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批評和忠告

 

【公義的基督徒】人未信主耶穌之前,是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的,那知甚麼叫作公義?及既重生之後,就漸漸知道神聖潔良善的程度了。少年的信徒,常常有一個危險,這危險就是從重生的新知識而來!這何以說?危在何處?太公義!太求公義於人!這是何意?在他們新的亮光中,他們對於是非善惡之間,就分得很分明。他們就按凓他們所知道的靈性程度,量度別人。在此時期,他們見名實不副的信徒們的行為,常是怒氣填胸的。人對他稍有不經意的地方,他是十分預備,加這等人以一個罪名的。「某人為甚麼這樣呢?」「某人為甚麼那樣呢?」是他們所常說的。「主持公理」的信徒,都是未深受神恩作工的人。如果他更進步在神的道路上,靈性更受神的靈的深造,就必寬恕待人了。

            主耶穌在山上的教訓,對於這個,已經發出一定的聲音了。信徒不當求公義於人。打我們的,勉強我們的,欺負我們的,主並不叫我們作不平之鳴。祂的命令與教訓是叫我們忍受,並且以他們所不當得的報答他們。信徒不當求公義於人,也不當以公義待人,(因為公義是按人所當得的報應他,)惟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38~48)。神的兒女們,在這點上,應當多注意的,免得人說,信徒都是出口傷人的。

            基督徒的自守,是應當十分公義的,待人是應當極乎寬大的。在他人權利上所當得的,我們應當一毫不苟,這是公義。在他人義務上所當盡的,我們應當一點不求,這是寬大。基督徒應當公義,但不當求公義於人。

            這樣我們的損失,是何等的大呢!但是,就是從這一條路,我們得凓我們與主同操權的人。

 

【知識與論斷】論斷這事是聖經所禁止的(太七1)。無論如何,神的聖徒斷不可批評人。現在基督徒作他弟兄審判官的太多了!我常聽一句話,就是「基督徒是最會批評人的」。這是現今信徒們的通病。我們應當拿重主所設立看守的人,把守我們的口。論斷是與人的知識相連帶的。知事不清者多論斷,識理太楚者常致批評。不知事之真相,只因聽人之言,速行論斷人,真沒思想!人有人的祕密,我們那能盡知?不盡知而遽行批評人,是何等的不公平!我們應當因為對於別人沒有完全事實上的知識,所以不敢論斷人。雖然在許多時候,我們以為已經有了完全的知識,須知此中不難保無此誤會地方。應當記得:當你自己被人家誤會時,人家論斷你,你是何等的難過!心中受了何等無告的苦痛!他們也是以為這事實是千真萬確的。所以,你批評人時,你雖以為你知道了一切,那知其中或尚有隱情,像你自己一樣呢?你受人論斷,心生難過,為何也予別人以難過呢?

            可惜!許多時候,聖經的知識,徒助人批評人而已,腦裏的知識越多,他的論斷人也越厲害。這樣的知識,於他有甚麼益處呢?從書卷裏得來的,用腦力搜來的知識,多是用作論斷人資料的標準!知道聖經道理越清楚的人,越知道如何刻骨的批評人。究竟神沒有立他作審判官。批評人的要受基督審判臺前的批評。好道人短,而不反躬一問的,在神面前是不蒙悅納的。我們切不要代替人尋求神的旨意,神自會如何引導他。神能引導你,神也能引導他。不要以凡你所以為不是神旨的就不是,因此,論斷你的弟兄。他的行為和作為,神要負責,我們不必勞心。許多時候,神已經赦免了人,而人尚不止息他的論斷。人比神更公義!我們勿陷此地步。弟兄雖有失錯,神若能忍,我們獨不能麼?神所遮蓋的罪過,我們不要暴露。繼續論斷人的,無益於人,有害於己,忘記了神如何恩待他自己。神的兒女們,處今艱難的光景,所缺乏的並不是你苛刻的論斷,乃是柔細的愛心。不要因凓你的知識,而加增他們的眼淚和苦痛。願我們多用喜樂的酒,和聖靈的油包裹一切受傷的鄰舍(路十34)。安撫人而不評判人。―― 倪柝聲

 

【幾句透徹的哲語】Don’t mind criticism. 不要介意批評,

If it is untrue, disregard it. 假如它不是真實的,不要理會它;

If it is unfair, keep from irritation. 假如它是不公平的,不要被激怒;

If it is ignorant, smile. 假如它是無知的,一笑置之;

If it is justified, learn from it. 假如它是有道理的,從中學習。

 

     說幫助人的好話與說壞話一般容易,為何不多說好話。

 

【不要只指摘別人的過失】歐戰時,英國倫敦城共遭德國空軍一百十六次的轟炸襲擊。共擲下三百噸的炸彈。後來政府下令,命居民夜間點燈時,必須放下窗簾或加上燈罩,以免敵機窺探投彈而受損害。如違此令者須罰款六便士。一天晚上,有某警士偵查到有二十多家違令,他就匆匆跑到辦公室裡,開燈要寫報告,那時自己卻忘記了放下窗簾,被同事查出了,不但要受同樣的罰錢,並且要被痛斥一頓。

