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和忠告 【公義的基督徒】人未信主耶穌之前,是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的,那知甚麼叫作公義?及既重生之後,就漸漸知道神聖潔良善的程度了。少年的信徒,常常有一個危險,這危險就是從重生的新知識而來!這何以說?危在何處?太公義!太求公義於人!這是何意?在他們新的亮光中,他們對於是非善惡之間,就分得很分明。他們就按凓他們所知道的靈性程度,量度別人。在此時期,他們見名實不副的信徒們的行為,常是怒氣填胸的。人對他稍有不經意的地方,他是十分預備,加這等人以一個罪名的。「某人為甚麼這樣呢?」「某人為甚麼那樣呢?」是他們所常說的。「主持公理」的信徒,都是未深受神恩作工的人。如果他更進步在神的道路上,靈性更受神的靈的深造,就必寬恕待人了。 主耶穌在山上的教訓,對於這個,已經發出一定的聲音了。信徒不當求公義於人。打我們的,勉強我們的,欺負我們的,主並不叫我們作不平之鳴。祂的命令與教訓是叫我們忍受,並且以他們所不當得的報答他們。信徒不當求公義於人,也不當以公義待人,(因為公義是按人所當得的報應他,)惟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五38~48)。神的兒女們,在這點上,應當多注意的,免得人說,信徒都是出口傷人的。 基督徒的自守,是應當十分公義的,待人是應當極乎寬大的。在他人權利上所當得的,我們應當一毫不苟,這是公義。在他人義務上所當盡的,我們應當一點不求,這是寬大。基督徒應當公義,但不當求公義於人。 這樣我們的損失,是何等的大呢!但是,就是從這一條路,我們得凓我們與主同操權的人。 【知識與論斷】論斷這事是聖經所禁止的(太七1)。無論如何,神的聖徒斷不可批評人。現在基督徒作他弟兄審判官的太多了!我常聽一句話,就是「基督徒是最會批評人的」。這是現今信徒們的通病。我們應當拿重主所設立看守的人,把守我們的口。論斷是與人的知識相連帶的。知事不清者多論斷,識理太楚者常致批評。不知事之真相,只因聽人之言,速行論斷人,真沒思想!人有人的祕密,我們那能盡知?不盡知而遽行批評人,是何等的不公平!我們應當因為對於別人沒有完全事實上的知識,所以不敢論斷人。雖然在許多時候,我們以為已經有了完全的知識,須知此中不難保無此誤會地方。應當記得:當你自己被人家誤會時,人家論斷你,你是何等的難過!心中受了何等無告的苦痛!他們也是以為這事實是千真萬確的。所以,你批評人時,你雖以為你知道了一切,那知其中或尚有隱情,像你自己一樣呢?你受人論斷,心生難過,為何也予別人以難過呢? 可惜!許多時候,聖經的知識,徒助人批評人而已,腦裏的知識越多,他的論斷人也越厲害。這樣的知識,於他有甚麼益處呢?從書卷裏得來的,用腦力搜來的知識,多是用作論斷人資料的標準!知道聖經道理越清楚的人,越知道如何刻骨的批評人。究竟神沒有立他作審判官。批評人的要受基督審判臺前的批評。好道人短,而不反躬一問的,在神面前是不蒙悅納的。我們切不要代替人尋求神的旨意,神自會如何引導他。神能引導你,神也能引導他。不要以凡你所以為不是神旨的就不是,因此,論斷你的弟兄。他的行為和作為,神要負責,我們不必勞心。許多時候,神已經赦免了人,而人尚不止息他的論斷。人比神更公義!我們勿陷此地步。弟兄雖有失錯,神若能忍,我們獨不能麼?神所遮蓋的罪過,我們不要暴露。繼續論斷人的,無益於人,有害於己,忘記了神如何恩待他自己。神的兒女們,處今艱難的光景,所缺乏的並不是你苛刻的論斷,乃是柔細的愛心。不要因凓你的知識,而加增他們的眼淚和苦痛。願我們多用喜樂的酒,和聖靈的油包裹一切受傷的鄰舍(路十34)。安撫人而不評判人。―― 倪柝聲 【幾句透徹的哲語】Don’t
mind criticism. 不要介意批評, If
it is untrue, disregard it. 假如它不是真實的,不要理會它; If
it is unfair, keep from irritation. 假如它是不公平的,不要被激怒; If
it is ignorant, smile. 假如它是無知的,一笑置之; If
