片乐观叶                              二两含笑
三朵有情花                              三安感恩
四枚开心果                              四匙闲暇
五两甜蜜蜜                              五羹相信
六安减燥                                  六朵解语花
七克宽容                                  七克理想
八钱体谅                                  八钱盼望
九个圣灵果                              九安欣赏
十分知足                                  十分赞美

 

【在家中的宗教信仰】我们所需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的敬虔、公义。有一个年轻牧师跟我说,他无法和他的妻子相处,怎么办?我告诉他应该放下牧师的工作。一个人除非能够和家人相处,否则没有权利站在讲台上。——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家庭中的敬虔】如果一个基督徒的耐心和爱心不是很好,我们不会觉得很在意。可是,如果他的信心不够,那就有得瞧了。我实在憎恶看到,有一些传道人或一些自称基督徒的人,一边对自己的太太那么卑鄙挑剔,一边却像舞男一样对待其他的女人。我告诉你,这样的人不配宣讲神的话。我不愿意和他有任何的来往。家庭之建立先于教会,因此,这种人需要更多家庭内的敬虔。——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一个蒙福的家训】「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

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于一八六五年在英国成立后,百余年来差派宣教士到中国内地传福音,并协助当地教会,在宣教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国人对其创办人戴德生牧师十分熟悉,但对他的先祖则比较陌生。不久前从他第五代孙戴继宗牧师口中听到一个见证,特予转记于后,相信这见证能使我们得到激励。

戴德生的曾祖父戴雅各原本不仅不信主,且极端地反对。那时代的传道人多在街头布道,拿着手风琴,边弹边传,倒也能吸引路人驻足听一听。年轻的戴雅各一看有人在讲耶稣,立刻招来两三个朋友,混在人群中,将预藏的鸡蛋及烂西红柿丢往传道人身上,口出恶言,然后一哄而散。不料某一傍晚,传道人讲约亚书信仰的告白「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廿四:15),圣灵大大感动他,刺透他的心,将手中的鸡蛋放回袋里。回家后,他不停地反复思想上帝的话,经过了一段日子后,戴雅各终于仆倒在主脚前悔改。他不单自己信主,也带领他的妻子信主,二人同心敬拜、同心事奉。从此以后,这句经文便成为戴家历代子孙的家训,直到现在。

通常我们称戴德生牧师为第一代,依次为戴存仁牧师(宣教士),戴永冕牧师(曾任圣光神学院院长),戴绍曾牧师(曾任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戴继宗牧师。

当上帝吩咐百姓不可事奉假神偶像时,曾如此应许: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出二十:6)。证诸戴氏八代都因全家事奉耶和华,得到丰盛的恩典,这话是十分可信的。——张钦煌《小吗哪》

 

【芦花泪】闵子骞幼时,母亲死了,他的父亲再娶。闵子骞的后母,起初还没有怎样,后来后母生了两个孩子,这样闵子骞便有了两个弟弟了,他很爱他的弟弟。但这后母渐渐对待闵子骞没有以前那么好,但闵子骞只是忍耐着,一点没有告诉父亲。有一次,他父亲买了一些布料和上好的棉花,叫这后母替每一个孩子做一件棉衣,因为寒冬快到了,不久棉衣就作好了。

有一天,天下着雪,闵子骞的父亲要出门去不很远的地方,坐着自己的车,却叫闵子骞拉车。闵子骞在雪地拉车的时候,一面拉一面发抖,牙关在打震。子骞的父亲看见儿子这种情形,心里觉得奇怪,疑心顿起,便叫子骞停下来,把他所穿的棉衣撕开一看,原来里面尽是芦花,即是芦苇草所开的花,一点也不暖的。子骞父亲大怒,马上回家,指责妻所做的事,不应这样虐待孩子;还要马上把她驱逐出门。于是闵子骞马上跪下,向父亲求情说:「爸爸,求你不要赶逐妈妈,因为妈妈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受苦罢了,赶了妈,别个妈来了,这两个弟弟也要一样受苦了」。子骞的父亲觉得有理,便饶了他的太太,不把她赶逐了。这位做后母的,看见子骞这样伟大,又想到自己生的两个孩儿免了受痛苦,丈夫也不再赶逐她,她便大大的觉悟起来,跪在丈夫面前,表示痛改前非;又抱着子骞大哭起来,并说些懊悔的话语。此后子骞的家庭成为快乐的家庭。子骞长大了,也成为当时的伟人。