    這正如經上所說:你既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不要論斷人】某音樂家所指導的一個樂隊,演奏極得聽眾的好評,有一天接到一封信,如此說:

某某先生:我昨晚聽了你指揮的音樂,很得益處,然而我有一件事,覺得需要告訴先生的。就是在昨晚的隊員中,奏樂時我看見一個手拿長樂器,推出推進的那位,他並沒有忠實的吹。當你看一看他時,他便吹幾吹,你轉眼不看他時,他就不吹了。這樣不忠不實的人,你要當心他!某某啟。

寫這信的人,以為那吹樂器的人,有時吹,有時不吹,便是不忠實的人,那裡曉得人是按著樂譜而吹的呢!這並非吹樂器的人不忠實,乃是寫信的人不懂得音樂,妄指為人的短處,反在第三者面前獻忠告,其實更顯出自己是外行,更出醜罷了!所以我們平日對人的評語,雖出自誠懇,然而也不要知識與仁愛相差太遠才是。——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批評講道】經常,一個人在聽一篇講道時,會聽到許多好的內容;或許有一件事,他認為說得不恰當。可是回家之後,他會在孩子面前誇大談論那件不恰當的事,對好的內容卻一點也不提。這就是那些批評之輩所做的事。——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聽閑的禍害】有一位老農人和他的一個小兒子,牽著驢子往墟場上去,想把驢子賣掉,得錢來買別的東西。他們出去的時候是父子一同步行,兒子手牽著驢,一面走一面談天,很覺得快樂。忽然迎面來了一個人,那人對著他們父子兩人說:「世間上竟有這樣愚蠢人,有驢子也不騎,卻徒步走路,真是便宜了這隻驢子了。」於是父親叫他的兒子騎在驢背上。行了不多的時候,迎面來了一位老人,那老人說:「這真是個不敬的世代了,少年人的腳力好,卻騎在驢背上,讓老人家在路上跑,真是個壞少年。」於是兒子請父親騎驢,自己走路。不久以後,又有一個婦人來了,那婦人指著老農人說:「你真是一個忍心的人了,只顧自己舒服,卻讓小孩子走路,沒有愛護兒女的心。」於是老農人和兒子商量,結果大家都坐在驢背上。又有一個人對他們說:「你們真是殘忍了,這可憐的驢子這麼弱小,你們卻兩人都騎在驢背上,你們真是虐待畜牲了。」他們父子兩人聽了,便從驢背上下來。他們父子商量的結果,便把驢子的腳綁起來,父子兩人抬著走路;經過一座小橋,剛巧那時候,驢子覺得不舒服,大發脾氣,左右擺動,他們父子不夠力量支持,驢便掉在水中淹死了。

由於以上的故事,我們看見一個毫無主見的人,是何等可憐,結果是受了最大的損失,同時一切思想中的美夢都消失迨盡。

我們知道無論做甚麼事,都有人在批評,甚至明是做善事,也有人用壞話來批評的,所以我們做事,要有堅定的意志,不要隨波逐流。有一俗語說:「不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句話,就是針對那種好批評的人而說的。因為在這宇宙間有魔鬼和它的使者;它們不願意人們向善,便利用那些多言的人說破壞的話語,使人不知所措,或心灰意冷,痛苦和難過。但是我們有我們的良心和智慧,更有聖經的教訓做標準,若是我們所做的是對的,就不要理會他人的閒談和批評。若是有人已經認識真理,他們還要作魔鬼的工具,去破壞別人的熱心,間接就是破壞神的工作;這樣的人,要受到相當的刑罰,盼望我們要小心,不要胡亂批評他人的長短。——蘇天佑《故事深思》

 

【有口難言】孔子和門徒周遊列國,有一次到陳國,陳國君王不接待他,平民百姓不認識他,因此便沒有人供給糧食給他們,孔子就沒有糧食,和門徒一同挨受饑餓。過了幾天,有人認識這就是大政治家孔仲尼,魯國的宰相;就有人把米糧送給他。有了米,門徒就去煮飯。顏囘是孔子的心愛門徒,顏囘也知道老師愛他,所以對煮飯吃的事特別注意,以博老師的歡心。飯剛煮熟了,顏囘恐怕煮得不好,打開飯鍋的蓋一看,看見飯是煮好了,不知怎的飯上面有些煙煤在那裡,顏囘看了,心裡著慌,恐怕老師看見了,就不肯吃飯,就更餓得難過了。如果拿起那些有煙煤的飯丟了,又覺可惜,因為餓了太久了,一粒米也覺得可貴,他就把那些帶有煙煤的飯,放進口裡吃了。這件事給一個同學看見了,就告訴別的同學,說顏囘沒有君子風度,辜負老師愛他一片心腸,他竟忍不住饑餓而偷飯吃,老師還沒有吃,他竟先吃,真是不對了。顏囘聽見了,有口難言。若坦白說了出來,就叫老師受餓,若不坦白說出,自己就要受委屈。結果顏囘只有默然不語,接受著這個委屈。由於以上的故事,我們可以得著下面的教訓:

    ①以魯國的首相,大學問家,大政治家的孔仲尼,也會有一天沒有飯吃的,受饑餓,受人奚落,到底成為萬世師表,到今天還一直受著人們的尊敬。這教訓我們那些有學而一時失意的人,不要灰心,你的本領到底有人曉得的。

②顏囘是孔子的心愛門徒,他也很愛他的老師,他這一次愛老師的行動,卻被誤會為不敬老師行動,又不便說出,心中受了極大的委屈。世事的叫人難過,沒有比這大的了,但顏囘沒有開口辯論,只等待有一天會水落石出,因為誤會的事情,越辯論就會誤會越深的,靜默比爭吵是更高更聰明的行動。

    ③俗語有話說:「耳聞三分假,眼見十分真。」這句話,在表面看來,很有道理,但有時卻並不儘然,正如顏囘的動作,人親眼看見他拿飯到口裡吃,證明他是偷吃了,但他卻不是偷吃,所見明明是真,卻是不真。這就成為眼見未必真了,所以我們切不可輕易判斷人有罪或行為不當。那些看見他人有些過失便信口攻擊,散播流言的人,真是罪大惡極了。尤其在今天的說謊世界裡,耳聞可能完全是假的,眼見也未必會是真的,因為今天的人,多以詭詐的態度,欺騙的言語,圓滑的手段來處世,真的可能是假的,假的也可能是真,人心叵測,莫過於此了!——蘇天佑《故事深思》

 

【不懂音樂妄指短處】某音樂家指揮一個樂隊,演奏極得聽眾好評。有一天,接到一封信如此說,某某先生,昨晚我聽了你指揮的音樂,很得益處;然而有一件事,覺得需要告訴先生,就是昨晚演奏之中,我見一個手拿長樂器,推進推出的那位,並不踏實地吹。當你看一看他時,他便吹幾吹;你轉眼不看他時,他就不吹了。這樣不忠實的人,你要當心他。某某啟。寫這信的人以為那吹樂器的人時吹,時不吹,便是不忠實;那裡曉得他是按著樂譜而吹,並非不忠實。寫信的人不懂音樂,妄指人的短處,不過顯出自己是個外行,出醜罷了。

我們不要隨便批評論斷人;「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路六:37)。要記得:「謹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張嘴的,必致敗亡」(箴十三:3)。——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他在人前總說你好】有位弟兄,當著許多弟兄的面,為著某一件事,憤怒地抨擊另外一位不在場的弟兄,言詞激烈,用語尖酸刻薄,極盡虐辱之能事。在場的弟兄們婉言勸阻,也是不能抑制他的火氣。有位弟兄壓低嗓門,湊近他的耳邊,輕輕地說:「我知道他非常地尊敬你。若你不信可去打聽、打聽,他在人前總說你好。」他一聽見,立即語塞,不再抨擊下去了。後來他從各方面獲知,他所抨擊的人,的確是很尊重他的,並且他對所抨擊的那件事,自己看法有錯,因此他後悔莫及。

這則故事一面給我們看見不可肆意抨擊別人。「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十九:11)。「乖僻人播散分爭,傳舌的離間密友」(箴十六:28)。另一面給我們看見,無論人怎樣抨擊我們,我們不可以抨擊還抨擊,總要說好話,為人端正,這樣就能堵住人的口,叫人懊悔。「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譭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二:12)。「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彼前二:15)。——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肯輕率批評別人】林肯幼年時代喜歡批評別人,只要發覺某人有了過失,不特當面指責,有時更要寫信斥駡。在他當律師時,還是愛好批評。有一次,竟為批評一個人,對方惱羞成怒,備妥寶劍,要和他決鬥。日期也選定了,準備在密西西比河上,拚個你死我活。幸虧在那約定的前一天,友人出來勸解,總算避免了這場惡鬥。

林肯受了這次刺激之後,改變態度,不肯再輕率批評別人。當他就任總統後,南北戰爭突起,他是統領三軍的大元帥。雖然一時屢戰屢敗,人民大都抱著悲觀,出了怨言;但他卻仍處之泰然。對於部下極其寬懷,對於戰敗將士從不咒駡,也不處罰他們;只用至誠激發將士,為國效力,終獲勝利。他虛懷若欲,總以溫柔、謙虛的態度,和婉的詞句對人,因此人民都飲佩他。

「恨,能挑啟戰爭;愛,能遮蓋一切過錯」(箴十:12)。作基督徒不要去找人的過失而予批評,應該有愛而去遮蓋人的過錯。——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出言謹慎不肯論斷人】尚節在平度,見到巴爾珂牧師。他與他談及三年來所見之靈工。巴牧師出言謹慎,不肯論斷人,只看人的好處。值得自己學習。

在這一點上,戴德生也可資我們效法。衣凡(Eva)姊妹憑信心開辦「衣凡之家」,後稱著名之「飛登曉」(Friedenshort),收容無助孩童,並救濟貧苦的人,憑著愛心照顧他們。

她尊稱戴德生為「聖的使徒」。她說:「許多時候我們在一起,有一件事特別感動我,這位神的聖僕,從來不說自己好,也從來不說別人壞。這樣我就發現他內心的聖潔,顯於真實無己、謙卑、充滿愛的生活上。」