it is justified, learn from it. 假如它是有道理的,從中學習。 ※ 說幫助人的好話與說壞話一般容易,為何不多說好話。─ 選 【不要只指摘別人的過失】歐戰時,英國倫敦城共遭德國空軍一百十六次的轟炸襲擊。共擲下三百噸的炸彈。後來政府下令,命居民夜間點燈時,必須放下窗簾或加上燈罩,以免敵機窺探投彈而受損害。如違此令者須罰款六便士。一天晚上,有某警士偵查到有二十多家違令,他就匆匆跑到辦公室裡,開燈要寫報告,那時自己卻忘記了放下窗簾,被同事查出了,不但要受同樣的罰錢,並且要被痛斥一頓。 這正如經上所說:你既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不要論斷人】某音樂家所指導的一個樂隊,演奏極得聽眾的好評,有一天接到一封信,如此說: 某某先生:我昨晚聽了你指揮的音樂,很得益處,然而我有一件事,覺得需要告訴先生的。就是在昨晚的隊員中,奏樂時我看見一個手拿長樂器,推出推進的那位,他並沒有忠實的吹。當你看一看他時,他便吹幾吹,你轉眼不看他時,他就不吹了。這樣不忠不實的人,你要當心他!某某啟。 寫這信的人,以為那吹樂器的人,有時吹,有時不吹,便是不忠實的人,那裡曉得人是按著樂譜而吹的呢!這並非吹樂器的人不忠實,乃是寫信的人不懂得音樂,妄指為人的短處,反在第三者面前獻忠告,其實更顯出自己是外行,更出醜罷了!所以我們平日對人的評語,雖出自誠懇,然而也不要知識與仁愛相差太遠才是。——陳樹祥、陳瑞伯《喻道故事集》 【批評講道】經常,一個人在聽一篇講道時,會聽到許多好的內容;或許有一件事,他認為說得不恰當。可是回家之後,他會在孩子面前誇大談論那件不恰當的事,對好的內容卻一點也不提。這就是那些批評之輩所做的事。——曾盛泉、若石《慕迪喻道故事》 【聽閑的禍害】有一位老農人和他的一個小兒子,牽著驢子往墟場上去,想把驢子賣掉,得錢來買別的東西。他們出去的時候是父子一同步行,兒子手牽著驢,一面走一面談天,很覺得快樂。忽然迎面來了一個人,那人對著他們父子兩人說:「世間上竟有這樣愚蠢人,有驢子也不騎,卻徒步走路,真是便宜了這隻驢子了。」於是父親叫他的兒子騎在驢背上。行了不多的時候,迎面來了一位老人,那老人說:「這真是個不敬的世代了,少年人的腳力好,卻騎在驢背上,讓老人家在路上跑,真是個壞少年。」於是兒子請父親騎驢,自己走路。不久以後,又有一個婦人來了,那婦人指著老農人說:「你真是一個忍心的人了,只顧自己舒服,卻讓小孩子走路,沒有愛護兒女的心。」於是老農人和兒子商量,結果大家都坐在驢背上。又有一個人對他們說:「你們真是殘忍了,這可憐的驢子這麼弱小,你們卻兩人都騎在驢背上,你們真是虐待畜牲了。」他們父子兩人聽了,便從驢背上下來。他們父子商量的結果,便把驢子的腳綁起來,父子兩人抬著走路;經過一座小橋,剛巧那時候,驢子覺得不舒服,大發脾氣,左右擺動,他們父子不夠力量支持,驢便掉在水中淹死了。 由於以上的故事,我們看見一個毫無主見的人,是何等可憐,結果是受了最大的損失,同時一切思想中的美夢都消失迨盡。 我們知道無論做甚麼事,都有人在批評,甚至明是做善事,也有人用壞話來批評的,所以我們做事,要有堅定的意志,不要隨波逐流。有一俗語說:「不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句話,就是針對那種好批評的人而說的。因為在這宇宙間有魔鬼和它的使者;它們不願意人們向善,便利用那些多言的人說破壞的話語,使人不知所措,或心灰意冷,痛苦和難過。但是我們有我們的良心和智慧,更有聖經的教訓做標準,若是我們所做的是對的,就不要理會他人的閒談和批評。若是有人已經認識真理,他們還要作魔鬼的工具,去破壞別人的熱心,間接就是破壞神的工作;這樣的人,要受到相當的刑罰,盼望我們要小心,不要胡亂批評他人的長短。——蘇天佑《故事深思》 【有口難言】孔子和門徒周遊列國,有一次到陳國,陳國君王不接待他,平民百姓不認識他,因此便沒有人供給糧食給他們,孔子就沒有糧食,和門徒一同挨受饑餓。過了幾天,有人認識這就是大政治家孔仲尼,魯國的宰相;就有人把米糧送給他。有了米,門徒就去煮飯。顏囘是孔子的心愛門徒,顏囘也知道老師愛他,所以對煮飯吃的事特別注意,以博老師的歡心。