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為人子女

 

【孝敬父母】猶太專家說十誡的兩塊石版,第一至五條是在第一塊(關乎神的),而第五條『當孝敬父母』,在神眼中,父母代表生命的源頭――神。

 

     孩子不知父母怎樣愛他,必須等到他們的父母墓木已拱,或是他們自己有了子女以後,纔知道父母的深恩。

 

【最卑鄙的殺人兇手】一八九二年,我在英國的時候,遇見一位紳士,他對我說,就法律而言,他們的國家要比我們的嚴格。他說:「我們把殺人兇手處以絞刑,但是你們受絞刑者,二十人中還不到一人。」

我對他說:「你大錯特錯了,他們在我們兩國中,仍消遙法外,沒有受到絞刑。」

「這是什麼意思?」

「我告訴你,我的意思是什麼,」我對他說:「如果我有一個不肖的兒子,他在五年中,不斷地折磨我和我太太,讓我們痛苦而死;另外有一個人,他為了錢,進了我家,一刀把我殺死。我認為,這人比起我那不肖兒子來,實在好的像王子哩!一個年輕人每天晚上都喝得醉勳勳地回家,而當老母勸告他時,他還惡言惡語地咒詛她老不死,使她慢慢地受折磨而死……這樣的人是最卑鄙、最沒良心的殺人兇手。」——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不同方式的謀殺】一位元青年人在大學讀書,他是獨生子,他母親寫信來告誡他不要賭博並改掉醉酒的習慣。從郵局取信後,他發現那幾封信是她寄來的,連讀也不讀就把信給撕了。母親說:「當我發現自己失去了在兒子身上的管束力後,感到自己活不下去了。」

    要是一個孩子因著他的行為叫母親悲傷而死,除了稱之為謀殺外無以名之。他所犯的是十誡中第六條的罪行,無異親手將匕首刺入母親胸膛一般。——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讓我們看——一幅明朗的圖畫】幾年以前,我聽說有個貧窮的婦人,把兒子送到高中及大學就讀,當兒子行將畢業的時候,寫信給母親,邀請她來參加畢業典禮,母親回覆不能參加,因為她最好的裙子新近才翻面,她怕因穿著太襤褸而叫孩子感覺不好意思。他覆信表示不在乎母親穿什麼,並竭力鼓勵她前來參加,因此她動身前往。兒子到車站去接她,把她安置在一舒適的地方;兒子畢業的日子到了,他手牽穿著寒素的母親走過寬敞的禮堂通道,請她坐在來賓上座,叫母親意外的是,他竟是畢業生致辭的代表,全場深受感動。他得到一個獎,頒獎之後,他步下講臺,在觀眾眼前親他的母親,說:

    「媽!這些獎品該屬於您,如果沒有您,我不可能得到它。」為著這個人,要感謝神。——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二幅圖畫】一位朋友告訴我,有個窮人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城裡的學校讀書。有一天,父親拖了些木材到城裡去,也許是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費。年輕人和二個同學一道出來逛街,三個人穿的都是最流行的衣服。父親看見兒子是如此高興,他放下木材,走到人行道跟他說話,可是兒子卻以父親穿著破舊的工作衣為恥,擯斥他說:「我不認識你。」

像這樣一個年輕人又會有什麼出息?絕不會有什麼出息。

另外,在芝加哥我們的主日學裡有位很有前途的青年,他們的父親是個酒鬼,母親替人洗衣讓她的四個兒女受教育,這青年人是她的長子,我想他將來會使家道中興,可是某天發生了一件事,使我對他的評價大大降低。

男孩在高中就讀,是一個很出色的學生,某天他和母親站在他家小屋的門口——那是一幢不體面的小屋,可是從她所賺取的錢中,她不能又付孩子的教育、衣食等費用,又租一幢好房子。當母子談話的時候,有個青年從學校走向街道,做兒子的立即離開他的母親,次日青年人問他:「昨天跟你談話的那人是誰!」

「哦,她是我們的洗衣婦。」

我說:「可憐的傢伙,他永不會有什麼出息。」

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我一直留意他的情形,果然每況愈下,如今已是一不幸的敗家子。當然,他的境況會愈來愈壞。一個人竟以愛他、為他勞苦,忍受許多艱辛的母親為恥,我不能告訴你,我對那樣的行為感到多麼可恥。——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兒子和石子】從前有一個人,有五個兒子,兒子們都已長大並成家立業。這人自己也老了,就把他的生意和家產平均分給五個兒子,兒子們為表示孝敬,乃商定輪流接待父親在自己家中吃飯。起初老人在每一家還有好的飯菜吃,過了幾個月,媳婦們對老人漸漸冷淡了。每到一家,媳婦們故意少做些飯菜,使老人吃不飽。因此,老人終日長籲短歎,無可奈何。