本故事的教训如下:

①自古以来,有关后母的故事,都是残忍的,偏心去虐待前人的孩子,这大概是由于自私心的罪恶所造成。他们没有想深一层,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你待他好,他长大了也会待你好,这样岂不是多了一个孩子?偏要想去掉前人的孩子,以达到自己的一统天下何其愚也。相信后母中也有不少是好的,只是没有人把她们的故事去传说,只有坏的才传说出来,这正是俗语所说的:「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了。

②闵子骞的伟大处,就是爱,他因爱他的弟弟,所以宁愿自己继续受苦,也要把后母挽留,以免弟弟们受苦,因为他认为同父异母也是亲兄弟,因为这种爱,便感动了后母悔改,以后便过着快乐的日子了。

③爱是世界上最大动力。家庭中有了爱便和睦,社会里有了爱便安宁,国际间有了爱,便不会打仗。神的爱比人的爱更大,圣经告诉我们说:「因为神爱世人,甚至把他的独生子(耶稣),赐给世人,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有甚么爱比这更大的呢?——苏天佑《故事深思》

 

【坠水记】下面所说的,是一件事实。当抗日战争胜利后,许多逃难到广西和北方的人民,都南返故乡。有一个小家庭,夫妇二人和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他们一家三口,坐船由西江南下。第二天的上午,那小孩子走到船旁站在危险的边沿上,跟着就坠到水里去,就有人呼叫说小孩子坠到水里去了。孩子的父亲知道了,奋勇跳到水里,拯救他的儿子,因为孩子的父亲是个游泳的能手。因为水流急、孩子的父亲在水下面找寻他的孩子,要费些时间,所以许久还没有上来。他的妻子见丈夫许久没有上来,以为丈夫也一同溺毙。她心里就说,丈夫和儿子都死了,就什么都完了,我生存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她也跳到水里去了。她跳下了不久,她的丈夫救到了她的孩子上船来了,才知道他的妻子跳到水里去了。虽然他的丈夫再下水找寻,却因为迟了,和不知道坠下时的目标,结果找不到,妇人就此丧了生命。

由于上面的事实,可得着下面的教训:

①小孩子还没有自立的能力,他应该常常亲近父母才没有危险,离开了父母,便随时可以发生危险的。这正如一位信徒,离开了神,使随时可以犯罪一样。

②这个妇人,虽然嫁了丈夫,生了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对于丈夫飞善于游泳的本能,却没有认识,致有今天的错误,以致不可挽救,真是可惜之至。一个基督徒,对于他所信仰的神,认识得不清楚,遭遇了特殊的情形,就会傍徨无主,走错路线,错误百出了!

③一个人做事,当然常常会做错,尤其是面临重要关头,更要镇静,才不致误事。我们做基督徒的,有圣经做我们的方针,有真神做我们的倚靠,,就不应该犯这妇人所有的错误。

④这妇人所做的虽然是草莽和错误,但他爱儿子和爱丈夫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她觉得丈夫儿子都死了,她因为爱丈夫和儿子的原故,情愿和丈夫儿子同死而牺牲了自己。这妇人的举动是不对的,但是她的心是值得效法的。我们做基督徒的,对主的爱心,能否达到肯为主牺牲的程度呢?——苏天佑《故事深思》

 