飯剛煮熟了,顏囘恐怕煮得不好,打開飯鍋的蓋一看,看見飯是煮好了,不知怎的飯上面有些煙煤在那裡,顏囘看了,心裡著慌,恐怕老師看見了,就不肯吃飯,就更餓得難過了。如果拿起那些有煙煤的飯丟了,又覺可惜,因為餓了太久了,一粒米也覺得可貴,他就把那些帶有煙煤的飯,放進口裡吃了。這件事給一個同學看見了,就告訴別的同學,說顏囘沒有君子風度,辜負老師愛他一片心腸,他竟忍不住饑餓而偷飯吃,老師還沒有吃,他竟先吃,真是不對了。顏囘聽見了,有口難言。若坦白說了出來,就叫老師受餓,若不坦白說出,自己就要受委屈。結果顏囘只有默然不語,接受著這個委屈。由於以上的故事,我們可以得著下面的教訓: ①以魯國的首相,大學問家,大政治家的孔仲尼,也會有一天沒有飯吃的,受饑餓,受人奚落,到底成為萬世師表,到今天還一直受著人們的尊敬。這教訓我們那些有學而一時失意的人,不要灰心,你的本領到底有人曉得的。 ②顏囘是孔子的心愛門徒,他也很愛他的老師,他這一次愛老師的行動,卻被誤會為不敬老師行動,又不便說出,心中受了極大的委屈。世事的叫人難過,沒有比這大的了,但顏囘沒有開口辯論,只等待有一天會水落石出,因為誤會的事情,越辯論就會誤會越深的,靜默比爭吵是更高更聰明的行動。 ③俗語有話說:「耳聞三分假,眼見十分真。」這句話,在表面看來,很有道理,但有時卻並不儘然,正如顏囘的動作,人親眼看見他拿飯到口裡吃,證明他是偷吃了,但他卻不是偷吃,所見明明是真,卻是不真。這就成為眼見未必真了,所以我們切不可輕易判斷人有罪或行為不當。那些看見他人有些過失便信口攻擊,散播流言的人,真是罪大惡極了。尤其在今天的說謊世界裡,耳聞可能完全是假的,眼見也未必會是真的,因為今天的人,多以詭詐的態度,欺騙的言語,圓滑的手段來處世,真的可能是假的,假的也可能是真,人心叵測,莫過於此了!——蘇天佑《故事深思》 【不懂音樂妄指短處】某音樂家指揮一個樂隊,演奏極得聽眾好評。有一天,接到一封信如此說,某某先生,昨晚我聽了你指揮的音樂,很得益處;然而有一件事,覺得需要告訴先生,就是昨晚演奏之中,我見一個手拿長樂器,推進推出的那位,並不踏實地吹。當你看一看他時,他便吹幾吹;你轉眼不看他時,他就不吹了。這樣不忠實的人,你要當心他。某某啟。寫這信的人以為那吹樂器的人時吹,時不吹,便是不忠實;那裡曉得他是按著樂譜而吹,並非不忠實。寫信的人不懂音樂,妄指人的短處,不過顯出自己是個外行,出醜罷了。 我們不要隨便批評論斷人;「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路六:37)。要記得:「謹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張嘴的,必致敗亡」(箴十三:3)。——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他在人前總說你好】有位弟兄,當著許多弟兄的面,為著某一件事,憤怒地抨擊另外一位不在場的弟兄,言詞激烈,用語尖酸刻薄,極盡虐辱之能事。在場的弟兄們婉言勸阻,也是不能抑制他的火氣。有位弟兄壓低嗓門,湊近他的耳邊,輕輕地說:「我知道他非常地尊敬你。若你不信可去打聽、打聽,他在人前總說你好。」他一聽見,立即語塞,不再抨擊下去了。後來他從各方面獲知,他所抨擊的人,的確是很尊重他的,並且他對所抨擊的那件事,自己看法有錯,因此他後悔莫及。 這則故事一面給我們看見不可肆意抨擊別人。「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十九:11)。「乖僻人播散分爭,傳舌的離間密友」(箴十六:28)。另一面給我們看見,無論人怎樣抨擊我們,我們不可以抨擊還抨擊,總要說好話,為人端正,這樣就能堵住人的口,叫人懊悔。「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譭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彼前二:12)。