有一天,老人有一個好朋友來看他,談話中他告訴朋友近日的情況,朋友十分同情他,就替他想出一個辦法。先找來一個鐡制的首飾箱,裝了些石子,再用鎖鎖好了,又給老人幾個袁世凱頭的大銀圓,最後又告訴他如何如何。於是老人依計而行。每當孫兒來看他的時候,老人故意把銀圓在棹子上跌來跌去,叮噹作聲。孫兒問:「爺爺。你有大銀圓嗎?」老人說:「不要作聲,還有啊!」於是把首飾箱拿出來搖幾搖,立刻神秘的收藏起來,並且說:「不要告訴人家說爺爺有錢啊!」第二第三至第五個媳婦的兒子來到,老人都照樣表演一番。於是這消息傳遍了五個媳婦之間,媳婦們都改變了主意,大家爭著接待老人家,並且榮飯也比以前豐盛,希望有一天能得到老人的那箱大銀圓,因此老人家的日子舒服多了。可惜好景不常,老人竟一病不起,終於與世長辭了。

臨終前,所有兒子、媳婦和孫兒們,齊集床前送終,表面上好像很盡孝,其實同一心理,不過為了那些銀圓。老人死後,兒子們從他的褲帶上八鎖匙解下,急忙打開鐡箱,滿以為各人可分到許多銀圓,豈知一看,原來竟是些石子,另有一張紙條留在裡面,上面寫著:「我有五子,不如石子,如無石子,餓死老子」。大家看見字條,面面相覷,彼此發呆,都覺得慚愧,沒有真心誠意的好好侍奉老人家。

由於以上的故事,可以得到以下的教訓:

①俗語說:「養兒防老,積榖防饑」。兒子是由父母生育教養,就算沒有財產遺留,也應該盡心盡力的奉養父母,這是人子應盡的本份,也是天經地義的事。

②當父母在世時,兒女們可能會覺得麻煩累贅,但當父母離世後,就會覺得父母同在的美好,可惜機會過去了。所以古人曾歎息的說:「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

③孔子教訓人要孝敬父母,聖經更有明文教訓我們孝敬父母。以弗所書六章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有些人千方百計想得長壽,卻不願孝敬父母。不孝敬父母的,上帝不會賜福給他的。——蘇天佑《故事深思》

 

【虛榮與羞恥】有一位婦人,不幸死了丈夫,遺下一位小孤女,和一些遺產,這婦人為著她女兒的原故,不肯再嫁,撫育她的女兒長大,以寄託她的下半生。這婦人的容貌是美麗的,當這女兒三歲的時候,有一天,家中著了火,燃燒得很厲害,婦人從外面回來,看見家中著火,小女兒卻在家裡睡著,她便不顧性命,跑進屋子裡,冒險把女兒救出來,女兒因為用布裹著,沒有損傷,但是母親的面和手,都已燒壞了,頭髮也燒去了許多,所以要在醫院留醫,出院後,她的面貌,和以前判若兩人,面上滿了疤痕,簡直認不出來。後來女兒漸漸長大了,升到大學讀書了,畢業那一天,許多男女同學,要到她的家中探望她,她的母親出來招呼她的同學,同學們看見這醜陋的婦人,深覺詫異,問她這婦人是誰,她不敢承認是母親,恐怕會羞恥,她只說是她的女僕,母親聽見了,很是傷心難過,等她的同學們去後,母親從衣箱中拿出一幅美麗的婦人相片給女兒看,問她這婦人美麗不美麗?她說:很美麗。母親才告訴她,這是她母親以前的相貌,因為救她從火裡出來,才變成這樣醜陋,為女兒犧牲了自己下半生幸福和美貌,反被女兒不認是母親,心中是怎樣的傷痛呢?她的女兒聽了,深深悔悟,痛哭認罪,深感母愛的偉大,和懊悔自己的虛榮和荒唐。

從以上的故事,可得著下面的教訓:

①宇宙間人類的愛中,以母愛為最偉大,這小女兒被火所困,若不是母愛偉大,還有誰冒死去救她呢!世上的青年,每覺父母親是「老而不」的東西,深感累贅,但終有一天會覺悟的,那就是正如俗語所說的:「養子方知父恩」了,等到明白以後,想孝敬父母時,每有「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感歎了!