【五D的遗害】早上九时左右,由新界沙田往九龙的某巴士上必定有一位五十多岁的祖母,背着大概三岁左右的孙儿,送他上幼儿园。由于这个浑身是劲的小顽皮永远都不能安静下来,这位祖母可活受罪了。由上车一直到下车,她都要拉着他的手,恐怕他会跌倒或被撞伤。好不容易到下车时,她早已筋疲力竭,送了他上学之后才能暂时松一口气。由于一同乘车的搭客从未见过这孩子的母亲,便好奇地问她为甚么他的母亲不亲自带他。怎知这外婆婆毫不隐讳地说她的女儿早已不知所踪,留下这孩子便离家。她不忍把他交去保良局或儿童院,唯有自己养育他。她又怨恨自己没有好好教导女儿,以致她一事无成,还结交了损友,做了未婚妈妈,连孩子的父亲是谁也查不出。

不过,由祖父母把孩子带大并非罕见,可是这现象有上升之趋势。单在美国,已有三百万名儿童是在祖父母家中居住的。对于祖父母影响颇大。因为他们到了这年纪,经已五六十岁,一生劳碌,将儿女养大,虽然不敢奢望他们有甚么反哺,至少可以歇息,安享晚年。怎知女儿(多是女儿,因为大多是未婚妈妈,绝少有未婚爸爸带着儿子回家)却把孙儿带回来,难道不收留他们吗?有些甚至带三四个回来。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的,现在一切都幻灭了,其实这多是由于五个D引起的,即DRUGDIVORCEDISSERTIONDISEASEDEATH(毒品、离婚、遗弃、疾病、死亡)。患病的原因是因为吸毒需要住院,死亡的原因也是因毒品或患上了艾滋病,但大多是由于毒品问题使母亲如此忍心,抛下骨肉。

有人竟然谓这是否「环保」的一种现象呢?不少人视父母为「用后即弃」(DISPOSABLEPARENTS),再为孙辈效劳,按目前的趋势看来,未婚妈妈有增无减,婚姻破裂或被丈夫/妻子抛弃的造成多少单亲家庭,循环再用的父母可能更为普通了。

「行的不义,就得了不义的工价」。(彼后二13)——苏美灵《故事百感》

 

【家】有一个廿九岁的青年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受伤而昏迷,他被送到公立医院里去,渡过了危险期,醒来后,医院照例要登记他的姓名和地址。护士问他:「你住在哪里?」他说:「在这里。」护士以为他还未清醒,再问一句:「你的家在哪里?」他说:「什么叫做家?我不知道家是什么,我出生在一间医院里,后来被送去托婴院,住在五岁,由六岁到十八岁是在学校寄宿的。我在一间工厂工作,在麦当奴快餐店吃饭,在鳄鱼恤店买我的衣服,在差利美容院理发,在公众浴室洗澡,在周末驾着我的流动车屋在其他州旅行,就算我死了,也有殡殓替我安葬。我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家,我只有一架车。」全美国现在有三百多万无家可归的人,单在纽约便有七万元家可归者,他们到入流浪,而且这个数目每年逐渐增,一方面是经济问题,而另一方面正如以上这个青年,一生都未尝过有「家」的滋味!

我们作儿女的,你的家又是怎样的呢?是一间旅店么?每天出外工作或应酬,晚上拖着疲乏的身躯回到家中倒头便睡么?每一个月缴交数百元给母亲为住宿费。或者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可以兴家人共聚天伦,享受爱的地方呢?我们作父母的,儿女们能否在家得到适当的教导、支持、安慰和爱呢?