「因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們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彼前二:15)。——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不肯輕率批評別人】林肯幼年時代喜歡批評別人,只要發覺某人有了過失,不特當面指責,有時更要寫信斥駡。在他當律師時,還是愛好批評。有一次,竟為批評一個人,對方惱羞成怒,備妥寶劍,要和他決鬥。日期也選定了,準備在密西西比河上,拚個你死我活。幸虧在那約定的前一天,友人出來勸解,總算避免了這場惡鬥。 林肯受了這次刺激之後,改變態度,不肯再輕率批評別人。當他就任總統後,南北戰爭突起,他是統領三軍的大元帥。雖然一時屢戰屢敗,人民大都抱著悲觀,出了怨言;但他卻仍處之泰然。對於部下極其寬懷,對於戰敗將士從不咒駡,也不處罰他們;只用至誠激發將士,為國效力,終獲勝利。他虛懷若欲,總以溫柔、謙虛的態度,和婉的詞句對人,因此人民都飲佩他。 「恨,能挑啟戰爭;愛,能遮蓋一切過錯」(箴十:12)。作基督徒不要去找人的過失而予批評,應該有愛而去遮蓋人的過錯。——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出言謹慎不肯論斷人】尚節在平度,見到巴爾珂牧師。他與他談及三年來所見之靈工。巴牧師出言謹慎,不肯論斷人,只看人的好處。值得自己學習。 在這一點上,戴德生也可資我們效法。衣凡(Eva)姊妹憑信心開辦「衣凡之家」,後稱著名之「飛登曉」(Friedenshort),收容無助孩童,並救濟貧苦的人,憑著愛心照顧他們。 她尊稱戴德生為「聖的使徒」。她說:「許多時候我們在一起,有一件事特別感動我,這位神的聖僕,從來不說自己好,也從來不說別人壞。這樣我就發現他內心的聖潔,顯於真實無己、謙卑、充滿愛的生活上。」 「若有人自以為虔誠,卻不勒住他的舌頭,反欺哄自己的心,這人的虔誠是虛的。……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一:26;三:2)。——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把她拉到一邊責怪】一位年青的專業女士,被邀到一查經班演講,遲到了半個小時。邀請她的那位朋友立刻把她拉到一邊,責怪她累得這些第一次來參加聚會的未信鄰居久等。這位年青女士解釋說:「我的車子被一醉漢駕駛的車子撞了。我須一直等到員警來,還要等拖車來,拖走我的那輛撞壞的車子。本來我該去醫院就診,因我全身都在痛著。但我拒絕了那救護車送我就醫,自己叫了一輛計程車趕到這裡。」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不可急促地責怪人,定罪人。雅各說:「……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能成就神的義」(雅一:19—20)。——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我沒有婆婆】有一天,有位姊妹來看寇弟兄,提到某姊妹,婆媳不和,家中光景很不榮耀神。寇弟兄說他一定為她禱告。他順便問她,你的婆婆一定很好。她說:「感謝主。我沒有婆婆。」她說的是真話,她沒有婆婆。因為她沒有婆婆,所以她才感謝主。如果她有婆婆,恐怕她家中,不見得就不吵得厲害。你說人不好,結果你也犯同樣的毛病。「……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羅二:1)。——林元度《造就故事真理與靈命》 【要順從別人的忠告和指導】今天要介紹聖約翰博斯克有一天和學生們的談話。 太陽已經下山了,一隻任性的小雞卻不願回到窩棚裏去,儘管呼喚著要牠進入窩棚,牠卻是裝著一點兒也沒聽見。不久,就僅剩下這隻雞單獨的被留在黑夜裏了。牠到處走來走去,躺在堆滿稻草的倉庫內睡覺。可是不多久,牠發現了在黑暗中有二顆閃閃發光的眼睛正朝著自己瞄過來。那正是雞的勁敵──狐狸。 雞大吃一驚,立刻飛出庭院,在昏睡的夢中,跳上一棵柿子樹。樹下仍舊閃著二顆血紅的眼球,像是此刻也要躍上來一般。小雞在恐怖中顫抖著,一面飛躍到旁邊的牆垣上。但是,牆垣卻比剛才那棵樹還低。 任性的小雞開始後悔了。然而,已經太遲了。面對著一次再一次地對著自己窮追不捨的狐狸,惟有跳落到更低的石頭上了。這是可憐的小雞最後的結局。 諸位必能明瞭博斯克所說的故事所含的意義罷!遵從長輩的忠告和指導,對我們是最安全且正確之道。──