「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一:26;三:2)。——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把她拉到一邊責怪】一位年青的專業女士,被邀到一查經班演講,遲到了半個小時。邀請她的那位朋友立刻把她拉到一邊,責怪她累得這些第一次來參加聚會的未信鄰居久等。這位年青女士解釋說:「我的車子被一醉漢駕駛的車子撞了。我須一直等到員警來,還要等拖車來,拖走我的那輛撞壞的車子。本來我該去醫院就診,因我全身都在痛著。但我拒絕了那救護車送我就醫,自己叫了一輛計程車趕到這裡。」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不可急促地責怪人,定罪人。雅各說:「……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能成就神的義」(雅一:1920)。——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我沒有婆婆】有一天,有位姊妹來看寇弟兄,提到某姊妹,婆媳不和,家中光景很不榮耀神。寇弟兄說他一定為她禱告。他順便問她,你的婆婆一定很好。她說:「感謝主。我沒有婆婆。」她說的是真話,她沒有婆婆。因為她沒有婆婆,所以她才感謝主。如果她有婆婆,恐怕她家中,不見得就不吵得厲害。你說人不好,結果你也犯同樣的毛病。「……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羅二:1)。——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要順從別人的忠告和指導】今天要介紹聖約翰博斯克有一天和學生們的談話。

         太陽已經下山了,一隻任性的小雞卻不願回到窩棚裏去,儘管呼喚著要牠進入窩棚,牠卻是裝著一點兒也沒聽見。不久,就僅剩下這隻雞單獨的被留在黑夜裏了。牠到處走來走去,躺在堆滿稻草的倉庫內睡覺。可是不多久,牠發現了在黑暗中有二顆閃閃發光的眼睛正朝著自己瞄過來。那正是雞的勁敵──狐狸。

         雞大吃一驚,立刻飛出庭院,在昏睡的夢中,跳上一棵柿子樹。樹下仍舊閃著二顆血紅的眼球,像是此刻也要躍上來一般。小雞在恐怖中顫抖著,一面飛躍到旁邊的牆垣上。但是,牆垣卻比剛才那棵樹還低。

         任性的小雞開始後悔了。然而,已經太遲了。面對著一次再一次地對著自己窮追不捨的狐狸,惟有跳落到更低的石頭上了。這是可憐的小雞最後的結局。

         諸位必能明瞭博斯克所說的故事所含的意義罷!遵從長輩的忠告和指導,對我們是最安全且正確之道。── 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新東西不一定好】最近,在宮崎舉行的田中元最高法院長官的眼講中,有一個必須經常留在我們年輕人的腦海裏的一則教訓,讓我們來談談。

         這是所謂「新的東西一定是好的嗎?」的問題。總之,新奇的東西最容易引起我們年輕人的興趣,也最能吸引人的心。田中長官舉出這樣的例子:最近在東京有畫展。諸位一定很清楚,近來的繪畫毫無理由,簡直常叫人感到那是把顏料濺潑上去而已。這個展覽會也充滿了這樣的繪畫,但是其中有一幅畫,由於佈置會場的人不注意而將它倒掛起來。可是,原來就是不易區別是上是下的繪畫,觀賞的人當然沒有發現。但是,更滑稽的是在會場中露面的畫家本人,自己也未曾發現到自己的畫是倒掛的。這是何等荒唐又可恥的事阿!

         任意追求新奇的東西,往往是非常危險的。凡事最切要的,是在於儘快地接受有經驗的指導者之善言與忠告。

         我們年輕人最需要的是,有經驗的長者之指導,況且時常最容易疏忽的,不也是此種寶貴的指導嗎?―― 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要信任並服從指導我們的人】正在建築大教堂的某條街道的廣場上,一名工人專心一意地在鑿著石頭。叮噹地把已經定形的石頭再加以修飾,它實在需要有相當的耐性與毅力。碰巧有一位紳士從旁邊經過,問道:「嘿,好辛苦喲!實在是不簡單的工作哩。你親手鑿的這些石頭,是用來建造教堂的哪一部分呢?」工人一點兒也沒有想要歇歇手的樣子,邊回答:「阿,我不知道呀!到現在我一直都還沒有看見過設計圖,只是按照負責人所吩咐的工作罷了。」

         諸位!我們萬不可輕蔑地認為這位是個愚蠢的工人。反而應當仿傚他才可以。時常發現學生們抱怨道:「家裏的父母,以及老師們,對我們年輕人時常使喚些叫人不能理解的事,真討厭!」然而,具有豐富經驗和知識的我們的指導者,絕不會想要給我們那般無意義的忠告和勸言。有時,年輕的我們經常是不能理解其中深長的意義的。

         讓我們聽聽某日一位五歲的小孩所說的話:「我的爸爸和媽媽都說了很奇怪的話,好像一點也不知道小孩子的事一樣;他們每天晚上,在我不想睡的時候,卻要我早一點去睡;相反的,一到早上,我很愛睏的時候,卻要我早一點其床;大人都說些非常奇怪的話。」

         因此,讓我們信任老師們,以及指導者;並且單純地服從他們吧!―― 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掩飾自己】"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