经训:「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叫孤独的有家。」(诗六十八56——苏美灵《故事百感》

 

【锁匙孩子】十岁的古美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因为父母离异,父亲要独自负责抚养儿子。他每天早上八时便要上班,很晚才回家,虽然他将晚餐预先放在焗炉内,叫儿子弄热来吃,但他通常到晚上九时才回家。占美的十一岁生日快到了,爸爸问他要什么生日礼物,以为他一定会要求买什么新式玩具,谁知占美回答说:「爸爸,我不想做一个锁匙孩子(latchkey child),我要你每天下班后便回家陪我玩」。这个做父亲的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以为可以用电子游戏机或玩具换取儿子的心,但忽略了占美每天下午三时放学回家便用锁匙开门独自呆坐在电视机旁。根据统计,美国现在大概有数百万名「锁匙孩子」,年龄由十至十六岁,最少的只有五岁,这些孩子因为长期生长在孤寂无亲情的环境中,他们很容易染上酗酒和吸食软性毒品,在十六岁离开学校之后,随即离开家庭了。

这个是商业化社会里的家庭问题,很多父母以为将最昂贵的东西给了子女,便可满足他们,但成长中的儿童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乃是父母亲的同在。我们有否计算一下,每天有多少分钟是真正与子女一起分享他们的苦与乐呢?即使他们将一幅只得C等的图画给你看,我们能否仔细欣赏他们的创作而加以鼓励呢?

经训:「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赛五十八7)。——苏美灵《故事百感》

 

【只是一个家庭主妇】香港有一位中年人决志信耶稣,加入了教会。牧师为要更深认识他和他的家人,就去拜访这位新葡。牧师坐下不久便问他:「尊夫人有没有在外面工作呢?」他很惭愧的说:「没有,她只不过是一个家庭主妇,因为她学识少,只能在家做做家务,照顾这两个小孩。」牧师立刻说:「弟兄,我要为你感谢神,赐你一个肯留在家中的妻子,怎么你说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呢?其实她是一个全职的保姆,替你生了两个孩子的母亲,二十四小时当值的护士,一天三餐的厨师,每天当值的洗熨衣服和清洁人员、打杂工人,你的私人秘书、电话接线生、随叫随到的小差,家里的资深会计主任;每天工作八小时的家庭教师;她每年工作365天,从来不会要求假期,没有上午茶或下午茶的时间,也不会在下午五时打卡离去,更加不会任意静坐抗议、罢工要求改善工作环境或增加福利或退休金。若将她所做的工作分别由专人负责,她的月薪可以高达十多万元呢」!

各位姊妹们,作全职母亲的,不要轻看你们的圣职。「他的儿女起来称他为有福,他的丈夫也称赞她」。你们并非「只」是一个家庭主妇,乃是「万能主妇」!

经训:「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弗五25)。——苏美灵《故事百感》

 

【家中有爱长幼有序】王明道弟兄在订婚后,结婚前的几个月,有一次,他们所雇的女仆,用一条麻绳穿鱼,不小心把麻绳落在秽水桶里,被他姐姐看见了,就责备她。她赶快把麻绳捞出来,用清水洗过,再去穿鱼。姐姐说,那条绳已经落在秽水里不能用了。女仆就另找了一条绳来。姐姐说,不能用另找来的,只能用原来那一条。女仆再用清水把那条绳洗了一次。姐姐仍同她吵闹。女仆说:「洗过了你说不清洁,另换一条,你又说不成,再洗了你仍说不洁净,那可怎么办呢?」姐姐对她说:「我要未曾落在秽水桶里,以前的那一条原来的麻绳,此外用那一条也不行。」王弟兄在旁边实在看不过去了,便又找了一条麻绳来,交给女仆说:「用这一条罢,这条洁净。」姐姐仍不认可说:「那一条都不行,必须用原来未曾落在秽水里的那一条。」他看姐姐这样为难女仆,便对她说:「她也是一个人,何必这样难为她呢?一定要用原来未曾落在秽水桶里的那一条,要了她的命,她也办不到阿!」姐姐立即跳起来对他喊着说:「妻子还没有进门,就这样对待姐姐了。帮助仆人,压迫姐姐,将来女人娶过来,还不知道要作甚么呢!」他因为自己是弟弟,不可和姐姐相争,便一言未发退到自己的屋中去。姐姐负气,半日不同他说话。到了吃晚饭的时候,他去请姐姐吃饭。她哭了,他也哭了。