②虛榮心是每一個人都有的,但虛榮一重起來的時候,就會失去理智,妙想天開,顛倒是非,妄作妄為,虛偽掩飾,無所不用其極了,這女子不認貌醜的母親,無非是虛榮心使然而已。

③外貌和內心,那一種重呢?聖經說:人是看外貌,神是鑒察人心的。由此看來,內心是比外貌重要得多了!世上多少衣冠楚楚的人,卻是偽君子,一貌堂堂的少年人,卻是拆白黨,看來好像愚魯可欺的人,卻是個騙子,歷史上多少念佛修齊的廟宇,卻是謀人寺。由此看來,外貌和外表是不可靠的,世上多少人,外貌不如人,卻去求醫治,但未聽過有人因為內心不如人,而去求醫治的,外貌不好,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內心不好,才是真正可恥的事啊!——蘇天佑《故事深思》

 

【為得元寶爭孝】賈雨村有一賈甫。他有兩個兒子,大的名角,小的名元。他們個人都已娶妻,各人都有幾個孩子。起初兄弟妯娌尚稱和睦,以後因些家庭小事,各人妻子偏執己見,枕邊話語,入了男人肺腑,兄弟也就白眼相看,時常吵鬧。等到母親死後,賈甫一人更是無法應付。不得已,均分家業,立下界牆,定規賈甫輪流奉養。

起初兩家待他都算不錯,慢慢也就冷淡了,甚至厭煩了。到了除夕,父親輪在大角家中,晚飯之後,等過新年快樂一番。那知到了三更天,正好要吃混沌之時,大角妻子在大角耳邊打了一個耳語。大角點頭,遂向父親說:「二弟家中混沌快熟,請去吃罷!」父親說:「夜深難走,不如在此方便。」大角說:「當初家業平分是按整天輪流奉養,父親休要留難,若嫌繞路不便,我可拿張凳子,扶你上牆,喊叫一聲,他必接你過去。」父親說:「也罷,我去就是了。」於是大角幫他踏著凳子,扶上牆頂,喊聲小元來接。小元從門探頭一看,說道:「明天才是我的值日,家業未曾多得半分,豈有早來之理。」說完,將門關上。父親想要回去,無奈大角早已拿走凳子,進屋去了。

賈甫撇在牆頂,天氣又冷,又怕掉了下去,叫小元,小元不出,喊大角,大角不動,急得大喊救命。驚動南鄰韓某,是一錫匠,出來看是何事。一看賈甫可憐光景,趕快將他接了下來,領進屋裡,上了熱炕。賈甫因他兩個兒子這樣待他,十分生氣,就對韓某說:「大哥,請你快快替我出個主意,把這兩個蓄類除掉。」韓某說:「且慢生氣,猛虎不吃自己兒子。兄弟自有妙法,暫且不說。我的混沌已煮熟,先來一同吃飽,休歇、休歇。」到了天亮,小元才來接他父親過去,兩家照舊輪流。

韓某在家,暗將錫塊化成元寶兩錠,交給賈甫,叮囑幾句。賈甫聽在心中,有時拿出元寶,故意在小孩子面前摩弄。小孩過來問是甚麼?賈甫一面把它快包起來,一面說道,沒有甚麼!沒有甚麼!小孩好奇,都把這事告訴父母。大角小元獲悉,各都拿定主意,好好孝敬父親,指望獨得元寶。自此,兩家爭著奉養父親。韓某看見計已得逞,就將元寶暗暗收回。

過了幾年,賈甫壽限到了,臥床不起,兄弟二人各向父親暗問元寶。父親回答他們,都說沒有。兄弟二人不但不信,反倒彼此猜疑,獨吞元寶。至終反目相視,打了起來。父親聽了長歎一聲,說道:「不必爭來,不必吵去,那有金銀和財寶。若非南鄰韓大爺,牆頭頂上早已送我老。」兄弟二人聽了此言,各自心裡有數,便都赧然無聲。

賈甫兩個兒子的爭孝父親,乃是為著元寶,非為克盡孝道;這是虛假的孝敬,這是假善。我們信主的人,應當「……除去一切的……假善,……」(彼前二:1)。信主的人作兒女的孝敬父母,應當由於基督作生命,出於誠實,「你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詩五十一:6)。「……憑著神的聖經和誠實,在世為人,……」(林後一:12)。——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右眼被兒子打瞎了】某人,對於他的母親,不但不孝敬,反而時常侮辱怒駡母親。後來他的兒子長大了,學了他的榜樣;過去他怎樣對待他的母親,現在他兒子也怎樣對待他。一天,因點小事,他的兒子大怒起來,一拳將他父親右眼打瞎了。起先他還惱怒,要去報官,定他兒子的罪;後來覺悟這是他罪惡的報應,無話可說。不久,他信了主,每逢遇見人,即先介紹自己的瞎眼,說是自己忤逆不孝的報應;叫人快快悔改,相信耶穌。

