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主題目錄

 

「我不能」與「神能」(作者不詳)

 

「我不能」與「神能!」

 

一八七年初,一位來自英國、年僅二十五歲、沒沒無聞的小伙子,終於在紐約搭上了一條開往澳門的美國商船,船上來來往往的船員及乘客,聽說這個小伙子是一個想往中國宣教的傳教士,便忍不住盯著他多看上幾眼。更有人忍不住語帶譏諷地問他說:「你以為憑著你就可以改變古老迷信而封閉的中國嗎?」「不!我不能!」年輕人的回答斬釘截鐵、毫不含糊:「但是,我相信神能!」這個年輕人就是第一位入華宣教的傳教士馬禮遜牧師(Rev. Robert Morrison)

我好喜歡他說的這句話。先是「我不能」,再說「神能」,而其中的連結是「我相信」。這真是任何一個有心事奉者必須學習體驗的屬靈功課,不瞭解這三個辭語及其相互關係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個事奉者的。

一、我不能

一個事奉者首先要學會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徹底認識自己的有限無能,並且心甘情願的承認「我不能!」事奉不是野心勃勃的大展鴻圖、完成事工;事奉也不是精密籌畫、穩打穩紮的展現才幹、實踐理想。事奉是一個人聽到上帝的呼召、並且接受這個呼召,成為他生命中的異象;然後憑著信心、走進上帝召喚的工場中,去完成上帝交付的神聖使命與工作。所以事奉不是做自己喜歡或者自己能力所能及的工作;事奉是承擔上帝的呼召,完成上帝的旨意。聖經上說:「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125)因此一個事奉上帝的人必須是一個瞭解上帝在他生命中對他的呼召與旨意的人。他是一個真正認識上帝的人,他知道且願順服上帝在他生命中的呼召與旨意。他知道事奉不是完成自己的意願,事奉是完成神的意願;事奉不是自己能力才幹的展現,事奉是憑著信心、靠主恩典完成一些完全超越自己能力才幹所能完成的工作。事奉的第一要件就是領受從神而來、完全超越自我智慧與能力的呼召與異象。在任何一個事奉中,神永遠是那位創始成終的發動者與完成者。由於神是那樣一位超越一切的大能的神,因此祂所交付給人的呼召異象與使命,必然的遠遠超越人的智慧能力與才幹。所以,一個有心事奉者首先發現的必然是神的呼召異象與使命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遠遠超越自己的能力所能承擔。馬禮遜在兩百多年前領受呼召要來中國宣教,以當時的情況看來,這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一項使命。其原因如下:

1.在那個時候,中英間交往的唯一途徑是搭乘東印度公司的貨船,而東印度公司深恐傳教士來華會妨礙其商業利益而堅決拒絕宣教士來華宣教(從後來傳教士堅決積極反對鴉片貿易看來,東印度公司的顧慮實在頗有道理);自然也不允許傳教士搭乘該公司的船隻前往中國。

2.中國自清康熙帝下令禁教以後,歷經雍正、乾隆至於嘉慶,海禁愈嚴,對所謂「外夷」的管控,日趨嚴苛。「外夷」入華,除東印度公司商人外,幾不可能。即使入華,亦在歷代所謂「防範外夷章程」的規定下,過著毫無尊嚴、類同囚犯的生活。再加上當時中國國情生活、法律觀念與制度跟西方世界完全不同,因而引起的文化震驚,自然非同小可 。洋人想要入居中國,其所面臨的適應問題,幾乎無法解決,更遑論進入中國宣教,在教禁森嚴的中國,更是一件困難重重、根本無法展開的工作了。

3.當時「外夷」來到中國,必須以澳門作為跳板,以商人身分居住澳門。這些人只有在貿易交接的短暫時期內,可以暫時進入廣州,其接觸的對象除十三行的行商以外,幾乎無法與其他中國人接觸,想要向中國人傳福音,真是一點機會也沒有。尤有甚者,當時澳門的統治者是葡萄牙人,葡萄牙是天主教國家,絕不允許基督教傳教士入居澳門;這便是馬禮遜必須擔任東印度公司翻譯員的原因。而第二位宣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一入澳門就遭驅逐,必須於十八天內離境,更足以說明當時想要入華宣教,幾乎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

4.除了上述的種種困難以外,在完全沒有語言教學的環境中,學習中文的困難,更是難以想像。首先是中文本身的艱難。米憐曾說:「人要學會中文,身體需銅造,肺腑需鐵製,檞木為頭、鋼簧為手,有鷹兒的眼,使徒的心,再加上馬土撒拉的長壽。」

除了學習中文本身的困難之外,滿清政府對外人學習中文,深有疑懼,因而設下許多嚴酷的禁令,甚至教授外人學習中文者會被處死等等規定,使得外人學習中文,益增困難。沒有良好的語言學習機會,不能順利學會中文,想要向中國宣教,豈非癡人說夢,怎麼可能?