  一個萬籟俱寂之月夜,天使進入動物園,問他們是否滿意自己的面貌,如果不滿意可以改造得漂亮些。先問猴子,它說:我不覺得自己難看,但大象的鼻真醜。象大聲叫道:我肥頭大耳多體面,只是馬弟兄的面未免太長呀!馬聽了恨不得踢象一腳,立即說:我臉雖長,卻很清秀,熊的臉和眼睛多難看呀!熊低了頭,似乎很鎮靜,心裡卻氣極了,忽然一隻兔子跑了過,它指著兔說:兔子尖咀尖臉真不漂亮。兔子怒道:誰不說我小巧伶俐,你們都瞎了眼嗎?這只野豬才是世上最醜的呢!野豬對天使說:我們中間算猴子的臉最怪,她為何不要整容呢,天使說:你們既都滿意自己,都見別人醜,我就不替你們改容了。說完就走。
  我們容易指責挑剔別人,自己即使犯了翻天大罪,也會加以掩飾。就無法改正錯誤。大衛對拿單說,取窮人羊羔給客人吃的人,沒有憐恤的心,必賠償四倍,想不到他就是這人。──《為甚麼要用比喻》

【偏行己路】經文: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2l)
  洋澄湖裡有一對一老一小的螃蟹,一天老螃蟹帶著小螃蟹爬上沙灘,小螃蟹因初次上陸,高興得就往前爬動。瞧你的!走得歪歪斜斜,這有多難看,為什麼只會橫行而不會直走呢?老螃蟹以不滿的口吻責問著。小螃蟹停住步,轉過身來說:請你走走看,也好讓我學學。老螃蟹邁開八條大腿費勁地往前爬動。小螃蟹在一旁忍不住哈哈大笑說:你走得也不見得高明,和我也沒有什麼兩樣。
  世人都是亞當的後裔,生來就是罪人,在神面前都是如羊走迷了路,各人偏行己路。古人說得好:己不正焉能正人。我們若明此理,就不會輕易去論斷他人,而不反躬自省。
  "人貴有自知之明可惜我們常是犯嚴以待人,寬以律已的毛病,以致常瞧不起別人的言行,不是吹毛求疵,就是橫加挑剔,以致於產生了不是這個不順眼,就是那個不稱你的心。從而背地裡論斷,惡意中傷,這種現象發生在社會中並不奇怪,可是在教會中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那就太不相稱了。
  主耶穌當日在世時也強調: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我們只會光看到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已眼中有梁木。正是由於自己眼中有粱木,所以對人對事的看法,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有人說得好:我們對一事物的觀察,只瞭解到一面,即令瞭解了三面,還是沒有瞭解到第四面。終於把第四面全部瞭解了。那知這東西不是一個個平方圖,而是一個立方體,卻總共有六面。由此可知,正因為我們只有片面的瞭解,對人的論斷,自然是容易偏差,不是實事求是的。
  論斷與責備是大不相同,前者是背後,出自害人之心,後者乃是當面,出於愛人之心。主耶穌從來就沒有過暗地裡論斷人的不是。他曾當面責備過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和文士有禍了。這不是定他們的罪,乃是希望他們悔改。
  神並沒有賦予我們有權利隨意去論斷主內弟兄姊妹們,我們自己尚且管不好自己,哪有資格去管別人的事?
  且聽保羅的話: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必要站著,因為主能使他站住”(羅 14:4)。又說:你這個人,為什麼論斷弟兄呢?又為什麼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主的台前”(羅 14:10) ──《為甚麼要用比喻》

【真實的偉大】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為英國執政,權威俱重。他請當時的名畫家萊黎(Peter Lely)畫像。萊黎的筆下,畫過不少英俊的貴族,和英王查理一世宮廷的美女,因此而有名。
   克倫威爾坐下,先對他說:“萊黎先生,我希望盡你的才能,繪畫出來真的像我,不要絲毫的討好我;表現出粗獷,丘疹,瘢痣,就同你看到我一樣,否則我不會給你分文。”

  聖經說:“責備人的後來蒙人喜悅,多於那用舌頭諂媚人的。”(箴二八:23)要幫助人看見自己的真相。── 于中旻《喻道集錦》

 

【由我開始】普里茂斯弟兄會領袖達秘(John Nelson Darby,1800-1882)年輕時極有才華,而好批評別人的短處。有一天,當著他父親這樣作。他的父親嚴肅的說:“我說,約翰,藉一個人的改變能使世界進步。”當然,那一個人是自己。
   轉變後的達秘,由批評別人,而善於教導人。──
于中旻《喻道集錦》

 

【不可彼此批評】一位主人在家中社宴,入席前先讓客人欣賞屋外優美的風景。其中有一位賓客掃興地說:『一個屬天的人活在屬地的景物中,還會有甚麼樂趣呢?』後來在晚餐席上,當這位批評的客人再次請主人把蜜桃遞給他的時候,主人幽默地說:『一個屬天的人,對於吃蜜桃還有甚麼樂趣呢?』── 柳健台《雅各書的信息》

 

【論斷顯出無知】有一個深度近視幾乎眼瞎的人如此大膽地說:『天上有太陽月亮的存在,是古今中外有目共睹的事實;但至於天上有星星這件事,恐怕只是傳說罷了,有誰真正見過星星?真是令人懷疑』以自己的『未知』,批評別人的『已知』,是多麼的『無知』!── 柳健台《雅各書的信息》