王弟兄的姐姐虽然这样叫人作难,王弟兄还这样地尊重她,这不但说出他对姐姐有爱,也是说出他的家中长幼有序。神的家中更该有爱,而且长幼有序。「你们年幼的,也要顺服年长的」(彼前五:5);「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老年姊妹如同母亲。……」(提前五:12)。——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工价还要加上利息】传道人蔡弟兄有一位亲戚,常说一句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有未报,乃是时日未到,非是无报。这句俗语说出报应是确定的,因为神是万有的主,也是审判全地的主(参创十八:25,诗七:8)。论到报应,迟早会有,有时快,有时慢;但对于不孝,却是很快。

蔡弟兄有一堂婶,不孝她的婆婆。那时蔡弟兄大概有十岁大,就对他父亲说:「父亲阿,你是乡邻之长,某人不孝她的婆婆,你怎么不拿棍子,给她教训一下呢?」他的父亲说:「这是报应,与我们有甚么相干呢?这个老人从前不孝她的婆婆,现在她的媳妇不孝她。将来你也要看见,她的媳妇不孝她,来讨她的报应。」后来蔡弟兄去厦门鼓浪屿读书,并在外面作工好久,没有回家去。有一天,蔡弟兄回家去,他的堂婶就来告诉他说:「信德阿,你是贤明的人。我的媳妇对我不孝敬,请你给她骂几句,替我出一口气。」蔡弟兄回答说:「这是你的工价!」她说:「甚么工价呢?我听不懂。」蔡弟兄说:「你种的是甚么,收的也是甚么;种瓜自然得瓜,种豆自然得豆。」她又说:「不懂。」蔡弟兄说:「从前你怎样待你的婆婆呢?今天应受这样的报应,没有法子。」他的堂婶就不敢再说了。等一会儿,他的堂婶再对他说:「我不像她那样的不孝。」蔡弟兄说:「还要加上利息。」

正当这时,她的媳妇也来了,也要说她婆婆的坏话。刚要讲出来,蔡弟兄晓得各人都不肯承认自己的不是,自然钱若不是两文,是不会响的;两个都是坏的;所以未等她说甚么,就马上对她的媳妇说:「某人。从前你的婆婆不孝敬你的祖母,现在你来替她讨报应,这个利息是要讨得足够才好。后来谁要讨你的报应,你就不要怨天了。」那个媳妇不敢说好说歹,就走开了。后来不久,她就死了。这是应验圣经的话,孝敬父母的,在世长寿;不孝,就不是这样了。

从前有个老人家,古怪得很,他留胡须只留一半,左边有须,右边没有。人家问他,为何胡须只留一半?他说:「一个儿子不孝,我就不给他留须了。」不到几久,那个不孝的儿子死了,老人家就懊悔了。

上面所说的故事给我们看见,不孝的结果,或是得着不孝的报应,或是短寿。就如经上所说,孝敬父母在世得福,并且长寿;否则就有相反的结果。所以作儿女的,要得福,要长寿,必须学习孝敬父母。作父母的也要教导儿女见证家中学着行孝。「当孝敬父母」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其他各条未带应许,但这一条带应许;这个应许就是「使你得福,在世长寿」(参出二十:12;弗六:23)。——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孝敬父母亲爱弟妹】汪佩真姊妹对于父母,亦尽孝敬本分。她虽献身给主,凭着信心,传一倚靠主过生活,但是并非完全不顾家中的人。她常在父家近处赁屋居住,以便照顾家中的人。奉直之战,举家自杭迁沪避难。那时,她认识了倪弟兄,就在父母弟妹附近,租下新闸路赓庆里的房子,与李渊如、张耆年姊妹同住,一面为着聚会,一面也为着便于照顾家中的人。一二八事变,父母避居福熙路,她就赁居哈同路。若是家中有事,需她照顾,她就随时赴前尽孝。抗战之前某年,父亲在沪患了伤寒生症,她将年幼北妹留在她自己住处,以免惊扰父亲,自己则有两月这农贸市场,侍立病榻之前,日夜照护父亲,分担继母的忧劳。生母在她幼小之时病故,继母爱她如同己出。她事继母亦至孝。继母病逝于主后一九四五年,她为之披麻戴孝志哀,重逾继母两个亲生而已出嫁的女儿,作了美好的榜样。