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新東西不一定好】最近,在宮崎舉行的田中元最高法院長官的眼講中,有一個必須經常留在我們年輕人的腦海裏的一則教訓,讓我們來談談。 這是所謂「新的東西一定是好的嗎?」的問題。總之,新奇的東西最容易引起我們年輕人的興趣,也最能吸引人的心。田中長官舉出這樣的例子:最近在東京有畫展。諸位一定很清楚,近來的繪畫毫無理由,簡直常叫人感到那是把顏料濺潑上去而已。這個展覽會也充滿了這樣的繪畫,但是其中有一幅畫,由於佈置會場的人不注意而將它倒掛起來。可是,原來就是不易區別是上是下的繪畫,觀賞的人當然沒有發現。但是,更滑稽的是在會場中露面的畫家本人,自己也未曾發現到自己的畫是倒掛的。這是何等荒唐又可恥的事阿! 任意追求新奇的東西,往往是非常危險的。凡事最切要的,是在於儘快地接受有經驗的指導者之善言與忠告。 我們年輕人最需要的是,有經驗的長者之指導,況且時常最容易疏忽的,不也是此種寶貴的指導嗎?―― 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要信任並服從指導我們的人】正在建築大教堂的某條街道的廣場上,一名工人專心一意地在鑿著石頭。叮噹地把已經定形的石頭再加以修飾,它實在需要有相當的耐性與毅力。碰巧有一位紳士從旁邊經過,問道:「嘿,好辛苦喲!實在是不簡單的工作哩。你親手鑿的這些石頭,是用來建造教堂的哪一部分呢?」工人一點兒也沒有想要歇歇手的樣子,邊回答:「阿,我不知道呀!到現在我一直都還沒有看見過設計圖,只是按照負責人所吩咐的工作罷了。」 諸位!我們萬不可輕蔑地認為這位是個愚蠢的工人。反而應當仿傚他才可以。時常發現學生們抱怨道:「家裏的父母,以及老師們,對我們年輕人時常使喚些叫人不能理解的事,真討厭!」然而,具有豐富經驗和知識的我們的指導者,絕不會想要給我們那般無意義的忠告和勸言。有時,年輕的我們經常是不能理解其中深長的意義的。 讓我們聽聽某日一位五歲的小孩所說的話:「我的爸爸和媽媽都說了很奇怪的話,好像一點也不知道小孩子的事一樣;他們每天晚上,在我不想睡的時候,卻要我早一點去睡;相反的,一到早上,我很愛睏的時候,卻要我早一點其床;大人都說些非常奇怪的話。」 因此,讓我們信任老師們,以及指導者;並且單純地服從他們吧!―― 川部金四郎《清晨心路》 【掩飾自己】"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 一個萬籟俱寂之月夜,天使進入動物園,問他們是否滿意自己的面貌,如果不滿意可以改造得漂亮些。先問猴子,它說:“我不覺得自己難看,但大象的鼻真醜。”象大聲叫道:“我肥頭大耳多體面,只是馬弟兄的面未免太長呀!”馬聽了恨不得踢象一腳,立即說:“我臉雖長,卻很清秀,熊的臉和眼睛多難看呀!”熊低了頭,似乎很鎮靜,心裡卻氣極了,忽然一隻兔子跑了過,它指著兔說:“兔子尖咀尖臉真不漂亮。”兔子怒道:“誰不說我小巧伶俐,你們都瞎了眼嗎?這只野豬才是世上最醜的呢!”野豬對天使說:“我們中間算猴子的臉最怪,她為何不要整容呢,”天使說:“你們既都滿意自己,都見別人醜,我就不替你們改容了”。說完就走。 【偏行己路】經文:“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羅2:l) 【真實的偉大】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1599-1658)為英國執政,權威俱重。他請當時的名畫家萊黎(Peter Lely)畫像。萊黎的筆下,畫過不少英俊的貴族,和英王查理一世宮廷的美女,因此而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