「戲笑父親藐視而不聽從母親的,他的眼睛,必為穀中的烏鴉啄出來,為鷹雛所吃」(箴三十:17)。烏鴉尚知反哺,你沒有看見麼?你沒有眼睛麼?老鷹如何把雛鷹背在翅膀上教導飛行,你沒有看見麼?你瞎了眼麼?——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一位元弟兄說,他認識一個婦人,她是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她結婚將近二十年,生下四個兒女,就因這四個兒女,她受盡了苦頭。四個兒女都不孝敬她,常常罵她,氣她,甚至打她;因此,她終日憂愁,內心痛苦。由此可見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神是不會賜福給他的。因為一個不愛父母的人,不但沒有愛心,也必沒有敬虔的心。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也必受到兒女不孝敬的報應。因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六:7)。

「咒駡父母的,他的燈必滅,變為漆黑的黑暗」(箴二十:20)。箴言第二十章二十七節說:「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鑒察人的心腹。」人的靈裡有良心,在人裡面鑒察,定是非;所以良心在羅馬書第二章十五節裡也稱為是非之心。父母養育兒女,其恩浩大;兒女竟然忘恩、報以咒駡,其良心豈非喪盡,黑暗至極?——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她是我們的洗衣婦】在芝加哥慕迪的主日學裡,有一位青年,大家認為他很有前途。他的父親是個酒鬼,母親替人洗衣養活四個兒女並使他們受教育。這青年人是她的長子。慕迪想他將來會使家道中興;可是某次發生了一件事,使慕迪對他的評價大大降低。

他就讀高中時是一很出色的學生。一天他和母親站在他家小屋門口。這屋是一簡陋小屋。正當母子談話之時,有位同學經過,作兒子的立即離開他的母親。次日,同學問他昨天和他說話的人是誰。他答說:「哦,她是我們的洗衣婦。」慕迪獲悉了這事,就說:「他永不會有什麼出息。」

慕迪一直留意他的情形,果然每況愈下,竟成敗家子。「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弗六:23)。一個人竟以愛他,為他勞苦,忍受許多艱辛的母親為恥,結果失去祝福,以致每況愈下,成為敗家子,堪作鑒戒。——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把繼母找到接回】席勝魔家中原有一位繼母,從他家裡被趕出去已有多年了,他信主之後,頭一件事就是把她找到,接她回家和大家同住。他答應她,在她壽終之時,衣衾棺槨都用最好的,喪禮葬禮都予作得完全。起初她還不敢置信,後來慢慢知道這是出於他的誠意,也就聽從,回到家裡,接受他的奉養。不久,她也信主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閔子騫感動繼母】週末有一個人,姓閔名損,字子騫,為人誠實忠厚。他是孔子的門徒。閔子騫小時就喪了母親。他的父親中年失妻,已是不幸,撇下幼稚小孩還得自己照應,出於無奈,娶了繼母。不多幾年,繼母連續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私心太重,看待子騫大大不及親生兒子。冬天寒冷,她為親生兒子作棉絮衫的衣服,卻給子騫作蘆花衫的衣服。

一天,父親命子騫趕車出門。那天又颶風,又下雪,天氣寒冷。子騫穿著蘆花衫的衣服,不能禦寒,凍得索索發抖,手抓不穩馬的韁繩。父親生氣,拉他一把,衣破蘆花露了出來。父親這才領悟,子騫屢次失轡,是因衣服不能禦寒,也就非常生氣,要把繼母趕走。子騫苦苦哀求父親說:「母親在,不過父親的一個兒子受寒,母親去,父親的三個兒子都要孤單。千萬不能趕走母親。」繼母聽見子騫這幾句話,大受感動,懊悔前非,從此看待子騫如同親生兒子一樣。

子騫不過是個孔子的門徒,尚且能夠這樣孝敬繼母。何況我們作了主耶穌的門徒,有他作生命,豈不更能照著聖經所說的,孝敬父母麼!子騫的孝敬能夠感動後母,悔改前非。我們孝敬父母豈不更能感動父母信主,並且吸引許多人歸向基督!——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背米奉養父母】孔子有一學生,名叫子路,也是一個孝順父母出名的人。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其別名。子路年輕之時,家裡非常貧窮。他自己雖然吃的是野菜,卻是常到遠方作工,賺了錢,買了米,再把米從一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家來,作好米飯,奉養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之後他就離家,來到南方楚國。楚王因為敬慕他的學問和為人,請他作官。子路作了官以外富貴起來,生活雖好,卻常歎息著說:「我從前吃野菜,一百裡外背米奉養父母,十分快樂。現在父母已經去世,不能盡孝,再好生活也是痛苦的。」