她亦深爱诸位弟妹,以及弟妇小亭;他们对她亦很敬爱。她爱弟妹之情,从她之爱杭荪妹妹就可得知。在她也外布道之时,每到一地必将行踪生活情形函告其妹杭荪,并附随地所摄照片,并在为主十分忙碌这中,不定期是抽暇设法贴上各地比较珍稀的邮票,供其幼妹收集。而其幼妹杭荪之覆信,使她也能得知家中的消息。每当她的住处尚未兴起聚会,亦无姊妹同住之时,则必招唤幼妹杭荪为伴,且施教导。她从外地回来亦常购买一些玩具礼物,送其幼妹杭荪。凡些种种,皆是说出她之深爱妹妹。她对父母有孝敬,对弟妹有亲爱,值得作儿女者效法。这在主里也是理所当然。——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最愉快和悲惨的景象】一天晚上,一位信主的老年医生和一些年青的朋友在一起谈谈。他们谈了许多的事,也谈到死的问题。其中有一位问他说:「在你记忆之中,必有不少病人离世的景象,请你告诉我们一桩最愉快的,一桩最悲惨的。」这位老年医生想了一会就说:「让我先说那桩最愉快的罢!这事叫我时常追忆。那是一个年龄不过十岁的孩子。当他濒死之时,我在床旁陪他。他伸开双手,喊着说:『主耶稣阿,平接我罢!』」旋即有人再问他说:「那么一桩最悲惨的呢?」医生迟疑一会,答说:「悲惨的事,我实不愿意去说;但是你们既要我说,我就把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位告诉你们。那是一位年轻的孩子,将要死时,我站在他的旁边,按着的脉搏越来越弱;但他神志仍很清楚。他的母亲也站在旁边。突然他对母亲说:『妈妈。你怎么不曾教我祷告和读经呢?』这是他最后的话。」

这则故事提醒我们,父母教导儿女的重要,首先要关心他们灵魂的得救,再要造就他们合乎主用。这个关系到他们的今生、来生、和永生。——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作祖父的艺术学得十全十美】慕迪一颗恩爱的心,从他对待孙儿们也可看得出来。他爱孙儿们,老是想着他们;他们也最爱他。在夏季期间可以常常看见他和一个或几个孙儿坐在车子里,经过镇上街道。有一位朋友说:「慕迪已经把作祖父的艺术,学得十全十美了。」这位朋友,在一天早上,看见慕迪和他四岁的小孙女儿坐着马车进他的院子。这女孩子在车上睡着了,靠在他身上。他不愿意惊醒她,轻轻地把那匹马卸下了。他们仍是坐在车上。一会儿工夫,他自己也睡着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家庭祈祷】慕迪自己总是黎明即起,先读经祷告,与神交通。他也常常祷告,寻求神的引导。特别遇到难处之时,他常会说:「阿!我真想能够当面遇见基督五分钟,问他应该怎么办?」他在家时,总是七时三十分和家人一起早餐,接着就作家庭祈祷,家里的佣人、雇工也都参加。他先读一段圣经,后作简单而诚恳的祷告。——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这个家庭快乐得很】路德夫妇共有六个孩子,对这六个孩子,他们最大的期望,就是孩子们能敬畏神。这个家庭快乐得很。路德每在工余之暇,常用笛子吹奏他自己所作的赞美诗,有时他的妻子、儿女也都唱了起来。路德说:「世上没有一事能比得上有一良好家庭的快乐。」——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基督化的家庭】宋尚节常常利用短期假日,组织福音队(Gospel Team)邀请同学加入,同到乡村布道。所到各处颇受欢迎,和盛情招待。乡民什九和蔼可亲,多是信主家庭。

