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主题目录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作者不详)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往往会产生一个错误,令学生处在一个客体的位置上,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多的老师认为自己灌输了很多的知识,却发现学生没有从老师的教学中掌握多少。这正如一种翻斗车,它虽然载有很多的货物,想把货物倒入别的载体中,首先就要对准位置,打开载体的盖子,如果盖子未揭开,结果是你即使把货物全部倒出,而载体却没有从它接受什么。耶稣曾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可227)。作为教师也该认识到:"课程是为学生设立的,学生不是为课程设立的。"所以,你的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放在一个主体的位置上。

  有人说:"没有注意力就不能学习,教一班没有注意力的学生与对一班聋子说话没有区别。"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法就是提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学习。人的注意力有它的一些特点。在没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注意力是游移性的,没有固定性。如校园歌曲《童年》中描叙的一样:一下子在池塘边,一下子在操场上。而人在某一种有重要意义或有价值的事物前,他就会放弃一些别的吸引力,而以一种意志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事物上。在一种有极大兴趣的事物面前,他也必发出极大的注意力,去注意这事物。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挥注意力,透过学生的主动发挥,达到学习果效。故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以让学生读、讲、看、想、写、做、问等,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让学生读  俗话说:三日不说口生。读不但能让学生掌握内容,也能锻练学生的口才。例如美国总统林肯,他经常以诵读诗词、散文来锻炼自己的口才。在主日学教学中,诵读圣经就显得更为重要。读,能记住经文;读,能领会经文的要旨;读,能体会当时的气氛;读,能领略文学语言的优美。读的方式很多,有单读和齐读,默读和朗读,有分组读、启应读、领读和自由读,还有角色读以及祷读等。祷读就是把读经与祷告融在一起。在一个教学课程之中,你不要忽略了多读,读看似机械,但古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有一些难点之处,老师可以用启发式让学生去精读,领会其义。

  让学生讲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一节课用"满堂灌"的方式,没有让学生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多讲,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讲,也能让老师和学生看你的在教学中掌握了多少。让学生多讲,可以有哪些方式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为某词句下试验性的定义(如:将"因信称义"这个神学用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它的定义);或让学生将圣经故事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也可以用提问方式让学生去回答。也可通过案例让学生去判断事物的是非和评估事物的价值等,使你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让学生写或做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供让学生多写、多练,培养学生书写能力。在主日学中,老师可提供一些习题,让学生透过查考经文而找到答案,或让学生听老师描述后回答问题。或老师出题,让学生写作文。藉此锻炼,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和速度,说明学生在能力方面获得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所以做比听和看更有果效产生。听了,易忘记;看了,易记住;当做了,才更能明白。小牛顿喜欢动手做小玩具。小爱迪生喜欢做实验。亲自动手,对于这两大伟人都起了重要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教师讲一遍,不如学生查字典一遍;教师演示十次,不如学生动手做一次。在主日学中,可以通过劳技、做题目、写作、表演、实验、游戏等,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圣经教育中,身体力行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老师所讲的一些真理原则,安排学生藉一些实际行动过渡到学生生活中。

  总之,作为教师,要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位置摆正。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学使你的学生能够有各方面的自我供应能力,最终达到教学是为了不教的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