子路以盡孝為樂,成為有學問,有品德,而有用處的人。我們在主裡要有喜樂,成為主手中有用的人,更必須學習行孝。主耶穌在世時行孝,從小順從父母,身釘十字架,心還惦念母親,把母親交托給約翰;「……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他到自己家裡去了」(約十九:2527)。——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有父母在的人千萬及早盡孝】王明道弟兄孝敬母親,從以下的事實可以知其梗概。他從十四歲信主之後就開始知道體恤母親,盡力孝敬母親,使 母親得些安慰和快樂。當他十七歲的春季,他們的學校從東城遷到西城新校舍。他家和新校舍的距離與原舊校址的距離是 十六比一。從前是每星期六可以回家一次,遷移以後還是照舊,但心理上感覺離母親遠了很多。在校中的時候,常常掛念母親。先是掛念母親的健康,後來漸漸轉變,時常怕母親死去。他們的新校舍是一座四層的樓房,從樓上的窗子,可以看見附近許多住戶,也可以聽見附近各種的聲音。那一帶多是貧民聚處,所以住戶特別眾多。每逢有人死去,那家便在門外掛了一束白紙,找幾個吹手吹小喇叭,打大鼓。他每次聽見這種聲音,便疑心母親死了,心中苦痛得不能形容,恨不得立時回家去看一下。盼到星期六中午,一放學,趕快回家。進了甘雨胡同西口便膽戰心驚,惟恐再見不到母親。及至進了家門,看見母親健康如常,這才放下了心。每星期六回家一次,星期二、三還要寄一封信回家,詢問母親健好不健好。從那時起直到母親去世,母親是他心中最掛念的人。

他十八歲的那年九月三十日,是一個星期一,那時校中每星期一放半日的假,住校的學生可以自由外出。王弟兄在午間十二時半由校返家。才到家門,就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及至進門,看見母親病臥在床。他當時心中難過極了。急忙打電話請姐姐回家。他因校規當日晚間必須回校,只得請姐姐在家住一夜,服侍母親。次日,正值孔子誕辰,學校放假一日,他便回家侍候母親。到了晚間,因為姐姐已經返校,他也必須回校,但又不能把患病的母親獨自留在家中。左右為難,急得哭泣很久。耗到八時半方才返校,並且告訴母親,無論如何明日必定回家探視。次日身體雖在課室,心卻回到家中,一直思想不知母親的病到了甚麼地步。別的同學聽講功課,我卻低著頭在哭泣。後來向學校當局請假,請求許我每日下課以後,回家服侍母親。校方給他四天的假,他真如同奉到恩赦一般,一下課便急忙奔回家中,接連幾天,每天一下課便回家服侍母親。四天的假期滿了,他母親的病也好了。

不料又過幾天,母親和姐姐都患了病。一家只他們母子三人,他如何能安心下去在校讀書。但再告假回家,又覺得實在不好再開口。勉強忍到晚飯的時候,實在不能再忍下去。這時不但請假沒有把握能否得到允許,並且也沒有地方去請假。在萬分無奈之下,竟大著膽子私自走出校門,回到家中,服侍他的母親和姐姐。他從悔改信主以後,從來不肯犯一次校規。那幾天因著孝敬母親,接連三次下午私自出校,直到母親和姐姐都痊癒了。

一九二五年,他二十五歲的冬季,他在浙江省幾處工作。那時因為戰事,大江南北的鐵路交通隔斷了很長的時期。從上海到北京的信件需要五、六天之久。他每隔幾天就寫一封信回家,但他很少收到家中的信。母親寫字非常困難,姐姐又極不喜愛寫信。有一次多多日沒有收到家中的信,他很掛慮母親的健康,以致多次夢見母親死了。他焦急得拍電報回家,也得不著回電,他更認為必是母親去世了,姐姐不肯告訴他。那些日子他幾乎患了神經病,飯吃不下,覺睡不好,再拍一封電報給潘老太太,過了幾天,方得姐姐回電,報告家中平安,母親健好,這才放下了心。

