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悟性

 

悟性

保羅向哥林多教會論到說方言的事,他認為方言禱告只是人的靈禱告,對自己的悟性就毫無作用。所以在禱告唱詩時,都必定要用靈,同時也要用悟性。尤其在會眾前,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比說萬句方言更強(林前十四:14-19)。這裡保羅所提到的悟性,到底是指什麼?其實,悟性這個名詞在新約中用過廿四次,當作動詞又用十四次。不過中文聖經卻譯作好些同義的其他詞彙(英文也譯作mindunderstanding)。
  廣泛的來講:悟性是在人裡面的一種機能,使人能產生智力;透過自己的理智思考,對所意識到的某些事和人,能夠瞭解明白,且能有智慧地達成以人性道德為准的判斷。正如保羅認為當時哥林多教會在集會時說方言,就沒有能把神賜的說話達到別人的理智,以致別人都無法明白神所要傳的話。這種聽了不能明白的聲音,在集會中,非但不能幫助會眾,還可能因表達方言的個人性及情感性而製造出難以控制的場面。復活的主耶穌曾在地上告訴門徒有關摩西和先知的話會應驗在自己身上,但門徒必須先明白聖經所記載的這些古代預言。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路廿四:45)。當門徒的心竅(悟性)開通了,他們就真能運用神所賜的智力,來作理智的思考,甚至能判明是非。這樣,門徒們對聖經的話會更深入更正確的領悟。
  當一位基督徒把一個真理想通了,他就會表達出一個堅定的立場,支持他所明白的真理。這種悟性的表現,中文聖經譯為一心一意心志。記得保羅勸哥林多教會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一:10)。每當教會漸漸擴大,人才增多就意見紛紜。若分了黨派就更嚴重。由於滿足某些人一時的情感意氣,就彼此對立。若肯以理性認真深思,必能用悟性下個結論:何不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呢?當人還沒有信耶穌前,意氣行事可以越鬧越凶,那是從前行為上的舊人因私欲的迷惑越變越壞。但信主以後,主既賜下新的生命,就當使心志(悟性)改換一新(弗四:23)。以致思想意念徹底的革新,成為一個新人。
  當然,一個基督徒的悟性,不只是普通人的心思意念而已。我們的一舉一動、行事為人,都蒙聖靈的引導。使我們立志行事都有神在我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所以我們儘管可以放心,如果我們每天願意過交託的生活,聖靈就常在我們的心思意念中指示我們。怪不得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因為基督已把他自己的心意(悟性)放在我們的悟性裡了(林前二:15-16)。

 

心思/悟性(Mind)狹義來說,是指一個人的思考過程;廣義來說,是指人心智活動和道德情況的總和。在希伯來人的觀念中,並沒有特別的用詞去表明人的心思意念。在希臘的世界裏,要瞭解人是甚麼,就必須瞭解人的心思意念,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舊約中舊約裏並沒有一個特別的字代表人的心思。譯者就根據上下文譯出不同的字詞(如靈魂、心靈,或心)。因此,我們很難準確地劃分這些個別的用詞。大體來說,我們可以說人的總體是一個靈魂,但他有靈也有心,結合起來才是他的知、情、意。那麼,普遍把頭腦劃分為思想的寶座,把心劃分為情感的寶座的二分法,在舊約中是不合宜的。靈魂是指人的「位格」或「個性」。若以靈魂一詞表達心思,則顯示它與物質截然不同,而它常常不單指理性部分,也包括感情、興趣和意志(創二十三8;申十八6,二十八65;撒下十七8)。若以靈性來表達,心思就包含了很大的情緒部分(創二十六35;箴二十九11)。此外,心思又指人的頭腦思想(撒上二35;結十一5,二十32)。在舊約中,心思是人的心中。通常人心包括整個內在的人,故此與心思特別有關(民十六28,二十四13)。在這些情況下,心基本上是關乎意志和記憶的功能(賽四十六8,六十五17;耶三16)。在新約中希伯來人基本的思考模式仍可見於福音書中。心思的觀念很少出現。人若提到它,也經常與心有關,比如說「心裏妄想」(路一51)。其他地方只見於最大的誡命中: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參太二十二37;可十二30;路十27)。福音書作者一致同意耶穌把「盡意」一詞加在申命記六章5節的誡命上。然而,在馬可福音中,提出問題的文士重複耶穌的命令時,以「盡智」取代了「盡意」一詞(可十二33)。在其他地方,耶穌把心與思想過程連繫起來(太九4)。祂把心看作人一切行動的本源(太十二34)。保羅的作品則帶我們進入了希臘的世界。保羅認為人的心思與人的靈是不同的。心思是理解和思考的能力(林前十四14-19),那是智慧的寶座。在其他地方,保羅對心思的用法就比較廣泛了,包括一切思考和道德決定過程,甚或整個人的存在(羅十二2;弗四23)。一個人表現出來的行動源自他的心思。一個人是好是壞全在乎他的心思意念。一個人的狀態在乎甚麼東西或甚麼人控制著他的心思意念。羅馬書八章67節談到一個人的心思可被肉體或聖靈操縱。受肉體操縱的就是惡,受聖靈引導的就是善。還有其他經文談到人心思的傾向受這世界的神所控制(林後四4)。夏娃受試探也是常人一般的經驗,因此人的思想是偏邪的(林後十一3)。這又引致全人的昏昧無知,行動受世上邪惡勢力所控制(弗四17-19)。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在乎他心思的狀況。若他的心思受「這世界的神」控制,他的心思就昏昧,不能瞭解世界真正的模樣。這就像一塊帕子蒙在人心裏(林後三14)。相對來說,耶穌與那兩個走在以馬忤斯路上的人解說,打開他們的心竅,叫他們能明白聖經(路二十四45)。悔改的行動就是一種「心意的更新」(羅十二2;弗四23)。兩種情況的過程都是一樣,因為神在當中透過聖靈控制人的思想,帶領那人的思想進入正確的途徑。那麼,新人就有能力作正確的價值判斷。他有了新的心思去分辨屬靈的事物,他擁有了基督的心(林前二1516)。因此,保羅可以說新人是憑著他的內心來順服神(羅七25)。DavidW.Wead另參:「人觀」;「心」;「靈魂」。――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