 

【不要憑外觀判斷人】窗邊掛著一對鳥籠,一邊放著一隻不好看卻有美妙叫聲的黃鶯,另一個放著一隻另一種非常美的鳥,牠的叫聲卻難聽。當黃鶯唱出美好的歌聲時,父親問孩子說:『到底是哪一隻鳥唱出那麼好聽的歌聲?』孩子指著那美麗的鳥說:『就是牠。』人都如此,易以外觀評價別人。穿著好,臉型美。其實身穿美衣,有個好看的臉,而心地不善者也不少。

   耶穌基督指責那些被一般人尊敬為有卓越品德的法利賽人說:『他們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太七15)。事實上,他們的私生活卻非常散漫。我們也先端正自己的心,努力不從外觀去論斷他人。――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CRITICISM 批評從前有一博士搭船過江,在船上和船夫閒談,他問船夫說,你懂得天文嗎?船夫答說不懂,博士又問,你懂得地理嗎?船夫答說也不懂。博士再問,那麼動物學,植物學?船夫仍然搖頭。博士說,你樣樣都不懂,真是個飯桶。不久天色大變,風浪大作,傳將翻覆,博士嚇得面如土色,船夫就問他說,你懂得游泳嗎?答說不會,船夫又問,你懂得游泳學嗎?答說樣樣都懂就是不懂得游泳。說著傳就翻了,博士大喚救命。船夫一把將他抓住,救他上岸,笑著對他說,你懂得我都不懂,你說我是飯桶,你樣樣都懂就是不懂游泳,要不是我,恐怕已經變成一個水桶。

【人只看清別人的過失】有這樣一古老的傳說:每一個人出世以後,都有兩個袋子在他的頸項,一個放在前面,裡面裝的是鄰人們的過失,而另一個袋子則放在背後,所裝的是自己的錯處。
因此,人們能很快的看清別人的過失,而對背後所揹自己的錯失,卻很難見到。

【自己耳聾卻怪別人耳聾】曾有一個先生說了一件發生在他身上的個人糗事;他說:我懷疑我太太有耳聾的毛病,就決定考驗一下她的聽覺。
我輕手輕腳走到她身後的十米的地方。「太太!」我說:「你聽見我的聲音嗎?」
她沒有回答。於是我移前到太太身後六米的地方,「太太!」我重覆說:「你聽得見我的聲音嗎?」她依然沒有搭腔。
我又走前到離她三米的地方,問道:「太太!現在你能聽見我的聲音嗎?」,「聽見了!」她回答,「這是我第三次回答了!」

【批評雅典卻住在雅典】丟格尼(Diogenes)是古希臘的偉大教師,他品德崇高,為人正直,只可惜性好批評,說話很刻薄。
他的一生大半住在雅典,但卻常喜歡批評雅典的墮落;歌頌斯巴達的質樸。當時雅典與斯巴達是古希臘兩個最著名的城邦,但是兩者截然不同。雅典崇尚民主自由,以航海經商為業,所以社會風氣浮華而驕奢;斯巴達則軍權專政,以農牧為業,民眾生活單純而樸實。
有一天他的朋友實在受不了了,就反駁他說:「你要是真的認為斯巴達那麼好,又這麼瞧不起雅典,那你為什麼不甘脆搬到斯巴達去呢?」 丟格尼回答說:「無論我真正希望的是什麼,我的責任是留在最需要我的地方。」

 

【勸戒別人時要有智慧】有一次柏拉圖的一個好朋有送他一把稀有的漂亮椅子,他以擁有它為榮。漸漸的很多人知道他有這把椅子,有一天他的朋友們聚集在他家中觀賞這把椅子時,突然有一個人跳到椅子上踩來踩去,大聲的嚷著說︰『我是柏拉圖的好朋友,但自從柏拉圖有了這把椅子就開始驕傲,為了將他從驕傲中拯救出來,我要將他的驕傲完全踩碎…』當他在慷慨激昂指責的時候,柏拉圖從裏面拿出一把刷子,請他下來,先把椅子刷乾淨,然後也把這朋友的鞋刷乾淨,並且說︰『我親愛的朋友,我謝謝你把我從驕傲的罪海中拯救出來,為了報答你,我也把你的嫉妒鞋刷乾淨,然後你可以快快樂樂的回去了。』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勸戒別人的過失時,當有智慧、有愛心,決不可出於自以為是,更不可出於酸葡萄似的嫉妒心態。

 

【包德托存金表】包德會督一次乘輪渡過大西洋,中途經一海口。該輪靠岸之後,來一搭客與他同艙。不久,包德便到船上管帳那裏,查問可否代為保管金表。包德說:『我平素旅行,未會將我貴重物品交給管賬員代為保存,但因今日看見同艙的人,似乎不是一個老實的人,所以覺得金表留在艙中不大妥當。」管賬員說:『包德會督,這是我們的本分,我們樂意代你保管。剛才你的同艙客人,也來這裏交托貴重物品,他也以為留在艙中不大妥當,理由和你一樣。』『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七章一節)