母親極疼愛他,直到他四十多歲的時候,仍然常常囑咐他像囑咐小孩一樣。每次他離京外出以前,必定囑咐他不要到山頂、水旁,和別樣危險的地方去;囑咐他上下船要小心;囑咐他不要受寒,不要受熱。他為免去母親掛心,出外的時候最少每一周寄一封信回家。如果作長途旅行,在途中隨走隨往家中寄明信片,報告旅途平安。如果出太遠的門,怕信件在途的日子太長,使母親放心不下,便在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趕快拍電報回家。後來他和妻子搬到會所去住,但仍每日回家去看母親和姐姐,並辦理家中的事。姐姐去世之後,母親因為想念女兒悲痛得很。他為安慰母親,每夜放一個小床在她的旁邊。他因主的工作,不能總在母親身旁服侍她,但他可能的每日稍得空閒便來到母親面前,想望能給她一點安慰。

母親臨終之時,他隨侍在側,當母親斷氣的時候,他俯在他母親的肩頭上在神面前獻上了他的禱告。直到母親不在了,他仍想為她作一些事,使她得一些快樂。他想念及此,就流淚哭泣,巴不得再有幾年的機會服侍母親。但是母親不在眼前了。他奉勸有父母在的人,千萬及早盡孝,不要等到有一日空空歎息著說:「樹卻靜而風不息,子卻養而親不在!」他也希奇,世上竟有許多子女把老父母看作討厭物,看作分利者,看作累贅,甚至看作仇敵。人沒有良心竟能到這地步,怎能不令人興歎!——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就讓她嘮叨罷】孝順如果只管給父母好吃的,好穿的,好看的,這還不夠。你要聽他的話才算孝順。寇弟兄見證說,他的母親快七十歲了,每天總要與他講講話。她所講的話實在沒有什麼可以引起他的興趣,都是「想當年」的老話,有的他已聽了幾百遍;母親還是愛講。有時他的血氣出來了,因為一天工作實在疲累,似乎有點嫌她老人家嘮叨。可是裡頭有個責備出來了,那就是,「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他」(箴二十三:22)。於是他就想到母親快七十歲了,就讓她嘮叨罷!還能嘮叨多少年呢?等她百年之後,你想聽她的嘮叨也不可能了。想到這裡,他就能忍耐聽母親的話了。父母的話有時雖然沒有什麼新鮮的,沒有什麼好聽的,但你為著安慰她的心,儘管嘮叨還要忍耐,等她百年之後,想聽也沒有了。——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看見母親點的燈】一位老父親和女兒駕著扁舟,在海上撒網打魚。日落浪湧,對面撲來猛風,以致小舟就在浪中忽起忽落,想要攏岸,卻是不能。夜黑風急,竟至失了方向。岸旁漁村小屋裡面,作母親的,等候他們父女回家,心焦如焚。對面陣陣浪花,叫她望之心驚膽寒。她只得點了一盞燈,掛在視窗,跪在旁邊禱告,求神保佑他們父女平安回家。小兒子看見母親這樣,卻說:「這樣又有什麼用處呢?」老父弱女二人竭力搖櫓,十分辛苦,正在精疲力竭之時,遠遠錢線燈光閃閃。老父親說:「女兒,轉舵對光搖罷!」他們就在茫茫海中,努力又努力,見光越來越近,漸漸攏了岸。家中一片歡呼讚美聲音。女兒說:「母親,好在我們看見你點的燈,才能照著光的方向回來,不然今晚必定喪命了。」在旁的小兒子聽了,滿心痛悔,不該責備母親點燈;於是他就禱告說:「神阿!從此以後,我當照著母親指示給我的光,行走我的人生路程,好在驚濤駭浪的人生中,得以平安到岸。」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弗六:1)。父母在主裡給我們的指示,都是幫助我們行走人生的正路,應當好好地聽從。「他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路二:51);主耶穌在世,小時也是順從父母,給我們留下榜樣。——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環立衛母床邊唱讚美詩】一七三九年九月三日衛斯理用大部分的時間和他母親談話,傳講因信得救的真理。她告訴他,從前她簡直沒有聽見過這種立刻可得赦罪以及神的靈和我們的靈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的真理。更未曾想到,這是凡誠相信的人的一種共權利。又說,因此,她也從來不敢為自己有這樣的祈求。直到兩三星期之前,何勒(Hall 衛氏的兄弟)遞杯給她時說:「這是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血,為著你流的。」這話打動了她的心,這才使她知道,神因著基督的緣故已經赦免了她一切的罪。衛氏又問他母親,外祖父(安尼斯裡Annesley博士)是否也有這樣的信?她說,外祖父自己也有這樣的信。他沒有黑暗,沒有恐懼,沒有疑惑;因他知道神因著他的愛子,已經悅納了他。