有一家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夫妇二位,相敬如宾,热忱爱主,家中满有爱的气氛。妻子贤淑,待人客气,招待殷勤,体贴入微,笑容可掬。丈夫平易近人,只要和他一谈,便得生命供应,深受感动。早晚都有家庭聚会,殷勤读经,恳切祈祷,恒守主道,常作见证。

他们有一小孩,更是令人注目,觉得可爱,每晚临睡,必先恭敬跪在床边,两手合掌,肘撑床褥,祷告一番。

尚节心有所感,觉得这种基督化的家庭,值得效法。每位信徒之家,都该如此见证基督。对于每个小孩,务必带他信靠神,敬畏神,教他读经,培养从小就有敬虔祈祷的习惯。因为眼前的小孩,不久便是成人的基督徒。这是信徒为人父母者所当负的责任,神不容许父母轻卸此责。

「……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二十四:15);「虽然神有灵的余力能造多人,他不是单造一人么;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他愿人都得虔诚的后裔;所以当谨守你们的心,……」(玛二:15)。神要我们全家都得救,都事奉他,一代一代都是虔诚的后裔。我们都该带出这样的家庭。——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与灵命》

 

【孝思不匮】"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

  从前有位姓张的农夫,娶妻王氏,只生一子,还有年已老迈的寡母在堂,因家中工作需人,就为儿子娶了一个养媳,好帮理家务。王氏性情凶悍,对这能婉承其意的养媳还不太虐待,但对婆婆则非常不孝,不仅在吃穿方面吝啬苛刻,日常相处时更是常常疾言厉色相向,婆婆年老拿碗不稳,有时打碎好碗,她就为婆婆预备一只破碗。一天老婆婆拿着破碗滑倒了,破碗也跌碎了,战战兢兢的,爬又爬不起来,王氏见状正要怒骂时,养媳大声喊着说:俺的老妈妈啊!您把这破碗打碎了,将来俺用什么给俺的婆婆盛饭?一面说着,一面将老嫣嫣扶到屋子里。王氏听后反复思想,到我年老时如果她这样待我,我怎么办呢?于是痛悔前非,对婆婆比自己的独生儿子还好,待媳妇也象对亲生女儿一般,一家人陶陶融融,非常快乐。──《为甚么要用比喻》

【好 哥】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汽车作为圣诞礼物 。耶诞夜,保罗从他的办公室出来,一名少年正绕着他亮晶晶的新汽车走着欣赏, 羡慕不已。

" 先生,是你的汽车吗 ?“他问道。

保罗点头说:" 我的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这个男孩大惊。" 你是说,你哥哥给你的,没花费你一分钱吗?啊! 我多么想望....."他犹豫着没有说下去,当然,保罗知道他在期望甚么。他必定期望 ,他有那样一个好哥哥。但是, 这个少年接下去说的话,却使保罗惊诧万分。

" 我期望 "那个男孩继续说: " 我可以成为一个那样的哥哥"

保罗惊讶地看着那个男孩, 有些激动的说: " 你喜欢上车兜风吗?“" , 好极了。在短暂兜风之后, 这个男孩转身,眼睛发亮,说:先生,你可以将车开到我家门口吗?保罗用微笑回答。 他以为他知道这个少年在想什么。 他想,他要让邻居看他坐一辆新汽车回家。 但是, 保罗又错了。