 

【鞋匠批評畫】古時希臘大畫家亞比利,一次公開展覽他的作品。他藏在幔子後面,留意聽取觀眾的批評。有個鞋匠,對於作鞋面用的帆布極有研究。他在參觀之下,指出亞比利之傑作尚有美中不足之處,因為鞋的著色錯了。亞比利完全接受他的批評,而在夜間把錯誤糾正過來。因他相信鞋匠對鞋比他更為洞悉靡遺。翌日,鞋匠看見他的批評已被採納,大為得意,以為自己是了不起的批評家,就進一步指摘畫中其他毛病,這一會亞比利知道鞋匠是在不自量的信口雌黃,就從幔子後面跳出來,喊道:『皮匠老兄!你光批評鞋好了。』

 

【自己忘記放下窗簾】歐戰時,英國倫敦遭受德國空軍一百十六次轟炸襲擊。後來政府下令,居民夜間點燈,必須放下窗簾,加上燈罩,以免敵機窺探投彈,而受損害。如遠此令,罰款六便士。一天晚上,有某警士偵查,發現二十多家違令。他就匆匆跑到辦公室裏,開燈要寫報告。那知自己卻也忘記放下窗簾,不但同樣要受罰款,並且要被痛斥一頓。『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馬太福音七章三節)

 

【蒙灰的眼鏡】一位夫人請了一位聰明女傭,名叫安娜。夫人很少戴上眼鏡視察她的工作。一天早上,安娜打掃房子之後,這位夫人破例前去視察一番。『今天你一定忘記抹灰了;』她說:「鋼琴上面還是滿了灰塵呢!」『對不住,』安娜很有禮貌地說:『恐怕夫人沒有把眼鏡抹乾淨罷?』夫人把眼鏡取下一看,果然灰塵滿布,一點沒有擦淨。她把鏡子上的灰塵抹去,重新戴上一看,滿屋清潔光亮,毫無灰塵。我們許多時候只看別人有錯,其實恐怕那錯就在自己,因為我們常常戴著蒙灰的眼鏡來看別人。

 

【王宋紅黑臉】曾有一天先生和宋先生兩人同在一間房裏睡午覺,另有一位同事來和他們開玩笑,把先生的臉用紅墨水畫上紅色,把先生的臉用黑墨水畫上黑色。兩人睡醒時候,老王看見老宋的黑臉黑得真好玩,便叫他一聲黑鬼;老宋看見老王的紅臉,又聽老王叫他黑鬼,他便叫老王紅鬼。兩人叫來叫去,起初還是開玩笑,慢慢打起架來了,最後打得很厲害。畫臉的同事聽見了,跑來假問他們究是怎麼一同事。老王說:『我見老宋的臉都變黑了,我就叫他黑鬼,他不信,反倒罵我是紅鬼。』老宋也說:『我見老王的臉變成紅的了,就叫他紅鬼,他反要罵我是黑鬼,老王真是太沒有理了。』他的同事說.『你們兩個人都不要爭鬧,我把一面鑒子給你們照一照,你們便會明白的。』兩人取鏡一照,嘿!不得了,各人才發現各人的真像。

我們都是罪人,但只看見別人有罪,不知自己有罪。彼此批評,彼此謾駡,待至聖靈光照,各人看見自己本像,就要俯伏認錯了。『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這是一點都不錯的。(羅馬書三章二十三節)。

 

【連衣服也洗不乾淨】一家主婦,又懶又喜論斷別人。一天,搬來一家新的鄰居,他們在曬臺上曬了許多衣服。她一眼看見鄰居之白被單上,滿了許多油點黑點,便開始批評,見人就說,新鄰居懶惰,連衣服也洗不乾淨,不會理家,只會吃飯。那知當他推開自己窗戶一看,鄰居被單洗的又白又掙,毫無疵點;於是大吃一驚,如何方才看見有汙點,現在忽然沒有了呢?後來發現自己的窗戶汙穢不堪滿了汙點,照在別人被單上面反覺鄰居汙穢。

 

【不要『自以為是』地批評別人】這故事發生在台灣台南的一間小學。有一天,導師進行身家調查,問到某學生:『你住在那裏?』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住在家裏。』導師有點不高興,『我知道你住在家裏,我問你家在那裏?』那學生仍然答說:『在家裏。』導師惱火地打了他五下手心,罰他在黑板上寫十遍:『我住在XX。』第一遍寫出來,導師的臉紅了。原來那學生寫的是:『我住在佳裏(這是台南縣的一個鎮名)。』導師來自臺北,當然弄不清楚台南縣的小鎮名稱…。我們是否也會如同這位導師以類似『自以為是』的模式,來責備人、批評人、懲戒人而不自覺呢?

