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庫爾西

 

庫爾西(Kursi

A.史地概要

  庫爾西(Kursi , 意即「椅子」)是一個小型的半島,位於加利利湖東面,在隱格(Ein Gev)的北面約3哩(5公里)。庫爾西處於撒麥克谷(Wadi Samakh ,意即「沙甸魚溪」)與加利利湖的匯合點。因為撒麥克谷是從加利利湖上哥蘭高地較為慢升的斜坡,所以早在公元前十世紀,已成為一條往大馬士革的要道,十字軍在1217年進軍哥蘭時曾採用這路,現今的公路,也是沿此古道上哥蘭。
  庫爾西是加利利湖裏沙甸魚的聚點,所有漁夫都到庫爾西的湖邊捕沙甸魚,直到今天,它仍是漁夫一個捕魚要點。加上這地區地土肥沃,所以自古以來,都有人定居於此。庫爾西在新約時代歸屬低加波利的希坡(Hippos),它的名稱並沒有出現在聖殿的稅單及奉獻名單上,因此,它很可能是一個以外邦人為主的漁村。
  庫爾西在拜占庭時代成為一個重要的朝聖重點。最早期記錄庫爾西建有教堂的文獻,來自五世紀的朝聖者。根據歷年來朝聖者的描述,庫爾西的教堂是為紀念耶穌趕鬼入豬群而建的,基於這些文獻,有些學者相信庫爾西就是新約所記載的格革沙(Gergesa)。又有些學者認為,因為早期教父認為,其他兩個可能的地點(加大拉[Gadara ],即現今的暗奇斯[ Umm Qeis ] ;及格拉森[Gerasa],即現今的耶路斯 [Jrash]),都不符合四福音中的描繪,所以認定庫爾西為耶穌趕鬼入豬群之地。

B.格拉森/加大拉/格革沙爭論

  新約的三卷符類福音書都記載耶穌趕鬼入豬群一事(太八28-34;可五1-17;路八26-37),但學者對這神蹟的地點有不同看法。這三段經文的不同抄本提及三個不同地點,故學者對這故事的地點有以下理論:

  1. 一.格拉森
      格拉森位於加利利湖的東南部約30多哩(50公里)。除了抄本的支持外,格拉森並不符合聖經的描述,早期教父俄利根(Origen)認為這是三處地點中可能性最低的。
  2. 二.加大拉
      加大拉位於加利利湖東南部約5哩(8公里)的一座山上,很多學者基於加大拉與加利利湖的距離,反對這是耶穌醫治被鬼附之人的地點。不過,約瑟夫(自傳四42)記述加大拉的村莊,是位於提比哩亞(相等於加利利)湖的邊界,並且加大拉的錢幣,雕上船的圖案,也間接地顯示出加大拉的地區,伸展到加利利湖。現今在加大拉一帶的發現,也能符合聖經中的描述,加大拉的遺跡包括拜占庭教堂,附近也有哥蘭及曼根(Mangan)集體農場的山坡,加利利湖的東南部亦設有港口。湖邊地區雖然還未挖掘,但已發現了三副羅馬石棺,附近很可能在羅馬時代設有墓地。
  3. 三.格革沙
      猶太人的米大示(Midrash)提及提比哩亞湖東的格革沙。基於靠岸的斜坡和格革沙的詞源(格革沙在希伯來文有「趕離」的意思,意即預言城中的人將耶穌「趕離」這地),俄利根早在三世紀已接受格革沙為耶穌趕鬼入豬群之地的看法。不過,考古學家尚未能確定格革沙的地點。有些學者認為格革沙是舊約革迦撒人( Girgashites )的後裔(參創十16,十五21;申七1;書三10,廿四11;代上一14;尼九8)居住之處,七十士譯本又將基述(書十二5) 譯為格革沙,使格革沙地點的問題變得更複雜。
  4. 四.加大拉和格革沙
      有些學者認為福音書的作者採用兩個不同的名稱(加大拉和格革沙),是基於有不同的對象。馬太的對象是猶太人,所以採用閃語的名稱格革沙,而馬可和路加的對象是外族人,所以採用低加波利(十邑)中的加大拉。

C.現址考究

  哥蘭在1967年之前是屬於敘利亞的國土,六日戰爭後成為以色列的佔領區,直到今天。以色列政府在1969年開始建造一條新公路,從加利利東部伸展至哥蘭高地。門德爾嫩(Mendel Nun)在一次觀察建路的過程中,注意到一座在撒麥克峽谷入口處的小山丘。從泥土中的拜占庭時代陶器碎片及建築石塊,他懷疑泥土之下是一個古蹟,於是立時通知政府的古蹟部門(Department of Antiquities)。經過五年的挖掘後,考古學家發現一所五世紀的大修院,面積達19,000平方呎(475呎長,400呎闊);圍牆是10呎高,2.67呎厚。圍牆內的建築,包括有私人住所、公共建築物、賓館等,其中亦有農業及漁業的設備。
  修院的入口在西面,一條長164呎的路,從入口直通至一所長150呎,闊80呎,建於整座修院中心的教堂。經過教堂西門的入口,就到達前院(1), 柱廊環繞前院的四周,中間是一個貯水池。從前院到正殿(2),有三個入口。正殿的設計,包括兩列柱樑,每列六枝,每枝柱頂都是哥林多式。這些柱樑將正殿分為中殿及兩條通道。後殿(3 )向東,使用拱形(或半圓形)的設計,在講壇的位置,建了一個聖骨石洞,很可能放置了一位受尊敬的聖徒之骸骨,沿著拱形後殿的座位,則可能是為聖工人員而設的。後殿南面的房間在六世紀被改建為洗禮室,入口的鑲嵌題記(8),顯示這房間的地板及洗禮池(7),是在史提芬諾斯(Stephanos)作庫爾西修院主持及莫里厄(Mauricius)為王時建造(約585年)。正殿的兩旁建有三個房間(4),發掘人員在其中 之一發現一個油搾(6)。正殿的西面有一個副堂(5),它的後殿也是採用拱形的設計,考古學家更在這副堂的地窖發現三十副男士的骸骨,推想這很可能是埋葬修士的地方。
  教堂的地上鋪滿了鑲嵌圖案和圖畫,包括這地區的果實和動物,果類有葡萄、石榴、無花果、橘子、西瓜、香蕉、梨等。因為回教禁止動物雕刻,所以在回教的統治期間,回教徒大量損毀教堂中的動物砌圖,但有一些遺留到今天,即使有受損毀,很多也能辨認,這些動物包括雞、鴿、鴨、鵝、魚等。
  修院東南部的山坡上設有一座建築物,吸引不少路過的人注意。這建築物中間有一大石凸出,高23呎,石的四周建有圍牆。考古學家終於在1980年開始挖掘,他們發現一所小教堂,地板以鑲嵌圖案為裝飾,最出乎意料的是這教堂的拱形後殿,直伸展進一個洞穴。這洞穴是否被鬼附之人的居所﹖而這塊大石是否正是記念耶穌與他會面的地點呢?這都是饒有趣味的問題。
  庫爾西平原的南部是1967年前的以、敘邊界,這裏也是加利利湖東部,在岸旁唯一的山坡高145呎。基於這裏的地勢及早期教堂的遺跡,有些學者認為庫爾西就是當日的格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