其實,打開整本華人教會史,我們會發現其中充滿了種種不可能。是的,事奉本來就是經歷不可能;因為事奉是要完成神呼召我們去做的工作,事奉的主動者是神,祂的呼召、祂的工作非同小可,完全超越人的想像與才幹能力,自然非人的才幹能力所能承擔完成。一個真正蒙召事奉的人,是一個看到了神奇妙大能的人,因此,在神的面前承認「我不能」應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二、神能

然而,只是承認「我不能」,因而畏縮不前,把自己陷於「我不能」的限制中,也把神拘限在「我不能」的框架內,什麼也沒做,什麼也不敢做,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只看到人的不能,卻看不到神能,在這種所謂的事奉中,我們只看得到人,卻看不到神。任何一個事奉工作如果不能超越自我的限制,看到神的超越能力,把事奉中所有的「我不能」變成「神能」,我們就依然不知道什麼是事奉。換句話說,事奉就是遵行神的旨意、依靠神的大能、完成超越自己智慧能力的一種經驗。既然如此,事奉就不再是自己努力掙扎、憑藉己力奮鬥的一項工作了。事奉是超越自我、經歷神蹟。在事奉中一個事奉的人首先經歷了「我不能」,但絕不會陷入「我不能」的泥沼中,他會在「我不能」的情景中經歷看到了「神能」的滿足與快樂。在這樣的循環中,他會越來越看到「我不能」的事實,因而坦然承認,就在同時他也會越來越經歷看到「神能」的奧祕,因而樂此不疲的持續事奉下去。只有這樣的事奉,才是能真正持久不衰、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事奉下去。

在華人教會史中,從馬禮遜開始就充滿了這樣的例證故事。譬如說在那樣的艱困環境中,馬禮遜竟然能咬緊牙關留了下來,不僅留了下來,他竟然能在一八七年至一八二四年短短的十四年期間,把整本聖經翻譯成中文,在此同時,他也編輯完成了一本厚達四五九五頁、內容豐富、資料完備的「華英字典」,並且將這兩部巨作刻板印刷出版。我實在想不通以馬禮遜一人之力,怎麼可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也許你會說他不是有米憐幫忙嗎?可是你要知道,米憐因為不能住在澳門,只得前往遙遠的馬六甲,在那兒建立對華宣教基地。以當時的交通工具來說,米憐第一次由澳門去馬六甲,竟然花了七個多月的時間,想想看他們當年所做的是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當然,他們所做的還不僅只是這兩件事而已,他們還要花很多時間、冒著各樣危險,搜購中文書籍、盡力學習中文;除此以外,馬禮遜還有著繁重的公務工作纏身;他還要花很多時間精力,撰寫編印各種不同的福音文字書冊,想方設法偷偷的進行宣教工作。重讀這些歷史,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人的不可能如何在神的手中變成可能。

感謝主,在華人教會宣教歷史中,這種「我不能」、「神能」的故事,充滿在歷史中,寫下了這一部激勵人心、造就生命的動人史詩。

三、我相信

「我不能」與「神能」之間,相去何止千萬里!它根本就是一道無可跨越的鴻溝,永遠沒有交集之處。面對神所交付的工作,除了承認「我不能」以外,我們還能做什麼?但是,如果我們只活在「我不能」的限制中,我們所經歷看到的,便永遠只是「我不能」,一個只看到自己不能、只活在「我不能」的限制中的人,是永遠也不會瞭解「神能」的彼岸有那些繁花茂草正在盛開著的。然而,感謝主!這種兩相隔絕的情景,在華人宣教史中,卻因馬禮遜一句「我相信」而奇妙的架起了一座彼此連接相通的橋樑。原來人和神之間的阻隔是要靠「相信」來打破連接的,一個活在「我不能」中的人,是永遠測不透、看不見「神能」的豐美奧祕的。而信心正是一雙伸向彼岸的手,可以隨心所欲的在上帝的園林中,採摘上帝所賜的奇花異果;信心更是靈魂的眼睛,可以看見我們肉眼所看不見的東西。信心可以突破「我不能」的有限世界,承認自己所知有限、所能有限,才能從自我有限的所知所能中脫困突圍,進入新的領域、新的境界;信心可以帶領人突破自我所知所能,看見上帝所知所能,奮勇前行,跨步進入「神能」的豐富中。

打開華人宣教史,我們看到一路行來的宣教士都是如此,首先認識自己的「我不能」,再以信心看到了「神能」,最後寫下了「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的華人宣教史。

有這樣的華人宣教史,真好!

有幸在這樣的華人宣教史中也成為一個參與事奉、傳承歷史的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