一七四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下午三時,衛氏來到母親床前,看她就要離世了。那時她已不能說話。衛氏相信她仍清醒。她的樣子鎮靜嚴肅,眼睛朝上仰望。他們把她的靈魂交托給神。從三時至四時,沒有痛苦,沒有呻吟,沒有歎息,直到氣絕。他們環立在她床邊唱了一首讚美詩。這是照她失聲之前所囑咐的:「孩子們,當我被釋放安危去世時,為我唱一首讚美詩罷!」下午五時由衛氏主持葬禮,遺體安葬在她祖先的墳地。衛氏講啟示錄第二十章十至十三節:「我又看見一個白色的大寶座……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衛氏說,這是他所見過最嚴肅的聚會之一,也是在這世上所可能見到最好的聚會。——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他是一個滿有恩愛盡責的兒子】自從慕迪於一八五四年離開家庭之後,每星期他必寫信給母親,或是把有關他工作的報紙剪下寄回。他在芝加哥的家於一八七一年,被大火燒掉了。那年冬天,他住在臨時的建築物,北岸會幕,他的太太和家人則住在朋友家裡。他在英國佈道一共花了四年工夫,回美之時,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家。他為要和母親多親近,就決定把永久的家擺在諾斯斐特,在自己出生地附近買了一所舊房子,為的是和母親近些。只要是在鎮上,他一定每天去看母親,並且經常帶些珍饈、食物,或他園裡的菜蔬。他替老人家添了一間向陽的房間。老人家晚年常常坐在這裡。她為了神重用她的兒子,感到十分榮幸快樂。慕迪除了太太,母親是他最喜歡請教的人。

他和母親是同一個生日(二月五日)。他每逢在生日寫給母親的信,都是非常親切。「你和我,在我們從地上到天庭的旅程中,又過了一塊里程碑。我們二人都有理由,應當感謝神;因他向我們施了厚恩。」一八九五年二月二日,他從德克薩斯州,桑安托尼俄,寫給母親的生日信上說:「你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你已經開始你的九十一歲了。請想在你誕生時,拿破崙還在打他有名的戰爭呢!這真是很長的時間了。你看,歷史上起了多少變化,國家有的興起,有的衰敗。有的人來了又去了,而你還活著,五官靈敏、身體健康。你是應該多感謝神的。你的子孫們都為了你久和我們同在一起而快樂。」他又說:「這五十年間,我總是要回諾斯斐特,而且每次回來,都感高興。在離家還有五十裡的時候,我已坐不定了,而在車上走來走去,好像火車再也開不到諾斯斐特。如果回家時,天已黑了,我一定要去看看母親窗戶裡的燈光。」

一八九六年一月十六日,她無疾而終。在她出殯時,慕迪說:「朋友們,這不是悲傷的時候。我們很歡喜,因為我們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給了我們一份奇妙的遺產。……母親阿,願神祝福你。我們永久愛你;死亡只能增加我們的愛。我們暫別吧!」——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母親節的意義】「母親節」訂在每年五月份的第二個禮拜天舉行,這是美國國會一九一四年通過的提案,經威爾遜總統簽署生效,成為法定全國共同遵行的紀念日。雖然慶賀紀念母親節的活動,在歐洲早已展開,但在美國到了一八七二年方才開始有這活動。後於一九○八年,西維吉尼亞有位安娜女士,在費城積極宣導推行「母親日」運動。她說:「人在年輕時不知盡孝;等到自己作了父母,才知作父母的劬勞,這時懂得愛父母了,可是父母大都已經去世,成為終身遺憾。」隨著美國宣教士來到中國傳道,中國各地教會有的也有了母親節的慶祝。

基督教會慶祝母親節,除了頌揚紀念母愛勞苦功高,對於家庭的貢獻偉大外,也教導了子女遵照聖經的教訓孝敬母親。更重要的,是要提醒天下作母親的人,盡其為母職責,除了忙碌照顧子女的生活需要外,也要關懷兼顧子女「靈性」的培育,教育孩童知道「走當行的路」,就是「到才他也不偏離」(參箴二十二:6)。——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懊悔】在英國小鎮Uttoxeter,市場前的街上,一輛馬車停了下來。車上緩慢的走下一位年長的紳士,脫下帽,靜默的久站在那裏。天正下著大雨;他卻一動也不動。雨漸漸過了。他走回車上,回到住所,沉痛的啜泣不止。
   他就是英國大文豪章生(Dr. Samuel Johnson, 1709-1784),也是有名的道德家。
   五十年前,在家鄉Lichfield的小書店裏。外面正下大雨。十八歲的章生,正沉浸在古典拉丁文學名著中。他父親正強烈的咳嗽著。在咳嗽間歇中,要兒子把一些書拿去鄰鎮Uttoxeter市場去賣。章生聽見了父親的話;只是放不下書。載客的馬車來了。老人家咳嗽著冒雨上車,去二十哩的旅程。
   這影像始終存在他的記憶裏。五十年後,他去表示懺悔。──
于中旻《喻道集錦》