 

【若你所有的是寶貴的,就不要怕別人的批評】主要帶我們從老舊的時代轉入新的時代,從道理的時代轉入靈的時代。遠在五十年前,在那時候的中國,人們從來不肯接受新事物,如果你講英語,大家就會罵你、饑笑你。不僅如此,那時你如果穿了西裝,整個親族會把你攆出去。所以沒有人敢講英語、敢穿西裝。但三十五年之後,每個人都渴望說英語,每個人都穿上了西裝。所以弟兄們,我們不要批評別人,也沒有必要害怕被批評、受論斷。如果你手中有金塊,而別人有的只是泥土,縱使他們批評你的金塊,總有一天他們也會丟棄泥土而拾取金塊。問題全在於你手中有甚麼。

 

【九寸的尺】有一位先生要裝火爐的煙囪,他用自己的尺量好了,就叫鉛皮匠替他作一支一丈長的煙囪。後來作好了送來,無論如何,總長一尺。他就責問鉛皮匠。鉛皮匠用自己的尺一量,剛好一丈。但是,他總說長一尺。後來,鉛皮匠把這位先生的尺一看,才知他的尺,被他小孩玩的時候,鋸斷了一寸,所以,量來量去總是長了一尺。我們若要自省,就要先問自己靠得住,還是靠不住?

 

【司布真的反應】司布真受許多攻擊論斷,有弟兄姊妹為他不平,但他說:『我沒有時間理睬這些閒事,這些都是極小的事,因為我有許多極大的事要作。』

 

【不怕被人論斷】司布真說:『連使徒保羅也免不了被人論斷,我司布真算得了甚麼?』

 

【證明你是有用的人】司布真勸勉同工說:『只要你在神面前站立得住,撒但越是攻擊,人越是陷害,就證明你在神的手中越有用,越寶貴。』

 

【自私才會論斷別人】愛默生說:『論斷必須靠自私幫忙。』意即人若不自私,就不會論斷別人了。別人與我要好,他再壞我也說他好;與我不好,他再好我也說他壞。

 

【死的人沒有反應】殯儀館裏的死人,無論你怎樣罵他,他都沒有反應。別人論斷你,你馬上有反應,證明你還未與主同死。

 

【自己的眼睛有問題】曾經有一個人,他的太太喜歡畫畫,可是有一天他突然不欣賞他太太的傑作,一直批評他太太的畫顏色不協調。不但如此,他總覺得自己的房子似乎傾斜點不正。後來太太陪他去看眼科醫師,才發現原來他自己有一隻眼睛是遠視,另一隻眼睛卻是近視,所以看東西都不能協調。後來配了適合的眼鏡,一切才恢復正常。求主也調整我們的眼睛,使我們有正確的眼光,能看清楚事物的真像。

 

【不要排斥別人】有一家庭主婦在報紙上寫了一篇文章,談到她們客居美國所發生的故事。她說,有一天隔壁小孩吉米到她的家玩,帶來雪糕要給我的兒子小航吃,小航搖頭說︰『不行,我爸爸說不可以隨便吃外國人的東西。』吉米聽了,天真的忙辯解說︰『可是我不是外國人,你纔是外國人呀!』這故事告訴我們,當你排斥別人時,可能正是排斥你自己,明白這一個道理,我們就不敢輕易的論斷人了。

 

【要給別人讚賞】某一著名編輯者,有一天讀到他的編輯朋友一篇好文章,他想寫信去道賀,但是他沒有立刻就寫。過了一、兩天,他對自己說:「算了,不寫了;他一定已收到幾百封賀信,何差我的一封。」後來他遇著他的朋友,告訴他為甚麼未寫通道賀的緣由。他的朋友問他說:「你猜猜,我收到幾封賀函?」他說大概數以幾打。他的朋友老實回答:「一封也沒有!」所以,對人讚賞應及時而行。─Leaves of GoldJohn T. Faris

 

【給予別人中肯的建議】

   {\Section:TopicID=5086}a) 有義務給予中肯的建議

{\Section:TopicID=5087}        (1) 彼此建立{\ShowRefList} 14:19-21, 15:2; 林前 8:1, 10:23-24, 14:26; 4:29; 帖前 5:11

{\Section:TopicID=5088}        (2) 彼此勸勉{\ShowRefList} 1:11-12; 帖前 4:18, 5:11, 14; 3:13, 10:24-25

{\Section:TopicID=5089}        (3) 彼此教導{\ShowRefList} 15:14; 西 3:16; 帖前 5:12; 提後 2:24-26

{\Section:TopicID=5090}        (4) 彼此責備{\ShowRefList} 提前 5:20; 提後 4:2; 2:15

{\Section:TopicID=5091}        (5) 彼此告誡{\ShowRefList} 帖前 5:14; 帖後 3:14-15; 提後 2:14

   {\Section:TopicID=5092}b) 給予中肯建議的例子

{\Section:TopicID=5093}        (1) 巴拿巴{\ShowRefList} 11:22-23

{\Section:TopicID=5094}        (2) 以弗所信徒{\ShowRefList} 18:24, 26-27

{\Section:TopicID=5095}        (3) 猶大和西拉{\ShowRefList} 15:32

{\Section:TopicID=5096}        (4) 保羅{\ShowRefList} 16:40, 20:1-2; 林後 13:2; 西 1:28; 帖前 2:11-12, 4:6

{\Section:TopicID=5097}        (5) 提摩太{\ShowRefList} 帖前 3:2-3

{\Section:TopicID=5098}        (6) 推基古{\ShowRefList} 6:21-22; 西 4:7-9

──《主題彙編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