" 你可以将车停在那有两个台阶的门口吗?" 这个男孩要求说。

他跑上台阶。不久,保罗听见他回来的声音,但他不是那么快。他抱着他跛脚的小弟弟出来,让他坐在下面的台阶上。 然后,紧挨着他弟弟坐下,指着那辆汽车说:"就在这儿,跟我讲给你听的一样,是他哥哥给他的。他没花一分钱。有一天,我会给你一部车,就像这一部一样。那时﹑你就可以亲自去看我对你讲的那些美丽的圣诞橱窗中的漂亮东西了。保罗下车,将弟弟抱上车的前座。那位眼睛发亮的哥哥则爬上车坐在弟弟身旁。他们三个开始了一次值得纪念的圣诞假期驾车逛街。

那个耶诞夜, 保罗学到了耶稣所说:施比受更为有福这句话的真义了。── 佚名《喻道小品》


CHILDREN 小孩小约翰第一天上课回家,妈妈问他上课情形,他说:『老师今天问我,我还有没有弟弟或妹妹会进来这个学校。』妈妈问他:『你有没有告诉你的老师,你是妈妈唯一的心肝宝贝?』约翰说:『有啊!』妈妈问『那老师怎么说?』老师说:『感谢神!』

【幸与不幸因立场而异】那么你的儿子呢?有位女士的儿子和女儿在一个月内都个别结婚了。她的一个朋友向她道贺,并问说:妳的女儿嫁了怎么样的男人呢?”“噢,他很棒!这位母亲滔滔不绝地说:他让我女儿很晚才起床、要她固定去美容院,并且坚持每天晚上带她在餐馆吃饭。”“真好。她的朋友说:那么你的儿子呢?”“我对他的太太非常不满。这位母亲叹气说:她的太太很晚才起床、整天去美容院,并且每天吃餐馆的外卖。

【圣殿祭坛所在的地基】犹太人中间流传着一个关于耶路撒冷圣殿的位置是怎样决定的美丽传说。从前有两个兄弟比邻而居,其中一个是儿女成群而另一个依旧孓然独身o一天晚上,有家室的那个兄弟辗转难眠,他心裹想着:「我的兄弟仍是孤家寡人,他不像我得享天伦之乐,不如趁他睡觉的时候,我偷偷拿一些禾捆到他田里」o而就在同时,另一个兄弟心里也盘算着:「我的兄弟一人要养活一家大小,他所需的花费远远超过我,不如趁他睡觉的时候,我搬一些刚收成的禾捆到他田里」。结果这两个兄弟,各自起身。着禾捆往邻近自己兄弟的田里走去,结果两人在双方田园的分界线上不期而遇,兄弟两人感动地彼此相拥而泣。而他们相遇的地点就是多年之后耶路撒冷圣殿的祭坛所在之处。


【他是我弟弟】一位登山客,步行到喜马拉雅山,路途遥远,山路非常难行,空气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举步维艰,气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断往前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眼在前。就在他的前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会超过十岁,她的背上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气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这位登山客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孩子,你背得那么重,妳一定很疲倦!」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背的是一个包袱,但我背的不是一个包袱,他是我弟弟。」

BROTHERHOOD 弟兄主日学老师正在教小朋友关于十诫。
当她解释完当「孝敬」父母的诫命后,问小朋友们:「那圣经上有没有什么诫命是关于我们的兄弟姊妹呢?」
一个小男孩(家中最年长的)立刻抢着回答:「有,不可杀人!」

【木碗】以利是个五岁男孩。他同父母住在家里,十分快乐。自从祖母死后,祖父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他已年老,双手常常颤动,不由自主。以利的父母很不喜欢祖父坐在桌旁吃饭;因他常常弄脏桌布。他们便把食物一碟给他.叫他坐在炉边吃饭。一天,祖父不慎失手,碟子跌地打破。于是他们改用不碗给他吃饭。祖父远远坐在房角,愁容满面。一天,以利坐在地上,用力刻一木头。父亲问他在作什么。以利说:『我想为你和母亲作一木碗,等到你们年老,好用它吃饭。』父母听了,非常惭愧。此后他们便善待年老的祖父了。『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马太福音七章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