 

【如此孝順】據說從前有個老人,二個兒子都很不孝,不肯照顧老人的生活。有一天,他們的舅父送來一只大鐵箱,又笨又重,交還老人,說是時局不好,不願保管,怕負不起賠償責任。兩個兒子意味到父親尚有這樣一只寶箱,就從此特別孝敬老人。

   有一天,老人死了。兩個兒子來不及等父親下葬,便趕緊打˙開那只寶箱,預備均分那一箱『寶貝』。但出乎意料,箱子裏卻只裝著一些石子,上面有一張紅紙,寫著個養老秘方:『若無石子,餓死老子!』(台語即是說:『若無石頭,餓死老猴!』)

   孝順父母只是為得財產,不是真正孝順,乃是為己而孝。愛也不例外,也會有愛人為己的時候。愛人如己,不是為達成自己的利益而愛人,是你如何愛自己,也當如何的愛別人。── 施達雄《邁向成熟──雅各書之精緻講章》

 

【木碗】以利是個五歲男孩,他同父母住在家裏,很是快樂。自從祖母死後,祖父也和他們住在一起。他已年老,雙手常常不自主地顫動。以利的父母很不喜歡祖父坐在桌旁吃飯,因他常常弄髒桌布,他們便交給他一碟食物,叫他坐在火爐旁邊吃。有一天,祖父不慎失手,碟子跌地打破。於是他們給他一個木碗吃飯。祖父遠遠坐在房子角落裏面,愁容滿面。一天,以利坐在地上用刀刻木頭。父親問他在作什麼。以利說:『我想為你和母親作一木碗,等到你們年老,好用它吃飯。」父母聽了非常慚愧,此後他們便善待年老的祖父了。

 

【母親的相片】在一海軍艦上,有一年輕水手。一天,他的上衣不幸掉到海裏去了。他就縱身跳下海去,將它拾回。因他突然跳下海去,耽誤船的航行,違反了艦規。於是艦長把他叫去問話,擬予處罰。「你為什麼要這樣作?』艦長嚴詞厲色地問。孩子低頭站著,一句話也不答。「你為什麼這樣作?」艦長的聲調更加嚴厲了。『為了這!』孩子就從上衣口袋之中掬出一張相片來說。「這是誰?』艦長問。『我的母親。』孩子回答說。艦長走上前去,雙手放在孩子肩上,不但原諒他的過錯,還加稱讚。艦長心裏想,這位孩子跳下海中,只為搶救他母親的相片,雖然作法違反艦規,事實卻可尊敬。他因孝順母親,常常觀看母親的相片,這張相片使他避免了許多犯罪的誘惑。

 

【兒女對父母的責任】

   {\Section:TopicID=4990}A) 信徒對父母的態度

{\Section:TopicID=4991}        (1) 成為父母的祝福{\ShowRefList} 10:1, 17:6, 23:22-25, 27:11, 29:17

{\Section:TopicID=4992}        (2) 照顧和奉養父母{\ShowRefList} 7:10-13; 提前 5:4, 8

{\Section:TopicID=4993}        (3) 尊重父母{\ShowRefList} 20:12; 1:6; 15:1-6; 18:19-20; 6:2-3

{\Section:TopicID=4994}        (4) 愛父母{\ShowRefList} 46:29

{\Section:TopicID=4995}        (5) 服從父母{\ShowRefList} 1:8-9, 3:1-2, 4:1-4, 10-11, 20-22, 5:1, 6:20-23, 13:1; 6:1; 西 3:20

{\Section:TopicID=4996}        (6) 稱讚父母{\ShowRefList} 31:28, 30

{\Section:TopicID=4997}        (7) 尊敬父母{\ShowRefList} 19:3; 提前 3:4; 12:9

   {\Section:TopicID=4998}B) 尊重和服從父母的例子

{\Section:TopicID=4999}        (1) 閃和雅弗{\ShowRefList} 9:23

{\Section:TopicID=5000}        (2) 以撒{\ShowRefList} 22:6-12

{\Section:TopicID=5001}        (3) 約瑟{\ShowRefList} 45:8-11, 47:11-12

{\Section:TopicID=5002}        (4) 耶弗他的女兒{\ShowRefList} 11:34, 36

{\Section:TopicID=5003}        (5) 路得{\ShowRefList} 1:15-18

{\Section:TopicID=5004}        (6) 提摩太{\ShowRefList} 提後 1:5, 3:14-15

――《主題彙析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